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2019臺灣詩選◎孫梓評編
Regular price $2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2019年揀選一盤豐盛的臺灣詩壇收穫
《臺灣詩選》三十餘年,每年一冊都是一年份時間中的切片,二魚文化蒙各方提攜不棄,2019年也是豐收年,由主編孫梓評不分流通媒介,為讀者選出各色各異、飽含生命景色流光的詩作。
以詩人出生年層分章節,覽盡經歷不同時代環境、年歲形成獨有的觀看,如何將2019年風土雨水,結成纍纍果實:帶著集體潛意識的虛擬口感、各自果核內隱密的紋脈、脆爽間夾雜甜與苦澀的意識淌流、充滿家鄉情懷的當地特產,滿足最不知饜膩,採摘的詩文的手。
《臺灣詩選》三十餘年,每年一冊都是一年份時間中的切片,二魚文化蒙各方提攜不棄,2019年也是豐收年,由主編孫梓評不分流通媒介,為讀者選出各色各異、飽含生命景色流光的詩作。
以詩人出生年層分章節,覽盡經歷不同時代環境、年歲形成獨有的觀看,如何將2019年風土雨水,結成纍纍果實:帶著集體潛意識的虛擬口感、各自果核內隱密的紋脈、脆爽間夾雜甜與苦澀的意識淌流、充滿家鄉情懷的當地特產,滿足最不知饜膩,採摘的詩文的手。
編者簡介
孫梓評
1976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
孫梓評
1976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
後記
如果臺灣是形容詞 《2019臺灣詩選》編選筆記
孫梓評
一
原以為,會編出一本薄薄的年度詩選。
捫心自問,我不是一個好相處的讀者,略窄的胃口使我讀詩時如同尋求食物般直覺,許多菜色不在我的餐盤上,一如許多詩集不在我的書架上。多年來我始終羨慕對詩有好胃口的鯨向海(1976-),他偏愛詩獨有的形式、相較其他文類更顯輕盈的特性,生活再窘迫,也不至於容不下一首詩。但我,當讀到能以高密度文字摺疊詩意與思想的小說,轉身面對某些訊息量偏低的詩,總有訥訥之感;同時,不知為何,相較於一首寫壞的詩,一篇寫壞的散文,更容易得到我的原諒。
基於這份自知之明,副刊審稿,我常提醒自己:主觀固然難以避免,但盡可能把「我」縮至固定規格,像奇異果包裝廠依果實尺寸進行裝箱的作業員,那條運送果實的履帶從很遠的地方開始轉動,我的工作,是依照既有的尺寸規格,讓(不必然合我口味的)果實能藉由各種銷售管道(紙本,電子報,臉書),去到消費者(讀者)面前。
編年度詩選,角色似乎略有不同。
關鍵字是「2019年」、「臺灣」、「詩」、「選」。時空限定,文類限定,編者限定。我從一個名為「2019年」的冷藏庫,挑出自覺口味宜(忤)人的預冷果物,再依照內心期盼的裝潢,成為一間果物選品店。
二
不是因為擔心品項太少,客人繞了一圈空手而歸,才迎進比預期更多的貨。
我在圖書館,捧著被裝訂成每月一輯的報紙至空桌,時間在翻閱的指尖遭遇貶值卻又凝重,一邊懷念曾有許多副刊的年代,一邊檢驗碩果僅存的副刊負載怎樣的功能:仍企圖與時代對話嗎?副刊編輯關心什麼?詩歌寫作者在意什麼?或在期刊室,借來散裝於開架的文學雜誌與詩刊,逐一重溫2019年大大小小的題目。每每,圖書館關門後,走在明暗曲折的長巷,心中有飽滿有徬徨。
網路時代,有些工作可以在家裡打開老筆電進行。我上網閱讀發表詩且包含朗讀的網路副刊,臉書上張貼(而非創作)詩、評論詩的專頁,搜尋得到的地方文學獎與學生文學獎得獎作。考量到有些作者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因此,我也羅列一份2019年詩集出版清單,讀後選擇所要的。
