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Q84
- 1Q84(10周年紀念套書)
- 1Q84:Book 1
- 1Q84:Book 1(4月-6月)
- 1Q84:Book 1(4月-6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2
- 1Q84:Book 2(7月-9月)
- 1Q84:Book 2(7月-9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3
- 1Q84:Book 3(10月-12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3(10月-12月))
- 25週年紀念版
- 9789571363370
- A Room of One’s Own
- A Tree To Take Us Up To Heaven
- Adam Silvera
- André Aciman
- Becky Albertalli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Blake Crouch
- boy love
- B棟11樓
- call me by your name
- calling you
- Capital Misfits
- Carlos Bulosan
- Couleurs de l’incendie
- CPCLL
- Dark matter
- Disappearing Earth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Doris Lessing
- Eric Mader
- F. Scott Fitzgerald
- From The Belly Of The Cat
- Georges Bataille
- Ghost Notes
- Gli amori difficili
- goth
- GOTH斷掌事件
- GOTH斷掌事件【全新增訂版】:特別新增收錄番外篇〈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 G兵日記
- HANA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IStory2
- HIStory2原著小說《是非+越界》
- HIStory3
- holiday
- IDIOCY
- Italo Calvino
- Jack Saul
- James Thurber
- Jane Austen
- Jesmyn Ward
- Johann S. Lee
- Jon Gresham
- Jordan Melic
- Julia Phillips
- Julie Koh
- Justin Sau
- Kanapy
- Kim Liggett
-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 LTD
- Marcel Proust
- Margaret Atwood
- Math Paper Press
- Michel Houellebecq
- minBunun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rmal people
- On the Beach
- PECULIAR CHRIS
- Pierre Lemaitre
- Playlist
- Pride and Prejudice
- PYRO
- pyro 2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cursion
- Renée Nault
- sally rooney
-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 Simon vs. the Homo Sapiens Agenda
- Something about Claire
- Soupy Tang
- Stephanie Ye
- Sérotonine
- TALES FROM A TINY ROOM (2ND PRINTING)
- THE GRACE YEAR
- The Great Gatsby
- THE HANDMAID’S TALE
- THE HANDMAID’S TALE——Graphic Novel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Reminders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e Testaments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Unburied
- Val Emmich
- Virginia Woolf
- Wayne Rée
- WE ROSE UP SLOWLY (2ND PRINTING)
- What If It’s Us
- Whooli Chen
- 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
- 一只大妖
- 三國演義
- 三采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下部隊
- 不再獨自悲傷的夜晚
- 不存在的情人
- 不是我想掰彎你
- 不是看手機的時候
- 不是看手機的時候: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 不期而愛
- 不期而愛·第一部
- 不期而愛‧第二部
- 不死藥
- 不測之人
- 不穿紅裙的男孩
- 且在人間
- 世一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華
- 乙一
- 九歌
- 九龍公園
- 于是
- 五四
- 五香街
- 井上真偽
- 亞文諾
- 亞當·席佛拉
- 亦蜿蜒
- 京江醉竹居士
- 人在天涯
- 人在天涯——南渡
- 人生複本
- 人造衛星情人
- 人間失格
- 人體雕塑
- 人魚紀
- 仙境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伊塔罗·卡尔维诺
- 伊塔羅·卡爾維諾
- 佐野洋子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余華
- 佛羅里達變形記
- 使女的故事
- 使女的故事套書
- 使女的故事套書[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證詞(The Testaments)]
- 使女的故事(圖像版)
- 倪匡
- 倪安宇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停下來的書店
- 傅振川
- 傑克紹爾
- 傲慢與偏見
-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 傳奇莫言
- 傳說
- 傷者
- 傾城之戀
- 傾城之戀【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短篇小說集一(1943年)
- 允晨文化
- 兒子的大玩偶
- 兒童繪本
- 內佛·舒特
- 兩個夏天
- 六弄咖啡館
- 其他
-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 再來一次
- 再見
- 再見了!深夜咖啡店
-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 冬彌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剎那芳華
- 劉子倩
- 劉慈欣
- 劉森堯
- 劉樹華
- 劉芷妤
- 劉震雲
- 勞國安
- 勵志
- 北京十月文藝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燕山
- 北極之光
- 十七年
- 十種寂寞
- 千小風
- 半生緣
- 半生緣【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卍
- 南君
- 卡洛斯·卜婁杉
- 印刻
- 危險實驗
- 卵生年代
- 原子空間
- 叢林之神
- 古內一繪
- 古典
- 古典小說
- 古聲
- 只有你聽到
- 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
- 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特別新增收錄短篇小說〈假女友〉!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人
- 台北故事
- 台灣
- 台灣東販
- 史考特·費茲傑羅
- 合成
- 吉本芭娜娜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文學
- 向光植物
- 吳亞庭
- 吳妍蓉
- 吳明益
- 吳曉樂
- 吳繼文
- 吶喊
- 呂少龍
- 呂育陶
- 周潔茹
- 命子
- 命運
- 品印
- 唐山
- 唐澄暐
- 唐辛子
- 唯出版
- 商周出版
- 啟明出版
- 喂!喂!下北澤
- 喬治·巴塔耶
- 單車失竊記
- 嚴慧瑩
- 四大名著
- 回歸悲劇
- 回程
- 困难的爱
- 困難的愛
- 困難的愛:故事集
- 圈套
- 圈套:HIStory3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 圖像小說
- 在我萬能的想像國
- 在逃詩人
- 地下鐵事件
- 地圖
- 地底奇人
- 地心洪爐
- 執行者
- 基本書坊
- 壁虎
- 壞小孩
- 壹元大照相館
- 夏丏尊
- 夏慕聰
- 夏日出版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琳
- 夏目漱石
- 夕陽正好
- 外文
- 多了一個
- 多麗絲‧萊辛
- 夜海
- 夜行
- 大亨小傳
- 大將出版社
- 大廈
- 大文
- 大武山下
- 大河
- 大河出版社
- 大牌出版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陸
- 天培
- 天堂舞哉足下
- 天外金球
- 天府泰劇
- 天書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天河繚亂
- 天涯
- 太宰治
- 失戀傳奇
- 失蹤HOLIDAY
- 失蹤HOLIDAY【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 奇幻
- 奇玉
- 奇緣
- 奇門
- 女同志
- 女神自助餐
- 好優文化
- 好黑
- 如果出版社
-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 如果我們是天生一對
- 如果電話亭
- 妖火
- 季安揚
- 孤島少年的盛夏紀事
- 孫梓評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學生小說
- 孽子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石榴
- 宋偉航
- 宜春香質
- 寂寞
- 寂寞出版社
- 寂寞的十七歲
- 寂寞的頻率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尋夢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團圓
- 小團圓【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小土
- 小峰
- 小說
- 小說的武吉
- 小說集
- 少年與時間的洞穴
- 尖叫連線
- 尖端
- 尖端出版社
- 屍變
- 山崎富榮
- 山海經
- 崑南
- 左夏
- 巧克科技新媒體
- 巴特
- 布萊克·克勞奇
- 希尼爾
- 幻城微光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康學慧
- 廖宏杰
- 廚房
- 弁而釵
- 張亦絢
- 張國強
- 張思婷
- 張愛玲
-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張秀強
- 張秋明
- 張西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彭玲嫻
- 影子
- 彼三訪!愛開不開的深夜咖啡店
- 彼岸過迄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備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子雲
- 復刻版
- 徬徨
- 微型小說
- 心
- 性意思史
- 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 性愛
- 性感槍手
- 怨女
- 怨女【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悅知文化
- 悲傷
- 悶雷
- 情慾列車
- 情敵
- 惆悵又幸福的粉圓夢
- 惟得
- 惡女書
- 想想下北澤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意大利
- 愛人同志
- 愛妻
- 愛的紀念
- 感官世界
- 成曼曼
- 成為真正的人
- 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 我們沒有祕密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是佛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的世紀
- 我的家在康樂里
- 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
- 我要活下去
- 戲服
- 手機
- 手機裡的男朋友
- 把心情拿去曬一曬
- 把心情拿去曬一曬: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 挪威的森林
- 探訪時間
- 接棒家族
- 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
- 推理小說
- 換頭記
- 揮霍
- 搜靈
- 支離人
- 放生
- 政治寓言
- 故事新編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家坡
- 新年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神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訓篇
- 斷掌事件
- 方慧
- 方肯
- 方路
- 於是
- 於是我坐下
- 旅者
- 旋轉門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報出版社
- 明媚如是
- 易經
- 星環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是非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
- 書
- 曾倚華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有人
- 有人出版社
- 木心
- 木曜文庫
- 木炭
- 木馬文化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末日儲藏室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翎漫遊仙境
- 朱野歸子
- 杉澤
- 李之年
- 李佳霖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志穎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漁
- 李秉樞
- 李維怡
- 李維菁
- 李華川
- 李華川文集
- 李青松
- 李靜宜
- 村上春樹
- 村山早紀
- 村松友視
- 東西
- 東野圭吾
- 林師祺
- 林水福
- 林珮瑜
- 林皎碧
- 枚德林
- 查無此人
- 柳家巷的女人
-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 格非
- 梁放
- 梁文福
- 梁莉姿
- 梁超
- 梓人
- 棄貓
- 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 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 楊明綺
- 楊爽
- 橫溝正史
- 櫻花翩翩
-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
-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串起星星的手
- 歡樂時光
- 正常人
- 正義與微笑
- 正義與微笑:也許世界很煩但沒關係啊,太宰治經典青春小說
- 死神永生
- 殘破集
- 殘雪
- 殺鬼
- 母墟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水靈文創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發街事
- 永遠的第1名
- 永遠的第1名:WBL1
- 江思岸
- 決定
- 沉船
- 沉默之島
-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變形記
- 法國
- 泡沫
- 泰劇
- 泰國
- 洞天
- 洪凌
- 洪嘉
- 洪均榮
- 活俑
- 活著
- 流俗地
- 流俗地【簡體版】
- 流浪的終點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上花開
- 海上花開【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海外
- 海峽邊城
- 海角·孤舟
- 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
- 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記得或遺忘,哪一種才是幸福?
- 海邊的卡夫卡
- 海邊的卡夫卡(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套書)
- 消失
- 消失的她們
- 深夜咖啡店
- 深藍與月光
- 混沌輪舞
- 淺田次郎
- 渡日若渡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湖水
- 湖邊兇殺案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漫遊者
- 漫遊者文化
- 潔思敏‧沃德
- 潘柏霖
- 瀨尾麻衣子
- 火,與危險事物
- 火,與危險事物:黃錦樹馬共小說選
- 灰花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光城鎮
- 無光城鎮第一部:執行者
- 無法歸類
- 燃燒的玫瑰
- 爾雅
- 牛津大學
- 犀照
- 狐變
- 猴杯
- 獨步文化
- 獵海人
- 王修捷
- 王定國
- 王春明
- 王淑儀
- 王華懋
- 王蘊潔
- 玩具
- 珍·奧斯汀
- 班,無處安放
- 現代小說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愛特伍
- 瓦爾·艾米奇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男女之事
- 男女之事(All the Pretty Faces)
- 男身
- 畢飛宇
- 畫室
- 畫符
- 異寶
- 當代文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我想起你的時候
- 白先勇
- 白先勇精選集
- 白樵
- 白痴有限公司
- 皇冠
- 皮卡忠
- 皮耶‧勒梅特
- 盛世
- 盜墓
- 盡頭
- 盧卓倫
- 盧因
- 盧文敏
- 目光愈拉愈长
- 看海的日子
- 真情書
- 真空密室之謎
- 真菌之毀滅
- 眼睛的故事
- 短篇小說
- 短篇小說集一
- 短篇小說集三
- 短篇小說集二
- 石龜島傳說
- 神仙
- 神來的時候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
- 秋陽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秘密河流
- 秘密河流 Something about Claire
- 秦剛
- 秧歌
- 秧歌【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窩囊廢大反擊
- 窺
- 第2名的逆襲
- 第2名的逆襲:WBL2
- 第二種人
- 筆友
- 簡媜
- 簡體
- 簡體版
- 米哈
- 米榭‧韋勒貝克
- 紀大偉
- 紅字團
- 紅月亮
- 紅樓夢魘
- 紅樓夢魘【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紅玫瑰與白玫瑰
- 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短篇小說集二(1944~45年)
- 紐約客
- 純潔國度
- 純潔國度(THE GRACE YEAR)
- 純真的擔憂
- 紙猴
- 紫金陳
- 結果娛樂
- 綠野仙蹤
- 維吉尼亞·吳爾芙
- 緋華璃
- 縫身
- 繁体
- 繁體
- 繆詠華
- 繽紛版
- 羅浥薇薇
- 羅貫中
- 美國文學
- 群鳥
- 羽宸寰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译小说
- 翻译文学
- 老爸的笑聲
- 老舍
- 老舍作品精選1:駱駝祥子
- 老貓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聚寶盆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聽風的歌
- 肉蒲團
- 肺像
- 胡遷
- 臘月斜陽
- 自己的房間
- 舞鶴
- 色,戒
- 色,戒【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短篇小說集三(1947年以後)
- 艾偉
- 艾禺
- 艾莉亞
- 芝士餡蛋捲
- 芮妮·諾特
- 花街樹屋
- 苦雨之地
- 英培安
- 英文
- 茫點
- 茱莉亞·菲利普斯
- 荒廢
- 荷爾蒙夜談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莎莉‧魯尼
- 莫言
- 華文
- 華滋出版
- 萬
- 落失男孩
- 葉佳怡
- 葉有慧
- 葉聖陶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蒼老的浮雲
- 蒼蠅
- 蓋亞
- 蔚藍文化
- 蔡欣純
- 蔡素芬
- 蔡興隆
- 蔣勳
- 薇達
- 藍屋子
- 藍波安
- 藍血人
- 藤井樹
- 蘇偉貞
- 蘇朗欣
- 虐的快感
- 虛像
- 號角舉起
- 號角舉起:馬華同志小說選2
- 蜂雲
- 蠱惑
- 蠻荒傳奇
- 血清素
- 血清素(時代的挑釁者──韋勒貝克再掀文壇巨浪之作)(Sérotonine)
- 衛斯理
- 衛斯理傳奇之不死藥【精品集】(新版)
- 衛斯理與白素
- 裸命
- 西蒙和他的出櫃日誌
- 要有光
- 親愛的共犯
- 觀山海
- 計程車司機
- 記憶的玩物
- 訪客
- 許榮輝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評論
- 詩
- 詹姆斯·瑟伯
- 談寫作
- 謝曉虹
- 謝越芳
- 謝鑫佑
- 謝靜雯
- 謫花:再詳張愛玲
- 證詞
- 譚以諾
- 譚秀牧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貓
- 貓頭鷹
- 貝琪‧艾柏塔利
- 貞男人
- 賀淑芳
- 賴明珠
- 賴香吟
- 赤地之戀
- 赤地之戀【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赤腳醫生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越界
- 趙丕慧
- 跟著寶貝兒走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跳水的小人
- 軍犬
- 輕小說
- 迷圖
- 迷宮毯子
- 迷藏
- 追龍
- 逆風寫手
- 逆風寫手:改寫公司的每一天
- 透明光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城市
- 連鎖
- 遇見100%的女孩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遊戲自黑暗
- 遠山版書封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邊境
- 邊疆
- 那一天
- 那一天:HIStory3
- 那天晴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52則變形、幻想與深情的成人童話
- 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
- 邱妙津
- 邱常婷
- 邱香凝
- 邵慧婷
- 郭麗容
- 鄭景祥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慶出版社
- 野貓阿健
- 金·利格特
- 錄鬼簿
- 錄鬼簿 Ghost Notes
- 鏡文學
- 鑽石花
- 長廊的短調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長篇小說
- 長鴻
- 長鴻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陳信傑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可冉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小慰
- 陳志華
- 陳思宏
- 陳政欣
- 陳栢青
- 陳淑瑤
- 陳濟舟
- 陳育萱
- 陳苑珊
- 陳雪
- 陶曉嫚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身衣
- 雙囍出版
- 雨之玉川情死
- 雨花台石
- 雯彬
- 雲山
- 雷峯塔
- 雷峯塔【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青年叛徒的領袖
- 青年叛徒的領袖:魯迅小說全集(全新2021版,結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一本讀完魯迅全部小說)
- 韓宛庭
- 韓麗珠
- 頂天地
- 顏湘如
- 願望猴神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風水
- 風箏家族
- 風雲時代
- 颱風季
- 餘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馬來西亞
- 馬共
- 馬共小說
- 馬塞爾·普魯斯特
- 馬戲團之夜
- 馬華同志小說選2
- 馬雲們
- 駱以軍
- 駱駝祥子
- 高博倫
- 高妍
- 高寶
- 高詹燦
- 鬼地方
- 魏可風
- 魔磁
- 魯敏
- 魯迅
- 魯迅小說全集
- 鱷魚手記
- 鳥嘴人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麥華嵩
- 黃俊麟
- 黃大旺
- 黃寶蓮
- 黃春明
- 黃暐婷
- 黃瑋霜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太陽賦格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鳥不哭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 龔萬輝
【預購】漫遊者◎朱天心
Regular price $18.00再沒有一位小說家如朱天心這般,可以在她不同時期化石岩頁的作品裡,如同島國身世縮影微卷、如同灑金紙帛浮世繒,讓我們眼花撩亂地看見,女作家在各式歷史棧道搭建之妄念及崩毀的華麗造景裡,以各種身分、國族、性別、敘事聲音之變貌離異,糾葛之、滔滔雄辯之、愛憎難分、身姿錯駁其中。
《漫遊者》收錄了朱天心最近的六個短篇,這本書卸除了她敘事迷宮百科全書式之繁複結構,而成為一種酩酊夢魘般的漫遊,那是無比自由卻又無憑藉句位標的放逐漂流,像失去了銀河位置的朝聖者,像目不斜視朝記憶透光處趕路的迷途孩童,像被宣判幸福時刻已不復再的送行人。這是一本在意識洪荒,在哀傷最深處,不再與時間遊戲,敘事邊框徹底消失瓦解的悼亡之書。可稱已臻短篇書寫之化境。
【預購】 卍◎谷崎潤一郎(譯者:林水福)
Regular price $18.00「卍」(萬字),指兩男兩女、同性異性間彼此糾纏不清的愛慾,也是女主角園子對於四人愛情悲劇的萬言自白書。
故事中,主角園子與丈夫孝太郎的婚姻關係乏善可陳,而在藝術學校認識了擁有熱情光輝的光子後,重新點然對愛情的渴望,光子面對園子無理性的崇拜,成就感無法遏抑地擴張,兩人而開親密同性的交往。光子男友綿貫榮次郎為性無能者,嫉妒園子擁有光子的愛比他更多,而展開報復,過程中孝太郎介入三人戀情,並與光子發生關係,四人的醜聞曝光後,光子與園子、孝太郎集體殉情,三人承諾死後不再爭奪愛情……。
作者本書中再次以令人窒息瘋狂的耽美惡魔主義表現豐饒的官能之美,即便敗德,也要歌詠愛情,因為愛,讓死比生更幸福,為解放束縛的靈魂,因愛殉道,是所有愛情崇拜者最聖潔的皈依儀式。
故事簡介:
「卍」(萬字),指同性與異性間彼此糾纏不清的愛慾關係,是女主角園子寫給老師關於自己一段荒唐愛情悲劇的「萬言信」。
在本書中,谷崎潤一郎再次以唯美的惡魔主義寫下這段令人顫慄、不斷背叛的愛情。
故事陳述婚姻關係乏陳可陳的園子在藝術學校認識了擁有熱情光輝的光子,並以她為臨摩對象繪製一幅觀音像,因此兩人同性戀愛的流言紛傳。
光子另有一位個性陰險幽柔、身世背景不被家人及社會接受的男友綿貫,光子在他的脅迫之下無法與他分手,為了逃避議別人的提親,於是計劃利用她與園子同性愛的流言做為不婚的藉口。擁有美豔外表、思想怪異的光子認為征服異性已無法滿足她高漲的自信,園子一心一意只為她而活、對她無理性的崇拜,讓她的成就感無法遏抑地擴張,兩人而開親密的交往。
嫉妒的綿貫為了奪回光子,在旅館設計一場竊衣計,請園子為光子及他送衣服來,以打擊羞辱園子。光子為了挽回園子的愛又上演一齣懷孕的戲碼欺騙綿貫,在兩人之間周旋,園子也深知自己被利用,三人彼此猜疑、互相試探。深知光子愛園光比愛他更深的綿貫為了突破僵局保持自己的優勢,誘騙園子簽下見不得光的契約書,並將園子丈夫孝太郎牽扯進來。綿貫恐嚇三人公布園子與光子見不得光的戀情,光子與園子協議自殺博取丈夫的同情而共同對抗綿貫,兩人計策終於成功,但在園子的算計下,園子趁著光子昏迷與孝太郎有了苟且關係,企圖以孝太郎取代綿貫的角色,引起兩人的嫉妒,重掌戀愛主控權,為了不讓園子及丈夫趁她不在時偷偷背叛她,她監督兩人吃下安眠藥才離開園子家。
即便光子為了享受戀情機關算盡,綿貫卻捲土重來、勾結被光子解雇的女僕,公開園子與光子同性愛情的證據,三人無法承受壓力,光子提議集體自殺,因為愛讓死比生更幸福。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谷崎潤一郎極為重要著作之一。
2. 此書對後來日本之電影、舞台劇、畫作均有極大之影響與啟發。
作者簡介
谷崎潤一郎
明治十九年生於東京日本橋(1886~1965)。東京帝大國文科肄業。明治四十三年與小山內薰等創刊第二次《新思潮》,發表〈刺青〉、〈麒麟〉等,受永井荷風激賞,確立文壇地位。最初喜歡西歐風格,關東大震災後遷移到關西定居,文風逐漸轉向純日本風格。以《痴人之愛》、《卍》、《春琴抄》、《細雪》、《少將滋幹之母》、《鍵》等展開富麗的官能美與陰翳的古典美世界,經常走在文壇的最高峰。晚年致力於《源氏物語》的口語翻譯。
《細雪》獲每日出版文化賞及朝日文化賞,《瘋癲老人日記》獲每日藝術大賞。一九四九年並獲頒文化勛章。一九六四年被選為第一位獲得全美藝術院榮譽會員的日本作家。
譯者簡介
林水福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文學協會理事長、臺灣石川啄木學會會長。曾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暨副校長、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暨日文系主任及所長、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梅光女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日語教育學會理事長。著有《日本文學導遊》、《讚歧典侍日記之研究》(日文)、《他山之石》、《日本現代文學掃描》、《中外文學交流》(合著)、《源氏物語是什麼》(合著);譯有谷崎潤一郎的《鍵》,遠藤周作的《深河》、《醜聞》、《武士》、《沉默》、《海與毒藥──遠藤周作中短篇小說集》,井上靖的《蒼狼》,及■原登《飛翔的麒麟》(上、下)等書;評論、散文、專欄散見各大報刊、雜誌。
【預購】艾莉亞(下)◎ 李永平
Regular price $20.00華人奇想創作大突破,著名插畫家李永平,歷時四年,獨力創作完成!
