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0月
- 10月號
- 10月號/2018
- 10月號/2021
- 10月號/2022
- 11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1月
- 11月號
- 11月號/2018
- 11月號/2019
- 11月號/2020
- 12
- 123
- 126
- 127
- 128
- 129
- 12月
- 12月VERSE(12月號/2023)(第21期)
- 12月號
- 12月號/2021
- 12月號2019年
- 12月號/2020
- 13
- 130
- 131
- 133
- 14
- 15
- 17
- 18
- 19
- 1984
- 1月
- 1月號
- 1月號2018年
- 1月號2021年
- 20
- 2017
- 2022
- 2023
- 2023年6月號
- 2023超新星
- 2024
- 2024年
- 2024青年超新星文学奖 小说的时光胶囊
- 2024青年超新星文學獎 小說的時光膠囊
- 2025
- 2025年
- 21
- 229期
- 230期
- 232
- 233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5
- 246
- 248期
- 249
- 24期
- 252
- 258期
- 259
- 28
- 2月
- 2月號
- 2月號/2022
- 2月號/2020
- 2月號/2021
- 33
- 3月號2024
- 3月號/2020
- 3月號/2021
- 434
- 436
- 437
- 443
- 444
- 445
- 447
- 448
- 449
- 45
- 450
- 452
- 453
- 454
- 455
- 456
- 458
- 459
- 463
- 464
- 465
- 466
- 468
- 470
- 471
- 4711132389159
- 471113238915901
- 471113238915903
- 471113238915904
- 471113238915907
- 471113238915908
- 471113238915909
- 471137837026305
- 471137837026306
- 471137837081202
- 4712977740136
- 471297774055604
- 4712977740853
- 471297774085302
- 471410268964801
- 471410268964803
- 471410268964804
- 471410268964807
- 471410268964808
- 471410268964812
- 472期刊
- 474期
- 475
- 476
- 477
- 480
- 481
- 483
- 485
- 4月號
- 4月號/2020
- 4月號/2022
- 57
- 5月
- 5月號
- 5月號/2020
- 5月號/2021
- 6
- 63
- 64
- 65
- 69
- 6月號
- 6月號/2022 第440期
- 6月號/2018
- 6月號/202
- 6月號/2021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7月2023
- 7月號
- 7月號2021
- 8
- 81
- 82
- 83
- 834
- 836
- 84
- 85
- 85期
- 86
- 86期
- 87
- 87期
- 88
- 88期
- 89
- 8月
- 8月號
- 8月號/2020
- 8月號/2021
- 90
- 90年代末
- 90期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77101937700107
- 977101937700109
- 9771019912004
- 977101991200401
- 977101991200404
- 9771819917001
- 9771819917018
- 9771819917025
- 9771819917032
- 9771819917049
- 9771819917056
- 9771819917063
- 9771819917070
- 9771819917094
- 9772664322149
- 9772664322200
- 977278990800612
- 98
- 99
- 9m88
- 9月
- 9月號
- 9月號/2019
- 9月號/2020
- Avatar:The Way of Water
- A版
- boy love
- Breakazine 074 邊一個發明了性別
- Breakazine創作小組等
- ChatGPT
- Crown
- C³offee 咖啡誌 4月號/2023 第40期
- INK
- June 2023
- K書
- K書:試刊號?
- Meta
- POST
- R030082246
- R030090820
- SAMPLE樣本
- SEAL
- SEAL(第二期至第七期)
- THE FIRST SLAM DUNK
- Travellution
- UNITAS
- verse
- VERSE 10月號 /2021(第8期)
- VERSE 10月號 /2022(第14期)
- VERSE 12月號 /2021(第9期)
- VERSE 12月號 /2022(第15期)(當性別開始流動版)
- VERSE 12月號 /2022(第15期)(陳亞蘭版)
- VERSE 28
- 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
- VERSE 2月號/2025 第28期
- VERSE 4月號 /2022(第11期)
- VERSE 6月號 /2022(第12期)
- VERSE 8月號 /2021(第7期)
- VERSE 8月號 /2022(第13期)
- Verse第4期
- verse第一期
- Verse第二期
- verse第四期
- Verse(10月號/2020)(第2期)
- VERSE(10月號/2023)(第20期)
- Verse(12月號/2020,第3期)(桂綸鎂版)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詹宏志版)
- Verse(4月號/2021,第4期)(告五人版)
- VERSE(4月號/2023)(第17期)
- VERSE(6月号/2024)白日版(第24期)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張西版)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董陽孜版)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邱澤版)
- VERSE(6月號/2023)(第18期)
- VERSE(6月號/2024)夜晚版(第24期)
- VERSE(6月號/2024)白日版(第24期)
- VERSE(8月號/2020,第一期)唐鳳版
- VERSE(8月號/2023)(第19期)吳念真
- vibes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吳青峰版)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蔡健雅版)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黃宣版)
- VIBES(3月號 /2023)(第2期)
- VIBES(5月號 /2023)(第3期)
- VIBES(7月號 /2023)(第4期)
- WhyNot
- WOW! SCREEN 12月2022第646 期
- YOASOBI
- 《1624》
- 《字花》100 期
- 《字花》103期「通關者密語」
-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字花》108期“编集日常”
- 《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 《字花》109期“空间观察指南”
- 《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 《字花》NO. 105
- 《字花》NO. 107
- 《字花》NO. 108
- 《字花》NO. 111
- 《字花》NO. 112
- 《字花》第102期
- 《字花》第74期
- 《字花》第75期
- 《字花》第76期
- 《字花》第77期
- 《字花》第78期
- 《字花》第79期
- 《字花》第81期
- 《字花》第82期
- 《字花》第83期
- 《字花》第84期
- 《字花》第85期
- 《字花》第86期
- 《方圓》09期
- 《方圓》09期「Time Folds」
- 《方圓》:05期「睡眠」
- 《方圓》:06期「游離」
- 《方圓》:07期「收拾」
- 《方圓》:08期「重置」
- 《方圓》:10期「1984」
- 《方圓》:11期「正午」
- 《方圓》:12期「劫」
- 《方圓》:13期「敵」
- 《方圓》:14期「元/Meta」
- 《方圓》:15期「後/POST」
- 《方圓》:16期「復/RE」
- 《方圓》:17期「卡夫卡・審判」
- 《方圓》:18期「卡繆・異鄉人」
- 《方圓》:19期「曹雪芹・紅樓夢」
- 《方圓》:20期
- 「一〇〇‧從零到一」
- 【預購】聯合文學(3月號/2021)(第437期)
- 一〇〇
- 一起吃鍋的日子
- 一頁文化
- 不為什麼
- 中友圖書
- 亞升實業\
- 亞洲文化
- 亞洲文化——第45期
- 京恋爱 源氏物语的千年絮言
- 京戀愛 源氏物語的千年絮言
