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3–1960
- 6醫療保健
- 9786263155794
- 9786263904651
- 9786264022125
- 9786267008829
- 9786267189672
- 9786267468685
- 9786267537848
- 9786267555835
- 9786267561218
- 9786267596586
- 9786267641255
- 9786267650257
- 9786267662182
- 9786267669044
- 9787521755879
- 9789861345246
- 9789863236702
- 9789863236719
- 9789863573296
- 9789863925606
- 9789864063604
- 9789864064328
- 9789864064533
- 9789864064632
- 9789864507702
- 9789864513482
- 9789864897360
- 9789869202176
- 9789869575195
- 978986989205
- 9991140325041
- A Job to Love: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fulfilling work by better understanding yourself
- and How You Can Intervene Effectively
-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
- and Upward Mobility in America
- Andrea Owen
- Antonio Damasio
- Barry M. Prizant
- Bill Gates
- Cancel Culture
- Cindy
- Deborah Lipsky
- Devon Price
- Experience Meltdowns
- Faction Press
- Feeling
- From Anxiety to Meltdown: How Individual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Deal with Anxiety
- How to Stop Feeling Like Sh*t: 14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from Happiness
- Humanise
- Janet Y. Chen
- Jonathan Haidt
- Julian Nida-Rümelin
- Just Jack
- Just Jack◎Ou.Y
- Manifest Tantrums
- Motherhood
- Ou.Y
- QUEER(电影主视觉书衣版/垮世代理论教父作品之四十周年出版纪念)
- QUEER(電影主視覺書衣版/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之四十週年出版紀念
- Short stories
- Singapore's Sex Workers
- Source Code: My Beginning
- stephanie kiser
-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 The Bill Gates Problem: Reckoning with the Myth of the Good Billionaire
- The Missing Anthology
- The Missing Anthology: Stories from Singapore's Sex Workers
- The School Life
-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 Thomas Heatherwick
- Tim Schwab
- Uniquely human: 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 autism
- Unmasking Autism: Discovering the New Faces of Neurodiversity
- Wanted: Toddler’s Personal Assistant: How Nannying for the 1% Taught Me about the Myths of Equality
- William S.Burroghs
- 一份值得热爱的工作……在哪里?“人生学校”的职涯新提案,钱和快乐一起赚!
-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
-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
- 世界歷史
- 世界通史
- 中信出版社
- 中医医学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化
- 中國歷史
- 中醫醫學疾病
- 九歌出版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受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 事物的奇怪顺序(修订版):神经科学大师剖析生命源起、感受与文化对人类心智发展的影响
- 二十張出版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 人文
- 人文地理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本建筑: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
- 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 人物傳記
- 人生学校
- 人生學校
- 人際關係
- 人類學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4
- 他是忧郁,不是失智了:老年忧郁症,难以察觉的心病(二版)
- 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
- 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二版)
- 仲間出版
- 作品集
- 傳奇人物
- 傳記
- 先覺
- 全彩图解:用地理说世界历史—房龙地理
- 全彩圖解:用地理說世界歷史—房龍地理
- 全球經濟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再見了 再見adeus adeus 愛的B面
- 再见了 再见adeus adeus 爱的B面
- 凌明玉
- 劳丽·扎列斯基
- 勞麗·扎列斯基
- 化學
- 医疗保健
- 卢卡斯
- 原來我有自閉症
- 原始碼
- 原来我有自闭症
- 原點
- 反思生命起源
- 取消文化:从启蒙的兴起到网路公审,失控的言论自由如何成为当代民主与政治上的困境?
- 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
- 台灣
- 史蒂芬妮‧基瑟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文學
-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
- 吳三桂
- 吳凱琳
- 和田秀树
- 和田秀樹
- 哲學
- 商周出版
- 商業理財
- 图解自闭症类群障碍ASD:有效发挥孩子潜能、改善人际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畅销修订版]
- 國際趨勢
- 圖文書
- 圖解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有效發揮孩子潛能、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自理能力[暢銷修訂版]
- 外文
- 大時代
- 大辣
- 天下雜誌
- 失控的焦慮世代
-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 失智
-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 失智症
- 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
- 女同
- 如何停止不開心
-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5):大清风云篇【萌猫漫画学历史】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5):大清風雲篇【萌貓漫畫學歷史】
- 威廉・S・布洛斯
- 安东尼欧·达马吉欧
- 安德莉·亞歐文
-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 宮本信也
- 家庭
- 寶瓶文化
- 寶鼎
- 小說
- 川普2.0时代:全球贸易战、霸权竞争、地缘冲突,如何在经济动荡的乱局中找到机会?
- 川普2.0時代:全球貿易戰、霸權競爭、地緣衝突,如何在經濟動盪的亂局中找到機會?
- 平安文化
- 康、雍、乾三帝
- 建築
- 建築史
- 張綺容
- 強納森·海德特
- 当代小说
- 当我们写作,我们写的是什么
- 彼岸的川婆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裡勵志
- 心靈工坊
- 心靈成長
- 志愿单亲:不需谁来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单身生养实践
- 志願單親:不需誰來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單身生養實踐
- 悅知文化
- 愛情
- 感受思想
- 懂得精准观察,就能清晰表达
-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
- 成功法
- 我不是故意发脾气:认识与因应自闭症者的焦虑与崩溃
- 我不是故意發脾氣:認識與因應自閉症者的焦慮與崩潰
-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
-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
- 我懂,你的独舞世界:自闭症不怪,他们只是与众不同
- 我懂,你的獨舞世界:自閉症不怪,他們只是與眾不同
- 戴文‧普莱斯
- 戴文‧普萊斯
- 托馬斯‧海澤維克
- 托马斯‧海泽维克
- 政治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化跨越
- 文學小說
- 文學記錄
- 新加坡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手父母
- 新文潮出版社
- 方舟文化
- 明末清初
- 書
- 書泉
- 曹聰
- 有罪推定
- 本地
- 朴鐘勳
- 朴钟勋
- 李佳穎
- 李昂
- 林姿呈
- 林宝华
- 林寶華
- 梨泰院樹洞旅社
- 歷史
- 母語
- 比爾·蓋茲
- 流浪到此为止:我与600只动物不可思议的生活(简体)
- 流浪到此為止:我與600只動物不可思議的生活(簡體)
- 海外
- 海鴿
- 深谷百合子
- 清朝
- 溝通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照護
- 特殊教育
- 犹利安·尼达诺姆林
- 猶利安·尼達諾姆林
- 理想混蛋
- 生命潛能
- 生命科學
- 生涯規劃
- 生物學
- 男同
- 男同志
- 男女
- 當代小說
- 當代思潮
-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
- 疾病
- 疾病百科
- 療愈
- 白象文化
- 盧卡斯
- 看見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理解記憶、五感、時空出現障礙的原因
- 破解盖兹迷思:谁给他的权力,揭穿慈善大富豪的神话
- 破解蓋茲迷思:誰給他的權力,揭穿慈善大富豪的神話
- 社會學
- 社會學概論
- 社會議題
- 筧裕介
- 簡體
- 精神疾病
- 精神科
- 經典
- 經濟
- 網路與書出版
- 繁體
- 羅智成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美洲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人
- 联合文学
- 聯合文學
- 職場
- 肥志
- 臉譜
- 自轉星球文化
- 自閉症不是疾病
- 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 自闭者的面具,为何戴上,如何卸下
- 英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萌貓漫畫學歷史
- 蒂姆·施瓦布
- 藝術設計
- 親子教養
- 親子關係
- 觀念
- 診斷天使的鬼臉: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強迫症、巴金森氏症的中醫治療(4版)
- 詩
- 詩緒:我的詩學筆記
- 語言
- 說話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 譯者: 吳煒聲
- 譯者:建霞
- 譯者: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 譯者:李怡萍
- 譯者:楊詠婷
- 譯者:楊詠翔
- 譯者:殷麗君
- 譯者:葉雅婷
- 譯者:蕭秀姍
- 譯者:許瑞宋
-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 譯者:謝慈
- 譯者:金學民
- 诊断天使的鬼脸
- 译者:许雅淑,李宗义
- 谁的“国语”?谁的“普通话”?:从官方政策、教育现场、大众传媒到常民口说习惯,看两岸语音标准化如何为社会规范、身分认同与国族政治服务
- 貝瑞‧普瑞桑
- 贝瑞‧普瑞桑
- 退化
- 進烤箱的好日子
- 遠足文化
- 邹国苏
- 都市設計
- 鄒國蘇
- 酷儿小说
- 酷兒小說
- 醫學疾病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醫療保健中醫
- 野人出版社
- 鍾昀芝
- 鍾玉玨
- 钟昀芝
- 長篇小說
- 长篇小说
- 陈怡君
- 陳乃菁
- 陳怡君
- 高寶
- 黃致豪
- 黛博拉·利普斯基
- (譯者:杜子倩)
- (譯者:賈開吉)
- (譯者:黃詩婷)

【預購】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A Job to Love: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fulfilling work by better understanding yourself◎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譯者:謝慈)
Regular price $34.00
【預購】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Cancel Culture◎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ümelin)(譯者:杜子倩)
Regular price $31.00- 早在希臘時期,「取消文化」現象就已經存在?