林昨非在公園裡撿到一顆怪蛋。三個月後居然孵出了一隻可愛的小龍──白天人形時的艾莉亞,日落後又變成龍形。艾莉亞以特異心靈力與林昨非一起穿越時空門返回故鄉尋找「未來」的答案……
作者簡介
李永平一九六六年六月生,世新編採畢,現任中國時報美術主編,愛畫畫、愛電影、愛奇想,希望奇想的翅膀能一直陪著我老去……
李永平,資深插畫家。以唯美寫實、精緻畫風著稱。
我一直是個非常喜歡奇想的人。
插畫畫了許多年,但接觸到的奇想故事卻非常少,所以我一直有自己畫個奇想故事的想法,無奈始終沒有真正去實踐。
直到有天下午在報社洗手間裡,突然在腦海黑幕裡浮現出一顆生鮮怪蛋的畫面,回到辦公桌隨手拾起白紙,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將泉湧在心裡的故事開場速速寫下……
但是,原本手寫好的故事大綱,卻在我改用電腦謄稿後突然變成脫韁野馬般,故事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自己會像電影般自動播放,情節總是比我的手快一步在腦海裡推演……
漸漸地,每個角色開始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各各都急於表現,讓我覺得自己就像個記錄者,無時無刻不在這群可愛的主角身邊,我只需盡責地將他們的賣力演出記載下來就好。
然而,我又覺得自己像他們的好友一樣,在他們冒險患難時,我會直冒冷汗;在他們幸福自在時,我也眉開眼笑;在他們哀傷悲慟時,我不禁熱淚盈眶……
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寫完這個故事,又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繪本。在這不算短的四年裡,朋友說我像苦行僧……
【預購】艾莉亞(上)◎ 李永平
Regular price $20.00華人奇想創作大突破,著名插畫家李永平,歷時四年,獨力創作完成!
林昨非在公園裡撿到一顆怪蛋。三個月後居然孵出了一隻可愛的小龍──白天人形時的艾莉亞,日落後又變成龍形。艾莉亞以特異心靈力與林昨非一起穿越時空門返回故鄉尋找「未來」的答案……
作者簡介
李永平一九六六年六月生,世新編採畢,現任中國時報美術主編,愛畫畫、愛電影、愛奇想,希望奇想的翅膀能一直陪著我老去……
李永平,資深插畫家。以唯美寫實、精緻畫風著稱。
我一直是個非常喜歡奇想的人。
插畫畫了許多年,但接觸到的奇想故事卻非常少,所以我一直有自己畫個奇想故事的想法,無奈始終沒有真正去實踐。
直到有天下午在報社洗手間裡,突然在腦海黑幕裡浮現出一顆生鮮怪蛋的畫面,回到辦公桌隨手拾起白紙,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將泉湧在心裡的故事開場速速寫下……
但是,原本手寫好的故事大綱,卻在我改用電腦謄稿後突然變成脫韁野馬般,故事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自己會像電影般自動播放,情節總是比我的手快一步在腦海裡推演……
漸漸地,每個角色開始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各各都急於表現,讓我覺得自己就像個記錄者,無時無刻不在這群可愛的主角身邊,我只需盡責地將他們的賣力演出記載下來就好。
然而,我又覺得自己像他們的好友一樣,在他們冒險患難時,我會直冒冷汗;在他們幸福自在時,我也眉開眼笑;在他們哀傷悲慟時,我不禁熱淚盈眶……
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寫完這個故事,又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繪本。在這不算短的四年裡,朋友說我像苦行僧……
【預購】傳說◎蔣勳
Regular price $29.0030週年全新增訂版‧重煉經典故事魂魄
「傳說」總是要一說再說,可以「講古」,亦可「論今」!
屈原、褒姒、薩埵那太子、漢斯、Echo都近在身邊,與你我有相同的歌哭笑淚。
傳說,是永遠不會說完的故事,
當然也是流轉的心靈經驗。
在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領悟;
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發生不同的意義、不同的結果。
藉由故事本身的隱喻,我們讀懂了自己內在不被看見的部分,
殘酷也好,慾望也好,得不到的復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極致激情也好。
關鍵不在於答案,而是聽故事的過程,
當你從神話這面鏡子的反射中看到自己的原型,
你就能讀懂自己,對宿命也比較不容易慌張了。
我喜愛「神話」、「傳說」、「故事」,也許遠勝於「文學」;在有了「文學」的拘束之後,總是不由得會懷念起母親在童年時口述的那些荒誕不經,卻又記憶深刻的故事。
「傳說」很古老,「傳說」也可以很新,即使年輕讀者也讀得出現代的心事吧。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寫給Ly’s M》、《祕密假期》等;有聲書《莊子,你好》等。
新版序
《傳說》
小時候,還沒開始認字,就喜歡聽母親說故事。《白蛇傳》、《西遊記》、《封神榜》,都是聽來的。母親說故事的能力很好,這些故事大概也是她從小就聽來的。家中長輩會有說不完的故事,街頭巷尾,也有大家說不完的傳說。廟口瞎子,拿一把三弦,叮叮咚咚,唱的、說的,也是「三國」「水滸」「封神」,戲台上反反覆覆演的,也還是民眾早已耳熟能詳的這些傳說。
「傳唱」如果也是「文學」,應該比文字「書寫」早得多,「聽」也比「閱讀」早得多。
一直懷念聽來的故事,片段片段的故事,常常不完整,有時岔出主題,又自成一章。語言的活潑自由,語言的多樣表情、多樣隱喻,常是文字所不及。文字一個蘿蔔一個坑,語言卻天馬行空,同一個傳說,每次聽,都不一樣,不同的人說,也不一樣。
這是「傳說」的魅力。
一九八八年,我寫下一些傳說,大半是故事原型添油加醬,希望有口傳的活潑。
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傳說》後來增添幾篇,出版了《新傳說》,之後,又增添幾篇,變成《新編傳說》。「新」「新編」大概都是覺得「傳說」可以一直演繹下去。「三國」的故事,後來就發展出龐大的「演義」。
聯合文學找出這三十年前的舊作,要重新出版。
我重讀一次,覺得有趣,文字中的「民生報」早已停刊,「黨禁開放」在高雄〈人魚記事〉裡也已是三十年前舊事。還有寫高中生舞禁開放的那篇〈NIKE〉,好像已經在預告城市的同志運動了。
「傳說」總是要一說再說,白蛇傳說了一千年,還覺得是身邊街坊鄰居的事,白蛇要繼續對抗僵化道德的壓迫,法海執政,總要把弱勢者壓到雷峰塔下。
可以「講古」,也可以「論今」,這是我愛「傳說」的原因吧!
重新整裡了一次,把舊編輯整理的「導讀」放在書末,作為後記,還是讀故事原文比較有趣。
「新」和「新編」都拿掉,還原最初的書名,就是「傳說」。
「傳說」很古老,「傳說」也可以很新,即使年輕讀者也讀得出現代的心事吧。
2019年2月13日 蔣勳於北美旅邸
【預購】冷海情深◎夏曼 · 藍波安
Regular price $20.00人類學家也到不了的原民經典!
【新增】夏曼.藍波安∕新序 & 星期一的蘭嶼郵局
郝譽翔∕評述
一個達悟族人,從島至島的逃離。
從蘭嶼到台灣,闊別十多年後,再度回到蘭嶼。
這一回不再逃避,選擇了深情留守的回歸。
尋根,溯源,潛入海底,清洗城市裡沾染上的文明塵埃,
不用網罟或雷管,用一根親手削成的魚叉,擲向自然的豐美贈禮。
浮出水面,擦亮眼睛,宛如新生。
從施努來到夏曼.藍波安,漢化痂殼的層層剝離,
一個達悟族人,重新降生於祖靈盤踞的島嶼,找回失傳凋零的技藝。
海底十萬哩,冷海情深,人類學家到不了的地方。
深吸一口氣,展開書頁,好久,好久,都捨不得浮上來。
作者簡介
夏曼.藍波安
1957年生,蘭嶼達悟人。淡江大學法文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班。1988年投入蘭嶼反核自救運動,並擔任蘭嶼「驅除惡靈運動」總指揮。1989年回到故鄉蘭嶼,用十年的時間重新融入原生文化,親自參與族人造船、捕飛魚等傳統技藝活動。身兼原住民與人類學者的雙重身分,以身體力行,並以第一手報導紀錄達悟文化。著有《八代灣的神話》、《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航海家的臉》、《老海人》等書。2004年入選文建會「全球視野文學創作人才培育計畫」,提出「南太平洋夢想之旅」,夏曼.藍波安成為首位以獨木舟橫渡南太平洋的台灣人。
冷海再次情深
夏曼.藍波安
今年我部落Imawurud的飛魚招魚祭,恰巧又遇上漢族的大年初一,而其他五個部落的招魚祭要在月圓之後才正式全面進入,我民族所謂的rayon(飛魚汛期)。對於從事徒手潛水射魚的族人而言,招魚祭的到來,就傳統文化活動的意義而言,就是全面禁止捕獵底棲魚類,換言之,魚槍的漁獵工具要封槍四個月,從二月十三到六月的十二日。
己丑年除夕的凌晨三時,冷溼的鋒面帶來下層的烏雲,我就坐在門口觀賞屋簷滴落的水滴,想著返鄉的飛魚遊子打滾在台灣的下層社會,帶著少許的金錢回家放空,與家人團聚,吸著家鄉的海風療癒傷痕。
深夜的巷道不僅了無人影,讓我家的兩隻芻狗沒有機會伸展咽喉發出雛音吼叫,而趴在我腳邊望雨沉睡。
冷溼的清晨四時左右,我握住手裡溫熱的咖啡鋼杯,我祖先未曾有過的愜意情境,等著晨光放微明,兩隻芻狗在我腳下忽然拉耳根,試圖吼叫,雨絲此刻停了下來,汪汪汪……,我的喜悅來自於這兩隻小狗首次對人類叫出“我長大了”這兒是我們的地盤,我猜想。我並沒有制止牠們,牠們忽然又從我腳下跑出去汪汪汪……,此時出現的卻是,經常喝醉經常在清晨四時清醒,老海人洛馬比克,我的堂叔。他因為尾椎側彎,無法伸直,讓他的上半身向右傾斜,其次他的膝蓋骨也失去了上下彎曲的功能,讓他走起路來感覺地球正在晃動似的,他在我庭院佇足了一回兒,對我的小狗,說:
Cyaha, kamo likei pa, no jyatengi.
(沒關係,你們還小,你們不知道我的過去。)
Cyaha, manganako, mo katengan.
(沒關係,孩子(指我),你知道我們的過去。)
不知道與知道,顯然是老海人區分畜生與人類的用語,我的狗發覺老海人並非是惡人,乖乖的又回到我腳邊,夜空再次的落下雨水,我開始思索。
我們的「過去」或是「過往」。
是的,我與老海人的過去,二十多年前,離開台灣回蘭嶼定居,他訓練我在海裡的膽識與智慧,無論白晝或是黑夜,無論是冬夜或是夏夜,他經常駕著小機動船載我到小蘭嶼(距離我部落五海浬)日潛、夜潛;龍蝦、鸚哥魚、石斑魚、浪人、飛魚、鮪魚、鬼頭刀魚等等的,獵到魚的喜悅是必然的,他給我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與經歷,於此同時我也捕到了達悟男人,在海上、在海裡的智慧。
他告訴我洋流的路徑,順著他的脾氣可以減少船隻的耗油量,人在海裡順著他可節省體力,說滿潮與小潮時洋流流速的級數不同,月亮會告訴你,天候水溫的冷與暖,魚的類科之多寡會告訴你,許多的經驗知識他加倍的跟我講述,節省了自己摸索的時間,我當時三十二至三十四歲,而老海人只大我五歲。
在我二十歲那一年(一九七七),老海人帶我去嘉義,說,我們去做苦工搬水泥,賺你去台北補習的費用。在擁擠的遊覽車裡,跟我說,只要你挨過十天,西部各地區搬運肥料的農會倉庫,沒有人會拒絕你。
到了嘉義市,在聯結車裡的睡舖上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的午後四時,我們座上承載四百包水泥的聯結車前往布袋,然後停住在某個農會的倉庫前。我說,只有我們兩個人嗎?當然,他說。我搬不到二十包,我的開始抽筋小腿,十根手指無法使力握住水泥,叔叔,我沒辦法繼續扛水泥了,你休息,他說。最後老海人如蠻牛似的搬完所有的水泥,他二十五歲,當時。我的全身盡是水泥粉,不自覺得睡在聯結車舖。四百包的搬運工錢是一千元,兩個人分。我休息了兩天,這兩天,老海人獨自搬運了一千兩百包的水泥,獨得三千錢元,我做了六天便跑到另一個貨運行搬汽水。嘉義興川貨運行以斗六黑松汽水廠為中心,運至基隆至高雄,也到高雄鼓山搬水泥,到高雄港載進口的原木,於是二十歲的捆工歲月在西部,老海人那段時間都在嘉義鼓勵我繼續升學,直到他跟數人鬥毆才離開嘉義。
今日清晨,老海人途經我家門,肌肉依舊結實,個性依然孤僻,只是椎骨,腿骨業已側彎,彎的不美,拐了彎的命格拐到公賣局的酒廠。雨,繼續落下,老海人用手拭掉臉上的水,他,煞是地球在搖晃的走姿,走回從來沒有一個女人進入過的家,與他堂哥的豬舍為鄰。然而,我手中的咖啡鋼杯依然溫燙,就像我內心對老海人的真情,我稱我與他的相處歲月為──冷海情深。
冷海情深一個半點思維的現代家庭與傳統思維的雙親共同生活,洛馬比克除外,我父親三兄弟,是他們把我從陸地帶進海洋波紋裡的思路,是我民族的生活哲學,達悟海洋的文學。我獵捕的浪人、飛魚、鮪魚、鬼頭刀魚翻起他們盛年歲月在海裡海上的搏鬥經歷,在共享大魚的夜晚唱出他們的歌,說起他們的故事,祖先古老的故事。
父親與大伯配載著自製的木頭與玻璃黏合的潛水鏡,身上繫著丁字褲,以及一支魚槍,射到一尾梭魚,梭魚把魚槍拖到見不到海底的深海,兄弟倆追著魚槍游,那時是某年某個初冬的午後,當他們游回陸地,兩人一同把大魚扛回家後,家族以及部落裡五十幾位的親友都吃不完的大魚,結論不是吃不完,而是兄弟倆後來的永續故事,我聽見了他們的故事,我兒子也聽到了。
然而,兒子的祖父卻無法聽見兒子在大西洋航海一年的故事,我在印尼海航海冒險的故事,也聽不見孫子跟他說;「祖父,世界很大。」
世界很大,每個區塊的文學數不清,也讀不完。
《冷海情深》,一九九七年出版,迄今已十來年了。我寫這本書沒有目的,我只是朋友在報社工作偶爾邀稿的散文作品集,每天與海為伴,飛魚季節只有下午在陸地,非飛魚季節只有早上在陸地,父親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那是個美麗的記憶,甜美的海洋文學。
我島上的海人很多,他們有許多的故事,他們捕了很多的魚,很多的大魚,他們甜美的故事,只含蓄的流傳於少數人的記憶裡,只因朋友們無法運用漢字書寫,就像六、七零年代,台灣遠洋漁業的鼎盛時期,許多原住民族,漢族船員在汪洋上捕魚的精彩故事,也因為無法駕馭文字,迄今在華語文學史冊裡依然是最為欠缺的劇本。
己丑年是虎年,我不自覺兒子已二十四歲了,明天就是我部落的飛魚招魚祭典,將封槍四個月,為此當晨光在海平線浮現,我頂著細雨,冷風悄悄的拿著魚槍,徒手的潛水用具,想著老海人的話;
「你知道我們的過去」,冷海情深這本書,讓我接觸文學,我們的過去,讓我潛入水世界,讓我進入我民族的海洋觀,生活的哲學。
冷風,雨水弄濕了我身上薄薄的水母衣,坐在波浪波吉的礁石上清洗水鏡,想著過去,原來我在利馬拉麥海域已經前了二十一年,數著自己的歲數,已是五十又四了。潛入海裡,水溫比陸地溫暖,感覺十分的舒暢,我知道,今日的早晨全島只有我一個人在海裡游玩,我想念與老海人在海裡的過去。
過去到今天,冷海情深才八刷,今年的再版,我只加一篇〈星期一的蘭嶼郵局〉在此,感謝聯合文學出版社的朋友,願意再版這本書。
海裡的水溫約是二十五度左右,但是我已經看不到喙著珊瑚海藻的鸚哥魚了,優雅的斑點紅石斑也消失了,這不是我的功夫退化,而是那些魚類也在水世界裡觀賞網路文學了。
三個小時之後上岸,在回家的途中遇上也剛從海裡抓章魚上岸的老海人洛馬比克。像地球在晃動的走姿,他酒醉如龍發堂病患似的令人厭惡,此刻清醒的他,遠勝於祖母的慈祥。我有些錯亂的說;
「叔叔,你不是喝醉嗎!」
「清晨的海會讓我清醒」,又說;
「想念過去的潛水歲月吧!」想念,我說在心中。原來文學創作的路需要持之以恆,原來,我要吃魚還是要親自下海抓,達悟人的觀念,說,飛魚會飛,但不會飛到你的家。
作為台灣的作家之一,苦惱沒有讀者,苦惱沒有好的評論家,我卻苦惱沒有好作品,苦惱太多的研究者。
老海人賣掉了他的章魚,路經我家,我正在殺魚,他走進來給我一罐台啤,又說;「海裡比陸地較溫暖,歐,孩子(指我)。」每說一句,都是那麼的哲學,但,老海人永遠沒有第二句。
熱愛我的,一直支持我的讀者,謝謝你們,但願你感受到了老海人說的「溫暖」的真諦。
二○一○年三月七日在完稿於蘭嶼家
經典版評述
孤獨的救贖之地
郝譽翔
《冷海情深》是夏曼.藍波安第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散文,成書於一九九七年,但他日後創作的重要母題,大體上都早已寓於這本書中,如今讀來更饒富趣味。
關於夏曼以書寫重建母體文化的特質,先前已有許多學者專家談論過,如關曉榮在《冷海情深》的原序中便指出:八零年代都會的原住民運動「由於推動者與母體文化和生存課題脫節,逐漸暴露了運動能量渙散,目標凌亂分歧等殘酷的現實。相對於這樣的困境,一場自我價值與運動意義的質疑,反省與追尋,也悄悄地在各族群滲透進知青的思維中激盪著他們的心靈」。於是在九零年代之初,夏曼選擇走上一條回歸蘭嶼的「返鄉」道路,而成為了孫大川所謂的「論述『還我姓氏』的絕佳範本」。然而,不論是討論夏曼如何身處在現代與傳統的夾縫之間、重覓自我認同的兩難,或是從海洋生態書寫角度,討論他如何透過漢語、達悟語交互使用的特殊方式,從而展露出屬於海洋民族的宇宙觀、惡靈信仰或文化禁忌等等,似乎較為忽略了屬於夏曼個人的獨特思維和美學。但在我看來,夏曼卻不僅是一位蘭嶼或原住民作家,更是華文寫作圈中一位風格殊異的作家,尤其是近年來的作品,實已超越了自然書寫或原住民文學等範疇或框架,而淬煉出屬於他一己的鮮明寫作模式,而此一獨特思維和美學,其實早在《冷海情深》時便已清晰可見。
在這本書中,夏曼顛覆了一般人對於美麗大海的刻板印象。他筆下的大海往往並非清澈湛藍,可親又可愛,相反的,正如書名所言的「冷海」,夏曼更偏愛的竟是嚴寒的冬日、甚至下起雨的漠漠黃昏,海水灰暗而且冰冷,到了黑夜無光之際,幽深海底更彷彿遊蕩著無數虎視眈眈的惡靈、「怪物」或亡魂。確然,從他日後幾部作品的標題,例如《黑色的翅膀》、《老海人》等等,皆可見他對於「黑」、「冷」、「老」等形容詞的偏愛,也可見他所鋪陳出來的大海意象,絕非一般人所慣於擁抱的浪漫想像,至於他一心所要回歸的蘭嶼,恐怕也不只是地理空間上的那一座自然淳樸的小島,而是一座已經消逝在時光的隧道之中、甚至連記憶都已扭曲潰散了的原初社會,一座在他小說《老海人》中所描述的:「沒有離散,沒有貨幣的交易,沒有貸款的壓榨,沒有濫捕魚類的事件」,「媽媽的島嶼」。
