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9786263140172
- 9786263142541
- 9786263142589
- 9786263142749
- 9786263142763
- 9786263142848
- 9786263143333
- 9786263144422
- 9786263144484
- 9786263145849
- 9786263146136
- 9786263147126
- 9786267095706
- 9789863593706
- 9789863596400
- 9789863596417
- 9789863596653
- 9789863597742
- 9789863598459
- 9789863598527
- 9789863599692
- 9789866973420
- Adam Smyth
- Bill Goldstein
- Dennis Duncan
- Dror A. Mishani
- Erich Fromm
- Franz Kafka
- Hannah Ross
- John Cheever
- Junjo Shindo
- Khaled Hosseini
- Revolutions: How Women Changed the World on Two Wheel
- Swimmer
- The Art Of Loving
- The Season of Divorce: Stories
- Three
- William Manchester
- 三個女人與她們的男人
- 三岛由纪夫
- 三島由紀夫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上古到隋唐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兩宋到明清
- 不要溫馴地踱入,那夜憂傷
- 世界一分为二:吴尔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劳伦斯,以及他们的一九二二年
- 世界一分為二
- 世界歷史
- 世界經典小說
- 丹尼斯·唐肯
- 亞當·史密斯
- 人们为什么想要被认可
- 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如果這樣在意人,你會累的!
- 人性
- 人文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本主義
- 佐野洋子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
-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
- 俄罗斯
- 俄羅斯
- 光与黑暗的一千年
- 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 現代歐洲的誕生
- 其他
- 凌性傑
- 出版
- 列夫·托尔斯泰
- 列夫‧托爾斯泰
- 剛剛好的孤獨
- 剛剛好的孤獨:培養獨活能力,與別人保持無負擔的聯繫,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沒問題
- 卓爾·米夏尼
- 博客來獨家雙封面
- 卡勒德·胡賽尼
- 卡勒德·胡赛尼
- 卡夫卡遗稿集:八开本笔记及其他
-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法蘭茲·卡夫卡
- 印度
- 印度女性
- 台灣
-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 吳明益
- 呂奕欣
- 哲學
- 問候薛西弗斯
- 善遞饅頭
- 圖書館學
- 地鐵站
- 埃里希·佛洛姆
- 夏爾‧丹齊格
- 大時代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
- 太宰治
- 女性
- 女性權益
- 如何做一本書
- 如何做一本書: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了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 威廉·曼徹斯特
- 婁自良
- 孤獨
- 孫梓評
- 宝岛
- 寶島
- 小說
- 尼采
- 尼采忘了他的傘
- 平等
- 平等的世界
- 年齡
-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 年龄歧视:为何人人怕老,我们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 弟弟
- 張亦絢
- 張家綺
- 張曉璐
- 張綺容
- 德國小說
- 德國文學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性別研究
- 性意思史
- 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 愛的藝術
-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战争与和平
- 戰爭與和平
- 戰爭與和平(全四冊,全台唯一完整中譯)
- 打破性別規範
- 揭小勇
- 散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斜阳:我深爱著与这世界战斗到底的你,太宰治经典名作选
- 斜陽
- 斜陽:我深愛著與這世界戰鬥到底的你,太宰治經典名作選
- 方舟文化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昨天的孩子
- 書
- 木馬
- 木馬文化
- 木马文化
- 梁永安
- 榎本博明
- 正義與微笑
- 正義與微笑:也許世界很煩但沒關係啊,太宰治經典青春小說
- 歷史
- 比尔·戈斯坦
- 比爾·戈斯坦
- 汉娜·罗斯
- 沒有神也沒有佛:佐野洋子的老後宣言
- 法兰兹·卡夫卡
- 法蘭茲·卡夫卡
- 海外
- 游泳者
- 漢娜·羅斯
- 獨處
- 王威
- 王敏雯
- 瑪莎
- 瑪麗恩・蘭金
- 生活
- 生老病死
- 療愈
- 相愛或是相守(孟若被譽為最好的作品之一.典藏新裝版)
- 真實人生故事
- 真藤順丈
- 真藤顺丈
- 瞿欣怡
- 社會報導
- 社會觀察
- 社會議題
- 禁色
- 程敏淑
- 紀實文學
- 約翰·齊佛
- 經典
- 經典小說
- 經典文學
- 編輯
- 繁体
- 繁體
- 羅志強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聆聽的藝術
- 聆聽的藝術:認識自己與體察現代人的心靈 The Art of Listening
- 艾希頓‧亞普懷特
- 艾希顿‧亚普怀特
- 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 英國文學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許悔之
- 許悔之詩文選
- 詩
- 論傑作:拒絕平庸的文學閱讀指南
- 譯者:彤雅立
- 譯者:李靜宜
- 譯者:林金源
- 貧窮
- 踩动世界的女人:自由、赋权、革新,130年来的女性单车史
- 踩動世界的女人:自由、賦權、革新,130年來的女性單車史
- 边缘印度
- 追風箏的孩子
- 追風箏的孩子【初心不忘21週年新序紀念版】
- 追风筝的孩子
- 邊緣印度:那些被隱藏的故事和女人
- 郭強生
- 鄭琬融
- 鎌田實
- 閱讀
- 陳慧
- 陳玠安
- 陳系美
- 陳綠文
- 離婚季節
- 韓絜光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學
- 香港
- 駱香雅
- 高詹燦
- 黃彥霖
- (譯者:高詹燦)
Sold Out
【絕版】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兩宋到明清◎王威
木馬文化
$26.00
Sold Out
【絕版】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上古到隋唐◎王威
木馬文化
$26.00
【預購】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The Art Of Loving)◎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譯者:梁永安)
Regular price $31.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台灣四、五年級生的青春讀本
韓國天團BTS推薦給歌迷的精神指引
出版65年.34種語言.全球暢銷3000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全新繁體中譯本
獨家收錄佛洛姆珍貴照片、書信摘文,與撰寫《愛的藝術》之思考歷程
韓國天團BTS推薦給歌迷的精神指引
出版65年.34種語言.全球暢銷3000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跨時代不朽經典.全新繁體中譯本
獨家收錄佛洛姆珍貴照片、書信摘文,與撰寫《愛的藝術》之思考歷程
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姊妹、朋友、職場共事者,人身處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關心,也付出情感,有時互動良好,有時身心俱疲。但,愛這種被歸為情感層面的東西,真的如此飄忽不定,無法以理智控制,無法學習?永遠只能讓人在愛中傷痕累累之後,才能累積經驗,得到一絲安穩的感受?
佛洛姆是第一位認為「愛」和「愛的能力」值得談的心理學學者,1956年,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佛洛姆告訴讀者,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也是可以學習的;愛不是讓人捉摸不定、求之不得,或任人玩弄於鼓掌的東西,愛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他提出的主張是: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愛的重要性)
「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愛的能力不需外求)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愛的極致表現)
佛洛姆從所有層面探索「愛」。不只是羅曼蒂克、讓人沉浸於錯誤觀念和虛幻期待的愛,更包括親子之愛、手足之愛、男女愛、自愛,以及對神的愛。他更進一步指出,愛其實是人格培養,人想發展愛的能力,謙恭、勇敢、真誠地愛他人,可藉由努力發展人格來達成。
「愛是一種行動,是人的力量的發揮。」於是我們明白,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因此《愛的藝術》能廣為流傳,繼續鼓勵人們: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
名人推薦
【58位跨世代跨領域意見領袖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子慶(好樂團GoodBand吉他手)
文森說書(YouTuber)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心理分析師)
呂秋遠(律師)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貝莉(出版社編輯/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師)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林婉瑜(詩人/作家)
林達陽(詩人/作家)
林靜如(律師娘)
邱昊奇(作家/演員)
柚子甜(心靈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紀金慶(師範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美秀集團
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郝慧川(風格作家)
張德芬(暢銷作家)
張鐵志(《VERSE》社長暨總編輯)
許菁芳(作家)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創辦人)
郭強生(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蕙慧(資深出版人)
陶晶瑩(主持人/作家)
幾 米(繪本作家)
彭樹君(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楊佳嫻(作家)
楊斯棓(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歐馬克(蒐集人生故事的podcast節目《馬克信箱》製作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知名講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伯鑫(精神科醫師/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蔣亞妮(作家)
盧郁佳(作家)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盈萱(演員)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瞿欣怡(作家)
簡嫚書(知名演員)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瓊 文(好樂團GoodBand主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鐘 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子慶(好樂團GoodBand吉他手)
看完之後讓人開始反思,如何在『愛人、被愛、自愛』中找到平衡,成為一個自己。
文森說書(YouTuber)
什麼是愛?我們尋遍天涯海角,偶然間,剛好進到我們手掌裡的,我們以為那是愛。再過一會兒,我們要不是栽在愛情的磨合期,要不就是冰塊漸漸融化,稀釋了濃烈的愛情飲品。我們悻悻離去,質問自己,愛為何物?作者佛洛姆透過心理學上的分析專業,搭配他的哲學底蘊,孕育出親密關係裡的跨時代巨作。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作家)
《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放在案頭近20年。此書對我意義重大,對我踏入教育界,走上親子教養與師生互動,堪稱重要的寶典之一,本書的概念簡潔,方式明瞭易懂,即使問世多年了,這本書依然如寶石,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發出燦爛光芒,給予我清晰的指引,讓我感到明確且篤定。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佛洛姆對「愛」的議題咀嚼之深,讓他能以非常淺白的文字,說出精闢的見解。他確實指出方向和方法,也把背景源由道理說給你聽;你會讀到情人之愛、父母之愛、手足之愛,會學到每一種愛的侵略、自私和盲點,以及,《愛的藝術》要教給我們的,愛真正的自足、自在和成功。這是一本奠基於人性之上的謙遜的書。
柚子甜(心靈作家)
愛之所以為愛,在於它如此困難,困難得明明出於人性,卻又極其違反人性,極其美麗,在跨越困難之後,抵達的境界如此的無瑕,像是靈魂經掏洗過的純粹。 世人以為愛是人的本能,是鋪天蓋地的浪漫與依附。然而透過佛洛姆透徹的筆 觸,愛其實是藝術,是需要紀律、專注與耐心的千錘百鍊,才能真正抵達的樂園。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愛情中的困境,常被認為是豬隊友的問題,而不去檢視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成熟的愛,既能突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又能保有自己。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很少被教導,但藉著大師留下來的經典,我們可以放在生活中實行。這是一生的功課,而且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完成。祝願您,能真正愛一個人,而不是汲汲營營把對方改造成滿足我們需要的物品!
修齊(美秀集團吉他手)
當藝術家淪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環,將「愛」簡化為一種奶嘴娛樂的口號,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追求的愛,彷彿回頭定義了藝術的本質。
郝慧川(風格作家)
情愛、愛情往往被認為是感性的產物,但佛洛姆將它一一拆解,如醫學、工藝般,愛是一門藝術、技能。透過理性的分析,他告訴我們「愛」是可以習得的,它不是空泛抽象的名詞,而是可以落實的動詞。宗教經典、流行歌詞裡的「愛」如果讓你感到迷惘,那麼這本書的清楚的分析和確實的步驟,可以幫助你知其所以,去了解愛,也懂得愛。
許菁芳(作家)
《愛的藝術》有嚴謹的推論,完整的分析架構,學者的銳眼與洞見——但最重要的,這本書源於一種溫暖的愛。深刻的愛己,愛智,愛人的精神,讓這本書讀來充滿挑戰卻不受冒犯。讀者會反覆地內省批判,卻感覺煥然一新,會願意不斷地重返字字珠璣,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它交流,在每一次交流之間獲得了解與關照,更加尊重自我,也負起付出的責任。閱讀本書是獲得愛的體驗。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具有永久的地位,我將會一再地讀它,也會邀請所有我重視的朋友與它相遇。
歐馬克(蒐集人生故事的podcast節目《馬克信箱》製作人)
對於「愛」、「自由」、「財富」、「投資」、「藝術」等詞彙,我們常常只渴望其好處,卻對其相應需付出的承諾視而不見。通往美好的道路是實踐,有紀律的實踐。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愛,是自古至今恆久存在的人性,並不因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有太大的變化。愛說來簡單,但實際上卻又有各自巧妙不同,說是門藝術真的一點也不為過。《愛的藝術》一書對愛的描述清楚、細膩與深刻,雖然已歷經逾一甲子,依然歷久彌新。對愛徬徨或不知所措時,書中會給出溫柔的回應,讓人明白愛的本質,進而理解如何去實踐。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距離佛洛姆寫出他對愛的想法已經過了數十年,他對愛的認識卻沒有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得淺薄,「愛」因為網路、手機、社群媒體而更加強調表象,我們習慣透過貼文包裝愛的華麗與唯美,但在《愛的藝術》書中所提,愛應該是充滿著能量與積極主動的涵義,是需要被學習的一門藝術,我很希望所有人都能閱讀此本書,重新理解愛的本質,進而在生活中實踐真正的愛。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兩千多年前《聖經》的智慧就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而忍耐與恩慈並非與生俱能,而是後天透過人與人的關係互動中培養與學習的。
所以如果你不懂如何愛,你可以透過《愛的藝術》這部經典,了解更多愛的方法與心態思維,讓你的愛更加完整。
瓊文(好樂團GoodBand主唱)
