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小野
- 005
- 111封寄不出去的情書
- 9786263102163
- 9786263355415
- 9786263355644
- 9786269597420
- 9789570862591
- 9789573335764
- 9789578787964
- 9789670744728
- 9789671658635
- 9789671774519
- 9789811844461
- 9789860698039
- 9789861338255
- 9789863420880
- 9789864502486
- 9789865102227
- 9789865933180
- 9789887988953
- A Luxury: Omnibus Edition
-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 A White Summer
- Abby Chao
- Ace Khong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mily Shen
- AND THE WALLS COME CRUMBLING DOWN (2ND EDITION)
- Andreas Walther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Being at Peace: Less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chan kok peng
- Cheng Yen
- cheryl julia lee
- Christine Chia
- chuah soon soon
- Daryl Lim
- denon lim
- 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 Future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the Imagination
- Grace Chia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how to eat
- how to fight
- How to Love
- how to relax
- how to see
- How to sit
- How to Walk
- I WILL SURVIVE (3RD EDITION)
- joshua ip
- kelly chong
- Landmark Books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eow Yangfa
- life economics
- lim fong wei
- Math Paper Press
- Melody殷悅
- Middle
- Mr. Adult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g Yi-Sheng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for Beginners
- Ocean Vuong
-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 Oppa看風景
- Paul Dobraszczyk
- peter chow
- Peter Su
- prose
- sayak murata
- Shih Cheng Yen
- Singapore Book Council
- SQ21: SINGAPORE QUE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tan yu xin
- Tania de Rozario
- The Long Goodbye
- ting kheng siong
- wang mun kiat
- We R Family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ilian
- yvonne tham
-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一個詩人的誕生
- 一個詩人的誕生:對他者的生命敘事
- 一想到九份
- 一根菸的時間
-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 一秒钟和一辈子
- 一行禪師
-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 七崎良輔
- 三度情
- 三毛
- 三民
- 三采
- 上裸男孩
- 不可會意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完整的人
-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 不朽
- 中信出版集團
- 中國友誼
- 中國大陸
- 中年小膽
- 中田英壽
- 中華書局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也斯
- 云與樵
- 五四
- 五四運動
- 亞文諾
- 交替時刻
- 人文
- 人物速寫
- 人生四書
- 人生四書 代共讀 闔讀組
- 人生從容
- 人生經濟學
-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 以讀攻毒
- 伊芙
- 伍政瑋
- 伍木
- 伍止流
- 何志良
- 何日生
- 何穎怡
- 何處是兒時的家
- 余光中
- 余秀華
- 余英時
- 余英時回憶錄
- 佛教
- 作家命
- 作家新手村
- 作家新手村1
- 作家新手村2
- 作家生存攻略
- 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
-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
- 你的藍色不是我的藍色
- 你的藍色不是我的藍色:Yilian游泳教練首部寫真散文,那些歸屬感、幸福感,以及勇氣和愛
- 來不及美好
- 俗女日常
- 保羅·多伯拉茲克
- 借你看看我的貓
- 假如真有時光機
- 偽魚販指南
- 備忘錄
- 傳記
- 傾聽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允晨文化
- 兒女經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方文化
- 其他
- 其實你很好
- 其實你很好: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
- 再見 少女
- 冰谷
- 凌性傑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分開旅行
- 分開旅行 The Long Goodbye
- 列車男女
- 创媒体 Innovation Media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刺與浪
- 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
- 前空姐的餐桌
- 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 創作
- 創意圈出版社
- 劉定騫
- 劉桂蘭
- 勵志
- 北京十月文藝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燕山
- 半畝集
- 半蝕
- 印刻
- 印度
- 原點
- 原點出版
- 厭世者求生指南
-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
- 又仁
- 古蒼梧
-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 另起爐灶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司徒畢
- 吃時間
-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散文
- 向鴻全
- 吳佩珍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吳晟
- 吳柯妮
- 吳沚默
- 吳洛曦
- 吳煦斌
- 吳茵茵
- 吳韋材
- 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
- 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
- 周昭亮
- 周潔茹
- 周維介
- 周若鵬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啃日子
- 問候薛西弗斯
- 啤酒罐與花生殼
- 喧騰的山林
-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 單人旅行
- 回味江湖
- 回家
- 因時光無序
- 圓神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在流牧地
- 坂本龍一
- 坍塌的樂園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城市書房
- 夏夏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外文
- 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 夜梟
- 夢中的橄欖樹
- 夢中的橄欖樹(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 夢裡花落知多少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好書屋
- 大家出版
- 大家出版社
- 大將
- 大將出版社
- 大山大海一九四九
- 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 大樂文化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大海的一天
- 大潘
- 大田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陽正走過半個下午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物風景
- 失眠書
- 女兒紅
- 女同志
- 她們
- 好優文化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光如影:龔萬輝插畫集
-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 姜學豪
- 姜泰宇
- 威廉
- 威廉(William Tseng)
- 孤島通信
- 孤獨六講
- 孤獨的小船
- 宋子江
- 宋尚緯
- 宗教
- 客棧倒影
- 家國之幻
- 家安的棒棒糖
- 家常好日子
-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 寫作
- 寫作資源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對照記
- 對照記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全新增訂版】散文集三(1990年代)
- 小兒子
- 小物會
- 小玄
- 小說
- 小鄺
- 小銘
- 尖端
- 山口守
- 山裡山外
- 崑曲
- 崔舜華
- 布克文化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康妃書聲院
- 廖偉棠
- 廖玉蕙
- 廖瞇
- 弄泡泡的人
- 張亦絢
- 張偉男
- 張國強
- 張小虹
- 張岪與木心
- 張岪與木心——背負死亡,陳丹青將木心送到陽光下
- 張怡沁
- 張惠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兩冊不分售
-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張承堯
- 張曦娜
- 張曼娟
- 張玉嬌
- 張瑋軒
- 張維中
- 張老師文化
- 張西
- 張錦忠
- 張馨潔
- 強納森.法蘭岑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正雄
- 徐至宏
- 徒手殺死那隻狐狸
- 從膠園到國會
- 復始之地:馬華文學專題系列鄉土篇
- 心法篇
- 心理勵志
- 心裏的夢田
- 心裏的夢田(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忘了下山
- 快樂鬧學去
- 快樂鬧學去(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怎麼吃
- 怎麼吵
- 怎麼坐
- 怎麼愛
- 怎麼看
- 怎麼走
- 怎麼鬆
- 悅知文化
- 悉尼隨想
- 情書
- 情系狮城
- 情系狮城: 五十年新华诗文选
- 情非得體
- 惘然記【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全新增訂版】:散文集二 1950~80年代
- 惟得
- 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
- 意识无限国际出版社
- 愛的旋律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覺十書
- 感覺十書:蔣勳談美
- 慈济人文出版社
- 慈濟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慈濟文化出版社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成為男人的方法
-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我們留臺那些年
- 我們遠行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台北,我街道
- 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 我在人間拾溫柔
- 我娘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 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
- 我忙著孤獨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
- 我的寶貝
- 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
- 我的日本
- 我的日本:當代台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
- 我的童年
- 我終於捨得讓雪落下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
-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或序或散成圖
- 房慧真
- 技術篇
- 把快樂當傳染病
- 把快樂當傳染病(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抽屜
- 拾青文化
- 掀開所羅門面紗
- 接住受苦的靈魂
- 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
- 接棒家族
- 撒哈拉歲月
- 撒哈拉的故事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放風
- 故事許願機
- 故事許願機:你許一個願,我用一個真實人生故事回答你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散文集
- 散文集一
- 散文集三
- 敦子媽媽
- 敷米漿
- 文化研究
- 文壇生態導覽
-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
- 文字燒
- 文學
- 文學少年遊
- 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集
- 斑駁日常
- 料理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經典文化
- 新蒲崗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裝珍藏版
- 方智
- 方肯
- 方舟文化
- 施友朋
- 施小煒
- 旅行的形狀
-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 旅遊
- 日本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文學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早安財經
- 早日 Zao Ri
- 早知道就待在家
- 明月與賞月的人
- 明窗出版社
-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昔我往矣
- 星斗闌干
- 星雲大師
- 春光
- 春山出版
- 時代印記
- 時光密室
- 時光莖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日悠悠
- 晒T恤
- 晨星
- 晨爾工作室
- 書
- 書不盡言
- 曾晏詩
- 曾翎龍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月光燈燈
- 有人
- 有人出版社
- 有方文化
- 有時,我們遠行
- 有鹿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部十二劃
- 木馬
- 木馬文化
- 未來城市
-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 末日告白指南
- 本地
- 朱天心
- 朱宥勳
- 朱承武
- 朴民根
- 李俊賢
- 李天葆
- 李宗舜
- 李屏瑤
- 李慧詩
- 李日康
- 李智良
- 李有成
- 李洛霞
- 李浩榮
- 李維怡
- 李美花
- 李英子
- 李豪
- 村上春樹
- 村田沙耶香
- 杜杜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松木
- 林佑軒
- 林佳樺
- 林依晨
- 林凡瑜
- 林婉瑜
- 林幸謙
- 林悅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春美
- 林春美、陳湘琳
- 林楷倫
- 林裕珍
- 林青霞
- 林韋地
- 柯佳嬿
- 柳家巷的女人
- 梁秉鈞
- 棄子圍城
- 棗田
- 楊佳嫻
- 楊双子
- 楊牧
- 樹心邊.新蒲崗
- 樹猶如此
- 樹邊心
- 歐芙伶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 歲月如歌
- 歲月如歌:我的童年
- 歲月無驚
- 歲月靜好
- 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
- 歲月,莫不靜好
- 歷史
- 歷史裏的斷章
- 殷悅
- 毛毛有話
- 水曜旮旯
- 水煮魚文化
- 江夏二郎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江鵝
- 汪其楣
- 沈信宏
- 沉默發條
- 洗車人家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偉喜
- 洪愛珠
- 洪範
- 洪菁雲
- 流星雨
- 流浪的終站
- 流浪的終站(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流蘇
- 流雲抄
- 浮世短歌
- 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
- 浮生微言錄
- 浮生微言錄:從公聞政,所思所念
- 浮雲與剃刀
- 海凡
- 海外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消遣繁華
- 游靜
- 游韻馨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溫如生
- 溫柔的夜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滾滾紅塵
- 潘國靈
- 潘正鐳
- 瀨尾麻衣子
- 無所事事
- 無法分類
- 無法歸類
- 焦點出版
- 熬夜和想你,我都會戒掉
- 牛油小生
- 牛津大學
- 狐狸讀書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玉山社
- 王天寬
- 王定國
- 王春子
- 王盛弘
- 王聰威
- 王蘊潔
- 王蘭芬
- 王鷗行
- 王鼎鈞
- 玲子傳媒
- 現代散文
- 現在的妳,在哪裡?