然而這一座「媽媽的島嶼」並沒有具體的時間座標,而是落在夏曼自我的想像刻度之上,甚至可以說是他個人所構築出來的、與現代文明相互對立的心靈烏扥邦。也因此,《冷海情深》中夏曼的掙扎、矛盾與困惑,便更加深刻且值得玩味了。他彷彿不只是在為蘭嶼或原住民文化代言,而更是徘徊在文明與原始之間,二元的世界觀揉合出一套不歸屬於台灣、亦非現代蘭嶼的個人哲學,而他自稱是在「黑暗的天和黑暗的海洋夾著一位,自以為是『海底獨夫』的狂傲份子」。於是孤獨、狂傲、沉默、執著,卻又不被眾人所理解,便成了他在《冷海情深》中一貫流露出來的心境,而唯有無邊無際的冬日大海,才得以真正開啟他那顆孤冷深邃的黑暗之心。
夏曼不顧被妻子譏諷是「潛到海裡逃避賺錢的男人」,也在族人父輩阻止之下,一意孤行,堅持在夜中下海去接受寒徹脾肺的試驗,在《冷海情深》中狂傲的「海底獨夫」,彷彿是一位以海浪為鞭,不斷笞打身軀而將自己全然奉獻給海洋之神的苦行僧,在海邊銳利的礁岩上獨行。就像他所關懷的對象,亦非一般面目的大眾,而多是被主流社會、甚而族人所疏離的邊緣者,唯有沉入黑暗的大海之中,才能尋得慰藉的孤獨「海人」,或是那逐浪而去、一往無悔的「浪子」。大自然神秘詭譎,卻又無止無盡,無比惑人,召喚出埋藏在體內不安的靈魂,渴望著與它合而為一,於是連夏曼也不禁要脫口說出:「親情之愛,人之常情,但……也許我更深愛『海』。」
夏曼自述,「昏暗的天色與灰色的海面景色,這一點宛如是我性格的寫照」,而他也將大海形容成為是「憂鬱的祖父」。在他筆下的大海,是生機蓬勃的生態海洋,也同時是高度象徵化了的海洋,隱喻這些「海人」與「浪子」不停游牧的身體和靈魂,而他們也是一心追尋遠古傳統,而背離現代社會成規和束縛的終極叛逆者。夏曼在書中一再批評當前「唯漢獨尊、一言堂的教育體制」,而希望用潛水射魚的實際經驗,來「注入一道可以起死回生的誘餌」,「輸送一股有魚腥味的原料」。而他也透過潛水,獨自形塑摸索出一套屬於「灰暗的海底世界的生命哲學」,這也使得《冷海情深》一再洋溢著新鮮野蠻,卻又宛如海水鹹腥苦澀的生命氣息。
冷海情深,它既是地球之母孕育魚群生生不息的場域,也是一位居住在島嶼上的孤獨之人,心靈獲致最終救贖與平靜的神聖教堂。於是這本散文集將一顆顆融合了狂傲與懺悔、黑暗和血氣、沉默與謙卑、野性與溫柔的黑暗之心,交織揉雜在一起,而我以為,這也正是夏曼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最為獨特迷人的神秘張力。
【預購】朱翎漫遊仙境◎李永平
Regular price $31.00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變奏版本,殘酷大街上的成年禮。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八○年代尾聲,經濟起飛,慾望升騰。
小說家將其數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精練濃縮成一次暑假。
短短一個夏季,三個月,相當於所多瑪城的一百二十天。
七個小女孩掉進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變奏版本:
遊仙窟、盤絲洞、理容院密掩住的黑水晶門背後,
是殘酷大街上的成年禮。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發達資本主義大街上的漫遊者,藉由一雙無絲毫雜質的童稚眼睛。
看見關於國族與省籍;創傷與遺忘;物慾與人倫;女體與無所不在的意淫……
看見臺北的憂鬱。
看見在西門町、華西街、六條通,開出一片惡之華。
民國七十八春末,暑假前夕,七個天真爛漫的小學二年級女生放學後結伴遊覽西門町,經歷了永難忘懷的一夜。在八歲大的同學朱鴒帶領下,這群小姑娘相約暑假上街遊玩。她們許下宏願,要在暑假期間逛遍紅塵十里的臺北城,徜徉在這座百戲紛陳變化萬端的大舞臺上,浪跡一夏,探尋人世的種種幽祕,觀覽都會中的千樣繁華。這是她們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永平
一九四七年生於英屬婆羅洲。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及東吳大學英文系。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及《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譯作包括《上帝的指紋》、《曠野的聲音》、《輓歌》、《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大河灣》、《幽黯國度》等。《吉陵春秋》英譯本於二○○三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小說曾獲「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等。
經典版序
(經典版序)永遠的八歲 李永平
《朱鴒漫遊仙境》是我那漫漫寂寂、孜孜矻矻的寫作生涯所產生的五、六部小說中,銷售成績最差(初版一刷三千冊至今猶未賣完哩),同時,不知因何緣故,也是最不受學者青睞的一本。可憐十多年來,這本被讀者和批評家雙雙遺棄的書,一直塵封在出版社書庫一隅,無人聞問,就連身為作者的我,也幾乎忘掉了她的存在。如今驚聞出版社有意再版此書。編輯張小姐興奮相告:聯文正規劃從該社迄今出版過的數百種文學書籍中,「精選珠玉中的珠玉」,重新改版,纂成極有分量的一輯,以「經典版」規格堂堂推出,俾開創「下一輪文學不凡盛世」云云。獲選的書,其中一本就是《朱鴒漫遊仙境》。
滿心驚喜狐疑之際,我慌忙從書架底層抽出此書,用手指頭撣掉她滿身的塵埃,用衣袖拂拭她的封皮,猶豫好半晌,猛一翻,便看到扉頁上用娟秀的宋體字,怵目驚心地印著一段文字,配上一幀黑白照片,顯示臺北西門町熱鬧的街景。我趕緊湊上眼睛細細一瞧:
民國七十八年春末,暑假前夕,七個天真爛漫的小學二年級女生放學後結伴遊覽西門町,經歷了永難忘懷的一夜。在八歲大的同學朱鴒帶領下,這群小姑娘相約暑假上街遊玩。她們許下宏願,要在暑假期間逛遍紅塵十里的臺北城,徜徉在這座百戲紛陳變化萬端的大舞臺上,浪跡一夏,探尋人世的種種幽祕,觀覽都會中的千樣繁華。這是她們的故事。
喔!倏忽二十年。
民國七十八年。那不就是公元一九八九年嗎?(其時並不作興用公元紀年。)如夢似幻多姿多彩的一個年代啊!那時節,臺灣剛解嚴。強人逝去了,臺灣人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自由。臺灣經濟發展達到巔峰。幾乎一夕之間,臺北搖身一變,從一個灰黯森嚴的反共堡壘,崛起而為華人世界中最光明燦爛、熱鬧繁榮的一座城市。那時節,剛搞改革開放的老牌洋場,上海,外灘燈火依舊一片寒傖,而自詡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則日漸暗淡在「九七大限」陰影下。那時節,端的是千種繁華萬般風情,薈萃於咱們這海東一城。
撫今追昔,手握一卷封皮早已斑駁褪色的書,心中不禁思想起:那年,這群小女生在紅塵都會中浪跡一夏後,倘若得以全身而還,安然無恙,如今還好端端地活在世間,那麼,今年(民國九十九年∕公元二○一○年)她們應該是年近三十的少婦了。
歲月不饒人。
我抱著久別重逢乍見親人的心情,深深吸口氣,將書平攤在桌上,戴上老花眼鏡,以半好奇、半憑弔的眼光,逐頁翻閱起這一則又一則出自我筆下,發生在那要命的一個夏天,既陌生、恐怖,但又覺得十分親切熟稔好玩的故事來。
瞧,七個小小姑娘──多麼令人思念牽掛的一長串名字!柯麗雙、水薇、林香津、連明心、張澴、葉桑子和帶頭的朱鴒──二十年之後,兀自飄盪起她們腰間繫著的一襲一襲風塵斑斑的花裙,光著膀子,裸露出兩隻剛度過了臺北陰冷的冬季,半年不見天日、雪似皎白的手臂,頂著初夏的豔陽,飛颺起耳脖上一蓬子一蓬子青嫩髮絲,結伴?日?在街頭。
恰似一窩羽毛初豐、離巢出遊的鳥兒,嘁嘁喳喳載歌載舞快樂無比,追逐滿城風月,只管嬉鬧在《朱鴒漫遊仙境》那一頁又一頁(總共四百二十頁哪)三十二開、日漸泛黃蠹蝕的書紙中。
她們的遊蹤,遍及偌大的一座臺北城。
繁燈似錦遊人如織的西門小紅町……淡水河口一丸子落日,紅通通,潑血般照射之下,華燈初上,那卡西驟響的林森北路九條通酒榭歌樓……春末晌午,落英繽紛人跡杳然的陽明山頭……傍晚,滿城降旗號吹奏聲中,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們頭戴黃舌帽、肩馱紅書囊,成群徘徊流竄的通衢大道,車潮洶湧的八線四段羅斯福路……子夜城心,百盞三色燈競相兜轉閃爍,燈下紅門洞深處,人影閃忽人頭飄蕩……城頭,銀盤也似好一輪明月下,蓬萊仙島上豁然出現一個碩大無比、深不可測的盤絲洞,妖媚地睞啊睞,招引七個排列成一縱隊,手拉手,一群互相牽引的小盲人般,戰戰兢兢穿梭行走在午夜燈火叢中的小小姑娘……
一則又一則故事,娓娓訴說那年夏天,朱鴒和她的六個同學經歷的一段又一段離奇、荒誕、詼諧詭譎,令人讀來驚心動魄的都市冒險。
讀著思念著,我心中驀地一亮:她們並沒長大、變老!
儘管,自從她們現身在這座城市之後,二十年歲月已經流逝,但她們仍然是我初遇她們時的那群天真未鑿、混沌初開的小女娃,亟欲探尋人世的種種幽祕。她們依舊保有──多美妙啊──愛麗絲的氣質和特性,對世界充滿期待和好奇。她們可不想當個「二手經驗者」。稚嫩而敏銳的心靈,不甘一味柔順地、乖巧地接納大人先生們經過層層過濾後,小心翼翼傳遞給她們的訊息。她們對「不可知」的探究慾望,遠超過對安全感的追求。總歸一句:這群臺北女娃是愛麗絲的真正姊妹。
西方文學史上最討人喜愛的小姑娘愛麗絲,今年一百五十歲囉。(那可是個白頭皤皤、舉步維艱的乾癟老太婆呢!想想令人悵惘。)所幸小說家路易.卡洛以他那支神奇的筆,在紙上建構一座絢麗奇幻的迷宮,把這個真有其人、本名叫愛麗絲.黎德爾(Alice Liddell)的女孩,牢牢鎖在鏡中的世界。有如魔杖一揮,她就成了永遠甩著一頭柔嫩金黃髮絲,俏生生,睜著兩隻湛藍眼瞳子,踽踽漫遊在仙境中探索著新奇事,興致勃勃,與各種怪誕人物打交道的少女。永恆的不老的愛麗絲。
有些小女生就是不可以老。
文字的力量如斯。小說家的特權如此。
如今《朱鴒漫遊仙境》有機會再版,我決定一字不易,甚至不改動一個標點符號,讓這本塵封多年,被棄置在書庫一隅,兀自孜孜守護著那群小女生的書,以真實的面貌和本來的氣質,重現世間。
讓朱鴒和她的六個同學,永遠被禁錮在我的文字裡,因而不老。
永遠的八歲。永遠的民國七十八年夏天。永遠的七個小學二年級女生。永遠的七蓬子青嫩髮絲,迎著河口的一輪落日,風塵斑斑,頂著城頭初升的一瓢月,快樂地,飛颺在城心小紅町乍亮的一叢霓虹燈火中。永遠的七個寧芙,因緣結夥,遨遊在一九八○年代末期,蓬萊仙山般,豁然聳現於東海上的那座(看哪!)當時整個華人世界中最富庶、最繁華、最好玩、最適宜「□日□」的城市──臺北。
民國九十九年∕公元二○一○年五月
識於淡水觀音山下
【預購】傳奇莫言◎莫言
Regular price $20.00「我想把根札在故鄉那片黑土裡。埋葬在黑土裡,也是一種幸福。」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最暢快好看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一口氣讀完高密東北鄉傳奇故事
諾貝爾獲獎紀念版,加值收錄:
■ 攝影大師何經泰獨家攝獵小說家高密鄉身影
■ 莫言黑土地後記
■ 張大春專文導讀
■ 高翊峰專訪莫言
作者簡介
莫言
山東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生。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少時在鄉中小學讀書,十歲時輟學務農,後應徵入伍。
曾習文學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學院,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一九九七年脫離軍界到地方報社工作。
一九八五年起,莫言受到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創作出了一批帶有先鋒色彩的獨特作品,以大膽新奇的寫作風格著稱。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得第8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作品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亞週週刊中文十大好書、鼎鈞雙年文學獎、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十大好書獎等。
著有長篇小說《紅高梁家族》、《十三步》、《酒國》、《豐乳肥臀》、《食草家族》、《檀香刑》;短篇小說集《傳奇莫言》、《蒼蠅.門牙》、《初戀.神嫖》、《老槍.寶刀》等,及散文集《會唱歌的牆》、《小說在寫我》。
焦點專訪
莫言--曾經的太陽,現在的月亮
究竟,莫言的那雙眼,看見什麼世界文學風景?在與莫言碰面前一天的颱風雨夜,心底想試圖探看的,只有這個。
為了探看世界,必須透過取巧的險路:翻譯。大陸在八○年代,有過一次高潮,大量引進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等大師,較台灣晚了十多餘年,但對西方文學技巧的認識,依舊震撼。九○年代中,雲南人民出版社翻譯了波赫士《作家們的作家》、馬奎斯《兩百年的孤獨》、卡彭鐵爾《小說是一種需要》、《科塔薩爾論科塔薩爾》、《波赫士與薩瓦托對談》……這一系列拉美文學爆炸的經典,推動塑造了莫言、余華、蘇童、閻連科、殘雪等等,一批現代主義作家的風格原型。千禧年後,因互聯網,對岸的翻譯工程,快速得令人恐怖與憂慮。奧罕.帕慕克,一獲諾獎,幾個月內,他的重要長篇,幾乎同步翻譯完成,彷彿全集。《我的名字叫紅》造成幾十萬冊熱賣,挑逗大陸的文學環境。異於常態地,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的《大教堂》、《自選集》、《當我們討論愛情》等,也在大陸的閱讀市場引發關注與暢銷。
「這兩年,瑞蒙.卡佛也大行其道。他被年輕一代推得很高。這類針對卡佛的翻譯,是堅守文學意念的翻譯,翻譯卡佛的短篇小說,是把文學當作理想的事……」八○年代的中國作家,都從寫短篇開始,中篇小說也長期依附於文學雜誌的刊登發表。像西方文壇,以短篇集出版姿態,出現大規模的影響與模仿,甚至形成美學理論,在中國未曾發生。「這是一大批年輕小子們拱出來的。有一幫子文學青年,對卡佛高度推崇。他(卡佛)是從文學圈內先紅起來,再漫到圈外去。未來,短篇小說集,能否造成一股潮流,很難預料。我想,我會再多寫一些短篇,看能否為這樣的風潮,起推波助瀾的幫助。」
這些世界小說,透過國際的桂冠光纖,優先被選中,進入華文翻譯與出版。英語系的曼布克獎、法語系的龔固爾文學獎……經常是翻譯選書基準。這是地球級作家彼此之間的攻城掠地。透過翻譯的板塊推移,透過大江健三郎,莫言一個大步邁向日本,也跨向亞洲之外的英德法語文世界。
目前,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紅樓夢獎,莫言是第二屆得主,也是第三屆的決審委員。紅樓夢獎能否成為華文的諾獎?莫言覺得還需要更多時間。時間一直是文字存活的必然食養。如果將該兩年內翻譯成中文出版的作品,一起納入,如同那些世界語系文學獎的條件,能否加速紅樓夢獎的板塊推擠?莫言給了一個難說的說法,「兩年內,在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領域內的華文出版品,何止千萬本。在這些小說裡選出六部,或再多幾部進入決審,已不容易。初評標準是根據小說的影響力?還是出版社推薦?這其中已經有遺珠之嫌。再把翻譯書加入,更難訂定標準。當然,翻譯作品是否也屬於漢語創作,一直有爭議……這次駱以軍得獎,是天時地利人和。前兩屆都是大陸農村作品,如果再一次又是大陸作家,或是農村題材得獎,會出現重心偏移。所有終評委都沒有明說,也沒有被要求說明,但我感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傾向,要把眼光放到大陸以外的華文作品。這次入圍決審的大陸作品,也很好,不過相對《西夏旅館》,份量相對有點不足。李永平很可惜,我在評審時,也對《大河盡頭》說了力挺的分析。因為他的下部曲,當時還沒寫完(未出版),如果上下兩部同時推出,很有可能,紅樓夢獎的得主,就是姓李不姓駱了。這其實就是一個遺憾……」這是文學獎機制造成的遺憾,但更遺憾的提問是:需要多久的等待,《西夏旅館》、《大河盡頭》這等鉅著,才能出現世界語文的翻譯,走出這座海峽孤島?
莫言這批黃金陣線的作家,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先頭部隊。只不過,文革,造就了中國一個斷代的公式化寫作,「帶著鮮明階級立場的小說,沒有站在人的高度來創作,也沒有強烈的批判精神,是沒有價值的……」七九年之後,一批中國作家對創作環境的不滿足,慢慢改變了。但這樣一批斷代文革小說,讓西方帶著鮮明的政治色彩來看中國文學。近二十年來,西方選書、翻譯、閱讀的出版人與讀者,都以想要了解中國的政治狀況來選擇中國文學,一直落後到近年,西方才開始以文學之眼來探索中國文學,這則是另一層次的遺憾……「西方評論家,對中國的閱讀是很有限的。西方出版社,在翻譯中國作品上,更是狹窄。在中國,哪本書一受到官方批評,西方馬上就會翻譯。受到官方批評或禁止出版,是受到西方翻譯的捷徑。台灣應該沒有這樣問題。假以時日吧,華文創作會是世界文學的重要成分,但確實,我們還沒有寫出馬奎斯、托爾斯泰那樣偉大的作品。」
不只中國,主流的世界文壇,都帶著邊陲之眼,看待殖民地與次殖民地文學。在亞洲,目前就屬日本,以「美麗」的川端康成與「曖昧」的大江健三郎,摘下的諾獎桂冠。近年,村上春樹也以「世界共通的青春共鳴姿態」,逐漸介入殿堂小名單。那麼以經濟力手刃泡沫世界的中國呢?高行健又存在什麼訊號?大江健三郎力薦的下一位中國諾獎得主,小說家莫言,又踩著哪種狐步……「如果在中國,我會拒絕回答這類的問題,但這裡是台灣……不管高行健是中國人還是法國人,他都是以華文來思考與創作小說、詩與劇本。因為他在國外的生活背景,讓他更快融入西方世界,得獎,是對華文創作的正面肯定……」這是流亡式的侵入,也或許,以非主流語系發聲的小說家詩人,都偷偷思考著──如何諾獎症候群、怎樣桂冠政治明確?