愛的探索是一輩子的功課,包含了與自己的對話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在人生旅程中,我們時常對愛感到困惑、壞疑與不解。在《愛的藝術》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有條理地慢慢思考,漸漸地將這份思考融入生活,開始屬於我的練習。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那就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佛洛姆告訴我們: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是我們重新閱讀《愛的藝術》的時候了!讓我們一起學會愛,一起學習相屬需求,最後實踐佛洛姆愛的理論:超越需求、落實需求、統合需求、定向需求,成為真正活在愛中的幸福人。
作者簡介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大海,大海》、《德國小鎮》等(以上皆木馬文化出版)。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大海,大海》、《德國小鎮》等(以上皆木馬文化出版)。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鄭琬融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楊牧詩獎得獎作品,評審楊澤:「〈東邊〉是我今年讀到最年輕最棒的詩!」
在尋求淺易的時代逆勢跳一場磕碰作響的幽靈舞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鄭琬融:「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卻點亮了某些瞬間。」
她的詩作想像充沛,她的詞語沒有禁忌,也沒有規則。吳俞萱形容,她飄忽棲居在眾物之間,無法恆久落定,於是她的感知限界沒有憑欄也沒有障蔽,自由遷徙在尖嘯燒開的水、風的後面、派對動物、同時裂開的果子、蝙蝠吸著天空的血之間,以超人類的幽靈狀態,爬進事物再爬出來,朝向另一個事物的開口。
鄭琬融:「幽靈,或者說鬼,其實也並非絕然都是貶意性的產物。在《攻殼機動隊》裡就常常使用了『ghost』一詞來指涉人或機器的靈魂。其實無論好與壞,我們都必然,且無時無刻都要面對著自身或他人那『看不見的』一面。」
本書特色
★特選五首詩作:〈99日不見,相遇於荒山〉、〈我在風的後面〉、〈東邊〉、〈黑夜的骨〉、〈螢幕裡的五個女人〉,在內文頁面加QR code,讀者可自行掃瞄上網,即可聆聽作者製作的聲音詩與影像詩。
★詩作摘錄
我們比賽誰能讓太陽先燒死/我去了東邊/你說 你要去更東邊/後來我們乾脆繞了地球一整圈/撞見你/我們從未如此年輕過
--〈東邊〉
若你是一池髒水/我要當你的鱷魚
--〈鱷魚〉
我的詩就放在口袋裡/是蛇的孵化處。未成形的子彈。等待/成為世界的鹽
我的詩來自路邊婦人的一瞥/馬路。自己問起話來。和她鐵籃子裡/一尾被綑縛的活魚/牠答:「從未見過如此乾涸的藍色」
--〈我的詩就放在口袋裡〉
我的肺是氣球。我的手可以拉線。我的支氣管會吐煙。我的指甲擅於撕裂。我的腳不會趕路。我的直覺不擅哄騙。我的乳尖已經開花。我的眼睛每天澆花。
--〈他們的詩我們的死〉
衣物腐爛/屋子和櫃子/鬼子一樣是空的/把燈關起來灌酒/酸軟的蜜黃色/把我的身體流出去
--〈衣物腐爛--記雨季〉
芒花成為白火 河谷間/閃動。一株芒草是一隻/沒了執念的白鬼/磨蹭著到來的秋意
--〈記十月的剽悍--別木瓜溪〉
名人推薦
吳俞萱專文推薦
任明信、李癸雲、馬翊航、陳育虹、楊澤、楊佳嫻 深愛推薦
靜謐而窒息,殘酷而自得。初讀詩的感覺是這樣的,像和著晚霞與鳥屍的氣味,鑲上某種琥珀或孔雀綠那樣幽微又鮮明的顏色,自生活的岩縫中,發出才華的芒光。琬融善於捕捉物景的逝化,揉合情境知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蒙太奇幽室。她也持續地在詩裡翻越生命的邊界,從流電的黃昏到荒地,從夢裡的黑火直至推開雲霧。是靈與肉身的融通摸索,亦是她自成一格的蘇菲旋轉。——詩人 任明信
詩作乍看是有隔的,深入閱讀後,卻被它的語言說服而吸引,作者用一種荒地或邊緣的角度來看生命,有一種洞悉的深度。——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 李癸雲
琬融的詩使人多心,詞語與它們租賃的空間重新簽約,洞口吐露著蜂群,魔女或魔鳥在頂樓遊行。她對於「速度」的離奇掌握,或來自「我」的分裂、換季與產誕,多義的幽靈,如此是形體也是行李,凌厲地穿梭這丁點世界,晦澀大地。我深深喜愛這本詩集,期待未來更多如金屬與蜜的聲響,一如她所說的「謹慎、畏怯、自由」。——作家 馬翊航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擺出很頹廢的各種姿態,展現出作者的銳氣,作品中經常表現出一種暴力的特徵,另外一些卻是冷中帶熱,這是讓人很激賞的。其中一首〈東邊〉,是我今年讀到最年輕最棒的詩!——詩人 楊澤
琬融的詩特別能寫日常裡的突兀,突兀中又彰顯了生命的荒蕪質地,像地獄長出觸手花,張開來,捕捉全世界像捕捉飛蠅。全書想像充沛,句構可以撫摸到骨頭,在這尋求淺易的時代逆勢跳一場磕碰作響的幽靈舞。——作家 楊佳嫻
作者簡介
鄭琬融
像風一樣的活著,四季就是血肉。1996年生,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x19詩獎、林榮三文學獎、第七屆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台北詩歌節「15秒影像詩」入選等。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詩作收錄於《貳零貳零 台灣詩選》。
【預購】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凌性傑
Regular price $3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凌性傑寫作三十年首部詩文選
「這本書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凌性傑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凌性傑絕版多年的第一本詩集《解釋學的春天》充滿實驗性,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破壞語法規則,刻意化身鳥獸蟲魚,替牠們說話。這本詩集於二〇二〇年底入選《文訊》的「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評選名單。詩人羅智成的評語:「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
本書從凌性傑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中精選出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各界推薦
李癸雲、林達陽、徐珮芬、馬翊航、許悔之、曹馭博、陳雋弘、陳柏煜、楊佳嫻、詹佳鑫、羅智成——學者、詩人好評推薦(姓氏筆劃排列)
曾有過那樣患得患失的年紀,莫名熱烈地戀慕著什麼。世界還很新,現在懷舊的歌那時正流行,小小聲播放在剛買的漂亮耳機裡,清亮迷惘的聲音,唱著這是孤獨,那是遼闊,什麼叫做美,怎樣算幸福。
有時也懷疑那些都是夢,都是虛假,過就過了,再也不值一提。但此刻這些文字在手中,像一杯無酒精的調酒,顏色與氣味那麼令人著迷、全心相信:總是有一些什麼留了下來,替我們所有人記得那年夏天──面向整片燦爛的海洋,曾經有人,願意對另一人說出傷心的秘密。──詩人‧作家 林達陽
凌性傑的詩篇,隱然的激越中,又如此情思婉轉,聲響迷人!是那種可以對著日月、大河、晨星、春花對看之後,慢慢誦讀的詩——馨香瀰漫,不止於興觀群怨……──詩人.有鹿文化社長 許悔之
性傑學長寫詩、也寫散文,但都是從一顆透明純粹的心裡流出來的。周圍世界紛紛擾擾,生命路上雖也跌跌撞撞,對他來說,卻像是石頭經過無數次磨洗,最後都化成了溫柔的玉,透著安靜而低調的光。《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性傑老師的作品討論愛,但用曖的方式。如果愛是正紅色,多數的作品呈現在曖日之下,覆一層薄霧的粉紅色。少數有昏曖的陰影而不晦澀。閱讀老師讓我想起河瀨直美的電影。撞見尋常街巷、日常勞動中不時忽爾閃現的光時,讓我們心裡冒出這樣的念頭:或許一直以來都有隱形的精靈亦步亦趨。或許它就是「生活的甜蜜」?──作家 陳柏煜
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詩人 羅智成
潮聲與島夢,履痕與視線,凌性傑的詩總能把我們帶到沃土上,看春雨種地,情思吐芽,開澀的花,結甜的果。──作家 楊佳嫻
重讀凌性傑的詩,令人聯想起一隻張開黑翼,袒露雪白腹部的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人們稱牠為「gooney」,一個可愛的小笨蛋,但也是勇敢的愛人。讀者何嘗不是gooney?緊跟著詩行(船體),不畏懼受傷;因為詩行美麗,我們與經驗豐富的詩人吟唱,混白的眼珠收納著雙重影像──他的詩擁有柔和的光暈,一座通往舊日的渡口。──詩人 曹馭博
陽光甜暖,青春潮浪湧來又退去,留下柔白綿密的情思絮語。從《解釋學的春天》到《文學少年遊》,性傑老師以誠懇悅耳的聲腔,舒徐優雅的身段,於時光撇捺中穿越情絆,轉苦痛為祝禱,化遺憾為釋然。在精緻的詩文裡,我聽見那美麗、自由而勇敢的回音。如浪一般,陪伴著島上小小的愛的起伏──自信或惆悵,歡悅或憂傷,粼粼成為艱難而溫柔的信仰。──詩人 詹佳鑫
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未結集的新作,一次收藏!
特別收錄:孫梓評專訪凌性傑
特別收錄:孫梓評專訪凌性傑
「這本書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凌性傑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凌性傑絕版多年的第一本詩集《解釋學的春天》充滿實驗性,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破壞語法規則,刻意化身鳥獸蟲魚,替牠們說話。這本詩集於二〇二〇年底入選《文訊》的「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評選名單。詩人羅智成的評語:「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
本書從凌性傑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中精選出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各界推薦
李癸雲、林達陽、徐珮芬、馬翊航、許悔之、曹馭博、陳雋弘、陳柏煜、楊佳嫻、詹佳鑫、羅智成——學者、詩人好評推薦(姓氏筆劃排列)
曾有過那樣患得患失的年紀,莫名熱烈地戀慕著什麼。世界還很新,現在懷舊的歌那時正流行,小小聲播放在剛買的漂亮耳機裡,清亮迷惘的聲音,唱著這是孤獨,那是遼闊,什麼叫做美,怎樣算幸福。
有時也懷疑那些都是夢,都是虛假,過就過了,再也不值一提。但此刻這些文字在手中,像一杯無酒精的調酒,顏色與氣味那麼令人著迷、全心相信:總是有一些什麼留了下來,替我們所有人記得那年夏天──面向整片燦爛的海洋,曾經有人,願意對另一人說出傷心的秘密。──詩人‧作家 林達陽
凌性傑的詩篇,隱然的激越中,又如此情思婉轉,聲響迷人!是那種可以對著日月、大河、晨星、春花對看之後,慢慢誦讀的詩——馨香瀰漫,不止於興觀群怨……──詩人.有鹿文化社長 許悔之
性傑學長寫詩、也寫散文,但都是從一顆透明純粹的心裡流出來的。周圍世界紛紛擾擾,生命路上雖也跌跌撞撞,對他來說,卻像是石頭經過無數次磨洗,最後都化成了溫柔的玉,透著安靜而低調的光。《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性傑老師的作品討論愛,但用曖的方式。如果愛是正紅色,多數的作品呈現在曖日之下,覆一層薄霧的粉紅色。少數有昏曖的陰影而不晦澀。閱讀老師讓我想起河瀨直美的電影。撞見尋常街巷、日常勞動中不時忽爾閃現的光時,讓我們心裡冒出這樣的念頭:或許一直以來都有隱形的精靈亦步亦趨。或許它就是「生活的甜蜜」?──作家 陳柏煜
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詩人 羅智成
潮聲與島夢,履痕與視線,凌性傑的詩總能把我們帶到沃土上,看春雨種地,情思吐芽,開澀的花,結甜的果。──作家 楊佳嫻
重讀凌性傑的詩,令人聯想起一隻張開黑翼,袒露雪白腹部的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人們稱牠為「gooney」,一個可愛的小笨蛋,但也是勇敢的愛人。讀者何嘗不是gooney?緊跟著詩行(船體),不畏懼受傷;因為詩行美麗,我們與經驗豐富的詩人吟唱,混白的眼珠收納著雙重影像──他的詩擁有柔和的光暈,一座通往舊日的渡口。──詩人 曹馭博
陽光甜暖,青春潮浪湧來又退去,留下柔白綿密的情思絮語。從《解釋學的春天》到《文學少年遊》,性傑老師以誠懇悅耳的聲腔,舒徐優雅的身段,於時光撇捺中穿越情絆,轉苦痛為祝禱,化遺憾為釋然。在精緻的詩文裡,我聽見那美麗、自由而勇敢的回音。如浪一般,陪伴著島上小小的愛的起伏──自信或惆悵,歡悅或憂傷,粼粼成為艱難而溫柔的信仰。──詩人 詹佳鑫
作者簡介
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作者序
像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
庚子大疫之年,學到的第一項功課是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隨時戴起口罩,讓自己變成半封閉狀態的孤島。人跟人拉開距離之後,自己的面貌好像也變得不一樣了。大幅減少社交活動,跟自己相處於是成為這段日子無法迴避的測驗。
就在這一年的初夏時節,十八歲的惜物男孩跟我說,他最恐懼的事情就是心愛的收藏不見了。惜物男孩的房間,擺滿層層疊疊的盒子,盒子裡收納陪伴自己成長的文件與玩具,堪用與不堪用的都捨不得丟棄。父母親認為他的房間過於雜亂,要他妥善清理,丟棄無用之物,讓他因此覺得痛苦。我告訴惜物男孩,原來我們是同病相憐之人,幸好有你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我也明白,這個世界上,能夠不役於物的人太少了,我跟惜物男孩還沒到囤積症的地步,應該不用太擔心。
我問過自己無數次,早已無用的物件,為什麼還要留著呢?惜物男孩說,因為那裡面有回憶,當回憶消失,我也就不是完整的我了。
然而,什麼是完整的我呢?或許我們只是害怕,丟棄雜物的時候自己成為無情之人罷了。
惜物男孩提出的困惑給了我改變現狀的機會,心念受到刺激,開始著手整理讓生活不清爽的物件。先是把二十年不穿的舊衣回收,接著捐出一千多本書,然後銷毀一千多封上個世紀的手寫信……。我跟它們慎重地說謝謝,跟這些經年累月的眷戀說再見。原本雜亂的心,一時變得乾淨空闊。跟惜物男孩分享這段歷程,最深的感觸無非是,必不得以的時刻到了,心念一定會引領我們做些什麼。
據說,力行斷捨離之道,同時可以讓體重減輕。在這個過程裡,我確實消去了不少體脂肪。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正好也是在這段時日不斷刪節、割捨、增補,成為一本與回憶相關的詩文作品集,很像一九九〇年代歌手的新歌加精選。我有一批捨不得丟棄的CD,都是類似的精選,其中還有為數頗豐的套裝紀念品。雖然已經擷取儲存在電腦裡,某些實體CD還是繼續留著。回顧、整理這部詩文選集的時候,我整天播放與當年青春同步的流行音樂,想著如何穿越時間,與寫每一篇作品的自己說說話。
陰陽師安倍晴明說,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語。我一直相信,名字裡藏有巨大能量,會對自我與他人形成召喚。詩文選的書名原本擬作「更遠的地方」,意思是不斷向前探索,從當下觸及遠方。也曾想訂為「輕輕頂住全世界的黑暗」,用微光來標誌一種舉重若輕的能量,宣示抗衡黑暗的決心。最後確定取名為「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大概最能與跋涉多年的創作之路相互呼應。這條創作路途沒有捷徑,充滿了挫折與驚喜,一步一步走來,勉強可以說沒有自我辜負。沒有辜負自己相信的事,這是創作帶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西藏旅遊回來之後,我開始持咒、靜坐、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為自己進行能量調理。後來,我把說話、寫作也當成累積能量的方式,從教學、書寫中獲得繼續相信的勇氣。創作的過程,是一次又一次施咒,除了清理內在秩序,也呼應宇宙的秩序。
重讀自己從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各種情緒湧動,不太能夠平靜。面對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有喜悅,有驚訝,有懺悔,有悲傷,我希望把有心念療癒作用的篇章收在《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相信是有力量的,把相信變成信仰,力量就會更強大。在創作裡得到信仰,像是貓頭鷹在黑夜裡睜開眼睛,像是寫信之後收到造物者的回信。一直相信的愛、美、真實、永恆,正因為我從來不曾背叛祂們,祂們始終沒有放棄我。我是多麼幸運,能夠與祂們在一起,無盡地對話,彼此詮釋。
執迷於書寫,當然也有悵惘困頓的時候。念碩士班那段期間,懷疑是容易的,相信是困難的。絕版多年的《解釋學的春天》保留了當年的懷疑,那時因為懷疑而有種種越界的嘗試,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譬如破壞語法規則,譬如在詩跟散文裡擬代與虛構。我也常常化身鳥獸蟲魚,無比僭越地替他們說話,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寫這些詩的期間,我迷戀幾位歐陸哲學家,把他們的思想做為生命的指標,行事張狂莽撞,以致常常挫傷。後來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終於清理掉那些有毒的思想。
對我來說,《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每一個人生階段,要面對的課題不同,相信的對象也就不太一樣。高中開始發表詩文創作至今,三十年時光飄然走遠。這些作品串接起來,的確就像口氣不斷變化的手寫信。尤其是散文,訴說的口氣永遠是「當下的」,騙不了人的。那些不同階段的訴說方式,停留在關起來的時間裡,宛如一排蝴蝶標本,姿態形式各異。
時間摩擦聲帶,嗓音裡有了歲月感,這也是一件好事。
二〇二〇的尾巴,接獲文訊雜誌社的通知,「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揭曉,不會再版的詩集《解釋學的春天》被選入這份名單之中。這樣的鼓舞,讓我深深感謝,《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收錄《解釋學的春天》多首作品,或許就是最直接的致謝辭。
謝謝作家朋友們一路扶持,謝謝編輯朋友們催生作品,謝謝讀者朋友的對話,因為有你們給予祝福,這本詩文集才顯得如此珍貴而美麗。
有對象可以投遞,有話想要說,是寫作者的福份。如今希望可以把《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用幸福能量封印,傳達給願意接受這份禮物的你。
像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
庚子大疫之年,學到的第一項功課是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隨時戴起口罩,讓自己變成半封閉狀態的孤島。人跟人拉開距離之後,自己的面貌好像也變得不一樣了。大幅減少社交活動,跟自己相處於是成為這段日子無法迴避的測驗。
就在這一年的初夏時節,十八歲的惜物男孩跟我說,他最恐懼的事情就是心愛的收藏不見了。惜物男孩的房間,擺滿層層疊疊的盒子,盒子裡收納陪伴自己成長的文件與玩具,堪用與不堪用的都捨不得丟棄。父母親認為他的房間過於雜亂,要他妥善清理,丟棄無用之物,讓他因此覺得痛苦。我告訴惜物男孩,原來我們是同病相憐之人,幸好有你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我也明白,這個世界上,能夠不役於物的人太少了,我跟惜物男孩還沒到囤積症的地步,應該不用太擔心。
我問過自己無數次,早已無用的物件,為什麼還要留著呢?惜物男孩說,因為那裡面有回憶,當回憶消失,我也就不是完整的我了。
然而,什麼是完整的我呢?或許我們只是害怕,丟棄雜物的時候自己成為無情之人罷了。
