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小野
- 005
- 111封寄不出去的情書
- 9786263102163
- 9786263355415
- 9786263355644
- 9786269597420
- 9789570862591
- 9789573333753
- 9789573335764
- 9789578787964
- 9789670744728
- 9789671658635
- 9789671774519
- 9789811844461
- 9789860698039
- 9789861338255
- 9789863420880
- 9789864502486
- 9789865102227
- 9789865933180
- 9789887988953
- A Luxury: Omnibus Edition
-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 A White Summer
- Abby Chao
- Ace Khong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mily Shen
- AND THE WALLS COME CRUMBLING DOWN (2ND EDITION)
- Andreas Walther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Being at Peace: Less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chan kok peng
- Cheng Yen
- cheryl julia lee
- Christine Chia
- chuah soon soon
- Daryl Lim
- denon lim
- 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 Future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the Imagination
- Grace Chia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how to eat
- how to fight
- How to Love
- how to relax
- how to see
- How to sit
- How to Walk
- I WILL SURVIVE (3RD EDITION)
- joshua ip
- kelly chong
- Landmark Books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eow Yangfa
- life economics
- lim fong wei
- Math Paper Press
- Melody殷悅
- Middle
- Mr. Adult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g Yi-Sheng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for Beginners
- Ocean Vuong
-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 Oppa看風景
- Paul Dobraszczyk
- peter chow
- Peter Su
- prose
- sayak murata
- Shih Cheng Yen
- Singapore Book Council
- SQ21: SINGAPORE QUE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tan yu xin
- Tania de Rozario
- The Long Goodbye
- ting kheng siong
- wang mun kiat
- We R Family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ilian
- yvonne tham
-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一個詩人的誕生
- 一個詩人的誕生:對他者的生命敘事
- 一想到九份
- 一根菸的時間
-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 一秒钟和一辈子
- 一行禪師
-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 七崎良輔
- 三度情
- 三毛
- 三民
- 三采
- 上裸男孩
- 不可會意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完整的人
-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 不朽
- 中信出版集團
- 中國友誼
- 中國大陸
- 中年小膽
- 中田英壽
- 中華書局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也斯
- 云與樵
- 五四
- 五四運動
- 亞文諾
- 交替時刻
- 人文
- 人物速寫
- 人生四書
- 人生四書 代共讀 闔讀組
- 人生從容
- 人生經濟學
-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 以讀攻毒
- 伊芙
- 伍政瑋
- 伍木
- 伍止流
- 何志良
- 何日生
- 何穎怡
- 何處是兒時的家
- 余光中
- 余秀華
- 余英時
- 余英時回憶錄
- 佛教
- 作家命
- 作家新手村
- 作家新手村1
- 作家新手村2
- 作家生存攻略
- 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
-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
- 你的藍色不是我的藍色
- 你的藍色不是我的藍色:Yilian游泳教練首部寫真散文,那些歸屬感、幸福感,以及勇氣和愛
- 來不及美好
- 俗女日常
- 保羅·多伯拉茲克
- 借你看看我的貓
- 假如真有時光機
- 偽魚販指南
- 備忘錄
- 傳記
- 傾聽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允晨文化
- 兒女經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方文化
- 其他
- 其實你很好
- 其實你很好: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
- 再見 少女
- 冰谷
- 凌性傑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分開旅行
- 分開旅行 The Long Goodbye
- 列車男女
- 创媒体 Innovation Media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刺與浪
- 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
- 前空姐的餐桌
- 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 創作
- 創意圈出版社
- 劉定騫
- 劉桂蘭
- 勵志
- 北京十月文藝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燕山
- 半畝集
- 半蝕
- 印刻
- 印度
- 原點
- 原點出版
- 厭世者求生指南
-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
- 又仁
- 古蒼梧
-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 另起爐灶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司徒畢
- 吃時間
-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散文
- 向鴻全
- 吳佩珍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吳晟
- 吳柯妮
- 吳沚默
- 吳洛曦
- 吳煦斌
- 吳茵茵
- 吳韋材
- 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
- 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
- 周昭亮
- 周潔茹
- 周維介
- 周若鵬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啃日子
- 問候薛西弗斯
- 啤酒罐與花生殼
- 喧騰的山林
-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 單人旅行
- 回味江湖
- 回家
- 因時光無序
- 圓神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在流牧地
- 坂本龍一
- 坍塌的樂園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城市書房
- 夏夏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外文
- 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 夜梟
- 夢中的橄欖樹
- 夢中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 夢裡花落知多少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好書屋
- 大家出版
- 大家出版社
- 大將
- 大將出版社
- 大山大海一九四九
- 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 大樂文化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大海的一天
- 大潘
- 大田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陽正走過半個下午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物風景
- 失眠書
- 女兒紅
- 女同志
- 她們
- 好優文化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光如影:龔萬輝插畫集
-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 姜學豪
- 姜泰宇
- 威廉
- 威廉(William Tseng)
- 孤島通信
- 孤獨六講
- 孤獨的小船
- 宋子江
- 宋尚緯
- 宗教
- 客棧倒影
- 家國之幻
- 家安的棒棒糖
- 家常好日子
-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 寫作
- 寫作資源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對照記
- 對照記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全新增訂版】散文集三(1990年代)
- 小兒子
- 小物會
- 小玄
- 小說
- 小鄺
- 小銘
- 尖端
- 山口守
- 山裡山外
- 崑曲
- 崔舜華
- 布克文化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平鑫濤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康妃書聲院
- 廖偉棠
- 廖玉蕙
- 廖瞇
- 弄泡泡的人
- 張亦絢
- 張偉男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岪與木心
- 張岪與木心——背負死亡,陳丹青將木心送到陽光下
- 張怡沁
- 張惠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兩冊不分售
-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張承堯
- 張曦娜
- 張曼娟
- 張玉嬌
- 張瑋軒
- 張維中
- 張老師文化
- 張西
- 張錦忠
- 張馨潔
- 強納森.法蘭岑
- 往事浮光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正雄
- 徐至宏
- 徒手殺死那隻狐狸
- 從膠園到國會
- 復始之地:馬華文學專題系列鄉土篇
- 心法篇
- 心理勵志
- 心裏的夢田
- 心裏的夢田(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忘了下山
- 快樂鬧學去
- 快樂鬧學去(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怎麼吃
- 怎麼吵
- 怎麼坐
- 怎麼愛
- 怎麼看
- 怎麼走
- 怎麼鬆
- 悅知文化
- 悉尼隨想
- 情書
- 情系狮城
- 情系狮城: 五十年新华诗文选
- 情非得體
- 惘然記【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全新增訂版】:散文集二 1950~80年代
- 惟得
- 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
- 意识无限国际出版社
- 愛的旋律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覺十書
- 感覺十書:蔣勳談美
- 慈济人文出版社
- 慈濟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慈濟文化出版社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成為男人的方法
-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我們留臺那些年
- 我們遠行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台北,我街道
- 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 我在人間拾溫柔
- 我娘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 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
- 我忙著孤獨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
- 我的寶貝
- 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
- 我的日本
- 我的日本:當代台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
- 我的童年
- 我終於捨得讓雪落下
- 我要活下去
-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
-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或序或散成圖
- 房慧真
- 技術篇
- 把快樂當傳染病
- 把快樂當傳染病(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抽屜
- 拾青文化
- 掀開所羅門面紗
- 接住受苦的靈魂
- 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
- 接棒家族
- 撒哈拉歲月
- 撒哈拉的故事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放風
- 故事許願機
- 故事許願機:你許一個願,我用一個真實人生故事回答你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散文集
- 散文集一
- 散文集三
- 敦子媽媽
- 敷米漿
- 文化研究
- 文壇生態導覽
-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
- 文字燒
- 文學
- 文學少年遊
- 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集
- 斑駁日常
- 料理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經典文化
- 新蒲崗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裝珍藏版
- 方智
- 方肯
- 方舟文化
- 施友朋
- 施小煒
- 旅行的形狀
-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 旅遊
- 日本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文學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早安財經
- 早日 Zao Ri
- 早知道就待在家
- 明月與賞月的人
- 明窗出版社
-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昔我往矣
- 星斗闌干
- 星雲大師
- 春光
- 春山出版
- 時代印記
- 時光密室
- 時光莖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日悠悠
- 晒T恤
- 晨星
- 晨爾工作室
- 書
- 書不盡言
- 曾晏詩
- 曾翎龍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月光燈燈
- 有人
- 有人出版社
- 有方文化
- 有時,我們遠行
- 有鹿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部十二劃
- 木馬
- 木馬文化
- 未來城市
-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 末日告白指南
- 本地
- 朱天心
- 朱宥勳
- 朱承武
- 朴民根
- 李俊賢
- 李天葆
- 李宗舜
- 李屏瑤
- 李慧詩
- 李日康
- 李智良
- 李有成
- 李洛霞
- 李浩榮
- 李維怡
- 李美花
- 李英子
- 李豪
- 村上春樹
- 村田沙耶香
- 杜杜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松木
- 林佑軒
- 林佳樺
- 林依晨
- 林凡瑜
- 林婉珍
- 林婉瑜
- 林幸謙
- 林悅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春美
- 林春美、陳湘琳
- 林楷倫
- 林裕珍
- 林青霞
- 林韋地
- 柯佳嬿
- 柳家巷的女人
- 梁秉鈞
- 棄子圍城
- 棗田
- 楊佳嫻
- 楊双子
- 楊牧
- 樹心邊.新蒲崗
- 樹猶如此
- 樹邊心
- 歐芙伶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 歲月如歌
- 歲月如歌:我的童年
- 歲月無驚
- 歲月靜好
- 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
- 歲月,莫不靜好
- 歷史
- 歷史裏的斷章
- 殷悅
- 毛毛有話
- 水曜旮旯
- 水煮魚文化
- 江夏二郎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江鵝
- 汪其楣
- 沈信宏
- 沉默發條
- 洗車人家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偉喜
- 洪愛珠
- 洪範
- 洪菁雲
- 流星雨
- 流浪的終站
- 流浪的終站(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流蘇
- 流雲抄
- 浮世短歌
- 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
- 浮生微言錄
- 浮生微言錄:從公聞政,所思所念
- 浮雲與剃刀
- 海凡
- 海外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遣繁華
- 游靜
- 游韻馨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溫如生
- 溫柔的夜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滾滾紅塵
- 潘國靈
- 潘正鐳
- 瀨尾麻衣子
- 無所事事
- 無法分類
- 無法歸類
- 焦點出版
- 熬夜和想你,我都會戒掉
- 牛油小生
- 牛津大學
- 狐狸讀書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玉山社
- 王天寬
- 王定國
- 王春子
- 王盛弘
- 王聰威
- 王蘊潔
- 王蘭芬
- 王鷗行
- 王鼎鈞
- 玲子傳媒
- 現代散文
- 現在的妳,在哪裡?