- 人文文學
- 人文社科
- 今夜不說晚安
- 伍佰
- 作家的焦慮同好會
- 作家的焦虑同好会
- 傷心歌單
- 元/Meta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冼文光
- 出神
- 列維
- 創作者的副本修煉
- 創刊號
- 創新
- 劉冠廷版
- 南國的一天
- 南方學院
- 卡夫卡
- 卡繆
- 印刻
- 印刻文学生活
- 印刻文学生活志 (3月号/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11月号/2024/第255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5月號/2022 (第22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6月號/2022(第22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3月號/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5第25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4/第25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4)(第25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3)(第23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3)(第23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4)(第24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6月號/2023)(第23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號/2023)(第23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0)(第204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巴代特輯(7月號/2022/第227期
- 古早
- 召喚斷裂的現場
- 台三線版
- 台灣
- 台灣美食
- 台灣角川
- 同志
-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
- 吳青峰
- 告五人
- 周渝民
- 咖啡
- 哲學
- 哲學思想
- 唐鳳版
- 啊!這很小日子耶
- 問卜
- 嗅熱鬧
- 四月
- 夏洛克・福爾摩斯 倫敦殺人觀光
- 夜晚版
- 大人的漫畫
- 大俠胡金銓
- 好想去約會
- 字花
- 字花95
- 字花96
- 字花97
- 字花98
- 字花第101期
- 字花第99期
- 字花編輯部
- 孟小冬
- 客家
- 審判
- 寫真書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人物:梁绣怡、洛駽
- 封面标题:初发 Debut
- 封面标题:台南再发现:艺术、酒吧,偶尔还有爵士乐
- 封面标题: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罗》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 封面標題: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封面標題: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羅》
- 封面標題:追憶、整理,與告別
- 小心感电,被捕捉的Lemon气味。
- 小心感電,被捕捉的Lemon氣味。
- 小日子
- 小日子07
- 小日子100
- 小日子101
- 小日子102
- 小日子104
- 小日子105
- 小日子106
- 小日子108
- 小日子109
- 小日子110
- 小日子112
- 小日子113
- 小日子74
- 小日子77
- 小日子91
- 小日子94
- 小日子95
- 小日子96
- 小日子97
- 小日子特輯NO.004:美好滋味,台灣《飲食特輯 》
- 小日子:傷心歌單(12月號/2019)(第92期)
- 小日子:前往仲夏的海洋 捕捉與大海一起生活的日子
- 小日子:南國的一天(8月號/2022)(第118期)
- 小日子:啊!這很小日子耶(12月號/2022)(第120期)
- 小日子:在神祕學裡 我找回自己
- 小日子: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小日子:失眠的人
- 小日子:如果有那麼純粹的戀愛 生活裡哪有苦難
- 小日子:寫一封信給(7月號/2021)(第111期)
- 小日子:從廟口開展的生活風景
- 小日子:微醺的風土記錄 臺灣地酒手帖
- 小日子: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1月號/2017)(第57期)
- 小日子:我們喜歡吃早餐
- 小日子:我想一個人去這些地方(一個人特刊)
- 小日子:改變一生的冒險(8月號/2023)(第124期)
- 小日子:新世代職人的工作日常(1月號/2018)(第69期)
- 小日子:極簡生活
- 小日子:歡迎光臨 我的房間
- 小日子:消失在地圖上的祕密店
- 小日子:深夜裡的小酒館
- 小日子:為了一間店 我們去(2月號/2022)(第115期)
- 小日子:為自己讀詩
- 小日子:無論如何 都要愛下去
- 小日子:現代漢方生活指南
- 小日子:理想的週末
- 小日子:生命裡果然還是 要有咖啡店
- 小日子:留住時間的古器物
- 小日子: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4月號/2024)(第128期)
- 小日子:纸本杂志存在的理由
- 小日子:背起理想和孤獨 一人工作的生存之道
- 小日子:致孤獨者
- 小日子:臺北女生(4月號/2022)(第116期)
- 小日子:與山海共存 把生活過成自然的樣子
- 小日子:謝謝泡麵
- 小日子:讓心鬆弛的咖啡館(6月號/2023)(第123期)
- 小日子:這樣懶散是我的一種浪漫
- 小日子:香港藝文漫步(2月號/2025)(第133期)
- 小日子:點♡時刻(6月號/2022)(第117期)
- 小說
- 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
- 巴代
- 幽默感
- 張席菻
- 張惠妹
- 張愛玲
- 張西
- 張鐵志
- 彼得•漢德克
- 後/POST
- 復
- 復/RE
- 心理勵志
- 思想實驗室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感
- 怪談
- 恐懼
-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愛文
- 憂鬱
- 我參加了一場不存在的葬禮
- 托爾金、魔戒,以及奇幻文學
- 推理香港
- 搖滾
- 收拾
- 整理然後重新出發
- 文化
- 文学杂志
- 文学,就是我的武器
- 文學
- 文學中的命理與神秘
- 文學營
- 文學雜誌
- 文學,就是我的武器
- 文訊
- 文訊(1月號/2024)(第459期)
- 文訊(4月號/2023)(第450期)
- 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 新加坡
- 新加坡雜誌
- 新寶島曼波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斷捨離
- 方圓
- 方圓第1期
- 方圓第2期
- 方圓第3期
- 方圓第4期
- 方圓第5期
- 方圓第6期
- 方圓第7期
- 方圓第8期
- 方圓:01期「出神」
- 方圓:02期「恐懼」
- 方圓:03期「憂鬱」
- 方圓:04期「隔離」
- 旅讀中國 5月號/2020 第99期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子:好想去約會(12月號/2021)(第114期)
- 日本
- 日本小說之女
- 时间的形状
- 春田花花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是枝裕和
- 時間的形狀
- 暢遊行
- 暢遊行 Travellution
- 暮色詩心版
- 書
- 書展
- 曹雪芹
- 最後一期
- 朱和之
- 李卓風
- 村上春树A to Z
- 村上春樹A to Z
- 林予晞
- 林予晞版
- 林依晨
- 林徽因
- 桂綸鎂
- 梁朝偉
- 梁朝偉A版
- 楊富閔
- 楊牧
- 歷史
- 民國女子
- 民國女子畫報
- 水煮魚文化
- 永續海洋版
- 海外
- 游離
- 潘迪華
- 澤宇文化
- 灌籃高手
- 為了一間店 我們去
- 爛人絮語
- 爱上花莲的20个理由
- 牛油小生
- 王定國
- 理想的週末
- 瑪莎
- 環友文化
- 甄拔濤
- 生活
- 男性寫真書
- 異鄉人
- 當代思潮
- 當代解讀
- 當性別開始流動版
- 瘂弦
- 白光歌夢版
- 皇冠
- 皇冠 9月
- 皇冠 9月號
- 皇冠 第799期
- 皇冠 (10月號/2023)(第836期)
- 皇冠 (5月號/2023)(第831期)
- 皇冠 (6月號/2023)(第832期)
- 皇冠 (8月號/2023)(第834期)
- 皇冠 (9月號/2020)(第799期)
- 皇冠7月號2022
- 皇冠第821期
- 皇冠第831期
- 皇冠雜誌
- 盧巧音
- 盧廣仲版
- 睡眠
- 石馨文化
- 禮物盒版
