-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015
- 25週年紀念版
- 50首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ook Of Hims
- A Tree To Take Us Up To Heaven
- AFTERIMAGE
- Aislinn Emirzian
- Alvin Pang
- AN EPIC OF DURABLE DEPARTURES
- and Get to Work
- AND THE WALLS COME CRUMBLING DOWN (2ND EDITION)
- Annaliza Bakri
- ARIA AND TRUMPET FLOURISH
- Below: Absence
- BookActually
- Capital Misfits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ASING CURTAINED SUNS
- Christina Rossetti
- Christine Chia
- culture
- Cyril Wong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Footnotes on Falling
- From The Belly Of The Cat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race Chia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HUGO
- I WILL SURVIVE (3RD EDITION)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ason Wee
- Jerrold Yam
- Johann S. Lee
- John Berger
- Jon Gresham
- Jordan Melic
- Joshua Ip
- Jr.
- Julie Koh
- Jérôme Garcin
- Leow Yangfa
- lo-fi
- LOUD POEMS FOR A VERY OBLIGING AUDIENCE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ath Paper Press
- Melissa De Silva
- Michael J. Sandel
- Mother Of All Questions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g Yi-Sheng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Others' Is Not A Race
- PECULIAR CHRIS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rose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drigo Dela Peña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cattered Vertebrae
- SIKIT-SIKIT LAMA-LAMA JADI BUKIT
- SOMEWHERE ELSE ANOTHER YOU
- Sonnets From The Sonnets
- SQ21: SINGAPORE QUE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ephanie Y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LES FROM A TINY ROOM (2ND PRINTING)
- Tania De Rozario
- Tanikawa Shuntaro
- TENDER DELIRIUM (3RD PRINTING)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aw of Second Marriages
- The Lost Boy
- THE MONSTERS BETWEEN US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ilting Our Plates To Catch The Light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Unmarked Treasure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ne Rée
- Ways of Seeing
- We R Family
- WE ROSE UP SLOWLY (2ND PRINTING)
- Werner Ko
- What Happened: Poems 1997-2017
- WhyNot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首詩的時間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可預期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為什麼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十首
- 五四
- 亞文諾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體雕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光觸媒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冯啟明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名的起源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喧囂過後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城市書房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雪
- 外文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好黑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季安揚
- 孤星子
- 孤獨六講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西
- 小說
- 小說集
- 就爽前列腺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廖偉棠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草地裡的男生
- 新家坡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者
- 旅行的困境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樂園輿圖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嘉
- 洪均榮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流蘇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滅眾神
- 游俊豪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潘朵拉的任意門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分類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狂言三國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質詩社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4期
- 第二緝
- 第四期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英文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薔薇邊緣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精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語凡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赤道風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文慧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淑瑤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文
- 馬來西亞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穎詩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預購】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宋易)
Regular price $35.00《地球編年史系列》第五部──人類如何開始測量及計算地球時間?
追溯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緊密關聯
這一次,西琴博士挖掘各地史前巨石陣及古神廟的建造史,探查建築朝向與曆法演變的關係,包括: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關聯、巨石陣的天文觀測功能、蘇美王古蒂亞奉神命建造新廟的過程、埃及曆法的轉變、被流放的神與曆法的關係、隨著白羊宮時代到來的改變……
◎為何各地古文明都知道黃道十二宮的概念?
當初,阿努納奇來到地球之後,為了連接神聖時間(尼比魯繞日一圈的三千六百個地球年)和地球時間(地球的一年),將黃道帶劃分為符合太陽系成員數量的十二宮,設計了天體時間。然而,春分日的日出點位置持續移動,每隔兩千一百六十年,就會從一個黃道宮移進另一個黃道宮。隨著新黃道宮時代一起到來的,是什麼命運的預兆?是幸福或劇變?是地球上舊秩序的終結,還是新秩序的開始?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在地球上,又留下了多少阿努納奇用於觀測日月和其他星體的起落,以測算時間的古老建築物呢?
‧誰是英國史前巨石陣的建造者?
‧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的修建特色為何?
‧蘇美王古蒂亞也設置了巨石陣嗎?
‧中南美洲的古岩畫中藏有天文意涵?
‧中南美洲的圓形觀測臺是誰建造的?
‧埃及曆法曾隨著統治神的轉換而改變嗎?
‧天象變化與地上權力的改變有關嗎?
這一切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好評推薦
在本書中,西琴超越了自己。他緊緊抓住一個令人吃驚的天文單位,將其濃縮在書中,讓我們在極小的篇幅中穿越古今。──《銳評》(Critical Review)
本書揭示了外星眾神刻寫在石頭上的字跡。──《阿斯塔拉之聲》(Voice of Astara)
這位飽學之士冷靜、艱苦的工作,再一次造成狂熱的轟動效果。他對古代文獻的解讀真誠而令人信服,具有深厚的意涵,確實是一項顯著的成果。 ——《伍斯特晚報》(Worcester Evening News)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作者介紹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自太初之始,地球人就開始放眼頭頂上的天空。他們是如此敬畏和著迷,也認識到通往天國的道路:群星的位置、日月的更替,以及傾斜地球的旋轉。但是,這一切都是怎麼開始的?又將如何結束呢?在這兩者之間,究竟還會發生什麼呢?
天國與大地在地平線交會。千年來,地球人在這個交會點,看見夜晚的群星在朝陽的光芒下讓路給白晝,於是地平線被認為是分割晝夜的所在,亦即晝夜平分日點。正是從這一點開始,人類在曆法的幫助下,計算著地球的時間。
為了識別布滿繁星的浩瀚天空,它被人為地分割成十二個部分,也就是黃道十二宮。然而,千年之後,這些「恆星」似乎不是恆定不動的。而且,在春分和秋分那一天,以及新年那一天,它們似乎會從一個黃道宮移至另一個黃道宮;於是,「天體時間」被加進「地球時間」裡,這代表了一個新紀元或新時代(New Age)的開始。
當我們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門檻上,當春分日的日出占據著水瓶宮,而非過去兩千年的雙魚宮時,這種改變是否預示著許多難以逆料的世間境況:善或惡,一個開始或一個結束,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改變?
溫故才能知新,自從人類開始計算「地球時間」的那一天,就已經同時在體驗「天體時間」了—人類早已經迎來了新時代的降臨。對目前關於「時間」的科學來說,這個新時代的前後發生了什麼事,具有許多重大課題。
【預購】被黑洞吻過的殘骸◎陳少
Regular price $18.00
如果花在錯誤的座標開了
你會不會永遠記住
宇宙的折射,有生有死、喜恨纏繞,這全部的全部,在塌縮之前渴望被你吻過。
陽光徹底乾裂
冰融得跌跌撞撞
結晶以前
你是火山
噴發炯炯的,炯炯的
沸點
這是在認識你之前的故事,一個關於被丟入黑洞的故事。
一直在拼圖,把殘骸拼拼湊湊,便是恆星,然後感覺到溫暖,像雨天的體溫,淋得全身充滿記憶。
於是在殘骸裡,想像更遙遠的方向,力量或許渺小,但絕對篤定。
詩是呼喊,是宇宙的呼喊,也是我的呼喊。
我寫過一首隕石掉下來的情詩
而不是流星
流星太薄,一劃就瘦成線條
還沒落地就蒸發不見
可是我心愛的隕石
會直接在你家門前炸出一個洞
不用出門
你也會永遠記住這個坑洞
作者簡介
陳少(陳亮文,1986—)
台灣桃園人,元智大學財金系、台北教育大學語創所畢業,個人創作簡歷為「勇敢的詩帶著不勇敢的人繼續往宇宙探勘」。
曾獲詩的蓓蕾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詩人流浪計畫、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擁有部落格「喜歡這樣子靠近宇宙」,作品入選《2009年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2013臺灣詩選》、《2014臺灣詩選》。
目錄
輯一 適合淋雨的寓所
家居 010
松果 013
彷彿和秋天相關 016
初冬 019
彷彿和冬天相關 022
彷彿和春天相關 025
彷彿和夏天相關 027
瓶中夢 030
母鄉.基隆 032
父鎮.瑞芳 033
我城.蘆竹 034
他說我的手適合搖筆桿 035
二○一二 038
蘭花 041
最終 043
輯二 流星劃過血色邊際
以安逸速率崩解 048
病歷表 051
在馬祖站哨的阿兵哥 055
不眠之城 057
最佳員工 060
孵蛋盆地 063
從咀嚼開始 066
有點巧克力 068
無國界料理 071
加薩現場 074
核能星球 078
孩子 081
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 084
背對 087
輯三 雙股螺旋變奏
似乎 092
百生 094
蟬、蜜蜂、瓢蟲與蝶 098
蝴蝶蝴蝶飛進城 102
石虎 105
獅頭山的獅子 110
豆子埔溪的蝦寶寶 114
午夜曲 117
雨巷 120
夢別 123
深山練習 125
以海丈量 129
夢與幻 132
北極海諾言 134
宇宙觀 138
輯四 黑洞的夢
騷 144
我親愛的D槽小孩 147
三個死會的人 150
風暴途徑 153
刪掉你的留言之前 155
心理學情人 158
歡迎登入地球 Online 162
八○ 166
第三號星球紀史 169
Atmosphere 172
水星 177
溫泉 178
錯願 180
眼球 182
水蛭 184
黑太空 185
內容連載
輯一 適合淋雨的寓所
彷彿和秋天相關
9月7日
寫到這秒
字開始懷疑自己
是否還能適應燥熱的頁碼
牆長出多肉的菌菇
百蟲盤踞
睫毛是熱帶
無雨的林地
9月30日
再翻一頁
散漫四月遺留的味道
眼袋略有不甘
大滿貫老將黑馬鬥獸
一旦暖身
就有人注定要輸
10月13日
大半夜鼻涕倒流
月球失了音階
指腹守著鍵盤守著伺服器
灰塵奚落
網路重新連線
存取我最誠懇的叛逃
初冬
歉意來得比想像中突然
我想我還不是枝頭
最後一片
枯靡欲墜的葉
飄浮不定的塵粒
影子恍惚長出黴斑
我該習慣
沿著往事一隅
按時擦拭櫥櫃
整齊畏光的餐具
陽光軟弱無力
電腦的文件乾了又濕
鍵盤別類的字音莫名優柔
語言暫時含在喉頭
保持澀澀的餘溫
舌頭嘗試分辨一些意義
體溫逐字翻譯
換季和風寒的摩斯密碼
徵狀貼近真實
不知該升該沉的游移
站在季節的頂樓
端詳漫夜而來的鋒面
電話亭勉強呵出熱氣
向玻璃窗問候幾句
暗示我稀釋
無窮繁複然而
過分日常的十二月
彷彿和冬天相關
11月15日
家蚊總癖嗜
有故事的三房兩廳
肉骨與鮮血潺潺的溫度
沿牆密布成葉脈
12月16日
總要掛上繽紛的燈
戴上紅色高帽唱一些歌
大家朗朗上口的那種
假裝生日
他笑一笑老了一歲
我笑一笑只想離開
12月18日
可以再睡五分鐘
或者更久
像土撥鼠賴在洞裡
即便不是很暖和也沒關係
即便世界頭條也跟我沒關係
1月4日
早上吃了三明治
仍覺得餓
閃過一個念頭想問你
有在這個時候洗過冷水澡嗎
如果花在錯誤的座標開了
你會不會永遠記住
彷彿和春天相關
1月21日
日子適時地寒冷
扉頁以更盛的字句問暖
窗簾始終沉睡
面對突如其來的光線
嘗試不在意
反正陰雨總會驅散陽晴
2月19日
有人的口袋收集種子
點燃其中一朵
春天的極短篇
煙花匆匆
綻放比凋謝要短暫
3月5日
低垂的葉綠依賴露水
視線一片潮濕如
即將說出的話語
彷彿日記就要盛開,就要
氾濫成為雨滴
在收到雷聲之前
窗外沒有什麼值得看
彷彿和夏天相關
5月14日
勉強擦乾最後一滴朝露
返潮的語句岌岌滲出
念頭從落地窗滑落
思緒是具體而潮濕的旅程
每步腳印都熱溽黏膩
6月9日
陽光在臉頰種下青春
痘
幽微且渴望暗處的芽孢
藏身午後縫隙
雷陣雨收起對白
在心裡的城獨自滂沱
7月20日
炎熱的蟬聲瘋狂轟炸國土
太平洋軍艦節節敗退
額頭的汗
如融雪般塌落
8月31日
陽傘用力抱緊自己的影子
夕陽的體溫使玫瑰閃燃
明亮過後的細節上鎖
缺口,迅速龐大
迅速纏繞
那些急須防曬的心事
瓶中夢
1
和你相仿的月光
靜謐灑在窗櫺
盆栽的花又比昨夜
淡了一顆星
起身離開情緒
腳印輕慢如海洋
彷彿就快要
實現潮水
無悔的拍打
2
又是他夜未完成的
夢囈,花朵吐出
一粒安眠藥,絕美
而絕情的盛開
花瓣落在海面
聆聽月色的擱淺
一分一秒釀成漩渦
你拋下船錨
潛入更純的黑
自主
夜的無常
母鄉.基隆
情緒招來漲潮和烏雲
想說的話鎖入一滴雨裡
雙手繼續對折毛毯,還在加班
汗是滂沱的西北雨
悶雷打在疲累不堪的午後
短暫的盹帶妳重新踏上
彩虹的山
妳的容顏是雞籠雨後
綻放的風
父鎮.瑞芳
山依然佇立在那
黑鳶依然盤旋
鐵軌運走煤礦,運走夢境
發生過的陰影還在
剛剛抽芽的種子陪同
腳印下山
在另一座山望著瑞芳
你的淚成為河
以湍急的回憶還原
山的形貌
我城.蘆竹
我已經爬上另一座,自己的山
學習父母一樣姿勢
一樣扎根,草爬上眉間
在潛意識裡花開
捲髮漸漸繁茂如岔枝的樹
我的思想是台灣藍鵲
真誠不勇敢是松鼠
每當悲傷,我需要走進三月
為我鎮守祕密的大霧
他說我的手適合搖筆桿
他說我的手適合搖筆桿
不像他的手
寬寬短短
生得一副宿命樣
掌紋間的繭沉得像一朵烏雲
隨時會引起蝴蝶效應
出現不曾出現的彩虹
毫無雜念
又不合時宜的
那種彩虹
我的手曾經幫未來拔過牙
為暗色的獸指引
回家的路,讓牠
和平生活在
我實踐的小星球上
也曾和他的手
一起捻熄幾根二手菸
兩種手相都重疊著
部分共同的身世
我認真在白紙書寫
或靈感或掙扎的
象形與符號
不知能否配得上
他口中
那雙適合搖筆桿的手
二○一二
窗外不再流行陽光
所幸看雨的嗜好已經養成
低窪的積水深沉如鏡
反覆倒映逃逸意識
二十一世紀的
頹廢禮儀漸漸成形
磅礡而理直氣壯
並低調翼翼融入歷史一隅
如同藏躲於落葉身後的黑影
彼此結夥,肩併肩遊行
繞過所有主義和體制的步履
沒有人解釋分支通往何處
我們甘願逆流
制止時間繼續闖入
毛玻璃沾附未乾的雨
陸續折射受潮之夢
與熬夜過後新生的鬍髭
重新定義懶散,無所
意義卻彬彬有禮的存在
也懂得將史觀過度的雜誌
整理好,依序擺回書櫃
更多無從歸類的房間
由不具名的藤蔓認養、命名
攀爬被灰塵覆蓋的意念
一切於牆角慢慢滋生
即便現在決定刮掉鬍渣
也是不帶任何
抱負的革命
蘭花
我走入我的夢中
目光看似堅定又多麼艱難
隧道拉出時間的投影
季節隨著淚水滴落
世界注定充滿潮濕的對白
每一行詩都顯露疲憊
迷霧聚攏了思緒
守在懸崖的蘭
讓海浪拍打得如此堅毅
所有的漩渦都倒轉成指紋
用以指認沿途的閃電、可能的暗礁
一艘遠洋的軍艦
在暴風眼測量信仰的脈搏
巨鯨背負一座島嶼潛行
毬果和蛹安穩沉睡了
一期花季
微弱的聲納穿越海峽
穿越森林;銀紫色的瓣
在湖畔輕撫鹿角上的淚痕
漣漪的心跳停泊於此
蜜蜂以複眼預言霧中的花期
目光堅定又多麼艱難
我決定闔眼
順著幽香走出
最終
游出這座島
帶上釣竿、素描簿和灑脫的螞蟻
摺疊好的鑰匙寄放在傘下
枕頭易碎的餘溫
還殘留隔夜
擱淺的夢
從彼端的盡頭登岸
打開軟木塞,讓螞蟻
化為氣候的紋理
演繹緯度專屬的語法
延續圖騰的填空
在浮游座標
開鑿住址的巢穴
循著深沉的軌跡
我的白日夢與當地
曠野的歌謠同樣親暱
沿著爪痕我取出素描簿
勾勒這座異鄉幽微的靈魂
譬如貓和枯樹
遙遠的對望
流浪半個身世
游回這座島
曬乾身上的鹽
岸邊的孩童搶著問我
身旁那具
釣竿的故事
【預購】衣錦夜行◎廖偉棠
Regular price $20.00人,本天地間之羈旅者,百代中之過客。
本來就沒有什麼地方可稱為真正的家鄉,尤其當一個人知曉了這命運,他便應該接受並且熱愛變動不居的生涯──那他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人。
對於這一層次的浪遊者,旅遊是不純粹的,他要的是生活本身,他要求生命就是一場完全的盛宴;觀光是不徹底的,他要的是體驗本身,他要求他生命所經歷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愛有恨、在他的靈魂深處留下印痕。
正如古人所謂「過處便有情」,愛上,便住下──倒過來講:要住下,怎能不愛上?
