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ko Kuninoi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Arthur Schopenhaur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harles Bukowski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Doris Lessing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onely Pass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lcolm Gladwell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Desmarquet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rmal peopl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lly rooney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iaoouba Prophecy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くにのいあいこ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瑟
- 亞瑟·叔本華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間失格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子倩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卓惠娟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卵山玉子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叔本華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台灣角川出版社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國卿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嘴臉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牌出版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宰治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孤獨通行證
- 孫松榮
- 孫梓評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宇宙密碼
- 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冰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尖叫連線
- 尖端出版社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崎富榮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嘉怡、Samuel Chong
- 張國強
- 張寧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徐冬妲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德國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心裡勵志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1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3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4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心
- 文青之死
- 斑馬線文庫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訓篇
- 旅者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珍珍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你陪伴的日子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佳霖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李靜宜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冠廷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橡樹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常人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每天都在膨脹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海奧華預言
- 海奧華預言:第九級星球的九日旅程‧奇幻不思議的真實見聞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無印良品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犬日無休
- 犬日無休2
- 犬日無休2: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犬日無休:有你陪伴的日子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子設計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班,無處安放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男身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歇•戴斯馬克特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職場冷暴力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莎莉‧魯尼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曉虹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都是你教的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鄭雅云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人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鐘怡雯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克華
- 陳冠中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陽光失了玻璃窗
-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之玉川情死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非書類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鯨向海
- 鳥嘴人
- 鴻鴻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日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陽逸史
【預購】白先勇說崑曲◎白先勇
平常價 $26.00白先勇,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預購】白先勇的文藝復興◎白先勇
平常價 $31.00《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白先勇
平常價 $85.00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預購】樹猶如此(簡體版)◎白先勇
平常價 $25.00在無數次提筆與落筆之間,思索文學的意義、寫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上,最深刻最心底的投射,替那個民族說出心中話。」「我寫作,因為我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變成文字,用文學寫人性人情。」
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懷人憶舊,或自述過往,或抒情感懷,或談文論藝,雖然寫的是個人記憶,根子裡其實寫的是歷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記憶底片裡的是上海「最後的一抹繁華」,而“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漫長過程閃回的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歷史的流變滄桑。
【預購】樹猶如此◎白先勇
平常價 $27.00輯二集結了作者近年來演講、訪談的紀錄,可一窺大師文學觀與個人體驗。輯三則展現作者對愛滋病議題的關懷與重視。作者抒情文章疏雅有致,情韻綿密;論述文字則質地鏗鏘,言之有物,名家風範,渾然天成,不容錯過。
【預購】昔我往矣(簡體版)◎白先勇
平常價 $24.00【預購】紐約客(簡體版)◎白先勇
平常價 $20.00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蒐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 ……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大敞,還在無條件接納一些絡繹不絕的飄蕩靈魂。
——白先勇
【預購】紐約客◎白先勇
平常價 $25.00序
從國族立場到世界主義∕劉俊
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有幾個城市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是桂林、上海、南京、臺北、芝加哥和紐約。從這些城市的位置分布不難看出,白先勇小說所覆蓋的地理空間涵蓋了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而作品中的人物也在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遷徙中,漸行漸遠,從中國大陸經由臺灣遠走北美。於是,分屬於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這些城市,不但成為白先勇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景,而且在這些城市的轉換間,也隱含著一條這些人物「行走」的歷史軌跡。
在已經成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經典的《臺北人》中,白先勇塑造了眾多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臺北人」形象,在從桂林、上海、南京到臺北的空間轉換中,這些身在臺北的「臺北人」揮之不去的卻是桂林記憶、上海記憶和南京記憶,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身移」而「心不轉」的錯位,身在臺北卻對桂林、上海和南京難以忘懷,導致這些「臺北人」的心靈痛苦和精神悲劇。
