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9786269541270
- 9786269685448
- 9786269783229
- Jamuan Khaoyam
- 人文社科
-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
- 其他
- 劉定騫
- 华文创作
- 台灣
- 好鳥擋路
- 好鳥擋路:陳克華同志詩選(1978-2021)
- 崎雲
- 張錦忠
- 性別
- 指認與召喚
- 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 斑馬線
- 斑馬線文庫
-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書
- 曾筠恩
- 曾詩琴
- 未來情書
- 未来情书
- 杨采菲
- 林理惠
- 林餘佐
- 楊采菲
- 殺蟲劑
- 海外
- 溫敏喻
- 现代文学
- 现代诗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男同志詩選
- 繁體
- 繪畫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現代詩
- 許赫
- 詩
- 詩集
- 謝予騰
- 趙文豪
- 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
- 迴路詩集
- 郵政櫃檯的秋天
- 野菜盛宴
- 陳克華
- 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馬來西亞
- 馬來鬼圖鑑
- 馬尼尼為

【預購】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馬尼尼為、張錦忠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不光是詩的翻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譯
本書含三十七首馬來班頓詩、圖,也詳文介紹馬來班頓的藝術(班頓是什麽?班頓基本形式之外的變化、班頓的書寫主題、班頓押韻的變化、連環班頓等)借此洞見馬來鄉野奇幻、馬來民族性,並當時的馬來文化範圍擴及今泰國、印尼、新加坡,可視為南島諸國之幻影、遐想。本書作為中文界窺視異文化的鏡子,也期盼為多元文化土壤注入小小種子。
書名「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鐡爛」取自最後一首詩「以前是刀子,現在是廢鐡」。原文的「刀子」用字是「巴冷刀」,此字為「parang」音譯,見此音譯相當傳神又有國際化的氣勢,故用之。下半句原文只用了「鐡」,「廢鐡」是我為了配「刀子」加上去的;「廢鐡爛」則是為了配「巴冷刀」三個字;不用「爛廢鐡」而用「廢鐡爛」,是把上句的「刀」也變為形容字,對應「爛」放句尾強化,另把「爛」字放句尾,有種台語感。
本書特色
──馬來班頓詩(不敢說是首次)鄭重於中文世界曝光,讓我們終於有幸窺見馬來民間詩歌之形式與精神。
──收錄由學者、作家張錦忠精選三十七首馬來班頓,含愛情、學習、古老智慧等多方面向。
──繪圖版的馬來班頓詩:由詩人、藝術家馬尼尼為轉譯為三十七幅單色刻版插畫, 視覺風格強烈, 搭配民間詩歌更顯風情。
──班頓詩、馬來班頓、馬來民間詩歌的第一塊敲門磚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調查與研究)補助獎項
──馬、中雙語對照
──專文手把手導讀
──大開本海報書
本書含三十七首馬來班頓詩、圖,也詳文介紹馬來班頓的藝術(班頓是什麽?班頓基本形式之外的變化、班頓的書寫主題、班頓押韻的變化、連環班頓等)借此洞見馬來鄉野奇幻、馬來民族性,並當時的馬來文化範圍擴及今泰國、印尼、新加坡,可視為南島諸國之幻影、遐想。本書作為中文界窺視異文化的鏡子,也期盼為多元文化土壤注入小小種子。
書名「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鐡爛」取自最後一首詩「以前是刀子,現在是廢鐡」。原文的「刀子」用字是「巴冷刀」,此字為「parang」音譯,見此音譯相當傳神又有國際化的氣勢,故用之。下半句原文只用了「鐡」,「廢鐡」是我為了配「刀子」加上去的;「廢鐡爛」則是為了配「巴冷刀」三個字;不用「爛廢鐡」而用「廢鐡爛」,是把上句的「刀」也變為形容字,對應「爛」放句尾強化,另把「爛」字放句尾,有種台語感。
本書特色
──馬來班頓詩(不敢說是首次)鄭重於中文世界曝光,讓我們終於有幸窺見馬來民間詩歌之形式與精神。
──收錄由學者、作家張錦忠精選三十七首馬來班頓,含愛情、學習、古老智慧等多方面向。
──繪圖版的馬來班頓詩:由詩人、藝術家馬尼尼為轉譯為三十七幅單色刻版插畫, 視覺風格強烈, 搭配民間詩歌更顯風情。
──班頓詩、馬來班頓、馬來民間詩歌的第一塊敲門磚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調查與研究)補助獎項
──馬、中雙語對照
──專文手把手導讀
──大開本海報書
作者簡介
策劃、翻譯、製圖:馬尼尼為
「我難以想像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研究」民間題材,特別是我離開故鄉二十年,回今再回溯馬來文化是百感交加;又看來是和鄉土密切結合的題目,其中對我幫忙最大的卻是網購自英國的書籍。我一邊以一種由書本置入的記憶來填補對故土的認識,一邊填入我目前在台灣生活吸收到的養份,詮釋出這些作品。」
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高中畢業後赴台。三十歲後開始創作。反感美術系。
有幸養貓、有幸重拾創作。詩、繪本、散文醜作若干。
此生宏願為每人走進動物收容所一回。領回一個生命一回。加入有幸養貓/狗一回。
Fb/ ig/website : maniniwei
選詩、審訂、朗讀:張錦忠
「小學馬來文仄姑教我用馬來文認識鳥獸草木之名,彷彿在教我如何命名那個努山達拉世界的博物,阿宴、衣蝶、冷布、衣乾、安靜、古衿、布龍之餘,也教我班頓,我背了「帶著香蕉去旅行」那首,一輩子忘不了。」
祖籍廣東潮安,生於馬來半島彭亨州。現定居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文學博士,現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壁虎》、詩抄 《眼前的詩》、《像河那樣他是自己的靜默》、雜文集 《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及 《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等論述集,編有馬華文學選集與論文集多種。
策劃、翻譯、製圖:馬尼尼為
「我難以想像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研究」民間題材,特別是我離開故鄉二十年,回今再回溯馬來文化是百感交加;又看來是和鄉土密切結合的題目,其中對我幫忙最大的卻是網購自英國的書籍。我一邊以一種由書本置入的記憶來填補對故土的認識,一邊填入我目前在台灣生活吸收到的養份,詮釋出這些作品。」
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高中畢業後赴台。三十歲後開始創作。反感美術系。
有幸養貓、有幸重拾創作。詩、繪本、散文醜作若干。
此生宏願為每人走進動物收容所一回。領回一個生命一回。加入有幸養貓/狗一回。
Fb/ ig/website : maniniwei
選詩、審訂、朗讀:張錦忠
「小學馬來文仄姑教我用馬來文認識鳥獸草木之名,彷彿在教我如何命名那個努山達拉世界的博物,阿宴、衣蝶、冷布、衣乾、安靜、古衿、布龍之餘,也教我班頓,我背了「帶著香蕉去旅行」那首,一輩子忘不了。」
祖籍廣東潮安,生於馬來半島彭亨州。現定居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文學博士,現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壁虎》、詩抄 《眼前的詩》、《像河那樣他是自己的靜默》、雜文集 《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及 《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等論述集,編有馬華文學選集與論文集多種。

【預購】好鳥擋路:陳克華同志詩選(1978-2021)◎陳克華
Regular price $3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好鳥擋路》是一本長長的愛慕信,內含16頁手繪的人物圖像。
慾望想像,我想說,是的,肉身即是詩,詩人可藉著語言到達一切。鯨背上噴湧的白色水柱,對著滿月朝陽射精,已經無須揣測詩為何物,終歸於人。
情癡悲欣皆可,以詩入道,是何種道?以道證人,我們都是同志,活著的人的同志。青春如蛇,再一次怯怯獻出牛奶氣味的童貞⋯⋯詩人如此心思,激盪著你我。
而我也仍不明白一名父親能給兒子些什麼,我只是隨著他的衰老而長大。萬物變化著,由生至死,成住壞空都是詩人眼中心懷的細故,由細入深,蠢動著。
貪愛的手,泛愛論者的心思。斑斕炯炯的全宇宙,陳克華一一描述,他說:「在決定愛你的第一瞬,突然就有愛你的一萬個理由。」
他的〈越人歌〉多美,他的〈自由〉多自由, 他的〈陽羨書生〉如此深邃。
後段的散文〈斷〉令人低迴,〈閨中秘友與書生書僮〉從讀張愛玲的《小團圓》舒展出對情的解讀,「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天才給世界的禮物是精雕的語言,沒什麼好給你的,每一行文字,是心血是結晶,〈真愛的圖騰〉是由愛開悟的可能。
本書特色
1.詩圖文並茂,盡顯創作者的才能。
2.召喚有情人,尋覓真愛的圖騰,是精選的詩文。
3.以詩人之眼,洞觀傲慢與偏見,回想與回響並陳。
慾望想像,我想說,是的,肉身即是詩,詩人可藉著語言到達一切。鯨背上噴湧的白色水柱,對著滿月朝陽射精,已經無須揣測詩為何物,終歸於人。
情癡悲欣皆可,以詩入道,是何種道?以道證人,我們都是同志,活著的人的同志。青春如蛇,再一次怯怯獻出牛奶氣味的童貞⋯⋯詩人如此心思,激盪著你我。
而我也仍不明白一名父親能給兒子些什麼,我只是隨著他的衰老而長大。萬物變化著,由生至死,成住壞空都是詩人眼中心懷的細故,由細入深,蠢動著。
貪愛的手,泛愛論者的心思。斑斕炯炯的全宇宙,陳克華一一描述,他說:「在決定愛你的第一瞬,突然就有愛你的一萬個理由。」
他的〈越人歌〉多美,他的〈自由〉多自由, 他的〈陽羨書生〉如此深邃。
後段的散文〈斷〉令人低迴,〈閨中秘友與書生書僮〉從讀張愛玲的《小團圓》舒展出對情的解讀,「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天才給世界的禮物是精雕的語言,沒什麼好給你的,每一行文字,是心血是結晶,〈真愛的圖騰〉是由愛開悟的可能。
本書特色
1.詩圖文並茂,盡顯創作者的才能。
2.召喚有情人,尋覓真愛的圖騰,是精選的詩文。
3.以詩人之眼,洞觀傲慢與偏見,回想與回響並陳。
作者簡介
陳克華
男,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任。