- 瓊美卡隨想錄
- 生死皆自在
- 生活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需要高級感
- 田臨斌
- 當代文學
- 當時小明月
- 疫之生
- 瘂弦
- 瘂弦回憶錄
- 白先勇
- 白先勇精選集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白先勇說崑曲
- 白水紀子
- 白象文化
- 皇冠
- 盧姵伊
- 看小說
- 看牛集
- 瞿欣怡
- 知寒
- 知日謙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議題
- 祝快樂
- 祝快樂掟日子
- 神在的地方
-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 禤素萊
- 秀實
- 租書店的女兒
- 程廷
- 程廷Apyang Imiq
- 稻草人的微笑
- 稻草人的微笑(三毛逝世30週年紀念版)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窮中談吃
- 窺夢人
- 第九個身體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精裝
- 紀實
- 紅樓夢
- 紙短情長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停止腦中小劇場,輕鬆卸下內心的重擔!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
- 維多利亞港的今與昔
- 編輯樣
- 編輯樣Ⅱ
- 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
- 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
- 總有些時光在路上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罗伦斯
- 羅倫斯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美麗的權利
- 美麗蒼茫
- 翁菀君
- 翻譯
- 老台中
- 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老黑
- 考拉小巫
- 聖誕老人的禮物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背包走天涯
- 胡晴舫
- 胡清朝
- 膚淺
- 臥斧
- 自傳
- 自由如綠——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一直過於努力的妳
- 與島漂流
- 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
- 舒國治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英文
- 范俊奇
- 范宜如
- 草莓與灰燼
- 荷悅
- 菊花如何夜行軍
- 華文
- 華文教育
- 華燈之下:條通媽媽桑的懺情錄
- 華麗緣
- 華麗緣【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散文集一(1940年代)
- 萬水千山走遍
- 葉步榮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益懷
- 蔡興隆
- 蔡詩萍
- 蔣勳
- 蔬菜的政治
- 薔薇邊緣
- 藝術
- 蘇乙笙
- 蘇偉貞
- 蘇文淑
- 蘇苑姍
- 街區味道
- 街區味道:青年創作文集
- 衛城出版
- 衣錦夜行
- 袁育媗
- 西西
- 親子關係
- 親愛的三毛
- 親愛的安德烈
- 記錄
- 許菁芳
- 評論
- 詩
- 詩意空間
- 詩的回憶及其他
- 誘人親簽蓋章版
- 說食畫
- 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
- 請代我問候
- 請溫柔以對
- 論文
- 謝哲青
- 謝子凡
- 謝旺霖
- 謝謝你的存在
- 謝越芳
- 謝麗華
- 證嚴法師
- 貓
- 貓在之地
- 賴佩霞
- 賴舒亞
- 贾平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路:獨處的實踐
- 走過那遙遠的路
- 趙又萱
- 趴趴走
-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7冊合售】
- 路從書上起
- 身上的每道傷疤
- 身體不知道
- 轉山
- 辛上邪
- 辛金順
- 農夫
- 迅清
- 追奇
- 送你一匹馬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些人,那些遠方
- 遊記
- 過而不往
- 遠景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邁克
- 邊緣人手記
-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邱妙津日記
- 邱苑妮
- 邵雨薇
- 郝慧川
- 郭強生
- 郭鑒予
- 鄧小樺
- 鄭啟泰
- 鄭景祥
- 鄭順聰
- 酒店文化
- 酒的遠方
- 采實文化
- 釋證嚴
- 重新發現日本
- 重版文化
- 野村雜話
- 野火集
- 金完
- 金聖華
- 針鋒不相對
- 鍾孟宏
- 鍾永豐
- 鏤空與浮雕
- 鏤空與浮雕 II (簡體版)
- 鐘怡雯
- 開卷如開芝麻門
- 開卷如開芝麻門:余光中精選集(增訂新版)
- 閻連科
- 阿卡貝拉
- 阿茶與師父:我在印度慈恩學校遇間最溫暖的冬天
- 陳丹青
- 陳俊賢
- 陳劍
- 陳千憓
- 陳可歆
- 陳夏民
- 陳大為
- 陳宗暉
- 陳德政
- 陳思宏
- 陳昌榮
- 陳柏煜
- 陳栢青
- 陳浪
- 陳湘琳
- 陳玠安
- 陳瓊芳
- 陳雪
- 陳麗儀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階級病院
- 隨筆
- 隨軍翻譯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
- 雜亂有章
- 雜寫
- 離開以後,你有沒有更自由
- 雨季不再來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雪佛
- 雪佛:年度散文獎得主王盛弘散文書寫再創新格局作品
- 雪樓
- 雲晞
- 雲端的丈夫
- 電影
- 靈感
- 靈/性籤
- 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 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
- 非常風景
- 韓翔中
- 韓良憶
- 韓麗珠
- 音樂使人自由
- 顏崑陽
- 願你在深淵盛放
- 類似過敏症的布爾喬亞之輕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譜
- 飯飯之輩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學
- 飲食魔幻錄
- 香港
- 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文學館主編
- 馬來西亞
- 馬可孛羅
- 馬吉
- 馬欣
- 馬華當代散文選
- 馬覺
- 馮傑
- 馮燕珠
- 駱以軍
- 高寶
- 魯迅
- 魯迅II:魯迅散文全集
- 魯迅雜文全集
- 鴻鴻
- 麥欣恩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麥華嵩
- 黃仁逵
- 黃坤堯
- 黃子揚
- 黃意會
- 黃春明
- 黃羊川
- 黃莞婷
- 黃錦樹
- 黎漢傑
- 黎穎詩
- 黎紫書
- 黑日
- 點智慧
- 點智慧11
- 龍應台
- 龔萬輝
散文、散文集、散文選
【預購】俗女日常◎江鵝
平常價 $30.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俗女養成之後,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處處靈光閃現
還原那些寄附於俗常,卻也不安於俗常的生命輪廓
暢銷影視原著作家江鵝最新散文集 重磅上市
「先有前行,才有回頭的看見。就好像我學過外文,才愛上中文;講好台北的國語,才能講台南的台語;決絕排拒過人間,才養出寬和納受人間。關於追獵,我只好懷抱盼望,繼續在生活裡琢磨所有可對人言的細瑣,等待每一次在不可對人言的視界裡,依稀照見那頭言語道斷的豹。」 ──江鵝
廣受喜愛的話題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原著作者江鵝睽違五年再出散文新作。有別於上一本以在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台南女兒故事為主軸,最新文集不改幽默詼諧本色,卻更多聚焦於成長後在台北打拚的都會熟女人生。
熟悉當年影視和原著的讀者應該知道,陳嘉玲不等於江鵝,但原作者本人相當肯定改作沒有偏離原著的核心精神。江鵝曾在訪談中表示,她跟「陳嘉玲」最大的共同點,是中年對生活各面向的反思,還有勇敢離開職場,做一個普通女人。這本《俗女日常》,也可說是這位勇敢的「普通女人」醒悟後學著做自己的第一手實驗記錄。
回到俗女的日常,說普通也不普通,玲瓏通透的智慧和文采,清爽的文字挾帶著不可言說的魔力,既療癒又提點,不只讓同世代的六年級女生心有戚戚,五至七年級的都會女子讀來應該也都會覺得毫不高深,卻又如獲天啟!
俗女會厭世嗎?當然會!因此你必須跟著她學會如何偶爾安住在彌斗諾威海底城(哪裡?喔,原來是Middle of Nowhere)而不嗆不咳。「俗女」回到台語不過就是「普通女子」,因此俗女不怕俗,且俗得理直氣壯,那是對人生有種看透後愈看愈可愛的本事。何不跟著她重新戴回年輕時嫌「俗」的金鍊子、有心事找土地公聊天、拜見文昌帝君,回老家的七夕不小心在市場吃了一晚早粥也增長了許多「奇怪的知識」……俗女讀者們下次再在厭世時想要戒斷臉書,或失眠時打開網購頁面,必定會覺得我道不孤。
再看看俗女的食膳日常,立馬想起身去找一碗(或煮一鍋)好吃的白米飯。放不放冬瓜的鳳梨酥、斯不斯文的起士、還是台北不常見的粉漿蛋餅……各有跟人密不可分的故事。你說煮菜多加點糖有什麼事?不也就是台南女兒的日常嗎。再跟著俗女肉身行走江湖,不管是做SPA、做健檢、留指甲、留不留頭髮,還是寵貓寵到必須偶爾提醒自己要守住「人權底線」,這一切,總是讓人忍不住一邊嘴角失守,一邊激賞叫絕,大嘆這些被低估了的日常,還真都是「有點禪的過程」。
跟著江鵝搭高鐵、搭公車,漁人碼頭或在世界各地放空,都在平凡日常中看見驚喜連連,驚喜的不是事件,而是她的視角。跟著她開車更是爽快,怎麼用字句形容駕駛者的喜悅呢?她偏偏很會:「觸目所及的三個車道四行隔線每一片反光板,同時在我的視網膜上以金光綻放出絕麗繁花,場面莊嚴奧秘如法華,知其美卻不知其所以美。我在那個瞬間感到充滿,皮囊之下湧灌無法理解卻能領受的極喜。」就這樣,誰能不被她文字的萬能金光,同樣「烤成一塊鬆暖香潤的戚風蛋糕」了呢。
名人推薦
李屏瑤(作家)
柯裕棻(作家)
黃麗群(作家)
盧慧心(作家)
謝盈萱(演員)
嚴藝文(導演)
文壇、影視界 齊聲推薦
兒時得過一只萬花筒,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都可以翻轉出美麗的圖像。閱讀江鵝文字時我總想到萬花筒,清晰洞見萬事萬物,理解那些疙瘩磕碰,又能維持妥貼不灼人的距離,她寫什麼我都想讀。──李屏瑤(作家)
江鵝的散文唯一的副標應該是「機智江鵝生活」,如何不違逆自己的素性獨特,不偏不倚、又能(適當的)順應當下?俗女日常就是在電光火石中讀出天長地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大風吹,大風吹、吹什麼?現在是什麼讓我們群起狂舞?是病毒還是疫苗?再不甘心,生而為人的我們仍不免應聲起舞,然而,大風不放人自由卻也帶來新的自由,狂風吹拂中,一念生而一念息,有鵝的智慧慈悲,日常保有禪意,才有心靈的彈性,能與荒誕保持距離、隨時注意安全。──盧慧心(作家)
阿鵝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讓身為演員的我在閱讀時總會有非常清晰的畫面浮現,老實說,這點勝過許多我演過的劇本。中年嘗試轉幕後編導的我,很幸運第一個作品就能遇見阿鵝,那種「幸運」不僅僅是《俗女養成記》的好成績,更是有緣結識一位有趣的朋友,即使相識不久,我就知道完全可以放心把自己交給她的那種「幸運」。因為我知道能寫出這些文字的她,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給予我一種療癒的力量,幽默不說教的療癒,透過她的文字牢牢地把我接住。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研究所時期,在公車上閱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了,啊~青春。如今這把年紀,所幸還有阿鵝的書,讓我再度有這種被接住的感覺,真是……。懇請阿鵝繼續創作,拜託了!!──嚴藝文(《俗女養成記》導演、演員)
在還未認識江鵝之前早開始拜讀她的臉書粉專,當時就為她怪奇的洞察力所吸引,小中見大,大中見小,又能從犀利的文字中找到鬼靈精怪的叛逆。
如此反骨的學霸絕非這麼簡單是字面上的「俗女」。
她這「俗女」可一點都不是隨手一抓就一打的那種便宜,也不是隨便書架上到處可見那類「愛自己的一百種方法」。她自學屬於她的人生哲理,然後膽敢放手就做了沒多少人有勇氣做的決定,即使遇上四十歲的「生活迷惑」,但她仍然有一種恬淡卻不將就的風情。
於是她的文字深入人,懂人,偶爾帶點超然,卻又踏踏實實。這次她透過這本書,再次展現無與倫比的觀察力。說實話,生活當然可以日復一日流水帳般沒有高低差的過,但她總有辦法在這樣的日常,說出一篇篇精闢的領悟。讚嘆生命之美的淨透,再來反手一拍的自嘲,讓人愛不釋手,又認同不已。
這就是江鵝,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迷人魅力。──謝盈萱(《俗女養成記》演員)
作者簡介
江鵝
一九七五年生,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來自台南,住在台北。人類圖分析師兼自由寫作者,經營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與《Irene人類圖解讀》,著有《俗女養成記》。
【預購】歲月,莫不靜好(平裝)◎蔣勳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隨書附贈 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Podcast「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Podcast「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美學大師蔣勳繼《歲月靜好》,再度依節氣生活,書寫人生感悟。
蔣勳認為節氣是時間延續的智慧。本書從芒種到冬至,是可以日日隨身的好書。
這是大疫之年,最安定人心的人生禮物。
蔣勳:原來隔離也不是隔離,節氣歳月迭次而來,我們並沒有錯過什麼,並沒有錯過「莫不静好」的每一個日子。
我們並沒有隔離,仍然日復一日,和大山在一起,和長河在一起,和季節一起感覺榮枯風雨;和日月一起晨興夜宿,和雲一起舒卷倘佯,和大地在一起,承載喜樂,也承載憂愁,承載歡欣,也承載傷痛。
二○二○年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蔣勳帶領我們遠離世俗塵囂的紛擾,並提醒世人重視大自然,警惕人心的貪得無厭,讓我們得以重新找回內心的秩序,祝福山川無恙,人世安穩。
兩千年前,詩歌詠唱的生活日常,是用「靜」來形容「好」,
蔣勳說:「要有多麼虔敬的珍惜,才會感謝此時此刻平常生活裡,無驚慌,無恐懼的『靜好』。」
◆從芒種到冬至,節氣金句選摘
芒種:從低卑處開始,因此總有低卑的掛念,飛升到天空的高度,也才還能回頭看更廣大更遼闊更紛紜的人世風景吧……
夏至:不去比較褒貶、大小高低,安心做自己,會不會是不墜入自大無知的第一步?