二○○九年,村上春樹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同時,以色列空襲迦薩,日本內外出現希望他不前往領獎的聲浪。村上最後決定前往,發表了〈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引起世界人權人士的震撼與討論。如果是莫言呢?短暫沉思後,他選擇前往,但擱著的是另一個故事,「……也許我會講兩隻羊過獨木橋的故事吧。在大陸小學課本就有這個故事。以色列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對立問題,現在很難判斷是非對錯。這個矛盾不是一件事引發,有幾千年的歷史。以色列的飛機把黎巴嫩轟炸得斷牆倒壁,人民斷手斷腳;黎巴嫩也在以色列商店放個炸彈,一樣是頭斷流血,也十分可憐。敵對的雙手上都是對方的血,究竟誰是雞蛋?以色列的軍力確實比較精良,但黎巴嫩並不是雞蛋,它可能變成炸彈。兩邊,誰都不是雞蛋。這時需要妥協,就是要退讓。在過河的獨木橋上,哪一方先退後,那一方就是偉大的退讓……」
最後,我們聊到莫言多年前發表過的文章〈兩座炙熱的高爐〉,說明寫作者應該遠離馬奎斯、福克納這些大師,才不至於被熔化。但要擺脫,何其容易。現在,無數評論依舊將莫言的小說,冠以魔幻寫實之技,以及那郵票大小的地標「高密東北鄉」的荒誕歷史重塑。名為莫言的那座高爐呢?那一年,他受邀前往日本參加國際筆會,得知馬奎斯也會前往,「我想與偶像大師見面時,有話可聊,我花了一個星期,把《百年孤寂》從頭讀過一遍。以前讀,都是看一段就放下來,然後再看。當年看《百年孤寂》,就像抬頭看太陽,眼睛馬上被灼傷,睜都睜不開。我瞬間就被震住。現在,馬奎斯不再是太陽,變成了月亮。我仰望它,可以欣賞它的美,也可以看見月亮裡的陰影。」大師的代表作,也不是完美的,許多世界文學經典作品,仍有值得商榷處……這才是現在莫言這座高爐放眼看見的世界風景。
注:因兩岸簡體繁體翻譯不同,訪談席間提及的外國書名、作家名,已改為台灣慣用的稱謂。
【預購】隱身衣◎格非
Regular price $21.00紅樓夢文學獎得主、大陸先鋒派小說健將
格非 繼烏托邦三部曲之後 最新中篇力作
「音樂是最神聖的東西,包含了人類重要的祕密。」--格非
「聽古典音樂的時候﹐就是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隱身衣」。--格非
〈隱身衣〉
崔師傅,一名居住於北京、以組裝音響為業的手藝人。照崔師傅的說法,在北京專門製作膽機的人,不出二十。身分地位雖不高,倒也有足夠的理由蔑視這個社會,在陰暗的角落,過著自得其樂的隱身人生活。一天,崔師傅從好友蔣頌平那兒接獲一張神祕的訂單,從此他的人生便陷入詭譎莫測的迷霧之中……
在這個金權當道、價值觀紊亂的現代社會,卑微或許就是最佳的隱身衣。平凡如崔師傅的小人物,在經歷命運的迭宕起伏與無情玩弄之後,忽然間擁有了超越世俗的高度──「如果你不是特別愛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問底的話,如果你能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會突然發現,其實生活還是挺美好的。不是嗎?」
〈蒙娜麗莎的微笑〉
蘇眉,彷若在水一方,眾人企慕而不得的夢中情人。照後來成為美國文學專家的鄧海雲博士的說法,「我們的蘇眉」已經成為象徵性人物,她的純潔維持著我們對這骯髒世界僅有的一絲信心。胡惟丏,一個因特殊嘴型,不笑時也總像衝著人笑的飽學奇士。而照故事主述,也是惟丏同學之一的「我」的說法,惟丏不像是塵世中人,不過一個ghost,某個不存在事物所留下的一道魅影,或者說,他是一滴朝露,只在黑暗中存活,一縷陽光就可讓他化跡於無形。
蒙娜麗莎微笑地與人對望了數世紀;蘇眉和惟丏也以高高在上的淡漠姿態,笑看碌碌無為、苟安於世的芸芸眾生數十年,然而他們畢竟不是畫中人,終將分別以墮落與殞落來替一個純真的時代畫上句點。
本書收藏大陸先鋒派作家格非的兩篇新作〈隱身衣〉和〈蒙娜麗莎的微笑〉。兩篇故事均採第一人稱方式敘述,並在末尾加添虛幻色彩:崔師傅命定的終生伴侶竟是遭鋼刀毀容的無臉女;而明明已在大雪夜墜地自殺多年的胡惟丏,卻成為喇嘛在西藏與故事敘述者「幻夢」相遇。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在作家嫻熟的生花妙筆,以及如行雲流水的敘事筆調帶領下,讀者欷歔之餘,也不禁遐思起故事謝幕之後的發展。
作者簡介
格非
一九六四年生於江蘇丹徒。東華師範大學文學博士。一九八七年以名作《迷舟》出道,當時與余華、蘇童被並稱為「先鋒派三駕馬車」,刷新了中國的美學經驗。
著有小說多部,近年力作「烏托邦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及《春盡江南》引起熱烈迴響,《人面桃花》曾獲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成就獎、第二屆鼎鈞雙年文學獎,《春盡江南》曾獲第四屆紅樓夢文學獎評審團獎、二○一一年亞洲周刊及新浪網年度十大好書。
另著有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欲望的旗幟》,中短篇小說集《迷舟》、(口忽)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以及論著、散文隨筆集多部。
目前為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感官世界◎紀大偉
Regular price $27.00酷兒文學不朽經典,紀大偉處女作小說集。
在此書收錄的七篇小說中,作者盡情翻玩「性別遊戲」與「語言遊戲」。〈美人魚的喜劇〉以女同性戀的詮釋手法改寫了原先淒艷美絕、痴心人魚化為泡沫的故事,也用大膽無邪的色情文字,挑逗原有「去性化」(de-sexualized)的童話版本。〈儀式〉則處理韓與魏二人之間在拜把兄弟般的「同性社會」(homosocial)與「同性戀」(homosexual)間的掙扎困惑。然而這種父親/女兒借屍還魂的混亂,在〈憂鬱的赤道無風帶〉則變成同慶、趙與小刀間欲解還結的女同志愛慾糾葛。又如在〈色情錄影帶殺人事件〉中,敘事者為赤裸躺在浴缸、全身捆綁皮件的屍體──奄奄一息臨界狀態下的死者,一個深信「作者,沒有大於作品的時候」的漫晝家,而全篇小說就在「我來、我看、我被征服」的信念之下,由死者一手編導演自己的謀殺場景中完成。
這些「後記」的敘事手法、配搭科幻魔界的出人意表,使得《感官世界》成了一大座互文(intertextual)的文字符徵迷宮,不僅角色忽男忽女,遊走亂竄於不同之文本,更相互指涉、雜交繁衍。形構上的「後設」,使悖德得以模擬,使叛逆無上安全。
《感官世界》中沒有汲汲打破禁忌的焦躁與控訴,卻有一而再、再而三「此路不通」卻要連連看的腦力激盪與A、B、C、D、ㄅ、ㄆ、ㄇ、ㄈ的排列組合,嬉笑怒罵過後,寶藏永遠出現在最(不)可能出現之處。
作者簡介
紀大偉
1972年生於台中縣大甲鎮。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戀物癖》、中短篇小說集《膜》,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失落的白鴿》、《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曾旅居美西(加州洛杉磯)六年,美東(康乃狄克州)五年。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 酷兒專語怪力亂神 張小虹
有沒有勇氣闖一闖酷兒的擬像視界,瞧一瞧薔薇遍野的標性立異?
《感官世界》收集了紀大偉的七篇文字,展現了一片科幻魔界,滿足初生之犢的衝撞力與企圖心。一路讀來,像是刺激精彩的電玩世界,顛來倒去之餘,有施虐與被虐的促狹快感。
《感官世界》中的遊戲種類,族繁不及備載,以下將僅就「性別遊戲」與「語言遊戲」二項加以穿鑿附會、附庸風雅一番。
在人獸界限都已模糊的世界人(《感官世界》中充斥著人魚族和食蟲族),女/男、同/異性戀,又怎有可能依舊楚河漢界、涇渭分明呢?〈美人魚的喜劇〉以女同性戀的詮釋手法改寫了原先淒艷美絕、痴心人魚化為泡沫的故事,也用大膽無邪的色情文字,挑逗原有「去性化」(de-sexualized)的童話版本。在〈美人魚的喜劇〉中,美人魚俯貼著王子如大法螺般長滿黝黑毛髮的腿,迷惑著他那「挺立磨光的紅珊瑚……脆弱、振奮、張狂」,而王子則在夢中瞥見撒尿的美人魚和她身上「象牙雕鏤的剔透乳房」和「毛絨絨的黑瑪瑙三角地帶」。然而王子與公主並沒有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當王子在馬車上強暴了美人魚後,落落寡歡的美人魚一直尋獲不到應允中的情愛迷戀,直到在夜半的水池旁遇見了另一個「她」。作者用「奧麗維婭」與「薇奧拉」來稱呼這一對女性戀人,逕呼莎士比亞《第十二夜》因扮裝而誤墜愛河的兩名主角,〈美人魚的喜劇〉似乎還給了她們在莎劇中被遏止而被剝奪的情流盪。
〈儀式〉則處理韓與魏二人之間在拜把兄弟般的「同性社會」(homosocial)與「同性戀」(homosexual)間的掙扎困惑,而韓竟也能從對亡父「勇武得像蒼鷹、尊貴得像天鵝」的追念,「移情」到對女兒的迷戀:「韓有種猥褻但貼切的詮釋:彷彿,身著潔白和服的父親,遁離照片中的母親……蜷伏在韓的血液裡……蛻成矯健的精蟲……打自韓的男體射出……假借妻子的子宮……這才造就令韓讚嘆不已的美麗生命……」。
然而這種父親/女兒借屍還魂的混亂,在〈憂鬱的赤道無風帶〉則變成同慶、趙與小刀間欲解還結的女同志愛慾糾葛,但最幽微奧妙的卻是同慶與小刀母親之間貌似親暱、實如情敵(母親視女兒的女友為情敵?)之尷尬角力。但看官切莫驚惶,更大逆不道、不倫不類的絕妙好戲,都將在〈蝕〉與〈他的眼底,你的掌心,即將綻放一朵紅玫瑰。〉中陸續登場:前者中的爸媽皆為男同性戀,共同領養了一對孿生兄弟,但由於媽媽喜著女裝、揚言要變性,終於氣走了爸爸;後者則是在記憶晶片、人體寄生的科幻魔法之外,也安排了男同性戀人,不過做為頂尖科學家的他們,沒採用領養的方式,反倒是將其中一名的精蟲轉化為卵子與另一名的精蟲結合,產生了小說中變性自如的主角。就是如此這般怪異,《感官世界》中沒有汲汲打破禁忌的焦躁與控訴,卻有一而再、再而三「此路不通」卻要連連看的腦力激盪與A、B、C、D、ㄅ、ㄆ、ㄇ、ㄈ的排列組合,嬉笑怒罵過後,記住,寶藏永遠出現在最(不)可能出現之處。
至於「語言遊戲」方面,《感官世界》的機智趣味,有時是會令人拍案叫絕的,SM變成Simulate Miracles之縮寫,像「愛吃病」(AITS)是食蟲族As Insects Teribly Suck的瘋狂傳染,褻玩文字的小把戲,總在《感官世界》中以反諷嘲謔的方式,忽隱忽現。
而「語言遊戲」的規則之一,就是永遠把「你」、「我」、「筆者」、「讀者」、「作者」放入引號。譬如〈儀式〉中的敘事者便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於主角韓對事件之回憶:「由於韓個人對於戀情,以及同性愛的錯愕、驚慌與恐懼,因此根據筆者臆測,韓平日大概並不大願意回想那段歲月;所以,這時他猛然挖掘出來的記憶,恐怕與當時的真相有相當的落差」;然而在一邊敘述、一邊修正的同時,敘事者更將「事實」比做「一團不斷發脹、不斷分裂的胚胎細胞」,而情節發展因果關係中的「因為」和「所以」只不過被視為遊戲機的代幣:「好不好玩?不知道。唯一確定的是:這兩種代幣像一群一群的黃蜂在空中姿意飛舞,你看不清在鼻頭前跳動的那枚代幣是『因為』中的哪一枚,你甚至分不清它到底是『所以』還是『因為』」。
又如在〈色情錄影帶殺人事件〉中,敘事者為赤裸躺在浴缸、全身捆綁皮件的屍體——奄奄一息臨界狀態下的死者,一個深信「作者,沒有大於作品的時候」的漫晝家,而全篇小說就在「我來、我看、我被征服」的信念之下,由死者一手編導演自己的謀殺場景中完成。這些「後記」的敘事手法、配搭科幻魔界的出人意表,使得《感官世界》成了一大座互文(intertextual)的文字符徵迷宮,不僅角色忽男忽女,遊走亂竄於不同之文本,更相互指涉、雜交繁衍。形構上的「後設」,使悖德得以模擬,使叛逆無上安全。
「玩/頑童」紀大偉有時撒撒野、有時也吊吊書袋,在他魑魅魍魎的文字世界裡,畫蛇理當添足,是為序。
【預購】新編傳說◎蔣勳
Regular price $21.0020年重煉一副魂魄.復刻蔣勳小說美學
蔣勳親筆揮毫「新編傳說」四字
「這是我20年來最喜歡的作品!」
神話如一艘船承載許多人的心事,從上游到下游隨波逐流而去。
傳說不是屬於主角,每一個角色都是不能分割的「同體」,是牽連不斷的因緣糾纏。
每個人都有一潭非常清澈的水,等待你去凝視自己,與自己對話。
當你從神話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你就能讀懂自己,對宿命也比較不容易慌張了。
一則則永遠不會說完的故事!
我們常常就像〈有關納西斯與Echo〉中的Echo,在沒有受傷前就假設自己受傷了,躲進自己的封閉世界,品味愛情的美麗;〈借花獻佛〉的燃燈佛身體變成一顆肉球,在陽光下滾動,從沒有陽光的角落到有陽光的路,彷彿是一種痊癒的過程;〈莎樂美、約翰與耶穌〉裡莎樂美最後和約翰人頭的吻,那是一個混合了美與罪惡的畫面,美與罪惡也可以說是情與慾的關係,在情極深時,慾望同時也最高漲。
本書收入十八篇傳說故事,藉由傳說故事的隱喻,我們讀懂了自己內在不被看見的部分,殘酷也好,慾望也好,得不到的復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極致激情也好。
也許,只有以傳說中的種種人性苦楚為鏡,我們才能看清人生的真諦。
作者簡介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
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
著有生活論述《孤獨六講》(本書榮獲200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07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2007誠品年度TOP100暢銷書榜、2007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TOP100暢銷書榜、博客來網路書店2009年度TOP100人文類第25名)以及《生活十講》(本書榮獲2009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TOP100人文類第7名、2009誠品書店年度TOP100華文創作類第5名)。
藝術論述有《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歎》、《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1999》、《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等。
【預購】莎喲娜啦 · 再見◎黃春明
Regular price $24.00簡介
黃春明的小說中蘊含著鮮明的民族意識。像〈莎喲娜啦.再見〉中被迫帶日本人到礁溪去嫖自己同胞姊妹的黃君,那種內在的衝突,令人不忍。黃春明的筆,也表現出他對土地的關懷和熱愛,就算現實生活充滿挫折與困境,故事主角的堅毅,總讓人們感受到那一線生機。像在〈鑼〉中因打鑼工作被廣告喇叭車所淘汰、長期失業的憨欽仔,其自尊與自欺的心理,描寫深刻入微。
其他收錄在本書中的短篇故事如〈溺死一隻老貓〉、〈癬〉等等,黃春明仍以戲而不謔的筆調、熱烈關愛的眼神擁抱筆下這些小人物,其所要針砭的不是看似荒謬可笑的小人物,而是使他們陷入悲劇的社會問題。儘管社會環境不斷改變,始終不變的是黃春明一貫對小人物的關懷。
作者簡介
黃春明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九○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預購】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
Regular price $24.00簡介
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對小人物的關照,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的面貌的同時,也讓筆下人物能在陷入命運困境時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在感傷之餘仍不禁莞爾一笑。〈兒子的大玩偶〉裡的父親為了謀生裝扮成廣告人,回家後總是以這般打扮面對孩子,等到有天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目時,竟認不得父親而大哭,父親拿粉準備裝扮的瞬間,彷彿為人生的荒謬與哀傷下了個黑色幽默的註腳。
黃春明亦有許多的作品披露台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的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在洋人餽贈的蘋果的滋味中,全然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失去自主謀生的資本,反而對咀嚼到洋人贈予的蘋果,並與西方文化沾上邊而雀躍不已,呈現其令人心酸的卑微。〈我愛瑪莉〉、〈小琪的那頂帽子〉則描述農村小人物在工商社會下為了生存掙扎,以及遭受美日經濟文化殖民的卑屈,在嘲諷中突顯出民族意識的矛盾。
作者簡介
黃春明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九○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預購】紅字團◎駱以軍
Regular price $19.00那天上課我們的小說老師大約是宿醉未醒,咕噥著一些我們聽不懂的句子,似乎陷在不得其解的苦思之中。最後他恍有所悟,揚了揚手中我們的作業,說:「孩子們,幹得好,逼視和探索生命真相的不二法門,便是在不懈的虛構中和無中生有之中。」
《紅字團》共收錄〈手槍王〉等六篇得獎作品。作者擅於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感覺、情緒、道德判斷置放於一荒謬曖昧的情境,運用角色認同及敘事聲音皆充斥干擾與延宕的技巧,逼視讀者注意小說虛構的本質,並開創出高度智性的詭戲,允為最具顛覆性的作品集。
《紅字團》是天生的小說家駱以軍的第一本小說集,一出手便領先同輩創作者不只一匹馬身,是他後來所有小說的原型,堪稱元氣淋漓之作。沒有《紅字團》,就沒有新世代創作者口中的「一哥」駱以軍。
作者簡介
駱以軍
一九六七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台北文學獎等,並曾多次獲中國時報開卷、聯合報讀書人、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著有小說集《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遠方》等書。
【預購】命子◎董啟章
Regular price $24.00 寫給爸爸、寫給兒子、寫給自己,建構三代人,一個完美,有溫度,香港人的故事三稜鏡,書展大獎得主董啟章最新長篇小說大突破!
