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至死之愛(上)◎童文

【預購】至死之愛(上)◎童文

Regular price $30.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0 items in stock!

故事中描繪了城裡與城外,在嚴格社會政策下的生活差異,也展示了各階層人民向上流動的艱難。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對這種社會制度的掙扎,突顯了階層之間不可逾越的巨大鴻溝。他們的生命似乎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工具」,小說裡探討了活著的人如何在被設定的框架內嘗試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

小說通過愛、孤獨、死亡等多重主題的探討,深刻剖析了人性。警察、C、C母親等人,在面對個人慾望和社會壓力時所作出的抉擇時,所展示的人性矛盾和複雜。每一個角色的行為都反映出各自的光明與陰暗,多層次的人性描寫使得小說在故事性外,具備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小說通過角色的命運變化,揭示了命運的無常和不可預知性。女主C在追求新生活的過程中,歷經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和轉折。她的驕傲與脆弱、她對自我身份和未來方向的探索,企圖在一個陌生的「城外」找到一線生機與答案。

故事中「鬱金香盛會」的組織者「面具管家」,是C接下來「重生」旅程中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是C,甚至是所有參與者的真實情感和情緒的引領者,尤其恐懼。「面具管家」的神秘性讓整個氛圍增添了不少懸疑和緊張感,也推動了往後故事繼續的發展。

作者簡介

  童文,原名羅兆良,一九八九年出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是一位自媒體人和寫作者。二〇一四年,他從中國北京科技大學畢業,隨後於二〇一五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戲劇學,隔年肄業回國。
  自二〇一五年起,童文開始為中國文化雜誌《知中》撰寫文章,並於二〇一七年開始運營自己的藝術文化自媒體平台。二〇一八年,他為中國著名古琴音樂家巫娜的個人賬號運營者。二〇一九年,童文開始著手創作長篇小說《至死之愛》。

內容簡介

  在經歷了眾多歷史事件和政治變遷後,各國在合作與分裂之間不斷搖擺,世界始終處於與崩潰共舞的脆弱平衡中。某個極權國家陷入了嚴重的人口危機,導致更為嚴峻的「城市單極化」現象。人們渴望更發達的城市生活,城外地區逐漸變得蕭條荒蕪。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強制生育」和「價值積分」政策,以限制人口流動並增加人口數量。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身份和階層的敏感度顯著提升,原本永恆的理想和自由的光芒似乎也開始黯淡,甚至異化。這部小說以此虛構卻合情合理的反烏托邦未來為背景,將人們置於更加極端的環境中,旨在探索愛與生死等生命最本質的抽象問題,如何在個體生活中展現,並影響他們的關係和命運。

作品節選:

  離城口岸的情況就要複雜很多。這裡除了「喜悅」與「幸福」之外,四周處於一種近乎崩潰的混沌狀態。被驅逐的城外人成為絕望的草民,嘲笑他們的I城人化身為希望的弄臣。
  城外人表現絕望的方式不盡相同。這些方式會隨著他們的身體四散到口岸大廳的各處,使得每個不經意間的一瞥,都是沉重的風景:有的人,在窗台邊上發呆。他們耷拉著頭,攥緊雙手,臉上早已失去了血色;有的人,像行屍般排成一隊,等待政務人員在自己的I城臨時居留證上蓋上註銷的戳記。拉長的人群,是口岸邊界的極端;漫長的等待,注定無法痛快結束。所以,在隊伍裡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流淚。很多人剛走到窗口前,因承受不了現實的無情,索性放聲大哭;還有些人不願到窗口,就在大廳裡走來走去,彷彿認為自己只要像苦行僧一樣踩著屬於I城的地面,奇蹟就能發生。直到站在一旁的警察實在不耐煩了,走上前去催促他們排隊,無意義的腳步方才停下。可他們這個時候還會向警察軟磨硬泡,扭曲著身子,說著莫名其妙的理由。但結果都無一例外,他們最終都被迫接續上隊伍,無力地完成該做的事。
  政策造成的差異和不公讓少部分人選擇孤注一擲。絕望讓他們忘記了人生還得繼續,或者說他們認定繼續這場人生只剩下絕望。他們將所有的憤怒和憎恨發洩到政務人員和在I城永久居民通道辦理離城手續的城市人身上。由於行李要事先托運,進入口岸大廳前又有嚴格的安檢通道,他們只能將自己的身體當做攻擊武器。他們破口大罵,捶打窗口的玻璃,看到誰就一通亂咬,這些場景每天都會上演。所以,離城口岸裡有許多負責維護現場秩序的警察。
  走出離城口岸的時候,城外人要麼留戀地回望,要麼依然失去理智破口大罵,要麼哭得泣不成聲。但他們最終都會陷入沉默。有些人會在離城口岸的出口待上好幾天,直到被警察勒令離開。
  離城口岸比入城口岸還多了一個通道,名叫「強制離城通道」。這是為那些心存僥倖,沒有在既定日期離開I城的城外人所準備的。這裡是暴力的現場。每天都會有警察押著城外人走出警車,生拉硬拽地在這裡完成所有離城手續。然後警察像是扔垃圾一樣,把城外人拋到離城口岸出口。在城外迎接他們的是城外的另一批警察。他們對I城警察點頭哈腰,轉過身便兇狠地把城外人拽進另一輛警車裡,嘴裡不停咒罵道:「你他媽是不要命了,還敢躲在城裡。別亂動!」
  被拘捕的城外人面對「正義」的暴力都不會選擇束手就擒,好像深信自己沒有犯罪,而是在對抗惡法。國家不是給了他們再次回到城市的機會嗎?但是在他們眼中,這個「機會」就是絕望本身。世界是不公的,可有些公平又是必須守護的。正因為如此,沒有人知道自己真正應該擁有什麼。無論接受還是不接受現實,大部分城外人的餘生最終很可能都被迫只為了目的而活,而不是在生活。從繁華走進荒蕪是為了「重拾繁華」,這就像是給人餵了一顆用嘔吐物做的糖果一樣惡毒。
  眼前膽大包天的城外人,正是要以最極端和脆弱的方式拒絕這份以不公為基礎的機會。他們和警察扭打到一起,臉憋得漲紅,口水橫飛,吼著不成語調的話語。只有城外人明白,他們在說什麼。警察還在喊著:「規矩點!」他們越聽到警察的警告,身體就越像石頭一樣頑強。
  離城的I城人,就像看熱鬧一樣,看著眼前的人間百態。他們慶幸自己的身份是與生俱來或是永久的,同時又共情地認為自己是受難的幸存者。要說世界上什麼是最快樂和幸福的事,恐怕莫過於此了。