- 瓊美卡隨想錄
- 生死皆自在
- 生活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需要高級感
- 田臨斌
- 當代文學
- 當時小明月
- 疫之生
- 瘂弦
- 瘂弦回憶錄
- 白先勇
- 白先勇精選集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白先勇說崑曲
- 白水紀子
- 白象文化
- 皇冠
- 盧姵伊
- 看小說
- 看牛集
- 瞿欣怡
- 知寒
- 知日謙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議題
- 祝快樂
- 祝快樂掟日子
- 神在的地方
-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 禤素萊
- 秀實
- 租書店的女兒
- 程廷
- 程廷Apyang Imiq
- 稻草人的微笑
- 稻草人的微笑(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窮中談吃
- 窺夢人
- 第九個身體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精裝
- 紀實
- 紅樓夢
- 紙短情長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停止腦中小劇場,輕鬆卸下內心的重擔!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
- 維多利亞港的今與昔
- 編輯樣
- 編輯樣Ⅱ
- 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
- 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
- 總有些時光在路上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罗伦斯
- 羅倫斯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美麗的權利
- 美麗蒼茫
- 翁菀君
- 翻譯
- 老台中
- 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老黑
- 考拉小巫
- 聖誕老人的禮物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背包走天涯
- 胡晴舫
- 胡清朝
- 膚淺
- 臥斧
- 自傳
- 自由如綠——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一直過於努力的妳
- 與島漂流
- 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
- 舒國治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英文
- 范俊奇
- 范宜如
- 草莓與灰燼
- 荷悅
- 菊花如何夜行軍
- 華文
- 華文教育
- 華燈之下:條通媽媽桑的懺情錄
- 華麗緣
- 華麗緣【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散文集一(1940年代)
- 萬水千山走遍
- 葉步榮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益懷
- 蔡興隆
- 蔡詩萍
- 蔣勳
- 蔬菜的政治
- 薔薇邊緣
- 藝術
- 蘇乙笙
- 蘇偉貞
- 蘇文淑
- 蘇苑姍
- 街區味道
- 街區味道:青年創作文集
- 衛城出版
- 衣錦夜行
- 袁育媗
- 西西
- 親子關係
- 親愛的三毛
- 親愛的安德烈
- 記錄
- 許菁芳
- 評論
- 詩
- 詩意空間
- 詩的回憶及其他
- 誘人親簽蓋章版
- 說食畫
- 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
- 請代我問候
- 請溫柔以對
- 論文
- 謝哲青
- 謝子凡
- 謝旺霖
- 謝謝你的存在
- 謝越芳
- 謝麗華
- 證嚴法師
- 貓
- 貓在之地
- 賴佩霞
- 賴舒亞
- 贾平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路:獨處的實踐
- 走過那遙遠的路
- 趙又萱
- 趴趴走
-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7冊合售】
- 路從書上起
- 身上的每道傷疤
- 身體不知道
- 轉山
- 辛上邪
- 辛金順
- 農夫
- 迅清
- 追奇
- 送你一匹馬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些人,那些遠方
- 遊記
- 過而不往
- 遠景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邁克
- 邊緣人手記
-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邱妙津日記
- 邱苑妮
- 邵雨薇
- 郝慧川
- 郭強生
- 郭鑒予
- 鄧小樺
- 鄭啟泰
- 鄭景祥
- 鄭順聰
- 酒店文化
- 酒的遠方
- 采實文化
- 釋證嚴
- 重新發現日本
- 重版文化
- 野村雜話
- 野火集
- 金完
- 金聖華
- 針鋒不相對
- 鍾孟宏
- 鍾永豐
- 鏤空與浮雕
- 鏤空與浮雕 II (簡體版)
- 鐘怡雯
- 開卷如開芝麻門
- 開卷如開芝麻門:余光中精選集(增訂新版)
- 閻連科
- 阿卡貝拉
- 阿茶與師父:我在印度慈恩學校遇間最溫暖的冬天
- 陳丹青
- 陳俊賢
- 陳劍
- 陳千憓
- 陳可歆
- 陳夏民
- 陳大為
- 陳宗暉
- 陳德政
- 陳思宏
- 陳昌榮
- 陳柏煜
- 陳栢青
- 陳浪
- 陳湘琳
- 陳玠安
- 陳瓊芳
- 陳雪
- 陳麗儀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階級病院
- 隨筆
- 隨軍翻譯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
- 雜亂有章
- 雜寫
- 離開以後,你有沒有更自由
- 雨季不再來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雪佛
- 雪佛:年度散文獎得主王盛弘散文書寫再創新格局作品
- 雪樓
- 雲晞
- 雲端的丈夫
- 電影
- 靈感
- 靈/性籤
- 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 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
- 非常風景
- 韓翔中
- 韓良憶
- 韓麗珠
- 音樂使人自由
- 顏崑陽
- 願你在深淵盛放
- 類似過敏症的布爾喬亞之輕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譜
- 飯飯之輩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學
- 飲食魔幻錄
- 香港
- 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文學館主編
- 馬來西亞
- 馬可孛羅
- 馬吉
- 馬欣
- 馬華當代散文選
- 馬覺
- 馮傑
- 馮燕珠
- 駱以軍
- 高寶
- 魯迅
- 魯迅II:魯迅散文全集
- 魯迅雜文全集
- 鴻鴻
- 麥欣恩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麥華嵩
- 黃仁逵
- 黃坤堯
- 黃子揚
- 黃意會
- 黃春明
- 黃羊川
- 黃莞婷
- 黃錦樹
- 黎漢傑
- 黎穎詩
- 黎紫書
- 黑日
- 點智慧
- 點智慧11
- 龍應台
- 龔萬輝

【預購】我台北,我街道◎胡晴舫主編
平常價 $28.00他們的故事,我們的台北
不需要等到失去才來懷念,也不用搞什麼偉大的文學排場,
今日,且讓我們談論台北吧,像坐在我們心愛的小酒館裡,有一搭沒一搭,彷彿沒有明天地。敬我們的台北。──胡晴舫
二〇二〇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既對香港社會深具意義,同時也引發了在台北的我們重新思考台北之於我們的意義。
本書由作家胡晴舫擔任主編,集合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二十位作家的全新創作,他們各自以詩、散文、小說書寫記憶中的台北街道。小說與詩提煉出意象,散文貼近個人記憶與生活,不同文體、長度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就像散步每一條街道感受到各自獨特的氛圍。
焦元溥寫消失的羅斯福路唱片行,馬世芳寫來不及參與的麥田咖啡館,張亦絢寫她的木柵路,崔舜華寫她的潮州街,吳鈞堯寫他的重慶南路,何致和寫永遠在他心底流動的西藏路,馬欣寫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王盛弘、羅毓嘉在這座城市私藏了他們的男孩記憶,郝譽翔在椰林大道度過了她的憂傷青春,以曲折方式學會在台北安置自己的馬翊航、王聰威,更有陸穎魚在台北街頭思念香港,顏訥在往生者帶領下探索她不知道的台北,陳雨航在文章不斷叩問,自己是否是台北人?而被言淑夏形容為春天繼母的台北街道,也有楊佳嫻的236公車呼嘯而過,裡頭住有陳宛茜認識的清朝耆老、陳又津描寫的公娼,以及駱以軍眼中身懷內力的各路高人。除了作家視角,更有來自法國的攝影師余白,用鏡頭拍攝他安身立命這麼久了的第二個家。閱讀他們的台北,讓我們更深刻了解這座城市。
*本書參與作者
言叔夏/焦元溥/張亦絢/駱以軍/郝譽翔/崔舜華/王聰威/楊佳嫻/羅毓嘉/王盛弘/吳鈞堯/陳宛茜/馬世芳/馬翊航/陸穎魚/馬欣/何致和/顏訥/陳又津/陳雨航 (依文章順序排列)
*內文摘句
對某個時期的我而言,台北的許多地方都是空島。島與島中間的街道隱沒在銀河裡,長滿星叢的蔓草。每次抵達那些島,感覺都是划船去的。──言叔夏
若有任意門,我真想回去當年的羅斯福路,再從辛亥路走到公館站牌,看看唱片行裡的老友與論敵。雖然忘不掉,再見一次也很好。──焦元溥
許多台北我不曾探過,有時還喊不出名字的山林街巷,想想都是往生者帶我去的。──顏訥
我曾與母親興奮地從曾熱鬧的天母西路喝完下午茶,然後坐公車285與許多人到誠品那站下,再信步到老奶奶還在坐店時的「九如」,吃碗道地的餛飩與菜飯,是我與母親曾經最習慣的週末過法。──馬欣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陳柔縉(作家)
詹宏志(作家)
鄧小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下次再有人問我是否熱愛這個城市,一如既往我仍會回答説:大概星期二、四、六感到喜歡,但可能星期一、三、五覺得討厭吧。而現在終於可以再多加一句話了——剩下的禮拜天,我將享受翻讀這樣一本共同書寫台北的絕妙佳作。我城若可愛,此書為明證。然後,每天繼續沈浸自己的街頭巷弄,慢慢散步,好惡相隨;細細感受,千姿百態。──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因為這本書,我和台北,我生長也將終老於斯的台北又邂逅了一次。沒錯,老台北人如我,在閱讀的當下,又把台北走了一遍,不是地理上的,而是靈魂、心理上的。這幾位作家,有舊識、有新交、也有心儀良久卻未謀面的。其中陳雨航年紀最大,比我還長一歲,真罕見。又津恐怕是最年輕的,卻寫出一篇老得不能再老的故事。
緣分真是難說,一年前誰會想到把這麼多可愛的老中青「台北人」聚在一起。如果不是胡晴舫待過香港那麼一陣子,如果不是蕙慧求文若渴,這本書怎會問世?如果不是我們不知要怎麼疼、怎麼惜的「台北」的無所不包,他們又怎麼會聚在一起?