- 過去的宗教權威不容質疑,是否也是一種「取消文化」?
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被控荼毒年輕人的思想而死、伽利略宣揚日心說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軟禁。
這正是取消文化的目的──壓制那些不受歡迎的發言,並使發言者保持沉默。
網路暴力、集體公審、獵巫行為……取消文化正在滲透社會各層面!
- 取消文化如何威脅我們的民主體制?
- 為何取消文化會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
自啟蒙以來,人們看似脫離威權與宗教的掌控,言論獲得自由,理性使我們包容、接納所有意見。然而,這卻醞釀著一場風暴:社會以正義與真理之名、為了鞏固己見而打壓「異議者」,形成民粹主義與既得利益者的溫床。
本書作者猶利安·尼達諾姆林深入剖析取消文化的本質、啟蒙的來由,以及取消文化如何影響現代社會的政治與民主體制,並揭示唯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抵擋不寬容及拒絕對話的取消文化對於社會的侵蝕。
作者簡介
一九五四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在慕尼黑和杜賓根大學主修哲學、物理、數學及政治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曾於美國明尼亞波利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杜賓根大學以及哥庭根大學擔任教職,教授哲學和政治理論,並曾以客座教授身分訪問美國、義大利和中國,亦曾來台訪問。曾被《焦點》(FOCUS)選為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曾於二〇〇一年一月至二〇〇二年十月擔任德國文化部部長一職;二〇〇三年曾應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和德國文化中心之邀來台北參加「歐洲論壇」系列活動。他是柏林人文大學的創校校長、德國倫理委員會的副主席,以及巴伐利亞數位轉型研究所的主任。
其他重要著作有:《結果論批判》(Kritik des Konsequentialismus)、《集體決策的邏輯》(Logik kollektiver Entscheidungen)、《經濟合理性與實踐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 Reason)、《做為合作的民主》(Demokratie als Kooperation)、《倫理學隨筆》(Ethische Essays)、《結構性的理性》(Strukturelle Rationalität)、《民主與真理》(Demokratie und Wahrheit)等。
相關著作:《性、愛欲、人文主義: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
譯者簡介
杜子倩
台北人,德國Aachen大學(RWTH Aachen)英文及德文碩士,荷蘭Oss成人教育中心荷文班結業。專事德文及荷文筆譯,亦從事德文及荷文教學。

【預購】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
Regular price $28.00作者簡介

【預購】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Humanise◎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譯者: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Regular price $52.00從全書翻譯到封面&內頁設計,海澤維克工作室耗時近一年審訂監製
●帶領所有人,對未來建築趨勢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設計師之一,作品種類繁多,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海澤維克工作室致力於讓我們的周遭世界更加歡愉和引人入勝。工作室的設計作品包括倫敦的新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會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預購】破解蓋茲迷思:誰給他的權力,揭穿慈善大富豪的神話 The Bill Gates Problem: Reckoning with the Myth of the Good Billionaire◎蒂姆·施瓦布(Tim Schwab)(譯者:許瑞宋)
Regular price $45.00◆一場關於金錢、權力與政治影響力的真相揭露與思論
比爾·蓋茲常在媒體前以充滿使命感的方式描述慈善事業,成功將自己從科技界的惡棍改造成世界上最受仰慕的人之一。即使近年的離婚訴訟和不當行為指控損害了他的公眾形象,然而,蓋茲基金會因投入巨資在世界各地拯救生命而廣被頌讚,世人因此假定它是真的力行慈善。
作者蒂姆·施瓦布查訪多年證明,其實蓋茲仍是他在微軟時的那樣—一個恃強凌弱並自以為義的壟斷者,一心想把自己的想法、解決方案和領導力強加於他人。究其本質,蓋茲不是無私的慈善家,而是一個權力掮客和聰明的工程師,創造出一種新方法,將驚人的財富轉化為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還使我們相信,我們應該為他取得權力喝彩,而非質疑。
長期以來,世界上最強大(和最隱祕)的慈善組織蓋茲基金會一直被眩目的光環籠罩,導致公眾無法有效監督。本書穿透表象,揭露蓋茲如何動用巨資取得對公共政策、私營市場、科學研究和新聞媒體的驚人控制權。無論是在美國推動新的教育標準、在印度推動醫療改革、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推動全球疫苗政策,還是在非洲推動西方工業化農業,蓋茲魯莽的社會實驗都已證明是不民主且無效的。在許多地方,比爾·蓋茲正在傷害他聲稱要幫助的人。
我們必須正視利用金錢干預政治的問題,因蓋茲基金會造成的問題,嚴重性不亞於匿名政治獻金或大企業的政治遊說。這是一種危險而不受約束的權力模式,已逐漸危及民主,需要我們積極關注。
本書特色
1.揭開鎂光燈與掌聲背後的比爾.蓋茲真面目
從微軟創立初期,蓋茲與保羅.艾倫的合作中多次重申自身主導地位,無論是股權分配還是公司營運。他的行為反映出不僅想勝過對手,甚至要完全掌控一切的個性特質,即便在推動蓋茲基金會業務時依然如此。
2.全面解讀蓋茲基金會及其矛盾
蓋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公共衛生、教育和農業問題,並聲稱拯救生命的使命。然而,基金會運作模式常被批評為過度集中權力,忽略受助者的真實需求。然而因其資助範圍廣泛,學界與輿論界出現「比爾寒蟬」現象—許多人因擔憂失去資助而不敢公開評論,在在凸顯蓋茲慈善模式的矛盾:雖標榜透明與問責,但實際上卻缺乏外部監督的重大矛盾。
3.提出重新審視富豪慈善模式的重要性
蓋茲基金會開啟富豪慈善的新時代,反映出超級富豪如何利用私人財富影響全球政策的新議題。蓋茲基金會的運作雖帶來一些正面影響,卻衝擊既有權力結構、壓制反對聲音以及阻礙真正的系統性改革,全球需要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可問責的慈善模式,避免將權力過度集中於少數富豪手中。
名人推薦
江魔 奸的好人系列作家
范世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游庭皓 財經直播主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各界好評
在新自由主義革命的第一階段,我們減稅、鼓勵科技壟斷、放鬆各種管制,並培養出一群世上前所未有的億萬富翁。隨著我們學會熱愛這種種變化(因為那些億萬富翁看來是在我們這個可悲的私有化世界裡積極行善的好人),第二階段就會到來。但是,多虧蒂姆.施瓦布對蓋茲基金會的辛辣揭露,暴富合理化的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請閱讀本書並認清這個殘酷的事實:那個世人喜愛的億萬富翁一點也不利他。——湯瑪斯·法蘭克(Thomas Frank),《堪薩斯州怎麼了?》(What's the Matter with Kansas?)的作者
蒂姆.施瓦布寫出對比爾.蓋茲這個惡霸慈善家的權威批判。施瓦布利用蓋茲的案例,講述一個根據仔細研究、引人入勝的故事,提出令人不安的權力慈善(power-philanthropy)難以問責的問題。——羅伯·庫特納(Robert Kuttner),《美國展望》雜誌(The American Prospect)共創始人暨共同總編輯
與其說這是一個壞人的故事,不如說它闡明了這個道理:任何人──無論他多聰明或富有──都無法利用金錢和科技,由上而下地解決世界的問題。本書有理有據、引人入勝的講述比爾.蓋茲如何嘗試利用命令拯救世界,清楚說明了大慈善(Big Philanthropy)的問題在於隨之而來的大傲慢。——道格拉斯·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富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Richest)的作者
在這本精闢透徹的書中,施瓦布敢於直面社會長期忽視的一個問題:公共衛生、教育和科學方面的政策,應該由一個行事隱祕、無需問責的億萬富翁主宰嗎?作者無畏地交出了我們迫切需要的答案。——索尼婭·沙阿(Sonia Shah),《下一場大遷徙》(The Next Great Migration)的作者
蒂姆·施瓦布追蹤金流,揭露這個事實:一個人如果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和極大的權力,就真的可以對世界各地的政府發號施令。本書告訴我們這種情況出現時會發生什麼事。施瓦布以高超的技巧和巨大的勇氣(考慮到蓋茲影響力之廣)拉開了帷幕,交出扒糞新聞的一部經典著作。——古騰普蘭(D. D. Guttenplan),《國家》雜誌(The Nation)總編輯
以華盛頓特區為根據地的調查報導記者。他為《國家》雜誌(The Nation)、《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和《英國醫學期刊》(BMJ)撰寫有關於蓋茲基金會的開創性報導,曾榮獲伊利獨立新聞獎(Izzy Award)和最後期限俱樂部獎(Deadline Club Award)。本書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藥品帝國》、《價值戰爭》和《千腦智能新理論》等數十本書。可以透過以下的網站聯繫:victranslates.blogspot.tw/

【預購】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二版)◎和田秀樹(譯者:楊詠婷)
Regular price $28.00【你身邊的老人家,有這樣的狀況嗎?】
◎抱怨這疼那痛睡不好,卻找不到病因
◎食欲不振、倦怠無力,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情緒低落、悲觀消極,有時焦躁易怒
◎記性變差、恍神散漫,懷疑別人要陷害他
→「上了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不會是失智了吧,這該怎麼辦?」
在以為這只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失智之前,
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憂鬱症。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
老年憂鬱因症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
讓我們開始認識它、發現它,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
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相較於失智,憂鬱是盛行率更高、也很容易造成失能的老年病症。
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高居各年齡層之冠,約為一般人的2倍,而且和憂鬱密切相關;