惜物男孩提出的困惑給了我改變現狀的機會,心念受到刺激,開始著手整理讓生活不清爽的物件。先是把二十年不穿的舊衣回收,接著捐出一千多本書,然後銷毀一千多封上個世紀的手寫信……。我跟它們慎重地說謝謝,跟這些經年累月的眷戀說再見。原本雜亂的心,一時變得乾淨空闊。跟惜物男孩分享這段歷程,最深的感觸無非是,必不得以的時刻到了,心念一定會引領我們做些什麼。
據說,力行斷捨離之道,同時可以讓體重減輕。在這個過程裡,我確實消去了不少體脂肪。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正好也是在這段時日不斷刪節、割捨、增補,成為一本與回憶相關的詩文作品集,很像一九九〇年代歌手的新歌加精選。我有一批捨不得丟棄的CD,都是類似的精選,其中還有為數頗豐的套裝紀念品。雖然已經擷取儲存在電腦裡,某些實體CD還是繼續留著。回顧、整理這部詩文選集的時候,我整天播放與當年青春同步的流行音樂,想著如何穿越時間,與寫每一篇作品的自己說說話。
陰陽師安倍晴明說,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語。我一直相信,名字裡藏有巨大能量,會對自我與他人形成召喚。詩文選的書名原本擬作「更遠的地方」,意思是不斷向前探索,從當下觸及遠方。也曾想訂為「輕輕頂住全世界的黑暗」,用微光來標誌一種舉重若輕的能量,宣示抗衡黑暗的決心。最後確定取名為「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大概最能與跋涉多年的創作之路相互呼應。這條創作路途沒有捷徑,充滿了挫折與驚喜,一步一步走來,勉強可以說沒有自我辜負。沒有辜負自己相信的事,這是創作帶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西藏旅遊回來之後,我開始持咒、靜坐、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為自己進行能量調理。後來,我把說話、寫作也當成累積能量的方式,從教學、書寫中獲得繼續相信的勇氣。創作的過程,是一次又一次施咒,除了清理內在秩序,也呼應宇宙的秩序。
重讀自己從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各種情緒湧動,不太能夠平靜。面對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有喜悅,有驚訝,有懺悔,有悲傷,我希望把有心念療癒作用的篇章收在《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相信是有力量的,把相信變成信仰,力量就會更強大。在創作裡得到信仰,像是貓頭鷹在黑夜裡睜開眼睛,像是寫信之後收到造物者的回信。一直相信的愛、美、真實、永恆,正因為我從來不曾背叛祂們,祂們始終沒有放棄我。我是多麼幸運,能夠與祂們在一起,無盡地對話,彼此詮釋。
執迷於書寫,當然也有悵惘困頓的時候。念碩士班那段期間,懷疑是容易的,相信是困難的。絕版多年的《解釋學的春天》保留了當年的懷疑,那時因為懷疑而有種種越界的嘗試,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譬如破壞語法規則,譬如在詩跟散文裡擬代與虛構。我也常常化身鳥獸蟲魚,無比僭越地替他們說話,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寫這些詩的期間,我迷戀幾位歐陸哲學家,把他們的思想做為生命的指標,行事張狂莽撞,以致常常挫傷。後來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終於清理掉那些有毒的思想。
對我來說,《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每一個人生階段,要面對的課題不同,相信的對象也就不太一樣。高中開始發表詩文創作至今,三十年時光飄然走遠。這些作品串接起來,的確就像口氣不斷變化的手寫信。尤其是散文,訴說的口氣永遠是「當下的」,騙不了人的。那些不同階段的訴說方式,停留在關起來的時間裡,宛如一排蝴蝶標本,姿態形式各異。
時間摩擦聲帶,嗓音裡有了歲月感,這也是一件好事。
二〇二〇的尾巴,接獲文訊雜誌社的通知,「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揭曉,不會再版的詩集《解釋學的春天》被選入這份名單之中。這樣的鼓舞,讓我深深感謝,《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收錄《解釋學的春天》多首作品,或許就是最直接的致謝辭。
謝謝作家朋友們一路扶持,謝謝編輯朋友們催生作品,謝謝讀者朋友的對話,因為有你們給予祝福,這本詩文集才顯得如此珍貴而美麗。
有對象可以投遞,有話想要說,是寫作者的福份。如今希望可以把《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用幸福能量封印,傳達給願意接受這份禮物的你。
凌性傑
【預購】離婚季節(The Season of Divorce: Stories)◎約翰·齊佛(John Cheever)(譯者:余國芳)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誰的生活不是千瘡百孔?
★ 名列《西方正典》、「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約翰.齊佛!
★ 呼應現代人心,療癒生命失落的短篇集結。
★ 繁體中文首度正式授權出版。
——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終究成了無可抵禦的洪流——
妻子問我:「離婚真有那麼可怕嗎?維持一個婚姻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是好的?」她還說,那個愛慕者送的玫瑰花,讓她發覺自己漸漸在失去——失去自己,失去尊嚴。「你懂嗎?」她問我。
我不懂。她曾經是那個情願隨著我長途奔波的女人,也是那個接受我的微薄薪水、甘於平淡度日的女人……我不懂。
面對妻子求去、渾然不覺婚姻出了狀況的男人。(〈離婚季節〉)
迎接一場久未重逢的家人團聚,最後卻面對徹底的決裂。(〈再見,我的兄弟〉)
帶著女兒前往度假、感情降至冰點的夫妻,正準備在度假後做個了斷,沒料到接下來將面臨的,竟是令人悲痛至極的了斷。(〈哈特利這一家〉)
圍繞著現代人關係破裂、夢想破碎、生活破敗的主題,構成了本書十九則短篇的基調,它們的人物不僅涵蓋市井小民,更觸及有頭有臉的上流階層……一群為追逐名利、財富費盡苦心,或是為眼前人際關係、婚姻生活苦惱的人物,永遠料想不到在生命接下來的轉角將遇到什麼……
十九則短篇小說,選自美國偉大作家約翰.齊佛的《短篇小說自選集》,這部作品亦是他攀登創作顛峰,榮獲普立茲短篇小說獎,名列《西方正典》及「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的重要傑作。
好評推薦
〔各界名人一致推崇!〕
楊澤(作家)/專文推薦
一本書店
王聰威(小說家)
石芳瑜 (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伍軒宏(小說家)
何 平(電影導演)
李取中(《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桐豪(作家)
李 淳(演員)
李維菁(作家)
林廷璋(櫞椛文庫館長)
侯季然(電影導演)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
高翊峰(小說家)
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主)
張亦絢(小說家)
陳栢青(作家)
盛浩偉(作家)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天余(作家)
劉梓潔(作家)
盧郁佳(作家)
鍾文音(作家)
藍祖蔚(影評人)
(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國內外各界推薦摘選〕
◎王聰威(小說家)——
約翰.齊佛讓日常的傷感,巨大到微不足道。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多麼無情,才足以面對這樣的世界,不致於垮掉。
◎伍軒宏(小說家,《撕書人》作者)——
齊佛的短篇故事中,不少已是經典。
它們呈現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多重面貌,清晰準確的文字描述之下,一針見血的觀察漸漸浮現……
◎高翊峰(小說家)——
在讀完瑞蒙.卡佛已出版的短篇小說之後,我有一段十分沮喪失落的空洞期,一直到這次遇上約翰.齊佛的《離婚季節》。
◎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
這是一部瑞蒙.卡佛迷們不可錯過的經典!《離婚季節》中,齊佛用一貫冷峻精簡的筆法,短短幾語就能素描出一個令人難忘的人物,甚至直搗內心深處……
◎張亦絢(小說家)——
齊佛像夏目漱石般親切,有張愛玲式的戲謔,骨子深髓又是最道地的契訶夫悲憫。我讀得欲罷不能、驚豔無比……
◎陳栢青(作家)——
卡佛之前有佛,名曰齊佛,西方雙聖,郊區佛陀,一次到位。齊佛小說總是不動聲色,以為斜斜的走開,最後發現是直直的靠近……
◎黃崇凱(小說家)——
約翰.齊佛就是他筆下的大收音機。總是靈敏接收各種人間頻率,高傳真片段逼人一探表象底下的故事。我們聽著聽著不小心入迷,忘了我們其實身在其中……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齊佛不愧是美國小說家中的「郊區契訶夫」,對二次大戰後美國白領白人的生活留下精彩的紀錄。他的故事寫來同時帶有寫實主義的細膩諷刺與現代主義的幻滅酸楚……
◎劉梓潔(作家)——
約翰.齊佛小說的魅力在於,你認為它沒什麼時,你已經忘不了它。
◎盧郁佳(作家)——
約翰.齊佛名不虛傳,這本早年短篇已見華采……隨著高潮,冷不防砍進骨髓,堪稱紐約張愛玲,應該說張愛玲跟齊佛是失散雙胞胎……
◎鍾文音(作家)——
齊佛是短篇小說的技藝典範,也是朝聖西方經典的引路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喚起我的紐約生活。
◎一本書店——
閱讀文章時感受到齊佛聰明的腦袋,指使著筆尖在行走,他在每個篇章之間玩弄與安排,邪惡又精密的美國世界。
◎李取中(《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是微嫋細瑣的人生百態,也是大刀闊斧的時代切片。是會黯黯地滲入你的意識裡,潛伏著,然後在平淡的日常中出其不意地被喚醒……
◎林廷璋(櫞椛文庫館長)——
在閱讀約翰.齊佛的小說過程中,總帶給我一種狂想與醜陋交織的畫面感……或許,在所有的親密關係與相處之中,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充滿假象的忍耐與對待……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長)——
關於生活裡如何也去不了的地方,怎麼也下不定的決心,費盡力氣也抵達不了的內在彼岸;不是我們不想,是做不到。《離婚季節》娓娓道出現代家庭裡至關重要卻令人動彈不得的微小悲劇。
◎何平(電影導演/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喜歡李滄東、是枝裕和、侯孝賢電影的人,適合看約翰.齊佛的小說。無論說的是靈魂的浮沉或躁動,還是人際關係的意外驚豔,或時空命運的無情啃咬,它們看似無意,實是有情,有深情。
◎李淳(演員)——
約翰.齊佛告訴你這些人的故事,告訴你這些人日常的煩惱、難以捉摸的思維,以及對生活的種種感受。在他妙筆寫下的短篇故事中,這些你知道的、認識的或愛過的人,一個個具象現形。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講師)——
約翰.齊佛作為短篇小說之強者……作品看似波瀾不掀,實則靜水流深。只要故事一說起來,場景逐一切換,人物們一個個眾聲交響起來,作品的迴旋力道便遒勁深長,這使得小說家與改編他作品的電影所形成的影響力,不僅在本土,也擴及世界各地。
◎菲力普.羅斯(美國文學名家)——
約翰.齊佛是一位迷人的寫實主義作家,他的聲音及手法,在當代小說之中皆屬上乘,豐富而有特色。
◎《邁阿密先驅報》——
約翰.齊佛的這本《短篇小說自選集》,足以讓他躋入霍桑和費茲傑羅、梅爾維爾和福克納之列。它是反映現代人生活的偉大傑作!
◎《紐約時報》——
齊佛的作品氣勢磅礡,質量並重,絕對是經得起世代歷練的口碑之作!
得獎紀錄
★短篇小說成就與瑞蒙.卡佛、約翰.厄卜代克並稱。
★以《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獲得「普立茲小說類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獎」。
★首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獲得195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並被選進「20世紀百大小說」之列。
★《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倫將約翰.齊佛的《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以及長篇小說《子彈公園》列爲正典書單。
★重量短篇集結,繁體中文首度正式授權出版。
我們從來只是面對生活的新手。
★ 名列《西方正典》、「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約翰.齊佛!
★ 呼應現代人心,療癒生命失落的短篇集結。
★ 繁體中文首度正式授權出版。
——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終究成了無可抵禦的洪流——
妻子問我:「離婚真有那麼可怕嗎?維持一個婚姻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是好的?」她還說,那個愛慕者送的玫瑰花,讓她發覺自己漸漸在失去——失去自己,失去尊嚴。「你懂嗎?」她問我。
我不懂。她曾經是那個情願隨著我長途奔波的女人,也是那個接受我的微薄薪水、甘於平淡度日的女人……我不懂。
面對妻子求去、渾然不覺婚姻出了狀況的男人。(〈離婚季節〉)
迎接一場久未重逢的家人團聚,最後卻面對徹底的決裂。(〈再見,我的兄弟〉)
帶著女兒前往度假、感情降至冰點的夫妻,正準備在度假後做個了斷,沒料到接下來將面臨的,竟是令人悲痛至極的了斷。(〈哈特利這一家〉)
圍繞著現代人關係破裂、夢想破碎、生活破敗的主題,構成了本書十九則短篇的基調,它們的人物不僅涵蓋市井小民,更觸及有頭有臉的上流階層……一群為追逐名利、財富費盡苦心,或是為眼前人際關係、婚姻生活苦惱的人物,永遠料想不到在生命接下來的轉角將遇到什麼……
十九則短篇小說,選自美國偉大作家約翰.齊佛的《短篇小說自選集》,這部作品亦是他攀登創作顛峰,榮獲普立茲短篇小說獎,名列《西方正典》及「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的重要傑作。
好評推薦
〔各界名人一致推崇!〕
楊澤(作家)/專文推薦
一本書店
王聰威(小說家)
石芳瑜 (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伍軒宏(小說家)
何 平(電影導演)
李取中(《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桐豪(作家)
李 淳(演員)
李維菁(作家)
林廷璋(櫞椛文庫館長)
侯季然(電影導演)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
高翊峰(小說家)
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主)
張亦絢(小說家)
陳栢青(作家)
盛浩偉(作家)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天余(作家)
劉梓潔(作家)
盧郁佳(作家)
鍾文音(作家)
藍祖蔚(影評人)
(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國內外各界推薦摘選〕
◎王聰威(小說家)——
約翰.齊佛讓日常的傷感,巨大到微不足道。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多麼無情,才足以面對這樣的世界,不致於垮掉。
◎伍軒宏(小說家,《撕書人》作者)——
齊佛的短篇故事中,不少已是經典。
它們呈現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多重面貌,清晰準確的文字描述之下,一針見血的觀察漸漸浮現……
◎高翊峰(小說家)——
在讀完瑞蒙.卡佛已出版的短篇小說之後,我有一段十分沮喪失落的空洞期,一直到這次遇上約翰.齊佛的《離婚季節》。
◎郝譽翔(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
這是一部瑞蒙.卡佛迷們不可錯過的經典!《離婚季節》中,齊佛用一貫冷峻精簡的筆法,短短幾語就能素描出一個令人難忘的人物,甚至直搗內心深處……
◎張亦絢(小說家)——
齊佛像夏目漱石般親切,有張愛玲式的戲謔,骨子深髓又是最道地的契訶夫悲憫。我讀得欲罷不能、驚豔無比……
◎陳栢青(作家)——
卡佛之前有佛,名曰齊佛,西方雙聖,郊區佛陀,一次到位。齊佛小說總是不動聲色,以為斜斜的走開,最後發現是直直的靠近……
◎黃崇凱(小說家)——
約翰.齊佛就是他筆下的大收音機。總是靈敏接收各種人間頻率,高傳真片段逼人一探表象底下的故事。我們聽著聽著不小心入迷,忘了我們其實身在其中……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齊佛不愧是美國小說家中的「郊區契訶夫」,對二次大戰後美國白領白人的生活留下精彩的紀錄。他的故事寫來同時帶有寫實主義的細膩諷刺與現代主義的幻滅酸楚……
◎劉梓潔(作家)——
約翰.齊佛小說的魅力在於,你認為它沒什麼時,你已經忘不了它。
◎盧郁佳(作家)——
約翰.齊佛名不虛傳,這本早年短篇已見華采……隨著高潮,冷不防砍進骨髓,堪稱紐約張愛玲,應該說張愛玲跟齊佛是失散雙胞胎……
◎鍾文音(作家)——
齊佛是短篇小說的技藝典範,也是朝聖西方經典的引路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喚起我的紐約生活。
◎一本書店——
閱讀文章時感受到齊佛聰明的腦袋,指使著筆尖在行走,他在每個篇章之間玩弄與安排,邪惡又精密的美國世界。
◎李取中(《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是微嫋細瑣的人生百態,也是大刀闊斧的時代切片。是會黯黯地滲入你的意識裡,潛伏著,然後在平淡的日常中出其不意地被喚醒……
◎林廷璋(櫞椛文庫館長)——
在閱讀約翰.齊佛的小說過程中,總帶給我一種狂想與醜陋交織的畫面感……或許,在所有的親密關係與相處之中,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充滿假象的忍耐與對待……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長)——
關於生活裡如何也去不了的地方,怎麼也下不定的決心,費盡力氣也抵達不了的內在彼岸;不是我們不想,是做不到。《離婚季節》娓娓道出現代家庭裡至關重要卻令人動彈不得的微小悲劇。
◎何平(電影導演/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喜歡李滄東、是枝裕和、侯孝賢電影的人,適合看約翰.齊佛的小說。無論說的是靈魂的浮沉或躁動,還是人際關係的意外驚豔,或時空命運的無情啃咬,它們看似無意,實是有情,有深情。
◎李淳(演員)——
約翰.齊佛告訴你這些人的故事,告訴你這些人日常的煩惱、難以捉摸的思維,以及對生活的種種感受。在他妙筆寫下的短篇故事中,這些你知道的、認識的或愛過的人,一個個具象現形。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講師)——
約翰.齊佛作為短篇小說之強者……作品看似波瀾不掀,實則靜水流深。只要故事一說起來,場景逐一切換,人物們一個個眾聲交響起來,作品的迴旋力道便遒勁深長,這使得小說家與改編他作品的電影所形成的影響力,不僅在本土,也擴及世界各地。
◎菲力普.羅斯(美國文學名家)——
約翰.齊佛是一位迷人的寫實主義作家,他的聲音及手法,在當代小說之中皆屬上乘,豐富而有特色。
◎《邁阿密先驅報》——
約翰.齊佛的這本《短篇小說自選集》,足以讓他躋入霍桑和費茲傑羅、梅爾維爾和福克納之列。它是反映現代人生活的偉大傑作!
