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7074169
- 9786267074220
- 9786267074558
- 9786267074718
- 9786267074848
- 9786267465318
- 9789579121477
- Abrams Image
- Alexandre Antonelli
- Eric Grzymkowski
- François Gautier
- Marty Jopson
- Roxane Gay
- THE HIDDEN UNIVERSE: ADVENTURES IN BIODIVERSITY
- THE SCIENCE OF FOOD:AN EXPLORATION OF WHAT WE EAT AND HOW WE COOK
- The Quotable Asshole
- The Quotable Asshole:More Than 1200 Bitter Barbs,Cutting Comments,and Caustic Comebacks for Aspiring and Armchair Assholes Alike
- Vanessa Friedman
- 亞歷山卓‧安東內利
- 亞洲史
- 人文社科
- 凡妮莎·富萊德曼
- 動物
- 動物行為
- 勵志小品文
- 南亞
- 台灣
- 外國文學
- 女性
- 弗朗索瓦·高堤耶
- 心理勵志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文學研究
- 書
- 本事出版
- 本事出版社
- 杨照
- 東南亞
- 林芳如
- 植物
- 植物學史
- 楊照
- 歷史
- 活著是为了说故事:杨照谈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楊照
- 海外
- 生命的地理學
- 生態
- 生物學
- 療愈
- 社會寫實
- 社會議題
- 科學飲食
- 穿得像個女人?限制到解放,工作女性百年寫真 Dress Like a Woman: Working Women and What They Wore◎ 阿布拉姆斯映像編輯部
- 經典文學
- 繁體
- 羅珊·蓋伊
- 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自然生態
- 自然科普
- 艾瑞克‧格兹莫考斯基
- 艾瑞克‧格茲莫考斯基
- 華文
- 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二版):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
- 被误解的印度大历史(二版)
- 譯者:林琬淳
- 譯者:王婉卉
- 譯者:王定春
- 译者:王定春
- 这些话,为什么这么有哏?!
- 这些话,为什么这么有哏?!:名人毒舌语录1200句
- 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
- 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名人毒舌語錄1200句
- 鐘寶珍
- 隐藏的宇宙:生物多样性,关于物种、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态系统的惊奇故事
- 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的驚奇故事
- 馬提·傑佛森
【預購】一日一樹一故事:每天用一棵樹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裡 A TREE A DAY◎艾米-珍·必爾 Amy-Jane Beer (譯者:周沛郁)
Regular price $52.00這是一本關於樹木與人的故事,也是一本樹的日曆;
一年有365天,四季有春夏秋冬的變化,從1月到12月,
每一天都有一個與樹木有關的故事,
舉凡自然科普、人文歷史、藝術美學、民間傳說、古老神話……
令人充滿好奇的、從未聽過的,甚至百聞不如一見的,在這本書裡都找得到,
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在神遊文字與賞心悅目的插畫、照片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1月1日──邁向自由民主的象徵「解放橡樹」(Emancipation Oak)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漢普頓鎮,有一棵具有重大象徵的橡樹。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在這棵橡樹下宣讀解放奴隸公告,美國從此邁向社會文明新旅程。
巨大的樹幹直徑為98英尺,其分支向上及橫向延伸。
它被指定為世界的十大樹木之一,是漢普頓大學校園裡的國家歷史地標。
1月7日──全世界最古老的樹「挪亞的姊妹古樹」(Sisters Olive Trees of Noah)
位於黎巴嫩小鎮貝切利(Bcheale)的橄欖樹群,總共有16棵,
是當今全世界最古老的橄欖樹,樹齡已超過6000年,
相傳是挪亞方舟躲過上帝的大洪水之後,
船上鴿子所啣回的橄欖枝,在洪水退去後落地生根。
「姊妹古樹」迄今的生命力仍舊旺盛,即使樹幹已成空心,仍然可以結出橄欖並榨油。
2月23日──荷蘭的安妮法蘭克之樹(Anne Frank Tree)
二戰期間的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因窗前的一棵栗樹讓她對未來充滿希望。