《臺北人》中的城市更迭,源自國共兩黨此消彼長所引發的中國社會的乾坤旋轉,不管小說中的人物怎麼「行走」,這些城市畢竟還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人物雖然在大陸的「前世」和臺北的「今生」之間擺盪撕扯,到底也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到了《紐約客》,情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但人物從中國跨到了美國,而且城市也從臺北轉到了紐約,人和城都出了中國的疆界。假使說《臺北人》重在寫臺北的大陸人的故事,那麼《紐約客》則以紐約的「世界人」為描寫物件—這裡所謂的「世界人」既指中國人到了國外成了「世界」公民,同時也是指包含了非中國人的外國人。
《紐約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著手創作的小說系列,《紐約客》之名或許借自美國著名文學雜誌New Yorker,卻與《臺北人》正好成為一個渾成的佳對。從收錄在《紐約客》爾雅版這個集子中的六篇小說來看,〈謫仙記〉和〈謫仙怨〉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發表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則是最近幾年創作的作品。仔細對照這些分屬不同時期的小說,或許可以發現,體現在白先勇《紐約客》中的創作立場,經歷了一個從上個世紀的國族(中國)立場,到近年來的世界主義的變化過程。
《紐約客》中的六篇小說,活動場景雖然都集中在紐約,但人物的歷史不是和上海有瓜葛,就是和臺北有牽連,仍然割不斷和中國的聯繫。〈謫仙記〉和〈謫仙怨〉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時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可是離開上海(臺北)到了紐約,卻不約而同地成了「謫仙」,由天上的仙境(上海)到了落魄的人間(紐約),是她們共同的人生軌跡,在紐約她們或在自毀自棄中走向死亡,或在自甘墮落中沉淪掙扎。李彤和黃鳳儀的身世巨變,固然由國內政治形勢的天旋地轉而來,可是在上海(臺北)和紐約的城市對比中,作者似乎也隱隱然給我們一種暗示:對李彤和黃鳳儀而言,上海的繁華是她們的,而紐約的熱鬧卻與她們無關;她們在上海時是中國(蒙古)的「公主」,到了紐約卻變成了風塵女郎註。從上海到紐約,她們跨越的不僅是太平洋,更是天上人間的界限—在天上她們是主人,到了人間她們卻成為消費品。〈謫仙記〉、〈謫仙怨〉中的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代表中國、東方)和紐約(代表美國、西方)這兩個大都市中不同的人生和命運,或許並不是偶然,如果聯繫同時代的吳漢魂在芝加哥(《芝加哥之死》)和依萍在紐約近郊安樂鄉(《安樂鄉的一日》)的人生境遇,不難看看出白先勇筆下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的時候,他們的困境基本是一致的。
這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白先勇,在展示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時候,是持了一種強烈的國族(中國)立場的,站在中國的角度看,那時候來到紐約(芝加哥)這樣的美國大都會的中國人,遭遇的是一種放逐,一種謫仙和一種人生的巨大落差。《臺北人》中的錢夫人們從桂林、上海和南京來到臺北,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同一個國度中的不同人群(跟隨國民黨來台的一群)的命運;到了《紐約客》中的李彤們,她們從上海(臺北)來到紐約,原因可能還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可反映的卻是同一種人群(中國人)在不同文化中的命運。因此,如果把白先勇在《臺北人》中的立場,概括為站在失敗者的一邊,同情那些來台的大陸人的話,那麼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他則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對在中西文化夾縫中失魂落魄、沉淪墮落的「謫仙」們,寄予了深深的悲憫。值得注意的是,當〈謫仙記〉中的李彤輾轉在一個又一個外國男人之間,〈謫仙怨〉中的黃鳳儀成為外國男人的性消費品的時候,其中的男女關係,已然隱含了「東方∕女人∕弱勢出賣者對西方∕男人∕強勢購買者」的二元對立框架,這使〈謫仙記〉和〈謫仙怨〉在某種意義上講,成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文文學中(暗合)文化殖民論述的兩篇作品(李彤和黃鳳儀象徵了東方弱勢文化,而西方男性則象徵了西方強勢文化,男性對女性的佔有,也就帶有了文化征服的意味),而白先勇對李彤和黃鳳儀的深切悲憫,正體現出他的國族(中國)立場和東方意識。
發表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夜曲〉和〈骨灰〉,是兩篇政治意識強烈的作品。這兩篇小說在反思中國人政治選擇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基礎上,寫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鬥爭所引發的人生的荒誕。〈夜曲〉寫的是一群留學海外的中國人與祖國的關係和由此導致的不同命運,當初沒來得及回國的吳振鐸在國外事業有成,但愛情不幸(和美國猶太人最終分手),學成回國的呂芳、高宗漢、劉偉卻在國內遭遇歷次政治運動,最後高宗漢在「文革」中自殺,劉偉變得學會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自我保護,呂芳則在「文革」後重返紐約。當吳振鐸和呂芳這對戀人二十五年後在紐約重逢時,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一切都已不同,吳振鐸的異國婚姻,以失敗告終,而當初呂芳等人「正確」的人生選擇,二十五年後卻因政治的動亂而顯出了它的荒誕性—這種人生的荒誕性到了〈骨灰〉中變得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當年一對表兄弟,一個是對國民黨忠心耿耿的特工,一個是站在共產黨一邊的民主鬥士,為了政治理想,鬥得水火不容,可是多少年後,他們卻在紐約重新聚首,此時的特工,已遭國民黨排擠,民主鬥士,也在大陸成了右派,過去的政治對頭,如今到了國外,才又恢復了溫暖的親情。對這些歷劫之後還能倖存的,最深的感觸是當初的政治鬥爭其實是白費了—在波譎難測的政治鬥爭中,他們都不是贏家,最後都沒有好結果,最終只能流落異邦,在紐約以度殘年,乃至終老他鄉。對於〈夜曲〉和〈骨灰〉中的呂芳、大伯和鼎立表伯來說,他們的人生磨難都跟政治相關,而對政治的醒悟卻是以自己的一生為代價換來的。從上海到紐約的路,對他們來說雖然不象李彤和黃鳳儀那樣是從天上落到人間,可是經歷了政治鬥爭的煉獄,這段路無論如何走得實在不輕鬆,且代價慘重。
〈夜曲〉和〈骨灰〉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白先勇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對中國現代歷史中政黨鬥爭的實質所做的反思。在這兩篇小說中,白先勇深懷憂患意識:唯其對中國愛得深,才會對現代史上的中國慘遭政治的撥弄深感痛心;也唯其對中國人愛得深,他才會對呂芳及「我」的大伯、表伯他們最後都離開祖國,以紐約為自己最後的人生歸屬地滿懷無言之痛。這兩篇作品連同前面的〈謫仙記〉和〈謫仙怨〉,看上去是在寫紐約客(紐約人),其實倒是在寫中國人—此時的「紐約客」只在「紐約的過客」或「紐約的客人」的意義上才能成立。
白先勇筆下真正的「紐約客」(紐約人)是最近幾年創作的兩篇小說〈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的人物—這不僅是指這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以「過客」或「客人」的身分長居紐約,而是真正地對紐約有一種歸屬感,並且,作品中的人物也不再限於中國的「紐約客」,而有了外國紐約客(紐約人)的身影。〈Danny Boy〉中的主人公雲哥是個同性戀者,因為愛上了自己的學生,不容於社會,只好遠走美國,來到紐約,在紐約放縱的結果是染上了愛滋病。就在雲哥對人生徹底絕望之際,他卻在照顧另一位因受強暴而染上愛滋病的患者丹尼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奇異的感動」—這使他終於從慾的掙扎中升騰而出,生命重新充實,心靈得以淨化。真正的「同病相憐」使雲哥衝破了種族的界限,在一種宗教性的大愛中,尋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在「救人—自救」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在〈Tea for Two〉中,「我」是華人而「我」的戀人安弟是中美混血兒,東尼是中國人而他的愛人大偉是猶太人,珍珠是臺山妹而她的伴侶百合是德州人,費南度是菲律賓人而他的「配偶」金諾是義大利裔美國人,這個集聚在「Tea for Two歡樂吧」中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小社群,由於來自世界各地幾乎可以構成一個小型聯合國,就戀人間的真情和社群中的友誼而言,他們與異性戀社會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愛滋病「瘟疫」,使這些同性戀者深受其害,當大偉也染上愛滋病,決心和東尼同赴天國之際,這些同性戀者一起到他們的住處為他們送行,小說最後在倖存者們高唱〈Tea for Two〉的狂歡中結束。
〈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小說所描寫的內容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世界,而具有了世界化的色彩,這不僅體現為小說名稱的英文化,小說人物的聯合國化,而且也是指這兩篇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同性戀和愛滋病,也是一個超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性現象。〈Danny Boy〉中雲哥和丹尼的「相互扶持」,以及〈Tea for Two〉中東尼和大偉等人的相濡以沫,同生共死,無疑突顯了人類的一種共相:愛是不分性別和種族的,而愛滋病的蔓延,也不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問題,而是我們人類今天必須面對的共同現實。小說向人們展示的是,在愛滋病面前,人類已經打破了性別、種族、國家和文化的心靈隔閡和區域界限,在一起共同承擔和面對這一世界性的災難。
如果說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隱含的「中」、「西」(文化)不平等的事實,〈夜曲〉中吳振鐸失敗的婚姻,體現的是「中」、「西」(文化)的不和諧,那麼在〈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小說展示的則是「中」、「西」(族群和文化)的融合(雲哥對丹尼的照顧、眾多同性戀「配偶」的構成,以及大偉和東尼家裡中西合璧的家具布置,都說明了這一點),不論「中」、「西」(民族、國家)都承擔了同樣命運,「中」、「西」(整個世界)實際上已成為難以區隔的命運共同體。很顯然,白先勇在這兩篇作品中,一改他過去以國族(中國)立場來表現中國(人)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做法,而以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將世界放在不分「中」「西」的狀態下,描寫世界範圍內的共同問題。這樣的一種轉變,對於白先勇來說,無疑是一次創作上的突破和質變。
於是,我們在《紐約客》中看到,白先勇的筆觸,從表現中國人天上人間的「謫仙」,到中國人對政治的「覺悟」,再到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面對「瘟疫」,其間的變化轉型,其實是在逐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從面對「中國人」時所持的國族(中國)立場(思考中國人的海外命運和中國人的政治歷史),轉而為面對「中國人+外國人」時採取不限於特定民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主義眼光(思考人類不分種族性別文化的宗教大愛和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從中體現出的,是白先勇對人類的觀察視野和包容心,愈見廣闊。