◎《紐約時報》——
齊佛的作品氣勢磅礡,質量並重,絕對是經得起世代歷練的口碑之作!
得獎紀錄
★短篇小說成就與瑞蒙.卡佛、約翰.厄卜代克並稱。
★以《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獲得「普立茲小說類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獎」。
★首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獲得195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並被選進「20世紀百大小說」之列。
★《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倫將約翰.齊佛的《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以及長篇小說《子彈公園》列爲正典書單。
★重量短篇集結,繁體中文首度正式授權出版。
作者簡介
約翰.齊佛 (John Cheever, 1912-1982)
美國具影響力的偉大小說家。生於麻薩諸塞州昆西市,父親是皮鞋經銷商,在三零年代經濟蕭條後永久失業。母親原籍英國,經營禮品商店,藉以維持一家生計。17歲時,因吸菸和成績問題遭學校退學,翌年(1930),他在《新共和國雜誌》發表首部短篇小說〈被開除了〉,開啟了創作生涯。
約翰.齊佛一生創作近200則短篇小說,以及5部長篇小說。1956年,他以短篇小說〈鄉下丈夫〉(The Country Husband)榮獲「歐亨利獎」;1958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Wapshot Chronicle)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奠定文壇地位。1979年,他自選61則短篇,出版《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榮獲該年度「普利茲小說類文學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多部作品已被翻拍成電影,如短篇小說〈游泳者〉。
他的創作主題大多圍繞在中產階級生活的破敗、人心匱乏,以及都市人在名利之間的迷惘。寫作手法細緻,描寫日常看似平凡,卻隱藏伺機而動的災難與危機。這些作品在時間的磨練下更顯光華,深深呼應現代人心與生活。1982年,約翰.齊佛在去世前六週,獲「美國文學和藝術學院」授予國家文學獎章,表彰其一生對於文學的奉獻,以及深刻的影響力。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約翰.齊佛 (John Cheever, 1912-1982)
美國具影響力的偉大小說家。生於麻薩諸塞州昆西市,父親是皮鞋經銷商,在三零年代經濟蕭條後永久失業。母親原籍英國,經營禮品商店,藉以維持一家生計。17歲時,因吸菸和成績問題遭學校退學,翌年(1930),他在《新共和國雜誌》發表首部短篇小說〈被開除了〉,開啟了創作生涯。
約翰.齊佛一生創作近200則短篇小說,以及5部長篇小說。1956年,他以短篇小說〈鄉下丈夫〉(The Country Husband)榮獲「歐亨利獎」;1958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Wapshot Chronicle)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奠定文壇地位。1979年,他自選61則短篇,出版《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榮獲該年度「普利茲小說類文學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多部作品已被翻拍成電影,如短篇小說〈游泳者〉。
他的創作主題大多圍繞在中產階級生活的破敗、人心匱乏,以及都市人在名利之間的迷惘。寫作手法細緻,描寫日常看似平凡,卻隱藏伺機而動的災難與危機。這些作品在時間的磨練下更顯光華,深深呼應現代人心與生活。1982年,約翰.齊佛在去世前六週,獲「美國文學和藝術學院」授予國家文學獎章,表彰其一生對於文學的奉獻,以及深刻的影響力。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預購】游泳者(Swimmer)◎約翰·齊佛(John Cheever)(譯者:余國芳)
Regular price $2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想要深入的了解,
無論是一片葉或是一枝草,
我認為,
你都得先了解愛的強度。
◇《紐約客》黃金年代重量級作家
◇名列《西方正典》及「二十世紀百大小說」
愛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簡單的事。人們脆弱、不安,渴求安穩,然而婚姻充滿神秘的苦澀,慾望常驅使人們做出意料之外的舉止,愛比我們所能想像得還要更複雜、巨大、無法撼動,我們真的理解愛所引領而來的影響嗎?
「愛就是,絕對不能只要人事物的表面。」──張亦絢
*
每到夏天,我們就在海邊租一棟屋子。儘管屋主不在,其中的生活痕跡仍透露出許多訊息。記得一次,我在租的某間夏屋裡發現過被藏匿起來的大量的酒瓶,在文學選集後面、鋼琴凳子的裡面、一株冷杉樹的後面……我不由得開始對這個酗酒又寂寞的男人產生了好奇。〈海邊的房子〉
父母離異後,我已未見過父親多年。儘管對我來說他已是個陌生人,但為什麼,只要一眼,一眼就感覺出他是我的父親?〈重逢〉
炎熱的星期天,一群宿醉的人們在游泳池畔說著:「昨晚我真的喝多了。」天氣正好,人們彼此交談,就在此時他想起了這一帶的人家泳池多半聚集在同一條流域上。他忽然興起一個念頭,不如繞道朝著西南方一路游泳回家去。〈游泳者〉
-
《游泳者》為約翰.齊佛生涯代表作《短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部,前兩冊為《離婚季節》及《告訴我他是誰》。於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說自選集》,甫上市精裝本狂銷十二萬五千冊,成績斐然,廣受讚譽,隔年榮獲普立茲小說獎、美國國家書評獎,攀上文學創作顛峰。
本輯一共收錄了二十二篇短篇小說。繼描寫婚姻破裂、郊區生活,與義大利的異國風情後,本次更增添了些許超現實的元素。如著名的短篇〈游泳者〉,一個男人在宿醉的星期天決定一路順著每戶人家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他愈是往前游進,愈是想起了某些早已沉在記憶底部的東西……。這裡有著齊佛小說最變幻莫測的一面,你不會知道接下來走進的,是救贖還是絕望,是情慾還是純粹的美麗。
得獎紀錄
★短篇小說成就與瑞蒙.卡佛、約翰.厄普代克並稱。
★以《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榮獲普立茲小說類文學獎及美國國家書評獎。
★首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獲得195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並入選「二十世紀百大小說」。
★《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及長篇小說《子彈公園》皆列爲《西方正典》書單。
★重量短篇集結,繁體中文首度正式授權出版。
名人推薦
楊澤/專文推薦
何致和/導讀
李奕樵(作家)
林佑軒(作家)
胡培菱(外文書書評家、美國華盛頓大學英文寫作及法律系教授)
馬欣(作家)
陳思宏(作家)
張亦絢(作家)
葉佳怡(作家)
顏擇雅(作家)
──好評推薦
(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菲利普.羅斯(美國文學名家)——
約翰.齊佛是一位迷人的寫實作家,他的文風及技巧,在當代小說之中皆屬上乘,豐富而有特色。
◎《邁阿密先驅報》——
約翰.齊佛的這本《短篇小說自選集》,足以讓他躋入霍桑和費茲傑羅、梅爾維爾和福克納之列。它是反映現代人生活的偉大傑作!
◎《紐約時報》——
齊佛的作品氣勢磅礡,質量並重,絕對是經得起世代歷練的口碑之作!
作者簡介
約翰.齊佛 (John Cheever, 1912-1982)
美國具影響力的偉大小說家。生於麻薩諸塞州昆西市,父親是皮鞋經銷商,在三零年代經濟蕭條後永久失業。母親原籍英國,經營禮品商店,藉以維持一家生計。17歲時,因吸菸和成績問題遭學校退學,翌年(1930),他在《新共和國雜誌》發表首部短篇小說〈被開除了〉,開啟了創作生涯。
約翰.齊佛一生創作近200則短篇小說,以及5部長篇小說。1956年,他以短篇小說〈鄉下丈夫〉(The Country Husband)榮獲「歐亨利獎」;1958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Wapshot Chronicle)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奠定文壇地位。1979年,他自選61則短篇,出版《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榮獲該年度「普利茲小說類文學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多部作品已被翻拍成電影,如短篇小說〈游泳者〉。
他的創作主題大多圍繞在中產階級生活的破敗、人心匱乏,以及都市人在名利之間的迷惘。寫作手法細緻,描寫日常看似平凡,卻隱藏伺機而動的災難與危機。這些作品在時間的磨練下更顯光華,深深呼應現代人心與生活。1982年,約翰.齊佛在去世前六週,獲「美國文學和藝術學院」授予國家文學獎章,表彰其一生對於文學的奉獻,以及深刻的影響力。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預購】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公共電視、原子映象
Regular price $3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相信自己的心,你就是奇蹟。」
「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既寫實又魔幻,一覽打造精彩成果的大小環節#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為大眾信任的獨立公共電視台,提供廣泛類型的節目,在沒有商業色彩與政治干預下,呈現豐富多元又富有創造力的台灣。公共電視深耕戲劇品牌如學生劇展、人生劇展、新創短片、新創電影,製作優質戲劇,開發劇本、參與藝術、議題電影、VR與國際合製,期許成為台灣影視創作重要的平台。
原子映象
原子映象有限公司結合台灣電影導演、製作及其他藝術創作領域專業人才,加上長期以來所累積的國內外電影產業人脈及資金來源,寄望在電影市場上推出品質與市場兼顧、台灣與國際視野兼具的電影佳作,為華語電影觀眾及電影圈注入新生活力。過去製作作品包括《一頁台北》、《遙遠星球的孩子》、《星空》、《女朋友。男朋友》、《南方小羊牧場》、《軍中樂園》、《百日告別》、《吃吃的愛》與《血觀音》等等,皆在海內外市場大有斬獲。最新製作作品為公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
企畫/木馬文化
創立於二○○一年,不是為了攻打特洛伊城,也不是因為電腦病毒,木馬這次是為了閱讀而存在。新世紀的木馬,從文學、藝術與建築的領域出發,成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知識傳遞者。
出版書目逾上千種,主要經營路線有翻譯文學、華文創作、生活風格、當代議題等。
採訪、撰文/張硯拓
影評人、《釀電影》主編,曾任金馬影展奈派克獎、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高雄電影節、女性影展評審,出版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二○一七)。
採訪、撰文/黃以曦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尤里西斯的狗》。
序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預購】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博客來獨家限量雙封面書衣版)◎公共電視、原子映象
Regular price $3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博客來獨家限量雙封面書衣版】X【影集主視覺收藏酷卡(一套六張)】
「相信自己的心,你就是奇蹟。」
「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既寫實又魔幻,一覽打造精彩成果的大小環節#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相信自己的心,你就是奇蹟。」
「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
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
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導演 楊雅喆
金馬X金鐘X金曲 跨界打造旗艦級影集
影視創作理念、演員詮釋心緒──首度完整揭密
‧中華商場和西門町當年街景,怎麼經過美術和視效的分工,得以重現?
‧八○年代的聲音記憶,如何在音效和歌曲的搭配下重被喚醒?
‧來歷神祕的魔術師,演員如何巧妙詮釋?服裝設定藏有什麼玄機?
‧小黑人的造型藏了什麼巧思?小黑人是怎麼動起來的?
‧「九十九樓」是什麼樣的地方?
#主創團隊登場,親自解說動人戲法的奧祕與構思#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一次擁有《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完整紀錄#
★逾200張精美劇照、工作花絮,值得珍藏
★14篇獨家專訪:原著作者+主創團隊+演員,暢談創作與演繹心緒
★「中華商場」場景美術設定細膩呈現,從搭建到陳設完整揭露
★20多位角色造型設定首度曝光,從頭到腳充滿驚喜細節
★台韓跨國團隊視效製作解說,一探魔幻畫面祕辛
★收錄原著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
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改編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打造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再創台灣戲劇新高峰!
本劇由導演楊雅喆領軍,主創團隊皆為金馬、金鐘、金曲得主,視覺特效由台韓團隊跨國合作,終將情感飽滿、敘事迷人、角色鮮活,既具復古寫實又魔幻炫目的精緻之作,呈現於眾人眼前。
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中「八○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為大眾信任的獨立公共電視台,提供廣泛類型的節目,在沒有商業色彩與政治干預下,呈現豐富多元又富有創造力的台灣。公共電視深耕戲劇品牌如學生劇展、人生劇展、新創短片、新創電影,製作優質戲劇,開發劇本、參與藝術、議題電影、VR與國際合製,期許成為台灣影視創作重要的平台。
原子映象
原子映象有限公司結合台灣電影導演、製作及其他藝術創作領域專業人才,加上長期以來所累積的國內外電影產業人脈及資金來源,寄望在電影市場上推出品質與市場兼顧、台灣與國際視野兼具的電影佳作,為華語電影觀眾及電影圈注入新生活力。過去製作作品包括《一頁台北》、《遙遠星球的孩子》、《星空》、《女朋友。男朋友》、《南方小羊牧場》、《軍中樂園》、《百日告別》、《吃吃的愛》與《血觀音》等等,皆在海內外市場大有斬獲。最新製作作品為公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
企畫/木馬文化
創立於二○○一年,不是為了攻打特洛伊城,也不是因為電腦病毒,木馬這次是為了閱讀而存在。新世紀的木馬,從文學、藝術與建築的領域出發,成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知識傳遞者。
出版書目逾上千種,主要經營路線有翻譯文學、華文創作、生活風格、當代議題等。
採訪、撰文/張硯拓
影評人、《釀電影》主編,曾任金馬影展奈派克獎、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高雄電影節、女性影展評審,出版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二○一七)。
採訪、撰文/黃以曦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尤里西斯的狗》。
序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當我們接近完工、一遍又一遍確認畫面顏色、聲音對白時,看著劇中主角說出最後一集的台詞:「因為它消失了、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忽然感到迷惘:究竟這個句子是來自於原作者?還是編劇組?