當名單更添長更豐富,我腦中的星圖漸次明晰——決定以出生年由近至遠來成為這冊詩選的結構。一直覺得,出生年僅四個數字,卻比文字建構的作者介紹更有效、簡便錨定出一名寫作者的座標。1990世代寫詩及其繼承的詩觀,和1930世代未必不同;然1940世代所歷,與1980世代的人生風景勢必有異。標示出生年,也便利讀者理解寫作者此刻來到生命中哪個階段,關心什麼主題,如何表現。即使同世代的寫作者,也可能因其風格與教養,得到各自表情。
近廿年前課堂上,我的老師羅智成(1955-)笑稱臺灣現代詩人乃「三代同堂」,那時孤獨國猶未傾圮,石室還沒真的死亡,敲打樂仍有回聲,用腳思想的人慢慢走……如今,連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都不在了。
所幸,詩創作的隊伍仍這樣浩蕩。目錄所列,必然因為各種因素愧有遺漏,但若做為(不完整的)指南,由此出發,一窺持續湧動生命的臺灣現代詩創作者,應該也是可以的吧。
三
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比如夏宇(1956-)。2016年夏宇發行《第一人稱》,詩是拍壞的好照片,結合台原偶戲團演出、舉辦新書發表會,並有影像展暨裝置作品《慢速奔馳》——或許可以說,「詩人夏宇」一次次證明她是臺灣當代最重要的「詩行動」(更何況,她還滲透流行音樂,寫了這隻那隻斑馬……)。2019年夏宇出版《羅曼史作為頓悟》,一如只印了七張明信片當成新書發表會般低調,此書也不費心裝幀,僅一百磅單光牛皮印刷,線裝,透明賽璐璐片裹住純白封面上的紅手套究竟是毛料(約會用?)還是塑料(家事用?)未有定論,但內裡規矩印刷的細明體,確實有要我們好好讀詩的用意。
怎樣的詩呢,一前一後兩首長作,前者首刊於搭配即興音樂的柏林念誦,後者發表於裝置藝術的臺北跑馬燈,夏宇邀請我們隨時參與,任意中斷,語言像夜空煙火,那一發光就煙散的語言,是邊界的語言,介於中文和翻譯之間,詩和非詩之間,敘述和反敘述之間,彷彿更形隨意的結構,卻總允許不只一個劇場:資本主義社會人間關係。透過對話時有他人加入,性別處境及其遭遇,還有,永恆滾動於各處的「我」,「是那許多不對稱的人完成了我現在的樣子」。
特別喜歡書中一首〈變成湖〉,討論看似最普通的話語如何使生活(廢棄)的水面變為營養豐富,願能收錄。可惜執行編輯筱筠收到歉意的回信,夏宇覺得〈變成湖〉「沒有寫好,一直在等它變化」。
謝謝夏宇。
四
流行音樂是我輩日常澆灌。音樂載體日新月異,大眾成為分眾,芭樂而至饒舌,音樂總是在的吧。回想起來,流行歌詞的營養和詩的營養往往雙效合一。是流行歌讓十二歲的我知道,有人每天打掃身體裡面心的房間,雲的移動是因為騷動,聲音可以是紫色的。如果《2019臺灣詩選》收錄一首歌詞,我想會是陳珊妮和呂士軒共同創作的〈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甚至,徐研培手指撥動吉他,那極美的線條也想收錄。
我不確定活著還得點播幾次陳黎〈秋歌〉:「當親愛的神用突然的死/測驗我們對這世界的忠貞」,而陳珊妮溫柔點破「原來生活不過是停下來就傾倒的單車」。所以,有不告而別的人,有逆向走來的七百萬人,有結伴同行的兩百萬人,有施暴的人,有抗爭的人——「總有天我會打破那扇窗戶的」。
第一次的副歌只有三句:「我要成為~小王子的那朵玫瑰/我要成為~風之谷的一段配樂/我要成為~當年的我的志願」。成為小王子的玫瑰是多麼無聊的事,然確實有種心願是只在愛人目光中感覺特別,不必承受他人視線落差?成為配樂是多麼遐想的事,在後文明時代,要身為戰鬥的配樂還是安魂的配樂才算得其所哉?成為當年的志願是多麼感傷的事,恐怕九成的人(包括我),站立於現在的陰影,都已遺忘當時的月亮?
