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9786263102163
- 9786263102644
- 9786263102699
- 9786263102774
- 9786263102934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207
- 9786263103269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375
- 9786263103412
- 9786263103580
- 9786263103696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3795
- 9786263104402
- 9786263104440
- 9786263104464
- 9786263104549
- 9786263104921
- 9786263104969
- 9786263105119
- 9786263105218
- 9786263105225
- 9786263106048
- 9786263106130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06338
- 9786263106383
- 9786263106468
- 9786263106512
- 9786263106574
- 9786263106673
- 9786263106796
- 9786263106901
- 9786263106963
- 9786263107120
- 9786263107489
- 9786263107595
- 9786263107762
- 9786263107816
- 9786263963870
- 9786267052761
- 9786267568316
- 9789861735702
- 9789863443278
- 9789863443698
- 9789863445586
- 9789863447177
- 9789863447184
- 9789863447450
- 9789863447962
- 9789863449508
- A Brief History of Earth: Four Billion Years in Eight Chapters
- A Cat’s Tale: A Journey Through Feline History
- A Waiter in Paris: Adventures in the Dark Heart of the City
- Accountability
- Albert Camus
- and Reconciliation
- Andrew H. Knoll
- André Aciman
- Angela Carter
-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 Anthony Storr
- BL進化論
- 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
- Boria Sax
- Bryan Stevenson
- call me by your name
- Cathy Huang
- Chet Van Duzer
- Christopher Leonard
- CITADELS OF PRIDE: Sexual Assault
- cultur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 Edward Chisholm
- Edward W. Said
- ErinA.Cech
- Ernest Cline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Frances Cha
-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Broke the American Economy
- If I Had Your Face
-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 interview
- James C. Scott
- Jean-Paul Sartre
- Jing Tsu
- John Berger
- Judith Butler
-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 Jérôme Garcin
- Kate Manne
-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
-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 La Peste
- Lawrence Block
- Lyu Wen Cui
- Martha C.Nussbaum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Houellebecq
- Natsuo Kirino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Origin of Time: Stephen Hawking’s Final Theory
- Pablo Neruda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Bourdieu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eady Player One
- Ready Player Two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Rory O’Connor
-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 Simon Mason
- Simone de Beauvoir
- Stardust to Stardust: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Suzanne O’Sullivan
- Sérotonin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he Lords of Easy Money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 Unshrinking: How to Face Fatphobia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en It Is Darkest: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And What We Can Do To Help
-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 Yoko Ogawa
- Zygmunt Bauman
- 一往而深
- 一級玩家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不完美的正义:司法审判中的苦难与救赎
-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 世界歷史
- 世界經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 中國
- 中國古代人
- 中國史地
- 中國歷史
- 中國通史
- 中村明日美子
- 中村高寬
- 丹尼爾•卡波維茲
- 二級玩家
- 亞洲歷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祭
- 人與動物
- 人類
- 人類學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伊索
- 传播政治经济学、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
- 伯利亚‧萨克斯
- 伯利亞‧薩克斯
- 余華
- 你好吗?我一直在想你
- 你好嗎?我一直在想你
- 保罗·库德纳瑞斯
- 保羅·庫德納瑞斯
- 傑洛姆‧嘉赫桑
- 傲慢的堡垒
- 傲慢的堡壘:重探性侵害的問題根源、問責制的未竟之業,以及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該如何前進?
- 傳媒
- 傳播
- 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 傳記
- 傳說
- 儒家
-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
- 全譯版
- 兩岸關係
- 兩性關係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写给每个人的地球简史
- 冯建三
- 凌性傑
- 凯特·曼恩
- 凱特‧曼恩
- 切特·凡·杜澤
- 刺與浪
- 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
- 劉子倩
- 力恩君
- 动物关键字
- 動物
- 動物關鍵字——30把鑰匙打開散文中的牠者世界
- 勞倫斯.卜洛克
-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 南洋讀本
-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 南洋读本:文学、海洋、岛屿
- 博士熱愛的算式
- 卡繆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暢銷新版】: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畅销新版】:地表最强的66堂中国历史穿越课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 可畏的想像力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司法事件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散文
- 同志文學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吳妍蓉
- 吳岱穎
- 吳懷晨
- 吳明益
- 吳書榆
- 吳煒聲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呕吐(首度正式授权繁体中文版:法国存在主义巨擘沙特公认最高成就的长篇小说)
- 周天派
- 品味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周
- 商朝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喵皇正史:从史前到太空时代,魅力征服全世界的猫族大历史
-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 嚴慧瑩
- 回憶錄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2
- 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球
- 坂本龍一
- 堯嘉寧
- 報導
- 報廢物
- 夏樹
- 夕下一隻貍
- 大師兄
- 大江健三郎
- 大眾傳播
- 天香
- 太阳依旧升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太陽依舊升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 女性
- 女性主義
- 她們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如何抵达人心,如何为爱画刻度:骆以军的文学启蒙小说26讲
- 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駱以軍的文學啟蒙小說26講
- 如果拥有你的脸
- 如果擁有妳的臉
- 如果擁有妳的臉(《時代》雜誌年度必讀百大書單)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媒體識讀
-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 孔子大歷史
-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孤島通信
- 孫梓評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諾爾
- 安德鲁·诺尔
- 安東尼·史脫爾
- 安洁拉·卡特精怪故事集
- 安潔拉·卡特
- 安潔拉.卡特精怪故事集:104則以女性為主角,既怪誕又魔幻的傳說故事
- 宋尚緯
- 宋怡慧
- 定義集
- 家变六讲:写作过程回顾
- 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
- 寓言
- 寫作指導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八堂四十億年的極簡地理課
- 寵物
- 小川洋子
- 小說
-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
- 山本文緒
- 山本文绪
- 島嶼派
- 巫靜文
- 巴黎
- 巴黎侍者:城市黑暗中心的冒險,一位年輕作家眼中的底層巴黎
- 布莱恩·史蒂文森
- 布萊恩·史蒂文森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平等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廣場出版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芬齡
- 張馨方
- 形影不離
- 形影不離(入門《第二性》之前必讀的西蒙波娃小說‧塵封逾半世紀、震撼歐洲文壇之精湛傑作)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性別研究
- 恩斯特·克萊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惧胖社会
- 懼胖社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结束痛苦:人为什么会自杀?从动机到行为的研究探索,温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杀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都是惡人
- 我們都是惡人: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作惡的本性,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Human Aggression
- 战地钟声
- 戰地鐘聲
- 戰地鐘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II
- 戰爭
- 戰爭的框架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 房慧真
- 批判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投資理財
- 拉丁美洲詩人
- 撒錢之王
- 支配与抵抗的艺术:潜藏在顺服背后的底层政治,公开与隐藏文本的权力关系
-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政治學概論
- 教材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化評論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新新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日出出版
- 日本
- 日本日本文學
- 日本最傳奇街娼的崛起與沒落,獨自背負戰後代價的女性身影,一段不為人知的橫濱滄桑史
- 日本翻譯
- 春花忘錄
- 時差的贈禮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書店
- 服務生
- 朱怡康
- 朱惠足
- 朱迪斯·巴特勒
- 李屏瑤
- 李硕
- 李碩
- 杨照
- 東方哲學
- 林步昇
- 林詠心
- 柏樂
- 桐野夏生
- 植物
- 楊佳嫻
- 楊照
- 橫濱瑪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
- 歐美經典文學
- 歷史
- 歷史學家的海怪地圖
- 歷史學家的海怪地圖:中世紀地理座標上最神祕的符號、航海傳說及寰宇冒險
- 歷史文化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江灝
- 汪民安
- 沙特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文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律
- 法醫
- 活著
- 流俗地
- 海域
- 海外
- 海怪
- 海明威
- 消災
- 渴飲光流
- 漢字王國
- 漢字王國:從打字機鍵盤、拼音系統到電腦輸入法的問世,讓漢字走向現代的百年語言革命
- 漫画绘本
- 漫畫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用人口
- 燕食記
- 犯罪
- 王安憶
- 王德威
- 王文兴
- 王文興
- 王榮輝
- 王磊
- 王翎
- 王蘊潔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瑪莎‧納思邦
- 生命
- 生物
- 田房永子
- 申昀晏
- 男身
- 異常
- 異鄉人
- 當代小說31家
- 當代思潮
- 當代文學
- 疑問集【1書+1迷你讀本】:諾貝爾桂冠詩人聶魯達最後傑作‧冥誕120週年紀念版
- 疑问集【1书+1迷你读本】:诺贝尔桂冠诗人聂鲁达最后杰作‧冥诞120周年纪念版
- 療愈
- 皮耶‧布赫迪厄
- 盛世
- 監獄大學:從閱讀思辨《罪與罰》
- 知識分子論
- 石靜遠
- 社會學
- 社會批判
- 社會科學
- 社會觀察
- 社會議題
- 神兽、怪物与人类
- 神兽、怪物与人类:想像的极致,反映人心与社会价值的幻想动物
- 神獸、怪物與人類
- 神獸、怪物與人類: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 神話
- 神話學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符号帝国
- 符號帝國
- 符號帝國(羅蘭·巴特對日本文化的精準詮釋,詹偉雄完整導讀,經典新版)
- 簡史
- 簡體
- 米榭‧韋勒貝克
- 精神疾病
- 紀實文學
- 約翰·伯格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經濟
- 經濟學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續集
- 罗兰•巴特
- 罗里‧奥康纳
- 羅蘭·巴特
- 羅蘭·巴特對日本文化的精準詮釋
- 羅蘭巴特
- 羅里‧奧康納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譯詩
- 老人与海(杨照翻译‧海明威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普立兹奖双冠文学经典)
- 老人與海
- 老人與海(楊照翻譯‧海明威代表作‧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雙冠文學經典
- 聂鲁达
- 聆聽樹木的聲音
- 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 聶魯達
- 職場
- 肥胖
- 胡欣
- 自傳
- 自然科普
- 臺灣潮人誌
- 臺灣潮人誌:8位舉足輕重的臺灣造局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前瞻永續眼光、不同的「潮」
- 舞鶴
- 艾德華·奇索姆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琳·賽克
- 英國文學
- 英國翻譯
- 英文
- 范宜如
- 草莓與灰燼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葛亮
- 蓝,或另一种蓝(日本当代两性关系剖析能手: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悬疑恋爱名作)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承志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藍,或另一種藍
- 藍,或另一種藍(日本當代兩性關係剖析能手:直木獎得主山本文緒懸疑戀愛名作)
- 蘇珊‧歐蘇利文
- 虎斑猫芭芭
- 虎斑貓芭芭
- 血清素
- 血清素(時代的挑釁者──韋勒貝克再掀文壇巨浪之作)(Sérotonine)
- 裸命
- 西蒙·德·波娃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記錄
- 許三觀賣血記 (新版)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歌
- 詹姆斯·斯科特
- 詹鳳春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謎病睡美人:各種罕見心身症的奇妙故事,一位腦神經專家的醫療人類學全球踏查報告
- 譯者: 葉佳怡
- 譯者:宋瑛堂
- 譯者:張家綺
- 譯者:張琰
- 譯者:林巧棠
- 譯者:柯昀青
- 譯者:楊照
- 譯者:王秋月
- 譯者:陳系美
- 譯者:顏冠睿
- 譯者:黃楷君
- 译者:陈系美
- 谷蕾
- 貓
- 賈平凹
- 賽門·梅森
- 贾平凹
- 車熺垣
- 造夢者
- 造夢者:吳岱穎絕版詩作精裝復刻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邁可·桑德爾
- 邊緣人手記
-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 邱德亮
- 鄭毓瑜
- 閻連科
- 陳冠中
- 陳黎
- 階級病院
- 青蛙
- 青蛙(賈平凹最具個人傳記色彩、最看重的作品)
- 青蛙(贾平凹最具个人传记色彩、最看重的作品)
- 音樂使人自由
- 顏湘如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馬欣
- 馬華
- 馮奕達
- 馮建三
- 駱以軍
- 骆以军
- 體重
- 高嘉謙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麦田
- 麦田出版
- 黃大旺
- 黃宗慧Iris Huang
- 黃宗潔
- 黃文鈴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鼠疫
- 齊格蒙·包曼
- (譯者:嚴慧瑩)
【預購】我只要寫作, 就是回家: 余華第一本全面闡述創作觀、文學觀訪談集◎余華
Regular price $29.00小說無法改變社會現實,但可以改變讀者對社會現實的看法。
作品翻譯超過40個國家版本、全球銷量累計超過三千萬冊;
華文世界最暢銷的重要文學小說家——
余華第一本全面闡述他的創作觀、文學觀 訪談集
「卡夫卡對我來說是思想的解放,而川端康成教會了我寫作的基本方法。」
「不是我喜歡用荒誔的方式寫作,而是中國社會充滿了荒誕。」
「一部優秀的小說在敍述上應該是自由的。」
「長篇小說有足夠的時間傾聽虛構人物的聲音。」
「生活只有不斷地去經歷,才能知道生活是什麼;寫作只有不斷地去寫,才會知道寫作是什麼。」
「我寫了那麼多年以後才真正知道一個道理,就是你用一種最誠實的方式去寫小說是最困難的。但是,也就是這種最誠實的寫作,才造就了我們這個世界上那些偉大的作家和偉大的小說。」
《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是余華接受來自世界各方的訪談集結,針對他的創作觀及文學觀、影響他創作的內在外在因素,作了一番文學的深度探討與答辯。
余華從自己的作品《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談起,從一部作品如何尋得雛型、對人物的刻畫、創作角度的思索到如何修改完成,余華毫無保留地,逐一細細反芻,吐露他的寫作過程,直探作品核心;關於他小說中形塑的人物之人性、記憶、童年等情狀,精準而動人的描寫,余華藉此回頭思索,他確信寫作的思考本質與對人的理解從來是一致而不悖逆的;文學是不可能改變現實社會的,但是可以影響和改變讀者對於社會的看法,對於現實的感受。
余華也談到閱讀對他的影響。從川端康成、卡夫卡、普魯斯特、海明威,到魯迅、布爾加科夫、馬奎斯、波赫士……余華談到這些大師作品對他的啟發、體會,他往往能從一些不經意的地方,發現我們一般閱讀上難以關注的奇妙內涵。余華認為,對好作品的精細閱讀,讓他在創作時,處理人的生命狀態、確立敘事哲學等,有很大的幫助。
余華說,寫作不論寫什麼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和所有的場景都不由自主地屬於故鄉。他愈來愈強烈感受到,寫作和家鄉存在著一種「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的情感連結。只有在不寫作的時候,余華才會猛然想起自己是在北京生活……
為什麼要寫作?余華詰問自己。他認為,寫作讓人擁有兩條人生道路,一條是現實的,一條是虛構的。當現實的人生道路越來越貧乏之時,虛構的人生道路就會越來越豐富。作為一個作家,藉由小說可以改變讀者對社會現實的看法,這是讓余華感到自豪的理由。
這部訪談集,是余華最真摯且誠懇的創作答辯。歸結一切,他認為,寫作其實和生活一樣,生活只有不斷地去經歷,才能知道生活是什麼;寫作只有不斷地去寫,才會知道寫作是什麼。
1960年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第七天》、《十個詞彙裡的中國》等。其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波黑、斯洛維尼亞、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沙特、蒙古、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尼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2014),塞爾維亞伊沃.安德里奇文學獎(2018),義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2018)等。
【預購】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王德威, 高嘉謙
Regular price $60.00走近南洋「風土」、「人文」最重要的文學讀本
觀察華人與自然風土、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的互動生成,
建立認識華文文學的新框架
全書收錄80位作者,82篇文,文本包羅廣闊,文字試煉多元。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主編
=本書特色=
★以海洋—海峽、島嶼—半島為觀照,取文學作為航道,文字貼近風土為構想,透過不同地理意義下的路徑、視角,深度閱讀近現代東南亞迥異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脈動。
★名家引導,熟悉文本脈絡:每篇文末撰述簡要題解、作者簡介,引導和方便讀者進入文本的情境脈絡。
=叩問南洋=
★南洋在哪裡?——起自明末,泛指中國南方沿海區域,以及南海區域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群島還有無數島嶼——即今日的東南亞。
★下南洋謀求生路——明代人口膨脹迅速,因此東南沿海的許多人只能持續往南、往西謀求新的耕地與住處。他們搭船到中南半島沿海、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地經商、做工,甚至與當地人通婚、定居。
★往昔東西殖民競逐所在,今日國際政經必爭之地——直到二十一世紀,「南洋」這個區域,依然是中國與世界交鋒的核心場域,南沙海權、一帶一路、新南向等操作此起彼落。
=關於本書=
南洋曾是華人移民海外的首選,東西殖民勢力競逐的所在,海上絲路通往印歐的必經之地,革命起點或流亡的終點,華洋種族、文化交錯的舞台。
《南洋讀本》共分四輯:
半島——唐山加南洋,異國裡的中國情調
中南半島的深山、叢林與河流承載著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抗戰時期華人機工、森林裡的戰士枯骨、金三角反共救國軍基地,還有馬來膠林深處的左翼勢力。半島各處分布大大小小的華族聚落,泰國南部的最後一批馬共有家難歸。州府吉隆坡五方雜處,演繹一代移民悲歡離合……
海峽——商家、兵家的必爭之地
南洋海域航道縱橫,馬六甲海峽兩側的港口城市皆因地利之便興起,亦為華裔聚集重鎮。晚清民國人士經此流亡,都曾留下詩文。三〇到五〇年代,馬來和印尼殖民地華裔青年如王嘯平、黑嬰、韓萌經新加坡回到祖國參加革命,不同世代文人選擇在此安身立命,也是海外會黨與革命力量的發源地。
海洋——南洋風土最後的歸宿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間,海上絲路遠比陸上絲路繁忙,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一帶一路計畫從而受重視。
當神州大陸不再是安身之地,文人志士四處漂泊、流寓他鄉,康有爲、丘逢甲、邱菽園、許南英、郁達夫……成爲現代中國第一批離散者,那是怎樣的情景?
島嶼——華人踏足過最遠蹤跡
南洋海上有超過兩萬五千島嶼與群島。婆羅洲是旅台馬華作家李永平和張貴興的創作原鄉;蘇門答臘島與郁達夫生死之謎畫上等號,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籍志願兵陳千武輾轉新幾內亞和爪哇,越南外海的富國島曾經收容最後一批國共戰爭撤退的孤軍,南沙群島慈母灘上被遺忘的守軍鬼聲啾啾……
「南洋」是華語世界,也是非華語的世界;是「人間」的世界,也是風與土、山與海的世界。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主編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研究成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著有《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2019)、《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合編)、日本「台灣熱帶文學」書系(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2015,與黃錦樹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2016,與王德威、胡金倫合編)、《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2017)。
相關著作:《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預購】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艾琳·賽克 Erin A. Cech(譯者: 黃文鈴 )
Regular price $42.00
迷茫於職涯苦海的芸芸眾生啊!追求興趣 VS 薪水穩定,你選哪一道?
每個為工作燃燒殆盡的人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實則卻可能是大學、公司、社會文化的集體共謀
【本書獻給所有工作的人】
是時候審視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自己
- 不穩定時代、現代版大學學歷者的「製造甘願」
- 工作成就=人生價值嗎?掌握切身有感的棘手議題
- 社會學經典提問: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 清楚易懂的新銳社科研究:附錄研究設計,打開學術研究的黑盒子
- 「過勞之島」、「崩世代」與「斜槓青年」借鏡必讀
- 多取徑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資料庫量化分析與調查實驗法,研究對象橫跨畢業新血、教職人員、職涯顧問教練。
- 吳曉樂/ 作家
-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 許菁芳/ 作家
- 曹新南/ 1111人力銀行 社群中心執行長
- 劉揚銘/ 自由作家
- 蔡瑞明/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戴上自我實現緊箍咒的年輕人,如何在追求心之所繫的過程中,將熱情轉化成為自我剝削和製造甘願的助燃劑。本書揭露過勞文化的起源,令人深刻反思好工作與美好人生之間的距離。」——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每當談到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深植人心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會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吃苦當作進補。然而,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在本書中,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建立在當代「資本主義需要的勞工理想型」與「美國文化期待個人表現出自我」這個矛盾的命題張力上,作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大量訪談高教學生、追蹤畢業入職場的學生,以及職業顧問等;也使用量化資料如美國勞工調查以及實驗研究方法等,解釋為何「熱情法則」是如此吸引人卻虛幻不實,宛如選擇職業時的緊箍咒語,讓受高等教育的人深陷於此。
書中更進一步探問: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透過這本書的實際研究,希望提醒所有求職者、教育者、高等教育管理層、產業領導者以及每一個人,重新思考,究竟我們對一份「好工作」或甚至「好好生活」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模樣。
扎實研究與流暢書寫,這本作品探問美國信仰裡「尋找自我」的重要命題。熱情法則讓我們能夠忍受機會不平等,甚至讓我們自我合理化這個現象。文化社會學家與每個領域的教育家將不斷閱讀、分享並且討論這本書。——米謝爾.史蒂芬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
透過豐富的資料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此書展露一個我們如此熟悉親近的念頭:追求我們心之所嚮,這件事如何再製不平等的體制,而且可能根本不值得我們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生活。這是一本所有研究不平等的學者、職涯顧問,以及所有向年輕人提供意見的人的必讀之作。——雪萊.科雷爾(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兼社會系禮任教授)
這是一本兼具文化評論與社會階層研究的作品。並不是每天都能有作者發現一件新事物,兼具值得大家關心但又同時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文化當中。作者讓我們得以深思:究竟大學生對生活與職涯的想像為何,以及他們到底從同儕與顧問間得到了什麼樣的觀念與建議。——傑瑞.A.雅各(賓州大學社會系教授)
正值COVID-19疫情讓更多人重思工作與人生的意義,對於那些希望職涯能有些變化、思考著該如何做職業選擇與工作應當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相關的洞見。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會形塑其他人職業選擇的人,像是教育者或職涯顧問等;影響勞力市場裡人們職業結果的人,像是人資與組織領導者;以及擁有權力改正結構性問題的政策決定者。推薦給對職業、熱情、工作意義、隔離與不平等有興趣的社會科學家。——《管理科學季刊》
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是「追隨你的熱情」?