《紐約客》的出版昭示出,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了有大蘋果之稱的世界性都市紐約。與此同時,《紐約客》的出版也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人)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並且,〈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只是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應當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註:李彤在讀書時被美國同學視為「中國的皇帝公主」,黃鳳儀淪落風塵後「蒙古公主」成了她的招牌—這或許可以說明她有「公主」的氣質,而她的過去也當得起公主的稱號。李彤雖然沒有成為風塵女郎,但她最後的行為和處境,事實上已成為高級的風塵女郎。
後記∕白先勇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初到美國第一個落腳的大城便是紐約,因為幾位哥哥姐姐都住在紐約附近。六三、六四年的夏天,我在紐約渡過兩個暑假。我一個人在曼哈頓的六十九街上租了一間公寓,除了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上暑期班外,也在雙日出版公司Double Day做點校對工作,校對《醒世姻緣》的英譯稿,其餘的時間,便在曼哈頓上四處遊蕩,踏遍大街小巷,第五大道從頭走到尾。
紐約曼哈頓像棋盤似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每條街道個性分明,文化各殊,跨一條街,有時連居民的人種也變掉了,倏地由白轉黑,由黃轉棕。紐約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移民大都會,全世界各色人等都匯集於此,羼雜在這個人種大熔爐內,很容易便消失了自我,因為紐約是一個無限大、無限深,是一個太上無情的大千世界,個人的悲歡離合,飄浮其中,如滄海一粟,翻轉便被淹沒了。
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收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開頭的幾篇如〈上摩天樓去〉等並沒有一個中心主題,直到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從紐約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
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接著又寫〈謫仙怨〉,其實同時我也在進行《台北人》系列,把時間及注意力都轉到那個集子去了,於是《紐約客》一拖便是數十年,中間偶爾冒出一兩篇,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仍舊敞開,在接納許多魚貫而入的飄蕩靈魂。
我的出版人為等待出版這個集子恐怕頭髮都快等白了,目下只有六篇,也只好先行結集。
二○○七年七月五日
【預購】台北人(簡體版)◎白先勇
平常價 $35.00「一個作家,一輩子寫了許多書,其實也只在重複自己的兩三句話,如果能以各種角度,不同的技巧,把這兩三句話說好,那就沒白寫了。
《台北人》對我比較重要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白先勇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譯者:陳榮彬)
平常價 $36.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英國知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認為《白鯨記》是美國文學代表作,它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曾經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激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創作靈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於《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大副!
《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
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史詩般的海洋文學鉅著,擁有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場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艦迷航記》與《海賊王》等品牌及無數影視藝文創作的命名及取材靈感來源,梅爾維爾還被譽為美國「莎士比亞」!
「叫我伊什梅爾吧。」
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個聰明而意志堅定的船長,四十年的航海與捕鯨經驗讓他對各大洋的海況及鯨群分布熟悉無比。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敵的抹香鯨咬斷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敵。
主角伊什梅爾厭煩了陸地上的枯燥生活,決定到海上冒險,他在旅店中認識了來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島、當過捕鯨船魚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號。
滿心怨念的亞哈船長一心要向莫比敵復仇,他對水手承諾,最先發現那隻白鯨的人就賞一枚金幣。他的執念使他不顧大副星巴克的勸導,也無視拉結號船長驟失愛子的傷痛。
執意在滔滔巨浪中與莫比敵一決生死的亞哈,終於將一整船人帶往地獄。最終,只有伊什梅爾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漫長而驚險的故事:一個關於大海的故事,一個關乎人性的故事,呈現出人類以己身的力量去對抗大自然的過程。小說中的白鯨莫比敵就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態。它呈現悲觀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轟動歐美文壇。
《白鯨記》結合了虛構與寫實兩種寫作手法,梅爾維爾用敏銳和感性的視角社會,通過小說來表達自己對整個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思考與評價。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國內各界專家學者作家齊聲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何曼莊(作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馬耀民(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惠菁(作家)
郭強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以動物為鏡》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淇華(作家)
賴慈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181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1837年因家境緣故自奧爾巴尼學院輟學,之後曾經務農、從事過一般職員及小學教師等工作。1841年起接續在捕鯨船與遠洋商船上擔任水手,經過數年海上漫遊返國後,1845年起投入寫作,頭五部長篇小說讓他成為頗受歡迎的冒險小說家。接著他以海上生活經驗開始構思第六部長篇《白鯨記》,這部小說花費17個月才完稿並於1851年出版,然而首刷1000本於出版後首年竟只賣出5本,其餘庫存因倉庫失火而遭焚毀。由於此後的長短篇小說銷售不佳,他於1860年代後期轉而寫詩,但已無出版商願為其詩集提供預付版稅,只能自費出版。1891年,梅爾維爾潦倒以終,逝世於紐約。
梅爾維爾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喚起評論界與市場的重視,將他與愛倫‧坡及馬克‧吐溫並列為美國文學的奠基者。出版已屆70年的《白鯨記》此時方才得到應有的讚揚,被公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連同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及《錄事巴托比》成為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的傑作。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還有《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41屆金鼎獎評委。
導讀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
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白鯨記》作者梅爾維爾,以他兩年多職業水手及捕鯨船水手經驗,加上美國捕鯨船在南太平洋獵捕抹香鯨的種種傳說為基礎,於一八五一年寫成《白鯨記》。
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若以「海洋精神價值」來看待《白鯨記》這部作品,它的確是鼓舞了美國社會向海探索的動能,也讓美國長期掌握絕大部分的海洋資源而成為如今全球超級強國。
《白鯨記》中的主角船,皮廓號,來自南塔克特島。這座位於美國東北方麻薩諸塞州南部、面積不到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數千人的蕞爾小島,竟然曾經是世界中心。(美國捕鯨船最多時高達七百艘,大約有一萬八千名水手,每年帶回極為可觀的鯨油產值,對全球鯨油市場形成重大影響。)
南塔克特島,是上百艘美國捕鯨船的母港,藉由這些捕鯨船,這座島嶼連接了占地球表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提供全球純淨芳香的抹香鯨油和極為珍貴的抹香鯨鯨蠟(鯨腦油)。
《白鯨記》記述了陸地資源有限的島嶼,如何往四面八方去探索、去征戰這開闊深邃的水世界。美國捕鯨船航跡遍布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如書中所形容的,「氣勢足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加上兩百多年前他們的捕鯨船已航遍全球海域,並以《白鯨記》這樣的海洋文學作品,將海洋精神內化為美國社會積極向海探索的針尖,掌握陸地資源的同時也及早掌握了大洋,奠定了強國龍頭地位。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的。海洋歸他們所有,兩世紀前,他們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上來回耕耘。」
想想當年的情景,一趟捕鯨航程甚至長達三、四年,航途中往往有好幾年沒機會看見陸地,而且船上是重勞力的單性社會,當時的船隻藉風帆航行,船上並沒有冷凍、冷藏設備來保持食物的新鮮,船上沒有精密航儀或準確的氣象資訊來確保航行安全,除了天候海況的嚴厲考驗,還得面對海盜船的威脅。
當他們發現抹香鯨噴氣時,捕鯨船放出手划的小艇,以臂力拋擲魚叉來鏢獵體型龐大的抹香鯨。著鏢後,小艇常被獵物拉著跑,甚至整艘被拉沉,獵捕過程中他們時時得面對巨鯨的困獸之鬥。一趟捕鯨航程中,斷手殘腿不講,死掉幾個也算平常。這是個工時長且危險度極高的作業,為何還有人願意出航從事捕鯨工作?