愛不止是一夜眼神的勾連、繁花之間的擦肩,愛一個人怎麼能不完全體驗他∕她?同樣,在世間流變中,一個有情的旅者,若愛上了一個偶遇的地方,又怎捨得不去融入它的生活、成為它的一部分?——廖偉棠
這或是一本居住、造訪與告別之書,
也是詩人的浪遊劄記,
整本書諸篇作品串起來,
更是一首浪遊於生命和宇宙,自在不羈的永無完結之詩!
Wearing Flowers Wandering in the Night
在旅次宿寓中,不論長住、暫留或自我放逐,作家感受到生命經歷處情感流動的軌跡,以及過往記憶的線索,將時光作為隱身衫,也不斷尋訪、確認能教靈魂既安定又不能停止騷動茁長的心靈原鄉,將生活煉成藝術,也將藝術鑄成生活;透過文字與影像,展現並探索生活的無限可能性,偶也傷懷也悼念離開生活、詩、夢以及這個世界的多情「失散」友人們。
新世紀以來,作家的足跡跨越了仍因時間、語言、文化、膚色而顯得互相隔閡陌生的我們這世界許多角落:巴黎,愛丁堡,越南,哈爾濱,北京,那不勒斯,羅馬,巴賽隆納……帶領我們凝目於靈魂的蒼老沉靜,也驚豔於青春的氣盛深情。一次次旅程,也如盛裝或虔敬哀矜或疏放歡快地在最深的黑夜中行走,在死蔭之谷行走,宛似立志成為最早甦醒的光源之悲願,也是對於壟罩這時代的陰翳正好與藝術的美感互相映襯的體察與繫念。
作者簡介
廖偉棠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廣東,後遷徙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現暫居香港大嶼山島,四出遊歷。全職作家,兼職攝影師、攝影雜誌《CAN》主編、文學雜誌《今天》詩歌編輯。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的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曾出版詩集《永夜》、《隨著魚們下沉》、《花園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園》、《手風琴裡的浪遊》、《波希米亞行路謠》、《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將至》,攝影及雜文集《波希米亞中國》(合著)、《我們從此撤離,只留下光》,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二○○九年《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是廖偉棠最新的一本詩集,也是他第一本完全以香港為書寫對象的詩集。
推薦序
何必見戴◎梁文道
能不能這樣說,有一種旅遊文學根本用不著作者真正去旅行,因為早在啟程之前,他就已經想好要寫甚麼了。例如廖偉棠的 『衣錦夜行』。
聽起來這像是個侮辱,似乎廖偉棠窮數年之力四處旅行、拍攝和筆記的功夫全都白費了。不,這不是我的意思。且拿朝聖類比,任何一個朝聖者都不可能兩手空空地上路,相反地,他一開始就滿載了一大套的信念。他深知此行不能被動,而是要主動去尋求些甚麼。那些他所尋求所期盼的東西根本是他一早就知道的,乃至於實際旅程之主要作用僅在於印證。然而,「印證」二字又不可以最粗淺最實證的意義解之,它還包括了某種更深層的拓展和開發。簡單地講,朝聖的重點永遠不在外界那漫漫黃沙上的足印與滔滔白浪中的布帆,而在於內心真相之漸次敞示;朝聖乃是種建立在肉身經行裡的靈魂旅程。
廖偉棠喜歡 『達摩流浪者』,他在自己這部新作中也談到了賈菲和雷蒙那段有名的對話:「最初雷蒙相信」所有生命皆苦,「堅信」世界上除了心以外,一無所有「,但賈菲向雷蒙解釋中國禪師為甚麼把弟子扔到泥裡:」他們只是想讓弟子明白,泥巴比語言更真實罷了。「在一次攀山的危險之後,賈菲又啟示他說:」只有痛苦或愛或危險可以讓他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的真實。「他們一味求空,卻是實(他們在大地上的漫遊)把他們對空的思考完成。」故此,旅行依然必要,只不過旅者的用心不是採擷美果探索民情,卻是以道途中揚起的泥塵趨近自己一向思考一向關切著的對象。
廖偉棠並非達摩流浪者般的修行人,更不是朝聖的香客。那麼,他想要的究竟是甚麼呢?
莫非是寫詩的藉口?身為詩人,廖偉棠腹中似乎真有一條巴爾加斯.略薩所說的絛蟲,總是不可抑止他寫詩的衝動與才華,所做所為莫不是為了寫詩。所以我們在 『衣錦夜行』中最容易辨識得到的特徵,就是一般遊記中十分罕見的大量詩句。他幾乎無時無刻地寫,或許是在搖搖晃晃的長途汽車裡頭,或許是病中發燒偶而醒來乃得句二三;甚或是午夜抵達一座機場,無處可去,於是坐在離境大廳的長椅上憶記適才睡夢中的景象。就算他自己不寫,也要在恰當時機吟誦恰當的詩句。於是他注意到甘南拉卜楞寺附近的一座橋,過橋時自然得想起「一夢繁華覺,打馬入紅塵」。
莫非是拍照?以攝影維生的廖偉棠沿續前作 『巴黎無題劇照』的風格,拍下了不同地點的種種遭遇。有趣的是,這些照片正如他的文字,並不太過突出各座城鎮的特性,更不以那些最著名的地標為主題,反而別有一以貫之的格調。回想起來,既然是「劇照」,每幀照片必然要服務於一齣劇碼所設下的基本音調。難怪他這批相片在彰顯材料自身的某個特殊面相之餘,也還總染帶著一種氣息相通的氛圍了。這種氛圍,我以為是懷舊。廖偉棠也曾總結過西爾維婭?阿加辛斯基對攝影的看法:究極而言,攝影確實是種幽靈的藝術。所有被拍下的,皆已不復存在;如果存在,也只是相片中的存在罷了;水上的留痕,林中的回聲。
自Dean MacCannell以降,研究觀光社會學的學者都注意到了旅者的懷舊心態。
很奇怪,那些自命為真正旅者,不屑消費型觀光者所為的人們,總是會在一個從未去過的陌生地點感到一股鄉愁,並且不是對自己老家的鄉愁,而是對這座不曾謀面的城市的鄉愁。明明他沒有來過此地,明明他是初次造訪,他怎麼會懷起這個地方的舊呢?我想,至少對廖偉棠來說,他懷的是種前資本主義生活的舊,傳說中那還沒經過商業活動洗禮的本真狀態。故此他理所當然地喜歡越南,因為它太像他兒時的粵西老家。同樣地,到了烏魯木齊,最多去到二道橋便好,再往裡走就是擠滿遊客的「大巴札」了,那是一座過度迎合中土遊客的主題樂園。因此他還熱戀過數年前的北京,那年頭還沒有奧運,更沒有高聳入雲的摩天酒店;有的是仍未發達仍未長胖的藝術家與詩人,以及未經現代工程規整的原始草莽。
在這種懷抱底下,每至一處,廖偉棠所看到的其實全是自己的心象。這不是說他不懂得欣賞每個地方的新異;就像那些專業旅遊作家一樣,向讀者報告遠方的趣聞,令我們可以單單坐在扶手椅上就能想像天下的模樣。其實他懂,例如那不勒斯,在他筆下便綻放出黃色與黑色混合成的泥花,誠然是彼城應當展現的情致。只不過,廖偉棠總是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面向,比方台北,他說此城有「清麗的寂寞」。我很懷疑有多少台北人會認同這個判斷;可是沒關係,他自己也說了,箇中淵源「不足為外人道」。
早在啟程之前,廖偉棠就已經知道他在期待甚麼。然而,這趟旅行仍然是必要的。讀他這批文字的時候,我一直聯想起百年前謝閣蘭(Victor Segalen)的 『出征』。謝閣蘭是法國詩人,通中文,在中國做過翻譯,也曾替漢學大家沙畹考察中國的古蹟文物。他是個怪人,雖懂漢籍,卻刻意望文生意地把一些石碑上的刻字扭曲成奇異的法文詩。當年法國盛行過一陣「異國情調」的美學時尚,謝閣蘭功不可沒。今天要用東方主義和後殖民理論去打倒他那些東方情調實在太過容易,可是粗糙的政治正確批判卻很容易大而化之地忽略掉謝閣蘭的真誠。所謂真誠,我指的是詩人謝閣蘭對想像與真實間的對抗的不懈執著。他的 『出征』據說是本中國遊記,但真正談到旅遊經歷的片段卻屈指可數;大部分篇幅,他都苦於心中想像與腳下現實之間的差距,角力與纏扭。
他說:「旅行者的義務我全沒盡到,如果我不對途中風景做一番描繪的話──這種體裁是好寫的。一個練習,一次體育運動而已。」「這次旅行所穿越的,就是中國──亞洲胖墩墩的皇后,一個以四千年實現的真實之國。但是,不要蒙蔽於旅行,不要蒙蔽於這個國度、不要蒙蔽於柳暗花明的每一天。……這裡展示的一干人物,目的都不在於把我帶到目的地,而是不斷地使爭執爆發出來,這熱而深的懷疑、第二次地、這樣呈現:當你把想像對質於真實,它是會衰退還是會加強?」
假如用這段話去解釋 『衣錦夜行』還不夠清楚,那就不妨換個角度,換一句更有趣而且大家更熟悉的話吧:「吾本乘興而行,盡興而返,何必見戴」。
自序
青春到處便為鄉
「青春到處便為鄉」,友人阿鈍送給我的詩句,寫得真是驕傲、灑脫,有勇氣能把路過的地方當成家鄉去愛的人,便是有情人,便是精神青春者。這種青春的勇氣不可謂不大,因為你要去愛、去生活,便意味著你要認識和接受它的方方面面:那不止是華麗和享受的一面(這是觀光客可以輕易占有的),還包括它的瑣碎、複雜、苦澀。但是你要是用心品味的人,你必能在這苦中品出蜜來,而且,這是你自己獨特的體昧,和任何一本書上描述的都不同。
這句詩,阿鈍用來形容我,在他眼中,「浪遊者廖偉棠已經越島無數,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我卻把這句詩獻給我在不斷遷徙移動中遇到的無數同類。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註定是屬於遷徙的一代,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中國對城鄉流動的限製放寬、大學逐漸擴招,年輕人借著升學、工作的名義在一個個城市之間流動,而對於其中我等「波希米亞人」來說,根本不需要藉口,我們是文化流浪漢,逐精神上的水草而居。最關鍵的是我們都有把異鄉作故鄉的精神,有此精神的人便能得到他所「過處」給他的報償,他和他生命中經過的地方不是馬和驛站的關係,而是戀人之間的關係。
人,本天地間之羈旅者,百代中之過客。本來就沒有什麼地方可稱為真正的家鄉,尤其當一個人知曉了這命運,他便應該接受並且熱愛變動不居的生涯──那他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人。對於這一層次的浪遊者,旅遊是不純粹的,他要的是生活本身,他要求生命就是一場完全的盛宴;觀光是不徹底的,他要的是體驗本身,他要求他生命所經歷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愛有恨、在他的靈魂深處留下印痕。正如古人所謂「過處便有情」,愛上,便住下──倒過來講:要住下,怎能不愛上?愛不止是一夜眼神的勾連、繁花之間的擦肩,愛一個人怎麼能不完全體驗他∕她?同樣,在世間流變中,一個有情的旅者,若愛上了一個偶遇的地方,又怎捨得不去融入它的生活、成為它的一部分?