艾琳・賽克 Erin A. Cech
曾在史丹佛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萊斯大學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博士,蒙大拿州立大學電機系與社會系學士。
研究領域為社會不平等、性別社會學、文化社會學、LGBTQ不平等、職業與專業、科學與科技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她特別關注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文化機制——特別是透過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信念與實作,得以再製。其研究被廣泛引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與《科學》及《自然》等。二〇二〇年被《企業平等雜誌》(Business Equality Magazine)評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LGBTQ+領導人」。
譯者簡介
黃文鈴
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三十五歲那一年決定離開熟悉的臺灣,目前定居柏林滿五年。喜歡這裡的自由跟可能性,但常常想念臺灣各種好吃的美食。
曾獲柏林政府非德語文學研究、國藝會長篇小說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等補助計畫;曾任國內報社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因為想第一線採訪難民,選擇出走臺灣。二〇二二年八月出版《誰是外來者》一書。目前定位自己是寫作者與記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到達很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聽見受訪者的故事。
【預購】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艾瑞克·萊特 Erik Olin Wright(譯者: 陳婉容 )
Regular price $37.00艾瑞克.萊特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本書彙集了他生前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住院治療時,為了讓關心他的朋友能夠得知近況,並與大眾交流互動的部落格日記。本書經萊特家人的選編,加上重要社會學家與畢生摯友布若威(Michael Burawoy)的前言,繁中版並收錄兩位學生黃崇憲與陳婉容的重要文字點滴,以及萊特二○一四年來台留下的身影。
日誌內容完整、真摯且細膩地呈現萊特接受治療、逐日不同的反思軌跡,以及靠近死亡時的生活點滴、思緒與情感,包括觀察與思考自己的治療遭遇、對疾病的恐懼、夜裡的夢、對書寫與分享的熱忱、與家人的愛,並連結到他的智識思考與學術關懷;也談及當時他正努力收尾的《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論著,以及著手兩項重要寫作計畫……
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
黃克先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真實烏托邦》譯者
黃崇憲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語
★艾瑞克在這本病榻日記展現他一貫的樂觀與勇氣,讓萬千讀者陪著他走上一段無人知曉的「旅程」。正如同作者過往一本本啟發性的著作,帶給世人的各種領悟及行動熱情,我們在書中看到一生都在挑戰資本主義、追求「真實烏托邦」的艾瑞克,面對人生最後的挑戰,如何一邊承受肉體及精神的痛楚及折磨,一邊展示一名堅定不移的學者追求瞬息永恆的意志。旅程中,縱然有對上天的詰問,對「意義」的質疑,甚至對自我的否定,但艾瑞克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在身體轉為星塵消逝之際的無所畏懼,以及對人世的至愛。這本用心撰寫的生命之書,令人動容,也絕對值得一讀。——李宗義(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 社會科學家經常把學術討論的焦點放在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生命的極限與死亡的意義等話題,往往隱沒在對利益與權力鬥爭的學術分析裡……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以睿智的左派分析而著名的學者E. O. Wright,在突如其來的絕症衝擊之下,面對自己的有限的生涯,重新省思自己過去所致力推廣的社會民主理念,也留給我們社會學人生的最後一課。——林宗弘(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作者以無比的勇氣,真誠無懼地面對死亡,寫下回顧人生、思想、學術與宗教的珠璣片語,猶如深夜的星光,閃耀智慧的光點,令人心思一亮。我們看到一個深具人生睿智的學者,在生命的盡頭,卻能夠以清晰的思辨,持續反省回顧他的人生旅程,這就是他留後人的最大禮物。——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 萊特一直以來都把社會正義的現實性及可能性當作首要關懷,而他本身對於理念的身體力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命若星塵》雖然並非學術文體,但仍展現出萊特一貫的書寫風格:真誠、善用隱喻、反覆辯證。在本書中,「生死、幸福、愛」這些並非與真實烏托邦無涉,卻較少見於社會科學的議題,都能看到萊特以充滿巧思的方式刻畫。——黃上銓(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 艾瑞克已離世三年多,但還是不時會在靈光乍現的記憶中,現身。所謂「在場」,就是存在呈現於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相對地,「缺席」,即是存在的缺失狀態。艾瑞克已宇宙歸隊,但他的身影卻雄辯式地、音容宛在地在場。
缺席的在場,在場的缺席。——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生命是既瘋狂又了不起的現象:某些元素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醞釀,並在宇宙中噴湧而出。這些元素最終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顆圍繞著一顆中型恆星的小行星;然後,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這些「星塵」成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複雜分子,我們稱之為生命。又幾十億年過去,這些自我複製的分子結合成為更複雜的形式,進化成能察覺、甚而具有意識的生物體,最後甚至意識到了意識——至此,星塵變成了有意識的生命物質,覺知自己的存在。而由此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感知。
凡此種種,最非凡而美妙的事情是活著,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既沒有生命也沒有意識。我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將會不復存在,但與我正存在的事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並不覺得那就剝奪了我存在的意義;正是這一點使得為生命注入意義成為可能。」——艾瑞克.萊特,《命若星塵》
艾瑞克.萊特Erik Olin Wright
Erik Olin Wright(1947-2019)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一九七六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曾獲選為二〇一二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是當代重要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
萊特為結合博弈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研究集中於階級、社會階層化領域,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逐漸轉向「真實烏托邦」計畫,並完成《真實烏托邦》(Envisioning Real Utopias,群學出版)一書。二〇二〇年其重要作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春山出版);二〇二二年《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群學出版)在台灣出版。
曾於二〇一四年來台,與台灣有不淺的機緣。
紀念網頁:https://thelifeandworkoferikolinwright.wordpress.com/
原文部落格:https://www.caringbridge.org/visit/erikolinwright
譯者簡介
陳婉容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班生,目前專注書寫科技與社會研究議題。
【預購】天香(新版)◎王安憶
Regular price $43.00 榮獲第四屆「紅樓夢獎」首獎
媲美《紅樓夢》的雅情氣度,
書寫上海第一人——王安憶,重量級上海傳奇經典。
「我要研究的是,一戶這樣的大戶人家,究竟是怎麼落敗的?我寫了他們對奢華的無限追求,表現在很多細節描摹上,但我無意把他們放在道德中去進行衡量,說到底聲色犬馬的一切,我是喜歡的,它是道德之外的一個世界。」——王安憶
【故事簡介】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至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的上海興起造園風氣,申姓仕紳家族也隨俗打造一座「天香園」,園中種桃、製墨、養竹、曡石……
天香園的主人申明世之長子柯海,與南宋康王一脈的徐家之女小綢結髮,卻因柯海納江南的閔女為妾,夫妻之間感情從此決裂,形同陌路;而小綢因與申家次子鎮海的媳婦情同姊妹,在性格厚道的鎮海媳婦穿針引線下,弭合小綢與閔女之間的嫌隙,三人遂以閔女巧奪天工的繡藝奠定「天香園繡」名號之基;而柯海兄弟鎮海因具與世無爭的淳厚性格,於妻子閔氏辭世後,遁入空門;而鎮海之子阿潛託付予小綢撫養成人,後娶了杭州的希昭為妻,卻在一個傾聽「弋陽腔」戲曲的月夜之後,無聲無息地跟著唱曲人隱沒在人世裡……
這是一個男性缺席而由女性頂天持家的故事,究竟三代的女人具備何種功夫,得以讓香火延續?
天香園中的「好男好女」各自經歷怎樣的曲折,方頓悟出生命自在花開花落的平凡幸福?
【本書特色】
《天香》的結局沒有大痛苦、大悲憫;有的是大家閨秀洗盡鉛華後的安穩與平凡。傳奇不奇,過日子才是硬道理。《天香》文字婉約如詞、情節幽深如鏡,如此動人心魄的巨作,是部反璞歸真與渾然天成的小說。不慍不火的敘事且不鑿痕跡地耙梳生命之奧義,一路細細品讀,玉潤珠圓的字裡行間,啟示我們體悟得生活與人世,看似平淡實則深刻的生存況味。
生命之所以精彩與重要,是因為懂得欣賞那些被忽略的細枝末節微小事物。
我們不得不撫掌承認,大器、華實、優美的《天香》,說穿了我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世故人情!
作者簡介
1954年生於南京,翌年隨母親遷至上海,文革時期曾至安徽插隊落戶。曾任演奏員、編輯,現專事寫作並在復旦大學任教。
《長恨歌》榮獲九○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1998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9年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0年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1年第六屆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富萍》榮獲2003年第六屆「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天香》獲2012年第四屆紅樓夢文學獎;《紀實與虛構》獲2017年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2011年入圍第四屆曼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2013年獲頒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著有《紀實與虛構》、《長恨歌》、《憂傷的年代》、《處女蛋》、《隱居的時代》、《獨語》、《妹頭》、《富萍》、《香港情與愛》、《剃度》、《我讀我看》、《現代生活》、《逐鹿中街》、《兒女英雄傳》、《叔叔的故事》、《遍地梟雄》、《上種紅菱下種藕》、《小說家的讀書密碼》、《啟蒙時代》、《月色撩人》、《茜紗窗下》、《天香》、《眾聲喧嘩》、《匿名》、《鄉關處處》、《考工記》、《一把刀,千个字》等。
作品被翻譯成英、德、荷、法、捷、日、韓、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是一位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聲譽的中國作家。
相關著作:《富萍》《一把刀,千个字》《考工記》《鄉關處處》《匿名》《眾聲喧嘩》《天香》《茜紗窗下》《月色撩人》
【預購】謎病睡美人:各種罕見心身症的奇妙故事,一位腦神經專家的醫療人類學全球踏查報告◎蘇珊‧歐蘇利文 Suzanne O’Sullivan(譯者: 朱怡康)
Regular price $38.00驅魔才能平息的癲狂背後是什麼,我們是否仍需醫學上的解釋?
《腦內風暴》作者
英國腦神經權威醫師暨惠康圖書獎得主
探索醫療人類學最新力作
▍心身症 由心理、環境、社會因素所引起的身體症狀或疾病,導致身體發生實質的功能障礙。
▍文化依存症候群 只有在特定社會或文化下,才被認為是疾病的一連串精神和軀體症狀的集合。
在瑞典邊境,數百名難民兒童陷入類似睡眠的狀態數月至數年;
紐約上州的勒洛伊鎮,中學女生出現非自願抽搐和痙攣,並且像傳染病一樣傳開;
哈薩克邊境一座城鎮,上百位居民在當地礦業沒落後陸續得到昏睡病;
尼加拉瓜的密托斯基族人,少男少女常見陷入癲狂,發作時力氣大到能單指扳開木頭……
這些個案用醫學儀器都查不出任何病變,然而其症狀與痛苦都無比真實,該如何解釋?
蘇珊・歐蘇利文身為腦神經與癲癇權威,因而成了各地出現集體心身症和文化依存症候群時的諮詢對象,遂展開一場足跡遍布全球的田野調查,記錄下各式各樣的人們向他訴說的精采故事。讀者彷彿跟著她踏上一趟醫學推理之旅,也走入那一個個飽受創傷的家庭,聽見它們獨特卻不知如何向人述說的動人故事。
書中除了以多方角度理解不同個案的病症生成背景與他們的生活,分析關鍵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還探討幾個重要問題:精神疾病該由誰來定義?又是什麼形塑出不同文化間痛苦與壓力的表現狀態?在沒有醫學檢驗結果提供解釋之下,患者承受著什麼樣的質疑與汙名?
作為一位畢生信仰西方醫學的科學家,歐蘇利文書寫自己內心衝撞與反覆辯證的過程,探討輿論觀感和媒體報導對事件的影響,最後並提出叩問與反思──試圖單靠科學解決複雜的社會壓力與創傷問題,是否亦可視為另一種逃避;在面對心身症時,除了專注於令人費解的症狀,我們是否也能有一種柔軟的視角,欣賞隱於其中充滿韌性的生命之美。
◇◇◇◇◇◇◇◇國內好評推薦◇◇◇◇◇◇◇◇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李維倫 臨床心理學者、本土心理療癒現象研究者
謝伯讓 腦神經科學家、「大腦好好玩」Podcast主持人
吳易叡 成大不分系/醫學系人社科副教授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成為一個新人》作者
蔡友月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作者、《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編著者
劉紹華 《我的涼山兄弟》《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黃涵榆 生命政治研究學者、《附魔、疾病、不死生命》作者
精神醫學x人類學x社會學x報導文學界――跨界共同推薦
◇◇◇◇◇◇◇◇海外媒體盛讚◇◇◇◇◇◇◇◇
「精采動人,高潮迭起,時而令人毛骨悚然⋯⋯深富同理⋯⋯在深入剖析心身症複雜機制的同時,歐蘇利文醫生也抹去它的汙名,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受苦群生像⋯⋯鞭辟入裡⋯⋯這本書對心身症生命經驗的觀察出色、細膩而深刻,也對身與心的關係提出重要問題。歐蘇利文醫生用她優美的文筆編織出一張華麗的掛毯,它美得驚人,又有扎扎實實的科學依據。」——《華爾街日報》
「精采無比,令人激動⋯⋯既是舉重若輕的專業人士,又是心腸柔軟的疾病偵探,一心破除有礙治療的錯誤觀念⋯⋯她的思考就和她的研究對象一樣——深具感染力。」——《紐約時報》
「在我眼中,歐蘇利文是最頂尖的科普作家,是奧立佛・薩克斯真正的傳人」——薩特南・桑赫拉(Sathnam Sanghera),《頭髻男孩》(The Boy with the Topknot)作者
「精采動人⋯⋯心身症常常無法以傳統醫學術語解釋清楚,歐蘇利文的分析卻一針見血,無比犀利⋯⋯令人感動的是,她不但以純熟的寫作技巧講述這些案例,也讓這些主角說出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是奧立佛・薩克斯的書迷,請千萬不要錯過。」——《出版人週刊》
「歐蘇利文急切地想告訴讀者:將病症模版寫入我們大腦的是社會文化環境⋯⋯觀點獨到,說明心智與文化、生物機制的結合,如何創造出多采多姿、但也挑戰重重的人生。」——《柯克斯書評》
「引人入勝的世界之旅⋯⋯歐蘇利文寫下一本扣人心弦的醫學作品,為全人健康照護提出有力的論證。」——《圖書館雜誌》
「蘇珊・歐蘇利文以優美的文筆寫下心身症病人的故事,讓這本疾病遊記猶如我們不理性又易受暗示的心的遊記⋯⋯本書充分展露她描寫心身症治療的困境與難題的功力,最後會讓你開始覺得找巫醫是最明智的治療方式。」——《時代雜誌》
「歐蘇利文走遍全球,四處收集文化依存症候群的迷人故事,再以細膩、敏銳的筆法重新講述。」——《新政治家》
「歐蘇利文不給簡單的答案。她只帶著最多的同情與最少的批判呈現故事,讓我們看見世界各地的人的病症,還有這些病症如何幫助他們度過、甚至超越困境⋯⋯在各種意義上都令人驚艷。」——《週日電訊報》
「如果拿奧立佛・薩克斯的書當標準,恐怕任何一本書都經不起比較——但這本可以。不是因為它內容離奇、令人著迷,而是因為它充滿悲憫,對人類心靈深具好奇。讀完後我深感激動,衷心期盼能看到更多故事。」——詹姆斯・麥康納奇(James McConnachie),《週日泰晤士報》
「擲地有聲⋯⋯以令人驚艷又深具同理心的方式探索心智、恐懼的傳染性、絕望的後果。」——《書單雜誌》星級推薦
作者簡介
蘇珊‧歐蘇利文 Suzanne O’Sullivan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醫學系畢業,專精神經學與臨床神經生理學。曾任職英國皇家倫敦醫院,現為倫敦神經學暨神經外科手術國家醫院顧問,並為英國癲癇學會專家。二○一五年亦取得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之創意寫作碩士學位。
譯者簡介
朱怡康
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政治與科普為主。譯有《為神而辯》《塔木德精要》《二十一世紀生死課》《自閉群像》《怎樣說科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等書。其他歷史與科普譯作散見於《BBC知識》月刊。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預購】現實與詩意:馬華文學的欲望◎黃錦樹
Regular price $38.00第三部現象級研究論文集
懇切探討華文世界與馬華文學的文學想像,與如何實踐。
只要想成為學科,一切學科都必須認為自己有邊界和某種內在規則,即使這些是隨時間變化的。沒有甚麼比民族自大和學科短視的組合更能讓學生停止創造性地思考。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椰殼碗外的人生》
●關於本書
三十年來,沒想到我似乎成了最「關心」馬華現實主義文學的留台學者……我認為它應視為另一種「中國性」的體現。「本土」、「主體性」也者,是「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更符合時代學術話語的一種抽象轉譯。
——《現實與詩意》自序
本書共分三卷,收錄十六篇文章,集結作者數十年的深度思索。
卷一涉及華文文學作為一種「民族文學」的反諷式重探。「馬華文藝的獨特性」和它自身的悖論,從華人史的角度看馬華小說視野如何窄化,重探「馬共小說」及「非詩」的馬華文藝獨特性,在在都關涉馬華文學所關涉的各種「現實」。
卷二則是尋找馬華文學的「詩意」。從數十年的馬華新詩史裡上下求索,熱帶華文小說作為香港現代主義的前世,馬華現代小說的時差與時延,馬華文學裡民國的形影神,一種自我解構的南洋史詩,野故事。
卷三始於對「華語語系」的批判性反思,繼而漫遊於南方華文文學加拉巴哥群島的空想,馬華文學裡的橡膠樹回憶,花蹤作為馬華文青取暖的唯一爐火,文學性的政治。
全書完整收錄黃錦樹對現代華文文學的獨到觀察,是探討現代華文文學議題不可忽視的重要觀點。
馬來西亞華裔。一九六七年生,一九八六年來台求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一九九六年迄今任教於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榮獲多項文學獎。
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魚》、《雨》、《民國的慢船》、《大象死去的河邊》;散文集《焚燒》、《火笑了》;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等。
相關著作:《大象死去的河邊》《時差的贈禮》《烏暗暝》《論嘗試文》《火笑了》《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刻背(全新修訂版)》《猶見扶餘》
【預購】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凱特‧曼恩 Kate Manne(譯者:巫靜文)
Regular price $41.00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一個進步而平等的社會?
