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9786263106215
- 9786263431065
- 9786267031780
- 9789570866926
- cultur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Edward W. Said
- George Orwell
- interview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yu Wen Cui
- Michael J. Sandel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Teo You Yenn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Zygmunt Bauman
- 一往而深
- 上野千鶴子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中國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乔治·欧威尔
- 五南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但唐謨
- 作家傳記
- 傑洛姆‧嘉赫桑
- 全譯版
- 兩岸研究
- 兩性關係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創世紀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卡繆
- 印刻
- 历史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文學
- 另起爐灶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灣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 同志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哆啦A夢
- 哆啦A夢論
- 哆啦A梦论
- 喬治·歐威爾
- 單德興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報廢物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大河的雄辯
- 大虛構時代
- 大陸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季風帶
- 學術
- 安德列·艾席蒙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寶瓶文化
- 小叮噹
- 小說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优远
- 張優遠
- 張弘瑜
- 張愛玲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默
- 彭俊人
- 彭明輝
-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考
- 情不知所起
- 我为何写作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為何寫作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新加坡
- 新神話學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書
- 杉田俊介
- 李氣虹
- 杨照
- 林詠心
- 楊士堤
- 楊照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水煮魚文化
- 江灝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洛夫
- 海外
- 游靜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王榮輝
- 現代化
- 現代文學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白先勇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知識分子論
- 社會科學
- 神話學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樓夢
- 經典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繁體
- 續集
- 羅蘭巴特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联经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菲利浦·泰爾
- 蔡惠伃
- 蔡益懷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藝林探微
- 蘇東坡
- 衣若芬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談寫作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譯者:方祖芳
