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莎拉.貝克威爾(譯者:江先聲)
Regular price $38.00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by Sarah Bakewell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最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最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二戰前後的歐洲風起雲湧,眾哲學家用盡生命演出一場哲學饗宴,他們的思想如此精彩,他們的故事更是趣味橫生、歷久不衰!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身處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主義的誕生與殞落,
而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由「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和梅洛龐蒂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發人深省,只因為它攸關生命。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作者簡介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一九六三年生於英格蘭南岸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經常與雙親一起在世界各地旅遊,之後移民至澳洲,在雪梨的沙灘上度過童年時光。
她在青少年時期成為存在主義者,十六歲時閱讀沙特的《嘔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之後在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大學畢業後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讀博士學位,她認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希望能效法存在主義者,整日待在咖啡館裡閱讀、寫作、喝酒、戀愛而後分手、交朋友、談思論想。某天卻毅然決然放棄學業,搬到倫敦生活。
她曾在倫敦幾家書店打工,並在倫敦的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十年,二○○二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二○一○年出版了享譽全球的《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商周,2012.06),該書榮獲英國庫帕(Duff Cooper)非小說著作首獎及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傳記類首獎,並進入柯斯達傳記獎(Costa Biography Award)和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書單。
貝克威爾過往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並曾在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擔任駐校作家,目前在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Kellogg College, Oxford)教導創意寫作,但多數時間仍待在倫敦,享受迷人的作家生活:放進逗號、拿出來、再放回來,最後刪掉整個句子。
譯者簡介
江先聲
江先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在香港和加拿大的出版界及媒體任職近三十年,曾編寫英中對照哲學讀本《名家哲學》,以及翻譯國際知名認知科學家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寫作風格的意識》、好萊塢編劇大師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故事寫作大師班》等重要著作。
【預購】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愛情心理學必修50堂課,曖昧、穩交到癒合失戀的傷◎幹話心理學(繪者:米斯特miisteros)
Regular price $25.0062萬粉絲支持的心理學社群,〔幹話心理學〕首度出書!
撩動內心的經典語錄、最具共鳴感的金句,帶你重新認識愛情這堂課。
人的一生,會談幾次戀愛呢?
也許,是三次吧!
第一次是青澀、第二次是成熟,第三次則是珍惜。
不過,在愛上別人前,請先愛上自己,你才能「放心去愛」。
透過心理學角度剖析愛情中的酸甜苦辣,
不強求、不委屈,在愛中做自己,找出平衡的微心理學。
這本書獻給總在愛中打轉,希望能更理解自己與另一半的你。
戀愛,有時也是練愛。
‧精選愛情語錄
每篇內容均以金句開場,帶點趣味和幽默感的,先溫暖療癒你的心,再更進一步分享關於愛情這門課的苦與樂。
‧以心理學走過愛情的旅途
以簡單易懂的筆法,從初識愛情、羞澀告白、溝通摩擦、心碎分手到一個人療傷,站在心理學角度解答每個人在愛情途中的內心小劇場。
‧兼具知識與實用性
除了心理學知識外,作者也帶領讀者認識自己的內心,釐清心中起伏的情緒因何而起,對未來如何面對愛情更有方向。
認真愛推薦
dooing初生之犢_厭世文字創作者
米斯特miisteros_人氣圖文創作者
洪仲清_臨床心理師
【專業審定】
草木談心podcast_諮商心理師
「愛情,我們可以慢慢來,或者浪漫的來。」
狂粉們齊聲推薦
「初看幹話,再見是心理學。謝謝團隊讓我們看見每種感情的模樣,在愛人的同時也學著和自己相愛♥️」--- anrrison
「外表看以為只是顆糖果,吃下去才發現是顆味覺糖> //<剛開始是被幹話吸引進來的,但編編的文字真的除了能撩也能療癒人心❤」--- huifang0827
「幹話心理學是滑IG時,總是會突然闖入視網膜的驚喜,然後會慢半拍的大笑。」--- ninaqiu_ling_hui
「每次看到幹話撩人,都會覺得甜甜的忍不住笑出來,希望我也有勇氣可以對她說出口。」--- tong__0428
幹話心理學
「我們從不說幹話,我們只談心理學。」
成立於2019年4月,希望透過詼諧有趣的語錄,結合心理學知識來讓大家更理解感情世界中不同關係間的互動模式。
目前由編編、美編、編媽、編妹,還有小夥伴組成。
Instagram|@kobepyschology
Facebook| 幹話心理學
繪者簡介
米斯特 miisteros
2014年開始插畫創作。
圖文以兩性對話及時尚穿搭為主要風格。
記錄生活中關於「炫妻魔人的日常」。
不愛香菜,擅長炫妻。
Instagram| miisteros
Facebook| 米斯特miisteros
【預購】全裸導演 村西透伝【巨幅書腰典藏版・Netflix原創影集《AV帝王》原著】◎本橋信宏
Regular price $45.00山田孝之主演 Netflix超人氣影集《AV帝王》原著
「7項前科,負債50億」,村西透走過的路上,總會留下許多傳說……
高中畢業後從福島前往東京,兩手空空打天下。在池袋酒店當少爺,推銷英英辭典,練就一身無論對手是誰都能說服的應酬話術。製造販賣色情書刊一夜致富,卻也淪為全國通緝犯。一度入獄後以AV導演的身分東山再起,卻在美國夏威夷拍攝時遭到FBI聯合搜査團隊當場逮捕,並求刑370年。他支付AV女優高額酬勞,破壞業界行情。與黑木香共同演出的《喜歡有點SM的感覺》引爆輿論關注,被譽為日本的JOHN & YOKO。對傑尼斯事務所發起挑釁,幫助四葉樂隊的北公次重回樂壇。欲擴張事業版圖卻遭受重挫,獨自背負五十億日圓的債務,忍受黑社會手段激烈的暴力討債。身無分文的他,卻與美麗的前專屬女優再婚。長子考取入學門檻超高、競爭最為激烈的貴族小學……
他的言語蘊藏著巨大能量,能讓女孩甘願輕解羅裳,也能激勵身陷谷底深淵之人積極奮起。
「生存還是死亡,只能選一條路。沒有那種半死不活的。」
「放棄的那個瞬間,一切就結束了。沒有人會因為放棄而得到任何救贖的。」
「感動是沒有程度(level)之分,也沒有標籤(label)之別的。我敢說即使跟黑澤明還有山田洋次放在一起比,我也不會輸。」
「從前,色鬼從地底湧出;從今以後,色鬼從天而降。」
「色情就是反差。」
「在不相干的旁人眼中,認真活著的人都會顯得可笑。」
「正因為有死亡,人的性欲才能如岩漿般滾燙,也才發展得出極致的色情。永恆什麼的,去吃屎吧。」
「Nice哦。」
風俗紀實名作家本橋信宏,三十年以上的貼身觀察,寫下日本當代情色巨匠村西透充滿矛盾、榮耀與恥辱、不堪入目卻又撼動世人靈魂的一生。
「村西透在明暗双双的世界中奮力前進,用血肉之軀衝擊既有的價值觀,用一句「nice哦」收束所有的渾沌,打造出專屬於他的nice王國。人類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在這個人們早已不敢盡情暢談夢想的迷亂現世,為了提供一個對照,為了解開這個根本的難題────」
不管失敗幾次都會重新站起來。
村西透對「活下去」的飢渇欲求和生命力,改寫了日本戰後娯樂史與經濟史。
★ 《每日新聞》、《週刊文春》、《週刊經濟人》、《新潮45》、《週刊讀書人》、《映畫祕寶》……各大媒體書評盛讚!
★ 獲選為《書的雜誌》2016年度十大好書
★ 講談社〈紀實文學獎〉決選作品
★ 《毒舌糾察隊》、《失足老師》等電視節目特別介紹
名人推薦
「若你想放棄人生,一死百了,往下面看看吧……我就在那裡!」這句書腰文案道盡了一切。這是空前絕後的麻煩製造者的紀實傳記,你想一死百了的話,快讀這本!────都築響一(圈外編輯)
若巴爾札克乘坐時間機器,來到二十世紀末的日本,想必他一定會當AV導演吧。要不也會把筆下的主角設定為AV導演。愈讀著這本書,愈覺得這樣的想像非常接近現實。本書聚焦在描繪村西透這個人的碩大器量,寫成一本相當有趣的傳記。作者腳踏實地對相關人士進行綿密的採訪,讀者也能把它當成AV內幕史來讀,實為傑作。────鹿島茂(作家、法國文化專家)
要運作資本主義這個系統,得同時依靠生之慾望與死之絕望。若太多人畏怯於死之絕望,那麼就會產生通貨膨脹。現在的日本經濟最需要的,就是村西透這種打死不退的生之慾望。────松原隆一郎(東京大學教授)
在世間的既定印象裡,AV是一種下流猥瑣的影像類型。村西導演將情色昇華為生之喜悅的努力,我覺得非常值得讚賞。────60歲男性
本橋信宏Motohashi Nobuhiro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所沢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剛出社會便立志成為全職文字工作者,獨立筆耕至今已近四十年,自稱「泡沫經濟焦土派」(指在泡沫經濟的廢墟中成長的一代)。本橋信宏擅長以私小說的寫作風格,描繪庶民的生活史。寫作範圍涵蓋紀實文學、小說、散文、次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品包括《裏本時代》、《AV時代》、《新AV時代》(台灣由新雨出版社出版)、《六〇年代的鄉愁東京》、《側寫戰後重大事件》、《那些成為傳說的暢銷作品》;近年重要作品為「東京異界系列」:《東京最後的異界 鶯谷》、《迷宮花街 澀谷円山町》、《上野地下社會》、《新橋地下社會》、《高田馬場地下社會》,以及本作《全裸導演 村西透伝》。
譯者簡介
方斯華
日雜愛好家,在名為生活的苦海中泅泳,把堆砌文字當成自我療癒的最後手段。
【預購】海邊的卡夫卡(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套書)◎ 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Regular price $53.00長大,是幻滅的開始?還是通往另一個新世界的入口?
跟著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腳步,穿越現實與夢的邊界
找尋丟失的自己與錯過的時間……
二○一九年,村上春樹創作邁入第四十個年頭,正如他在接受日本《共同社》的專訪中自承,「每十年都是一個轉捩點。」而出版於二○○二年的《海邊的卡夫卡》,正是他第三個十年時期的長篇代表作,當年,五十歲的村上春樹,寫出了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的成長故事,從書名和主角名字,都明顯地向村上喜歡的存在主義作家卡夫卡致敬,也帶出了這一本充滿存在主義虛無色彩的精采小說。此次時報在村上創作四十週年之際,推出《海邊的卡夫卡》首度改版,除了換上更有現代感的精緻書封,內文也經過重新審校,讓部分譯文更為精準,改頭換面的版面也更適於閱讀。
小說主人翁是一位自稱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在十五歲生日來臨前,決定離家出走,去尋找幼年時帶走姊姊卻拋下他而離家的母親。喜愛閱讀的他為了消磨時間進入了一間專門研究古代詩歌的私人圖書館,因緣際會在圖書館內展開新的生活,並開啟了一段漫無章法,卻又充滿起伏的奇幻之旅。小說中偶爾還會出現一位名叫烏鴉的少年和田村卡夫卡對話,卡夫卡的捷克原文也正有「烏鴉」的意思,這位名叫烏鴉的少年是真實存在?還是只是田村卡夫卡失落的另一個自己呢?
故事採雙線進行,另一邊的主角是一位能與貓對話的中田先生,年幼時曾在山梨縣中遭遇不知名的意外事故,昏迷3周之後才清醒,雖然意識和身體恢復了,卻喪失了先前一切的記憶,語言與識字能力也自此消失,但也開啟了能與貓溝通的天賦,因而經常接受街坊鄰居的委託尋找失落的貓咪。某日,在結束尋找貓咪的任務後,便突然開啟了未知的旅程,在青年星野的協助下,為了找出「入口的石頭」、以及尋找與世界相連的地點。而神秘的關鍵人物指引兩人前往的黑暗世界裡是否也有出口?
兩段看似無關的生命探索旅程,却在無形中慢慢的交會成為交互影響彼此的關鍵。
誰也不知道,記憶能以正確的形式留到什麼時候。
河合隼雄說得好:「這部小說描述的就是現代人各自的成年禮故事。」讓我們跟著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腳步,穿越現實與夢的邊界,找尋曾經丟失的自己與錯過的時間。
當你在世界的邊緣時
我正在死滅的火山口
站在門影邊的是
失去了文字的語言。
月光照著沉睡的蜥蜴
小魚從天空降下
窗外有意志堅定
站崗的士兵們。
卡夫卡坐在海邊的椅子上
想著推動世界的鐘擺。
當心輪緊閉的時候
無處可去的斯芬克斯的
影子化作刀子
貫穿你的夢。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尋著入口的石頭。
撩起藍色的裙襬
看見海邊的卡夫卡。
──〈海邊的卡夫卡〉(摘自小說中同名歌曲的歌詞)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長篇小說有《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人造衛星情人》、《海邊的卡夫卡》、《黑夜之後》、《1Q84 Book1》《1Q84 Book2》、《1Q84 Book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
短篇小說有《開往中國的慢船》、《遇見100%的女孩》、《螢火蟲》、《迴轉木馬的終端》、《麵包店再襲擊》、《電視人》、《夜之蜘蛛猴》、《萊辛頓的幽靈》、《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東京奇譚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紀行文集、海外滯居記、散文、隨筆及其他有《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尋找漩渦貓的方法》、《雪梨!》、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象工廠的HAPPY END》、《羊男的聖誕節》、《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懷念的一九八○年代》、《日出國的工場》、《爵士群像》、《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爵士群像2》、《村上收音機》、《村上朝日堂》系列三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雜文集》、《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村上收音機3:喜歡吃沙拉的獅子》、《身為職業小說家》、《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譯者簡介
賴明珠
1947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預購】挪威的森林(30周年紀念版)(一套兩本不拆售)◎ 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Regular price $39.00正如我這個人會被喜歡或不喜歡一樣,我想這本小說必然也會被人喜歡或不喜歡。對我來說,我只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凌駕我這個人而存續下去。──村上春樹
無論每個人都有著所謂不存在的地方。
某個時刻這個故事將會引導你。
如同內心深處的森林。
聆聽沉睡在心中的話語。
彷彿全世界的雨落在全世界的草地上的寂靜中,我閉上了雙眼。
當飛機穿過陰暗沉重的雨雲,降落在漢堡機場時,頭頂上的揚聲器輕聲地播放了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我想起了一九六九年、將滿二十歲那年秋天所發生的事。
1987年 挪威的森林
奠定村上春樹地位
戀愛小說不朽經典
總銷量累積至今,突破千萬冊
改編電影入選第67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
一部有著「激情、寂靜、悲哀」的愛情故事
一部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
一部設定在六O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主角與兩名女子的愛情物語,一個有著恬靜形象、另一個則像旺盛的生命動力,村上自己曾說《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著「激情、寂靜、悲哀」的愛情故事,一部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長篇小說有《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之南、太陽之 西》、《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人造衛星情人》、《海邊的卡夫卡》、《黑夜之後》、《1Q84 Book1》《1Q84 Book2》、《1Q84 Book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
短篇小說有《開往中國的慢船》、《遇見100%的女孩》、《螢火蟲》、《迴轉木馬的終端》、《麵包店再襲擊》、《電視人》、《夜之蜘蛛猴》、《萊辛頓的幽靈》、《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東京奇譚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紀行文集、海外滯居記、散文、隨筆及其他有《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尋找漩渦貓的方法》、《雪梨!》、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象工廠的HAPPY END》、《羊男的聖誕節》、《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懷念的一九八○年代》、《日出國的工場》、《爵士群像》、《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爵士 群像2》、《村上收音機》、《村上朝日堂》系列三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雜文集》、《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村上收音機3:喜歡吃沙拉的獅子》、《身為職業小說家》、《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譯者簡介
賴明珠
1947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預購】生而為GAY×潘柏霖小詩獨家套書(博客來限定書衣海報版)◎もちぎ(譯者:林琬清、平川遊佐)
Regular price $47.00【預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王曉丹主編
Regular price $32.00為何這座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厭女又如何以愛女的面貌現身?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傳統父權體制透過流行文化不斷傳播、變形的同時,女性主義也必須提出新的策略與論述。
厭女不是少數人個人的極端情緒,厭女也並不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厭女比我們所看見的更幽微、更複雜,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厭女的機制與邏輯滲透到人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進入性、身體與情感連結之中,造就了厭女網絡。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
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單一結構」解析厭女網絡中透過關係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將他人視為客體的各種機制、邏輯與論述;中篇「兩難困境」書寫厭女網絡之中的個體處境,追問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為何╱如何讓女性難以看穿、無法站出?下篇「多元協商」則論述多層次、多面向、嘗試突破厭女網絡的突圍行動。
厭女,正從現實與網路、小說文本與社會事件無孔不入地襲捲而來。全書分析的厭女案例包括:父權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運動、性暴力受害者、女性從政者、族群與性別,PTT母豬教、性私密影像與報復式色情、解放乳頭自拍,以及《水滸傳》、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八里雙屍案與《黑水》。
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正是告別厭女的第一步!
