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9
- Bridget Collins
- Herman Melville
- moby dick
- The Binding
- verse
- verse第四期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詹宏志版)
- 《字花》第74期
- 《字花》第75期
- 《字花》第76期
- 《字花》第77期
- 《字花》第78期
- 《字花》第79期
- 《字花》第81期
- 《字花》第82期
- 《字花》第83期
- 《字花》第84期
- 《字花》第85期
- 《字花》第86期
-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一頁文化
- 三毛
- 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
- 中國友誼
- 中國大陸
- 中華書局
- 也斯
- 了凡四訓
- 了凡四訓:白話插圖版
- 五四
- 五四運動
- 佛教
- 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
- 佛羅里達變形記
-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允晨文化
- 元釋無聞思聰禪師
- 全佛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六四
- 其他
- 初安民
- 劉子倩
- 勵志
- 北京十月文藝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燕山
- 北島
- 台灣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吳懷晨
- 夜海
- 夢裡花落知多少
- 大家出版
- 大家出版社
- 太陽正走過半個下午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 字花
- 孽子
- 宗教
- 寂寞的十七歲
- 小西
- 小說
- 尹嘉玄
- 崑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張家綺
- 律銘
- 心理學
- 性感槍手
- 我的寶貝
- 撒哈拉的故事
- 故事裡的心理學
- 故事裡的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永恆少年
- 故事裡的心理學(下):陰影與個體化
- 散文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新加坡
- 日本
- 昔我往矣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書
- 李亦安
- 村上春樹
- 林予晞
- 林予晞版
- 梁雅媛
- 楓樹林出版社
- 樹猶如此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沿道尋回
- 洪曉嫻
- 流星雨
- 海外
- 深夜酒吧限定版
- 渴飲光流
- 游靜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溫柔的夜
- 滾滾紅塵
- 潘正鐳
- 爾雅
- 白先勇
- 白先勇精選集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白先勇說崑曲
- 白洗嬉
- 白鯨記
- 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
- 盧卓倫
- 第436期
- 第89期
- 第一人稱單數
- 第一人稱單數(深夜酒吧限定版)
- 簡體
- 紅樓夢
- 紐約客
- 經典
- 繁体
- 繁體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莉琪·柯林斯
- 莉琪·柯林斯(Bridget Collins)
- 菀彼桑柔
- 華文
- 萬水千山走遍
- 蘇朗欣
- 袁了凡
- 裝幀師
- 裝幀師(The Binding)
- 西西
- 親愛的三毛
- 親愛的共犯
- 詩
- 詹宏志
- 詹宏志版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赫曼·梅爾維爾
- 送你一匹馬
- 達觀
- 鄧小樺
- 野人
- 金剛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小)
- 鏡文學
- 鐘穎
- 阮文略
- 陳思宏
- 陳榮彬
- 陳雪
- 陶曉嫚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雨季不再來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文學
- 麥田
【預購】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白洗嬉(譯者:尹嘉玄)
Regular price $25.00★「BTS防彈少年團」團長金南俊網路直播私藏書
「無所謂,沒有陰影的人本來就無法理解陽光。」
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療癒對話
個性內向又被動的我,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參加自己熱愛的社團、戀愛也幾乎從未有過空窗期,
儘管如此,我還是深受不怎麼憂鬱、卻也幸福不起來的無力感所折磨。
有一天我走進精神科醫師的診間,「輕鬱症」這個名詞也走入了我的世界。
原來,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外表看似正常,
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把「強顏歡笑」當成習慣……
周遭的人都不能理解我這種憂鬱,到底我要糟糕到什麼地步,
才能獲得他們的理解?為什麼大家都不會把自己的內心狀態誠實地展現出來?
難道是因為已「心力交瘁」,所以連開誠布公的力氣都沒有?
我奮力高舉搖晃著自己的手,告訴大家我在這裡。
希望和我情況類似的朋友,可以因為看到我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
雖然很想一死了之,卻還是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辣炒年糕,這就是真實人生。
我將這「12週心理治療」的對話完整記錄下來,
想要不帶任何私心地走入某位讀者的內心深處。
希望每一天,都是逐漸痊癒的過程。
◆本書送給內心寂寞、不安或有以下困擾的你
✓ 聽到別人對我說「加油」、「多一點自信」反而更疲憊
✓ 跟某人走得近時,便擔心以後會不會突然被拋棄
✓ 周遭都是學歷比我好的人,覺得好自卑,不想參加任何活動
✓ 看見別人眼神交換時,總覺得他們是在說我的不是
✓ 非常害怕自己被討厭,相當在意朋友的一言一行
✓ 總覺得自己很無能,時常羨慕別人的生活
───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拙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
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記得,感到辛苦時,覺得無論如何都是自己最慘,這並不是什麼自私的念頭。
名人推薦
※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YouTuber專業推薦 ※
P's|作家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吟遊魔法詩‧太夢|恐怖電影控的邊緣型影評/極重度阿米!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作家
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
韓文教學YouTuber LJ|「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療癒好評
「透由本書,當我們陷入憂鬱,對人生感到沮喪,甚至覺得快要憂鬱症病發時,會有種被理解並且不孤單的救贖感。作者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懂得去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才算真正的活著,也才能感受到幸福。」—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
「這可能是一本現代人最需要的書,如果每個人都能了解糾纏著自己的那份『不怎麼幸福的無力感』來自何處,在努力活下去的同時,至少不會再那樣孤獨。」—吟遊魔法詩‧太夢(恐怖電影控的邊緣型影評,極重度阿米!)
「這本書非常適合經常在自己心裡面和自己打架的人。倘若你內心經常出現兩種以上的聲音,或者是花很多時間在反覆想著這樣做比較好還是那樣做比較好,想要做自己,又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被種種的矛盾只支配你的人生,那麼這本書將是了解你自己為何這麼辛苦的入門!」—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在當今生活物質滿足的生活中,某些時候,靜下來自己一個人獨處時,心靈不免會覺得有那麼一點空虛。我們都真的了解全面的自己嗎?也許內心存在了某些聲音,我們卻不曾仔細傾聽。透過作者的文字,彷彿也可以同時思考窺探自己的另一面。是一本值得仔細品嘗的書。」—韓文教學YouTuber LJ(「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作者的文字充滿生命力,那是在冰冷的就診紀錄中找不到的,誠心推薦給經歷過許多挫折而滿心失落、在焦慮感中咬牙苦撐每一天的人閱讀。希望各位可以藉由這本書,重新傾聽至今被自己所忽略、但發自內心的另一種聲音,因為就算想死,也還是會想吃辣炒年糕,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心聲。」—摘自本書「精神科醫師的話」
「承受著難以忍受的鬱悶,卻還是會因為朋友們的笑話而放聲大笑,接著感到空虛,然後看著因為肚子餓而跑去吃辣炒年糕的自己,覺得十分可笑。我一直深受不怎麼憂鬱卻也不怎麼幸福的無力感所折磨。我很需要有人可以對我的心境感同身受。因此,我決定與其到處覓尋這種人,不如自己先成為那個人,奮力高舉搖晃自己的手,告訴大家我在這裡。希望和我情況類似的人,可以因為看到我的案例而感到心安。」—白洗嬉(本書作者)
「這本書經常使我停下閱讀腳步,反覆咀嚼,已經不知道讀多少遍了。」—seoyoniiiiii
「彷彿自己被赤裸裸的攤在書本裡,感到害羞的同時,也覺得舒坦暢快。」—ta_tha_ta
「收到書以後一口氣就讀完了整本,因為實在太像我自己寫的日記。」—cheotommee
「昨日讀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今日再讀得到鼓起勇氣繼續活下去的力量。」-wooya2_2
「閱讀過程中一直很想要抱抱作者,但回頭想想,也許真正想要擁抱的對象,是我自己。」-9pt9pt
白洗嬉 백세희
1990年生於韓國首爾,文藝創作系畢業,有五年出版社工作經驗。
十多年來飽受「輕鬱症」與「焦慮障礙」困擾,經常走訪各大精神科醫院尋醫問藥。2017年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與焦慮症諮商併行的治療方式。
喜歡閱讀、寫作。最愛吃的食物是辣炒年糕。
譯者簡介
尹嘉玄윤가현
韓國華僑,旅居澳洲。
從事韓文相關工作逾十年,現為書籍專職譯者,也是全職媽媽。
雖然每天累到想死,但還是想喝可口可樂。
翻譯作品:gahyun0716@instagram
懇請賜教:gahyun0716@gmail.com
◇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內心卻總是感到空虛◇
「若要幸福,就別害怕承認兩件事實:一是我們總是感到不幸,二是我們的悲傷、痛苦、害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些情感是不能被拆開來單獨看待的。」-摘自馬丁.佩奇(Martin Page)的《完美的一天》
上面這段文字,是我最喜歡也最有共鳴的文章之一。我承受著難以忍受的鬱悶,卻還是會因為朋友們的玩笑話而放聲大笑,在一陣嘻笑喧鬧過後,內心又會有一股說不上來的空虛,然後看著因為肚子餓而跑去吃辣炒年糕的自己,覺得十分可笑。我一直深受不怎麼憂鬱卻也不怎麼幸福的無力感所折磨,尤其因為之前從來不曉得,原來這兩種情感會同時產生,所以使我更加痛苦。
為什麼大家都不會把自己的內心狀態誠實地展現出來?難道是因為已經心力交瘁,所以連開誠布公的力氣都沒有?我總是感受到內心有一股莫名的飢渴,很需要有人可以對我的心境感同身受。因此,與其到處覓尋這種人,我決定不如自己先成為那個人,我奮力高舉搖晃著自己的手,告訴大家我在這裡。希望和我情況類似的朋友,可以因為看到我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這本書收錄著患有輕鬱症(指比較不嚴重的憂鬱症,但有持續性的輕微憂鬱)的我所接受的心理治療過程,雖然都是非常私人且瑣碎的內容,但是我把重點放在透過具體情境找出根本原因,然後往健康的方向邁進,而不是一昧地只有開導負面情感。
我很好奇那些跟我一樣外表看似正常,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強顏歡笑」成習慣的人,因為這個世界彷彿只關注極度陽光或極度黑暗的部分,鮮少有人會注意到像我這種人。這讓我想起過去周遭有許多人都不能理解我這種憂鬱,到底要糟糕到什麼地步,才能獲得他們的理解?還是這已經不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總之,我希望讀者朋友們看完這本書以後,能夠留下「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或者「原來世界上有這種人」的心得就好。
我認為藝術是可以撼動人心的,藝術也確實給了我信任,它讓我相信「就算今天不會是完美的一天,至少也會是不錯的一天」「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這就是人生」,以及「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按照我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我想要不帶任何私心地走入某位讀者的內心深處。
【預購】了凡四訓:白話插圖版◎袁了凡(編者:李亦安)
Regular price $26.00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閱讀書中的人生智慧,能讓心靈獲得安寧;
領悟書中的精髓,能收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良方。
面對命運,如果您還在彷徨,還在怨天尤人,甚至無奈絕望,請來看看這本能夠讓您心胸開闊、信心倍增的書。
想得到福壽安康,推薦您取法這位曾輝煌一時的成功者的立身處事之方。
了凡先生用警世的敘事及豐富的實例向世人闡明一切禍福皆由自己掌握的道理,鼓勵人們向善立身,慎獨立品。
李亦安
一九八五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書局從事編輯工作八年,負責《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編輯與出版。一九九七年創建智品圖書(北京)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編輯。先後策劃的文化項目有《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現代版)》、《說文解字(現代版)》、《中國歷代碑刻書法全集》、《百衲本二十四史(標點本)》、「家藏四庫」百部系列、《中國通史》《東方聖典》等;其中有多種圖書榮獲國家和省級出版獎項。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但命運卻不盡相同。有的人一生平安、頤養天年;有的人卻遭遇災禍、英年早逝;有的人大富大貴、兒女承歡;有的人卻貧困潦倒、膝下無人……世事如此難料,莫非冥冥之中果真自有天意?富貴榮華者被上天青睞,而潦倒凡夫都難逃命運的捉弄?