對於我(和我的大多數朋友),北京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我去北京居住之前,我已經在四個城市生活過:出生地粵西小城新興、少年移居珠海、求學地廣州、最後舉家移居香港,皆不出嶺南範圍。所以當一九九六年我第一次去北京時我就被鎮住了──或者說被她下了蠱。中國原來有這麼瘋狂灑脫的地方,而且吊詭的就在其偏偏又是歷史和政治的核心,我新認識的每個人都似乎在過著這樣一種生活:我原來只在《巴黎,一場流動的盛宴》、《流放者的歸來》、《伊甸園之門》的文字中想像過的生活,詩歌、搖滾、醉酒、愛情與決鬥,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於是我日夜謀劃,年年去北京,二○○一年索性從香港搬到(美其名曰自我放逐)北京,一住就是五年。
關於香港,我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在香港,一個異鄉權充了故鄉,最後仍是異鄉」。混雜的文化背景一度使我迷醉──他理應成為我血液中的一部分,但是還沒有,二十出頭的我年少氣盛,結果在遊戲規則過度完善的香港感到很不爽,這裡的藝術家、詩人們也太小心謹慎,許多只是把藝術視作上班之一種,而我渴望的是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看來當時只有北京這道烈酒能滿足我的胃口。在北京的五年,是我把自己徹底拋給偶然生活的五年,最初我和當時北京殘餘的「地下」藝術家們一樣,憑著激情過活:詩歌、搖滾、醉酒、愛情與決鬥……一個新鮮的自我也如青草萌生、瘋長。北京成全了飄泊的人,同樣飄泊的人也成全了北京如今風塵浮浪的氣質,這裡的青春大多數是遠離故鄉尋找機遇的青春,急欲找到停泊之處,又急欲找到自由的出海口,因此北京的散聚來得特別快,因此陳昇那首歌只能唱給北京。
更好玩的是,以北京為基地,我可以四處出遊,五年裡我去西南三次、西北三次、東北七八次、中原與江南更是無數次,然後就去台灣、歐洲與美洲。最難忘的是二○○二年春在台灣的環島鐵路漫遊和二○○四年冬在巴黎的浪蕩。台灣也是一個彷彿和我血緣相近的地方,每年不去一兩次心裡就發癢,如果說北京呼應了我性格中瘋狂的一面,台北則和我骨子裡的寂寞相呼應,在台灣我與一種清麗的寂寞惺惺相惜──不足為外人道也。而巴黎,那曾經在我少年時的閱讀中臆想過無數次的波希米亞精神之都,仍然沒有在全球化衝擊中變得讓人失望,主要是冬天的剎那風剎那雨,彷彿把所有曾經在巴黎流浪過的偉大鬼魂都召喚了出來與我同遊,結果成就了我最憂鬱的一本書《巴黎無題劇照》。然後我又回到最現實、最粗糙的今日波希米亞精神之都北京。
北京的粗糙、混亂其實是她最動人的一面,然而她在奧運之路上漸漸把自己規整(無論是形象還是精神上),敷了許多化妝品,漸漸令我失望。可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生活了」,君子行在,從心所欲──北京到底鼓勵這種「雪夜訪戴」的精神:「吾本乘興而行,盡興而返,何必見戴。」我輩新游牧民族亦如此,想去一個地方,連夜便去,這是自然;愛上一個地方,住它數年甚至一輩子,也是自然;若突然想離去了,便輕身獨然去,那更是自然。
先我離去的是詩人馬驊,他二○○三年赴雲南義教,從此隱身激流中不見。二○○五年,我北京的友人狀況大多如此:詩人高曉濤長駐西藏、畫家陸毅遠走印度、音樂家顏峻在甘南學習喉音,音樂家宋雨(吉吉)去了義大利,音樂家李鐵橋去了挪威……友人星散,而我說:「時光就是一襲隱身衫」。並且當時的中國正在「熱」起來,我寫道:「我的這個中國,即將賣做戲劇中那個中國」, 當我在北京漸漸找不到北京的時候,我已盡興,於是我又選擇了離去,回到漸漸冷下去的香港。
但是對於經歷過北京的我,香港又重新成為一個異鄉──如今異鄉正正成為故鄉的代名詞,他再也不是束縛我的地方,反而成為了我的一個新的「發射基地」。新的浪遊時代早已來臨,我和這些「失散」了的北京浪人們,總有將來不確定的某時、在不確定的某地相聚的一刻,生活正因未知而充滿可能。「青春到處便為鄉」,這既是一個贊許,也是一個要求,要求我們在尋找「生活的別處」的時候時刻保持青春的氣盛。
【預購】瓊美卡隨想錄◎木心
Regular price $19.00樹和草這樣恣意地綠。從不見與我同類的純粹散步者。時有驅車客向我問路,能為之指點,彼此很高興似的──我算是瓊美卡人。
有一項懇切的告誡:當某個環境顯得與你相似時,便不再對你有益。
瓊美卡與我已太相似,有益和無害是兩回事,不能耽溺於無害而忘思有益。
我將遷出瓊美卡。
友誼的深度,是雙方本身所具的深度。淺薄者的友誼是無深度可言的。
快樂是吞嚥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樂,會嚼出悲哀來。
誠實而勤勉的人,都知道,都慢慢知道,哲學和真理有其終點,終點是:沒有哲學沒有真理。
寫作本書時,木心住在紐約東陬瓊美卡,故此書名為《瓊美卡隨想錄》。木心用字非常講究,標點也講究,於是,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各篇皆是兩字的標題:圓滿、將醒、綴之、尖鞋、(口庶)語、步姿……,光是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
全書計分三輯,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第一輯藉由歷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第二輯分「(口庶)語」、「俳句」與「風言」,只一句或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第三輯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奇思妙想,終篇不絕;細節裡藏著生活,行文豐沛而嫻熟,善用漢賦般的奇字,在別人說不下去的地方說出別開生面。以捕捉片刻始,以叩問永恆終,展現一個藝術家兼哲人觀察環境、思索生命的獨特視角與睿智。
作者簡介
木心
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預購】商禽詩全集◎商禽
Regular price $33.00穿越時代的漂浪者
撞擊靈魂的雕塑家
「我不是超現實主義者,而是超級現實或更現實、最最現實。」
──商禽
早年現代詩壇中有「鬼才」之稱,活躍於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壇的商禽,往往能在最寫實的題材中發揮超寫實而又刻劃入裡的想像力,其作品《夢或者黎明》乃台灣超現實主義登峰造極之作,與亞弦的《深淵》並列為六○年代經典詩集。商禽創作量少質精,散文詩形式的創作與向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讓他的詩作富有原創精神與前衛特質,又兼具深刻的思想性,俯拾可見冷峻的自省與悲憫的同情。本書收錄商禽僅有的幾本詩集及其他刊登於報章之詩作,在詩人的「逃亡」過程中補缺拾遺,期能為其創作留下更完整的記錄。
.完整收錄商禽多年詩作。
.內附商禽手稿、畫作,年表及相關評論索引。
作者簡介
商禽
本名羅顯烆,又名羅燕、羅硯,另有筆名羅馬、夏離、壬癸等。一九三○年生於四川珙縣,十六歲從軍,在逃亡與被拉伕的交替中,流徙過中國西南各省,其間開始搜集民謠,試作新詩。隨軍來台後任陸軍士官退伍,做過編輯、碼頭臨時工、園丁等,也賣過牛肉麵,後於《時報周刊》擔任主編,任副總編輯退休。
早年於《現代詩》發表詩作,後參與紀弦發起的「現代派」,並加入創世紀詩社。曾應邀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其早年成名作多為散文詩,被譽為一九五○年以降台灣散文詩的開山者,有「鬼才」之稱,是活躍於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壇的重要詩人。詩作數量不超過兩百首,著作僅有詩集《夢或者黎明》(1969)、《用腳思想》(1988),以及增訂本《夢或者黎明及其他》(1988)和選集《商禽?世紀詩選》(2000)、《商禽集》(2008)五種,另有英、法、德、瑞典文等譯本。一九七七、一九八二、二○○五年三度名列當代十大詩人,《夢或者黎明》亦於一九九九年入選台灣文學經典詩集。
序
快樂貧乏症患者◎陳芳明
商禽的詩降臨在封閉的海島,為的是精確定義他的時代,他的家國,他的命運。如果語言緊鎖在唇腔,如果思想禁錮在頭腦,如果慾望壓抑在體內;靈魂找不到出口時,那種感覺是什麼?精神被綁架時,滋味又是什麼?商禽的詩行,顯然是要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他的語言委婉、含蓄、謙遜,竟能夠使虛偽的歷史無法隱藏,也使扭曲的記憶無法遮蔽。
他的文學生涯橫跨半世紀,卻僅完成不到兩百首的詩作。對照多產的台灣詩壇,商禽可能是屬於歉收。但是他在美學上創造出來的縱深,往往引起無盡止的思索與探索。他困難的詩行裡,確實延伸著歧義的迷路;不過來回逡巡之後,畢竟還是有跡可尋。在心靈不快樂的密林裡,絕對不可能存在著愉悅之旅的奢望。完成閱讀的跋涉之後,就不能不承認詩人擁有百分之百不快樂的權利。
商禽作品是屬於困難的詩,讀者不得其門而入時,遂訴諸種種方式來貼近。然而,各種理論、主義、口號、意識形態都難以抓住他的詩風,反而是他的詩藝回過頭來抓住所有的詮釋者。至少有兩種標籤習慣加在他作品之上:「散文詩」與「超現實主義」;前者是指形式,後者是指內容。許多讀者寧可傾向於相信標籤,卻懶於閱讀他的詩。由於散文詩一詞的濫用,使得他的詩人身分變得非常可疑。也由於超現實主義一詞的惡用,使他的詩藝與詩觀常常引來誤解。百口莫辯之餘,商禽只能選擇沉默以對。不過,他也有不得已而言的時候,必須為自己的詩表示態度。他認為自己的創作是以散文寫詩,而不是寫散文詩;重點在詩,與散文無關。同樣的,他也拒絕超現實主義的封號。對自己的詩觀他頗具信心,堅稱超現實的「超」,應該解讀為「更」。與其說他的詩是超現實,倒不如說是更現實。以現在年輕世代的流行用語「超帥」、「超遜」來解讀的話,商禽詩的「超現實」,正是極其現實。英文的surrealism並不能確切界定商禽,也許以more realistic或者extremely realistic來定義他,庶幾近之。
在他的時代,商禽當然不是寫實主義者,但是他的詩是內在心靈的真實寫照,寫出他在政治現實中的悲傷、孤獨、漂流。沒有那樣的客觀環境,就沒有那樣的情緒流動;正是有他這種沉重情緒在詩中渲染,才真切對照出他的時代之幽暗與閉鎖。坊間論者酷嗜彰顯他詩中的突兀意象與險奇語言,遂率爾宣稱他是超現實主義者,卻未嘗注意他的詩與當時歷史情境、現實條件之間的密切牽扯。就像那個年代大多數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創作者,都必須訴諸語言的變革,才能真正到達被扭曲、被綁架的靈魂深處。詩人在緊鎖的空間裡釀造詩,是為了尋求精神逃逸的途徑。他留下的詩,毋寧是奔逃的蹤跡,循著他迤邐的腳印,似乎可以溯回那麼遠的、遺佚的歷史現場。
重新回到不快樂的年代,等於是回到身體與心靈同樣受到羈押的絕望時期。在絕望的深淵,詩人釋出他內心痛苦的願望:
在失血的天空中,一隻雀鳥也沒有。相互倚靠而顫抖著的,工作過仍要工作,殺戮過終於也要被殺戮的,無辜的手啊,現在,我將你們高舉,我是多麼想--如同放掉一對傷癒的雀鳥一樣--將你們從我雙臂釋放啊!--〈鴿子〉
飛躍的想像在這首詩中非常鮮明,一雙手竟轉化為一對鴿子。整首詩集中在鴿子意象的營造,畢竟這樣的禽鳥既接近人間,又富有自由翱翔的暗示。從鴿子跳接到雙手,又從雙手連繫到生活中的工作與殺戮,隱隱指向政治環境制約下人的宿命。詩中的天空與曠野,幾乎就是自由空間的隱喻。擊掌的雙手,帶有一種抗議,也有一種慾望,在於試探天空與曠野之遼敻。當天空失血,曠野寂寥,沒有任何禽鳥飛翔時,現實世界的鬱悶與仄狹便強烈反襯出來。
一九六○年代前後完成的〈鴿子〉,是商禽心理狀態的最佳投射,也是現代詩運動中頗受矚目的經典作品。詩中雙手與鴿子反覆進行的辯證,無非是要反映身體牢籠與心靈解放之間交互糾葛的困境,頗具戲劇效果。舞台上肢體語言的演出特別緩慢,詩的節奏也隨著舒緩展開。在廣邈的天空下,渺小人物受困於工作與殺戮的命運。不能掙脫的雙手,被殘酷的現實綑綁,猶鴿子之無法飛出囚籠,全然陷於焦慮與絕望。歷史條件是如此嚴苛,更能彰顯詩中嚮往自由的慾望。這首詩以高舉雙臂時,舞台上簡直是矗立著一個抗議的姿態;天空有多大,抗議的身影就拉得有多長。
囚禁意象貫穿在商禽早期的詩行裡。加諸於肉體的囚禁,可能來自政治,來自道德,來自傳統,但他的詩從未有清楚交代。當開放的年代還未降臨,各種無形的權力干涉到處皆是。羈留異域而被鄉愁纏繞時,流亡的身軀與逃亡的慾望都凝結成詩行文字。嚐盡流刑滋味的凌遲,商禽寫下饒有反諷意味的〈長頸鹿〉。眺望著回不去的故鄉,以及忍受著挽不回的歲月,流亡者都無可避免淪為時間的囚犯。這首詩的自我觀照,流露出無可言喻的淒涼與悲愴:
那個年輕的獄卒發覺囚犯們每次體格檢查時身長的逐月增加都是在脖子之後,他報告典獄長說:「長官,窗子太高了!」而他得到的回答卻是:「不,他們瞻望歲月!」--〈長頸鹿〉
散文形式的書寫,竟然可以使每一個文字飽滿著詩的密度。複雜的情緒,潛在的不滿,都壓縮在篇幅有限的文字裡,彷彿只是冷漠描述著一群被時間遺棄的流亡生命。以伸長的頸子暗喻翹首眺望--如長頸鹿對外在世界的尋求。受到監禁的囚犯,豈止瞻望歲月而已,他們的鄉愁,以及對自由、對解放的渴望,相當傳神地反映詩人在錯誤時間、錯誤空間的處境。商禽從未訴諸憤怒的、煽情的文字,他寧可使用疏離的、近乎絕情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生命。 即使觸及憤怒的情感,他的詩也還是持續釀造悲涼的心境:
憤怒昇起來的日午,我凝視著牆上的滅火機。一個小孩走來對我說:「看哪!你的眼睛裡有兩個滅火機。」為了這無邪告白;捧著他的雙頰,我不禁哭了。--〈滅火機〉