<安妮日記>是她的遺作,記錄她在1942~1944的生活點滴,
2月23日是她發現這棵栗樹的日子,她相信自己跟這棵樹一樣都會活下去……
1945年,安妮病逝於納粹集中營;
2010年,這棵栗樹在一場暴風雨中被吹垮,但安妮法蘭克之樹永遠不會被遺忘。
3月27日──紐西蘭的全世界最孤獨之樹
這棵樹位於瓦納卡湖邊緣的完美位置,以紐西蘭壯觀的南阿爾卑斯山作為背景,
這棵孤獨但離岸邊很近的柳樹,已經成為Instagram的熱門打卡景點。
它沒有正式名稱,但經常在社交媒體上被標記為 #ThatWanakaTree。
4月13日──英國的布萊頓之樹
1777年,文學家山繆·詹森博士造訪海濱小鎮布萊頓,但他絕望地寫道:
「這裡沒有樹,這個地方很荒涼,如果一個人必須上吊自殺,
在這裡很難找到一棵可以繫繩子的樹……」
這些話刺激了當地政府,促使當局展開一項植樹計畫,一直持續到今天,
布萊頓已成為英國全境最環保的城市之一。
4月24日──烏克蘭之愛的隧道
在烏克蘭的東部城市克萊文,有一條全星球最美麗的鐵道,
這條原本是運送原物料的工業鐵路,在兩旁蔓生樹林的圍拱下,
自然形成一條綠意盎然的綠色隧道,
引吸世界各地的遊客、戀人、攝影師前來朝聖,
成為婚攝、自拍的浪漫打卡景點。
與樹的邂逅、對樹的認識,不管從哪個角度,都會帶給我們更多生活樂趣。
每天用一棵樹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裡──
了解樹的民間傳說、植物學、樹的用途,欣賞樹的美麗與歷史。
從民俗療法使用的樹液到可以讓村民在樹幹裡跳舞的巨大橡樹,
從支撐著阿姆斯特丹與威尼斯的榿木到新英格蘭秋葉背後的植物學,
從莎士比亞《馬克白》裡的勃南森林到品嚐尤加利樹葉……
本書是獻給所有大自然愛好者的最佳禮物!
英國《衛報》自然科普作家兼教育學家。擅長研究各種樹木,分析與樹木有關的植物學、詩歌、民間傳說和歷史。本書從亞洲的橡膠樹到加利福尼亞的巨型紅杉,從克里姆特的白樺樹到澳大利亞的桉樹,關於葉脈的運作原理、斯里蘭卡菩提樹的神聖力量以及年輪的辨識等等,均以簡潔優美的文字及屢獲殊榮的攝影作品、精美插畫演示解說。另著有《Cool Nature》一書,並定期為BBC野生動物雜誌和約克郡郵報撰稿。目前住在北約克郡。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深受林木生理生態吸引,喜歡山和每棵樹背後的故事,但因為對語文的熱愛而在畢業後成為專職譯者。現在和草木的接觸剩下郊外踏青和在小陽臺掛上花槽充當花園。目前住戶有羅漢松、九層塔、蔥、薑、酢漿草、雷公根、土人蔘和不請自來的蕲艾、小葉冷水麻,還用接種劑養出了菌根。譯有數十本小說和十本科普書,如《美傷》、《三腳征服者》系列、《生物多樣性的早餐》、《土壤的救贖》、《仿生設計大未來》、《花園裡的小宇宙》、《土壤下的迷你工程師》等書。

【預購】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楊照
Regular price $32.00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
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
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
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拿著線頭,帶領我們走進馬奎斯團團圍繞的迷宮。
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
福克納如何影響了馬奎斯的創作,馬奎斯擔任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
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
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一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
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 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
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起閱讀《百年孤寂》的橋梁。
◎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
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
《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
現代經典細讀──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以及《在地球物種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合為<十九世紀三部曲>。

【預購】穿得像個女人?限制到解放,工作女性百年寫真 Dress Like a Woman: Working Women and What They Wore◎ 阿布拉姆斯映像編輯部, 羅珊·蓋伊, 凡妮莎·富萊德曼 Abrams Image, Roxane Gay, Vanessa Friedman (譯者: 林芳如)
Regular price $35.00十九世紀以來、從西方到東方,數百幅女性工作日常照片
◎什麼是「穿得像個女人」?