古人相信「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當今,也有人相信人間自有天意,自身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結果。於是,傳統文化中便有了「順其自然」、「隨緣」之類的詞語,隨遇而安成了這些人生活的主題。這些人每天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庸庸碌碌地生活,稍有不如意,便怨天尤人,「盡人事,安天命」,遵循上天的旨意。可是究竟什麼是天命?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如何才能預知?一旦知道了,如果天意如此,知道與否又有些什麼區別?人人都想萬事如意,但人生不如意卻總是十之八九,難道這些不如意我們永遠無法避免和擺脫嗎?在命運面前,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明代的袁了凡先生也曾經堅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是不能改變的」,於是他變得澹然無求,甚至能夠達到三天不起一個妄念,無欲無求的程度。雲谷禪師大笑他是個標準的凡夫俗子,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在雲谷禪師的點撥之下,了凡先生豁然頓悟,改變了自己聽天由命的人生態度,開始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創造命運的人生歷程。而最終,他不僅登科及第,喜添貴子,還得享高壽。
了凡先生用親身實踐向人們證明,命運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正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有我。」了凡先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撰寫了這本探求立命之學的訓誡之書。它融會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向世人闡釋了修身、處世之道,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曾受到清代曾國藩的大力推崇,影響後人數百年。
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已掌握了越來越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宇宙知識,人們都在積極探求宇宙實相,探索人生真諦,以解決生命的終極問題。正因如此,我們精心校訂此書,其中深藏的傳統道德、人生智慧必將對閱讀者大有裨益。為保證全書內容的準確性和易讀性,除收錄原文外,還配有注音和譯文,部分配有淨空法師深化內容的淺釋,力求達到注音準確精到、譯文優美流暢、淺釋豐富詳盡。注音部分參考各經典版本,幫助您準確掌握生僻字的發音;譯文部分以信達雅為原則,優美的全白話譯文讓您在享受原汁原味古文魅力的同時充分掌握原文內容。
另外,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是配圖部分,我們嚴格按照版畫必須清晰、圖文對應的原則,從古代的優質木刻版畫中選取插圖。用直觀具象的方式,以圖釋文,透過精美的畫面來延展文意。
面對命運,如果您還在彷徨,還在怨天尤人,甚至無奈絕望,請來看看這本能夠讓您心胸開闊、信心倍增的書。想得到福壽安康,推薦您取法這位曾輝煌一時的成功者的立身處事之方。了凡先生用警世的敘事及豐富的實例向世人闡明一切禍福皆由自己掌握的道理,鼓勵人們向善立身,慎獨立品。
閱讀書中的人生智慧,能讓心靈獲得安寧;領悟書中的精髓,能收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良方。
【預購】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白洗嬉(譯者:尹嘉玄)
Regular price $27.00★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榜好書
★「BTS防彈少年團」隊長金南俊「網路直播」私藏書籍第2彈!
★「Super Junior」隊長利特節目「旋律書房」推薦書籍第2彈!
「希望有朝一日,看不見的內心傷痛可以和看得見的身體傷口相提並論。」
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
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
你也會這樣嗎?
✓ 受困於「原來我喜歡的人並不喜歡我」
✓ 分明覺得很疲憊,卻怕被別人說:「又在扮演受害者了。」
✓ 對自己主動拉近距離的人際關係感到惴惴不安
✓ 怕被他人看穿自己卑微與無能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的暢銷,
為我帶來了許多名氣與關注,同時也帶來了批評:
「只是在無病呻吟」、「又在扮演受害者了」、「意志力薄弱」、「老是煩惱一些微不足道的煩惱」……
憂鬱/輕鬱/躁鬱……如果是那麼容易治療,就好了。
事實是,就連獲得理解,都好難。
我的病情不斷在反反覆覆,
我想我需要肉眼能見的傷口,來證明自己不是無病呻吟。
總想著:「是不是要大鬧一場,才會被人認為是真瘋而不是裝瘋。」
如今我學會與自己溫柔和解。
我的心裡仍有許多尚未治癒的傷痛,透過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治療,
使我逐漸明白那些傷痛的種類以及背後成因。
我逐漸領悟,憂鬱症或許不會就此痊癒,但我已經不再討厭自己,
因為發現自己也有許多發光發熱的部分;
從今以後,我將練習,駐足在內心開朗明亮、綠意盎然的空間。
我繼續將這「14週心理治療」的對話完整記錄下來,
或許能成為某些人安慰的信念。
★要是能藉由自揭傷疤來讓大家發現從未覺察的內心黑暗面,
那麼我認為這樣便足矣。
我已經牽起許多人的手,我還想要牽更多人的手。★
◆在小房間裡獨自撰稿而成的書籍,
成為受40萬名讀者青睞的暢銷著作。◆
名人推薦
※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YouTuber專業推薦 ※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知名YouTuber
★P's|作家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臉書粉專/網路平台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左撇子Blaire|溫暖系YouTuber
★吟遊魔法詩‧太夢|幽靈系影評/極重度阿米!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黃大米|暖心作家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作家
★韓文教學YouTuber LJ|「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療癒好評
「大眾對疾病的不解往往是患者另一種壓力來源,願本書的出版能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善意。」—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沒那麼充滿希望,也沒那麼絕望,大多數人都在這樣努力生活。今天哭過,明天又可以笑著吃滷肉飯配糖心蛋,幸好還有書,讓輕鬱的靈魂得以富足。」—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知名YouTuber)
「在第二集中,作者更深層地自我揭露出她如何學習去擁抱自己身上的傷痕, 變得打從心裡深處,徹底的不再討厭自己。很多憂鬱傾向的人甚至憂鬱症患者曾經歷過的傷痛與心路歷程,都在本書中一覽無遺。書中雖然呈現出許多沉重負面的思緒與傷痛的感受,但隨著作者心理狀態的調適與改變,卻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契機。」—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
「如果你也很討厭自己『總在煩惱一些微不足道的煩惱』,那麼這本書不會幫你解決這些煩惱,但只要讀完,你會感覺到你並不孤單。」—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我曾陪伴過許多長期陷入情緒低落的個案,沒來由的無助與暴怒,侵蝕著他們的正常生活,更屢屢伴隨著自我放棄、自殘甚至自殺等衝動。在學習與這些痛苦經歷相處的過程中,令他們感到更糟的,莫過於不被周遭的人理解。他們總被告知:『靠著堅定的意志力,就能克服想死的衝動』——但事實根本不是如此呀!這本書,或許能讓憂鬱中的人感受到共鳴,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微光,帶來些明亮,也注入些暖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如作者所說,這本書對於『克服』憂鬱症可能不是最好的指南,並非讓讀者盲目尋找正念,而是更加深層地直視內心的自我厭惡;其實『迷失』是沒有關係的,也不見得非得要有一個方向,很多時候只是我們不夠認識自己罷了,也許徬徨的朋友們可以從文字中憶起並留存只屬於你自己的這份溫度。」—吟遊魔法詩‧太夢(幽靈系影評/極重度阿米!)
「字字句句彷彿是第三個我在跟自己對話。」—左撇子Blaire(溫暖系YouTuber)
「閱讀這本書時,感覺自己彷彿被扒光一樣赤裸,其實很多人不願意如此坦誠自己的情感,甚至忙於包裝、掩飾,所以很佩服作者的勇氣,竟然能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如此赤裸呈現,然後面對自己、努力改變自己。」─doyne
「我很喜歡第一本,第二本也讀得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的坦率,以及無止境的憂鬱感。書名本身就取得很有記憶點,是一本很有共鳴的書,非推薦。」─유하라
「很慶幸作者的情況有逐漸好轉,對於內容也深有同感。」─estelle1229
面對自己從未察覺的傷痛
籌備《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的期間,我思考自我憐憫一事許久,因為很多時候,過度的自我憐憫會使我深陷憂鬱。我的內心有許多尚未治癒的傷痛,透過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治療,才使我逐漸明白那些傷痛的種類以及背後成因。
然而,了解這些傷痛與可憐這些傷痛是兩回事,雖然自我憐憫不全然是壞事,但是人們之所以對此戒慎恐懼,我猜也許是因為會把自己的傷痛無限放大、把別人的傷痛等閒視之的緣故,而我則深怕自己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隨著內心傷痛因接受治療而逐漸淡化,我發現自己反而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因為我可以更輕易地想起那些被我深埋於心的傷痛,然後經常陶醉在那種憂鬱的情緒裡。
熟悉感會使我感到安穩,所以每當憂鬱或空虛來襲時,我會盡快打開熟悉的憐憫之門,讓自己躲在裡面,那是我獨處多年的空間,而且明明可以輕鬆地重新走出來,我卻總是選擇把自己關在裡面,甚至把門鎖上,寄生在那裡,享受著熟悉的痛苦與悲傷,彷彿隨時都能重回原點一般。
如今,我已經不再把憂鬱症視為是心理得了風寒,對於和我一樣長年被憂鬱症糾纏不休的人來說,反而比較像是一種不治之症──雖然可以痊癒,但需要經過一段漫長又困難的旅程,並且持續管理──所以我決定放棄「痊癒」兩個字,接受「人生本就是如此」的事實,尋找方法讓自己在面對憂鬱來襲時不再重回那熟悉的空間;亦即,純粹去感受那些傷痛,不拿自己與他人的傷痛作比較,也不再可憐那些傷痛,如此一來,才不會又躲進那憐憫的漆黑小房間內。
對於想要徹底克服憂鬱症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不會是一本很好的指南書。然而,要是能藉由自揭傷疤來讓大家發現自己從未察覺到的內心黑暗面,那麼我認為這樣便足矣。我已經牽起許多人的手,我還想要與更多人攜手並肩前行。
【預購】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全佛編輯部
Regular price $28.00佛教的經典是怎麼來的?佛教中有哪些重要的經典?想了解佛法,應該從那些經典開始讀起?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包含多少經典?佛教中有哪些重要的經典?如何讀經?如何在生活中活用?本書從佛教經典的起源、翻譯流傳、演變,介紹佛經演變的過程,進而從浩瀚的佛經中選出重要的經典百餘部,加以系統分類,包含小乘、大乘經典、密教經典及戒律經典、論典等,並羅列介紹每部經典的內容、特色,及流傳的過程,除了幫助讀者提鋼契領,總覽佛法智慧經藏的全貌之外,更教導讀者讀經的要領,如何在生活中活用經典,引領讀者進入佛經的智慧大海,讓佛法的智慧昇華圓滿我們的生命!
本書蒐羅了一百多條重要的佛教名詞,加以分門別類,並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正確的了解佛教名詞的意義,是學習佛法的入門基礎功夫,也是開啟佛法經藏智慧寶庫的鑰匙。可惜目前的專用辭典中,由於編寫的時代因緣,所使用的語言對現代人而言仍嫌艱澀,不易了解。因此,擁有一本深入淺出,且能正確解釋佛教名詞的好書,是深入佛法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預購】性感槍手◎陶曉嫚
Regular price $25.00★ 勾勒台北八大行業女子眾生相──小姐們的苦辣酸(偶爾才有一點甜)到底誰人知?
★ 獨立記者第一手直擊田調取材寫成!絕不腦補,保證搔到癢處!
★ 八大從業小姐不約而同讚聲:「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甘苦!」「這就是我朋友的故事!」
在指掌間引爆男人高潮就是她的生存之道,
但……到底要伺候這些奧懶X到什麼時候!?
獨立記者第一手直擊田調取材寫成!絕不腦補,保證搔到癢處!
八大小姐同感大噴發齊呼:「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甘苦!!!」
╳ ╳ ╳
這個世界先笑貧、再笑娼,
但為什麼笑著笑著我卻有點想哭~!
酒店紅牌養小鬼搶客,內心寂寞只有嗑藥跟酗酒陪伴的她,
家人經紀人齊剝削,尺度海放到天邊還是三餐不繼的她,
暈船愛上騙財騙色的渣男,慘被客人拔套還要去送嬰靈的她……
她們是下海賣身的「人魚公主」,但沒想到大家都是公主身丫鬟命~!
╳ ╳ ╳
個性嗆辣,把幹話當靜思語在講的按摩店槍手宋良韻,
人稱「雞界的聖女貞德」,下海五年只嚕管不賣身,
花名「涼圓」,除了缺錢,最缺的就是良緣。
她在慾望最深的地方勤做手工,錢一槍一槍地賺,
明明想上岸,但未來和真愛卻離她愈來愈遙遠……
存款見底又負債,豬隊友家人還頻頻討錢添亂,
最傷心的,莫過於被心上人發現自己原來做八大!