五
陳珊妮說,「所有配不上這個時代的普通人,都在創造新的時代。」
就像,一場賽事,有夠好的作品,夠好的評審卻沒出現。
六
就像,2019年下半,許多日子,我賴在網路,關注香港抗爭運動報導或直播。不是其他地方苦難不值一提,但當新疆再教育營已被披露的洗腦、暴力、性侵,被中國政府移植到長期處於國際關注下的香港;當原屬於住民或觀光客的街頭,烽煙燃起,恣意催淚,無故拘捕年輕孩子;當高樓墜人,海現浮屍,訴求遊行未獲回應,侯俊明版畫《盧亭》竟成預言……愈來愈多紀念日了,日子坑坑巴巴,抗爭始終未歇。
原希望詩選中有一特輯,獻給這個「無大台」,充滿動能與創意,為了自由,在所不惜的抗爭行動。當然還因為,臺港之間千絲萬縷,香港命運,緊緊牽繫著臺灣。2019年末,當我終於可以到抵香港,恰好逢上低谷中相對寧馨的日子,人們視若無物經過地鐵裡駐守的武裝港警,走過傷口般包紮的港鐵出口,踏過斑馬線塗鴉「香港人反抗!」,來到港島,港府很快已派人將一大片一大片標語塗白(那一秒忽然明白為何恐怖是白色的);然而情侶牽手等候巴士的站牌上,有人寫:「生活如常?」貘記洗手間窗格,仍貼著兩行字:「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來到2020年,世界淪陷於一疫,香港抗爭運動屆滿週年,中國強推港版國安法,遊行一再不獲批准,港人各種努力不懈,企圖發聲——詩選中,從李玥,至楊佳嫻,韓麗珠,廖偉棠,鴻鴻,都以詩作對抗爭運動有程度不一的反思與回應。嵌在由近至遠的日子裡,像時間翻頁時總會遇上的紀念日吧。
七
《2019臺灣詩選》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臺灣」。
臺灣是什麼?一座島?一個國家?一些族群?幾種語言?臺灣能否是形容詞?如果臺灣是形容詞,假使有人說:「刻意採用這個形式,會顯得沒那麼臺灣」、「一個再小的題目,也可能寫得非常臺灣」、「詩中所有比喻系統,都貼切、準確,而且臺灣」,他們所說,會是什麼?
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國家——時間長度僅次於敘利亞,曾歷經三十八年戒嚴的臺灣,來到這一步,象徵的不僅是性別平權,更是人權價值的確立。在香港抗爭運動中,露出獰牙的專制威權,使我們更加知覺,看似日常普通的一切,可以轉眼被誰收回。我的香港朋友E在無印良品店舖試筆簿拍下一張照片,原被用來測試筆墨的筆記本,彷彿成了繪馬,或是許願池,上面各種顏色的字是:「香港加油!」、「fight for freedom」、「Be Water」、「想去Taiwan旅行啊」……
臺灣一年四季盛產果物,在《2019臺灣詩選》這間選品店裡,希望這些口味宜(忤)人的果物,吃起來都很臺灣。
如果臺灣是形容詞 《2019臺灣詩選》編選筆記
孫梓評
一
原以為,會編出一本薄薄的年度詩選。
捫心自問,我不是一個好相處的讀者,略窄的胃口使我讀詩時如同尋求食物般直覺,許多菜色不在我的餐盤上,一如許多詩集不在我的書架上。多年來我始終羨慕對詩有好胃口的鯨向海(1976-),他偏愛詩獨有的形式、相較其他文類更顯輕盈的特性,生活再窘迫,也不至於容不下一首詩。但我,當讀到能以高密度文字摺疊詩意與思想的小說,轉身面對某些訊息量偏低的詩,總有訥訥之感;同時,不知為何,相較於一首寫壞的詩,一篇寫壞的散文,更容易得到我的原諒。
基於這份自知之明,副刊審稿,我常提醒自己:主觀固然難以避免,但盡可能把「我」縮至固定規格,像奇異果包裝廠依果實尺寸進行裝箱的作業員,那條運送果實的履帶從很遠的地方開始轉動,我的工作,是依照既有的尺寸規格,讓(不必然合我口味的)果實能藉由各種銷售管道(紙本,電子報,臉書),去到消費者(讀者)面前。
編年度詩選,角色似乎略有不同。
關鍵字是「2019年」、「臺灣」、「詩」、「選」。時空限定,文類限定,編者限定。我從一個名為「2019年」的冷藏庫,挑出自覺口味宜(忤)人的預冷果物,再依照內心期盼的裝潢,成為一間果物選品店。
二
不是因為擔心品項太少,客人繞了一圈空手而歸,才迎進比預期更多的貨。
我在圖書館,捧著被裝訂成每月一輯的報紙至空桌,時間在翻閱的指尖遭遇貶值卻又凝重,一邊懷念曾有許多副刊的年代,一邊檢驗碩果僅存的副刊負載怎樣的功能:仍企圖與時代對話嗎?副刊編輯關心什麼?詩歌寫作者在意什麼?或在期刊室,借來散裝於開架的文學雜誌與詩刊,逐一重溫2019年大大小小的題目。每每,圖書館關門後,走在明暗曲折的長巷,心中有飽滿有徬徨。