這是爸爸的孫子,也是他兒子的書,又成了關於他兒子的父親,也即是他自己的書。
繼《心》、《神》、《愛妻》後,董啟章最平易近人、溫暖、笑中帶淚的作品。
繼《愛妻》探究兩性關係與夫妻婚姻中的愛慾本質及可能,董啟章又一人性關懷力作,從父子相處著眼,書寫父母與子女的角力與期望。
《命子》以父親的角度,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憶錄/生活散文形式,寫父子的相處日常和兩人之間的相互「忍讓」,寫兒子果之執著,為人父母之甜蜜無奈,讀來生動幽默。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則是沒有女兒的作者,透過虛構笛卡兒的人物傳記,想像一個有女兒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則虛構另一個不存在的兒子花的書信,試圖作為真實兒子的對照,也帶入自己孩提時的記憶,作為另一種隱性式父對子的期待。
透過寫實、虛構、再虛構的書寫策略和角度,熔散文和小說於一爐,讓父與子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接通。
董啟章:關於兒子,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 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17年《心》榮獲「第十屆香港書獎」。2018年《神》榮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2019年以《愛妻》獲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著有《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紀念冊》、《小冬校園》、《家課冊》、《說書人》、《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講話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同代人》、《貝貝的文字冒險》、《練習簿》、《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對角藝術》、《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學習年代》、《致同代人》、《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II》、《董啟章卷》、《心》、《神》、《愛妻》、《命子》等。
後記
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
二○一八年八月至十二月,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駐校作家。教學工作並不辛苦,學生非常認真,堂上練習和回家的功課都做得十分用心。要求作家參與的演講和活動也不多,我有充分的自由時間寫作和閱讀。
我住的宿舍位於「南洋谷」,離飯堂和超市很近,對於不太挑食的我,飲食的問題很容易解決。三房兩廳的單位,對獨住者來說有點太大。我把大飯桌變成我的工作桌,前面就是空蕩蕩的大廳。我從未曾在如此廣闊的空間裡寫作過。早上有鳥聲,晚上有蟲鳴,四周寧靜得像身在深山。有時一連幾天沒人打擾,從早到晚都不用說一句話。我突然尋獲了渴望已久的隱居生活。
單位在房子的三樓,景觀甚佳,對面是樹木和小山。因為較高,蟲蟻也相對較少。最常見的是一條每晚從門縫下鑽進來,沿著牆邊溜裡廚房的壁虎。壁虎行動利落,不擾人,只是經常留下糞便。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前面據說非常漂亮的藍湖和公園,因為學校的發展工程,每天都在挖掘、倒泥和架設建築物,白天有時會有點吵。不過關上窗,習慣了也沒有甚麼。在幾個月間,看著工人們每天辛勤勞動,逐漸把地形完全重塑,感覺跟寫長篇小說也有點像。
每天早上七點起來,在綠意盎然的校園,沿著那些微微高低起伏的路段步行,看著那些寄生著多種植物的熱帶巨樹,感受著早晨清涼的風和微濕的氣息,或者看著晨光在薄雲中透出,在樹冠的枝葉間散射成充滿神聖感的光柱。在經過田徑場的時候,看著每天都遇見的跑步者,或者每逢星期一至三參加足球訓練的青年(當中星期二那一組有三個女生),或者從游泳池濕漉漉地跑出來的晨泳者,感覺到時間永恆地重複,但又不斷地逝去和變化。
《命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就是在駐校期間完成的。相較於第一部分的回憶錄或生活散文的形式,完全虛構的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是一個反照。我刻意加入許多注釋,寫成好像譯自外文的人物傳記的模樣,但角度卻是主觀的,也即是一個父親的角度。在構造一個想像的女兒之後,我覺得無妨再構造一個想像的兒子,於是便有了第三部分的構思。這個不存在的兒子花,是真實的兒子果的對照。作為一個「弟弟」,我想知道「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兒子」有甚麼可能性。也許他只是作為大人的我試圖回復年輕的偽裝。
在我八月初離港之前,兒子正奮力寫作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我不知道繼兩年前的第一次認真和密集地寫文章,是甚麼契機促使他重燃寫作的熱情。今次的文集「出版」(自己打字、排版、列印和釘裝)之時,我已經身在新加坡。他在家裡搞的新書發佈會,我沒法親臨,只能在手機上看錄影片段。他印出來的成書,也要等他八月底和母親過來南大探我才拿到手中。當然免不了要付上新幣五元,即港幣三十元。雖然之前妻子已經用手機傳來了文集內容,但一書在手還是我這等老派人不能改掉的習慣。
文集今次有題目,叫做《像我這樣的一個男孩》,一看便知出自西西,但兒子其實沒有讀過原著。副題是「了解一個外來的十五歲的男孩怎樣看世界」。一打開便看到自序〈來自星星的我〉。為甚麼會把自己稱為「外來的」或者「來自星星的」?因為他很自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跟其他「地球人」不一樣。也怪我之前寫了一篇〈星之孩子〉(在本書第一部分),給他看後他深感認同,所以出現了這個念頭。自序中解釋了他再寫散文集的來由:因為他重看舊的文章,發現自己這兩年來有很大變化,所以想跟大家分享。然後便簡介了文集內的文章和分類。最後也感謝了黃念欣教授(他母親)給他的文章提供意見,以及義務幫忙校對。我並不出奇,他沒有提到我。
我曾經思考良久,要不要在本書中引述他的新作,甚至輯錄其中一些篇章。兒子自己也明白,這些不能算是文學創作,而是一個少年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文章。雖然,他對自己中文書寫能力的進步,也是滿有自信的。老實說,對平日甚麼都不寫的兒子來說,一寫便寫出了這樣具表達力的文字,我是很驚訝的。在我心目中,這些文章寫得很好,但那個「好」不是一般的判斷文藝作品的好。它的「好」,除了語言表達清晰準確,還有的就是它的真誠。這真誠包括毫不臉紅也絕無吹噓的自我欣賞,但又同時具有自我批評和反省的自知之明。有些寫到親友間的事情,可能會說得太直白了一點,令人感到些許尷尬,但大家都會諒解他的坦白。他就是不懂得也不覺得需要隱藏甚麼的人,包括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面對這樣的人,你會很容易喜歡他,但也會被他無意間傷到。然後,又會不問因由地寬容他。
不過,為了保障他的私隱,我還是決定不引述和輯錄他的最新文章了。那些最美好或不那麼美好的東西,就留給我們自己的親人圈子吧。至於本書關於他的第一部分,我寫的時候極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樣措辭,怎樣挑選,怎樣剪裁,或採用怎樣的語調和角度,以呈現一個既真實但又於他無損的形象。就算我是父親,又是一個作家,我也沒有權隨意取用自己兒子的人生,作為我的寫作材料。這一點我是十分自覺的,但有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則依然感到有點不太踏實。這個部分的初稿,我給兒子親自過目,以他不反對為底線。他對當中一些事實作了糾正和補充,但對一些細節的改動或虛構,他並不介意,似乎深明寫作的本質。總體來說,他的評語是:寫得幾好笑。我認為,這是我從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評價。定稿之後,本來想給他再審閱一次,怎料他說:這是你的創作自由,我沒理由干預。
至於他的最新文集,我就把裡面的文章題目記錄在此,讓大家窺見一班,一個自稱來自外星的少年的思想世界吧。「思考篇:一、超強記憶;二、陰謀論;三、回憶;四、忌諱;五、鏡子(二):多面鏡」;「生活篇:一、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二、瘋笑;三、老師;四、諸事八卦;五、零彈性;六、享受;七、知錯不能改」;「校園篇:一、這個很乖的;二、團體恐懼」。
在新文集的封底,兒子用了一張他以前去行山時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背向鏡頭,站在一處山崖邊,面對著天空中西下的夕陽,和一片金光的大海。他張開雙臂,手心向上,站成一個十字架的剪影,像極一個吸收天地精華的神人,或者正在接收宇宙訊息的外星人。在照片下面印了一行文字:「我與萬化冥合了。」我第一次看到,心頭一震。這像一個少年的話嗎?這不就是作為父親的我所曾寫下的遺願嗎?父與子,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接通了。
【預購】流俗地◎黎紫書
Regular price $33.00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得主黎紫書全新創作!
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
站在晦澀幽暗的路頭,每個人都在尋找未知的出口!
★ 王德威主編撰序,「當代小說家Ⅱ」系列新作
★ 現代版《小城畸人》,俱現精彩細密的人性書寫
「《流俗地》娓娓述說一個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馬來西亞社會華人的命運。黎紫書為當代馬華文學注入少見的溫情,也為自己多年與黑暗周旋的創作之路,寫下一則柳暗花明的寓言。」——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__________
除非有一天你們親自嚐到那滋味,
否則永遠不會明白自己錯過的是什麼。
俗世裡沒有動人的童話;
飄蕩至黯黑深處,該如何捕捉那一抹天光?
曾對未成年女孩始亂終棄、長相俊俏的大輝,
一個被訛傳已死之人,竟輾轉歸鄉,活生生出現在大街上?
天資聰穎的盲女銀霞,進入盲人院學習,
摸索光亮的路上,靈魂卻捨棄肉身,墜入無邊黑暗;
離鄉從業的印度仔律師,生命竟於三十六歲遭人暗殺,猛然截斷;
爽朗的馬票嫂年輕時離開軟弱丈夫、改嫁有錢黑道,
苦盡甘來後卻終結於失智症……
銀霞、細輝、拉祖自小一同長大的「鐵三角」,
歷經生命碌碌坎坷的拖磨,該如何尋找各自人生的出口?
「你們不覺得嗎?我們長大了。」
「長大了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世故了。怕雨打風吹;怕會變成落湯雞;怕感冒,怕生病。」
「長大就是開始意識到現實,會去想像將來了。」
小說以馬來西亞錫都,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拉開序幕。講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務俗事,迂迴曲折的情節,彷彿召喚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小事。
在「樓上樓」的他們如風中之燭,看似脆弱實則強韌,一旦離開,便流落於人海各自漂流;彷彿走的那一日也意味著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寬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熱帶國度的風土民情、政治時局,人們追憶往事,每翻開一頁像是自己被時光推到了局外,旁觀著當年的自己。這裡的雨下得頻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發生。那些記憶如今被掀開來感覺依然溼淋淋,即便乾了,也像泡了水的書本,紙張全蕩起波紋,難以平復。
《流俗地》以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每一短篇看似獨立卻又連續,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他們冷眼、坎坷、孤寂、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
作者簡介
黎紫書
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自24歲以來,多次奪得花蹤文學大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最多大獎的作家。她也受到台灣文壇的肯定,數次贏得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2016年獲頒南洋華文文學獎。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極短篇小說集《余生》、《簡寫》、《無巧不成書》、《微型黎紫書》;散文《暫停鍵》、《因時光無序》,以及個人文集《獨角戲》等等。
【預購】溫莎墓園日記◎木心
Regular price $29.00離別,走的那個因為忙於應付新遭遇,接納新印象,不及多想,而送別的那個,仍在原地,明顯感到少一個人了,所以處處觸發冷寂的酸楚--我經識了無數次「送別」後才認為送別者更淒涼。 --摘自〈此岸的克利斯朵夫〉
《溫莎墓園日記》是木心的小說選集。木心曾說,他的短篇小說可說是一種敘事性散文,就像音樂上的敘事曲。
本書取材駁雜,型態多變,時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有典型的故事新編,寓有人心不古的感慨;在生活廣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面多所探索,分別表現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與輕;牽涉到對於愛情的種種想法跟記憶;悼亡生命中幾位友朋行過的感懷述事。
《溫莎墓園日記》敘事平緩,不追求情節上的起伏,而變成淡淡散散的,像散文般的格局鋪展開去。寫著月淡如水的故事,沒有衝突,沒有煽情,充溢著一灣泓水,淡定如神,卻寫出了一個靈動的世界,用透澈而節制的筆調,描繪出人生的無奈、情愫、重聚、別離與生死。
作者簡介
木心
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
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時光隊伍:流浪者張德模◎蘇偉貞
Regular price $22.00在短篇小說集《魔術時刻》之後,蘇偉貞許久沒有出版小說作品,本書是她醞釀多年對於「時間」命題進行觀察與思考的最新力作,但恐怕連她自己也無法在構想初始前料及,會以她至親之人為題,且與他的罹病過程與死亡這樣接近。
死亡宛如一個目的寄清楚又神秘的旅程。「張德模」只是天地間一個旅人。他經歷的時代、生命中所遇人事,竟彷彿都是他的旅伴……
小說題目與內容裡的「張德模」竟是何許人也?一個已逝之現實中的至親人物?還是一個如今以小說虛構人物的形象與本質返魂般地活著,卻又必須在小說家妻子的小說裡再穿越一次經歷病症纏身到死亡的過程,既痛苦又堅強地強顏歡笑著──延續缺憾,也延續死者生命在未來未能完成的部份?
小說家絕望地催動編織時間的幻技,如一無視現實時間與命運規則的招魂術。這使她在小說裡別開新境,和「張德模」(他不能再躲藏到死亡裡)繼續地對話,在精神上完全全地陪他一程。如恆河沙數的追憶之瞬。啟動流光如瀑。 於是,本書成為蘇偉貞在她自己翻讀詮釋《哈札爾辭典》中未收錄的死亡章節;亦是她為下一輪太平盛世的亡者與未亡者們所寫的告別備忘錄。
作者簡介
蘇偉貞,知名小說家。
曾任《聯合報》讀書人版主編。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飲譽文壇,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華日報》小說獎、《中國時報》百萬小說評審推薦獎等。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包括:《魔術時刻》、《沉默之島》、《離開同方》、《過站不停》、《單人旅行》、《夢書》等,學術論文《孤島張愛玲》。
代序
時差
張德模,這次出發沒有你。
是五月的舊金山機場候機室,(日光節約時間,慢台北十五小時。)我在等待轉機去休士頓。從台北啟程一路向東(卻是到西方),十一小時後,於這座有時差的城市降落。
因為你的菸癮,多年來,航程超過五小時的旅遊地全不考慮,旅途受限,沒問題,我們自己創造路線,西進大陸。二○○三年八月你因食道癌住進醫院到去世,六個月,隨著你的離開原本以為關閉了的這條路線,卻帶我一遍遍回到你的生命之旅,以你作原型,我為你寫了一本小說:《時光隊伍──流浪者張德模》。卡爾維諾寫《看不見的城市》,所有被描述的城市都是威尼斯,他說:「我提到其他城市時,我已經一點一點地失去她。」我實寫你,虛構看不見的流浪隊伍,同樣看著你漸次往更遠更深處隱去,那樣的重重失落,我已經完全不想抵抗。命都拿去了,也就無所謂失不失去了。(人人都曾經或在未來離開。一九四八年底,小張德模跟隨蜀父母插花空軍入伍生大隊離了長江三峽,川人們在雨季中來到黃浦江邊碼頭倉庫埋鍋造飯,等待另一次起程。張德模喜歡站在黃埔江邊,小小流浪者的第一個異鄉。想像一定是那樣的,有趣地望著天空雨線如絲,經風撩撥,緩緩跌落江面,掀起層層漣漪,江面一片霧。)
其實二十年前相同的季節,我們到過這座城市,且穿過泛冷洌空氣及濃霧的城市地標金門大橋往北,去索羅馬山谷葡萄酒莊園。原來的死谷,因為酒而活過來。(西進路線上結識,成了鐵哥兒們的邱詢民回鴨綠江邊丹東老家掃墓,清明節午後一通電話打到台北:「剛才午睡我哥來鬧我,他說,詢民,你咋地不捎二鍋頭給我?我們什麼酒都喝夠,就二鍋頭沒喝夠。我說,大哥,我們沒少喝二鍋頭啊!二鍋頭到處有,我們隨閒晃蕩隨喝,肯定喝了個夠!哎!他不肯走。沒事!我待會到靉河邊多燒幾瓶給他。哎!盡鬧我!我也喜歡夢見他,還像以前那樣。」)飲者之路愈近山谷氣溫愈往上升,地表布滿氤氳,黃土壤植種大片大片橡樹,最佳軟木塞材質,和葡萄酒是絕配。進入有百年歷史的酒窖Sebastiani Vineyards酒莊,在酒莊玫瑰花叢間,品嚐最初的頂極葡萄酒,是的,環境和酒都軟了點,你一生不曾背叛可能要了你的命的烈酒。(四十年後,張德模重回上海黃浦江畔。燈火岸邊不遠老正興用了晚餐,「菜是甜的!」熱了紹興,「酒是酸的!」喝回紅旗二鍋頭:「好來菜!這才對頭。」)
二十年來,因為不同理由,我到過此地兩次,但這回,失去了你,我也很好奇獨自飛越太平洋後我的情緒。不信來世前生,死亡一向很難威脅我們。而此時,在通過國際與國內航站相連的空中行道半途,我停下了腳步,讓玻璃帷幕窗外的天空一角及流動的街景,倒影般緩緩往我內心洄流,我感覺到輕微的落寞,僅此而已,也提醒了我,距離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你遺棄人世你的妻兩年多了。(朋友以過來人細述丈夫過世初期的種種無名痛楚,十二年了她仍從夢中哭醒:「那種痛至少三年才會淡一點!」你極震驚,張德模是沒有離愁的!你又如何能有?你曾經遠觀陌生送葬隊伍裡有人狂哭狂喊而移開視線無法看完,你不屬於那支隊伍。但你明白,在這場遊戲裡,你拒絕不了的宿命是,存活者即被遺棄者。大部分被遺棄者將在他們,不,你們後半生,清醒無垠無涯的時空裡晃蕩,回不到有人的地方。自殺,那不會是偶然。)
失去了你的眼光,我重新丈量這座城市。因為施行日光節約時間,既使鐘面已近七點,舊金山上空一角薄亮蛋清天色、來往有序的車體,倒映於建築物,真像未來世界科幻片,黑白片。上次我們來,夜晚八點多進入舊金山上空,機窗俯瞰下方城市如聖誕卡片灑的金粉,千門萬戶著火般,彩色綜藝體,你說:「比起來台北簡直黯淡。」但你緊接著說:「那麼遼闊的國家,和朋友打麻將喝小酒開幾小時車不說,還得先約好,未免太遠了。」二十年後的現在,我突然回過神想問個究竟,你從來不怕遠啊?那是什麼呢?(霍桑小說《威克費爾德》裡的主人公威克費爾德,某日黃昏,帶了簡單行李出門,告訴太太去三、四天就返。他出門後,繞幾個彎,來到旅程終點──離家一條街外先前租好的公寓,住下。一天天過去,他甚至幾次與妻子錯身而過她竟沒認出他。如是二十年過去,家人徹底失去了他的消息,當他死了。一個雨夜,他反向繞彎,跨過街道,什麼事也沒發生,走進家門。)
「當他死了」,現實裡並不容易達到。你病房外及火化櫃識別名牌,我都取了回來插在靠書桌窗櫺上,與牆上掛著的遺照(跟才辦半年的新護照同張照片相同眼光)越過書桌前的我永恆的望出去。這次,是真正規格不同的兩種容器了,分別裝載你與我。我將信守約定,只要活著都會等待你回來報信:「究竟有沒有另一個世界?如果可能,請用任何方式回來告訴我!」(不斷進入載浮載沉淺夢地帶,無路線透明溫暖檀香氣息如光線掩映整個房間,如是我聞,每晚給出無言回答,檀香氣息直到送你進了國軍公墓當天即消失,毫無眷戀不捨。再清楚沒有了,所謂獨活,是連氣息都切斷。)
稍晚,我走進機場唯一還開著的餐廳,點了啤酒,幾台懸空電視正直播NBC藍賽,我看書下酒,只要有人走進餐廳大門,我便會抬起頭打量來者。多少年來只要進入機場運輸系統,你必先去吸菸室報到儲存戰備量,我會在約定的餐廳等你一起行動。以後,你不會出現了,這個習慣我同樣保留了下來。獨自上路多了,如夢中翻轉,我終於明白,你並不如我以為的那樣愛旅行,你只是無法被約束被關住。之前另一次長程旅行,俄羅斯,我多少意識到了。
俄羅斯的莫斯科,(非日光節約時間,慢台北五小時。)香港轉機飛十小時。攜帶你的照片,如強行押著你,一路去了莫斯科無名烈士墓園契訶夫、果戈里、高爾基最後的歸所,還隨俗的到紅場(廣場裡的國營百貨公司露天咖啡座非顧客不能上他們拜占庭華麗風廁所)、莫斯科大學……,夜間火車幾天後將旅途劃到北半球頂端聖彼得堡,出城赴近郊夏宮沿途,弧型遼闊的天空如奔赴天邊而顯高緯度。終於站在芬蘭灣邊夏宮碼頭東望窩瓦河的源頭聖彼得堡,冬季即將到來,海面水氣蒸騰,鳥們開始回返南方,我拾起腳邊一根羽毛,人類沒有翅膀,那麼,流浪者已轉胎完成。(傳說中的窩瓦河口岸,堅固的城牆對著河水迎風而立,巨大的倒影,熒然不滅。謎般十二世紀初曾有幾個突厥種草原帝國的子民哈扎爾人在此出現,十四世紀徹底失去了他們的消息。)我抽身回返城中窩瓦河大街冬宮爾米塔什博物館,擺開人潮,我快走經過達文西、米開郎基羅、印象派秀拉塞尚梵谷高更,最後停在林布蘭特展室。好不容易來到這裡的理由之一即將揭曉,林布蘭。你病中,我們失去了時間感,同時失去切除食道腫瘤的條件。我腦海裡有一幅未完成的畫,林布蘭的手術檯。(二○○五年秋末,聖彼得堡冬宮爾米塔什博物館,你的私闖世界四大博物館之愛麗絲夢遊版,林布蘭特展。你突然就站在這位光影之神的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畫作前,畫作中偏下方手術檯上躺著一具光線與時光凝凍的身體,醫生拿把刀正在教學。繪畫美學之手臂解剖,甚至沒流半滴血,那未被開膛破肚的遺體膚色,彷彿心臟仍在跳動。四周分據高低左右伸長頸背七名學生的眼光無限延展,有些彷彿看往無人的虛空處。皮包裡取出你和張德模的生活合照,張德模,人世欠你一次切除手術。站在畫作前,公然通過時光機你完成超越切除手術,張德模的身體得與林布蘭畫作同高度,稱之為昇華也好,無聊也好,生與死灰色地帶,此刻其他一切顯得多餘。與合照組成的你們仨,只關注眼前這幅畫,你說:「現在我們真正看見了,相信都會同意,這手術功力實在超凡。」你偷偷轉換畫名││張德模手術中。如果要你選擇膜拜一個神,你選這個。)
到這裡還有另一個理由,托爾斯泰。莫斯科近郊一百五十公里托爾斯泰莊園,文豪樸素的葬在那裡,草衣植被覆蓋作家的靈魂,四周是高聳巨大無言的白楊樹,林木小徑立牌上的俄文明確告示「禁止出聲」,於是人人不語到肅穆的程度,讀者子民來到托爾斯泰前面,獻花許願禮拜,殊不知,托爾斯泰修福音書,去雜質,疑神,甚而被逐出教會,於是他獨自出走,最後死在一個火車小站。但沒有人能擋得住托爾斯泰,這樣的墓園,土塚綠草不立碑無任何祭悼形式,一切指向他的《戰爭與和平》,主題模糊,(那難度高度我懂,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我毫無辦法的以你為主題。)七次修改,故事本身自己發展出生命。退至角落,拿出你的照片:「張德模,你看,托爾斯泰呢!」有生之年,那推遲了的西伯利亞紅色列車橫越俄羅斯計畫,導引你以這樣的狀態來到托爾斯泰前面,我唯有沉默:「張德模,對不起。」
坐久了你就會聽見,午夜登機的播音已經響起,為了調整美國大陸時差,(旅遊作家艾瑞克?紐比冬遊北京,經過十四個半小時飛行,晚上九點四十分進入中國甘肅上空之際,對這個以北京時間為準的沒有時差、能夠壓縮在一個大時區的中國,他不禁要在日後寫的《出發與抵達》裡調侃:這樣更容易讓十億中國人在同一時間就寢,同一時間起床,對於想知道他的子民身在何處做什麼事的統治者而言,一定很方便。)這班飛機是在午夜起飛,才好在黎明時分抵達休士頓。(日光節約時間,慢台北十三小時。)甚至有比這更晚的班機,不知要飛往哪裡?有沒有時差?