當現實一吋吋輾壓過來,她一步步退讓,
翻身的最後一招,竟是想到──「拍賣初夜」!?
房門打開那瞬間,身旁眾姊妹的人生際遇一一閃現而過,
她不禁狐疑起自己的命運遊戲,能否走出不一樣的結局?
名人推薦
林立青|作家、《做工的人》作者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推介
一劍浣春秋|AV評論家、專欄作家
席耶娜|條通媽媽桑、五木條通商圈發展協會會長
簡莉穎|劇作家
周芷萱|女性主義者
酒與妹仔的日常
──淋漓暢快推薦
「這本書會是一個起點,讓台灣大眾開始思考這群八大行業從業女性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我驚嘆於這本書對於細節的描述,對於人物在環境中的特殊思考,對於信仰以及價值的衝突下如何選擇,都讓我掩卷嘆息。」──林立青|作家、《做工的人》作者|專序推薦
「『『上班小姐』始終是個不會退燒的創作題材,因為它一直是這個社會的一部份……這類創作與書寫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它多少具有填補人們試圖瞭解性產業及其工作者,但又始終無法窺其堂奧的空隙……(本書)對於性工作勞動現場有生動的描繪。」──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專文推介
「直球對決,正面揭露社會底層艱辛、社會背面人們醜惡樣態的眾生相。」──周芷萱|女性主義者
「看A片不如起而行,實戰部分,請看《性感槍手》!」──一劍浣春秋|AV評論家、專欄作家
陶曉嫚
生於一九八六年,台大經濟系畢業,小時候立志以文筆與畫筆描繪人生風景,長大後成為傳媒業的螺絲釘,曾參與網路媒體《沃草》創業,後在《新新聞》周刊任職,體制內生涯八年後,轉職為自由寫手與漫畫練習生。
熱愛閱讀、單車、登山與背包客式自助旅行,對好故事永遠飢腸轆轆,在鞭策自己克服懶散去創作的同時,與公民社會一起蜿蜒地進步。
寫出她們的故事,正視她們的存在
林立青/作家、《做工的人》作者
《性感槍手》這部作品寫的是台灣的八大行業社會,故事主角是專門幫男人打手槍的小姐宋良韻,藉由她在「色情護膚店」中上班的故事,描繪出一幅台灣八大行業的眾生相。讀者可以從書中看到八大行業會遭遇到的景況:各形各色的奧客、爛人,討厭的臨檢和同為八大行業女性不同程度的抱怨私語,以及更重要的──她們的人生。
這是我印象中第一本以台灣「手槍護膚店」為主題的作品,全書許多價值觀的衝突皆透過對話來呈現,同時引領讀者一探台灣的地下社會,在書中諸多黑話如「人魚公主」、「體育課」、「音樂老師」等詞彙大量出現,也進一步形塑了全書的故事氛圍。在八大產業中這些黑話具有一些特質,例如「每個客人都會凹」以及像是做S(全套性服務)如何生存,故事中的各式俚語帶著韻腳出現,透露出的是這些第一線性工作者在職場和生活之間如何切換及自娛,而那些遇到爛客人時的「奧爛雞」等名詞火爆生猛,讀起來更是趣味盎然。
台灣社會對於八大產業的態度多以沉默為主,不談不思考,至今連一個工會組織都沒有成立;對照在書中,小姐們有面臨經紀人和家庭雙重剝削,有遇到惡劣經紀人苛扣抽成而以借款動手術之名轉投其他老闆旗下,也有遇到變態勞點而飽受騷擾、不得不搬家的故事,作者透過堆疊生活細節,寫出了八大從業人員的困境和辛酸,更藉由這些細節為讀者勾勒出了小姐們較為清晰的生活輪廓。
針對這些八大行業從業人員書寫的文字一向不多,即便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依舊只是氾濫著以男性消費者為第一視角的體驗文字,內容嚴重誇大男性觀點,例如所謂的女友FU,或充滿各種「比較」以及凹套凹全的CP值參考。偶有一兩篇文字討論女性從業人員的辛酸出現在網路上,也總是被淹沒在主流的「傳統價值」中,多數投以「就是愛錢」等回應,能被同情的若非家世可憐急需用錢,就是為了籌措學費生活費,徒然加重刻板印象。
任何創作者要破解刻板印象和歧視,最好也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要懂得比其他人多,讓更多人知道事實「原來和大眾的想像不同」,那需要工作中的細節、獨特的行業思維以及不同於他人的觀點來達到。作者在書中運用了諸多情節傳達出相關從業女性的真實感受:如何透過借貸轉換經紀,如何在檯面下選擇信任的雇主,如何存錢或者是找尋下一個工作機會。透過這些鋪陳,讀者得以一窺八大行業的真實面貌,也才有可能破除原有對於八大行業的刻板印象。
在我看來這本書至少有幾個特殊性,例如書中赤裸地描述八大行業中的「內幕」,諸如店家中出不戴套的標準處理方式,轉檯轉單以及應對客人的技巧。再來是藉由這些小姐處理各種「性癖」,凸顯小姐們的特殊價值和專業能力。
這樣赤裸裸揭露八大行業「內幕」的作品,能出自於一個記者之手,這是令人欣喜,也是最合適不過的,小說中有許多情節,即透過書中記者角色視角來述說。沒有文字的紀錄,社會大眾就無從理解並且進行討論,特殊語言被社會理解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代表這些人的「存在」,也能從這些黑話中看得出產生的脈絡和聯想,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大規模的描述並且強調「黑話」的生命力,原因就在此。
用這樣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就有很特別的價值了,無論是幾位小姐們口中所說的「奧懶叫想凹中出口爆」和「遇到天菜帥哥」,甚至那些帶有特殊性癖的「客人」,都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而那些小姐們遇到的保單、直銷現況,補財庫和各種養小鬼等傳聞,也都值得在閱畢本書後持續討論。
台灣的社會在近年來逐漸開放並且朝擁抱多元價值的方向前進,對於這些過去被認為是禁忌和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也逐漸被世人接受,《性感槍手》一書便是在這種社會氛圍下面世。我認為這本書會是一個起點,讓台灣大眾開始思考這群八大行業從業女性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我相信盡可能寫出台灣性產業的故事,即為作者的初衷。我和作者陶曉嫚在二○一七年時結識,那時候她表示,希望可以寫一本關於性產業的書,我們那天約在懷恩堂前的麥當勞討論了各種性產業和台灣階層的問題。這本書的完成,見證了曉嫚長時間的調查和思考,現將成果呈現在台灣人的眼前,作為一個讀者,我驚嘆於這本書對於細節的描述,對於人物在環境中的特殊思考,對於信仰以及價值的衝突下如何選擇,都讓我掩卷嘆息。
很高興她能夠寫完,作為這個時代的紀錄。
【預購】正本清源說紅樓◎白先勇
Regular price $42.00這場爭論牽涉甚廣,不僅對後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質疑,而且對《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前後情節、人物的結局、主題的一貫性,甚至文字風格,文采高下,最後牽涉到小說藝術評價,通通受到嚴格檢驗,嚴厲批評。
「新紅學」的開山袓師胡適,於一九二一年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新式標點程甲本《紅樓夢》寫了一篇長序〈《紅樓夢》考證〉。這篇長序是「新紅學」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其中兩大論點:證明曹雪芹即是《紅樓夢》的作者,斷定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鶚偽托續書。自從胡適一錘定音,判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的「偽書」以來,幾個世代甚至一些重量級的紅學家都沿著胡適這條思路,對高鶚續書作了各種評論,有的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變成了千古罪人。而且這種論調也擴散影響到一般讀者。
於此,白先勇策劃《正本清源說紅樓》論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後四十回,收錄兩岸歷年重要紅學專家學者,包括胡適、周策縱、高陽等人,針對《紅樓夢》此一議題的文章,讓紅學研究者、一般讀者更能全面掌握此爭論的核心。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並於民國一○五年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民國一○七年策畫出版《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台北人(典藏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8.00典藏的版本中,附上了歐陽子的〈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和余秋雨〈世紀性的文化鄉愁〉,加以封面褶頁內標示的本書在經典選書的獲選記錄,一切都只為了說明這本《台北人》的經典性。儘管三十年歲月的經過,對於此書的討論與閱讀卻完全不因時空而失去意義。對於白先勇的《台北人》,劉再復曾說:「當大陸出現謳歌文學時,台灣卻出現了輓歌文學」,並高度評價白先勇在文學中藉由人物來記憶時代的技巧。〈永遠的尹雪豔〉中永遠高貴、飄忽、不老的社交名女尹雪豔,〈金大般的最後一夜〉中低級、世故、卻擁有著純潔動人回憶的舞女金兆麗,〈遊園驚夢〉中在票戲聚會裡神遊著過往情愛的錢夫人,還有那想念湖南「小妹仔」的男傭王雄,〈梁父吟〉裡剛直、凜然、參與過民國以來大小戰役、但如今卻與現實脫節的樸公……,這些人帶出了歷史的滄桑感,用一種華麗卻孤獨的方式。在世界文壇上,只要有華人作家與會,「白先勇」是個常被提及的名字,而《台北人》則是他永遠的代表作。想嚐嚐那「在悲劇上灑著金粉」的獨特味道,不能不讀白先勇。
【預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小)◎元釋無聞思聰禪師(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Regular price $275.00中國元朝印刷技術之先驅,世界上現存最早木刻朱墨雙色印本,經文朱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經中之最,影響最深遠的佛教經典之一!
閱讀與善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對治人生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577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的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僅是進入《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解釋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但是到彼岸並不是表示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岸,所以重點在於從此到彼的方法。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兩百面,經摺裝,經文大字朱印,注解雙行墨印。
‧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並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普回向真言〉、〈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至元六年(1340)潛邑蚌湖市劉覺廣(當時住在中興路)跋并次年(元至正元年)劉覺廣刊經讚,〈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末有〈韋陀護法圖〉。
‧書中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朱文長方印。(鈐印:即為印章、蓋印。鈐印,中國古代官方文件或書畫、書籍上面的印章符號。即加蓋印章。其意義在於表明所屬者對加蓋印章之物的擁有權、使用權或認可。這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本經原印刷方式
‧明代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是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學者或認為此本係分色分版套印,與後世套色印書相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版而先墨後朱分兩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朱色者經文。印墨色時將經文遮貼,印朱色時則將注文遮貼,主要是紙張必須先後對準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謂「套色」,而與後來發展的分色分版,稱為「套版」者不同。
本經開本/規格
1. 菊 32 開,高 18.7 cm × 寬7.5 cm
2. 中式經摺裝
3. 重量(本體):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體尺寸:長 19.5 × 寬 9 × 高 6 cm
5. 包裝外箱尺寸:長 21 × 寬 10 × 高 7 cm
本經特色
1. 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至今,展現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之里程碑: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末附有朱墨套印寫經圖。經文朱印,注文墨印。中國明代以後,朱墨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如閔凌兩家刊行之套印本即為其中之代表,而朱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此印刷技術之先驅。
2. 見證佛教禪宗傳播弘法結晶:禪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代僧眾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僅有無聞思聰禪師所註這部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且其註經謹守禪宗立場,以禪語解經。此外,禪師於經文三十二分標題下創作的36首偈頌,更傳承北宋之文字禪傳統。
3. 傳達佛教與漢文化藝術融合:如同宋元刊印佛經,流行於經文前後加上佛說法圖與護經韋馱像,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有〈韋陀護法圖〉。另附刻朱墨雙色印〈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皆以藝術、佛像和經變為主要載體。字體端莊秀麗,色彩朱墨分明,燦爛奪目,具有高度藝術鑑賞的價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題材:目前學界對於國家圖書館館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刻字體、裝幀形制、朱墨雙色印法、經文注解、附圖,甚至其注解之於禪宗發展源流意義,各家討論與觀點互異,顯見題材作為版本學研究之能量充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3〜413)
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409)8月19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預購】第一人稱單數◎村上春樹(譯者:劉子倩)
Regular price $28.00村上春樹睽違六年的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是一個世界的無數切口
當世界不斷變遷
唯有故事留住剎那光景
「第一人稱單數」是切取世界某個斷片的「單眼」。但那樣的切口越多,「單眼」就越會無窮交錯成為「複眼」。到那時,我不再是我,僕(我)也不再是僕。以及,對,你也不再是你。屆時會發生甚麼?沒有發生甚麼?歡迎來到「第一人稱單數」的世界。
我還是想談談她。
關於她,我所知道的是──她創作短歌,出版了一本歌集。說是歌集,其實只是拿類似風箏線的東西將印刷出來的紙張綴成一冊,再加上簡單的封面,是非常簡單的小本子,甚至談不上自費出版。但裡面收錄的某些短歌,不可思議地深深烙印我心。她寫的短歌,幾乎都是關於男女之愛,以及人的死亡。彷彿要展現愛與死是如何頑強拒絕彼此的分離、分裂。
你/和我的距離/好像很遠吧?