網路時代,有些工作可以在家裡打開老筆電進行。我上網閱讀發表詩且包含朗讀的網路副刊,臉書上張貼(而非創作)詩、評論詩的專頁,搜尋得到的地方文學獎與學生文學獎得獎作。考量到有些作者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因此,我也羅列一份2019年詩集出版清單,讀後選擇所要的。
當名單更添長更豐富,我腦中的星圖漸次明晰——決定以出生年由近至遠來成為這冊詩選的結構。一直覺得,出生年僅四個數字,卻比文字建構的作者介紹更有效、簡便錨定出一名寫作者的座標。1990世代寫詩及其繼承的詩觀,和1930世代未必不同;然1940世代所歷,與1980世代的人生風景勢必有異。標示出生年,也便利讀者理解寫作者此刻來到生命中哪個階段,關心什麼主題,如何表現。即使同世代的寫作者,也可能因其風格與教養,得到各自表情。
近廿年前課堂上,我的老師羅智成(1955-)笑稱臺灣現代詩人乃「三代同堂」,那時孤獨國猶未傾圮,石室還沒真的死亡,敲打樂仍有回聲,用腳思想的人慢慢走……如今,連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都不在了。
所幸,詩創作的隊伍仍這樣浩蕩。目錄所列,必然因為各種因素愧有遺漏,但若做為(不完整的)指南,由此出發,一窺持續湧動生命的臺灣現代詩創作者,應該也是可以的吧。
三
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比如夏宇(1956-)。2016年夏宇發行《第一人稱》,詩是拍壞的好照片,結合台原偶戲團演出、舉辦新書發表會,並有影像展暨裝置作品《慢速奔馳》——或許可以說,「詩人夏宇」一次次證明她是臺灣當代最重要的「詩行動」(更何況,她還滲透流行音樂,寫了這隻那隻斑馬……)。2019年夏宇出版《羅曼史作為頓悟》,一如只印了七張明信片當成新書發表會般低調,此書也不費心裝幀,僅一百磅單光牛皮印刷,線裝,透明賽璐璐片裹住純白封面上的紅手套究竟是毛料(約會用?)還是塑料(家事用?)未有定論,但內裡規矩印刷的細明體,確實有要我們好好讀詩的用意。
怎樣的詩呢,一前一後兩首長作,前者首刊於搭配即興音樂的柏林念誦,後者發表於裝置藝術的臺北跑馬燈,夏宇邀請我們隨時參與,任意中斷,語言像夜空煙火,那一發光就煙散的語言,是邊界的語言,介於中文和翻譯之間,詩和非詩之間,敘述和反敘述之間,彷彿更形隨意的結構,卻總允許不只一個劇場:資本主義社會人間關係。透過對話時有他人加入,性別處境及其遭遇,還有,永恆滾動於各處的「我」,「是那許多不對稱的人完成了我現在的樣子」。
特別喜歡書中一首〈變成湖〉,討論看似最普通的話語如何使生活(廢棄)的水面變為營養豐富,願能收錄。可惜執行編輯筱筠收到歉意的回信,夏宇覺得〈變成湖〉「沒有寫好,一直在等它變化」。
謝謝夏宇。
四
流行音樂是我輩日常澆灌。音樂載體日新月異,大眾成為分眾,芭樂而至饒舌,音樂總是在的吧。回想起來,流行歌詞的營養和詩的營養往往雙效合一。是流行歌讓十二歲的我知道,有人每天打掃身體裡面心的房間,雲的移動是因為騷動,聲音可以是紫色的。如果《2019臺灣詩選》收錄一首歌詞,我想會是陳珊妮和呂士軒共同創作的〈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甚至,徐研培手指撥動吉他,那極美的線條也想收錄。
我不確定活著還得點播幾次陳黎〈秋歌〉:「當親愛的神用突然的死/測驗我們對這世界的忠貞」,而陳珊妮溫柔點破「原來生活不過是停下來就傾倒的單車」。所以,有不告而別的人,有逆向走來的七百萬人,有結伴同行的兩百萬人,有施暴的人,有抗爭的人——「總有天我會打破那扇窗戶的」。
第一次的副歌只有三句:「我要成為~小王子的那朵玫瑰/我要成為~風之谷的一段配樂/我要成為~當年的我的志願」。成為小王子的玫瑰是多麼無聊的事,然確實有種心願是只在愛人目光中感覺特別,不必承受他人視線落差?成為配樂是多麼遐想的事,在後文明時代,要身為戰鬥的配樂還是安魂的配樂才算得其所哉?成為當年的志願是多麼感傷的事,恐怕九成的人(包括我),站立於現在的陰影,都已遺忘當時的月亮?