多可喜,香港先有了《我香港,我街道》,接著又有了我們的《我台北,我街道》。港、台兩地間文壇的相互牽引,於此也可見一斑。──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胡晴舫說《我台北,我街道》是被《我香港,我街道》系列所激發,作為香港作者感到與有榮焉。城巿與城巿本來相連,而我們在大疫之年來到了阻隔的年代。只有文學與記憶,守護著情感的真實。幾年前一次大選之後,有篇報章的評論說台北已成香港以至華人的精神家園,其立據乃在於此城展現了民主與生活的可能。文學並不擅於諂媚唱好聚眾,而是在書寫差異之中,一再摸索某些不能到達又不能捨棄的情感交結,成為了自己地方的陌生人後,我們才更學會愛這個地方。本書裡寫到的街道我去過的不及一半,但書中所有作者都是作為香港人的我,非常期待閱讀的作者。我希望在他們筆下讀到台北,就像我想念我在台北,每次夜行滑翔而過,路邊踞坐恍惚對視的街道,我想念它們一如想念自己剪掉的髮。──鄧小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
胡晴舫
台灣台北生,文學、戲劇為根,住過香港、上海、東京、紐約以及巴黎等九座城市,寫作觸及全球文化現象,觀察大城市生活,直陳人類生命的本質,著有《旅人》、《濫情者》、《無名者》等書,其中《第三人》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群島》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首獎。

【預購】撒哈拉歲月(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三毛
平常價 $28.00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只有對愛它的人,
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
將你的愛情,
用它亙古不變的大地和天空,默默的回報著你……
彷彿來自前世的召喚,三毛終於來到她心心念念的夢想之地——撒哈拉,在這片廣袤的大地,度過了五彩繽紛、滋味無窮的日子。
她和心愛的荷西結婚,在物質貧乏的沙漠裡,用棺木板、怪石、廢鐵打造他們的家。她與鄰居們的互動讓人好氣又好笑,從日常用品到丈夫都差點被討走,甚至無所不能地當起他們的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她為生活費盡心思,省吃儉用張羅柴米油鹽,但也不忘用植物、書本和藝術品保持浪漫情懷。
她更見證了令人心碎的動盪與別離。在屠殺中失去親人的孤獨軍曹,帶著仇恨度日,卻犧牲自己的生命拯救誤觸地雷的敵族孩子;沙漠的政局變動下,渴望獨立的年輕戰士慷慨赴義,只留下一地炙熱的血與駱駝的悲鳴……
三毛的撒哈拉歲月有悲也有喜,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沙,這些使她笑淚交織的人們,如光照進了每一個日子,滋長著她對生命濃烈的愛,也讓她捨不得離開。
霧室書封設計概念:以在沙漠中佇立的三毛為意象
名家推薦
在我青春飛奔的日子裡,曾經跟著三毛的文字千山萬水走遍,幾乎從她的書裡看盡世界上最好的花。越是在無法出走的時刻,越是需要三毛筆下的遠方。遠方不停地呼喚,這就足以抵擋日常的苦悶與憂傷。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導演讓三毛的作品與浪遊成為一則閃亮的典故,那其實也是一個世代青春的典故。三毛已經遠走,然而她留下來的典故不斷地擴大,反覆為我刷新被侷限的日常。──作家/凌性傑
三毛
1943年,她來到這世界。
她的本名是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便自己改名為「陳平」。很久以後,她又給自己取了另一個筆名「三毛」。
她從小活潑熱情,行事獨立自主,對萬物充滿好奇。兩歲時就跑去墳場玩土,三歲時曾落入水缸,被救起後卻一片淡定。
她的記憶力極佳,感受力豐富,多以真實生活為寫作場域,展現獨有的浪漫與遼闊。曾不吃不喝只為買一張羅浮宮門票,也曾為了寫作閉關七天七夜直至暈倒。
她沒有數字概念,更不肯為金錢工作。她最捨不得花錢吃東西,更不喜歡給別人請。她的每一個口袋裡都有忘掉的錢,而每一元的失而復得,總會花在書店裡。
她活在現在,不活在將來。她喜歡孤獨,也喜歡陪伴。她倔強叛逆,又真誠體貼。她時常不按牌理出牌,思想總是跳躍靈動。
大學三年級第一次遠走他鄉後,便開啟她一生對流浪的追求。後來她走得更遠,遠到天涯海角的撒哈拉沙漠。在那裏,她讓華文世界吹起了一股「三毛熱」,也將「流浪文學」推向顛峰。
她用她的眷戀和熱情,寫下那些人情與風景。她在1991年化為點點繁星,將溫暖永留後世。這世界因為她的愛過與走過,而從此多了一分無可取代的浪漫。
●「永遠的三毛」紀念官網:www.crown.com.tw/book/ech

【預購】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李豪
平常價 $26.00厭世,有礙健康?抑或是放棄掙扎的自嘲解藥?
在眾人眼中,
他寫詩,他攝影,他穿品味,
他為失戀者抄寫,成為孤獨者的停泊。
但其實他的生命也有黑暗,更曾困惑,
那些難以通透的挫敗,甚至是攸關生存的危機,
告別青春之後,這一次,他寫下你我都曾掩藏的成長痛,
疼痛讓人厭世,但或許,這也是求生方式的一種……
●曾經想成為最出眾的人,一場青春求生記
過去的李豪,善於描寫不安、蒼白的年輕群像,以流行的記號與暗語陪伴無數受傷心靈。在網路社群傳抄的熱潮下,成為新一代愛情觀的詮釋者。
後來我們才明白,書寫背後往往源於成長期的敏感與徬徨。這一次,李豪寫的不再是她與他的情詩,在螢幕比夜還要黑暗的晚上,他直面人生,回頭檢視最初的方向,透過叩問與反思,回應年少的個人期許: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給厭世者的求生指南,從「成長痛」出發
書中觸碰少年結群、離家獨立、追夢、失眠、標籤化、習得性無助等成長痛史,是自己,亦是時代青年的共感話題。
李豪再次拓展書寫體裁,以長篇散文的形式緩緩訴說邊緣、夢碎等生命經歷。在他的筆下,厭世,不過是一種求生的方式。以文字撐出寬闊空間,走過幽谷的人想的是──讓遍體鱗傷、無處安放的靈魂,能夠暫時靠攏於此地;我們也得以看見,那暗夜裡的星星。
「有人說睡眠就像是一場小死亡,
那麼睡不著的你說不定是本能渴望要好好活下去。
如何對抗這漫長的空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說法,
即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豪
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李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和表演藝術學程畢業,當兵抽到外島的外島,念了兩個學士學位,出社會從事四份工作完全無關,其中兩間前公司收了,一間賣掉,2015年失戀,單身至今。
著作
2018 詩集《自討苦吃的人》
2019 詩集《瘦骨嶙峋的愛》
2020文集《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2020文集《厭世者求生指南》
Facebook|李豪,說故事的人。
Instagram|@lh_storyteller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不知道有過多少個相似的時刻,靠在頂樓圍牆邊,居高臨下看整座城市沉睡的樣子,夜色將我隱去,彷彿我是這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我也沒有人能夠注視,不只是空間上的寂靜,連聲音也是,一切彷彿都在這個時刻凝結,除了辛勤的交通號誌,還在為沒有人通行的路口變換燈號。
雖然紅燈綠燈在此刻看似毫無作用,倒卻提醒了我時間是流動的,意義就發生在這個它不知道的小角落裡。其實我也不是失眠,不想入睡的成分居多,那種倔,彷彿在抵抗著心裡似乎還有個缺沒被滿足,如果現在就寢,那一天就真的過完了,而我又浪費了。
理性上都明白再耗下去也不會有結果,不如早睡早起,好好規劃善用自己的時間,但在我的歷史裡卻還是一再重蹈覆轍,若是痛苦的根源沒有止息,再多正向的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始終沒有想通的,自己為什麼又過了這一天,而明天又有什麼值得過的?
沒有不知足,也並非經歷什麼一蹶不振的挫折,更沒有遭遇任何無法挽回的劫難,只不過生活裡總會走過幾個坎、吃過一些苦,可是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對自己所知甚少,為何光是活在這世上就費盡力氣了,也許那些痛苦的根源就連本人也沒有覺察。
做人不難,難的是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活著不難,難的是說服自己這樣也算活著。說不定厭世者沒有不喜歡這個世界,只是因為太努力了,努力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夠變好。
一個幽靈,一個虛無主義的幽靈,在黑夜遊蕩。
十四歲時面臨人生第一個升學關卡,年少的我初次面對如此緊繃的壓力,彷彿反覆訓誡著失敗的代價,每每想起過完這關還有下一關,讀書考試升學後又是讀書考試升學,遂開始對人生提出了第一個質疑,我們都是否必須得照著寫定的劇本走?當時寫了一首青澀的新詩,把生命比擬成列車,我們都在一趟明知會有終點卻不知何時抵達的旅程上,卻定然得轉乘一班又一班的車次,再與片刻的緣分失之交臂。
旅途尚未結束,早已經下了車,當初那個少年應該從未想過,比起不斷轉乘的過程,離站後面對茫無涯際的前方,那才是人生裡最令人惘然的風景。
從那時對自我存在的詰問,之後又過了雙倍的生命,至今依然恍惚、依然疏離,時時還是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倒也不是從此消極面對,我試著從許多書中找尋答案,想以他山之石在一片漆黑中點燃火花,結果發現人生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但說的是一種類似使命或來世的客觀意義。
有信仰的人或許會反對這樣的結論,對我來說卻倒像放下了一塊大石,一趟旅途如果抵達終點並非終極的目標,那麼最重要的就落在過程。這個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在學者們的解讀中,我最認同的是蘇格蘭哲學家麥金泰爾的敘事歷史論,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敘事者,他只說自己的故事,所以他的問題應該轉向在這個故事裡到底要傳達什麼?
如同法國作家馬爾羅所說:「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唯有去釐清整體脈絡才能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必然要先確認自己是誰;想要探問自己該往哪裡去,必然就得知悉自己從何而來。
年方逾三十,還未達不惑,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歲數,想說自己老,又有太多人情世故仍尚未熟諳,但說自己年輕,卻已不再像過去橫衝直撞、愛恨分明。處在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期,或許恰好是這漫長人生的測量點,我要站在標的上,回頭檢視最初的自己,再轉身望向最終的方向。
「所以,你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了嗎?」
一些人在手機的另一邊向我這樣請益,或者該說求救。往往在這句疑問之後,他們便開始拋出自己沉甸甸的人生經歷,在無月無晴的晚上,螢幕裡有時顯得比這夜還要黑暗。我曾經嘗試一一接住這些問句,甚至把自己的心神都拉扯進去,後來仍舊發現諸如此類的事只是一再輪迴,可能他們不過是希望有個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故事,投射一些同情;又可能要如看一部電影般地去徹底讀懂他人的人生,任誰都無能為力,就像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能過,不是另一個人可以救援。
當然也遇過不少人對我說著:「謝謝你的詩和文章,在我最低落時拉了我一把。」我接受這樣的好意,卻不免感到困惑,總是只能誠實回應:「我並沒有為你做了什麼,老實說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你真要感謝,是要謝謝你自己,因為是你自己選擇了做些什麼,是你救了你自己。」
我知道痛苦不能比擬,但處在社會相對優勢位置的我,故事應該算是輕盈了一些,儘管如此,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在這求生的過程中,雖然是幸運才能夠倖存,也許一念之差就墜入寂靜了,但必然是對生命的真理還有一絲期望。
這本書是我試著從眾多的經驗或知識中整理自己的人生,或者記錄著某些思維轉變的過程。也許不一定有他人什麼幫助,但對我來說,能夠寫下來就是一種幸運了。
交通號誌不知道換了多少次的紅燈,說不定會像深夜路口的那一個,總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產生了意義。
推薦文
在亂世感襲來之際
一直很喜歡李豪的詩,因為其中有無比真誠的覺知體驗。那些看似憂傷絕望的句子裡,有著晶瑩剔透的微光,帶來一絲絲溫暖。
讀了《厭世者求生指南》才知道,詩人最好的自處方式,無非弄清楚這些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存在主義總愛說,人被造物者拋擲於這個世界,其中的生滅何其憂傷。對此,李豪有一層積極的翻轉詮釋:「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總是懷疑一切正確性的人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代表我們毫無包袱,必須依靠自己判斷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厭世者」這枚標籤僅僅是標籤而已,自己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該怎麼生存也向來是自己說了算。「求生指南」或許才是李豪最珍貴的心事,也正是這本書閃閃發亮的地方。成長的艱難、家庭的變故、愛情的幻滅、職場的困頓……這些生而為人必須承受的境遇,李豪不避諱也不遮掩,一邊勾勒問題,一邊分享最私密的解方。
害怕跟自己相處、沒勇氣做自己、總是徬徨歧路的人,尤其適合讀《厭世者求生指南》。世上苦人多,但苦的不只自己一個。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用一念之轉來化解糾結。糾結太多,只會放大痛苦,無益於解決痛苦。
從厭世到追求幸福,正是一念之轉的結果。我很贊同李豪說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和對的人分享自己的美麗與哀愁,分享才能使幸福成真。」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
推薦文
厭世與求生之間的張力裡,藏著什麼?