當時是否該/在木星轉機?
將耳朵/貼在石枕上/能聽見的
是血液流動的/無聲,無聲
我們的身體無法回頭地時時刻刻步向殞滅。當我們閉眼片刻,再次睜眼時,會發現許多東西已消逝。被深夜的強風吹襲,他們──有既定名稱的和沒有既定名稱的──全都了無痕跡地消失了。只剩下些許記憶。不,就連記憶都不大靠得住。我們的身上當時真正發生了甚麼,有誰能夠明確斷言?──《第一人稱單數‧石枕下》
都會的奇幻愛情、生活的過往片段、人性的善惡辨證、虛實的互見筆法
結合了短歌、散文、音樂與小說,展開村上風格的全新複眼小說
八個題材視角各異的精采短篇,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樹,回望人生愛與死主題的珠玉之作連發。
〈石枕下〉憶起大二時與打工相遇的文學少女偶然間的情感交流。〈奶油〉寫出無法在生活中獲得解釋、不合邏輯却又擾亂心靈,脫離現實的質疑,耐人尋味。熱愛爵士樂的村上也寫下這篇似真似幻的音樂小說〈查理帕克演奏巴薩諾瓦(Charlie Parker Plays Bossa Nova)〉,故事中音樂報導的寫手虛構了一張夢幻專輯,卻因此衍生出如夢境與真實世界的奇異接軌。〈與披頭同行(With the Beatles)〉和披頭四的專輯同名,是充滿往日夏日氣息與搖滾樂的初戀青春紀事。
值得注目的還有〈養樂多燕子詩集〉,除了洋溢著對棒球的熱愛,更結合了詩作、散文體裁,也是繼《棄貓》後再次難得揭露少時與雙親的生活回憶。令人印象深刻的〈謝肉祭Carnaval〉談論醜陋,也等於談論美麗,更兼論善惡,引人反覆思索在生活這個面具底下的素顏,究竟是惡靈或是天使?《東京奇譚集》中非常受到讀者喜愛的〈品川猴〉,此猴再次登場於續篇〈品川猴的告白〉,揭露品川猴啟人疑竇的身世之謎與極致的戀情,極致的孤獨。同名篇章〈第一人稱單數〉,在春夜滿月裡的酒吧中發生了一段質疑自我的邂逅,故事結束了却餘韻未了,彷彿跌入暗闇的酒吧空間,以小說開啟一個不眠的微醺之夜。
跳出旁觀者觀察描寫的故事框架,由我作為故事的主述者寄附在回憶這個旋律的延伸曲線上,無定軌的視角接縫出新的故事篇章,由複眼形態看人生,那些看似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被偷走的名字與記憶,突顯得有味生動。綜觀全書,最後發現活著不就是一首對於青春、愛與死亡的追想曲。
特別推薦
《東京奇譚集》品川猴的初登場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長篇小說有《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人造衛星情人》、《海邊的卡夫卡》、《黑夜之後》、《1Q84 Book1》《1Q84 Book2》、《1Q84 Book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
短篇小說有《開往中國的慢船》、《遇見100%的女孩》、《螢火蟲》、《迴轉木馬的終端》、《麵包店再襲擊》、《電視人》、《夜之蜘蛛猴》、《萊辛頓的幽靈》、《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東京奇譚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紀行文集、海外滯居記、散文、隨筆及其他有《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尋找漩渦貓的方法》、《雪梨!》、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象工廠的HAPPY END》、《羊男的聖誕節》、《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懷念的一九八○年代》、《日出國的工場》、《爵士群像》、《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爵士群像2》、《村上收音機》、《村上朝日堂》系列三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雜文集》、《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村上收音機3:喜歡吃沙拉的獅子》、《身為職業小說家》、《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
【預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元釋無聞思聰禪師(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Regular price $420.00中國元朝印刷技術之先驅,世界上現存最早木刻朱墨雙色印本,經文朱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經中之最,影響最深遠的佛教經典之一!
閱讀與善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對治人生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577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的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僅是進入《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解釋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但是到彼岸並不是表示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岸,所以重點在於從此到彼的方法。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兩百面,經摺裝,經文大字朱印,注解雙行墨印。
‧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並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普回向真言〉、〈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至元六年(1340)潛邑蚌湖市劉覺廣(當時住在中興路)跋并次年(元至正元年)劉覺廣刊經讚,〈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末有〈韋陀護法圖〉。
‧書中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朱文長方印。(鈐印:即為印章、蓋印。鈐印,中國古代官方文件或書畫、書籍上面的印章符號。即加蓋印章。其意義在於表明所屬者對加蓋印章之物的擁有權、使用權或認可。這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本經原印刷方式
‧明代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是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學者或認為此本係分色分版套印,與後世套色印書相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版而先墨後朱分兩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朱色者經文。印墨色時將經文遮貼,印朱色時則將注文遮貼,主要是紙張必須先後對準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謂「套色」,而與後來發展的分色分版,稱為「套版」者不同。
本經開本/規格
1. 菊 32 開,高 18.7 cm × 寬7.5 cm
2. 中式經摺裝
3. 重量(本體):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體尺寸:長 19.5 × 寬 9 × 高 6 cm
5. 包裝外箱尺寸:長 21 × 寬 10 × 高 7 cm
本經特色
1. 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至今,展現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之里程碑: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末附有朱墨套印寫經圖。經文朱印,注文墨印。中國明代以後,朱墨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如閔凌兩家刊行之套印本即為其中之代表,而朱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此印刷技術之先驅。
2. 見證佛教禪宗傳播弘法結晶:禪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代僧眾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僅有無聞思聰禪師所註這部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且其註經謹守禪宗立場,以禪語解經。此外,禪師於經文三十二分標題下創作的36首偈頌,更傳承北宋之文字禪傳統。
3. 傳達佛教與漢文化藝術融合:如同宋元刊印佛經,流行於經文前後加上佛說法圖與護經韋馱像,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有〈韋陀護法圖〉。另附刻朱墨雙色印〈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皆以藝術、佛像和經變為主要載體。字體端莊秀麗,色彩朱墨分明,燦爛奪目,具有高度藝術鑑賞的價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題材:目前學界對於國家圖書館館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刻字體、裝幀形制、朱墨雙色印法、經文注解、附圖,甚至其注解之於禪宗發展源流意義,各家討論與觀點互異,顯見題材作為版本學研究之能量充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3〜413)
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409)8月19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預購】渴飲光流◎吳懷晨
Regular price $25.00特別推薦——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林婉瑜(詩人)
姚時晴(詩人)
唐捐(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蔡翔任(詩人)
騷夏(詩人)
這本詩集鍛接了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我讀《渴飲光流》,深被貫穿於其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所感動。
——向陽
懷晨用屬於他的密語和圖騰,把「世界」和「明確意義」兩者連結的那條線拉開,拉出了另一個平面。長久沉浸於哲學領域的學者,看望景物的角度和所看見的細節如此與眾不同,語字的節奏、氣質脾性,有巫言的神祕感。
這是一本關於夢與神話、書寫的真實與虛構、歷史的訛誤與校正、語言的追緝與逼仄、時間的吸納與折射、生命的侘寂與鎏光,既宏觀又能以芥子納須彌的「不可思議」之書。
有慾最美,其力必多。這篇長詩涉及異化主題,型態上近於〈荒原〉或〈深淵〉。懷晨既能寫變化多端的短詩,又能經營繁複艱深的長詩,可見其詩才之健;這樣的詩集最可觀也最可親。
/
遙向台灣政治先行者致敬的詩篇, 一群真理盜火者的愛與命運
全書蘊含深沉的哲學思維——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但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讓讀者沉迷於史詩繽紛的語境之際,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渴飲光流》,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最新詩集,分二輯,輯一:渴飲光流,詩組共64;輯二:浪人獨步,10首獨立詩作。
輯一渴飲光流,可視為對台灣土地歷史隱喻的大敘述,或說更貼近史詩。而詩人揉合哲學性的思索和時間的結繩形式作為書寫的主體,將島嶼民主自由進程與自己生命深刻體悟經驗拼貼,皆以精采的詩的語言呈現。
〈渴飲光流〉的非常與成功,在於開啓了全然不同的現代詩書寫,是敘事體與抒情體的激盪相生,詩帖參照間已全然是當代小說的調度部署,提供了嶄新的閱讀形式。
整首長詩(分六十四帖)的情節與意象纏繞出的整體,有政治犯史實間的索引,也揉雜入神話間的互文創生;精彩、費解,必須通篇掌握才得以解謎。
詩人將「光流」一詞的物理性轉繹成詩,而於開宗即以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文字作為引言,平添詩之於時間的更大想像空間。
首段寫道:「記憶的三叉路——/薛西弗斯:過去從未過去/夏娃:未來從未到來/夸父: 嘴永恆遺棄了話語/時間從未饒過我們的心。」卡謬的薛西弗斯,伊甸園的夏娃,逐日的夸父,藏在詩人雋永句子裡,成為生命深不可測的符碼或謎題。我們可能是推石頭的薛西佛斯,也可能是詩中寫及的旋轉木馬,生命不斷地迴旋爾後成圓。
人因為孤獨的強大,致使內在對外在因此產生更敏銳的感觸。我們讀得詩人對人權與自由真義、心靈困境、愛情的思索;詩人對農民與環境、資本主義氾濫的城市生活、寂寞、衰老生活等生命現象的探究。
面對土地家國,詩人備忘:「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拳拳懷向,致敬繩繩!」致使這部《渴飲光流》展現更宏觀更開放的視野與格局。
輯二:浪人獨步,詩人以衝浪人的目光凝望,生命的流轉如浮游似蜉蝣,青春日轉稀薄。然因水的存在,終成就詩人以哲思鑄寫如偈的詩,勾勒出難以名狀的美與深遠意境。
詩人並詮釋了水對他的寓意,無論是詩中書寫的淡水河,抑或東台灣的太平洋,皆來自日本的豐島美術館的啟示,以及古希臘哲學家的深奧思想裡。
「黑潮。風過樹梢。稻。晷影旋繞。曙光摩娑花蕊。突變蛹生每一世的眼見過。物競天擇各自榮光在各自的名。歲月追擊歲月的影。民族主義廢墟上一再重複死人骨頭的盛宴。榮枯,歸途的方向神秘。張大嘴渴飲燦爛光流。」
「所有的夢悠悠合流在古老地球的心,所有的意識泅泳在時間之海,所有的漣漪渙渙向岸所有的漣漪緩緩退卻所有的海靜止所有的液體古老,水。」
這是詩人最純粹的詩心告白。
吳懷晨
詩人、浪行者、哲學博士,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著有詩集《浪人吟》(獲吳濁流文學獎)、散文《浪人之歌》(獲開卷年度好書獎)等。另有學術論述四種,譯作多種。
向陽(詩人、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一、
《渴飲光流》是「浪人」、哲學博士、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第二本詩集。六年級中段班的他,具有跨越不同領域,既浪漫又理性,能在山風海雨之前狂歌傲嘯,也能在子夜書房孤燈之下窮經治學;能寫詩,兼長散文。2013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浪人之歌》,就受到讀書界的肯定,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獎;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浪人吟》,也備受詩壇矚目,勇奪吳濁流新詩獎。詩人、學者陳芳明在《浪人吟》推薦序中這樣肯定他:
吳懷晨是罕見的知性詩人,他偏離抒情傳統,而以一雙冷靜的眼睛注視著這個家國。他的詩行看來是採取旁觀的態度,但是整本詩集合觀時,卻有他積極的介入。對他而言,詩是一種干涉的行動,當他的詩行在進行時,無疑是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他的詩,就是他的哲學思考。捧讀他的詩行之際,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哲學浪子投以專注的眼眸。
可見吳懷晨一出手就展現了他與同世代詩人相對不同的特質,在他的諸多詩作中都蘊含著深沉的哲學思維,他的詩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但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這使得他的詩既具有奇詭的想像,也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是讓讀者在沉迷於他詩中的繽紛呈顯的語境之餘,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二、
《渴飲光流》,作為吳懷晨的第二本詩集,延續了《浪人吟》的筆鋒和語調,同樣流盪著迷人的閱讀氛圍;不同的的是,這次他選擇的主題大步跨入一段幽暗的時間長廊,他以白色恐怖統治下受傷的生命、不屈的靈魂為對象,勾描令人驚心動魄的史事,批判不義與強權對人的存在與尊嚴的踐踏,交織在神話、魔幻和現實的多重映照之中,展現了意象繽紛而又色調清晰、音聲雜揉而又主調突出的史詩格局。
從主題上來說,一如吳懷晨在書上的按語所示:
《渴飲光流》這首詩組中, 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 拳拳懷向, 致敬繩繩!