- 谷蕾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遊目騁懷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邁可·桑德爾
- 郝譽翔
- 鄭毓瑜
- 里仁書局
- 鐘怡雯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黎
- 雲影天光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駱以軍
- 麥田出版
- 齊格蒙·包曼

【預購】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鐘怡雯
平常價 $22.00文分兩卷,卷一為當代散文名家與其著作的介紹與評論,從世紀初的散文大師梁實秋、董橋到當前的余光中、莫言、楊牧、簡媜、余秋雨等,鍾怡雯以時間為經,人物為緯,一一爬梳出各名家的精與魂;卷二則從華文散文的著作主題分析起,從中國的飢餓主題、台灣的美食主題到新加坡的國家認同與馬來西亞的雨林書寫等,同時並陳不同地域的論述主題與其歷史性,詳盡地分析描繪出一個華文論述的版圖,呈現一個磅礡的、大中華的華文著作氣象。
作者簡介
鍾怡雯,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金寶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首獎、九歌年度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散文獎、台灣新聞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星洲日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及首獎、新加坡金獅獎散文首獎、馬華優秀青年作家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等。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1:赤道形聲》、《天下散文選》。

【預購】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新版)◎夏志清
平常價 $24.00《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收錄作者研究現代文學重要的十二篇論文,論題兼及中國與西方,時空上下一百年。評論對象計有羅素、艾略特、奧威爾、曹禺、端木蕻良、彭歌、李渝、蔣曉雲、梁錫華等人的文學世界,是接續《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力作。
作者論旨向兼顧西洋文學與我國固有文化傳統,故其評析作品、探討問題,見解獨具,引人深思。其行文優美而不艱澀,簡潔明暢,讀來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序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這個書名是「聯合文學叢書」的一位負責人代我擬的。我不反對,甚至可說很歡喜:面對一本文學評論集,內行讀者主要看作者是誰,書名的漂亮與否實在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十七年前我為我第一本集子擬書名,原就有意稱之為「志清文存」,這樣以後的集子,直接了當稱之為「文存」二集、三集,也就不必再為書名花心思了。但這部最後定名《愛情、社會、小說》的集子問世以來,我已出了五種書名各別的文集,一本選集(香港出版的《印象的組合》),一本《四海集》(我同林以亮、余光中、黃國彬三友的合集),現在再來一種《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誤會。我得說明一聲:這不是一本自選集,把幾篇已結集的文章湊在一起,當新書出版;它更非一巨冊所有我已發表文學論文的合集。它同我其他文集一樣,只把已發表而尚未結集的文章,彙合成一本書,供自己和他人參閱之方便而已。這本《文學評論集》收了討論二十世紀的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凡十二篇。
憑作家地區之不同,這十二篇顯而易見歸納成三輯。第一輯三篇講英美的作家和作品。首篇〈羅素與艾略特夫婦〉,嚴格說來,應屬於「傳記考證」這一類的文學研究,而非文學評論。但我們若對艾略特的婚姻生活有所瞭解,讀起他的詩篇和詩劇來,一定也會得到些更真切的感受。〈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則是道地的文學評論。好久沒有機會評析一部西洋名著,一九八三年寒假我為奧威爾小說作評,自己性情是很愉快的。《莫斯科的寒夜》是四○年代後期另一部揭露極權政治真相的小說。我為該書寫篇新序,主要期望這部先兄濟安的譯作由大地出版社重排發行之後,要比香港初版擁有更多的讀者。
本書第二輯四篇講我國大陸地區的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總論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新小說。另三篇則討論曹禺、端木蕻良這兩位還在寫作的老作家。一九八○年三月下旬曹禺訪哥大,我本無意寫他,但《聯副》主編亞弦、丘彥明打電話來要我寫篇訪問,不知如何逗發了我的興趣,竟當起新聞記者來,寫了一篇〈曹禺訪哥大紀實〉的報導,且為《北京人》這部劇本,認真寫了一節長評。「曹禺」這一篇,同「羅素」那一篇一樣,對我來說,都是考驗我寫作能力的新嘗試。我寫文學評論,一向注重作品本身。這兩篇長文卻逼我去寫人、敘事,但效果的確不算太壞。「曹禺」一文《聯副》連載了四天,事後亞弦打越洋電話來,告訴我台北青年讀者群的熱烈反應。我獲悉不免感到驚訝,但也很高興。