某段時期,我在演講結束時,都會請觀眾填寫一份不具名問卷。上頭問著,你心中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整年下來,上百份回應包含和家人在一起、吃大餐、放長假等,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答案,都有人提過。
後來,我把這些答案拿去做「文字雲」分析後,結果跑出了大大的三個字:做自己。(按:文字雲分析後,出現的最大字,是指被最多人提到的字)
顯然對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是最快樂的事。只是,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容易。各種社會束縛與框架限制,我們都不陌生。但當中我覺得最難的關鍵,其實源自於做自己的起點: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書裡三個讓人屏息地提問:「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裡?」其實這些問題,正隱約地呼應著那最難的關鍵。容我再問你一次: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而本書正是作者李豪在不斷探問自己這些命題時,目前的暫時性答案。
本書談「厭世」,也談「求生」。困在這二元之間,時常弄得我們不太舒服。但或許,在這看似對立的張力之中,很可能藏著許多線索,將告訴我們剛剛那些命題的可能答案。
讀過本書,或許未必能立刻不厭世。但你會發現,原來在做自己、探究生命意義的路上,必然有痛苦的成分,每個人都一樣;而這苦,時常會以厭世的狀態包裹著。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似乎決定了我們能否跳脫厭世,甚至善用厭世,來回答某些生命裡重要的提問。
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預購】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兩冊不分售◎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平常價 $64.00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
一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和張愛玲對世事時局的獨到眼光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為了完成學業,從上海來到香港,因緣際會結識了宋淇、宋鄺文美夫婦。一九五五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就此開始三人長達四十年的往來通信。
張愛玲視宋淇和宋鄺文美為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我的信除了業務方面,不過是把腦子裏長篇大論對你們說的話揀必要的寫一點。」她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她惦記的旗袍樣式、她做的夢、她的食衣住行、她的遷徙和病痛……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始於一九五五年,止於一九九五年,超過七百封書信,第一次揭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神秘面紗,堪稱研究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以看見她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而這兩本書的問世,也開啟了另一扇瞭解張愛玲的窗,勢將成為所有張迷的必備珍藏。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宋淇
生於一九一九年,逝世於一九九六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戲劇家宋春舫之子。一九四○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專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曾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並與電影界也有很深的淵源。宋淇與夏志清、張愛玲、錢鍾書、傅雷等人均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讀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便是出自宋淇的推薦。
宋鄺文美
生於一九一九年,逝世於二○○七年。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張愛玲一九五二年從大陸到香港後,在一九五五年轉赴美國之前的這段期間,曾在美國新聞處擔任翻譯,受到當時的同事宋淇與宋鄺文美夫婦諸多照顧,彼此也成為下半生最要好的朋友。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所有遺產均贈予宋淇夫婦所有,也由此可見三人交情之深、信任之篤。
編者簡介
宋以朗
宋淇夫婦的長子,一九四九年生於上海,目前是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九七八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班畢業,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二○○三年回到香港,創立「東南西北」部落格,引述及翻譯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備受重視。
書信整理
馮睎乾
香港專欄作家,文學評論者。二○○九年開始協助宋以朗整理張愛玲遺稿,並撰寫關於張愛玲的文章,包括書評、譯評、軼聞考證等,著有《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
我與張愛玲,與我的父母
宋以朗
時光匆匆過去,今年已是張愛玲誕生一百週年,而曾經見過她本人的人已是寥寥可數。我小時候在家裏見過張愛玲,所以我會不停地被問及我對張愛玲的回憶。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九五四年。當時我只是一個五歲小童,對這位張阿姨沒有什麼印象,也不記得她在語錄裡提到我的事兒:
聽見瑯瑯吃藥:
(一)戴著藥丸如護身符。
(二)想出花樣,有落場勢,好像不是為了加白糖才肯吃。
《張愛玲語錄》倒有我們倆的一個集體回憶:
你們臥室的小露台像「廬山一角」,又像「壺中天地」。
語錄註解說:「五十年代,我們居於北角繼園,父母臥室約三四十平方。一進門,迎面是落地的磨砂玻璃牆,前行數步才見右邊有一道小走廊,拐一個彎便通到露台。露台也由落地的磨砂玻璃包圍,只有打開中層的窗子方望到外面景物。由於露台設計獨特,初入臥室根本不會察覺,仿佛別有洞天,於是張愛玲便有上面的妙喻。」我對這個小露台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我在那裡營建了一個紙製印第安人帳篷,我躲進去就不用理會大人們了!
一九五九年夏,我家從港島北角繼園搬到九龍加多利山。我自己有個小房間,裡面有簡單的床、桌、椅、櫃。櫃子裡有很多書,包括一大堆《秧歌》與《赤地之戀》。這兩本書故事文字,也算是「平淡而自然」,十多歲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我反覆看過多遍,但我沒有追問父母與作者的關係,當然也沒有想到那些由作者親筆簽名的初版書有一天會是價值連城。
一九六一年,張愛玲再訪香港,在旺角花墟附近租了房間,從我家步行過去只需幾分鐘。後來她臨走前退了租,卻發現還有電影劇本未寫好,便來我家借住兩星期。我讓出房間給她,自己到客廳「餵蚊」。她給我的印象很簡單,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間寫作,偶爾出來一起吃飯,與小孩無甚交流。多年來我不知被問了多少遍對張愛玲的印象這個問題,但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說。
我寫過一篇關於張愛玲軼事的短文說:
張愛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的躲在臥室,即使偶爾同枱食飯,彼此間也靜默得宛如隱修院的院友。她從不挑剔飯菜,胃口也不大,但根據我家老傭人阿妹的暗中觀察,她最愛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麵包,大概是有胃病問題。至於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樸素,阿妹分析說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沒見過她穿旗袍。記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視又不戴眼鏡,看事物總要俯前── 也許她擔心把我和姊姊混淆了。
這些年來我屢次受訪,講述對張愛玲的印象,也不外乎上面講的那些。
我搜索他人對張愛玲的印象,希望可以引發出我自己的記憶。
例一:曹可凡在《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引用白先勇回憶張愛玲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王禎和、殷張蘭熙等人的一九六一年台北宴會:
白先勇先生記得,那天和張愛玲的聚餐安排在西門町附近一家名叫「石家」的蘇州菜館……她身穿素淡的旗袍,但隨身帶著一件暗紫色綢緞棉質外套,特別顯眼……
那晚,白先勇先生與張愛玲相鄰而坐。「張愛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特別是捲舌音很有北京味兒,這或許與她曾經在天津居住過有關。她的眼神因近視略顯得有些朦朧、迷離,一旦特別關注你,便馬上目光如炬,仿佛有兩道白光直射而來,難怪她觀察周圍人和事是如此的犀利、透徹、深刻。」
例二:於梨華在《華麗與蒼涼── 張愛玲紀念文集》說:
記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裝,長頸上繫了條紫紅絲巾。可不是胡亂搭在那裡,而是巧妙地調諧衣服的色澤及頸子的細長。頭髮則微波式,及肩,由漆黑髮夾隨意綰住,托出長圓臉盤。眼珠有點突,沒戴眼鏡(通信中知道她戴眼鏡的),想必有隱形鏡片,所以看人時半抬下巴,半垂眼瞼。我不認為她好看,但她的模樣卻是獨一無二(one of its kind)。
他們的文采與觀察能力比我好得多,可惜我的腦子還是一片空白。
其實我有什麼印象不是要點。這個故事裡的三個主要人物是:張愛玲、我父親宋淇與母親宋鄺文美。他們三位的故事很簡單:張愛玲在一九五二年九月為完成學業從上海來香港,她在報紙上看到美國新聞處的招聘海明威《老人與海》翻譯者廣告便投了簡歷,結果被選中,因而結識時在美新處翻譯部的宋淇,後來有在一個社交場合又結識了宋鄺文美。一九五五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我父親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張愛玲在我父親的介紹下,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一九六一年十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宋淇在港逝世。二○○七年十一月,宋鄺文美在港逝世。