三年前農曆正月初二的西門町,製作人劉蔚然和我來回走在中華商場消失的舊址:現在的中華路公車專用道,我們開始醞釀這個劇集。無數次翻讀小說,想要參透原著的核心意義:消失。童年玩伴消失了、初戀消失了,最後連這些故事的「家」也在一九九二年消失了。那麼它們現在在哪裡?它們是否還存在?
一千多日以來,我們一直著手故事的撰寫、調整、推翻,最後同事們把原著放在會議桌正中間供起來:在思緒困頓的時候,總會有人翻起那本書然後疑惑地問其他人:「原著裡面不是有個橋段寫魔術師如何如何的,怎麼找不到了?」
No,原著裡面沒有那些橋段,也沒有那些對白。組員們以為存在的細節,其實是反覆咀嚼原著多次產生出來的幻覺:一如小說裡面長大的童年伙伴聊著往事,卻總是無法拼湊成同一個故事。原來記憶會隨著時間過去,產生不同版本的「真實」。
不同世代、專長的劇組人員讓書中那些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經驗結合了私密的生命經驗,發酵出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八○年代台灣眾生相」。那時我忽然明白:每個工作人員心中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魔術師,而且因為感動,所以執著地相信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我們終於將整部作品的核心「消失」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了:那個當年商場孩子們幻想出來的「九十九樓」,消失的、想要的、慾望的東西都在那裡。而在那個無法定義的「九十九樓」,消失的人和事都隨時可以存取,即便來自不同時空的人們也可以因此交換了生命經驗而發生共感。
「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一個神祕的魔術師和少年們在天橋相遇,他們因此找到自己的心,相信那個生命奇蹟的魔幻瞬間。」這句話一直牢牢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不曾擦掉,成為工作人員找不到答案時的指南針。
在劇集上映前的此時,我想對原著作者吳明益先生表達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劇集上映時我們可以說「新世紀初,一本神祕的台灣小說和一群影像工作者相遇,它讓這群人因此看見了心裡的光,創造出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會感動的奇蹟。」
且讓我自私地代表千名工作人員與演員,這個劇集是我們集體獻給作者吳明益先生的「讀後感想」,它是我們與世界各地觀眾之間的天橋:這齣戲通往的不只是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也通往每個大人小孩心中那個被遺忘的夢想;即便每個人的過去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當時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楊雅喆〈風華已消失,燦爛一直在〉
【預購】吃飽睡飽,人生不怕◎瞿欣怡
Regular price $27.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如果有人看輕你,跟你說生活哪有什麼難的,不要相信他們。
愛吃愛煮愛生活的瞿欣怡(小貓)最溫暖療癒的飲食生活散文
*累到不成人形,就為自己燉一鍋湯。
最終拯救我,告訴我人生也沒那麼壞的,都不是輝煌燦爛的成功,而是安靜在廚房熬湯的短暫時光,湯滾了,煙霧蒸騰裡都是香味,舀一碗真心實意熬的湯,慢慢喝完。
*不想面對這個世界,先吃一頓安靜的早餐。
先好好吃早餐,安安靜靜地把咖啡喝完。告訴自己:「世界再亂,我還是擁有一個寧靜的早晨,一杯咖啡、一片吐司。」
*生活搞得一團亂時,就躲進廚房燉鍋肉吧。
一邊煎肉,一邊告訴自己:「不急、不慌,慢慢來。」生活暫時壞掉也沒關係,只要該做的都做了,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的。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第一部「餐桌上,只有愛」,外婆的粽子、奶奶的蛋餃、爸爸的生菜沙拉、媽媽的泡麵……,藉著食物書寫成長記憶與時光燉煮的人生故事,真誠動人。第二部「吃飽睡飽,人生不怕」,煮一鍋湯拯救累到不成人形的自己,用一頓安靜的早餐讓心穩定下來,透過溫暖文字把自己從飲食得到慰藉與力量傳達給讀者。第三部「做個沒有用的人也可以喔」,告訴讀者,人生實難,就算暫時想當個沒用的人也沒關係,能夠好好度過今天,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本書內頁邀請插畫家Bianco Tsai繪製十幾幅飲食生活插畫。書末附錄「小貓流隨興好吃食譜」所附食譜都是瞿欣怡(小貓)愛吃愛做的家常菜,希望大家也可以一起開心做菜,好好吃飯。
各界推薦
莊慧秋(作家)、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馬世芳(廣播人/作家)、唐綺陽(占星專家)、張曼娟(作家)、萬芳(歌手)、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番紅花(作家)、蔡珠兒(作家)、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感動推薦
她擅於描述食物做法和滋味,讓愛吃的我讀著讀著,食欲漸開,可是且慢,為什麼我的視線模糊了?原來不知何時,我眼中噙著淚水,我被文中對人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情,感動了。——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宣洩情緒地吃,有時接近浪費食物,因為食不知味。從料理到品嘗,讓作者帶著我們好好對待食物,靜下來跟自己談心。——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我該把小貓這八字箴言刻成匾,掛起來。——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向小貓學習美好的生活方式。——張曼娟(作家)
臉書上看小貓做菜特別享受,材料豐盛澎湃、手法痛快淋漓,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兜頭兜臉撲來的味香。讀文字,則又是另種情致,同樣直率酣暢,然字字句句掬誠剖心,娓娓談食寫菜說生活同時,人生的生命的悲歡喜瞋愛恨合離歷歷,卻點滴涵藏著非常小貓的豁達明亮和帥氣,讓人忽而垂涎、忽而噙淚、忽而微笑,不能自己。
是的。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只要有愛,人生何怕!——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世界糟糕透頂,我們必須吃飽睡飽,才有力氣打仗!
愛吃愛煮愛生活的瞿欣怡(小貓)最溫暖療癒的飲食生活散文
*累到不成人形,就為自己燉一鍋湯。
最終拯救我,告訴我人生也沒那麼壞的,都不是輝煌燦爛的成功,而是安靜在廚房熬湯的短暫時光,湯滾了,煙霧蒸騰裡都是香味,舀一碗真心實意熬的湯,慢慢喝完。
*不想面對這個世界,先吃一頓安靜的早餐。
先好好吃早餐,安安靜靜地把咖啡喝完。告訴自己:「世界再亂,我還是擁有一個寧靜的早晨,一杯咖啡、一片吐司。」
*生活搞得一團亂時,就躲進廚房燉鍋肉吧。
一邊煎肉,一邊告訴自己:「不急、不慌,慢慢來。」生活暫時壞掉也沒關係,只要該做的都做了,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的。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第一部「餐桌上,只有愛」,外婆的粽子、奶奶的蛋餃、爸爸的生菜沙拉、媽媽的泡麵……,藉著食物書寫成長記憶與時光燉煮的人生故事,真誠動人。第二部「吃飽睡飽,人生不怕」,煮一鍋湯拯救累到不成人形的自己,用一頓安靜的早餐讓心穩定下來,透過溫暖文字把自己從飲食得到慰藉與力量傳達給讀者。第三部「做個沒有用的人也可以喔」,告訴讀者,人生實難,就算暫時想當個沒用的人也沒關係,能夠好好度過今天,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本書內頁邀請插畫家Bianco Tsai繪製十幾幅飲食生活插畫。書末附錄「小貓流隨興好吃食譜」所附食譜都是瞿欣怡(小貓)愛吃愛做的家常菜,希望大家也可以一起開心做菜,好好吃飯。
各界推薦
莊慧秋(作家)、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馬世芳(廣播人/作家)、唐綺陽(占星專家)、張曼娟(作家)、萬芳(歌手)、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番紅花(作家)、蔡珠兒(作家)、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感動推薦
她擅於描述食物做法和滋味,讓愛吃的我讀著讀著,食欲漸開,可是且慢,為什麼我的視線模糊了?原來不知何時,我眼中噙著淚水,我被文中對人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情,感動了。——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宣洩情緒地吃,有時接近浪費食物,因為食不知味。從料理到品嘗,讓作者帶著我們好好對待食物,靜下來跟自己談心。——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我該把小貓這八字箴言刻成匾,掛起來。——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向小貓學習美好的生活方式。——張曼娟(作家)
臉書上看小貓做菜特別享受,材料豐盛澎湃、手法痛快淋漓,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兜頭兜臉撲來的味香。讀文字,則又是另種情致,同樣直率酣暢,然字字句句掬誠剖心,娓娓談食寫菜說生活同時,人生的生命的悲歡喜瞋愛恨合離歷歷,卻點滴涵藏著非常小貓的豁達明亮和帥氣,讓人忽而垂涎、忽而噙淚、忽而微笑,不能自己。
是的。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只要有愛,人生何怕!——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作者簡介
瞿欣怡
江湖人稱「小貓」,愛吃愛玩,任性驕縱,卻很心軟。路見不平,不拔個刀,自己會過不去。
曾經擔任文案、記者、編輯。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記者、《TVBS周刊》主筆、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等。現專職寫作,曾二度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
著有《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夾腳拖的夏天》《做,就要做好——朱立倫》、《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台北365》、《說好一起老》等書。
瞿欣怡
江湖人稱「小貓」,愛吃愛玩,任性驕縱,卻很心軟。路見不平,不拔個刀,自己會過不去。
曾經擔任文案、記者、編輯。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記者、《TVBS周刊》主筆、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等。現專職寫作,曾二度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
著有《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夾腳拖的夏天》《做,就要做好——朱立倫》、《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台北365》、《說好一起老》等書。
推薦序
吃飽睡飽就虎虎生風的小貓
莊慧秋
小貓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愛吃的人。
她的愛吃,不限高檔食物。貴的龍蝦、干貝、鮑魚、和牛她當然愛,夜市美食如蚵仔麵線、鹹酥雞、滷味、芒果青,還有可怕的高熱量零食如洋芋片、蜜漬豬肉乾,她也都愛不釋口。吃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
吃東西時,她總是很豪邁、爽快。不論是上館子或在家吃飯,明明我們只有兩個人,她總是堅持至少要三菜一湯,四菜她也不嫌多。她喜歡餐桌上擺滿食物的豐盛感。
更神奇的是,她通常一面吃著早餐,就開始計劃午餐要吃什麼。吃著午餐時,已經把晚餐甚至宵夜都想好了。當然,吃晚餐時,也一定會超前部署,把隔天早餐的麵包火腿沙拉水果都預先準備齊全。
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執念。我是只要吃飽了,就對食物失去興趣,餓了再說的人,她卻喜歡把每日三餐(還有下午茶和宵夜)當成重要大事,認真慎重安排規劃,一定要知道下一餐吃什麼,她才安心。
她不只愛吃,也愛煮。我們家的冰箱永遠是塞滿的,她說,她屬老鼠,囤積食物是本能。二〇二〇年春天,疫情爆發的時候,她更是樂得大肆採買,就算世界末日來臨,我們應該都不會餓死。
我們的個性很不一樣,包括對食物的愛好。我口味清淡,她卻喜歡重口味。我怕麻煩,若只有一個人在家,我就把肉蛋蔬菜麵條全煮成一鍋,沒有油煙,營養素也很齊全,百吃不厭,她卻一臉嫌棄說很無聊。她炒菜一定是蔥薑蒜辣椒醬油全嘩啦撒下爆香,燉湯一定要有排骨、小魚乾或火腿作底慢熬,堅決認為家常菜也不能馬虎,才會好吃。所以,我們家的廚房向來由她做主,我完全插不上話。我只要負責吃就好了。
說起來還真是委屈這位大廚了。我的消化比較慢,往往吃飯時間到了,胃口卻還沒開,小貓常氣得大叫:「不要老是說你不餓!我很餓!」她很喜歡命令我吃東西,至少要陪她一起吃,這樣才像家人。
因為她,我也漸漸體會到吃東西的美感和快樂。她在陽台佈置了一張小餐桌,不急著出門的日子,她喜歡把早餐的咖啡壺、麵包、奶油、果醬全搬到陽台,讓窗外的陽光陪她開啓新的一天。好天氣的時候,她也會一時興起,帶著豐盛的早餐和小狗的鮮食,我們一家三口到大安森林公園野餐,我們躺在樹下看書、玩手機,小狗在草地上打滾放風,好舒服啊!
她很喜歡過節,因為節日總是跟吃有關。有一年情人節,我們不想去外面人擠人,決定在家裡吃飯就好。我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就是煎個牛排、開瓶紅酒,比平時奢侈一點就好嘛。沒想到,她居然偷偷去買了新桌巾和餐巾紙,配上鮮花、燭光、漂亮的擺盤,弄出一桌浮誇的情人節浪漫晚餐。我看得傻眼,她在一旁洋洋得意。
多年前,我第一次開刀的時候,她這麼愛吃的人,居然陪著我每天吃無聊的(不,是健康的)養生地瓜餐,而且每口食物都要咀嚼五十下,真是難為她了。後來,在我化療期間,她更是費心研究各種高蛋白營養食譜,可是那時候我味覺改變,吃什麼都味如嚼蠟,實在沒胃口,她很努力不斷變化菜色,牛肉、雞湯、煮蛋、蒸魚,輪番端上桌,像哄小孩一樣地鼓勵我吃東西。每一道菜裡都有著她想要照顧我的心意,非要看到我吃得下,她才放心。
我真心覺得,小貓對食物的熱愛,是一種很棒的天賦。每次看她吃到喜歡的食物,臉上綻放出無比滿足的笑容,洋溢著宛若置身天堂的幸福感,其實很有療癒性,也有感染性。經過她長年的陶冶,我終於慢慢變成一個可以跟她一起享受美食的人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吃飽睡飽,人生不怕》,非常小貓風格。她除了愛吃,也愛睡。她有過動症,個性急躁,更是工作狂,她一直渴望在工作中證明自己,好勝心超強,不容許別人看輕她。這樣活著是很費力氣的,所以,她只要一安靜下來,常常倒頭就睡,即使初次到朋友家做客,她也照睡不誤。說起來,這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本能,沒電了就睡一下,充飽電,醒來又是虎虎生風。
小貓的童年並不安定,讓她對脆弱和陰暗很敏感,但她是有福份的,她性格中的善良和樂觀,讓她得以從任性叛逆的黑洞邊緣安然閃過,好好長大。因為嚐過人生的苦,所以更懂得善意和溫暖的力量。現在,如果聽到身邊的朋友正在經歷艱辛的旅程,她常會爽朗地提出邀請:「來我家吧!我做菜給你吃。」
確實,人生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還能吃、能睡,就不必太擔心了吧!哭著吃飯沒關係,帶著淚痕睡去也沒關係,吃飽了、睡飽了,拍拍屁股站起來,就有新的力氣可以繼續向前走。這或許就是小貓想要跟讀者們分享的,屬於她的人生體悟。
吃飽睡飽就虎虎生風的小貓
莊慧秋
小貓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愛吃的人。
她的愛吃,不限高檔食物。貴的龍蝦、干貝、鮑魚、和牛她當然愛,夜市美食如蚵仔麵線、鹹酥雞、滷味、芒果青,還有可怕的高熱量零食如洋芋片、蜜漬豬肉乾,她也都愛不釋口。吃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
吃東西時,她總是很豪邁、爽快。不論是上館子或在家吃飯,明明我們只有兩個人,她總是堅持至少要三菜一湯,四菜她也不嫌多。她喜歡餐桌上擺滿食物的豐盛感。
更神奇的是,她通常一面吃著早餐,就開始計劃午餐要吃什麼。吃著午餐時,已經把晚餐甚至宵夜都想好了。當然,吃晚餐時,也一定會超前部署,把隔天早餐的麵包火腿沙拉水果都預先準備齊全。
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執念。我是只要吃飽了,就對食物失去興趣,餓了再說的人,她卻喜歡把每日三餐(還有下午茶和宵夜)當成重要大事,認真慎重安排規劃,一定要知道下一餐吃什麼,她才安心。
她不只愛吃,也愛煮。我們家的冰箱永遠是塞滿的,她說,她屬老鼠,囤積食物是本能。二〇二〇年春天,疫情爆發的時候,她更是樂得大肆採買,就算世界末日來臨,我們應該都不會餓死。
我們的個性很不一樣,包括對食物的愛好。我口味清淡,她卻喜歡重口味。我怕麻煩,若只有一個人在家,我就把肉蛋蔬菜麵條全煮成一鍋,沒有油煙,營養素也很齊全,百吃不厭,她卻一臉嫌棄說很無聊。她炒菜一定是蔥薑蒜辣椒醬油全嘩啦撒下爆香,燉湯一定要有排骨、小魚乾或火腿作底慢熬,堅決認為家常菜也不能馬虎,才會好吃。所以,我們家的廚房向來由她做主,我完全插不上話。我只要負責吃就好了。
說起來還真是委屈這位大廚了。我的消化比較慢,往往吃飯時間到了,胃口卻還沒開,小貓常氣得大叫:「不要老是說你不餓!我很餓!」她很喜歡命令我吃東西,至少要陪她一起吃,這樣才像家人。
因為她,我也漸漸體會到吃東西的美感和快樂。她在陽台佈置了一張小餐桌,不急著出門的日子,她喜歡把早餐的咖啡壺、麵包、奶油、果醬全搬到陽台,讓窗外的陽光陪她開啓新的一天。好天氣的時候,她也會一時興起,帶著豐盛的早餐和小狗的鮮食,我們一家三口到大安森林公園野餐,我們躺在樹下看書、玩手機,小狗在草地上打滾放風,好舒服啊!
