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臉書◎簡政珍

【預購】臉書◎簡政珍

Regular price $19.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1 items in stock!
 
  詩集名為《臉書》,除了書中有一首〈臉書〉外,作者在臉書的特殊經驗讓詩集有了這個名字。詩集延續了作者過去詩作的生命感。有些詩讓人沈思冥想,有些詩與讀者共享溫馨,有些詩引發苦澀的笑聲。
 
  本書把臉書與讀者討論互動的對話,收錄於第七輯的「回音」裡。這些討論是一種問訊,也是一種邀約,更是一種思維的激盪。其中受到讀者熱切討論的詩作〈達達的眼神〉、〈牠站在主人旁邊〉、〈妳戴口罩的時候〉、〈流浪〉、〈三十年後妳在哪裡?〉、〈遠方的聲音〉等都收在詩集裡。當然,還有〈臉書〉。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話窗口,能引發讀者更多的想像。
 
作者簡介
 
簡政珍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教授、系主任,《創世紀詩刊》副總編輯兼主編,亞洲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任亞洲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
 
  著有詩集《歷史的騷味》、《失樂園》、《放逐與口水的年代》、《所謂情詩》等十一種;詩學、文論集《放逐詩學》、《詩心與詩學》、《電影閱讀美學》、《台灣現代詩美學》、《解構閱讀法》、《苦澀的笑聲──當代新詩話》,以及《楞嚴經難句譯釋》等二十一種。
 
  批評家稱譽簡政珍為極具生命感與哲學厚度的詩人。如鄭明娳教授說:「他著重於生命剎那間如臨生死的感動」;游喚教授說他的詩「語言精緻至極點,意象呈露自然,而又遙追屬於哲學思辯的詩境」。洛夫說:中生代詩人中,「簡政珍的詩歌精神尤為突出」,「反諷暗喻和意象之精準有力,無人能及」。
 
  曾獲中國文藝學會新詩創作獎、創世紀詩刊詩獎、美國的大學博士論文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等。2007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曾為其舉辦「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8年文津版的《台灣當代新詩史》稱之為「中堅代翹楚」。2019年獲選聯經版《台灣現代詩史》的焦點詩人。
自序
 
臉怎麼可能是一本書?
 
  從198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季節過後》到現在,三十二年過去了。時間變成一個模糊的臉孔,每個當下,都變成過去。意象追逐意象,變成幻影,詩集追隨詩集,變成一個抽象名詞。當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的興奮感,回首看來,類似空中的微塵。瞬間光影的映現還在,而大部分的印象已經被朦朧的時間沒收。
 
  但是每個寫詩的當下,仍然是心神悸動。無數的瞬間又累積成一本詩集。詩並無法挽留住那個彌足珍貴的瞬間,詩只是謙卑地告訴詩人,曾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瞬間。回憶裡充斥的意象已經漸漸成概念,但也經常因為一個意象似乎讓某個瞬間再現。
 
  記憶裡有很多聲音與影子。每個影子都有自身動人的故事,詩不是小說,意象敘述並非還原記憶裡點點滴滴的情節,也不是將記憶縮減成一種概念。回憶中的概念經常朦朧,但一個明晰的意象卻使過去的某一個當下有了輪廓。
 
  有讀友問我的意象是怎麼樣產生的?是不是有明確的意念在主導?假如有明確的意念主導創作,這首詩將可能很僵化,詩作可能會墜入「說明」的陷阱,詩將變成目的論的犧牲品。有所為而為的作法,比較適合報紙的社論或是民意論壇。這樣的寫法,作者心中的意圖太明顯了,詩作變成作者創作意圖的再現而已。
 
  但詩創作也不是隨意為之、完全沒有方向。我們應該這麼說,詩人要寫一首詩時,心中一定有些朦朧的想法想變成文字。但創作時,若是一直要傳達這樣的想法,詩就變成目的論的犧牲品。對我來說,創作時,意象一波一波的來,並不是有意要去「實現」心中的理念或是想法,但奇妙的是,意象似乎和潛在的想法有種默契,因此雖無意,但彼此卻在非意識或是潛意識的狀態中,似有似無地呼應。
 