當性別平權看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厭女反撲才正要開始
近年拆解「厭女情結」唯一重磅經典 ◆ 性別學術界公認突破過往論述之作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審訂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重要著作。
◎本書出版後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學者競相拜讀,引發討論風潮。
▎國內學者專家齊聲推薦 ▎
尤美女(立法委員)、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按姓氏筆畫排序)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
「模擬一個簡略的實例可能有助於我們思考。想像一個人在餐廳裡,他期待自己不僅要獲得恭敬的對待──顧客永遠都是對的,他所點的餐點更要被殷勤地奉上,還要伴隨一個笑容。他期待餐廳令他感覺受到照料且與眾不同,同時他的餐點會被送到面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有點弱勢但同時又富有權力的位置)。現在,想像這個客人感到失望──因為他的服務員並沒有在服務他,雖然那是因為她正在招呼其他桌的客人,或者,也許她看來像在懶散地四處閒晃,或單純在做她自己的事,因為不明原因而忽視了他。更糟的情況是,她可能看似在期待從他身上獲得服務,使兩人的角色發生了令人困惑的反轉。不論哪一種情況,她表現出來的舉止態度都不是他在這類情境中所習慣的。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此人會變得迷惘,進而怨懟;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他用湯匙敲擊餐桌;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他的挫折感爆發。
很顯然,這只是一個簡略的例子,但我認為這確實為進一步的闡述和延伸奠定了一個大有可為的基礎;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容易理解的情況,關於近似仇視和敵意的態度可能如何被激發出來,同時因為女性的性別以及──在此案例裡──因為認為她破壞了父權的規範與期待。此外,如果我們同意這是一個有效的例子,這例子也告訴了我們,厭女情結『不』必是什麼。它不需要針對所有的女性,相反的,它可以只針對特定的女性,例如那些被看作不服從的、怠忽職守的,或違反規則的女性。」──凱特‧曼恩
哲學是抽離的,並超脫世俗,或說哲學應該要如此──凱特.曼恩的精采著作《不只是厭女》反駁了這樣的看法。在本書裡,哲學與現實狹路相逢,且關乎生死。曼恩從文學、電視、電影、社群網站、近期社會事件和科學研究中取材,她直言不諱,令人耳目一新地用厭女情結的行動為其定義:它監督並懲罰女性,因為她們未能扮演好服務男性需求與欲望的古老角色。曼恩分析厭女情結的各種特質,並解釋為什麼即使女性已經獲得了更進一步的平等,厭女情結的壓制卻不顯鬆動。每一個試圖了解當代文化和政治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
《不只是厭女》極具說服力地將「厭女情結」定義為對女性帶有敵意、貶低、羞辱和懲罰意味的待遇,並以機智、急迫而懇切的語言引導出當代文化裡的厭女情結邏輯。根據本書,「厭女情結」是父權體制裡的執法部門,因此也應該和「父權」與「性別歧視」一樣,成為女性主義分析裡的重要概念。《不只是厭女》結合了清晰的概念和熱切的情感投注,若想理解近年來在所謂進步西方社會裡浮上水面的、針對女性的醜惡敵意,這是非讀不可的一部作品。
──陶麗.莫依(Toril Moi),杜克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這部重要的新作裡,曼恩運用道德哲學來作為分析工具,為厭女情結的邏輯提供引人注目的說明。在未來,本書勢必會為這個至今仍被忽略的重要議題提供關鍵參考。
──約翰.塔西歐拉斯(John Tasioulas),倫敦國王學院潘迪生法學院法律系教授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裡,女性主義哲學家凱特.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使女性彼此對抗:「好太太」VS. 「女權納粹」。在這個進行性掠奪的名人們紛紛被揭發的時代,我想不出還有哪本作品比它更與此現象高度相關。
──凱莉.提拉多.布拉曼(Carrie Tirado Bramen),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性別研究所英語教授兼主任
針對厭女情結的邏輯,曼恩的闡述不僅有趣,並且發人深省……她廣泛使用真實案例來說明並論證她所理解的厭女情結,是值得讚賞並值得作為典範的哲學書寫。
──瑪莉.米蔻拉(Mari Mikkola),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
《不只是厭女》一書出現的時機不能再更好了。身為康乃爾大學的哲學教授,曼恩運用了哲學領域裡的抽象工具來分析當代事件,引導她的主要問題令人困擾卻也直接了當──用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奧利佛的話來說:「厭女情結為什麼還存在?」在《不只是厭女》所提出的面向上,曼恩的說明極具說服力。
──莫拉.威格爾(Moira Weigel),哈佛大學研究員,劍橋大學哲學博士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中,凱特.曼恩令人驚豔而精妙地解釋了性別與權力的動力,這動力總被刻意模糊,但卻左右了同情心還有對「完整人性」的假設,左右了它們如何生成、為誰而生。對於我和其他致力於理解這世界,以及「誰在這世界裡擁有權力」的許多人而言,曼恩的書寫無比珍貴。讀過《不只是厭女》後,你將能夠更容易深刻地理解這個時代。《不只是厭女》具有洞察力、大膽、文字令人耳目一新,是我所讀過關於性別與權力的書籍中,數一數二的作品;我可以持續不斷從本書中學習。
──蕾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良善與瘋狂》(Good and Mad)作者
曼恩的《不只是厭女》來得太是時候,它為這個在我們眼前逐漸被揭露出來的,這個普遍的邪惡現象提供了一個理論架構……本書提醒我們,要揭發個別的厭女者很難,但要將厭女情結連根拔除,更加困難。
──卡洛斯.羅札達(Carlos Lozada),普立茲評論獎得主
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和道德哲學家,曼恩為我們對厭女情結和性別歧視的既定觀點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分析……在這個領域裡,至今尚未有任何一本專門解構厭女情結的專書或長文。歷史學家們,注意了,是曼恩填補了這個空白……在這個需要新觀點的領域裡,曼恩這位女性主義哲學家開拓了新的道路。女性哲學家們一方面試圖讓自己的研究方法獲得認可,另一方面全心投入於挖掘性別關係裡的政治、知識學和道德面向。《不只是厭女》將鼓勵一直以來都在追蹤語言意義和其脈絡變化的歷史學家們,再一次探究這個女性主義裡的古老詞彙。
──莉莉安.卡列斯.巴爾格(Lilian Calles Barger),歷史學者、女性主義作家
凱特.曼恩的《不只是厭女》為一普遍現象提出了重要且具說服力的分析。曼恩精細地分析了高度受到矚目與討論的社會事件及日常經驗,最後針對厭女情結的內容、成因、時間和作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洞見。曼恩也贈與我們一個巧妙的新詞彙:「同理他心」,這個詞彙讓我們得以描述在面對厭女的男性時偶爾會出現的,為男人辯解甚至同理的態度。
──《大誌》(The Big Issue)
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凱特.曼恩在她的新書裡提出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論證,她將厭女情結視為一個跨文化的體系,而不只是個人的偏見。
──《紐約時報》編者電子報(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terpreter Newsletter)
《不只是厭女》是一部範圍廣大、富有野心並引人注目的著作;她提出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的問題。曼恩的沉著與在知識學上的敏銳推動了討論,她懷抱著良善的意圖檢視如哈維‧溫斯坦這類的加害人與川普般的霸凌者。她從各個角度研究並拆解了厭女情結。
──《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每個女性主義者都應該有一本《不只是厭女》。讀完這本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仍舊時常回顧、重讀並引用其中內容。曼恩用來說明各種厭女情結形式的類比是如此清晰,她也分析了性別歧視和厭女情結之間的不同。在我看來,《不只是厭女》注定將與娜歐蜜.沃爾夫的《美貌的神話》與貝蒂.傅瑞丹的《女性迷思》並列,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
──珍妮佛.泰勒.斯金納(Jennifer Taylor Skinner),播客節目《選民》(The Electorette)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中,凱特.曼恩以一個引人入勝的角度,檢視了某種無所不在的現象。曼恩從權力觀點分析厭女情結;透過本書,讀者們不再把焦點置於個別的厭女者或對女性懷有深刻恨意的男性身上,而是試著理解權力結構,這個結構不僅讓男性的糟糕行為得以獲得無盡的同情心和原諒空間,最重要的是,那也教導了男性:女性理當是某種樣貌。
──艾薩克.查特納(Isaac Chotiner),網路雜誌《板巖》(Slate)
厭女情結是什麼?它和性別歧視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男性的支配地位持久不衰?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凱特.曼恩的《不只是厭女》提供了一個答案。她指出,厭女情結無關乎男性對女性的敵意和仇恨,而是針對挑戰了男性支配地位的女性的控制與懲罰,並獎勵那些鞏固現狀與懲罰其他女人的女性……本書呼籲我們留意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從出生起便被指定這些角色,且鮮少提出質疑,同時我們是如何懲罰那些背棄這些角色的人──尤其是女性。
──西恩.依林(Sean Illing),網路媒體《渥克斯》(Vox)
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自2013年起任教至今。其研究集中於道德哲學、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為其第一部著作,深刻探索並拆解了現代生活中公共場域和政治場域中的厭女邏輯。
譯者簡介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曾任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和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作者。
【預購】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菲力普·普曼, 賽門·梅森 Philip Pullman, Simon Mason(譯者: 王翎)
Regular price $45.00「黑暗元素三部曲」全球狂銷17,000,000冊
《塵之書》二部曲問世3天熱賣超越《使女的故事》續集
最受歡迎小說家與他的故事藝術
菲力普.普曼獲獎殊榮
★卡內基童書獎(1996、2007)
★最佳卡內基童書獎(2007)
★衛報兒童小說獎(1996)
★科斯塔圖書獎年度選書(2001)
★林格倫紀念文學獎(2005)
★英國圖書協會年度作家(2018)
★詹姆斯・巴利終身成就獎(2019)
他筆下的世界影射現實,創造前所未有的閱讀現象
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大師
◎集結近二十年散文、演講精華,內含32篇故事哲學,以及42張精美插圖,包括名畫《女神遊樂廳的吧檯》、朵貝楊笙的插畫、第一版《孤雛淚》的手繪插圖等等。
◎石芳瑜(作家、《閱讀的島》總編輯)、邱常婷(小說家)、游佩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盧郁佳(作家)鄭重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內容簡介
在故事之境不需要護照,
以知識為火炬,探照敘事的橋梁,
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
像一個大師那樣琢磨寫作技藝──
- 以正確次序排列,讓事件之間的連結清晰可見。
- 說故事就像拍電影,鏡頭位置至關重要。
- 故事講求一致性,不能任意插入大異其趣的元素。
- 故事的轉折必須全部指向結局,勇於貫徹「不需要的就刪除」。
- 不要怕老哏,切記愛和勇氣永遠是讀者需要的優良老哏。
- 熟悉你的故事,評估市場,才能吸引不同讀者的注意。
- 謹記「原初情境」,讓所有重要的事都出現在故事裡,無關的事都別提。
文學不在象牙塔裡,說書人應負起的八種責任──
- 財務上的責任──爭取自己應得的價碼,不用不好意思。
- 對語言的責任──備妥工具書。
- 對情感誠實的責任──別故意騙人眼淚。
- 說故事技藝的責任──鑽研最高明、最靈活的手法。
- 引導的責任──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故事泉源帶入自己的文化。
- 對讀者的責任──黑暗與悲觀的故事也必須帶來正面影響。
- 了解自己的責任──身為說故事者,自己擅長的是什麼?
- 對故事本身的責任──竭盡所能地保護你的故事。
▍《好故事可以對抗世界嗎?》──國際媒體一致盛讚
閱讀此書彷彿偷溜進一位故事大師講課的教室,旁聽了整年的課⋯⋯普曼如此友善直率地提出建議和忠告,分享祕辛和想法,令人感動得幾欲落淚。——《衛報》二○一七年度好書
指路明燈之作。——《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好比一座金礦⋯⋯如此豐富的文集,彷彿取之不盡的寶藏⋯⋯本書睿智且充滿人文關懷,而且極為好讀,讓讀者得窺作家蓬勃想像力以及寫作生涯的堂奧,堪稱一趟精采巡禮。——《金融時報》
對於在3C螢幕時代應如何為孩童的想像力提供養分,普曼提出深刻的省思。——《觀察家雜誌》
本書施展了一道咒語令人沉醉入迷⋯⋯浸淫於字裡行間,彷彿與見多識廣、愉悅歡快、好奇心與想像力無限奔放的心智為伴,有如醍醐灌頂。——《紐約時報》
本書專論想像力和說故事的重要性,淺白易讀、令人信服且引人入勝,讓我們得以深刻洞悉這個時代最傑出的說故事大師的心思智識。——基蘭・米爾伍德・哈爾葛芙,《萬物盡頭之島:隔離樂園》作者
「沒有了故事,我們將不足以被稱為人類。」
生於英格蘭諾里奇(Norwich),父親是飛行員,小時曾隨著父親住過澳洲。在他七歲那年,父親因飛機失事喪生,母親改嫁後帶著他搬至北威爾斯。歷史悠久的威爾斯地區群山環繞,有著許多傳說與神話,這些都影響了日後普曼的寫作風格。在威爾斯求學時接觸到兩位作家的作品: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以及詩人、畫家威廉.布雷克,他為此深深著迷,《失樂園》更成為後來寫作「黑暗元素三部曲」的重要元素。
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英文系,不過成績普通。畢業後曾在中學擔任教職,七〇年代的英國沒有課綱,他盡情對孩子們闡述從神話到荷馬史詩等各式各樣的作品,並為每學期末的話劇演出擔任編劇和導演,這些素材都成為後續作品的養分。普曼雖熱心教學,卻自稱不太能認同過分強調考試的教育制度,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黃金羅盤》於隔年同時奪得英國兒童小說卡內基獎章與《衛報》兒童小說獎,普曼亦辭去教職,全力投入寫作,除了獲獎無數的代表作「黑暗元素三部曲」及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英倫懸疑四部曲」外,亦著有許多單本長、短篇小說如《發條鐘》、《我是老鼠!》與《卡斯坦伯爵》等作品。他從未自我設限的寫作精神,打破了年齡與類型的界限,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至今仍是活躍於文壇的說故事大師。在二〇一七年,以「黑暗元素三部曲」同名主角「萊拉」,再推出重量級《塵之書三部曲І:野美人號》,媒體譽為:「很少書能讓我們願意等十七年,但『塵之書』絕對是其一。」
二〇〇八年,普曼獲《泰晤士報》選為一九四五年以來最偉大的五十個英國作家之一;二〇〇九年獲牛津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並甫於二〇一九年的新年授勛(New Year Honours)獲頒爵士勳銜。
相關著作:《黑暗元素三部曲II:奧祕匕首(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黑暗元素三部曲І:黃金羅盤(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黑暗元素三部曲Ш:琥珀望遠鏡(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
賽門·梅森/編者Simon Mason
為大小讀者寫書。首部寫給成人的小說獲頒貝蒂・特拉斯克小說新人獎,青少年小說《月亮派》(Moon Pie)則獲衛報兒童小說獎。以嘉維・史密斯為主角的系列神祕懸疑小說第一集《逃家女孩》(Running Girl)入圍柯斯達文學獎最佳童書決選,第二集《少年命案》(Kid got Shot)獲國際犯罪小說大會「犯罪盛宴」選為二零一七年最佳青少年適讀犯罪小說。現居英國牛津。
譯者簡介
王翎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在翻譯旅途中,穿梭平行時空,開展多重視界,探索文本中的層層意義。譯作有《塵之書三部曲II:祕密聯邦》、《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
【預購】伊索寓言【古希臘文全譯本】(附精彩插圖)◎ 伊索 (譯者:王煥生)
Regular price $35.00★另精選收錄古希臘羅馬時代晚期最重要的《費德魯斯寓言》72則與《巴布里烏斯寓言》66則,完整體驗西方寓言文學的閱讀樂趣。
▋最接近原貌的完整全譯版 ╳ 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瑰寶
▋名家推薦
朱嘉漢|作家
李律|故事Story Studio主編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駱以軍|小說家
「比起單純的道德律令,《伊索寓言》還是善用了故事,故事無論再淺顯,它的功用都在於啟發,而非要人死守。最好的證明,是我們翻閱了這本書,應證了我們記憶所知的寓言同時,會發現我們幾乎沒有記起過每則寓言最後寓意是怎麼寫的。故事的意義,是經過我們的經驗與認識,憑自己的方式給出的。我們不必問伊索到底是誰。因為聽過並記得、且傳述過並詮釋過的我們,其實都是伊索。」──朱嘉漢(作家)
古希臘寓言家,可能生活在小亞細亞的弗律基亞,曾是一個名叫克珊托斯的人的家奴,由於天資聰穎而獲得自由,後遊歷希臘各地,給人們講述各種寓言故事,深受人們喜愛。公元前五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伊索寓言》流傳至今,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經典。
譯者簡介
王煥生
【預購】你好嗎?我一直在想你◎力恩君
Regular price $25.00 可能無法時常見面,可能無法隨時聊天,
但你始終都在我的心裡面,我在默默關心著你,給你我的祝福。
那些擺在心裡的話語、無法說出口的情感,就用這本書來代替你傳遞,
相隔再遠也無法拉開我們距離,你好嗎?我會一直想你。
看見對方掉淚,會感到難過;發現對方心情不好,會替他擔憂……
可能因為個性使然,所以總是默默地支持著對方,
隱藏自己的心情,肉麻的話卻怎樣都無法表達出來,
可是,關心的心意卻始終都沒有改變。
這本書寫給那個互相想念的人,也是向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人的道謝。
療癒人心又給予力量的力恩君、香蕉先生與小河童再次登場!此書分為:夢想、勇氣、生活以及感情等四個篇章,並且用甜蜜的點心去命名,希望給予大家更多的鼓勵與打氣,所有挫折與傷心,在力恩君的甜甜小星球裡,都可以獲得安慰。
作者簡介
力恩君
網路知名插畫家,用簡單線條,加上繽紛色彩及短句構成具手繪感的溫暖小品,希望能夠用可愛且活潑的插畫,讓讀者一起進入力恩君繽紛的小世界,並為大家在生活中增添一些樂趣和溫暖。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在這麼大的宇宙中,我們彼此能夠互相認識真的是超級神奇,如果又遇到有著相同夢想的朋友,那更加要互相鼓勵及支持,珍惜這難得的機率。」
| 展覽 |
2012 高雄,小未來/力恩君小插畫展
2014 台中新光三越:新銳文創插畫聯展
2016 PenStory-「諾亞方舟奇遇記」繪本特展
著作:
在我眼中,你是最棒的(麥田出版)
◎臉書粉絲頁搜尋:力恩君
相關著作
《在我眼中,你是最棒的!(禮物書套組,隨書附贈3樣精美本書獨家週邊)》
【預購】 春花忘錄◎夏樹
Regular price $26.00轉動老台北最深情的記憶!
因為有想像的觀眾,假設的舞台,最好的時光,心就還是熱的,我才能不斷掇忘采錄,古早大稻埕,生我養我,兒時商店街的「舊情綿綿」。更在多年混跡,江湖走老之後,膽子不小,把骨子裡那一仙「漂浪之女」的形影搬弄出來。以及,念念想想,「牽你的手」,讓我此身完全不一樣的,那些老人們。——夏樹
最壞的時候浮想連翩著最好的時光,
老人、老街、老樹、老房子、老社區、老故事,
越是黑暗,底層的珍珠才會閃著動人的光。
當走馬燈亮起,曲盤流淌數十年離合悲歡,
麵茶,爆米香,點阿膠,戲棚下純手工「凸糖」,水煙瀰漫的切仔麵攤;
時間恍如童年雞蛋冰,滴閃甜蜜滋味,
為來自大稻埕的漂浪之女,留下真摯的溫柔。
長大後她走進獨居老人家屋,擁抱阿公阿嬤們的皺褶身軀,
當阿嬤回應一聲「乖」,像母親憐愛著自己小孩。
她動也不敢動;最怕一開口,那種說不出的溫情就會陷落……
看夏樹的散文,像是她正在耳邊細語,用親切庶民語言說著迷人的老故事。她刻下童年大稻埕圖景、與年長者相伴的社工生涯,溫暖書寫搭上一首首台語老歌,迴盪大時代的舊情綿綿,彷彿喚出人們記憶裡的一蕊春花,以及湮沒在人事滄桑中、被遺忘的深深眷戀。
本書共分三輯,「舊情綿綿」從童年記憶談大稻埕的環境變遷、生命情態;「漂浪之女」則書寫生活感懷與所遭遇的形色風景、文藝少女的多樣閱讀心靈;「牽阮的手」則深入描繪參與老人照護工作的點滴歲月,勾勒年長者生命缺口及長伴左右的深刻體悟;作者坦言,這個特殊經驗,致使原本性情執拗、孤癖、脾氣壞的她,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社工助人專業,而是擁抱。
本書特色
◎陳芳明主編,新時代散文書系──「Essay時代」第二波重磅推薦。
◎作者透過熾熱情感、庶民語言,創作出俗世舞台上的生旦淨末丑,共同傳唱台北老城最優美的古韻今調,成就灼熱動人的新時代散文佳作。
名人推薦
她的文字,代表了開放時代的風格,一方面嫁接古典的記憶,一方面探索全新的經驗,終於鍛鑄了夏樹體的散文。──陳芳明
如今來到面前,直見性命的,是經年累月打磨成一本書的夏樹,文字手藝活於她,自由寬廣,任性而為,卻也鄭重以待,特別能讓我想起,寫作的初心。──房慧真
大稻埕街頭巷尾的生活氣味、母語裡的人情世故,還有歲月裡那些人來人往、悲歡離合,密密織成一位深情女子的前半生,也是一個漸漸淡出的時代珍貴的紀念物。──夏瑞紅
夏樹
古早時代,伊是「大稻埕ㄟ查某囝」;春去秋來,長大成了「大橋頭一蕊花」。輔大歷史系畢業,治史無方,學商不成,誤入社工領域,成為老人服務界的苦海女神龍「大姊頭仔」。寫作完全是雲端上的情與慾,老台北、老故事、老靈魂,雖然白雲蒼狗,但也因此,有了一片樹林。
【預購】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詹鳳春
Regular price $37.00多年實務經驗的樹木養護之書
首度完善講述台灣行道樹的溯源,發展與維護,
以及如何保育修護、環境氣候等重重因素交疊之下,
所造成的當前所需著眼的重點問題
樹木醫師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面上好像互不相干,但根系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葉的表面,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素,因而長得更好。」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眼底城事
彭文惠/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蔡思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謝俊民/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
——愛樹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只是介紹行道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症狀。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摘自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專文推薦
▲跨越時空的台灣行道樹追溯紀行
爬梳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的行道樹歷史,再敘述歐美行道樹安排概念如何輸入至東方,並間接薰染了台灣的道路景觀。
▲致力於「適地適木」,注重風土照護
都市行道樹栽植不同於自然地生長的樹木,須注意都市微氣候、土壤、日照、風等環境因子,才種下合適的樹種,而非一窩蜂只為了方便或觀賞,種植流行樹種。
▲豐富動人的老樹醫案,以自然治療法細心照顧
雲林罹患樹癌的大樟樹、飽受簇葉病侵襲的阿里山染井吉野櫻、大溪受困於小蠹蟲、白蟻的八十歲楓香等,傳遞重視生態環境,不濫用農藥的概念,借用大自然之力或疏導方式來照護病樹。
樹木是宇宙的軸線,連結天與地,也是神的通道
那麼,和我們近距離相處的行道樹呢,是否曾經好好被注視?