■ 本書重要焦點如下:
──父權家庭如何懲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不進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的女性?反同運動如何忌性、恐同、厭女?
──女性政治人物為何面臨在性別角色和政治角色間進退失據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性別與族群的愛厭交織中,媒體如何展現能動性,促發性別平權?
──「母豬教」和「報復式色情」如何將女性客體化、工具化?「解放乳頭」的倡議,要將乳房去情慾化或是再情慾化?
──《水滸傳》為何是一個厭女文本?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指出了哪些權勢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複雜與兩難?八里雙屍案的報導與判決書顯露了什麼樣的厭女情結?與《黒水》又該如何對讀?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體愛」補充「匯流愛」?
名人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芳枝╱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齊力推薦
作者簡介
王曉丹
嚮往兒時與表姊妹的鄉下生活,標準都市人,近來遷居山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英國華威大學法學博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女學會前任理事長。研究領域為法律、文化與性別。分析性別規範何以被遵守、何以形成系統、何以複製與延續,討論性別結構的法律化形態、法律的性別化特徵,也探索個人在其中的法意識包括建構自我認同與能動性。生活中驚嚇於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學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在與受害者互動的經驗中,看見自己的生命課題,因此充滿了感激之情。深信性別研究能夠協助反思的深度與廣度,為了可以聆聽、可以理解、可以分享,活著,讀書,寫作。
余貞誼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資訊社會學和性別研究,近期踏入資料科學或曰計算社會科學的陣地,嘗試領略其中的藝術,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混雜了敘事與數據,雖看似分裂,卻仍有其共通之處。近期主要關注社群媒介與人的關係,人們如何將生涯的想像挹注到社群媒介的使用中,而使用的歷程又造就了什麼社會效果,我們究竟是更孤獨還是更連結?更民主還是更激化?從事此項研究最無可抹滅的足跡,就是在Google搜尋的自動完成功能中,我的名字永遠跟「母豬」連結在一起。在還不確知此篇文章能帶來什麼平權的社會效應前,我率先擁有了這樣一個科技認證的身分,也是謂一種成就。
方念萱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身為嬰兒潮世代末代弄潮人,同輩漸次退休,自己轉而研究數位世界裡外厭女現象,也藉由擔任不同部會性別平等委員,分辨攸關性平的公共資源能或不能產生綜效。報紙電視裡厭女愛女的地景仍在變化,虛實未定的性別暴力場景也在數位世界裡搬演。找不到搖控器,就直接走進兔子洞,行動。
姜貞吟
小時候家住圖書館旁,長大後躲進圖書館就成了生活,平時熱愛徜徉在動、植物與山林懷抱中。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女性研究博士,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研究領域為性別與族群、性別與政治參與、客家研究。主要分析性別參與公共事務的社會結構脈絡為何,特別是當性別、族群跟社會文化間相互鑲嵌為在地結構時,女性如何與之協商跟突破,如何展現行動的能動性。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隨著理論拓展、法律修正、社會倡議到行動的實踐,了解到支配日常生活的社會慣習深層地影響著我們。力求在說、寫、思考跟行動之間作些事情,為這未竟之業,盡點棉薄之力。
韓宜臻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生。曾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政策部專員、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秘書、同志諮詢熱線專案研究員、女學會兼任助理。沒有稱得上專長的才能,僅希望透過粗淺的書寫,為性少數社群盡一份心力。雖深知惡意之真實、溝通之困難,仍希望台灣終能成為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
胡錦媛
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政治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曾任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中心主任、《文山評論》與《文化越界》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旅行文學、書信文學、文化研究、禮物與倫理╱經濟交換。著有《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Seemingly Close, Really Distant: Kafka’s Letters to Felice、Gift and Economy of Exchange in The Wings of the Dove、Translating the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und-Fenollosa, Modern Taiwan Graphic Poetry、Writing the Self: Epistolary Form in Lettres portugaises, Pamela and Letters of T’an-lang,並主編《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黃囇莉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小搭著國家教育體制的順風車成長,年輕時因讀太多五四運動時代的作品,受愛國熱血激勵,總把大我放在小我之前。進入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主修人格╱社會心理學,也以本土心理學為主要研究取徑,想要擺脫西方的學術殖民。1994年女學會成立,有幸參加幾次婦運界的研討會、工作坊,受啟迪而看到了影響個體的父權結構之存在,因而毅然認同女性主義。除了在本土心理學持續學術耕耘外,也投身女性主義者的實踐工作,多聚焦在性別平等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之調查工作。目前與性別相關之論文約三十多篇,曾任女學會第八屆理事長,清華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副主委。2010年獲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貢獻獎。
楊婉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注於「性別政治」之研究,從直覺式地的「性別即政治」出發,擺盪於「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兩套知識論的對立之間。性別研究帶著實踐批判性的視角,和政治科學預設的價值中立,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即使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傾斜╱揀選,仍會不自覺地在語言使用與論述風格中滲出其中的不一致性。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的學科知識的不協調感,其實也正是現實的某種對照隱喻。考察女性政治菁英所經歷的厭女處境,女性與權力的矛盾連結,立刻清楚地浮現出來──當女性逼近權力,即可逼視出權力的反撲,如此赤裸,毋需矯飾,也就暴露出既有的權力部署,是如何被視為理所當然地存在。
孫嘉穗
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博士(媒體與傳播組)。在美國研究四大報紙社論如何呈顯性別議題後,開啟性別研究的興趣,近年發表論文與研究領域含括傳播與文化、性別新聞學、性別與原住民傳播、族群新聞、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政策、全球化傳播與文化、媒體素養與數位人文等面向。現任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與女學會理事。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研究員及《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記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愛女厭女的多重交織,並持續思索如何透過媒體展現性別平權與進行性別教育的可能途徑。
陳惠馨
現任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曾任中國法制史學會理事長(2015-2019),女學會會長(1998年),現為中國法與歷史國際學會理事、女學會會員。研究專長為民法親屬與繼承、清代法制史、德國法制史、性別關係與法律,著有《法學概論(修訂十五版)》、《民法繼承編──理論與實務》、《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民法親屬編──理論與實務》、《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等多本法學專書。在女性主義的滋養下茁壯、行動,持續在法學研究與教學中融入性別觀點,探究性別與法律的相關議題;並長期投入婦女運動,曾主持《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研擬,關注社會實踐中的性別意涵,以及關係中的權力結構。
康庭瑜
高雄生,世界長,七年級生。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性別、跨國流動與傳播科技。分析跨國移動的女人怎麼使用傳播科技來刻劃她們生命的軌跡,也討論在地不動的女人怎麼用傳播科技來接收全世界的聲音。愛女不厭女。研究性別起初是為了理解自己的生命經驗,但讀了書以後開始時不時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不夠女性主義」,為了搞懂這點只好把書繼續讀下去。聯絡方式:tykang@nccu.edu.tw。
導論
告別厭女──在情感與關係中琢磨自我(摘錄)
王曉丹(本書主編、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
我們很容易以為,厭女(misogyny)只是少數人的極端情緒,但過去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地還要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之中。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指出,厭女是一種症狀,除了憎恨、嫌惡女性的態度之外,也形成男性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例如:證明自己不是或不像女人,是「男同性社交」的前提,產生排除女人的效果。厭女也包含對於性的男女雙重標準,以及將女人區分為聖女與妓女,進行分化統治。此種機制並且已經滲透到欲望之中,表現於外在社會現象,例如:在情感關係中將對方視為玩物、難以察覺的性騷擾與性侵害、色情影片中的性別暴力、意圖控制對方的恐怖情人等等,這些都是厭女症的外在表現。美國學者凱特.曼內(Kate Manne)以倫理學重新定義厭女,她主張厭女就是以倫理規範評價女人,形成類似警察的強制力,用來懲戒失格的女人。此種邏輯或系統的效果就是:合理化男人「獲取」,而女人「提供」的性別經濟,同時將厭女情緒正常化,將之稱為人性,並原諒男性加害者,懷疑女性被害者。
上述兩本書分析了厭女的分化機制與倫理邏輯,並且呈現出這個世界的樣貌,但這些討論不足以捕捉厭女與內在自我的動態關係,尤其是厭女機制與邏輯如何滲透於性、身體與情感連結,同時造就了厭女網絡。
本書主張,厭女不只是分化機制或倫理邏輯,厭女是人際網絡中的陽剛控制,在厭女網絡中,具有厭女情結的人以陽剛之姿,將定義他人、決定他人事務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會利用社會論述合理化其行為,聲稱這是在為對方著想。生活在厭女網絡的人,經常欠缺適當的語彙、理論以描繪自身經驗,於是,社會各界難以辨識權勢性侵、無法理解慰安婦的多元主體、欠缺反思社會汙名惡女的傷害,許多人被困在愛厭交織的控制與保護之中,欠缺能動性(agency)的資源與行動指引。此時,受困於厭女網絡的人,很容易會產生自我困惑,甚至折損,以至於無法做出突圍的思考與行動。這樣的厭女網絡並非某個個人「有意識」的策略,而是透過文化建構,在人們的自我認知層次產生影響,甚至滲透到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界定。為了抵抗此種厭女網絡,唯有釐清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才有可能發展改變的行動與策略。
有趣的是,當代的厭女現象並未因為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停止,卻反而因為媒介、溝通與社群模式的轉變,被特定媒體建構而風行的女性主義(popular feminism),同時使得厭女現象因而風行起來(popular misogyny),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義的列車,彼此互相加乘。如今台灣的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汙衊女性的流行語,包括:女權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當兵就是女權自助餐」、嘲笑女性總是破壞社會秩序安全的「馬路三寶」、諷刺女性只重錢財與外貌的「鮑鮑換包包」等。這些現象或許並不代表女性主義毫無進展,相反的,反而是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引發厭女網絡的懲戒效果。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台灣的女性主義在新的情勢之下,應該開始論述早已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各種近身搏鬥的抵抗與協商。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女人採取不同的因應方式,或者不願被動接受統治內化厭女而自我嫌惡,或者不再默默服膺規範而懲戒其他失格女人;現今的受害者不同於以往全然失語,拒絕一聲不吭地隱身於社會角落;現在的男人也並非受制於陽剛氣概動彈不得,甚至開始挑戰主流對其人生的界定。換句話說,不管女人或男人,或多或少地,正在上演「告別厭女」的進行式。目前的新劇碼是,這些告別厭女的社會變化,並非僅僅是厭女的相對面,一如厭女也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反挫而已。事實上,社會變化與厭女網絡盤根錯節,彼此互相建構,厭女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強制力,有些人受到較大壓制,另外一些人可能享受變化成果,但享有較大權力的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制約,形成既被要求陰柔又必須陽剛、彼此矛盾、進退失據的雙重束縛。
告別厭女網絡,最難的是對抗厭女的另外一面,也就是愛女。愛女是對於女人的愛的宣稱與行動。愛女具有我們嚮往的特質,溫暖、相互、成長、禮物,可以拉攏我們,讓我們卸下心防,用力付出。然而,厭女網絡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我是……」──要拆解這些以「我是」開頭的句子,絕非易事。愛女關係中經常帶著厭女的特質,兩者愛厭交織的網絡不易被揭露,個體也經常受苦於是否被背叛的感受,甚至進入一種自己與對方是否「病理化」的猜測。其實,愛女/厭女是人我關係的反覆協商、定位自我認同的探問,是在情感中不斷反思、尋找適當位置的練習,是自我的持續琢磨、鍛鍊最佳能動性的旅程。
弱勢者(包括女人與男人)往往在愛女/厭女的雙面性中感到迷惑,經歷著感受與認知的新任務:何謂抵擋厭女歧視心理、拒絕厭女兩性二元體制、反抗厭女懲戒網絡?這本書就是要論述這些努力翻轉的足跡,研究個體在拉攏與懲戒之間的自我琢磨,如何在情感與關係中不斷進行主體建構,因此得以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為了告別厭女,為了開拓改變的路徑,本書試圖揭露厭女網絡的單一結構,如何嚇阻、幽禁、挫傷與排除弱者(上篇),並指出在厭女網絡處境中的兩難困境,挖掘受害者的內在自我、失落綑綁、雙重束縛與愛厭情結(中篇),最終更探索各種可能的多元協商路徑,包括發聲、行動、連結與對話,試圖阻斷厭女網絡的運作(下篇)。〔…〕
辨識厭女:拉攏與懲戒的兩手策略
厭女,是否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答案是否定的。厭女並非所有男性的普遍特質,甚至,人們往往從反面認識厭女,例如,當一位男性被褒獎並不厭女時,厭女才似乎有可能被看見。厭女,遠比表面所呈現的更細緻、更幽微、更複雜。
曼內認為厭女不僅僅是一種憎厭的心理狀態,而是系統性現象背後的倫理邏輯。厭女的心理狀態就是因為對方是女人,社會不由自主貶抑她、覺得她是弱者、認為她就是不好──曼內稱之為天真(naive)的厭女概念。實際上,厭女的心理狀態,經過操作,構成了整體政治與社會結構。曼內將厭女的政治分配的社會功能,視為父權秩序的警察執法。她的貢獻在於,提出區別於性別歧視(sexism)的厭女概念,性別歧視比較接近意識形態,其功能在於正當化與理性化父權的社會秩序;而厭女則比較是維護此社會秩序的強制力,其功能為懲戒失格女人。
兩手策略就是厭女網絡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分而治之手法。這種區分源自於道德上的男女二分體制,也就是厭女邏輯中的「道德與社會勞動性別經濟」(gendered economy of moral and social labor)──女性提供順從、良善、關注、崇拜,而男性獲取榮譽、尊重、資源、權力。在此種提供者/獲取者動態(giver/taker dynamic)的邏輯下,男女分別承載各自的社會期待、分別扮演分化的社會角色,分別遵守不同的社會規範。厭女成為系統的理由就是,這一套合格/不合格的道德透過強制力,強化了女性的被宰制,鞏固了男性霸權。
如果反過來指責此種兩手策略,厭女者會回覆,人的喜好或厭惡的情緒,出於自然情感,這是無法被強迫,也不可以用外力改變的。以下就是合理化憎厭情緒的說法:
我不喜歡吃甜食,就算端到我桌上我也不會吃。但我本身並沒有歧視甜食,而甜食也並沒有錯,所以在點菜時開宗明義就說了,我不吃甜食,難道錯了嗎?……我何德何能改變你的本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我想也是我對交友和平的最大讓步了吧?