小暑:東部飄香藤盛放了,一朵一朵酒紅色的花蕾升向湛藍天空,肆無忌憚,像晃漾著酒的醉意,邀夏日白雲共飲時光燦爛。
大暑:不容易看到「因」,只是嚐遍苦「果」。因果之間,要有多少敬慎珍惜。
立秋:立秋時節,綠鬱鸞山蔚藍天空上的白雲潔淨極了。
處暑:畫室附近馬鞭草屬的金露花在這夏末時節盛放了,綠葉叢襯著很濃豔的紫,十分奪目。
白露:再多一點謙遜包容,再多一點反思與自省,島嶼可以是有神佛護佑的地方,可以有天長地久的祥和福氣吧……
秋分:今年暑熱退去也特別早,島嶼的河床裡都是芒花了。過高屏溪的時候看到大片大片新開的芒花飛揚,彷彿季節給天地的驚歎。
寒露:生命慎重內斂,珍惜自己,內含的芬芳就悠長久遠,耐人尋味。
霜降:秋天山上的相思樹,枝幹如夢般悠悠長長伸展,葉片重重疊疊,光影迷離錯落,在風中微微搖曳晃動,好像自己跟自己說著午後說不完的話。
立冬:近處丘嶺崗巒,一叢叢綠樹枝葉,也在風裡蜷曲律動。天地的安靜中其實有許多渴望與騷動。
小雪:時光荏苒,歲月推移,捨得,或捨不得,時間都不會停留。像今日小雪芒花蒼蒼,河邊獨自一人看秋色連波。
大雪:佛法是機緣,領悟也是機緣。生命機緣俱足,也就看到了眼前的山靜雲閑。
冬至:在急速來臨的寒冷冰凍下,一朵山茶花含苞綻放了,我們可以重新理解一朵花鬥寒綻放的意義嗎?這樣單純,這樣潔淨無垢,這樣沉默安靜,這樣謙遜內斂。
本書特色
★蔣勳繼《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後,再度依四時節氣遞嬗,抒發人生感悟,從中可領略深厚的美感素養,對於人事紛擾、社會議題的感慨與針貶,句句亦為肺腑之言。
★從《歲月靜好》到《歲月,莫不靜好》,是大疫之年過後每個人內心最深切的企盼,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生機。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預購】歲月無驚(平裝)◎蔣勳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隨書附贈 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Podcast「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Podcast「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美學大師蔣勳繼《歲月靜好》再度依節氣生活,書寫人生感悟。
蔣勳認為節氣是時間延續的智慧。本書從小寒到秋分,是可以日日隨身的好書。
這是大疫之年,最安定人心的人生禮物。
蔣勳說:災難過後,如果倖存,謝天謝地;我們會知道珍惜,知道歲月靜好,平常無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原來「歲月無驚」,是可以一整天坐在屋簷下看鳥雀啄食地上的芒果,一整天看山頭雲舒霧卷,看日升月恆……
二○二一年五月,疫情在台灣北部爆發,蔣勳決定留在東部縱谷,自五月中起,足足停留了四個月,雖息交絕遊,與人群隔絕,但字裡行間仍可見他對社會、土地的關心,為疫情嚴重的國度祈願;也有他看大山大海、天高氣闊的胸懷,還有時時對自己的反省,與回到自然在山林間看花看樹看雲看人生,過著清明、素樸生活。
這段田野間散步、讀書畫畫的日子,有更多時間看山,看季節的變化。他說:「原來息交絶遊是回來跟自己在一起。孤獨是跟自己在一起,可以見天地見眾生。」
歲月無驚,歲月從不會任何事停止。
◆從小寒到秋分,節氣金句選摘:
小寒:一棵樹也有一棵樹在不同節氣裡的美,春天看紫花看綠葉,冬天看枝莖婉轉,看如黃金果粒燦亮奪目的苓子。
大寒:一棵樹要在不同季節認識他們不同的樣貌,如同一個人,可以認識和愛戀他從青年到老不同的容顏嗎?
立春:願傷痛、恐懼、疫病遠去,祝願嗔恨仇怨和解,祝願罪愆業報消除,祝願心無罣礙,無口舌是非,無痴愛纏縛……
雨水:「留白」是心境上的空白,像一個房間,擺置家具是「有」,不放家具是「空」。我們行走坐臥,有時「有」,有時「空」。
春分:「風調雨順」掛在家門口,是數千年來家家戶戶的祈願,也是提醒。
清明:痛可以分擔,笑容喜悅也可以分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生命並不孤單。
穀雨:雲嵐舒卷變滅來去,像聽海潮漲退迴旋。好的風景原是讓人領悟一切原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立夏:清晨雨霽,戶外一叢豔紅的鳳凰花,襯著湛藍一碧如洗的天空,這樣潔淨華麗。大氣、無私、明亮,決定把生命的美毫無保留全部綻放給世界。
小滿:從敬重最微小的生命開始,才可能領悟「眾生」二字的真正意義吧。
芒種:唯有靜默的花的祝福,可以祓除邪穢癘疫,可以降伏煩躁焦慮恐懼仇恨傲慢之心。花前默禱,祈願逝者存者眾生平安,度一切苦厄。
夏至:習慣對人矜持、防衛、警戒,習慣用層層防衛把自己保護起來,我們不知不覺也在慣性的硬殼裡封閉了自己,囚禁了自己。
小暑:慾望總要沉澱,花的張揚褪淡了,慢慢應該能懂「樹葉成蔭子滿枝」的安定,領悟不被慾望打擾的恬靜自適。
大暑:因為歲月,一次一次淘洗沉澱,鮮豔耀目的顏色會褪淡,輪廓分明的形狀會褪淡,執著堅持、自以為是,都會褪淡。
立秋:記憶歲月裡的生命,像記憶一條時光的河流,童年,青春,盛壯的飛揚,平緩低迴,哀樂入中年,最後,可以在冬日靜看山頭蕭索,寂靜空無,也還有許多悠長的回聲。
處暑:山水大地祝福每一個來到它面前的人,不急躁,就有山水的緣分,也一定會得到天地祝福。
白露:這兩年很好,安心看島嶼的四季,安心陪伴一季一季的花開花落,沒有野心,沒有雜念。
本書特色
★蔣勳繼《歲月,莫不靜好》《歲月靜好》後,接續依四時節氣遞嬗抒發人生感悟。二○二一年五月,臺灣北部疫情爆發,蔣勳在東部足足停留了四個月,仍對時局、對土地關懷,亦時時為眾生祈願。
★鳳凰花、夜合木蘭、火球花、鬱金香、梔子花……從蔣勳對草木花卉、對動物、對山色千變萬化的細膩觀察裡,能引領人們從敬重最微小的生命,領悟「眾生」的意義,祈願人世和諧平安。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預購】《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典藏精裝書盒版】(附贈「歲月風華手札」、萬用卡一組三張)◎蔣勳
平常價 $8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套書特贈 「歲月風華手札」筆記本
★套書特贈 蔣勳攝影「扶桑花」、「Momojan」、「山茶花」萬用卡一組三張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Podcast
★套書特贈 蔣勳攝影「扶桑花」、「Momojan」、「山茶花」萬用卡一組三張
★隨書附贈 聆聽蔣勳「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Podcast
蔣勳:節氣是時間延續的智慧。
美學大師蔣勳繼《歲月靜好》,再度依節氣生活,書寫人生感悟。
《歲月,莫不靜好》從芒種到冬至,《歲月無驚》從小寒到秋分,兩書是大疫之年最安定人心的人生禮物。
兩千年前,詩歌詠唱的生活日常,是用「靜」來形容「好」,
蔣勳說:「要有多麼虔敬的珍惜,才會感謝此時此刻平常生活裡,無驚慌,無恐懼的『靜好』。」
「原來隔離也不是隔離,節氣歳月迭次而來,我們並沒有錯過什麼,並沒有錯過『莫不静好』的每一個日子。我們並沒有隔離,仍然日復一日,和大山在一起,和長河在一起,和季節一起感覺榮枯風雨;和日月一起晨興夜宿,和雲一起舒卷倘佯,和大地在一起,承載喜樂,也承載憂愁,承載歡欣,也承載傷痛。」──《歲月,莫不靜好》
「災難過後,如果倖存,謝天謝地;我們會知道珍惜,知道歲月靜好,平常無事,才是真正的幸福。原來『歲月無驚』,是可以一整天坐在屋簷下看鳥雀啄食地上的芒果,一整天看山頭雲舒霧卷,看日升月恆……」──《歲月無驚》
二○二○年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蔣勳帶領我們遠離世俗塵囂的紛擾,並提醒世人重視大自然,警惕人心的貪得無厭,讓我們得以重新找回內心的秩序,祝福山川無恙,人世安穩。
◎《歲月,莫不靜好》節氣金句選摘
✦芒種:從低卑處開始,因此總有低卑的掛念,飛升到天空的高度,也才還能回頭看更廣大更遼闊更紛紜的人世風景吧……
✦夏至:不去比較褒貶、大小高低,安心做自己,會不會是不墜入自大無知的第一步?