五
陳珊妮說,「所有配不上這個時代的普通人,都在創造新的時代。」
就像,一場賽事,有夠好的作品,夠好的評審卻沒出現。
六
就像,2019年下半,許多日子,我賴在網路,關注香港抗爭運動報導或直播。不是其他地方苦難不值一提,但當新疆再教育營已被披露的洗腦、暴力、性侵,被中國政府移植到長期處於國際關注下的香港;當原屬於住民或觀光客的街頭,烽煙燃起,恣意催淚,無故拘捕年輕孩子;當高樓墜人,海現浮屍,訴求遊行未獲回應,侯俊明版畫《盧亭》竟成預言……愈來愈多紀念日了,日子坑坑巴巴,抗爭始終未歇。
原希望詩選中有一特輯,獻給這個「無大台」,充滿動能與創意,為了自由,在所不惜的抗爭行動。當然還因為,臺港之間千絲萬縷,香港命運,緊緊牽繫著臺灣。2019年末,當我終於可以到抵香港,恰好逢上低谷中相對寧馨的日子,人們視若無物經過地鐵裡駐守的武裝港警,走過傷口般包紮的港鐵出口,踏過斑馬線塗鴉「香港人反抗!」,來到港島,港府很快已派人將一大片一大片標語塗白(那一秒忽然明白為何恐怖是白色的);然而情侶牽手等候巴士的站牌上,有人寫:「生活如常?」貘記洗手間窗格,仍貼著兩行字:「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來到2020年,世界淪陷於一疫,香港抗爭運動屆滿週年,中國強推港版國安法,遊行一再不獲批准,港人各種努力不懈,企圖發聲——詩選中,從李玥,至楊佳嫻,韓麗珠,廖偉棠,鴻鴻,都以詩作對抗爭運動有程度不一的反思與回應。嵌在由近至遠的日子裡,像時間翻頁時總會遇上的紀念日吧。
七
《2019臺灣詩選》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臺灣」。
臺灣是什麼?一座島?一個國家?一些族群?幾種語言?臺灣能否是形容詞?如果臺灣是形容詞,假使有人說:「刻意採用這個形式,會顯得沒那麼臺灣」、「一個再小的題目,也可能寫得非常臺灣」、「詩中所有比喻系統,都貼切、準確,而且臺灣」,他們所說,會是什麼?
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國家——時間長度僅次於敘利亞,曾歷經三十八年戒嚴的臺灣,來到這一步,象徵的不僅是性別平權,更是人權價值的確立。在香港抗爭運動中,露出獰牙的專制威權,使我們更加知覺,看似日常普通的一切,可以轉眼被誰收回。我的香港朋友E在無印良品店舖試筆簿拍下一張照片,原被用來測試筆墨的筆記本,彷彿成了繪馬,或是許願池,上面各種顏色的字是:「香港加油!」、「fight for freedom」、「Be Water」、「想去Taiwan旅行啊」……
臺灣一年四季盛產果物,在《2019臺灣詩選》這間選品店裡,希望這些口味宜(忤)人的果物,吃起來都很臺灣。

【預購】喫東西集◎楊子葆(繪者:楊允城)
Regular price $24.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焦桐:「這正是我所服膺的飲食書寫美學。」
趣而不媚俗、雅而不乏味;融東西飲食文化,喚醒「喫東西」靈魂
◆東西飲食文化的趣味
李白說:「天上地下,牡蠣獨尊」,但路易十八被叫做路易十蠔,又是什麼意思?
大家熟悉的羅宋湯,主材料甜菜還有什麼吃法?為何被法國人討厭?
各國菜餚在外交史上有超乎你想像的重要地位?
指稱為「野蠻人」的韃靼牛肉為何成為法國名菜?
德國豬腳常搭配的酸菜,其實是亞洲傳去的?
◆對「東西」的飲食哲思
欣賞葡萄酒一連串選酒、醒酒、搭配、品嘗、分享、詮釋種種儀式,不只為了矯揉造作,而是把這樣東西視為有靈魂的存在。「萬物皆有靈」(Tout ce qui existe recèle une âme.),是喫東西重要的認知。
「華人社群,基本上仍停留在一個以物質為中心的文化環境裡,不但對於物品抱持著消費主義的態度,甚至還有將人當成物看待的『物化』傾向。因為物是物、人也是物,既然都是具體可見的『物』,因此毋須溝通,遑論發掘……只要使用、消費與剝削、宰制即可。雖然從我們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發覺許多關於愛、利他以及深刻的心靈與行為,但誠實公允地說,周遭的基礎社會文化並不真正鼓勵將物、將葡萄酒放在與人平等地位來對待的態度與哲學。」
楊子葆對法國飲食文化的認識,起於念書時的「教父」。因為學業跟不上,學校斷定他不理解法國人的想法,因而派了一名將軍當他的教父。每週,楊子葆都要去將軍家吃飯,從如何用餐具、如何品酒,慢慢地,他才深刻體驗法國飲食文化的厚度。從一個略「仇富」、搞不懂為何吃飯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花蓮小孩,到深深同理這個「將飲食放的比人還高」的文化的美食愛好者,東西潮流匯集在這一人。
在台灣(東方)長大、法國(西方)啟蒙、深信多元文化可以共同繁榮的他,到底會如何開拓飲食書寫新局?他說:「也許東拼西湊,也許東成西就,但『文明饗宴』與『東西靈魂對話』的美夢,始終是縈繞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隱而不顯的低吟歌聲。」你,聽見了嗎?