然而,厭女不只是個人喜好而已,而是將部分女人切割為「比較不好的女人」的社會網絡,厭女網絡靠著拉攏「好」女人,同時懲戒「壞」女人的兩手策略,取得權力。凡是女人的行為不符合規範,她的「失敗」、「逃避」或「拒絕」都被賦予道德責難,或者輕忽,或者無情,或者背叛,都是失格女人。那些沒有被懲戒的女人,即可暗自欣喜,慶幸自己站在較佳的道德位置,比下其他人。這一切,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者因為被拉攏而得意,都鞏固了道德規範,以及設定道德規範的父權體制。就像是胡蘿蔔與棒子:「溫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厭女的兩手策略,並非個人「有意識」的行為,不只是上野千鶴子或曼內所談的分而治之,還包括內外並進,尤其建構女性自我內在的機制──女性自我厭惡與自我客體化──而服膺於父權社會角色,在關係中產生既拉攏又懲戒的效果。此種兩手策略通常潛藏在文化慣習,鑲嵌於女人與男人內在的自我認同,甚至滲透至兩性互相吸引的通則之中,形成文化建構。女性的自我客體化表現為自尊低落、身體羞恥感、對外表感到焦慮等脫離現實的社會規範。這反映在權勢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在受到貶抑或責罰的同時,還可能渴望讚賞、回饋,甚至自以為的成長。
拉攏與懲戒有一種特殊的合作方式,產生互相加乘的效果。控制者會訴諸受控制者的心理恐懼、擔憂與孤單,使得控制者可以扮演保護者的角色,反之,受控制者則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因為之前的拉攏,厭女者反而強化其強勢者的地位,使得懲戒成為自然且無法抵抗;另外一面,之前受過懲戒的弱勢者心理上害怕,讓厭女者反而變成弱勢者的渴望、甚至生存動力,期待得到讚賞。拉攏與懲戒二者互相加乘,構成一個讓人驚訝的結果──被懲戒者反而會渴望對方,因而努力改變自己,被懲戒者為了得到讚賞,可能會放棄自我,甚至更迎合對方。〔…〕
打破愛女/厭女: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
許多人因為現實中女人的強勢或積極主動,懷疑女性主義早已沒有必要性,轉而同情部分男人,看見男人依舊受困於必須陽剛的社會角色。這是對女性主義的偏狹看法,事實上,女性主義並非只是發起一場讓女性取得權力的運動,女性主義的願景是打破社會權力結構,反對有權力的人欺負沒有權力的人。
為了要突破性別二元體制道德懲戒的厭女網絡,女性主義論述必然要進入情感與關係之中。亞當.朱克思(Adam Jukes)在《為何男人憎恨女人》(Why Men Hate Women)這本書中研究暴力男性(家暴者、性侵者等),以心理分析的視角討論男性的欲求──支配女性、控制女性──背後就是對女性的憎惡與恐懼。他以臨床精神分析的許多案例證明,憎女具有普遍性,在不同人身上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本質的不同。這本書僅僅研究男人,並沒有討論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對立的社會建構,也沒有涉及男女性別特質並非固定不變的討論,女性也可能陽剛,男性也可能陰柔,雙方皆受困於二元對立的結構。〔…〕
或許,拒絕陰柔的下一步應該不是陽剛,陽剛的解決方案也不應該是陰柔。真正的關鍵應該是,面對生命中曾經重要的人,有沒有協商的可能。
我想起來協商是怎麼一回事。協商是在對立的視角使勁強化自己的力量,以氣勢先把對方壓下去,然後就有機會彰顯自己,讓自己被聽見。氣勢的取得很重要,或者眼觀四面,看看對方最在意的自我形象,然後以上位姿態評價對方,讓她嚇到,讓她自責,讓她退讓。協商也可以訴之以情,強調為對方著想的愛,如果自己有錯,就是愛得太深,太急,所以野蠻。〔…〕
要到很久以後我才想起,真正的協商原來不以氣勢為解方。那些日子當我們面對彼此而有著突來的困惑時,並不曉得變得陽剛或盡量陰柔都不能解決問題。我以為自己正一點一點踏上能動主體的康莊大道,卻不知陽剛之氣只能協助我拒斥與壓制美好生命,陽剛只是給我自大的鴉片,蒙蔽了我面前隱晦的種種。而又是在更久以後我明白,那些捉摸不定的模糊感,原來是易感、易受傷的脆弱性為我張開的解方。
女性主義反對陽剛與陰柔的對立,反對前者比後者優越所衍生的不平等。瑞溫.康諾(Raewyn W. Connell)在提出霸權陽剛氣質理論(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ory)時,雖然強調男性內部因為種族、階級、性傾向的不同,並非每個男性都具有同等的競爭、攻擊、堅毅特質,但是基本上她還是認為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具有較優勢的地位。安娜.亞若史密斯(Anna Arrowsmith)在研究厭女時,修正了康諾的說法,她研究兩性交往的案例,女性已經不是永遠處於弱勢,因為種族、階級或者性傾向等因素,女性可能會取得陽剛的位置,但是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仍然是困擾的主軸,只是男性面對女性的權力,衍生更多厭女的情緒與懲戒行動。
告別厭女,不只是破除好女人/壞女人或者男/女的邏輯,還要打破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答案不在於超越,而是在其中,在巴特勒所稱的「一個人的自陳」(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中不斷提問與顯示自身,作為一種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的過程。在打破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最重要的在於「為什麼是我」的提問,這個提問幫助我們理解,臣服與自由之間主體建構的困境,也強調了重建倫理關係的努力,這樣的提問引導出,個體踏出每一步,都是謙卑地回應過去被拒斥的、被排除的、被壓制的片段。
【預購】孤獨通行證(Lonely Pass)◎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r)(譯者:張寧)
Regular price $35.00是時候,為你的生活按下靜音鍵,來一場孤獨狂歡。
請收下這張將帶你踏上孤獨之旅的車票,
你的列車長是從不為孤身一人感到抱歉的叔本華,
讓他用一場盛大的寂寞,
挽救你分貝破表的喧囂心靈
在這熱鬧超載的世界,「孤獨」彷彿成為無法大聲喧嚷的禁忌,承認孤獨彷彿承認自己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不被需要。然而,孤獨大師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如果他不喜歡孤獨,那麼他也不會熱愛自由。」因此,請找個安靜的角落,翻開這本《孤獨通行證》,找回你在人際噪音中無處安放的自我。
享受吧!這必將伴你終生的孤獨旅程
哲學家叔本華化身厭世教主,用頹廢姿態帶你看破人生百態:
◎我們所有的不幸和痛苦幾乎都來自於與他人的交往,這種交往也破壞了我們內心的寧靜。
◎在這世上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社會就像一團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透過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來取暖,而不是像傻瓜那樣靠得太近,灼傷自己
◎寧願獨處,也不要與叛徒為伍。
◎是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這個問題在很多情況下等於是問:愛情的煩惱會比生活的焦慮更為持久嗎?
◎這個世界和這種生活完全不是為了讓我們幸福存在而安排設計的。
尼采:「他(叔本華)全然的孤獨,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然而在一與零之間,存在的是無限的永恆。」、「對德國學者來說,沒有比叔本華的特立獨行更能惹怒他們的了。」
作者簡介
亞瑟˙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國著名哲學家,出生於富商家庭。父親性格易怒憂鬱,後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華格納、托馬斯曼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叔本華哲學影響。他終生未婚,獨居終老,並且從不為自己的孤獨感到抱歉。
【預購】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譯者: 吳國卿)
Regular price $35.00頃刻的誤判釀成一生的傷害。
揭露騙局、性侵、暴力衝突……背後的關鍵失誤,
刷新你對人的固有認知,
理解別人,也保護自己。
◎《紐約時報》Top 1暢銷書。
◎《商業周刊》1702期書摘報導。
◎歐普拉專訪推介:本書改變了我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暢銷作家艾爾文:2020最期待有中文版的書之一。
◎《金融時報》、《彭博新聞》、《芝加哥論壇報》等眾多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暨《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最新力作。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無法分辨別人在說謊?為什麼面對面有時比不見面更容易誤解一個人?我們自認不容易受騙,有把握看穿別人的假面,但眾多事實證明,真相常常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路邊臨檢如何擦槍走火演變成獄中自殺?
深具悔意的罪犯保釋後再度行凶殺人?
中情局最優秀的古巴幹員竟然是雙面間諜?
發動世界大戰前的希特勒如何讓人誤信他有和談誠意?
美國體育史上最駭人的兒童性侵案件為何可以掩蓋20年?
\悲劇,不該只是喧騰一時的新聞,
而是找到解方的引路磚//
看錯人的代價,小至損失錢財,大則丟了性命、危及國安。我們受制於漏洞百出的預設識人機制,導致看錯人的悲劇接連上演。葛拉威爾揉合法律、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抽絲剝繭眾多真實案件,探索過程有如一場震撼教育,直指我們一直以來被蒙蔽而不自覺的錯誤。
/ 預設為真的傾向
為了社會能夠正常運作,我們的原始設定是相信別人,一直到他露出「夠多」的破綻,推翻了我們預設的信任機制。於是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便會有許多「後見之明」嚷著:我早就知道他有問題。事實是,適量的失誤並不會挑動我們的懷疑。
/ 透明性的迷思
我們總認為人的情緒就像《六人行》情境喜劇的主角們一樣透明易辨,眾多研究卻無情地揭露:在看透人的情緒方面,我們一直很蹩腳。電腦所做的保釋決定,甚至優於有專業素養的法官。於是,無辜良民的反常反應會讓自己慘遭冤枉,高明罪犯的情緒操弄可以讓自己逍遙法外。
/ 特殊情境下的反常人格
「酒後吐真言」並非絕對為真。酒精造成的短視效應會讓我們無法顧及長期後果,舉例來說,原本捨棄短期需求(不受打擾、睡個好覺)而堅持長期目標(撫養優秀小孩)的父母,在酒醉時就可能抽離長期目標,讓自己不再是真正的自己;而遭嚴刑拷打的罪犯,大腦記憶會產生偏差,說的話、做的事都可能與事實相違。
/ 耦合的條件
特定行為的背後,通常存有決定性的條件。舊金山金門大橋以往是該地民眾尋短的熱點,但在警方加強巡邏、架設安全網之後,自殺率顯著下降,原本喪失求生意願的人並沒有以其他途徑結束生命。該地區的自殺行為便是與金門大橋耦合。在試圖理解一個人時,必須把他身處的時空納入考量。
名人推薦
艾爾文/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理科太太/YouTuber
詹宏志/作家、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慧眼推薦――
為什麼我們對察覺別人的謊言如此笨拙?人類數千年來的進化,卻沒有培養出這種能力!這本書以深厚知識和驚悚懸疑的敘事解答了這個謎題。――趙政岷/時報出版董事長
這世界許多的紛爭、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皆從「我」跟「你」彼此的不了解開始。透過葛拉威爾獨特又細膩的觀點,讀者將再次窺探歷史洪流中少有人注意的片刻光影,其實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著。――艾爾文/作家
全球進入一個極度衝突的狀態……如果多數的人願意走出自己那個溫暖的回聲室,從社群媒體的同溫層走出來……我們就能避免扁平的、單一的、武斷的世界觀。――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書中列舉的個案,觸發我們更進一步省思,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親疏遠近之人,我們是否有刻板印象、以偏概全、盲目信任、偏袒親信……──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解密陌生人》是非讀不可的書……我愛這本書……閱讀它事實上不只將改變你如何看待陌生人,也會改變你如何看待自己、新聞和世界……閱讀這本書改變了我。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歐普拉雜誌》
有助於真正了解陌生人的強效建議……葛拉威爾聰明地論證我們應該停止假設、認清沒有人是透明的,並了解行為是與看不見的情境密切相關。——《時人》雜誌每週最佳書籍
葛拉威爾再度完成一本引人入勝、焦點話題的書……正當這個世界的極化日益擴大之際,一本檢驗我們因為各種原因而誤解別人或無法彼此溝通的書特別迫切需要……葛拉威爾結合了報導、研究和流暢的敘述,用驚悚小說的刺激手法闡述了精彩的例證。——克里斯.巴頓(Chris Barton),《洛杉磯時報》
葛拉威爾出類拔萃的成功,出現在當懷疑者開始想「也許我們都錯了,而且也許——只是也許——這個葛拉威爾說對了一些事」的那一刻……《解密陌生人》比他之前的書都更有看頭。——艾美.科茲克(Amy Chozick),《紐約時報》
葛拉威爾以吸引人的真實世界案例,闡明我們與我們想了解的人互動時該如何做,及其背後的道理。——鮑爾(Rhett Power),《富比世》雜誌
葛拉威爾的案例研究很令人振奮……充滿了取材自晚近和久遠過去的引人軼事。他以這些精彩故事提出淺顯易懂的觀察,指引我們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瑪姬.塔夫特(Maggie Taft),《書單》
又一本葛拉威爾的佳作……發人深省……期待又一本「你自以為了解的一切都錯了」精彩好書的讀者將不會失望。——《柯克斯書評》
既有趣又充滿話題性……葛拉威爾以招牌的生動、流暢和深入淺出的文字……寫出這本深具啟發性的佳作。——《出版者周刊》