這種高度象徵的手法,足供窺探那個年代的自我壓抑有多強烈。內心情緒的憤怒與外在的滅火機相互銜接,使抽象感覺與具象物體彼此對應,造成一種自我消解的效果。體內燒起的憤怒烈焰,全然得不到紓解的出口。無法釋放之餘,只能祕密地暗自消化。詩人的消化方式,便是依賴壓抑與再壓抑。詩中的滅火機絕不可能達到撲滅的作用。然則,詩人的眼中浮映出滅火機時,他的內心正處在不斷克制的過程。透過小孩誠實的告白,更加凸顯出詩人內心自我壓抑的考驗。小孩在詩中的出現,是為了說出詩人真實的感覺。在一個甚至是憤怒都無法稀釋的年代,生命的悲哀是多麼深沉。
很少有詩人像商禽那樣,不斷回到監禁與釋放的主題反覆經營。這樣的主題往往在不同的詩作獲得印證,例如〈夢或者黎明〉與〈門或者天空〉。夢是自由,黎明是干涉;門是監禁,天空是釋放。商禽傾向於鍛造特殊的意象,以最簡潔的文字繁殖出豐饒的意義。
〈夢或者黎明〉呈現各種不同形式的航行與飛行,無論夢境有多荒謬,凡屬自由的旅行都可得到容許,直到黎明的來臨。只有在現實世界裡,凡與自由相關的行為都遭到禁止。整首詩的發展過程中,詩人總是刻意插入一句內心的語言:
(請勿將頭手伸出窗外)
這是當時小市民乘坐公共汽車時耳熟能詳的車內標語,詩人拿來挪用在詩行之間,造成某種警告的效果。為了防止事故或意外的一則標語,在詩裡竟產生禁止的意味:頭是思考,手是行動,任何踰越的思考與行動都要受到監視。這首詩頗具歧義的暗示,在現實中的行動都會引來干涉;唯一能夠享有自由的地方,便是停留在夢中。從黎明到夢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寬?似乎只能依賴自由的尺度來測量。
〈門或者天空〉也是以兩種悖反的意象來對比,門是狹窄的出口,天空則是無限空間的象徵。這首詩也同樣是以劇場演出的方式,暗示生命的有限與無限。人酷嗜創造各種門的意象,包括城堡、圍牆、護城河、鐵絲網、屋頂,使生命壓縮在最小的空間。越沒有安全感的人,越需要城牆來保護。由於創造了窄門,人從此便失去了天空。商禽在詩中如此描繪人的本色:
這個無監守的被囚禁者推開一扇由他手造的祇有門框的僅僅是的門
--〈門或者天空〉
即使沒有受到監守,人也本能地創造門框自我囚禁。門的概念,似乎是人與生俱來的原罪,終身被罰在門框內外走進走出。直到看見天空之前,進進出出的卑微生命注定要承受門的懲罰。這場戲劇的演出,近乎詩意,更近乎哲學。詩人刻意把確切的時間、地點、人物從敘事中抽離出來,是為了使詩的意義能夠全面照顧到他親身經驗的生命困境。凡是與他同時走過那樣歷史的朋輩,當可理解門與天空的象徵意義。
商禽體會得比任何人還來得深刻,是因為他在軍伍生涯中嚐盡過多、過剩的痛苦滋味。生活的不堪,使他不能不去追尋人格尊嚴的意義。他寫下的每首詩,不僅為自己受辱的肉體釋出無比的抗議,也是對他的時代表達強悍的批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首詩是〈醒〉,毫無遮攔地說出他千瘡百孔的遭遇,留下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
他們把齒輪塞入我的口中
他們用集光燈照射著我
他們躲在暗處
他們用老鼠眼睛監視著我
他們記錄我輾轉的身軀
--〈醒〉
他們是誰?詩中並沒有明白交代。然而,穿越過戒嚴時期的流亡者,都能夠感知他們的存在。他們是一種體制,是一種權力,是一種壓迫,相當公平地降臨在無助的身軀。這首詩的結構,前段是以分行的形式表現,後段則是回到散文的形式寫詩。前者是傲慢權力的氾濫,後者是脆弱身體的抵禦。面對著看不見的暴力,詩人選擇以魂魄出竅的策略來護衛自己的肉體。他的魂魄看到自己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身軀時,確實感到錯愕,但並沒有被嚇阻。這首散文詩以相當冗長、曲折的句法來形容自己臭皮囊的肉體,並且以花香般的魂魄給予擁抱。這是商禽寫出最傷心也最勇敢的一首詩。詩中受盡屈辱的肉體,竟是如此難以想像:
……自己的魂魄,飄過去,打窗外沁入的花香那樣,飄過去把這:廝守了將近四十年的,童工的,流浪漢的,逃學時一同把快樂掛在樹梢上「風來吧,風來吧!」的;開小差時同把驚恐提在勒破了腳跟的新草鞋,同滑倒,同起來,忍住淚,不呼痛的!也戀愛過的;恨的時候,沉默,用拳頭擊風,打自己手掌的;這差一點便兵此一生的;這正散發著多麼熟習的夢魘之汗的,臭皮囊,深深地擁抱。--〈醒〉
看似非常複雜難懂的散文,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句型:「自己的魂魄飄過去,把這……臭皮囊深深地擁抱。」在臭皮囊之前加掛了許多形容詞,正是為了襯托自己的頭腦有多清醒。縱然受盡了無窮的暴力,縱然軀體已不成人形,他仍然維持著潔淨的靈魂。清醒的魂魄擁抱受辱的肉體,是一種自我救贖的姿態。他的記憶鮮明保留著生命中各種試煉的經驗,從童工到流浪漢,從逃學到「兵此一生」的生命階段,無非都在造就他孤傲的人格。
完成這首詩的商禽,等於是正式宣告他絕非是超現實主義者。粗礪的、殘忍的現實,並不可能溫情地容許他享有超現實的空間。他訴諸繁瑣的、迂迴的句式,絕對沒有任何餘裕要建構超現實的美學。恰恰相反,他為的是要更精確把醜陋的、不堪入目的現實揭露出來,也要把受到折磨的、無法負荷痛苦的人生具體呈露出來。然而,商禽也並不如此耽溺於複雜的句法。在抒情時刻,他也有溫婉的詩句,令人心痛:
昨晚簷角風鈴的鳴響
分明是你叮噹的環珮
別以為我不知道有人夜訪
院落裡的殘雪仍留有餘香
--〈近鄉〉
飄泊到台灣的詩人,負載著不為人知的濃郁鄉愁。當他旅行到韓國遇見雪景時,情不自禁勾起他的懷鄉之情。商禽從來不會直接以濫情的手法尋找感覺,而是以逃避個人情緒的策略予以過濾,終於到達昇華。雪落下時其實是毫無聲息,如果發出任何音響,那一定是屬於鄉愁。記憶中故鄉的雪,與異鄉的雪,蒙太奇那般重疊在一起,自然而然牽動他脆弱的情感。近鄉情怯的雪,是女性化的雪。他的詩彷彿若無其事,但實際上已刺痛他記憶的傷口。叮噹的環珮,殘雪的餘香,召喚他生命中早已沉埋的情愛。
鄉愁是另一種變相的囚禁,故鄉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完全被切斷成隔絕狀態。咀嚼自己的鄉愁時,商禽又再次使用逃避情緒的方式,使沉重的悲哀沉澱下來。在〈五官素描〉的組詩中,他分別描寫了嘴巴、眉毛、鼻子、眼睛、耳朵。淡淡的素筆,精練地點出五官在生命中的意涵。〈眼〉這首詩正是指向無以排遣的鄉愁:
一對相戀的魚
尾巴要在四十歲以後才出現
中間隔著一道鼻梁
(有如我和我的家人
中間隔著一條海峽)
這一輩子是無法相見的了
偶爾
也會混在一起
祇是在夢中他們的淚
--〈眼〉
兩隻眼睛,轉喻為一對相戀的魚,再轉喻為無法相見的家人。環環相扣的想像,看似突兀,卻有內在的邏輯彼此貫穿。三個意象的共同思維,都是圍繞在相戀而無法相見的主題,從而以夢中之淚予以串起。整首詩的結構與推理,都臻於無懈可擊。商禽的巧思,於此得到印證。他的詩並沒有那麼難懂,他的鄉愁則令人無法承受。
商禽對語言文字的掌控,近乎苛求。幾乎每一詩行,都具體反映現實中的困境,〈用腳思想〉便是其中極致的一首:
找不到腳 在地上
在天上 找不到頭
我們用頭行走 我們用腳思想
虹 垃圾
是虛無的橋 是紛亂的命題
雲 陷阱
是飄緲的路 是預設的結論
在天上 找不到頭
找不到腳 在地上
我們用頭行走 我們用腳思想。
--〈用腳思想〉
這首詩是由兩首合成,但是上下各自發展的詩,也可以貫穿成為一首。分別閱讀時,兩組不同的意象存在著,亦即頭與腳,天上與地上。如果頭是隱喻思考,腳是代表實踐,則思考應該可以天馬行空,而實踐則必須腳踏實地。商禽見證的社會現實,卻是天地顛倒。實踐者不用思考,而思考者無需實踐。在必須實踐的地上,竟然找不到頭;而在需要思想的天上,竟然找不到腳。頭腦所面對的,是虹那樣虛無的橋,以及雲那樣飄緲的路。雙腳所踐踏的土地,則是紛亂命題般的垃圾,以及預設結論般的陷阱。這首詩可以視為知行合一哲學的歧義演出,顯然是在諷刺他這輩子在台灣所目睹的怪現狀。在價值混亂的歷史,在怯於實踐的時代,他看到的是用頭行走、用腳思想的荒謬人物。如果說,這首詩在於總結他一生的真實體驗,則長年來他忍受的殘酷體制與屈辱人生,無疑是最大的悲劇。
在現代詩運動中,商禽可能是受到最多誤解的詩人。當他被押著去接受無情現實所製造的暴力之際,他只能選擇使用迂迴的文字攜著自己的靈魂逃亡。逃亡的天空常常在詩中出現,並不意味他脫離現實,更不意味他屬於超現實。他的生命已經無路可退,僅有詩提供了他逃亡的途徑。他的詩是探照燈,一如他注視現實的眼睛,往往揭露黑暗的世界。他的文字極其誠實,使人生中的醜陋與卑賤完全無法遁逃。他的散文詩,根本不存在散文的成分。任何閃神或輕忽的閱讀,常常會錯失他詩中關鍵的風景。要貼近商禽的世界,絕對不能依賴理論。時髦的理論,總是毫不爽約地把讀者帶離商禽的時代,當然也就不可能進入他的詩。
商禽是二十世紀悲傷至極的詩人,在詩行中他想像了無數的逃亡,卻未嘗須臾逃離凌遲他肉體的土地。當他這樣自問:「是不是我自己缺乏了對於『快樂』的想像力呢?」這個時代,這個家國,已徹底剝奪他享有一絲快樂的權利了。《商禽詩全集》以較為完整的形式問世時,一塊莊嚴的歷史碑石已巍然豎立,將陰影投射在絕情、無情、寡情的牢獄。
二○○九年三月三日加州旅途中
【預購】喪禮上的故事◎甘耀明
Regular price $20.00
一部從死亡開始,卻演繹出最動人的生之勇氣、愛之勇氣的小說!
繼《殺鬼》後,甘耀明更加淬煉、更具飽滿情感與文字魔力的溫厚之作。
出生在日治時期的阿婆,長壽的祕訣,竟然是聽故事,甚至靠「故事藥」治病與排遣悲傷。當阿婆過世時,她唯一要求,是邀請大家到她的喪禮上講故事,所以路過的、奔喪的、看熱鬧的人通通來講故事了……。
我是阿婆的孫子,當然就負責在喪禮上記錄故事囉。
甘耀明──
這本書裡的不少故事取材自我的家族故事,由父母透過不同場合表達「生命教育」的意涵,我經過時間的醞釀才化成篇章。我的父母是這本書的功臣,本書是他們的生命足跡,我只是紀錄者。
最後,這本書的不少篇章用了詼諧幽默筆法,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為。希望讀者閱讀後能在陽光下哈哈大笑,暫時忘卻憂愁,人生就該如此。
本書特色
如果《殺鬼》裡無盡奔馳的想像力讓你驚豔,那麼《喪禮上的故事》裡的情感,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甚至與大自然萬物之間的交流,必定讓你動容。甘耀明在這本小說裡,寫情的功力更加淬煉,濃度更飽滿。
跋
這本故事集的來源有兩個方向。其一,是我發表在報章的短篇小說,文長約一、兩千字,再擴充成如今的面貌;另外,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表現。沒錯,是用嘴巴說的。
後者可以多說明,但是也沒太複雜。這幾年來,我在台中「千樹成林」兒童作文班教小朋友寫文章,主要以寫故事的方式引領他們。這種寫法是告訴小朋友,書寫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之外,還能發揮想像力。小朋友寫故事之前,通常我會先說個故事暖場,算是籌碼。在這種情況下,〈微笑老妞〉、〈囓鬼〉等篇章誕生了。我記得〈微笑老妞〉最早的聽眾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名字我至今仍記得,是他們催生了這幾篇故事。當然,「說故事」沒有像「寫故事」需要這麼多的描述,但是張力一樣。
這本故事集發生的村莊叫「三寮坑」,有我出生地的生活縮影,不過,「三寮坑」是我想像的地名而已。我生於苗栗獅潭鄉,那裡的山脈青壯,草木在陽光下閃著明亮色調,河流貫穿縱谷,裡面游著魚蝦,以及古怪的傳說。那裡的人文歷史多半是客家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像「屙屎嚇番」,這種膨風、壓榨原住民的傳說也成了我寫作素材。有的故事像〈癲金仔〉則是真有其人的乞丐,五歲時的我還偷拔過他的鼻毛,結果他比我還驚慌的逃走。另外,這本書裡的不少故事取材自我的家族故事,由父母透過不同場合表達「生命教育」的意涵,我經過時間的醞釀才化成篇章。我的父母是這本書的功臣,本書是他們的生命足跡,我只是紀錄者。
最後,這本書的不少篇章用了詼諧幽默筆法,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為。希望讀者閱讀後能在陽光下哈哈大笑,暫時忘卻憂愁,人生就該如此。
作者簡介
甘耀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作品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獲93年度小說獎。小說數次改編成電視單元劇。出版小說集《神祕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教育書《沒有圍牆的學校》(與李崇建合著)。曾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目前為兒童創意作文班老師、靜宜大學兼任講師。
【預購】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假牙
Regular price $24.00不世出的詩人「假牙」之出世傑作,終於正式引進台灣!
引發兩岸三地讀者驚惶(笑得假牙差點掉出來),
掀起詩人封筆熱潮(被假牙打敗),
陸續有人樂不可支狂推薦!
《我的青春小鳥》收錄了大馬作者假牙(1962-2063)詩作一百零五首,全是他不時文藝病發的副產品。讀者該額手稱慶的是他沒有把小學作品也包括在內。更可喜可賀的是,這將是假牙唯一詩集,在寫了一首關於口臭的詩以後,他已江郎柴盡。甚至無法完成為雞屁股作詩的宏願。
〈鄉愁〉
那年去非洲旅行/他爸爸被獅子吃掉/他媽媽被鱷魚吃掉/他弟弟被黑豹吃掉/他妹妹被蟒蛇吃掉/現在每逢想家/他就去參觀動物園
〈遲鈍〉
2突然發覺1和3一直都在身邊/感到非常幸福
〈無題〉
兒時的夢是一枚雞蛋/現在他夢見烤雞/於是傷心的哭了
〈鬼故事〉
咦,/我的身體呢?
嘲諷/顛覆、愛情/反愛情、天倫/反天倫……這不只是一本詩集,更是每個人一生都要擁有的歡笑高潮絕品。就像假牙一樣,有了它,我們才有力量大口咬下這苦悶的人生!