【預購】樓下住個GAY◎陳克華
Regular price $2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歷史上男人的世界原來就不是我們原先以為的那麼「異性戀」
只能說在純男性的世界裡,仍存在許多無法被清楚定義的灰色地帶,
在那裡男男如父子師生般交著心,交換著盟誓,有時甚至也交換著體液,卻完全不是我們以為的同志那回事,一切只能如尼采的讚嘆:「人性的,太人性的啊!」──陳克華
◆醫生詩人陳克華以寫作,描寫男同生活的情與慾、愛戀與別離、盼望與不得,彷彿一扇一扇的窗,引光洞照靈魂之所在,反覆觀照己身和他者的世界。
◆89篇彩虹散文集結+1篇〈我的徵婚啟事〉=90篇男同生活側寫
│Chapter 1公寓生活│
一個人的早餐,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上健身房,一個人的除夕夜……
我是Gay,我沒有伴侶也不能結婚,所以我一個人旅行,這有什麼問題嗎?
│Chapter 2 彩虹衣櫃│
從柏拉圖到亞藍‧圖靈,
從佛洛伊德到三島由紀夫,
從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到艾爾頓‧強,
知不知道身邊有那麼多同志?包括自己的同事,上司,和小孩?
│Chapter 3 同志的人權宣言│
大眾和媒體就是喜歡把你重新塞回衣櫥裡,
重覆觀看你出櫃過程的驚險和痛楚。多麼殘忍。
沒錯。出櫃本身就是這麼殘忍的一回事。
香港出櫃女詩人游靜說得好:「一旦出櫃,你就會出櫃出個沒完沒了。」
◆本書同志宣言:
‧既然不生殖,生物進化為何保留了同性戀,是大自然一個難解而高深的謎。
‧「為愛走天涯」在異性戀的世界是小說情節,於同志卻是天天上演的戲碼。
‧身旁大多數同志友人是在幼稚園或更早,就知道自己是愛男生的。那當中有「選擇」?當然沒有。既無選擇,何來罪衍?何來罪惡感?
‧有人上街反對婚姻平權,同性婚姻需要社會共識?那你結婚有沒有來問過我?
‧如此充滿敵視,輕蔑,惡意與誤解的大環境裡,愛滋帶原比率仍然年年增高,可見得對立與指責永遠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的是玉石俱焚。
‧不要再傷害一個無辜的女孩了,同志終究不能給女人幸福的!千萬要挺住,不要向週圍的壓力屈服,也不要自欺欺人步入禮堂。
‧其實了解「多元家庭」一點不難,「彼亦人子」的平等心就是了。
自信滿滿、對西方「稻米皇后」有絕對致命吸引力的Frankie,一站站不斷體驗到網路對他的欺瞞和人性的炎涼……。看著Sam一家四口─兩個爸爸,兩個男孩和樂融融的照片,同志的幸福如此簡單,又如此難……。年過四十的Bruce不想一生孤寡,終於裝好了交友軟體Grindr和Jack’d,正式下海碰運氣。……為愛走天涯的Warren;隱藏於宗教團體內,搭乘愛之船的兩個和尚;走入婚姻卻到處打野食的Boki;選擇過正常人生活的當兵同袍James,以及無法為愛人簽手術同意書的Tom……
暗戀的情,隱藏的情,欺瞞的情,虛榮的情……,從柏拉圖到亞藍‧圖靈,從佛洛伊德到三島由紀夫,從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到艾爾頓‧強。知不知道身邊有那麼多同志?包括自己的同事,上司,和小孩?本書的第一單元「公寓生活」與第二單元「彩虹衣櫃」,作者藉由「我」的主述及「他者」的故事,將男同生活做了情感隱晦卻愛慾露骨的完整側寫。同志議題由「情慾」展開,卻在宗教、道德規範上停滯不前。同性戀,也是「人」的一部分,如果能夠移除橫在心中的樑木與成見,我們會赫然發現「原來同志就在你身邊」,而且還這麼多,這麼優秀,這麼值得愛。
此外,近來「多元成家」或「反多元成家」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婚姻與愛的自由不但是個人意志的抉擇,也是憲法賦予保障的權力,誰有資格論斷?誰有資格阻擋?而蒙昧懵然地踏入成年的我們,何時才能承認,其實我們對人性的「真相」有多麼無知?作者陳克華在本書第三單元「同志的人權宣言」中所吶喊的正是多元價值,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充分了解、接受,成全別人亦造就自己。有朝一日,讓每一個「人」,平等的,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可以活得那麼理直氣壯。
在那裡男男如父子師生般交著心,交換著盟誓,有時甚至也交換著體液,卻完全不是我們以為的同志那回事,一切只能如尼采的讚嘆:「人性的,太人性的啊!」──陳克華
◆醫生詩人陳克華以寫作,描寫男同生活的情與慾、愛戀與別離、盼望與不得,彷彿一扇一扇的窗,引光洞照靈魂之所在,反覆觀照己身和他者的世界。
◆89篇彩虹散文集結+1篇〈我的徵婚啟事〉=90篇男同生活側寫
│Chapter 1公寓生活│
一個人的早餐,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上健身房,一個人的除夕夜……
我是Gay,我沒有伴侶也不能結婚,所以我一個人旅行,這有什麼問題嗎?