詩集中的同名詩輯〈渴飲光流〉共收短詩64帖,合為一首長篇組詩,詩中引用或改寫所提諸人,魯迅、陳映真、曹開為批判白色恐怖統治的著名作家;丁窈窕、江炳興係台灣戒嚴年代因案遭判死刑被槍決的政治犯,許立志是中國詩人,富士康生產線工人,後跳樓身亡。吳懷晨在詩中改寫或引用他們的文字(當然也包括事蹟),如他所說,就是要「理解人世間悲苦不義」──這可說是〈渴飲光流〉這組詩作的主軸,以此主軸發展出來的64帖小詩,因而如暗夜星辰,以明滅的淚光垂鑑政治產業的暗黑與反抗者無可奈何的悲涼。
以這首組詩的開篇第Ⅰ章為例,共收14帖短詩,是以戒嚴年代關押政治的綠島監獄為鋪展背景,用詩來再現當時眾多政治犯被關押、被刑求、被「教育」、被勞動、被槍決的慘狀,模擬他們在獄的心境。14帖詩宛然以血淚鎔鑄、以生命襯底,讀來令人動容。其中第3帖以(a)、(b)兩節寫綠島受刑政治犯(一群穿著卡其衣服的新生)接受「教育」和「勞動」的心境。(a)節以「馬戲團」諧謔當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設在綠島的「新生訓導處」(1951至1970年)的思想改造的「無所不能」: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開了……
馴獸師揮鞭斥責
獸群便躡起腳尖,排排乖乖登台演
採石場上,日光布幕一拉
薛西弗斯就變出一間堅固的屋子
人民的菜園裡,夸父施加咒語
玉蜀黍眼睜睜胖了起來
頑皮的新生,一吃下魔糖
牙齒便調配出最有教養的國語
夸父把舊檜木、鋤頭柄嫁接手裡吹吹氣
就雕琢出一把亮麗的小提琴
弓弦一拉,夜晚的營火熊熊
觀眾看著大字報,識字朗朗唱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關了……
這是極其沉痛的諷喻之作,負責製正犯思想改造的「新生訓導處」,在吳懷晨筆下儼然魔術師可以為所欲為,讓所有「新生」俯首聽命,也儼然馴獸師可以讓「獸群」乖乖登台表演;魔糖可以調製「最有教養的國語」、夸父可以把舊檜木吹成小提琴……,這些諷喻之語都揶揄了戒嚴年代綠島關押政治犯的威權統治的神話性。
相對映的,則是(b)節的「新生」在島上勞動的心境,吳懷晨以詠嘆調的形式和語言,以不斷重蹈的「穿過」疊詞及其疊句,營造「在沒有牆外的高牆內」的「新生」們「哀而不傷」的樂章,最後的尾聲何其動人,又何其傷懷刺心:
穿過離婚證書,也穿過
死亡證書
穿過林投葉,穿過木麻黃
歲月追擊歲月的影
命運在命運中日漸傷淡
滿山淨白野百合,新生
搖曳,是一座座悲傷
溫柔但信心的塔,我們
穿過林投葉。
最叫人神傷的,則是以29歲就遭槍決的女性政治犯丁窈窕為本事鋪排的第10帖。丁窈窕(1927-1956)因被密告涉入「臺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進入綠島監獄。被判刑時身懷六甲,入獄不久臨盆,生下女兒,也一併在牢;某日被通知有「特別接見」,抱起女兒走向大廳,即遭獄卒將她雙手反綁並上手銬,帶往刑場槍決,留下被獄卒強力拉開的幼女「我媽媽不是壞人,你們不要槍斃她。」的哭聲。吳懷晨此詩這樣寫:
從濃黑毛髮的下體
她曳出一冊殘舊的紙
紅字體濕漉漉,一字
一字,從紙張上滑落
滴答,黃土大地上
一波波紅色漣漪擴散......
「梅花綻 鳥兒啼
春到 春天到
熬寒冬 更鮮麗
久沉默 更響亮
我希望妳
像熬寒的梅花 芬芳馥郁
像堅忍的小鳥 明亮聰慧」
她唱著,她本有著最瑰麗的高音
卻如一隻鳥,被擊碎
一名失語症者的呢喃
橫豎是徒然:
「一無所有,牢房裡
心要裸,身要裸
經血,我唯一自製的墨
…...一抄再抄你的歌」
以經血隱喻女性政治犯的生命史,寫她青春、母愛、戀情的敗亡及已經一無所有的哀傷,沉痛之至。「卻如一隻鳥,被擊碎」寫丁窈窕遭槍決的那一刻,更是教人瞠目。根據記者陳銘城的一篇報導,多年前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演講白色恐怖歷史,會後丁窈窕的二姐告知,當年是她領回三妹槍決後的屍體;事後她曾問觀落陰,想問妹妹有沒有要交代的事,只聽說:「她像隻鳥,被槍打得粉碎。」我不悉吳懷晨此句是否典出於此?
同樣寫綠島,第Ⅲ章第五節直接引用曾關押綠島的政治犯、詩人曹開(1929-1997)的詩〈開釋〉:「當他們得到了開釋/ 便轉入一家瘋人院/ 幾個相識的伙伴/ 都是堅守節操的思想犯/ 據法醫診斷/ 老張患了精神分裂症/ 老李染了狂熱病/ 老江是夢遊者/ 當他們得到了釋放/ 隨即被押入精神病院」。曹開此詩直白而具有沉重的對威權統治的嘲諷性,吳懷晨以之為文本,演繹出其後第56至59帖的詩作,寫綠島政治犯因為遭到不人道審訊、刑求與折磨之後,即使開釋也無法重回人生的悲劇,在這幾帖詩作中,他以魔幻語境呈現這些遭受精神磨難的受害者的內在世界:「重回火燒島,終於/ 見到黑日冕緩緩落入藍色的無垠液體」,「我走入水中緊緊擁抱日虛幻的影/ 為前塵,我不禁淚滿襟」:
監禁枯井,餓食缺水的時日
就算禁不住哭泣
也會把一顆顆湧出的無影淚珠,瞬即
珍貴地啜飲入喉
這是何等憂傷、何等悲哀的煉獄書寫。
三、
寫綠島政治受害者的憂傷之外,吳懷晨也寫當代資本主義中無助的工人階級的困境。
在〈渴飲光流〉這首長篇組詩中,他援用陳映名小說篇名「夜行貨車」入詩。陳映真的小說〈夜行貨車〉,發表於1978年,對台灣逐步走向依附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出批判,小說以跨國公司為場景,以公司職員劉小玲的三角戀情為軸線,鋪展出一段故事,結局是「夜行貨車」開向南方的故鄉,寄寓陳映真對資本主義的唾棄。
在詩中,「夜行貨車」出於第Ⅱ章第21帖,寫夸父照顧果園,夜裡裝箱,送上夜行貨車;第25帖則寫夜行貨車從南方運至北部的7-11,而止於第26帖末句「繁星啊/ 我見你皎皎星芒/ 點點燦爛是我/ 昔日枕著的理想主義」,隱喻資本主義的強大力量已使青年工人的理想漸趨稀微。在詩中,7-11是常見的場景,吳懷晨寫貨物運送員「薛西弗斯」、店內服務員「夏娃」的動作與身影,大概也有類似陳映真那樣暗諷資本帝國不可擋的心情吧?
而工人的悲傷,在這首組詩中則以中國青年詩人許立志作為模型。許立志(1990-2014)是富士康生產線工人,他在2011年到深圳富士康打工,在長時間流水線工作的折磨下,從高樓躍下,就像他的詩所寫「一顆螺絲掉在地上」那樣結束了24歲年輕的生命,死後留下近200首詩篇,被編成遺著詩集《新的一天》。吳懷晨在第Ⅲ章中花了不少篇幅演繹許立志(以及與他一樣的被傷害的無助工人們)的飄零與憂傷,第27帖寫的是已死明心的絕志:
顫巍巍的雙手 我遞出
和世界互握
黑洞龐然之憂傷 將我吸入那一剎
世界與我 飛旋了起來
「時間本是沒有深度的漩渦, 務要
保持瞳仁的平靜。」我對我
自己說……
對照許立志的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在這個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輕輕一響/ 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個相同的夜晚/ 有個人掉在地上」,都讓人有天地不仁的傷痛。這樣的傷痛在此章第二節多帖詩作中,更進一步探討受傷者「墜落」的生命意義,第43帖這樣寫:
夜裡,一具人影怵然掉落地
從萬商大樓雲端
從校園圖書館頂樓
筆直降落
每個夜班的日子
都有螺絲
不經心,紛紛墜落地
那聲響溶入地影
大樓的身長就更濃稠了
往黑暗墜落──一貫是萬物生成的命運
在詩中,受到資本主義殘踏的工人許立志之外,也可看到1981年在台大校園離奇死亡的陳文成博士的墜樓身影。他們的「墜落」,無論是否出於自由意志,背後都蒙著資本與國家機器的黑布。「往黑暗墜落」作為一種命運,這是多麼莫可奈何卻又教人怵目驚心的結局。
四
在漢肺炎疫情不斷升高的寒冷天氣中,讀吳懷晨這本詩集《渴飲光流》,更有末世之感。這是一本為政治受難者、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階級發聲的詩集,那些在巨大邪靈逼視、掌控下,無辜的、反抗的、不從的乃至不幸的被害者的憂傷的心靈,都在這本意象豐饒、語言繁複,但主調清晰的詩集中呈現。我讀這詩集,深被貫穿於他的詩作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感動。
從美學角度看,吳懷晨這本詩集在語言的驅策、結構的處理以及哲理的寓意上也有諸多可觀之處。在這本詩集中,他鍛接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從第Ⅰ章到第III章的三個章節宛然三個樂章,也猶如戲劇的三幕,幕下有景,場次分明,互為詮解,將來若有可能,這首組詩編為詩劇或歌劇都有可為;此外,他特意融入東西方的神話人物,作為詩中角色,也使本詩諷喻的白色恐怖統治和資本主義帝國有以寄托。而有待讀者更加深沉思考的,則是語言之下吳懷晨所欲呈現的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預購】親愛的共犯◎陳雪
Regular price $31.00【預購】裝幀師(The Binding)◎布莉琪·柯林斯(Bridget Collins)(譯者:張家綺)
Regular price $35.00布莉琪·柯林斯 Bridget Collins
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後,於倫敦音樂和戲劇藝術學院接受演員訓練。
著有七本備受讚譽的青少年小說,曾獲英國布蘭福博斯獎,並入圍卡內基文學獎。
《裝幀師》是她的第一部成人小說。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譯作包括《人生太重要,重要到不該嚴肅論之:王爾德妙語錄》、《草葉集:惠特曼詩選》、《讀報人》等書。
【預購】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Regular price $21.00最大的魔術是把台北變不見
存在與不存在的中華商場
益豐帽衣行 寶雅堂古玩 新新唱片 溫州大餛飩之家 樂舞戲劇舞蹈服裝 李大吉禮品店
讓消失不再消失的人們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導演楊雅喆 原著吳明益 美術王誌成 造型王佳惠
小說硬派分析+高階觀影指南+小莊微縮模型
正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即將在公視上映,帶觀眾回到曾經存在的童年,也打造了一個曾經存在的中華商場,召回消逝的時光。本專題訪問了曾在中華商場開業的商家,觀看記憶的流轉,以及時間在他們身上刻下什麼痕跡;並藉由對原著、導演、美術、造型、公共電視台的訪問,理解意念的緣起,還有眾人對文學的感動如何建起一座如煙消逝的城中之樓。重新理解這座城市的身世,也洞穿自身歷史的從無到有,也許就能好好理解我們的面容,是如何變化成現在的模樣。
【預購】白先勇說崑曲◎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6.00白先勇,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預購】白先勇的文藝復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31.00《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白先勇
Regular price $85.00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預購】樹猶如此(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5.00在無數次提筆與落筆之間,思索文學的意義、寫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上,最深刻最心底的投射,替那個民族說出心中話。」「我寫作,因為我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變成文字,用文學寫人性人情。」
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懷人憶舊,或自述過往,或抒情感懷,或談文論藝,雖然寫的是個人記憶,根子裡其實寫的是歷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記憶底片裡的是上海「最後的一抹繁華」,而“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漫長過程閃回的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歷史的流變滄桑。
【預購】樹猶如此◎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7.00輯二集結了作者近年來演講、訪談的紀錄,可一窺大師文學觀與個人體驗。輯三則展現作者對愛滋病議題的關懷與重視。作者抒情文章疏雅有致,情韻綿密;論述文字則質地鏗鏘,言之有物,名家風範,渾然天成,不容錯過。
【預購】昔我往矣(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4.00【預購】紐約客(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0.00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蒐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 ……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大敞,還在無條件接納一些絡繹不絕的飄蕩靈魂。
——白先勇
【預購】紐約客◎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5.00序
從國族立場到世界主義∕劉俊
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有幾個城市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是桂林、上海、南京、臺北、芝加哥和紐約。從這些城市的位置分布不難看出,白先勇小說所覆蓋的地理空間涵蓋了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而作品中的人物也在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遷徙中,漸行漸遠,從中國大陸經由臺灣遠走北美。於是,分屬於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這些城市,不但成為白先勇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景,而且在這些城市的轉換間,也隱含著一條這些人物「行走」的歷史軌跡。
在已經成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經典的《臺北人》中,白先勇塑造了眾多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臺北人」形象,在從桂林、上海、南京到臺北的空間轉換中,這些身在臺北的「臺北人」揮之不去的卻是桂林記憶、上海記憶和南京記憶,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身移」而「心不轉」的錯位,身在臺北卻對桂林、上海和南京難以忘懷,導致這些「臺北人」的心靈痛苦和精神悲劇。
《臺北人》中的城市更迭,源自國共兩黨此消彼長所引發的中國社會的乾坤旋轉,不管小說中的人物怎麼「行走」,這些城市畢竟還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人物雖然在大陸的「前世」和臺北的「今生」之間擺盪撕扯,到底也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到了《紐約客》,情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但人物從中國跨到了美國,而且城市也從臺北轉到了紐約,人和城都出了中國的疆界。假使說《臺北人》重在寫臺北的大陸人的故事,那麼《紐約客》則以紐約的「世界人」為描寫物件—這裡所謂的「世界人」既指中國人到了國外成了「世界」公民,同時也是指包含了非中國人的外國人。
《紐約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著手創作的小說系列,《紐約客》之名或許借自美國著名文學雜誌New Yorker,卻與《臺北人》正好成為一個渾成的佳對。從收錄在《紐約客》爾雅版這個集子中的六篇小說來看,〈謫仙記〉和〈謫仙怨〉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發表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則是最近幾年創作的作品。仔細對照這些分屬不同時期的小說,或許可以發現,體現在白先勇《紐約客》中的創作立場,經歷了一個從上個世紀的國族(中國)立場,到近年來的世界主義的變化過程。