我們也許會輕易地以「有錢能使鬼推磨」來作推想,但無論如何,捕鯨船是一艘艘海洋探索的尖兵,他們航行到天涯海角,航行到最偏遠、最不為人知的全球海域角落,捕鯨船甚至探勘了許多當年尚未被畫在地圖上的蠻荒小島。
書中寫道:「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真正偉大的航海家,是那沒沒無聞的南塔克特島捕鯨船船長」、「那些知名航海英雄的南太平洋冒險事蹟,不過是靠著船堅炮利去征服捕鯨船早已航遍的海域,這些英雄事蹟,若以捕鯨船標準來看,根本不值得寫進捕鯨船的航海日誌裡」。
雖是平民捕鯨事業,但這本書如實記述了他們如何開疆闢海,如何締造了人類歷史中偉大的航海精神。
《白鯨記》是史上第一本以鯨魚這種巨大生命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可說是現代鯨豚自然寫作的濫觴。
作者是捕鯨漁人並非生物學者,但因為親臨現場,以其觀察及感想,按照鯨類體型大小,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區分為大型鯨魚、中型鯨魚、小型鯨魚三大類。書中對於分類的描寫,細膩到以抹香鯨、虎鯨與鼠海豚作為這三類鯨魚的代表。
作者在鯨種名稱或鯨類生態的認知,也許與現代生物辨識及分類上有所差異,但這可是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紀錄。當時,絕大部分人類生活腳跡還固封在陸地上,能做到這樣的鯨類觀察紀錄,生態成就已非同小可。
但作者在書中謙虛地說:「這一整章鯨類學,只是一份草稿而已。」對鯨類這種龐大神祕生命的描寫,或許是不難發揮的好題材,但若是無法親臨現場,只是憑藉想像,恐怕連具象描繪都會有很大問題。
個人多年與鯨豚接觸,了解牠們完全不會惡意攻擊船隻或攻擊人類,反而是相當友善船隻、親近人類的海洋動物。但若是受到攻擊,特別是攻擊母子對中的仔鯨,牠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子女,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母鯨通常會因而與人類拚死一搏。看過一篇報導提及《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捕鯨船獵殺了抹香鯨的仔鯨,導致母鯨撞擊捕鯨船的意外事件。
《白鯨記》也是人類第一部以捕鯨歷史和補鯨文化撰寫成的作品。
本書不僅對當年捕鯨船的空間配置做了翔實的描寫,也對獵鯨工具、獵鯨過程、如何提煉鯨油等等,一一都做了極其細膩的介紹。
任何一項產業,自然而然都會累積形成與這領域相關的特殊文化,本書雖屬小說作品,但書中如實留下了珍貴的「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由於生態保育及尊重生命觀念的普及,捕鯨產業將快速式微。捕鯨儘管不是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產業,但在人類歷史上因為這產業所開創的事蹟,這本書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與線索。
閱讀這本書時,或可擺一張世界地圖,一路追索捕鯨船皮廓號的航跡。
書中寫道,皮廓號經過巽他海峽後,進入南中國海,再經由巴士海峽看見福爾摩沙,然後到達日本海這段航程。這段讀來特別有感,因個人常在花蓮海域賞鯨船上遇見太平洋抹香鯨群。
這群抹香鯨經過比對證實,有好幾頭像老朋友一樣,已好幾年好幾次來到花蓮海域。當牠們友善來到賞鯨船邊噴氣、浮窺、甩尾及舉尾深潛等水面行為,比照這本書中描寫獵殺牠們的種種慘烈畫面,我想,牠們兩百年前的祖先應該曾經與《白鯨記》所描述的來自美國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交過手吧。
聽過一位鏢船老船長的敘述:他曾經在墾丁海域刺殺大翅鯨母子對中的仔鯨,在拉拔這頭仔鯨時,發現整艘船從船底被扛起來,險些翻覆,原來是母鯨憤怒地想扛翻這艘鏢船。
幸好這些都已經過去,如今我們與太平洋鯨豚的關係,日愈親善友好。
《白鯨記》是一部以鯨類為主題的海洋小說。作者梅爾維爾除了旁徵博引善用典故,閱讀本書時也能同步感受文學修辭之美以及作者如何布局這部小說最後的悲劇高潮。
篇幅達六百多頁的長篇敘述中,對於捕鯨船皮廓號,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形容:「這是一艘高貴的船,但不知為何充滿著濃濃的憂愁。所有高貴的事物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書中形容亞哈船長:「這樣的人物就算骨子裡帶有幾分故意的病態……也絲毫不會貶損他的價值。只因病態就是任何偉大的悲劇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他們第一次遇到白鯨莫比敵時,對尋鯨報仇者的形容是:「這個人的血已經沸騰,他的脈搏跳得讓整個甲板都跳動著。」
作者有計畫地帶引讀者的心,一波一浪痕地一起航行,一起搜尋莫比敵這頭白鯨。
海這樣寬,這樣深,要找到特定的一頭鯨,恐怕比大海撈針還要不容易。也許不少人因而質疑,書中故事的真實性?