本書特色
【暢銷史實記載】
◎2005年首度在馬來西亞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傳說中全大馬最暢銷詩集,被偷渡到中港台後更迅速搶購一空。
◎2011年作者手癢再版,小鳥依舊青春活力旺,很快高掛絕版。
◎2016年,讀者千呼萬喚,台灣終於也將有自己的假牙傳奇!
作者簡介
假牙(1962-2063),《我的青春小鳥》詩集橫空出世,讓不世出的假牙被視為一夜間從石頭爆出來的文壇奇葩。查實假牙花非花,若要將之比喻為植物,那喬木會更為貼切──他在混沌初開時寫了一個劇本,獲得該年的台灣優良劇本獎。他在青春期寫了一篇散文,獲得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花踪文學首獎。其後他開始以數量堪比恆河系沙子的不同筆名,寫過小小說和遊記,雜誌專欄,以及仍然在寫的影評(因筆名每個禮拜不同,搞到編輯須以「寄自倫敦」為標記方便作業)。直至前中年期,他才公開與詩纏綿半生的地下情,並許他跟詩的結晶品一個合法名份,世人此時才得知,假牙有鳥,名青春。
假牙現在在倫敦敦倫,偶爾在電影院睡覺。
假牙討厭你。
【預購】嬰兒宇宙◎羅毓嘉
Regular price $18.002009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得主,《INK文學生活誌》譽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羅毓嘉,創作十年,是少見同時書寫新詩與散文的年輕作家,《嬰兒宇宙》是總結近年創作成果的詩集。
若我肢離你時你會喘息,陽光暴雨同時侵襲,請吻我,儘管你的眼睛已不在那裡。笑容轉而闃暗,以至於靜,打開憂傷的胸廓,你的肋骨是整座鋼琴。
羅毓嘉的詩輕盈纖細,像飛絮般遁入你的呼息,帶著無可自拔誘使人們朗讀的祕密。而朗讀他的詩,我們的渴盼竟是,能否在我們唇間再停留久一點,讓我們重回過往的年代,一個曾經私密地為某個人朗讀詩句的美好年代。
作者簡介
羅毓嘉,1985年生,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獲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政大道南文學獎與台大文學獎等;《INK文學生活誌》譽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2004,自費出版)。作品散見於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明道文藝等刊物,並曾選入《98年散文選》、《2009臺灣詩選》。目前為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作者。
推薦序 Love Is Four-Letter Word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嬰兒初生,宇宙垂老;嬰兒純潔,宇宙蕪雜。啼聲初試的嬰兒挾帶龐沛的淚水與音量,那是面對陌生宇宙時必須鼓起的勇氣。羅毓嘉帶著他的第一冊詩集登場時,就像一個嬰兒降生在複雜的宇宙,音色十足,頗具信心。詩集命名為《嬰兒宇宙》,顯然有其微言大義。嬰兒至小,宇宙至大,暗示一個無邊的空間可供追逐。意義可能又不止於此,如果這個宇宙屬於嬰兒,一切事物都必然是新生,則詩人便擁有權利重新定義他所賴以生存的世界。
這是一冊情詩集,懷有嬰兒心靈的詩人,決心要為自己的情感設計命名,他以雄辯的愛要與這沈重無比的世界改寫契約。至少不再揹負傳統包袱,不再逃避社會歧視;他以熱情,以勇氣,以過人的信心,簽下一份和而不同,或同而不和,或又和又同的全新契約。他的詩要讓世間知道,愛情襲來時,不是接受,便是付出,無需耗神抗拒。
動人的嬰兒心靈,容納在誠實的語言裡;以一種愛你入骨的表達方式,毫不遮掩內心的激情、熱戀、歡愛。異性戀世界不能接受的敗德之愛、?廢之情,在嬰兒宇宙裡都得到容許。嬰兒族裔裡的詩人,從來不想與這個社會吵嘴。在他自主的生命中,建立一個互不侵犯的法則與邏輯。在那裡,並不存在任何不道德的規範;不敢愛或恐懼愛,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詩人並非沒有抗議或憤懣,面對被剝奪的歷史發言權,他儲存足夠的語言與想像,糾正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傲慢與偏見。〈恐怖時代〉這首詩是罕見佳構,他藉金字塔的隱喻,指控傳統成見堆砌得極其宏偉,在金碧輝煌的謊言裡,有多少人遭到貶謫,有多少人受到驅趕:
蕈狀的花開了許多許多次,
被鞭笞許久的人,找不到層?屬的村莊。
半座金字塔高的蔭影,覆蓋我們,我們睡在谷底。
算盡千萬日光,
只為築起那碩偉、龐大、別人的夢。
別人的夢看來是那樣碩大無明,被鞭笞的族裔則又是何種下場?
我們拿血管編成花環,給裸體畫上斑紋,
任黏菌攀上我們的眼睛
假裝自己穿著不存在的襯衣款式,
好像演一場舊式的戲劇。
在我們與別人之間,是一道寬闊河流,完全不容涉渡。被隔離的族裔,失去歷史認同、國族認同、性別認同的權利。他們可能需要偽裝成仿冒,但是,所有的保護色都只停留於表面。相對於金字塔「蕈狀的花」,我們這個族裔只能「拿血管編成花環」,只能在「裸體畫上斑紋」。強迫自我去認同別人,不如重認自己之「同」。環繞在生命中的國族、性別、歷史,都是層纍造成的霸權論述,其中富饒著特定的沙文主義與文化偏見。所謂傳統,無非就是把不同價值觀念者視為異端的一種脾性。
異中求同,是多麼困難的一種文化;同中存異,是更加困難的一種挑戰。詩人反覆求索的,只能選擇同中存同與同中求同。寬闊宇宙能夠接納族裔的空間是何等容仄。在二十歲那年,詩人寫下如此悲傷的詩行:
我像一隻鹿望著
草食豐美的水畔漸遠漸小漸遠……
——〈二十自述〉
他與他的族裔被驅趕遠離廣邈的草原,嚐盡離群索居的落寞滋味。二十歲的少年,一夜之間被迫成熟,看透人間的虛假險惡,唯一能夠信守的,只有他的族裔:
我們在早晨共飲一杯牛奶
同洗一條內褲,分辨污漬裡相異的路徑
——〈分裂〉
高度的象徵手法,精確點出詩人生活的痛苦與歡樂。〈分裂〉這首詩的副題是:「寫給另一個自己,我所親愛」,暗示了詩中既是一個人,也是兩個人。分裂可能是分裂,也可能是結合;既是鏡像,也是幻像;既是現實,又是想像。詩中的思維、情緒、哀樂,充滿各種可能的辯證。在正、反、合的演出中,始於一人,終於兩人。其中暗藏無數的自我,也襯托出無數他者。那種無盡的延伸,是複數的辯證之愛:
我們背對背,浸坐在汗濕的浴盆裡
伸指摸索彼此的皮膚
脊梁,和肌理
回顧體表共同的皺褶
洞見疤痕鋪排隱然的章法
——〈分裂〉
這一幅圖像,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如果是一個人坐在鏡前,姿勢自然是背對背。如果是兩個人背對背坐在一起,不也像極鏡中映照?詩行中的「回顧」與「洞見」,高度富於性的暗示;說得很少,卻已道盡一切。詩中相當哲學地如此提問:
我們,我是說我們
能否同時是兩個人
到底是誰在追趕誰的人生?
——〈分裂〉
多麼令人困惑而又苦惱的自我告白。在另一首詩裡,詩人再度提出自虐式的問題:
我不是一個男孩,
但也不是一個男人
您可曾在鏡中尋找過自己陌生的背影?
——〈阿姆斯特丹〉
詩中出現「您」的尊稱,顯然是輩分較高。我汲汲追求的,是鏡中的自我嗎?那位年紀較大的男人,一生也這樣追求過,現在則輪到年輕的「男孩」或「男人」從事同樣的追求。
族裔裡的愛情,有時過於接近色情,卻不淪於淫穢,反而滲出一種哀傷與一種歡愉:
若我肢離你時你是寂靜的,雨後的樹木皆綠著。
認清尋常給你胳肢發笑的胎記,
握著你的手指,細數骨節並模擬各種折屈,
我喜歡在更近更近處,再聽你彈支小曲。
——〈肢離你〉
這是抒情的頌歌,又是告別的輓歌。肉體的結合與分離,意味著靈魂的再生與死亡。肢離當然是交歡的結束,正是在這樣的時刻,喜悅與悲涼辯證地交互出現。詩行中的文字,是一種極其私密地互認。在生生死死、又生又死的時刻,愛情是僅有的見證。
羅毓嘉是一位充滿信心的詩人。對於自己的性別取向,以及自己的風格方向,他有果斷的抉擇。語言上,不時可以看到前輩詩人的影子;早期如?弦,近期如羅智成,都以不同的語法在詩行中出現。二十餘歲的年輕寫手,仍然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型。但是,這種現象全然不令人擔心。他的創作慾甚熾,生產力極強,總有一天必能開闢出羅氏詩藝。
詩集中極具企圖心的力作〈不和諧音喉唱:二部和聲〉,似乎也難擺脫商禽〈用腳思想〉的影響,卻也無妨。這首長詩,以上下雙欄的形式同時進行,自然寓有鏡像演出的意味。無論是象徵與句法,完全不遜於商禽。這是值得期待的詩人,正在上升,還在上升,不斷上升。詩集中可能負載過多性愛的意涵,那種寫法,正好彰顯他勇於嘗試,也敢於實踐。愛情的交歡,即使是胡言亂語,即使是充滿髒話,無疑都是洗滌的過程。Love is four-letter word.(愛即髒話),旨哉斯言。何況這冊詩集寫得如此聖潔,經過每首詩的施洗,靈魂都獲得淨化。嬰兒的宇宙,宇宙的嬰兒,隨著詩集的誕生,被貶謫的族裔在詩行之間都將得到淨身救贖。——2010.6.30 San Jose
後記
我只是就寫了
許久未曾談詩了。而談論詩,似乎又比寫詩來得困難一些。
一度以為自己懂得詩,曾以為懂得自己。
但當我穿梭城市,詰問生命,並試圖將某些難以逼視的片刻凝止在詩句的隻字片語時候,我才知道這些詩,從來並非我能掌握。詩人的工作無異於靈媒,世界在我遙遠的前方鋪排出各種樓閣風景,而我的人生就這樣被它們所役,必須一直、一直在現實與預言中間無止地折返跑。
二○○四到二○○八,我談過幾次算不上成功的戀愛,還在一起時就夢見他們離開。他說,他記得的──青春期時,那眷村泵浦冷水流過胸膛的溫度。他說,經常覺得自己真的老了。說話的時候,立夏才過,兩個人在沙發上剝開橘子分食,橘皮滲出苦苦的汁。分手後,繼續為他寫詩。我的青春期也如同記憶中的夏天,很快地過完。
分開之前他說,「以為你和別人不一樣,沒想到你還是讓我失望。」
但他根本不讀我的詩。
城市將自身搭建成路徑,人們踩踏而過。航線穿梭城市中間,想像軌道總有交會之處,轉轍器扳過去,敘事有所關連。在城市裡安放歷史,命運,夢境與虛構的生活,讓它們成為城市身世的部份。略略移動,躲進街道,躲進人群。停下來讓人群走過我生命的頓點,讓它靜止。凝結。讓它們,成為自我意義的發生。
我們今日的居所是詩人之城,是萬神之殿。可見與不可見的語言,包藏著什麼樣的祕密,魅影漂浮游移,呼吸著道聽塗說,偽科學,精神病,城市裡滿佈致癌物質的飲食與空氣,打開電視然後關上,然後又再乘著遙控器繼續旅行……。語言是開啟萬神之城的鑰匙,是心靈浮光之鏡,然後時間過去。樓廈會傾頹,萬物皆枯朽。然後時間過去。
固定的路線,飲食,穿著與言語,規則與紀律,終究不能保證這是個確定的世界。我的日常生活,也就在重複中逐漸模糊……
然後。然後,只有時間依然一直存在著。
這本書從我起心動念到真正成書,歷時大約兩年。收錄的篇幅,創作時間橫跨二○○七到二○一○,在幾個版本的編目之間游移,成為現在的模樣。這是否表示著,那些曾被選入而又放棄的篇章,終於只是我眾多反覆流轉的思緒當中,一些僅有我自己記得的節點呢?又是否表示著,那鬼魅般的二○○五到二○○七,竟是我想要忘懷的時間。
然後時間過去,你我現今所立定之處仍然會是一樣的地方嗎?正因為詩是唯一不滅的,而能高於時間而存在,能定義時間、空間,讓所有可能的段落在那裡交會。時間永遠不停,但當時間過去,我是變得更溫柔,或者更殘酷了?是詩帶著我回去,回到那書寫當下已必然流逝的今日的居所,而使我能與回憶辨証,與時間抗衡,尋求在時光蟲洞裡安身的居處。
城市生活瀰漫四處的慾望,誘惑與折磨,竟似是海妖賽倫的引路之聲,讓我在這反覆路途上失了方向。
但縱有憂慮,我只是就寫了。終究回過身來,詩會是我永恆的歸處。
【預購】夜行性動物◎徐珮芬
Regular price $25.00在缺乏光線的世界裡,用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找尋你,演化倒退,行為顛倒,我是野生,將眼盲,活躍於不見於光的關係裏,警覺著恐懼著消磨著,等待出沒,永無止盡。
《夜行性動物》收錄三十二首創作,呢喃短句交錯其中,是詩人穿走生活,竭盡求生,數著日子、看著電視,任慾望與不安湧動,思緒混亂致使語言失序,詩句時而放縱時而噤聲,眼前一切形變扭曲,甚至忘了自己的模樣,成了白晝中的失能者。
作者簡介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
【預購】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李阿明
Regular price $30.00等級制度的暴力、利益至上的剝削、慘無人道的環境……
一物一世界,一命一天堂。
能待陸上,誰願漂泊海上?
作者簡介
李阿明
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技術組,擔任過自由時報、聯合晚報、時報周刊攝影記者,以及時周多媒體數位影像組組長、資訊室副主任、中時網路影像副總監等。
是一名資深攝影記者,退休後跑到高雄當遠洋漁船的顧船工,自稱職業攝影黑手。四年來每天二十四小時和來自各國的漁工混在一起,親身體會一般人無緣接觸的生活,用鏡頭捕捉他們在海上拚搏的人生。以最長時間的相處,拍攝出漁工們最真實的樣貌。
【預購】活為難民: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彭皓昀
Regular price $28.00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
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
▍「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
▍「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
▍「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
▍「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
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共同推薦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
林昶佐|立法委員
范 雲|立法委員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系退休助理教授
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閱讀這本書,讓我看見西藏難民的多元面貌。——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呈現與難民同行,領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境況。——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非常值得推薦的著作,把MT的日常情景,以及鑲嵌在藏人流亡生活與印度社會變遷的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彭皓昀/著作、攝影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是一名受自然科學訓練的背包客,因旅途風景刺激而被社會科學吸引,開始關注難民議題研究。目前正學習成為一名社會學旅行者,以散步、觀察與聊天八卦為方法,不斷思考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
本書改寫自碩士論文《難民性的再生產:以Majnu-ka-tilla流亡藏人為例》,曾獲得「2020年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預購】邊緣印度:那些被隱藏的故事和女人◎程敏淑
Regular price $29.00他們是被遺忘的人。
腐敗的氣息、沒有未來的表情,努力只是為了活下去。
這不是我們以為的印度,也不是我們熟悉的女人,更不是認知中的無家者。作者以志工身份深入印度,帶給我們這幽暗國度中的真實面貌。關於人性、貧窮、危險,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底層故事。
這裡是印度的邊緣,印度被隱藏的主角在此生存:
如果必須走上街頭維生,無家者之前的生命究竟經歷了什麼?