「凡是能讓女性妥善完成工作的服裝,就是讓女性穿著像個女人。」
作者認為「穿得像個女人」這句話,充滿著性別區分及刻板印象。為反擊這種說法,他將這句話重下定義,並以豐富的女性工作影像說明,從限制到解放的女性工作服演進歷程。
作者認為,二十世紀初期,大量女性加入了勞動市場,卻只有在工廠、農場或任何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場合才能有彈性地穿著褲裝。到了1970年代,即使性革命的影響力極大,社會對女性的服裝仍有限制,但已經較為寬鬆。1980年代與1990年代初期,女性經常穿著褲裝,搭配明顯的寬墊肩外套,這種裝扮被稱為權力套裝……
◎女性的穿著,往往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
‧二戰時期,化妝品專櫃小姐有「畫絲襪」服務,因戰爭期間絲襪材質短缺。
‧日本在197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為女性導覽員設計的制服成為話題,日本企業也興起設計公司制服的風潮。
◎女性的工作穿著,顯現出女性自主的力量:
‧1980年代,女性經常穿著褲裝、寬墊肩外套,這讓她們感覺被認真對待,好像可以透過裝扮與男性競爭。
‧2013年,德州參議員溫蒂.戴維斯為了捍衛女性自主墮胎法案,藍色淑女套裝卻配上粉紅美津濃球鞋,進行長達十一小時的冗長發言,十萬人在線上觀看支持。
◎第一位踏入那個領域的職場女性,她們穿了什麼?又為世界帶來什麼?
‧一戰時,英國首位女刺青師,除了幫助婦女們刺下戰死丈夫的姓名,也刺上蝴蝶、花朵等女性化的刺青圖騰,讓刺青圖騰不再是男性的專利。
‧首位進入戰地的女性記者、英國御用大律師、第一位當選美國國會議員的非裔女性……
從珍古德、希拉蕊到草間彌生、馬拉拉;
從二戰前的農場婦女、女性技工到生技科學家、時尚雜誌編輯……
女性職業的演變和工作中的穿著,都是社會/經濟實況的真實反映,
本書呈現出當代社會女性角色的改變,以及不同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發展。
專文推薦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作者&專欄作家/羅珊.蓋伊(Roxane Gay)
《紐約時報》時尚總監&首席時尚評論家/凡妮莎.富萊德曼(Vanessa Friedman)
作者簡介
阿布拉姆斯映像(Abrams Image)編輯部
阿布拉姆斯映像出版,反映目前趨勢與歷久不衰的閱讀喜好──聚焦於大眾文化、幽默小品與生活風格,兼具時尚設計、藝術與創意行銷,旗下作者都是嫻熟該領域並具獨特觀點的藝文人士,風格多元化。
羅珊.蓋伊(Roxane Gay)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作者&專欄作家
凡妮莎.富萊德曼(Vanessa Friedman)
《紐約時報》時尚總監&首席時尚評論家
譯者簡介
林芳如
學生時期主修英中翻譯,卻「不務正業」對韓文情有獨鍾。現任專職譯者,喜歡與文字打交道的純粹生活。賜教信箱:fangjulin2016@gmail.com

【預購】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 THE SCIENCE OF FOOD:AN EXPLORATION OF WHAT WE EAT AND HOW WE COOK◎馬提·傑佛森(Marty Jopson)(譯者:王婉卉)
Regular price $38.00 為什麼食物這樣烹調才會好吃?
為什麼用錯鍋具就造成一場災難?!
這一切都要從廚房裡胡搞開始……
雖然長輩有交代,不要玩食物!
但是看食譜照步驟來,還是會煮出一坨坨令人反胃的NG品……
是手殘眼瞎沒慧根嗎?還是註定當個遠庖廚的君子!?
其實你只是沒搞懂其中的科學原理……
在這本引人入勝且易於消化的書中,
BBC電視節目常駐科學家馬提.傑佛森(Marty Jopson),
將帶領我們走進二十一世紀的廚房,
從日常生活的食物中發現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留意的科學奇蹟!
不管你是料理盲,還是天殘嘴,
也會想知道加工食品到底在變什麼把戲?
廚房裡的化學天王與天后是誰?
壓力鍋為什麼是快煮神器?氣炸鍋又是什麼原理?
為何在銅鍋裡倒入酸液可調出殺人液,而鋁鍋對酸液的反應只是變色卻無毒?
製作蛋白酥為什麼用銅碗攪打蛋白最適合?
牛乳為何要採用巴氏殺菌法,與生乳有何不一樣?
什麼是法式蒸煮法?為何最能保鮮?