二○○三年,母親中風,我從美國回來香港照顧她。她的最後五年,我總算陪她渡過了。最初我只是負責整理張愛玲的合約,給她逐一簽好,然後歸檔。
投入之後,我很快得了「十萬個為什麼」病。為什麼張愛玲會將遺產全部留給宋氏夫婦呢?她的親戚們怎麼樣啦?為什麼張愛玲遺物裡有完成但未出版的作品(如《小團圓》)?要不要替她出版?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如〈愛憎表〉)呢?〈色,戒〉女主角原型是否民族女英雄鄭蘋如?張愛玲有沒有到台灣採訪過少帥張學良?《同學少年都不賤》不能出版的「毛病」是啥?這些都是人家不停問我的問題。
我轉問我母親,她只說不記得叫我不要煩她。幸好母親有告訴我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家裡一箱箱的書信裡面。我搜遍全家,找到四十一年他們三人寫的七百多封信,洋洋共六十多萬字。這些書信好像結成一個普通法的法律系統:案例都有據理,差不多凡事都引用先例。看完這些信,我開始有信心處理張愛玲的遺產。
其中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的信中說:「如果我的錢有剩,那麼(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了……(二)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
翻譯作品倒是容易。這些年,張愛玲的作品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波蘭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她的英文作品《雷峯塔》、《易經》、《少帥》也翻譯成中文。出版了生前沒出版的作品有〈重訪邊城〉、〈異鄉記〉、〈愛憎表〉、《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
「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則是靦腆的張愛玲不願意點明。她想表達的是,她知道我父母的身體都不好,叫他們拿錢去用,但她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所以變成吞吞吐吐。看到這裡,我真的很感動。
二○一○年,我從他們三個人那七百多封信件中選出部分內容,編成《張愛玲私語錄》,出版準則以反映友情為主。通過這些書信,我希望能解釋清楚他們三個人的友誼。我看過不少張愛玲傳記,大多鮮有提及我父母,即使提到,有時也是負面的。這顯然跟我在信裏讀到的內容背道而馳。我出版《張愛玲私語錄》,主要目的正是要糾正這些謬誤。
以我自己來說,我周遊列國多年,每處都不會久留,所以我沒有一個四十年朋友,更遑論跟人有六十多萬字的通信。對我來說,張宋書信是一個奇蹟。
對張愛玲研究者來說,張宋書信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有極高學術價值。不妨舉一個例子:一九八三年,張愛玲出版《惘然記》,她在序中說,「〈色,戒〉〈相見歡〉〈浮花浪蕊〉都是一九五○年間寫的……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偏偏她就是沒有解釋震動驚喜何來,造成外界不少爭議。張宋書信裡就有詳細的解釋討論。
一般而言,作家要反駁評論者是不容易的,像羅生門一樣,大家也不知道誰的版本才是真相。即使張愛玲想說自己沒有那個意圖,別人還是可以說她抵賴,甚至說她潛意識的確如此。但張宋書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其創作過程有大量書信文獻佐證,一切「作者意圖」都可考本溯源,有力限制了評論者的胡亂猜測,也許是中外文學史上一個罕例。文學研究者若沒有充足的第一手資料,隨時便會犯下閉門造車的毛病,可以錯得很厲害。現在寫關於張愛玲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有市場,連帶寫她的文章也有市場,所以我覺得,現在更有必要把書信這類第一手材料公開。
但書信不可以解答所有問題。例如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信提起《小團圓》:「這篇小說時間上跳來跳去﹐你們看了一定頭昏﹐我預備在單行本自序裡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她沒有寫過這篇自序,所以這是一個謎。但我寧願張宋書信不是一本無所不知的天書,這樣張愛玲的傳奇才可以永遠繼續。
張宋書信集計劃於今年出版,剛好是張愛玲誕生一百週年。然後我這個張愛玲遺產執行者也終於可以隱退。
序
校閱張愛玲書信的感想
馮睎乾
我一輩子好像跟別人的信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常常不情不願幫不識字的外婆寫信回鄉,也要替她朗讀從鄉下寄來香港的家書。我自己則在一個早已不流行通信的年代長大,除了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刺激,以及得到岩井俊二電影的啟發,偶然寫過幾封情書(給當年的女友,即今天的妻子),通信這類費時失事的中古嗜好,在我的生命中可謂毫無位置。然而命運弄人,我近十年的工作都或多或少跟人家的書信有關,例如協助宋以朗先生校閱張愛玲和宋家的信。
我認識宋先生,跟張愛玲無關,只緣於我想拜讀宋淇好友吳興華的信。十三年前我終於得償所願。記得第一次翻開吳興華的信,幻想自己嗅到的舊信紙味,可能是六七十年前上海淪陷區的氣息時,不禁幽幽出神,宋先生見我神智有點失常的樣子,忍不住說:「看,你兩眼都發光了!」一不做二不休,看完吳興華的信後,我又陸續瀏覽了張愛玲、錢鍾書、宋淇等人的信,沒帶着窺私的心態,只有一種要憑弔什麼的情懷。畢竟人和時代都一去不返了,與現世毫無瓜葛,昔日的隱私已昇華為文學史的材料,再好奇八卦的人對此也不由得肅穆起來。現在回想,最觸動我的從不是字裏行間的話,而是我手摸到的信紙,在歲月流逝中獲得的歷史重量。這些碰得到、嗅得着的信有種舊時代的質感,甚至隱隱綻放着寫信者的靈氛。
漫無目的看信是享受,但真的動手編輯起來,就不太好受。可見人生還是漫無目的較好。二○一○年出版《張愛玲私語錄》前,我已幫忙校閱張愛玲和宋家的信。二○一二年前後,我們在香港影印了所有書信,寄到北京讓出版社做文字輸入,他們打好字後校了一遍,把文檔傳回來已是兩三年後的事。一看大約六十萬字,本來想添加註釋交代每封信的背景,未幾發現工程浩瀚沒完沒了,恐怕張愛玲二百週年誕辰也未能殺青,立即決定一切從簡,只看看有沒有錯字就算了。其間俗務纏身,斷斷續續,就是校閱也弄得曠日持久,終於拖到二○二○年,總算趕上在百年誕辰問世。
錯字有兩種。一種是出版社手民之誤,當然一見即改;另一種涉及作者的錯字,就要費神斟酌。首先,什麼叫「錯」呢?例如現在普遍寫「耽擱」,但張愛玲、宋淇皆寫「躭擱」,是比較少見,但不算錯。我自己的原則是:在不是明顯錯字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作者的用字原貌── 上面這句恰巧有現成例子,我們平常寫的「盡可能」,張愛玲寫「儘可能」。她對「儘」和「盡」的用法,作了今人多數忽略的嚴格區分:「儘」含有「力求以最大限度」的意思,所以她寫「儘早」、「儘先」、「儘量」、「儘可能」等等的時候,就用「儘」;「盡」則表示「達到極端、完結、全部用出」,所以她寫「感謝不盡」、「精疲力盡」、「盡心」等等的時候,就用「盡」。
有張愛玲特色的用字,我可多舉些例子說明:她寫「痊愈」,不寫「痊癒」;寫「老板」,不寫「老闆」;寫「糢糊」,不寫「模糊」;寫「牴觸」,不寫「抵觸」;寫「彫飾」,不寫「雕飾」;寫「弔胃口」,不寫「吊胃口」;寫「疎忽」,不寫「疏忽」。以上都是一般人不常用的寫法,至於我最深印象的「張愛玲體」,則非「仿彿」莫屬。這個詞有人寫「仿佛」,有人寫「彷彿」(如宋淇),但應該很少人像張愛玲般寫「仿彿」,堅持用人字部首的「仿」和彳字部首的「彿」。「仿彿」在書信中用了六十九次,橫跨五十至九十年代,無一例外,可見她很有意識一以貫之。到底什麼緣故令她這樣寫呢?難說。
以上用字都是正確的,希望繁體版可保留原汁原味。但張愛玲有兩個字,我覺得不妨改一改。一是「興致」她總寫成「興緻」,這寫法我無論如何也覺得是錯的。《說文》云:「緻,密也。」也指細繒或縫補過的敝衣。然而「興致」的「致」指意態風度,跟「緻」義不侔,不能互通,也缺乏古人先例可援,顯然是錯別字。因此,我建議把「興緻」修正為「興致」。另一怪字是「日歷」的「歷」。我們現在都寫「日曆」,但張愛玲三番四次寫「日歷」,決不從眾寫「日曆」,不是無心之失。查《康熙字典》「歷」字條,說它「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又《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可見「曆」與「歷」在古時相通。
假如張愛玲是章太炎那類國學大師,專門寫古色斑斕的文言,那也說得過去。但她寫的是現代白話文,用「歷」而非「曆」就太觸目了,好像刻意引導讀者想入非非,還是改為「曆」較妥當,決不是編輯之癢。當然,我們也不妨想想:為什麼張愛玲沒有與時並進,改寫「日曆」呢?我有個推測,一時也難以求證:無論是奇形怪狀的「仿彿」,抑或古色古香的「日歷」,甚至於張冠李戴的「興緻」,都是張愛玲人生中初遇這些詞語時所見的寫法,從此印入腦海,銘記不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後來看到更通俗的字體,她也捨不得除舊佈新,因為捨棄了這些獨特的字,某程度上也意味着捨棄自己的過去。在她書寫「仿彿」、「日歷」和「興緻」的時候,也許每個不容於世的字都勾起了她內心某些深遠的回憶,誰知道呢?
以上喋喋不休的瑣碎,大概只有校閱者才份外在意,也會為此躊躇苦惱。但要是書信集的出版,能讓讀者更真切地了解張愛玲的性情,更全面地明白宋淇、鄺文美與她的友誼,那麼一切工夫都是值得的。

【預購】那貓那人那城◎朱天心
平常價 $28.00作為一個公民,我喜歡他人、我自己心軟軟的,不服從叢林法則、不大小眼、聞聲救苦⋯⋯,但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我必須堅硬心腸,逼視人的種種面向、質素、以及在不同處境裡的價值排序或缺乏⋯⋯,這個「人」,包括無論強者弱勢、勝利者魯蛇,一個也不放過。--朱天心
這不是一本貓書,不賣萌,不可愛,不取悅你
這不是一個計畫,不是行動觀察,沒有結案日期
這是人族與貓族極其努力地在這塊土地上共生的姿態
她目睹貓族在城市生存的艱難
牠們或精采或平凡,或逍遙或百無聊賴、潦倒落魄
然而,沒有一隻貓可被取代、該被抹消
她見證一個個單打獨鬥穿梭街巷的貓志工身影
歲歲年年的夜黑風高,數不清的生離死別
既然介入了,就介入到底
留一個小水罐
在陽光、雨露、綠森光影下
讓人族與貓族都能認真而不屈地活著
2005年《獵人們》之後,小說家朱天心持續不輟、癡心無悔的貓人街頭日誌,為咫尺天涯的貓生人世,記錄尋常巷弄、隱蔽角落,叫人懸牽一世的奇幻情緣:
只要愛情不要麵包的甜橘,總不急於搶食,偏要隨人走到不能再跟的岔路口,坐定,癡癡望著人影遠去。
歌聲洪亮的公貓乳乳既是小巷裡的貓大王,還領有專業保母證照,認份帶大人族不時撿拾回來的每隻孤兒幼貓。
愛上不羈浪貓尾橘的女孩黛比,無法收編尾橘,竟為牠遷居,等到了隔窗相伴的愛,也承擔自由的代價。
還有一個個並肩作戰的姊妹、戰友、供養人,或曰貓志工、愛心媽媽,如曾耗時兩三年獨力拎沉重誘捕籠抓母貓節育的天文、「台灣認養地圖」協會的KT與葉子、傳奇抓紮手林憶珊、餵貓途中遇車禍過世的作家忽忽、在偏鄉海邊日日東繞西拐餵養浪犬的小說家王家祥……他們,牠們,永恆銘記,她說:「那些人,那些街貓們的人族朋友,成了孤僻成性的我在人生走了一半時竟然最想認識的人。」