✦小暑:東部飄香藤盛放了,一朵一朵酒紅色的花蕾升向湛藍天空,肆無忌憚,像晃漾著酒的醉意,邀夏日白雲共飲時光燦爛。
✦大暑:不容易看到「因」,只是嚐遍苦「果」。因果之間,要有多少敬慎珍惜。
✦立秋:立秋時節,綠鬱鸞山蔚藍天空上的白雲潔淨極了。
✦處暑:畫室附近馬鞭草屬的金露花在這夏末時節盛放了,綠葉叢襯著很濃豔的紫,十分奪目。
✦白露:再多一點謙遜包容,再多一點反思與自省,島嶼可以是有神佛護佑的地方,可以有天長地久的祥和福氣吧……
✦秋分:今年暑熱退去也特別早,島嶼的河床裡都是芒花了。過高屏溪的時候看到大片大片新開的芒花飛揚,彷彿季節給天地的驚歎。
✦寒露:生命慎重內斂,珍惜自己,內含的芬芳就悠長久遠,耐人尋味。
✦霜降:秋天山上的相思樹,枝幹如夢般悠悠長長伸展,葉片重重疊疊,光影迷離錯落,在風中微微搖曳晃動,好像自己跟自己說著午後說不完的話。
✦立冬:近處丘嶺崗巒,一叢叢綠樹枝葉,也在風裡蜷曲律動。天地的安靜中其實有許多渴望與騷動。
✦小雪:時光荏苒,歲月推移,捨得,或捨不得,時間都不會停留。像今日小雪芒花蒼蒼,河邊獨自一人看秋色連波。
✦大雪:佛法是機緣,領悟也是機緣。生命機緣俱足,也就看到了眼前的山靜雲閑。
✦冬至:在急速來臨的寒冷冰凍下,一朵山茶花含苞綻放了,我們可以重新理解一朵花鬥寒綻放的意義嗎?這樣單純,這樣潔淨無垢,這樣沉默安靜,這樣謙遜內斂。
◎《歲月無驚》節氣金句選摘
✦小寒:一棵樹也有一棵樹在不同節氣裡的美,春天看紫花看綠葉,冬天看枝莖婉轉,看如黃金果粒燦亮奪目的苓子。
✦大寒:一棵樹要在不同季節認識他們不同的樣貌,如同一個人,可以認識和愛戀他從青年到老不同的容顏嗎?
✦立春:願傷痛、恐懼、疫病遠去,祝願嗔恨仇怨和解,祝願罪愆業報消除,祝願心無罣礙,無口舌是非,無痴愛纏縛……
✦雨水:「留白」是心境上的空白,像一個房間,擺置家具是「有」,不放家具是「空」。我們行走坐臥,有時「有」,有時「空」。
✦春分:「風調雨順」掛在家門口,是數千年來家家戶戶的祈願,也是提醒。
✦清明:痛可以分擔,笑容喜悅也可以分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生命並不孤單。
✦穀雨:雲嵐舒卷變滅來去,像聽海潮漲退迴旋。好的風景原是讓人領悟一切原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立夏:清晨雨霽,戶外一叢豔紅的鳳凰花,襯著湛藍一碧如洗的天空,這樣潔淨華麗。大氣、無私、明亮,決定把生命的美毫無保留全部綻放給世界。
✦小滿:從敬重最微小的生命開始,才可能領悟「眾生」二字的真正意義吧。
✦芒種:唯有靜默的花的祝福,可以祓除邪穢癘疫,可以降伏煩躁焦慮恐懼仇恨傲慢之心。花前默禱,祈願逝者存者眾生平安,度一切苦厄。
✦夏至:習慣對人矜持、防衛、警戒,習慣用層層防衛把自己保護起來,我們不知不覺也在慣性的硬殼裡封閉了自己,囚禁了自己。
✦小暑:慾望總要沉澱,花的張揚褪淡了,慢慢應該能懂「樹葉成蔭子滿枝」的安定,領悟不被慾望打擾的恬靜自適。
✦大暑:因為歲月,一次一次淘洗沉澱,鮮豔耀目的顏色會褪淡,輪廓分明的形狀會褪淡,執著堅持、自以為是,都會褪淡。
✦立秋:記憶歲月裡的生命,像記憶一條時光的河流,童年,青春,盛壯的飛揚,平緩低迴,哀樂入中年,最後,可以在冬日靜看山頭蕭索,寂靜空無,也還有許多悠長的回聲。
✦處暑:山水大地祝福每一個來到它面前的人,不急躁,就有山水的緣分,也一定會得到天地祝福。
✦白露:這兩年很好,安心看島嶼的四季,安心陪伴一季一季的花開花落,沒有野心,沒有雜念。
套書特色
1. 蔣勳繼《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後,再度依四時節氣遞嬗,抒發人生感悟,從中可領略深厚的美感素養,對於人事紛擾、社會議題的感慨與針貶,句句亦為肺腑之言。
2. 「歲月,莫不靜好」和「歲月無驚」,是大疫之年過後每個人內心最深切的企盼,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生機。
3. 二○二一年五月,臺灣北部疫情爆發,蔣勳在東部足足停留了四個月,仍對時局、對土地關懷,亦時時為眾生祈願。
4. 鳳凰花、夜合木蘭、火球花、鬱金香、梔子花……從蔣勳對草木花卉、對動物、對山色千變萬化的細膩觀察裡,能引領人們從敬重最微小的生命,領悟「眾生」的意義,祈願人世和諧平安。
5. 好攜帶精裝小開本,專為套書打造精緻典藏書盒。
6. 書盒版加碼贈送「歲月風華手札」筆記本、萬用卡組合,是最美好的新年禮物。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因為孤獨的緣故》、《祕密假期》;隨筆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預購】轉山(經典版)◎謝旺霖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感謝12萬讀者讓《轉山》成為經典
★限量作者親簽版
★首刷限量加贈謝旺霖手寫字卡片+明信片(共3張)
★★★詹宏志:我內心很想把謝旺霖的《轉山》放在台灣原創的本土旅行書寫一個里程碑的位置…
你就是讓自己去相信了,天地山海自有祂奧義的安排。
流浪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
能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想來當初不過是一時介入的決心,翻身剎那便已成行。
堅持的你是不會失落的嗎?
你其實是個脆弱的人,這一路上總害怕陌生寂寞,
害怕迷路或遭人劫掠,害怕高山險阻林間野獸,甚至失速墜崖,
各種危險困難的想法從未在你的腦海悉數撤離過,
可這一切似乎都不足以超過讓你無法往前推進的懼怕……
轉山──對著靈性的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
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難的人藉此將能得到罪愆的洗脫與身心的淨化。
轉山者,必須捨卻己身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
17年前,2004年,謝旺霖獲得「雲門流浪者計畫」的贊助,開啟了一趟以單車為主的西藏之旅,2008年,他將這段旅程寫成《轉山》,出版後在華語世界得到極大的迴響,除了受到文壇獎項的肯定,也成為文學暢銷書。2008年1月出版,當年度即銷售突破80,000冊,2013年突破100,000冊……,被媒體喻為:「台灣文學的奇蹟。」
17年後,流浪不曾稍停,從轉山到走河,西藏到印度,流浪者的轉山之路,一路追尋的彷彿就是《轉山》書中、作者筆下那個心裡的「你」。時間追趕時間,自我超越自我,這本書的重新出版,像是一種關於時間與自我的提醒,提醒我們仍在轉山路上。即便龐大的山與孤獨,如同恆常佇立無可迴避的日常,但17年後,唯有踏實地讀過、寫過、走過、生活過、感受過,時間會帶你創造不同的感動與全新的自己。
謝旺霖堅持走在自己的文學之路上,也累積了許多成就,2020年《轉山》更榮獲由《文訊》主辦的「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在上萬本的作品中,被選為20年來影響台灣文學最重要的20本散文之一。
在這次的《轉山》經典版中,文字與圖片編排著各自不同的敘事軸線,創造出兩種閱讀體驗:文字貼近作者的質樸與內心轉折,圖片裡建構獨特的「轉山」旅程,由內而外,由他人到自我,呈現不同而多變的轉山風景。
◎轉山金句
◇我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盪:最後結果可能失敗,但至少我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所有的路途,竟都只是行過,而無所謂完成的,那未來將一直在未來,似乎有一種未完整的情緒上在等待填滿。
◇邊境已在心裡成為一道疤痕。方向從面向它的時候,時間重新倒數計時。你還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對抗些甚麼。下一刻是一種發生,開始,結束。你與你自己,從此一分為二。
◇也許對西藏人來說,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預示新生命的開始。你去思索輪迴,而輪迴留下了你,留下的人,是為了一份完整的體會。
◇但知每一步出走,都是回歸原生的土壤。
◎全新收錄
1. 作家詹宏志新版推薦
2. 作者謝旺霖新版後記
3. 全新圖文編排
◎他們滿懷感動,讀完了《轉山》……
楊牧 詩人
那苦難的心血犧牲或許正是我們嚮往的,朝向文學書寫,朝向詩的完成,勢必取捨的進路,在廣大深邃的性靈之煉獄裡燎火焚燒,鍛鍊文體。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許久沒聽到這樣誠懇、內省的聲音了,《轉山》是這幾年來最撼動我的本土書寫。
蔣 勳 作家
或許旺霖的書會是一個運動的開始,台灣的青年讀完《轉山》,帶著書,都紛紛出走,走向他們各自孤獨的旅程。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藉由旺霖深刻的筆觸,體驗屬於年輕人才有的流浪勇氣,旺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典範。
郝譽翔 作家
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佳作!即使與國外名家的旅行文學擺在一起,也毫不遜色!
陳義芝 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詩人
一千本書裡挑不出一本的好書,我推薦,不讀《轉山》,不能體會生命的幽邃與壯闊!