個人在海上尋鯨多年,認識許多位長年在海上工作的船長,他們真的如書中所形容的:「就是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好幾次類似的經驗,船長時常毫無道理的讓船隻轉彎或掉頭離開,然後,船邊就出現難得一見的鯨種。
《白鯨記》值得用多元視角來仔細閱讀,關於遼闊的大海、神祕的巨鯨和深沉的人性。
譯後記(節錄)
Moby-Dick的前世與今生
「叫我伊什梅爾吧。」――(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在狂想中,我任由一對對鯨魚漂進我的靈魂深處,彷彿無止盡的鯨魚隊伍,其中有個戴著頭巾的龐大幽靈,像是高聳空中的雪丘。」――(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此時,皮廓號正從南方與西方海面逐漸接近福爾摩沙與巴士群島,而兩者之間就是能夠從南中國海通往太平洋的熱帶航道。」――(引自第一〇九章〈亞哈與星巴克在船艙裡〉)
「那哀愁的天空看來透明、純淨、柔和,充滿女人味,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引自第一三二章〈交響樂〉)
《白鯨記》的前世
一八二○年,一艘來自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艾賽克斯號(Essex)在南美西岸外海兩千哩處遭一頭八十呎長、八十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二十名船員搭小艇逃生,在海上漂泊數個月後才獲救,最後僅八人倖存。劫後餘生的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寫成《捕鯨船艾賽克斯號遇難記》(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一書,成為美國小說家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靈感,寫出小說Moby-Dick,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為《白鯨記》的海洋文學奇書。他在《白鯨記》第四十五章曾引用一小段卻斯大副浩劫餘生的告白,他將遭遇的白鯨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一八三○年代晚期在智利摩卡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二十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
《白鯨記》的粉絲們
《白鯨記》作者赫曼.梅爾維爾是紐約富商之子,但父親破產後在他十二歲時即已去世,致使他年僅十五就被迫離校養家,十九歲開始當商船水手,後來在幾年的海上生涯中曾經當過四、五個月的捕鯨船魚叉手,因此他有很多小說都是根據航海以及在外國見聞而寫成的,最早的作品是一八四六年的《食人島》(Typee)。梅爾維爾在婚後三年(一八五○年)從紐約市移居麻州,成為前輩小說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鄰居,在這位前輩小說家的鼓勵與幫助下,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完成《白鯨記》,且在扉頁上指名要把小說獻給霍桑。不過,小說出版後銷路其實不好,甚至在他於一八九一年已七十二歲的年紀去世時,小說早已絕版多年,據說在這作品問世到作者去世的四十年間,只賣出三千兩百本。但《白鯨記》這本書的文學聲譽彷彿倒吃甘蔗,在他死後才受到越來越多重視,我們甚至可以說梅爾維爾為「海洋小說」奠立了典範。《海狼》(The Sea-Wolf)的作者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創作海盜小說經典《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的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都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間也有許多粉絲,像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說他真希望《白鯨記》是他寫的,而巴布.狄倫(Bob Dylan)則是在領獎演說中直言,除了荷馬史詩《奧德賽》與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反戰經典小說《西線無戰事》之外,《白鯨記》是他最大的靈感來源。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最迷人的地方當然是那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之間那種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白鯨記》的百年滄桑史
但事實上,《白鯨記》能獲得如今的文學地位,也是經過許多波折。一開始在美國反應不佳,到了作者去世時,《紐約時報》為他撰寫的訃聞甚至還把書名給拼錯了。不過,梅爾維爾在英國倒是擄獲了一小群支持者,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英國已經有不少記者、小說家、詩人讚賞《白鯨記》與其他作品,素有「阿拉伯的勞倫斯」之稱的英國軍官兼作家T.E.勞倫斯(T. E. Lawrence)自稱書架上擺了三本不朽巨作: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另一本就是《白鯨記》。在美國方面,一九二一年是梅爾維爾鹹魚翻身的關鍵年: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教授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出版《美國小說》(The American Novel)一書,稱《白鯨記》是美國浪漫主義的巔峰,而且同系教授雷蒙.威佛(Raymond Weaver)也撰寫文學傳記《水手與神祕主義者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Mariner and Mystic)。到二○年代末期,世界各國又開始出現《白鯨記》譯本,包括芬蘭文(一九二八)、法文(節譯本,一九二八)、德文(一九二七)、俄文(一九二九)與義大利文(一九三二)。到了一九四一年,第一本《白鯨記》法文全譯本(一九三九年問世)的譯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甚至還寫了一本小說叫做《向梅爾維爾致敬》(Pour saluer Herman Melville),透過他的想像虛構出梅爾維爾在倫敦的奇遇,還有為何他決定寫出《白鯨記》。到了一九四○年代晚期,也就是《白鯨記》問世近百年後,它才真正成為一部文學經典,進入世界各地學界的研究領域以及開給學生的指定書目中。
《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的出版背景
在介紹曹庸之前,必須說明一下他的譯本的出版背景。據大陸學者鄒振環在《二十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一書中所言,一九四九年之前上海的翻譯出版活動蓬勃發展,中共掌政後於一九五○年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隨後即將群益出版社、海燕書店、大孚出版公司合併成立公私合營的「新文藝出版社」,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編輯部,五四年又有更多出版社併入。而且這樣的合併趨勢在上海持續推進,原本三百多家出版社減為十家,而且分工明確,新文藝出版社專門出版翻譯文學書籍,而且因為政治正確的問題,在中美持續交惡(當時仍在打韓戰)的情況之下,能獲得翻譯出版的美國文學作品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徳萊塞(Theodore Dreiser)等社會問題意識較為明確的作家,因此《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在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內容不帶種族歧視色彩(甚至反種族歧視),並且主動揭露社會壓迫的問題,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梅爾維爾筆下的皮廓號彷彿美國社會的縮影,除了船長、船副等白人角色,幾位魚叉手魁魁、塔許特哥、大狗分別是島國野人、印地安人與黑人。據統計,整本小說中三十位水手的國籍總計有十八個。所幸曹庸在一九五五年就完成譯文初稿,經過三次修訂後於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不久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動接連席捲中國(事實上百花運動已於一九五六年展開,大批藝文界人士遭打成右派),許多知識分子都慘遭下放、批鬥,或許再晚一點他就沒機會翻譯,而《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否順利出版,也會充滿變數。
第一位中文譯者曹庸