失智症常會併發憂鬱,老年憂鬱若未妥善治療,也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前兆。
老年憂鬱症的主要成因,
是大腦老化的〈生理因素〉和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致,
只要及時給予適當的生理與心理治療,病況就會明顯改善。
老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田秀樹,詳盡說明老年憂鬱症的身心病因和判別症狀,
並將其和失智、譫妄等老年認知障礙進行解說比較,
同時提供主要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知識。
在「老老照護」漸已成形的台灣社會,
對於老年憂鬱症患者,以及擔負照顧責任的配偶伴侶或中壯年子女,
本書都希望給予必要的支持與指引,
為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顧和生活品質而努力,共創無憂老後。
【關於老年憂鬱症,你必須知道的事】
◎老年人不只會失智,也會憂鬱,只要開始老化,人人都是憂鬱症預備軍
◎老年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的症狀表現,也會有妄想、記憶衰退等認知障礙症狀
◎老年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同樣是健忘,失智與憂鬱的差別在於「病識感」
◎老年憂鬱症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身心考驗,比失智症更為嚴苛
◎只要運用得當,藥物治療對老年憂鬱多有良好效果,無須抱持偏見與恐慌
【預防老年憂鬱症的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年輕,不要輕易將憂鬱症狀概括為老化現象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通訊軟體……讓老人家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
◎放下二分法思考和滿分主義,訓練自己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享用美食,可預防情緒老化;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收集醫療資訊做好準備,找到「心靈的家庭醫師」……
本書特色
◎台灣少見的【老年憂鬱症】醫療保健專書
老年醫療書籍多聚焦於失智症或抗老化防治,本書則為理想的入門讀本,呼籲大眾對於老化造成的幽微心理衝擊,有更正確的認知、更敏銳的察覺。
◎理性專業的解析中兼具人性化的照護思考
作者論理清楚明確、文筆平易近人,除針對老年憂鬱症的防治完整說明,也適時表達對高齡者身心照護的務實觀點和醫者關懷。
◎對於老年醫療與老人心理,我們都需要重新認知
時代進步延緩了身心老化,我們對老人的認知卻仍框限於刻板印象。即使已步入人生最後階段,老年人仍應享有肯定自我的生活權利與尊嚴,本書給予的提醒,讓我們在面對老化、與長者相處、擔負照顧工作時,都能以更貼近高齡者實際需求的角度來思考。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實用資訊】
◎老年憂鬱檢測量表: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index_06.asp
◎董氏基金會老年憂鬱防治資訊:www.happyaging.tw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carersupport.com.tw
◎求醫科別:全國各醫療院所精神科、老年精神科、身心科(若長輩抗拒看精神科,可先以失眠、腦力減退等身體症狀到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門診掛號,與醫師溝通長輩狀況,必要時再做轉介)
關懷推薦
詹鼎正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
朱為民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陳亭秀 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郭慈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主筆
◎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著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同時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在老年人最常見的「失智症、譫妄症、憂鬱症」這3D疾病中,憂鬱症可能是最難被察覺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老年憂鬱症,提早為老年人生多一份準備。——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
◎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發覺很多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了解都不夠,以致延誤了就醫。真心推薦大家閱讀本書,對家中的長者給予更適切的理解與照顧。——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陳亭秀
◎老年憂鬱非老化,而且與失智有很大的不同。本書提醒我們該如何幫助高齡者,不要只關注他們外顯的身體症狀,一味誤解他們對病痛的抱怨,而忽略了內在的心理疾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葉雅馨
◎作者的呼籲語重心長:「晚年罹患憂鬱症,可能在離開人世前,再也感受不到幸福快樂,是人生的悲劇。」唯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精神流行病,才能協助長者走出憂鬱黑潮,這本書做到了。——康健雜誌總主筆 張曉卉
◎本書提醒我們「老年憂鬱症」這個仍未受到應有重視的課題,整理了日常生活常見的情緒狀況,讓樂齡者本人或周遭的親友按文索驥,可說是誠意堅實的居家必備良書。對老人醫護而言,努力保持心情愉快,是超越科學因果的王道,當年輕一代已把身心症狀視為日常的一部分,老人的心理症狀也應當受到去除污名的正視。——Openbook閱讀誌書評
讀者佳評
◎我是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家屬,這本書好讀又發人深省,讓我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及生病的親人,比起以前獨自盲目摸索,如今我對事實有更清晰的理解,身心也更為放鬆。
◎罹患糖尿病的父親突然心情低落,甚至想要尋死,直到發現本書,我才驚覺他可能得了老年憂鬱症,立刻帶他就醫。真心希望和我一樣為此受苦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切身的幫助。
◎這本書讓我深感共鳴,高齡人口遭遇的身心衰退和失落,都是老年憂鬱的誘因。身處高齡化社會的我們,都必須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困擾,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美國卡爾梅寧格(Karl Menninger)精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精神科醫師,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系非常任講師(醫療經濟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專治抗老化與企業主管諮商)院長。
著有《原來,寬鬆一點也無妨》《與孤獨共處》《不被情緒勒索的51種方法》《錯誤百出的老年醫療與照護》《不再為父母的「老去」抓狂》《「忍耐」會使人老化》等書。
官方網站:www.hidekiwada.com
譯者簡介
楊詠婷
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選書企劃。譯有《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與其急著讀空氣,不如先讀懂自己的心》《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仲間出版)《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等書。
E-mail:norikoyang1973@yahoo.co.jp
![【預購】圖解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有效發揮孩子潛能、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自理能力[暢銷修訂版]◎ 宮本信也、鄒國蘇(譯者:葉雅婷)](http://www.seabreezebooks.com.sg/cdn/shop/files/ASDzibizheng_{width}x.png?v=1742966485)
【預購】圖解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有效發揮孩子潛能、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自理能力[暢銷修訂版]◎ 宮本信也、鄒國蘇(譯者:葉雅婷)
Regular price $32.00 日本、台灣,兒童心智(精神)科權威醫師強力推薦!
國內第一本探討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圖解指南!
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都統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SD)!
.擁有驚人的記憶力
.具有高度的專注力
.無法理解他人情緒
.難以維持人際關係
.無法同時做2件事
.反覆執著單一事物
這些都是自閉症類群障礙(ASD)孩子的常見特質,
家長和師長只要理解孩子發展的優弱勢能力,
就能幫助孩子發揮天賦、提升溝通及適應力,
進而讓孩子增加自信心,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在多重情境中持續有社交溝通或人際互動問題、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感官知覺問題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孩子的共同特質!根據統計,大約每100人中會有1人有這樣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說是與生俱來且具持續性,嚴重者則可能導致社會生活上的困擾!
一本教養自閉症類群障礙(ASD)孩子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章節重點
第一章 何謂自閉症類群障礙?
自閉症類群障礙特質與生俱來,與家長的教育方式無關。父母的特質可能會遺傳給孩子,有些人可能到成年後都未察覺有自閉症類群障礙!
第二章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有三大基本特質,1難以維持人際關係2自顧自地講自己想說的事3重複動作,堅持一定的順序。
第三章 家人支持與因應措施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後,父母該做的12件事& 8大教養祕訣!
第四章 在幼稚園和學校裡能做的事
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的學校生活快樂與否,完全取決學校與同儕對他的態度。為了打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需要徹底瞭解其特質與實踐支援方式。
教養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的8大祕訣!