《紐約客》中的六篇小說,活動場景雖然都集中在紐約,但人物的歷史不是和上海有瓜葛,就是和臺北有牽連,仍然割不斷和中國的聯繫。〈謫仙記〉和〈謫仙怨〉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時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可是離開上海(臺北)到了紐約,卻不約而同地成了「謫仙」,由天上的仙境(上海)到了落魄的人間(紐約),是她們共同的人生軌跡,在紐約她們或在自毀自棄中走向死亡,或在自甘墮落中沉淪掙扎。李彤和黃鳳儀的身世巨變,固然由國內政治形勢的天旋地轉而來,可是在上海(臺北)和紐約的城市對比中,作者似乎也隱隱然給我們一種暗示:對李彤和黃鳳儀而言,上海的繁華是她們的,而紐約的熱鬧卻與她們無關;她們在上海時是中國(蒙古)的「公主」,到了紐約卻變成了風塵女郎註。從上海到紐約,她們跨越的不僅是太平洋,更是天上人間的界限—在天上她們是主人,到了人間她們卻成為消費品。〈謫仙記〉、〈謫仙怨〉中的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代表中國、東方)和紐約(代表美國、西方)這兩個大都市中不同的人生和命運,或許並不是偶然,如果聯繫同時代的吳漢魂在芝加哥(《芝加哥之死》)和依萍在紐約近郊安樂鄉(《安樂鄉的一日》)的人生境遇,不難看看出白先勇筆下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的時候,他們的困境基本是一致的。
這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白先勇,在展示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時候,是持了一種強烈的國族(中國)立場的,站在中國的角度看,那時候來到紐約(芝加哥)這樣的美國大都會的中國人,遭遇的是一種放逐,一種謫仙和一種人生的巨大落差。《臺北人》中的錢夫人們從桂林、上海和南京來到臺北,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同一個國度中的不同人群(跟隨國民黨來台的一群)的命運;到了《紐約客》中的李彤們,她們從上海(臺北)來到紐約,原因可能還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可反映的卻是同一種人群(中國人)在不同文化中的命運。因此,如果把白先勇在《臺北人》中的立場,概括為站在失敗者的一邊,同情那些來台的大陸人的話,那麼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他則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對在中西文化夾縫中失魂落魄、沉淪墮落的「謫仙」們,寄予了深深的悲憫。值得注意的是,當〈謫仙記〉中的李彤輾轉在一個又一個外國男人之間,〈謫仙怨〉中的黃鳳儀成為外國男人的性消費品的時候,其中的男女關係,已然隱含了「東方∕女人∕弱勢出賣者對西方∕男人∕強勢購買者」的二元對立框架,這使〈謫仙記〉和〈謫仙怨〉在某種意義上講,成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文文學中(暗合)文化殖民論述的兩篇作品(李彤和黃鳳儀象徵了東方弱勢文化,而西方男性則象徵了西方強勢文化,男性對女性的佔有,也就帶有了文化征服的意味),而白先勇對李彤和黃鳳儀的深切悲憫,正體現出他的國族(中國)立場和東方意識。
發表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夜曲〉和〈骨灰〉,是兩篇政治意識強烈的作品。這兩篇小說在反思中國人政治選擇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基礎上,寫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鬥爭所引發的人生的荒誕。〈夜曲〉寫的是一群留學海外的中國人與祖國的關係和由此導致的不同命運,當初沒來得及回國的吳振鐸在國外事業有成,但愛情不幸(和美國猶太人最終分手),學成回國的呂芳、高宗漢、劉偉卻在國內遭遇歷次政治運動,最後高宗漢在「文革」中自殺,劉偉變得學會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自我保護,呂芳則在「文革」後重返紐約。當吳振鐸和呂芳這對戀人二十五年後在紐約重逢時,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一切都已不同,吳振鐸的異國婚姻,以失敗告終,而當初呂芳等人「正確」的人生選擇,二十五年後卻因政治的動亂而顯出了它的荒誕性—這種人生的荒誕性到了〈骨灰〉中變得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當年一對表兄弟,一個是對國民黨忠心耿耿的特工,一個是站在共產黨一邊的民主鬥士,為了政治理想,鬥得水火不容,可是多少年後,他們卻在紐約重新聚首,此時的特工,已遭國民黨排擠,民主鬥士,也在大陸成了右派,過去的政治對頭,如今到了國外,才又恢復了溫暖的親情。對這些歷劫之後還能倖存的,最深的感觸是當初的政治鬥爭其實是白費了—在波譎難測的政治鬥爭中,他們都不是贏家,最後都沒有好結果,最終只能流落異邦,在紐約以度殘年,乃至終老他鄉。對於〈夜曲〉和〈骨灰〉中的呂芳、大伯和鼎立表伯來說,他們的人生磨難都跟政治相關,而對政治的醒悟卻是以自己的一生為代價換來的。從上海到紐約的路,對他們來說雖然不象李彤和黃鳳儀那樣是從天上落到人間,可是經歷了政治鬥爭的煉獄,這段路無論如何走得實在不輕鬆,且代價慘重。
〈夜曲〉和〈骨灰〉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白先勇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對中國現代歷史中政黨鬥爭的實質所做的反思。在這兩篇小說中,白先勇深懷憂患意識:唯其對中國愛得深,才會對現代史上的中國慘遭政治的撥弄深感痛心;也唯其對中國人愛得深,他才會對呂芳及「我」的大伯、表伯他們最後都離開祖國,以紐約為自己最後的人生歸屬地滿懷無言之痛。這兩篇作品連同前面的〈謫仙記〉和〈謫仙怨〉,看上去是在寫紐約客(紐約人),其實倒是在寫中國人—此時的「紐約客」只在「紐約的過客」或「紐約的客人」的意義上才能成立。
白先勇筆下真正的「紐約客」(紐約人)是最近幾年創作的兩篇小說〈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的人物—這不僅是指這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以「過客」或「客人」的身分長居紐約,而是真正地對紐約有一種歸屬感,並且,作品中的人物也不再限於中國的「紐約客」,而有了外國紐約客(紐約人)的身影。〈Danny Boy〉中的主人公雲哥是個同性戀者,因為愛上了自己的學生,不容於社會,只好遠走美國,來到紐約,在紐約放縱的結果是染上了愛滋病。就在雲哥對人生徹底絕望之際,他卻在照顧另一位因受強暴而染上愛滋病的患者丹尼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奇異的感動」—這使他終於從慾的掙扎中升騰而出,生命重新充實,心靈得以淨化。真正的「同病相憐」使雲哥衝破了種族的界限,在一種宗教性的大愛中,尋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在「救人—自救」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在〈Tea for Two〉中,「我」是華人而「我」的戀人安弟是中美混血兒,東尼是中國人而他的愛人大偉是猶太人,珍珠是臺山妹而她的伴侶百合是德州人,費南度是菲律賓人而他的「配偶」金諾是義大利裔美國人,這個集聚在「Tea for Two歡樂吧」中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小社群,由於來自世界各地幾乎可以構成一個小型聯合國,就戀人間的真情和社群中的友誼而言,他們與異性戀社會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愛滋病「瘟疫」,使這些同性戀者深受其害,當大偉也染上愛滋病,決心和東尼同赴天國之際,這些同性戀者一起到他們的住處為他們送行,小說最後在倖存者們高唱〈Tea for Two〉的狂歡中結束。
〈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小說所描寫的內容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世界,而具有了世界化的色彩,這不僅體現為小說名稱的英文化,小說人物的聯合國化,而且也是指這兩篇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同性戀和愛滋病,也是一個超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性現象。〈Danny Boy〉中雲哥和丹尼的「相互扶持」,以及〈Tea for Two〉中東尼和大偉等人的相濡以沫,同生共死,無疑突顯了人類的一種共相:愛是不分性別和種族的,而愛滋病的蔓延,也不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問題,而是我們人類今天必須面對的共同現實。小說向人們展示的是,在愛滋病面前,人類已經打破了性別、種族、國家和文化的心靈隔閡和區域界限,在一起共同承擔和面對這一世界性的災難。
如果說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隱含的「中」、「西」(文化)不平等的事實,〈夜曲〉中吳振鐸失敗的婚姻,體現的是「中」、「西」(文化)的不和諧,那麼在〈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小說展示的則是「中」、「西」(族群和文化)的融合(雲哥對丹尼的照顧、眾多同性戀「配偶」的構成,以及大偉和東尼家裡中西合璧的家具布置,都說明了這一點),不論「中」、「西」(民族、國家)都承擔了同樣命運,「中」、「西」(整個世界)實際上已成為難以區隔的命運共同體。很顯然,白先勇在這兩篇作品中,一改他過去以國族(中國)立場來表現中國(人)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做法,而以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將世界放在不分「中」「西」的狀態下,描寫世界範圍內的共同問題。這樣的一種轉變,對於白先勇來說,無疑是一次創作上的突破和質變。
於是,我們在《紐約客》中看到,白先勇的筆觸,從表現中國人天上人間的「謫仙」,到中國人對政治的「覺悟」,再到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面對「瘟疫」,其間的變化轉型,其實是在逐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從面對「中國人」時所持的國族(中國)立場(思考中國人的海外命運和中國人的政治歷史),轉而為面對「中國人+外國人」時採取不限於特定民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主義眼光(思考人類不分種族性別文化的宗教大愛和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從中體現出的,是白先勇對人類的觀察視野和包容心,愈見廣闊。
《紐約客》的出版昭示出,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了有大蘋果之稱的世界性都市紐約。與此同時,《紐約客》的出版也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人)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並且,〈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只是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應當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註:李彤在讀書時被美國同學視為「中國的皇帝公主」,黃鳳儀淪落風塵後「蒙古公主」成了她的招牌—這或許可以說明她有「公主」的氣質,而她的過去也當得起公主的稱號。李彤雖然沒有成為風塵女郎,但她最後的行為和處境,事實上已成為高級的風塵女郎。
後記∕白先勇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初到美國第一個落腳的大城便是紐約,因為幾位哥哥姐姐都住在紐約附近。六三、六四年的夏天,我在紐約渡過兩個暑假。我一個人在曼哈頓的六十九街上租了一間公寓,除了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上暑期班外,也在雙日出版公司Double Day做點校對工作,校對《醒世姻緣》的英譯稿,其餘的時間,便在曼哈頓上四處遊蕩,踏遍大街小巷,第五大道從頭走到尾。
紐約曼哈頓像棋盤似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每條街道個性分明,文化各殊,跨一條街,有時連居民的人種也變掉了,倏地由白轉黑,由黃轉棕。紐約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移民大都會,全世界各色人等都匯集於此,羼雜在這個人種大熔爐內,很容易便消失了自我,因為紐約是一個無限大、無限深,是一個太上無情的大千世界,個人的悲歡離合,飄浮其中,如滄海一粟,翻轉便被淹沒了。
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收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開頭的幾篇如〈上摩天樓去〉等並沒有一個中心主題,直到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從紐約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
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接著又寫〈謫仙怨〉,其實同時我也在進行《台北人》系列,把時間及注意力都轉到那個集子去了,於是《紐約客》一拖便是數十年,中間偶爾冒出一兩篇,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仍舊敞開,在接納許多魚貫而入的飄蕩靈魂。
我的出版人為等待出版這個集子恐怕頭髮都快等白了,目下只有六篇,也只好先行結集。
二○○七年七月五日
【預購】台北人(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35.00「一個作家,一輩子寫了許多書,其實也只在重複自己的兩三句話,如果能以各種角度,不同的技巧,把這兩三句話說好,那就沒白寫了。
《台北人》對我比較重要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白先勇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譯者:陳榮彬)
Regular price $36.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英國知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認為《白鯨記》是美國文學代表作,它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曾經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激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創作靈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於《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大副!