葛拉威爾訪問聰明的人,發想深刻的真知灼見,以天使之筆寫作,並贏得廣大讀者的讚賞。他有敏銳的雙眼和機智的天賦,是當代最傑出的觀察家之一。葛拉威爾是一個放眼大局的思想家,協助我們了解人類的處境。——巴伯.布里斯科(Bob Brisco),《WebMD雜誌》
葛拉威爾一如過去以他的敘事天賦和見微知著的眼睛,透過令人難忘的事實來佐證他的研究……他有令人激賞的天分——喜探究、有原創性、追根究柢的心智——他有能力發掘其他人沒想到的資訊,用以聯結更廣大的觀點。他擁有上乘的論述技巧。——史蒂芬.葛洛威(Stephen Galloway),《好萊塢報導》
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
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
另著有《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以小勝大》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
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吳國卿
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譯有《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等書。
【預購】愛是來自地獄的狗◎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譯者: 陳榮彬)
Regular price $33.00有常態的瘋狂還有荒誕的真實
時代雜誌譽為美國底層人生的桂冠詩人、搖滾樂界的精神導師
——布考斯基繁體中文版詩集首次出版
骯髒寫實主義代表作・暢銷歐美長達43年・收錄160首經典詩作
查爾斯・布考斯基:「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它帶著自身的苦痛來到這世上。」以及:「愛如晨霧,等到真實人生像曙光一樣乍現,馬上消失殆盡。」
▍ 美國最偉大寫實作家,從流浪打零工、郵局投遞員到五十歲專職寫作
一張坑坑疤疤如飽經風霜獅子般的面貌,以輕淡的口吻描述難堪、暴力、創傷和悲慘無助,用極為口語且粗俗的語言描寫生活大半輩子的洛杉磯的毀滅性景象。自傳式寫作,沒有隱喻沒有虛假,一切真實無所遁逃,他的文學來自他的生活。
布考斯基認為工作才能體會生命,二十多歲時為逃離施暴的父親決心流浪美國,長達十年做過洗碗工、倉庫管理員、屠宰廠工人、停車場保全、船務工、卡車司機、餅乾工廠工人、加油站人員等,並在無數廉價旅館寫作。三十二歲時找到郵局投遞員的全職工作,三年後因長期酗酒胃潰瘍出血短暫離職,休養期間開始大量寫詩,不久後復職,前前後後在郵局工作了十八年。五十歲那年正式以寫作維生,陸續廣受邀各界朗讀會、演講,傳奇一生使好萊塢拍攝其傳記電影《夜夜買醉的男人》(Barfly),出版過四十多本書,在歐洲宛如巨星、作品紅遍全美至今。
葛萊美獎另類搖滾歌手湯姆・威茲(Tom Waits)曾說:「他一直在寫作,當他變得更受歡迎並且更成功時,他也寫那些生活。一路從淹水的房子到住在加州聖派卓很棒的房子裡,鄰居打打高爾夫,他有一輛好車,他會帶著你跟著他的人生旅程往前走。」像一部影集,或者漫畫,持續更新不斷。
▍ 作品失竊率最高、歷久不衰的反叛精神代表人物,瑞蒙・卡佛的英雄
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收錄1974-1977年的作品,分為四輯:「又有一隻動物,為愛痴狂」、「我,和那老女人:悲傷」、「史嘉莉」、「你腦海裡最後浮現的流行旋律」,總計160首詩寫於年屆五十多歲的布考斯基,寫他未曾停止的五個生命主題:女人、性、賽馬、寫作與酒精,也寫死亡與生的恐懼於心中狂噪不止。
有過三段婚姻、兩次離婚、一個女兒。從小因嚴重痤瘡問題,包含臉部、前胸後背還有手臂,導致布考斯基對外貌極不自信,二十三歲時將第一次性經驗給了「136公斤的妓女」,往後因寫作名氣愈加高漲,女性開始追隨他,他順勢探索、經歷女性的世界,最後一任妻子琳達・李(Linda Lee)稱這段歷程為「女人研究」,他自我解讀那不過是種彌補,並為此感到羞愧。而對於厭女的指控,他曾和演員老友西恩・潘(Sean Penn)聊過,他的回答僅僅是:「我對男人更壞。」
生於街頭長年身處貧窮,布考斯基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猶如「美國窮苦白人」的代言人。五〇年代中期宣稱為戒酒始沉迷賽馬的布考斯基,一方面他希望贏得獎金好辭去工作全職寫作,另一方面他解釋:「在賽馬場裡,有數百張臉孔,每個人都有一個想贏的夢:擁有巨大財富,能看到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沒有得到什麼,以及將會發生什麼事。」讓底層之人感同身受,讓理性之人震撼,就像當初發掘他的出版商約翰・馬丁(John Martin)所說:「無論你是什麼身分都會喜歡他的作品。」
布考斯基受歡迎的程度,可見於包括他被美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視為「英雄般的存在」,在公開訪談中訴說自己年輕、剛走上創作之路時對他的無限崇拜。以及美國曾有書店列出「最常被偷的書」排行榜:布考斯基的是第一名,第二和第三名則分別是村上春樹和《在路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的書。
▍ 文字充滿音樂性,口語語言既粗野又溫柔,成為解放傳統詩作結構的先驅
熱愛古典音樂、爵士樂,最喜歡海明威、李白,最討厭米老鼠和莎士比亞,生活邋遢、髒字不斷,狂妄中有真情,粗獷裡有溫柔,被稱作「猥瑣老傢伙」的無賴,布考斯基的詩雖不作押韻,卻有獨特節奏,搭配直白的口語語言,啟發無數音樂人,無論是殿堂級搖滾樂手U2主唱波諾(Bono),或者樂團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謙遜耗子(Modest Mouse)、火山合唱團(Volcano Choir)、英國搖滾樂團北極潑猴(Arctic Monkeys)都為之瘋狂,堪稱搖滾樂界的精神導師。
知名文學評論家約翰・威廉・科林頓(John William Corrington),以及德文翻譯家卡爾・魏斯納(Carl Weissner)認為布考斯基就像法國詩人韓波、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是文學史上將詩歌從學術性的陳腔濫調中解放的重要一員。呼應布考斯基最有名的一首詩〈藝術〉(Art):「當靈魂消失時/形式就出現了」(As the spirit wanes/the form appears)。
剛釣到的女人
今晚
妳跟我
坐在沙發上。
妳看過那些
吃動物的
紀錄片嗎?
死亡不就那麼一回事。
而現在讓我感到好奇的
是我們這兩隻動物
誰會
先吃誰
先吞噬身體
最後
連精神也吞掉?
我們吃動物
然後不是我吃妳
就是妳吃我,
親愛的。
話說回來
我倒是寧願妳
先用我的身體飽餐一頓
因為我這個人
可說是前科累累
一定會先
吞噬妳的
精神。
——〈我見過許多流浪漢在大橋下坐著猛灌廉價葡萄酒,眼神茫然〉
本書特色
◎ 最髒的譯本,原汁原味傳達布考精神:簡潔陽剛,既粗鄙又不失幽默、細緻與深情。
◎ 繁體中文版詩集首次問世,睽違十五年重新認識影響各大藝文巨頭的美國最偉大寫實作家。
◎ 裱布精裝,經典收藏:震撼靈魂、打開生命視野的贈禮。
好評推薦
「美國底層人生的桂冠詩人。」——《時代雜誌》
「我最喜歡他的地方在於,他為街頭的普通人寫作,觀察沒有人想看的黑暗角落,他本身屬於弱勢群體,並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搖滾歌手、演員/湯姆・威茲(Tom Waits)
「他的故事大多是自傳式的,多關於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中犯錯。」——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布考斯基早期的作品如《愛是來自地獄的狗》、《進去,出來,結束》讓我認識到新的寫作風格,詩的節奏與語言合而為一,使其更為豐富和精準,因為這傢伙的作品就是很直白,不用隱喻、廢話連連,句句砍向你刀刀見骨。」——搖滾樂團U2主唱/波諾(Bono)
「欣賞布考斯基的詩,最好的方式不是將其作為個人的口頭文物,而是作為他持續進行中的真實冒險故事,像漫畫或者系列電影,具有強烈的敘事性,畫面來自源源不絕的奇聞軼事,裡頭通常包含一間酒吧,一棟廉價旅館,一場賽馬,一個女朋友,或者任何這些元素的排列組合。布考斯基的自由詩是一系列將陳述句拆解成窄短句子的長篇,帶來快速和簡練的印象,即使語言中甚至充滿了多愁善感或是陳腔濫調。」——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亞當・柯什(Adam Kirsch)
「專業的和平破壞者,也是洛杉磯底層社會的桂冠詩人,有著瘋狂地浪漫,堅持輸家比贏家更不虛假,並且對於迷失的一群具有怒火般的悲憫。」——《新聞週刊》,影評人/傑克・克羅爾(Jack Kroll)
「華茲華斯、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垮掉的一代,在他們各自的世代裡將詩歌推向更自然的語言。而布考斯基又再更推進了一些。」——《洛杉磯時報書評》
「生活裡寧靜的絕望在顯而易見的偶然事件和動機不明的怪誕暴力中一一爆炸開來。」——《洛杉磯時報書評》,麥可・F・哈珀(Michael F. Harper)
「沒有試圖讓自己看起來不錯,更不用說英勇,布考斯基的寫作具有無所畏懼的真實性,這使得他與絕大多數『自傳體』小說家和詩人有所不同。他牢牢扎根於美國標新立異的傳統,身處鬆散紛亂的社會邊緣,布考斯基寫得當之無愧。」——《舊金山書評》,作家、翻譯家/史蒂芬・凱斯勒(Stephen Kessler)
「布考斯基就是個奇蹟。他以始終如一、引人注目的風格確立自己的作家地位,人如其作品,這是努力的結果,更是因為那瘋狂、起起落落的生活。」——《村聲》,詩人/麥可・拉里(Michael Lally)
「一個清晰、強硬的聲音;一對傑出的耳朵和眼睛為了測出詩句的長度;一種對隱喻的逃避讓所有活生生的奇聞軼事一再演繹出充滿戲劇性的作品。」——《村聲》,藝文評論家/肯・塔克(Ken Tucker)
「布考斯基世界裡的傷痕與溝壑,是文明工業社會裡無生命的器械所刻,是二十世紀的知識和經驗所鑿,在這世界裡基本上冥思和分析仍只佔有很小一部分。」——《西北評論》,劇作家/約翰・威廉・科林頓(John William Corrington)
「一個荒涼的、被遺棄的世界。」——《局外人》,詩人/R.R.庫斯卡登(R. R. Cuscaden)
「誠實的自畫像勝過對於自我毀滅的頌揚,它們揭露了他處在自身所有的醜惡中,一個局外人的邊緣地位。這是一個鈍器的集合,單刀直入的狂暴像你永遠希望得到的那樣毫不妥協。」——《圖書榜單》,班傑明・賽格丁(Benjamin Segedin)
「毫不費力、美妙易讀,特別是如果你很容易被量販般的存在主義的魅力所打動。」——《圖書榜單》,雷・奧爾森(Ray Olson)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8.16-1994.3.9)
美國當代最偉大寫實小說家,也是各界公認最具影響力、最常被模仿的詩人。出生於德國小鎮安德納赫(Andernach),父親是美國大兵,母親為德國人,三歲時隨父母回美國洛杉磯定居。
一九四一年於洛杉磯城市學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肄業,此後長達十年過著浪蕩、窮苦的生活,並因身心檢測不符合標準,未於二次大戰服兵役,他走遍美國,在無數廉價旅館寫作,四處打零工,嗜菸、酗酒嗑藥、沉迷賽馬與性愛。三十二歲時找到郵局的全職工作,三年後因嚴重胃潰瘍短暫離職,休養期間開始大量寫詩,不久後復職便待上十五年。五十歲時正式以寫作維生,完成第一本小說《郵局》(Post Office),一生寫過數千首詩作、數百篇短篇故事,以及六部長篇小說,總計出版了四十多本書。
熱愛古典音樂、爵士樂,喜歡海明威和李白,最討厭莎士比亞和米老鼠,有過三段婚姻,兩次離婚,有一個女兒名叫瑪麗娜(Marina Bukowski,1964- )。一九九四年因白血病病逝於加州聖派卓(San Pedro),去世前剛完成最後一本小說《低俗》(Pulp),享年七十三歲。
生於街頭長年身處貧窮,他以自傳式寫作著稱,為社會底層之人發聲,也描寫生活大半輩子的洛杉磯的毀滅性景象,而富節奏感的粗俗口語語言,啟發無數知名搖滾樂手。他是堪稱作品失竊率最高、美國最具反叛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曾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歐美累積銷售數百萬冊,有生平紀錄片《布考斯基:生來如此》(Bukowski: Born into This)和傳記電影《夜夜買醉的男人》(Barfly),人氣在世界各地迄今未減。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二〇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五十餘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等經典小說,以及重量級史學作品《追尋現代中國》、《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四十一、四十三屆金鼎獎評審。
【預購】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譯者:宋易)
Regular price $35.00《地球編年史系列》第五部──人類如何開始測量及計算地球時間?
追溯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緊密關聯
這一次,西琴博士挖掘各地史前巨石陣及古神廟的建造史,探查建築朝向與曆法演變的關係,包括: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關聯、巨石陣的天文觀測功能、蘇美王古蒂亞奉神命建造新廟的過程、埃及曆法的轉變、被流放的神與曆法的關係、隨著白羊宮時代到來的改變……
◎為何各地古文明都知道黃道十二宮的概念?
當初,阿努納奇來到地球之後,為了連接神聖時間(尼比魯繞日一圈的三千六百個地球年)和地球時間(地球的一年),將黃道帶劃分為符合太陽系成員數量的十二宮,設計了天體時間。然而,春分日的日出點位置持續移動,每隔兩千一百六十年,就會從一個黃道宮移進另一個黃道宮。隨著新黃道宮時代一起到來的,是什麼命運的預兆?是幸福或劇變?是地球上舊秩序的終結,還是新秩序的開始?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在地球上,又留下了多少阿努納奇用於觀測日月和其他星體的起落,以測算時間的古老建築物呢?
‧誰是英國史前巨石陣的建造者?
‧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的修建特色為何?
‧蘇美王古蒂亞也設置了巨石陣嗎?
‧中南美洲的古岩畫中藏有天文意涵?
‧中南美洲的圓形觀測臺是誰建造的?
‧埃及曆法曾隨著統治神的轉換而改變嗎?
‧天象變化與地上權力的改變有關嗎?