她很喜歡過節,因為節日總是跟吃有關。有一年情人節,我們不想去外面人擠人,決定在家裡吃飯就好。我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就是煎個牛排、開瓶紅酒,比平時奢侈一點就好嘛。沒想到,她居然偷偷去買了新桌巾和餐巾紙,配上鮮花、燭光、漂亮的擺盤,弄出一桌浮誇的情人節浪漫晚餐。我看得傻眼,她在一旁洋洋得意。
多年前,我第一次開刀的時候,她這麼愛吃的人,居然陪著我每天吃無聊的(不,是健康的)養生地瓜餐,而且每口食物都要咀嚼五十下,真是難為她了。後來,在我化療期間,她更是費心研究各種高蛋白營養食譜,可是那時候我味覺改變,吃什麼都味如嚼蠟,實在沒胃口,她很努力不斷變化菜色,牛肉、雞湯、煮蛋、蒸魚,輪番端上桌,像哄小孩一樣地鼓勵我吃東西。每一道菜裡都有著她想要照顧我的心意,非要看到我吃得下,她才放心。
我真心覺得,小貓對食物的熱愛,是一種很棒的天賦。每次看她吃到喜歡的食物,臉上綻放出無比滿足的笑容,洋溢著宛若置身天堂的幸福感,其實很有療癒性,也有感染性。經過她長年的陶冶,我終於慢慢變成一個可以跟她一起享受美食的人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吃飽睡飽,人生不怕》,非常小貓風格。她除了愛吃,也愛睡。她有過動症,個性急躁,更是工作狂,她一直渴望在工作中證明自己,好勝心超強,不容許別人看輕她。這樣活著是很費力氣的,所以,她只要一安靜下來,常常倒頭就睡,即使初次到朋友家做客,她也照睡不誤。說起來,這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本能,沒電了就睡一下,充飽電,醒來又是虎虎生風。
小貓的童年並不安定,讓她對脆弱和陰暗很敏感,但她是有福份的,她性格中的善良和樂觀,讓她得以從任性叛逆的黑洞邊緣安然閃過,好好長大。因為嚐過人生的苦,所以更懂得善意和溫暖的力量。現在,如果聽到身邊的朋友正在經歷艱辛的旅程,她常會爽朗地提出邀請:「來我家吧!我做菜給你吃。」
確實,人生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還能吃、能睡,就不必太擔心了吧!哭著吃飯沒關係,帶著淚痕睡去也沒關係,吃飽了、睡飽了,拍拍屁股站起來,就有新的力氣可以繼續向前走。這或許就是小貓想要跟讀者們分享的,屬於她的人生體悟。
【預購】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
Regular price $2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有時討厭往往就是,想得不夠清楚的愛。
看張亦絢如何翻轉「討厭」與「恨」,精彩又過癮。
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集結,
另有首次問世「有多恨」多篇。
看張亦絢如何翻轉「討厭」與「恨」,精彩又過癮。
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集結,
另有首次問世「有多恨」多篇。
她討厭過鄭清文,西蒙.波娃,《咆哮山莊》裡的希斯克里夫,書法老師……等等大人們,妳/你討厭過誰呢?
在「有多恨」中,她談「恨勢利」、「恨母親」、「恨偶像破滅」、「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妳/你恨不恨?有多恨?怎麼恨?
本書分兩輯:輯一「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收錄《幼獅文藝》同名專欄文章。張亦絢討厭過的「大人們」,從鄭清文、葉石濤、西蒙.波娃、佛洛伊德、希薇亞‧普拉斯、伍迪艾倫,到《咆哮山莊》裡的希斯克里夫與生活中的書法老師……等等。「討厭」加上「過」字,話就有了後路,翻轉「討厭」的概念,其實背後是深情。
輯二「有多恨」書寫各種恨,有的常見,有的冷門,包括:恨勢利、恨偶像破滅、恨情敵、恨匱色、恨病痛、恨母親、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小津安二郎怎麼當上了電影導演跟「恨勢利」有關?要找「恨不長」的例子,張愛玲的小說是個寶庫?「恨情敵」連結了原始的「我是誰」痛苦?張亦絢告訴我們,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本書特色
1.收錄第43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
2.小說家張亦絢2020年最新散文集。
各界推薦語
馬翊航、陳栢青、楊佳嫻、顏訥、羅浥薇薇 一致推薦
怎麼可能不討厭呢?張亦絢用我所羨慕,卻難以模仿的論理腔口,一次又一次展現智性與詼諧拿捏得恰如其分,就會產生自動洗車機式的閱讀,還來不及喊累喊髒,習以為常的思考系統就已經被裡外刷洗了。——作家 顏訥
張亦絢合該是我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翻這本書就是就是在敲釘子,一頁頁,一吋吋,後來就深深打進我們心底了。我同情張亦絢討厭的人。我羨慕讓張亦絢討厭過的人。想讓張亦絢討厭不難,想讓她討厭過,需要真本事。——作家 陳栢青
我們看著討厭的大人,心中大喊「以後絕對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把恨的事物一卡車列出來,驚覺喜歡的東西也所剩無幾。最恨的是自己與背棄的東西還有那麼幾分相似。在內心的小人國小世界氣得原地打轉鼻孔噴氣時,張亦絢卻要告訴我們,什麼都恨,什麼都討厭,什麼都奇怪,什麼都不奇怪。「都奇怪」是要保持機警,「都不奇怪」是不隨意驅逐與輕浮。——作家 馬翊航
這部散文集多端討論「討厭」與「恨」,也是成長與思維之書,文學與身體之書,深刻,誠懇,博識,竟然還有點俏皮。——作家 楊佳嫻
我一直相信,讀不懂她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想認真懂,但懂她的人(其實正是那些被她懂的人)必定能珍惜她在跺著腳喊「討厭」、或叼根菸在手背刺下恨意背後,那無比的深情。——作家 羅浥薇薇
在「有多恨」中,她談「恨勢利」、「恨母親」、「恨偶像破滅」、「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妳/你恨不恨?有多恨?怎麼恨?
本書分兩輯:輯一「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收錄《幼獅文藝》同名專欄文章。張亦絢討厭過的「大人們」,從鄭清文、葉石濤、西蒙.波娃、佛洛伊德、希薇亞‧普拉斯、伍迪艾倫,到《咆哮山莊》裡的希斯克里夫與生活中的書法老師……等等。「討厭」加上「過」字,話就有了後路,翻轉「討厭」的概念,其實背後是深情。
輯二「有多恨」書寫各種恨,有的常見,有的冷門,包括:恨勢利、恨偶像破滅、恨情敵、恨匱色、恨病痛、恨母親、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小津安二郎怎麼當上了電影導演跟「恨勢利」有關?要找「恨不長」的例子,張愛玲的小說是個寶庫?「恨情敵」連結了原始的「我是誰」痛苦?張亦絢告訴我們,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本書特色
1.收錄第43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
2.小說家張亦絢2020年最新散文集。
各界推薦語
馬翊航、陳栢青、楊佳嫻、顏訥、羅浥薇薇 一致推薦
怎麼可能不討厭呢?張亦絢用我所羨慕,卻難以模仿的論理腔口,一次又一次展現智性與詼諧拿捏得恰如其分,就會產生自動洗車機式的閱讀,還來不及喊累喊髒,習以為常的思考系統就已經被裡外刷洗了。——作家 顏訥
張亦絢合該是我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翻這本書就是就是在敲釘子,一頁頁,一吋吋,後來就深深打進我們心底了。我同情張亦絢討厭的人。我羨慕讓張亦絢討厭過的人。想讓張亦絢討厭不難,想讓她討厭過,需要真本事。——作家 陳栢青
我們看著討厭的大人,心中大喊「以後絕對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把恨的事物一卡車列出來,驚覺喜歡的東西也所剩無幾。最恨的是自己與背棄的東西還有那麼幾分相似。在內心的小人國小世界氣得原地打轉鼻孔噴氣時,張亦絢卻要告訴我們,什麼都恨,什麼都討厭,什麼都奇怪,什麼都不奇怪。「都奇怪」是要保持機警,「都不奇怪」是不隨意驅逐與輕浮。——作家 馬翊航
這部散文集多端討論「討厭」與「恨」,也是成長與思維之書,文學與身體之書,深刻,誠懇,博識,竟然還有點俏皮。——作家 楊佳嫻
我一直相信,讀不懂她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想認真懂,但懂她的人(其實正是那些被她懂的人)必定能珍惜她在跺著腳喊「討厭」、或叼根菸在手背刺下恨意背後,那無比的深情。——作家 羅浥薇薇
作者簡介
張亦絢
一九七三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看電影的慾望》,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巴黎回憶錄》 (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二〇一九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網站:nathaliechang.wixsite.com/nathaliechang
張亦絢
一九七三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看電影的慾望》,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巴黎回憶錄》 (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二〇一九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網站:nathaliechang.wixsite.com/nathaliechang
後記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
想起一些事。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碰到(林)婉瑜,她有點好奇我爲什麼較親布勒不親其他人。因爲我立刻辨別出那是一種非常善良的好奇,所以我當下就滿足她,我說:「布勒啊,因爲她不算人類啦。」——還好那真是一個悟性很高的環境——否則,一開口就說人家「不算人類」,成何體統。我敢這麼說,就是有把握,不論婉瑜或布勒,都能懂,也都不會用「常識語言」跟我計較。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發現,越是真心誠意的話,往往越「不像話」。
想說這事,是因爲我對布勒說過一件事——那是在火車上,我們一起離開桃園回台北,就如我前述的,因爲一種「不算人類」的默契,使我並不特別熱衷談話——否則,「塵世面貌」的我,是很看重不要隨便冷落誰地「把聊天當作基本禮貌」——但就在這種不太在乎語言的互動裡,我反而目的不明地對布勒說起:小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容易暴怒的小孩。
「而且氣起來,彷彿永無止境。」人家是「愛是永不止息」,我是「怒是永不止息。」越來越氣,越來越氣,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如果繼續,不是殺人,就是殺己。「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開始研究,究竟我要如何避免陷入狂怒。」可是——這也不是我真正想對布勒說的。我想說的是「就算有這種狀況,它也會過去」——也就是說,我最想說的是,「不管有什麼,當時的感覺是永遠,但並不會永遠」。我用半旗語的方式對布勒說,她也像接一個太弱太偏的桌球發球般,「剛剛好」地、沒有任何架勢地——「接到!」
「我現在好了」。這樣的話,也許不該說——因爲太有自信又太絕對了。不過,也許也還是該說,只是不是用驕傲與武斷的心情——「我曾很不好」——保有這樣的記憶,我想是有意義的。老實說,從「不好」到「好」,應該經過了許多恐怖的掙扎與難堪的努力——這真讓我驚訝人的變化與可能性。我認識的某人有次說,我性格中最核心的部份是「慈幼」,我大抵不否認。因爲我對自己年少時獲得過些什麼,感受非常鮮明——不可思議的贈禮會來自無生命的書本或藝術,也會來自真人——比如十八九歲時,同志或女性主義前輩,怎麼大把大把地花時間跟我講電話,除了金玉良言以外,也樂意廢話連篇。(我想那真是一些精神上的奢華體驗,我通常只聽不說。)
小學時,學校後門有一個「啞巴」——據說,他是因爲車禍而啞掉了,所以在學校附近擺讓小學生撈金魚的攤子。那時我還是沒有分別心的孩子,啞巴就是啞巴,我對他既無敬意,也沒壞心,撈到魚我就高興,沒撈到就「算了」——但有一天,我因爲沒撈到而特別「算了」,正要走——啞巴卻拼命跟我說話。
他示範撈的技巧給我看,然後,直接送了我一隻魚。當時,我的「不平之感」更甚「謝意」——因爲我是一個相信規則的小孩,我不懂爲什麼啞巴可以破壞規則:我沒撈到,我就不該有魚。這是我當時最直接的想法。小孩子不是每件事都會反覆思量。然而,大約二十年後,我在一個奇怪的狀態裡,突然有了回憶,突然再次「聽見」啞巴的聲音——那使我非常震撼。
說話對他來說,非常辛苦——別忘了,理論上他是啞巴,他平日只打手勢,到底是什麼緣故,他非得「虐待」他的發聲器官,用「嘶啞以下,沈默以上」的方式跟我說話?他費盡辛苦,每個字都像薛西佛斯推上就落下的石頭,我也(耳朵)百折不撓,終於聽到了那沉痛的兩句話:「妳沒有耐性。妳要有耐性。」——假設我真是一個沒有耐性的孩子,我怎麼會懂「耐性」是什麼?
如此費勁的溝通後,我得到這個「關於我」的情報:真的很沒價值。我沒耐性地感覺沒耐性真是不需要耐性地聽半天讓我更加沒耐性的東西——太抽象了,還是金魚實在。實在但奇怪。說我壞話還給我獎品,啞巴很奇怪。我一向只在被誇獎的時候,才會得到獎品——金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顛倒是非,不合邏輯」的印記。
然後我就忘了。然後——在多年以後我想起,突然在這個事件隱藏的「可怕的美麗」面前,戰慄不已。
問題絕不在金魚,也不在耐性——而是啞巴在當時,對我的靈魂感到深深的憂心。
後來我也長成一個有這類感應的人——我會感覺到遇見的人,在某種表面下,可能隱藏著傷心與失神,但就像年幼的我,還不懂啞巴要說的話。有時我也知道,這不是區區話語,就能救援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也許所有的憂慮都是過慮——擔心,只是愛與不知所措的混合體。它很無謂,就像廢話,它卻也很貴重。
有時這種交會更神秘。我記得,有次開完一個馬拉松式精疲力竭的會議,我坐在巴黎北方小城的一個廣場上,名義上是在「恢復精神」,內心翻攪的情緒卻是「不如去死」。突然,一個路都走不穩的幼童,放開了大人的手,搖晃地衝到我面前,一字一字吐出一句問話:「妳叫什麼名字?」——我猜他會說的話還不超過十句吧。那種年紀,說話與鳥叫還有點近似,我相信這句啁啾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他簡直像展示什麼價值連城的寶物般展示每個字,他才剛擁有這種能力沒多久,妳感覺他正用韁繩牽了一匹比他高大許多的馬一般,他非常謹慎,非常軒昂。我給了他回答,他就心滿意足地跑開了。
這當中有某種神聖。不一定是說話——有時候,某個人以對的眼神或表情掀開了自己一下,妳就被醫治了。——有時醫治的對象,甚至不必是妳:任何人好了,妳也總分到一點那種「好」。
這類事項與「啞巴跟我說話」,隱含某種意義。想像某人某時,靈魂可能籠罩危險——我從別人對待我的方式中,領悟到,面對這種處境,有兩種作法,啞巴設法點出——但點出不見得立即見效 ; 另一種作法則是,不點出,但就強化妳的其他能力,比如閱讀或感受性——使妳成爲一個較有餘裕的人,那麼,當某個時機成熟,妳就能自行揮散危險。當然任何文學藝術,都有可能有個理論性的說法,但在我「個人版的解釋」中,我相信,任何創造不過就是——與「對危險的感知」有關。
我很願意做一些事,回應這種「對危險的感知」。
這應該是我答應小馬(馬翊航)邀約,為«幼獅文藝»寫專欄的心理背景。更秘密的部份,姑且稱為B事件。那是因爲我讀過一段話,出自廣受社會迴響的一本小說,裡面的年輕主述者,直接嗆了這本刊物(或«幼獅少年»)——大意是,我們是熟讀世界經典或馬奎斯的,這類很學生的刊物水平太低,根本無法滿足我們。這段話大概是會引起反感的:那麼驕傲自大,自以爲是。我沒問過其他人感想,但我記得我讀到時,「哎喲」了一下,半好氣半好笑:這要得罪人了。
不過,我真的慈幼。我覺得,這確實是個「文學」問題。年少,本來就有不可ㄧ世的那一面。幼稚,有其本色——三四歲的小孩宣布自己是全家力氣最大與全幼稚園最可愛的——這兩種挑戰,我都曾親自面對過。
高中年紀,如果我面前擺著一本«當代»一本«幼獅文藝»,打死我我也不可能拿起後者:年少就是尷尬,那是比任何時候都想當大人,又「輕蔑」大人的階段。那種「輕蔑」,或許也不是真正的輕蔑,毋寧說更像情感未經足夠琢磨前,倔強的怪樣子。我是從文學的角度看B事件,我讀到其中一種用心用力的呼救:像「我」這樣急於長大又自以爲是的孩子,最易落入別有用心的惡人手中,「我」把「她」交出來了,誰來想想辦法?