曹禺同時代的兩位名作家──沈從文、丁玲──也都訪問過哥大,我沒有寫他們,因為同他們接觸機會不多,也實在抽不出時間來寫新聞報導。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從韓國飛大陸訪親,見到了張天翼、吳組緗、端木蕻良、師陀這四位老作家,也同錢鍾書、楊絳,沈從文、張兆和這兩對恩愛夫婦在北京重晤。但我見到的張天翼已是只會張口而不會說話的啞巴了。果然相別不到兩年他即於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長離人間了,我連悼文也沒有寫一篇。我重晤的沈從文,也早已行動不方便,躺在床上接見客人了。沈老早已託香港三聯書店陸續寄我十二冊《沈從文文集》,張天翼、沈承寬夫婦接見我時,也贈我不少張老的舊作新集和研究資料。憑這些新藏的書籍,我真應再寫兩篇沈、張長論,以補充《中國現代小說史》之不足。但三、四○年代小說家之間,本集有專文討論的就只有端木蕻良一人,討論他的小說也就只有《科爾沁旗草原》這一部長篇。未完成的端木評傳英文稿,以及好多參考資料,都放在一只紙盒子裡,不知何年何月再開工,把評傳寫完。六十六歲了,自己想寫的東西太多,但時間不敷,精力有限,未完成的計畫也就愈積愈多了。
本書第三輯收了討論台港文學的評論五篇。其中一篇──〈時代與真實──雜談台灣小說〉──原是我在一個台灣小說研討會上隨口講的一段「結語」,事前未作充分準備。另一篇──〈真正的豪傑們〉──也是急就章,為祝賀《聯合文學》創刊而寫的。但二文重讀,覺得言之有物,內容相當充實,也就決定把它們收入本集了。另三篇長文個別討論彭歌、蔣曉雲、梁錫華的小說,但彭、梁二人不止寫小說,我也把他們多方面的寫作生涯略作檢討。一般台港報章雜誌載有看不完的雜文、散文、小說,較有深度的書評、當代文藝評論不受歡迎,也就很少有人去寫。彭歌勤奮寫作將近四十年。真正用心把他長短篇小說看了大半而寫總評的,就只有〈志士孤兒多苦心〉這一篇,不免讓人感到有些驚訝。蔣曉雲、梁錫華創作年資很淺,當然沒有評家為他們寫了比我〈蔣曉雲小說裡的真情與假緣〉(一九八○)、〈梁錫華的才子書〉(一九八五)這兩篇更早、更長、而更面面俱到的評論了。不管我的評論是否允當,若有人想認真研讀蔣、梁二人的作品,我想他總不會忽略我的意見的。
十二篇文章,倒有六篇初刊《聯副》,一篇載《聯合文學》創刊號,我得向亞弦、丘彥明深深道謝。《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不僅有時親自索稿,且真有誠意為我出書,我也感激不盡。七篇之外,兩篇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篇刊於《現代文學》,〈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同時刊於《中華日報》副刊、《聯合月刊》,我得向諸位編輯──高信疆、金恆煒、白先勇、蔡文甫、陳曉林──致謝。十二篇中,也有三篇刊於胡菊人、董橋任職總編輯時期的《明報月刊》,一篇刊於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我也得向這三位香港文友表示謝意。
十二篇文章,九篇是中文寫的。近年來我寫中文很用心,希望本書讀者讀那九篇也覺得文字清通易解,讀來一點不吃力。另三篇原文英文,假如讀來也很通順,主要歸功於杜國清、歐陽子這兩位譯者。杜國清譯過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艾略特的詩和詩評,譯我那篇〈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雖然花掉他不少時間,只能說是大材小用,委屈了他。其實,一九八三年六月同遊韓國之前,我同國清交情不深,「端木」一文由他譯出,可說全是白先勇的功勞。杜白二人同事聖白蓓拉加州大學多年,情同手足,先勇要為《現代文學》出一期抗戰文學專號(復刊第二十一期),國清也就樂意出力,配合專號的需要而譯了我那篇長文。
大家知道,歐陽子也是先勇的摯友。她人太好,有求必應,不知哪年開始,我也動她的腦筋,請她翻譯我的文章了。本書所集〈《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時代與真實〉這兩篇翻譯起來,不太困難。但我懇請她另譯一篇〈《玉梨魂》新論〉(已收入《四海集》),文章太長,民初舊派小說又非歐陽子所專長,這個苦差事實在消耗了她不少腦力和視力。林以亮為《四海集》寫的那篇代序〈秀才人情〉,用喻之妙,直追蘇、莎二翁,堪稱當代奇文。但寫的既是「奇文」,他就不便遵守俗例,像我這樣在序末謝東謝西了。我在這裡叩謝歐陽子為我譯文之高誼,也代林以亮補謝一聲,並祝她視力逐漸恢復,保持今後寫文、讀書、看報的樂趣。
──紐約,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預購】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郝譽翔
平常價 $28.00當代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沒有所謂正統,也沒有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的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