這一切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好評推薦
在本書中,西琴超越了自己。他緊緊抓住一個令人吃驚的天文單位,將其濃縮在書中,讓我們在極小的篇幅中穿越古今。──《銳評》(Critical Review)
本書揭示了外星眾神刻寫在石頭上的字跡。──《阿斯塔拉之聲》(Voice of Astara)
這位飽學之士冷靜、艱苦的工作,再一次造成狂熱的轟動效果。他對古代文獻的解讀真誠而令人信服,具有深厚的意涵,確實是一項顯著的成果。 ——《伍斯特晚報》(Worcester Evening News)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作者介紹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www.sitchin.com
自太初之始,地球人就開始放眼頭頂上的天空。他們是如此敬畏和著迷,也認識到通往天國的道路:群星的位置、日月的更替,以及傾斜地球的旋轉。但是,這一切都是怎麼開始的?又將如何結束呢?在這兩者之間,究竟還會發生什麼呢?
天國與大地在地平線交會。千年來,地球人在這個交會點,看見夜晚的群星在朝陽的光芒下讓路給白晝,於是地平線被認為是分割晝夜的所在,亦即晝夜平分日點。正是從這一點開始,人類在曆法的幫助下,計算著地球的時間。
為了識別布滿繁星的浩瀚天空,它被人為地分割成十二個部分,也就是黃道十二宮。然而,千年之後,這些「恆星」似乎不是恆定不動的。而且,在春分和秋分那一天,以及新年那一天,它們似乎會從一個黃道宮移至另一個黃道宮;於是,「天體時間」被加進「地球時間」裡,這代表了一個新紀元或新時代(New Age)的開始。
當我們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門檻上,當春分日的日出占據著水瓶宮,而非過去兩千年的雙魚宮時,這種改變是否預示著許多難以逆料的世間境況:善或惡,一個開始或一個結束,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改變?
溫故才能知新,自從人類開始計算「地球時間」的那一天,就已經同時在體驗「天體時間」了—人類早已經迎來了新時代的降臨。對目前關於「時間」的科學來說,這個新時代的前後發生了什麼事,具有許多重大課題。
【預購】永不告別◎韓江(譯者:盧鴻金)
Regular price $33.00作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預購】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韓江(譯者:尹嘉玄)
Regular price $31.00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
■「BTS防彈少年團」金南俊感動推薦!
◎2017年美國Amazon書店百大選書
◎2017年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Malaparte Prize)
◎2016年英國衛報年度選書、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2014年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
◎感動全世界讀者,韓國銷售400,000冊!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房慧真(作家、記者)、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陳又津(小說家)、陳雪(小說家)、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劉梓潔(作家)(依姓名筆畫序)一致推薦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作者的話】
「我無法逃避這本小說」
「我帶著受罰的心情坐在書桌前」
「如果我不把它寫出來,就到不了任何地方。」
這本書不是為我個人而寫,我想將這本書獻給我的感覺、存在,以及在光州民眾抗爭中不幸身亡者、倖存者,還有罹難者家屬。……最終,不是我幫了他們,而是他們幫了我。我什麼事也沒做,只是寫了一本書而已。 ——韓江,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得獎感言
本書特色
● 作家韓江出身光州,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資料、訪問生還者寫下的小說。
● 用小說家的眼光詮釋光州事件,探討當事者心理動機。透過不同的角色發聲,呈現出事件的殘忍、倖存者的無力與愧疚,人類內心的黑暗與暴力,以及良心、勇氣與希望。
媒體評論
● 《少年來了》確實站在小說的位置,把光州事件帶到讀者眼前⋯⋯這些角色代替沉默的生者和死者,說出他們的憤怒、悲傷、無力與尊嚴。在我們尚未能說出真話之前,先讀小說吧。當這些微小的聲音都被聽見了,那小說就自由了,才能回報我們更多的現實。——陳又津(小說家)
● 韓江的《少年來了》,一字一句如整座光州碎裂的玻璃,尖銳地點醒小說家的另一重使命:我們拿著的筆,是槍是劍,只為正義而鳴響,只為光亮而揮拔。我們拿著的筆,也是針是線,縫合那些被遺忘的模糊血肉,在歷史的傷口上繡出一朵燦爛奇花。寫下,只為被記得。——劉梓潔(作家)
● 韓江以穿越生與死的魔幻筆法,透過七人的目光、回憶、言語、疼痛與離別,全稱式地拼湊出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當代韓國人在韓江的筆下,尋找過往的記憶,抹平當今的傷痛,只為了走向未來的光明之途。」 ——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
● 作者將身處在黑暗與暴力世界裡,遭受折磨、歷經傷痛的人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帶領讀者直視當年的光州,宛如身歷其境般見證那場血腥暴力的大屠殺。文中敘事者的證詞和閱讀者的想像結合出難以忘懷的懇切告白,讓我們重新切身體會那座城市的十天漫長煎熬。從水滴折射出的陽光碎片中,依舊找尋純潔雛鳥的這本小說,對我們訴說著真正需要好好擁抱的歷史記憶究竟是什麼。——文學評論家白智蓮(백지연)
● 有些題材,只要選擇了,就等於是把作者的說故事功力搬上檯面準備接受考驗,在韓國歷史中,尤其以1980年5月光州事件這個題材最為典型。只是我們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嚴懲與復權,而是關於傷害結構的透視與探究。這是一本唯有韓江才能超越韓江的小說。——文學評論家申亨哲(신형철)
● 情感熾烈的作品!韓江的《少年來了》捕捉人性的自相矛盾:開頭章節屍橫遍野的畫面,告訴讀者嗜血獸性是如何泯滅人性,但我們能展現博愛精神,為原則信念受苦犧牲,又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總結這種弔詭的手法很出色,本書希望將個人經歷與政治事件連結在一起,它在刻劃前者時竟有如此強大的渲染力,例如作者細膩又具體地描述一位母親對逝去兒子的思念,就跟她鋪陳這起舉世悲痛的事件一樣,充分展現駕馭文字的功力。——英國《獨立報》
● 韓江的文字清澈且含蓄內斂,她以極其溫暖的筆觸,處理令人震撼的慘烈題材。——《泰晤士報》
● 韓江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訴說南韓1980年歷時10天的光州事件,及其在韓國心理、精神、政治面掀起的陣陣漣漪,讓我洞悉光州年輕人當年受到的殘酷暴行。她的文筆質樸卻情感濃烈。——《衛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韓江這位說故事的人不可思議,她對人類的目的提出質疑,透過她筆下人物令人心碎的經歷,看到善與惡不斷緊張對立,也讓人心裡冒出很多問號。她如詩的語言,行雲流水般在不同觀點之間游移,但她也會大膽用不加修飾的樸素措辭,模擬重現歷史上那場嚴酷的衝突,和當時瀰漫的激昂情緒。以如此令人不快的方式描摹光州民主化運動,竟將讀者吸引到故事結束。——《書單》
● 美麗又殘酷……大膽檢視人性狀態,診斷結果不忍卒睹,這本看似冷酷無情的小說卻直搗讀者內心。——《愛爾蘭時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非看不可的作品,具普世性,能引起深刻的共鳴……它讓我們撕心裂肺,悸動縈繞心頭久久不去,它讓我們時而懷抱夢想,時而悲痛哀鳴……。——《紐約時報書評》
● 令人心痛……韓江的小說試圖將難以啟齒的事情用言語表達,她特別著墨於平凡面,將可怕的暴力鎮壓事件人性化,好比書中角色幫忙照料和運送受難者遺體,在事發多年後努力回歸一般生活。韓江讓讀者從東浩的家人和朋友口中,追憶東浩的點點滴滴,她賦予那些失落者發聲的權利。——《出版人週刊》
● 引人入勝……結果很折磨人但扣人心弦,冷酷地描繪死亡與痛苦,卻讓你目不轉睛……韓江她彷彿施了催眠術,將你拉進光州事件的恐怖場景,對人性提出質疑,人人都不能倖免被捲入其中,這部作品令人膽寒,直接了當到令人痛苦。——《洛杉磯時報》
● 清新質樸,鋪陳巧妙,令人肝腸寸斷……《少年來了》努力處理光州大屠殺的歷史餘波,它要問的是,人類會為何而死?倖存下來的人接著又會有什麼遭遇?韓江秉持原創且大無畏的精神,處理這些難題與無情的疑問,讓《少年來了》成了2017年必讀好書。——《芝加哥書評》
● 韓江在這部作品探討殘暴政治帶來形形色色的創傷,透過讓人難忘的細節與穿透人心的感性事實,交織出一部精采小說……一部書寫強烈、帶來衝擊與完全貼近人性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 韓江這部小說最突出的是對於死亡毫不退縮、不帶情緒的描述。很難想出還有什麼作品如此生動、有說服力地處理了肉體衰敗的不同階段。韓江的文字不是讓人輕鬆讀完,而是帶著對於生命最終段的洞察,這部分的描述呈現非常出色。——《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 這部故事的題材儘管駭人,文字卻十分優美,其中細緻刻劃的意象讓人無從迴避,也無法別過頭去……《少年來了》篇幅不長,卻深刻提出哲學性和精神性的探問,也沒有提供任何撫慰。故事始終是緊扣著以下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到底能忍受多少、我們能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 啟發人心……故事毫無冷場……小說家最終重建出來的,不僅是優秀地記錄韓國歷史格外波動爭議的那一段,期間所發生的人民受難事件,更是用文字證明了人們願意甘冒受苦、被捕、甚至用自身性命交換,只為了信念去反抗,或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這部小說針對各種艱難問題提供了深刻與人性的回答,也是對暴行受難者致敬的一部動人故事。——《書頁》(Book Page)
● 引人入勝……韓江以說書人特有的細膩和力量,將這場衝突跳脫「歷史」的時間距離,進入每一個無可取代的獨立之人的親密空間。——《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作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預購】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32.00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 The ’Hitler Myth’ :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伊恩·克蕭( Ian Kershaw)(譯者:黃妤萱)
Regular price $45.00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杜子信/中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黃哲翰/文史工作者、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推薦語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系助理教授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這是重要的經典著作,除了深化對納粹德國與中歐現代史的認識之外,也為台灣一般讀者與學界同仁,示範如何對於現代獨裁政治與極權社會的運作,進行有憑有據的分析,與立足於社會史眼光的反省。尤其在世界各地右翼民粹政治力量崛起的時刻,本書分析魅力型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下,二十世紀最惡名昭彰的個人崇拜式政治運動,如何平地而起,又如何維持與擴大民意基礎,甚至吸引捕捉原本輕視或敵視該運動及領導人的建制派社會力量 。作者特別關注納粹時期,民眾對於希特勒的腦補與自發性由下而上的想像與行為,而不只是強調由上而下的形象建構與操弄。本書論證對台灣讀者深具啟發之處,在於希特勒及納粹黨不但有下而上的草根支持,而且成功地擴大民意基礎,並不只是依賴單方向的暴力、恐懼或陳腔濫調的宣傳來維繫政權。透過對多樣史料的細緻理解,深入淺出重建德國常民心態,作者提醒我們納粹的極端政治是由「一般人」共同參與創建。而讓納粹政治成為可能的條件、技術與情境,在其他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
作者簡介
伊恩·克蕭(Ian Kershaw)
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專長是二十世紀的歐洲史、德國史,也是當代納粹德國跟希特勒研究權威,代表作是兩卷本《希特勒傳》(200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以及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地獄之行》與《激盪時代》。
克蕭師從德國歷史學家馬丁.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早年的他原本投入歐洲中世紀研究,關注當時的德國農民。1972年克蕭拜訪巴伐利亞,在慕尼黑的咖啡館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對他說:「你們英國人實在太愚蠢了,你們應該跟我們站在一起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統治地球。」接著老人又補了一句:「猶太人就像人身上的蝨子!」由於這件事讓克蕭開始熱衷於了解為何德國一般民眾會支持納粹主義,他的研究取向也轉向近現代德國社會史,進而成為研究納粹主義、希特勒的頂尖學者。
譯者簡介
黃妤萱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本地化領域譯者、《BBC知識》國際中文版合作譯者、自由譯者。目前書籍譯作多見於歷史領域,但仍喜歡透過翻譯拓展新知。
譯作包括《什麼都別說》(合譯)、《解構薇薇安.邁爾》(合譯)、《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等。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預購】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1966◎傑弗瑞·羅賓遜 ( Geoffrey B. Robinson)(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45.00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
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於布魯島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大國角色,並與二十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大屠殺、非洲的盧安達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
◆封面◆
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好評推薦
「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
「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
「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
「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
作者簡介
傑佛瑞.羅賓遜(Geoffrey B. Robin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著有《人間樂園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Paradise)以及《東帝汶種族滅絕哀歌》(If You Leave Us Here, We Will Die)。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近期譯作包括《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死線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獄實錄◎夏目漱石等32人(譯者:陳令嫻)
Regular price $26.00寫信罵老婆、撕破稿子、想監禁出版社社長
為何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內的日本眾文豪
一遇到截稿日就集體瘋狂?!