因爲B事件,我於是暗自與自己訂了一個「要開玩笑的約定」。這個約定,就是,有朝一日,我希望可以爲這被「輕蔑」的刊物寫點東西,作爲對B事件的回應與「甜蜜的答覆」。
沒想到,不久,刊物竟就來邀稿了。而B事件的主角,卻捨棄了生命。沒來得及見到,我一度默默準備著的禮物。
但我是一個看重約定與玩笑的人——我做許多事,往往有別人猜不到的邏輯。我會因爲目睹某場景,而在三五年後,決定出席一個活動,或者,知道某人被欺侮後,在沒人了解的狀況裡,答應做某事,作爲我認定的「正義的修補」。這些邏輯,都是外表看不出來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背後的故事,就是這樣。我在心裡放了長大後的自己,以及與B相近的自己,我也曾是「大大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歪七扭八,不過是雕塑的過程。
小馬是專欄文章的另個原因。我對他很有感應。我覺得,他是完全了解「對危險的感知」以及B事件的問題本質:一個整天讀«當代»的年輕小孩,固然可以在知識上覺得自己猶如巨無霸,同時也可能,對自己真正碰到的困難,ㄧ籌莫展——「氣盛」的小天才們是不容易對此買單的。因此有必要,把青春陪伴夾在哲學問題集裡,把年少情事與阿岡本攪拌攪拌——這種辦法不一定靈,但我們只能努力。每回下筆之時,我都會聽見一種無聲的言語在說:小馬,我真的非常愛你。愛你本人、也愛你所代表的那個「被輕蔑的象徵位置」與你多麼聰慧的努力。
在這本書中,為了搭配「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我又加了「有多恨」諸篇——我想說的,既不是「某恨有理」,也不是「如何解恨」,而是不管「有多恨」,都不需害怕。就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儘管已發表的若干篇章,頗受到一些肯定的迴響,但我寄望的,更像當年站在金魚攤前,那種愣頭愣腦的小孩——現在,你/妳只需要覺得「有金魚就好」,或「金魚有什麼了不起」也可以喔。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我還是一樣愛你/妳。只願各位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始終保持耐性。
而這竟是一個啞巴教會我的事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
想起一些事。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碰到(林)婉瑜,她有點好奇我爲什麼較親布勒不親其他人。因爲我立刻辨別出那是一種非常善良的好奇,所以我當下就滿足她,我說:「布勒啊,因爲她不算人類啦。」——還好那真是一個悟性很高的環境——否則,一開口就說人家「不算人類」,成何體統。我敢這麼說,就是有把握,不論婉瑜或布勒,都能懂,也都不會用「常識語言」跟我計較。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發現,越是真心誠意的話,往往越「不像話」。
想說這事,是因爲我對布勒說過一件事——那是在火車上,我們一起離開桃園回台北,就如我前述的,因爲一種「不算人類」的默契,使我並不特別熱衷談話——否則,「塵世面貌」的我,是很看重不要隨便冷落誰地「把聊天當作基本禮貌」——但就在這種不太在乎語言的互動裡,我反而目的不明地對布勒說起:小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容易暴怒的小孩。
「而且氣起來,彷彿永無止境。」人家是「愛是永不止息」,我是「怒是永不止息。」越來越氣,越來越氣,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如果繼續,不是殺人,就是殺己。「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開始研究,究竟我要如何避免陷入狂怒。」可是——這也不是我真正想對布勒說的。我想說的是「就算有這種狀況,它也會過去」——也就是說,我最想說的是,「不管有什麼,當時的感覺是永遠,但並不會永遠」。我用半旗語的方式對布勒說,她也像接一個太弱太偏的桌球發球般,「剛剛好」地、沒有任何架勢地——「接到!」
「我現在好了」。這樣的話,也許不該說——因爲太有自信又太絕對了。不過,也許也還是該說,只是不是用驕傲與武斷的心情——「我曾很不好」——保有這樣的記憶,我想是有意義的。老實說,從「不好」到「好」,應該經過了許多恐怖的掙扎與難堪的努力——這真讓我驚訝人的變化與可能性。我認識的某人有次說,我性格中最核心的部份是「慈幼」,我大抵不否認。因爲我對自己年少時獲得過些什麼,感受非常鮮明——不可思議的贈禮會來自無生命的書本或藝術,也會來自真人——比如十八九歲時,同志或女性主義前輩,怎麼大把大把地花時間跟我講電話,除了金玉良言以外,也樂意廢話連篇。(我想那真是一些精神上的奢華體驗,我通常只聽不說。)
小學時,學校後門有一個「啞巴」——據說,他是因爲車禍而啞掉了,所以在學校附近擺讓小學生撈金魚的攤子。那時我還是沒有分別心的孩子,啞巴就是啞巴,我對他既無敬意,也沒壞心,撈到魚我就高興,沒撈到就「算了」——但有一天,我因爲沒撈到而特別「算了」,正要走——啞巴卻拼命跟我說話。
他示範撈的技巧給我看,然後,直接送了我一隻魚。當時,我的「不平之感」更甚「謝意」——因爲我是一個相信規則的小孩,我不懂爲什麼啞巴可以破壞規則:我沒撈到,我就不該有魚。這是我當時最直接的想法。小孩子不是每件事都會反覆思量。然而,大約二十年後,我在一個奇怪的狀態裡,突然有了回憶,突然再次「聽見」啞巴的聲音——那使我非常震撼。
說話對他來說,非常辛苦——別忘了,理論上他是啞巴,他平日只打手勢,到底是什麼緣故,他非得「虐待」他的發聲器官,用「嘶啞以下,沈默以上」的方式跟我說話?他費盡辛苦,每個字都像薛西佛斯推上就落下的石頭,我也(耳朵)百折不撓,終於聽到了那沉痛的兩句話:「妳沒有耐性。妳要有耐性。」——假設我真是一個沒有耐性的孩子,我怎麼會懂「耐性」是什麼?
如此費勁的溝通後,我得到這個「關於我」的情報:真的很沒價值。我沒耐性地感覺沒耐性真是不需要耐性地聽半天讓我更加沒耐性的東西——太抽象了,還是金魚實在。實在但奇怪。說我壞話還給我獎品,啞巴很奇怪。我一向只在被誇獎的時候,才會得到獎品——金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顛倒是非,不合邏輯」的印記。
然後我就忘了。然後——在多年以後我想起,突然在這個事件隱藏的「可怕的美麗」面前,戰慄不已。
問題絕不在金魚,也不在耐性——而是啞巴在當時,對我的靈魂感到深深的憂心。
後來我也長成一個有這類感應的人——我會感覺到遇見的人,在某種表面下,可能隱藏著傷心與失神,但就像年幼的我,還不懂啞巴要說的話。有時我也知道,這不是區區話語,就能救援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也許所有的憂慮都是過慮——擔心,只是愛與不知所措的混合體。它很無謂,就像廢話,它卻也很貴重。
有時這種交會更神秘。我記得,有次開完一個馬拉松式精疲力竭的會議,我坐在巴黎北方小城的一個廣場上,名義上是在「恢復精神」,內心翻攪的情緒卻是「不如去死」。突然,一個路都走不穩的幼童,放開了大人的手,搖晃地衝到我面前,一字一字吐出一句問話:「妳叫什麼名字?」——我猜他會說的話還不超過十句吧。那種年紀,說話與鳥叫還有點近似,我相信這句啁啾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他簡直像展示什麼價值連城的寶物般展示每個字,他才剛擁有這種能力沒多久,妳感覺他正用韁繩牽了一匹比他高大許多的馬一般,他非常謹慎,非常軒昂。我給了他回答,他就心滿意足地跑開了。
這當中有某種神聖。不一定是說話——有時候,某個人以對的眼神或表情掀開了自己一下,妳就被醫治了。——有時醫治的對象,甚至不必是妳:任何人好了,妳也總分到一點那種「好」。
這類事項與「啞巴跟我說話」,隱含某種意義。想像某人某時,靈魂可能籠罩危險——我從別人對待我的方式中,領悟到,面對這種處境,有兩種作法,啞巴設法點出——但點出不見得立即見效 ; 另一種作法則是,不點出,但就強化妳的其他能力,比如閱讀或感受性——使妳成爲一個較有餘裕的人,那麼,當某個時機成熟,妳就能自行揮散危險。當然任何文學藝術,都有可能有個理論性的說法,但在我「個人版的解釋」中,我相信,任何創造不過就是——與「對危險的感知」有關。
我很願意做一些事,回應這種「對危險的感知」。
這應該是我答應小馬(馬翊航)邀約,為«幼獅文藝»寫專欄的心理背景。更秘密的部份,姑且稱為B事件。那是因爲我讀過一段話,出自廣受社會迴響的一本小說,裡面的年輕主述者,直接嗆了這本刊物(或«幼獅少年»)——大意是,我們是熟讀世界經典或馬奎斯的,這類很學生的刊物水平太低,根本無法滿足我們。這段話大概是會引起反感的:那麼驕傲自大,自以爲是。我沒問過其他人感想,但我記得我讀到時,「哎喲」了一下,半好氣半好笑:這要得罪人了。
不過,我真的慈幼。我覺得,這確實是個「文學」問題。年少,本來就有不可ㄧ世的那一面。幼稚,有其本色——三四歲的小孩宣布自己是全家力氣最大與全幼稚園最可愛的——這兩種挑戰,我都曾親自面對過。
高中年紀,如果我面前擺著一本«當代»一本«幼獅文藝»,打死我我也不可能拿起後者:年少就是尷尬,那是比任何時候都想當大人,又「輕蔑」大人的階段。那種「輕蔑」,或許也不是真正的輕蔑,毋寧說更像情感未經足夠琢磨前,倔強的怪樣子。我是從文學的角度看B事件,我讀到其中一種用心用力的呼救:像「我」這樣急於長大又自以爲是的孩子,最易落入別有用心的惡人手中,「我」把「她」交出來了,誰來想想辦法?
因爲B事件,我於是暗自與自己訂了一個「要開玩笑的約定」。這個約定,就是,有朝一日,我希望可以爲這被「輕蔑」的刊物寫點東西,作爲對B事件的回應與「甜蜜的答覆」。
沒想到,不久,刊物竟就來邀稿了。而B事件的主角,卻捨棄了生命。沒來得及見到,我一度默默準備著的禮物。
但我是一個看重約定與玩笑的人——我做許多事,往往有別人猜不到的邏輯。我會因爲目睹某場景,而在三五年後,決定出席一個活動,或者,知道某人被欺侮後,在沒人了解的狀況裡,答應做某事,作爲我認定的「正義的修補」。這些邏輯,都是外表看不出來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背後的故事,就是這樣。我在心裡放了長大後的自己,以及與B相近的自己,我也曾是「大大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歪七扭八,不過是雕塑的過程。
小馬是專欄文章的另個原因。我對他很有感應。我覺得,他是完全了解「對危險的感知」以及B事件的問題本質:一個整天讀«當代»的年輕小孩,固然可以在知識上覺得自己猶如巨無霸,同時也可能,對自己真正碰到的困難,ㄧ籌莫展——「氣盛」的小天才們是不容易對此買單的。因此有必要,把青春陪伴夾在哲學問題集裡,把年少情事與阿岡本攪拌攪拌——這種辦法不一定靈,但我們只能努力。每回下筆之時,我都會聽見一種無聲的言語在說:小馬,我真的非常愛你。愛你本人、也愛你所代表的那個「被輕蔑的象徵位置」與你多麼聰慧的努力。
在這本書中,為了搭配「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我又加了「有多恨」諸篇——我想說的,既不是「某恨有理」,也不是「如何解恨」,而是不管「有多恨」,都不需害怕。就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儘管已發表的若干篇章,頗受到一些肯定的迴響,但我寄望的,更像當年站在金魚攤前,那種愣頭愣腦的小孩——現在,你/妳只需要覺得「有金魚就好」,或「金魚有什麼了不起」也可以喔。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我還是一樣愛你/妳。只願各位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始終保持耐性。
而這竟是一個啞巴教會我的事
【預購】正義與微笑:也許世界很煩但沒關係啊,太宰治經典青春小說◎太宰治(譯者:高詹燦)
Regular price $2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啊~各位浪漫的學生!
★無賴派作家太宰治一窺中二美少年的微憂青春
★國內首度中譯出版
★小說家張亦絢專文絕贊
如果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治人生崩壞的前夕,
《正義與微笑》正是太宰治拚命活過的青春。
你們活著是為了什麼?你們的理想為何?
是打算保持著愉悅的心情,盡情玩樂,順利大學畢業後,訂作新西裝,在公司裡上班,期待薪水調升,一輩子平安度日對吧。
但很遺憾,你們或許無法如願。
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做好心理準備了嗎?——《正義與微笑》
剛滿十六歲的春天,芹川進,一名家道中落、瘦弱白皙的美少年決定以座右銘「以微笑行使正義!」作為開頭,寫起了日記。此時的進正準備考大學,卻對升學考試與就職備感不安,又苦惱於隱藏在內心蠢蠢欲動的夢想……
《正義與微笑》寫於一九四二年,是太宰治繼《女生徒》中少女的生活與心境變化之後,首度以日記形式描寫一名少年歷經憤怒、懷疑、苦惱,最終奮鬥達成夢想、成為一名演員的青春長篇小說。
面對理想與現實人生的巨大鴻溝,敏感且憤世嫉俗的少年進在日記中寫下對自己的失望與對世人的輕蔑。儘管如此,他仍對人與未來懷抱美好的期望,並一次次選擇相信,展開不妥協於現實的抵抗。
主人翁進不同於《人間失格》的葉藏。進和葉藏一樣會感到空虛、幻滅,也想逃避現實,甚至自殺。但是他絕望的道路前方始終有光。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少年依舊帶著微笑站起來,繼續前進。
每天都是奇蹟。不,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奇蹟。
這樣的進,就是太宰治所嚮往的正義。
這也是無論身心多痛苦、無論還要經歷多少場戰役,
仍以自嘲的前行姿態,努力成為自己真理的太宰治。
今後,我要單純正直地行事。不懂的,就說不懂;不會的,就坦承不會。
若是屏棄故作姿態,人生之路似乎是意外的平坦通途。
明天,讓我們面帶微笑,與世界握手言和。
名人推薦
「日記體小說《正義與微笑》讓我大吃一驚。這部作品很少被討論,某些太宰治的年譜甚至沒提到。可是以我作為太宰治的鑽石粉(意思是比鐵還硬很多倍)的眼光來看,這本小說實在太美、太重要了;這是太宰的心臟啊──這樣搥胸頓足的呼喊,我可以持續很久。」 ──作家 張亦絢
青春似乎很快樂對吧。一群蠢蛋。
★無賴派作家太宰治一窺中二美少年的微憂青春
★國內首度中譯出版
★小說家張亦絢專文絕贊
如果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治人生崩壞的前夕,
《正義與微笑》正是太宰治拚命活過的青春。
你們活著是為了什麼?你們的理想為何?