本書特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真心以為《詩經》這句子不是描述愛情,而是戰友、是袍澤。是那一日復一日在街頭尋尋覓覓,為無法發聲的生命奮鬥的同行者身影。
*「黑暗騎士」的光芒--看見那些每日在第一線做希臘神話裡薛西佛斯苦役的人。
狗人.貓人
柯靜雯
年紀很小的時候,三、四歲左右,去奶奶家被迎面撲上來的家犬咬破膝蓋後,我從此成了懼狗人直到四十歲。四十歲那年同居人(我現在的先生)有機會收養兩隻街頭幼犬,問我意見,我這人向來為愛勇敢,和朱天心諸多貓友伴中的一族「只要愛情不要麵包」的甜橘牠們同一國,於是當下僅考慮半秒吧,便爽快回應我沒問題。
真的沒問題嗎?問題得遇上了才知道是不是個問題。
問題可多了,屎尿、跳蚤以及一隻隻吸飽血比黃豆還大扒滿牠們全身的壁虱,四十年老資格懼狗人的我打從領牠倆進門那刻起瞳孔難得縮小過。然則我原本最大的疑慮,懼和怕,卻也在如同養小孩一樣每日夜把屎把尿的親狎中被沖淡了,或說,自然消失於無形。隨著牠們長大,我也從懼狗人行列領證畢業,雖說現今對於不熟悉的狗親近時仍有些疑慮,遇到狗哪怕是自家天天地上一起打滾再熟不過的那隻,突如其來無預警的一聲吠、或不明所以不太爽快的喉頭低吼聲,我難免還是心頭一怵,但已經好太多了,好到,二○ㄧ六年春天,在共同友人張萬康家中第一次見到天心,她見我似乎不怕和張家出了名脾氣不太好的狗哈嚕互動,禮貌問我應該是狗人?朱天心的讀者們絕不陌生的「相對於照護浪犬的狗人多數陽光、合群、活潑開朗,照顧浪貓的貓人貓性,個個孤僻,獨來獨往......」當下我有點不好意思,只因也不過幾年前,我還是個十足十的懼狗人呢。
卻教我想起,好多年以前,我也曾被認為是狗人,不是貓人,只是意思不盡相同。
那是二十幾近三十年前,某日我回高中母校找相差僅十歲的一位昔日老師聊天,其實更多是排解大學生活的種種不同於想像的鬱結壘塊。學生皆稱其華老師其實更像我們的學姊,她確也曾是我們的學姊,我在學校那時她甫自大學畢業不久,回校接任行政工作,同時接了一個不討好且十分吃力的活兒--宿舍舍監,我和她相熟就是起始於宿舍生活。回學校那日是假日,校園沒學生,除了守門房以及照養校園花木的幾位工友伯伯,大概就是住在宿舍裡的華老師,和她的狗小胖。小胖是隻黑白花中小型犬,忘了華老師哪兒收養來的,惟記得是我畢業以後才出現在華老師的腳邊。我雖怕狗,但像小胖這類穩定、莊重自持的狗,又有主人在一旁,我倒可以和牠們共處一室,甚至可以壯起膽來輕喚牠們的名字以示親愛(製造一點自己也是可以親近動物的假象)。我們師生倆閒聊時,小胖始終靜靜趴伏在書桌下一隅假寐,我想到便喊小胖兩聲,小胖總聞聲抬頭抬眼,啥事都沒有只除了我衝牠一臉傻笑,牠沒有情緒搭拉下眼皮趴回原位原姿勢接續剛剛被我打斷的白日夢。幾次之後華老師跟我說,狗也需要獨處靜默,像我這樣沒事瞎騰鬧狗兒,往往容易養出情緒不穩定的狗。是這樣呀,莫怪都說甚麼人養甚麼鳥,華老師是個日日晨起練太極的人,私下雖也有縱懷朗聲大笑的時候,但更多時候,她無論行立坐臥、處事待人,都像走太極行步,也像站樁,一派鬆墜沉卻意念守中。於是我和華老師聊起我在大學校園意外瞥見的貓事。
我不光和華老師是高中學姊妹,還是同一所大學的校友。我正在學中的大學校園已和華老師念書當年的校園校景不盡相同,唯老舊的化學系館倒是數十年不變。我偏愛化學系館舊到簡直簡陋、像極了我書中讀到民國初年的學校才有的氣味,是以日日在人煙罕至乃至有點仙氣縹緲的化學系館圖書室佔據一張桌子,那是我沒課的空檔偏安一隅的小旮旯。化學系館建築在坡面上,由圖書室旁的出入口進出,以為是一樓,實則是整個建築群的三樓。走進系館,照面而來的是中庭,一個已難辨造景釜痕、很像落魄大院的雜蕪中庭。我往往圖書室坐膩了便閒步到臨中庭的廊邊發呆。一日,呆滯發直的眼被中庭裡忽隱忽現的黑影拉回現實。定睛看清了,是一隻貓。腦海中已搜尋不出那隻貓具體的影像,連花色都想不起來,只因我太專注於牠企圖從中庭東邊過渡到西邊的整個過程,那謹慎、極具耐性靜定等候絕佳安全時機,每跨出一步都是謀定後動的不遲疑卻也不魯莽,剎那間風馳電掣的瞬間移位,一到下一個定點馬上隱蔽於某個陰影之下,看來都是在上一個位置時早已探查好的深謀遠慮。直至多年後我已步入中年觀看電影《聶隱娘》,才在大螢屏前恍然憶起,啊原來是牠(她)。
那恐怕是我平生第一回這麼近卻也這麼遠靜靜看一隻貓這麼久。
我同華老師說,貓實在有意思極了,太不可知不可測,不張揚不存心勾引你、引你注意,最好都不要有人發現牠的行蹤,卻實實在在深邃迷人得讓你不由得隨牠移動目光。我欣賞貓。不像狗,老傻乎乎的,若是一隻狗要由中庭東走到中庭西,肯定就是安步當車大步橫越,中途還不忘抖擻兩下、伸個懶腰拉拉筋......。我說這些的同時,小胖在不遠的陰涼水洗石子地板上一副老僧入定閉目養神。
華老師非常熟悉我的傻話癡話夢話,記憶中,她幾次笑到前仰後俯完全沒個練功人的樣子,都是被我的犯傻激得。那日,她聽完我連一片天光雲影都不願遺漏地描述我如何遇見一隻貓,以及,如何嚮往效法一隻貓的優雅不張狂,她沒先急著笑話我,而是望著我然後幽幽說:「你不覺得你根本就是一隻狗嗎?」
噫,可不是嘛。霎時我倆同時迸發出驚天的大笑聲,把小胖都笑醒了。半點沒個練功人的樣子(我當時也隨華老師練太極)。
原來天心的直覺是對的,我是狗人。
當朱天心的讀者多年,從十二歲偶然間讀到第一本書始,轉眼流光三十幾年,沒特別意識到從哪一本書開始,一隻隻有名、有樣子、有脾性甚至有德性的貓開始出現在她的文章中,好幾隻文章裡見熟了,恍惚以為自己真的識得牠們,也算真是認識牠們不是嗎?不光是牠們,還有牠們盤踞野遊的山頭,天氣好時曬太陽打呼嚕的花台,有氣度的男子漢貓葛格為了守護眾貓進食安全站得高高好把風的牆垣,這些我不曾親訪、親眼見過的場景,我熟悉得都可以臨摹出一幅幅速寫(可惜我不擅繪圖)。更不光是眾貓們的身影以及牠們閒踱狩獵討生活的現場,身為讀者,比起身影場域氣味更強烈的,怕是天心和貓志工們一次次的幾乎撕裂心肺卻又得繼續勇敢的堅強吧。我只是透過文字閱讀,已是無數次的心頭一緊,鼻酸紅了眼,那些月黑風高裡獨行俠似的風雨護貓人,須得有一顆多強悍又多柔軟的心啊。
此次集結成書的諸多篇章中,幾度出現天心和天文陪伴或目睹貓咪故去時放聲大哭,她自嘲哭得好似最煽情的電視劇,她恐怕不知,有讀者如我是讀著讀著便咬著下唇默默掉淚不好哭出聲怕驚擾了身旁不知情的人。深信這樣的讀者我不是唯一。
曾讀過顧玉玲在某次工殤紀念活動後的書寫,「好多好多細節她們都記得,那撞擊的傷口這樣鮮明像還流著血,但日子要過,沒有時間太專注悲傷,痛到底也還能活下來。那些記憶從不曾遠離,一點就開,往事歷歷,……一次又一次,當工殤家屬誠心致謝,我想我終於理解,那感謝的真正意涵是:謝謝還有人記得他。」多麼相似的心情啊。《那貓那人那城》裡的每隻貓,每個獨來獨往孤僻成性的貓人,已故去不知所蹤的、倖存的,少數曾有過幸福的,朱天心都幫你們記下了,透過文字透過不止一本的書,這一切不單是真的,而且不曾遠去。
寫於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本文作者為前劇場工作者)
自序
我的街貓朋友--志工們
自從○三年我陸續寫貓文出貓書以來,不時被不熟的人問(因舊識不會問這種問題):「什麼時候開始關心開始做流浪動物保護議題的?」
我想都不用想的回答:「上個世紀。」更精確的說,從我出生始,真的,童年照片裡,沒有一張媽媽懷抱我們的留影,都是媽媽抱著貓或狗,一旁髒兮兮的蹲著坐著也摟著貓狗的三歲五歲我們姊妹。
那些貓狗,是早我們先來的家庭成員貓大哥狗大姊,牠們在世間浪蕩討生活,路過我們家,留下來了,與我們好像。(我們不也是從哪個烏何有之鄉來此世間浪蕩,被父母收留?)
其實,在這地球、在這島、這城市,這興昌里,像我們如此長年默默在做的並不少(雖然永遠嫌太少),真的是默默,因為我認識在做流浪狗的志工友人,總能輕易就號召組織,做事之餘也常聯誼聚聊,有淚水,但都很陽光。貓志工們就大不同,總獨來獨往,月黑風高才出沒(怕被嫌惡動物的鄰居阻攔恐嚇羞辱固是原因,憂懼街貓因吃著一日的唯一一餐而行蹤暴露於風險中才更是主因),因此要找到他她們,並聯繫、合作(TNR,街貓捕捉絕育回置),比馴化一隻貓科動物更難(誰見過一隻馴化的貓科動物?無論大小,別老舉那頭哈洛德百貨公司買的小獅子克利斯青當例子)。
所以,儘管我們興昌里○七年就已加入台北市政府動檢所(現為動保處)的「街貓TNR計畫」(二○一八年已進展到有二○六個里,也就是四分之一個台北市在做),但我們從不奢望尋找或依賴其他在默默餵食照養街貓的志工們。
(不少人稱這些志工們為「愛媽」,愛心媽媽的簡稱,其實愛媽有很多不只是幹練的上班族單身女孩和退休的家庭主婦媽媽,還不少是大學研究所男生、上班族、退休老爹……)
但有趣的是,我們是先認識食物才認得人的,所以很一段時間,對那些神祕未現身的志工們我們是以食物為名的,餵食的車底,偶爾去晚了十分鐘,便見有吃剩的餅乾渣(貓則一旁洗臉舔掌),「偉嘉的」、「皇家的」、「拌白金罐的」、「周末餵貓人」、「貓大王」(與我們家定期叫貨的「貓大王」店同款餅乾),於是便會有這樣的對話:「那個偉嘉的瘋了,六灰灰胖成這樣還開白金罐,他小孩一定和六灰灰一樣胖。」「周末餵貓人大概出國了,好久沒見她餅乾。」
那些餅乾,不同廠牌、不同造型,在黑夜的車底如深林小徑的仙子指路的寶石閃閃發光,也如神祕的密碼放著信息,那些人,那些街貓們的人族朋友,成了孤僻成性的我在人生走了一半時竟然最想認識的人。
一年後,因為沒有停過的社區街貓危機(如出一轍的總是一二名偏執憎惡動物的居民促成住委會做出凌駕違逆北市動保政策法令的決議,擅自捕捉已TNR的街貓野放或不知下落),我們成了緊密的戰友:「林茵大道」的高寶猜全家及乖子徐多、「愛眉山莊」的高麗英和美麗強悍的香港女孩林翠珊、「南方藝術宮殿」酷酷的丁國雲……,我們互相在對方出國或有應酬的夜晚接手彼此轄區的貓、互通訊息(街貓通常有固定的領域,但有時也會不明原因越區或失蹤)、彼此打氣支撐(街貓常有的不測、消逝、車禍的慘狀、病痛的折磨)、難以對別人掉的淚水幸虧有彼此,哭一場,並共同深深記憶。牠們,儘管匆匆但確實來世一場,我看見,我記得,多麼孤單,孤單到會動搖、會懷疑那些記憶是真的假的(一隻隻不會說話的貓、在那寬闊無際的滔滔時間大河角落信賴凝望著你的身影),於是我深感慶幸我們有彼此,翠珊記得那兩隻來不及長大車禍的橘白小公貓,國雲的三花奶奶,寶猜記得大黑公、記得白爸爸、記得大橘橘、發發、雙雙、小肥黃……,並一起在電話中為之啼泣。
那麼,一切都是真的了。
朱天心
山東臨胊人,一九五八年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獵人們》、《三十三年夢》等。
攝影者簡介
KT
本名蘇聖傑,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市。當學生時平凡,當上班族時隨波。因利用網路、攝影幫助動物的想法,共創了網站「台灣認養地圖」(www.meetpets.org.tw),引進、實驗並推動流浪動物認養、貓中途、街貓絕育TNR行動,想營造使人對待街貓、對待動物更友善的世界,迄今仍為網路上認養動物的主要平台。近幾年來以攝影專拍街貓,作品多透過台灣認養地圖所發行之刊物、文宣、展覽與義賣品對外發表。

【預購】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羅毓嘉
平常價 $24.00◎在臉書擁有超高人氣的羅毓嘉,每篇發文,總能引發上千讚聲及熱烈分享。
◎第一次,羅毓嘉在新書裡,書寫他和某熊的愛情。這是一本眾所期待的散文集。
◎首度在新書中特別安排羅毓嘉和某熊的互動照片。
當他做一頓飯我吻他。
他牽著我的手度過驟雨,我吻他。
黑夜航行,只要兩個人,足矣。
讓一個人,比另一個活得長,活得好。
並不需要是我,也不必要是他。
「曾經我有個黑暗的時代,吞食著生活裡每一刻的暴躁與尖銳,彷彿在業已跳電的房間裡吃一碗黑暗的粥。然後你出現。我不會說每一刻都是光明的,但你會適時捻開燈,罵罵咧咧說,你要死了,你要每一天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摘自代自序
七年的相戀,你在香港,我在台北,當你看進我靈魂我醉得發熱。
我是溺水者,你是浮球。是你,讓我穿孔的靈魂,得以緩歇。是你,將我碎裂的靈魂一片一片拼貼回去。
但你從未承認,甚至不願談及愛。
你說沒有要跟我結婚,但要我去爭取婚姻平權。