你對細菌知多少?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與你的飲食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原理」,
搞懂它,再繁瑣的料理步驟都難不倒你,
認識它,你就知道自己到底吃下了什麼。
食材、廚具、烹調設備、舌尖上的味道、鼻孔裡的氣味,
用科技與化學交織出一場場廚房裡的饗宴。
本書從令人大開眼界的微生物學,到巧妙的食品加工技術和小工具,
以科學的角度細察我們平常所吃的食物、如何烹調的過程,
進而了解食物的化學、物理與生物,
這些科學知識會幫助我們把壞日子變好,把好日子變得更有趣,
不但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消費者,也讓我們成為更快樂的料理王。
擁有英國劍橋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並且是BBC電視節目<The One Show>的常駐科學家。另著有《日常生活科學》(THE SCIENCE OF EVERYDAY LIFE)、《成為一個人類的科學》(THE SCIENCE OF BEING HUMAN)等書。
譯者簡介
王婉卉
國立台灣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電影、音樂、影集、拼圖、球賽來者不拒,不過最愛仍是充滿文字魅力的閱讀世界。 譯有《大腦先生的一天》、《OI向外看的洞見》、《商業模式設計書:你的最強營運思考工具》、《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合譯有《印象停格》。
【預購】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二版):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弗朗索瓦·高堤耶 (François Gautier)(譯者:林琬淳)
Regular price $37.00被誤解的文明,被錯寫的歷史,被冤枉的真相……
就在這個新世紀,重新獲得平反!
印度文明的起源比任何古老文明還要早,其實它是從西元前5000年就開始了……
歷史記載,印度曾經被雅利安人入侵,然而經證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曾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其實他根本沒成功過,最後甚至以慘敗收場……
自古以來,印度教徒把河流當作女神崇敬,並形容河流是極優秀的母親,
然而,孕育大自然與印度文明的河流竟然不是恆河,也不是印度河,
而是象徵工作完成及圓滿女神的薩拉斯瓦蒂河,
但是,它又為什麼消失了?
佛陀在印度被當作是神的化身,是神派他來向眾生男女開示真理。
佛陀誕生是印度的一大歷史事件,但你知道佛陀原來是一位印度王子嗎?
出身貴族的他,如何放下榮華富貴、衣食無缺的生活,成為一名苦行僧,
甚至在最後改變了印度與全世界?!
印度阿育王的真實面貌,完全顛覆他給人知書達禮、文質彬彬的賢君形象,
他不但篡奪王位、凶殘冷血,甚至連殺了九十九個同父異母的兄弟,
即位初期以殘暴手法治國,不得民心,
阿育王雖然在羯陵伽大開殺戒的前兩年就已經皈依佛教了,但是動機並不單純,
他還導致印度史上疆域最廣的帝國走上分裂一途……
印度的酷熱與疾病往往讓當地居民受不了,
有句俗話形容得很貼切:「一個人的壽命在印度只夠度過兩次季風。」
印度的孟買甚至在英國人眼裡被認為是「墓園」……
然而,十八世紀的英國人為什麼爭先恐後移居印度?
聖雄甘地曾在1937年寫信給希特勒「先生」,
他在信裡認為獨裁者希特勒的目標是「有價值的」,
並自稱是希特勒「誠摯的朋友」……
一生致力與非暴力運動的甘地為什麼這麼做 ?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印度國內資源的匱乏,
還有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書籍裡所充斥的陳腔濫調。
只要一提到「印度」,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就是貧瘠髒亂或治安很差……
現在有一位法國學者引用各界最新的研究結果,
巧妙融合了地質學、地理學、基因學、社會學和哲學等,
顛覆一般大眾對印度歷史的認知,他所提出有力的證據足以使讀者信服。
這本書不只要讓讀者們了解印度豐富而深遠的歷史,
更要讓大家知道印度經濟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正在超越中國……
印度史需要被重寫,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論在科學、
語言學或基因學上大量的研究發現,
都有助於重新追溯與紀錄印度的歷史。
這本書旨於打破成見、釐清爭議,
同時也盡可能追蹤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時代,
因為印度的源起比我們從前所認知的還要更為古老悠遠。
拜現代科技所賜,作者藉理性的科學結果,加上自己對印度多年的社會研究寫成此書。使用淺白文字的用意,就是希望這類書籍能更加普遍地觸及大眾。本書不僅僅是適合研究歷史的參考書,在現今國際情勢混亂的情況下,作者也傳達出「對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追根究柢」的訊息,唯有探究事情的根本,自源頭去理解各國文化的不同,才能消弭種族之間的分歧。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高堤耶 (François Gautier)
法國《費加羅報》駐印度及亞洲調查記者,曾撰寫許多關於印度的作品,也是《印度評論》(La Nouvelle Revue de l’ Inde)主編。他現在與印度籍妻子住在印度。
譯者簡介
林琬淳(Aries Lin)
台灣台中人,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系,目前定居南法普羅旺斯。熱愛文學與電影,從小就為語言和文化深深著迷;嘗試過各種行業,最後還是回到語言相關工作,十分入世的女文青。現為自由譯者,從事各類書籍、電視電影字幕翻譯並參與女性﹅勞工影展。

【預購】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名人毒舌語錄1200句◎艾瑞克‧格茲莫考斯基(Eric Grzymkowski)(譯者:王定春)
Regular price $35.00每天不來點負能量就不爽,
少講幾句幹話也渾身不自在,
這裡有一本名人語錄,
它完全沒有勵志效果,
書中沒一句好話,
但是它絕對戳中你的點,只要你懂它的哏……
易怒、難相處的海明威、馬克吐溫毒舌不意外,
溫和優雅的愛因斯坦、華特迪士尼、奧黛麗赫本,居然也會挖苦人!?