- 秋刀魚
- 秋刀魚(9月號/2021)(第33期)
- 穆星
- 第100期
- 第102期
- 第103期
- 第104期
- 第105期
- 第106期
- 第107期
- 第108期
- 第109期
- 第10期
- 第110期
- 第112期
- 第113期
- 第119期
- 第11期
- 第120期
- 第121期
- 第122期
- 第12期
- 第13期
- 第14期
- 第15期
- 第1期
- 第204期
- 第242期
- 第243
- 第244期
- 第247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31期
- 第433期
- 第434期
- 第436期
- 第437期
- 第443期
- 第469期
- 第473期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 第78期
- 第79期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23期
- 第832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89期
- 第91期
- 第92期
- 第93期
- 第94期
- 第95期
- 第96期
- 第97期
- 第一期
- 第七期
- 第三期
- 第九期
-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二期
- 第二期
- 第五期
- 第八期
- 第六期
- 第四期
- 簡文彬
- 簡體
- 米津玄师
- 米津玄師
- 米蘭·昆德拉
- 紅樓夢
- 紅眼
- 經典
- 編輯
- 繁体
- 繁體
- 美好滋味
- 美紙
- 美紙 12月號/2021 ISSUE 8 張愛玲
- 美紙 5月號/2023 ISSUE 17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2/第456)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4/第480期)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2/第457期)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4/第481期)
- 联合文学(2月号/2025/第484期)
- 联合文学(3月号/2025/第485期)
- 联合文学(7月号/2024/第477期)
- 联经出版公司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月號 2023 第459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5第483期
- 聯合文學3月號第461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2第453期
- 聯合文學9月號
- 聯合文學第431期
- 聯合文學第433期
- 聯合文學第434期
- 聯合文學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1)(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2/第456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3/第468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4/第480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1)(第445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3/第469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4/第481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2/第458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3/第470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4 第471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2)(第447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2/第448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4/第472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5/第484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4/第473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5/第485期)
- 聯合文學(4月號 / 2023)(第462期—超級美食文學)
- 聯合文學(4月號/2022/第450期)
- 聯合文學(4月號/2024/第474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2)(第451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3/第463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4/第475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2/第452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3/第464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4/第476期)
- 聯合文學(7月號 / 2023)(第465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4/第477期)
- 聯合文學(8月號/2022/第454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0)(第431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1)(第443期)
- 聯經
- 聯經出版公司
- 聲韻詩刊
- 胡金銓
- 臺北女生
- 英語
- 莫子儀
- 華文
- 董陽孜
- 蔡健雅
- 蔡康永
- 蔣勳
- 蕉風
- 蕉風——491期
- 蕭紅
- 藍男色 NO.20 《 TO DISCOVER》超人氣男模/赤裸穆星實體寫真書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藝術雜誌
- 蘇青
- 虹影
- 袁兆昌
- 視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角色版
- 詩
- 詩人的女兒
- 詹宏志
- 詹宏志版
- 誠品獨家封面
- 讓心鬆弛的咖啡館
- 賀淑芳
- 超級高中生寫作學校
- 跑步
- 进击的巨人
- 連明偉
- 進擊的巨人
- 那天,下着微雨
- 那天,下著微雨
- 那天,他们没有回家
- 那天,他們沒有回家
- 邱妙津
- 邱澤
- 鄭宗龍版
- 鄭宜農
- 鄭秀文
- 鄭秀文A版
- 鄭秀文B版
- 鄭蘋如
- 鄭麗君
- 重置
- 鍾文音
- 阿凡達:水之道
- 阿爆
- 陈义芝
- 陳亞蘭
- 陳義芝
- 陸小曼
- 隔離
- 雙月刊
- 雙語
- 雜誌
- 零雨
- 電影
- 電影雜誌
- 韓國文學熱愛者的記憶法
- 飲食特輯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外譯實況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法庭電影
- 馬來西亞
- 馬華文學
- 鹽分地帶文學
- 鹽分地帶文學(9月號/2021)(第94期)
- 鹿苹
- 鹿苹的小說
- 黃宣
- 黃秋生
- 黑潮文化
- 黑眼睛文化
- 點♡時刻
- 8月號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4/第255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11月號
二○一四年開始舉辦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今年正式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一代,是一輪新的開始。綜觀來自全國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作品,作者均是二○○○年後,或上世紀末出生,可說是新世紀的青年。而「新」,總同時挾帶著亮眼,讓人期待著更多意料之外,還有更多的,對既有現況的突破與動搖,以及被嘗試實踐的,更明確的可能。
今年,從這個可視為大學校園文學獎季後賽脫穎而出的創作者們,作品不約而同地朝向離別與尋求心的安處,要如何在消逝與迷惘之間,嘗試聚焦,切截一道屬於自我,而且不馴的聲路。這道追索,或正也回應了青年超新星最初的意念,亦即開拓延展,如同新星在宇宙成形,作者也會在作品中緩緩顯影。
編輯室報告
010更多的未知 蔡俊傑
026封面專輯 2024超新星文學獎
〔總評〕
028文學帶路 楊富閔