你在占中現場,說你愛我。你很少這麼說,我想我會一直記得,你那天說的短短三個字。
即使是情人間再尋常的互動,羅毓嘉卻能讓我們在每一顆飽含細膩與熱度的文字裡,真切感覺到彷彿情人視線的凝眸與撫摸。
那癡渴盼慕、那戀戀不捨的霸道與溫柔、那行行復行行往返於台北與香港之間的靈犀與繾綣,在在都讓欲望如同藤蔓般,在我們心裡軟繞滋長。
但他也刨刮自己,不斷詰問思索自我的價值與定位。他戳破許多微妙的粉飾與假面,逼視各種社會議題。他也上街頭,去書寫,去敲擊,去叩問每一個最本質的同性議題,因為那是來自每一具具受折磨的身軀與靈魂,所發出的呼求。
作者簡介
羅毓嘉,1985年生,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曾獲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作品散見於各報副刊,並曾數度選入年度《臺灣詩選》、九歌《年度散文選》,以及《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等。
著有現代詩集《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2014)、《偽博物誌》(2012)、《嬰兒宇宙》(2010),散文集《棄子圍城》(2013)、《樂園輿圖》(2011)(以上皆由寶瓶文化出版)。2004年曾自費出版詩集《青春期》。
部落格:yclou.blogspot.com/
代自序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將第七次幫你過生日,親愛的W。
海兩邊的日子,在看得到海的地方我從香港的高樓廣廈之間抬頭,凡過了正午便沒有陽光了。日子往常很慢,分隔很長,相聚又短的日子啊,它是爐火,煎著我們雙手。
若不是你我不會一再抵達香港。或許我不會看見在每個拜天,那些菲律賓女人坐在中環地上,這麼隨便地交談著,聽收音機,嚼麥當勞。我不會看見有一個男人穿著套嶄新的西裝,手裡提著剛買的大衣,從菲律賓女人身邊走過。若非你,我不會有一個香港的工作令我一再航行,彷彿我一個人,是那樣輕,那樣淺。像海。像風。吹過便散了而港邊陌生的女子說著我陌生的語言。我聽了,似明,唔明,但那也是你的語言與你有關。於是它與我也有了關聯。
親愛的W。其實我往常想──台灣,台北,這個地方,每一個年輕的男孩女孩相遇了相愛了,在捷運上擁抱了他們正在奔往怎樣的前途呢?我們畢竟不能知曉。好比二○○九年,那樣赤裸簡單的我與你認識了,還不能設想如今我會有怎樣的生活。所賺,所用,其實就是生存本身。
那是我原本不知道的事物。但因為你,我能多親近它一些。即使我曾如此排拒。
親愛的W你知道的,我喜歡盯著機場航班的顯示屏,令它告訴我,有那麼多的地方我不曾前去,尚有一趟飛行都是我所不曾完成,寄一張明信片,傳一則WhatsApp,或許,再寫一封email給你。而你會在機場快線的月台邊翻開你的臉,命我親吻。於是這些,所有這些,都變成了時間所帶給我們的慣習。而我想這樣很好。即使我慢慢變成平淡的大人,有一份工,每個月等待出糧,少數了一些日子,我們看著夕陽它用等速下落,落得很急,天就這樣黑了。
可是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親愛的W你總是煎著我的雙手。
曾經我有個黑暗的時代,吞食著生活裡每一刻的暴躁與尖銳,彷彿在業已跳電的房間裡吃一碗黑暗的粥。然後你出現。我不會說每一刻都是光明的,但你會適時捻開燈,罵罵咧咧說,你要死了,你要每一天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朋友們說我是鐵M。愛的受虐狂。
當然我是。為了你我可以變成任何東西。也是時間,非常專注與安靜,慢慢把我們變成了彼此。
親愛的W。時間過去了我不必再說生日快樂只因我希望你每一天都是快樂的。讓我們在每一趟相聚的旅程之前,拉上行李袋的拉鍊,細心查檢護照,錢包,登機證。再刷一次牙,把一切準備好,準備好會面,準備好感受到你我就在彼此的身邊。我們將會走出去,關上門,在門後留下自己,看著你遠遠走來我將同你揮手。
讓你我,讓兩個人成為我們,讓每一天都是更好的日子。
朋友說,還有甚麼比寫一本情書給對方更浪漫的事?我想了想,這畢竟是我全部擁有所能夠給你的了。親愛的W。
【預購】巨流河◎齊邦媛
平常價 $45.00 苦難時代的信史 文學救贖的詩歌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當我記下了今生忘不了的人與事,好似看到滿山金黃色的大樹,在陽光中,葉落歸根。」——齊邦媛
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
巨流河,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
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
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
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本書嘔心瀝血四年完成,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獻給──所有為國家獻身的人。
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一九四七年來台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預購】昨天的孩子◎瑪莎
平常價 $40.00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外加黑色購書袋)
平常價 $65.00
從膠園到國會:李美花的故事◎洪偉喜
平常價 $21.00《從膠園到國會— —李美花的故事》的中英文版都出自洪偉喜之手。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主修中文英文,她曾因熱愛背包旅行,辭去新聞室的工環遊世界作,一走就是好幾年。此後她出版了兩本英文遊記——《500天看世界》和《500天看世界II》。第一本書在502天內走過40個國家,而第二本書則記錄了她在南美五年的冒險經歷。

【預購】偽魚販指南◎林楷倫
平常價 $28.00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作者簡介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
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柏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預購】生活需要高級感◎小野
平常價 $26.00蔡侑霖 Danny TSAI|職場作家

【預購】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林依晨
平常價 $32.00
【預購】雜寫◎舒國治
平常價 $26.00
橫跨30年寫作時空,45篇散佚珍文,最會過日子的舒國治,繼《理想的下午》、《流浪集》後,又一散文力作。
這是最會過日子的舒國治,所描摹的生活的情狀。
他寫交友,與朋友聚,是如同賺錢、吃飯、睡覺、打電話一樣的需要。
他寫器識,器識是對身邊諸事能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他寫一種夢想的生活,是由星星、月亮構成的夜生活。
他寫等待,因為總是覺得活在不佳的境遇中,所以習於期待更好的時地出現。
他寫旅行,旅行只因不愛待在家裡,旅行是一種徬徨。
他寫日子,是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想做,什麼也忘了做。
關於生活,我們經歷太多,記得太少;我們浪費太多,珍藏太少。而理想的生活該是什麼模樣?舒國治以長鏡頭般寧靜深遠的筆觸,細觀生活的諸般種種,謀生的藝術、晃遊的步調、旅行的美學、往事的記憶、時代的刻痕……信手寫來,一鏡到底,而我們終於在這些龐雜的風景裡,探看了理想生活的全貌。
作者簡介
舒國治
散文家。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先習電影,後心思移注文學。七十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時報文學獎而深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二年寫完《讀金庸偶得》,有頗長時日擱筆。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返台後所寫,多及旅行,所寫之一九九七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香港獨遊〉與一九九八第一屆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遙遠的公路〉,可見一斑。被譽為台灣旅行寫作的重要奠基者。其所著《水城臺北》又被譽為寫「台北舊昔」最出色者。著有《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理想的下午》、《台北小吃札記》、《水城台北》、《台灣小吃行腳》、《台北游藝》、《宜蘭一瞥》等書。
【預購】聖誕老人的禮物◎眾多作家合輯
平常價 $26.00空無一物的襪子 / 收信人不明的卡片
聖誕老人是否相信聖誕節?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應該就是聖誕老人吧?只要在聖誕夜當晚上班,其他時間就躲在北極的小冰屋裡面讀信、看書,沒事就騎著馴鹿去打獵,生活好不愜意?不過,送了那麼久的禮物,聖誕老人卻始終有一個缺憾:「我很乖,但為什麼我從未收過一件禮物?」
趁著值勤前的空檔,他向賣火柴的小女孩借了火柴盒,站在冰天雪地之中劃下火柴許願,偷偷對著天空說:「請給我一個聖誕禮物吧!」
但……什麼也沒有發生?
那一天夜裡,在天堂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先生遇見一顆來自北極的流星,流星把聖誕老人的心事告訴了他。太宰先生心想,要是聖誕老人太傷心,結果決定辭職或罷工,那全世界的好孩子們豈不慘了?
於是太宰治先生從回憶裡拿出了一篇叫〈Merry Christmas〉的小說,還順道邀請了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創作人好友們,要大家寫出最好的故事、圖畫、照片和小詩,來送給這位最老的好孩子,一起給聖誕老人一個最棒的驚喜!
大家的禮物都準備好了,但少了你的那一份,所以還不能寄出去。書裡藏了一張明信片,趕快寫上給聖誕老人的祝福,和我們一起把禮物送出去吧!
親愛的聖誕老人:
您是一個好孩子,我們準備了一個禮物要給您,請笑納。
聖誕快樂!
p.s.請不要罷工,謝謝,我們的床頭都掛好襪子了,等你喔。
太宰治.王離.印卡.汀汀.田袤.李雲顥.沒有鮮乳.何亭慧.何俊穆.阿丹.林傑.枚綠金.神小風.連明偉.馬千惠.袁兆昌.徐至宏.徐嘉澤.徐旻蔚.孫梓評.孫得欽.陳阿怪.陳夏民.陳育萱.黃羊川.黃默默.黃瑜婷.黃阿心.葉覓覓.曾谷涵.雍小狼.雷獸.亂舞罐頭.楊佳嫻.劉芷妤.鄭聿.鄭哲涵.翰翰.鯨向海 敬上 (按姓氏筆劃排列)
本書特色
1. 收錄太宰治從未在台曝光作品:〈Merry Christmas〉。
2. 台日港新銳創作者聯合獻藝,用最真摯的文字,寫出你我的聖誕節。
作者簡介
文學圈夢幻組合,太宰治擔任領隊,王離、印卡、汀汀、田袤、李雲顥、沒有鮮奶、何亭慧、何俊穆、阿丹、林傑、枚綠金、神小風、連明偉、馬千惠、袁兆昌、徐至宏、徐嘉澤、徐旻蔚、孫梓評、孫得欽、陳阿怪、陳夏民、陳育萱、黃羊川、黃默默、黃瑜婷、黃阿心、葉覓覓、曾谷涵、雍小狼、雷獸、亂舞罐頭、楊佳嫻、劉芷妤、鄭聿、鄭哲涵、翰翰、鯨向海等日港台新銳作家、插畫家、攝影人一字排開,祝你聖誕快樂!

