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鴻鴻主編

【預購】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鴻鴻主編

Regular price $33.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1 items in stock!
  透過詩人們的想像,爵士樂與圖文創作互為表裡,擴展了我們對於即興藝術的視野。
  ──孫秀蕙
 
  自爵士樂誕生伊始,詩人們即積極以文字回應。二十世紀初的白人詩人卡爾.桑德堡,1920年代「哈林文藝復興」的黑人詩人藍斯頓.休斯,乃至40~50年代的垮世代,甚至影響了當前的嘻哈與「口語詩」(spoken word)。「爵士詩」Jazz Poetry大約有兩種路徑,一是內容的取材:以爵士樂的樂手、樂曲及爵士樂文化為主題的詩作;另一則是形式的取法:仿效爵士樂的節奏與聲響,在語言上作即興實驗的詩作。
 
  這是第一本以中文創作為主軸的爵士詩選,共收錄78首作品。詩稿來自台灣、港澳、新馬、中國,難得的是,也包括音樂家的文字創作。同時也收錄了一輯文獻精選,梳理爵士詩史上重要的詩人詩作,包括美國、日本的重要詩人。書寫對象從艾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壯、查理帕克、邁爾斯戴維斯、約翰柯川、查特貝克、史坦蓋茲、孟克到比莉哈樂戴、妮娜西蒙等偉大樂手與歌手,也包括須川展也、謝明諺等同代人。詩人崔舜華為本書特繪油畫封面,書內數十幅精印的爵士肖像則來自私房收藏的黑膠唱片,展現爵士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部份。
 
  ‧主編  鴻鴻
  ‧作者 陳家帶、楊澤、淮遠、廖偉棠、陳雋弘、阿芒、隱匿、曹疏影、袁紹珊、羅毓嘉、潘家欣、崔舜華、吳緯婷、徐崇育、羅思容、崔香蘭、林理惠、郭詩玲等57位詩人
  ‧譯者 馬世芳、黃大旺、林蔚昀、滴滴、鴻鴻
 
編者簡介
 
鴻鴻
 
  身兼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策展人。
 
  1964生於台南。曾獲吳三連文藝獎、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傑出獎。出版有詩集《土製炸彈》、《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仁愛路犁田》、《暴民之歌》、《樂天島》等8種、散文《阿瓜日記──八0年代文青記事》、《晒T恤》、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及劇本、小說等多種,及創辦的《衛生紙+》詩刊(2008-2016)。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出版社及「黑眼睛跨劇團」。

專文推薦
 
《爵士詩選》的價值
 
  關於《爵士詩選》的價值,我想先從美國薩克斯風手John Zorn在台灣的兩場音樂會談起。
 
  1995年,John Zorn受第二屆皇冠藝術節之邀,與日本的聲音表演者三塚愛進行前衛的聲音展演,《爵士詩選》裡詩人鴻鴻的作品〈約翰‧佐恩,一九九五,台北即興〉紀錄了這場特別的即興實驗。
 
  隔年,John Zorn再度受邀來台北演出。他和小號手Dave Douglas、貝斯手Greg Cohen、鼓手Joey Baron組成「Masada」四重奏。「Masada」在皇冠小劇場連續演奏四晚,每晚演奏的曲目都不相同。樂手們當時年輕氣盛,演奏時火力全開,音樂之激昂熱烈,再次震驚了現場聽眾。
 
  John Zorn將樂團命名為「Masada」,其來有自。Masada是以色列死海旁一座有船形平台的小山,相傳古以色列人為了防禦羅馬人入侵,在那裡建立城堡。羅馬軍團派出一萬餘士兵進攻Masada,以色列人頑強地抗了三年,最後寡不敵眾,在集體自縊之前,發表了寧死不屈的壯烈宣言。
 
  1990年代的臺灣才剛解嚴不久,街頭有各種示威抗議,文化與藝術的實驗也不斷進行著。當時John Zorn還沒有成立他的前衛廠牌Tzadik,Dave Douglas也尚未透過Green Leaf Music發行自己的創作。那是一個臺灣聽眾還不熟悉百年爵士風格演變與文化底蘊的年代,John Zorn就已經以猶太民謠為基礎,透過砲火猛烈的即興演奏,精神抖擻地攻擊聽眾們的耳朵。
 