人生移動果然是複雜的。離開聖彼得堡前一晚的芭蕾舞劇《天鵝湖》,藍光中芭蕾舞伶滑過舞台,盈盈躍起,(萊特曼〈雙人舞〉:一條看不見的直線自地球中心向上畫過她和地面的接觸點。)她兩腳足尖抖觸輕擺降落,再跳躍,雙腿合十自轉,雙手張開成優美的大弧度,彷彿停駐空中。(地球,為了平衡她的動量,軌道向下移了十億兆分之一公分。沒有人會覺得,可就這麼精確地移了一下。)
張德模,也許正是你「就那麼精確地移了一下」,最巨大的時差出現了,(如果你活得夠久,他六十二歲之死那刻算起,十年後你六十一歲,你還有機會與他人生記憶重疊,再過去,就沒了。之後,你將獨自走向只有你的時光區,沒得對照。)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我都一樣,生命中心線漸漸抹掉,那條看不見的軌道,不斷向下移。
登機前,最後問你一個問題:「你那裡現在是什麼時間?」
旋轉門◎蘇偉貞
Regular price $29.00接續《時光隊伍》語境,《旋轉門》以更考驗小說家書寫意志的方式,去艱難實踐的,表面上,是這樣一種對「我」而言,更為真確的告別。——童偉格
出發吧,死亡那刻,擊打撞針,進入過去之未來,
倖存者的旅程與奇想。
也許,有那麼一條線,已移動。
一張追蹤地圖,終極望野,視為人生的實踐與裂變,
一條平行路線搭建出來了:
一是存活者旅程,歷經重回娘家台南及婆家變動,家族時間;
另一是接續其未竟旅程,且稱為大疤時間。
現實生活與記憶虛線,動靜之間。
2004年,旅者大疤接續了另一個旅程。
至親則面對留下的旅程地圖,俄羅斯、西藏、黃山、鳳凰、貴陽、漠河、重慶、內蒙古大草原……
彷彿朝聖般奮力前奔,整個完成與拒斥。
接著南回之路,親眼目睹自身世界一步步崩解與重建。
繼《時光隊伍》中對愛的告別,十年後,《旋轉門》是故事的接續。
一道迴旋不止、既動且靜的旋轉門,穿透往昔與此刻,記憶重生。
蘇偉貞
祖籍廣東,降生台南。黃埔出身前砲校中校、日日新租書店老闆之女。
知名小說家。現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曾任《聯合報》讀書人版主編。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飲譽文壇,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華日報》小說獎、《中國時報》百萬小說評審推薦獎等。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包括:《租書店的女兒》、《時光隊伍》、《魔術時刻》、《沉默之島》、《離開同方》、《過站不停》、《單人旅行》、《夢書》等。
張愛玲研究者,相關著作包括《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 (1952-1955) 小說》、《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以及主編《張愛玲的世界:續編》。
張德模,也許正是你「就那麼精確地移了一下」,最巨大的時差出現了,(如果你活得夠久,他六十三歲之死那刻算起,十年後你六十一歲,你還有機會與他人生記憶重疊兩年,再過去,就沒了。之後,你將獨自走向只有你的時光區,沒得對照。)如今,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我都一樣,生命中心線漸漸抹掉,那條看不見的軌道,不斷向下移。
—〈時差〉,《時光隊伍》代序
如果你活得夠久,他死後那刻算起,明年五十一歲、後年五十二歲,十年後六十一歲,跨過重疊區,六十歲那年你還有機會與他六十歲重疊並進,再過去,就沒了。之後,你將獨自走向只有你的時光記憶區,沒得對照。兩兒子會來問你關於父親、親奶奶、爺爺家族血脈(或恩怨)演化樹嗎?沒有可能。
《旋轉門》是貴重而艱難的獨語,獨屬於作者蘇偉貞。這麼說,並非因為小說再次展現一種經年錘鍊的語言風格,字字句句,均銘印作者簽名,而是因為也許,整部小說是在以其繁複的專注,解答整整十年前(2006),作者在《時光隊伍》裡,以徘徊纏繞的話語,反覆為自己設下的同一考題。這考題最易解的面貌是「時差」:事關比往者年輕整整一輪的「我」,在「謎題終於揭曉」(《時光隊伍》這樣開始敘事)、親者之死坐實了特定時點,正式啟動那必然就是十二年的生命「重疊區」後,「我」獨行其中的感知。死亡確證一種悖論:同行兩人間,年歲的永恆差距,自年長那人亡故起,對年輕這人,落定為遺贈時光的寬幅;而矛盾的是,年歲差距明確有多大,遺贈的時光也就具體有多寬。或者,對獨自記掛著「你」的「我」來說,某種意義,死亡是自行其是地,以其永恆終結永恆,而年輕生者動支的,是只能由己獨身包容,去複寫一次的盡頭。由此,「我」親校期程,並企求時光的許允。
「我」:人們通俗指稱的悼亡者。在這「重疊區」內,一切陪伴或追隨當然無非假擬,而「我」對個人生命的重新格式化工程,則可能是最龐然易視、但他者最無權置喙的一種虛構。悼亡者感知的「時差」:初始,生硬的隔斷由「我」轉譯為柔緩的贈與,事關已不在場的「你」,對「我」一人,所形成的在場性參照;事關理性說來,亦僅有一次生命機會的「我」,如此不可抑止去倒數未來,祈望著,要以個人生命全景,去極盡可能、絕無遺漏地涵納,且盼望著去同步新歷「你」的已歷性死亡;如此的,一種衷懷無法理性的訴願。只因或許,環顧這整個人世,除「我」以外,再無人願意、敢於這般珍視「你」,或有能為「你」這麼做了。
於是,矛盾的更是:死亡,在確證一種等量於年歲差距的贈與伊時,亦已為如「我」這般的記掛者,預示了如此獨自一年一歲,執著地與記憶對時,有朝一日將成就的,可能是對記憶寬幅的全盤侵蝕。「我」倖存,一天比一天,更逼近一個特定時點,直到越過它,「沒得對照」了,那時「我」,不免將(重)問自己一個遲延多年的問題:那之後呢?或許,這才是所謂「時差」的嚴峻全貌:「你」看,只會有一瞬,那樣短暫、卻初始即以命去鐫刻定了的一瞬,生者有可能,無比「精確地」校準自己於死者,等同他,去再一同無時差同歷。那之後呢?好問題。事實是這樣的:穿出遺贈時光的寬幅,「我」所有的,將又是年年隔遠的差距。這事不值一哂,是初始即已遂的實況,「我」早就明瞭了,只是悼亡者,「我」一人,以全生命的虛構意志,龐然地延遲了它。
人盡皆知:這首先是一個事關生命倫理的問題。但「你」看,獨有如此艱難:深刻記掛成就深切壞毀(記憶,以及餘生);全生命(「我」不能回贈更多了)的校對與絮語,竟爾僅能短瞬複視一次,那永遠無比沉默的精確。此外,一切無非盡是隔閡。此即《旋轉門》以一切話語逼近的對時:終究,自2004年彼日一刻起,一輪年光漫漫,(只可能是)獨屬於「我」的「倒數計時」將要完成;(再次的)「歸零」,這短瞬卻徵集生命甚劇甚烈的精確,即將成真(「倒數計時,歸零。」從前從前,《時光隊伍》這樣帶起最後一個艱難的句子)。從前已歷的,即將對此時的「我」成真。
於是,或許能這麼說:接續《時光隊伍》語境,《旋轉門》以更考驗小說家書寫意志的方式,去艱難實踐的,表面上,是這樣一種對「我」而言,更為真確的告別。「真確」,因為《時光隊伍》的迢遙預感,在記述(或蘇偉貞用詞:「實寫」)往者不在場時光的《旋轉門》中,由小說家複視為緩步前來的此曾在,並進一步洞視與叩問。於是兩者互文。〈遠方:漫長的告別〉,「我」定期回返,見證更多「你」未及見證的病況老態;車行中,被困在莫拉克暴風圈中的「我」,彷彿直接與《時光隊伍》的〈偽紀錄者〉篇章取得聯繫:彼時,敏督利颱風臨境,未來者張遠樵在張皇中,首次開口指認往者名姓,而「我」預感,且問「你」:「未來的孫子有意義嗎?」(是的,「偽家人」,「我」早就知道了:深刻記憶的傳達,「沒有可能」)。於是〈活口:同命〉,多年以後,「我」領著樵,這雙親見過往者的年輕眼瞳,尋訪甘家屋基「唯一的活口」,少女映;然而,這樣的探訪,卻帶給「我」惘惘的徬徨。再一次,事關情感記憶的嫁接,是否真有意義(或合於義)。
如此,存在於《旋轉門》的更多篇章,乃以更簡略指名的方式,以書寫漫遊旅途(「動」)及日常生活(「靜」)的二元結構,伸延《時光隊伍》預設的時空畛域:時間裡,一個更實然的「族性的撤離」(蘇偉貞)前刻;空間中,一個更確切的傷停人世。於是,似乎必然:所有這些實寫,將再一次深深指向意義之辯證。關於「意義」:生命進程有無意義;書寫自身有無意義。或許亦是人盡皆知(或當然,羅蘭・巴特,《明室》):當「我」拒絕,不能夠(「沒有可能」),或終究無法全然放心地,將個體生命歷程普遍化,將「你」信託給普遍意義時,意謂著以「你」為準心的書寫,對「我」而言,不免終將撞上意義之牆。
普遍化工程。對反於這個我們通常認知的所謂「療程」,《時光隊伍》書寫的獨特,在於表面上,它宣告了上述雙重意義的一體終結,然而,在深層結構裡,它卻是以重層造「偽」(「偽星球」、「偽故鄉」與「偽家庭」;「偽紀錄者」,「我」),在一個對流浪族群之普遍性的時光書寫裡,恆遠圈定它的準心,往者「你」,成為一位生命意義不容普遍化的獨特離群者(《時光隊伍》因此預言:「答案只有一個:你不屬於遠遠看著的這支流浪族群」)。於是,對作者而言,書寫與其說是「悼亡」,毋寧該說是風格者「你」,已由「我」動員一切妄「偽」與書寫之能,在「若有來生,別再找來了」,在所有關於告別的宣告中,給預先深切護藏了。是在這裡,十年校準的作者,《旋轉門》書寫,迎向一個比「時差」更深邃的考題。
於是《旋轉門》的「實寫」:如何可能,真確地告別(前提:是否必要)。於是,真確仍是關於「我們」:緩步逼近,獨力撤去一切動支妄「偽」去撐延的護藏,「我」將以我的更實然在場,確證「你」的永不在場。這是事實。然而,與此同時,以抗逆深層事實去創造的小說家書寫意志,《旋轉門》裡的「我」,悍然留駐自己,就擋在歸零前刻。十年:預畫與謀想,成為所有推「我」踽踽向前的現實。是因為如此,「那之後呢」對「我」而言,不單純是一個越過歸零瞬間之後的提問。實情是:每一天,每一天,「我」都在細瑣地穿越時區。「我」亦好奇(不是對未來。某種意義,擋在一切之前的、一切造就成的未來者「我」,沒有所謂「未來」),反覆想驗算:如何可能,倘若生命僅是一個維度,那麼會否,死亡也只是另一個維度。也許,基本上,是前一個維度的某種鏡像。
這麼說來,有一種書寫,人們通識地,將它指稱為「悼亡書寫」,然而,這指稱法只說明了最表面可見的維度混淆。事實上,這種書寫所追求的深切混淆,是層層再製的再製,鏡像的鏡像,直到終究,已不存在的,被以獨特的形式,重新寫入已不在場的存有中。也因此,悼亡的目的論外,這種書寫規範了自己的本體論,它當然可能,還是在追求一個事關「我們」的,接近不可能達成的理想敘事(在這個理想的同歷裡,人們一般指稱的所謂「生命倫理」,有什麼要緊呢)。
此即《旋轉門》:以小說家的書寫意志,留駐並超越悼亡。一種接近不可能的實證,以及創造。
【預購】沉默之島◎蘇偉貞
Regular price $24.00為什麼喜歡島嶼?
她仍願意重複一次︰「在這裡,很容易碰到事情發生。」
陷落的晨勉總是假想著另一個晨勉的清醒,如此的與自己對話。
這個晨勉和晨安是一對姊妹,另一個晨勉與晨安是一對姊弟。居所在不同城市的四個人,他們心中各自擁有自己的小島。他們性格迥異卻能從家庭的基因裡找到共同的宿命感,並急欲擺脫或歸附,以自己的方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透過身體進入靈魂,用力切割的愛與性卻如此模糊,如此對愛的深層需要,為了填補原生家庭裡失落的一塊,為了明白生活的真相,同時定位自己。
「你為什麼喜歡島嶼?」「我覺得完整太大的空間對我沒有意義。」
記憶使人不再孤獨,當船進港之後,有了去處的船隻便不再是島嶼。
蘇偉貞
祖籍廣東,降生台南。黃埔出身前砲校中校、日日新租書店老闆之女。
知名小說家。現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曾任《聯合報》讀書人版主編。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飲譽文壇,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華日報》小說獎、《中國時報》百萬小說評審推薦獎等。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包括:《租書店的女兒》、《時光隊伍》、《魔術時刻》、《沉默之島》、《離開同方》、《過站不停》、《單人旅行》、《夢書》等。
張愛玲研究者,相關著作包括《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 (1952-1955) 小說》、《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以及主編《張愛玲的世界:續編》。
目錄
《沉默之島》二十年(新版序) 003
在沉默中了解完整(得獎感言) 007
沉默之島 010
內容連載
1
晨勉一直記得「她們」三十歲生日以後的事情,她在當天離開台北返回香港。
變換城市,是那幾年她最重要的生活經驗。六月底,往機場高速公路兩側,她抵達初,盛開的杜鵑花期已經結束了。
那次台灣休假,她整整停留了二個月,一個人,不,她和「她的晨勉」。她的身世那刻完全放空。她二十五歲時母親死在牢裡,帶大她的外婆三年前過世了,她唯一的妹妹遠在英國,至於父親,她對他的記憶是五歲時看到的從不發脾氣毛髮豐茂白臉男人。
有另一個晨勉,是她大學畢業出國前最後一次去監牢探望母親發生的。有人喜歡幻想自己存在另一度空間,以便偷窺別人︰她不是,她不要不真實的東西。但她無法迴避視線親睹自己的命運而需要另一種人生的情況下,她有了另一個自己。與她命運相反的霍晨勉,由她構築衍生。她曾經問那個晨勉︰「妳要妳這個人生嗎?」她的晨勉沉默。她說︰「至少還有人問妳要不要這個人生。」她和她的晨勉初步交談居然毫無窒礙。以後,命運是她們兩個人的事。
她母親過世前,關於他們家,一切都是聽來的,但缺乏資料,傳到他們耳裡也就停止下來。流言裡父親有荷蘭血統,母親則從小性格怪異。她母親考完大學去加工廠等放榜認識了她父親,隨即就住在一起。懷上她,母親不肯拿掉結了婚。她年輕的父親開貨車,沿途找女人,若無其事回到家,一問便招。她父親從不說謊,認為麻煩。父親二十七歲那年,她母親殺了他,被判無期徒刑。
別人孩童時期,未必會去想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在一起,她和晨安一向知道,她母親和父親是性。外婆常說她個性是母親的翻版,沉默異於常人,如旅行異鄉啞了口的外國人。她和晨安急著長大,力氣用在世道人情之外,一路前三名上去,在學校累積了無數傳奇,寒暑假最重要的功課是每周去監獄看母親及打工。鄰居都說罪犯的孩子特別聰明,她們什麼工作都做過,電子加工、食品製造、路邊攤洗碗、手工洗車、加油站……充滿機動性。她們把每一毛錢都存起來當學費、生活費。她自覺這輩子,最沒受分裂的價值觀,是對待金錢的心理,她從來不因為受過錢的罪而覺得苦,她由錢看到的只是錢。
事件過程中完全不受影響的,是她們母親。母親在牢裡停止了生長,晨安說因為沒有性。母親不怕麻煩的留了長髮,每次會面,單薄清麗的臉龐彷彿越長越小,她和晨安固定結伴去,然後隔周輪流進去一個會客。有時她外婆也去,她母親不太開口,完全沒有當母親那套叮嚀。會客的時間感覺是片段、片段的靜止在飄浮,但是並不覺得漫長。她總側耳傾聽別人講什麼,旁邊說︰「我們很好,你在裡面別擔心。」她心底複述一遍,她不曾學會與母親交談,但仍盼望和母親隔週一次的會面,她感受得到母親的本能,母親似乎也在沉默地輻射。
她大學畢業後出國念書,出國前去看母親,母親問她修什麼?她說︰「心理。」那年她母親外表退到幾乎和她一般年紀,甚至比她小,因為神情。她和晨安長相似母親,白則像父親,她們遺傳母親的相貌,母親卻像她們犯了錯的女兒。母親第一次開始敘述準備多年的話,包括和晨勉父親未結婚前去住旅館的細節。打工的生活非常沉悶,未成年的女生主動帶浪子去旅行,性的國度旅行──小女生一直就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晨勉絕對相信因為某種力量,使母親未接受太多啟發,即有能力分辨感情應該是什麼樣子。她母親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感情。甚至走到殺人被關地步,渾身仍沉默而堅定地釋出一股對愛的神秘信仰氣息,並且因為這份信仰,使她一直保持年輕。
會客時間結束,她母親率先站起身,毫無眷戀︰「我寧願你們一切像你爸爸,而不是像我。你父親是個很有活力的人,充滿了變化。他能控制我們的關係,卻無法控制自己該去的方向,我們情感無路可走,他必須把我們推到沒有空間的地步,生,或者死。」母親懼怕沉悶無變化的生活,想到母親在牢裡這麼多年,那裡任何變化也沒有,生命裡最小的空間。就在那一刻,那種痛,晨勉生出另一個自己──正同步與美麗、不解憂愁、重視兒女前途的母親在家裡話別。「那個晨勉」將出國讀戲劇,於是晚上全家──她、父母及弟弟將會到餐廳聚餐。那個晨勉個性明亮,內在如謎、處處流露性格矛盾散發出的迷人氣息,並且,嚮往作夢的能力。那個晨勉,不懂感傷。那是她第一次她和符合世俗價值的晨勉交換視線,一個真實的晨勉。晨勉望著眼前母親青稚的臉龐,如此虛幻,她將透過「真實的晨勉」傳達生命訊息,完成另一種生活。她確定了──那個晨勉將隨她一起呼吸,填補她的空白。她說︰「媽媽,再見。」
她母親內心並沒有她和晨安,感覺母親只是單一活著,思念丈夫情感上的好,刻意輕忽自己殺掉他的錯。她母親只關心這件事,最後等著告訴她及晨安。
她在國外兩年,晨安大學畢業出國前夕去看母親,母親亦說了同樣內容的話,晨安上飛機後,母親在牢裡自殺。她在國外保持每周打電話回家的習慣,外婆不認識字,她非常不放心外婆和晨安,母親死時,晨安仍在飛機上,外婆不要她回去,一切都在外婆意料中。老人說︰「事情已經發生了,回來也改變不了,現在我反而心定了。」她發現他們家最了解母親的,是外婆,至此,愈發確定母親二度活著是為她和晨安,沉悶的活著。
晨勉拿到學位,一天都沒有多留。「真實」也該念完書回國了吧?沒有事情發生,她暫時無意視見另一個秩序。她回國後,進入一家外商公司擔任市場分析,把外婆從南部接到台北住,將以前的背景整個切除。她無意隱藏身世,但總不能碰到人就自白,何況沒人問,她讓事情變成這樣。找到依靠後,外婆很快變成一般老人,開始嘀咕女孩子婚姻最重要。她和晨安學業有成能獨立後,外婆加速老去。親眼看到外婆來日無多,她非常不安,她必須擋住外婆老化的速度,她和晨安商量她們之一得儘快結婚,安慰外婆。
晨安動作還真神快,不久放出消息將和英國人亞伯特結婚,晨勉由衷大笑道︰「你跟外國人結婚等於沒結婚,外婆哪懂洋文。」晨安說︰「真是的!那這個算了,我另外再找。媽說爸爸那種男人好,有活力,不懂方向,我只遺傳了不懂方向這點,我再試試看,也許媽講得對,有活力的,就不懂方向。」她們現在比較能開自己的玩笑了。她回應︰「外國人就外國人吧!我連半個外國人都找不到,也許這樣亂搞,結局好點。」她那時不知道,她說的正是自己。
晨安要外婆一定主持婚禮,婚禮在英國倫敦近郊一個小城舉行,晨安將住在那兒。
外婆第一次坐飛機出國,那簡直是天大的事,老太太甚至要晨勉教她幾句洋文。晨勉教了以後,老太太回復小女孩時期求知精神,整天背整天忘,晨勉興致極佳,不斷補充新句子。結果她外婆從搭飛機到目的地全簡直教晨勉大開眼界,說什麼海關、空中小姐都懂。外婆的意志力,她是見識到了。