〔首獎〕
東華大學‧龔聖凱
032小說:飛上太陽的碎片
044得獎感言:只是希望有自己空間的故事
046 評審意見:獨自的瞻望 童偉格
〔優等〕
成功大學‧陳品君
048小說:最後一次嘗試
058得獎感言:Call in,山城電台
060評審意見:不速之客 楊富閔
政治大學‧蕭崇富
062 小說:找窗記
076得獎感言:木柵酒吧後記
078評審意見:就從小說裡找吧──〈找窗記〉 伊格言
中央大學‧宋俊磊
080小說:怎麼會有像我這樣的女人
092得獎感言:以我(sorry, can I keep this one?)
094評審意見:從混沌而生:短評2024青年超新星文學獎 蔣亞妮
東海大學‧鄭堪崎
096小說:逃
108得獎感言: 第十二封信
110評審意見:深沉的內視 連明偉
〔決審紀錄〕
112第十一屆青年超新星文學獎決審會議全紀錄 蔡俊傑/記錄
專欄:小屋筆記
140孩子們(之一) 賴香吟
專欄:顏觀點
146是什麼,在內部一點點噬咬? 顏擇雅
專欄:維多利亞公園
150離人(一) 張潔平
2024諾貝爾文學獎
158心臟、火花、電流:關於韓江 盧鴻金
162主詞清醒,動詞韓江 李立亨
編者的話
更多的未知
執行主編/蔡俊傑
有些時候,當沉浸在某件事或狀態太久的時候,就得適時的讓自己拉開心神,暫時脫離一下,或也可以說放鬆休息一下,以長久來看,放緩反倒可以有充足的餘裕去檢視當下,甚至是找到那些因為專心而侷限、因為急促而忽略的一些重要的小細節。
我喜歡這些嘗試去分心的節點,甚至我覺得分心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在緊湊的節奏中,提供更多可能的間隙,讓自己從旁去驗證自己,當然有時不免也會有失焦的風險。我常常會在爬梳著字句工作的同時,會在電腦螢幕上打開兩個即時影像的網頁放著,一個可以看到阿里山上的雲海湧動,時而晴空萬里,遠方的山影橫列,時而雲氣嬝繞朦朧,滿眼霧茫,濃淡錯縱彷彿回填了山高日遠;另一個即時影像,是東海岸的多良車站,通常點開時會特意的戴上耳機,聽著海上傳來連綿的潮浪聲響,以及間隔著時間,許多人同時在線上倒數著即將從山洞裡穿行而出的列車。
時間被凝滯了,或者說,限縮在許許多多的小小的視野,被留停在那些架設在某處的鏡頭之中。而我們所看見的,以及沒看見的那些光景,雲海簇擁著曙光,每日最後一班行駛而過的列車,海邊的潮浪,山上的雲影……,所有事情都持續發生著。
在遠方啊。
而眼前,窩坐在室內的自己,頭頂上白燈熾閃,四周堆滿了紙堆和文具,以及桌上的一堆小廢物玩意,伸手可及的水杯,耳邊不時傳來影印機列印的聲音,不時可以嗅聞到墨粉被燙置在紙上的微溫焦氣。回神繼續看著手上的小說稿件,字句之間的描述且也無關遠近,更像是一種手作感,其實閱讀和寫作就好像組裝與拆解模型的大小零件,認真栽進去,會感受到一種著實的觸感,有時輕柔,有時堅硬的印壓著皮膚留下久久不消的痕跡。
分完心,回頭說說這次青年超新星文學獎專輯。每次評審會議進行時,我總喜歡那些奇妙的安靜時刻,特別是在投票時。例如第一次進行投票,即每位評審要圈選出幾篇自己喜歡的作品,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為自己喜歡的、疑惑的作品,提出優點,以及可能的缺失。這時評審間會互相說服拉票,或者提出異議,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通常這過程可以看見每位寫作者,不僅僅是以評審的角度在審視這些作品,同時是讀者在討論,更是創作者就著自己的眼光和對於創作的懷想,自己進行著一種引導與分類的習慣;然後是第二次投票,基本上所有被選出的作品都討論過了,表面上看起來若有所思,但實際上,也有可能此時每個評審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排名,這時的沉默,更多是留給那些手上僅有著微弱差距的作品,加一或減一,沉默的思考,而時間有限,是鼓勵周全熟練,還是訴諸可能性?而他們想寫的,跟我們想要的,之間的疊合與歧異是什麼?但也似乎不一定真要是什麼。
最近與朋友聊到《瑞克和莫蒂》,其中有一集印象深刻,大概就是瑞克和莫蒂兩人又做了瘋狂實驗,然後把自己所在的世界給毀滅了,只剩下他們兩人存活。這時瑞克說,沒關係的,我們總可以再找到另一個只有我們兩個死掉的世界,然後我們就可以去那邊繼續生活了。之後他們真找到了──只有瑞克與莫蒂(犧牲組)默默死於自己瘋狂實驗的世界。隨即瑞克與莫蒂(倖存組)抵達,各自挖坑,把「自己」掩埋在這個世界的家裡後院,每日看著死去的自己,又得要說服自己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因為「我」已被取回,並且又成為「我」了。
也許,對於創作者來說,對於這樣「埋葬」自己的過程也不會太陌生,還可能得要一次又一次的發生,並且(痛苦或掙扎的)復活重生,然後不斷地去適應那種屬於我,卻又不只是屬於我,甚至不是我的拉扯。於此,那些疊合與歧異,或者說他們或我們,都是更多可能的見與不見,知與(尚)未知。或許所有的我,其實也只是執拗的意想,感受的觸發點,往往最重要的,都不(只)是我,而是那個盛載著我的,世界本身。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4)(第252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8月號
那天,他們沒有回家
他們從
最高的工地
墜落
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於花蓮外海發生震央芮氏規模六‧八的強震,那時還未更名為「台北101」的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正建造到第五十六樓,因為強震來襲,高樓的塔吊斷裂墜毀,正在作業中的五名工人因此失去了他們的生命。
當時任職於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的顧玉玲,從事發當時就全程參與工殤事件的後續協商,在二十年後的現在,高樓已然矗立,她持續追蹤後續,更偕年輕創作者再次訪談工殤家屬與相關人員,透過一次次的提問與反思的過程,重新梳理當年的事發經過,聚焦在逝者的生命故事以及後續的關懷。
編者的話
每天
執行主編/蔡俊傑
有時會想,也許大多時候,我們都太習慣生活,有太多視之理所當然,但日常的建立,或者說,形成生活和日常的基礎,其實是習慣的重複,建立一種固定的模式,從目標開始延伸,四周相關的細節,小物,環境,身分的觸及與容換,相趨近的同調,或者是容錯率,接受一種頻繁的重複形成規律。常常都是到了後來,脫離了當下,才能讓自己更沉澱下來,不斷地去思考,那些隱於慣習之中的問題。
有時與其說是受限於篇幅,倒不如說,更受限於時間。而這些過程,要怎麼去找到讀者有興趣的,找到讀者想看的,甚至是,找到讀者。每次在編輯的過程,總不免想著,那些被讀者期待著的,以及我們所能給出的,兩者相符的成分有多少?這其實始終是個很大的挑戰,可想而知的,那些期待必然包含太多太多,每個人的喜好與憧憬。而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盡力做好,完成自己堅持的,也讓自己可以努力的堅持下去,讓讀者可以找到我們,也讓我們自己堅定地確認,不會混淆了方向。
這期專輯標題「那天,他們沒有回家」,光是被說出來,就覺得悲傷。有時不免會想,到底是我們依賴了時間,還是時間依賴著我們?有個說法是「都過了多少年了,重新去提起那麼久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嗎?」確實過去都過去了,但過去了不代表不存在。在這麼多年之後,重新去追索二十年前的那一場工殤意外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仍然還是時間與記憶,是關於一些留下來的人,以及沒有留下來的人的故事,而故事總可以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也可以在經過很久很久之後,接著說下去。
對於記憶的置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有些人是深藏,放進上鎖的箱子,收在情緒的夾層,外顯露出的是淺浮在見光層的輕微物事,那些沉重的一開始就在底層,以及非得吐露出全身的氧氣,讓時間的水分逐漸飽滿著自己,緩緩地侵浸自身,代換掉預留的緩衝空隙。或者讓各種堆疊而來的新的東西覆蓋上去,彷彿地層般隨著年代累積,或者在自己的記憶廊道中放滿了各種記憶的多寶格。
而傷害成為一道裂縫,時間越久,越是侵襲既有的穩固,也許可以找到方式共處,但卻無法忽視,日日夜夜,當天氣陰雨,當烈日苦悶,當人被回憶浸泡得過度軟弱,那些裂縫會滲出濃稠的過往時光,沿著空隙緩緩地,侵蝕那本以為堅固的遮蔽與阻隔。時間不一定聰巧,但它善於觀察脆弱處,它會從內部開始瓦解,瓦解情感、裂解並鬆動關係,記憶開始紋上一道道霧氣,猙獰的水氣拔高了生命邊角的菌絲,餵養著那些,一開始就知道,即便成為往日,也必然無可承受的,驟然劇慟。
我們總以為時間可以撫平傷痛,覺得可以沉澱記憶,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依循著每個人對記憶的負重能力,擁有累積經歷與淡忘傷害的不同彈性。時間在走,那些曾因為各種原因,讓自己慢下來細數的時間,終會駐留在自己身上,成爲忘不掉的時光。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4)(第249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5月號
- 封面標題:白的嚴色──1949~1992
「如果現實一再重複卻沒有人難為情,那麼思想在面對不斷重複的現實時終究會沉默下來。」這是昆德拉的話,亦是《殘骸書》的引文之一,似是艱難回看與質問之後的依恃,若迴避面對是人類天性,那麼,還需要再討論下去嗎?
價值選擇和決心,之於這整個國家社會到底是什麼?