不賣弄艱澀的文學理論,不玩耍空洞的學院術語,不止是理性的閱讀,更要有解謎一探究竟的好奇、渴望與熱情。《大虛構時代》將要帶領讀者直探當代台灣文學的虛構迷宮,從地誌書寫、飲食文化、政治認同到世代交替,從前輩大師到新生代寫手,從經典之作到二十一世紀出版市場觀察,郝譽翔化身成為文學時空的導遊,鑽入一條又一條以文字構築而起的叢林小徑,揭示交織其中的繁複紋理,並且一一拆解書寫好手的各路招式,分享個人私房的閱讀秘笈。彷彿是一場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無聲無息地流動著的、竊竊私語的盛宴,於子夜時分舉辦的一人派對,佐以創作、閱讀、懷疑、追求、公理、正義……,以及溫暖與寂寞、愛與美的終極課題。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二OO五年開卷年度好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洗》、《逆旅》、《初戀安妮》、《幽冥物語》,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散文《一瞬之夢》、《衣櫃裡的秘密旅行》,論著《情慾世紀末》,劇本《松鼠自殺事件》等書。
序
大虛構時代
「大虛構時代」是楊牧《方向歸零》中最後一篇散文,因為「虛構」,故才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擁有最終的自由。而我在此則冒昧借用「大虛構時代」來作為這本論著的書名,也是想要指出:自從八○年代以來,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既沒有所謂的威權正統,也沒有遭受禁錮的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個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
在本書的【輯一】中,收錄的是七篇論文,我嘗試收攏當前台灣熱門的幾個文類:自傳散文、政治小說、世代文學、飲食文學、海洋文學、旅行文學和區域文學等,分別撰文討論之,而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當然皆是我所心儀的作者或感興趣的時代,希望藉此更能呈現出台灣文學紛然並呈的面貌,並且發掘未來發展的可能。
【輯二】則是評論。我寫過的書評不計其數,耗費的心血,絕非外人可以想像。寫書評看似簡單,但其實絞盡腦汁,往往必須把一本厚達數百頁的書讀到通透了,才能將自己的心得濃縮在簡短的篇幅之中,既要求深入,又得要引起讀者的興趣,真是苦不堪言。但奇怪的是,我卻仍然無法拒絕寫書評的誘惑,甚至把它當成是一種智力的挑戰,彷彿是在跟高手過招一般,想方設法去破解作者所設下的機關,於是經年累月地鍛鍊下來,居然也悟得文學的奧妙之處,幾乎可以無入而不自得了。故書評本身就充滿了獨特的風格和樂趣,而我更樂於藉此和大家分享私房的閱讀密笈。
【輯三】則是我對台灣文學出版的觀察。這幾年來,我持續為《聯合文學》、《文訊》、《誠品好讀》等雜誌撰寫年度出版報告,沒有想到在無意之間,這些篇章竟也可以串連起來,而儼然成為了一部九0年代至今的台灣文學簡史似的。這些文章中的批評、期待與預言,如今再度回顧起來,就彷彿是站在崎嶇的山路轉彎之處,往後看,路途雖然艱險,但畢竟從來不曾孤寂冷清。台灣文壇創作者前仆後繼的熱情與勇氣,其中必定有可記憶和珍惜之處,而這也正是我要把這些文章收錄在此的原因。
【輯四】則為四篇訪談,篇幅最短,但是對我而言,意義卻最為重大,也最值得懷念。這些訪談大約多是在八、九年前進行,但他們言談之時的神情,或是場景,卻仍鮮活分明、歷歷在目。而我也深深慶幸曾經有過那樣的一段時光,那樣單純地信仰、聆聽與紀錄著。至於當年對文學尚還矇懂一知半解的我,又是如何受到這些訪談內容的感召、激勵、鼓舞,甚至滲入我的思維與靈魂之中,而成為日後文學信念茁壯的養分呢,這應該又是另外一樁無法以言語來轉述的秘密了吧。
———二○○八年,夏,于東華大學

【預購】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夏志清編
平常價 $33.00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作者簡介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自序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在電話上聽到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後,不出兩三天即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趕寫了一篇文章〈超人才華,絕世悽涼:悼張愛玲〉,主要參考資料即是一九七○年以來她所寄我的信件,現成放在我書房的公文櫃內,抽閱很方便。但張愛玲至遲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收到我寄她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即該同我通信了,某一天我查看原先專存先父、先兄家信的四隻長盒,無意中發現其中一只早已改放了幾個文學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張愛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內,可惜沒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家被我丟棄。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從匹茲堡遷居紐約以來,雖搬了兩次家,一次從六樓搬到二樓,另一次從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書信文件都未遭遺失。一九六三年以來張愛玲所有給我的信件都可以按年月有系統地排列起來了。