「剛寫好的稿子被我家的猴子咬爛了」
「手癢卻一行文章也寫不出來,這自然是我的筆要負起責任」
「寫什麼稿,四處向朋友借錢更符合我的個性」
「不如化為植物吧」
事實上文豪們身心無虞,拖稿信寫得認真幽默又好看,
但那枝筆再流暢,就是寫不出稿子。
#問就是沒有
#拖稿體質
#大概快寫完了大概
#截稿地獄
#截稿日神祕現象
#截稿日是啥能吃嗎
#超崩潰編輯
#文豪也很打咩啊
#善良的人不適合當編輯
#那些折磨過我的文豪們
#大作家都是魂淡
儘管太宰治口口聲聲說「寫得慢是作家的恥辱!」,卻仍不斷撕破寫好的稿紙;內田百閒覺得與其花時間寫稿,不如四處借錢比較實在;橫光利一面對總是如期交稿的川端康成,則暗酸這麼準時根本是在諷刺大家;石川啄木大加斥責友人拖稿,自己卻成了裝病請假、躲在家裡趕稿的慣犯;島崎藤村更擅自將截稿日延到一年後……
然而在這些虛實難辨的抱怨胡鬧背後,其實透露出小說家在文字上的諸般苦惱與寶貴創作過程的真實點滴。
「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
「看你兜著圈子走,簡直像是動物園裡的老虎。」
夏目漱石覺得自己在陽光下才能趕稿,有時會將書桌搬到戶外曬著太陽寫,要是天氣太熱就戴上草帽繼續寫;川端康成對於代表作之一《禽獸》遭到批評,僅雲淡風輕地推說都是編輯一直催,基於人情才趕出來的稿子;而江戶川亂步執筆長篇小說時會突然文思枯竭,還一度害怕編輯催稿而逃去泡溫泉。
本書收錄多篇日本經典與當代小說家的珍貴書信日記與散文隨筆,儘管每一位筆下都出過經典,但當這些大作家被逼急了,亦不乏各種荒腔走板、令世人哭笑不得的拖稿行徑。全書讀來有趣、充滿槽點,同時首度揭露文豪們從未在作品中所展現私底下最真實的一面。
「本書獻給所有與截稿日搏鬥的勇士。」——福澤諭吉
準時推薦
孫梓評、張維中、許俐葳、盛浩偉(依筆畫排列)
田山花袋
一八七二年生,小說家。一八九七年《棉被》出版後確立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方向。收錄的散文顯示僅管截稿日迫在眉睫,作家與妻子、編輯的對話依舊充滿趣味,藉此一窺作者幽默的一面。一九三〇年歿。
夏目漱石
一八六七年生,小說家、英國文學學者。大學時代結識正岡子規,學習俳句。三十八歲之際以《我是貓》一舉成名,日後留下多數名作傳世。由收錄的書信和散文得知作家性格調皮又真誠,既在屋內戴草帽寫作,也努力交稿以免印刷廠枯等。一九一六年歿。
泉鏡花
一八七三年生,小說家。師從尾崎紅葉。《夜間巡警》與《外科室》大獲好評,《高野聖》出版後一躍而成人氣作家。由收錄的散文可知作家個性敏銳,對時間流逝的方式有其獨特感受。一九三三年歿。
志賀直哉
一八八三年生,小說家。創辦雜誌《白樺》,是大正時代文學的起點。作品包括小說《暗夜行路》、《和解》與《小僧之神》等。收錄的書信中表示因訪客過多而遲遲無法提筆,充分展露與其他作家、學者交流的一面。一九七一年歿。
谷崎潤一郎
一八八六年生,小說家。作品包括《痴人之愛》與《細雪》等。作家本人也認為自己創作速度緩慢,並因《源氏物語》白話文版全套延後出版,公開向讀者致歉。執筆期間差點罹患高血壓與腦溢血,在身體不適的狀況下完成稿件。藉由散文表達對於此事的喜悅之情。一九六五年歿。
菊池寬
一八八八年生,小說家、編劇與記者。創辦雜誌《文藝春秋》大獲成功,代表作為《父親歸來》。作家在文中提到「沒有比報紙連載小說更常遭到抱怨的了」。一九四八年歿。
吉川英治
一八九二年生,小說家。一九三五年起於《朝日新聞》連載小說《宮本武藏》大受歡迎,創下報紙連載小說的空前佳績。收錄的書信中表示因寫不出《讀賣新聞》邀稿的連載小說而完全喪失自信,連副總編高木都特意前來拜訪。一九六二年歿。
梶井基次郎
一九〇一年生,小說家。一九二五年創辦同好投稿的雜誌《青空》。收錄的明信片收件人為好友,提到因交不出稿而前往東京通知邀稿的新潮社。一九三二年英年早逝,留下《檸檬》等優秀作品。
江戶川亂步
一八九四年生,小說家。日本偵探小說先驅。《怪盜二十面相》、《人間椅子》與《鏡地獄》等小說風靡一時,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留下多篇散文。作家曾自我剖白擅長短篇小說,執筆長篇時則會突然文思枯竭,或是害怕編輯催稿而逃往溫泉勝地。一九六五年歿。
橫光利一
一八九八年生,小說家、評論家。師從菊池寬,出道作品為《太陽》與《蒼蠅》,內容令人印象深刻。代表作包括《機械》等。律己甚嚴,收錄的散文卻散發令人驚喜的幽默感。一九四七年歿。
林芙美子
一九〇三年生,小說家。立志投身文學領域,同時從事在澡堂保管鞋子等雜工維持生計。出道作為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放浪記》,其餘代表作包括《清貧之書》、《浮雲》與《飯》等。日記中屢次提及交給雜誌《改造》的稿件難產經過。一九五一年歿。
太宰治
一九〇九年生,小說家。代表作包括《斜陽》與《人間失格》等。作家在散文《討論個人著作》中對於自己一天只能寫五張稿紙表達嚴厲的批判:「寫得慢是作家的恥辱。」在別篇散文則提及自己寫十張稿紙的散文「得推敲沉吟三天,寫了一會便撕破,再度提筆一會又撕破。明明現在日本紙張不足,撕破這麼多張紙,我自己也心驚膽戰卻又忍不住撕破」。將第一部小說視為遺作而命名《晚年》。一九四八年和情婦山崎富榮在玉川上水投水自殺。
內田百閒
一八八九年生,小說家、散文家。出道作為小說《冥途》,晚年留下《小野貓》等傑出散文作品,產量甚豐。行文常以經濟窘困為主題,收錄的散文中亦提到「比起寫稿子,四處向朋友要錢更符合我的個性」。一九七一年歿。
島崎藤村
一八七二年生,詩人、小說家。與北村透谷等人創辦雜誌《文學界》,因詩集《若菜集》聲名遠播。先以詩人身分進入文壇,之後成為自然主義小說界代表。著有小說《破戒》、《春》與《黎明時分》等。留學巴黎後常寄信給編輯部,懇求延長交稿期限。一九四三年歿。
川端康成
一八九九年生,小說家。與橫光利一等人創辦《文藝時代》。一九六八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包括《伊豆的舞孃》與《雪國》等。橫光利一曾在散文中提到「只有川端在截稿日當天準時送來稿子」。另一篇收錄的信件收件人為其妻秀子。川端康成經常在旅行時執筆,稿子寫好後寄回家,由秀子轉交出版社。寄出此信的兩天前,他以火車將要給《改造》的稿子寄回家,順利趕上截稿日。一九七二年於工作室吞煤氣自殺。
梅崎春生
一九一五年生,小說家。以《櫻島》等戰爭文學作品進入文壇。代表作包括《破爛房子的春秋》與《幻化》等。文中與懷疑他裝病的記者對話十分有趣。一九六五年歿。
山本有三
一八八七年生,小說家、編劇。作品包括《路旁石頭》等。收錄的散文寫於一九二七年。當時作家忙於創作戲劇、小說與散文,深受失眠所苦。在早稻田大學擔任德語講師時期,每週課程多達三十小時以上,僅暑假期間方能執筆。一九二三年辭去講師,全心投入創作。之後擔任明治大學文藝學系主任。一九七四年歿。
福澤諭吉
一八三五年生,思想家。創辦慶應義塾大學。著作《勸學》為暢銷書,也在自己創辦的《時事新報》發表評論。一九〇一年歿。
二葉亭四迷
一八六四年生,小說家、翻譯家。出道作《浮雲》以白話文寫成。收錄書信的收件人福田英子為倡議解放婦女的社運人士,因著作《妾的半生》而廣為人知;亦為新聞月刊《世界婦女》的發行人之一。二葉亭四迷因未能遵守《世界婦女》的交期而去信道歉。福田英子對作家的弔詞是「孺慕之情,如師長,如父兄」。一九〇九年歿。
武者小路實篤
一八八五年生,小說家、編劇與畫家。代表作包括《友情》與《愛與死》等。昭和時代旅館等店家經常裝飾題有作家之名言「情誼實美」的書畫。收錄的日記應是寫於其搬往「新村落」以實現理想社會的時期。一九七六年歿。
森鷗外
一八六二年生,小說家、翻譯家。大學畢業後擔任陸軍軍醫。赴德國留學時與當地女性交往,《舞姬》即是根據兩人無法結果的戀情所寫成。木訥寡言,落落大方,復禮克己,擔任公職七年間僅請幾次假。一九二二年歿。過世後,由敬愛作家的木下杢太郎負責編纂全集。
北原白秋
一八八五年生,詩人、童謠作家與和歌歌人,曾為童謠《暖爐》作詞。書信中提到的《歌詞與音樂》為藝術雜誌,主要執筆者是作家與山田耕筰;其弟鐵雄擔任代表,由藝術(ARS)出版社刊行。當時的妻子是第三任夫人菊子。收件人鈴木三重吉為北原白秋的恩人,助其擺脫身無分文的生活,甚至建造居處。曾為恩人創辦的雜誌《紅鳥》挑選創作童話,之後兩人因意見不合而斷絕往來。一九四二年歿。
石川啄木
一八八六年生,和歌歌人、詩人。收錄的日記寫於詩人從北海道前往東京,在東京《朝日新聞》擔任校對工作,生活較穩定的時期。小說《鳥影》遭退稿後,十一月起於《東京每日新聞》連載。「吉井」是和歌歌人吉井勇,「金田一」是金田一京助,詩人常與兩人見面。聽聞吉井想託病以逃避工作,詩人雖驚訝地責備對方:「你不用做了!」之後卻也成為裝病請假、躲在家中寫作的慣犯。四月動筆的《羅馬拼音日記》即提到「對了!接下來再向公司請一星期假,好好創作一番吧!」一九一二年歿。
夢野久作
一八八九年生,作家。收錄的散文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三月。該年一月出版名作《腦髓地獄》,為日本三大奇書之一。其妻久良回憶過去丈夫對自己朗讀文章時「剛開始很痛苦」,久了便也習慣。本文完成後隔年,一九三六年時與訪客談話時猝死。
芥川龍之介
一八九二年生,小說家。代表作包括《地獄變》等。來催稿的水守龜之助當時是新潮社的菜鳥編輯。芥川對薄田泣堇表示因腸胃不適與痔瘡而逐漸「消瘦如螳螂」。菊池寬後來也表示:「芥川龍之介受病痛折磨,致使其下定決心自殺吧!」夏目漱石亦曾受痔瘡所苦。一九二七年歿。
小林多喜二
一九〇三年生,小說家。收錄的書信收件人中村惠是中央公論社的編輯。小林多喜二在寄出該信半年後,一九三三年遭祕密警察拷問致死。《為黨生活的人》在作家過世不久更改標題為《轉換時代》,刊登於《中央公論》。二〇〇八年,《蟹工廠與為黨生活的人》因現代年輕人之貧困處境大為暢銷,熱賣超過五十萬本。
川上弘美
一九五八年生,作品包括《神明》等。收錄的散文是刊登於雜誌《東京人》的連載內容。文中雖描述搬家日與截稿日重疊造成作家苦惱,卻也曾在著作中提到「兩年不搬家會蠢蠢欲動」。
萩原朔太郎
一八八六年生,詩人。作品包括《吠月》等。熱愛偵探小說,強烈推崇江戶川亂步的《人間椅子》與《帕諾拉馬島綺譚》等作品。曾向江戶川亂步邀稿未果。一九二六年斷言沒有截稿日的邀稿「應該沒有意義」。一九四二年歿。
堀辰雄
一九〇四年生,小說家。代表作包括《風起》等。與知名的契訶夫譯者神西清相識於第一高等學校,兩人自此成為至交。二十四歲罹患肺結核後時常前往輕井澤療養。晚年著作與《堀辰雄全集》為神西所編纂。一九三八年,作家三十五歲時與書信收件人多惠結婚。一九五三年歿。
子母澤寬
一八九二年生,小說家。從事記者工作十五年後投身文壇。作品包括《新撰組始末記》等。非常喜歡動物,將收養的猴子命名小三;小三性格凶猛、難以馴服,曾換過多任飼主。一九六八年歿。
木下杢太郎
一八八五年生,詩人、醫師。與北原白秋等人成立「麵包會」,以為青年作家與藝術家交流的場合。醫學方面的成就為致力杜絕漢生病。收錄的散文原刊登於《科學筆》。昭和十五(一九四〇)年一月八日的日記提到「邀稿這種事一旦出於同情而答應下來,日後便像借錢般屢次受到催討,沒有比這更討厭的事了」。一九四五年歿。
室生犀星
一八八九年生,詩人、小說家。作品包括《杏子》等。書中收錄的是《我的履歷書》最後一節,通篇闡述作家生活貧困,工作維持生計之餘仍以文學為志業;對於兄長的懷念、與萩原朔太朗的友誼,以及晚年對離世的妻子與友人的思念之情。一九六二年歿。臨死前仍執筆不輟,遺作《好色》為未完之作。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預購】民主進墓:永續執政與印度專制之路 To Kill A Democracy: India’s Passage to Despotism◎德巴西什·羅伊·喬杜里, 約翰·基恩( Debasish Roy Chowdhury, John Keane)(譯者:李爾雅)
Regular price $42.00以選票結束一黨專政,又養出黨外烈士成為終身權貴
民主的傳承,換來垃圾不分南北,當權必然貪腐
選票的價值,除了雞腿便當與蛇齋餅粽以外,真能買得法治與文明?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印度的書,該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影響全球
當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一步步蠶食自身社會基礎
扼殺民主的精神和實質之外,還為世界的獨裁主義鋪路
現今民主制度以及公民社會所面對的危機,有著更深層和更古老的禍根
民主不止選舉和權力分立,更是體現尊嚴的生活方式
本書關注印度民主土崩瓦解的原因,生動描述印度選舉的實際意義
人民面對社會不公和局限,到底可以怎樣藉民主找到出路?
名人推薦
何明修、林鑫佑
德巴西什·羅伊·喬杜里是一位駐香港的記者,曾在加爾各答、聖保羅、華欣、曼谷和北京生活和工作。他是傑斐遜獎學金得主,也曾多次獲得新聞獎項,包括人權新聞獎和亞洲出版商協會(SOPA)獎。
約翰·基恩(John Keane)
約翰·基恩是悉尼大學和柏林社會科學中心(WZB)的政治學教授。他以對民主的創新思維而在全球享有盛譽,並且是多本傑出書籍的作者,包括《民主的生與死》和《新專制主義》。
譯者簡介
李爾雅(Judy Lee)
三文四語自由教師、語文工作者,也是音樂和舞蹈人。翻譯及編校的文本題材廣泛,學術方面包括香港政治、政策研究、國際關係、香港及中國歷史、電影研究等,另參與電視節目、外國媒體、奢侈品、博物館、旅遊及酒店品牌等商業文案項目。
畢業於香港大學政治及法學系,主修國際關係,及後取得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西班牙研究文憑及拉丁美洲研究碩士學位,現為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講師及研究助理、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常駐研究員,學術興趣為香港及臺灣研究。《解構中國夢》及《末代港督的告解》譯者。
【預購】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小梶沙羅(譯者:陳嫺若)
Regular price $31.00「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在職場打滾多年,從來沒有應付不了的人際問題。想不到,為了長照而辭職返鄉,等著我的,竟是這種比上班還費力的殘酷現實……
自從搬回千葉縣的老家照顧爸媽,連帶姨丈姨媽也凡事依賴我處理,超出預期的殘酷現實,如同一幕幕荒謬劇天天上演,逼著我和4個90歲老人鬥智鬥勇!
失智老爸在颱風停電時,跳針式嚷著要找師傅來修理電視;嫌免治馬桶溫度太低、噴水口對不準屁眼,大發雷霆堅持要換新的──我不是爸的屁股管理員好嗎?