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了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台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台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了台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台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像是在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北路等路段,即可見到效仿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林蔭大道;其他還有如擁有「東方小巴黎」美名的東三線,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道路計畫,都為台灣帶來了不同的樹木栽植啟發與參考。
本書更密切探詢行道樹的生存與抉擇,這同樣是當前行道樹的核心議題,其中牽涉到的是樹種挑選與景觀安排,若能扣合適地適木的原則,亦即理解環境後再選擇如何栽種,則可以更妥貼照顧好每一棵樹。樹無法自由來去搬遷己身,因此土壤、日照與風量等風土環境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維護與管理更是為了確保綠化系統的完整與永續傳遞,此間每一處環節皆關乎著被種下土地裡的每一棵樹能否安穩居住,並且好好地生長,成為百年大樹、千年巨木。
作者以冷靜且慈悲的溫柔筆觸,從生長空間、種植問題與對策、根系伸展、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到修剪技巧,搭配具體的治療案例,全面性梳理與詮釋台灣行道樹,並懷著崇敬謙卑的心,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感受自然回應與我們的巨大力量。
=案例摘錄=
百歲老樟樹得癌——褐根病
雲林虎尾的百歲樟樹,宛如地方守護神。近年被發現葉片枯黃,初判患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是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此病對樹木極具威脅,當病菌入侵根部組織後,會造成木材組織腐朽,漸而無法吸收土壤中養水分。在台灣,主流是採用土壤薰蒸藥劑診治, 一般成效極低,挽救也機率也並非百分百。當樹冠枯損時根系早已腐爛、發臭,即使使用任何藥劑也難於恢復原本樹木健全性。只能藉由土壤消毒,清除土壤內的病菌不再蔓延感染至其他樹木是為「預防」手法, 而非「治療」。站在土壤生態學的立場,當土壤消毒而失去了所有土壤生物,頓時成為死土。
老楓香與小蠹蟲
詹鳳春
粉絲頁|樹木醫詹鳳春https://reurl.cc/arEg04
【預購】監獄大學:從閱讀思辨《罪與罰》到擊敗哈佛、劍橋高材生,「美國巴德學院監獄計畫」的通識教育翻轉奇蹟◎丹尼爾•卡波維茲(譯者:張馨方 )
Regular price $29.00反轉制度的學習慶典 拉倒鐵窗的人性試煉
美國當代監獄教育最成功範例第一手全紀錄
◎ 本書在一般人認為窮凶惡極的監獄中,見證教育所帶來的各種複雜且長遠的影響。作者使用許多他與他人──巴德計畫創始者及推動者、監獄學院教師、政府官員、監獄工作人員、具有受刑犯與學生雙重身分的犯罪者等──的互動及對話,傳遞他的觀點與看法。
◎ 使用真實發生的經驗,讓讀者更覺身歷其境,這些互動與對話像是一種紀錄,生動地表達了各方角色的觀點與看法。其中穿插作者本人的體悟與思緒,使整本書既不流於對話紀錄,也不像一本呼籲大眾重視受刑人人權的道德勸說書籍:讀者能夠在議論與對話記敘之間,「自行開放思考]作者想傳達的訊息。
◎ 監獄教育重要推手第一人稱與受刑人的「對話場景實錄」,猶如親身參與監獄計畫
◎ 全書以監獄教育為觀察樣本,自種族、階級、意識型態、平等權、公民觀等各層面,全面檢視「大規模監禁」現象及其出路
◎ 還原受刑人學生原音,移除「資源提供方」的權力制高點,呈現一場扭轉體制的「真平等」對話
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巴德監獄計畫」政策與學務主任、巴德學院法律與人文學系講師。自二○○一年起即擔任巴德監獄計畫教師。他也是監獄全人教育聯盟(Consortium for the Liberal Arts in Prison)共同創辦人,致力在美國各地開設、培植監獄大學課程。亦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系,並在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擔任索羅斯司法研究員。
譯者簡介
英國愛丁堡大學譯研所畢,現為自由譯者,相信旅行為生活帶來養分,閱讀讓自我實現成為可能。譯有《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做自己就好》等書,賜教請寄 nurachang@gmail.com。
【預購】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譯者:申昀晏)
Regular price $29.00女性主義經典《性/別惑亂》、政哲《非暴力的力量》作者,當代西方公共領域重要異議之聲
後九一一時代的政哲思考/評論集萃
※ 當重大社會事件襲來(例如國家軍隊發生虐囚事件、虐待照片廣為流傳),知識分子該如何思考與介入?
※ 社會因爭議性公共議題而爭論不休(例如以民主之名的「民主國家」、進步的性政治、與伊斯蘭宗教規範之間相互衝撞),哲學家能向我們提供什麼獨特細微的切入點與討論議程?
※ 而我們,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攝影時代,能如何重新構思「框架」,辯詰我們身處世界的生命政治與時間性?
※ 當代世界該如何在「肯認」、文化多元主義與身分政治的討論之上,不讓討論陷入僵局?
本書主要由五篇回應當代戰爭的文章組成,聚焦於呈現我們的情感和倫理傾向是如何受到選擇性的差別框架所規範。延續作者在後九一一時代的思考主題,更進一步探問且主張:若某些生命沒有一開始就被認識為生命,其傷痛或消逝也就不會為人所認識;如果特定的生命不被稱之為生命,或更根本的、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在特定的認識論框架中被視作生命,這些生命便不曾完全地活過,遑論消逝。
▋▋▋ 眾聲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陳 瑄( 陳 穎 )|台師大、世新大學講師,影評人、譯者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國家人權委員會諮詢顧問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閱讀生命政治》作者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鄭斐文|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蕭育和|科技部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戴遠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
【看見無人弔唁的生命】 戰爭持續進行——這並非僅止於譬喻,而是此時此刻、日以繼夜正在發生的事實。
透過巴特勒的詰問,我們也許會驚覺自己用以思考的框架——將某些生命視為「可活的」、「可弔唁的」;哪些是不值得活的、甚至從來沒有活過的「生命」,這些「戰爭的框架」究竟如何產生作用。
而恰恰是當我們清楚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事態就有可能出現縫隙,成為造成改變的起點。
《戰爭的框架》平裝版於二〇一〇年集結出版。面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火,美軍在關塔那摩灣與伊拉克的虐囚照片曝光流出、「第一世界」公共知識分子為了該如何回應英美霸權與開啟戰火而辯論不休,種種「震驚」讓巴特勒寫下這幾篇文章。儘管世界局勢變化快速,但戰爭、性政治與宗教不寬容依舊是今日社會的重大分歧與嚴重課題,巴特勒的評論言猶在耳,需要我們細讀審思。
【預購】草莓與灰燼◎房慧真
Regular price $30.00散文中的運詩人——房慧真,
自光與暗之間窺探,走往文明岔出的荒蕪廢墟;
那些在現世煽動的偏見殺伐、湮滅於璀亮核爆的碎散靈魂,
皆化作一朵朵善惡共生的俗世花蕊,
在浪裡浮沉,於字裡託身。
★房慧真多年散文精萃,以其明澈冷眼深情凝視,單刀切入光潔表象的暗中風景。
★融合生命書寫、城市觀察、顛簸旅記,以及直面歷史屠殺現場的人文論述;〈草莓與灰燼〉一文更榮獲2016年度散文獎。
楊佳嫻專文作序——
「房慧真不只是讓我們看到當代最有才華的散文作者的寫作技術,也看到她如何開展歷史與人性的視野,甚至讓我們悚然自省,是否你我也在懵懂中洗去他人如洗去灰,心安理得吞吃甜豔草莓。我把〈草莓與灰燼〉當作情感教育,也當作倫理教育──什麼是惡?什麼是庸常中的惡?骯髒與潔淨、人與非人,界線在哪裡?」
/
這本書,帶著人們逼視被層層抹去的,裸命者的眼神——
街上的浪人與貓、匯聚流離故事的破落公寓,
酒店街沾染脂粉氣的夜夜營生、印度德里與螺馬同命的女性身影;
網路社群以正義為名的血光角力,蛇昂首吐信、蛤蟆沁出毒液,
對映近百年前納粹如齒輪運作的毒氣室與屠殺日常,
她說:「要讓普通人成為劊子手,首先要讓他們相信,
要殺的不是人類,而是一隻可以踩在腳下的害蟲⋯⋯」
在她筆下光與暗互為表裡,那些風光明媚總不乏髒漬點綴;
也或許,文明所演進的繁華都來自犧牲,
鏡頭聚焦至人們刻意無視的卑微暗處,
被荒棄的不只是肉體,還包括倖存者的靈魂。
「太陽越毒辣、世態越炎涼,
隔著玻璃帷幕隔著電視螢幕旁觀他人的痛苦,
誰也不想離開冷氣房。」
房慧真的散文除了描摹形色各異的邊緣人、旅途中的顛簸處,自身成長歷程與記者生涯所窺見的斑駁衰朽,更深入歷史現場,將視線延伸至納粹集中營、德國百萬大驅離的牲口列車;直擊車諾比核災血肉如塵灰翻飛,同時青草仍瘋長,花怒放,水自流。作者自鮮麗潔淨的表面窺見向陰之處,如同草莓上無法漠視的灰燼,大多時候燦亮與毀滅同時並存。
本書凸顯了文明與罪愆互會交織的對比:在七彩爆炸雲朵揚起的塵灰中、在光潔城市的腐臭巷弄,皆帶出現世被美好掩映的頹然暗面。
全書分做「浮世」、「畸人」、「顛簸」、「回眸」、「盡頭」五輯。由「向外觀照」往「內部凝視」逐漸收束,邊走邊看眼下所收納的城市背陽風景:黯淡的場所、畸零的浪人,繼而顛簸行旅間穿越黑暗大陸、抖落滿身塵沙,一步一步走向內在的文明黑洞,沒有光的所在。從由隔著一段距離純粹觀看,到進入真正的黑暗之心、文明的盡頭。由路邊的小塵埃到草莓上覆蓋的人骨灰燼、核災後人形的瞬間灰飛煙滅。
「在災難前,文字無以描摹,
彷彿任何描述都成了褻瀆,
只能直觀地『看見』。」
【預購】二級玩家(Ready Player Two)◎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譯者:黃鴻硯)
Regular price $33.00亞馬遜年度百大暢銷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好書
挑戰全面升級!
《一級玩家》 系列作強勢登場!
如果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體會到極致享受,你還願意醒來嗎?
★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科幻小說與奇幻
★逾三萬次讀者4.3星高分評價
★Goodreads逾100,000名讀者評分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赫芬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娛樂週刊》、《每日郵報》、《連線》雜誌、CNN、英國水石書店──國際重量級媒體一致好評
★高踞亞馬遜科幻類有聲書暢銷榜逾300天
▍本書特色
- 《星際大戰》、《魔戒》、《哈利波特》之後最令人屏息的重磅娛樂經典
- 融合懷舊的電玩、電影元素,與未來的想像
- 對當代VR虛擬實境技術的超前想像
▍第一集銷售佳績
- 全球千萬書迷引頸企盼 史蒂芬‧史匹柏親導改編電影、泰.謝里丹主演,創下五億八千餘萬美金的亮麗票房
- 《紐約時報》No.1 長達87週盤距《紐約時報》排行榜 、58國熱銷、翻譯為37種外語版本
▍內容簡介
「身分認證成功!歡迎來到綠洲!」
如果再也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擬,
有如天堂般的感官享受,是否也可能逐步把我們逼入地獄?
韋德贏得「綠洲」創始人哈勒代的比賽後,獲得巨額財富,成為「綠洲」新一代繼承人。就在韋德漸漸與夥伴疏遠,也對生活感到茫然之際,他意外發現哈勒代留下的一項全新科技ONI,直接與用戶大腦連接後,能以近乎真實的感官知覺體驗「綠洲」裡的一切活動。這項科技一經發布立即引起風潮,為韋德賺進大把鈔票。沒想到當ONI在線使用者達到7,777,777人,哈勒代沉寂已久的網站竟又出現了新的謎語,暗示所有玩家去尋找「賽蓮靈魂」的七個碎片,神祕的是,這次任務的獎賞竟無人知曉。
就在此時,「綠洲」的另一位創建者莫洛遭到強大人工智慧綁架。韋德一行人這才發現,人工智慧竟已經與越獄的邪惡「六數人」領袖索倫托搭上線!他們被迫在有限的時間內解開謎題,找齊七個碎片,否則人工智慧就會駭入ONI科技,破壞玩家的大腦,讓「綠洲」線上的五億用戶一起陪葬……面對更複雜的謎題、更強大的敵人,韋德與夥伴再度攜手合作,他們能不能克服眼前的挑戰呢?
最後一個任務:請拯救五億條人命。
準備好登入了嗎?
倒數計時,三﹑二、一……遊戲再度開始!
▍各界對《二級玩家》系列的讚譽
迷人之作。彷彿《巧克力冒險工廠》加上《駭客任務》。——《今日美國》
令人上癮的作品。是星際尋寶遊戲,也是浪漫的真誠之作——CNN
令人愉快。給大人的哈利波特。──《赫芬頓郵報》
時間在一場接著一場冒險中無聲無息地蒸發——《娛樂週刊》
一部聰明又有趣的驚悚片,既頌揚又批判網路文化。——《舊金山紀事報》
讓人翹首期盼的經典《一級玩家》的續集,充滿機智和新的發明,是高強度遊戲冒險和八〇年代流行文化的大膽混搭。──英國水石書店
科幻小說作家約翰‧史卡奇恰如其分地將《一級玩家》形容為「阿宅聖典(NERDGASM)」──對這款關於奇幻文化的狂熱奇幻神器,這個形容再好不過了。……作者能夠將他最喜歡的玩具和遊戲融入到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中。──《紐約時報》
一部好玩、好笑、極具娛樂性的小說。 ……這本小說中,大量的八〇年代瑣事令人愉悅。……但即使是需要谷歌來查詢何謂 「Commodore 64」、「Inky」、「Blinky」、「Pinky」 和 「Clyde」 的讀者,也能享受這場懷舊盛宴。
──《克利夫蘭公論報》
對於那些已經開始懷念二十世紀後期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寶藏。但對於喜歡好書的人來說,這也是一本很好的讀物。——《連線》雜誌
宅的最高境界!非常有趣,也非常成功的作品。——《每日郵報》
一本超級棒的作品!這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意細節......我為克萊恩的大膽想像大感愉悅。──瓦基新聞報
迷人而富有想像力。……當遊戲玩家必須在虛擬世界中解開謎題,並智勝頑固的敵人以拯救真實的敵人時,讀者也參與了這場毫不間斷的瘋狂之旅。──泰瑞‧布魯克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沙拉娜創世紀系列」作者
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
暢銷書作家、編劇,同時也是一名父親,以及全職GEEK。他目前與家人住在德州奧斯汀,乘坐DeLorean汽車穿梭時空,也收藏相當多經典電玩。
他的代表作《一級玩家》出版至今風靡全球讀者,銷售突破一百七十萬冊。小說問世後,榮登《今日美國報》年度百大名人榜。克萊恩同時參與由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一級玩家》同名改編電影編劇工作,該電影全球票房超過五億美元。其後,他出版小說《一級艦隊》,銷售成績亦十分亮眼,攻占《紐約時報》排行榜超過一百週。
隨著《一級玩家》續集《二級玩家》出版,克萊恩除了再度引起國際閱讀現象,也帶起一波電玩、電影懷舊風潮。知名電玩平台Roblox搭配小說設計同名線上尋寶遊戲,吸引超過一千三百萬位玩家共襄盛舉。克萊恩受訪時曾表示,《二級玩家》改編電影拍攝也正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相關著作:《一級玩家(史蒂芬.史匹柏親導同名電影原著小說)》《二級玩家(全面升級!《一級玩家》系列最新磅礡大作)》《一級艦隊(《一級玩家》作者全新獨立作)》《一級玩家(電影書衣海報珍藏版)》《一級玩家》
譯者簡介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翻譯、 評介、獨立出版海內外另類漫畫或畫集,企畫相關展覽。漫畫譯作有《竹光侍》、《惡童當街》、《少女樁》、《荔枝光俱樂部》等,文字書譯作有《圈外編輯》、《二十四隻瞳》、《九個故事》、《法蘭妮與卓依》、《抬高屋梁吧,木匠;西摩傳》、《革命的那一天》等
【預購】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譯者:郭寶蓮)
Regular price $33.00《今日美國》盛讚:「迷人之作!」
史蒂芬‧史匹柏親導同名改編電影全球票房超過5億美元
這個故事展現了為什麼人們會不想活在現實世界,卻也同時呈現我們會因此失去什麼。它具有強烈的警世意味,也是一個精采刺激的冒險故事!──史蒂芬‧史匹柏
這場虛擬遊戲比真實人生更加險惡,想要活命,就必須一路領先!
空降《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停留榜上超過100週
亞馬遜網路書店逾40,000次讀者4.7高分好評
Goodreads網站讀者票選最佳作家、最佳科幻小說,評分近100,000筆
《出版者週刊》《連線》《紐約每日新聞》《每日郵報》《芝加哥讀者》《克利夫蘭公論報》等國際重量級媒體齊聲讚歎
麻州大學年度新生推薦閱讀課外讀物
▍強勢橫掃各大媒體選書獎項
★2011年邦諾書店科幻類最佳小J說
★2011年哈德遜書店最佳小說
★2011年《圖書館期刊》最佳圖書
★2011年《娛樂週刊》十大好書
★2011年蘋果電子書科幻 / 奇幻類最佳小說
★2011年Audible.com年度最佳有聲書
★201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艾力克斯獎
▍本書獻給以下讀者
★給生於80年代、長於80年代、對80年代抱著懷舊與熱愛的你
★給眷戀經典老片、反覆重看被旁人嫌無聊、一聽到片中台詞就忍不住自動說出下一句台詞的你
★給深深著迷電玩遊戲,為了破關可以熬夜到天亮的你
★給熱中於「冷知識」和「尋找彩蛋」,為之樂此不疲的你
★給渴望因為一本精采小說而心跳加速、屏住呼吸、徹夜難眠的你
▍內容簡介
一筆巨額遺產點燃全球玩家的美夢!
三把鑰匙,三道門,一場引爆世界危機的競賽即將展開!
二〇四〇年,全球大部分的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登入「綠洲」。
經濟大蕭條,能源嚴重枯竭,各地災荒四起。為逃避這一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虛擬實境遊戲漸漸取代了現實生活,無一不備的「綠洲」名副其實地成為人們身心的烏托邦。
有一天,所有玩家都收到「綠洲」創造者哈勒代的死訊。這位全球首富在遺囑中宣布:勇奪「程式彩蛋尋寶競賽」冠軍的人,就可以繼承他兩千四百億美金的遺產。這場全球性的競賽規則很簡單:只要在遊戲中找到三把鑰匙,打開三道門,率先尋獲哈勒代的「程式彩蛋」,就能奪冠。「綠洲」裡有數千個星球和城市,所有人都知道三把鑰匙就在某個角落,卻始終沒有人找到過。
五年後,一向討厭現實生活的孤兒韋德,從哈勒代的遺囑看到了希望。他因緣際會找到第一把鑰匙,一夜間成了人氣獵蛋客。哈勒代的敵對廠商卻在此時找上門,試圖藉韋德之力來控制「綠洲」。虛擬世界的戰爭逐漸延伸到現實世界,在這場險惡的爭奪戰中,為了保命,他必須一路領先……
▍《紐約時報》專欄誠摯呼籲:就要讀這本!