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曾任現代詩復刊主編。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大獎,出版五十餘册文學創作,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韓、西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及「日出」(2017)。(巨禮,詩歌吟唱)。歌詞創作一百多首,演唱歌手從蘇芮、蔡琴、齊豫,到張韶涵及趙薇。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材。
男,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任。
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曾任現代詩復刊主編。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大獎,出版五十餘册文學創作,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韓、西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及「日出」(2017)。(巨禮,詩歌吟唱)。歌詞創作一百多首,演唱歌手從蘇芮、蔡琴、齊豫,到張韶涵及趙薇。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材。

【預購】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
Regular price $21.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由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組成的「斑馬線詩人戰隊」,是在斑馬線文庫社長許赫的提議下,於2018年成立了「博士生專欄:預約華文新詩21世紀2020年代」。
《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集結四位不同風格的創作者,歷時兩年,以特定主題作為切入,趙文豪的「那些名之為詩的」專欄、崎雲的「幻肢與幻技」專欄、謝予騰的「詩辨」專欄、林餘佐的「召喚以技藝」專欄,通過散體行文的方式,詩人們不僅寫詩,也讀詩、論詩──分享詩人的風格形成,創作技藝與作品哲思,文學的議題與機制等。
集結本書四位詩人不同角度的閱讀視野,或拋磚引玉,開啟思考與對話的途徑;或點燃靈思,重新看見被遮蔽的事物。
本書特色
斑馬線文庫第一本的詩論書,預約華文新詩21世紀2020年代。
由2012年冬天開啟提倡「告別好詩」的詩人許赫,於2018年集結四位博士生詩人: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以特定的主題與固定的頻率發表在斑馬線文庫的「博士生專欄」,通過創作者與研究者的身分,從創作經驗與閱讀視野作為書寫的途徑,開啟詩與當代的對話及交點。
《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集結四位不同風格的創作者,歷時兩年,以特定主題作為切入,趙文豪的「那些名之為詩的」專欄、崎雲的「幻肢與幻技」專欄、謝予騰的「詩辨」專欄、林餘佐的「召喚以技藝」專欄,通過散體行文的方式,詩人們不僅寫詩,也讀詩、論詩──分享詩人的風格形成,創作技藝與作品哲思,文學的議題與機制等。
集結本書四位詩人不同角度的閱讀視野,或拋磚引玉,開啟思考與對話的途徑;或點燃靈思,重新看見被遮蔽的事物。
本書特色
斑馬線文庫第一本的詩論書,預約華文新詩21世紀2020年代。
由2012年冬天開啟提倡「告別好詩」的詩人許赫,於2018年集結四位博士生詩人: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以特定的主題與固定的頻率發表在斑馬線文庫的「博士生專欄」,通過創作者與研究者的身分,從創作經驗與閱讀視野作為書寫的途徑,開啟詩與當代的對話及交點。
作者簡介
趙文豪
艋舺人,在1986的盛夏出生。喜歡詩。目前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著有《灰澀集》、《寫作門診室》、《遷居啟事》詩集(斑馬線出版)、《都ㄕˋ有鬼》靈異詩集、論文集《典律的錨準:2005-2013年三大報新詩獎研究》、《美力台灣AR》魔法書。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臺南人。畢業於臺南二中、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回來》(角立,2009)、《無相》(斑馬線,2017)、《諸天的眼淚》(寶瓶,2020)以及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謝予騰
成大中文博士,半滯留西南部的輕中年,雖然沒錢又失去了老車,但還有機車、女人、啤酒和狗,並繼續努力繼續往東海岸去;論文寫了一堆,才發現學術這類的東西,根本無岸與盡頭。
作品散見各文學雜誌,出版詩集《請為我讀詩》(2011,逗點)、《親愛的鹿》(2014,開學)、《浪跡》(2018,斑馬線),短篇小說集《最後一節車廂》(2015,開學),並與海穹出版合作科幻小說計劃撰寫中。
林餘佐
嘉義人。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
出版詩集《時序在遠方》(二魚文化)、《棄之核》(九歌)。
趙文豪
艋舺人,在1986的盛夏出生。喜歡詩。目前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著有《灰澀集》、《寫作門診室》、《遷居啟事》詩集(斑馬線出版)、《都ㄕˋ有鬼》靈異詩集、論文集《典律的錨準:2005-2013年三大報新詩獎研究》、《美力台灣AR》魔法書。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臺南人。畢業於臺南二中、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回來》(角立,2009)、《無相》(斑馬線,2017)、《諸天的眼淚》(寶瓶,2020)以及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謝予騰
成大中文博士,半滯留西南部的輕中年,雖然沒錢又失去了老車,但還有機車、女人、啤酒和狗,並繼續努力繼續往東海岸去;論文寫了一堆,才發現學術這類的東西,根本無岸與盡頭。
作品散見各文學雜誌,出版詩集《請為我讀詩》(2011,逗點)、《親愛的鹿》(2014,開學)、《浪跡》(2018,斑馬線),短篇小說集《最後一節車廂》(2015,開學),並與海穹出版合作科幻小說計劃撰寫中。
林餘佐
嘉義人。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
出版詩集《時序在遠方》(二魚文化)、《棄之核》(九歌)。
推薦序
詩是吾黨之能事
唐捐
詩意之來,有如天風海雨,帶著不可測的奧祕,但有經驗的人自能辨識其模式與軌跡。天機爛漫如初生的獸,狂迷如巫覡,大概也就能詩了。但深於詩者,知道閱讀與思考的重要,並不以多情善感為滿足。詩既植根於現實,而又抵抗著世俗;詩是本能,更是有待追求的術業。
閒來就亂寫一通,再引用名家語錄說:「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這或許頗能有效消除(不甚讀詩的)羞恥感,但傻里傻氣,大約還是事實。人間勵志之語,每帶哄騙性質。意在推廣者,怎能期待他鑿深。把入門款當成旗艦版在拜,雖一時自嗨,畢竟嬾散天真。
許赫以「告別好詩」著稱,我願把他的「告別」理解為一種「反思」,那麼此說的作用即是將好詩「問題化」吧。有小生可以演,誰要當丑末雜獸?「詩」是持續建構、重組、更新的概念,並非永恆不變。因而爭辯一首詩的好壞,也就涉及詩學取向的選擇。
或許緣於這樣的熱忱,許赫聚集了四位青年詩人來談詩,使其各騁所能,成此一書。他們恰好都在攻讀中文學門的博士,以詩之研讀論說為常業,有機會觸及更深的滋味;可貴的是,他們都能常保天機而不泥於知解。畢竟詩之為「學」,是在提拔詩心,而非覊縻創造力。
林餘佐是省識氛圍神韻之美的,同時又能講求詩的技藝。抒情詩彷彿具有巫覡之力,昭然見於楚騷傳統或奧菲斯神話。但說真的,後世庸俗的抒情詩人從來不能夢見這種魔術。餘佐以他專擅的細說語式,為我們指認了一些事實:當代抒情詩一旦寫到入髓,可以產生哪些神奇效應。
崎雲以哲思精湛著稱,敏感於文字的虛幻性。既願意探問詩的風格如何形成,不害怕抽象;又能精讀若干案例,指陳隱喻操作的慧心與法則。例如僅就周夢蝶詩裡的「路徑」意象,即調動多種資源來解說,推出若干新意。崎雲的詩論裡,總是為靈性安置了一個位置,這也是耐人尋味的。
趙文豪捕捉到好幾個即時性話題,積極與之對話。可見詩的知識並不封閉,而是可以合於時用的。多年前,林燿德常談及美學、權力、知識的多重糾葛,以展示「機制」對文學的作用。文豪對於文學獎、詩社之類課題,亦曾認真做過研究,因而能歸納其模式,提出較專業的看法。
謝予騰從文類談起,既引用了古代詩話,也能旁證於當代歌詞。談詩之際或之餘,還說了不少自己的故事,因而特具溫度。詩話為久被忽略的寶庫,只要帶著「現代的」詩思進去,即能有得。予騰既關注詩的本質,又熱衷於蒐羅並剖析當代詩壇的現象,故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詩話。
杜詩云:「詩是吾家事。」我們以文學為術業的人,亦應以「寫詩、談詩、思考詩」為日常,勞神無悔。當然,出身於中文系或台文所的現代詩人,優勢雖在,侷限也是有的。劇談必有得,言多亦小失。惟語文(無論是感發的或論述的)既是吾黨追索之道,說而已矣,何所顧忌。
小徑指南
楊佳嫻
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由史蒂芬•金擔任導演──這組合夠完美了吧?這傢伙心大,連庫柏力克改編他的小說拍成《鬼店》,都已經被承認是影史上的經典了,他卻十分不滿。很不幸,《驚心動魄撞死你》(Maximum Overdrive)這部由史蒂芬•金初執導演筒、改編自己作品的電影,小說張力沒被發揮,配樂與電影不搭,莫名其妙的橋段削弱劇情力量,而導演本人日後則招認當時他根本不知道在拍什麼──嗑藥嗑太多了。
圍繞著某一種文類或文體的各種文化生產,往往由不同人來擔任。能寫偵探小說的不一定能做好電影改編,能做好改編的未必能拍好偵探電影。同樣的,能把詩寫好的人,未必在寫詩的評論時也能激發出同樣水平,反之亦然。那麼,談自己寫的東西行不行呢?作者未必是詩最恰當、最具想像力的解人,自作自解自誇也難免尷尬(羅智成例外,而且還格外精彩)。但是,當讀者喜愛某一位作者的作品,甚至也因此對該種創作萌生興趣,當然有興趣知道這位作者怎麼理解創作、怎麼進行創作,尤其當中如果透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息,更使人驚喜。比如夏宇喜歡也斯的詩,楊牧喜歡七等生的小說,李維菁嗜讀辛波絲卡,都推擴出浮想連翩的空間,那裏頭隱隱存在著一張超聯結之網,閃爍著暗光。
那麼,如果今天作家有個專欄能夠對他想像的讀者們說說話,他想說些什麼?特別是,詩人一般以詩面世,專欄文章卻多半以散體行文為基礎設定,一旦必須減少跳接、掩映等技藝,詩人將怎樣描述、說明、揭露他與詩的關係?這也正是我在開讀這部合集《指認與召喚》之前的期待:四位初初踏上學術(荼毒)之路的青年詩人專欄,旭日初昇般的心靈袒露其內面風景。