愛玲來信大部分找到之後,我當然也想起了三十多年來我自己給她更多的信。她經常在信上抱怨搬家遺失東西之苦,因之初在《對照記》上看到了「三搬當一燒」這句名言,我對自己的信件究竟保存了幾封更不敢樂觀。但人已不在,連我給她的信也覺得很珍貴,於是一九九六年秋我給了宋淇夫人鄺文美一封信,問候兩位的健康,順便也問及愛玲遺物裡有無我信札之事。文美嫂體弱,不寫回信自在我意料之中。十二月四日我先後從蔡思果、高克毅二兄那裡聽到了悌芬兄去世的消息,除了在年卡上向文美嫂致唁以外,更不敢去驚動她。但隔不久我即收到《聯合文學》總編初安民先生約稿的信,無論如何要在三月份這期書信專號上見到張愛玲給我的信。我想假如《聯文》讀者看到的,不只是愛玲的書信,而是我同她的信札來往(correspondence),豈不是更有價值,讀起來也更有味道?因此在文美嫂最哀痛忙碌的期間,我不得不再去信麻煩她,並托克毅兄在電話上為我說項。終於在正月三十日星期四下午我收到了文美嫂的航空快信和我的舊信十六封。星期五下午她還來電話問我有無收到了信件。星期六又收到了她一封「扶病作覆」的航快信。文美嫂如此赤心待我,無以為報,只有好好寫篇悼念悌芬兄的文章給她看看,也留給世人作參考。遺憾的是,這篇悼文至今尚未寫出,文美嫂亦已做古。
在收到自己舊信之前,我已盡了一番努力,把所有愛玲寄給我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愛玲長圓形的字跡,個個端莊,認清不難。但她有個壞習慣,即在信末只寫下某月某日而不記其年份。我自己也不好,多少年來書房裡只有一座四隻抽屜的公文櫃,供保存信札之用。但六○年代以還,朋友與信札與年俱增而公文櫃容量不變,只好把舊信從個別檔案裡抽出,放在大信封內,另做處置。同時我也只好丟掉好多信封以便容納新信。這對寫明年月日的信件,沒有關係,但我把愛玲的信封丟了一小半,實在是自添麻煩。有好幾封信,要做了好幾種周密的考慮後,才能決定其年份。有時難免出錯,我曾把信件編號一○一誤作七十一,在《聯文》第二一三期,以信一○二又登一次。
張愛玲的信大半寫在洋蔥紙(onion paper)上,隔了多少年,潔白如舊,折縫的地方也不會破裂。有些信則寫在以紙漿(pulp)為主要成份的劣紙上,色澤早已轉黃,折縫處黃色更深,且容易破裂。有大志的讀者,最好從小養成用洋蔥紙或其他高級紙張寫信的習慣。說不定自己真會成了大名,連早年寫的信件也有可能流傳後世的。
開始連載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時,我只有一○六封,後來又找到了十五封,連同以前少算的一封,該有一二二封。這是我在《聯文》第一五五期〈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五)〉的統計。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圖書館收藏張愛玲的手稿信件,由浦麗琳女士經手,我二○○七年將張愛玲的信,連同我的信十六封半,出讓給南加大。當時只覺得她的信應該由大學圖書館保存,沒有想到不能借出,供讀者觀賞。影印時,少了四封。我曾把信一○一算了兩次,把給莊信正的信誤作是給我的,其餘兩封,即不知去向了。一九六三~六九計四十六封;一九七○~七九計四十九封;一九八○~八九計十七封:一九九○~九四計六封,共一百一十八封。自八○年代起,她給我的信越來越少,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八年四月竟三年無信。看了她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的信,才知她這些年,為搬家,看牙齒,疲於奔命「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她身體每況愈下。重讀這些信令人心酸。
張愛玲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歡的事,教書,做研究非其所長。她不與人接觸,只能寫她熟悉的事,她改寫《怨女》,《半生緣》都是說的老上海,揭露中國人的醜陋,不合美國人的胃口,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睞。除了皇冠的稿費沒有固定的收入,耽誤了看好醫生,將皮膚癢當作跳蚤侵蝕,屢次搬家,影響了她的創作力。真為她惋惜。
張愛玲給我的信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發表,距今己逾十五年。現終於編集成書,感謝主編羅珊珊女士的敦促與內人王洞的協助。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書內張愛玲的信件,信末括號內的年份都是我所加的。通常在每封信後面有我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這些按語可短可長。當然有些信件是不需加按語的。最近我因感冒住院三天,為了趕時間,第一○三封以後的信,按語為王洞所加。我的半封信H 1附在信三十七之後,宋淇夫人寄還我的十六封信,都是一九八五年以後寫的,也按日期編號,號碼前加以H,標明是我給張愛玲的信。自信一○七後,附在相關的來信後面。希望這些信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對張愛玲旅美生活不太熟悉的讀者可參閱司馬新的《張愛玲與賴雅》(簡稱《張賴》,大地出版社,一九九六)。
夏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