1‧一次講一件事
孩子無法同時理解2件事,連貫性動作不要同時傳達,一件一件分開說明。
2‧用字具體
蔬菜水果等集合名詞或是代名詞,孩子很難聯想及理解,要具體說出名稱。
3‧指示明確簡單
對孩子下的指示要具體、明確,簡單易懂。
4‧先教他做得到的事
遇到挫折會失去信心,配合孩子的特質,從做得到的部分開始慢慢教起。
5‧用視覺呈現
製作視覺圖卡或插畫,以視覺呈現,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6‧不以否定方式責罵
孩子對否定句子很敏感,請以簡短、具體的糾正,再加上肯定式的建議。
7‧預先告知計畫
明確告知時間安排,可以幫助孩子習慣作息順序和時間流動。
8‧適合孩子特質的衣服
孩子對服裝會有某種固執、堅持或是太隨興,配合不同的特質找出適合的服裝。
筑波大學筑波大學身心障礙權威、人間總合科學系教授
相關著作:《圖解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有效發揮孩子潛能、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自理能力》
鄒國蘇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暨監事。
1980年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創始主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監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前創始主任,目前兼任主治醫師。專長於兒童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之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之推動者之一。
相關著作:《圖解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有效發揮孩子潛能、改善人際關係及生活自理能力》
譯者簡介
葉雅婷
曾任職日本朝日新聞。自由撰稿人、翻譯、口譯與芳療師多重身分,在名為Claudia Studio的個人工作室從事寫作與藝術創作,喜愛研究自然療法、植物精油、占星與各式占卜。 美國國家芳療協會認證高階芳療師

【預購】我不是故意發脾氣:認識與因應自閉症者的焦慮與崩潰 From Anxiety to Meltdown: How Individual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Deal with Anxiety, Experience Meltdowns, Manifest Tantrums, and How You Can Intervene Effectively◎黛博拉·利普斯基(Deborah Lipsky)(譯者:殷麗君)
Regular price $42.00對於那些自閉症光譜上的人,這本書會提供你所需要的肯定,那就是:我們不是「為了引起注意」,也不是故意做壞事。──利普斯基
√ 去游泳池的計畫被中斷了,兒子開始一邊哀嚎、一邊撞頭……
√ 第一次喝到冰涼的氣泡水,亞斯男孩陷入崩潰,拒絕再吃任何食物……
√ 問問題得不到確切答案,便哭泣、開口攻擊旁人。
這些失控行為不但讓照顧者傷透腦筋,對孩子來說更是難言的痛苦。
其實,他們不是脾氣壞,而是太「焦慮」了!
自閉症孩子焦慮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事情沒照著他們預設的劇本進行。外界的小小改變都足以令他們大腦超載,焦慮迅速累積卻無法自行排解,不一會兒便火山爆發!
本書作者黛博拉·利普斯基就是高功能自閉症者,她以親身經驗闡述自閉症者異於常人的感官感受和認知功能,例如視覺上習慣避免眼神接觸、無法同時接收多種訊息或是新的變動。
利普斯基也解說焦慮產生時要如何逐步降溫,並解析當崩潰真的發生時該如何因應,尤其是注意身邊人員的安全、降低對自閉症者的刺激、準備應急工具包等。她特別釐清「崩潰」與「鬧脾氣」的差異,幫助照顧者和孩子們免於從焦慮到崩潰的重複模式。
儘管提出種多獨到的觀點,但作者認為,每位自閉症者都不同,難有一套萬用因應方式。訓練他們了解可能的狀況,準備好「備用劇本」,是減緩自閉孩子情緒風暴的必備功夫。
看到作者非常具體實用的處理指引,甚至極為明智地指出崩潰和亂發脾氣是兩碼子事,因應之道也完全不一樣……讓我感動萬分,有如曙光乍現、遇上知己。因為這跟我多年(用血淚換來)的實務經驗有相當多的吻合之處。「怎麼不早點出版呢?」我心中吶喊著。——沈君霖
本書特色
◤最真實且感人的自閉症者視角
以自身身為自閉症者的崩潰經驗為基礎,作者透過本書如實提供自閉症者生活中會碰到的焦慮情境,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眾了解與因應他們的崩潰行為。由於是從自閉症者的角度來描述,因此更能觸動許多有相似情況的但未能好好被對待的自閉症夥伴們。
◤最實際也有效的自閉症者應對方法
千萬別小看自閉症者的堅持與崩潰!本書收錄自閉症者日常生活上會遇到的大小狀況,如購物、換教室、看醫生;觸發焦慮與崩潰的原因,包括環境變化、突然碰到太多選擇或是含糊不明確的說明等。當自閉症照顧者(如家屬、心理專業人士)足夠了解自閉症的習性,就越能夠理解並幫助困在自我世界的他們。
感動推薦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沈君霖|ASD資深病友
林亮吟|心禾診所負責人
姜忠信|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彭玉燕|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董事長
蔡文哲|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
簡意玲|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為高功能的自閉症者,在緊急情況和創傷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曾擔任過消防員、急救醫療技術人員和預備役警官。現為進修教育研討會的主持人和主講人,同時擔任學校、機構和私人團體的顧問,專長為崩潰管理計劃。著有《處理崩潰:使用S.C.A.R.E.D. 鎮靜劑巧來應對自閉症兒童與成人》(Managing Meltdowns: Using the S.C.A.R.E.D. Calming Technique with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utism)、《自閉症者如何哀悼,以及如何協助他們:專業手冊》(How People with Autism Grieve, and How to Help: An Insider Handbook)等書。
審閱者簡介
鄭玉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所博士、EMDRIA認證EMDR治療師,現任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擅長婚姻家庭諮商和創傷心理治療。著有《走過痛苦》(光啟文化);譯有《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Bradshaw On: The Family,與趙家玉合譯,張老師文化)、《為孩子的獨特喝采:陪伴孩子走出自己的路》(Raising an Original: Parenting Each Child According to their Unique God-Driven Temperament,與黎盈合譯,上智)。
譯者簡介
殷麗君
輔大法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法文專職譯者,譯有《味覺樂園》、《巴黎人的巴黎》、《隔壁墓園的男孩》、《少年邁爾斯的海》、《五歲時,我殺了自己》、《假性親密》等書。

【預購】我懂,你的獨舞世界:自閉症不怪,他們只是與眾不同 Uniquely human: 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 autism◎ 貝瑞‧普瑞桑(Barry M. Prizant )(譯者:李怡萍)
Regular price $41.00這本書是專為父母,以及專業人士所寫。清楚描繪了自閉症是什麼,以及如何幫助自閉症人士發揮他們的優勢,接納並擁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為自閉症人士開啟了無限的可能性,也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機會,而不是障礙;他們有美好的未來,而不是注定失敗。書中鉅細靡遺的指導值得細細品味,因為裡面不只包括實現每個孩子未來理想的秘密,也含有實現我們整個社會未來理想的秘密。
本書特色
作者普瑞桑醫生為美國醫學界公認的資深自閉症權威,內在擁有罕見的高度同理心,跳脫了一般醫生看待病人的態度,他客觀退出現況,保持同理心的觀察,耗費四十年來詢問為什麼,詢問有自閉症是什麼感覺,使這才使他慢慢獲得的理解,最後得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意外結論:
世上沒有自閉症行為這種事。那些行為全都是人類的行為,以及基於個人經驗所產生的人類反應。
自閉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另一種經驗人生的方法。自閉兒不是生了病,他們跟我們一樣也在經歷發展階段。雖然很多自閉兒都會伴隨醫療問題,包括腸胃道問題、睡眠障礙、過敏、耳朵感染等,但大多數都沒有這些問題,這些並非自閉症的絕對條件。要幫助自閉症,我們不需要改變他們或矯正他們,我們需要的是去了解他們,然後改變我們的作法。
也就是說,幫助自閉症人士改變的最好方法,就是改變我們自己: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所提供的協助。
一般治療自閉症採取的是抑制及管教,但是作者採用順勢而為,依其興趣來投其所好,最終往往能迅速有效與自閉兒溝通,瞬間危機就是轉機,這些自閉症者在這些過程中開始活出自己的喜悅與人生,對這些幫助他們的父母以及社工老師們,慢慢學會有餘裕地表達自己的感謝,本書拯救了無數不知所措的痛苦父母親,其中一位自閉症者的父親在本書中,就無限感恩地表示:
我的自閉兒教會我如何過我的人生
全世界的自閉症權威之一,他主持過上百場研討會和主題演說,在四十九個州和二十多個國家演講過。他是布朗大學的醫學院兼任教授,並在兩所大學擁有終身職。他是布萊利醫院溝通障礙部門的創辦主任,並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兩次自閉症科學研究會議。
自一九九八年起,普瑞桑醫生就開設了私人診所「兒童溝通服務」(Childhood Communication Services),服務過全美國以及海外超過一百個學區,也為上千位父母和教育人員、決策者以及政府官員提供諮詢。一九九五年開始,他共同帶領一個吸引上百位自閉兒父母的年度僻靜會,每年還在羅德島主持一個兩天的自閉症研討會,有許多國際知名專家參與。
普瑞桑醫生是SCERTS(社交溝通、情緒調控和人際網絡支援;Social Communica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Transactional Support)模式的主要作者,那是一個對治自閉症主要挑戰的全面性方法。普瑞桑醫生發表許多學術性論述,曾獲得美國語言聽力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的榮譽、普林斯頓大學伊頓基金會自閉症貢獻獎(Princeton University–Eden Foundation Career Award in Autism),以及亞斯伯格症候群全球與區域性合作組織(Global and Regional Asperger Syndrome Partnership)所頒的特殊成就獎。他與妻子伊蓮.梅爾醫生和十幾歲的兒子住在羅德島的克蘭斯頓(Cranston)。
譯者簡介
李怡萍
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譯有《放鬆解壓全書》、《我們為什麼說謊》、《關於靈魂的21個秘密》、《正向能量創造法則》、《靈魂伴侶》等書籍。

【預購】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Unmasking Autism: Discovering the New Faces of Neurodiversity)◎戴文‧普萊斯(Devon Price)(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Regular price $41.00然而,在非自閉症者所建構的社會中,
不符主流標準的人不得不「戴上面具」,偽裝成「正常人」。
大眾對自閉症有哪些印象?很難同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會察言觀色,無法理解言外之意?遇到自己在意的事情就難以妥協、不善變通、一直重複某些動作、興趣狹隘而狂熱,或許還有高智商?