曹庸原名胡漢亮(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是廣東汕頭人,後來前往上海讀書與發展。中國大陸易幟後,於一九五三年獲調前往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外國文學編輯,後來也擔任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文學編輯,並且翻譯過許多英文文學作品像是喬治.愛略特(George Eliot)的《織工馬南傳》(Silas Marner),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殺人者〉(“Killers”)、〈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等等,不過最有名的當然是梅爾維爾Moby-Dick的第一個譯本《白鯨》。曹庸之子孫予(本名胡南榆)也是個知名譯者,譯有哈代(Thomas Hardy)的《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與綏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等。翻譯Moby-Dick的過程中我常常有個問題浮現腦海:在前網路時代,曹庸到底是怎樣翻譯這一本充滿航海術語、《聖經》典故、哲學思考、海洋科學知識的天書?他的參考資料都是哪來的?總計翻譯了多久?曹庸已經仙逝三十一年,這些問題恐怕將會永遠成為未解之謎。
翻譯哪裡難?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在翻譯時主要是使用美國作家Margaret Guroff所整理好的文本(以美國的初版Moby-Dick為基礎,參考後面的一些不同版本)以及注解,全都可以在Power Moby-Dick網站(http://www.powermobydick.com/)上取得;另外,美國作家Evelyn C. Leeper的網站(http://leepers.us/evelyn/mobydick.htm)所提供的注釋與詮釋也幫了我不少忙。但這些都只是知識性的難題,同樣令人為難的還包括這部小說的全部一百三十五章有長有短,短則幾十個英文字,最長則是近八千字,很難調整翻譯工作的節奏,而且小說使用了戲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體,還有大量對話內容必須根據講話者的個性調整語氣。這本小說不只是一部文學巨著,裡面也有許多令人讚嘆的哲學思考,例如第七十三章提及:「本來皮廓號一直都是向右傾斜,因為掛著抹香鯨的頭,如今兩邊都掛上鯨頭後,船身又再次恢復了平衡。只不過,我想你應該也很清楚,船身背負的重量可不輕啊。皮廓號就像本來掛著哲學家洛克的頭,往右邊偏,現在掛上康德的頭之後,又往另一邊偏過來了。只是情況非常危急。有些人總是想要努力維持船身的平衡。噢,你們這些笨蛋!把那些鯨魚的頭、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一丟不就得了嗎?如此一來,你的船身又可以輕飄飄地保持平衡啦!」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而康德則是歐陸理性主義(Rationalism)大家,主張先驗知識的存在,或許梅爾維爾是暗指我們必須在經驗與理性之間保持平衡?但幽默的他甚至還叫大家「把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丟」,這樣就不必煩惱啦!像這種集合了哲思、比喻、幽默等各種元素於一處的段落在書中俯拾皆是,這或許是過去一百六十八年來它能獲得許多文學名家欣賞的最大原因。
《白鯨記》的譯本
《白鯨記》的第一個日文譯本於一九四一年先有一部分問世(河出書房出版,譯為《白鯨》,且這譯名始終獲往後的譯本採用),到了一九五○年代才完整出版,收錄在知名的岩波文庫中,譯者是翻譯家阿部知二。另一位知名翻譯家田中西二郎的第一部譯作就是《白鯨記》(一九五○年),收錄在同樣也很知名的三笠書房新潮文庫。一九五○年代是《白鯨記》日譯的黃金年代,有許多譯本出現。至於中譯本,除了前述一九五七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的曹庸先生譯本《白鯨》,國內幾家出版社提供的《白鯨記》全譯本其實都是以曹庸版本為基礎去進行小幅改寫的「偽譯本」,而這也是「翻譯偵探」賴慈芸老師已經偵破的一個案子。除了曹庸之外,據我所知,中國出版界重譯Moby-Dick的風潮起始於一九九○年代,大致上都是譯為《白鯨》,由一九九六年的羅山川譯本拔得頭籌(二○○四年楊善錄與高路合作的譯本是個例外,書名是《鯨圖騰》,只因那一年稍早中國有一本暢銷小說叫做《狼圖騰》,作者是姜戎)。
只有成時、張子宏與曉牧的三個譯本,因此無法一一比對這些譯本是否有參考甚或大量抄襲曹庸譯本的痕跡。不過,當我在瀏覽這些譯本時,不免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自我期許必須創造出一個比曹庸譯本更為流暢好讀,而且在用語上也比上述十一個譯本更能貼近臺灣讀者日常習慣的全新譯本。
*謝辭*
最後,在此要感謝幾位讓這個譯本得以出現的人。程道民先生是當初找我翻譯Moby-Dick的編輯,只可惜我一再拖稿,沒能與他完成合作,甚為遺憾。此外,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胡金倫兩位先生大力支持這個譯本,責任編輯張彤華小姐在我翻譯過程中屢屢提供編輯、翻譯與精神上的襄助,對此我充滿感激。更要感謝妻子郭嘉敏小姐兩年多來的督促與陪伴,否則我沒辦法完成這四十一萬字譯稿。最後要感謝作者梅爾維爾:今年八月一日是他的兩百週年冥誕,希望大家能多讀他的作品。
【延伸閱讀】
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尋找白鯨記》(In Search of Moby Dick)。
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
埃里克.傑.多林(Eric Jay Dolin)。《利維坦:美國捕鯨史》(Leviathan: The History of Whaling in America)。
【預購】論小說與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平常價 $27.00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預購】故事裡的心理學(下):陰影與個體化◎鐘穎
平常價 $25.00等11個故事的象徵。
★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4大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沒有人不愛聽故事。
在故事之中,我們跨越地域、種族與時間,
跟著主角踏上冒險之路,在經歷種種挑戰後得到智慧與寶藏。
「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
一座通往我以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從故事得到向外的啟發,
而通往內在的途徑,則能靠深度心理學來幫我們指認出來。
《故事裡的心理學》為「愛智者書窩」經營者.諮商心理師鐘穎,
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
解讀【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大階段的心靈任務。
在上集,【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這兩大篇章,
為我們指出「孩子如何跨越至青春期」,「青少年期的重要原型」等成長時期的重要主題。
①夢與潛意識:
.《愛麗絲夢遊仙境》——童年的自我懷疑
隨愛麗絲跳下兔子洞,身體變得忽大忽小,思考在青少年這個令人困惑的階段裡,如何同時保有兒童的天真,又不畏懼面對真實世界的壓力?
.《湯姆的午夜花園》——成長之路的人際關係
湯姆接受了午夜鐘聲的邀約,離家進入花園,揭示孩子走出家園,進入社交圈的種種心境,面對繁複的人際關係,孩子如何有安全感地長大成人?
②永恆少年:
.《小王子》——追求獨特的永恆少年
從走出自己的星球、離開狐狸的小王子,看到永恆少年重自由而輕責任,慣性逃避、活在想像之中的內在課題。
.《彼得潘》——拒絕長大的孩子
居住在永無島,討厭大人的彼得潘,象徵以輕視現實來迴避自身的平庸,社會適應不良的迷路之人。
書中也以《浦島太郎》、《桃太郎》兩相對比,探討「青少年的網路成癮/拒學問題
浦島太郎潛入龍宮,象徵不願脫離母親的孩子,也易在現實世界不戰而逃;
相對而言,桃太郎則是勇於離開父母,爭取自己的人生寶藏。
上集的6篇故事兩兩呼應,
為我們指出成長之路上,內心世界遇上外在現實的掙扎碰撞。
在故事之中,我們會與自己相逢,乃至與更大的整體相逢。
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在掩卷之後,走入自我的個體化旅程。
本書特色
◎以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角度,由東方視角解析「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的「原型」特質。
◎以【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四大篇章,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個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每個主題以兩個故事相互對照,設計「深度心理學小學堂」,內文故事在國內均有譯本,適合作為了解心理學的入門讀物。