│Chapter 2 彩虹衣櫃│
從柏拉圖到亞藍‧圖靈,
從佛洛伊德到三島由紀夫,
從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到艾爾頓‧強,
知不知道身邊有那麼多同志?包括自己的同事,上司,和小孩?
│Chapter 3 同志的人權宣言│
大眾和媒體就是喜歡把你重新塞回衣櫥裡,
重覆觀看你出櫃過程的驚險和痛楚。多麼殘忍。
沒錯。出櫃本身就是這麼殘忍的一回事。
香港出櫃女詩人游靜說得好:「一旦出櫃,你就會出櫃出個沒完沒了。」
◆本書同志宣言:
‧既然不生殖,生物進化為何保留了同性戀,是大自然一個難解而高深的謎。
‧「為愛走天涯」在異性戀的世界是小說情節,於同志卻是天天上演的戲碼。
‧身旁大多數同志友人是在幼稚園或更早,就知道自己是愛男生的。那當中有「選擇」?當然沒有。既無選擇,何來罪衍?何來罪惡感?
‧有人上街反對婚姻平權,同性婚姻需要社會共識?那你結婚有沒有來問過我?
‧如此充滿敵視,輕蔑,惡意與誤解的大環境裡,愛滋帶原比率仍然年年增高,可見得對立與指責永遠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的是玉石俱焚。
‧不要再傷害一個無辜的女孩了,同志終究不能給女人幸福的!千萬要挺住,不要向週圍的壓力屈服,也不要自欺欺人步入禮堂。
‧其實了解「多元家庭」一點不難,「彼亦人子」的平等心就是了。
自信滿滿、對西方「稻米皇后」有絕對致命吸引力的Frankie,一站站不斷體驗到網路對他的欺瞞和人性的炎涼……。看著Sam一家四口─兩個爸爸,兩個男孩和樂融融的照片,同志的幸福如此簡單,又如此難……。年過四十的Bruce不想一生孤寡,終於裝好了交友軟體Grindr和Jack’d,正式下海碰運氣。……為愛走天涯的Warren;隱藏於宗教團體內,搭乘愛之船的兩個和尚;走入婚姻卻到處打野食的Boki;選擇過正常人生活的當兵同袍James,以及無法為愛人簽手術同意書的Tom……
暗戀的情,隱藏的情,欺瞞的情,虛榮的情……,從柏拉圖到亞藍‧圖靈,從佛洛伊德到三島由紀夫,從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到艾爾頓‧強。知不知道身邊有那麼多同志?包括自己的同事,上司,和小孩?本書的第一單元「公寓生活」與第二單元「彩虹衣櫃」,作者藉由「我」的主述及「他者」的故事,將男同生活做了情感隱晦卻愛慾露骨的完整側寫。同志議題由「情慾」展開,卻在宗教、道德規範上停滯不前。同性戀,也是「人」的一部分,如果能夠移除橫在心中的樑木與成見,我們會赫然發現「原來同志就在你身邊」,而且還這麼多,這麼優秀,這麼值得愛。
此外,近來「多元成家」或「反多元成家」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婚姻與愛的自由不但是個人意志的抉擇,也是憲法賦予保障的權力,誰有資格論斷?誰有資格阻擋?而蒙昧懵然地踏入成年的我們,何時才能承認,其實我們對人性的「真相」有多麼無知?作者陳克華在本書第三單元「同志的人權宣言」中所吶喊的正是多元價值,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充分了解、接受,成全別人亦造就自己。有朝一日,讓每一個「人」,平等的,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可以活得那麼理直氣壯。
作者簡介
陳克華
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主編。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等獎項。文字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近四十冊,有聲出版則有「凝視(陳克華詩歌吟唱專輯)」(巨禮文化),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展覽並獲獎,並有日文,德文版詩集出版。
陳克華
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主編。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等獎項。文字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近四十冊,有聲出版則有「凝視(陳克華詩歌吟唱專輯)」(巨禮文化),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展覽並獲獎,並有日文,德文版詩集出版。
代序
我的徵婚啟事
五十好幾了,孔子說的「知天命」,應該不包括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結婚,適合什麼樣的對象,能不能白首偕老。
我十八歲確知自己是同志,但卅年轉眼過去了,卻還是不知道何謂「同性伴侶」。
相信「門當戶對」的朋友,看和我交手過的對象,可謂橫跨三百六十五行的「百工圖」,無不勸告:何不妨從有博士學歷的開始挑起?