這些描述具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透過非自閉症者的視角去觀看,帶有單方面的價值判斷,而結論往往是這些行為需要「改變」。
然而,自閉症其實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呈現方式。
神經多樣性的模式挑戰了過往對「正常」和「異常」的傳統觀念。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不是疾病,而是另一種思考、看待和處理訊息的方式。障礙二字真正彰顯的是:自閉症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並不符合非自閉症者(在此泛稱為「普通人」)所建構的社會要求,像是溫暖、合群、懂事、笑臉迎人……等等。
什麼是「蒙面」?
為了順利融入這個對自己不太友善的社會,在兒童時期被診斷出自閉症的人,往往會步上早療之路,同時被貼上「特殊」的標籤;沒有接受診斷或症狀不夠典型、「嚴重」的自閉症者,則在日復一日的社會化過程中蒙面。這是常見的應對機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偽裝」,亦即掩蓋並壓抑自己的自閉症特徵、模仿普通人的感受與溝通模式。二是「補償」:藉由一些藉口或小技巧,在不被發現的狀態下滿足自己的需求。簡而言之,蒙面是後天習得的自我噤聲,也是對自己的過度矯正。
為何「蒙面」?
不只是自閉、亞斯,還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等,當這些具有神經多樣性的人缺乏自我認識的管道與資源,當他們被告知自己的特徵在他人眼裡代表了負面跡象,顯示出他們是不健全、異常,甚至危險的,他們只能訓練自己偽裝出神經典型者的臉孔。但戴上面具並無法幫他們真正變成另一種人。他們為了生存而犧牲了真實自我,比一般人犧牲得更多,得到的回報卻更少。
「蒙面」的後果
為了躲避無盡的社會威脅及審查而蒙面,會導致長期心理健康不佳,更普遍的是不斷否定自己的情緒,直到無法辨識自己的感受。其中一種後果是自閉症倦怠,當事人的技能會開始下降,對壓力的耐受力也大幅降低。此外還包括注意力缺損、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和強迫症等精神症狀,也有些個案因為長期討好他人,變得容易受到操縱與虐待。成年後,許多自閉症者更容易用酗酒、藥物濫用、過度運動、飲食失調、情感依賴等來安撫自己,甚至加入邪教。
面具有可能卸下嗎?
卸下面具的第一步是重新思考外部所打造的敘事。第二步是打破外界對自閉症的刻板印象,重新建構,把所謂「有問題」的特徵重新描述為正面的特徵,因為許多自閉症者在兒時最有破壞性的行為其實正是他們獨立與意志的象徵。第三步是思考自閉症為生活帶來什麼樣有意義的事,即使這些意義在一般人眼中並沒有什麼。自閉症無法「治癒」,但面具可以卸下,因為自閉症可以是存在的核心,也是他們成為精采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戴文‧普萊斯是社會心理學家、成人自閉症者,也是跨性別者。在本書中,他分享了自己及許多自閉症者的心路歷程、從小到大的蒙面經歷,以及自閉光譜與性別、種族、文化等因素的交織下,身處不同階級位置的個體在尋找認同之路時發展出哪些特殊的應對策略。這些經歷有些高度重疊,有些又截然不同。本書不僅是為了自閉光譜內的每個人所寫,也是為了渴望理解神經多樣性的美好與複雜的每一個人所寫。當我們站在全然不同的立足點去感知世界,無論是身在自閉光譜上的人,還是非自閉症者,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不同於過往的嶄新視角,與周圍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在心理疾病醫療化的模式下,如今,人們只要正在經歷特別難熬的時期,好比憂鬱,就可能被視為缺陷或異常。有鑑於此,神經典型性更像是一種壓迫性的文化標準。事實上,沒有人能一直符合這些標準,正如父權結構會同時傷害異性戀和非異性戀,神經典型性也同樣會傷人。無論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好是壞,都時時刻刻受到僵化的標準所箝制。一直以來,生物醫學都是自閉症研究的正統模式,而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視為腦功能缺陷。精神醫學在自閉光譜的議題上仍在演進中,神經多樣性模式提供了自閉症研究另一種取徑,促進更多討論。本書如同打開新的可能,讓醫學模型與神經多樣性模式或許更能互為輔助,「障礙」和「差異」不再是二分法。
各界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佳燕|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家庭醫師
花媽卓惠珠|台灣亞斯教母
馬大元|精神科醫師、YouTuber、公視節目主持人
張廷碩|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陳伯偉|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豐偉|《我與世界格格不入》作者
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番紅花|作家
黃哲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賴孟泉|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回到了家——我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偽裝了多少。這是一本非凡的書,我知道自己會一讀再讀。」——卡蜜拉‧彭,《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作者
「《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是一部深刻個人化又學術性強的著作,探討了自閉症者(以及所有人)在蒙面生活中所遭受的傷害,以及如何透過去偽裝來創造自我主導且真實的生活。本書從感官與社會認知的角度,在自閉症經驗方面提供了獨特而具啟發性的視角。本書也為神經多樣者提供了實用的指導與練習,幫助他們學會接納自己,徹底改變生活,同時詳細描述了社會需要進行哪些改變以真正落實對神經多樣性的尊重。這是一部卓越的作品,將成為神經多樣性運動的前鋒。」——巴里‧M‧普里贊特博士,布朗大學訪問學者,《獨特的人類:不同的自閉症視角》作者
「普萊斯博士以親切且富有同理心的筆觸寫作,鼓勵讀者接受對自我的全新理解。本書對於那些隱藏自我的成年人自閉症者,特別是來自系統性弱勢背景的人,具有極大的幫助潛力,是大多數圖書館館藏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佳作。」——《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
作者簡介
戴文‧普萊斯博士(Devon Price PhD)
戴文·普萊斯是社會心理學家、作家和神經多樣性倡議者,專注於自閉症、性別身分及邊緣化群體的社會心理研究,現於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擔任臨床副教授,教授普通心理學相關課程。
普萊斯的著作深刻探索了神經多樣性和自閉症者的生活經驗,尤其聚焦於「蒙面」(masking)行為。蒙面的自閉症者往往會隱藏自己的自閉特質以融入主流社會,這種應對方式雖避免了社會排斥,但對心理健康有深遠的不良影響。在他的著作《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Unmasking Autism)中,普萊斯分享了自己作為自閉症者的親身經歷,並結合歷史、社會學研究與許多自閉症者的訪談故事,揭示了蒙面對自閉症者的影響。他鼓勵讀者擁抱自己的獨特性,並呼籲社會對神經多樣性發展出更大的理解與接納。
身為公開的性別酷兒,普萊斯也致力於支持LGBTQ+群體,探討性別身分與社會規範議題。他的倡導不僅限於學術界,還活躍於社群媒體,向廣大群眾推廣神經多樣性和性別包容的理念。普萊斯的作品和觀點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平台上,包括《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及《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等。
譯者簡介
許雅淑
台大圖館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家庭與性別。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災難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地方發展。

【預購】QUEER(電影主視覺書衣版/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之四十週年出版紀念)◎威廉·S·布洛斯( William S.Burroghs)(譯者:楊詠翔)
Regular price $31.00
【預購】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受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譯者:蕭秀姍 )
Regular price $31.00國際期刊譽為被引用最多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這部作品中,反思生命起源、感受、思想和文化,跨越化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提綱挈領地說明了一則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行為的新理論。
達馬吉歐長久以來關注人類的情緒與感受問題,本書以其研究團隊的「恆定狀態」研究成果,為生物學與社會科學建立起連結。研究結論是:感受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本書的重要觀點如下:
1. 人為何與如何表達情緒、感受,以及運用感受建構自我;
2. 感受如何成為人類最佳意圖的助力或阻力;以及,
3. 腦部與身體之間為何與如何互動,才能支撐前述功能。
這部著作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震撼讀者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制的概念。
【好評推薦】
由生命起源開始,談到人類文化中的醫學、藝術與危機。達馬吉歐的專業素養深厚,能由細胞、神經系統、感受、情緒、記憶、意識、文化機制等不同層級的事物,嚴謹細緻的論述其共通性。閱讀過程,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再三咀嚼,重新詮釋過去所知。過去在教科書上分開呈現的單元,作者透過動態恆定的概念,提出一個整合的詮釋。這不是一本介紹科普知識的書,是用宏觀的角度,引領你重新看待生命科學的新觀點。
作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金盃」(Holy Grail),關於意識的研究自然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博士即是此一風潮的重要推手以及明星。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新書《事物的奇怪順序》不只想講那些好聽又合理的故事,而是想要在人類飽受人工智慧威脅的此時,帶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人類的本質。……作者在書中或許沒有排除了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卻提供了其他的思考點……
書中內容讀起來真是引人入勝……對於任何心理分析學家來說,這都是不容錯過的一本書——當然也不僅只是對心理分析學家而已。達馬吉歐是我們在後真相時代中一位最稱得上是偉大公共知識分子的人士。
尼采會對這本錯綜複雜的論述書籍連聲喝采,因為這本書同時兼具科學的嚴謹以及人性的圓融,而且就尼采這位評論家的判斷,這本書還具有革命性的內容......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喜愛心智更勝於「純粹」的身體,所以到笛卡兒的時代,人類已經變得像腦袋插在棍子上的竹馬玩具那般。這是達馬吉歐希望去除的人性概念。對達馬吉歐而言,也就是對尼采而言,身體所感受到的每一小部分都與心智所想的每個部分一樣重要,更進一步來說,這兩種功能是糾結交織在一起的……這裡也與哲學家中最受人喜愛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產生共鳴,達馬吉歐為此稍微停留並做了簡述,他以詹姆斯的思維來解析一件不合常理的事實,那就是儘管現代生活擁有所有高科技的精密產物,然而我們仍然緊抓著住家火爐所提供的原始樂趣和撫慰功效。詹姆斯也應會對達馬吉歐提到的『日常性』感到欣慰,達馬吉歐願意承認即使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也是以此為根本基礎……但達馬吉歐在向前輩和同儕致敬的同時,卻也是個忠於自己的人。在確認人類真正起源上,《事物的奇怪順序》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膽成果,而人類的起源,事實上也就是所有生物的起源,即為感受。