趙文豪專欄「那些名之為詩的」,談及詩社、文學獎、敏感度、詩評等等,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在相當實際的層面上討論詩作為一種現實活動的諸面相,親切平和,不過,總希望能再多看到一點他作為創作者的深度自剖;崎雲專欄「幻肢與幻技」,談風格塑成、生活感、文學的虛與實等等,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篇談及詩與詩人之間的「真實性」與「演藝性」,有其「不可信」,頗為誠實;謝予騰專欄「詩辨」,取名就讓人聯想到嚴羽《滄浪詩話》中也有〈詩辨〉,談了文類區辨(散文與詩、詩與詞)、晦澀之(不)必要、詩評寫作等,而在談到陳雋弘詩的一篇,有限篇幅內卻大段大段引用陳的話語,難免讓我著急起來:「別一直談別人的自我懷疑了,你怎麼想?」幸好,等到談文學獎經驗的一篇,就讀到了予騰的自我懷疑。以上諸位的專欄文章,「為初學者寫」的色彩相當明顯,談的是任何詩人在外演講都可能被問、而未必能得到一致解答的困惑,但是,他們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自己感受、思考的路徑。
林餘佐專欄「召喚以技藝」寫法較為不同,頗有當作文學散文集來經營的企圖與質感,不是由明確的話題來帶領,而藉由剖析常見(洛夫、顧城、夏宇)以及罕見(邱剛健、黃荷生、郭品潔)之詩,從幽微縫探照自我與世界的曲折,無痕跡地溶入詩、讀書與生活,文字編織精緻而節制,穩妥地接住他想談論的事物,且顯然對於人類學有些興趣,能從中提煉與文學接壤之處。
回到史蒂芬•金,不管《驚心動魄撞死你》是佳片還是嘈片,爛番茄指數多少,也許都不影響粉絲們熱切的注目;因為,能在其中看見心愛作家的能與不能,誇張與脆弱,偏心與差池,這張力也是魅力的來源。無論如何,史蒂芬•金還是史蒂芬•金啊!喜愛文豪、崎雲、予騰和餘佐的詩、對於詩抱持著著不同種類困惑的讀者與同行們,絕對樂見這部集子的誕生。
七年級論詩人的逆襲
楊宗翰
七年級論詩人,終於來臨了嗎?《指認與召喚》由趙文豪(1986-,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崎雲(1988-,政治大學中文所)、謝予騰(1988-,成功大學中文所)、林餘佐(1983-,清華大學中文所)合著,他們都生於一九八○年代,亦即台灣慣以民國紀年標示的「七年級生」。這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皆攻讀中國文學或台灣文學系的博士學位,同樣兼具創作者(寫詩人)與評論者(論詩人)身分,選擇2020年在斑馬線文庫出版《指認與召喚》可謂適逢其時。我曾在〈台灣「六○世代」與「七○世代」詩評家特質之比較〉中指出:「七○世代詩評家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催生詮釋團體』。詮釋團體牽涉到人員、組織、刊物、聚會(或藝文沙龍),日後若要建構『共同歷史』,這些顯然都不可或缺」(見《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頁105)。這項呼籲在同仁詩社紛紛解離的七○世代間很遺憾未見迴響;倒是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喜聞八○世代/七年級論詩人們願意以書寫與出版來「原詩之道」——他們年輕時聽太多前行代高談「什麼才是詩」,現在該換成自己來訴說「詩可以是什麼」了。
值此網際網路時代要組織詮釋團體,可謂既容易,又艱難。容易的部分是工具甚多,合縱連橫或張貼發表都不成問題;艱難的部分是需要媒人,畢竟誰不希望鶴立雞群,按讚分享數量高低有別,一不小心就傷了感情。這回的媒人是從2012年就開始進行「告別好詩」的六年級生許赫(1975-),他同時也是斑馬線文庫的社長。就像鴻鴻主編刊物「衛生紙+」時有所謂「衛生紙詩人」;許赫所經營的出版社旗下作家,似乎也可以排出一條不算短的「斑馬線戰隊」。後者間年齡跟國籍的跨度都不能算小,經營文類往往非限一隅,把文學出版視為奮鬥乃至戰鬥的意味頗為濃厚。許赫自己走得夠遠,雅不欲下一世代再踏上「告別好詩」之途。2018年他向趙文豪、崎雲跟謝予騰邀稿,集中特定主題、訂立寫作篇幅、固定發表頻率,再加上較晚加入輪值筆陣、且是唯一未曾於斑馬線文庫出書的林餘佐,歷時兩年方有這部《指認與召喚》。
既然有媒人以這種形式來號召「斑馬線戰隊」整軍出擊,其內容與效應自然值得引頸期待。寫詩於四位青年並非難事,論詩就其身分(同樣高學歷、多著作、研究中文學門)亦屬本分。難得的是,四人筆下任一篇皆未曾墜入掉書袋、好夾槓之魔道,大抵都能遵守「與君細論詩」之初心,不會擺出一副「吾乃文學博士」的醜惡嘴臉。態度既正確,讀來自舒坦。所以就算謝予騰「詩辨」一輯用大量個人生活感受來開篇,趙文豪「那些名之為詩的」一輯大拋議題來跟不同前行代對話,竟都令人覺得可愛極了——雖然關於詩與散文、詩與批評、詩與文學獎、詩的好與壞……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但書中就是能夠用諸如:「在這條對於詩的追尋,我們必須持續努力前進」(趙文豪語)、「詩這文體的本質,就應該是如此自由而美好的」(謝予騰語)等句讓讀者振奮握拳,昂揚鬥志。至於兩位提出的幾個大題目,在書中偶見「有解釋、沒解決」,應該也是受到篇幅跟格式的限制。
崎雲跟林餘佐又是另一種類型。同樣要「細論詩」,崎雲「幻肢與幻技」一輯在閱讀周夢蝶、阿流、郭哲佑以及自己作品時,筆下不時閃現出哲思的靈光與議論的深度。林餘佐的文字質地在四人中堪稱最佳,「召喚以技藝」一輯把詩評論寫成詩散文,他不走純賞析、解釋一路,而是藉讀詩來燭照生活,興發感悟。所述及者如邱剛健、郭品潔、黃荷生,都是主流視野以外的詩人,亦可見其讀詩脾性。此輯中林餘佐精煉出原詩之道與書寫之術:「詩是抒情的酒水、是召喚的呢喃,是所有難言之隱的藏身之處。我們像是巫祝在月光下祈禱,祈禱樹林的豐收,祈禱河流的甜蜜,祈禱傷口的癒合。」(〈儀式:詩〉)、「寫作就是一種逃脫之術,透過心智的活動,去達到躲藏的效果——看不見的鬼,抓著交替」(〈繞過傷口寫字〉)。若說有何遺憾待補,應該是〈我感覺……〉一篇中,對夏宇〈擁抱〉跟黃荷生〈觸覺生活〉的「感覺」還是太飄忽了些——當然,這也可能全然只是筆者「我感覺」。
台灣七○世代比較活躍的論詩人,從1971年生的李癸雲以降,到丁威仁、陳政彥、何雅雯、楊宗翰、劉益州、解昆樺、王文仁、余欣娟……每一位從學士碩士博士都算「血統純正」的中文學門人。這次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亦復如此,一開始不免令人同樣擔心:共享的知識背景、類似的學術訓練、重疊的研究領域,會不會導致他們日漸趨同與窄化?讀畢《指認與召喚》,我的憂慮已減去大半,還很想替他們願意「閱讀同代人」喝采。台灣固然不缺寫詩人,難道有缺過論詩人嗎?不,我們真正缺的是樂於「閱讀同代人」的論詩人。我也期待七年級論詩人在閱讀同代或前輩、自己與他人之刻,思忖如何用更大規模、更強火力、更不「學院化」的表述方式,延續這場才剛起步的逆襲。
詩是吾黨之能事
唐捐
詩意之來,有如天風海雨,帶著不可測的奧祕,但有經驗的人自能辨識其模式與軌跡。天機爛漫如初生的獸,狂迷如巫覡,大概也就能詩了。但深於詩者,知道閱讀與思考的重要,並不以多情善感為滿足。詩既植根於現實,而又抵抗著世俗;詩是本能,更是有待追求的術業。
閒來就亂寫一通,再引用名家語錄說:「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這或許頗能有效消除(不甚讀詩的)羞恥感,但傻里傻氣,大約還是事實。人間勵志之語,每帶哄騙性質。意在推廣者,怎能期待他鑿深。把入門款當成旗艦版在拜,雖一時自嗨,畢竟嬾散天真。
許赫以「告別好詩」著稱,我願把他的「告別」理解為一種「反思」,那麼此說的作用即是將好詩「問題化」吧。有小生可以演,誰要當丑末雜獸?「詩」是持續建構、重組、更新的概念,並非永恆不變。因而爭辯一首詩的好壞,也就涉及詩學取向的選擇。
或許緣於這樣的熱忱,許赫聚集了四位青年詩人來談詩,使其各騁所能,成此一書。他們恰好都在攻讀中文學門的博士,以詩之研讀論說為常業,有機會觸及更深的滋味;可貴的是,他們都能常保天機而不泥於知解。畢竟詩之為「學」,是在提拔詩心,而非覊縻創造力。
林餘佐是省識氛圍神韻之美的,同時又能講求詩的技藝。抒情詩彷彿具有巫覡之力,昭然見於楚騷傳統或奧菲斯神話。但說真的,後世庸俗的抒情詩人從來不能夢見這種魔術。餘佐以他專擅的細說語式,為我們指認了一些事實:當代抒情詩一旦寫到入髓,可以產生哪些神奇效應。
崎雲以哲思精湛著稱,敏感於文字的虛幻性。既願意探問詩的風格如何形成,不害怕抽象;又能精讀若干案例,指陳隱喻操作的慧心與法則。例如僅就周夢蝶詩裡的「路徑」意象,即調動多種資源來解說,推出若干新意。崎雲的詩論裡,總是為靈性安置了一個位置,這也是耐人尋味的。
趙文豪捕捉到好幾個即時性話題,積極與之對話。可見詩的知識並不封閉,而是可以合於時用的。多年前,林燿德常談及美學、權力、知識的多重糾葛,以展示「機制」對文學的作用。文豪對於文學獎、詩社之類課題,亦曾認真做過研究,因而能歸納其模式,提出較專業的看法。
謝予騰從文類談起,既引用了古代詩話,也能旁證於當代歌詞。談詩之際或之餘,還說了不少自己的故事,因而特具溫度。詩話為久被忽略的寶庫,只要帶著「現代的」詩思進去,即能有得。予騰既關注詩的本質,又熱衷於蒐羅並剖析當代詩壇的現象,故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詩話。
杜詩云:「詩是吾家事。」我們以文學為術業的人,亦應以「寫詩、談詩、思考詩」為日常,勞神無悔。當然,出身於中文系或台文所的現代詩人,優勢雖在,侷限也是有的。劇談必有得,言多亦小失。惟語文(無論是感發的或論述的)既是吾黨追索之道,說而已矣,何所顧忌。
小徑指南
楊佳嫻
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由史蒂芬•金擔任導演──這組合夠完美了吧?這傢伙心大,連庫柏力克改編他的小說拍成《鬼店》,都已經被承認是影史上的經典了,他卻十分不滿。很不幸,《驚心動魄撞死你》(Maximum Overdrive)這部由史蒂芬•金初執導演筒、改編自己作品的電影,小說張力沒被發揮,配樂與電影不搭,莫名其妙的橋段削弱劇情力量,而導演本人日後則招認當時他根本不知道在拍什麼──嗑藥嗑太多了。
圍繞著某一種文類或文體的各種文化生產,往往由不同人來擔任。能寫偵探小說的不一定能做好電影改編,能做好改編的未必能拍好偵探電影。同樣的,能把詩寫好的人,未必在寫詩的評論時也能激發出同樣水平,反之亦然。那麼,談自己寫的東西行不行呢?作者未必是詩最恰當、最具想像力的解人,自作自解自誇也難免尷尬(羅智成例外,而且還格外精彩)。但是,當讀者喜愛某一位作者的作品,甚至也因此對該種創作萌生興趣,當然有興趣知道這位作者怎麼理解創作、怎麼進行創作,尤其當中如果透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息,更使人驚喜。比如夏宇喜歡也斯的詩,楊牧喜歡七等生的小說,李維菁嗜讀辛波絲卡,都推擴出浮想連翩的空間,那裏頭隱隱存在著一張超聯結之網,閃爍著暗光。
那麼,如果今天作家有個專欄能夠對他想像的讀者們說說話,他想說些什麼?特別是,詩人一般以詩面世,專欄文章卻多半以散體行文為基礎設定,一旦必須減少跳接、掩映等技藝,詩人將怎樣描述、說明、揭露他與詩的關係?這也正是我在開讀這部合集《指認與召喚》之前的期待:四位初初踏上學術(荼毒)之路的青年詩人專欄,旭日初昇般的心靈袒露其內面風景。