劉克襄 作家
全文閱畢,我這付逐漸老去的骨頭,似乎也暫時甦醒過來,隨著這樣年輕狂飆的生命,悄悄地死去活來。
駱以軍 作家
這個人靈魂中藏著冒險遠行、類如候鳥腦葉中松果體那樣的神秘音叉。
吳明益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作家
他以身體為主要工具,向土地「索討」一次次心靈旅程,試探、尋徑、前進。
張曼娟 作家
英雄並非來自神話,謝旺霖使我相信,英雄,乃自每個人的心中崛起。
梁文道 作家
《轉山》就是那一本可以召喚整代人的書。
彭蕙仙 資深媒體人
那種文字的質地、那種對自己存在感如此在乎的程度,那種對人生「就是拚了」的力氣,在台灣本土創作中,實在難得一見。
吳曉樂 作家
《轉山》這本書把迷失啊、冒險啊、流浪啊……這些字,從貶義的字庫輕輕贖了過來,堂堂正正地填充我們匱乏的心。
本書特色
★寫給每一個世代的勇氣之書,踏上未知的旅程,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台灣旅行文學的經典暢銷書,歷久不衰的好讀作品
★《文訊》評選2000~2020年台灣文學最耀眼的20本散文之一
★圖文重新編排,創造兩種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謝旺霖
1980年生。東吳大學政治、法律系雙學士,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目前為文字工作者。著有:《轉山》、《走河》。
曾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轉山》為誠品年度華文創作排行榜第2名,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入圍;《走河》獲2018年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
《轉山》、《走河》另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發行簡體版。《轉山》於2011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在中國大陸上映。
【預購】正本清源說紅樓◎白先勇
平常價 $42.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近百年來,紅學界最大的一個爭論題目就是《紅樓夢》後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還是高鶚或其他人的續書。
這場爭論牽涉甚廣,不僅對後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質疑,而且對《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前後情節、人物的結局、主題的一貫性,甚至文字風格,文采高下,最後牽涉到小說藝術評價,通通受到嚴格檢驗,嚴厲批評。
「新紅學」的開山袓師胡適,於一九二一年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新式標點程甲本《紅樓夢》寫了一篇長序〈《紅樓夢》考證〉。這篇長序是「新紅學」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其中兩大論點:證明曹雪芹即是《紅樓夢》的作者,斷定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鶚偽托續書。自從胡適一錘定音,判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的「偽書」以來,幾個世代甚至一些重量級的紅學家都沿著胡適這條思路,對高鶚續書作了各種評論,有的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變成了千古罪人。而且這種論調也擴散影響到一般讀者。
於此,白先勇策劃《正本清源說紅樓》論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後四十回,收錄兩岸歷年重要紅學專家學者,包括胡適、周策縱、高陽等人,針對《紅樓夢》此一議題的文章,讓紅學研究者、一般讀者更能全面掌握此爭論的核心。
這場爭論牽涉甚廣,不僅對後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質疑,而且對《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前後情節、人物的結局、主題的一貫性,甚至文字風格,文采高下,最後牽涉到小說藝術評價,通通受到嚴格檢驗,嚴厲批評。
「新紅學」的開山袓師胡適,於一九二一年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新式標點程甲本《紅樓夢》寫了一篇長序〈《紅樓夢》考證〉。這篇長序是「新紅學」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其中兩大論點:證明曹雪芹即是《紅樓夢》的作者,斷定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鶚偽托續書。自從胡適一錘定音,判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的「偽書」以來,幾個世代甚至一些重量級的紅學家都沿著胡適這條思路,對高鶚續書作了各種評論,有的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變成了千古罪人。而且這種論調也擴散影響到一般讀者。
於此,白先勇策劃《正本清源說紅樓》論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後四十回,收錄兩岸歷年重要紅學專家學者,包括胡適、周策縱、高陽等人,針對《紅樓夢》此一議題的文章,讓紅學研究者、一般讀者更能全面掌握此爭論的核心。
作者簡介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並於民國一○五年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民國一○七年策畫出版《正本清源說紅樓》。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並於民國一○五年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民國一○七年策畫出版《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小物會◎夏夏
平常價 $29.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物件一旦有了故事,就有了靈魂,而靈魂是不能丟棄的。
為每個物件而寫的「創世紀」,召喚逝去不再回的特別時刻。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散文類得主夏夏,繼《傍晚五點十五分》最新散文集∥
在那個名之為「家」的地方,生活瑣事何其多,日復一日看似平淡枯燥,但總有些小事藏在某個記憶角落兀自發光,等著被挖掘。夏夏以物記事,將逝去不再回的吉光片羽,如珍珠般的物事記錄下來,許多事過境遷之事,模糊的記憶,都將透過這些小物件,重新召喚,它們被看見,被歌頌之餘,也點亮了記憶。
夏夏相信每個人都能像鎔鑄徽章那樣製造出一些別緻的記憶,早已捨棄的照片、待產時的點滴瓶、木瓜樹、別針、衛生紙,牽起綿長的家族記憶。衣櫃裡錯買的衣服、洗衣機的轟鳴、廚具上的小燈、旋轉的微波爐、沒電停靠在某處的拖地機……也已逸出日常實用常軌,充滿生動的想像,同時也被賦予更多心靈上的特殊意義。這些生活中固定的風景、頑固的習慣,因為日積月累的堆疊或挪移,所以獨一無二,且無可取代。
人們總是不禁感嘆時光飛逝,惋惜著發現什麼樣的物事在不經意間已不在,或是從微不足道的模樣變成牢不可破,夏夏為此深深迷醉。吳爾芙曾說:「什麼事情都不曾發生,一直到事情被描述下來。」夏夏以筆啟動降靈儀式,重現當時流動的景色、消失的記憶,原來命運所給予的,比所想的還要奢侈,那些以為草草帶過的歲月,不知何時已被裝載得豐盛有餘。
暖心推薦
吳妮民
林蔚昀
陳雪
楊佳嫻
可爾必思、木瓜樹、釦子、洗衣機……夏夏的隨筆,彷彿一疊抽換詩意靈光的字卡,對那些最俗世的物件,投以最美麗的停頓。──吳妮民
作者簡介
夏夏
著有詩集《德布希小姐》、《小女兒》、《鬧彆扭》及編選《沉舟記—消逝的字典》、《一五一時》詩選集、《氣味詩》詩選集。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
【預購】白先勇的文藝復興◎白先勇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白先勇就讀臺大外文系期間,與一批愛好文學的同學們在一九六○年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期冀為臺灣開創一條嶄新的文學道路,也開啟了他的文藝復興夢,迄今正好一甲子六十年。
《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從文學入戲劇,《遊園驚夢》到《孽子》舞臺劇製作,樹立戲劇表演里程碑,並號召文化界復興崑曲美學,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讓此一四百年歷史之經典劇目得到傳承,目前全世界已演出三百餘場。更講授《紅樓夢》課程,細讀重評天下第一書。他所念茲在茲者,皆是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精髓,接續當代文化的一場「文藝復興」工程。
《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作者簡介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白先勇
平常價 $8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當八十歲的白先勇,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遇見三百歲的曹雪芹,
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作者簡介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序文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預購】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陳宗暉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吳明益專文推薦 陳宗暉首部散文集
這部散文,就是他的「流轉孤島病中書」,
是第一本,也會是他以這題材寫作的唯一一本吧。──吳明益
是第一本,也會是他以這題材寫作的唯一一本吧。──吳明益
前所未見的詩性語言,娓娓道來生命中那些必然的失落與獲得
這是一本「陪伴之書」,寫給每一個曾經在病中感到孤獨的你
病毒有害,病毒無辜。細菌有壞有好,我的身體就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微生物生態系,健康的生態是河流是海浪,是動態平衡。沒有安穩不變的平衡,時陰時陽是常態。共病生活,追求和諧也挾帶衝突。帶病旅行,生病的人去生病的地方旅行,垃圾也可以生生循環不息。是你們拯救了我,我們彼此拯救,漫漫後病時光,當我還可以寫信報平安,漸漸明白,生病不是命運,生病就是生命。生命是獨一無二的複數。──陳宗暉
陳宗暉的語言,無論小說、散文、 新詩,都極富個人特色,充滿想像力的意象串接於跳躍的語言節奏之內,樹立起新世代的文學風格。他曾是文學界備受期待的寫作者,屢獲大獎肯定,直到三十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讓他不得不按下時光的暫停鍵,穿越到比記憶更深之處,重新思索自己與疾病的關係。
本書從母親因病離去的記憶談起,寫下曾被霸凌的童年經驗、大學時努力克服內向性格的嘗試、軍旅時期的荒謬歲月、在蘭嶼工作時找回生命意義的過程,以及近年來與父親相伴、一起練習面對死亡恐懼的日常時光。
這本散文集分為「共病生活」、「帶病旅行」、「後病時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疾病隨行,更有他者相伴。在一篇篇沉潛於病中所產出的文字裡,讀者得以看見一個努力向外界「報平安」的人的身影。如陳宗暉在自序所說「平安報信是快樂的,收到回信是快樂的。如果這些信件可以讓你也覺得健康快樂──衷於悲哀的快樂,衷於傷病的健康。」先無論那是不是一個別字,這段話中的那個「衷」,不是某種故做堅定的「忠」,也非結束於此的「終」,而是一顆與他人分享心內話的由「衷」之心,而那也是散文創作能夠動人的初衷。
「那裡有我的樹,那裡有我的海。等我回去,等我再來。等我歷劫歸來給你寫一封長長的信。你說的故事讓我想要繼續活下去,這次換我說故事給你聽。平安報信是快樂的,收到回信是快樂的。如果這封長信可以讓你也覺得快樂健康──衷於悲哀的快樂,衷於傷病的健康。」──陳宗暉
本書特色
★ 文學界跨世代由衷推薦,備受期待的文學新星,遲到但終究來到的第一本書。
★ 以詩化的語言、小說的敘事、散文的真誠,打開華文書寫的新向度。
★ 在疫病成為日常的當下,本書將帶領讀者看見疾病與生命的本質。
★ 每一個在生命中曾經與病對抗的人,都能夠在本書中找到一種與病共存的方式。