進入《一級玩家》的世界會讓人驚歎,這種經驗既興奮又深刻。克萊恩是說故事高手,他勾勒出高清晰度的未來,令人目眩神迷,但同時又帶領我們乘坐情緒的雲霄飛車。就算不是科技技客,就算不接觸電玩,你也能享受這本書。在宅男技客的表象下,它所呈現的是動人的友誼故事、善惡的鬥爭,以及當代的愛情故事。克萊恩藉由此書來告訴我們在高度連結的數位世界中,當個真正人類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如果你愛動作片和冒險片,就要讀這本書,如果你追求愛情和人生意義,如果你想預見未來,或者只是要單純享受小說所帶來的興奮悸動,也都能從這本書裡獲得。撇開《哈利波特》、《星際大戰》和《魔戒》,令人震懾的新故事和說書人來了。別等著做好心理準備──直接買書,跳進去讀。因為這麼令人讚歎的故事是不可能等你先做好心理準備的!──《紐約時報》專欄「紐約市電影」
▍各界讚譽
你可以稱《一級玩家》稱為創意之書、融合遊戲的小說、嚴肅的科幻史詩,或者漫畫形式的流行文化混合物,然而,它卻又顛覆你賦予的任何標籤!終於,這世代的《神經喚術士》出現了!──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作者威爾.拉凡德
就連不玩電玩的我也讀得津津有味!──《紐約時報》暢銷小說「南方吸血鬼」系列作者莎蓮.哈里斯
我真的、真的、真的好愛《一級玩家》……我指的是那種神魂顛倒的愛!作者克萊恩以精湛技巧爬梳一九八○年代豐富的流行文化,帶領讀者輕快地馳騁在先進卻緬古的未來世界中,令人目眩神迷。──《紐約時報》暢銷書《機器人啟示錄》作者丹尼爾.威爾森
引人入勝,充滿想像力……為了拯救真實世界,玩家必須在虛擬世界裡一一破解精心設計的謎碼,智取頑固勁敵。一趟狂野不羈的閱讀之旅!──暢銷小說「沙娜拉」系列作者泰瑞.布魯克斯
一本讓你在電玩中經歷欲仙欲死境界的書……想像電玩「龍與地下城」與八○年代的電子遊樂場在一場激情的翻雲覆雨之後,生下的孩子在魔獸起源地艾澤拉斯被扶養長大!──暢銷書《垂暮戰爭》作者約翰.史卡奇
精采歷歷,栩栩如生,具有溫馨本質的虛擬探索……克萊恩這部玩家冒險傳說的想像力十足,洋溢歡樂氛圍,深具暢銷潛力。──《書訊》
在探索虛擬世界之餘也散發著一九八○年代的濃濃懷舊氛圍,就連導演約翰.休斯最死忠的粉絲也能被取悅……窩心但自貶的主角韋德所屬的宇宙怪異地融合了真實的過去和虛擬的當下,他是不可思議卻令人喜愛的完美主角!──《出版人週刊》
活潑歡樂、驚喜連連、精采刺激的冒險故事……書裡的每個句子都讓我愛不釋手!──超人氣網站「波音波音」創辦人馬克.法蘭腓勒德爾(Mark Frauenfelder)
太屌了。這本書取悅了我這副技客身軀裡的每一根技客神經。好像專為我而寫的!──暢銷小說《智者的恐懼》(The Wise Man’s Fear)作者派崔克.羅斯弗斯
作者恩斯特.克萊恩筆下的人物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一場攸關生死的競賽──這種情節適當不過,因為作者也是奮戰不懈以求讓夢想成真。克萊恩將悲慘的惡托邦和精心刻畫的懷舊氛圍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的故事肯定會在每個真正技客的心中引發迴響。──《血誓》(Blood Oath)作者克利斯.方斯沃斯
不知怎麼辦到的,總之克萊恩成功地把技客對七○和八○年代的集體懷舊夢想放入了他們的神經系統,讓他們出神地陶醉其中,並利用他在這二十年裡重新找到的試金石創造出比閱讀更了不起的冒險。《一級玩家》提到的電影《戰爭遊戲》、電視影集《天才家庭》、阿拉丁城堡電子遊樂場,以及其他許多很棒的驚喜,在在勾起我年輕時的最美好回憶。──《唐人街死雲大危機》(The Chinatown Dead Cloud Peril)作者保羅.馬蒙
書中隨處可拾電玩遊戲、電影、小說、漫畫、歌曲和電視劇。有些顯而易見,有些隱而細微。讀了之後我確定我開始懷念這些,我相信你也會:程度則視你所屬的技客文化而定。你認出來的那些一定會讓你漾起微笑,從頭溫暖到技客的腳趾頭。然而,這本書只有這樣嗎?只是為了獎勵曾迷戀的事物而形成的技客大集合?除了沉溺於每個技客的幻想中,期望有一天我們腦袋裡那一只只裝滿某領域細瑣知識的破瓶可以讓我們聲名大噪、名利雙收,這本書還有其他的意義嗎?當然有,《一級玩家》精采地訴說著友誼、夥伴情誼、榮譽和愛。在真實世界中曾交過朋友,主動維繫友誼,或者曾愛上網友的人,就會發現這本小說裡所提到的人際關係確實可信。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就是,不管你是誰,來自何方,如果你對於想達成的事情集中念力,並借助朋友的一點幫忙,你一定能達成。最棒的是,它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人能團結一致,就能撂倒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大壞蛋。──「技客星球」網站書評
▍更多克萊恩精采之作
- 二級玩家
一項全新的科技ONI問世,能直接與用戶大腦連接,讓人們以真實的感官體驗「綠洲」裡的一切活動。然而,名為安納瑞克的人工智慧竟以此挾持五億名玩家,威脅韋德與他的夥伴,若不為他解開哈勒代留下的最後一道謎題,就要癱瘓所有人的大腦……
- 一級艦隊
札克覺得自己可能瘋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教室窗外,高速移動的飛碟正在空中飛行,而且,造型就像是他最愛電玩裡的敵軍戰鬥機。如果這不是夢,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札克年紀輕輕,就要跟他的爸爸一樣失去理智嗎?
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
暢銷書作家、編劇,同時也是一名父親,以及全職GEEK。他目前與家人住在德州奧斯汀,乘坐DeLorean汽車穿梭時空,也收藏相當多經典電玩。
他的代表作《一級玩家》出版至今風靡全球讀者,銷售突破一百七十萬冊。小說問世後,榮登《今日美國報》年度百大名人榜。克萊恩同時參與由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一級玩家》同名改編電影編劇工作,該電影全球票房超過五億美元。其後,他出版小說《一級艦隊》,銷售成績亦十分亮眼,攻占《紐約時報》排行榜超過一百週。
隨著《一級玩家》續集《二級玩家》出版,克萊恩除了再度引起國際閱讀現象,也帶起一波電玩、電影懷舊風潮。知名電玩平台Roblox搭配小說設計同名線上尋寶遊戲,吸引超過一千三百萬位玩家共襄盛舉。克萊恩受訪時曾表示,《二級玩家》改編電影拍攝也正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相關著作:《二級玩家(全面升級!《一級玩家》系列最新磅礡大作)》《二級玩家(博客來獨家書封版‧全面升級!《一級玩家》系列最新磅礡大作)》《一級艦隊(《一級玩家》作者全新獨立作)》《一級玩家(電影書衣海報珍藏版)》《一級玩家》
譯者簡介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研究所肄。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我們沒有那麼要好》、《心願清單》、《重生》、《長椅上的天使》、《鯨魚之歌》、《血色童話》、《夜之屋》系列等。譯稿賜教:hot8miso@hotmail.com
【預購】造夢者:吳岱穎絕版詩作精裝復刻◎吳岱穎
Regular price $28.00詩人吳岱穎作品《明朗》、《冬之光》經典復刻合集,
自有限的生命迴路將那些說不出口的,以詩恆久銘記;
黑暗盡處,仍有朗朗的冬陽在那裡。
凌性傑、孫梓評——紀念專文收錄
王盛弘、朱國珍、林育德、陳育虹、陳義芝、郭強生、焦元溥、楊佳嫻、廖偉棠、羅毓嘉——恆久想念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只有在幽獨之中才能發現,像是冬日陰暗的天色裡,舉首望見的微小光亮,抗拒著世界完全的黑暗。像是詩,持續著揭發表象背後,屬於真實的存在。所以我們又獲得了信念,相信即使暴亂無常在下一秒鐘,乘著海嘯沖進家門,但在這個當下,這個不斷分裂崩解的當下,我就是這麼活著,這麼在著。」——吳岱穎
綿延的海岸線,若隱若現的霧笛,
在他詩中我們或者泊岸或者出航,
那些關於青春綿亙的海洋意象,
蜿蜒著日復一日的行旅生活。
他在詩中徒步書寫著:
我只是看見青春和你同在
看見單車穿過小城,經過主街
鑽入,越來越近的潮聲
成為記憶中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
關於生命中的各種存在與消逝,
關於在鋼索上行走一路丟失的那些明媚或頹然的風景,
皆在詩人字裡如海岸線般持續綿延、閃動如潮聲;
那是深陷黑暗時所能藏身的僻靜角落,
總有光與暗裁開時間讓我們作夢⋯⋯
本書為已故詩人吳岱穎絕版著作《明朗》、《冬之光》復刻重現,收錄其二○一一年前的經典詩作。內容涵括花蓮海岸生活,情感上的自我對話,以及關於此身存在狀態的揭示。作家凌性傑曾說:「吳岱穎的詩不管內觀自省或向外探照,都能帶出深刻的意義。」
而當肉身還諸天地,遺留的詩句仍如光束般輝映人世或明或滅的燈火;那些珍貴的、關於生存的種種辯證,是最真摯的誠實坦露:
「我始終相信,寫詩一途只能是孤獨的,因為一切對於生活的感受,都是詩人專橫的表現,他只能用自己的語言,寫此心與外物相交接的狀態。」
◎裝幀設計
知名平面設計師——莊謹銘操刀設計!
以「圓背精裝」形塑作品的永恆經典。包覆的書衣鋪展出寧靜溫暖的夢境氛圍;在樸拙帶手感的維納斯沐光紙上,以水彩效果繪製弧線和卵形,更醞釀出造夢者的「創造」意境。
點綴其中的燙霧金箔線條,象徵夢裡潮聲的粼粼波光,碎閃在詩句之間,彷彿拉長恆久的念想。
◎永恆推薦
人生一場大夢,我選擇相信,岱穎已經從這個夢進入下一個夢。他所造的夢境,所寫過的詩,會一直陪伴著我們,讓我們有力氣去追問永恆是什麼。想念一個遠行的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他的作品,從他的作品裡找到慰藉與啟發。
——作家 凌性傑
吳岱穎始終明白,正因「憂傷是長期的事業」,詩才會是觀看世界的洞燭。
《明朗》有個句子令我難忘:「最接近風景的是火焰」。
暗中,詩人彷彿端坐於孤獨,擦亮火光,照見風景的一瞬——
他起身,詩發生。
——作家 孫梓評
岱穎是我認識的詩人中最天才洋溢的,他經常不經意地在提到俗世人生時露出睥睨的表情,在他秀俊而慧黠的臉上輕描淡寫著竹林七賢那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俏皮。他的文字精準,語言就是詩。《造夢者》是詩意的精華,如流星般為我們照亮夢的路徑,而岱穎先一步乘夢而去。
——作家 朱國珍
2020春接受陳義芝訪談,岱穎提及他曾思索何謂詩意?訴諸直覺能否真正碰觸詩的本質?提及他如何體會出剝洋蔥式的閱讀與思考方法,以之觀察周邊事物隱藏的符號系統,文化意涵,可能的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上。他將這些心得分享給學生。
「詩人用思維的手指穿透事物,帶領讀者看到」岱穎說。對詩,岱穎是嚴肅的。
我們失去他了。這麼一位好詩人,好老師。但只要我們留住他的文字,我們就留住了他。
——詩人/譯者 陳育虹
岱穎學長/老師是我所知對詩最嚴格的詩人,面對習作或名作,他總眉頭深鎖,用筆圈出、劃線所有覺得可疑的語句,並且反問我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他教會我寫詩,教會我對美學和文學保持懷疑,他以言教、身教和這部作品,為這世界留下「詩很嚴肅,至少值得嚴肅以對」的詩教。「過往的所有時光皆如此刻──然而/有隔,當我想起」,想讓岱穎學長/老師知道,他詩作的讀者,遠比他想像得多,而且,還會更多,但想必,他已經知道了。
——學弟/學生、寫作者 林育德
吳岱穎
台灣省花蓮縣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先後任教於花蓮縣花崗國中、台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明朗》、《冬之光》、《群像》,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編著有《2017飲食文選》,與凌性傑合編《青春散文選》、《青春小說選》,與孫梓評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相關著作:《群像》《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預購】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馬欣
Regular price $28.00人每往中間游一步,就會發現自己更邊陲化一點;
邊緣人的位置,是看這世界最清楚的地方。
★
暗黑系文字拾荒者——馬欣,獻給喧囂塵世的深情書寫。
描摹遊走於孤獨邊緣的一張張黑白臉容,揀選心靈疫情下的寂寞殘渣,
我們都是這世界不被理解的怪胎,在繁盛與荒蕪之間求生。
陳栢青 專文作序
艾怡良、朱嘉漢、林柏宏、胡淑雯、凌性傑、馬翊航、徐譽庭、陳雪、張惠菁、蔣亞妮、蔡傑曦——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深刻自剖童年家變的孤獨、近年照護失智母親的心境,以邊緣人的冷凝視角,撫觸自我與他人的危脆傷痕。
★ 融合家族書寫、社會觀察、電影與書籍中的反芻與思辨,在社群爆炸、多數人難於定義自我的現世,透過散文打撈反覆漂泊的孤獨群像;廢墟感的文字空間,成為寂寞人得以歇息的療癒洞穴。
【本書內容】
老台北的靜寂夜晚/童年逐漸崩毀、人聲流散的家族/
床畔等待照護的失智老母/汲汲於功名卻轉身出走的絕決父親/
校園裡天真有邪的少女遊戲/沉浸於偶像社團的知識文青/
在電話亭反覆播打同一號碼,卻無法接通的愛情⋯⋯
她的文字像一手持攝影鏡頭,在電影般忽遠忽近的格放間,
讓這些人與事各自鋪展一段寂寞獨白。
他們始終渴望安打,卻一再迎來漏接後的懊喪頹唐。
那些傷痕不斷增生的人們,包含她自己,
皆在盛世喧囂下,自顧自挖著不知通往何處的地道⋯⋯
「我應該徹頭徹尾就是個邊緣人。總在最熱鬧的時候醒過來,在各種角色中言不由衷。在空氣中飄散著亢奮劑的當下,我們這麼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因此,我寫下了這本書,既是遠離也可能正在被同化的過程中,想起自己有當邊緣人的自由,與當個邊緣人的那份自得的清醒。」
——馬欣
她在夜半時分帶著筆電於街道晃蕩,
整座台北城披上倦容,被刷淡的表情如洞穴般沉默。
最後一站是巷口的小七,那是屬於她的深海基地,
輕敲鍵盤的趕稿時光,
三兩遊民、下工之人、獨身拚企畫案的女士,
微波食品的氣味彷彿海草遮蔽孤獨,
有人煙有暖食,雖然陌生卻是相濡以沫,
自詡為社會邊緣人的她,帶著這城市共感的寂寞,
於空白格之間趕路,成長記憶瞬間與現實交錯;
孤獨患者絕非一朝一夕養成,
總是在希望與毀敗之間,
尋找安身立命的地方⋯⋯
馬欣筆下有種刺痛人間的荒涼,繼凌厲揭穿現世瘡疤的《階級病院》之後,這回她轉而以冷靜且柔軟的視角,縫補人心內裡的深深孤獨。當回憶綿亙至今,自第三者的旁觀冷眼反芻成長記憶:在家人離散間初嚐恨的滋味,她曾是太早熟知人情涼薄、不得不為童年送葬的少女;她也寫當代人揮之不去的邊緣宿命:包含社群上各種插旗表態、在現世大疫如墜身霧裡的惶然⋯⋯當外在越是喊得震天價響,內裡越顯孤絕殘破;我們像是鬼魅般在這偌大的社會容器中往復飄蕩,輪迴在希望與覆滅之間。
【好評推薦】
「那些童年視角的秘密,那些成年後的獨自呢喃,累積成為生命的重量,寫作就是她最大的秘密基地,典藏她生命中各種寶藏和禮物,閃閃發光的、陰暗難解的。我的閱讀彷彿敞開這神秘空間的大門,是這段自我揭露的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林柏宏
「在喧囂的時代,日常之中有許多閃躲不了的雜音、噪音。為了抵抗這些不太美好的事物,我常常躲進馬欣的影評文字裡,找到一個適合看世界的邊緣位置,汲取片刻的靜謐。從《邊緣人手記》裡,我聽見了孤獨,以及孤獨帶來的自由之聲。能夠安守在自己的角落,原來是這麼好的一件事。」
——作家 凌性傑
「《邊緣人手記》裡有一列與陰暗相關的詞彙,就有一列與光明相關的詞彙。但馬欣不是對立它們(正如邊緣不只是中心的對照組),而更像她說的「臥底」——自帶地下室與地道,穿梭人間的表與裡,以故事斷捨離,讓印象再印象。手記意味親力親為,然而怪物始終逡巡。面對時間的漏網,生命的高貴與失靈,若她的寫作有其果敢與冥頑,那應該就是所謂:不討好的勇氣。」
——作家 馬翊航
「馬欣《邊緣人手記》書寫了人生的也是各種關係的地下室。可誰不是在自己的地下室裡,她真正的創造在於,分明有隔,卻又變成開放式空間。再狹仄,卻能借景。她的散文好看,在能進到多深的裡面,縱滿肚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樣世故人情,真寫起來,卻總是雨過河源隔座看,淡淡然,似有若無,和世界格格不入。」
——作家 陳栢青
「馬欣的文字時間,終於來到迂迴行轉的起點。她的記憶,像是被壓模烤製成的一盒長崎蛋糕,長崎蛋糕裡沒有蜂蜜,連甜味都發散著苦楝花般的澀。《邊緣人手記》更是一場從第三人稱「她」到私「我」的挖掘練習,在天光移轉、人情盡老的階級底下,藏有她心竅孔眼各種感官搭成的地下隧道。你讀得出來,她曾嘗試無數通往地表人間的方式,如往返糖果屋般的投擲食物碎屑或月色鵝卵石,直到人間大疫,人情如孤島陷落,她終於從心底隧穴裡搬出自己。以邊緣人的身世,歷劫歸來,一邊剝除血肉一邊學會以文字調劑,贈予邊緣世代一劑心靈疫苗。」
——作家 蔣亞妮
「像一顆顆電影鏡頭,我們是沒有被分配到劇情的邊緣角色,然而跟著馬欣細膩而精準的運鏡,我們皆能逐漸明白:其實我們並不孤單。」
——攝影作家 蔡傑曦
馬欣
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在娛樂線擔任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近年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鐘獎評審、金馬獎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影評與散文書寫散見於各網路、報章刊物,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VOGUE》、《幼獅文藝》、誠品《提案》、《KKBOX》、博客來OKAPI、娛樂重擊網站與《HINOTER》等,並於「鏡好聽」平台開設Podcast節目《馬欣的療癒暗房》。著有影評集《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雜文集《階級病院》。
【預購】博士熱愛的算式◎小川洋子(Yoko Ogawa)(譯者:王蘊潔)
Regular price $26.00僅用一個算式,就驗證了愛的永恆。
繼村上春樹之後最令國際讚嘆的日本文學名家 小川洋子最膾炙人口作品
★新潮文庫版上市2個月內突破1,000,000冊
★2003年讀賣文學獎獲獎
★2004年首屆本屋大賞TOP 1
★2006年改編同名電影,由深津繪里、寺尾聰主演
★2019年名列「平成30好書」TOP 8,由《朝日新聞》120位書評人票選而出
★日本亞馬遜書店4.4星好評
★日本最大書評網站bookmeter逾40,000人登錄為愛書
★以數學家保羅・艾狄胥人生故事為藍本創作
「我希望呈現出數字的永恆與人類的有限之對比。
人類與永恆數字抗衡的短暫光芒,都凝聚在這八十分鐘內。
正因為只有八十分鐘,所以,三個人相處的每個瞬間都顯得十分珍貴。」──小川洋子
博士只有八十分鐘的記憶,
一旦超過這時間,他的記憶就自動歸零,重新開始。
在那間僅有八十分鐘記憶的小屋裡,
原本孤獨的三個人,因為數學,知道了如何愛。
他的記憶只有八十分鐘,身分、經歷、面貌、姓名,對他並無意義。
他記憶這個世界的方式,是記住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為了記下重要的事,他的西裝外套上滿是寫著筆記的紙條,
除吃飯睡覺之外,他從早到晚都坐在桌前,神遊於樹學宇宙。
直到二月二十日出生的女管家帶著頭形像根號的男孩來到博士家裡幫傭,
有關數學、有關博士、有關棒球的對話日復一日,描繪出一個新世界:
根號「√」是個面對任何數字都沒有絲毫為難之色、以寬大的胸懷加以包容的符號;
220與284是「友誼數」,在浩瀚的數字世界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彼此;
最愛的棒球選手背號28,是一個完美的「完全數」⋯⋯
虛數、盈數、費馬大定理、阿廷猜想⋯⋯在一段又一段陶醉其中的數學話題中,
於這間只有八十分鐘記憶的屋子裡,原本只能孤獨閃耀的三顆星,彷彿跨越了數字的銀河,連成一整片閃亮的星空。
【小川洋子經典回歸 即將推出】
無名指的標本(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祕密結晶(2020年國際布克獎決選作品)
小川洋子Ogawa Yoko
芥川獎、讀賣文學獎、泉鏡花文學獎、谷崎潤一郎文學獎得主
一九六二年三月生於日本岡山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一九八八年,《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第七屆海燕新人文學獎。一九九一年,〈妊娠月曆〉獲第一○四屆芥川獎。二○○四年,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獲得讀賣文學獎、書店大獎,以《婆羅門的埋葬》獲得泉鏡花文學獎;二○○六年,以《米娜的行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著有《寡默的屍骸 淫亂的憑弔》、《偶然的祝福》、《眼瞼》、《沉默博物館》、《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安妮.法蘭克的記憶》、《凍結的香氣》、《貴婦人A的甦醒》、《博士熱愛的算式》、《祕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米娜的行進》、《抱著貓,與大象一起游泳》等多部作品。