《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
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史詩般的海洋文學鉅著,擁有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場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艦迷航記》與《海賊王》等品牌及無數影視藝文創作的命名及取材靈感來源,梅爾維爾還被譽為美國「莎士比亞」!
「叫我伊什梅爾吧。」
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個聰明而意志堅定的船長,四十年的航海與捕鯨經驗讓他對各大洋的海況及鯨群分布熟悉無比。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敵的抹香鯨咬斷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敵。
主角伊什梅爾厭煩了陸地上的枯燥生活,決定到海上冒險,他在旅店中認識了來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島、當過捕鯨船魚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號。
滿心怨念的亞哈船長一心要向莫比敵復仇,他對水手承諾,最先發現那隻白鯨的人就賞一枚金幣。他的執念使他不顧大副星巴克的勸導,也無視拉結號船長驟失愛子的傷痛。
執意在滔滔巨浪中與莫比敵一決生死的亞哈,終於將一整船人帶往地獄。最終,只有伊什梅爾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漫長而驚險的故事:一個關於大海的故事,一個關乎人性的故事,呈現出人類以己身的力量去對抗大自然的過程。小說中的白鯨莫比敵就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態。它呈現悲觀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轟動歐美文壇。
《白鯨記》結合了虛構與寫實兩種寫作手法,梅爾維爾用敏銳和感性的視角社會,通過小說來表達自己對整個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思考與評價。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國內各界專家學者作家齊聲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何曼莊(作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馬耀民(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惠菁(作家)
郭強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以動物為鏡》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淇華(作家)
賴慈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181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1837年因家境緣故自奧爾巴尼學院輟學,之後曾經務農、從事過一般職員及小學教師等工作。1841年起接續在捕鯨船與遠洋商船上擔任水手,經過數年海上漫遊返國後,1845年起投入寫作,頭五部長篇小說讓他成為頗受歡迎的冒險小說家。接著他以海上生活經驗開始構思第六部長篇《白鯨記》,這部小說花費17個月才完稿並於1851年出版,然而首刷1000本於出版後首年竟只賣出5本,其餘庫存因倉庫失火而遭焚毀。由於此後的長短篇小說銷售不佳,他於1860年代後期轉而寫詩,但已無出版商願為其詩集提供預付版稅,只能自費出版。1891年,梅爾維爾潦倒以終,逝世於紐約。
梅爾維爾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喚起評論界與市場的重視,將他與愛倫‧坡及馬克‧吐溫並列為美國文學的奠基者。出版已屆70年的《白鯨記》此時方才得到應有的讚揚,被公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連同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及《錄事巴托比》成為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的傑作。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還有《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41屆金鼎獎評委。
導讀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
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白鯨記》作者梅爾維爾,以他兩年多職業水手及捕鯨船水手經驗,加上美國捕鯨船在南太平洋獵捕抹香鯨的種種傳說為基礎,於一八五一年寫成《白鯨記》。
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若以「海洋精神價值」來看待《白鯨記》這部作品,它的確是鼓舞了美國社會向海探索的動能,也讓美國長期掌握絕大部分的海洋資源而成為如今全球超級強國。
《白鯨記》中的主角船,皮廓號,來自南塔克特島。這座位於美國東北方麻薩諸塞州南部、面積不到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數千人的蕞爾小島,竟然曾經是世界中心。(美國捕鯨船最多時高達七百艘,大約有一萬八千名水手,每年帶回極為可觀的鯨油產值,對全球鯨油市場形成重大影響。)
南塔克特島,是上百艘美國捕鯨船的母港,藉由這些捕鯨船,這座島嶼連接了占地球表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提供全球純淨芳香的抹香鯨油和極為珍貴的抹香鯨鯨蠟(鯨腦油)。
《白鯨記》記述了陸地資源有限的島嶼,如何往四面八方去探索、去征戰這開闊深邃的水世界。美國捕鯨船航跡遍布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如書中所形容的,「氣勢足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加上兩百多年前他們的捕鯨船已航遍全球海域,並以《白鯨記》這樣的海洋文學作品,將海洋精神內化為美國社會積極向海探索的針尖,掌握陸地資源的同時也及早掌握了大洋,奠定了強國龍頭地位。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的。海洋歸他們所有,兩世紀前,他們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上來回耕耘。」
想想當年的情景,一趟捕鯨航程甚至長達三、四年,航途中往往有好幾年沒機會看見陸地,而且船上是重勞力的單性社會,當時的船隻藉風帆航行,船上並沒有冷凍、冷藏設備來保持食物的新鮮,船上沒有精密航儀或準確的氣象資訊來確保航行安全,除了天候海況的嚴厲考驗,還得面對海盜船的威脅。
當他們發現抹香鯨噴氣時,捕鯨船放出手划的小艇,以臂力拋擲魚叉來鏢獵體型龐大的抹香鯨。著鏢後,小艇常被獵物拉著跑,甚至整艘被拉沉,獵捕過程中他們時時得面對巨鯨的困獸之鬥。一趟捕鯨航程中,斷手殘腿不講,死掉幾個也算平常。這是個工時長且危險度極高的作業,為何還有人願意出航從事捕鯨工作?
我們也許會輕易地以「有錢能使鬼推磨」來作推想,但無論如何,捕鯨船是一艘艘海洋探索的尖兵,他們航行到天涯海角,航行到最偏遠、最不為人知的全球海域角落,捕鯨船甚至探勘了許多當年尚未被畫在地圖上的蠻荒小島。
書中寫道:「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真正偉大的航海家,是那沒沒無聞的南塔克特島捕鯨船船長」、「那些知名航海英雄的南太平洋冒險事蹟,不過是靠著船堅炮利去征服捕鯨船早已航遍的海域,這些英雄事蹟,若以捕鯨船標準來看,根本不值得寫進捕鯨船的航海日誌裡」。
雖是平民捕鯨事業,但這本書如實記述了他們如何開疆闢海,如何締造了人類歷史中偉大的航海精神。
《白鯨記》是史上第一本以鯨魚這種巨大生命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可說是現代鯨豚自然寫作的濫觴。
作者是捕鯨漁人並非生物學者,但因為親臨現場,以其觀察及感想,按照鯨類體型大小,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區分為大型鯨魚、中型鯨魚、小型鯨魚三大類。書中對於分類的描寫,細膩到以抹香鯨、虎鯨與鼠海豚作為這三類鯨魚的代表。
作者在鯨種名稱或鯨類生態的認知,也許與現代生物辨識及分類上有所差異,但這可是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紀錄。當時,絕大部分人類生活腳跡還固封在陸地上,能做到這樣的鯨類觀察紀錄,生態成就已非同小可。
但作者在書中謙虛地說:「這一整章鯨類學,只是一份草稿而已。」對鯨類這種龐大神祕生命的描寫,或許是不難發揮的好題材,但若是無法親臨現場,只是憑藉想像,恐怕連具象描繪都會有很大問題。
個人多年與鯨豚接觸,了解牠們完全不會惡意攻擊船隻或攻擊人類,反而是相當友善船隻、親近人類的海洋動物。但若是受到攻擊,特別是攻擊母子對中的仔鯨,牠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子女,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母鯨通常會因而與人類拚死一搏。看過一篇報導提及《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捕鯨船獵殺了抹香鯨的仔鯨,導致母鯨撞擊捕鯨船的意外事件。
《白鯨記》也是人類第一部以捕鯨歷史和補鯨文化撰寫成的作品。
本書不僅對當年捕鯨船的空間配置做了翔實的描寫,也對獵鯨工具、獵鯨過程、如何提煉鯨油等等,一一都做了極其細膩的介紹。
任何一項產業,自然而然都會累積形成與這領域相關的特殊文化,本書雖屬小說作品,但書中如實留下了珍貴的「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由於生態保育及尊重生命觀念的普及,捕鯨產業將快速式微。捕鯨儘管不是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產業,但在人類歷史上因為這產業所開創的事蹟,這本書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與線索。
閱讀這本書時,或可擺一張世界地圖,一路追索捕鯨船皮廓號的航跡。
書中寫道,皮廓號經過巽他海峽後,進入南中國海,再經由巴士海峽看見福爾摩沙,然後到達日本海這段航程。這段讀來特別有感,因個人常在花蓮海域賞鯨船上遇見太平洋抹香鯨群。
這群抹香鯨經過比對證實,有好幾頭像老朋友一樣,已好幾年好幾次來到花蓮海域。當牠們友善來到賞鯨船邊噴氣、浮窺、甩尾及舉尾深潛等水面行為,比照這本書中描寫獵殺牠們的種種慘烈畫面,我想,牠們兩百年前的祖先應該曾經與《白鯨記》所描述的來自美國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交過手吧。
聽過一位鏢船老船長的敘述:他曾經在墾丁海域刺殺大翅鯨母子對中的仔鯨,在拉拔這頭仔鯨時,發現整艘船從船底被扛起來,險些翻覆,原來是母鯨憤怒地想扛翻這艘鏢船。
幸好這些都已經過去,如今我們與太平洋鯨豚的關係,日愈親善友好。
《白鯨記》是一部以鯨類為主題的海洋小說。作者梅爾維爾除了旁徵博引善用典故,閱讀本書時也能同步感受文學修辭之美以及作者如何布局這部小說最後的悲劇高潮。
篇幅達六百多頁的長篇敘述中,對於捕鯨船皮廓號,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形容:「這是一艘高貴的船,但不知為何充滿著濃濃的憂愁。所有高貴的事物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書中形容亞哈船長:「這樣的人物就算骨子裡帶有幾分故意的病態……也絲毫不會貶損他的價值。只因病態就是任何偉大的悲劇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他們第一次遇到白鯨莫比敵時,對尋鯨報仇者的形容是:「這個人的血已經沸騰,他的脈搏跳得讓整個甲板都跳動著。」
作者有計畫地帶引讀者的心,一波一浪痕地一起航行,一起搜尋莫比敵這頭白鯨。
海這樣寬,這樣深,要找到特定的一頭鯨,恐怕比大海撈針還要不容易。也許不少人因而質疑,書中故事的真實性?