【預購】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蔡詩萍
平常價 $29.00作家蔡詩萍最新溫情家庭書寫
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一位湖北女婿、一位客家女兒,
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
共譜的跨族群時代愛情故事、開闢家族生命新頁
「時代的大環境,是個人無法抗拒的;可是,個人卻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替自己選擇某種『要或不要』的自由。」――蔡詩萍
湖北青年孤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台,遇上桃園中壢的客家妹。兩人相差十二歲,語言隔閡,年齡差距,承載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然而,她愛上了他,他決心要娶她!他倆於是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共譜家庭新篇。
一九五八年三月,蔡詩萍出生於楊梅高山頂。然而當年的八二三金門炮戰,襁褓中的他,卻已經到了金門戰地……蔡詩萍回溯自身成長經歷,提筆寫下其父母親的愛情故事、家族記憶,更為我們記錄了大時代底下個人意志選擇的面貌,以及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
這不單是一位父親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父執輩的紀錄群像,更是台灣社會移民史的重要刻痕。
名人推薦
白先勇(文學家)
沈方正(老爺集團執行長)
林書煒(主持人)
林惺嶽(畫家)
郝譽翔(作家)
陳芳明(文學史作家)
許信良(民進黨前主席)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
郭強生(作家)
張曼娟(作家)
黃春明(文學家)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羅智成(詩人)
羅大佑(創作歌手)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看自己/蔡詩萍
我是蔡詩萍。
一個政治學的科班生。
一個文學的寫作人。
一個藝術的愛好與評論者。
一個業餘馬拉松跑者。
一個電影紀錄片的重度影迷。
一個相信自己走到最後依舊捧書閱讀而開心的老靈魂。
拿過中國文藝獎章(散文類)。
拿過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類)。
寫過一些書,我優先推薦《三十男人手記》、《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蔡詩萍散文選》、《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我該怎麼對妳說 日常卽永恆》、《紅樓心機:我的騷動,渴望你懂》、《金瓶本色:你愛的是耽溺,還是沉淪》、《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最好的人生選擇是,晚婚但還是結婚、生女了,因而有了更多對人生本質與中場以後的思索。
我應該會繼續寫下去。
你等著。

柳家巷的女人◎謝越芳
平常價 $23.00
【預購】你的藍色不是我的藍色:Yilian游泳教練首部寫真散文,那些歸屬感、幸福感,以及勇氣和愛◎Yilian
平常價 $43.00身為模特兒,以及創作者的他
深深鼓勵並撫癒了18萬IG讀者的心
★博客來限量親簽勇敢寫真卡(13x18.3)──寫真卡正面為Yilian在海邊真情流露的性感寫真,背面則印上熱愛書法的Yilian親筆寫下的「勇敢」。使用臺灣自主研發的手感美術紙印製,親筆簽名,值得典藏。
★特別收錄──Yilian以自己唯一的寫作工具:手機,首度以自身視角拍攝並寫下網友口中神祕網帥最真實的日常即景。
★購書即可免費下載──Yilian 2021年珍藏寫真電子桌曆(含桌機、平板、手機版本)。
這是一份帶你找回微笑的日常叮嚀
讓你每一天沉澱安穩
祝福世界,也祝福自己
「我們曾經快樂、正向、充滿鬥志;也曾恐懼、孤獨、身心俱疲。
但是親愛的,不怕,有我在。我終於能毫無顧忌地對你說真話。
說我的各種心情,各種經歷。」──Yilian
Yilian有份令人嚮往的工作,卻不愛被問起職業;他擁有人人稱羨的學歷,也不願主動開口提起。因為他認為:「我就是我自己,不是做著某份工作、從某間學校畢業、熱愛某種嗜好的我。」
他在幾年前因拍攝寫真爆紅時,躍入亞洲與國際粉絲的目光,許多粉絲紛紛稱他為神祕網帥或超人氣寫真寵兒。然而在這些標籤之外,他只是一名或躺或趴在舒服的床鋪上、使用手機寫作的創作者(他沒有筆電,習慣簡單生活,手機是他唯一的3C產品)。
/收錄Yilian四十四篇隨筆,流露最溫柔率真的筆觸────
他的一篇篇文字都像是來自另一顆行星的居民,對這世界的好奇心毫不疲倦地自轉著,並向讀者一一拋出關於人類與愛的各種提問。他的內心也彷彿孩子般自由率真,如海綿般柔軟且充滿活力。
/超過一百幀清新人像攝影,跟隨Yilian的療癒旅拍,訪讀城市與自然────
身為模特兒的他,這次也在熱愛的人像攝影中展現全新的自己。從漾著無窮生機的山景所象徵的「誕生」,走進紛沓的人群大眾;廟口、市場、傳統街巷與條通,從白日到黑夜、從新奇到疲憊,「成長」難以擺脫的困頓與迷惘,都在寫真中有極強張力的情感呈現。最後,男孩來到最熟悉的海邊,彷彿回到了孕育生命的源頭。他大笑、大叫,想將自己眼中看到的色彩,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一個對世界充滿提問,時而淡漠隨興、卻不忘挑戰,且常保愛與真誠的男孩。
他希望藉由文字,一一剝除那些緊附在人們內心的青苔。
這本書是每一道年輕心靈最溫柔的提醒,
也獻給更多已然世故滄桑的大人。
我們長大,就是一段人與世界之間愛與馴養的過程,
而大人們已經忘了這對生命而言有多麼重要。
Yilian首次將最真的自己,獻給每一位獨特的你。
*
/共同獨處
獨處時與自己對話。
你的心是乾淨的顏色或汙濁的氣味?
你的身體是輕靈自在或痠痛疲憊的?
我喜歡獨處的時候。
那是提醒我善待自己的時候,
也是眾人陪伴我的時候。
在夜幕星空下,
與同伴共同獨處。
看不見,
卻感受得到,
因為我們有一樣的渴望,
一樣的脆弱,一樣的難題,一樣的咬牙不懈。
*
/因為布朗尼,所以做自己
很快保鮮盒就空了。
我心滿意足回家,帶著空盒和甜點換來的豁達,
原來不用辛苦想滿足每一個人,因為不可能。
成為自己喜歡的布朗尼。
喜歡這樣的布朗尼的人會接近你,
不愛這樣的布朗尼的人彼此尊重。
獻給每一位獨特的你,和我自己。
本書特色
1.見了面之後更確定,Yilian在Instagram文字留下的線索是真的:一個對世界充滿提問,時而淡漠隨興、卻不忘挑戰,且常保愛與真誠的男孩。而這也反映在他的文字上,這本書彷彿一一剝除了那些緊附在人們內心的青苔,不僅是對於每一個年輕心靈的溫柔提醒,也獻給更多已然世故滄桑的大人們。
2.為了完整呈現Yilian身為創作者與模特兒的不同面貌,全書首度呈現他身處大自然、穿梭於市街小巷與在地人互動的寫真之旅。他充滿魅力的笑容與眼神,以及偶然閃現的若有所思,也都由鏡頭珍貴地捕捉下來。是喜愛Yilian的粉絲讀者不能不入手典藏的作品。
好評推薦
陳 浪∣旅行作家、行腳節目主持
Yilian(@Yilianboy游泳教練)
如果要用一個標籤介紹自己,我會說我是個男孩。喜歡思考、發呆、健身、游泳、寫書法的男孩。
廣泛的興趣源自一顆強烈的好奇心。人生如果只有一回,當然得用力嘗試新鮮的事情,才不枉費生命這張門票,才不錯過世界這個遊樂園。在遊樂園的一隅,我為了記錄健身成果而接觸人像攝影,進而成為業餘模特兒。又順理成章地在Instagram分享照片與文字創作,毫不遮掩地向陌生而可愛的網友敞開內心思想的窗。每收到一封陌生訊息,告訴我我的文章帶給他們共鳴與鼓勵時,我就更堅定這份自己交給自己的工作。
作為模特兒,可以從不同鏡頭、不同角度看見自己,一點一點更認識真實的自己。
透過文字創作,記錄每個當下的好奇心對世界的觀察與體悟,也將自己所看見世界的色彩分享給更多人,例如~你。
Instagram|yilianboy
Facebook|yilianboy
攝影師簡介
nobody(阿傑)
生性懶惰,偶爾拍照。
工作時像靜靜等候天氣變化的植物,卻也很愛抱怨天氣。
tjchuang.format.com/
在一棵婀娜的臺灣欒樹下,我輕輕呼吸著。呼吸原味的清香空氣,依賴大樹無私的蔭涼。遠方山頭送來一陣微風,微風沿山坡傾流而來、繞著樹幹盤旋而上,再捻下一把樹冠上的黃花,溫柔托著,讓花緩緩落在我的身側。風,一陣又一陣;花,一把又一把,我的周圍已鋪展成一片金黃色地毯。
彷彿昇華到人們口中的天堂。在一個不被打擾的奇妙空間,我有自己相伴。潛入內心的海洋世界,徜徉在包圍我的自由中,終於可以毫無顧忌地對你說真話。說我的各種心情,各種經歷。曾經那麼開心,積極、正面、鬥志高昂;也曾害怕恐懼,孤獨、沮喪、身心俱疲。親愛的,不怕,有我在。
我是我,你也是我。我想你也不會介意吧?不介意或許有人無意間翻開書頁,一段一段聽著我們的對話。可能他與我們一樣,也不明白原因來到人間世,接著經歷類似的喜怒哀樂,過著所謂人生;與我們一樣,過段時日,也會離開世界。迷迷糊糊地走,或胸有成竹離去?是否會帶著遺憾與悔恨?
過了一個午後,夕陽漸斜,欒樹依舊。生命中有多少無常變化不止?有沒有一處恆常如奔流中的磐石?讓我回到滾滾紅塵時,有能安心休憩、安靜喘息的一隅。起身告別台灣欒樹,告別短暫的緣分,金黃色地毯獨缺一塊我的形狀。是我存在的痕跡嗎?也許我曾經存在。

放風◎黃仁逵
平常價 $27.00 《放風》收錄黃仁逵九十年代中在《華僑日報》、《新報》、《現代日報》所撰專欄的散文,分為兩輯。第一輯為「四百擊」,共 65 篇,均為庶民人物的精妙速寫;第二輯為「畫外音」,共102 篇,主要從生活中的人事物起興,討論藝術,尤其是繪畫的問題。《放風》於1998年由素葉出版社出版,暢銷多刷、而至一度絕版;二十年後,2018年香港文學館修訂再版《放風》,黃仁逵並為「四百擊」部分重繪全部插圖。
作者自述
黃仁逵,1955年 ,繪畫人,旁及寫作/電影/音樂,所有創作莫不來自繪畫;歸於繪畫。 一井多源;一源多井。
作者簡介
曾就讀於巴黎國立藝術高級學院,回港後一直從事藝術創作,包括寫作與繪畫等,亦為樂隊 Mininoise 迷你噪音成員。黃氏曾為三十多部電影擔任美術指導,包括《女人四十》、《秋天的童話》、《酒徒》等。曾任於《華僑日報》、《新報》等撰寫專欄。作品見於《明報周刊》、《香港文學》、《作家》等。著有散文集《放風》及《眼白白》等。《放風》獲第五屆中文文學獎雙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