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描述人性的陰暗和殘酷,三十歲之後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法蘭克的記憶》前往波蘭奧許維茲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存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小川洋子是繼村上春樹之後最受日本國內外文壇矚目的文學作家,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其譯本或改編電影,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相關著作:《琥珀眨眼的瞬間(《博士熱愛的算式》作者最新長篇)》《凍結的香氣》《艾莉絲旅館》《文稿零頁日記》《人質朗讀會》《祕密結晶(2014年版)》《沉默博物館》《米娜的行進》
譯者簡介
王蘊潔
譯書二十載有餘,愛上探索世界,更鍾情語言世界的探索;熱衷手機遊戲,更酷愛文字遊戲。
譯有《解憂雜貨店》、《空洞的十字架》、《哪啊哪啊神去村》、《流》。
著有《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預購】階級病院◎馬欣
Regular price $26.00暗黑系影評人馬欣首本雜文集。
看她撕痂般扯開所有幸福拼貼,
原來,整個世界都是一座正瘋魔的階級病院。
★ 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回望成長以來走過的階級之路,透過頹靡妖異的破格筆觸,集結生命書寫、時論、深度書評與影評,完整俱現當代階級眾生相。
李明璁、李取中、李屏瑤、祁立峰、紀大偉、馬世芳、徐佳瑩、陳雪、陳珊妮、陳建騏、陳德政、張硯拓、五月天瑪莎、雷光夏、楊雅喆、鄧九雲、鄭宜農、膝關節、謝盈萱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她是踩在流冰上、穴居黑暗裡的文字拾荒者,
不追逐合諧,著迷現世安好下的血腥氣味。
那些關於階級的事她從不避諱;
畢竟看穿了才好應付,說破了才教人安心……
「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馬欣
同樣一只歪掉的蝴蝶結,老師對窮女孩不耐說道「又是妳」,
換了個家境好的,卻是呵護至極,硬要調整至完美狀態。
同一輛校車駛過破落家屋與華美洋房,
女孩們一個個上車下車,小小心眼遂在車中蔓延開來……
輪到家族間的權衡角力,誰上了位咬住權勢,誰下了戲隱身離場,
她記下長輩打破男女階級往上爬,又再度被階級撂倒的身影。
而當同志情感在當代顯影,最大的拒斥來自父權社會的無法想像,種種藉口只是擦脂抹粉。
寫到從階級突圍的那些人,她深刻描繪香港風華,
記住了張國榮、梅艷芳不合時宜,卻如此絕美的凝眸身姿;
跟著椎名林檎妖魅歌吟,解開咒語、嗤咬掉文明,
讓心中爛泥滔滔湧出,原來我們皆有不振作的自由……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瘠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名人推薦語 (依姓氏筆劃排列)
「看過無數電影聽過無數音樂,會發現自己匍匐而來的這段人生,原來竟是至今最為荒謬費解的一個怪奇文本。感謝馬欣奮力投出的這記直球,既無閃躲也沒取巧,勝負的定義已被改寫,因為勇敢、不羈,所以超越、自由。」
「尼采言『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但當那深淵的黑如同白晝般的光亮,抑或那沉化作空氣般的吞吐時,身處在這世界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凝視著深淵?於是馬欣透過文字讓深淵來凝視你,同時提醒著我們,這句話的前半是『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她以文字修出一頂頂娉婷樹蔭,在這個正能量高掛的當今,讀者於是動心了, 到底要繼續給明亮地曬,還是縮進一種黑暗,不再想做英雄,而能如同《四重奏》 的角色般──幸福地卑微著。
──吳曉樂(作家)
「我是看了馬欣影評才知道她這個作家,邊看邊想這何止影評,更像質地純粹、體貼人心的散文,如今才有幸讀到她的《階級病院》。馬欣的文字有種獨特聲腔,淡淡說出極愛極痛,熾熱轇轕的光景。就像她的『流冰』意象。冽冽冷冷、底下卻是鮮烈熱情。每個人都是一座浮島,都像一塊流冰,沒法溶解成海水,也回不去原本的冰層。魑魅搏人,世情消磨,只能這麼漂流下去。」
「馬欣說話的聲音很細,臉上總掛著『外頭處處是陷阱所以要小心!』溫室花朵的表情,不像讀她文章時,字裡行間盡是豁出去的篤定。在我心目中她是輛在文字裡衝撞的跑車,零到一百之間的距離緊密到已經分不清是靜止還是疾行、是黑是白、是淡然、還是悲傷,只看到整本……一頁頁的煞車痕,情感濃度之高,觸目驚心。
從《階級病院》,看見她心中如履薄冰的世界原來不只有腳下踩著的天寒地凍,更多的是胸懷裡無限滿載的細膩情意,輻射般投向人心的能量太熱太重,釀造著時事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史詩。這杯美酒,我喝得過癮!」
保守的教會女中、餐桌旁的家族角力,她像《海灘的一天》裡那個離家前的女孩,隔著一塊毛玻璃,觀察著、窺視著,也丈量著那病態的校園戰場,以及偽善的大人世界。當時站在玻璃後面張著冷靜的眼,覺得自己『不成形狀』的女孩,正是後來我們知曉的,作家馬欣的原型。」
——陳德政(作家)
「多年來閱讀馬欣的文字,總感覺她的寫字桌旁有一扇小門,裡面藏著各種幽魂與哀傷,不時會衝出來在紙上留下字跡。那是被她封印的,關於世界的真相吧!所以這一回,我真高興看到她終於打開門,直接走進去了。關於幸福的空缺,性別的面具,霸凌者的模糊臉孔,甚至體制的沉默殺人,看她直面這一切,過癮又心疼,又隱約知道:這才是讓她覺得安適的地方。雖然名之為病院,亦即是各種苦痛、異常聚集的地方,但傷口就是要通風,才能夠好好地結痂,乾燥,風化。走完這一遭,她是不是好些了呢?
至少身為讀者的我,真的覺得強壯一些些了。」
「馬欣說過,每個人的天堂或許就是對別人的一點善意。宇宙萬物都是共生並存的,有了天堂的人肯定走過了地獄,而每個人的地獄都不一樣。我一直好奇馬欣經過什麼樣的地獄,讓她的筆鋒像手術刀。劃開皮膚,不需麻醉也不會疼痛,你立刻看清裡面潰爛壞死的組織細胞,還來不及哭喊她已幫你輕輕關上傷口,像魔術一樣。告訴你,沒關係,知道就好。請充滿善意吧。」
「即使世代更迭,在各種思想上除舊佈新,『階級』確實依然存在於空氣與血液,只是後天上多了更多改變位階的可能。像馬欣這樣去抽絲剝繭世界每一角落階級之痕的人,實在是非常勇敢。畢竟,憤怒悲傷都是赤裸,而階級裡的眼光,即使邪惡了也鮮少自知。於是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或許讀者們都被迫檢視了自身也不一定。最後可能沒有誰特別清高,但如果能發現自己內心掩藏的情感比想像中不孤獨一些,那其實挺好的。」
「馬欣老師的文字,像是捨生取義的烈士,像是照見啟示的先知,在你試圖放棄,準備把自己塞進妥協的舒適圈裡,她總有辦法點醒我們這些不合期待的怪胎女孩們,然後靈魂能再次被啟動、被覺醒。」
馬欣
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在娛樂線擔任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近年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與電影專欄文字散見於各網路、報章刊物,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VOGUE》、誠品《提案》、《KKBOX》、博客來OKAPI、MTV中文音樂網站、娛樂重擊網站與《HINOTER》、《音痴路》等,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
相關著作:《階級病院(限量獨家包裝版)》《階級病院(限量題字親簽珍藏版)》。
【預購】異常(《時代》雜誌盛讚小說.社會派黑暗天后最受爭議傑作)◎桐野夏生(Natsuo Kirino)(譯者:劉子倩)
Regular price $36.00一首獻給現代女性的美麗安魂曲 一部痛批階級社會的辛辣小說
超越「平成30好書」《OUT》 社會派黑暗天后最受爭議傑作
新井一二三◎專文導讀
雖然桐野夏生的作品很黑暗,但確實是一首很美麗的安魂曲。
──作家/新井一二三
《異常》所寫的是日本社會與日本文化的真實樣貌,它不僅是犯罪小說,更是精采的人物群像。作者真正關心的是社會問題,不是犯罪案例,在她的小說中,真正的惡人始終是階級社會。
──《每日電報》
本書寫的是女性為了讓男性認真對待的種種鬥爭!
──《時代》雜誌
▍內容簡介
2003年第31屆泉鏡花文學獎得獎作
2004年別冊寶島「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國內篇第五名
取材自真實案件「東電OL殺人事件」
白天的她,是一流企業的幹練職員,
夜晚的她,是享受男人追逐的妓女。
她渴望出人頭地,也沉醉於往下墜落的快感。
想要愛、想要美貌、想要成就,
那些異常的心願在她體內深處吶喊著──
「我想贏、我想贏、我想贏!我想拿第一!」
「只有透過和男人性交,我才能確定自己真的活著。」
「或許只要墮落過一次,人生就輕鬆了。」
在黑夜裡,她不再只是失敗者,而是街頭閃閃發光的女王……
即便終點就是毀滅,至少她擁有自由……
本書取材自震撼全日本的「東電OL殺人事件」,描寫一群被勝敗優劣緊緊束縛,卻又總被幸福拋下的女人。情節黑暗,內容辛辣,於美國出版時甚至遭到刪修。社會派黑暗天后桐野夏生自述:「事件發生時,我對於媒體狂熱的報導完全無法理解。『於知名企業就職』、『畢業於一流大學』、『夜間兼職流鶯』,報導中充斥著這一類可能致使男性發情的標籤……我想,或許那位受害,正是被這些令世間男性欲望勃發的形象反覆折磨,最後才走上流落夜間街頭一途。」曾經橫掃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直木獎、泉鏡花文學獎、谷崎潤一郎獎、紫式部文學獎、讀賣文學獎等文壇大獎的桐野夏生,出道近三十年至今,其代表作《異常》於日本犯罪小說出版史上的巨大影響力仍未消退,小說透過魅力獨具的人物和愛恨交纏的人心,對階級、性別的尖銳觀察,至今也依然教人深思。
【桐野夏生如何成為黑暗派天后?】
與其他日本暢銷小說家相比,桐野夏生算是起步較晚的後起之秀。從法律系畢業之後,她在好幾份工作之間流轉,也曾經在電影院打過工。直到三十歲生日的前夕,才決定投入寫作,改變自己的人生,因而開始修讀劇本寫作課程。她一路逐步確立成為作家的決心,直到四十歲終於在日本文壇占有一席之地。她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寫小說,起初主要投入羅曼史題材,但由於羅曼史文類當時在日本並不受歡迎,難以藉此維生。文學路上一開始的顛簸讓她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有興趣投注心血的題材,最終發現犯罪的心理因素才是最令她著迷的議題,便在九零年代開始致力於懸疑小說創作,至今已是日本公認最傑出的偵探與懸疑小說作家。
【桐野夏生筆下的女人如何引起輿論反撲?】
桐野夏生針砭社會的寫作風格曾在日本激起一波反動勢力,認為女作家應該專心寫愛情小說就好,甚至有男性廣播主持人因為桐野夏生在《OUT》寫下妻子殺害丈夫的故事,而拒絕進行採訪。然而,主婦殺夫的故事並非無知妄想,而是奠基在真實的社會案件,甚至換個角度來看,如浪潮般席捲而來的批評與男性焦慮,或許恰好應證了桐野夏生的成功。她的小說作品時常凸顯富含挑釁與顛覆能量的女性角色,針對父權社會進行毫無保留的批判與反省,因而以「寫實小說女王」、「社會派黑暗天后」等稱號聞名日本。英語世界的文學評論圈更以「女性主義的黑暗小說」描述她如何以女性視角揭露人性黑暗面的成就。
【《異常》如何震驚文壇?】
在《OUT》、《柔嫩的臉頰》之後,桐野夏生意欲超越自我,寫出全新格局,首次挑戰以真實事件為素材,寫出《異常》這本小說。在東電OL殺人事件發生之後,桐野夏生不滿大眾媒體以獵奇的眼光看待整件事當中的女性,同樣身為女性,她自覺有責任以小說家之姿切入這起事件。她思考著,在走上街頭賣淫之路前,一個女人是從什麼樣的少女時代長大成人?一個「怪物」在蛻變成形前,是什麼樣的人?在如此脈絡之下,漸次鋪展全書架構。書評家文月達說,隨著小說進展,「讀者可能愈來愈分不清虛構和真實的分界,然而一旦讀完全書,會瞬間強烈感受到這個故事不可思議的豐富層次和重量感。」全書結構縝密,觀察犀利,衝擊性的內容令文壇震驚不已,二○○七年,美國老牌出版商克諾夫出版社(Knopf)推出英譯版,甚至因書中所寫的未成年賣淫情節太過敏感而遭到刪修。桐野夏生數度強調,自己的書寫絕對不是想為當事人遺族帶來任何麻煩,更非附議社會窺伺的目光,而是想藉著寫下為生存而苦的現代女性,如何在「性」的議題上展現從未有人深入探討的面向。直至二十一世紀已經邁入第三個十年的今天,《異常》所展現的美醜迷思、道德束縛,仍教今日讀者低迴再三。
桐野夏生Natsuo Kirino
1951年 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
1993年《濡濕面頰的雨》獲得第39屆江戶川亂步獎、為日本女性冷硬派小說之濫觴。
1998年《OUT》獲得第51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1999年《柔嫩的臉頰》獲得第121屆直木獎。
2003年《異常》獲得第31屆泉鏡花文學獎。
2004年《殘虐記》獲得第17屆柴田鍊三郎獎。《OUT》入圍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
2005年《燃燒的靈魂》獲得第5屆婦人公論文藝獎。
2008年《東京島》獲得第44屆谷崎潤一郎獎。
2009年《女神記》獲得第19屆紫式部文學獎。
2010年《有什麼》獲得第17屆島清戀愛文學獎。
2011年《有什麼》獲得第62屆讀賣文學獎。
2015年獲頒紫授褒章。
其他尚有《玉蘭》、《真實世界》、《對不起,媽媽!》、《IN》、《好心的大人》等作品。
相關著作:《OUT(「平成30好書」社會派黑暗天后生涯代表作‧公認犯罪小說顛峰)》《OUT(限量作者親簽扉頁‧「平成30好書」社會派黑暗天后生涯代表作‧公認犯罪小說顛峰)》《獸之夢(日本平成代表作《OUT》社會派黑暗天后透視欲望傑作)》《走向荒野》《好心的大人》《異常》《IN格殺愛情》《OUT主婦殺人事件》《東京島》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多種。
【預購】渴飲光流◎吳懷晨
Regular price $25.00特別推薦——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林婉瑜(詩人)
姚時晴(詩人)
唐捐(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蔡翔任(詩人)
騷夏(詩人)
這本詩集鍛接了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我讀《渴飲光流》,深被貫穿於其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所感動。
——向陽
懷晨用屬於他的密語和圖騰,把「世界」和「明確意義」兩者連結的那條線拉開,拉出了另一個平面。長久沉浸於哲學領域的學者,看望景物的角度和所看見的細節如此與眾不同,語字的節奏、氣質脾性,有巫言的神祕感。
這是一本關於夢與神話、書寫的真實與虛構、歷史的訛誤與校正、語言的追緝與逼仄、時間的吸納與折射、生命的侘寂與鎏光,既宏觀又能以芥子納須彌的「不可思議」之書。
有慾最美,其力必多。這篇長詩涉及異化主題,型態上近於〈荒原〉或〈深淵〉。懷晨既能寫變化多端的短詩,又能經營繁複艱深的長詩,可見其詩才之健;這樣的詩集最可觀也最可親。
/
遙向台灣政治先行者致敬的詩篇, 一群真理盜火者的愛與命運
全書蘊含深沉的哲學思維——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但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讓讀者沉迷於史詩繽紛的語境之際,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渴飲光流》,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最新詩集,分二輯,輯一:渴飲光流,詩組共64;輯二:浪人獨步,10首獨立詩作。
輯一渴飲光流,可視為對台灣土地歷史隱喻的大敘述,或說更貼近史詩。而詩人揉合哲學性的思索和時間的結繩形式作為書寫的主體,將島嶼民主自由進程與自己生命深刻體悟經驗拼貼,皆以精采的詩的語言呈現。
〈渴飲光流〉的非常與成功,在於開啓了全然不同的現代詩書寫,是敘事體與抒情體的激盪相生,詩帖參照間已全然是當代小說的調度部署,提供了嶄新的閱讀形式。
整首長詩(分六十四帖)的情節與意象纏繞出的整體,有政治犯史實間的索引,也揉雜入神話間的互文創生;精彩、費解,必須通篇掌握才得以解謎。
詩人將「光流」一詞的物理性轉繹成詩,而於開宗即以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文字作為引言,平添詩之於時間的更大想像空間。
首段寫道:「記憶的三叉路——/薛西弗斯:過去從未過去/夏娃:未來從未到來/夸父: 嘴永恆遺棄了話語/時間從未饒過我們的心。」卡謬的薛西弗斯,伊甸園的夏娃,逐日的夸父,藏在詩人雋永句子裡,成為生命深不可測的符碼或謎題。我們可能是推石頭的薛西佛斯,也可能是詩中寫及的旋轉木馬,生命不斷地迴旋爾後成圓。
人因為孤獨的強大,致使內在對外在因此產生更敏銳的感觸。我們讀得詩人對人權與自由真義、心靈困境、愛情的思索;詩人對農民與環境、資本主義氾濫的城市生活、寂寞、衰老生活等生命現象的探究。
面對土地家國,詩人備忘:「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拳拳懷向,致敬繩繩!」致使這部《渴飲光流》展現更宏觀更開放的視野與格局。
輯二:浪人獨步,詩人以衝浪人的目光凝望,生命的流轉如浮游似蜉蝣,青春日轉稀薄。然因水的存在,終成就詩人以哲思鑄寫如偈的詩,勾勒出難以名狀的美與深遠意境。
詩人並詮釋了水對他的寓意,無論是詩中書寫的淡水河,抑或東台灣的太平洋,皆來自日本的豐島美術館的啟示,以及古希臘哲學家的深奧思想裡。
「黑潮。風過樹梢。稻。晷影旋繞。曙光摩娑花蕊。突變蛹生每一世的眼見過。物競天擇各自榮光在各自的名。歲月追擊歲月的影。民族主義廢墟上一再重複死人骨頭的盛宴。榮枯,歸途的方向神秘。張大嘴渴飲燦爛光流。」
「所有的夢悠悠合流在古老地球的心,所有的意識泅泳在時間之海,所有的漣漪渙渙向岸所有的漣漪緩緩退卻所有的海靜止所有的液體古老,水。」
這是詩人最純粹的詩心告白。
吳懷晨
詩人、浪行者、哲學博士,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著有詩集《浪人吟》(獲吳濁流文學獎)、散文《浪人之歌》(獲開卷年度好書獎)等。另有學術論述四種,譯作多種。
向陽(詩人、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一、
《渴飲光流》是「浪人」、哲學博士、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第二本詩集。六年級中段班的他,具有跨越不同領域,既浪漫又理性,能在山風海雨之前狂歌傲嘯,也能在子夜書房孤燈之下窮經治學;能寫詩,兼長散文。2013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浪人之歌》,就受到讀書界的肯定,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獎;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浪人吟》,也備受詩壇矚目,勇奪吳濁流新詩獎。詩人、學者陳芳明在《浪人吟》推薦序中這樣肯定他:
吳懷晨是罕見的知性詩人,他偏離抒情傳統,而以一雙冷靜的眼睛注視著這個家國。他的詩行看來是採取旁觀的態度,但是整本詩集合觀時,卻有他積極的介入。對他而言,詩是一種干涉的行動,當他的詩行在進行時,無疑是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他的詩,就是他的哲學思考。捧讀他的詩行之際,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哲學浪子投以專注的眼眸。
可見吳懷晨一出手就展現了他與同世代詩人相對不同的特質,在他的諸多詩作中都蘊含著深沉的哲學思維,他的詩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但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這使得他的詩既具有奇詭的想像,也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是讓讀者在沉迷於他詩中的繽紛呈顯的語境之餘,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二、
《渴飲光流》,作為吳懷晨的第二本詩集,延續了《浪人吟》的筆鋒和語調,同樣流盪著迷人的閱讀氛圍;不同的的是,這次他選擇的主題大步跨入一段幽暗的時間長廊,他以白色恐怖統治下受傷的生命、不屈的靈魂為對象,勾描令人驚心動魄的史事,批判不義與強權對人的存在與尊嚴的踐踏,交織在神話、魔幻和現實的多重映照之中,展現了意象繽紛而又色調清晰、音聲雜揉而又主調突出的史詩格局。
從主題上來說,一如吳懷晨在書上的按語所示:
《渴飲光流》這首詩組中, 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 拳拳懷向, 致敬繩繩!