  好不容易才站穩現代主義浪頭的我們,旋即被「Masada」的疾風捲入後現代主義的大海。「Masada」的作品不是傳統定義的爵士樂,它解構了咆勃樂,沾染了自由爵士的氣息,狂野的集體即興,樂音層層相疊又粗暴擦撞,交織出既真實又恍惚的聆聽效應,是1990年代美國爵士樂的另類之音。高舉猶太人復國的民族旗幟,穿著印有大衛之星的T恤,John Zorn向臺灣聽眾示範音樂如何實踐政治,文化如何體現反抗,而那將是在這一系列的前衛演出結束之後,臺灣必然要面對的生存課題。
 
  受到爵士藝術家的生命故事、音樂風格、專輯內涵的啟發,《爵士詩選》收錄的詩作涵蓋了各種有意思的面向。對詩人們來說,爵士樂代表著傾頹,但也極為美麗;它象徵著無垠的邊界,但也留下了具體的線索。從閱讀詩作的過程裡,我看到和聲、節奏、音色甚至音樂類型文字化的可能;疊字或許是低音貝斯單音反覆、上下部分重複的語句或許是鋼琴和聲配置的微調、大量的極短句象徵著寥寥數語,卻又能綿延不絕的即興旋律。最有趣的可能是林理惠的詩作〈我的配偶是爵士薩克斯風手謝明諺〉,除了以字體大小來指涉音量,變化字形來形容行為轉換之外,還運用了格框來表述詩中主角的CD蒐藏、樂器練習與聆聽經驗。
 
  《爵士詩選》帶領讀者走過每位詩人心裡獨一無二的爵士風景,從〈蓋西文狂想曲〉裡美國南方的棉花田出發,穿越了小號手〈查特貝克的窗〉,驚見他意外墜落,〈聽戴女士歌唱〉,感受這位爵士女伶嗓音裡的沉重歲月,從紐約下城的小鋼琴酒館轉出來,我們躍入〈新奧爾良初夏〉,沉浸在小號喧嘩的嘉年華盛會。透過詩人們的想像,爵士樂與圖文創作互為表裡,擴展了我們對於即興藝術的視野,而這正是《爵士詩選》最可貴的價值。
 
孫秀蕙,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音響論壇》專欄作家
 
編選說明
 
回應爵士樂給予這世界的溫暖與酷
 
  爵士樂源自二十世紀初,美國底層黑人的勞動歌謠、藍調、散拍樂與福音詩歌,自紐奧良的紅燈區傳布到東西兩岸。20、30年代隨著收音機與唱片的普及,而風靡全美。二戰後從搖擺樂轉型成注重個人表現的咆勃與硬咆勃,並一路衍繹出酷派、調性爵士、自由爵士、融合爵士等各種風格。經歷1960年代被搖滾樂取代的低潮期,當前又有一股復興的潮流,卻讓爵士樂從曾經的前衛衝撞,變成了復古懷舊的象徵。這演變充滿令人難以預期的轉折──從被污辱與被損害者的音樂到成為大眾娛樂、從凸顯個人意志到並蓄川流、從沒落到復興,一門堪稱偉大的藝術在幾十年間已走完一個輪迴。
 
  伴隨這複雜跌宕的發展歷程,自爵士樂誕生伊始,詩人們即積極以文字回應。二十世紀初的白人詩人卡爾.桑德堡,1920年代「哈林文藝復興」的黑人詩人藍斯頓.休斯,乃至40~50年代的垮世代,「爵士詩」Jazz Poetry漸如爵士樂一般鬱鬱蓊蓊。
 
  「爵士詩」所指到底為何?大約有兩種路徑,一是內容的取材:以爵士樂的樂手、樂器、樂曲及爵士樂文化為主題的詩作;另一則是形式的取法:仿效爵士樂的節奏與聲響,在語言上作即興實驗的詩作。後者往往伴隨樂器演出,大盛於與「咆勃」(Bebop)同期的垮世代,其影響延續到當前的嘻哈與「口語詩」(spoken word)。雖然自誕生之初,「爵士詩」即引起批評。最極端的會認為這種跨界嘗試對爵士樂與對詩本身都無所增益。但是也有人認為,忽略爵士詩,等於忽略了當代詩的一大精神面向。
 