1949~1992,這四十三年間被白色掩蓋的青春與生命,該如何被這個世界記憶?行政院核定「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之後,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後更長遠的思索,逐漸清晰。濃霧總有散去的時候。
【編輯室報告】
回看
在四月三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發生了全台有感的芮氏規模七‧二的地震,震央在台灣東部海岸靠近花蓮沿海,最接近的花蓮也發生了大樓倒塌,還有人員的傷亡與失聯,包括交通道路的中斷和搶通,相關的影響層面,從空間延展開來,更被時間拉長,直至今日,四月剩下最後幾天,幾乎整個月的時間,全台灣每天都在晃動著。那些有感與無感的餘震,如夢似幻,藉由體感的知覺,不斷地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那個無可抗拒的,只能接受,甚至當下還來不及反應的巨大搖晃,好像是已然是曾經,卻又似乎貼近在身邊,與生活挨擠著,熟悉的日常被加上了一層,或者是一層又一層的不可測。
明確的困礙和難題,都可以預想到解決的方法和面對的心理準備,唯有那種不知何時會發生的,當事情無可預測時,它就彷彿一直在發生,就好像恐怖箱的測試,只要把視覺遮蔽起來,或把手伸進某個封閉的空間裡,這時感官會被超頻放大,像走入一團迷霧,所有接觸到的輕重觸感都被陌生化。而這樣陌生的恐懼只要入侵生活,寄居在日常的記憶裡,無關多少,只要在那邊就好了,那股灰霧就可能會緩緩吞噬掉,那些以為會不斷蔓延重複下去的生活。
我想到,在《殘骸書》出版前,製作的「巨大的容恕」專輯。當時陳列與甫卸任人權館館長的陳俊宏對談,兩人提到「有些事情,只有文學可以處理。」也許就是因為,面對著傷痛,要抵忍住第一層的痛,也唯有文學的迂迴內斂的推進和退後,就好像聲波般,相互泛起的漣漪,去探循著那些意識深海的起伏,柔軟無礙地,喚起潛躲在人心中最裡層的那些情感。
而那時陳列也反覆說著,對於自己這樣的書寫意義的猶豫和存疑。關於個人的疼痛和苦難,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承受,那無法被量化,各自的存在也無法被抵銷。而我們後來都知道,那個意義其實就是,經過梳理和確認後,無論大小,只要是相關的,那些記憶被書寫下來的這件事。因為記憶的積累,才是組成我們自身存在的,最踏實的地層。而藉由更多人的記憶的地層被連結起來,才會成為更廣泛,或者說,才能還原成原本可能的,那廣泛的面貌,建構起那些該有的複雜度和更趨近於完整。也唯有如此,在延續的生命時間中,在變與不變的日常空間裡,那些攀附在記憶裡的傷痛褶皺才有可能緩緩開展,擴散出去,直到被撫平。
這次的「白的嚴色1949-1992」專輯,受限於雜誌的篇幅,卻也算是微微的掀開了一個關於記憶的小角。那些別人的,以及漫淹出來更多的,與我們自己相關的。有些事情,沒看見不代表沒有。就如同我們回去查看那些歷年的強震時,可以看到許多基本的資料和數據,時間、地點、強度,代表性的照片和相關損傷的新聞標題。我們要如何在面對一個巨大的事件時,在已然過渡的迢遠時間中,耐心地去細究,那些身處當下的人事。要如何把那些經歷,把那些記憶,恰如其分地還給個人?
我想到那些持續的餘震,就好像那些曾遭受劇力的記憶,在往後的日子裡,每日每日承受著只有自己感知到的晃動,真真切切,迴盪在自己的時刻中,猶疑地凝滯自困,又期望著,有一天可以讓時間繼續下去。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4月號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作為一位書寫者,寫作,一直是極其私我,同時也是將自我一層層剝除、直抵內核的揭露過程。在紙面落下第一個字開始,便註定了必須不斷地逼近、直視,那更為隱晦的,未曾知悉的自己。是怎樣的心念,讓寫字的人決意以文字展開內在追索,成為文學的信徒?又如何才能夠穿透重重迷陣,準確抵達心中期許的彼岸?
本期專題由即將揚帆啟航的兩位新秀──洛駽與梁綉怡領銜,分享他們求索文學並付諸創作的過程中,對個人生命經驗的深掘、抽離、再折返;還有在這反覆的練習與迫近下,最終揉塑成形之所得。並由詩人吳懷晨和小說家高翊峰從引航者的角度,析解年輕寫作者一路的成長與茁壯。同時也邀請何致和、陳麗娟、吳緯婷、吳佳駿等前行的創作者,以不同探看的觀點和視野,呈現新寫者多樣的層次與面貌。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4)(第247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3月號 【封面故事】
終於有一塊立足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 也不再往那裡去
出川,離亂,恨別,人生的無盡之歌不曾停歇。詩人陳義芝為父親以及與父同代的民國人,寫下了悲切深沉的長詩〈遺民手記〉。時間使生命磨滅,時間也餽贈永恆,使記憶綿長,六百行的長篇史詩抒噫,是半世紀的追尋,是刻骨銘心的同理,使傷痛的殘骸長回血肉,銘記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流離與憾惘,而是被迫總與所謂主流逆反,無可奈何的遺民心境。
本期雜誌完整刊登陳義芝最新詩作〈遺民手記〉,以及與詩作相互對話延伸的自述;並邀請詩人向陽對談長詩創作的時空闊度與人文情懷;同時收錄崔舜華專訪,以及唐諾、簡媜、唐捐、洪淑苓等評論家、散文家的細讀與解析。
有時深夜自己待在辦公室,開著小燈看著桌面上印著各種文字的凌亂紙堆,一旁散落著習慣用的筆,微微抬頭,螢幕上開著的那些大大小小、不斷重疊交錯的文件夾和檔案,一樣一樣替換著處理,這邊卡住了,那邊眼花了,該怎麼轉換,該怎麼順利的藉由字詞的跨接抵達下一步?儘管時常緊湊忙亂,但這些極為瑣碎的事情累加上來,對於整件事情的安排和執行,還是有一種較為習慣的節奏感。
寫這篇時,正值書展開始,每年的這幾天都得轉換上班地點,往這城的另一個方向出發,到書展現場,從搬字的編輯,暫時變成不稱職的,搬書的書店店員。這其實滿有趣的,離開圍困著自己的桌面和稿件,抵達現場,像是一種被偷換掉的日常。特別是書展這種場合,我們堅守的文學,於其中只是一種類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別無選擇,對更多人來說,可能也只是其中一種選擇,甚至從來都不是選擇。脫離原本習慣的讀者群和環境,想一想,或者應該說,不只是停留在想,當眼前看到更多人來來去去,好奇拿著那些我們投注時間精力編輯和創作出來的作品,或慎重翻讀,或隨意放下,或無視走過……
有時作者和編輯都會猜想,什麼樣的書、怎麼樣的內容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才會被注意到?大賣或暢銷,可以直接用數字量化的被看見。而那個看見是什麼?吸引人的到底是故事?還是說,除了故事之外,還有沒有更多的什麼,觸動著我們內心的感性與好奇?因為期待,總忍不住給予更多的想像,預設了許多的前提想要去召喚回應。始終還是又回到了自己,但其實都是自己,也總隔著自己。因為我們無法完全的去意會他人,唯有盡可能地揣測,依靠經驗,歸納推斷,甚至是期望,我(們,每個人)所遭遇的,所面臨的,都可能會有的類似感受和反應。
這期雜誌的製作時間,某種程度上來說,籌備時間拉得很長,因為二月恰逢春節和書展,編輯部從去年底便嚴陣以待,除了當期的內容須按時就定位完成,也不斷趁空趕上預定的進度。慌亂中,經過了一個春節假期,回家了一趟,明明一直是很緊湊的節奏,忽然放了空,因此,很多懸浮的思緒,以及這陣子更密集地閱讀著文字的感觸,也有了可以沉澱下來的時間和空間。
本期封面層疊如山巒海流,又彷彿潮浪漫踏,一步推著一步,而詩人凝望,懷想遠方,風塵僕僕,人影飄渺。陳義芝長詩〈遺民手記〉,敘寫父親當年跨越山河,橫渡洋海,凝聚著記憶存底滋養,故事的血肉從此不斷蔓生,循著詩句鋪成的路徑,回溯一趟迢遠曲折的,離去與歸來的旅程。
人真的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流動的生命。人對於情感的依賴和耽溺,進而留戀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永遠錯身的)時間,衍伸成對於記憶根源的追索和再造。時間沒有邊際,但我們能去到的也都只是邊際,那些不捨得,又想要留下的,也只能在想望的淹漫中找到著力,再鑿成脈絡存證,盡可能趨近,並猜想可能的抵達。
有時候是這樣,事情如果抽開個別看,常常理不出個頭尾,直到連結在一起,才能漸漸圈出一個形貌,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個形貌?因為唯有擁有一個固定不再變動的形貌,得以寄存時間和記憶,才足以成為往後的延續。而這就是那些日後,我們一再回頭看望的,關於往日,關於那些時間的記憶,曾經的殘骸,留給我們的樣子。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2月號 【封面故事】(雙封面隨機出貨)
A版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智慧與語彙。而記憶踩著時間的腳步追逐,遠去的身影,深拓的印象,詩人留下的所有字句,是託付給未來,持續思索的底氣。
B版
《1624》以壯闊的海洋史觀,演繹臺灣身世。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熱蘭遮城,歐洲甲板船、大明國帆船、日本朱印船等各國船隻在此交會,臺灣躍上世界舞臺。
西拉雅先民在荷蘭長官、日本商人和海上梟雄鄭芝龍之間周旋,鍛鍊出合縱連橫的智慧,在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的安排下,新港長老理加前往江戶向幕府將軍獻地圖。當嶄新的世界在眼前展開,部落的少年將如何做選擇?