奈何同志身上所有挑得出的毛病或惡習,我一應俱全,腦袋算什麼,脖子以下長得像真崎航比較重要。
「性事上彼此吸引,能滿足,」我反駁:「能配合最重要!」
條件再好那話兒底下硬不起來,就是白搭。
身為「外貌協會」一員,我自然受大塊肌肉,豐胸翹臀吸引─如果要求這樣的身體,之外還要博士腦袋,老天爺會不會懲罰我太貪心?
而年紀差異隨著年紀增長,漸漸成為另一個重點。
曾交往過一個年紀差近三輪,我可以當他爸的年輕底滴,只交往到看第一場電影便以吵架分手─因為以我這樣一個老文青,怎能忍受去劇院看的是拍給智商不滿六十的人看的影片?
因此年齡限制便以差兩輪為限。
然後同樣是男人樣,我尤其受小爸爸模樣吸引。朋友們常取笑我在路上或捷運痴望著爸爸模樣的男人的蠢様:「所有牽小孩的男人你都自動加廿分!」
此外我在意的還有經濟獨立,無不良嗜好或生活癖性,以及誠實。
此外,如果你的「粗獷雄性」魅力來自於良好持久的運動習慣,低沉醇厚的嗓音,整潔範圍內的不修邊幅,還有迷人自在的個性─我尤其喜歡一個英文形容:big heart.
這些也都加很多分。
讀者看官們,如果讀到這裡你還覺得你會是我約會的理想人選,而且目前還是單身(這點也很重要),那不妨就將你的個人資料(附臉照及身材照)逕交二魚出版XXX小姐收即可。
合則燭光晚餐,不合密退。
靜待佳音。
我的徵婚啟事
五十好幾了,孔子說的「知天命」,應該不包括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結婚,適合什麼樣的對象,能不能白首偕老。
我十八歲確知自己是同志,但卅年轉眼過去了,卻還是不知道何謂「同性伴侶」。
相信「門當戶對」的朋友,看和我交手過的對象,可謂橫跨三百六十五行的「百工圖」,無不勸告:何不妨從有博士學歷的開始挑起?
奈何同志身上所有挑得出的毛病或惡習,我一應俱全,腦袋算什麼,脖子以下長得像真崎航比較重要。
「性事上彼此吸引,能滿足,」我反駁:「能配合最重要!」
條件再好那話兒底下硬不起來,就是白搭。
身為「外貌協會」一員,我自然受大塊肌肉,豐胸翹臀吸引─如果要求這樣的身體,之外還要博士腦袋,老天爺會不會懲罰我太貪心?
而年紀差異隨著年紀增長,漸漸成為另一個重點。
曾交往過一個年紀差近三輪,我可以當他爸的年輕底滴,只交往到看第一場電影便以吵架分手─因為以我這樣一個老文青,怎能忍受去劇院看的是拍給智商不滿六十的人看的影片?
因此年齡限制便以差兩輪為限。
然後同樣是男人樣,我尤其受小爸爸模樣吸引。朋友們常取笑我在路上或捷運痴望著爸爸模樣的男人的蠢様:「所有牽小孩的男人你都自動加廿分!」
此外我在意的還有經濟獨立,無不良嗜好或生活癖性,以及誠實。
此外,如果你的「粗獷雄性」魅力來自於良好持久的運動習慣,低沉醇厚的嗓音,整潔範圍內的不修邊幅,還有迷人自在的個性─我尤其喜歡一個英文形容:big heart.
這些也都加很多分。
讀者看官們,如果讀到這裡你還覺得你會是我約會的理想人選,而且目前還是單身(這點也很重要),那不妨就將你的個人資料(附臉照及身材照)逕交二魚出版XXX小姐收即可。
合則燭光晚餐,不合密退。
靜待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