購物狂兼大胃王的老媽,把冰箱塞爆、吃到住院仍一天五餐加消夜;疫情期間阻止她去卡拉OK,竟反嗆我這個吃閒飯的女兒沒資格多嘴。
姨丈的車被擦撞才發現駕照過期半年,有糖尿病不治療、帳戶錢財完全沒管理,而吝嗇成性、把住家堆成垃圾屋的姨媽,永遠只會說:「我不知道。」
這算是修行嗎?還是懲罰遊戲?各種無可奈何的複雜感情,如同岩漿般從心底噴發出來……
✦✦長照顯然也是台灣面臨的嚴苛課題,「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因為那是一份只靠漂亮話或親情絕對無法克服的工作。
作者小梶沙羅以輕快的筆調,描寫沉重的人生,藉以整理抒發自己的感受,並思索超老齡社會的種種威脅:陷入照護破產的解方?政府各項政策、社會保障如何調整?照護者與被照護者怎樣保持最適當的距離?
笑中帶淚看完本書後,「該如何終老」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本書特色
◎ 以笑中帶淚的筆調描寫一個年近60的大齡女子,要去照護四個相加360歲老人家的辛苦和煩惱,讓讀者宛如親歷現場。
◎ 作者勇敢指出長照的現實問題:金錢和人力!不同於書市其他書籍,此作品以坦白的文字給予照顧者心理上的撫慰、陪伴,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 文筆流暢,雖然不是快樂的遭遇,卻在作者幽默的筆調下,讓人讀到欲罷不能。
◎ 長照的現實一點都不甜蜜,也不如外人所想的只有把屎把尿。看著被照顧者,也會預先想到自己的老後生活,能如何不麻煩別人又過得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 作者直言「這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錢和命的決鬥」,她從震驚、崩潰到無奈,誠實吐露心情的變化,毫不矯情,非常貼近人心。
名人推薦
✦大師兄║《火來了,快跑》作者
✦方力脩(理事長)║衛生福利部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理事 長、桃園市老人會聯合會理事長
✦主動脈║網路作家主動脈醫師
✦陳乃菁║陳乃菁診所院長
✦陳莞欣║《50+》資深主編兼召集人
✦彭菊仙║作家
各界名家震撼推薦!
(以上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958年生於千葉縣。中央大學專職研究所國際會計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曾在出版社工作,2016年以處女作《加油!衝啊,日本的女人》出道,其後著有《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向前走》、《她令我困惑》,皆備受好評。2019年9月於《現代商業》雜誌刊登照護父母生活的散文,以趣味流暢的筆調,將真實的辛酸點滴描寫得淋漓盡致,並探討人口老化的種種問題,獲得廣大的迴響。
譯者簡介
陳嫺若
日文系畢。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世界史【商業篇】》、《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無人島生存十六人》、《從謊言開始的旅程》、《60歲使用說明書》等。
【預購】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沙特(Jean-Paul Sartre)(譯者:嚴慧瑩)
Regular price $35.00如果你讀到這本日記,請了解我沒有發瘋,只是深陷在嘔吐的危機之中。
自由並非牢籠之外的清新空氣,錯亂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在文化界颳起旋風的傳奇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沙特自認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卡繆、西蒙波娃、白瑞德等重量級思想家震顫注目
阮若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歐洲語文學系法文組教授)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1.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譽:「具有原創性、充滿自由及探求真理的精神,為這個世代立下深遠的影響。」
2.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他三十三歲,在此之前已發表過兩本哲學論文,是被學界寄予厚望的新星。
3. 小說以日記體裁寫成,後世認為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青年沙特的思考過程。
▍內容簡介
該到哪裡去呢?能到哪裡去呢?
無論你我,都有可能成為孤獨的「嘔吐者」……
撿拾紙片是個平凡無奇的怪癖,歷史學者羅岡丹卻因此開啟了人生的一連串災難。他在撿拾的那個瞬間被觸動了,變得開始害怕觸碰物體,那溫吞噁心的感覺很快地擴散到五感,接著,連原本熟識的人,看起來也開始變得陌生。羅岡丹再也無法好好過生活。更糟的是,不只是原先的日常、就連那些視日常生活為理所當然的人都讓他渾身不適。無論走到哪裡,羅岡丹總感覺被困在令人作嘔的人事物之中。就在此時,他遇上了多年前的愛人……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融合敘事與深沉哲思,廣受時人注目,諸如卡繆、西蒙‧德‧波娃、白瑞德、莫多克等思想、文學界重量人士均曾發表正面評價。全書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虛實交錯的文字記述羅岡丹疏離於世界的生命情狀,以及他對於存在的懷疑與思考,後世認為這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嘔吐》出版至今,仍以其在文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面向的重要性備受討論,而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核心也成為每一個「嘔吐者」在黑夜中前行時,一盞象徵自由的明燈。
▍《嘔吐》裡的隻字片語──你也曾經有過這種感受嗎?
1. 物體沒有生命,不應該觸動到人。我們使用它們,之後放回原位。我們生活裡充斥著它們,它們供我們使用,僅僅如此。但是對我,它們觸動我,這難以忍受,我害怕接觸到物體,彷彿它們是活生生的動物。
2. 以前──就算安妮離開我很久之後──我的思考是為了她。現在,我的思考不為任何人,甚至不再在乎字詞。字詞從我身上流過,或快或慢,我不固定在任何一點,任由它流淌而過。大多時間,我的思考無法攀附於字句,渾沌如迷霧。它們形成模糊而有趣的形狀,隨即沉沒,被我忘卻了。
3. 思想,是我讓它持續,讓它展開。我存在,我想我存在。喔!這彎曲的蛇形彩帶,這存在的感覺,我緩緩地展延它……要是我能克制自己不去思想該多好啊!
4. 這麼多年來,這是頭一次有個人讓我覺得感動,我想多了解這個人,我對他遭受到的困難、他是否有太太或是單身一人感到興趣。這完全不是出於人道,正好相反,只是因為他創作了這首曲子。
5. 一本書,當然首先會是令人厭煩而勞累的工作,它無法阻止我存在,以及感覺我存在;但是書總會有寫完的時候,書將在我身後,它的光芒將稍微照亮我的過去,那麼,或許通過它,我能夠不帶厭惡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經典軼事──沙特、《嘔吐》與仙人掌毒鹼
一九三五年,沙特參與了一場當時十分流行的藝術家與科學家聯合實驗,初次接受醫生注射仙人掌毒鹼。針對他當時的現象學研究,透過迷幻藥可以幫助他得到全新的視角──放下概念的框架,只關注事物本身。至今許多關於施打仙人掌毒鹼的文獻與經驗,堪稱是現象學研究的功臣之一。沙特很少直接寫這段經驗,只在筆記中簡短描述,這些筆記後來被收錄在《想像力》中。據沙特說,這種經驗很難觀察,當下只感到自己被迫沉沒在一種「「感官的毒霧」之中,這種感覺彷彿對他進行肉體上的攻擊,是一個充滿怪異的、極端近景的世界,其中一切都令他感到厭惡。他說自己在施打該藥物之後,有段時間一直看到身邊都是陰魂不散的螃蟹,即使知道這些螃蟹是想像出來的,他還是會跟它們說話,並且在講課時要求螃蟹們安靜。最終,他不得不向拉康尋求心理治療幫助,得到的結論竟是:螃蟹可能意味著,他害怕變得孤獨。孤獨與螃蟹後來都成為沙特作品的題材;例如在《嘔吐》》中男主角失去了對世界、對周遭人事物的認同,眼中所見處處是平凡事物分解成醜陋的樣貌、黏稠的狀態,以及各種迫近的景觀等等,造成使人不適、暈眩的感官經驗。儘管如此,多年後沙特仍然對仙人掌毒鹼的效用持正面態度,認為施打該藥物之後所看見的世界是多彩的藝術。
▍當代知識份子、媒體讚譽
《嘔吐》賦予了意識一種非凡的獨立性,並全然地賦予現實意義。──西蒙波娃,《歲月的力量》
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離不開深刻的思想。而這種經驗與思想、生活與對生活意義的反思之間的秘密融合,造就了偉大的小說家。——卡繆評論《嘔吐》
這很可能是沙特最好的書,因為這本書完美結合了知識分子和創造性藝術家。——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威廉·白瑞德
哲學小說這個類型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例子……本書是一個年輕人力量的展現。
——英國著名小說家、哲學家艾麗絲·默多克
沙特非凡地宰制了二十世紀法國的知識生活……被譽為「存在主義的教皇」,也是一位公認的巨星 ——《紐約時報》
沙特小說中寫得最好、最有趣的一部。——《大西洋月刊》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開山鼻祖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卻拒領的的一代大師
法國著名作家及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一九〇五年出生於巴黎,年少時曾於號稱法國思想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求學,後至柏林師事胡賽爾及海德格現象學。二次大戰期間參與巴黎的反德活動,也持續發表小說、劇本著作。
一九四五年,他與西蒙‧德‧波娃等人創立《摩登時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刊載各式文學作品與批判性的分析文章,以其戰鬥風格在新聞、政治,思想以及文學圈皆引起騷動。五〇年代後,沙特的思想逐漸左傾,曾訪問中國、古巴,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文,並受到反對者的威脅。一九六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獎。沙特一生從未停止積極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到了晚年仍持續支持驚動全歐的六八學運,並在一九七三年,雙眼近乎失明的情況下,擔任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的主編。
沙特在文學與思想上的成果十分豐厚,除《嘔吐》以外,重要作品包括:《想像力》(L''imagination)、《牆》、《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蒼蠅》(Les mouches)、《可敬的娼妓》(La putain respectueuse)、《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等。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預購】BL教科書◎堀亜紀子, 守如子(譯者:李雨青)
Regular price $45.00BL教科書——5月7日正式登場!
★無論是不是腐女都要看的——第一本殿堂級BL研究!
★十一位日本教授級BL專家!全方位剖析BL的迷人世界。
★ BL不止「攻・受」!還談民族主義!?討論範圍極廣,緊扣時代脈搏!
★ 從「少年愛」到「BL」的確立,與你細細爬梳「男男戀」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BL是如何誕生的嗎?為何BL會這麼好看?腐女為何這麼喜歡BL?
你又是否知道BL曾經引發過國際爭議,還曾被貼上厭女標籤?同志們又是如何看待BL的?
關於BL的前世今生,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一切盡收此書!
源自日本,如今在全球各地風行的BL,不知不覺已走過了超過五十個年頭,BL文化已經發展出一片廣闊深厚的海洋,讀者群也擴張至非常驚人的地步。今時今日,BL早已不僅是一種小眾的文類,而是累積了深厚的歷史包袱,同時與社會各環節緊緊扣連的流行文化載體。正因如此,對於BL文化的挖掘、考究也到了難以一手掌握,讓人難以入手的地步。無論對於當代研究者、粉絲,甚至是好奇而想要涉足的讀者而言,都亟待一本全方位的BL指南誕生。
這本《BL教科書》由十一位日本不同領域的教授級專家所寫成,集結了十四篇多元主題的研究文章、六篇作家專欄,加上極為用心整理而成的文獻/作品清單。內容之紮實無庸置疑,然而本書也並非艱澀難懂的研究論文集,而是以由淺入深、面面俱到的巧妙筆法,有系統地為讀者梳理BL世界所積累的深厚內容。可以說,這本《BL教科書》,就如正如書名開宗明義所示,是初次涉足BL之讀者的指南針,更是想要深度挖掘,甚至著手進行研究的讀者必讀的百科全書。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為「BL的歷史與概論」,從1970年代的「少年愛」漫畫開始談起,仔細爬梳不同時期的BL流變與發展。相信許多讀者都相當好奇——「BL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發展成今天這般模樣的?」,本書將帶領讀者回到1970年代初的「大泉沙龍」,從竹宮惠子的《雪與星星與天使與⋯⋯》、萩尾望都的《波族傳奇》等作品出發,一步步走到商業BL百花齊放的2000年代,同時也以鉅細靡遺的系統化方式,整理並羅列出近乎每一部BL作品,供讀者細察考究BL的發展脈絡。當中也包含了許多珍稀的歷史資料、第一手的現場紀錄等,以及台灣讀者相對較為陌生,但影響深遠的重要作品。
第二部「多樣的BL與研究方法」,則是由多位不同學科背景出身的社會學學者以不同的切入角度「論BL」,並以不同的學術觀點,引領讀者進入BL的寬廣海洋。例如以文學研究的角度切入,論「BL為甚麼好看?」、「YAOI的創作規則與心法」等閱讀與創作的第一身問題,同時也向讀者提問,是否能以「BL閱讀」的視角,把BL作為一種閱讀方式,擴展到各種作品的重新詮釋。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創見的討論角度。另一方面,本書也敏銳地察覺到,BL不僅只有動畫、漫畫、小說等傳統的傳播媒介,而是早已擴展至不同領域。因此也有針對日、韓偶像研究與BL關係的觀察與解讀,或是以圖書館學的系統討論BL遊戲之研究研究文章。可以說,本書不僅能作為BL研究的範本,更是緊扣社會脈絡,與時俱進的BL研究心法。
最後一部為「BL與衝突」,作為深入且細微的研究作品,本書自不會忽略BL背後結構性/解構性的社會性意義,此部分將會把BL再次放置於社會的軸線上,思考BL對於社會的多重影響。正如本書編著者所述:「BL並非溫良恭儉讓的文化,原本就具有僅限同好理解的地下性質。」隨著BL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甚至蔚成主流,BL也隨至引起了不少的社會爭議。像是2008年因為涉及情色審查,五千多部BL作品被圖書館全面下架的「BL圖書下架事件」、1992年在日本雜誌上開展的「BL恐同」論戰,或是2009年引發跨國爭議,甚至激起民族主義矛盾的「《義呆利》論戰」等。這些都或許是對於台灣讀者而言較為陌生的BL面向,而要透澈地理解、掌握BL的文化內涵,這些社會爭論,以及背後所顯現的問題是不能忽視的。透過本書的全面討論與學術分析,將有助讀者同時並置思考台灣的情況。
本書除了以上三大部分的紮實內容外,也同時收錄了許多專欄文章,供讀者們與本文並置閱讀。例如由BL始祖竹官惠子與西炯子針對早期BL土壤《JUNE》的回顧訪談,又或者由男同志漫畫大師,《銀之華》、《弟之夫》的作者田龜源五郎親自現身說法,以創作者的第一身角度闡明「同志漫畫」與BL的時代脈絡與異同,這些都是僅此一家的珍貴內容。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本書每一章節末,以及本書最後都有列出資料量極大的文獻、作品清單,並依照年代作系統性的清晰整理。對於想要接觸,認識更多BL作品的讀者而言,可以說是簡明易懂,可供按圖索驥的指南,而相信對於欲求探挖的研究者而言,更是難得的寶庫。
《BL教科書》並非「定義、決定甚麼是BL的書」,而是正正相反,本書是第一本以全面的研究視角,盡可能地整理既有研究,並向讀者們展現BL無論在發展上,或是研究上都可以具有的多元可能性。近年,BL無論在研究或是閱讀的層面上,都在台灣相當盛行,了解日本至今的BL研究後,相信也能幫助讀者們與台灣的研究進行異同比較,更加的認識有關BL的一切,同時拓展更多全新的可能性。
各界推薦
Miyako、王佩廸、安娜自由研究社、艸肅、每日青菜、楊双子
(按姓名筆畫順序)
★Miyako(BL譯者與作者,資深腐女)
集合多位日本(及韓)長期走在最前線的BL研究學者,綿密梳理BL的定義、歷史與發展。若想窺其堂奧,必須手持這本權威級的作品。
★王佩廸(動漫文化與性別研究者)
這是一本日本研究BL的學者們集大成的作品!從歷史、文化研究、女性主義、文本類別、粉絲社群、海外研究等不同面向,帶領讀者更加深入了解、學習並研究BL。正是名符其實BL教學必備的教科書!