詩集中的同名詩輯〈渴飲光流〉共收短詩64帖,合為一首長篇組詩,詩中引用或改寫所提諸人,魯迅、陳映真、曹開為批判白色恐怖統治的著名作家;丁窈窕、江炳興係台灣戒嚴年代因案遭判死刑被槍決的政治犯,許立志是中國詩人,富士康生產線工人,後跳樓身亡。吳懷晨在詩中改寫或引用他們的文字(當然也包括事蹟),如他所說,就是要「理解人世間悲苦不義」──這可說是〈渴飲光流〉這組詩作的主軸,以此主軸發展出來的64帖小詩,因而如暗夜星辰,以明滅的淚光垂鑑政治產業的暗黑與反抗者無可奈何的悲涼。
以這首組詩的開篇第Ⅰ章為例,共收14帖短詩,是以戒嚴年代關押政治的綠島監獄為鋪展背景,用詩來再現當時眾多政治犯被關押、被刑求、被「教育」、被勞動、被槍決的慘狀,模擬他們在獄的心境。14帖詩宛然以血淚鎔鑄、以生命襯底,讀來令人動容。其中第3帖以(a)、(b)兩節寫綠島受刑政治犯(一群穿著卡其衣服的新生)接受「教育」和「勞動」的心境。(a)節以「馬戲團」諧謔當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設在綠島的「新生訓導處」(1951至1970年)的思想改造的「無所不能」: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開了……
馴獸師揮鞭斥責
獸群便躡起腳尖,排排乖乖登台演
採石場上,日光布幕一拉
薛西弗斯就變出一間堅固的屋子
人民的菜園裡,夸父施加咒語
玉蜀黍眼睜睜胖了起來
頑皮的新生,一吃下魔糖
牙齒便調配出最有教養的國語
夸父把舊檜木、鋤頭柄嫁接手裡吹吹氣
就雕琢出一把亮麗的小提琴
弓弦一拉,夜晚的營火熊熊
觀眾看著大字報,識字朗朗唱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關了……
這是極其沉痛的諷喻之作,負責製正犯思想改造的「新生訓導處」,在吳懷晨筆下儼然魔術師可以為所欲為,讓所有「新生」俯首聽命,也儼然馴獸師可以讓「獸群」乖乖登台表演;魔糖可以調製「最有教養的國語」、夸父可以把舊檜木吹成小提琴……,這些諷喻之語都揶揄了戒嚴年代綠島關押政治犯的威權統治的神話性。
相對映的,則是(b)節的「新生」在島上勞動的心境,吳懷晨以詠嘆調的形式和語言,以不斷重蹈的「穿過」疊詞及其疊句,營造「在沒有牆外的高牆內」的「新生」們「哀而不傷」的樂章,最後的尾聲何其動人,又何其傷懷刺心:
穿過離婚證書,也穿過
死亡證書
穿過林投葉,穿過木麻黃
歲月追擊歲月的影
命運在命運中日漸傷淡
滿山淨白野百合,新生
搖曳,是一座座悲傷
溫柔但信心的塔,我們
穿過林投葉。
最叫人神傷的,則是以29歲就遭槍決的女性政治犯丁窈窕為本事鋪排的第10帖。丁窈窕(1927-1956)因被密告涉入「臺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進入綠島監獄。被判刑時身懷六甲,入獄不久臨盆,生下女兒,也一併在牢;某日被通知有「特別接見」,抱起女兒走向大廳,即遭獄卒將她雙手反綁並上手銬,帶往刑場槍決,留下被獄卒強力拉開的幼女「我媽媽不是壞人,你們不要槍斃她。」的哭聲。吳懷晨此詩這樣寫:
從濃黑毛髮的下體
她曳出一冊殘舊的紙
紅字體濕漉漉,一字
一字,從紙張上滑落
滴答,黃土大地上
一波波紅色漣漪擴散......
「梅花綻 鳥兒啼
春到 春天到
熬寒冬 更鮮麗
久沉默 更響亮
我希望妳
像熬寒的梅花 芬芳馥郁
像堅忍的小鳥 明亮聰慧」
她唱著,她本有著最瑰麗的高音
卻如一隻鳥,被擊碎
一名失語症者的呢喃
橫豎是徒然:
「一無所有,牢房裡
心要裸,身要裸
經血,我唯一自製的墨
…...一抄再抄你的歌」
以經血隱喻女性政治犯的生命史,寫她青春、母愛、戀情的敗亡及已經一無所有的哀傷,沉痛之至。「卻如一隻鳥,被擊碎」寫丁窈窕遭槍決的那一刻,更是教人瞠目。根據記者陳銘城的一篇報導,多年前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演講白色恐怖歷史,會後丁窈窕的二姐告知,當年是她領回三妹槍決後的屍體;事後她曾問觀落陰,想問妹妹有沒有要交代的事,只聽說:「她像隻鳥,被槍打得粉碎。」我不悉吳懷晨此句是否典出於此?
同樣寫綠島,第Ⅲ章第五節直接引用曾關押綠島的政治犯、詩人曹開(1929-1997)的詩〈開釋〉:「當他們得到了開釋/ 便轉入一家瘋人院/ 幾個相識的伙伴/ 都是堅守節操的思想犯/ 據法醫診斷/ 老張患了精神分裂症/ 老李染了狂熱病/ 老江是夢遊者/ 當他們得到了釋放/ 隨即被押入精神病院」。曹開此詩直白而具有沉重的對威權統治的嘲諷性,吳懷晨以之為文本,演繹出其後第56至59帖的詩作,寫綠島政治犯因為遭到不人道審訊、刑求與折磨之後,即使開釋也無法重回人生的悲劇,在這幾帖詩作中,他以魔幻語境呈現這些遭受精神磨難的受害者的內在世界:「重回火燒島,終於/ 見到黑日冕緩緩落入藍色的無垠液體」,「我走入水中緊緊擁抱日虛幻的影/ 為前塵,我不禁淚滿襟」:
監禁枯井,餓食缺水的時日
就算禁不住哭泣
也會把一顆顆湧出的無影淚珠,瞬即
珍貴地啜飲入喉
這是何等憂傷、何等悲哀的煉獄書寫。
三、
寫綠島政治受害者的憂傷之外,吳懷晨也寫當代資本主義中無助的工人階級的困境。
在〈渴飲光流〉這首長篇組詩中,他援用陳映名小說篇名「夜行貨車」入詩。陳映真的小說〈夜行貨車〉,發表於1978年,對台灣逐步走向依附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出批判,小說以跨國公司為場景,以公司職員劉小玲的三角戀情為軸線,鋪展出一段故事,結局是「夜行貨車」開向南方的故鄉,寄寓陳映真對資本主義的唾棄。
在詩中,「夜行貨車」出於第Ⅱ章第21帖,寫夸父照顧果園,夜裡裝箱,送上夜行貨車;第25帖則寫夜行貨車從南方運至北部的7-11,而止於第26帖末句「繁星啊/ 我見你皎皎星芒/ 點點燦爛是我/ 昔日枕著的理想主義」,隱喻資本主義的強大力量已使青年工人的理想漸趨稀微。在詩中,7-11是常見的場景,吳懷晨寫貨物運送員「薛西弗斯」、店內服務員「夏娃」的動作與身影,大概也有類似陳映真那樣暗諷資本帝國不可擋的心情吧?
而工人的悲傷,在這首組詩中則以中國青年詩人許立志作為模型。許立志(1990-2014)是富士康生產線工人,他在2011年到深圳富士康打工,在長時間流水線工作的折磨下,從高樓躍下,就像他的詩所寫「一顆螺絲掉在地上」那樣結束了24歲年輕的生命,死後留下近200首詩篇,被編成遺著詩集《新的一天》。吳懷晨在第Ⅲ章中花了不少篇幅演繹許立志(以及與他一樣的被傷害的無助工人們)的飄零與憂傷,第27帖寫的是已死明心的絕志:
顫巍巍的雙手 我遞出
和世界互握
黑洞龐然之憂傷 將我吸入那一剎
世界與我 飛旋了起來
「時間本是沒有深度的漩渦, 務要
保持瞳仁的平靜。」我對我
自己說……
對照許立志的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在這個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輕輕一響/ 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個相同的夜晚/ 有個人掉在地上」,都讓人有天地不仁的傷痛。這樣的傷痛在此章第二節多帖詩作中,更進一步探討受傷者「墜落」的生命意義,第43帖這樣寫:
夜裡,一具人影怵然掉落地
從萬商大樓雲端
從校園圖書館頂樓
筆直降落
每個夜班的日子
都有螺絲
不經心,紛紛墜落地
那聲響溶入地影
大樓的身長就更濃稠了
往黑暗墜落──一貫是萬物生成的命運
在詩中,受到資本主義殘踏的工人許立志之外,也可看到1981年在台大校園離奇死亡的陳文成博士的墜樓身影。他們的「墜落」,無論是否出於自由意志,背後都蒙著資本與國家機器的黑布。「往黑暗墜落」作為一種命運,這是多麼莫可奈何卻又教人怵目驚心的結局。
四
在漢肺炎疫情不斷升高的寒冷天氣中,讀吳懷晨這本詩集《渴飲光流》,更有末世之感。這是一本為政治受難者、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階級發聲的詩集,那些在巨大邪靈逼視、掌控下,無辜的、反抗的、不從的乃至不幸的被害者的憂傷的心靈,都在這本意象豐饒、語言繁複,但主調清晰的詩集中呈現。我讀這詩集,深被貫穿於他的詩作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感動。
從美學角度看,吳懷晨這本詩集在語言的驅策、結構的處理以及哲理的寓意上也有諸多可觀之處。在這本詩集中,他鍛接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從第Ⅰ章到第III章的三個章節宛然三個樂章,也猶如戲劇的三幕,幕下有景,場次分明,互為詮解,將來若有可能,這首組詩編為詩劇或歌劇都有可為;此外,他特意融入東西方的神話人物,作為詩中角色,也使本詩諷喻的白色恐怖統治和資本主義帝國有以寄托。而有待讀者更加深沉思考的,則是語言之下吳懷晨所欲呈現的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預購】活著◎余華
Regular price $26.00作品翻譯超過四十個國家版本、全球銷量累計超過三千萬冊;
華文世界最暢銷的重要文學小說家——余華
一九九四年出版至今,長銷熱賣,年年再版不間斷;
永遠感動讀者的華文文學經典。
收錄余華最新新版序言(2020年3月23日)——
我寫作這篇序言的時候,新冠病毒正在襲擊我們,大陸已經控制住了,歐美卻開始了。為了防範境外輸入病例,我在北京居住的社區至今仍然封閉,我有兩個月沒有出門。我站在窗前看到東四環上車輛多了起來,樓下枯黃的草木開始被綠色覆蓋,我知道生活正在小心翼翼走向正常,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常生活仍在遠處,它還沒有向我們招手。
《活著》榮獲——
.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1994)
.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1994)
.張藝謀根據《活著》改編導演的同名電影獲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1994)
.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最高獎項(1998)
.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2005)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
/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
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敍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
這無比動人的故事,將會震撼你的心靈。
《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
《活著》,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
《活著》,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都得活著……
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 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想,這可能是二十多年寫作給予我的酬謝。
──余華
余華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第七天》、《南方往事》、《十個詞彙裡的中國》等。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蘭、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波黑、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波蘭、羅馬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沙特、伊朗、烏茲別克、蒙古、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印尼、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印度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1998),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2004),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8),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塞爾維亞伊沃.安德里奇文學獎Velika nagrada Ivo Andric(2018),義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Premio Bottari Lattes Grinzane(2018)等。
【余華作品及獲獎紀錄】
長篇小說──
第七天
.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2014)
.義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Premio Bottari Lattes Grinzane(2018)
兄弟(上部、下部)
.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之最/文學小說(2005)
.新浪圖書年度風雲榜(2006)
.《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2006)
.法國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8)
.瑞士《時報》2000至2010世界最重要的十五部小說之一(2009)
.法國《世界報》二戰結束以來世界最具影響的一百部小說之一(2019)
活著
.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1994)
.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1994)
.張藝謀根據《活著》改編導演的同名電影獲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1994)
.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最高獎項(1998)
.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2005)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
許三觀賣血記
.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一○○部必讀書」(2000)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呼喊與細語
.余華因此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2004)
中短篇小說集──
世事如煙
我膽小如鼠
黃昏裡的男孩
現實一種
戰慄
鮮血梅花
.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2)
散文集──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英國PROSPECT週刊年度最佳圖書(2012)
錄像帶電影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
相關著作:《第七天(全新珍藏版)》《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余華第一本全面闡述創作觀、文學觀訪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兄弟(上)十週年特別紀念版》《兄弟(下)十週年特別紀念版》《黃昏裡的男孩(新版)》《第七天》《活著(二十週年精裝珍藏版)》《錄像帶電影--從中國到世界,余華的35則文學、文化、政治、時事觀察體驗》《許三觀賣血記》《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呼喊與細雨》
【預購】她們◎閻連科
Regular price $27.00深刻思索女性生而為人的困乏與她們的命運路徑
無論是「作為女人的人」,還是「作為人的女人」,她們首先都是人。
作為人的首要條件就是理解和愛,不是疏遠、嫉恨和隔離。
閻連科:「我常想,善良作為人的美德存在時,在女性身上是更易招引悲劇的。男人的善,常會滑入、落墜到無能的深淵裡。而女人、女性之善良,又多都注定自己一生之悲涼。不是說惡是人生美好的推動力,而是說,是什麼土壤才讓大地長出的蘋果有苦味,讓甘甜的杏和梨子掛在樹上還是杏和梨,而一經摘下落到人的手裡和世界,就成了杏乾、梨乾或腐物?為什麼在我們的世情環境裡,男人的善良常常是無能,女人、女性的善良又最常招來惡或悲劇呢?」
2014年,長篇小說《四書》獲得卡夫卡文學獎
2015年,小說《受活》日文版獲得日本twitter文學獎
2016年,長篇小說《日熄》獲得第六屆紅樓夢獎首獎
2017年,長篇小說《炸裂志》第三次提名國際布克文學獎
內容簡介
被時代包裹、被塵世價值隱隱要脅著的女性,
以人的身分在白晝奮起、黑夜伏行,以柔軟與坦然抵抗外在所有的齟齬。
《她們》是閻連科書寫家族裡外四代女性的散文集,一個又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他以情意低斂深長的文字,點出難以言明的女人與家族心底事。
他寫愛看書的大姊,她的閱讀形象是如此靜美,大姊在書中找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要比現實更為新奇、罕見和理想,於是閻連科也跟著閱讀閒書,自此受到啟蒙觸發愛好文學。關於二姊,從一開始的脾性不合,到後來古道熱腸的二姊對他諸多默默的扶助閻連科看在眼底、牢牢刻於心盤上。
談到家族的女性長輩們——他從大姑姑的婚姻探討多種人生面向:對於婦女解放運動、婚姻自由、生育、非生育的選擇和自願,以及鄉村教育與環境的矛盾與融合等等。說到愛唱戲的大娘面對苦難的唱腔:她是從年輕一直哼唱到老的女腔音,是來自生命對生活和命運的砥礪與堅韌,是迎對苦難能如海可容納百川般的樂天。
閻連科更以一整章撰寫大字不識一個、作為典型鄉村勞動者的母親,雖然閻連科以幽微的戲謔口吻說母親是「一棵榆樹的倒下,決定了母親的一生」,卻深深欽服母親常能自然說出深富哲理的話語。
末尾,寫起和寶貝小孫女的互動,筆觸如是柔軟、甜馨,閻連科寫小孫女在遊樂園裡坐著旋轉木馬、鐵軌小火車和吃著冰淇淋,感受到新生命帶給他內心的綿長喜悅,在竹林、樹林、湖面的船上和遊樂場的邊上,祖孫倆傻呼呼的討論世界、物事,時光彷彿凝滯在最美好的一刻。
//
「我無法明白她們到底是因為女人才算做了人,還是因為之所以是著人,也才是了如此這般的女人們。」
女人的生活不知道何年何月,轉瞬變成荒原沽河……
為何一生必得從一個家庭被抹去,又隱匿在另一個家族裡?
能不能讓她們問一問自己是誰?身為一個人是什麼模樣?