大膽且意義重大……達馬吉歐拔除了心智在腦中的崇高王座,以此對傳統神經科學的核心教條之一發出了猛烈的攻擊。就他的觀點而言,心智是分散各處的——舉例來說,就像是控制器官功能的周邊神經網絡這類遠端解剖區域。因此,身體中的不同組織都會逐步對心智的功能產生貢獻。達馬吉歐的視野為整合身體與心智的論點賦予了一個具體的新典型……其不但讓人折服還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創性。——《自然》(Nature)
對於我們如何理解心智、感受、意識和文化建構進行了根本性的修正……達馬吉歐在恆定狀態的迷人研究中,為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建立了一個有遠見的連結。恆定狀態就是鞏固我們身體存在、確保我們生存並確立我們興盛的一種微妙平衡。而達馬吉歐對人類情感本質的終身興趣則是他的研究核心——為什麼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們所感受的東西、我們如何運用情緒來建構自我、是什麼讓我們的意圖及感受時常產生矛盾、身體和心智在情緒現實的開端如何協力合作。這裡出現的並不是大量的確定答案,而是一個好奇心的盛會,並提醒我們智力,也就是有見識的思考,是種經由將知識邊界進一步移動到未知境界來擴展知識領域的方式。
——瑪麗亞·波普娃(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網站
在《笛卡兒的錯誤》出版的二十幾年後,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又再度對心智、身體和人類感受起源之間的糾結關係進行了宏大的探索。達馬吉歐在這一路上帶領讀者展開了一場冒險,其以數十億年前存在的單細胞生物為起點,經由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展持續前行,並在意識和人類文化的起源上達到高潮。這本書發人省思,非常具有原創性,可以改變你看待自己與自身物種的觀點。
《事物的奇怪順序》是本基礎書籍。其提供了概念、語言與知識,去解釋在一個整合架構內自然與文化之間位於人類處境核心處的相互作用。達馬吉歐揭開了讓人類得以成為人類的代碼和協議。在經歷了科學的長期分裂後,他開創了一種凝聚科學知識的典範,其超越了原探索領域的多樣性,並圍繞著與生物和社會存在網絡相互交流的心智網絡研究打轉。這是一場新式科學革命的開端。
在《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為身為人類的意義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居住在機械式無知覺身體裡的理性心智。達馬吉歐以新視角的哲學打破了上述思維,展現了我們的心智如何深植於感受中,感受的演化歷史可追溯到古老的單細胞生命,感受是我們神經系統的創作,使我們能夠塑造出獨特的人類文化。達馬吉歐給了我們這本猶如稀世珍寶的書籍,讓我們了解感受對於藝術、科學和人類未來的意義,這本書能改變我們對於自身的想法及感受。
——《稻草狗:對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思索》(Straw Dogs: Thoughts on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作者 約翰·格雷(John Gra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可能是繼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之後,科普著作對讀者最具貢獻的神經科學家,其著作告訴讀者有關人類腦中的生物裝置以及其如何產生思想與情緒,並創造出堅定的自我以及為了逃離的超然感受……[本書]為腦部所扮演的平等角色提出了最大膽的論點。——凱文·伯傑(Kevin Berger),《鸚鵡螺》期刊(Nautilus)
達馬吉歐比傳統思維更進一步,認為恆定狀態是「強大主動且不言而喻的規範」,其確保了生物體的持久與盛行。更微妙的是,它確保了生命會在某個範圍內進行調節,此範圍不僅與生存兼容並蓄,而且「有利於興盛,能將生命投射到生物體或物種的未來中」……。這是本讓人嘆為觀止、發人深省且內容有趣的書籍。無論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閱讀這本書都會是個愉快的體驗。它將挑戰現狀以及讀者的許多想法。
——《紐約書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達馬吉歐在藝術、政治、道德和醫療層面的考量下,對自然生命和人類文化之間的連續性和差異性進行分析。在他的努力下,人類的邊界不會消失,而是變得具有可動性,能夠移動位置。因此,他對生命驚喜所進行的探索成為重新定義人類本身激勵人心且令人振奮的行動……達馬吉歐的書籍是科學驚喜及概念發明上的奇蹟,最終也是由謙虛所帶出的奇蹟,這裡的謙虛指的就是知識的極限,唯有知識才能造就的知識極限……在達馬吉歐的思維裡,活著的意義包括將自己投射到生命中、避開弱點和死亡,而這一切皆由一個他稱為恆定狀態的基礎力量所驅動,這也是《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完整描述與詳細說明的概念。
達馬吉歐提出的整體原創性在於其所根植的生命本身機制,特別是在其調節的狀態中,也就是在「恆定狀態」一詞普遍能夠表現出來的整體現象中。這種大膽的手法讓我們能夠釐清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連線,並以從未有過的方式深入探討文化過程如何變得人性化的方式……《事物的奇怪順序》為闡述文化和人類行為的兩個矛盾觀點搭起了橋梁,這兩個矛盾觀點即:文化自主現象與基因傳遞的天擇結果。達馬吉歐無須在它們之間做出選擇。達馬吉歐也拒絕將文化現象歸結到其生物起源,或者以純粹的科學用語來解釋整體文化現象……奇特的是,這種新式的哥白尼革命無損於人類的特殊性,相反地……這是一個新穎奇特且無懈可擊的生命定義。
對[達馬吉歐]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而言,腦部和身體不可分割,兩者共同產生了心智……自第一本著作以來,達馬吉歐對於努力恢復情緒和感受在認知過程中的地位一事從未動搖。在《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中,他確立了成果,且超越過去……感受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法國《回聲報》(Les Echos)
[達馬吉歐]對當代思想的形成與神經學的所有相關爭論,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達馬吉歐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之一。是其領域的先驅者。
[達馬吉歐]將巴洛克式的概念引入了一個以人腦此單一器官為中心的科學中。《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隨著巴洛克式的感受而振動。巴洛克一詞源自於葡萄牙,意味著「不規則的珍珠」。人類的智力與其產品就是不規則的珍珠,也是不完美的演算法……《事物的奇怪順序》是對包括複雜人類社會在內的人類現象所進行的生物學解析。達馬吉歐在八○年代有了首批發現後提出了一項論點:腦部只是整體的一部分,而整體就是身體。本書對此論點進行擴展。身體和腦部共同產生感受……感受是脆弱生命的衛兵,也就是捍衛身體有限生命的衛兵。這就是達馬吉歐如何在所有人類努力的源頭中嵌入恆定狀態的方式。如果沒有達到目標的欲望,簡而言之,也就是沒有欲望本身,我們就無法實現目標。
這本引起騷動的著作震撼了我們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制的概念。本書作者將上述內容集中在一個以恆定狀態為中心的單一視角中……它不但令人難以置信且銳不可擋,還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這是一本值得紀念的著作。一本具有雄心壯志的奇特書籍,不但融合了多門學科,還跨越時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簡單的新生命定義。
達馬吉歐引領讀者走上其所創造的智力之旅,這是一項具有驚喜和洞察力的發現。他徹底解釋了自身的觀點,但沒有對複雜事物進行簡化。他善於運用比喻,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專業術語。在當前的世界中,專業分工變得極為精細,以至於某個學科的話語往往變得讓外人完全無法理解,但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卻能以清楚優雅的方式傳達他的想法,並善用作曲家、作家和哲學家的作品來說明。當我讀完了《事物的奇怪順序》,我想起了威廉.詹姆斯所著《心理學簡編》(Psychology: The Briefer Course)的結語,他告訴讀者「黑暗」是「偉大的」,並敦促讀者不要「忘記我們一開始在自然科學上所做的假設是暫時且能修改的東西。」
在依據任何標準且以我們理解自我之方式所認定的創新轉變之中,達馬吉歐卻向我們指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文化和我們自己都是感受的產物,它們起源自存活在數十億年前的卑微微生物。——約翰·格雷(John Gra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笛卡兒的錯誤:情緒、推理與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感受發生的一切:意識產生中的身體與情緒》(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沙:快樂、悲傷和感受著的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
相關著作:《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譯者簡介
蕭秀姍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醫療影像處理碩士、家庭與兩性關係碩士。旅居歐美超過十年,目前回台定居。身兼全職媽媽與半職譯者,以照顧家庭為主業、翻譯書籍為調劑,在文字與生活之中尋找平衡。擅長科普、心理、醫藥理工與食材料理等翻譯。譯作有《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都是荷爾蒙惹的禍》、《帕夫洛夫的狗與薛丁格的貓》、《大腦有問題!?:大腦瑕疵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改變自己大腦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的國際特教專家》、《天天在家玩科學》、《風味聖經》與《風味事典》等等。

【預購】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3–1960◎陳怡君(Janet Y. Chen)(譯者: 吳煒聲)
Regular price $46.00從清末民初、國共內戰,到國民黨遷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中文的「標準口語」歷經了漫長發展與演變。本書作者陳怡君教授利用多樣紛呈的史料,詳加檢視了20世紀初至中葉左右「Mandarin」語音長期漸進的演變歷程;除了耙梳官方政策與指令、大眾傳媒鼓吹與推廣的痕跡、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現身說法,更會細細勾勒常民口說習慣隨之產生變化的軌跡。
本書援引20世紀初留聲與傳媒新技術所留下的檔案,包括留聲片錄音、電影和廣播節目的文字紀錄;作者也挖掘《國語日報》、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的歷史沿革等資料,經過多方蒐集與考究,寫成這本關於中文世界語言、民族和身分認同的歷史普及作品,為讀者開拓獨特且慧眼獨具的視野。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查考的議題包括──
☉不同標音系統──如注音符號、漢語拼音——是怎麼影響國語及普通話的使用?