趙文豪專欄「那些名之為詩的」,談及詩社、文學獎、敏感度、詩評等等,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在相當實際的層面上討論詩作為一種現實活動的諸面相,親切平和,不過,總希望能再多看到一點他作為創作者的深度自剖;崎雲專欄「幻肢與幻技」,談風格塑成、生活感、文學的虛與實等等,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篇談及詩與詩人之間的「真實性」與「演藝性」,有其「不可信」,頗為誠實;謝予騰專欄「詩辨」,取名就讓人聯想到嚴羽《滄浪詩話》中也有〈詩辨〉,談了文類區辨(散文與詩、詩與詞)、晦澀之(不)必要、詩評寫作等,而在談到陳雋弘詩的一篇,有限篇幅內卻大段大段引用陳的話語,難免讓我著急起來:「別一直談別人的自我懷疑了,你怎麼想?」幸好,等到談文學獎經驗的一篇,就讀到了予騰的自我懷疑。以上諸位的專欄文章,「為初學者寫」的色彩相當明顯,談的是任何詩人在外演講都可能被問、而未必能得到一致解答的困惑,但是,他們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自己感受、思考的路徑。
林餘佐專欄「召喚以技藝」寫法較為不同,頗有當作文學散文集來經營的企圖與質感,不是由明確的話題來帶領,而藉由剖析常見(洛夫、顧城、夏宇)以及罕見(邱剛健、黃荷生、郭品潔)之詩,從幽微縫探照自我與世界的曲折,無痕跡地溶入詩、讀書與生活,文字編織精緻而節制,穩妥地接住他想談論的事物,且顯然對於人類學有些興趣,能從中提煉與文學接壤之處。
回到史蒂芬•金,不管《驚心動魄撞死你》是佳片還是嘈片,爛番茄指數多少,也許都不影響粉絲們熱切的注目;因為,能在其中看見心愛作家的能與不能,誇張與脆弱,偏心與差池,這張力也是魅力的來源。無論如何,史蒂芬•金還是史蒂芬•金啊!喜愛文豪、崎雲、予騰和餘佐的詩、對於詩抱持著著不同種類困惑的讀者與同行們,絕對樂見這部集子的誕生。
七年級論詩人的逆襲
楊宗翰
七年級論詩人,終於來臨了嗎?《指認與召喚》由趙文豪(1986-,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崎雲(1988-,政治大學中文所)、謝予騰(1988-,成功大學中文所)、林餘佐(1983-,清華大學中文所)合著,他們都生於一九八○年代,亦即台灣慣以民國紀年標示的「七年級生」。這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皆攻讀中國文學或台灣文學系的博士學位,同樣兼具創作者(寫詩人)與評論者(論詩人)身分,選擇2020年在斑馬線文庫出版《指認與召喚》可謂適逢其時。我曾在〈台灣「六○世代」與「七○世代」詩評家特質之比較〉中指出:「七○世代詩評家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催生詮釋團體』。詮釋團體牽涉到人員、組織、刊物、聚會(或藝文沙龍),日後若要建構『共同歷史』,這些顯然都不可或缺」(見《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頁105)。這項呼籲在同仁詩社紛紛解離的七○世代間很遺憾未見迴響;倒是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喜聞八○世代/七年級論詩人們願意以書寫與出版來「原詩之道」——他們年輕時聽太多前行代高談「什麼才是詩」,現在該換成自己來訴說「詩可以是什麼」了。
值此網際網路時代要組織詮釋團體,可謂既容易,又艱難。容易的部分是工具甚多,合縱連橫或張貼發表都不成問題;艱難的部分是需要媒人,畢竟誰不希望鶴立雞群,按讚分享數量高低有別,一不小心就傷了感情。這回的媒人是從2012年就開始進行「告別好詩」的六年級生許赫(1975-),他同時也是斑馬線文庫的社長。就像鴻鴻主編刊物「衛生紙+」時有所謂「衛生紙詩人」;許赫所經營的出版社旗下作家,似乎也可以排出一條不算短的「斑馬線戰隊」。後者間年齡跟國籍的跨度都不能算小,經營文類往往非限一隅,把文學出版視為奮鬥乃至戰鬥的意味頗為濃厚。許赫自己走得夠遠,雅不欲下一世代再踏上「告別好詩」之途。2018年他向趙文豪、崎雲跟謝予騰邀稿,集中特定主題、訂立寫作篇幅、固定發表頻率,再加上較晚加入輪值筆陣、且是唯一未曾於斑馬線文庫出書的林餘佐,歷時兩年方有這部《指認與召喚》。
既然有媒人以這種形式來號召「斑馬線戰隊」整軍出擊,其內容與效應自然值得引頸期待。寫詩於四位青年並非難事,論詩就其身分(同樣高學歷、多著作、研究中文學門)亦屬本分。難得的是,四人筆下任一篇皆未曾墜入掉書袋、好夾槓之魔道,大抵都能遵守「與君細論詩」之初心,不會擺出一副「吾乃文學博士」的醜惡嘴臉。態度既正確,讀來自舒坦。所以就算謝予騰「詩辨」一輯用大量個人生活感受來開篇,趙文豪「那些名之為詩的」一輯大拋議題來跟不同前行代對話,竟都令人覺得可愛極了——雖然關於詩與散文、詩與批評、詩與文學獎、詩的好與壞……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但書中就是能夠用諸如:「在這條對於詩的追尋,我們必須持續努力前進」(趙文豪語)、「詩這文體的本質,就應該是如此自由而美好的」(謝予騰語)等句讓讀者振奮握拳,昂揚鬥志。至於兩位提出的幾個大題目,在書中偶見「有解釋、沒解決」,應該也是受到篇幅跟格式的限制。
崎雲跟林餘佐又是另一種類型。同樣要「細論詩」,崎雲「幻肢與幻技」一輯在閱讀周夢蝶、阿流、郭哲佑以及自己作品時,筆下不時閃現出哲思的靈光與議論的深度。林餘佐的文字質地在四人中堪稱最佳,「召喚以技藝」一輯把詩評論寫成詩散文,他不走純賞析、解釋一路,而是藉讀詩來燭照生活,興發感悟。所述及者如邱剛健、郭品潔、黃荷生,都是主流視野以外的詩人,亦可見其讀詩脾性。此輯中林餘佐精煉出原詩之道與書寫之術:「詩是抒情的酒水、是召喚的呢喃,是所有難言之隱的藏身之處。我們像是巫祝在月光下祈禱,祈禱樹林的豐收,祈禱河流的甜蜜,祈禱傷口的癒合。」(〈儀式:詩〉)、「寫作就是一種逃脫之術,透過心智的活動,去達到躲藏的效果——看不見的鬼,抓著交替」(〈繞過傷口寫字〉)。若說有何遺憾待補,應該是〈我感覺……〉一篇中,對夏宇〈擁抱〉跟黃荷生〈觸覺生活〉的「感覺」還是太飄忽了些——當然,這也可能全然只是筆者「我感覺」。
台灣七○世代比較活躍的論詩人,從1971年生的李癸雲以降,到丁威仁、陳政彥、何雅雯、楊宗翰、劉益州、解昆樺、王文仁、余欣娟……每一位從學士碩士博士都算「血統純正」的中文學門人。這次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亦復如此,一開始不免令人同樣擔心:共享的知識背景、類似的學術訓練、重疊的研究領域,會不會導致他們日漸趨同與窄化?讀畢《指認與召喚》,我的憂慮已減去大半,還很想替他們願意「閱讀同代人」喝采。台灣固然不缺寫詩人,難道有缺過論詩人嗎?不,我們真正缺的是樂於「閱讀同代人」的論詩人。我也期待七年級論詩人在閱讀同代或前輩、自己與他人之刻,思忖如何用更大規模、更強火力、更不「學院化」的表述方式,延續這場才剛起步的逆襲。

【預購】未來情書◎楊采菲
Regular price $3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這是筆記本、字帖、詩集三合一的情書,能自用,也能送給心儀對象。
本書分為未、來、情、書四輯,第一輯為傷情詩,第二輯為單戀詩,第三輯為熱戀詩,第四輯為寫給未來戀人的情書。扉頁後有信紙頁,可以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也可以寫給贈書對象,並告知書中哪首詩是想對他(她)說的話。
導讀
顏色無分性別,誰說粉紅色就是女性專屬?
記得疫情期間,有一個小男孩不敢戴粉色口罩去上學的事件,當時,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部長率先戴上粉紅色口罩,呼籲「顏色無分性別,能保護你的就是適合的」。在台灣掀起一場「粉色浪潮」的性平運動。
《未來情書》是一本粉紅色的書。粉紅色,代表甜美、浪漫、無壓,能軟化攻擊、安撫浮躁。在愛情的世界裡,粉紅色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沒有攻擊性,讓與你同在的人沒有壓力。在成長這條路上,跌倒、受傷、經歷傷痛、失戀,想來都是必要的過程。我們無法預計一生都是順遂、幸福,而且總是如此夢幻還反而有點無趣。雖然是自我安慰,但是人生中怎麼就可能毫無挫折、傷痛呢?提早給自己打個預防針,這些傷痛都是為了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必經的道路,或許到你真的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
作者簡介
楊采菲
本名楊愛雯,1981年6月16生於台東長濱。現職補習班英文老師。
著有寫真詩集《月夕花朝》、幽默小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虧的老師》。
曾就讀逢甲中文系、世新口語傳播所、Stratford University 企管所。
曾獲後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作品散見各詩刊。

【預購】迴路詩集◎林理惠(繪者:曾筠恩、溫敏喻)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詩集+創作EP音樂與出版的跨界合作
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解剖是什麼?
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所謂解剖就是把某個解體加以分割,切開。理惠用她的文字,把視為日常的一切加以分割解構再重新組裝。
犀利 / 赤裸裸地
這是她的風格
在人生的電子迴路上,成串的血肉,濕軟的膿瘍,
堆疊糾纏成五濁惡世之間的貪嗔癡與雜念,
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看見在規律底下最血淋淋的模樣 。
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解剖是什麼?
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所謂解剖就是把某個解體加以分割,切開。理惠用她的文字,把視為日常的一切加以分割解構再重新組裝。
犀利 / 赤裸裸地
這是她的風格
在人生的電子迴路上,成串的血肉,濕軟的膿瘍,
堆疊糾纏成五濁惡世之間的貪嗔癡與雜念,
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看見在規律底下最血淋淋的模樣 。
作者簡介
林理惠
流行音樂製作人/詞曲創作人/爵士歌手/詩人
大學時期進入流行音樂圈開始音韻與韻腳的追逐之旅,
為南拳媽媽,豆花妹,弦子,等歌手創作歌詞,
於2012年發行火星熊全創作專輯,現任阿爾發音樂製作部主任。
時而在自己各種音樂類型的表演舞台上唱著蜿蜒的曲調,
現今仍然參不太透人生,遂以寫詩做為對這世界的問答。
林理惠
流行音樂製作人/詞曲創作人/爵士歌手/詩人
大學時期進入流行音樂圈開始音韻與韻腳的追逐之旅,
為南拳媽媽,豆花妹,弦子,等歌手創作歌詞,
於2012年發行火星熊全創作專輯,現任阿爾發音樂製作部主任。
時而在自己各種音樂類型的表演舞台上唱著蜿蜒的曲調,
現今仍然參不太透人生,遂以寫詩做為對這世界的問答。
迴路詩集推薦文
理性都會中的感性嘲弄,音樂和弦間的游逸遁走。這是一台以女性為座標的節拍器,為生活撲上一塊塊肆無忌憚的粉彩。有如慾望粉身碎骨的一躍,唯有詩能成為作者自由靈魂的安全網。
詩人--鴻鴻
迴路詩集第一印象如同理惠給我的感覺:熱情的純粹!