★安娜自由研究社(YouTuber)
天啊,這群人對BL是真心的!傾情研究所愛(無論那是什麼)是充實生命最棒的方式之一。
★艸肅(漫畫家)
不只是BL,還講述了BL與整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連結,涵蓋範圍十分多元,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把各種不同面向的BL領域都呈現在了眼前。 雖然我自己本身是BL的長期讀者以及作者,但在讀過本書後仍讓我再一次感受到BL世界的遼闊,看得讓人津津有味又充滿樂趣!!
★每日青菜(BL漫畫《Day Off》作者)
因為喜歡,所以更想深入了解!關於BL的歷史進程、人文探討都在此書裡!
作者簡介
1968年生,關西大學等兼任講師、關西大學人權問題研究室兼任研究員。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科博士前期課程畢業,碩士(人類學)。
守如子
1972年生。關西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人類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博士(社會學)。
藤本由香里
1959年生。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系教授。東京大學教養學系教養學科畢業。
石田美紀
1972年生。新潟大學經濟科學系教授。京都大學研究所人類.環境研究科學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博士(人類.環境學)。
西原麻里
1984年生。愛知學泉大學家政學系講師。同志社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退學,博士(媒體學)。
石川優
1982年生。大阪市立常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專案助教。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畢業,博士(文學)。
岩川亞里莎
1980年生。法政大學國際文化學系副教授。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修滿退學,碩士(學術)。
東園子
1978年生。京都產業大學現代社會學系副教授。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博士(人類學)
木川田朱美
1984年生。京都精華大學共通教育機構專案講師。筑波大學研究所圖書館情報媒體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學分修滿退學。
前川直哉
1977年生。福島大學教育推進機構專案副教授。京都大學研究所人類.環境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學分修滿退學,博士(人類.環境學)。
金孝真
1977年生。福島大學教育推進機構專案副教授。京都大學研究所人類.環境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學分修滿退學,博士(人類.環境學)。
譯者簡介
李雨青
台灣大學學士、首都大學東京碩士,曾旅居日本多年。目前從事文化內容、出版、翻譯工作。譯有《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素顏的孫文》、《袁世凱》、《美味方丈記》、《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等。
審訂者簡介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所畢業,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研究領域為漫畫、台灣文化史、文化研究、集體記憶等。
【預購】善良的歧視主義者◎金知慧(譯者:王品涵)
Regular price $27.00 人們總是堅信自己是善良公民,
絕不會、也不想做出任何歧視行為。
【預購】中國滲透:揭開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隱形攻勢 Political Warfare :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China’s Plan to"Win Without Fighting"◎凱瑞·葛宣尼克(Kerry K. Gershaneck)(譯者: 余宗基,簡妙娟)
Regular price $35.00 美國國防部戰略專家與智庫學者,
深入台灣與泰國兩地,直擊中國無孔不入的政治作戰。
為何中共在泰國已取得全面勝利?
台灣雖然暫時成功抵禦,但接下來呢?
中國一直在針對台灣、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進行一系列隱匿且全面的政治作戰,以實現其國家極權目標並獲取全球霸權地位——不費一兵一卒、不需開任何一槍。
美國國防部戰略專家與智庫學者葛宣尼克教授,是有三十多經驗的情報/反情報與戰略通信研究專家。他發現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全球倡議、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衛生外交戰、頑強的「戰狼」與「小粉紅網軍」,以及對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持續入侵,都只是北京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政治作戰典型手段。
事實上,除了台灣外,中國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在世界各地進行政治作戰,以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使其符合中國利益。葛宣尼克教授在本書中深入拆解與層層剖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作戰行動,從起源的歷史背景、發展脈絡,到行動目標鎖定及詳細策略與技術。他還深入研究旨在破壞台灣和泰國體制的中共政治作戰案例:如今,泰國政壇、商界已被其牢牢掌控;台灣目前打出一波精彩反擊,但究竟能夠對抗多久呢?
政治作戰手段各國都有,究竟為何不能接受中國的崛起?
人們常常以自居中立理性的態度來捫心自問,卻忽略了中國本身就是極權主義及法西斯政權的本質,且中共滲透他國的手段是無視人權、法治,是毫無任何底限且不受監督的。更可怕的是,中共更擅於運用民主國家的弱點與愚眛的同情者,在其內部製造分化的裂縫,並一步步擴大這種對立。
中國正傾全國之力與世上大多數國家進行政治作戰,這是一種侵略性的全面戰爭。而民主政府通常缺乏對政治作戰威脅的理解和反應手段,往往只會制定薄弱的法律和政策來應對。更糟糕的是,由於許多國家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攻擊或不願承認這一事實,所以根本無法有效或放棄應對。冷戰結束的三十後,大多數國家失去認識和打擊政治作戰的能力,美國歷來為其全球盟友和聯盟夥伴提供國安支援,但連美國國內的外交或國防學院機構,都已不教授中國政治作戰相關知識。
「中共的方法是透過顛覆、滲透、收購媒體、媒體戰、心理戰、法律戰來分裂和征服我們。」葛宣尼克認為,中共一直在台灣和美國的社會中播下不和的種子,使人們忙於應對內部矛盾,而意識不到他們所面臨的外部威脅。
「我們沒有注意中國在做什麼,無論是透過干預政策、干預選舉,也無論是收買、脅迫、恐嚇我們的連鎖酒店、企業,甚至是職棒大聯盟MLB或職籃聯盟NBA,我們就是沒有關注這一點,」他說,「我們太專注於內鬥,以至於尚未意識到中國對我們發動戰爭前就早已分崩離析了。」
有史以來最隱祕無聲、靈活有效的政治作戰行動,
已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中!
身處最前線的台灣與民主盟邦們,對抗中國的祕密入侵,就從知己知彼開始。
葛宣尼克教授在本書中,清楚定義了中國威脅的性質與手段,同時揭開中共慣用的政治作戰戰略、核心目標和操作實踐。希望透過詳細而富有洞察力的案例研究,來探討旨在破壞泰國(美國盟友)和台灣(親密朋友)的一系列政治作戰行動,並提供一套能有效反制並擊敗中國滲透全球的建議與作法。
◤深入中國統戰行動第一線◢
作者三十年來在台灣、泰國等地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以及他在此期間擔任美國國家戰略溝通、反間諜、情報工作和國際關係教學方面的親身經歷,對台灣與民主盟邦們的國家安全有至關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必須識別◢
儘管台灣已經在政治作戰戰場上累積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但隨著中國對台政治作戰威脅不斷加劇、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台灣絕不能有絲毫鬆懈!島上的人們絕對需時時提高警覺,持續投入大量工作和國家資源才能確保台灣安全。
◤捍衛民主,保衛台灣◢
本書提供最前線觀察的重要政策建議,以反擊中共的政治作戰行動,讓台灣人民能夠繼續保護和確保民主體制,並在國際社會中找到台灣人應屬的國際地位。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余宗基|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少將院長、本書譯者
王 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博 明|美國國安會前副國家安全顧問
華萊斯.葛瑞森|美國亞太事務局前助理國務卿
大衛.史達威|美國亞太事務局前助理國務卿
「台灣已成為中共發動政治作戰行動對抗其他民主國家的試驗場。」——余宗基(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少將院長、本書譯者)
「民主制度不存,人民哪有保障可言,而對抗滲透的第一步,就要從由重新認識名詞、定義名詞開始。」——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我向關心中共透過「政治作戰」對所有國家構成生存威脅的官員,鄭重推薦這本書。」——博明(美國國安會前副國家安全顧問)
「本書中提供了有用的戰略、作戰和戰術層級的建議,這些都是能有效遏制、對抗和擊敗中國的政治作戰行動、發展成國家一致性戰略的成功關鍵。」——華萊斯·葛瑞森(美國亞太事務局前助理國務卿)
「《中國滲透》中文版,是一份送給台灣人民的禮物,特別是在他們歷史上的這個關鍵時刻,同時也是給全球華語人民的禮物。」——大衛·史達威(美國亞太事務局前助理國務卿)
凱瑞·葛宣尼克教授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派駐亞洲的研究員(混合威脅項目)。並曾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以及泰國國立法政大學高級研究員、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陸軍學院和泰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傑出客座教授;亦是澳洲坎培拉大學的兼任教授。
過去也是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副總裁兼國會與公共關係總監,以及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和客座講師。作為前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他曾被派往韓國並在聯合作戰司令部服役;並且在特種作戰、反情報、情報、步兵、裝甲和戰略通信等方面上,擁有從步兵排到國防部的廣泛實戰經驗。
曾獲頒美國國防部優異服務獎和榮譽軍團勳章等榮譽。著作包括《中國滲透:揭開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隱形攻勢》和《媒體戰爭:台灣的認知作戰戰場》(Media Warfare: Taiwan's Battle for the Cognitive Domain,暫譯)。他也是《對抗中國威脅的新日美同盟》(A New Japan-U.S. Alliance to Deal with the Threat from China,暫譯)一書的合著者。
譯者簡介
余宗基
政戰學校外文系、政治研究所碩士
美軍公共事務軍官班
美國北德州大學政治學博士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國際戰略管理班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
全球風險管理基金會(GRMF)顧問
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少將院長
台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簡妙娟
台師大公訓系(輔系英文)
台師大公訓研究所碩士
高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國北德大教育研究所專題研究
前嘉義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前嘉義女中教師
【預購】即使你不在這裡:本屋大賞得主町田苑香寫給大人的極致治癒之作。◎町田苑香(譯者:王蘊潔)
Regular price $31.00 破碎的、捨棄的、帶不走的,
都是擁有過的──都是人生。
本屋大賞得主町田苑香寫給大人的極致治癒之作。
五篇關於離別之後的故事
無數個被溫柔牽起的瞬間。
如果難以想像遙遠的未來,請想起我。
我會在那裡等你,我知道你一定很努力。
所以放心地受傷,放心地生活,放心地前進吧。
◇ 守靈夜之夜
突然接到奶奶過世的消息,清陽暌違半年回到北九州的老家。
奶奶生前一直想看看孫女交往的對象,
但只要想到一喝醉就易怒的爸爸、沉迷拉霸機的媽媽、吵鬧的叔叔一家,
清陽就始終無法向男友介紹自己的家人……
◇ 阿婆進行曲
自從在前公司遭到霸凌和性騷擾,香子和別人相處都會感到害怕。
個性積極卻強硬的男友,希望她趕快找份「像樣」的工作,並計畫結婚。
我真的這麼差勁嗎?──香子不斷想著這個問題。
這時,她遇見每天都會在後院敲打大量碗盤杯壺的「交響樂阿婆」。
當香子向她搭話,阿婆竟說:
「妳也有吧。只要是停下腳步的人,都有想放在這裡的東西。」
◇ 黑洞
和我外遇的男人,拜託我做栗子澀皮煮給他太太吃。
我一顆一顆地剝著栗子皮,一邊想著我應該要和他分手才對。
有顆栗子被蟲蛀了一個小洞,照理說這種栗子要丟掉。
黑洞不斷冒出帶有澀味的浮渣,奶奶說這些浮渣都是壞東西。
噗咚。我把有黑洞的栗子裝進了給他的瓶子。
◇ 積雨雲誕生的時刻
我經常會在某個瞬間,突然什麼都不想要。這次的分手也是。
同一時間,我得知老家的藤江姑婆過世了。
意外的消息不只這個,藤江姑婆竟然是爺爺的情婦,
三十八年來,以「藤江」這個名字悄悄地在這裡生活著。
我跟著妹妹整理藤江姑婆的遺物,卻在不知不覺中梳理起至今的人生──
◇ 人生前輩
直到發現青梅竹馬藍生戀愛了,加代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喜歡藍生。
更晴天霹靂的是,她無意間得知藍生很快就要搬家了。
焦躁的加代,打聽到藍生最近和一位叫作「死神婆子」的老太婆走得很近。
加代決定跟蹤藍生來到死神婆子的家。
沒想到,開門的竟是一位年輕迷人的女人……
◇
很多事物經過整理才能找得到,幸福也是。
於是才明白,原來幸福不必完美無缺,未必得克服一切。
也不只是一味灑脫或執著,而是放手要比緊握來得多。
每個充滿智慧的人生,都曾在迷惘與孤獨中跌撞。
那些無法如願的關係、無力解決的問題,他們走過,更比誰都感同身受。
讓他們擁抱你的踉蹌,憐愛你的傷痛。他們說不要緊,要聽進去。
原來也有一種幸福是,有人溫柔地向你保證——你會幸福的。
名人推薦
他們也在這裡推薦
樂團|青虫aoi
作家|陳曉唯
作家|馮國瑄
作家|楊富閔
演員|簡嫚書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小說裡提出專業詞彙:「重啟症候群」,這樣的人就像游牧民族,必須不斷重啟生活。每當內心荒蕪的時候,必須再度離開,尋找水草豐美的棲息地,才能舒坦活下去。我好奇上網搜尋想了解更多,結果被小說家騙了,原來是小說家自創的詞彙,但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還沒被廣受討論的議題。必須不斷歸零重新開始,才有辦法活下去。
我對這篇小說如此著迷,因為我也是這種人。——作家.馮國瑄(摘錄自推薦序)
生於1980年,目前居住在福岡縣。
2016年以〈喀麥隆的藍色小魚〉獲得第15屆「女性寫給女性的R-18文學賞」。2017年,推出了包含該篇得獎作品在內的短篇集《泅泳夜空的巧克力飛船魚》而踏入文壇。2021年,以《52赫茲的鯨魚們》榮獲本屋大賞第一名。
著有《美麗山丘上的不幸之家》、《掬星》、《魚卵》、《便利店兄弟》系列等作品。
譯者簡介
王蘊潔
譯書二十載有餘,愛上探索世界,更鍾情語言世界的探索;熱衷手機遊戲,更酷愛文字遊戲。
譯有《解憂雜貨店》、《空洞的十字架》、《哪啊哪啊神去村》、《流》。
著有:《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