★ 本書細膩而敏感的筆觸,為所有內向之人,提供了一份向外跨出、與他人連結的勇氣。
遠方推薦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讀宗暉的文字,借用他論文裡的一段話,就像達悟語裡十餘種形容「海」的語彙中,「wawa」意謂著有生命、有情緒的海。海的情緒有時影響了人的情緒,而人的情緒也反饋回海的情緒,我相信讀者在沉浸入他的文字時會感到這一點,從而和我一樣「被這些文章吸引了」。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與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唯有創作,是宗暉真正肯敞開心房的時刻,這也使得他的散文風格如此獨特,精緻簡鍊,彷彿白紙上的每一個黑字,都是這只緊閉的蚌殼在長期忍受砂礫琢磨的苦楚後,耗盡了生命元氣,才好不容易淬鍊出來的珍珠,晶瑩,透亮,閃著微微如淚的光。
須文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於是這成為一本極具特色的散文集,生與死,青春與暈眩,怯懦與壯遊,不斷交錯對照出充滿張力與詩意的篇章,作者的微言大義需要深入文句背後,方能細細體會。
言叔夏 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年少時我們談論起那些關於母親與父親們的事,像流浪表演團裡一個最沉默的手風琴手終年都攜帶著他斗大的琴盒。那時的我們簡直並不知道那些失去與哭泣是什麼樣的意思;而多年以後在這本書裡,母親的病反向結繩一樣地成為了一個原初的標記,「我把最重要的東西都放在這裡了。」撒下麵包屑:「你要記得折返回來取。」
孫梓評 作家、詩人
我曾以為最好的寫作是使人讀了也想要寫;原來還有另一種可能,如此書,使視覺成為嗅覺,無法捕捉,只能甘願跟隨。
黃信恩 醫師、作家
這本書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單字:idiopathic,中文是自發的、原因不明的。在醫學裡,好些疾病查不出原因,診斷上會出現這個字。idiopathic像詩,是謎,是霧,是實驗,是人生。宗暉的文字充滿這種氣息。
金磊 生態攝影工作者
縮時攝影般的文字喚起了宗暉與眾多夥伴一同串起的記憶,起初是邊面露微笑邊回溯當時的片段,但隨著漣漪愈來愈鮮明,整個人反而寧靜沉入了那年的湛藍海水之中,那個大家一起承接了的痛快曬傷夏天。
阿文 蘭嶼阿文
蘭嶼是世界的縮影,垃圾無國界、做環保零極限,很高興遇到阿暉,才能在書裡遇到大家,我還是最關心阿暉的身體,我希望阿暉的家人能被主保佑、阿暉的身體能夠很健康,還有每年都回蘭嶼來看我。
作者簡介
陳宗暉
1983年生於雲林,花蓮長大,蘭嶼第二次長大。健康的病人。東華大學中文系、中文所(後改稱「華文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碩士論文《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以具有環境意識的書寫文本為主題,探討其中所湧現的「傳統生態知識」,如何成為某種捍衛在地文化的能量。曾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蘭恩文教基金會志工;近年多於蘭嶼野銀部落協助當地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發起並參與「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相關事務。
花蓮文學獎散文獎、新詩獎(2005)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8)
時報文學獎新詩獎、小品文獎(2011)
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散文獎(201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補助(2017)
【預購】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葉步榮等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縱使我記不得它原狀實在怎樣,
我也會因為那隱約的形似而覺安心,
並且無怨尤地接受它,
為我努力回憶而終於捕攫重有了它的片斷感到欣喜。
──楊牧〈來自雙溪〉《奇萊前書》
二○二○年三月十三日,長年堅持在人文道路上的詩人楊牧,就此搭乘雲舟,隱沒在群星之後,臺灣殞落了一位健全知識分子的典範。
當晚追思紛至,人們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各自喜愛的楊牧詩作,涵蓋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不同風格。這樣的致意與引用持續累積,甚至還包含了散文、文論、編輯事業、為故鄉花蓮擘劃大學之理想等方面,顯示出楊牧其作其人其生涯的豐沛、廣闊與吸引力。
楊牧一生出版五十餘種著作,涉及多重文類與題材,均以極高的自我期許,期待調和學術和創作,安身立命於文字中。楊牧以作品抵抗後現代浪潮中,解構真理與輕視語言的觀念,趨向創作的核心:抱負、生命、反抗與愛美,以書寫召喚讀者重新信任文字、語言與文學,進而使人們願意堅持追求真善美,使人們堅持懷疑權威與結構,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道德前行。
在童子賢先生、楊照先生與新匯流文化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特邀須文蔚教授擔任主編,夏盈盈師母蒐羅來自世界各地的追思文章。集結四十位楊牧的門生故舊,以文字追念,留下楊牧精緻的思維、溫厚的情感、反抗的精神,讓我們一同想念楊牧。
全書共分五輯,文章排序方式,可讓讀者順著時間之河,更理解詩人追求真與美的執著。
輯一「山風海雨」收錄葉步榮、陳芳明、顏崑陽、何寄澎、李瑞騰、陳義芝、單德興、張錯、李有成等楊牧同儕友人的追憶。
輯二「昔我往矣」為奚密、羅智成、陳育虹、劉克襄、向陽、鄭毓瑜等曾受業於楊牧老師的學生、文友或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同仁的感懷。
輯三「東之皇華」包含賴芳伶、郝譽翔、吳冠宏、許又方等東華大學同仁,敘述楊牧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院長時的風範。
輯四「時光命題」有來自香港的西西、新加坡的衣若芬、馬來西亞的何國忠與中國大陸的陳平原等作家與學者的致意,展現出楊牧跨區域文學傳播的影響力。
輯五「星圖」特別邀集臺灣青壯世代詩人與評論家,如陳克華、楊宗翰、楊佳嫻、許悔之等,分述楊牧在創作、學術與編輯上浩如繁星的文學成就。
楊牧在春日遠行,安寧長眠。《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書名出自楊牧的名作〈給時間〉,盼楊牧的友人、同事與學生一起書寫的文集,能在長夜中點亮燈火,更能對抗遺忘。
它就是遺忘,在你我的
雙眉間踩出深谷
如沒有回音的山林
擁抱著一個原始的憂慮
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
如你曾在死亡的甜蜜中迷失自己
甚麼叫記憶──如你熄去一盞燈
把自己埋葬在永恆的黑暗裏
──楊牧〈給時間〉
本書特色
1. 在數以百計懷念楊牧的文章中,精選出描寫成長,求學,創作,學術,翻譯,教育與編輯等不同面向,讓讀者從飽滿抒情的懷想中看見真實與深刻的楊牧。
2. 具有深刻的當代文學史意涵,集結包含葉步榮、陳義芝、奚密、劉克襄、郝譽翔、楊佳嫻等四十位重量級學者與作家,懷念楊牧,也朗現讀者不知道的史料。
推薦書評
◎我們在你的白紙黑字裡徘徊
「有人問楊牧的老師陳世驤先生當初怎會走入文學評論之路,陳教授回說當年在北大,寫詩寫不過同學吳興華他們,只好退而學理論,可以評論他們。我無力創作,也沒理論,踏入出版業,幫老友出書,勉強算是一條路。」──葉步榮(洪範書店負責人)
「楊牧說過,他不跟時人相比,他跟古人比,我問他最重視的作家,他說莎士比亞。我問他一個好作家的條件,他說:有豐富的想像力、廣大的同情心、縝密的思考、精湛的技巧。」──陳義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兼任教授)
「楊牧喜歡音樂。他的詩裡充滿了音樂的名詞、意象、典故,甚至結構。更重要的是,他的詩有一種奇妙動人又絕對現代的音樂性。楊牧喜歡西方古典音樂。每次在他家,背景總有飄揚的音符,給人一種寧謐的感覺。」──奚密(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傑出教授)
「早先將此地當成前往花東縱谷旅行的開始,日後竟與追尋詩人孩提時代旅行之路線不謀而合,雖是意外,或許也是冥冥中早就註定了。」──劉克襄(作家/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人生曾經歷過的一段美好年華,彷彿從此劃下了句點,往後只能在回憶中追尋了──那浪漫理想的美好印記,在年輕的飛奔裡,迎面而來的溫暖的風。」──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可不可以不懂楊牧?當然沒問題。不過,假設那一扇小門開了,也不妨走進去看看,裡頭絕無惡犬,但有貓貓,茁長著臺灣米仔蘭,還有靈妙的聲響。」──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作者群簡介
葉步榮、陳芳明、顏崑陽、何寄澎、李瑞騰、陳義芝、單德興、張錯、李有成、陳育虹、奚密、羅智成、廖咸浩、劉克襄、向陽、邱貴芬、鄭毓瑜、胡曉真、賴芳伶、李勤岸、張力、吳冠宏、郝譽翔、許又方、楊澤、西西、陳平原、何福仁、何國忠、衣若芬、鍾國強、陳智德、鄭政恆、陳克華、曾淑美、羅任玲、唐捐、楊宗翰、楊佳嫻、許悔之
主編簡介
葉步榮、陳芳明、顏崑陽、何寄澎、李瑞騰、陳義芝、單德興、張錯、李有成、陳育虹、奚密、羅智成、廖咸浩、劉克襄、向陽、邱貴芬、鄭毓瑜、胡曉真、賴芳伶、李勤岸、張力、吳冠宏、郝譽翔、許又方、楊澤、西西、陳平原、何福仁、何國忠、衣若芬、鍾國強、陳智德、鄭政恆、陳克華、曾淑美、羅任玲、唐捐、楊宗翰、楊佳嫻、許悔之
主編簡介
須文蔚
1966年生於臺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博士。
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等。創辦臺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編著紀念文集《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時報文化)、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遠流)、《臺灣的臉孔》(遠流);著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臺灣數位文學論》(二魚)、《臺灣文學傳播論》(二魚);合著《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等。曾以部落繁星計畫在2009年獲得電子化成就獎「縮短數位落差」類專案優選,教育部大專資訊志工團隊金質獎。並以廣播節目「部落繁星:搶救數位落差大作戰」獲得多項新聞獎。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主任、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團隊主持人。
編後記
想念楊牧
須文蔚
楊牧老師在春日遠行,安寧長眠。盈盈師母說,最後讀了〈雲舟〉一詩給他聽: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
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
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
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裏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長年堅持在孤寒人文道路上的詩人,就此搭乘雲舟,隱沒在群星之後,臺灣殞落了一位健全知識分子的典範。
楊牧的創作源於淵博與深刻的學問,他說過:「我希望有一天能於晚年追懷的火爐前,因為發現學術研究對實際的文學創作並無傷害,甚至還具有精神上和方法上的啟發,而感到安慰,滿足,感到無愧於古來中國健全的知識分子,和歐洲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傳下的典型。」面對重視科技與商業發展的社會現實,詩人與人文學者不斷面對嘲弄,但仍然應當論述、書寫與進取。
在讀者的印象中,楊牧的詩作總是追求美的極致,偶爾涉及社會參與和民生關懷的議題,如〈有人問我正義與公理的問題〉、〈悲歌為林義雄作〉、〈在一隊坦克車前〉等,但他總保留一隅純淨與寓言的空間給詩,或冷靜、或激情地獨立於時論之外,讓詩篇趨向永恆。