名人推薦
★心理師、書評家/陳立倫 專序推薦
【專業推薦】
◎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田秀蘭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教授兼系主任/李佩怡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
◎諮商心理師、「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FB創立者/蘇俊濠
◎每個人的一生,充滿了故事。只是,對其中角色的內心世界,卻是模糊、徬徨又迷惘。這本書,開啟了經典故事的大門,邀約你走進浩瀚的心理學知識殿堂。透過精準的切入點,讓我們看見了,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又獨特的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故事是象徵性的迷霧森林,若是經過好的指引,當中的象徵性會順利脫出成為能夠被意識的生命吸收與轉化的營養。這本書呈現了與故事工作的方法,也示範了故事如何溫柔地導引生命,讓象徵性進入意識之中、為生命所用。祝福為我們這樣工作的本書作者,祝福讀到這本書的人,也祝福這本書。——FB:阿梅.心的家、《與狼同奔的女人》讀書會帶領人」/黃詠梅
◎古老的故事是進入我們內心深處的一條重要捷徑,我們常常在看到的故事的表象,而忽略了故事背後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模樣。透過隱喻與原型的抽絲剝繭,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故事,讓心裡的那個小孩,慢慢像毛毛蟲一樣,作繭、假死、破繭、然後成為一隻美麗而成熟的蝴蝶。——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小時候,聽過很多童話故事。直到當了父親,給孩子聽童話故事的有聲書時,才有機會重溫孩提回憶。孩子在聽,我也在聽,越聽越入迷。不同的是,我會帶著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故事中的寓意以及作者的心理狀態。於是,我不得不讚賞《故事裡的心理學》的作者,對那些經典故事的解析,精闢又獨到。原來,故事裡富含這麼多的隱喻;而若能用來做為親子對話的素材,更能夠啟發思考,擴展思維,於是,故事就不只是故事而已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榮格分析師馮.法蘭茲認為,那些重複傳唱的故事裡蘊藏著人類集體重要的心靈片段,心理學不只在實驗室裡,也在那些古老的童話、神話當中。作者長年深耕深度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並在青少年輔導以及親職教育上有相當豐厚的實務經驗,本書從深度心理學觀點重新考察與解析許多經典故事,萃取出對人類發展重大議題的寶貴洞見,包括成長、愛、孤獨與意義等,我想不論是輔導人員或是一般民眾,在本書中一定能找到扣連你生命的故事。——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陳宏儒
◎印象中,求學過程裡,從來沒有上過任何理解自己的課。直到當了母親、上了父母成長班後,才開始認識自己,摘下盔甲與面具,全然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鐘穎老師深度心理學的系列課程,不僅開啟了深入探索內在自我的大門,覺察到自己並不孤單,更看到叛逆的價值與意義。想要深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好書!——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
◎作者以溫暖且貼近受苦經驗的文風貫穿全書,透過童話的闡述,將榮格等人的深度心理學與實務案例巧妙結合。 本書為幽暗隠微的靈魂深處,燃起一盞明燈;同時也提供讀者在探訪安身立命的歷程中,有一處解心與寬心的好所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長/黃宗堅
◎自童話的從前從前,看人生的現在與以後——推薦給在各個生命階段蟄伏與探索的您,本書由深諳心理知識的鍾穎老師,深入淺出又深入地引領,用深化的理論為核心,以淺顯週知的故事娓娓深入人生的脈絡,讓我們一起從童話面對自己、生命與關係的難題,追尋人生的方向、尋獲兼具童真與成熟的自我!——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譚慧蘭所長
◎作者不僅是編織者,亦是沖印者,既能把心理學縫進經典文本,亦能將心理學從情節裡顯影還原。原本冷硬的知識,在故事之間往返穿梭,最終磨平了稜角,成為溫潤的指引。——臨床心理師、作家/劉仲彬
◎作者是任職本市的高中輔導主任,推廣親職教育多年,在處理親子問題上非常用心。他的講座內容常以知名的文學作品為藍本,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層層分析,一直以來都很受到家長與民眾的歡迎。書中內容更是有趣深刻,原來這些經典故事可以被這樣理解,非常值得關注教養的朋友來閱讀,相信每個打開本書的老師跟爸媽都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謝文斌
從故事跨入自己的生命
總還記得跨入心理學的領域時,老師好奇地詢問著為何對心理學有興趣。當時立刻回答因為對人感到極大的好奇,老師接著便建議可以從故事與電影著手,也許可以理解得更深刻。當時未必能真正體會老師的話語,只是覺得想要更深入地探究心理學理論的奧秘,也總以為那才是理解人心的關鍵。可是就在一方面學習課程內容,一方面又不斷地閱讀故事與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慢慢地懂得箇中的深意。也許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在閱讀《故事裡的心理學》時,不覺眼睛一亮,因為書中將兩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徹底發揮出來,那像是以故事為經、深度心理學為緯,巧妙地編織著人心的樣貌,甚或是人心可能發展的精采。
這幾年,心理相關書籍席捲出版界的狀態,幾乎可說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那卻也反應著,人心在這急驟變動的時代裡感到不安與茫然。然而,過於艱深的心理學理論,卻往往成為有心人遇到的障礙與挫折。甚或有時成了理論歸理論,生活歸生活的分裂現象。也就是說,研讀之後或許可以說得一口好理論,但卻很難落實到日常實踐之中。抑或者,也有些人對於人心感到敏感與好奇,遂不斷地觀察與反思,可又受限於統整知識的缺乏,所以總很難明確地在心頭形成一種持續的影響力。是故,若能透過故事引起共鳴,然後透過故事的詮釋帶入心理學的意象,當能化解理論與生活的藩籬。更能透過那樣的過程,吸引讀者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到故事之中,然後透過故事的反饋,反覆地貼近己身的心靈。
作者透過幾本極為著名的故事,勾起閱讀時的一種熟悉感與興奮感,也許正因為那耳熟能詳的情節發展,更能挑起人們的好奇,也更能讓人從故事中跨越到心理學範疇之中。尤有甚者,在剖析故事的過程中,作者常常會帶入其擔任心理師時所接觸的個案情境,那更是讓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活躍起來。於是乎,故事跳脫了原本的虛幻,也躍出了原本的格局,進入了日常思維之中。那讓原本趨向於聆聽故事的讀者,更願意回身省視自身的心靈。故事,遂能夠成為一面鏡子,不單僅止於讀者的投射,還能映照出心靈的樣貌。
換個角度來看,對於鑽研於理論的讀者,也許透過這種不同方式的引領,能夠看見理論活化的精彩。更有趣的是,那並非是過往藉由實驗、案例來印證理論,而是經由熟悉的故事。故事與案例的不同在於,那所隱含的虛幻性,往往得以讓人卸下心理防衛,甚而在閱讀時拉扯出更多的情緒與投射。而當保留著這些感受轉而跨入熟悉的理論時,往往能形成過往所未曾經驗的衝撞。在那當下,理論不再是理論,而能與內在的心靈發生了極大的共鳴。也在那當下,理論與現實生活有了交錯。故事,成為一個引子,讓人從理論進入自己的生命。
不僅如此,作者以深度心理學作為分析的核心,是故所帶入的四個章節「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都是心靈成長極為關鍵的課題,卻也往往是現今生活中,人們隱約可以感受到,卻又偏偏很難去面對的課題。而如果藉由心理學理論來理解,可能會過於直接而衍生否定或防衛的機制,那麼也許故事可以是一個緩衝。藉由故事的角色,藉由理論對於故事的分析,最後再回到讀者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感受。幾個面向的疊合,當有機會跨越心靈成長中,原本難以跨越的困頓。
尤其是書中從潛意識的角度切入兒童的獨特,到青少年所受到永恆少年原型的影響,再到中年所引發的認同危機,甚或到個體化旅程的精彩論述。深度心理學所討論的,不單單只是如何去貼近與理解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甚至更進一步地去探討如何能活出更完整的自己。透過故事,也許是一面鏡子、也許是一個引子,也許是一個緩衝,讓心理學不再只是書中的知識,而能成為引領觀照自身的法寶。而《故事裡的心理學》所給出的那份切近,更是激活了允許自己成為自己的念頭,也許那才是心理學的初衷吧!