理惠的詩,可以理直氣壯說色色的事情,卻不淫穢,反而趣緻;可以毫不避諱談黑暗的情緒,餘韻卻滿是陽光;描寫可愛的貓,細思後腦袋卻像被撓了一爪。
作家/爵士樂樂評人--黎時潮
一張看似舒服的床,當你倒下去之後,說什麼都已經來不及了。雨水、香氛、夜晚、黏液、黏液、鱗片、貓毛丿丿丿丿丿、貓毛、血、夢、皮膚、酒、牆、暖化、墜落、丿丿丿貓毛丿丿丿丿丿丿丿。詩人理惠的文字,呼應了「綿裏藏針」的特質,握得越緊,刺得越深。
作家/行動藝術家/噪音演奏家—黃大旺
角落裡仰角的俾倪眼色,臣服的從來不是這顆炙熱的心。
星火映畫音樂總監/作詞人/走音佬—蕭旭甫
情詩總是能窺見詩人內心私密情感的視界,儘管《迴路詩集》不全然是一本情詩集,很喜愛跟著詩人對她曾經懵懂、探索的異世界起伏,在一次次的自我支解、重組與自問中,我們總能安心知道,詩人那一塊最初的原石仍保存安置在某處。像一塊徐徐發光的礦石朝曾開鑿過她的過客閃爍。 私心推薦:暗物質的淒美,水墨的古典及隨著Firry Path一路俯拾可見的音樂文字。
作家/資深樂評人—胡子平
理惠的詩
屬於城市的 夜晚的 不羈的 狂想
理惠的音樂
屬於有機的 無預期的 實驗的 朝陽
它們最終 都在感情裏相遇
試圖製造最歡愉又寂寞的危險派對
也許你不一定是她的同路人
卻不免想經過一探生命的可能
那曾經斑斕的年輕歲月也許都成為必須
必須受傷 必須墜落 必須勇敢 必須撞牆
然後 詩不只是廻路 音樂不止是轉調
但 那又會是什麽呢
我期待 理惠繼續理惠.....
詞曲創作人/電台主持人/歌手/詩人 ——阮丹青
爛醉嘔吐的 爵士的 實驗的 濁水溪公社的 跳針的 狂笑的 爆炸的 嚎啕大哭的 羞澀的 乍聽甜美的 情色的理惠
像隻精靈 又像隻極度受寵的吉娃娃
乍看情慾 其實搞笑無俚頭級數頗高
像是吉田戰車的【傳染】一般,將自己平放,再來看待有趣的一切
也是種學習~
老鼠 : 20 ~ 65 千赫
蝙蝠 : 20 ~ 120 千赫
海豚 : 180 千赫
林理惠 : ∞
資深音樂製作人/吉他手/畫家/音樂創作人-------
四分衛虎神哥
理性都會中的感性嘲弄,音樂和弦間的游逸遁走。這是一台以女性為座標的節拍器,為生活撲上一塊塊肆無忌憚的粉彩。有如慾望粉身碎骨的一躍,唯有詩能成為作者自由靈魂的安全網。
詩人--鴻鴻
迴路詩集第一印象如同理惠給我的感覺:熱情的純粹!
理惠的詩,可以理直氣壯說色色的事情,卻不淫穢,反而趣緻;可以毫不避諱談黑暗的情緒,餘韻卻滿是陽光;描寫可愛的貓,細思後腦袋卻像被撓了一爪。
作家/爵士樂樂評人--黎時潮
一張看似舒服的床,當你倒下去之後,說什麼都已經來不及了。雨水、香氛、夜晚、黏液、黏液、鱗片、貓毛丿丿丿丿丿、貓毛、血、夢、皮膚、酒、牆、暖化、墜落、丿丿丿貓毛丿丿丿丿丿丿丿。詩人理惠的文字,呼應了「綿裏藏針」的特質,握得越緊,刺得越深。
作家/行動藝術家/噪音演奏家—黃大旺
角落裡仰角的俾倪眼色,臣服的從來不是這顆炙熱的心。
星火映畫音樂總監/作詞人/走音佬—蕭旭甫
情詩總是能窺見詩人內心私密情感的視界,儘管《迴路詩集》不全然是一本情詩集,很喜愛跟著詩人對她曾經懵懂、探索的異世界起伏,在一次次的自我支解、重組與自問中,我們總能安心知道,詩人那一塊最初的原石仍保存安置在某處。像一塊徐徐發光的礦石朝曾開鑿過她的過客閃爍。 私心推薦:暗物質的淒美,水墨的古典及隨著Firry Path一路俯拾可見的音樂文字。
作家/資深樂評人—胡子平
理惠的詩
屬於城市的 夜晚的 不羈的 狂想
理惠的音樂
屬於有機的 無預期的 實驗的 朝陽
它們最終 都在感情裏相遇
試圖製造最歡愉又寂寞的危險派對
也許你不一定是她的同路人
卻不免想經過一探生命的可能
那曾經斑斕的年輕歲月也許都成為必須
必須受傷 必須墜落 必須勇敢 必須撞牆
然後 詩不只是廻路 音樂不止是轉調
但 那又會是什麽呢
我期待 理惠繼續理惠.....
詞曲創作人/電台主持人/歌手/詩人 ——阮丹青
爛醉嘔吐的 爵士的 實驗的 濁水溪公社的 跳針的 狂笑的 爆炸的 嚎啕大哭的 羞澀的 乍聽甜美的 情色的理惠
像隻精靈 又像隻極度受寵的吉娃娃
乍看情慾 其實搞笑無俚頭級數頗高
像是吉田戰車的【傳染】一般,將自己平放,再來看待有趣的一切
也是種學習~
老鼠 : 20 ~ 65 千赫
蝙蝠 : 20 ~ 120 千赫
海豚 : 180 千赫
林理惠 : ∞
資深音樂製作人/吉他手/畫家/音樂創作人-------
四分衛虎神哥

【預購】郵政櫃檯的秋天◎許赫(繪者:殺蟲劑)
Regular price $2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透過短期大量寫詩的行動,發現詩也可以是一種寫故事的體裁。透過一首組詩,可以把許多聽過的故事,表現為一種充滿留白與餘韻的文學作品。
詩的特色,既精確又能引發思索,讀者也擅於在文字的留白之間,透過想像力,完成各自不同的情節與意義。《郵政櫃檯的秋天》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神話」是我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本書構想幸獲國藝會出版補助,得以順利出版。
《郵政櫃檯的秋天》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分述如下:
1.「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
(1)年菜:社區裡有一位經常拜訪的獨居老婆婆。甚至有一年我們幾個同學與老婆婆一起圍爐。本詩記述老婆婆分享生活與記憶的點滴,發展為一篇餘韻幽深的作品。
(2)郵政櫃台的秋天:一萬首詩計畫開始之後,因為計劃設計的緣故,我們會與讀者聊天,把她的故事寫成詩。這是一個南部大男孩的故事,與我身邊幾個朋友一樣,有屬於鬼島世代無法掙脫的無奈,在龐大的大蕭條景象底下,要抓住小確幸,又衝反對未來毫無頭緒的徬徨。
2.「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
(1)土地公廟紅燈閃爍:1998年,我跟著政大民族系上的老師們,到台灣各地尋訪廟宇,記錄台灣各地有趣的傳說。這個故事,是某個小鎮,地方公廟(土地廟)與庶民傳說的有趣田野紀錄。民間盛傳,這地方的土地公,因為幫助信徒解決困難,到酒家出任務,雖然任務圓滿,但土地公從此染上粉味習慣,不可自拔。
(2)妖行采風錄:求學時代,田野調查期間,許多鄉間耆老,會把村落大小事,比父為妖怪現象。恰逢1990年代,台灣環保公害問題嚴重,本詩將許多公害比附妖異的有趣見聞(從1998年到2016年),加以改編,成為台灣鄉間妖異傳奇。
(3)通靈人:依樣在廟宇調查期間,拜訪許多乩童、風水師、通靈人,以他們的遭遇、閒聊、垃圾話為基礎,想像他們現在的處境,發展為通靈人這個故事。
3.「神話」是我自己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
(1)通勤死神:因為神話故事研究的興趣,發現神話充滿了當代性。於是想像了三個與神有關的故事。聊聊身邊的奇幻想像。通勤死神,講的是作為死神,每天引導這麼多的鬼魂,他們的遭遇,有血有淚的體驗。
(2)上班族阿智: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到身心受創,一個滿身身心創傷的上班族,真是可怕的存在啊。這個故事想像一個壓抑的上班族,擁有毀滅世界的力量,多麼的可怕。而現在網路上的情緒發洩,力道也一樣,足以毀滅一個陌生人。
(3)十二生肖:天地初開,萬物童蒙。這是一個人類稅開始之前,動物們與神的相處故事。
4.「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
(1)我有毛病:近年因為開設書店,接觸故事療癒、敘事療癒的領域。遂把相關理論,與自己的生活壞習慣結合,描述一個人格多重分裂的人(自己),展開認識自己,自己與自己認識彼此的多重對話。
(2)媽媽:我的身世,猶如一場肥皂劇。這次用詩,記錄我肥皂劇般經歷的雙親。
詩的特色,既精確又能引發思索,讀者也擅於在文字的留白之間,透過想像力,完成各自不同的情節與意義。《郵政櫃檯的秋天》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神話」是我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本書構想幸獲國藝會出版補助,得以順利出版。
《郵政櫃檯的秋天》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分述如下:
1.「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
(1)年菜:社區裡有一位經常拜訪的獨居老婆婆。甚至有一年我們幾個同學與老婆婆一起圍爐。本詩記述老婆婆分享生活與記憶的點滴,發展為一篇餘韻幽深的作品。
(2)郵政櫃台的秋天:一萬首詩計畫開始之後,因為計劃設計的緣故,我們會與讀者聊天,把她的故事寫成詩。這是一個南部大男孩的故事,與我身邊幾個朋友一樣,有屬於鬼島世代無法掙脫的無奈,在龐大的大蕭條景象底下,要抓住小確幸,又衝反對未來毫無頭緒的徬徨。
2.「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
(1)土地公廟紅燈閃爍:1998年,我跟著政大民族系上的老師們,到台灣各地尋訪廟宇,記錄台灣各地有趣的傳說。這個故事,是某個小鎮,地方公廟(土地廟)與庶民傳說的有趣田野紀錄。民間盛傳,這地方的土地公,因為幫助信徒解決困難,到酒家出任務,雖然任務圓滿,但土地公從此染上粉味習慣,不可自拔。
(2)妖行采風錄:求學時代,田野調查期間,許多鄉間耆老,會把村落大小事,比父為妖怪現象。恰逢1990年代,台灣環保公害問題嚴重,本詩將許多公害比附妖異的有趣見聞(從1998年到2016年),加以改編,成為台灣鄉間妖異傳奇。
(3)通靈人:依樣在廟宇調查期間,拜訪許多乩童、風水師、通靈人,以他們的遭遇、閒聊、垃圾話為基礎,想像他們現在的處境,發展為通靈人這個故事。
3.「神話」是我自己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
(1)通勤死神:因為神話故事研究的興趣,發現神話充滿了當代性。於是想像了三個與神有關的故事。聊聊身邊的奇幻想像。通勤死神,講的是作為死神,每天引導這麼多的鬼魂,他們的遭遇,有血有淚的體驗。
(2)上班族阿智: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到身心受創,一個滿身身心創傷的上班族,真是可怕的存在啊。這個故事想像一個壓抑的上班族,擁有毀滅世界的力量,多麼的可怕。而現在網路上的情緒發洩,力道也一樣,足以毀滅一個陌生人。
(3)十二生肖:天地初開,萬物童蒙。這是一個人類稅開始之前,動物們與神的相處故事。
4.「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
(1)我有毛病:近年因為開設書店,接觸故事療癒、敘事療癒的領域。遂把相關理論,與自己的生活壞習慣結合,描述一個人格多重分裂的人(自己),展開認識自己,自己與自己認識彼此的多重對話。