個人在海上尋鯨多年,認識許多位長年在海上工作的船長,他們真的如書中所形容的:「就是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好幾次類似的經驗,船長時常毫無道理的讓船隻轉彎或掉頭離開,然後,船邊就出現難得一見的鯨種。
《白鯨記》值得用多元視角來仔細閱讀,關於遼闊的大海、神祕的巨鯨和深沉的人性。
譯後記(節錄)
Moby-Dick的前世與今生
「叫我伊什梅爾吧。」――(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在狂想中,我任由一對對鯨魚漂進我的靈魂深處,彷彿無止盡的鯨魚隊伍,其中有個戴著頭巾的龐大幽靈,像是高聳空中的雪丘。」――(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此時,皮廓號正從南方與西方海面逐漸接近福爾摩沙與巴士群島,而兩者之間就是能夠從南中國海通往太平洋的熱帶航道。」――(引自第一〇九章〈亞哈與星巴克在船艙裡〉)
「那哀愁的天空看來透明、純淨、柔和,充滿女人味,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引自第一三二章〈交響樂〉)
《白鯨記》的前世
一八二○年,一艘來自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艾賽克斯號(Essex)在南美西岸外海兩千哩處遭一頭八十呎長、八十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二十名船員搭小艇逃生,在海上漂泊數個月後才獲救,最後僅八人倖存。劫後餘生的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寫成《捕鯨船艾賽克斯號遇難記》(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一書,成為美國小說家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靈感,寫出小說Moby-Dick,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為《白鯨記》的海洋文學奇書。他在《白鯨記》第四十五章曾引用一小段卻斯大副浩劫餘生的告白,他將遭遇的白鯨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一八三○年代晚期在智利摩卡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二十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
《白鯨記》的粉絲們
《白鯨記》作者赫曼.梅爾維爾是紐約富商之子,但父親破產後在他十二歲時即已去世,致使他年僅十五就被迫離校養家,十九歲開始當商船水手,後來在幾年的海上生涯中曾經當過四、五個月的捕鯨船魚叉手,因此他有很多小說都是根據航海以及在外國見聞而寫成的,最早的作品是一八四六年的《食人島》(Typee)。梅爾維爾在婚後三年(一八五○年)從紐約市移居麻州,成為前輩小說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鄰居,在這位前輩小說家的鼓勵與幫助下,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完成《白鯨記》,且在扉頁上指名要把小說獻給霍桑。不過,小說出版後銷路其實不好,甚至在他於一八九一年已七十二歲的年紀去世時,小說早已絕版多年,據說在這作品問世到作者去世的四十年間,只賣出三千兩百本。但《白鯨記》這本書的文學聲譽彷彿倒吃甘蔗,在他死後才受到越來越多重視,我們甚至可以說梅爾維爾為「海洋小說」奠立了典範。《海狼》(The Sea-Wolf)的作者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創作海盜小說經典《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的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都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間也有許多粉絲,像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說他真希望《白鯨記》是他寫的,而巴布.狄倫(Bob Dylan)則是在領獎演說中直言,除了荷馬史詩《奧德賽》與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反戰經典小說《西線無戰事》之外,《白鯨記》是他最大的靈感來源。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最迷人的地方當然是那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之間那種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白鯨記》的百年滄桑史
但事實上,《白鯨記》能獲得如今的文學地位,也是經過許多波折。一開始在美國反應不佳,到了作者去世時,《紐約時報》為他撰寫的訃聞甚至還把書名給拼錯了。不過,梅爾維爾在英國倒是擄獲了一小群支持者,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英國已經有不少記者、小說家、詩人讚賞《白鯨記》與其他作品,素有「阿拉伯的勞倫斯」之稱的英國軍官兼作家T.E.勞倫斯(T. E. Lawrence)自稱書架上擺了三本不朽巨作: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另一本就是《白鯨記》。在美國方面,一九二一年是梅爾維爾鹹魚翻身的關鍵年: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教授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出版《美國小說》(The American Novel)一書,稱《白鯨記》是美國浪漫主義的巔峰,而且同系教授雷蒙.威佛(Raymond Weaver)也撰寫文學傳記《水手與神祕主義者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Mariner and Mystic)。到二○年代末期,世界各國又開始出現《白鯨記》譯本,包括芬蘭文(一九二八)、法文(節譯本,一九二八)、德文(一九二七)、俄文(一九二九)與義大利文(一九三二)。到了一九四一年,第一本《白鯨記》法文全譯本(一九三九年問世)的譯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甚至還寫了一本小說叫做《向梅爾維爾致敬》(Pour saluer Herman Melville),透過他的想像虛構出梅爾維爾在倫敦的奇遇,還有為何他決定寫出《白鯨記》。到了一九四○年代晚期,也就是《白鯨記》問世近百年後,它才真正成為一部文學經典,進入世界各地學界的研究領域以及開給學生的指定書目中。
《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的出版背景
在介紹曹庸之前,必須說明一下他的譯本的出版背景。據大陸學者鄒振環在《二十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一書中所言,一九四九年之前上海的翻譯出版活動蓬勃發展,中共掌政後於一九五○年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隨後即將群益出版社、海燕書店、大孚出版公司合併成立公私合營的「新文藝出版社」,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編輯部,五四年又有更多出版社併入。而且這樣的合併趨勢在上海持續推進,原本三百多家出版社減為十家,而且分工明確,新文藝出版社專門出版翻譯文學書籍,而且因為政治正確的問題,在中美持續交惡(當時仍在打韓戰)的情況之下,能獲得翻譯出版的美國文學作品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徳萊塞(Theodore Dreiser)等社會問題意識較為明確的作家,因此《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在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內容不帶種族歧視色彩(甚至反種族歧視),並且主動揭露社會壓迫的問題,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梅爾維爾筆下的皮廓號彷彿美國社會的縮影,除了船長、船副等白人角色,幾位魚叉手魁魁、塔許特哥、大狗分別是島國野人、印地安人與黑人。據統計,整本小說中三十位水手的國籍總計有十八個。所幸曹庸在一九五五年就完成譯文初稿,經過三次修訂後於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不久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動接連席捲中國(事實上百花運動已於一九五六年展開,大批藝文界人士遭打成右派),許多知識分子都慘遭下放、批鬥,或許再晚一點他就沒機會翻譯,而《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否順利出版,也會充滿變數。
第一位中文譯者曹庸
曹庸原名胡漢亮(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是廣東汕頭人,後來前往上海讀書與發展。中國大陸易幟後,於一九五三年獲調前往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外國文學編輯,後來也擔任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文學編輯,並且翻譯過許多英文文學作品像是喬治.愛略特(George Eliot)的《織工馬南傳》(Silas Marner),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殺人者〉(“Killers”)、〈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等等,不過最有名的當然是梅爾維爾Moby-Dick的第一個譯本《白鯨》。曹庸之子孫予(本名胡南榆)也是個知名譯者,譯有哈代(Thomas Hardy)的《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與綏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等。翻譯Moby-Dick的過程中我常常有個問題浮現腦海:在前網路時代,曹庸到底是怎樣翻譯這一本充滿航海術語、《聖經》典故、哲學思考、海洋科學知識的天書?他的參考資料都是哪來的?總計翻譯了多久?曹庸已經仙逝三十一年,這些問題恐怕將會永遠成為未解之謎。
翻譯哪裡難?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在翻譯時主要是使用美國作家Margaret Guroff所整理好的文本(以美國的初版Moby-Dick為基礎,參考後面的一些不同版本)以及注解,全都可以在Power Moby-Dick網站(http://www.powermobydick.com/)上取得;另外,美國作家Evelyn C. Leeper的網站(http://leepers.us/evelyn/mobydick.htm)所提供的注釋與詮釋也幫了我不少忙。但這些都只是知識性的難題,同樣令人為難的還包括這部小說的全部一百三十五章有長有短,短則幾十個英文字,最長則是近八千字,很難調整翻譯工作的節奏,而且小說使用了戲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體,還有大量對話內容必須根據講話者的個性調整語氣。這本小說不只是一部文學巨著,裡面也有許多令人讚嘆的哲學思考,例如第七十三章提及:「本來皮廓號一直都是向右傾斜,因為掛著抹香鯨的頭,如今兩邊都掛上鯨頭後,船身又再次恢復了平衡。只不過,我想你應該也很清楚,船身背負的重量可不輕啊。皮廓號就像本來掛著哲學家洛克的頭,往右邊偏,現在掛上康德的頭之後,又往另一邊偏過來了。只是情況非常危急。有些人總是想要努力維持船身的平衡。噢,你們這些笨蛋!把那些鯨魚的頭、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一丟不就得了嗎?如此一來,你的船身又可以輕飄飄地保持平衡啦!」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而康德則是歐陸理性主義(Rationalism)大家,主張先驗知識的存在,或許梅爾維爾是暗指我們必須在經驗與理性之間保持平衡?但幽默的他甚至還叫大家「把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丟」,這樣就不必煩惱啦!像這種集合了哲思、比喻、幽默等各種元素於一處的段落在書中俯拾皆是,這或許是過去一百六十八年來它能獲得許多文學名家欣賞的最大原因。
《白鯨記》的譯本
《白鯨記》的第一個日文譯本於一九四一年先有一部分問世(河出書房出版,譯為《白鯨》,且這譯名始終獲往後的譯本採用),到了一九五○年代才完整出版,收錄在知名的岩波文庫中,譯者是翻譯家阿部知二。另一位知名翻譯家田中西二郎的第一部譯作就是《白鯨記》(一九五○年),收錄在同樣也很知名的三笠書房新潮文庫。一九五○年代是《白鯨記》日譯的黃金年代,有許多譯本出現。至於中譯本,除了前述一九五七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的曹庸先生譯本《白鯨》,國內幾家出版社提供的《白鯨記》全譯本其實都是以曹庸版本為基礎去進行小幅改寫的「偽譯本」,而這也是「翻譯偵探」賴慈芸老師已經偵破的一個案子。除了曹庸之外,據我所知,中國出版界重譯Moby-Dick的風潮起始於一九九○年代,大致上都是譯為《白鯨》,由一九九六年的羅山川譯本拔得頭籌(二○○四年楊善錄與高路合作的譯本是個例外,書名是《鯨圖騰》,只因那一年稍早中國有一本暢銷小說叫做《狼圖騰》,作者是姜戎)。
只有成時、張子宏與曉牧的三個譯本,因此無法一一比對這些譯本是否有參考甚或大量抄襲曹庸譯本的痕跡。不過,當我在瀏覽這些譯本時,不免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自我期許必須創造出一個比曹庸譯本更為流暢好讀,而且在用語上也比上述十一個譯本更能貼近臺灣讀者日常習慣的全新譯本。
*謝辭*
最後,在此要感謝幾位讓這個譯本得以出現的人。程道民先生是當初找我翻譯Moby-Dick的編輯,只可惜我一再拖稿,沒能與他完成合作,甚為遺憾。此外,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胡金倫兩位先生大力支持這個譯本,責任編輯張彤華小姐在我翻譯過程中屢屢提供編輯、翻譯與精神上的襄助,對此我充滿感激。更要感謝妻子郭嘉敏小姐兩年多來的督促與陪伴,否則我沒辦法完成這四十一萬字譯稿。最後要感謝作者梅爾維爾:今年八月一日是他的兩百週年冥誕,希望大家能多讀他的作品。
【延伸閱讀】
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尋找白鯨記》(In Search of Moby Dick)。
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
埃里克.傑.多林(Eric Jay Dolin)。《利維坦:美國捕鯨史》(Leviathan: The History of Whaling in America)。
【預購】論小說與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Regular price $27.00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