《1624》劇照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流動的時間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效益,同樣時間,卻往往被不同質量的物事分別,多了這個,來了那個,臨時更動是常態,很多狀態無法被量化,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其實每個月一本動輒十二萬字以上的文學雜誌,都得要花費很多力氣去準備和消化,而時間不等人,我們每每努力搶救,總冀望著能在手腳可及之處,完成更多一點的成果。
馬上就過年了,年後接著書展(總感覺去年書展才剛結束不久),從去年底開始的所有準備和規劃,都在慌亂中撐持著條理前進,擔心遺漏任何細節,惶惶檢視著各落稿件,尤其被迫壓縮的截稿期,總需倚靠積累的經驗與直覺,調校細微的誤差,試圖沖淡匆忙的焦慮。然而,在一個冷極的濕雨夜,燈光曝亮的大辦公室,空調風聲呼呼在耳邊轉,我重讀起新砌入版的楊牧詩句,時間變慢,感官放大(或者說被清理乾淨了),那一首首,一行行,一字字,像潮浪,引著溪流,坐落成遠方的山巒。而那句話這麼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因為楊牧就在那裡。
從二○○九年一月,印刻第一次製作楊牧專輯「在人生行旅的中途」;之後在二○二○年三月得知詩人逝世,當時加緊作業,在四月推出紀念專輯「一生詩的完成」;而在四年後,隨著《楊牧全集》的完成與出版,也再一次製作「奇萊傳奇──楊牧」,重溫奇萊山下,詩與人的傳奇。
每次製作人物專輯,包括最重要的,當時期創作者最新的作品發表,以及人物對談裡關於創作的自述和解讀,搭配他者的評論憶述,可以在這紙與鉛字搭建的舞台上耐得住開闔,展露盡可能多的,部分的完整。而這樣保存著那些當下,在時間之流中成為一種標定,對於一位作家,或者說創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專輯內容,可以看見本人顯現的樣貌,傳遞的話語,交付的作品,那是關於一個人想要傳達什麼,以及希望怎麼被理解。不管是自我,還是花費了無比心力完成的作品,都是一段期待被善待的,屬於「我」的時間。這其實很難,我是指被理解,但也不是無法做到,至少我們可以讓閱讀成為起點。
除此之外,在這樣的編輯經驗中,更具挑戰的,是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創作者已經不在,而當下的我們,要怎麼去描述,去記得這個人?每個人的經驗和記憶,釋放出去的感受與接收的回饋都是獨特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循著他留下來的作品,那些被記錄下來的話語,在字裡行間獨自完成一段靜默的對話。
所以所謂的我們記得,其實就是每一個我記得。
本期也特別推出雙封面,除了許多年輕詩人的「起點」楊牧特輯之外,也製作了「1624」特輯,回到一六二四年的台灣,早在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的船隻就在這座島嶼交會。那時這座島有很多名字,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搶著指認。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台灣進入海洋視野的一個起點。四百年之後,我們終究還可以在流逝的時間中,尋找,重建,關於那些我記得,或者說,我們應該要記得的歷史。
祝大家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1月號 —— 時間的形狀
以中篇小說為創作獎項的台積電文學賞,至今已進入第七屆,自二○一一年開始至今,共選出了二十一名得主,其中也有許多人陸續出書,在小說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線和風格。從關注自身成長,回看家族的脈絡,摸索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繫和變化的可能,身處的環境對自己內在的拉扯與影響,但凡過往時間和經歷的累積,都是創作者的養分與發揮的空間。除了書寫題材選擇之外,中篇小說須著重的結構設計,以及相應細節的處理,也挑戰著創作者對於小說的思考和發揮。
本屆台積電文學賞,邀請複審連明偉、蔣亞妮、朱嘉漢、陳淑瑤、黃麗群、盛浩偉,選出九件作品晉級決審,再由周芬伶、紀蔚然、張貴興、楊照、鍾文音進行決審。選出本屆得獎者:
正賞:孔曉莉〈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
副賞:路成偉〈瘋土〉,陳致安〈六月雪〉
恭喜三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時間的形狀/總編輯 初安民
適值2023年杪,接著便是嶄新的2024了。時間真快,回顧過往,總覺得歲月流逝太快,時間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奔馳競飛,許多夢想未及兌現便又得面臨重設夢想的時刻。
•
「台積電文學賞」迄今已臻七屆十四年,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間,中篇小說在篇幅上,有著「中繼」的銜接特色,足供有志於小說創作途中,可以持續與稍歇的思考、醞釀、錘錬,在布展形式結構與開拓視野空間的書寫過程中,堪稱馬拉松賽程前必然的中距離鍛練。「台積電文學賞」的出現,其目的即在此種理念而設立,允為目前文學獎中少有的獎項,這些年來,連明偉等堅實作家皆於此獎項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至今蔚然成家,佳作連連。也為全球華人年輕作家提供了可供驅馳的舞台,受到廣泛關注。𧫴此特向支持本獎項的「台積電」致以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
本次得獎的三篇作品,正賞〈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敘事者我遊走於時間之河,從母親與父親如何從孩稚時開始,與山的根土相互依存,在山村裡活成各自的模樣。後來一家三人遷離山村,走出大山,卻在城市裡陷入另一種更艱難生存景況。時間如洪水漫淹,人事遷移,寄望著下一處新地,唯等待陽光澆長;副賞〈瘋土〉寫生長在東北縣城的主角和他身邊好友,在高三寒假的晃蕩時光,看似被困滯在生活的百無聊賴,其實是年輕人困在面對未來的虛無,以及內心積累的焦躁瘋闖。對映身處縣城的環境和風土,在人與地的交纏中,誰也不確定最後迎來的是新生,還是另一道厚繭;副賞〈六月雪〉,從聲音著手,不管是深受異音襲擾的三十歲男子,或是可以在夢中切斷生命絲線的十七歲少女,彼此的相遇,虛實之間使得那些藏匿在內心深處,卻又不斷向外滿溢的自我孤絕,有了一個相互迴盪,理解共鳴的交會。
•
近期以來,關於理工與人文教育的岐異觀點,甚或文言與白話的爭議討論,其視角無非是「實用」與「無用」,價格和價值的追論。厠身文學雜誌與出版四十年來,似乎也是在探索這個命題而不可得,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最不該放棄的東西?