(2)媽媽:我的身世,猶如一場肥皂劇。這次用詩,記錄我肥皂劇般經歷的雙親。
作者簡介
許赫
本名張仰賢,就讀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2000年開始以帳號harsh(謎語獸),在政大貓空行館BBS站詩版張貼作品,參與新詩推廣運動10多年,開設出版社與書店,斑馬線文庫出版社、心波力簡單書店負責人。輔大藝術與文化創意學程兼任講師,主講文化創意產業與故事寫作。詩作常見於衛生紙詩刊等刊物。發起新詩微運動告別好詩,認為掙脫好詩的枷鎖,詩人才可以自由寫詩,才能把寫詩這個書寫活動,確實在生活中實踐。正在進行告別好詩一萬首詩的寫作計畫。著有詩集《在城市,沒有人赴約的晚上》、《診所早晨的晴日寫生》、《診所早晨的晴日寫生v1.02》、《網路詐騙高中生-電腦工程師喜歡的詩》、《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囚徒劇團》等。
許赫
本名張仰賢,就讀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2000年開始以帳號harsh(謎語獸),在政大貓空行館BBS站詩版張貼作品,參與新詩推廣運動10多年,開設出版社與書店,斑馬線文庫出版社、心波力簡單書店負責人。輔大藝術與文化創意學程兼任講師,主講文化創意產業與故事寫作。詩作常見於衛生紙詩刊等刊物。發起新詩微運動告別好詩,認為掙脫好詩的枷鎖,詩人才可以自由寫詩,才能把寫詩這個書寫活動,確實在生活中實踐。正在進行告別好詩一萬首詩的寫作計畫。著有詩集《在城市,沒有人赴約的晚上》、《診所早晨的晴日寫生》、《診所早晨的晴日寫生v1.02》、《網路詐騙高中生-電腦工程師喜歡的詩》、《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囚徒劇團》等。

【預購】野菜盛宴 (Jamuan Khaoyam)◎曾詩琴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1. 壓克力、水彩、油墨與各式紙質混合運用,拼貼當地菜餚的豐富風貌以及多層次熱帶雨林。
2. 以台灣新住民的觀點刻畫出與家人的深刻情感,回望年少珍貴記憶。
3. 透過當地菜餚的描寫,向熱帶雨林致敬,尊重自然資產。
盪漾在島嶼之間的香氣
從馬來西亞家鄉、野菜料理,伴隨著充滿詩意的圖文,
一路盪回心裡對家人的深情。
繪本主要描繪野菜拌飯(khaoyam),是一道融合泰國與馬來西亞文化的美食。作者的故鄉吉蘭丹處於馬泰邊界,當地美食融合兩國的特色,形塑獨特的飲食文化。
這道菜不僅僅是美食,更是與家人、故鄉的深刻聯繫。透過回憶這道菜,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濃厚。
作者帶著在台灣長大的女兒回馬來西亞探親,並深入理解如何料理野菜拌飯。了解的過程中才認識野菜拌飯是故鄉的天然資產,與大自然緊密連結。作者追朔昔日時光,最後烹調呈現了這一道菜,原來是為了將回憶提味,重現與家人歡聚的時光。
共同推薦
王春子 (插畫家)
古碧玲 (文字工作者)
李偉文 (作家暨牙醫師)
海狗房東 (繪本工作者)
黃筱茵 (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
尉遲秀 (繪本譯者、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
眾多的郵票與信件,總有一封投向家鄉,那是遠行遊子走得再遠的心的方向。《野菜盛宴》以撕畫與拼貼技法,撕下自身兒時景象,黏貼於味覺的傳承,成為家族移動行囊必備的盛宴。——插畫家 阿尼默
第一次接觸詩琴的作品,是在新北文學獎的評審場合,很喜歡她用拼貼表現的溫潤質感與淡淡鄉愁,後來在話画看新住民暨移工母語繪本創作課程中,才知道她是已參加過好幾屆且備受肯定的用功學員,也用她的得獎作品當教學範例。很高興看到詩琴的首本商業出版繪本問世,令人垂涎的野菜拌飯,延續了她對遠方親人的情感與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喚醒味覺記憶的同時帶給讀者豐富的視覺饗宴。——繪本創作者 孫心瑜
家附近就有可以摘採入菜的植物,對於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是奢侈的幸福,這些彩色的花與葉能拌入帶有香味的米飯,提供吃飯的人健康又美麗的用餐感受。閱讀詩琴的作品一開始會著迷在他優美的構圖與拼貼技法,一邊認識到馬來西亞野菜拌飯的料理與典故,一邊學習如何製作一道色彩豐富、香氣迷人的南洋滋味。然後跟著書寫的文字走入內心,咀嚼到異鄉遊子濃濃的鄉愁與對親人的思念。吉蘭丹和我們所生活的家鄉一樣,也有人類開發環境,使得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野菜日益減少的課題,透過他的作品,讓讀者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和動物們漫步在森林裡是多麽美好的時光,希望這不僅僅只存在於記憶之中。書本前頁有作者為我們朗讀馬來西亞語的QRcode,可以一邊翻頁閱讀,一邊聽她溫柔的聲音說故事,推薦給大家!——繪本作家 許增巧
這本書的文字內斂質樸,詩琴用「野菜拌飯」描述對故鄉和親人的情感,真摯動人。
拼貼的技法有藝術感,展現了山林大地的顏色,很有馬來家鄉的味道。
讀到最後不禁令人落淚,深深地觸動了我,真的是一本好棒的書!——繪本作家 劉旭恭
2. 以台灣新住民的觀點刻畫出與家人的深刻情感,回望年少珍貴記憶。
3. 透過當地菜餚的描寫,向熱帶雨林致敬,尊重自然資產。
盪漾在島嶼之間的香氣
從馬來西亞家鄉、野菜料理,伴隨著充滿詩意的圖文,
一路盪回心裡對家人的深情。
繪本主要描繪野菜拌飯(khaoyam),是一道融合泰國與馬來西亞文化的美食。作者的故鄉吉蘭丹處於馬泰邊界,當地美食融合兩國的特色,形塑獨特的飲食文化。
這道菜不僅僅是美食,更是與家人、故鄉的深刻聯繫。透過回憶這道菜,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濃厚。
作者帶著在台灣長大的女兒回馬來西亞探親,並深入理解如何料理野菜拌飯。了解的過程中才認識野菜拌飯是故鄉的天然資產,與大自然緊密連結。作者追朔昔日時光,最後烹調呈現了這一道菜,原來是為了將回憶提味,重現與家人歡聚的時光。
共同推薦
王春子 (插畫家)
古碧玲 (文字工作者)
李偉文 (作家暨牙醫師)
海狗房東 (繪本工作者)
黃筱茵 (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
尉遲秀 (繪本譯者、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
眾多的郵票與信件,總有一封投向家鄉,那是遠行遊子走得再遠的心的方向。《野菜盛宴》以撕畫與拼貼技法,撕下自身兒時景象,黏貼於味覺的傳承,成為家族移動行囊必備的盛宴。——插畫家 阿尼默
第一次接觸詩琴的作品,是在新北文學獎的評審場合,很喜歡她用拼貼表現的溫潤質感與淡淡鄉愁,後來在話画看新住民暨移工母語繪本創作課程中,才知道她是已參加過好幾屆且備受肯定的用功學員,也用她的得獎作品當教學範例。很高興看到詩琴的首本商業出版繪本問世,令人垂涎的野菜拌飯,延續了她對遠方親人的情感與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喚醒味覺記憶的同時帶給讀者豐富的視覺饗宴。——繪本創作者 孫心瑜
家附近就有可以摘採入菜的植物,對於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是奢侈的幸福,這些彩色的花與葉能拌入帶有香味的米飯,提供吃飯的人健康又美麗的用餐感受。閱讀詩琴的作品一開始會著迷在他優美的構圖與拼貼技法,一邊認識到馬來西亞野菜拌飯的料理與典故,一邊學習如何製作一道色彩豐富、香氣迷人的南洋滋味。然後跟著書寫的文字走入內心,咀嚼到異鄉遊子濃濃的鄉愁與對親人的思念。吉蘭丹和我們所生活的家鄉一樣,也有人類開發環境,使得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野菜日益減少的課題,透過他的作品,讓讀者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和動物們漫步在森林裡是多麽美好的時光,希望這不僅僅只存在於記憶之中。書本前頁有作者為我們朗讀馬來西亞語的QRcode,可以一邊翻頁閱讀,一邊聽她溫柔的聲音說故事,推薦給大家!——繪本作家 許增巧
這本書的文字內斂質樸,詩琴用「野菜拌飯」描述對故鄉和親人的情感,真摯動人。
拼貼的技法有藝術感,展現了山林大地的顏色,很有馬來家鄉的味道。
讀到最後不禁令人落淚,深深地觸動了我,真的是一本好棒的書!——繪本作家 劉旭恭
作者簡介
曾詩琴
馬來西亞吉蘭丹人,高中畢業後來台唸書,自此故鄉成為遙望的原鄉,居住臺北的時間超過馬來西亞。喜歡圖文創作和自然。曾經出版繪本《紅毛丹樹》,《邊境》曾獲新北市文學獎繪本故事組優選,獲得111年好書大家讀圖畫書及幼兒讀物組好書推薦,《春天的海洋》曾入圍信誼幼兒文學獎。
馬來西亞吉蘭丹人,高中畢業後來台唸書,自此故鄉成為遙望的原鄉,居住臺北的時間超過馬來西亞。喜歡圖文創作和自然。曾經出版繪本《紅毛丹樹》,《邊境》曾獲新北市文學獎繪本故事組優選,獲得111年好書大家讀圖畫書及幼兒讀物組好書推薦,《春天的海洋》曾入圍信誼幼兒文學獎。
【預購】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劉定騫
Regular price $27.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本書收錄了64首詩,共分為五輯。
劉定騫《失對白》後的第二本詩集。
鯨魚在星夜下翻身
我們在城市裡流亡
我站在這裡
沒有翅膀也要
揮動手臂
命運常有陣風
有人被吹開
就從此散落
我知道你或許
再也不會回來了——〈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
劉定騫第二本詩集《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共分為五輯:失物招領、無人之境、逢魔之時、夜晚都知道、歲月的歌。
脈絡是在整理成冊的時候察覺的,才理解這些詩原來是我這兩年來走過的狀態痕跡。
失去親人、情感裡的混亂、家庭的衝突、自我懷疑的絕望,於是開始有意識無意識的討探命運與生命的關聯。
人,怎樣才算活得真實?
這些日子以來,我無時無刻都在對話,與外界、他人、自我和時間對話,試圖去理解生命的連結。
對他人有謊,對自我是否一定真實?
為了與世界維持運轉,我們用了多少謊去說服自己。
謊與真實之間究竟在哪個界限能被明瞭?
你曾經怨恨你遭遇過的痛苦嗎。
當自己孤身在那無盡洶湧、無際無岸的海洋航行的時候。
《獨帆之聲》中,Donald對著幻影說:我寫不出我未到之處的故事。
所以,當我們回身,又該如何看待那曾激起的無數浪花?