  我一直告誡想寫詩的讀友,寫詩時不要讓想寫什麼主導意識。適度的淡化想法,可以讓詩作呈現妥適的美學距離。詩人應該自我提醒,文字與指涉物,彼此牽連的不是一條實線,而是虛線。因為是虛線,這首詩可能讓讀者感覺更「實」。
 
  概念與想法是抽象的,是虛的,而意象是實的。每人都有自我的想法與理念,言談之間,傳達理念經常傳達的是一種重複,如此的理念經常讓人退避三舍。但假如我們用意象來思維、來表達,文字經常顯現新鮮感。從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道德論述的內容幾乎大同小異,一再重複。但意象化使這些論述歷久彌新。
 
  我幾十年的創作大都是意象思維的產物。我以意象看人間,我以意象探討哲理。我的詩學也經常留下意象的爪痕。但回顧幾十年的創作,意象思維不變,但風格卻充滿變化。幾十年的詩,大部分的詩是意象推演意象,有人說我的詩「意象繽紛」,意象與意象之間經常在跳躍中呼應,語意之間不時留下空隙。〈臥佛〉、〈汽車在臉上的皺紋飛奔〉等等就是如此。但〈妳戴口罩的時候〉則專注於一個意象,藉由單一意象來推演敘述。
 
  另外,我大部分的詩行,比較講究文字的稠密度,字裡行間, 積極期待讀者的投入與想像。但這本詩集裡也有少數書作文字比較平淡,重點是詩的戲劇性,而非文字的張力。我有兩隻愛犬,達達與弟弟。兩隻狗的個性非常不同,我寫牠們的兩首詩,也印襯牠們的個性,彼此風格迥異。〈達達的眼神〉每一個詩行都是重點,因為文字凝結了語意的重量。但〈弟弟〉的文字平白帶點詼諧,重點是詩行演進時所展現的戲劇性。
 
  大約五、六年前,香港一所大學在校園裡張貼我的詩,要我透過臉書去觀賞這些詩。於是,我開了一個臉書帳號。但之後我的心思雲遊四海去了,完全不在乎臉是否是一本書。到了前兩年,我因為在報紙發表一首〈臉書〉,突然覺得以〈臉書〉揶揄「臉書」很有意思。於是我在臉書發表了第一首詩。但之後,我又任由自己的臉書荒廢,大約每半年才進來一次發表一首詩。發表的動作不到一分鐘後,又再度離開。由於長期荒廢,後來我的帳號被盜用來賣商業產品,我感受到它的嚴重性,才在2019年11月正式進來落戶。
 
  臉書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經驗。詩文發表之後,各方面的留言,是一種問訊,也是一種邀約,更是一種思維的激盪。我非常珍惜這種透過文字的對話。因為看不到臉孔,更感受到表象缺席卻心靈更加投入的溫暖感。我們也許會透過「書」去揣測作者的「臉」。但更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書」,而不是「臉」。
 
    由於臉書,這篇序融合了一些臉友的留言、提問,以及我和他們的對話。這本詩集有一些詩已經亮過「臉」,但因為亮過臉,重新審視,有時會想再改變那張臉。於是,我原來發表的〈臉書〉,到了2020年2月變裝整容成為另一面〈臉書〉。
 
  再者,臉書裡臉友的提問、留言,以及我的回答、討論,讓個別討論的詩作更能顯現明晰的面目,因此在這一本詩集裡,有些詩作多了一些討論,這些詩作與討論集中放在第七輯的「回音」裡。因為如此,這本詩集更有理直氣壯的理由稱為《臉書》。
 
  感謝每一首詩瞬間的思緒,感謝語言微細的提點,感謝詩中促成文字的各種情境,感謝情緒激盪中沈澱於心靈的意象,感謝沈默讓我面對現實的喧囂。
 
  感謝陳德清教授、歐娜、龍青、謝情、甯駿桃的討論,讓讀者聽到詩作層層疊疊的回音。
  感謝書林出版公司再度讓我的心靈意象得以露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