  Jazz一詞源自性愛的俚語,這門音樂也以其不羈動能吸引著演奏者與聆聽者。爵士樂是即興的藝術,一切在電光石火之際發生,每一次相逢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者遭遇的無論是錄音、是現場、或現場演出的錄音,是收音機、唱片、或網路串流,那種音階的跳躍、音色的變化、樂手的互動、情緒的激盪,都既無比真實、又不可捉摸。而文字則是符號表意的藝術,和音樂的感官性不啻南轅北轍。然而,文字又恰恰是人類文明中最精細、最具穿透力的表達工具。用文字捕捉爵士樂神韻,探索文化意涵,尤其是連結樂手與聽者的「人」的脈絡,既是莫大挑戰,也可能創造如不同樂器間彼此呼應的奇妙觸動。無論如何,爵士詩都以文學留下了這門藝術與生命交會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為何編輯一本以中文創作為主的爵士詩選?畢竟,爵士樂雖來自美國黑人的創發,卻早已成為全球音樂的資產。不但歐洲、日本早發展出自具一格的爵士傳統,即使如彈丸之地台灣,各大城市的爵士酒吧和音樂節,也經常有來自本土的高水準演出與前鋒實驗。爵士的音樂語彙既已不限語種,中文又何獨不能與之濡沫相容?為回應爵士樂給予這世界的溫暖與酷,並向曾輾轉於酗酒、毒癮、監獄、或坎坷行旅中的偉大而卑微的心靈致意,這本詩選以中文詩人的書寫參與了爵士文化,雖是空前嘗試,但望不至於絕後。
 
  所收中文詩稿來自台灣、港澳、新馬、中國,難得的是,也包括音樂家的文字創作。概分三輯:「那些人、那些地方」直接關於樂手、場所與時代,以及聆聽或演奏音樂的個人體驗。「哦,世界如此爵士」則是從爵士樂的精神或節奏出發,據以理解並詮釋現實生活。「翻譯記憶」是一輯文獻精選,梳理爵士詩史上重要的詩人詩作,編譯而成──考量到翻譯的侷限,只能割愛那些以語言實驗為主的詩作,當然取捨間免不了編者對音樂家或詩作本身的私心偏好。
 
  感謝詩人Sascha Feinstein在翻譯版權上的協助。他與Yusef Komunyakaa在1990年代主編的兩本The Jazz Poetry Anthology仍是這領域最重要的文獻,也是本詩選的精神標竿。感謝四方田犬彥先生推薦了來自日本的詩作,見證了爵士文化在日本的狂熱動能,也感謝音樂人黃大旺跨刀日文翻譯。英文的部分則由馬世芳、滴滴、林蔚昀和我譯出。全書註解多來自譯者,涉及的音樂家介紹則來自主編,有時也依各篇需求而有重複介紹的情況,但繁簡略有調節。詩人崔舜華為本書特繪的油畫封面,值得列入爵士藝術的美好行列。書內搭配的圖版全數來自個人收藏的黑膠唱片,從不同角度展現爵士樂文化影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選擇上希望能兼顧音樂家的個人特質與設計的藝術魅力,而封套上的二手痕跡則儘量留存──它們就像炒豆聲,是時光摩擦留下來的印記,正如這些詩作本身。最後還非常榮幸地得到孫秀蕙(小威)老師的推薦,作為台灣爵士書寫的代表人物,這本書也算是對她長期努力的延伸與回應。
 
  許多人視爵士樂僅僅是一種慵懶的休閒音樂,一旦登堂入室,則可以無窮鑽研其嚴謹的樂理規範、合奏的巧妙互動、及自由實驗的層出機鋒,或關涉種族平權的社會與文化脈絡,甚至認為是美國自產對人類文明的最偉大貢獻。這中間還有廣袤的空間可以穿梭。如果閱讀詩選能引起進一步聆聽與理解爵士樂的興味,或甚至對文字與音樂的互文產生更多想像,這本小書的工夫就不算枉然了。
 
鴻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