•
謝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文學的支持與鼓舞,文學能提供的是,讓理想的脆弱燈火依然閃爍著,在愈趨寒冷的世界。
•
2024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3)(第244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召喚斷裂的現場
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還原一位身扛家國血恨青年的憂鬱,而後又追加了一部史詩級戰爭記錄《逐鹿之海》,這時的他,身與心彷彿都活在十七世紀,那時代的飢餓與痛苦,都烙印在他的文字裡。隨著時日挪移,他循著島嶼的稜線與聲線分頭走,一線是承載慘烈死難的《樂土》,一線是召喚不羈者魂靈降歸的《風神的玩笑》與《南光》,全心浸淫其間,正如他埋首學習的暗房沖洗,將潛意識裡的光,一幀一幀調度出影。而今,敘事終於走到戰後,一樁空難暨山難恰落在朝代更迭的縫隙裡,觸動牽連族群情結與人志追求的矛盾,大崩壁下的陰影深重,彷彿是前述追索的總和,他再次往山裡走,迷途、繞路、輾轉曲折,終於看見哈因山裡的,太陽。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故事,帶著血肉,回到了現代,我們面前。
【編輯室報告】尚,無人知曉的/執行主編 蔡俊傑
每次都是開頭最難。
我發現也許是因為編輯室報告的這個「報告」,讓我覺得這件事有一種冷漠的距離感,它會把現場變成一種嚴肅、相對制式化的場景設定,好像應該有什麼內容是一定要說的,好像不能太過隨興,不然就會變成編輯室聊聊。
但為什麼不能編輯室聊聊呢?沒有為什麼,也沒有不能。
我記得在這次專輯對談當天,我們約在一處要從大馬路彎繞進去的,舊公寓的三樓房間,那空間被打理得乾淨明亮,有一整面嵌木邊框的窗戶,那日天空積著薄雲,陽光時而灑落,時而掩濛,和善地像是在配合著恰轉涼爽的溫度。我們坐在窗邊的長桌,陽光如霧緩緩壟著午後的時間,對談兩人不時對著放置桌上的地圖筆劃,從這邊到那邊「當時從哪條路線……」、「後來又是如何……」,一再再銜接起過去的時間和空間。時間感又一次變得曖昧模糊,小說家穿針引線,從田野調查的資料,到事件發生的,那無人聞見的深山裡的實地踏查,一陣迷霧散去,又迎來另一陣迷霧。就好像談話中的提問引出更多提問,聽與說,就像人的腳步輪踏,在山上起步,不由得會想往更深處前去,想找到那些荒煙蔓草中的故事小徑。就算對尚未發生的一切仍是未知,沒有把握,但總有一種直覺,在某處,一定會找到答案,或者說,一種回答。即便不是對應著原本的問題,可能到那時候,問題是什麼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找到,或者說,(平安)帶回了什麼樣的故事。
我想,不管是怎樣的故事,都有一種期望被說與被聽的引力。這些說故事的人無不是從某處祕境或杳無人跡的荒墟回來,他們在諸多預期中揭開簾幕,開場,燈光音效,導演指示,演員就定位,攝影機遠近鏡頭切換,選擇聚焦顯現。
朱和之在小說《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中,發揮小說家填補失落細節的能力,召喚現場,重回一九四五年三叉山事件發生的前後,當時台灣社會主要三大族群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相處景況,藉由一巨大災難收束,深入人性之幽微深刻。而在時間的前後延展中,歷史變成鋪陳在桌面的墊布,時人其事彷若吸飽了水氣般,從乾癟的文字史料中飽脹了起來,長出人的血肉,搭起鄉鎮屋房,並且回到那至今沉穩深邃的山林之中,再回到人的身上。而現在的我們,始終有一種彷若觀棋者的悠緩餘裕回看當時,那些幽祕難解的細微思緒,游絲細線纏繞牽扯著每一個人。
而有趣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故事選擇的現場。就好像這次朱和之執著的山,不論懷抱著怎樣的心思,只要進入了山,對於人之渺小,都給予同樣的反饋。而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狀況和影響,體力、腳步、負重,以自身為軸,輻射出更多人與事的關係網。比如說,上山的前一天,他正發生著什麼?也許與人爭執?也許與親愛之人開心度過美好時間,或者遭遇到挫折,甚至可能正醞釀著更大的麻煩和苦難,或者是,一個簡單的告別,一個擁抱,或只是一如往常勞作,吃著家常熱騰的飯菜。然後,在更往前推一些,上山的前幾日、前幾週、前幾月,甚至是更早之前……。當某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被劃開來了,自此往前後數看,都會從日常浮現,或者說是析篩出一層層相關聯的意義。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前往某處的行進過程,會容易太過信任自己,或者說,太專注在自己身上,而錯失某些重要的關鍵路口。但也往往因為這樣的錯失,因為迷路,所以才有機會抵達另一處,隱藏在路線之外的豐美景致。而且慶幸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仍可循著原路,一次又一次的發現、確認,並且把那些都收納成自己的經驗,還有時間。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3)(第243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新寶島曼波
耗時六年,楊澤自編自導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由北唱到南,虛實交錯的台灣漫興圖景終於完成。鏡頭前,這位另類的傳主不居主位,不告訴你他的生平與經歷,只執意記下,他深愛且擁抱歌頌的一切。
詩人在詩句和山海大地之間,以如夢如幻的影像和旋律,為自己珍愛的事物作見證,從詩與歌,人與人,進入夢中夢、書中書,反覆繚繞的歌聲、反覆呼喊的名字,喚醒觀者的感受力,領略那不雕琢的質樸,犯傻,甚至是可愛到痴狂。
而那些相濡以沫的人,在每個靈光乍現的瞬間,從舊町老街,到海天遼遠,詩人記錄了萌發、漫興與浸洗的歷程,試圖打破疆界,回返浪漫的直觀,就是去聽,去感受,一起並肩,踏上悠悠的追尋之路。
【編輯室報告】瞬間/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一開始,是聽說他們去很多很美的地方,那裡有山林,有野茶,有鐵路小鎮,有草綠密長的荒野殘墟,還有更遠一點的,他們說還有海,潮浪拍擊著岩石濺開白漾的水花,水花推送著另一邊的夕陽……。我問說,後來呢?他們總說,後來我們就走了,去了另一處地方。
「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第三系列最後上映的,楊澤的《新寶島曼波》,從數年前計畫籌拍開始,中間又遇到疫情停拍。期間幾次與詩人碰面時,總聽他提起近期又帶著哪些人去了哪邊,哪個山上的午後陽光甚好,或是又遇到怎樣的奇人逸事,常常手上一杯茶還未喝完,就好幾個故事翻了過去。詩人聊一聊,總會捎上一句,下次有空,帶你一起去。而後來,我總沒那個恰好,每個下次屁股還是黏在昭和町的某張板凳上,邊吹涼啜飲手上的熱茶,邊聽著眼前的詩人,繼續說著他一趟趟漫遊的路線和人事。