楊牧為了朝向健全知識分子的目標前行,因此努力掌握多種文類,書寫雜文專欄《交流道》與《飛過火山》,介入時事,熱切批判;他為同儕後進寫序跋,評介思潮,兼論情誼;他為故土的歷史與鄉土寫美文《奇萊前書》,穿越時空,寓意深遠;他也不忘哲理論述,無論是創作論《一首詩的完成》、無神論《疑神》與美學思考《奇萊後書》,行雲流水,不拘泥呆板的論文格式。讓人不僅聯想起古代的詩人如韓愈、歐陽修、蘇軾等典範,他們以詩詞見長,然而彩筆不忘干氣象,策論與散文也是他們涉世的利器。或是楊牧嗜讀的但丁,既是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政治改革的急先鋒。楊牧一生出版五十餘種著作,涉及多重文類與題材,無非以極高的自我期許,期待調和學術和創作,安身立命於文字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是,楊牧以作品抵抗後現代浪潮中解構真理與輕視語言的觀念,趨向創作的核心:抱負、生命、反抗與愛美,以書寫召喚讀者重新信任文字、語言與文學,進而使人們願意堅持追求真善美,使人們堅持懷疑權威與結構,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道德前行。
楊牧在政治哲學上力主無政府主義,質疑一切的威權與道德的框架,期待人們都能生活在自由之中,人群自然和諧相處,回歸到簡單純樸,溫柔善良的境界。而他並不虛無,將美學搭建的神廟建築在花蓮鄉土上,既傳承了中國抒情傳統,也融會了世界文學,展現出具有臺灣主體精神的豐饒書寫。
楊牧受業陳世驤,在漢學研究中,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的理論建構始於陳世驤,他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直指中國文學以抒情詩為傳統,相對於西方以史詩和戲劇為主軸的敘事傳統,中國的詩人總透過抒情切身地反映自我影像,因之抒情體滲透於小說與戲曲中,成為一種超文類的概念。陳世驤並將「詩言志」傳統中,以言為不足,以志為心之全體精神視為抒情傳統的真諦。楊牧在抒情傳統的開展上,不僅僅是文學用典,更與古典文本的次文類、詩歌傳統或是歷史事件相互對話,乃至辯證,他時時在召喚讀者,透過他的作品與古人互動,以強而有力的創意使作品保持動態,使讀者與文化能在一首詩中互動,進而成為意義的參與者。
二○一三年的冬天,楊牧夢見到與孔子一起飛翔,在接受曾珍珍的訪問時,楊牧回顧自己與東西方文學傳統千絲萬縷的關係時,自豪地說:「老實說,也很proud。我喜歡做別人沒有做的事,單就中華文化的學問說,我挑著做的常跟我的朋友們不一樣。西方文學也一樣,我從中古做起,別人多數做現代或十八、十九世紀。夢見跟李白飛或跟屈原飛,好像理所當然。夢見跟孔子飛,真的很怪異。我跟著他,但隔著一段可以讓我自在飛翔的空間,像一種師徒的關係,不覺得危險,蠻有幸福感。」在臺灣文學建構主體性的過程中,楊牧展現的兼容並蓄,在當代顯得特別的秀異。
邱貴芬最近在〈「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臺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一文中,展示了楊牧在「世界華文文學」(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的三個重要的跨文學研究框架中穿梭自如的身影。邱貴芬強調:
楊牧傳承西方文學和植根臺灣本土的「有根的世界感」(rooted cosmopolitanism),這意味「世界華文文學」理論必須在「共同的中華性」和「離散華人」的核心概念之外,更細膩挖掘「華文」的在地實踐。就「華語語系文學」理論而言,楊牧主張以精準優美的漢字創作,調度中國文學傳統資源的臺灣文學創作觀,與「華語語系」對於臺灣文學與漢文、漢文化的關係的詮釋背道而馳,提示我們重新思考漢文書寫對臺灣文學創作的深層意涵。就「世界文學」而言,楊牧示範了「作為世界文學的臺灣文學」如何在「世界華文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所關注的身分認同政治之外,開拓臺灣文學的研究議題,以及與非漢文文學社群連結的空間。
在各種排斥與消去傳統的論述中,楊牧從上古中國與希臘神話航向花蓮的身姿,邱貴芬的提示,無疑是我們重讀楊牧的新起點。
作為教育家的楊牧曾參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校,更以卓越的創造力建構了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他專職在嶄新的中國語文學系(現已更名為華文文學系)中,傳授中西比較詩學,在課程改革上,放大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比例,導入文學創作課程,建立一個以文學為本色的科系,所延聘的老師幾乎都有文學創作的背景。同時,任內設立了華語世界第一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現改制為華文文學所創作組),讓有志文學寫作的作家接受文學史、世界文學、經典閱讀詮釋以及創作指導的機會,以小說、散文、現代詩或報導文學專書的形式畢業。他還創辦了駐校作家課程,讓知名作家能以一學期甚至一年的時間進入校園,為學生授課與指導寫作,讓文學書寫就在生活中發生。從花東縱谷一隅的文學種子,不到三十年間在全臺開枝散葉,成為不容忽視文學新風景。
楊牧總鼓勵學者創作,大力支持教師以創作升等,也不改從年少時就熱中編輯的情懷。有次聚會,他就詢問在座不同科系的年輕老師:「有沒有意願編輯學報?讓更多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論文能傳播出去?」
我們或許忙於教學、研究和服務,一時面面相覷,沈默無語。
楊牧笑著說:「我年輕時就喜歡結合朋友一起編書與刊物,相信你們也一樣有這樣的熱忱?」
於是在他的支持下,《東華人文學報》和《東華漢學》兩份學報,應運而生。回首楊牧精采的文學生涯中,李瑞騰曾以「楊牧編輯史略」為題,在楊牧講座中發表過精采的演講,點出楊牧年少時就參與《東臺日報》詩週刊編務,與林衡哲合作為志文出版社編「新潮叢書」,擔任《現代文學》第四十六期「現代詩回顧專號」主編。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一九七六年與友人創辦的洪範出版社,在戒嚴時代介紹五四新文學,出版臺灣當代經典文學作品,引入香港與中國當代的新創作,楊牧開闊的視野,嚴謹的體例,為臺灣文學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楊牧遠行了,感謝童子賢先生支持「楊牧全集」出版,編輯委員會將《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一書的編輯工作交付給我與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同仁,期間盈盈師母細心蒐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追思文章,楊照先生與「新匯流文化基金會」同仁在策劃階段的提點。全書共分五輯,輯一「山風海雨」為楊牧同儕友人的追憶;輯二「昔我往矣」則為曾受業於楊牧老師的學生,文友或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同仁的感懷;輯三「東之皇華」則為東華大學同仁敘述楊牧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院長時的風範;輯四「時光命題」則有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等地文壇與學界的致意,展現出楊牧跨區域文學傳播的影響力;輯五「星圖」特別邀集臺灣青壯世代詩人與評論家,分述楊牧在創作、學術與編輯上浩如繁星的文學成就。文章排序上,謹依照作者出生年排列,希望能讓讀者順著時間之河,更理解詩人追求真與美的執著。
《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書名出自楊牧的名作〈給時間〉,希望楊牧的友人、同事與學生一起書寫的文集,能在長夜中點亮燈火,更能對抗遺忘。書名發想與編務要特別感謝曾文娟總編輯的慧心與專業,全書的授權與校對則要歸功楊牧文學研究中心與在地方文創協會的吳貞育、許郁琪和陳延禎。本書圖片檔案的蒐集,則要特別謝謝目宿媒體執行長林怡璇,詩人曾淑美,攝影家郭英慧,《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黃子恩小姐,趨勢教育基金會廖涵羽小姐與洪範書店大力協助。
一面校對文稿,一面回想起楊牧老師的文學課,特別是幾瓶啤酒暢飲後,中西比較詩學的課堂就開課了。今年(二○二○)一月十四日,到楊牧老師府上拜訪,得知在去年九月的楊牧國際學術研討會後,得到一位神經內科醫師的幫助,定期到家中看診,調整藥物,老師精神好轉,和鄭毓瑜院士、王勝德教授與我,從六點聊到八點多。老師聲音宏亮,條理分明,為我們說了許多詩的典故,還有在香港科技大學時的故事,一點疲態都沒有。我們都為老師的健康開心,也期待春暖花開,能再多和老師談天說地,不料他的文學課再也不開設了。
就在編務告一個階段時,書寫編後記,想起楊牧在二○○一年時,在東華寫下詩集《涉事》的後記:「詩集編就,對著窗外熾烈,明亮的陽光回想這四年一些人與事的糾葛因緣,虛實與是非,轉念幻化,生滅髣髴泡影。惟有詩是留下了。」
是啊!詩是留下了,相信楊牧精緻的思維、溫厚的情感、反抗的精神,也都透過本書的篇章留下了,且讓我們一起想念楊牧。
【預購】一想到九份◎賴舒亞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一想到九份,你的腦海裡浮現了什麼呢?
是芬芳的茶樓還是陡峭的茶壺山?是窄仄的階梯還是蜿蜒的小路?
是幽茫茫白霧中一片山城景色?還是遠眺處的海天一色和基隆嶼?
沒錯,這些全都是九份給人印象。
不過,這本書要給你的是:內行的九份、最好的九份。
在「水金九」土生土長的賴舒亞,
抱著一顆分享家鄉最美風貌的心,
帶你一起走進九份的今昔與表裡:
擁有九份採礦權的基隆顏家大宅有什麼故事?
穿過一個又一個平常人家的穿屋巷有什麼特別之處?
現在滿布茶樓的基山街,為什麼從前是一排酒家?
老街裡的各色小吃店家又各有什麼來歷?
九份從什麼時候開始蛻變成充滿文創、文藝氣息的樣子呢?
你聽過九份最後的祕境──小粗坑古道嗎?
熱情推薦
作家 劉克襄
詩人 林怡翠
作者簡介
賴舒亞
獲益最大的書是《聖經》,生長於瑞芳金瓜石。曾任職出版。閱讀與書寫宛若左右手,現為文字工作者,以及雜誌編輯。獲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浯島文學獎等。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暨出版補助。作品入選《九十二年散文選》、青少年臺灣文庫Ⅱ──散文讀本3《希望有一天》。著有散文集《挖記憶的礦》、《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
【預購】不完整的人◎村田沙耶香(譯者:蘇文淑)
平常價 $29.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我們沒有在受傷之後變好,
也不會更壞,
這就是長大最殘忍和溫柔的地方。
芥川賞得主、《便利店人間》暢銷書作者──
村田沙耶香 首部散文集問世!
也不會更壞,
這就是長大最殘忍和溫柔的地方。
芥川賞得主、《便利店人間》暢銷書作者──
村田沙耶香 首部散文集問世!
「那時候,我開始說『我想死』。
我希望那只是青春期特有的鑽牛角尖的話語,
因為在我心底,我真正想說的是『我想活下來』。」
她和我們一樣,都在反抗大人的同時,又對長大懷抱憧憬。
而正是這些破碎與不堪,
才讓她筆下所有成長的兩難與美好,得到釋放。
72篇散文隨筆,記錄了村田沙耶香對生活的千般想像,將她最狼狽又搞怪的模樣攤在我們眼前。
因過早萌芽的性別意識,她有著別人不曾想像過的煩惱,甚至「動手術」來割捨初戀的情懷;她會刻意看好哭的電影來宣洩日常的悲傷。比起隔壁男同學,她更傾心於漫畫中的英雄主角;遠行時,總忍不住買紀念品給一同出遊的好友……
她的兒時,是在拚命成為完美的大人時,獨自爬過最深的絕望。
她的日常,是在自我意識過剩的想像裡度過每一天。
談到熱愛,她決定穿一身黑洋裝在頒獎典禮「和小說結婚」。
談到旅行,她總期待能和全新的自己相遇。
她豐富的感知與想像,將帶我們逃離平淡生活的苦悶,陪我們走過成長途中的掙扎與遺憾。
本書特色
.收錄未公開的告白信〈致便利店〉、Twitter話題文章〈「讓他們在那邊跑」的那些人〉。
.集結出道15年來刊載於各報章雜誌上的作品,以及對於受獎作《便利店人間》的解讀。
.從生活裡的癖好,到受啟發的書本和音樂,一窺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名人推薦
楊婕──專文推薦
蔣亞妮、陳珊妮、陳又津、中古小姐──一致盛讚
沙耶香讓我們懂得,世界是一場愛麗絲的夢境,正常和不正常,真實與虛幻,忽焉同義,唯願你靈目所及,廢墟皆成煙花。處處怵目,也處處貪歡。──楊婕/作家(推薦序全文收錄於書中)
村田沙耶香的散文,看似清透如水,卻繁瑣講究,就像法式澄清湯「Consommé」,或許應該念成「Cososommé」,雖然並不存在第二種說法。「Cososommé」,不過是村田沙耶香的私我命名,這本文集總如此淺掘著各種靈竅,重新形塑萬事萬物與世間的名字。透過她的文字,就像從她的腦世界看人生風景,終於明白千辛萬苦成為的「大人」背後,那些被藏起來更珍貴的童年寶物、日常狂想,甚至不合於世,原來才是被熬燉出來的金黃琥珀高湯。最巧妙處,玲瓏天成。──蔣亞妮/散文家
吃M&M’s巧克力的時候,總在期待下一顆會是什麼顏色:紅色的吃起來心情最愉快,綠色的具有神祕力量,藍色最特別,它們不可預期。我有時會把所有綠色和藍色的巧克力留到最後才吃,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其實它們只是裹著不同色素糖衣的巧克力,味道上並沒有差別—這才是身為完整的大人應該具備的常識吧?