在我拋去羅盤之時,才彷彿明白,那些謊與真實,都是為了存活與愛。
鯨魚在星夜下翻身
我們在城市裡流亡
我站在這裡
沒有翅膀也要
揮動手臂
命運常有陣風
有人被吹開
就從此散落
我知道你或許
再也不會回來了——〈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
劉定騫第二本詩集《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共分為五輯:失物招領、無人之境、逢魔之時、夜晚都知道、歲月的歌。
脈絡是在整理成冊的時候察覺的,才理解這些詩原來是我這兩年來走過的狀態痕跡。
失去親人、情感裡的混亂、家庭的衝突、自我懷疑的絕望,於是開始有意識無意識的討探命運與生命的關聯。
人,怎樣才算活得真實?
這些日子以來,我無時無刻都在對話,與外界、他人、自我和時間對話,試圖去理解生命的連結。
對他人有謊,對自我是否一定真實?
為了與世界維持運轉,我們用了多少謊去說服自己。
謊與真實之間究竟在哪個界限能被明瞭?
你曾經怨恨你遭遇過的痛苦嗎。
當自己孤身在那無盡洶湧、無際無岸的海洋航行的時候。
《獨帆之聲》中,Donald對著幻影說:我寫不出我未到之處的故事。
所以,當我們回身,又該如何看待那曾激起的無數浪花?
在我拋去羅盤之時,才彷彿明白,那些謊與真實,都是為了存活與愛。
作者簡介
劉定騫
一九八六年生,喜怒無常的咖啡吧台手。
在「騫言」擔任編劇。寫散文、寫詩、寫故事。
聰明的很慢。
著有詩集《失對白》。
www.facebook.com/DingCianLiu/
Instagram:dingcianliu
劉定騫
一九八六年生,喜怒無常的咖啡吧台手。
在「騫言」擔任編劇。寫散文、寫詩、寫故事。
聰明的很慢。
著有詩集《失對白》。
www.facebook.com/DingCianLiu/
Instagram:dingcianliu
推薦序
他的虛張聲勢沒要讓誰讀懂
徐珮芬
在不可考的年代,臺灣真實存在過一本叫做《怎樣交女朋友》的書籍,上頭告訴你虛張聲勢的方式,是表情痛苦地詢問身旁的妙齡女子:「妳有萬金油嗎?」(切記,表情要痛苦)。
而我與定騫的認識,可以回溯到兩人都還熱衷於在批踢踢詩版發文的時期,那時便對這個帳號十分有印象:「嗯,很會呦。」
見了面之後,發現他是很會,然而,不會的事更多。
他不會在詩裡召喚鋪天蓋地的災難、哀痛欲絕的場景或缺席的正義。他的詩安靜寬廣,偶爾讓我想到(溫柔時的)海子:
想寫一片風景給你
讓你在字裡躺下
寫了陽光就溫暖
寫了風就涼
上一次讀到這樣像蜂蜜蛋糕的情感,大概是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徹給小林綠的那段承諾:「春天的原野裡,妳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全身毛茸茸的像是天鵝絨,眼睛圓滾滾的。然後對妳說:『你好!小姐,要不要和我一起玩打滾吶?』……」
我曾經犯下一個奇異的錯誤,就是當面跟作者本人說:「欸,你的作品少了讓人不安的東西。」那個時刻,我無疑是倨傲的,忠誠信仰著唯有張愛玲或莒哈絲之流的暴戾與決絕,才是能唱進讀者耳朵深處的曲調。
後來我覺得慚愧了,當讀到定騫詩集裡這樣的句子:
太陽在地上畫出一個黑色的我
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說,作者的詩中似乎有好多個鐘面,大小不一,有的造型復古;有的潮到出水,有的會在徹夜未眠的清晨,不合時宜地跳出一隻巨大的布穀鳥。
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不會走。
仔細讀定騫的詩,你會看到對時間的「執著」──更精確地說,是追緬。這些句子,像是出自一個理應無憂的少年,無暇的眼神中,竟有種看盡離合、既來之則安之的坦然,讓你看著想哭。而作者把人弄到想哭的時候,彷彿就會羞赧的搓手,眼睛沒有在笑:「我是被剩下來的人,度過剩下的一生」
不得不說,作者的自棄程度,真是我見過的人中數一數二的強大,或許因為這樣,他的語言也跟著直接起來:「不想見的╱卻總是在無可避免的場合無處可逃╱想見的╱卻再也見不到」 。這樣的寫法,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粗糙了,卻更襯托出他用一顆真正活著的心在寫字這件事。
我懼怕技藝落到空心的人手中。我相信作者害怕的事比我更多,所以他握筆的時候相當溫柔:
我只是
想抵抗
長期的恐懼
試圖成為自己的白血球
你我都知道,人在恐懼的時候會莫名地笑,或是虛張聲勢地張牙舞爪(神啊,你到底要在我們身上設下多少惡意的機關,而人類要寫多少詩,才能傳達微弱的抗議之情?)。
始終讓我感到格格不入的部分是,作者無疑是個浮躁的傢伙(如果你跟他深談過就知道我所言不假),卻總能寫出如此靜謐的詩。有些句子,甚至只能讓年輕無憂的女子容身,彷彿他在真實世界中所面對的挫折與磨難,在他的字裡,都隨著高飛的風箏離開了地面。
令人厭倦的
從不是絕望的毀天滅地
而是至高的恐懼
它一直在那裡
上一本書的名字「失對白」重新降生在這本詩集裡,我不知道他想要表達甚麼。或許這是他虛張聲勢的方式,或許只是一個無心的玩笑;但我並不覺得作者有希望過誰真的讀懂。
追抑或趕,能由誰辨認出來
漉漉
閱讀詩集電子檔的時候,窗外正響著「臭豆腐~」閩南語的叫賣聲,心裡像膝跳反射般自動播放諸如「燒肉粽~」、「修理紗窗!修理紗門!」的廣播,閩南語錄音反覆播放的叫賣,是現在少數還富含古早情懷,又不刻意營造的風情。
我想起那次在鄉下四線道的大馬路旁,也擺著這樣一座攤車,攤車旁一隻黑狗持續向路的一頭眺望,佇立著,無視來來往往的車輛,只在深藍色小貨車出現時,才奮起追趕一段,追不上了,又悻悻地回到路旁。我看著牠幾番往返,不禁想,牠嘗試追趕的究竟是什麼呢,藍色小貨車象徵的,是需要被驅逐的恐懼,還是主人曾經的背影。
或許對我來說這本詩集也是這樣,內容透著一股很熟悉很熟悉的氣息,我像禁不起幻視的黑狗,每每看見影子就要起身。
劉定騫第一次跟我說詩集名稱要取為「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時,開玩笑地補了句,書名長一點看會不會賣得好一點,但看完裡頭所有的詩後,我其實可以理解這個長達13個字的書名,是恰恰好地貼切,關於表露出來的即便已經是謊言了,仍需要虛張聲勢。例如使我印象深刻的那幾句「有些東西是強求不來的/例如天賦/例如溫柔」、「我只是害怕自己/沒有太多表面的傷口/不值得讓誰/相信我痛」、「不管我將石子扔得多麼用力/仍無法激起多少漣漪」,至於字句在詩集裡確切的位置,這是讀者才能探究的樂趣。書名便正如詩集整體透露的氣氛,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既是熟悉、也是防禦。
或許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們那幾次奮起,究竟是為了追上、還是驅逐。那些使我們抗拒又渴望迫近的,終究化成四線道上偶爾出現的一輛深藍小貨車,我們虛張聲勢地追趕,又棄而轉身。
或者就把故事都留下
劉芳婷
和定騫相識在開店之初,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記憶裡,他逆光的身影佇立門前,笑容如鄰家男孩般親切,毫不做作的自然問候好像我們並非初次見面,而是久別重逢。平易近人原來能到如此境界,這讓天生內建距離感產生器的我,發自內心地深深欽佩。
定騫的人,是清朗秋日的樹林。氣溫微涼舒爽,陽光斑駁散落帶來些許暖意,茂密的枝杈交錯掩映,雖看不清全貌,但置身其中倒也自在。風吹過,有些綠堅決端立枝頭,有些轉為金紅,也有些承受不住時間的重量,就從此墜落。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臉書訊息閒聊之餘,偶爾他也傳些尚未發表的作品讓我先睹為快。他的人與他的文互為表裡,一面是細膩溫暖,一面是頹唐失落,卻呈現同樣善感。當困囿於生活的牢籠,回憶是無法再現的美好和遺憾,現實是不斷掙扎於生存的泥淖,日復一日,找不到一個位置好好將自己安放。於是他只得持續不停的寫,寫出的字成為深植的根綻裂於時空縫隙,騰挪出喘息的空間,盛裝滿溢的情感。
定騫的詩,是暗夜海域中風雨飄搖的孤島,薄霧綿延纏繞,景色暈成一片濃淡深淺的灰階,彷彿稍縱即逝,又彷彿永恆。面對命運的莫可奈何,他拾綴過往經歷的細節片段,藉文字刻鑿出點點星光,在暗夜中潛行。
一切不忍告別的,都被化作簡單卻錐心的字句乘載了傷痛;破碎是他,倔強是他,溫柔是他,守候是他。無論日常或是幻夢,坦誠抑或自欺,所有虛張聲勢的謊,都是為了正視探究自我與這個世界,理解何所謂愛與真實。
他的虛張聲勢沒要讓誰讀懂
徐珮芬
在不可考的年代,臺灣真實存在過一本叫做《怎樣交女朋友》的書籍,上頭告訴你虛張聲勢的方式,是表情痛苦地詢問身旁的妙齡女子:「妳有萬金油嗎?」(切記,表情要痛苦)。
而我與定騫的認識,可以回溯到兩人都還熱衷於在批踢踢詩版發文的時期,那時便對這個帳號十分有印象:「嗯,很會呦。」
見了面之後,發現他是很會,然而,不會的事更多。
他不會在詩裡召喚鋪天蓋地的災難、哀痛欲絕的場景或缺席的正義。他的詩安靜寬廣,偶爾讓我想到(溫柔時的)海子:
想寫一片風景給你
讓你在字裡躺下
寫了陽光就溫暖
寫了風就涼
上一次讀到這樣像蜂蜜蛋糕的情感,大概是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徹給小林綠的那段承諾:「春天的原野裡,妳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全身毛茸茸的像是天鵝絨,眼睛圓滾滾的。然後對妳說:『你好!小姐,要不要和我一起玩打滾吶?』……」
我曾經犯下一個奇異的錯誤,就是當面跟作者本人說:「欸,你的作品少了讓人不安的東西。」那個時刻,我無疑是倨傲的,忠誠信仰著唯有張愛玲或莒哈絲之流的暴戾與決絕,才是能唱進讀者耳朵深處的曲調。
後來我覺得慚愧了,當讀到定騫詩集裡這樣的句子:
太陽在地上畫出一個黑色的我
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說,作者的詩中似乎有好多個鐘面,大小不一,有的造型復古;有的潮到出水,有的會在徹夜未眠的清晨,不合時宜地跳出一隻巨大的布穀鳥。
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不會走。
仔細讀定騫的詩,你會看到對時間的「執著」──更精確地說,是追緬。這些句子,像是出自一個理應無憂的少年,無暇的眼神中,竟有種看盡離合、既來之則安之的坦然,讓你看著想哭。而作者把人弄到想哭的時候,彷彿就會羞赧的搓手,眼睛沒有在笑:「我是被剩下來的人,度過剩下的一生」
不得不說,作者的自棄程度,真是我見過的人中數一數二的強大,或許因為這樣,他的語言也跟著直接起來:「不想見的╱卻總是在無可避免的場合無處可逃╱想見的╱卻再也見不到」 。這樣的寫法,在我看來可以說是粗糙了,卻更襯托出他用一顆真正活著的心在寫字這件事。