如何在沒有保障的環境中生存?
她們是否有歸屬感?又如何看待自我?
為何她們長得太美、太年輕,卻都是街友?
作者從事國際志工多年,每次的印度行都帶給她許多難以言喻的衝擊。她無法理解為何明明是首都,卻能容許貧窮與苦難如此赤裸地充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無家者們在那裡,得時時被人觀看,但人們早已視若無睹。
於是她再次回到印度,與他們面對面訪談,而訪談後的疑問更多了。一個疑問帶出更多的問題,每個問題又再帶出一個女人。而且,問一個人,可能得到一百種答案。
當不同人勾勒出不同版本的故事,甚至連同一人也無法完整清楚地重複講述時,她免不了被那些相互矛盾之詞所迷惑,甚而感到困頓:那些抱怨、關係、隱情、戲劇性的生活,該相信嗎?
「然而,當我探問其他無家者女性的情況時,佩提竟只說:『街上的女人都是壞女人。』細究其話裡含義,發現這籠統的形容詞是對性工作的負面指涉,一開始以為這是她心中的道德評價,但她又自己娓娓道來『壞女人』當中的細微差異:有自願賺錢的、有不想做但因貧窮所迫,除此外別無他法的、還有被親人所迫的差別。」
「我就著微弱光線仔細端詳阿古瓦妮(二十八歲)極為細緻秀麗的五官,雖然臉上積滿污穢,不知多久沒洗,仍不減她的漂亮。但除此之外,她的形象幾乎沒任何意外地切合人們對街友的刻板印象:頭髮糾結蓬亂成一坨,不知要費多少力氣才梳得開;原本該亮麗動人的鮮黃色紗瓦爾卡米茲,被煙塵污漬遮蔽,現已成灰濛濛一片。她似乎也不甚在意,意興闌珊地坐在已顯破爛的草蓆墊上,眼睛望著不知名的某處,靈魂似已飛往遠方,徒留具帶不走的空殼在原地。」
本書特色
一本探討印度女性無家者的書,每篇故事隱藏著不同面向真實複雜的場景。
在這吃人的街頭叢林裡,信任關係特別難以建立。
這些故事夾雜著人性、護衛、黑暗,這是幽暗國度中的各種魔幻。
名人推薦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
郭盈靖(當代漂泊協會執委)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
鄭麗珍(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我向大家推薦《邊緣印度》,相信讀者讀的不只是單純的女性無家者故事,瞭解印度女性無家者的貧困景象,還可以時時反思咀嚼作家所想表達的直觀與辯證的觀點,提升你對貧窮、人性、社會的理解。」——鄭麗珍(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程敏淑
政治大學英文系、雙修心理系畢業。
畢業後即以志工身分至中國甘肅省西大灘服務,自此展開一連串奇妙的人生旅程。
曾至中國西北各省、及東南亞數國服務,與世界許多角落產生深刻連結。現仍繼續從事海外服務工作。
【預購】《衛斯理傳奇之頭髮 (珍藏限量紀念版)》◎倪匡
Regular price $27.00※頭髮有什麼特殊的功用?地球上似乎只有人長有不知作用的頭髮。有沒有可能,人類根本是從別地方來的,而天堂,才是家鄉……
※身為科幻教主第一人的倪匡,用他的生命寫下了無數令人稱奇的作品,除了膾炙人口的科幻系列外,連武俠小說及電影劇本亦數量驚人。
※倪匡一生創作超過三百本小說,其中《衛斯理》系列銷量已超千萬本!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小說。第一篇《鑽石花》,於1963年3月11日在《明報》副刊連載。從此衛斯理也被視作是倪匡的化身。此系列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廣播劇,皆獲佳績。倪匡更榮獲第3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編劇會銀禧榮譽大獎。
科幻教主第一人 六十載寫下傳奇
穿越未來與現在 橫掃宇宙及人間
如果你仔細想一想,地球上的一切罪惡,全是人,這種有異於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製造出來的,那麼,必須接受那兩個「夢」中的一切,地球人,是罪惡的後代!
本書包含〈頭髮〉及〈規律〉兩篇故事。頭髮的功用是什麼?會不會是人類的祖先犯錯被遣送到地球時,被消除了頭髮的能力?一位被譽為現代科學界最傑出人物的博士自殺了,而死因,竟與一生規律生活的昆蟲有關?
〈頭髮〉的題材極其異特,其中A、B、C、D代表了什麼,明眼人自然一看就知道。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對各種宗教,連粗淺的認識都沒有,一切只憑想像。大半年前,突然悟到了基督教的道理,自然看法大不相同。——倪匡
※〈頭髮〉:
人死後究竟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竟然有人會在西方極樂世界樂不思蜀,不想回來?奇怪的儀器「頭髮」居然是一台穿梭時空的機器?衛斯理因老友的託付,遠赴尼泊爾這個古老的國度。沒想到老友之子是透過頭髮傳送的腦波,前往充滿誘惑的人間天堂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四大宗教派系的精神領袖竟齊聚一堂,一趟與神同行的驚奇之旅即將展開……
※〈規律〉:
現代科學界的權威人物是受到了什麼打擊,竟然厭世自殺?人類一向自稱萬物之靈,地球的主宰,高傲自視於萬物之上,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中,人其實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昆蟲?!倪匡發人震撼深省的警世寓言!
※【衛斯理小檔案】
★出生:一九三三年初誕生,屬猴(陰曆壬申年)。
★首次亮相的書:鑽石花。
★先後拜北派武術大宗師王天兵和南拳王揚州瘋丐金二為師學習武術。
★《年輕人系列》和《原振俠傳奇》故事中稱衛斯理為「那位先生」。
★初戀情人為祝香香,亦曾與黎明玫有過戀情,最後娶白素為妻。女兒衛紅綾。
★個人標誌:紫晶戒指。腰際圍的是一條白金絲軟鞭。
★個人技:精通世界各地語言、擅長化裝;開鎖也是專長之一,一般鎖只需五至十五秒便能弄開。
★致命傷:好奇心太重,愛多管閒事。
在我的一生當中,見過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物,但是其中再沒有一件比眼前這件還要離奇,還要詭異的了。──衛斯理
※【衛斯理傳奇大事記】
★第一本連載的衛斯理傳奇:《鑽石花》,於1963年明報上開始連載
★第一代衛斯理小說的封面畫家:王司馬
★衛斯理系列中首次出現外星人:《藍血人》
★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原振俠與衛斯理》
★電影版《衛斯理傳奇》改編自:《天外金球》,由許冠傑、狄龍、王祖賢主演,並入圍24屆金馬獎及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4項提名
★衛斯理系列圖書館借閱最多:《藍血人》和《頭髮》
★倪匡為寫《紫青雙劍錄》,衛斯理系列曾停筆五年
※【名人談倪匡】
★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 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金庸
★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他的腦筋很靈活,他想的東西都很稀奇和古怪,所以跟他講話非常愉快,我們常常哈哈大笑。——蔡瀾
★我是先喜歡上倪匡本人,才讀他的小說。文壇鬼才的美稱,倪匡可當之無愧。——張系國
★一個優秀、偉大的作家,看到你看不見的事,不是文字好就有用。——沈西城
★若有人要拿刀來殺倪匡,全天下能為他擋刀的,只有我一人。——古龍
★「香港有很多人寫科幻,我很坦白說,沒有人寫得過他。你有他的文筆,沒有他天馬行空的構思,有天馬行空的構思,又沒有他的作家魅力和應對能力,他反應之快無人能及。」——沈西城
★全球華人世界七十年來,大腦最清醒的人。——陶傑
★倪匡是近代科幻小說第一人,出發得早,走得長久,影響深遠。我覺得他最成功的,是塑造出衛斯理與白素這對神仙眷侶,他們牽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摘自張曼娟臉書
★衛斯理的書名都很普通,也很古怪。不古怪怎麼能吸引人?一個好作者就應該有這樣的本事,能夠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別說書名,就連作者的名字也很古怪,明明是中國人,卻起個外國名字。你說,那些古怪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發生過,誰又能想得出那麼古怪的故事呢?——王錚(網名藍手套)
※【倪匡談自己】
★我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寫作是我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除了寫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夠資格。我做生意都虧得厲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黃金,我以為最容易了,結果虧得幾乎跳樓,最後只有哈哈大笑。現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來。
★喜歡他的人,喜歡得要命,不喜歡他的人,見到面掉頭就走,而自己都是抱著平常心在交朋友。
★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倪匡自撰對聯,也是生平最得意的兩件事)
★七八十年皓皓粼粼無為日,五六千萬炎炎詹詹荒唐言。(倪匡用22字概括自己一生)
★人生在世,凡事是有配額的。「比如我以前抽菸抽得凶得很,但突然就不抽了。原來是抽菸的配額用完了;去餐廳吃飯,最喜歡的禾花雀,才吃到第四隻,牙齒就沒有力了,慘不慘?連牙力也是有配額的。」
★我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寫作是我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除了寫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夠資格。我做生意都虧得厲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黃金,我以為最容易了,結果虧得幾乎跳樓,最後只有哈哈大笑。現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來。【預購】桑青與桃紅◎聶華苓
Regular price $30.00 「三生三世」傳奇女作家經典
離散文學代表作
新世紀必收珍藏本
聶華苓這部獲得國際肯定的小說,以印象式速寫及戲劇性的表現形式,強烈的爭議話題,成為作者最具特色之代表作。
七○年代初,《桑青與桃紅》在《聯合報》副刊連載時,因政治和性的尺度問題被迫腰斬;一直到世紀末的二十多年間,這部小說一如小說主角經歷飄泊與離散,到處流浪,陸續有中文各地區的出版社出版。如作者形容:「有大刀亂砍的版本,有小刀修剪的版本,有一字不漏的全本。」一九九○年,《桑青與桃紅》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此後成為離散文化(Diaspora)研究的文本,是探討女性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移民文學的必讀經典。時報文化於一九九七年推出的,是在兩岸三地出版的第七個版本,當時做為「新人間」系列的第二號作品,在華文小說界的標竿性地位不容小覷。而今轉眼過了二十三年,此書又已絕版多年,殊為可惜,並且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有志創作、喜愛文學的青年學子作家流傳學習、卻苦於不易取得的文學經典,因此時報出版決定再度推出新世紀珍藏版,以饗讀者。
正如李歐梵教授為文所述:「這本書的意義,隨時代的變遷而不同。」七○年代初出版的時候,其藝術性是前衛的,被解讀的面向側重在政治性,八○年代,轉而被視作探討女性心理的開山之作。九○年代,《桑青與桃紅》又被納入離散文化研究的領域,許多美國大學教中國文學的教授都採用這本小說作教科書,也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肯定,並獲美國出版社保證「永不絕版」。李教授說得好:「在這個世界性的移民大地圖中,我們都是桑青與桃紅的子孫。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這本小說終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而永垂不朽。」
名人推薦
名 家 白先勇、李歐梵 專文評析
小說家 朱宥勳、胡淑雯、張亦絢、童偉格、黃崇凱 跨世紀仰望推薦
「《桑青與桃紅》以近代中國政治動亂的時代為背景,敘述主角人格分裂的悲劇,『桑青』、『桃紅』其實同為女主角的名字,代表她兩種身分,整個故事正是她人格上分裂蛻變的經過。故事開始時她是桑青,一個中國內地的女孩子,一片純真,到故事結尾時她變成了桃紅,一個不折不扣的縱慾狂人,由美國中西部遊蕩至紐約。聶華苓並非單是刻劃一個性狂態者的病歷身世,這篇小說不是只宜作心理病理學臨床個案研究,作者其實以此寓言近代中國的悲慘情況,說明中國政治上的精神分裂正像瘋者混亂的世界。」──白先勇
「這本書的意義,隨時代的變遷而不同。七○年代初出版的時候,它的意義是政治性的……八○年代,這本小說又被視作探討女性心理的開山之作。……到了九○年代,《桑青與桃紅》又走入所謂Diaspora(離散文化)研究的領域。……在這個世界性的移民大地圖中,我們都是桑青與桃紅的子孫。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這本小說終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而永垂不朽。」——李歐梵
「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是放在世界文學之林,也可以比肩齊步的小說。它代表的,正是台灣文學的最高水準,是一座台灣小說家時時都要回訪的紀念碑。而希望這一次出版之後,可以讓一代代讀者都能在書店裡面找到它、閱讀它、乃至於帶到荒島上去。」——朱宥勳
「此書不僅在聶華苓全部作品中處於核心,也在當年的肅殺氣氛下顯得難能可貴。因為二十世紀民族國家的膨脹,正是一面吸收個體精血,一面壓制獨立反思的空間。小說潛藏著另類版本的歷史,在在以多聲道噪音挑戰、乃至突破了封印結界。」——黃崇凱
作者簡介
聶華苓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武漢,南京中央大學畢業。一九四九年抵臺灣定居並從事創作,擔任《自由中國》編輯。《自由中國》停刊後,曾於臺大、東海大學任教,後應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之邀赴美訪問,一九六七年與安格爾創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四十餘年來,已有七十多個國家與千位作家因此計畫能與世界各地作家交流。在美曾獲頒三個榮譽博士學位、美國五十州州長所頒發的文學藝術貢獻獎,並曾擔任美國紐斯塔國際文學獎評審員、美國飛馬國際文學獎顧問。
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三生三世》、《三輩子》等二十三部作品。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義、葡、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韓國等版本。
《桑青與桃紅》英文版獲頒一九九○年美國國家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二○○九年獲頒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同年馬英九總統親授二等景星勛章。二○一一年獲頒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特別獎」。二○一三年中央大學在愛荷華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
【預購】永不告別◎韓江(譯者:盧鴻金)
Regular price $33.00作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預購】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韓江(譯者:尹嘉玄)
Regular price $31.00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
■「BTS防彈少年團」金南俊感動推薦!