☉「標準語」的「標準」怎麼訂定的?地方語言及少數民族是否注定為此「標準」而犧牲?
☉殖民、戰爭、移民、教育等因素如何形塑「標準國語」?又是怎麼藉語言創造國族認同?
☉國共內戰後,「普通話」如何切割前朝──國民黨政權所確立的「國語」的歷史包袱,重新譜寫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語言與認同政治?
本書挖掘1913年民初國語語音從研議到確立的過程,再談到二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國府退守四川所實施的全國語言政策,另也探索台灣戰後日語、不同漢民族語言及原住民語言的多方角力,最後收束於探討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推廣及相關的政治波瀾。在作者書寫的這段歷史中,兩岸時而交錯、時而平行發展的「國語」纏結著政治考量、殖民勢力、離散族群、各地南腔北調等因素;也由於種種交互融混與作用,才形塑出今日數億民眾使用的語言。
▍好評讚譽
對於與日俱增的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學術研究,本書注入了難能可貴的補充。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多年來,學者多半自認為了解中國和台灣大致類似的「語言統一」故事:在手握新科技的強大國家推動下,「標準化」取得了緩慢卻勢不可當的勝利。陳怡君這本振奮人心的著作向我們揭示了大不相同的情況:走走停停而激烈的語言運動、多重意義上的強大阻力、充滿政治因素又變化不斷的語言標準,以及兩岸有所歧異的結果。
——《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是一部寫現代中國人對統一口語之追求的權威研究。陳怡君帶讀者走進了辯論語言模範的會議室,以及國語課堂、電影院和軍事單位。她把制訂單一國家標準這件事的難以捉摸處給捕捉下來,也道出國家要使語言成為「活語言」,會碰上哪些困境。
——《近代中國的印刷力量》(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作者羅伯特·卡爾普(Robert Culp)
畢業自耶魯大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教授,專攻20世紀現代中國研究。前著有《貧窮有罪:中國都市貧民,1900-1953》(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暫譯)。2024至2025年,陳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負責推動、主持「位於交叉路口的島嶼:台灣研究新方向」(Island at the Crossroads: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Studies)計畫。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預購】全彩圖解:用地理說世界歷史—房龍地理◎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譯者:賈開吉)
Regular price $38.00譯者簡介
賈開吉任教於大學文學系,曾參與編寫《大學語文》等教材,並在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對文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曾翻譯多部英文經典著作。

【預購】流浪到此為止:我與600只動物不可思議的生活(簡體)◎勞麗·扎列斯基(譯者:建霞)
Regular price $31.00從事動物救助本不是勞麗·扎列斯基憧憬的理想人生——那是她媽媽安妮的夢想。從少女時代起,勞麗就許諾要幫媽媽實現這個願望。30年後,勞麗終於在南澤西松林地買下一個佔地15英畝的農場。她興緻勃勃地計劃着重新安置媽媽和她救助的動物家族——駿馬和山羊,狗和貓,雞和豬。然而就在搬家前兩周,媽媽安妮卻因癌症惡化猝然離世。悲傷與遺憾交織,勞麗決定繼承媽媽的遺志,拯救那些被遺棄的動物。2000年,快樂農場動物救助收容所在新澤西州梅斯蘭丁鎮成立,收留了600多隻無家可歸的動物。
本書是勞麗的故事:承諾得以兌現,夢想照進現實,動物不再流浪。是安妮·麥紐提的故事:逃離噩夢般的婚姻,一貧如洗,一邊獨自撫養三個孩子,一邊救助餵養上百隻遭遺棄的動物。也是各具特色、可愛勇敢的毛孩子的故事:物種有別,生命平等,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治愈,締結美好的友情,在快樂農場的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
勞麗·扎列斯基 Laurie Zaleski

【預購】如何停止不開心(How to Stop Feeling Like Sh*t: 14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from Happiness)◎ 安德莉·亞歐文(Andrea Owen)(譯者:曹聰)
Regular price $32.00美國百萬暢銷作家、知名人生教練
戳穿14種讓你煩躁、內耗的慣性思維,
為你生活裡的擦傷療癒清創。
▎全球銷售23國版權 ▎一本行動之書 ▎
▎自我拯救日常裡的負面情緒 ▎
★ 翻譯20種語言,售出23國版權,全球強勢熱銷暢榜書。
★ 亞馬遜4.5星、上千則5星好評,讀者共感推薦。
▎感情、工作、生活一團糟,破事一籮筐……
▎你何苦搞砸自己的人生?
▎停止自我毀滅,你,值得他×更好的人生!
美國知名人生教練安德莉亞.歐文曾遭遇前夫出軌、伴侶詐欺、未婚懷孕、友誼失和、喪父,在人生低谷中接二連三地經歷各種絕爛傷心事後,她發現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把日子過得如此不開心,起因於十四種毀滅值破表的慣性模式。
本書以爽快犀利的文字,剖析人們在日復一日自動導航的人生裡不自覺陷入的盲點,提供具體練習和解方,包含72個自我提問,引導讀者覺察、接受真實的自己,擊退棲息在我們腦中那個老是破壞我們幸福的小惡魔。
▎正是這些隱而未察的習慣與盲點,
▎讓你一再陷入自我毀滅的循環──
●自我批判→如果你不會這樣對別人說話,為什麼這樣對自己?
●控制欲→控制感讓你逃避真正的問題:破碎的心靈、焦慮、恐懼、困惑……
●與他人比較→比較,是強大的能量和幸福殺手。
●災難化思考→不要杞人憂天,做悲劇彩排。
●自我孤立→自我隔絕和躲藏不是在保護你。
●指責他人→人們覺得你很好,絕不是因為被你給「騙」了。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只是你逃開「羞恥感」的手段。
●自我麻痺→學會經歷所有情感,你會活得更好,更有適應力。
●討好他人,犧牲自己→要自己認可自己,而不是努力尋求認可。
●過度獨立、追求成就→你害怕停下腳步,是在逃避什麼?