本書收錄各界名人在遭遇到各種令人惱怒、無奈、哭笑不得的情境時,
如何拋開溫良恭謙讓,極盡尖酸刻薄地一吐為快。
如果你受夠了正能量與小清新,
或是你從來就不想說好話,
這本書絕對能好好滿足你的黑暗面!
來自各界名人在家庭、親子、工作、朋友、男女交往等各種令人崩潰的情境,
如何罵人不帶髒字、挖苦人不損尊嚴、幹譙人不齜牙咧嘴,
卻又句句戳中點,令人捧腹叫絕,
如果不方便大笑,肯定要內傷!
【家庭篇】
「兩歲小孩就像是一台攪拌機,不過缺了蓋子。」——傑里·賽恩菲爾德,美國喜劇演員.劇作家
「聖誕老人的想法是對的——一年只拜訪人們一次。」——維克多·伯治,丹麥喜劇演員
「亞當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男人,因為他沒有岳母。」——馬克·吐溫,美國作家
「為什麼爺爺奶奶與孫子可以處得好?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媽媽。」——克勞黛·考爾白,法國女演員
【朋友篇】
「我的朋友?這世上沒有朋友這種東西。」——可可·香奈兒
「他就是那種死了以後可以變得更好的人。」——H.H·孟若,英國作家
「要忍受敵人造就的困難非常容易,朋友的成功才是難以承受的事。」——奧斯卡·王爾德,愛爾蘭作家
【職場篇】
「所有付你錢的工作都會吞噬你的智慧,降低你的心智。」——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
「無所事事就件很困難的事,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完成它。」——萊斯里·尼爾森,加拿大演員
「精神快要崩潰的症狀之一,就是相信某個人的工作非常重要。」——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
【男女交往、性】
「看著你的女兒被約會對象接走,那感覺就像是把一把價值一百萬美金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交給一隻猩猩。」——吉姆·畢夏普,美國記者
「親吻是一種讓兩個人因太靠近彼此而無法看到對方任何缺點的方法。」——芮妮·雅斯內克
「沒有人可以打贏性別戰爭;因為太常與敵人調情了。」——亨利·季辛吉,美國外交官
【室友、客人篇】
「文明的最高表現就是你可以討厭我,而我也可以討厭你,但我們發展出一套禮儀讓我們可以相處。如果光憑衝動行事,我們大概會有場大戰。」——史丹利·克勞區,美國流行文化評論家。
「每位客人都痛恨其他客人,而主人則痛恨所有人。」——阿爾巴尼亞諺語
「你的出生是個你必須花一輩子矯正的錯誤。」——恰克·帕拉尼克,美國小說家
【令人抓狂的情境】
「不用那麼謙虛,你沒那麼好。」——果爾達·梅厄,前以色列總理
「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鬼,那表示你從沒參加過家庭聚會。」——艾希莉·布理恩特,美國漫畫家
「想要好天氣請上天堂,要有人作伴的請下地獄。」——馬克·吐溫,美國作家
「只有兩件事可能是沒有極限的:宇宙及人類的愚蠢。不過前者我還不太敢確定。」——愛因斯坦
作者簡介
艾瑞克‧格茲莫考斯基(Eric Grzymkowski)
幽默作家,立志做一流的混蛋。不寫作的時候,可以發現他在超市插隊搶結帳、在電影院裡講手機。住在美國麻州,在家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在蒐集好笑的話。
譯者簡介
王定春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稻田大學考古學系出身。
熱愛閱讀、核心電玩玩家,偶爾寫寫文章。平日致力於電玩中文化,譯有《模擬市民》、《辛普森家庭》、《刺客教條》系列等電玩作品。
譯文賜教:kaede1031@gmail.com

【預購】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的驚奇故事 THE HIDDEN UNIVERSE: ADVENTURES IN BIODIVERSITY◎亞歷山卓·安東內利(Alexandre Antonelli)(譯者:鐘寶珍)
Regular price $39.00 想守護生物多樣性,就得先全盤了解它究竟是什麼?