話說後來吃過一整袋白色的,驚覺原來白色的M&M’s才真正無敵。 這世上什麼樣的大人都有,就成為你想成為的吧!──陳珊妮/創作人
文學獎得獎典禮被她形容為「去跟小說結婚」,用手心發熱的程度來買書(甚至是家裡已有的作品),讓電車中的陌生男子躺在自己的大腿上沈睡……只要一個人夠奇怪,看出去的現實也像是虛構!這些隨筆顯現了生活如何打磨瘋狂沙耶香這顆石頭,也讓她的小說成為鑽石,閃閃發光。──陳又津/小說家
在東京生活了十幾年,很多人覺得這是個冷漠城市,但我從來不認為。溫度不見得非得直接透過言語或行動傳達,日本生活的養分大多都在那些不經意的片段裡。
許多乍看之下沒什麼的日常,透過村田小姐腦內解讀就會變得非常有溫度。許多你我也曾經歷過的時期,透過她的觀點可能得到非常嶄新的想法。
無法任性旅行的2020年,《不完整的大人》就像一趟溫暖的驚喜行程,絕對能讓你大滿足。──中古小姐/作家
作者簡介
村田沙耶香 Murata Sayaka
1979年生於千葉縣,玉川大學文學部畢業。2003年以《授乳》獲頒第46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小說部門優秀獎)而出道文壇,2009年以《銀色之歌》獲得第31屆野間文藝新人獎,2013年以《白色街道的那根骨頭的體溫》獲頒第26屆三島由紀夫獎,2016年以《便利店人間》拿下第155屆芥川獎。另著有《返家之門》、《殺人生產》、《消滅世界》、《地球星人》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蘇文淑
健身星球居民。現居京都河畔,譯字為生。inostoopid@gmail.com。
譯有:《他們總在某個地方》、《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等。
村田沙耶香 Murata Sayaka
1979年生於千葉縣,玉川大學文學部畢業。2003年以《授乳》獲頒第46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小說部門優秀獎)而出道文壇,2009年以《銀色之歌》獲得第31屆野間文藝新人獎,2013年以《白色街道的那根骨頭的體溫》獲頒第26屆三島由紀夫獎,2016年以《便利店人間》拿下第155屆芥川獎。另著有《返家之門》、《殺人生產》、《消滅世界》、《地球星人》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蘇文淑
健身星球居民。現居京都河畔,譯字為生。inostoopid@gmail.com。
譯有:《他們總在某個地方》、《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等。
推薦序
「正常」到此為止
楊婕/作家
我總覺得每個創作者對寫作都是專情的。一旦跟某種文類締約,便會長相廝守,即使偶爾岔出去寫點別的,那幾本「私生子」通常也得不到本人青睞,就像大啖完A5和牛突然來上一杯布丁,滋味雖好,終不是功夫所在。
然而藝術的弔詭在於,並非你慎重以待,便能等比回報。有時字就是隻窩在腿上的貓,抓得過緊忽悠跑掉,一旦鬆開懷抱,不較真了,反而遊刃有餘,宛如貓尾一撢,整個靈動起來。
村田沙耶香就是這樣的創作者。先從小說說起吧,一句話:沙耶香對「正常」過敏。她的小說是一疊向正常下的戰帖——《殺人生產》質疑生和死,性與愛,人間制度比魍魅更魍魅,於是《便利店人間》的無緣女子惠子,唯有在燈火永晝的便利店工作,才能勉強維繫一己之「正常感」。然而「正常」的世界仍教人毛骨悚然,《地球星人》索性打造魔法少女:我根本就不是人啊,別想要我跟你一樣「正常」。
說實話,初讀沙耶香並不討喜。因為反叛也可能是一種演出的姿態。但細細讀完了,把每個字都鑿進眼底,才明白沙耶香絕非沽名釣譽之輩——他人的刻意是她眼中的自然,他人的自然於她則畸怪透頂,這是上天贈與藝術家的禮物,也是詛咒。
沙耶香的小說將現實連根拔起,散文則讓我們窺見創作者的另一面。在《不完整的大人》中,沙耶香終於鬆開扣在「正常」之上的手勁,不再針鋒相對,不再驚世駭俗。她寫起散文就像親切的鄰家女孩,聊喝水、聊相撲,嘿你在清晨喝過酒嗎?有人幫忙按電梯出去時該讓誰先走呢……這些不必當「作家」也能明白的話題。
是的,日常之前,人人平等。誰說電梯和小強,就比不過川端康成太宰治了?
然而留點神吧,別被作者的談笑風生唬過去了。她的散文內核深處,藏的仍是同一副臉孔。如果沙耶香的小說,叩問「這世界為何以『不正常』為『正常』」,散文則揭露了「最初如何察覺『正常』是『不正常』的」。在反動論前,讓我們回到故事的起頭——
小學時,全班都要在教室牆上填寫興趣,沙耶香寫了「洗澡」。當別人問起年齡,她總是不記得自己幾歲,得按計算機、翻記事本才能回答。即使長年在超商打工,仍不知道怎麼從蓋上杯蓋的洞口喝咖啡。還有還有,別說你沒看過日綜《月曜から夜ふかし》:主持人拎出蟑螂提箱,東京人尖叫逃竄,北海道的女高校生卻沒見過蟑螂,連聲讚嘆可愛。沙耶香不也寫了,童年初見蟑螂並不反感,是父親和哥哥對蟑螂的反應,才引發往後一生的可怖。
她曾異常在意規矩,在意概念的起源,卻又被鋪天蓋地的認識論輾壓。痛苦有之,憤懣有之,我們都是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兩種概念中自我搏鬥,一跌一撞長大的。
然而,和別人一樣,怎樣?不一樣,又怎樣?不能怎樣。
感謝沙耶香。寫散文的她懂得,鋒利是美,聰明是美,不鋒利和不聰明,更是美。年少時對「正常」激烈的恨意,是為了換取路走更遠後,能與「不正常」和平共處,甚至脫口讚嘆的餘裕——當然,這兩個詞可以、也必須可以互換。
心中那點多出來的毛邊,不要再想怎麼裁掉它了。擺盪與猶豫既不同義,成長又何須孤注一擲?生下十個人,才能殺死宿敵;從便利店辭職,方得擺脫他人的凝視……真實人生哪有那麼戲劇化?於是在《不完整的大人》裡,每段故事都沒有結尾。讓我想一想。讓我把不說透、不說完,當成最確定的回答。
沙耶香散文之輕盈,較諸前行者實為異數。你看其他日本作家寫散文——村上春樹談跑步,醉翁之意仍在小說,哥跑的不是步,是人生與寫作的隱喻;山崎豐子、小川洋子不過是從小說散步到小說的另一個後台。另一批作家則將鏡面由寫作技藝旋向私我:向田邦子、佐野洋子寫起家人那樣一刀見底,就像他們從未有過家人,山本文緒、絲山秋子葷腥不忌,教你邊笑邊嘆邊懸著一顆心,吉本芭娜娜更直接寫起日記來……散文是多麼狠的文類啊。
作為後之來者,天秤兩端沙耶香都躲得很遠。她既不假作聰明地嘲弄或解剖,亦不自我揭露,私生活止於唯物。散文不是小說的後設,更不是人生的後設。就連「關於喜愛事物」一章,寫睡衣、寫電影、寫馬克杯……唯一提到喜歡的作家是山田詠美。終於寫到領芥川賞吧,重點也還是繞著「要不要穿黑色洋裝」。唯一浮現情緒的〈後翻到此為止〉,也僅是輕輕回溯,劃清性別界線、人生界線的童年時刻。
沙耶香要說的是,「到此為止」。其後,就是故事的接力賽了。
同樣地,作家身分也不能構成「不過『非作家生活』」的理由。沙耶香不像其他同行專職寫作,得到芥川賞後,仍在超商打工迄今。書寫和活著,都不是,也不該是高高在上的事。
沙耶香讓我們懂得,世界是一場愛麗絲的夢境,正常和不正常,真實與虛幻,忽焉同義,唯願你靈目所及,廢墟皆成煙花。處處怵目,也處處貪歡。
「正常」到此為止
楊婕/作家
我總覺得每個創作者對寫作都是專情的。一旦跟某種文類締約,便會長相廝守,即使偶爾岔出去寫點別的,那幾本「私生子」通常也得不到本人青睞,就像大啖完A5和牛突然來上一杯布丁,滋味雖好,終不是功夫所在。
然而藝術的弔詭在於,並非你慎重以待,便能等比回報。有時字就是隻窩在腿上的貓,抓得過緊忽悠跑掉,一旦鬆開懷抱,不較真了,反而遊刃有餘,宛如貓尾一撢,整個靈動起來。
村田沙耶香就是這樣的創作者。先從小說說起吧,一句話:沙耶香對「正常」過敏。她的小說是一疊向正常下的戰帖——《殺人生產》質疑生和死,性與愛,人間制度比魍魅更魍魅,於是《便利店人間》的無緣女子惠子,唯有在燈火永晝的便利店工作,才能勉強維繫一己之「正常感」。然而「正常」的世界仍教人毛骨悚然,《地球星人》索性打造魔法少女:我根本就不是人啊,別想要我跟你一樣「正常」。
說實話,初讀沙耶香並不討喜。因為反叛也可能是一種演出的姿態。但細細讀完了,把每個字都鑿進眼底,才明白沙耶香絕非沽名釣譽之輩——他人的刻意是她眼中的自然,他人的自然於她則畸怪透頂,這是上天贈與藝術家的禮物,也是詛咒。
沙耶香的小說將現實連根拔起,散文則讓我們窺見創作者的另一面。在《不完整的大人》中,沙耶香終於鬆開扣在「正常」之上的手勁,不再針鋒相對,不再驚世駭俗。她寫起散文就像親切的鄰家女孩,聊喝水、聊相撲,嘿你在清晨喝過酒嗎?有人幫忙按電梯出去時該讓誰先走呢……這些不必當「作家」也能明白的話題。
是的,日常之前,人人平等。誰說電梯和小強,就比不過川端康成太宰治了?
然而留點神吧,別被作者的談笑風生唬過去了。她的散文內核深處,藏的仍是同一副臉孔。如果沙耶香的小說,叩問「這世界為何以『不正常』為『正常』」,散文則揭露了「最初如何察覺『正常』是『不正常』的」。在反動論前,讓我們回到故事的起頭——
小學時,全班都要在教室牆上填寫興趣,沙耶香寫了「洗澡」。當別人問起年齡,她總是不記得自己幾歲,得按計算機、翻記事本才能回答。即使長年在超商打工,仍不知道怎麼從蓋上杯蓋的洞口喝咖啡。還有還有,別說你沒看過日綜《月曜から夜ふかし》:主持人拎出蟑螂提箱,東京人尖叫逃竄,北海道的女高校生卻沒見過蟑螂,連聲讚嘆可愛。沙耶香不也寫了,童年初見蟑螂並不反感,是父親和哥哥對蟑螂的反應,才引發往後一生的可怖。
她曾異常在意規矩,在意概念的起源,卻又被鋪天蓋地的認識論輾壓。痛苦有之,憤懣有之,我們都是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兩種概念中自我搏鬥,一跌一撞長大的。
然而,和別人一樣,怎樣?不一樣,又怎樣?不能怎樣。
感謝沙耶香。寫散文的她懂得,鋒利是美,聰明是美,不鋒利和不聰明,更是美。年少時對「正常」激烈的恨意,是為了換取路走更遠後,能與「不正常」和平共處,甚至脫口讚嘆的餘裕——當然,這兩個詞可以、也必須可以互換。
心中那點多出來的毛邊,不要再想怎麼裁掉它了。擺盪與猶豫既不同義,成長又何須孤注一擲?生下十個人,才能殺死宿敵;從便利店辭職,方得擺脫他人的凝視……真實人生哪有那麼戲劇化?於是在《不完整的大人》裡,每段故事都沒有結尾。讓我想一想。讓我把不說透、不說完,當成最確定的回答。
沙耶香散文之輕盈,較諸前行者實為異數。你看其他日本作家寫散文——村上春樹談跑步,醉翁之意仍在小說,哥跑的不是步,是人生與寫作的隱喻;山崎豐子、小川洋子不過是從小說散步到小說的另一個後台。另一批作家則將鏡面由寫作技藝旋向私我:向田邦子、佐野洋子寫起家人那樣一刀見底,就像他們從未有過家人,山本文緒、絲山秋子葷腥不忌,教你邊笑邊嘆邊懸著一顆心,吉本芭娜娜更直接寫起日記來……散文是多麼狠的文類啊。
作為後之來者,天秤兩端沙耶香都躲得很遠。她既不假作聰明地嘲弄或解剖,亦不自我揭露,私生活止於唯物。散文不是小說的後設,更不是人生的後設。就連「關於喜愛事物」一章,寫睡衣、寫電影、寫馬克杯……唯一提到喜歡的作家是山田詠美。終於寫到領芥川賞吧,重點也還是繞著「要不要穿黑色洋裝」。唯一浮現情緒的〈後翻到此為止〉,也僅是輕輕回溯,劃清性別界線、人生界線的童年時刻。
沙耶香要說的是,「到此為止」。其後,就是故事的接力賽了。
同樣地,作家身分也不能構成「不過『非作家生活』」的理由。沙耶香不像其他同行專職寫作,得到芥川賞後,仍在超商打工迄今。書寫和活著,都不是,也不該是高高在上的事。
沙耶香讓我們懂得,世界是一場愛麗絲的夢境,正常和不正常,真實與虛幻,忽焉同義,唯願你靈目所及,廢墟皆成煙花。處處怵目,也處處貪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