是打算保持著愉悅的心情,盡情玩樂,順利大學畢業後,訂作新西裝,在公司裡上班,期待薪水調升,一輩子平安度日對吧。
但很遺憾,你們或許無法如願。
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做好心理準備了嗎?——《正義與微笑》
剛滿十六歲的春天,芹川進,一名家道中落、瘦弱白皙的美少年決定以座右銘「以微笑行使正義!」作為開頭,寫起了日記。此時的進正準備考大學,卻對升學考試與就職備感不安,又苦惱於隱藏在內心蠢蠢欲動的夢想……
《正義與微笑》寫於一九四二年,是太宰治繼《女生徒》中少女的生活與心境變化之後,首度以日記形式描寫一名少年歷經憤怒、懷疑、苦惱,最終奮鬥達成夢想、成為一名演員的青春長篇小說。
面對理想與現實人生的巨大鴻溝,敏感且憤世嫉俗的少年進在日記中寫下對自己的失望與對世人的輕蔑。儘管如此,他仍對人與未來懷抱美好的期望,並一次次選擇相信,展開不妥協於現實的抵抗。
主人翁進不同於《人間失格》的葉藏。進和葉藏一樣會感到空虛、幻滅,也想逃避現實,甚至自殺。但是他絕望的道路前方始終有光。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少年依舊帶著微笑站起來,繼續前進。
每天都是奇蹟。不,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奇蹟。
這樣的進,就是太宰治所嚮往的正義。
這也是無論身心多痛苦、無論還要經歷多少場戰役,
仍以自嘲的前行姿態,努力成為自己真理的太宰治。
今後,我要單純正直地行事。不懂的,就說不懂;不會的,就坦承不會。
若是屏棄故作姿態,人生之路似乎是意外的平坦通途。
明天,讓我們面帶微笑,與世界握手言和。
名人推薦
「日記體小說《正義與微笑》讓我大吃一驚。這部作品很少被討論,某些太宰治的年譜甚至沒提到。可是以我作為太宰治的鑽石粉(意思是比鐵還硬很多倍)的眼光來看,這本小說實在太美、太重要了;這是太宰的心臟啊──這樣搥胸頓足的呼喊,我可以持續很久。」 ──作家 張亦絢
作者簡介
太宰治(Dazai Osamu,1909~1948)
本名津島修治,一九○九年六月十九日出生於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町的仕紳之家,父親曾任眾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經營銀行、鐵路等事業。中學時期,受芥川龍之介等人作品影響,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一九三○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科就讀,師從井伏鱒二,後因參與左翼運動怠惰學業遭革除學籍。一九三三年開始以太宰治為筆名寫作,一九三五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決選名單,並於一九三九年以《女生徒》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在他短暫的寫作生涯中總共創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包括《人間失格》、《斜陽》、《晚年》、《富嶽百景》、《女生徒》、《津輕》等皆為日本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一九四八年,與情人山崎富榮於東京三鷹玉川上水投河自盡,結束其苦惱、矛盾而充滿傳奇性的一生。
太宰治的人生充滿濃郁的悲劇色彩,自二十歲起五度自殺,酗酒、女性關係複雜、還曾麻藥中毒,畢生寫作以自身為藍本,自傳體式的回憶貫穿文本,作品以負疚、否定、頹廢為底色,文字富哲思同時帶著幾分幽默,廣受文學愛好人士推崇。他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被視為日本戰後文學臻至巔峰的大師級巨匠。
譯者簡介
高詹燦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翻譯資歷二十多年,累積譯作上百本。主要譯作有《人間失格》、《假面的告白》、《正義與微笑》、《蟬時雨》、《劍客生涯》系列等書。
個人翻譯網站:www.translate.url.tw
太宰治(Dazai Osamu,1909~1948)
本名津島修治,一九○九年六月十九日出生於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町的仕紳之家,父親曾任眾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經營銀行、鐵路等事業。中學時期,受芥川龍之介等人作品影響,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一九三○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科就讀,師從井伏鱒二,後因參與左翼運動怠惰學業遭革除學籍。一九三三年開始以太宰治為筆名寫作,一九三五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決選名單,並於一九三九年以《女生徒》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在他短暫的寫作生涯中總共創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包括《人間失格》、《斜陽》、《晚年》、《富嶽百景》、《女生徒》、《津輕》等皆為日本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一九四八年,與情人山崎富榮於東京三鷹玉川上水投河自盡,結束其苦惱、矛盾而充滿傳奇性的一生。
太宰治的人生充滿濃郁的悲劇色彩,自二十歲起五度自殺,酗酒、女性關係複雜、還曾麻藥中毒,畢生寫作以自身為藍本,自傳體式的回憶貫穿文本,作品以負疚、否定、頹廢為底色,文字富哲思同時帶著幾分幽默,廣受文學愛好人士推崇。他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被視為日本戰後文學臻至巔峰的大師級巨匠。
譯者簡介
高詹燦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翻譯資歷二十多年,累積譯作上百本。主要譯作有《人間失格》、《假面的告白》、《正義與微笑》、《蟬時雨》、《劍客生涯》系列等書。
個人翻譯網站:www.translate.url.tw
推薦序
當太宰用心臟大吼:日記體小說的根本性關懷
張亦絢(作家)
日記體小說《正義與微笑》讓我大吃一驚。這部作品很少被討論,某些太宰治的年譜甚至沒提到。可是以我作為太宰治的鑽石粉(意思是比鐵還硬很多倍)的眼光來看,這本小說實在太美、太重要了;這是太宰的心臟啊──這樣搥胸頓足的呼喊,我可以持續很久。然而,除了「萬勿錯過」的這個激烈感想,我還是力求平靜,將原因娓娓道來吧。
研究文學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想,覺得作者的某部作品是最「集成式」的,亦即當中含有最多作者的基本元素。有時候,這就是代表作。不過,當若干作品名氣甚大,反而會使應受關注的焦點作品較少為人知。以太宰治來說,沒有讀過《人間失格》、《斜陽》或《津輕》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可是,難道錯過《御伽草紙》、《越級申訴》或《女生徒》就可以忍受嗎?而在這個名單上,如今我要再加上《正義與微笑》作為「必讀」清單之一,這自然得好好說出個理由來。
太宰於離世一年前,即藉由丈夫與人殉情的未亡人「阿三」之口道出:「革命是為了讓人生活輕鬆才推動的,我不相信一個滿臉悲壯神情的革命者。」「輕輕地轉換心情才是真正的革命……」(〈阿三〉)──我一直覺得,這是兼具太宰信條與洞見的核心。他始終未忘情革命,而所謂「讓人生活輕鬆」並「輕輕轉換心情」,都不是敷衍馬虎之意。誰有那個能耐?要在有這能耐之前,沒有痛下工夫,根本不可能。
我原本只是把這段話,作為太宰金句牢記在心。沒想到,他曾賦予這個想法、那麼完整又精闢的作品──〈女生徒〉裡是這樣說的:「誰都不知道我們的苦惱,如果我們現在立刻變成大人的話,我們的苦惱、寂寞說不定就會變得很可笑,一切只能追憶。可是,在成為大人之前,該如何度過這段漫長討厭的時期呢?〔……〕就像出麻疹一樣。可是,也有人因麻疹而死、〔……〕如此放任不管是不對的。」
《正義與微笑》可說就是藉著十六歲男孩芹川進的日記,將「人要如何轉換心情?」與「我不會放任不管」這兩個根本性的關懷,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展演」──日記開始,少年進與〈女生徒〉中的少女一樣,都有操心自己「會變壞」的心情。然而,不同於前作只以「少女寂寞的一日」勾勒青春的憂傷、志氣與徬徨,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為少年置入了諸多非典型的成人援助者,有股「鐵了心要幫助少年走過搖晃吊橋」的味道。兩篇小說中,學校是「折騰」,不能提供飢渴盼望得到指引與提升的少男少女足夠的支撐,可說是共通點。然而,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設計了「少年想成為演員」的情節,將少年帶出學校與家庭,準確地刻畫了成長及其豁然開朗。
首先是身為哥哥對芹川進的「信賴」。這是〈越級申訴〉與〈跑吧,美洛斯〉都處理過的主題:人沒有被信賴,就會歪掉。但前述兩部作品都改寫於經典,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則是用非常生活化的口吻,將信賴的層次,以爆笑又深具可信度的方式表現出來。想要辦成一件事,要有開始,怎麼開始呢?找了一個不合拍的劇團,必須放棄,又怎麼進行下一步?
哥哥帶他拜訪人,拿介紹信,然後芹川進落入一個「話少人怪」的「齋藤老師」手中。當芹川進問,有什麼好的劇團?此師竟說,不存在這種東西。芹川進好不容易討到一個劇團名,卻是他覺得無從下手的名團,正在糾纏祕書,突然被大吼──原來「齋藤老師」藏在後面,偷偷注意他──被大吼後,芹川進就像被火燒過般,判若兩人──直到他來到劇團面前,原本看似絕不可能處理好的問答,卻爽朗地對答如流。少年最在乎的誠實、保有自我又不傷人,那些過去他絕對處理不來的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了。
哥哥與老師的信賴不同,大吼一事深有學問。河合隼雄說過,在面對青春期的危機時,大人「決一生死」卯上的態度,比什麼道理都要緊得多──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發自內心的大吼──像前面提到的「輕輕」,都不能虛有其表,而是某種「得道」後,才能表現自如之物。
此外,「演員」還有它的象徵意義。書名,令少年起心動念寫日記的典故,來自馬太福音,少年將它改成「以微笑行使正義」;在常見的版本裡,說的是「禁食時不要露出禁食的苦樣,反而要有高興樣。」這已顯示了,人應當作為「為義受苦,臉露歡欣」的「演員」──愛(義)是所有演技的原因。在〈越級申訴〉裡,太宰還讓耶穌對猶大講這話,但內容改成,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寂寞,因為「每個人都會寂寞的啊」。太宰的「我」,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必須「緊盯」對其「三心兩意」都不眨眼的貴重事物,那是比文學、比任何創造之前的創造,都要「去創造之物」。
要了解太宰對此意念用情之深、用力之巧,就請來讀這本無與倫比美麗的《正義與微笑》。
當太宰用心臟大吼:日記體小說的根本性關懷
張亦絢(作家)
日記體小說《正義與微笑》讓我大吃一驚。這部作品很少被討論,某些太宰治的年譜甚至沒提到。可是以我作為太宰治的鑽石粉(意思是比鐵還硬很多倍)的眼光來看,這本小說實在太美、太重要了;這是太宰的心臟啊──這樣搥胸頓足的呼喊,我可以持續很久。然而,除了「萬勿錯過」的這個激烈感想,我還是力求平靜,將原因娓娓道來吧。
研究文學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想,覺得作者的某部作品是最「集成式」的,亦即當中含有最多作者的基本元素。有時候,這就是代表作。不過,當若干作品名氣甚大,反而會使應受關注的焦點作品較少為人知。以太宰治來說,沒有讀過《人間失格》、《斜陽》或《津輕》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可是,難道錯過《御伽草紙》、《越級申訴》或《女生徒》就可以忍受嗎?而在這個名單上,如今我要再加上《正義與微笑》作為「必讀」清單之一,這自然得好好說出個理由來。
太宰於離世一年前,即藉由丈夫與人殉情的未亡人「阿三」之口道出:「革命是為了讓人生活輕鬆才推動的,我不相信一個滿臉悲壯神情的革命者。」「輕輕地轉換心情才是真正的革命……」(〈阿三〉)──我一直覺得,這是兼具太宰信條與洞見的核心。他始終未忘情革命,而所謂「讓人生活輕鬆」並「輕輕轉換心情」,都不是敷衍馬虎之意。誰有那個能耐?要在有這能耐之前,沒有痛下工夫,根本不可能。
我原本只是把這段話,作為太宰金句牢記在心。沒想到,他曾賦予這個想法、那麼完整又精闢的作品──〈女生徒〉裡是這樣說的:「誰都不知道我們的苦惱,如果我們現在立刻變成大人的話,我們的苦惱、寂寞說不定就會變得很可笑,一切只能追憶。可是,在成為大人之前,該如何度過這段漫長討厭的時期呢?〔……〕就像出麻疹一樣。可是,也有人因麻疹而死、〔……〕如此放任不管是不對的。」
《正義與微笑》可說就是藉著十六歲男孩芹川進的日記,將「人要如何轉換心情?」與「我不會放任不管」這兩個根本性的關懷,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展演」──日記開始,少年進與〈女生徒〉中的少女一樣,都有操心自己「會變壞」的心情。然而,不同於前作只以「少女寂寞的一日」勾勒青春的憂傷、志氣與徬徨,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為少年置入了諸多非典型的成人援助者,有股「鐵了心要幫助少年走過搖晃吊橋」的味道。兩篇小說中,學校是「折騰」,不能提供飢渴盼望得到指引與提升的少男少女足夠的支撐,可說是共通點。然而,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設計了「少年想成為演員」的情節,將少年帶出學校與家庭,準確地刻畫了成長及其豁然開朗。
首先是身為哥哥對芹川進的「信賴」。這是〈越級申訴〉與〈跑吧,美洛斯〉都處理過的主題:人沒有被信賴,就會歪掉。但前述兩部作品都改寫於經典,太宰在《正義與微笑》中則是用非常生活化的口吻,將信賴的層次,以爆笑又深具可信度的方式表現出來。想要辦成一件事,要有開始,怎麼開始呢?找了一個不合拍的劇團,必須放棄,又怎麼進行下一步?
哥哥帶他拜訪人,拿介紹信,然後芹川進落入一個「話少人怪」的「齋藤老師」手中。當芹川進問,有什麼好的劇團?此師竟說,不存在這種東西。芹川進好不容易討到一個劇團名,卻是他覺得無從下手的名團,正在糾纏祕書,突然被大吼──原來「齋藤老師」藏在後面,偷偷注意他──被大吼後,芹川進就像被火燒過般,判若兩人──直到他來到劇團面前,原本看似絕不可能處理好的問答,卻爽朗地對答如流。少年最在乎的誠實、保有自我又不傷人,那些過去他絕對處理不來的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了。
哥哥與老師的信賴不同,大吼一事深有學問。河合隼雄說過,在面對青春期的危機時,大人「決一生死」卯上的態度,比什麼道理都要緊得多──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發自內心的大吼──像前面提到的「輕輕」,都不能虛有其表,而是某種「得道」後,才能表現自如之物。
此外,「演員」還有它的象徵意義。書名,令少年起心動念寫日記的典故,來自馬太福音,少年將它改成「以微笑行使正義」;在常見的版本裡,說的是「禁食時不要露出禁食的苦樣,反而要有高興樣。」這已顯示了,人應當作為「為義受苦,臉露歡欣」的「演員」──愛(義)是所有演技的原因。在〈越級申訴〉裡,太宰還讓耶穌對猶大講這話,但內容改成,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寂寞,因為「每個人都會寂寞的啊」。太宰的「我」,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必須「緊盯」對其「三心兩意」都不眨眼的貴重事物,那是比文學、比任何創造之前的創造,都要「去創造之物」。
要了解太宰對此意念用情之深、用力之巧,就請來讀這本無與倫比美麗的《正義與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