◎2017年美國Amazon書店百大選書
◎2017年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Malaparte Prize)
◎2016年英國衛報年度選書、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2014年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
◎感動全世界讀者,韓國銷售400,000冊!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房慧真(作家、記者)、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陳又津(小說家)、陳雪(小說家)、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劉梓潔(作家)(依姓名筆畫序)一致推薦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作者的話】
「我無法逃避這本小說」
「我帶著受罰的心情坐在書桌前」
「如果我不把它寫出來,就到不了任何地方。」
這本書不是為我個人而寫,我想將這本書獻給我的感覺、存在,以及在光州民眾抗爭中不幸身亡者、倖存者,還有罹難者家屬。……最終,不是我幫了他們,而是他們幫了我。我什麼事也沒做,只是寫了一本書而已。 ——韓江,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得獎感言
本書特色
● 作家韓江出身光州,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資料、訪問生還者寫下的小說。
● 用小說家的眼光詮釋光州事件,探討當事者心理動機。透過不同的角色發聲,呈現出事件的殘忍、倖存者的無力與愧疚,人類內心的黑暗與暴力,以及良心、勇氣與希望。
媒體評論
● 《少年來了》確實站在小說的位置,把光州事件帶到讀者眼前⋯⋯這些角色代替沉默的生者和死者,說出他們的憤怒、悲傷、無力與尊嚴。在我們尚未能說出真話之前,先讀小說吧。當這些微小的聲音都被聽見了,那小說就自由了,才能回報我們更多的現實。——陳又津(小說家)
● 韓江的《少年來了》,一字一句如整座光州碎裂的玻璃,尖銳地點醒小說家的另一重使命:我們拿著的筆,是槍是劍,只為正義而鳴響,只為光亮而揮拔。我們拿著的筆,也是針是線,縫合那些被遺忘的模糊血肉,在歷史的傷口上繡出一朵燦爛奇花。寫下,只為被記得。——劉梓潔(作家)
● 韓江以穿越生與死的魔幻筆法,透過七人的目光、回憶、言語、疼痛與離別,全稱式地拼湊出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當代韓國人在韓江的筆下,尋找過往的記憶,抹平當今的傷痛,只為了走向未來的光明之途。」 ——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
● 作者將身處在黑暗與暴力世界裡,遭受折磨、歷經傷痛的人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帶領讀者直視當年的光州,宛如身歷其境般見證那場血腥暴力的大屠殺。文中敘事者的證詞和閱讀者的想像結合出難以忘懷的懇切告白,讓我們重新切身體會那座城市的十天漫長煎熬。從水滴折射出的陽光碎片中,依舊找尋純潔雛鳥的這本小說,對我們訴說著真正需要好好擁抱的歷史記憶究竟是什麼。——文學評論家白智蓮(백지연)
● 有些題材,只要選擇了,就等於是把作者的說故事功力搬上檯面準備接受考驗,在韓國歷史中,尤其以1980年5月光州事件這個題材最為典型。只是我們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嚴懲與復權,而是關於傷害結構的透視與探究。這是一本唯有韓江才能超越韓江的小說。——文學評論家申亨哲(신형철)
● 情感熾烈的作品!韓江的《少年來了》捕捉人性的自相矛盾:開頭章節屍橫遍野的畫面,告訴讀者嗜血獸性是如何泯滅人性,但我們能展現博愛精神,為原則信念受苦犧牲,又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總結這種弔詭的手法很出色,本書希望將個人經歷與政治事件連結在一起,它在刻劃前者時竟有如此強大的渲染力,例如作者細膩又具體地描述一位母親對逝去兒子的思念,就跟她鋪陳這起舉世悲痛的事件一樣,充分展現駕馭文字的功力。——英國《獨立報》
● 韓江的文字清澈且含蓄內斂,她以極其溫暖的筆觸,處理令人震撼的慘烈題材。——《泰晤士報》
● 韓江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訴說南韓1980年歷時10天的光州事件,及其在韓國心理、精神、政治面掀起的陣陣漣漪,讓我洞悉光州年輕人當年受到的殘酷暴行。她的文筆質樸卻情感濃烈。——《衛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韓江這位說故事的人不可思議,她對人類的目的提出質疑,透過她筆下人物令人心碎的經歷,看到善與惡不斷緊張對立,也讓人心裡冒出很多問號。她如詩的語言,行雲流水般在不同觀點之間游移,但她也會大膽用不加修飾的樸素措辭,模擬重現歷史上那場嚴酷的衝突,和當時瀰漫的激昂情緒。以如此令人不快的方式描摹光州民主化運動,竟將讀者吸引到故事結束。——《書單》
● 美麗又殘酷……大膽檢視人性狀態,診斷結果不忍卒睹,這本看似冷酷無情的小說卻直搗讀者內心。——《愛爾蘭時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非看不可的作品,具普世性,能引起深刻的共鳴……它讓我們撕心裂肺,悸動縈繞心頭久久不去,它讓我們時而懷抱夢想,時而悲痛哀鳴……。——《紐約時報書評》
● 令人心痛……韓江的小說試圖將難以啟齒的事情用言語表達,她特別著墨於平凡面,將可怕的暴力鎮壓事件人性化,好比書中角色幫忙照料和運送受難者遺體,在事發多年後努力回歸一般生活。韓江讓讀者從東浩的家人和朋友口中,追憶東浩的點點滴滴,她賦予那些失落者發聲的權利。——《出版人週刊》
● 引人入勝……結果很折磨人但扣人心弦,冷酷地描繪死亡與痛苦,卻讓你目不轉睛……韓江她彷彿施了催眠術,將你拉進光州事件的恐怖場景,對人性提出質疑,人人都不能倖免被捲入其中,這部作品令人膽寒,直接了當到令人痛苦。——《洛杉磯時報》
● 清新質樸,鋪陳巧妙,令人肝腸寸斷……《少年來了》努力處理光州大屠殺的歷史餘波,它要問的是,人類會為何而死?倖存下來的人接著又會有什麼遭遇?韓江秉持原創且大無畏的精神,處理這些難題與無情的疑問,讓《少年來了》成了2017年必讀好書。——《芝加哥書評》
● 韓江在這部作品探討殘暴政治帶來形形色色的創傷,透過讓人難忘的細節與穿透人心的感性事實,交織出一部精采小說……一部書寫強烈、帶來衝擊與完全貼近人性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 韓江這部小說最突出的是對於死亡毫不退縮、不帶情緒的描述。很難想出還有什麼作品如此生動、有說服力地處理了肉體衰敗的不同階段。韓江的文字不是讓人輕鬆讀完,而是帶著對於生命最終段的洞察,這部分的描述呈現非常出色。——《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 這部故事的題材儘管駭人,文字卻十分優美,其中細緻刻劃的意象讓人無從迴避,也無法別過頭去……《少年來了》篇幅不長,卻深刻提出哲學性和精神性的探問,也沒有提供任何撫慰。故事始終是緊扣著以下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到底能忍受多少、我們能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 啟發人心……故事毫無冷場……小說家最終重建出來的,不僅是優秀地記錄韓國歷史格外波動爭議的那一段,期間所發生的人民受難事件,更是用文字證明了人們願意甘冒受苦、被捕、甚至用自身性命交換,只為了信念去反抗,或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這部小說針對各種艱難問題提供了深刻與人性的回答,也是對暴行受難者致敬的一部動人故事。——《書頁》(Book Page)
● 引人入勝……韓江以說書人特有的細膩和力量,將這場衝突跳脫「歷史」的時間距離,進入每一個無可取代的獨立之人的親密空間。——《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作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預購】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32.00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天涯太遠,先到海角◎范俊奇
Regular price $30.00為的是掙脫平日喧囂的孤獨,
給自己精神上的指壓與按摩;
為的是在風景的袒露和遮掩之間,
看見素未謀面的,另一個自己。
「旅人難免自私,會在某個特別被觸動的時刻想獨攬一片風景。因為在這借來的風景和時間裡,平方是你,圓周也是你。」──范俊奇
旅行,是為了什麼?晨昏日月,千山萬水,城市夜景,邂逅的每一片風景,都是帶自己暫別日常喧囂,給精神的留白,給靈魂的按摩。馬華作家范俊奇將旅途中由心而發的感悟嵌拴於文字中,將遇見的人與事都刻畫成一篇篇動人的真摯告白。旅行,或許只是為了更加靠近自己。
范俊奇筆下的城市萬象:
∣香港∣真正的香港的味道,是豁達的也是激昂的,他們雖然以戲謔的態度面對人生,但卻以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香港沒有好萊塢,香港人連發的夢,也遠比我們活著的日子清醒。
∣台北∣我喜歡台北,因為它親,它是我在文字書寫上摸過的第一隻象,也是我跳動著的閱讀脈絡上,最常給我叮嚀與指引的人。
∣北京∣北京之夏,到處都聽得見搖滾歌手般的蟬鳴,簡直誰也不肯輸了給誰,都爭著把一整個滾燙的夏天,「知了知了」地喳喳叫著,那叫聲拖得好長好長,比一生一世,還要長,還要長。
∣上海∣等到秋天再深一點的時候,我還要回到上海,回到靜安區小店子裡捧著搪瓷小碗,碗裡的豆漿圓滿如一盆秋月,喝碗秋風般,漫漫青雲露月光的豆漿。
∣巴黎∣春天開始在眉梢喧譁,塞納河畔吹來河水的腥氣,卻不影響河的秀麗,而對岸有座劈開半截臉面,顯得特別心事重重的雕像;也有按著眉心,正在專心讀書的男子,這樣就好,春光沒有太早,也沒有太老,這樣的巴黎,剛剛好。
∣倫敦∣每一個人心裡其實都有他自己的一座倫敦,還好我借回來的倫敦,總是二話不說,體貼地將形單影隻的我,和歌舞昇平的人群適當地間隔開來。
∣蘇黎世∣今年的蘇黎世,恐怕是鐵了心的冷。但這麼深邃的冷,其實我是歡喜的,並且一廂情願,把它當作是我與蘇黎世彼此記認的一種約定,也總竊竊自喜,視之為蘇黎世暗地裡給我擁抱的一種方式。
∣阿姆斯特丹∣入夜之後,一個旅人,如果在阿姆斯特丹,會意識到自己破「禪」而出的安然與淡定,因為它安靜中帶點曖昧的詭異,還有它漸漸清爽下來的空氣裡,也微微泛著讓人迷茫的甜意。
∣佛羅倫斯∣擺脫時尚,佛羅倫斯的美,美在遠意茫茫,我仰起頭,望向聖馬可廣場上偉岸的雕像,發現廣場上雖然人潮如水,卻搖撼不了佛羅倫斯淵深而廣大的僻靜之美。
∣墨爾本∣撇開常年無休的文化體驗和濃厚的藝術氣息,都說墨爾本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而墨爾本人,是不是都習慣了寧靜與悠閒,所以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容易抵抗寂寞?
更多藏在范俊奇與城市之間美麗與哀愁的心事,等待你來發掘。
齊聲推薦
李靜芳(遠東集團綜效暨零售規劃總部執行長.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董事長)
凌性傑(作家)
趙又萱(作家.編輯)
(依姓名筆畫排列)。
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新聞系出身。25年雜誌人。前後當過三本女性時尚雜誌(婦女雜誌、新潮雜誌、VMag雜誌)和一本男性時尚雜誌(馬來西亞版men’s uno)主編。曾任香港皇冠出版社駐馬來西亞出版經理、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中文組品牌企劃經理。現為全職專欄作者、文案策劃。
因前雜誌人背景,作品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多次訪問國際名牌時裝設計師、高端腕表設計師與品牌總裁、好萊塢與港台明星,以及超模與藝文界名人。
專欄散見馬來西亞各報章(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雜誌(風華、都會佳人、女友)及網媒,書寫類別包括:時尚、生活、人物、旅遊文學、愛情小品、文學創作。
作品曾多次收錄於台、港、馬、新文學合集。著有《鏤空與浮雕》《鏤空與浮雕II》《鏤空與浮雕III:幻滅,也是一種成全》《天涯太遠,先到海角》。
【預購】一歷百憂解2 解鎖中國史:讀懂一場3000年皇權賽局◎李文成(繪者:阿瑞 rayliugogo)
Regular price $35.00「講得比學校有趣很多,脈絡變得清晰簡單,讓人喜歡上歷史!」──聽過李文成講歷史的人
讓行走的歷史故事書,解鎖學校跟不上的中國史!
輕鬆讀懂朝代間的權力遞嬗、解譯歷史長河中的因果,
用有哏語言解讀背後形勢、貫通脈絡後,讀史變得有料又有趣!
▍這場長達三千年的權力賽局,我們從何時開始深陷其中?
了解中國,是現今理解全球政經局勢時,繞不開的核心話題,
距離太近的我們,卻往往被蒙上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濾鏡。
而閱讀歷史,是除去心魔的開始,尤其是學生更受用,
無論是短期準備考試,或是更長遠地建立理解世界的宏觀視野!
本書用更全知而持平的視角,從五大切角的歷史主題大事件中,
從皇權爭奪、用人選才、財政經濟、改革陣痛、內憂外患的帝國轉型等方面,
從精彩的歷史故事出發,用易於理解的有趣語言去理解脈絡、串接古今,
能打破傳統認知框架,深入淺出地架構出獨立思辨的能力!
▍用這樣的角度讀歷史,讓你只看一次就記住
★誰是疑心病最重的皇帝,除了愛祖人,一言不合還讓你腦袋搬家?
★怎麼這麼好?在這個朝代,黨爭鬥輸了還能去嶺南吃荔枝?
★漢朝居然在這個朝代被借屍還魂?劉邦的棺材板,這下還壓得住嗎?
★唐朝社會制度到中後期已是bug滿天飛,是哪位debug大師出手拯救?
★《馬可.波羅遊記》可能是假的?甚至有沒有這個人都不知道?
★漢代十個皇帝有九個斷袖你敢信?他們之間的愛是可歌可泣還是可割可棄?
★這個朝代誕生了中國王朝史上第一起弒父案件,真是生兒子不如生塊叉燒……
★六鎮之亂的起因,竟是洛陽這群天龍人造成的地域歧視?
▍108課綱後,你更需要這樣讀中國史!
➊超會說故事的老師,幽默有料!輕鬆貫通課本中沒有的脈絡!
➋特製彩色拉頁,主題式內文 + 中國朝代大事年表,相輔相成!
▍特別收錄‧特製全彩拉頁【中國朝代大事年表‧對照世界大事】
從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到近代,
以中國朝代遞嬗為縱軸,當代發生大事與時間點為橫軸,
串起一張長達3000多年、近80公分長的全彩拉頁海報,
清楚列出中國大事件的發生時間,若事件收錄書中,還有對照頁數,
在內文主題式閱讀的同時,對整體時間脈絡的前後影響能有更深認識。
此外,西方世界當時正發生哪些重要大事,也不能不知,一併收錄。
拉頁年表可剪下使用,無論是閱讀時對照,或貼於牆上隨時看,
皆能幫助你更好、更有脈絡地理解中國史!