●……
國內各界推薦
NeKo嗚喵(說書人)
陳珮甄Selena(《你不能選擇出身, 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作者)
_專文推薦
海苔熊(Podcaster、YouTuber、諮商心理師)
張瀞仁Jill(《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_一致好評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在照顧自己的漫長旅程中,願本書能讓更多讀者少走一點冤枉路。」──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不開心』是種弔詭的情緒,你愈想要停止它,它就會愈明顯;但假裝忽視,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忙碌一陣子之後,還是要回過頭來面對那些你害怕看見的東西。這本書明確地提供了三個步驟的法則:承認與面對、寫下來或說出來(包含你想要什麼跟害怕什麼),最後,付出行動。這與承諾與接受療法(ACT)的精神相當類似,所以如果你想要找到一本讓自己心情好一點的指南,那麼就拿這本書去結帳吧!然而,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不只是這些步驟,更重要的是作者也掏心掏肺地講了許多自己的故事,包含感情遇到鬼、人生的失敗等等。『面對』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宇宙無敵超級難,改變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比起這些,更關鍵的是,書中還描述了在這些『難』當中,你如何抽絲剝繭,找到背後那些困住你的點(例如,是冒牌者症候群,還是『羞愧感』讓你寸步難行?),與你一同越過山丘,看見屬於你自己的綠洲。——海苔熊(Podcaster、YouTuber、諮商心理師)
國際媒體推薦
「直言不諱地為讀者提供不拐彎抹角且富洞察力的建議,幫助女性擺脫困境話,喚醒自己的才華。」——珍‧辛塞羅,暢銷書《You Are a Badass》作者
「安德莉亞.歐文是揭露那些讓女性陷入困境、沒有成就感和不快樂行為/思維的專家……這本書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傳達了這一點,世界各地的女性都會感謝安德莉亞改變了她們的生活。」——黛比‧雷伯,暢銷書《Differently Wired》作者
「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時點頭,知道自己也有一些『複雜問題』,但更興奮的是,知道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迫不及待想推薦給我所有女性朋友!」——瑞秋‧德爾托,《Flirt Fearlessly》作者
「安德莉亞.歐文再次憑藉她直截了當的智慧打動了我。她揭示了讓聰明能幹的女性承受壓力、活在過度期待困境中的常見行為。」——克莉斯汀‧哈斯勒,《Expectation Hangover》作者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不再感覺生活一團糟!這是任何希望接受自己生活中已存在的快樂、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並停止災難化思考的人必讀的一本書。」——艾瑞絲‧胡默,《The Break-Up Emergency》作者
安德莉亞.歐文(Andrea Owen)
擁有心理學背景,是經正規培訓並獲得專業機構認證的「人生教練」(Certified Professional Co-Active Coach),同時也是Podcast主持人、作家、演說家。
她在克服飲食障礙、酗酒和離婚困境後,成功戒除酒精、愛情成癮與互累症十多年,並成為人生教練領域的實力派人物。
自2010年創立「Your Kick-Ass Life」以來,安德莉亞.歐文透過演講、著作、教練課程,與下載次數超過四百萬的熱門Podcast節目,為數十萬名女性提供能活出精采人生的工具與策略。她也曾主持多場由知名國際品牌多芬「真美運動」(Campaign for Real Beauty)所舉辦的工作坊,激勵並鼓舞女性自信地生活。
著有:《如何停止不開心》、《用52種方式過上了不起的人生》(52 Ways to Live a Kick-Ass Life)、《發聲》(Make Some Noise)。
譯者簡介
曹聰
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喜愛慢跑和閱讀經典圖書。人心中的荊棘甚重,願你能穿破重重迷霧,找到真實的自己。

【預購】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譯者:鍾玉玨)
Regular price $0.00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席捲全球的話題與對策討論
【紐約時報、亞馬遜長期暢銷榜首】
★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特色
◆手機問世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式微,在二○一○年代初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被當成白老鼠的Z世代出現重大身心狀況,他們的童年在3C產品的制約下,被剝奪了以遊戲、實體互動與獨立探索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本書提出童年大重塑是如何干擾兒童的社交和神經發育,如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名人推薦
何琦瑜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昆樺 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張修修 自我成長型YouTuber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培瑜 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陳鳳馨 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陳學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碧安朵 「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主持人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軒 正向心理學作家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凌性傑 作家
鄭英耀 教育部部長
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教授、作家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佳評
《失控的焦慮世代》揭露的不只是Z世代的脆弱、焦慮、玻璃心,更提醒了我們這代父母、教師(多半是五、六年級)與社會,到底給了孩子們怎樣的世界?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使得孩子沒有小小冒險地出去玩,難以學習人與人的碰撞,也不懂得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另一方面,長輩該負起責任管教的時候,卻讓手機與社群媒體宰制了尚未成熟的兒少。我們造成了這個焦慮世代,如今怎樣亡羊補牢?──廖元豪,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一本重要的書,深入探討青少年受到的社群媒體影響,關懷青少年的心靈健康,邀請大家共同攜手守護。──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之後,這又是一本令人「上心」的好書。本書不只是在學術上提出獨到見解,更有作為教育者、為父母的「心上」真切的同理與支持。我們的孩子病了,改變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這本書發出的聲音,需要所有人全神貫注地傾聽。──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如果想要好好瞭解這個世代的孩子,本書絕對是最關鍵的開始。──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旁徵博引、引人入勝,挑戰現有作法與觀點,充滿使命感。──崔西.丹尼斯-提沃里(Tracy Dennis-Tiwary),《紐約時報》書評
讓家長發顫的內容……感謝海德特,我們得以一窺這種在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發生的駭然真相……清晰、令人難忘……激勵人心。──梅根.考克斯.戈登(Meghan Cox Gurdon),《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我發現自己也點頭同意……該書受益於……多年的研究,分析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摧毀年輕人的神經、干擾年輕人的精神狀態……見解不僅合理,而且重要到無可辯駁。──潔西卡.溫特(Jessica Winter),《紐約客》
充滿智慧……重要且引人入勝。──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紐約時報》意見版
所有的建議聽起來都有理有據。有些甚至聽起來很有趣……認真處理反對的論點,以及證據上的漏洞。──《經濟學人》
可以說相當精闢……作者以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傳統核心思想作為批判基礎……他的行動建議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識……非常出色。──朱迪絲.華納(Judith Warner),《華盛頓郵報》
一本重要的新書……海德特指出,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從實體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這種轉變是災難性的,尤其對女孩子而言。──蜜雪兒.古伯格(Michelle Goldberg),《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內容充實、極具說服力與影響力……海德特希望孩子花更多時間接觸大自然,與朋友玩耍,騎單車(或摔車),分擔適合他們年紀的家務。──格蘭.C.奧修勒(Glenn C. Altschuler),《今日心理學》
應立刻閱讀的重要書籍,也應該成為一個影響力愈來愈大的運動的基礎教材;該運動旨在讓智慧型手機遠離學校,讓年幼孩童遠離社群媒體。──蘇菲.麥克貝恩(Sophie McBain),英國《衛報》
有強大影響力、可讀性強,而且令人不寒而慄……極具說服力。──露西.丹耶(Lucy Denyer),英國《電訊報》
論點有說服力且發人深省。──安娜.戴維斯(Anna Davis),英國《旗幟晚報》
如果這本重要著作敲出的警鈴足夠大聲(等等,是我的手機在響嗎?),政治人物應該立法,確實執行禁止孩童使用社群媒體,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會很開心,而大多數青少年也會更開心。──海倫.魯姆比洛(Helen Rumbelow),英國《泰晤士報》(本週最佳書籍)
海德特列出不容爭辯的證據,證明智慧型手機助長了焦慮症在年輕族群的流行速度,大型科技公司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以扭轉這種情況……這是一本非常重要且極有說服力的著作,不僅推薦給父母,也推薦給任何感受到科技壓力愈來愈大的人……我高度推薦這本書;每個人都該閱讀。它將改變社會的遊戲規則。──史黛拉.歐麥利(Stella O'Malley),《愛爾蘭獨立報》
海德特是偽裝成心理學家的現代先知。他在本書再次提醒我們,以手機為主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危險。他為我們所有人指出一條通向更光明、更強大的未來之路。──蘇珊.坎恩(Susan Cain),紐時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與《悲欣交集》作者
這是一本挑釁現狀的書,解釋為什麼這麼多孩子過得不好,以及該如何修正方向。海德特有力地指出,從玩耍為主的童年轉變到手機為主的童年,已經嚴重破壞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即使你尚未準備好禁止高中前的孩童使用智慧型手機,這本書也會挑戰你的觀點,讓你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潛能,以及如何讓他們做好面對這個世界的準備。──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時暢銷書《隱性潛能》和《逆思維》作者、TED播客Re:Thinking主持人
每一位家長都得停下手邊的工作,立即閱讀本書。海德特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心理學家,本書探討的話題正重塑你孩子的生活,是重磅之作。──約翰.海利(Johann Hari),《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
本書提出了一項挑戰,將決定本世紀所剩時日的形態。海德特指出,我們今天已經走到技術發展對下一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危機點,本書不僅站在iPhone面前大喊「打住!」,海德特也提供家長、社區、宗教機構及政府一些已獲得研究認證的實用建議,強調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結果。我計畫把這本書送給更多的人,同時祈禱我們都能善用智慧深思,繼而採取行動。──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今日基督教》總編輯
本書對小學及小學以上青少年的父母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小孩面臨快速變化的童年環境。海德特提出問題,但也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讓孩子過更好的數位生活。──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紐時暢銷書《美好的孕期》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國際新聞編譯近三十年,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翻譯學程兼任講師,幸能透過教書與譯書結識年輕學子與各界菁英,並持續深耕中英翻譯。近期譯作《長勝心態》、《變動中的世界秩序》(合譯)、《植物靈藥》、《父產科》等。

【預購】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Source Code: My Beginning)◎比爾·蓋茲(Bill Gates)(譯者:吳凱琳)
Regular price $53.00
【預購】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Wanted: Toddler’s Personal Assistant: How Nannying for the 1% Taught Me about the Myths of Equality, Motherhood, and Upward Mobility in America)◎史蒂芬妮‧基瑟(Stephanie Kiser)(譯者:張綺容)
Regular price $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