老太太很喜歡洋孫婿,當場賞了個大紅包,洋人天生對金錢有套衡量標準,也很歡天喜地,反正是作戲,她暗暗覺得可悲,她外婆是真心的。外婆一輩子沒真正高興過幾天,全教那幾周給占了。晨安偷偷告訴外婆已經懷孕。外婆笑著罵︰「遭天雷噢!這樣沒規矩!」她知道外婆是高興的,終於有個人比丈夫更血親陪晨安,晨安的「成就」顯然是大過女兒,又有學問又嫁得好。反正那段時間整天鬧,又吃又喝又玩,完全不像她們的生活,也完全不像來參加婚禮。沒有內容的日子更累人,但那一刻真希望外婆能留在英國別回到以前的輪迴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她問晨安︰「你會一直愛亞伯特嗎?」
晨安︰「什麼一直,我從來沒愛過他!」
她一點不驚訝?「那孩子呢?」晨安說︰「哪有什麼孩子,哄阿嬤開心罷了!」抬起頭笑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才不要真的愛上人呢!」這句話多年來一直最教她心疼晨安。晨安不是沒有愛的能力,是壓抑自己愛的能力。時間到了,她決定帶外婆回台北。再演戲下去,就要穿幫了。
晨勉牽著外婆回到台北,透過進出國門的旅客身影,她需要另一個世界的秩序,召喚出「那個晨勉」穿越機場進入大廳,憑關係進入國家劇院,熱鬧無憂地結了婚,先生叫馮嶧,她老了,那個晨勉和丈夫還年輕,關係牽絆安於生活,從來不缺乏情感。「那個晨勉」天生明快,敏於嗅聞真實的情感。
她回台北後,又碰過幾個男人,發現自己這輩子比別人更容易碰見男人,但從不拿這當回事罷了。事實上她也還年輕,才二十六歲,卻比別人更注意結婚這件事。她需要情感,她清楚意識到這點,不是急,是無法想像那種從沒發生過的全新生活,對她多麼遙不可及。她那股深沉的對命運質疑的味道、恍惚、神祕,無法複製或大量打造,使她更吸引人。男人覺得她和一般女子不同,她沉默、思考而且善於承擔。更因為她漂亮得不俗,他們相信那完全因為她的想法,而使她有不同的容貌。
毫無個性可言的生活方式,晨勉再度失去那個晨勉的消息。唯一值得遵守的秩序是晨安在該生孩子時,寄來了和嬰兒的合照,不知道哪兒借來的嬰兒,完全是個洋娃娃,晨安光明正大說謊,但是她們外婆相信隔代遺傳,說嬰兒像外公。她們這世紀了,還發生十九世紀時代的事,晨勉覺得荒謬,但是她知道晨安一向比她決絕──她們為自己最在乎的人活,又不為別人!晨勉踐行這規律的記性特別好,不知道這點像父親還是母親,她只知道,在這樣的命運裡,突然越來越想了解她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個性強烈,卻不抵抗命。人生真的全是偶然嗎?像外婆過世後,她去應徵香港工作,十五分鐘便決定了她的未來。
兩個月假期比想像短,晨勉還記得那天,飛機升空後,她不知怎麼頻頻下眺,台灣真小,比她第一次離開時更小,飛機很快就出海了。她是到後來才明白,那刻她是在對三十歲以前的生命告別。她在台灣那段時間,回過一次南部,甚至到以前住過的巷子逗留,最後在大門種有鳳凰樹的旅館住下;行經母親死在裡頭的監獄;上父母親的墳。母親死後,外婆將骨灰領出來與她父親合葬,真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組合,母親生前殺夫,然後還愛他,最後葬在一起。是誰同意的呢?母親自殺並未留下任何遺書。
晨勉在南部小旅館住了十天,過和停留台北時一樣的生活與步調,閱讀及思考,循著她的思考路線到達每個事件中心,便久久停留在那裡。除了愛情,她想,這就是她的全部了。
事實上她待在哪裡都一樣,而她就是越來越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固定太久。她非常明白,如果有一天她決定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一定是她生活中發生了無比重要的事。比她母親死亡更重要的事。她母親死亡,代表生機戕斷了,對她,所謂「更重要」,必然因為導致「改變」,因改變而繼續。這改變,重要而不可怕,否則她會放棄。以她目前已經沉悶了一長段時間的生活形式,她隱約覺得正在等待的那刻即將來臨。
當時說來,她的一生大半呈靜止狀態,她不願意用「尚未開始」這字眼。譬如做愛,她雖然讓此保持靜止狀態,飄浮在她生命最高層,不表示她尚未開始懂得這件事。唯一經常的行動,是和晨安聯絡,無論人在哪裡,她們保持交談的習慣。
晨安博士學位拿到後,因為論文分數高又年輕,被學校留下任教,還被台北的大學請回來開過幾次會。晨安研究資訊傳播很有股學者風采,然而晨安學術上的成就一向與生活無涉。晨安和亞伯特講好不生孩子,這點亞伯特特別能接受。晨安說過,亞伯特覺得她的東方親戚像外星人──外婆以及她們的私生活關係的全然陌生;但長久保持高度興趣的,是對晨勉的好奇。這有點邪惡的成分。偏偏晨安提起這事反倒十分淡漠︰「去他的王八蛋。」
她們也曾討論晨安的性生活,晨安說︰「大概東方人天生和西方人不適合吧?他從來沒有啟發過我,我也不想啟發他。外國人往往思想嚴謹,但行為很單純。」晨勉有時候擔心晨安對性的態度太複雜了。但是晨安又還有別的。
外婆過世,晨安兼程趕回,亞伯特因為好奇,想一道跟著,但晨安沒同意。晨安想保持與外婆、晨勉關係的完整性。晨安甚至從來不對亞伯特提起自己父母,晨安認為那是私事,無關他人與情感好壞。晨勉知道其實那正是晨安嫁外國人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她們父親像外國人。
晨安抵台北,她們同心為外婆做誦經法會;外婆生前她們為她所做的一切,和死亡比起來,都顯得多餘。儀式最後將外婆遺體推進焚化爐時,晨安突然狂喊道︰「不要燒她!她會死!不要燒我媽!」晨安完全崩潰。精神、實質,她母親都在外婆身體裡。跨越記憶與生死,晨安視外婆為母親,更老的母親。事後她們把外婆的骨灰送回南部她母親同座靈骨塔。她們不明白自己的心理,難道老人生前透露出依戀女兒的心事嗎?晨勉無法釋懷這個決定,因為她無法說服自己︰有何道理死了要葬在一起?死亡唯一的支撐是,她離開一個地方不再在乎與當地的人、事糾葛。外婆離開了這世界,應當也原諒了女兒給予的夢魘吧?那種人生的方式,實在超乎外婆的能力。彷彿駕馭無法控制方向的風浪板。外婆當初將她們母親的骨灰領出來和她們父親葬在一起,有否得自誰的指示呢?譬如託夢?外婆火化第二天,晨安即返復原有角色,但人很虛茫,過分沉默的提早離開台灣。
她們的血親相繼死亡,代表她們身分標誌消失了,她們是誰?一座未開發過孤島?
香港也是一個島。也許她出生在島上,所以她喜歡島嶼,喜歡島嶼的可見,小而完整、孤獨。她在香港已經停留一段長時間,她為一個全球性香水公司在亞洲地區擔任巡迴顧問,公司希望得到她專業的市場需求分析,那是她當初應徵這份工作的理由之一。那時,她決意徹底由舊環境出走。
離開台灣前,她問那個晨勉︰「跟我一起走好嗎?」晨勉搖頭,散發嚮往正常生活的光亮,讓她無法直視。開始工作後,她經常出差,在亞洲地區走來走去,照說應當無法有效累積碰到對象的經驗,事實卻不。她接觸的人幾乎都是未婚的洋高級主管,即使東方人,英文也像母語。這些「桃花」,她跟他們如同兩座島──必須經常、固定和他們聯繫卻各為主體。這也許相當投好男性心理吧,她的情感市場附著香水氣息輻輳開來。
總公司在香港設置亞洲地區總經銷中心,她人在香港時才需要每周固定進公司。她不住香港本島,住離島,每天渡輪載著她過海,她住的那個島有不少人這樣生活。但是她並不覺得他們的生活是相同的,她喜歡流動的生活而非分級的生活。她思考過,其實她的生活是一片一片的,只有生活本身沒有因家庭教育養成的生活習慣。譬如她可以在很多地方閱讀,但是沒有在光線恰當、四周寧靜、空氣飄送咖啡香的地方閱讀的習慣。生活對她就是二十四小時的轉動。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事。她非常明白她和晨安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生活,因為她們沒人教。
她住的那個離島,每到假期大量情侶蜂擁而至。有時為了好奇,晨勉會離開山坡上的屋子走到人群裡。黃昏時分,街上的燈是暗的,流動的人潮卻像螢光棒。成束成束地走進每處亮著燈的店鋪裡。她夾雜人群裡如同街道一般暗。「離島假期」的名號打響後,連外國人到這裡都是成雙成對︰她在別處旅遊,常看到隻身度假的外國人,在離島他們像恐龍一般絕了跡。
離島的度假村被隔成一單元一單元出租。度假村不大,房間卻不少,她從來沒看過那麼小的套房。白天那些情侶們在沙灘遊蕩、追逐,日正當中還曝曬在烈陽下,發瘋病似的需要陽光,黃昏時則呼群引伴上街進餐或買回去煮。不管白天、夜晚,面外的套房總拉上窗簾,不知怎麼,像難民村。光看那些拚命發洩精力的男女,那些房間到夜裡,不知有多少性愛發生。
她曾經對晨安說起這些,晨安大笑︰「人家雙宿雙飛,那你就更沒機會了。」晨安要她形容那些男女的長相給她聽,她想了想︰「沒什麼特別,只覺得那些人不男不女,尤其男人,性徵不太明確。」
晨安樂了︰「那你怎麼知道他們要做愛?」
「他們認為這是度假裡的一部分嘛!只得全套履行。看不出他們有什麼腦子。」她因為感慨衝口而出︰「如果有一天我在這些人群裡發現單獨度假者,我就主動追求他。」晨安當下要她發誓,她發了誓。
關於香港,她從來沒一種主動感,她只是站在那裡等待事情發生。香港是一個太真實的地方,沒有傳奇,那是她敢發誓的主因;其次,她的生命從來十分模糊,沒有可供分辨的時期,沒有愛情時期、友情時期……,愛情時期裡又沒有什麼麥可、喬治、威廉時期……,她看不出「度假者」的可能。
那天,她又重新回到一個她熟悉的地方。
【預購】遊戲自黑暗◎李奕樵
Regular price $25.00你幹嘛堅持讓自己變得好玩又有趣?
收錄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兩棲作戰太空鼠 >!
收錄駱以軍九千字導讀<小說家與小說家的大賣場>!
本書集結了8篇創造力爆炸的現代故事,每一篇都在變換姿勢,以訴說荒謬與現實。新生代作家李奕樵的出現,象徵舊寫作世代的揭頁,一種新風格的現身。他窮究事物規律,把玩世界的各種可能性;聰明、多元素交融的寫作,驚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他的小說自成一格,讓每一篇小說都是謎題、是生命困境,更是遊戲!
在李奕樵以前,我們無從想像這樣的小說,這樣的世界:
他是軍營裡的新兵,作為學長惡作劇的人肉刑具在夜裡爬上其他學弟的床;
他早在出世以前即被預言為女,為了讓預言靈驗,他成為了他的孿生姐妹;
他被要求重建已逝失語男人的夢境,而他知道執行這項任務的要訣,是先讓自己成為這個男人;
在被遊戲忘記以前,他是唯一的玩家……
本書特色
◎以遊戲概念貫穿全書。
◎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兩棲作戰太空鼠>為回應洪仲丘事件之作。
◎「這樣的一個天才小說集的出現,給台灣的小說什麼樣的啟示:我們不僅不是跑得太遠,反而是跑得不夠遠!」——駱以軍
名人推薦
朱宥勳、黃麗群、駱以軍熱辣辣專文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我相信李奕樵將會是個『大的小說家』,他不是依賴抒情天賦,魔幻技藝,怪奇家族史進場小說的隧道,而帶有一種讓我想流眼淚的,柏格曼式的,杜思妥也夫斯基式的,惡與愛的嚴肅思辯。 」——駱以軍
「如果李奕樵也是一顆堅果,我會說,敲開來,那裡面應該會存著一種小說家式的好奇心。他想把所有規律拆開來,看看能不能親手組成另外一種規律。有多少規律的組合,就有多少種世界的可能性。」——朱宥勳
「《遊戲自黑暗》鋒刃揮更遠更發力,指向一個更容易揮劍落空也更野心的場所。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場策馬入林,也是島國年輕寫作者在各種命定綁縛中奮壯的一次縱躍。」——黃麗群
作者簡介
李奕樵
一九八七年生。台北人。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二獎。作品曾入選《一〇二年小說選》(九歌)。
跋
奮壯的縱躍
黃麗群
我是從〈兩棲作戰太空鼠〉認識奕樵的寫作,在這篇小說中,他手揮五弦,目送飛鴻,展現切割現實肉體不見血的上乘刀功。不過《遊戲自黑暗》又一反前情,他將鋒刃揮更遠更發力,指向一個更容易揮劍落空也更野心的場所。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場策馬入林,也是島國年輕寫作者在各種命定綁縛中奮壯的一次縱躍。
好奇心激活一隻小說家
朱宥勳
有的人,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喜歡寫小說。
比如李奕樵。
李奕樵喜歡有趣的東西,喜歡厲害的東西,喜歡任何實際上跟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的東西。大概是因為這樣,我們相識十年以來,他的身分和興趣一直在疊加。最早我知道他念數學系,正在詩社活動,對吉他欣賞也很有水準。過幾年他突然自學寫程式,最後還成為資訊工程師。他喜歡看電競,自己也非常認真地練過《星海爭霸》,APM最快好像可以接近三百——那是「每分鐘所下的指令數」的意思,我第一次看他打電動的時候,覺得他是用一種愛撫的手勢在鍵盤上彈鋼琴。後來他還把我一起拉入坑,成為我玩《星海爭霸2》的教練,只是我的APM始終只有他的三分之一不到。這些興趣有時候還會混雜繁衍,比如他寫了一支爬蟲程式,用一套自己設定的參數,搜出了Steam上面最好的一百個遊戲,因而轟動了PTT的遊戲相關版面。
最近的新興趣似乎是刀。曾有人目擊他坐在公園裡,順手撿起樹枝,從口袋裡摸出刀來把枝椏一一削平。我問他,你買那麼好的刀,不擔心在這麼粗的地方傷到刀刃嗎?
「如果是夠好的刀,不應該會因為削樹枝而傷到。」
他淡淡說。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如果會因為這樣就傷到,那把刀也沒什麼好珍惜的。 因此,要跟李奕樵聊起來,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是你至少要懂一件跟別人說起來,自己的眼睛會放光的事。所以有段時間,我們會連續聊好幾個小時:他跟我講電競;我跟他講棒球。過一陣子話題可能又會變,因為他會帶我去他研究了好一陣子的拉麵店,而我只好拿出為了寫小說而搜集的軍事資料跟他交換。我們大概都不是很懂對方在說什麼,不過這樣很好,我們都可以聽到彼此這段時間遭遇的有趣、厲害、實際上跟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的東西,像是小學生帶玩具去學校炫耀一樣。
但我沒有問過他為什麼一直喜歡小說,小說夠有趣嗎?即便我是寫小說的,老實講,我也對小說還沒那麼有信心。我們已經不是白先勇那個天真年代的人了,甚至也比朱天心小好幾輪了,什麼「文學是大寫的」這種話是很難昧著良心說出口的,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才華分配,並沒有獨厚文學人。面對了不起的遊戲設計師、電競選手、刀匠和壽司師傅的時候,你會很清楚自己必須非常非常努力,才能讓你戮力從事的東西,勉強及得上「無須羞愧」的水準。
然而李奕樵就是繼續讀、繼續寫了。一直以來,他都是我在小說品味上最信任的朋友之一,我大多數作品在出版前都有請他讀過。他的小說也越寫越好,是那種會讓身旁所有對文學有點感覺的朋友,都會同聲譴責「你到底什麼時候要出書」的好。一年多前,我在自己的直播節目裡逐行分析本書的第一篇〈兩棲作戰太空鼠〉,四千多人次的聽眾反應十分熱烈,不少人追問:這是誰?他的書哪裡可以找得到?
現在可以找到啦,就是這本《遊戲自黑暗》。
當我讀完這整本小說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零散閱讀單篇之後,我好像覺得自己找到答案了。如果說李奕樵這個人有什麼核心的話,大概就是一種「窮究事物規律」的好奇心吧。對他而言,這個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鮮事物,初識這些事物的時候,它們總是能展現出最有力量、看似非常奧祕難解的一面。但是,不管面對什麼,他總是具有一種hacking的精神,想要破解那底下流動的程式碼。
但他也不是一個單純的理性主義者,不會傻到認為只要具有分析性的知識,就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核心。他的好奇心更像是在敲開堅果:不管是怎樣神祕複雜的事物,先窮盡理性的工具去描述、掌握之後,才能剝除外殼,看到最精華的內核。窮究事物的規律是為了篩掉規律,這才使得我們感受到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我們看到的神祕真正揭示了它的深度,而不僅僅是資訊不對等的愚人讚嘆。
親眼敲開堅果之後,就能看見〈Shell〉的敘事者看見的極限之景,而且還是借來的:「我的手這輩子大概就只能到這個程度了,我的心智也是,但是也許我還能擁有阿勳的眼睛。」
而最終極的好奇心,大概就是「人是怎麼回事」吧?
因此,這本書裡的每個篇章,似乎都可以理解為「對人類這種東西」的好奇心衍伸出來的hacking展演。〈兩棲作戰太空鼠〉的程序性語調、〈Shell〉裡的Shell和穿插其中的「被改動過的遊戲參數」、〈另一個男人的夢境重建工程〉敘事者對於另兩個人類心靈的逼近,都可作如是觀,那都是對某種規律的破解。而最後設、最純粹的規律,當然就是語言了,所以即便是〈無君無父的城邦〉裡的親人早已無法言語,仍有「妳的內臟終於也掮負起表述的任務」的句子。而整本書最重要的一篇小說〈遊戲自黑暗〉,甚至重新發明了語言:「語言是為了溝通。溝通是為了規則。而規則是為了我。」我們如何去用文字去固定一個還沒有發明任何文字的曖昧空間?在這樣後設到不可再後設的提問下,這篇小說就以最簡單的形式碰觸了最困難的問題。而一切的探索到了最後,就來到了〈神與神的大賣場〉,由人到神,這是混雜著自嘲的自信;如果讀者讀到最後這篇,記憶還夠強韌的話,會記得這本書第一篇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從一個(卑賤的)神一般的視角,對更低層次的存在物發出的命令。
如果李奕樵也是一顆堅果,我會說,敲開來,那裡面應該會存著一種小說家式的好奇心。他想把所有規律拆開來,看看能不能親手組成另外一種規律。有多少規律的組合,就有多少種世界的可能性。在這裡,「親手」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在這個意義下,亞里斯多德是對的:在他的知識分類系統裡,文學不是當代人刻板印象裡那種抽象性的、精神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必須動手去做的,實作性的知識。
幸好,人類似乎還算有趣。還能引發李奕樵的好奇心,讓他有用小說來擺弄一番的興致。於是好奇心就這麼激活了一隻小說家。
【預購】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瑞蒙·卡佛(翻譯:余國芳)
Regular price $22.00美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
寫給未來創作者的傳世之書!