我懼怕技藝落到空心的人手中。我相信作者害怕的事比我更多,所以他握筆的時候相當溫柔:
我只是
想抵抗
長期的恐懼
試圖成為自己的白血球
你我都知道,人在恐懼的時候會莫名地笑,或是虛張聲勢地張牙舞爪(神啊,你到底要在我們身上設下多少惡意的機關,而人類要寫多少詩,才能傳達微弱的抗議之情?)。
始終讓我感到格格不入的部分是,作者無疑是個浮躁的傢伙(如果你跟他深談過就知道我所言不假),卻總能寫出如此靜謐的詩。有些句子,甚至只能讓年輕無憂的女子容身,彷彿他在真實世界中所面對的挫折與磨難,在他的字裡,都隨著高飛的風箏離開了地面。
令人厭倦的
從不是絕望的毀天滅地
而是至高的恐懼
它一直在那裡
上一本書的名字「失對白」重新降生在這本詩集裡,我不知道他想要表達甚麼。或許這是他虛張聲勢的方式,或許只是一個無心的玩笑;但我並不覺得作者有希望過誰真的讀懂。
追抑或趕,能由誰辨認出來
漉漉
閱讀詩集電子檔的時候,窗外正響著「臭豆腐~」閩南語的叫賣聲,心裡像膝跳反射般自動播放諸如「燒肉粽~」、「修理紗窗!修理紗門!」的廣播,閩南語錄音反覆播放的叫賣,是現在少數還富含古早情懷,又不刻意營造的風情。
我想起那次在鄉下四線道的大馬路旁,也擺著這樣一座攤車,攤車旁一隻黑狗持續向路的一頭眺望,佇立著,無視來來往往的車輛,只在深藍色小貨車出現時,才奮起追趕一段,追不上了,又悻悻地回到路旁。我看著牠幾番往返,不禁想,牠嘗試追趕的究竟是什麼呢,藍色小貨車象徵的,是需要被驅逐的恐懼,還是主人曾經的背影。
或許對我來說這本詩集也是這樣,內容透著一股很熟悉很熟悉的氣息,我像禁不起幻視的黑狗,每每看見影子就要起身。
劉定騫第一次跟我說詩集名稱要取為「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時,開玩笑地補了句,書名長一點看會不會賣得好一點,但看完裡頭所有的詩後,我其實可以理解這個長達13個字的書名,是恰恰好地貼切,關於表露出來的即便已經是謊言了,仍需要虛張聲勢。例如使我印象深刻的那幾句「有些東西是強求不來的/例如天賦/例如溫柔」、「我只是害怕自己/沒有太多表面的傷口/不值得讓誰/相信我痛」、「不管我將石子扔得多麼用力/仍無法激起多少漣漪」,至於字句在詩集裡確切的位置,這是讀者才能探究的樂趣。書名便正如詩集整體透露的氣氛,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既是熟悉、也是防禦。
或許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們那幾次奮起,究竟是為了追上、還是驅逐。那些使我們抗拒又渴望迫近的,終究化成四線道上偶爾出現的一輛深藍小貨車,我們虛張聲勢地追趕,又棄而轉身。
或者就把故事都留下
劉芳婷
和定騫相識在開店之初,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記憶裡,他逆光的身影佇立門前,笑容如鄰家男孩般親切,毫不做作的自然問候好像我們並非初次見面,而是久別重逢。平易近人原來能到如此境界,這讓天生內建距離感產生器的我,發自內心地深深欽佩。
定騫的人,是清朗秋日的樹林。氣溫微涼舒爽,陽光斑駁散落帶來些許暖意,茂密的枝杈交錯掩映,雖看不清全貌,但置身其中倒也自在。風吹過,有些綠堅決端立枝頭,有些轉為金紅,也有些承受不住時間的重量,就從此墜落。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臉書訊息閒聊之餘,偶爾他也傳些尚未發表的作品讓我先睹為快。他的人與他的文互為表裡,一面是細膩溫暖,一面是頹唐失落,卻呈現同樣善感。當困囿於生活的牢籠,回憶是無法再現的美好和遺憾,現實是不斷掙扎於生存的泥淖,日復一日,找不到一個位置好好將自己安放。於是他只得持續不停的寫,寫出的字成為深植的根綻裂於時空縫隙,騰挪出喘息的空間,盛裝滿溢的情感。
定騫的詩,是暗夜海域中風雨飄搖的孤島,薄霧綿延纏繞,景色暈成一片濃淡深淺的灰階,彷彿稍縱即逝,又彷彿永恆。面對命運的莫可奈何,他拾綴過往經歷的細節片段,藉文字刻鑿出點點星光,在暗夜中潛行。
一切不忍告別的,都被化作簡單卻錐心的字句乘載了傷痛;破碎是他,倔強是他,溫柔是他,守候是他。無論日常或是幻夢,坦誠抑或自欺,所有虛張聲勢的謊,都是為了正視探究自我與這個世界,理解何所謂愛與真實。

【預購】馬來鬼圖鑑◎馬尼尼為
Regular price $24.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連馬來文都沒有的馬來鬼圖鑑,中文先有了!
首次、首次全面揭開馬來鬼面紗!
意識到鬼,才是文明。
100位馬來鬼,圖文並列解說。
幽冥、恐怖......還有爆笑(?) 新鮮有趣、背脊不會發涼(?)
屢獲獎助肯定的在台馬來西亞籍作家、畫家馬尼尼為耗費兩年查找、編寫、整理,以特殊油墨轉寫法畫的近百張鬼肖像——纖細毛邊筆觸、風格極簡,把鬼畫帶到另一生冷境界。
只要提到馬來鬼,馬來西亞人都會說,馬來鬼最多了!
馬來 西亞為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的鬼之多絕對凌駕其他種族之上,一切非空穴來風......
為什麼一種語言,意思為「鬼」的字可以有這麽多呢?
馬來文的「鬼」也叫「細東西」。
一般使用「hantu」,也使用「Makhluk halus」,「Makhluk」為「神創造物,包含人類、動物、大自」,「halus」為「細」,簡稱「細東西」,其它字像是「syaitan、jembalang、penunggu」也都是鬼的「代稱」,或是本書所列一百多個的「鬼名」,也都可使用為鬼的代稱,用原文上網搜尋都會出現可怕的畫面。(類似的鬼也見於鄰國泰國、印尼,但有稍微不太一樣的名字,本書以「馬來名」為主。)
本書由馬尼尼為親自費心收羅、編寫、編繪的一百位馬來鬼,揉合民俗學、民間傳說、人類學,加入藝術風格插圖,賦予圖鑑新的意義與收藏價值。
全書分成神隱小孩的鬼、和難產/女性相關的鬼、人養小鬼、精靈類、自然鬼、病鬼、其他類共七大類,一百位鬼。
進入馬來文化的偏門小徑,絕對一次看過癮、飽覽多樣的馬來鬼異想世界。
名人推薦
本書還沒有找到一個鬼推薦
馬來鬼來了。煙雨斜陽中,一群南方努山塔拉馬來世界的鬼魅,飄過巫來由海域到寶島福爾摩沙來了。馬來魑魅魍魎世界甚麼鬼都有,馬尼尼為甚麼鬼都畫得出來,令人長很多鬼知識。這本史上最不恐怖的鬼書,簡直是馬來「山海經」。──張錦忠(作家、學者)
這話題本身就很有意思,那是普遍性的萬物有靈論信仰(薩滿教)在前穆斯林馬來社會的體現,和華人鬼神遍佈的道教其實相去不遠,雖然留給我們的也許只是拿督公......
雖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其實畫鬼談何容易,尤其要畫數量那麼多的鬼——更何況,是如此陌生的馬來鬼,這是本難得的書。——黃錦樹 (作家、學者)
小時候,我老家周圍的樹林裡面有很多鬼,如今馬尼尼為把他們都畫出來了。不但有了自己的模樣,他們個個也都有了自己的傳記和歷史,使這些鬼不至被時間、以及正在流失中的森林所吞没。
我怕鬼,但我更貪玩。鬼是常捉替身的,小時候的我也許已經被抓替輪迴幾回了,這本書可以讓我辨識出替身,也再玩過一回童年。——廖克發 (導演)
首次、首次全面揭開馬來鬼面紗!
意識到鬼,才是文明。
100位馬來鬼,圖文並列解說。
幽冥、恐怖......還有爆笑(?) 新鮮有趣、背脊不會發涼(?)
屢獲獎助肯定的在台馬來西亞籍作家、畫家馬尼尼為耗費兩年查找、編寫、整理,以特殊油墨轉寫法畫的近百張鬼肖像——纖細毛邊筆觸、風格極簡,把鬼畫帶到另一生冷境界。
只要提到馬來鬼,馬來西亞人都會說,馬來鬼最多了!
馬來 西亞為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的鬼之多絕對凌駕其他種族之上,一切非空穴來風......
為什麼一種語言,意思為「鬼」的字可以有這麽多呢?
馬來文的「鬼」也叫「細東西」。
一般使用「hantu」,也使用「Makhluk halus」,「Makhluk」為「神創造物,包含人類、動物、大自」,「halus」為「細」,簡稱「細東西」,其它字像是「syaitan、jembalang、penunggu」也都是鬼的「代稱」,或是本書所列一百多個的「鬼名」,也都可使用為鬼的代稱,用原文上網搜尋都會出現可怕的畫面。(類似的鬼也見於鄰國泰國、印尼,但有稍微不太一樣的名字,本書以「馬來名」為主。)
本書由馬尼尼為親自費心收羅、編寫、編繪的一百位馬來鬼,揉合民俗學、民間傳說、人類學,加入藝術風格插圖,賦予圖鑑新的意義與收藏價值。
全書分成神隱小孩的鬼、和難產/女性相關的鬼、人養小鬼、精靈類、自然鬼、病鬼、其他類共七大類,一百位鬼。
進入馬來文化的偏門小徑,絕對一次看過癮、飽覽多樣的馬來鬼異想世界。
名人推薦
本書還沒有找到一個鬼推薦
馬來鬼來了。煙雨斜陽中,一群南方努山塔拉馬來世界的鬼魅,飄過巫來由海域到寶島福爾摩沙來了。馬來魑魅魍魎世界甚麼鬼都有,馬尼尼為甚麼鬼都畫得出來,令人長很多鬼知識。這本史上最不恐怖的鬼書,簡直是馬來「山海經」。──張錦忠(作家、學者)
這話題本身就很有意思,那是普遍性的萬物有靈論信仰(薩滿教)在前穆斯林馬來社會的體現,和華人鬼神遍佈的道教其實相去不遠,雖然留給我們的也許只是拿督公......
雖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其實畫鬼談何容易,尤其要畫數量那麼多的鬼——更何況,是如此陌生的馬來鬼,這是本難得的書。——黃錦樹 (作家、學者)
小時候,我老家周圍的樹林裡面有很多鬼,如今馬尼尼為把他們都畫出來了。不但有了自己的模樣,他們個個也都有了自己的傳記和歷史,使這些鬼不至被時間、以及正在流失中的森林所吞没。
我怕鬼,但我更貪玩。鬼是常捉替身的,小時候的我也許已經被抓替輪迴幾回了,這本書可以讓我辨識出替身,也再玩過一回童年。——廖克發 (導演)
編、繪者簡介
馬尼尼為 maniniwei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台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我們明天再說話》、《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十餘冊。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馬尼尼為 maniniwei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台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我們明天再說話》、《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十餘冊。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