我覺得泡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包括熱水的溫度,茶葉的個性,以及沖浸的時間急緩,甚至不同材質的茶壺和杯子,也都會影響到茶湯入口的口感和香氣的蘊藏。它可以很複雜繁瑣,但同時也可以很簡單,就是隨意的一個可以盛裝茶葉的杯碗,澆上熱水,濾過茶葉即可隨意飲用,茶湯即便沒有層次細緻,但也還是析透出時間的韻味。在與詩人的那一杯杯茶的時間裡,我總想著,這些遊歷的人事景物,會否如同每年的不同雨水氣候的茶葉採收,在經歷過一道道挑選精製的過程後,各自烘托出獨特的茶色與口感。
我很喜歡電影裡面帶出的人物角色,包括昭和町那種被送進廊簷外側的,陽光中飄動的塵屑如結界壟罩的慢緩時光,那是物的靜置與時的蔓長,多多少少的,擺進那緊鄰的小店面,就彷彿一格一格敞開抽屜般的多寶格,恰小卻深邃,裡頭藏放的不只是物件,還有生活其間的人情日日。那裡總像是一種,夏日的午後,近黃昏,但太陽太遠,總落不盡似。我記得有幾次,黃昏期間從旁經過,看到幾家備著簡易的鍋爐,就地埋鍋造飯,炒鍋被勺刮得嗑嗑作響,香氣四溢,明明是路邊騎樓,卻又好像是被我們闖入打擾的日常,而他們自在閒散,有一種,我過好我的日子,而你當然走你的時間的味。
所以,這到底還是關於人的故事,關於別人的故事。甚至是,你得把自己放輕放下,意會到,連自己都是他人,這樣的故事,不,這樣的話說從頭。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歷史、傷害、故事,但生命如河入海,有分支、有細流,會逐漸乾涸,或者集流匯聚,所謂人生,有絕大部分都是那些細瑣重複的,其實不值得一提的微末小事。而這些小事,這些錯身而過的每一個別人的瞬間,若沒有特別去留意,沒有任何一絲與己的聯繫,那這東西幾乎就是帶過就沒了,被淹沒在時間裡。
有時候會想,紀錄片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到底有什麼是真的可以被這樣藉由曾經的影像和聲音紀錄下來的?對於我們想要去瞭解的人或事,在時間的河流中,我們可以在每個當下、每個瞬間,搶下些什麼,甚至是,搶下夠多的什麼,才足以讓我們在以後,能夠再一次,又一次的清楚辨識,那些已跑得遠遠的聽說。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3)(第242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0月號 —— 2023超新星
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年,十年之前埋下的芽苗,如今漸漸長成樹的樣子。蔭下有風,搖動了台灣各大學校園內的文學果,形貌各異,青紅燦黃,數算下來至今已推選出五十位得獎者,不只是新,不只青春,而是蓄積的能量將要迸發,如擔任評審的陳栢青所說:「革命已經發生。」
今年共計三十一件作品入圍,邀集作家巴代、朱和之、陳栢青、楊富閔、劉梓潔等人擔任決審委員,選出首獎一名、優等四名。
獲得最高票數的黃冠維〈不能的自由〉,以日常的歧異點切入,讓概念在形式中游刃有餘;涂瀞尹〈忘記帶錢的痞子〉透過動畫人偶的建構,對映家庭記憶與衝突;林冠彣〈SW33T REVE-793.AVI(本文由ChatGPT產生)〉藉狂放的奔想,激生出一個恣意自由的世界;李祐晴〈給我一顆鈕扣〉架空背景,由一顆鈕扣連結關於少女的,愛與被愛的想像;陳紀孝〈潁川病院〉以歷史為骨幹,描述戰亂中一位台灣醫師在滿州國的流離與失所。
恭喜五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而我正前往某處的路上/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近開始,我試著用極為緩慢的速度想要改變一些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說多吃青菜,多咀嚼,放慢吃飯的速度;或者為了避免久坐,慣用的杯子通常也只裝半滿的水,一次喝完就起身裝水,讓自己盡可能多走動一下;或者嘗試著早睡,然後早起,當然,這個項目是目前為止最快失敗放棄的,要從夜籍改成晨籍,也不是這麼一點小決心可以改變的。其實說改變,大概也都是些與自己糾纏的,僅限於自身偏好的小事情,也就因為是小事,所以常常都是難度不高,可以相對輕易被做到。有時真的把一些念頭上心,即便再小再細微的事情,也都會不自覺地被提到更優先的順序。在自然而然做出常態的決定之前,就會出現一股空白的遲疑,好像少了一個步驟,少了一顆螺絲,一個想不太起來長什麼樣子的小零件,直到確認了看似缺少,卻又是多出來的事情被想起了,違和感退去,當下變得踏實了起來。
而真的說起來,重點其實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關於改變這件事情。更改和變動的起心動念,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都讓自己有機會得從當下的現實跳開……至少一小步吧。就好像找到空檔,鬆動了自己的慣習,把身上那些糾結的,凝滯結塊的時間緩慢地研磨,讓至今為止,甚至將臨的種種,包括自己,變成更細微的粉末,再分批填補回日常的漏縫,補土鋪平,重新粉刷,成就順暢,過得去就有更多可能可以指望。而所有的填補都只是期望再履──我們(再)重新開始吧──好。只是每次相比,總又多了一點點的不同差異。
不論是改變或是差異,這樣在確定與確定之間的,正前往某處的路上,這種原本可以沒有,但確實因為各種緣由而被創造出來的空隙區間,像一列漲潮時漫過鐵軌的海上火車,或是行過昏黃時刻,闃暗的車廂窗框抹過一閃一閃的天邊霞光,或者追趕,或者等待,或者抵達,那不僅僅是想像,更是一段只有自己反覆思考斟酌才經歷過的旅程,而小說永遠都是那一件被遺忘在車廂上的行李。
今年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屆,這個獎特殊的基礎在於,把當年度各大學文學獎的小說首獎再集中評比。同樣的作品,遭遇到不同的對手和評審組合,再一次,又一次的閱讀和斟酌下,激起什麼不同的效應和觀看的視角。每一次在評審現場,都可以感受到對每一位評審都是很大的挑戰,而那個挑戰更多來自於,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欣賞或對峙。年輕本身就是一種迷人的天賦,可以衝動和恣意放縱,可以冒險凌空,嘗試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和迴旋,或者是在進取之外,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內斂裹足,改以小巧安穩的前行,我們都邁著自己的步伐,在前往某處的路途上。無論是哪一種,在各自交出的作品所顯露的性格中,彷彿對鏡般,映照著創作者自身。而小說中那些圍繞牽扯的人情世故,包裹著來不及被人心的黑洞吞滅的細屑,一併留存下來,成為光的影拓。在或輕或重的拂壓之間,顯於用記憶為介質所投映出的現世,藉以從時間漫漶的稀薄之海中,盡可能安穩地重新再造出一道道熟悉卻又殊異的景觀。
恭喜五位得獎者。而旅途中的所有抵達,都是下個階段的起始,也期盼日後能繼續書寫,持續綻放光芒。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