33篇從未發表之作,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專文導讀◎陳榮彬(臺大翻譯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如果作家不能心口如一的寫出內心想法,拜託,快點轉行。」──瑞蒙.卡佛
為何卡佛從不寫長篇小說?
誰是將卡佛領進文學窄門的導師?
誰是他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推手?
卡佛心目中的好作品,標準為何?
卡佛給年輕寫作者的建言有哪些?
卡佛出身寒微,十九歲即奉子成婚。接下來的數十年人生裡,他為了一家四口的生計奔忙,屢屢跌入困境,乃至最終亦步上父親後塵,成了酗酒之徒。然而,即便在最困頓時,卡佛對文學的熱愛仍堅持不變,他從二十歲起開始寫作,接下來的二十年,寫作成了他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出口。1983年,他獲得「米德瑞暨哈洛.史特勞斯生活年金獎」,才從經濟窘境中徹底解脫,五年後便因病過世,然而他在短篇小說所奠定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本書收錄33篇從未正式發表過的散文隨筆與書評,隱含了卡佛對好作品的準則與期待,不僅讓讀者首次有機會一窺卡佛的生平、經歷,甚至內心世界,更是開啟寫作之路的叩門磚。
書籍重點
★ 寫作大師卡佛33篇散文集結,繁體中譯本首次面世。
★ 卡佛被譽為自海明威以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小說家。
★ 村上春樹將卡佛推崇為其寫作上的啟蒙導師,他曾說:「我的寫作,多數來自瑞蒙.卡佛的啟發。」
★《倫敦時報》評譽卡佛為「美國的契訶夫」。
作者簡介
瑞蒙.卡佛
Raymond Carver,1938-1988
美國短篇小說家,詩人。
被譽為自海明威以降,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短篇小說家。
《倫敦時報》推崇他是「美國的契訶夫」。
1938年出生於俄勒崗州,19歲高中畢業後即奉子成婚。為了維生,他曾做過鋸木工人、門房、送貨員、圖書館助理,曾四度酒精中毒入院。前半生貧困潦倒,但始終懷抱著作家夢,堅持創作。
他的寫作功力是苦學而來,直至四十歲,即70年代後期,才逐漸在文壇嶄露峰頭,並於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斯特勞斯生活年金獎;1985年獲《詩歌》雜誌萊文森獎;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哈特福德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布蘭德斯小說獎。然而,卡佛享受成名的滋味並無太久,五十歲即因肺癌過世。他所留下的作品並不多,主要有《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憤怒的季節》等短篇小說集和詩集。作品亦被改編成《銀色.性.男女》等電影。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導讀
一個平凡真誠的「說故事的人」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任何人的生平若能夠真誠地被述說出來,都可以成一本小說。」——引自海明威《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為小人物說話】
一九九三年,好萊塢大導演羅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已於二○○六年去世)拍了一部叫做 Short Cuts 的電影,雖然莫名其妙地被台灣片商翻譯成《銀色.性.男女》(可以看到小勞勃.道尼成為「鋼鐵人」之前的青澀模樣!),但從原文不難了解那是一部由許多故事湊起來的電影,而且阿特曼的故事就是取材自當代美國短篇小說名家瑞蒙.卡佛。隔年,時報出版社翻譯出了阿特曼為這電影編的一本卡佛故事集,書名還是叫做 Short Cuts ,中譯本受電影影響,取名為《浮世男女》(已絕版)。把這本故事集中譯本翻開一看,我就手不釋卷了,內心納悶卡佛為什麼可以把那些小人物寫得那麼絕?無論是〈鄰居〉裡面那一對幫鄰居照顧房子的無趣夫妻,或是〈他們不是妳的丈夫〉裡面失業的魯蛇丈夫,還有〈告訴那些娘兒們我們去了〉那兩個一起犯下性暴力重罪的好朋友,都被寫得如此真實。我想,描寫平凡的人生,也是一種本事吧?而且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他自己也經歷過,且看他在本書的〈火〉裡面細數自己做過哪些瑣碎的零工:「在鋸木廠待過,也當過大樓管理員,送貨員,在加油站打工,在庫房打掃……只要說得出的,我都幹過。有一年夏天,在加州的阿克塔 —— 這是千真萬確的—— 我為了養家活口,白天的時間都在採鬱金香;晚上在餐館打烊之後,我還到一間得來速餐廳做內勤和清理停車場的工作。有一次我甚至考慮應徵收帳員……」。卡佛在這本書裡面,雖然並不是很有系統的,但多少也交代出自己的生平與他短篇小說書寫之關係,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爛酒鬼卡佛】
卡佛大約在不到三十歲就染上了酒癮,據說他到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有趣的是,此時台灣小說家白先勇也在這裡求學,他們曾在校園裡擦肩而過嗎?)講學時,喝酒比寫東西的時間還多。卡佛所寫的以酗酒為主題的故事,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曾是酒鬼,寫來特別真摯,就寫實與抒情而言都屬上乘之作。例如,《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裡面的〈柴火〉("Kindling"; 這篇作品在他去世十一年後才於一九九九年被《君子》[Esquire]雜誌刊登出來,於隔年幫他奪得第六座歐亨利短篇小說獎),還有《大教堂》裡〈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與〈我在這裡打電話〉("Where I'm Calling from"),都是以爛酒鬼為主角。特別是〈我在這裡打電話〉這一篇以戒酒中心為場景的故事精確地描繪了酒精中毒者酒癮發作的過程,輕則身體不自主顫抖,重則倒地後全身抽搐,非常寫實,更有趣的是中心裡那些酒鬼之間具有一種界於獄友與朋友之間的微妙關係——沒有像卡佛一樣住過戒酒中心,誰寫得出這種故事?在這本書裡面也是,讀者會覺得他動不動就提起自己是個爛酒鬼的往事,例如〈父親的一生〉講他的酒鬼老爸,也講他自己酗酒的往事。比較特別的是〈友誼〉:他藉由一張照片懷念自己的兩個作家朋友(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和托比亞斯.沃爾夫[Tobias Wolff]),而且提及他們是他在一九七七年戒酒不久之後認識的朋友,讓他特別珍惜,理由或許就是他在酗酒與戒酒時曾經失去過太多朋友。
【卡佛論小說書寫】
在美國文壇,儘管卡佛不喜歡,但他向來被視為所謂「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本書的〈關於當代小說〉裡,他曾說所謂「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的爭論,還不夠讓人厭煩嗎?)但到底什麼是「極簡主義」?本書的〈談寫作〉或許是解答這問題的最重要憑據:簡單來講,首先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give artistic expression")。他還引用美國詩人龐德的話:「敘事的基本精確度是寫作第一也是『唯一』的道德」。其次是不用「招式」(trick)或「噱頭」(gimmick),只有想要遮遮掩掩的人才會用那種東西。他對所謂「實驗性」的作品可謂深惡痛絕,如果是純屬跟風而非創新的「實驗性」,就是一張「愚蠢或模仿的證照」,也是一張「存心霸凌讀者、疏離讀者的證照」。還有,卡佛對於細節甚是看重,他一方面引用蘇聯作家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的話,「沒有一件利器能比一個位置得當的句號更具殺傷力」,另一方面到了〈談修改〉一文也提醒大家修改有多重要。如此看來,所謂「極簡」其實只是結果(文字成品)簡單,過程卻有許多必要原則需堅守。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另外還可以參考〈星星導航〉、〈所有跟我相關的〉與〈有前因和後果的小說〉,〈關於當代小說〉裡面他也討論了美國短篇小說蓬勃發展的現象。順帶一提,知名美國文學期刊《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小說藝術系列」(the art of fiction)的第七十六號,就是該社於一九八一到八二年之間多次與卡佛的訪談結果,其中關於小說藝術的各個面向都談得很細,頗有參考價值。
【誰影響卡佛最深?】
在〈火〉裡面,卡佛論及對他寫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人,首推他的女兒與兒子:他堅持這並非虛言,畢竟就是因為必須帶小孩他才會選擇以短篇故事為創作文類,避開需要長時間專心的長篇小說。但如果真的談到「文學影響」,除了這本書裡面屢屢提及的俄國短篇故事作家契訶夫(Chekhov)之外,應該首推他的老師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加德納的名氣當然不及他的學生卡佛那麼響亮,但是加德納在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Chico State University)任教時,非常照顧卡佛這個只小他五歲的學生(卡佛年紀輕輕就結了婚,大學讀到二十五歲才畢業),我想最重要的是卡佛透過他學會了「小說家的思維方式」(比方說上述對於文字精確性的要求,加德納的「龜毛」絕對不輸卡佛)。加德納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因為騎哈雷機車發生交通意外而去世,享年僅僅四十九歲,卡佛負責把他留下來的遺稿整理出版,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症》(On Becoming a Novelist)一書:這本書裡面的〈約翰.加德納:作家老師〉其實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的序言,裡面提及與加德納討論作品的往事,還有加德納體諒他沒地方創作,甚至把自己的研究室借給他,師生之間的情誼深厚表露無遺。
另一位在本書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家,則是海明威。卡佛曾經在上述《巴黎評論》的訪談中坦承自己受到海明威許多早期故事的影響,例如〈雨中的貓〉、〈士兵之家〉與〈大雙心河〉等等(這幾篇都是海明威第一本故事集《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裡的作品)。至於在本書〈成年,崩潰〉一文中(這是他為海明威的兩本傳記寫的書評,刊登在《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上),卡佛更是表示自己因為看到報上誤傳的海明威死訊才初次決定要當個作家,還認為海明威的作品是如此「清澈、明朗、純粹;彷彿有一種貼身的交流,當你的手指在翻動書頁的時候,當你的眼睛在接收那些文字的時候,你的腦子自然的開始想像,開始體會文句中的意象」。另外我想提醒讀者的是,海明威的創作強調「電報體」與「冰山理論」,兩者的文字表現都必須建立在簡單精確的基礎上,這與卡佛的「極簡主義」不能說沒有相通之處。
【卡佛的天使:女詩人黛絲】
卡佛雖然是因為長年抽菸而於五十歲就因肺癌病逝,但在他快要四十歲那幾年酗酒已經到了常常喝得失去意識的地步,他也發現自己如果不改變人生,很快就會喝到把老命丟掉,於是在一九七七年他三十九歲時把酒戒掉,之後便認識了他的新任繆思女神,女詩人黛絲.蓋拉格(Tess Gallagher),一九七九年兩人開始同居,到一九八二年他就與元配瑪莉安.柏克(Maryann Burk)離婚。可惜的是,卡佛於一九八八年跟蓋拉格結婚才六個禮拜就與世長辭了。在這本書裡,卡佛除了暢談他與黛絲共同創作那一本以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為主角的劇本,也提及他寫詩作〈致黛絲〉時的心情:對於黛絲能夠走進他的生命(他們倆是在一個寫作研討會上相識的),他說他充滿感激,也希望那首詩可以感動她,感動讀者。黛絲不僅非常了解卡佛與他的作品(卡佛說,他的作品出版前都會先給她看過﹚,他們倆在他戒酒五個月後相識,也許是他從此再也沒有染上酒癮的主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卡佛去世將近三十年的今天,高齡七十二歲的黛絲仍然守護著卡佛留下來的文學遺產,無論他生前或死後,黛絲都是他的守護天使。
【瑞蒙.卡佛年表】(一九三八―一九八八年)
一九五七年: 年僅十九就與十六歲的原配瑪莉安.柏克結婚,女兒和兒子在兩年內相繼出生。
一九五九年:進入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就讀,修了約翰.加德納的寫作課。
一九六一年:短篇故事〈憤怒的季節〉("The Furious Seasons")被刊登在契科市州立大學出版的文學雜誌上,是他第一篇被出版的故事。
一九六三年:二十五歲,從加州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畢業。獲得獎學金,前往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攻讀碩士學位,但最後並未畢業。
一九六七年:卡佛夫婦宣告破產,父親於同一年六月去世。七月,卡佛獲得生平第一份白領工作,擔任科學教科書編輯。
一九六八年:他的第一本書於春天出版,是詩集《鄰近克拉瑪斯》(Near Klamath)。
一九七○年:瑪莉安.柏克從加州聖荷西大學畢業,已經二十九歲。
一九七一年:短篇故事〈鄰居〉("Neighbours")獲得《君子》雜誌文學編輯戈登.里許(Gordon Lish)的認可,刊登了出來。這是他第一篇刊登在《君子》雜誌上的故事,之後也有許多作品出現在上面,包括本書的〈父親的一生〉(一九八四年九月號)。
一九七二年:《君子》雜誌刊登了他的故事〈這是什麼?〉("What Is It?";後來改名為〈真的跑了那麼多里程嗎?〉["Are These Actual Miles"])。〈這是什麼?〉於這一年幫他初次獲得短篇小說歐.亨利獎。
一九七三年: 前往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講學,認識了小說家約翰.契佛(John Cheever)。
一九七四年:瑪莉安.柏克進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英語系博士班就讀。酗酒問題嚴重,二度聲請破產。
一九七六年:第一本故事集《能不能請你安靜點》(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問世,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從這一年十月起開始住進戒酒中心,到隔年一月間四度進出。
一九七七年:六月二日開始戒酒,十一月在德州達拉斯市的一場寫作研討會上認識黛絲。他也是在這個會議上認識小說家理查.福特(Richard Ford)。
一九七九年:開始與黛絲同居,卡佛獲聘為紐約雪城大學英語教授,為了持續寫作而延緩一年上任。
一九八○年:卡佛開始在雪城大學教書,黛絲也在該校找到工作,兩人在雪城購屋定居。
一九八一年:第二本故事集《當我們談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問世。〈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被《紐約客》雜誌刊登出來,是《紐約客》初次接受他的故事,之後常有故事在該雜誌裡問世。
一九八二年:結束與妻子長達四年的分居狀態,正式在十月離婚,與黛絲一起創作劇本《杜斯妥也夫斯基》。
一九八七年:第三本故事集《大教堂》(Cathedral)問世。《紐約客》刊出他生前最後一篇故事,是以契柯夫為主角的〈難違使命〉("Errand"),這故事為他奪得生前最後一次歐.亨利獎(第五度獲獎)。與黛絲同遊歐洲,去了巴黎、蘇黎世、羅馬與米蘭等地方。十月,因為肺癌而進行左肺葉切除手術。
一九八八年:癌症於三月復發,癌細胞已轉移到腦部,四、五月間前往西雅圖進行放射線治療。五月,故事集《我打電話的地方》(Where I'm Calling from)問世,裡面一部分是未發表故事。六月十七日,與黛絲在內華達州雷諾市結婚,七月兩人前往阿拉斯加釣魚。八月二日,在位於華盛頓州安傑利斯港(Port Angeles)的新家裡辭世。九月二十二日,他的追思禮拜在紐約市聖彼得教堂舉辦。
※ 參考書籍:Conversations with Raymond Carver. Edited by Marshall Bruce Gentry and William L. Stull.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 1990.
【預購】是誰在深夜說話◎畢飛宇
Regular price $21.00這世代--火文學
寫作是殺死自己,讓別人守靈!
寶瓶文化與重慶出版集團共同策劃出版,兩岸同步發行!
我們表達恨的時候是天才,到了愛面前卻如此平庸。
他將人世間不共戴天的仇恨釋放,寫活了凡夫俗子最微小的愛!
他擊敗大江健三郎,奪得「曼氏亞洲文學獎」,
被評委譽為當代的契訶夫!
畢飛宇部分作品已譯為英、德、法、日、荷,韓等多國文字!
他的小說是挾風帶雨,愛恨計算皆無可閃避;
是人欲傾軋排山倒海而來,
真實而又傳奇。
他藉一枝筆,將人世間不共戴天的仇恨釋放,
更寫活了茫茫紅塵的凡夫俗子,最微小的愛。
他是畢飛宇。
畢飛宇擅長刻劃親痛仇快的欲望傾軋,揭示權力鬥爭下最不堪的赤裸人性,他文字鋒利無比,句句見骨見血,面對他的小說,我們毫無閃躲之力,只能被牢牢攫住。在這集子裡,收錄了畢飛宇極為傑出的十三篇短篇,且看他以細膩得近乎苛刻的敘述,展現驚人的敘事功力,無論是整個時代的蒼涼跌宕,滄海一粟的人世冷暖,盡皆凝聚於此,主題更是橫跨了世代、性別與地域,小說技藝爐火純青。
推薦序
這世代 這五人
一九四○年代至一九六○年代初期出生、大致在一九九○年代以前就已成名的資深中文作家,兩岸互有所知的名單可以列出很長一串。近十多年來,臺灣在大陸作品較有讀者緣的作家幾乎都是「五○後」,比如龍應台、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這幾年又加入了「六○後」駱以軍;大陸在臺灣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則以「五○後」和一九六○年代初期出生的「六○後」居多:王安憶、莫言、畢飛宇、蘇童、余華等等。
大量已經躋身文壇主力陣營的「六○後」、「七○後」以及「八○後」作家,他們的創作其實構成了最為活躍的文學現場。而令人遺憾的是,對這一最不該被遮蔽的部分,兩岸尚欠缺彼此瞭解——「這世代」,在這裡就是特指兩岸在互相知情的狀況尚屬碎金閃耀階段的這一部分,「這世代」書系,便是意在實現兩岸優秀青年文學作品的互訪探親團隊的交流通航。
這五人,均為當今大陸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這世代」標誌性作家。
徐則臣年齡最小,北大研究生畢業。少年老成,人生輾轉,書寫人世體驗,參透城鄉遷變。江蘇故鄉的「花街」和京城漂泊者兩個題材系列作品,串起古蒼而鮮活的成長敘事,一路奔襲,堅實地奠定了他在大陸小說界的地位。
盛可以有一般女性作家並不具備的洞穿生活和情愛本質的銳氣,因為有溫煦的嚮往,而勇於逼視冰冷,內心的抉擇常使筆下的人物懷持自由較真的倔強個性,寧願「揀盡寒枝不肯棲」,也不「教人立盡梧桐影」。對自我與世相的嚴苛省察,讓其凌厲敘事的基底,輝閃身心尊嚴的光芒。
文學專業出身的李洱,對鄉村中國的權利結構和知識分子心理隱祕有著的究根探底的強烈興趣,他以百科全書式的資質儲備和出眾的想像力,撥開層層謎團,破解內在疑難,考掘「玩笑」的儼存,警策歷史的輪迴,以貌似輕逸的言表撬開巨型話語的石門。
專注,氣定,憐愛筆下每一個文字,牽戀塵世人情,巴望現世安穩,為有攪擾而鬱結,為有阻礙而傷悲——如果現代以來的中文女作家可以這樣數來:張愛玲,蕭紅,林海音……再如果在這個序列可以容納今日活躍的作家,我願意加上魏微。世代到達了魏微這裡,暖老溫貧、生死契闊、靈犀會通的念想之下,痛失之感已經越發沉鬱頓挫,原宥之心、體恤之意必須更加醇厚柔韌。我們細讀她慢慢寫來的句段構成的任何一篇小說,會為獲得踏實而慶幸,也為作別故事而惘然。
畢飛宇在長、中、短篇小說寫作方面的精湛技法和他在文本中浸透的人性關切,讓他持續擁有著大陸最優秀作家之一的顯著成就。畢飛宇在臺灣拿過開卷好書獎,在國際上也多次獲獎和多次受邀參加重要的文學活動,是大陸文學大獎的大滿貫得主。臺灣讀者會從他的這些作品中,更真切地領略他靈透的語風和大可訝異的出色才情。
感謝寶瓶將五位大陸作家的小說著作以「這世代──火文學」的名義盛裝推出。
感謝「這世代」推介方重慶出版集團所有參與書系策劃組稿的朋友,是他們還將大陸這五人和郝譽翔、甘耀明、鍾文音、紀大偉等臺灣作家朋友的著作組成的「這世代」書系簡體字版同步出版。
感謝未曾謀面的同行朋友吳婉茹女士一絲不苟的主持引薦。
這個書系的精神價值從籌劃之時已經誕生,隨著作品的傳播,意義定將無限張大。
施戰軍(著名評論家、《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
作者簡介
畢飛宇
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畢業於江蘇揚州師範學院。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作品譯有英、德、法、荷、日、韓等多國文字,享譽海外。
畢飛宇在大陸文壇地位不容忽視,代表作品之一《青衣》翻拍為電視劇後,轟動一時;張藝謀知名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本亦出自他手。他曾接連獲得中國五大文學獎中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及其他重要獎項,《哺乳期的女人》拿下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後,《玉米》又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並於2011年奪得第四屆曼氏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成為繼姜戎、蘇童之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他於2008年推出的長篇小說《推拿》不但與莫言並列 2011年茅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拿下《當代》長篇小說年度獎和《人民文學》優秀長篇小說獎、中國當代文學學院獎和小說雙年獎等。代表作品包括《畢飛宇文集》、短篇小說集《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長篇小說《玉米》、《青衣》、《平原》、《上海往事》、《推拿》等。
《推拿》繁體中文版亦榮獲「2009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