◎寬 79.5cm X高 21cm/全彩/特銅/100磅
讀者、觀眾、聽眾熱烈回饋
➡《上癮臺灣史》讀者讀後感
「年輕作者取材不老哏,擅長連結時事,使用最潮的語彙,採輕鬆的對話,讀著讀著真是羨慕,在學校能遇到這種老師真好呀!」
「讀來非常有意外驚喜的書,本以為只是好讀,但作者透過回顧分析台灣歷史上的各種人物、族群、事件、政權,來看為什麼我們或是臺灣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這本書不斷提醒你『鑑古知今』,很喜歡每章節最後的提問,這些問題絕對說不上溫良恭儉讓,還會讓你想破腦袋。」
「使用前,請注意一下自己的閱讀時間,因為,你看完真的會上癮。」
➡YouTube頻道「故事方成式」觀眾回饋留言
「這麼優秀的深知識歷史頻道,希望能夠愈來愈多人觀看!」
「非常有料,這頻道10萬訂閱不是問題!」
「從podcast一歷百憂解到現在,很高興文成也跳入影片市場囉~加油加油!」
「哇,內容含金量真的很高,好深入又輕鬆的分析與對照,真的太感人了!」
➡Podcast「一歷百憂解」聽眾五星留言──
「很會說故事,最近才聽這節目,聽到主持人的學測複習整理分享,可以把歷史故事化有料又有趣,真的很厲害!」
「學測生請進!我覺得講的比學校有趣很多,會發現喔~原來許多事情發生的背景是這樣,會越來越喜歡歷史,發現什麼民國年代的發展、海上探險之類的都變清晰簡單!」
「歷史分析邏輯清楚、見解不凡,值得一聽再聽的節目,以史為鏡的說明,簡潔明瞭!」
「聽了學測系列的故事,我已從高中畢業十幾年,真希望當時唸書的時候有這種資源,很棒!」
作者簡介
李文成
1993年生,就讀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擔任過6年高中歷史老師、曾於政大公企中心兼任教書。
現為「台灣公構」公司創辦人、《一歷百憂解》Podcast與《故事方成式》YouTube製播人。
會唸書卻很叛逆,時常與老師唱反調,
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沒想到走上教育之路。
中學就喜愛歷史,大學時依家人建議讀了財政學系,
卻依舊放不下對歷史的熱愛,考上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隨後進入教職,希望從歷史角度,以古鑑今,帶給年輕孩子們不同的思考。
教書幾年後,血液裡仍流竄著反叛因子的他,不安於穩定教職,
於是思索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更多人發現歷史的有趣有用。
於是他從老師斜槓到Podcaster 再到YouTuber,
開設了《一歷百憂解》Podcast頻道與《故事方成式》YouTube頻道,
從歷史切入,連結時事,用更多元視角重新思考、對話與講故事,
最後再論述觀點,被稱為「行走的故事書」。
《一歷百憂解》為Apple podcast 熱門排行榜節目,亦多次為歷史類節目TOP1。
用影像說歷史的《故事方成式》YouTube 頻道也正迅速成長中。
▍Podcast:一歷百憂解
▍Facebook:李文成 一歷百憂解
▍Instagram:0612ray
▍YouTube:故事方成式
繪者簡介
阿瑞 rayliugogo
喜歡書,每天都在繪圖手作寫企劃說故事的人。
經常在前往圖書館或電影院的路上。
mail: rayliugogo@gmail.com
【預購】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 The ’Hitler Myth’ :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伊恩·克蕭( Ian Kershaw)(譯者:黃妤萱)
Regular price $45.00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杜子信/中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黃哲翰/文史工作者、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推薦語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系助理教授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這是重要的經典著作,除了深化對納粹德國與中歐現代史的認識之外,也為台灣一般讀者與學界同仁,示範如何對於現代獨裁政治與極權社會的運作,進行有憑有據的分析,與立足於社會史眼光的反省。尤其在世界各地右翼民粹政治力量崛起的時刻,本書分析魅力型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下,二十世紀最惡名昭彰的個人崇拜式政治運動,如何平地而起,又如何維持與擴大民意基礎,甚至吸引捕捉原本輕視或敵視該運動及領導人的建制派社會力量 。作者特別關注納粹時期,民眾對於希特勒的腦補與自發性由下而上的想像與行為,而不只是強調由上而下的形象建構與操弄。本書論證對台灣讀者深具啟發之處,在於希特勒及納粹黨不但有下而上的草根支持,而且成功地擴大民意基礎,並不只是依賴單方向的暴力、恐懼或陳腔濫調的宣傳來維繫政權。透過對多樣史料的細緻理解,深入淺出重建德國常民心態,作者提醒我們納粹的極端政治是由「一般人」共同參與創建。而讓納粹政治成為可能的條件、技術與情境,在其他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
作者簡介
伊恩·克蕭(Ian Kershaw)
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專長是二十世紀的歐洲史、德國史,也是當代納粹德國跟希特勒研究權威,代表作是兩卷本《希特勒傳》(200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以及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地獄之行》與《激盪時代》。
克蕭師從德國歷史學家馬丁.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早年的他原本投入歐洲中世紀研究,關注當時的德國農民。1972年克蕭拜訪巴伐利亞,在慕尼黑的咖啡館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對他說:「你們英國人實在太愚蠢了,你們應該跟我們站在一起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統治地球。」接著老人又補了一句:「猶太人就像人身上的蝨子!」由於這件事讓克蕭開始熱衷於了解為何德國一般民眾會支持納粹主義,他的研究取向也轉向近現代德國社會史,進而成為研究納粹主義、希特勒的頂尖學者。
譯者簡介
黃妤萱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本地化領域譯者、《BBC知識》國際中文版合作譯者、自由譯者。目前書籍譯作多見於歷史領域,但仍喜歡透過翻譯拓展新知。
譯作包括《什麼都別說》(合譯)、《解構薇薇安.邁爾》(合譯)、《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等。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預購】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1966◎傑弗瑞·羅賓遜 ( Geoffrey B. Robinson)(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45.00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
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於布魯島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大國角色,並與二十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大屠殺、非洲的盧安達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
◆封面◆
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好評推薦
「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
「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
「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
「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
作者簡介
傑佛瑞.羅賓遜(Geoffrey B. Robin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著有《人間樂園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Paradise)以及《東帝汶種族滅絕哀歌》(If You Leave Us Here, We Will Die)。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近期譯作包括《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髒東西◎陳栢青
Regular price $31.00[變成別人才像自己,陳栢青首發短篇小說集]
最腌臢的,才最乾淨。
20XX年,什麼都有了,男人卻不活了,遠赴東京,最後一發要給正青春時看的第一部色情影片男優……
2019年,同婚三讀通過。蝙蝠俠參加市長大選,足以動搖國本和你的心,卻都因為羅賓。
2000年,新世紀大解放,三溫暖裡有吃到飽,跟著性的米其林指南會否能遇到愛的地獄廚神?
1993年,同志得以免服兵役。大頭兵軍中玩碟仙,卻請來關公,逃不掉兵役,就帶著關公去招妓……
1988年,經國先生大去,愛滋開始流行,護送總統棺槨的男孩發現病毒就在……
1979年,中華民國退出奧運。變裝男孩擬組織電玩戰隊出國比賽,並夾帶黨外頭子出逃……
1976年,電影分級制度還沒誕生,台灣有插片電影院,男孩要去綁架豔星愛雲芬芝。
1969年,義士劫了飛機飛往寶島,自由之土,真正的解放該朝哪裡去?
縱橫出入台灣史。全腦補,超展開。國族、政治、宗教,一次都冒犯。歷史來不及的,小說過猶不及。
所有邊緣的人都站起來了。
超級不正確,一切攏是假/GAY,只有情最真。似是而非,奇想天外。花式唱腔,栢青式技藝,哀而不淫,腥素不忌。軟硬通吃。吞吞吐吐。欲拒還迎。
//
你,那麼驕傲,你,那麼獨特。
所以,你必然會破碎。
你最終一定會失敗。
但你依然想:
「我忍不住要冒犯所有人。」
本書特色
●三溫暖、G片男優、關公上身、羅賓之死……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陳栢青端上八個「冒犯」的故事,腥素不忌,軟硬通吃。他吞吐虛實,破框揮灑,身一挺便將這島上的一切尊貴的給掀了。張狂而華豔,呼息著孤單寂寞冷;暴露自己是羞恥的,一切都是暗示。極致陳栢青式的「撩」,越放浪越易碎,請小心輕用。
●「這不就是在三溫暖嗎?/黑暗中不辨精粗,用手指摳,用嘴巴去吮去齧,童子雞,跑山雞,烏骨雞,好嫩好嫩的乳豬肉,豐乳肥臀,直想要把裡頭青春的原汁啜出來,抱得緊些,更緊些,緊到讓那膚霜披雪低脂肪下肋骨爆開好年輕未經人事的骨盆腔戳穿自己,最好你裡頭有我,我裡頭有你……/(小小鳥兒上鉤囉。)」——摘自內文〈世界之胃〉。
●「我們是第一人稱複數。當我們說我的時候,那是一種勇敢,為了每一個不敢說我的我們。
而當我說我們的時候,那真的是我們了。這些故事是寫給你的。對,就是你,不論你是誰, 你在哪裡,希望在這些故事裡頭,你都可以找到一點連結的什麼,因此成為我們。
當我的故事結束了。屬於我們的歷史已經開始了。」——摘自〈後記:我們〉。
作家群強力推薦
王盛弘
吳曉樂
李桐豪
徐珮芬
馬欣
陳雪
黃崇凱
楊隸亞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陳栢青
──「小說就是那道門縫,我知道只要有這一道門縫,我們就可以出去。」
1983年台中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兩岸新銳作家精品集》,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獲《聯合文學》雜誌譽為「台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另曾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以此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
另著有散文集《Mr. Adult大人先生》、長篇小說《尖叫連線》(獲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預購】傳奇【出版80週年限量愛藏版】:張愛玲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再現。限量附贈「不朽傳奇」金句藏書票組!◎張愛玲
Regular price $32.00出版80年,傳奇再現。
書名則傳奇,
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遍人,
在普遍人裡尋找傳奇。
──限量附贈──
「不朽傳奇」金句藏書票組!
80年前,身處在不自由的「圍城」,張愛玲將千瘡百孔的現實投射到《傳奇》裡,成就了觸目可見的破碎慾望。
〈封鎖〉中的「慾望街車」超然時空之外,讓壓抑得以發洩;〈金鎖記〉透過可謂為監禁的滯悶空間,將人性赤裸一表無遺;〈茉莉香片〉令人迷失於奇異且幾近扭曲的「遊戲」;〈花凋〉則寫盡毫無情愫的婚姻與被命運拋棄的抑鬱……這些深蘊人心的隱喻、傳統與叛逆的透視,經歷80年的淬鍊打磨,依舊令人心醉神迷。
80年後,透過經典《傳奇》紀念回歸,我們得以跨越歲月的藩籬,沉浸於歷久不衰的字句,完整一窺張愛玲胸臆間的奇特想望,也見證了她在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傳奇》餘韻亙久不朽,張愛玲文思更將盛放不凋!
▍全書收錄張愛玲最經典的十篇短篇小說!
〈金鎖記〉
〈傾城之戀〉
〈茉莉香片〉
〈第一爐香〉
〈第二爐香〉
〈琉璃瓦〉
〈心經〉
〈年青的時候〉
〈花凋〉
〈封鎖〉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預購】民主進墓:永續執政與印度專制之路 To Kill A Democracy: India’s Passage to Despotism◎德巴西什·羅伊·喬杜里, 約翰·基恩( Debasish Roy Chowdhury, John Keane)(譯者:李爾雅)
Regular price $42.00以選票結束一黨專政,又養出黨外烈士成為終身權貴
民主的傳承,換來垃圾不分南北,當權必然貪腐
選票的價值,除了雞腿便當與蛇齋餅粽以外,真能買得法治與文明?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印度的書,該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影響全球
當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一步步蠶食自身社會基礎
扼殺民主的精神和實質之外,還為世界的獨裁主義鋪路
現今民主制度以及公民社會所面對的危機,有著更深層和更古老的禍根
民主不止選舉和權力分立,更是體現尊嚴的生活方式
本書關注印度民主土崩瓦解的原因,生動描述印度選舉的實際意義
人民面對社會不公和局限,到底可以怎樣藉民主找到出路?
名人推薦
何明修、林鑫佑
德巴西什·羅伊·喬杜里是一位駐香港的記者,曾在加爾各答、聖保羅、華欣、曼谷和北京生活和工作。他是傑斐遜獎學金得主,也曾多次獲得新聞獎項,包括人權新聞獎和亞洲出版商協會(SOPA)獎。
約翰·基恩(John Keane)
約翰·基恩是悉尼大學和柏林社會科學中心(WZB)的政治學教授。他以對民主的創新思維而在全球享有盛譽,並且是多本傑出書籍的作者,包括《民主的生與死》和《新專制主義》。
譯者簡介
李爾雅(Judy Lee)
三文四語自由教師、語文工作者,也是音樂和舞蹈人。翻譯及編校的文本題材廣泛,學術方面包括香港政治、政策研究、國際關係、香港及中國歷史、電影研究等,另參與電視節目、外國媒體、奢侈品、博物館、旅遊及酒店品牌等商業文案項目。
畢業於香港大學政治及法學系,主修國際關係,及後取得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西班牙研究文憑及拉丁美洲研究碩士學位,現為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講師及研究助理、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常駐研究員,學術興趣為香港及臺灣研究。《解構中國夢》及《末代港督的告解》譯者。
【預購】以哈戰殤: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來自以色列平民的真實聲音◎以色列美角 約阿咪
Regular price $38.00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火下的人民心聲
「親愛的以色列,我為妳做過最勇敢的事,就是把關於妳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這一日,當天色微暗拂曉之際,從天空劃過的5000道流星驚醒了所有人,伴隨著爆炸聲敲響了黑色安息日的警鐘。
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序幕,在刺耳的警報聲中拉開,並且似乎永無止息……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以色列發生戰爭時,我會是一個住在耶路撒冷的台灣人。
「我相信以色列會獲勝的。」我對以色列朋友說。
「在戰爭中裡面,沒有人是贏家。」她回答。而這個回答我覺得表達了許多以色列人的心聲。他們不是好戰,而是別無選擇。
「至少這次打贏吧。」
「我們不希望有下次,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
「當以色列人好難,犧牲那麼多就只為了能存在。」
「很不幸的是這樣,但我也不想要在其他地方。」
◉一位長住以色列的台灣作家,記錄最真實的現場景象。
◉從歷史到現今日常,談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真相。
◉悲憐戰火下的人們,貼近傾聽以色列居民訴說戰爭遭遇。
◉第一手觀察耶路撒冷,重拾堅強與勇氣,我們還會繼續跳舞。以色列旅遊部落客,擅長分享以色列的文化、歷史、政治,著有《以色列:耶路撒冷.死海.拿撒勒.加利利》一書。出生於台北,21歲那年獨旅以色列、埃及與約旦,開始認識這塊土地上的人,二○一七年開始經營《以色列美角》部落格、FB以及Youtube頻道,並曾撰寫以色列相關雜誌、新聞專欄和錄製Podcast。二○二一年榮獲以色列外交部獎學金,攻讀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以色列研究碩士學位,研究主軸包含十九世紀的巴勒斯坦以及歐洲大屠殺,目前一家三口住在耶路撒冷,分享來自以色列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