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伊麗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譯者:余韋達)
【預購】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伊麗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譯者:余韋達)

【預購】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伊麗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譯者:余韋達)

Regular price $31.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0 items in stock!
🌏入選歐巴馬、比爾•蓋茲2021年夏季推薦書單
🌍普立茲得獎書《第六次大滅絕》作者環境報導新作
🌎人為活動除了對地球帶來傷害,有沒有可能也是拯救自然、扭轉大滅絕的希望?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朱淑娟 獨立記者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林子倫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柳中明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教授
陳志勇 前中油獨立董事、前行政院科技會報(循環經濟材料組)首席評議專家
陳瑞賓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陳映伶 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

數萬年來,現代智人這個物種建構出昌盛非凡的人類文明,卻也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衝擊。
舉凡物種滅絕、失控的碳排放量、海平面升高,在在都是本世紀亟需嚴陣以待的棘手問題。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靠「不做」什麼,期待自然能夠自我復原,
而是來到了該審視「人類要如何主動干預自然以拯救地球」的節骨眼。
在當今環境危機的最前線,有一群人相信,運用科技與智慧介入自然,
可能是人類僅存能夠逆轉生態災難、扭轉大滅絕的唯一希望。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的這部新作,
就要帶我們親臨現場,不只探討「人禍」怎麼影響、重塑了自然界,
更見證在美國、歐洲、澳洲,乃至於全球更多地方,
已經有哪些將要或正在進行的人為解決方案與措施。
她也深入學界、政府、民間、產業界等不同團體,
多方汲取各種關於應對當前環境危機的意見與想法,
並從中仔細思索在「人為」介入後,我們星球上的「自然」前景何在。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我們看到──
 
⏳澳洲研究人員透過基因研究與人擇,試圖培育耐熱的「超級珊瑚」以搶救大堡礁,
即使無法保留完整、原始的大堡礁,那麼是否應量力而為,能救多少算多少?
⏳地球工程學家研擬對平流層發射氣膠,模擬火山灰為地球降溫的效果,這會是對抗暖化的解方嗎?
我們又能否接受在氣膠籠罩下,碧空如洗的藍天美景將不復存在?
⏳在美國南方城市紐奧良,大自然經年累月藉河流沖積而完成的土地生成工作,
日漸受到人類開發與治水工程影響,再加上近年氣候變遷衝擊,洪患與土地流失加劇。
數十個動用各式管線、幫浦與柴油推動的大規模「創造沼澤」計畫正在力挽狂瀾,試圖還地於自然。
⏳科學家運用基因編輯改造澳洲外來入侵種「甘蔗蟾蜍」,調整其體內毒腺,
不讓誤食蟾蜍的捕食者死亡,也爭取足夠時間讓當地特有種學會遠離甘蔗蟾蜍。
像這樣讓「不自然」與「自然」並存,是否將成為未來自然的常態?
 
從作者第一手深度踏查、訪談的八則報導,
讀者會對全球當前環境危機的現實有更多的認識,
同時也能看到各界力挽狂瀾的現況,與其中牽涉層面之深、之廣。
無論是採「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思維,又或是「先求有,再求好」的出發點,
在大滅絕來臨前,扭轉自然界頹勢的工作中都有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點,值得更多人關注與思辯。

┤國內人士好評推薦├
2021年8月IPCC警告,1.5°C的升溫可能在二十年內就會達到,
一個更熱、更多洪水、枯旱,以及災難降臨的世界正迫切逼近。
為了挽救暖化危機,本書作者訪問了多位科學家,他們正熱切地推動包括碳捕捉、
加速風化、改變平流層動態等「負排放科技」。
然而,這些介入並改變大自然的科技,卻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面對氣候暖化我們該何去何從?本書提出許多深具啓發的觀點。
──朱淑娟/獨立記者
 
這是個奇妙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們,有的在荒野中冒險探索,
有的在高樓大廈中博弈籌謀,有的在為保護自然而努力,
有的在為創造財富而破壞大地。更奇特的是:所有事件並非在同一時空發生,但卻相互影響。
本書涵蓋非常廣泛的知識點,但重點是:以科學方式來補救人類過去創造的惡果。
「自然將不再完全自然」就是全書努力陳述的事實,也將是新生世代勢必要熟悉的一環。
──柳中明/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作者以《第六次大滅絕》榮獲2015年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
此次作者更以巧妙的方式,將人類文明、環境生態、減碳科技的發展軌跡交錯呈現,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在文中提到「即便我們將碳排放量減半……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不會下降,只是會上升得慢一些。」
因此, 唯有將二氧化碳資源化,以負碳排技術創造出具經濟價值的產品,創造實質經濟誘因,才能落實永續環境目標 。

此外,作者更進一步精闢點出:「捕捉二氧化碳也『需要』能源。只要能源是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那就一定會增加必須捕捉的碳量。」明確抓住減碳問題核心,傳達出耐人尋味的科學問題,其思維的獨特性極富吸引力,是一本科技性相當高的文學作品。我們所面臨的減碳問題與責任,不能以封存掩埋方式留給下一世代,成為氣候災難的代罪羔羊。
──陳志勇教授/前中油獨立董事、前行政院科技會報(循環經濟材料組)首席評議專家
 
我們復育珊瑚,但一個夏天的熱浪,就可以毀掉數年的努力。人類可以扮演天公伯嗎?
數十億人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這力量是朝哪個方向前進呢?天公伯創造的世界,
已經被人類塗塗改改,試圖透過各種方法將這個地球改變成適合人類永續生存,結果如何呢?天公伯才有定見。但什麼都不做?上天可能會說:我給過你機會……做與不做之間,存在掙扎與矛盾。
──陳映伶/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

┤海外媒體好評推薦├
成書巧妙;我們迫切需要這部作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好評
 
伊麗莎白.寇伯特這位普立茲獎得主擅長的領域即在於檢視人類對環境帶來的衝擊,而基本上,她的表現勝過其他所有人。
——《文學中心》(Literary Hub)網站

優秀且真切地反映出我們當今這個極不尋常時代的情形。
——《自然》(Nature)期刊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撰稿人,也是二〇一五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非小說類獲獎作品《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的作者。她是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兩屆得主,並榮獲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肯定,亦曾獲得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寇伯特現為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環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訪問講師,與先生、孩子定居於美國麻州威廉斯頓(Williamstown)。

譯者簡介

余韋達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科技業、出版業與媒體業。
譯稿賜教請來信:weitayu198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