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9786263106215
- 9786263431065
- 9786267031780
- 9789570866926
- cultur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Edward W. Said
- George Orwell
- interview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yu Wen Cui
- Michael J. Sandel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Teo You Yenn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Zygmunt Bauman
- 一往而深
- 上野千鶴子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中國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乔治·欧威尔
- 五南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但唐謨
- 作家傳記
- 傑洛姆‧嘉赫桑
- 全譯版
- 兩岸研究
- 兩性關係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創世紀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卡繆
- 印刻
- 历史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文學
- 另起爐灶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灣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 同志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哆啦A夢
- 哆啦A夢論
- 哆啦A梦论
- 喬治·歐威爾
- 單德興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報廢物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大河的雄辯
- 大虛構時代
- 大陸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季風帶
- 學術
- 安德列·艾席蒙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寶瓶文化
- 小叮噹
- 小說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优远
- 張優遠
- 張弘瑜
- 張愛玲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默
- 彭俊人
- 彭明輝
-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考
- 情不知所起
- 我为何写作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為何寫作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新加坡
- 新神話學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書
- 杉田俊介
- 李氣虹
- 杨照
- 林詠心
- 楊士堤
- 楊照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水煮魚文化
- 江灝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洛夫
- 海外
- 游靜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王榮輝
- 現代化
- 現代文學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白先勇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知識分子論
- 社會科學
- 神話學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樓夢
- 經典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繁體
- 續集
- 羅蘭巴特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联经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菲利浦·泰爾
- 蔡惠伃
- 蔡益懷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藝林探微
- 蘇東坡
- 衣若芬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談寫作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譯者:方祖芳
- 谷蕾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遊目騁懷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邁可·桑德爾
- 郝譽翔
- 鄭毓瑜
- 里仁書局
- 鐘怡雯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黎
- 雲影天光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駱以軍
- 麥田出版
- 齊格蒙·包曼

【預購】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李氣虹
平常價 $35.00內容簡介
以跨域視野剖析一九九五年至二〇〇八年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之作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 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座教授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作者李氣虹生於馬來西亞、成長於新加坡,曾經擔任新加坡聯合早報派駐台北、香港和廣州三地的首席特派員,現任該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由於曾在台北留學和工作生活,擅長研究台灣相關的各種議題,為此提供了跨地域視野和思考。
作者透過第三視角,研究台灣人政治認同從「中國人」到「臺灣人」的轉變和緣由,為全球華人瞭解台灣的歷史背景和台海兩岸政治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李氣虹
新加坡公民,資深新聞記者、學者、時事評論員。196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笨珍縣,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曾擔任新加坡《聯合早報》駐台北、香港、廣州特派員長達八年,現任該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兼任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著有《中國競技體育揭秘》(香港:明報出版社,1996)。
目次
作者序 緣起 11
推薦序(一) 不可或缺的力量
◎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 東亞研究所所長) 19
推薦序(二) 珍貴的研究價值
◎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座教授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25
第一章 緒論 3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5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0
第三節 相關概念釐清和界定 54
第四節 與台海兩岸關係相關之文獻探討 62
第五節 研究方法和主要觀點 68
第六節 章節安排 72
第二章 日本殖民統治
對台灣政治精英的民族觀念之影響
——以李登輝和史明為例 77
第一節 日化台人的精神世界 80
第二節 一八九五年之後台人的國籍身分 82
第三節 少兒時期的「岩里政男」 84
第四節 中國意識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86
第五節 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話 90
第六節 官方民族主義與殖民地民族主義 93
第七節 「台灣意識」中的反抗意識 94
第八節 為反抗獨裁統治而參加共產黨 99
第三章 台灣意識的萌芽
與中國意識之對立 105
第一節 「台灣意識」基本上是一種抗爭論述 108
第二節 「二二八」事件對台人之中國意識造成創傷 109
第三節 國民黨在台推行「中國化」運動 111
第四節 《自由中國》對台灣知識分子的啟發 113
第五節 外交挫敗動搖國民黨代表「中國」的合法性 118
第六節 七十年代的「現代化論述」與鄉土文學論戰 120
第七節 脫胎於中國國族主義的台灣史觀 126
第八節 黨國體制的弱化及挑戰 129
第四章 國民黨精英與「外省人」
之政治認同 137
第一節省籍情結中「外省人」的身分定位 142
第二節「外省人」的世代界定及相關的身分概念 144
第三節生活空間結構對外省人政治認同的塑造 149
第四節從社會階層看外省社群的優勢和劣勢 152
第五節老榮民的政治認同 154
第六節外省第二代的政治認同 156
第七節外省社群的「李登輝情結」 159
第八節外省人的兩岸統一原則和國家忠誠度 162
第九節雙重認同:中國情和台灣心 164
第五章 從分裂國家理論
看李登輝的大陸政策 169
第一節獨台與台獨——李登輝與民進黨的敵友關係 174
第二節李登輝與郝柏村爭奪大陸政策主導權 178
第三節中共與民進黨看國統會與國統綱領 180
第四節分裂國家理論及相關概念 183
第五節北京不接受「分裂國家理論」 186
第六節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與「一個中國」爭議 190
第七節兩岸密使管道 194
第八節李登輝力爭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 199
第九節「兩國論 」是「台獨」立場嗎? 206
第六章 民進黨的台灣前途主張之演進
(1986-2000) 213
第一節創黨初衷 218
第二節自決與台獨 222
第三節國民黨的壓力和容忍底線 226
第四節台獨非早期民進黨內主導思想 230
第五節黨外「山頭」與民進黨派系之形成 232
第六節「台獨」聲浪驟然升高 235
第七節台獨黨綱的提出與修正 238
第八節民主選舉對台獨理念的牽制 239
第七章 陳水扁政府的兩岸政策
(2000-2008) 247
第一節執政前陳水扁的統獨主張 250
第二節「四不一沒有」和未來「一個中國」 257
第三節「九二共識」的爭議 262
第四節陳水扁曾準備接受「一中各表」 267
第五節一中原則「新三句」與政治統合論 273
第六節一邊一國論與公投制憲 279
第七節「切香腸」式台獨? 281
第八節「扁宋會」讓獨派反彈 284
第九節終止「國統會」和「入聯公投」 289
第十節律師性格和「永遠的第一名」 295
第八章 結論 299
第一節「台獨」的類型 301
第二節以分裂國家理論定位兩岸關係 308
第三節對李扁「台獨」分裂立場的反思 317
第四節檢討與建議 321
注釋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