一本由英國皇家植物園科學主任撰寫的人文科普書,
結合充滿啟發性的故事和最新科學研究,為我們展示生物多樣性的奇蹟!
正如宇宙已被證實遠比人類最初所想像的更複雜,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也一樣,其廣度與深度都遠超乎我們的理解。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宛如一個「隱藏的宇宙」,它比大部分人了解得更豐富、更多樣、更複雜,且更緊密交織。
全球最大的植物和真菌科學研究機構之一的科學主任,亞歷山卓.安東內利,帶領讀者從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等各層面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奇蹟。
.你知道全球至少有三百萬種真菌,但至今只有十五萬種被列入正式紀錄嗎?
.鯨豚的親緣關係,更接近豬這一類陸生哺乳動物嗎?
.獅、虎交配後的下一代沒有生育能力,狼、犬交配的下一代卻有,是為什麼?
.每組DNA都有保存期限?《侏儸紀公園》根本是胡扯?
.人類迄今產生超過35萬種人造化學商品,這些化學汙染對野生動物具有同等破壞力?
.避孕藥所含的合成荷爾蒙,不僅讓公魚變性,也妨礙母魚排卵?
*生物多樣性:它沒有你看到的那麼簡單
簡義來說,生物多樣性就是「地表生命的多樣變化性」;但事實上它是一個錯綜複雜、涵蓋許多特質與意義的概念。若把它想成一顆五角星,每個突出的角雖相互連結,但也各不相同。它們分別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演化多樣性、功能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
任何單一面向都無法表達出完整的生命多樣性概念,僅僅保育其中的單一要素,就可能會過分犧牲其他要素。本書深入探討這顆生物多樣性之星的每個要素如何互相連結。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些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從全世界到我們的自家後院,各種令人驚奇的生物,支撐著人類文明生活幾乎所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藥物、纖維、服裝、建築材料等等來源。
*生物多樣性所面對的威脅
然而,我們在探索地球生命的過程中,對周遭物種並沒有滿足於觀察、學習或謹慎地從它們身上得到好處,反而是留下影響深遠且經常不可逆的破壞。
到目前為止,就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我們失去了地表四分之一的熱帶雨林,把一兆四千億噸促使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灌進了大氣,還在這個星球上增加了五十億人口……
*拯救生物多樣性
此時,地球正處於一種生物多樣性消失與氣候劇烈變化的緊急狀態中,本書不僅揭露了危機所在,也闡述為了保護和恢復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和哪些是我們已經正在做的。
拯救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守護我們息息相關的「隱藏的宇宙」,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五點:
1. 保存被留下的物種,復原已被破壞的物種
2.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與增加碳封存,抑制氣候變遷
3. 採取行動防治污染、入侵物種及過度開發,降低這些助長因素
4. 創造更多永續生產形式的商品與服務,特別是食物
5. 所有人都要減少消費與製造廢棄物
儘管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報導已多如牛毛,我們所觸及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在它有用的特質裡等著被發掘的寶藏,根本無可限量。我們不知道下一場世紀大疫情會是什麼,或許能讓我們從中倖免的解方,就藏在剛果的森林或紐西蘭的草原裡!
結合全球與個人這兩種層級的改變,是保護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有力的工具。這個世界正極度需要自然的擁護者,而改變從你開始:你真的可以發揮作用,讓這個世界變好。
目前任職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科學主任,是學有專精的植物學家,瑞典哥特堡(Gothenburg)大學屢獲殊榮的生物多樣性教授,牛津大學客座教授,哥特堡全球生物多樣性中心創建者,也是全世界論文被引用最多的科學家之一。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與動物福祉,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翻譯。譯有《樹的祕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歡迎光臨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網路》、《荒園》、《史懷哲自傳》、《瘋狂的海馬》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