愛與存有◎張鳴宇

  約五年前,我初次接觸童文這部小說的雛形。令我驚異的是,在這部作品即將付梓之際,我再次審視到的是一場關於「愛」的思想實驗。
  長久以來,哲學家、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在爭論一個問題:「人類的道德從何而來?」一種理論認為「道德」是人類用於掩蓋動物般野蠻本性的面具;另一種理論則轉向觀察人類的親緣物種,觀察如猿猴等生物,探究人類是否擁有經演化而來的「道德」基因——畢竟,猿猴也會向同伴表現出無所求的善意。那麼,這種對同伴的「好」能否稱為「道德」?同樣,童文筆下的「愛」也被置於類似的觀察之下:因肉慾釋放所產生的依戀是不是愛,雙方在某些議題上所發現的精神共振算不算愛,被對方所承載的客觀條件(如金錢、身份等)所吸引算不算愛?把這些現象相加後的結果又是不是愛?還是說,人類只是藉由這些現象或感受,摘取了「愛」這個概念,隨後便將這些現象或感受輕描淡寫地解釋過去了?
  上述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愛是否具有其自身的本質?在日常中觀測到的「愛」,似乎不得不屈從於某些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下的「愛」又會被進一步演繹成什麼?正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註一)在給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註二)的情書中,引用聖奧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註三)的经典语录:「我愛你,我願你存在」(Amo: Volo ut sis.)。童文所探究的愛,模稜兩可且難以捉摸,就如同某道光線滲入黑暗,讓人「顯現」。對於迷路的人,光是一種指引;對於沉睡的人,光是一種煩擾。那些顯現了的人,面對與「愛」的現象纏繞在一起的自我,既可以欣喜若狂,也可以不知所措,甚至萬念俱灰——似乎唯有那些渴望存有的人,才有勇氣直面愛。
  同時,童文並不僅僅停留在展示「愛」的不同面向上,而是將許多與愛糾纏的存有領域的元素吸附其中,並逐一將它們剝離以作檢視。在「愛」之外,大量的筆墨用來刻畫更容易被感受的「恨」;儘管「愛」總是顯現為有特定對象和方向的「善」,它又與荒謬且綿延不絕的「惡」構成了一體兩面——這是本書所剖析的「道德」難題之一。在更為形而上的領域,即「愛」的持續性問題,童文亦直面了「生死」的永恆漩渦。當然,這些僅僅是本書無數思考中的幾個片段,它們並非直擊問題要害的解答,而只是對人類存有困境的揭露。
  童文在這部小說中藉由「愛」探究了他自己,我也在其中隱約看到了多個曾經的自己。讀者或許也可以從中同那些與「愛」相連的概念和經驗再次擁抱,感受自己的形狀。

張鳴宇
二〇二四年八月 寫於香港

序者簡介:張鳴宇,生於中國廣東順德,目前居住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香港史研究者,亦涉獵社會政治哲學及西洋文學。

【註釋】

註一: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20世紀德國哲學家。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導論》等。

註二: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誕生於德國柏林的猶太女性,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學作品包括《人的條件》、《過去與未來之間:政治思考的八場習練》等。

註三:聖奧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354-430年)俗稱聖奧古斯丁,羅馬帝國末期北非的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哲學家。

 

目次

推薦序
愛與存有◎張鳴宇

第一章:蜂蜜
1.    案發現場
2.    調查
3.    休息
4.    影子
5.    最後一次對話
第二章:城市
1.    離城口岸
2.    那個人
3.    一日幻滅
4.    家務與香菸
5.    精英酒吧
第三章:盛會
1.    重生
2.    河岸
3.    地下室的教堂


未完結◎童文

__________

ISBN:978-981-94-0632-6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建議分類:長篇小說、當代小說、城市規劃
系列:他山之石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