閻連科走訪田調家鄉許多特立獨行的女性們,探查她們的的家庭生活,書寫陌生的「她們」,關於女人是一個人的眾生相,比如為了收集一百支手表而賣淫;為了高潮而離婚去尋找可以給自己高潮的對象;弒母的兒子說出原因竟是母親過著沒有愛的生活;因為同性之愛而殺死丈夫的女子……
若說女人離開家、出嫁,是人類群體記憶的一種嫁接和交換,一切源於她們是女性,尤其是生活在鄉村的女性,從一個家庭退出再沒入另一個家。如果鄉村社會是古老、傳統、雜亂的荒野地,男人、女人都是這塊土地上的墾荒者,但當所有的墾荒者都離開土地時,田頭墓碑上的名,卻是只有男人、沒有女人的,就像女人沒有在這墾荒中流淚、流汗、流過血,記憶卻把女人嫁了、抹殺了,卻沒有人認為記憶是兇手。
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在被父權意識左右的家族倫理畫面裡,女性往往很快被忘卻。以婚嫁和墳陵的鄉村記憶之路,從來找不到女兒們自成年至墳墓的記憶簿。而做為媳婦走進墳地的女性們,是只有相隨男性才可以被墳墓寫入人的最後一卷回憶錄裡。
這本書旨在叩問「人」的存在性:你若放棄黑白分明的男性、女性視野後,把她們當做女性的「人」或「做為人的女性」時,那就能看到她們身上的光芒。
閻連科透過《她們》傾訴女性的運命,爬梳數代女人的生活經驗和際遇。記述母親、姑姑等母輩的生活故事,也書寫同輩的姊姊、嫂子們的身影,一直寫到與孫女輩;他寫出人生的不易與生命的趨光性。從不同世代的女性生存狀態,得以窺見生命在時間之河沖積的生活天地,以及新時代如何改變女人的生存條件與亙古不變的生活困境。
閻連科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一九七八年應徵入伍,一九八五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一九九一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一九七九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速求共眠》《心经》等十四部;中、短篇小說集十五部,散文、言論集十二部;另有《閻連科文集》十七卷。是中國最具影響也最受爭議的作家。
閻連科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二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短名單,二○一三年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二○一四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二○一五年《受活》獲日本「推特」文學獎,二○一六年再次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同年《日熄》獲香港紅樓夢文學獎。二○一七年第三次入圍布克獎。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等三十多種語言,出版外文作品百餘部。二○○四年退出軍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和香港科技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客座教授。
相關著作:《日熄》《炸裂志》《四書》《堅硬如水》《風雅頌》
閻連科
寫一本薄薄的散文,需要十年的等待,這是一種微笑的隱痛。是一個想吃蘋果的孩子,為了那顆蘋果,就去栽苗種樹,打枝澆水,然後看著那苗棵生長,有蓬有冠,而後剪枝嫁接,等往下年或者再下年,直到某一天,果樹突然掛了實,小果大果,顆顆粒粒,才慌忙去找到並摘下了那顆他等了十年想吃的粉蘋果。
有的寫作,其實就是念念不忘煎熬和等待。
十年前寫完《我與父輩》後,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攛掇鼓勵我,希望我就高趁熱,再寫一本關於我家族女性的書。之所以硬著頭皮沒有寫,是因為我不想把我家族中的女性寫成父輩一樣的人。因為在那塊土地上,雖然女人也是人,然那塊土地又規劃她們終歸是女人。她們在那一片屋簷下,在那些院落土地上,在時代的縫隙塵埃間,說笑、哭泣、婚嫁、生子並終老,然後她們的女兒又沿著她們走過的路,或者找尋著自己的卻也是眾多眾多“她人”的路,期冀、欲望和奔波,發達或墜落,沉淪或瘋狂,呼喚或沉默。土地固然是著她們的出生地,卻也一樣是著她們的終老歸宿地;都市既是她們的未來之日出,卻也是她們的終後之日落。欲望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命運的鎖鏈和繩羈。
偶然決定著必然。
死亡等待著出生。
婚姻與性的盲從,既是一種開始,也是一種早就坐臥在隔壁等待的尾末。
我無法明白她們到底是因為女人才算做了人,還是因為之所以是著人,也才是了如此這般的女人們。命運於她們,既是一塊放開的闊地,卻又是一羈逃不開的囚池。她們是和所有男人一樣的人。她們也是和所有男人不一樣的人。關於父輩和我和別的男人們,我似乎是清晰知道的。關於母輩和姐姐、妻子、嫂子及表姐、表妹們,還有這之外的「她們」們,我似乎熟悉卻又陌生著。
無從知也就無從寫,理不清也就等待著。
竟然一等就等了整十年。
十年不是我理清曉然了這一切。而是忽然有一天,我看到在寒冷冬季的村野有人烤火時,耶穌受審那一夜,有僕人、差役和十二門徒中的彼得也在另外一個寒夜烤著火;看見我母親、姐姐們哭啼、微笑時,也有女人在千里萬里之外的同一時間和她們一樣哭啼或微笑。原來世界不是完全封閉的,常常有些物事是如秤梁遙遠的天平秤,或者如板梁遙遠的蹺蹺板的兩端樣,你在這邊動一下,遙遠的那邊就會上下或顫抖,乃至於驚震或哆嗦。
原來世界的兩端是緊緊聯繫的。
於是我覺得可以寫作了。
因為我終於看見她們在這一端地寒冷時,另一端地也會有人身上發著抖;她們在這一端地死亡時,另一端地一定會有默默無言的哭泣聲。反過來,另一端地的某一處,有新生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這邊會有人微笑著煮熟紅雞蛋;亦如我們偶然想到豎在天西的十字架,心裡隱隱會有來自十字架釘口的血跡緩緩流下來。
我開始相信這一端有個姑娘出嫁了,那一端一定會有一隻鴿子從天空落到聖母雕塑的肩頭和耳邊。開始相信如果我們在冬天笑一笑,天下哪兒的樹木肯定會開花結出果實來。
大約就是這樣吧。
如此在等待了十年後,突然有一天,我覺得我可以寫作《她們》了。
也就動筆很快寫了《她們》這本書。
寫她們哭,寫她們笑,寫她們的沉默和瘋狂,寫她們的隱忍和醒悟。寫她們在這一端哭哭笑笑時,另一端的哪兒會有哭笑、顫抖和舞蹈。
二○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北京
【預購】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王磊
Regular price $25.00
★ 一本書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 超過400萬次讀者點贊、1.3億次播放的抖音大號「講歷史的王老師」作品
★ 5大類主題,66個話題,近40張珍貴史料插圖,從衣食住行講到社會文化,帶你看清最真實的古人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汪柏年(國立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呂 捷(歷史老師)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專業推薦
你嚮往穿越回古代當古人嗎?如果你真能穿越,那麼回到哪個朝代最幸福?
你追了很多古裝電視劇,但你真的知道古人如何吃喝拉撒睡、平常又是怎麼過日子?
本書從真正的庶民生活角度切入,融合歷史考證,帶你看古人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生活智慧!
你能想像古人沒有衛生紙要怎麼上廁所?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古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我們聽得懂古人說話嗎?古代從事哪個行業最賺錢?
為什麼古人酒量這麼好?古人可以娶幾個老婆?古代能離婚嗎?
古人有夜生活嗎?古代有快遞嗎?古代沒有冷氣要怎麼度過炎炎夏日?
別擔心,讓本書告訴你這些古人的日常生活瑣事:原來,古人自有好辦法!
本書作者是位中學歷史老師,歷史底蘊深厚不說,最難得的是擁有幽默的天賦把歷史講成一個又一個好笑的段子,用最日常的生活瑣事解答了你對古人生活的所有疑問,從衣食住行講到社會文化,覆蓋古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每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背後,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撐,既漲知識也長見識,讓你一面捧腹大笑,一面能具體想像古人真實的生活細節,滿足你對古人的一切好奇。原來,古人是這樣過日子!我們許多的日常用語、習俗,原來是這樣演變流傳而來!
王磊(講歷史的王老師)
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們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感興趣,但平時的歷史教學很少涉及這方面內容,於是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能更好地傳播這些知識。
從2018年5月起,他以「講歷史的王老師」為名,在大陸抖音APP上專門介紹有關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歷史知識,涉及衣食住行、戀愛婚姻、風俗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腦洞大開的問題,乾貨十足的知識點,再加上王老師作為東北人所特有的幽默講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跟完全部視頻。
【預購】血清素(時代的挑釁者──韋勒貝克再掀文壇巨浪之作)(Sérotonine)◎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譯者:嚴慧瑩)
Regular price $28.00繼卡繆之後法國文壇第一人
2020年國際布克獎入圍作品
《時代雜誌》、《衛報》、《旁觀者》等各大國際媒體讚譽
小說家 朱嘉漢 專文導讀
他還想相信幸福,還想要愛,
然而因為血清素過低,悲傷正在慢慢殺死他。
▍書名釋義:什麼是「血清素」?
在人類中樞神經中合成的血清素,其功能包括部分認知能力、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等。當血清素代謝速度過快,或是合成量減少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情緒。本書主角正是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深受折磨。
▍墮落是進行式:小說家朱嘉漢專文導讀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一○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封面設計概念:設計師/聶永真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出版作品有《Re:沒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
「這次封面使用了正在脫妝溶解的和平符號,喻示在宏觀敘事(Metanarrative)理想主義的面目與信仰之外,實際世界同步運作中的憂鬱的現實、信念的虛無。脫妝和平符號的印刷,刮兩次較厚的手工網印,上下網印的覆蓋面積不同,使視覺上帶著塗料不均的厚度。」
▍litterateur書系 樹立歐美文學地標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嘉漢(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陳栢青(作家)、陳雪(作家)、陳榮彬(譯者‧作家)、童偉格(作家)、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黃崇凱(作家)、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廖梅璇(作家)、蔡秀枝(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鄧宜菁(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1. 繼《屈服》之後,韋勒貝克以《血清素》中的農民抗爭,再一次與二〇一八年底至二〇一九年初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呼應,儘管許多人認為此書驚世駭俗,也有人認為此書預言了該社會運動的背景與脈絡,是一部精準的社會觀察。
2. 《血清素》甫問世即在法國暢銷,並迅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法國首刷三十二萬冊,短短兩個月狂銷逾二十九萬冊。
3. 本書以白人男性個人性生活的殞落隱喻西方文明的衰落,敘事者以《異鄉人》式的冷酷指出世界的荒謬,對當代歐洲的意識形態,以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嚴苛批評,集詼諧、自嘲、政治不正確,以及存在焦慮於一書。
▍內容簡介
我已知道生命的確是枉然,
藥物無法改變現況,只是帶來安眠,
幫助人活下去,並且自欺欺人……
弗洛朗是個四十六歲的農業工程師,在農業部任職高階主管,負責歐盟農業計畫的討論。雖然頭銜聽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之前毫無意義。
離開早就貌合神離的女友後,他從孕育孤獨的巴黎來到農村,與行跡落魄、以農業為理想的好友重聚。人際關係貧乏、對生命沒有期待,對世間大多數事物沒有共鳴,漸漸只能靠著菸、酒或是抗憂鬱藥度日。當年輕時代的理想破滅,在彷彿被世界遺忘的荒涼之中,茫然與憤怒在濃霧中悄然醞釀著讓人不安的氛圍。
本書描寫一個最有道德瑕疵、最擅長激怒讀者的男主角。他曾不止一次接近愛情,但一手搞砸。他無止境地批評所處的世界,卻只是跟著沉淪。他待人疏離又冷漠,毫不客氣地挑戰當代主流社會的信念,也讓始終脅迫人類存有的虛無感無所遁形。此書咸認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等當代社會問題的精準觀察。最終,那些儼然挑釁的、讓人皺眉的獨白宛如一面面鏡子,幽幽映照出隱藏在正向積極「政治正確」的口號下,當代社會的焦慮、恐懼、孤獨,以及仇恨……
▍媒體評論
儘管沒有很多讀者能夠擁抱韋勒貝克的世界觀,但這並非我們閱讀韋勒貝克小說的重點。──《時代雜誌》
韋勒貝克的書寫靈巧而幽默,儘管看起來簡單──有多少小說家能夠讓你連連嘆氣、大笑,然後一直讀下去?作為最了解這個時代、最深切咒罵這個時代,也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小說家,他的名氣絕非空穴來風。──《旁觀者》
卡通式的暴力、粗俗、乖僻,卻讓人著迷。這本書披著憂鬱的外衣,讓心靈也彷彿被潮濕的衣服包覆著,就像在一場秋季大雨中行走數個小時。──《書籍平台》
今年沒有任何小說能比《血清素》更貼合時事了。韋勒貝克對愛情和性愛的描繪一向極其直白,他並清楚地揭示,在當今社會中,快樂被簡化為青春肉體和慾望,因而僅僅淪為自由貿易的犧牲品。──《標準晚報》
韋勒貝克的所有作品都勢必引起浪潮,《血清素》也不例外。這是一部荒涼卻毫不妥協的小說。同時,小說本身所提出的尖銳問題,也讓人感覺到它的重要。──《星期日報》
《血清素》挑戰其讀者,使他們對那些拒絕「官方憐憫」、於當前政治氛圍中難以引起同情的人保持柔軟的心。這些人包括酪農,以及孤獨的白人男性們。《血清素》如同韋勒貝克的其他作品,有趣、充斥情色場景,而且無理地讓人不敢置信。但這同時也是一本在道德面向上必須嚴肅以對的小說,考驗著我們有多少同理心,是否有可能隨著對象同理心的欠缺而有所改變。──《洛杉磯書評》
▍精采引文
我能在孤獨中活的快樂嗎?我不認為。更廣義地說,我能活得快樂嗎?我想這種問題最好避免問。
對女人來說,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爆發的、天翻地覆的力量。女人身上表現的愛是自然界能看到的最巨大的自然現象,必須戒慎恐懼,這是和地震、氣候極端翻轉同樣格局的創造力道,它會建造出另一個生物系統、另一個生態環境、另一個宇宙。
男人呢,一開始會比較保留,他讚佩也尊重這種感情上的爆發,但不全然明瞭,覺得搞得天翻地覆有點怪異。但他會慢慢改變,慢慢捲入女人創造出的熱情和愉悅的漩渦,更準確地說,他感激女人的意志,無條件且純然的意志,所以他了解──儘管喜歡陰道經常被插入、最好天天被插是女人的嚴格要求,因為這是一般情況下愛情的表現──這個意志本身是出於絕對的善意。
轉來轉去好像全都是烹飪節目,烹飪節目成長比率真是嚇人,相對的,大部分電視台不再出現情色節目。法國,也或許整個西方世界無疑正在退化到「口欲期」──這是套用奧地利那個可笑丑角的術語。
湯瑪斯.曼他自己──這是極為嚴重的一點──也無法逃過對年輕和貌美的迷戀,乃至最終把年輕貌美置於一切之上,置於所有的智力和道德能力之上,說了一大堆之後,面對年輕貌美他也是毫無保留、卑鄙地沉溺其中。因此,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未能提供任何道德上的益處或優化,因為就在同年代,恰恰和湯瑪斯.曼同年代的普魯斯特 在〈重現的時光〉中以令人讚賞的坦誠結論說:不只上流世界的人際關係,甚至友誼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單純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而且和世人以為的相反,他需要的不是知性的討論,而是「和如花少女淡淡的愛戀」。
▍延伸閱讀:麥田新書系litterateur
▶為什麼我們讀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時代,
我們卻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生活總困在日復一日的變形記裡,
我們也還是那個無處可去的異鄉人。
和我們一起在歐美重量名家的千言萬語裡跋山涉水,
上個世紀懸而未決的課題,
用一份新時代的閱讀清單面對。
在政治、宗教、性別、文化的精神迷霧裡,
堅持仍以文學為尺標,
全面掃視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神祕的心靈風景。
▶litterateur書系書單
米榭‧韋勒貝克《屈服》
薩爾曼‧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艾希克‧維雅《2月20日的祕密會議》
米榭‧韋勒貝克《血清素》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2020.2021年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定)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霍華‧傑可布森《J的缺席》
薩爾曼‧魯西迪《黃金之家》
米榭‧韋勒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1958.02.26-)
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一九五八年生於法屬留尼旺島,幼時於阿爾及利亞長大,六歲移居法國,十九歲起開始寫文學評論與詩。一九八五年,公開發表詩作。一九九一年,出版美國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的傳記散文《Contre le monde, contre la vie》。一九九四年,憑藉小說處女作《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嶄露頭角,躍升為文壇新星。
此後,韋勒貝克每次發表作品都必為當年法國文壇最大事件。他的第二部小說《無愛繁殖》對文明的精闢解構教世人驚駭,一年銷售五十萬冊,更榮獲法國十一月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情色度假村》的買春主題和陰暗尖銳的書寫再次引發話題,這一回不僅廣受矚目,也引起種族歧視和宗教仇恨的批評反彈。榮獲法國同盟文學獎的《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以複製人與永生談生命意義,叩問人類的前景。《誰殺了韋勒貝克》中,韋勒貝克虛構了一位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作家之死,終於拿下兩度擦身而過的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龔固爾文學獎。
韋勒貝克的直白文筆雖遭戲稱「無風格」,卻被公認最善捕捉現代歐陸的孤獨精神與虛無氛圍,他的小說往往充滿反動精神,關注被消費主義餵養的生活和人類文明的衰敗,小說人物對於生命的波動,只有反英雄式的掙扎,並不積極投入,也不刻意排拒;對於生之意義,並不深刻咀嚼,只是任之淡出。時至今日,韋勒貝克已是世界最重要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繼卡繆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家,也是最誠實質問生存意義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於全球發行。
最新長篇小說《血清素》於二〇一九年推出,除了延續韋勒貝克一貫的爭議性之外,也大力批判政治人物操作意識形態,為了堅持自由貿易而無視當地農民處境,以及個人生存於此種官僚體系之中的無力感。彼時歐洲正值經濟動盪,意識形態漸趨兩極化;而敘事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有志難伸,但又非真正的弱勢族群,最終只得寄託於享樂主義,在虛空中步入毀滅。此書被許多人認為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以及「政治認同形同身分認同」的精準觀察,甚至有人認為此部作品是繼《屈服》之後的另一部預言小說,其背景、故事內容皆與二〇一八年底如火如荼的黃背心運動相互呼應。
譯者簡介
嚴慧瑩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序
朱嘉漢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〇一〇年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諷刺在於,韋勒貝克對於西歐文明墮落、敗德、虛偽的諷刺本身,竟完全回返到作品被對待的方式。譬如,他如此嘲諷資本主義與西方文明的價值與制度、其一切的語言與感知方式,並在書裡展現大量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也理所當然被憎惡。然而,這本最新的小說《血清素》的首刷就到達三十萬本。更諷刺在此:法國新聞台進行街訪與問卷調查,題目為「會不會讀韋勒貝克最新小說?」而並不意外的,以多數「不看」的結果作收。且不論對比其銷量,光是做此調查,以及這般提問(還有哪個作家的新書會讓新聞台這樣提問?),就能明白他的作品與形象多麼牽動法國社會的敏感神經。
回到小說本身。韋勒貝克長期以來一直練習的,是用每一本第一人稱敘事小說(只有《無愛繁殖》例外),將小說語言自我風格化為一個純粹的沉淪的聲音。韋勒貝克的小說迷人(困惑人)之處,重點不僅在於故事,不僅在於敘事者所闡述之事,而在於其語調。他被文學批評貼上的「無風格」標籤,長期讀下來,無非是一種「惰性」。或以羅蘭巴特的分類,是種「中性」的聲音。換句話說,與其說他是消極負面,他更像是一種中性與惰性,連詛咒、憎恨、反對的意志都沒有。
《血清素》的敘事不僅同屬於這樣的聲音。韋勒貝克似乎拋卻了在《誰殺了韋勒貝克》後半展現的強烈的、作者自我消滅的暴力欲望,或是《屈服》裡放下所有的自尊的投降姿態。打從這個對自己名字尷尬的弗洛朗-克洛德·拉普斯特說話開始,就已經是一個徹底喪失情感,對ㄧ切難以感受,徒剩厭惡的言說主體。
如果帶有警覺心,會發現這一回《血清素》的敘事者,自始至終都帶著特殊的生理感去感受與看待這世界。敘事者依賴著Captorix,一種「藉由腸胃系統的粘膜胞吐作用,強化血清素釋放」的藥物。對於抑制憂鬱有效,但副作用則是噁心想吐、性欲消失、性無能。
《血清素》的敘事話語,可以說是一種性無能者的語言。雖然他宣稱自己沒有噁心的症狀,實際上他看著的一切,都令他無比噁心。遠比沙特的《嘔吐》更為荒謬難忍的狀態。或許服用這種藥物的作用,確切來說像是緩刑,避免了憂鬱致死卻同時延長了生命的地獄:「它不會創造、也不會轉變什麼,它的作用只是詮釋。它會把已成定論的變成過度,把已經是無法阻止的將之淡化。」這點讓人想起同樣永無止境在惡的地平線上漫遊的作家塞利納(Céline)。
這本《血清素》彷彿宣告著韋勒貝克「無愛書寫」的終極階段。過往充斥在小說的麻木性愛成癮,依賴著性愛而絕望地夢想著一點點的人性情感;過去貫串著眾多「愛的不能」主調,到了這裡赤裸的性無能。敘事者所說的「故事開始」,僅僅是偶遇兩位女子而引起的,一陣久違的性欲。而世界絕望如此徹底,這位看似優渥的白人中產階級,不但無緣擁有豔遇,而且感到再也不會有了。性的徹底無能,性欲的消失,其實正是某種死刑宣判,再也沒有任何一點可能去愛了。
《血清素》承接著過往小說的自我放逐傾向,這回不需要額外的特殊設定(《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的末世觀,或是《屈服》的近未來法國迅速伊斯蘭化的反烏托邦)。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步驟,像他這樣徹底失望、感到噁心的白人男子,就可以「失蹤」於社會系統中。
不過,這樣的放逐,既不真正地解脫,至少擺脫不了悲傷。敘事者無論如何在過程中對過往懺情,或稍微想對現況有所反應(包括學習開槍),都一再推向更無能為力的境地(例如最高潮的抗爭暴力場景)。如果這世界是個地獄,你我都逃不了。
「我覺得你正在死於哀傷。」故事中的醫生對敘事者這樣說。不過,其實,世界也在死於哀傷:「反正這世界是死了,對我來說是死了,但也不僅對我來說,它就是單純地死了。」
希望?何必呢?韋勒貝克無論如何是坦承的。他在結尾再清楚不過地說,其實我們終究是受眷顧的。那些「喘不過氣的愛,那些領悟,那些狂喜」,一切這些我們無法解釋的,甚至未知因而失落的事,對愛的不理解與不可能的感受,或許都是某種再也清楚不過的,關於上帝之愛存在的跡象。
只是尚待時間。
在此之前,用盡辦法苟活,屈服也好,倚靠血清素也好,活著就好,反正死亡終究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