心理師、書評家/陳立倫
前言
如果說神話是眾人的夢,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同樣如此。不管長大後的我們去了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從而遺忘了從前多少人事物。但那些我們年幼時聽過的故事,看過的書,卻怎麼也忘不了。我總認為,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一座通往我以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因為這些故事具有普世性,我們可以輕易地在日常生活裡窺見和反思這些劇情和角色,他人甚至也能夠對我們的感觸心領神會。例如拒絕長大的彼得潘與快活的永無島,內心住著的化身博士,以及勇敢跳下兔子洞的愛麗絲,和想念家鄉玫瑰花的小王子。
從深度心理學(亦即研究潛意識心靈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物與劇情無疑具有「原型」的性質,也就是人類代代相傳的心理特徵,所以這些故事才能在那麼多的書裡脫穎而出,被大家所喜歡與牢記。那些人物與事件經歷既是外在虛構的劇情,也是我們內心本有的人格與風景。它們揭示的不僅是當時身為孩童的我們,應當如何勇敢長大,同時更教會我們明白邪惡本自固有,面對恐懼該採取什麼態度。
做為一位輔導人員,我發現用這些故事來教導心理學不僅深刻有效,還總是能引起共鳴。因此我挑選了幾篇兒童及奇幻文學的故事,做為每個大人用來瞭解自我及家中孩童的引子。希望能透過這些它們,讓每個困惑於成長及教養的成人,能有機會用嶄新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那些我們早已熟悉的事物、他人、與自己。
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深度心理學的概念,我依照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的順序,依次介紹在這些階段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心理學知識。它們分別是夢與潛意識(孩子如何跨越至青春期)、永恆少年(青少年期的重要原型)、陰影(中年危機的首要功課)、與個體化(人生下半場的最終追尋),同時,每個主題都用兩至三篇故事做引子,希望這樣的編排能逐步使人深入自己的心靈。此外,為了方便讀者學習,特地在專有名詞出現的地方都設計了「深度心理學小學堂」加以補充,希望本書能起到推廣深度心理學的目的。
你可能會發現,越後面的章節份量越多,那是因為在中年之後,隨著死亡焦慮的現身,我們的後半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意義危機,這使得我必須用較多的內容來討論我們人格最終的整合之道。我所喜愛的深度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亦即研究意義、孤獨、死亡、與勇氣的心理學)之所以迷人正在此處,因為它們關切著人的整體,勇於將眼光望向實驗室外的生活,這是當代許多把人性簡化為生化反應的學院派心理學家所不願做的。
正是在這樣的簡化裡,心理學喪失了引領現代人觀照自身的能力,而這本是心理學的任務。心理學是人的心理學,不是大腦的心理學。人不只是被動的生化反應,我們的選擇也塑造了自己。正是在這樣的拉扯矛盾中,人性被推到了一個同時具備崇高以及悲劇性的位置。也因為如此,我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能跟我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內文裡的故事在國內均有譯本,這是我刻意挑選後的結果,目的是方便讀者能找到原著。而分析的內容並非無中生有,相反地,是墊基在前輩心理學家努力下的結果,包括河合隼雄、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以及吉妲.桃樂絲.莫瑞那等人的著作都是我寫作時重要的參考,當中有不少引用和致敬的部分,特此說明與致謝。
但不論是誰的觀點,還請正在閱讀本書的您能夠記得,我們的分析只不過是一種角度,甚至說不上是最好的角度,只有你的詮釋才適合你自己。話雖如此,但我的詮釋卻是緊緊依著人最終的整合而發的,這也是一直以來我看待童話與傳說的方式。受益於粉專讀者、講座聽眾、與課堂學生的回饋,我深信,完整是人一生的追尋。如果你能從本書中得到一窺心靈家園的契機,這不僅是我的企盼,也是我的榮幸。謝謝你選擇打開了這本書,我相信書中所寫不會讓你失望。
【預購】故事裡的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永恆少年◎鐘穎
平常價 $25.00等11個故事的象徵。
★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4大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沒有人不愛聽故事。
在故事之中,我們跨越地域、種族與時間,
跟著主角踏上冒險之路,在經歷種種挑戰後得到智慧與寶藏。
「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
一座通往我以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從故事得到向外的啟發,
而通往內在的途徑,則能靠深度心理學來幫我們指認出來。
《故事裡的心理學》為「愛智者書窩」經營者.諮商心理師鐘穎,
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
解讀【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大階段的心靈任務。
在上集,【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這兩大篇章,
為我們指出「孩子如何跨越至青春期」,「青少年期的重要原型」等成長時期的重要主題。
①夢與潛意識:
.《愛麗絲夢遊仙境》——童年的自我懷疑
隨愛麗絲跳下兔子洞,身體變得忽大忽小,思考在青少年這個令人困惑的階段裡,如何同時保有兒童的天真,又不畏懼面對真實世界的壓力?
.《湯姆的午夜花園》——成長之路的人際關係
湯姆接受了午夜鐘聲的邀約,離家進入花園,揭示孩子走出家園,進入社交圈的種種心境,面對繁複的人際關係,孩子如何有安全感地長大成人?
②永恆少年:
.《小王子》——追求獨特的永恆少年
從走出自己的星球、離開狐狸的小王子,看到永恆少年重自由而輕責任,慣性逃避、活在想像之中的內在課題。
.《彼得潘》——拒絕長大的孩子
居住在永無島,討厭大人的彼得潘,象徵以輕視現實來迴避自身的平庸,社會適應不良的迷路之人。
書中也以《浦島太郎》、《桃太郎》兩相對比,探討「青少年的網路成癮/拒學問題
浦島太郎潛入龍宮,象徵不願脫離母親的孩子,也易在現實世界不戰而逃;
相對而言,桃太郎則是勇於離開父母,爭取自己的人生寶藏。
上集的6篇故事兩兩呼應,
為我們指出成長之路上,內心世界遇上外在現實的掙扎碰撞。
在故事之中,我們會與自己相逢,乃至與更大的整體相逢。
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在掩卷之後,走入自我的個體化旅程。
本書特色
◎以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角度,由東方視角解析「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的「原型」特質。
◎以【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四大篇章,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個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每個主題以兩個故事相互對照,設計「深度心理學小學堂」,內文故事在國內均有譯本,適合作為了解心理學的入門讀物。
名人推薦
★心理師、書評家/陳立倫 專序推薦
【專業推薦】
◎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田秀蘭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教授兼系主任/李佩怡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
◎諮商心理師、「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FB創立者/蘇俊濠
◎每個人的一生,充滿了故事。只是,對其中角色的內心世界,卻是模糊、徬徨又迷惘。這本書,開啟了經典故事的大門,邀約你走進浩瀚的心理學知識殿堂。透過精準的切入點,讓我們看見了,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又獨特的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故事是象徵性的迷霧森林,若是經過好的指引,當中的象徵性會順利脫出成為能夠被意識的生命吸收與轉化的營養。這本書呈現了與故事工作的方法,也示範了故事如何溫柔地導引生命,讓象徵性進入意識之中、為生命所用。祝福為我們這樣工作的本書作者,祝福讀到這本書的人,也祝福這本書。——FB:阿梅.心的家、《與狼同奔的女人》讀書會帶領人」/黃詠梅
◎古老的故事是進入我們內心深處的一條重要捷徑,我們常常在看到的故事的表象,而忽略了故事背後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模樣。透過隱喻與原型的抽絲剝繭,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故事,讓心裡的那個小孩,慢慢像毛毛蟲一樣,作繭、假死、破繭、然後成為一隻美麗而成熟的蝴蝶。——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小時候,聽過很多童話故事。直到當了父親,給孩子聽童話故事的有聲書時,才有機會重溫孩提回憶。孩子在聽,我也在聽,越聽越入迷。不同的是,我會帶著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故事中的寓意以及作者的心理狀態。於是,我不得不讚賞《故事裡的心理學》的作者,對那些經典故事的解析,精闢又獨到。原來,故事裡富含這麼多的隱喻;而若能用來做為親子對話的素材,更能夠啟發思考,擴展思維,於是,故事就不只是故事而已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榮格分析師馮.法蘭茲認為,那些重複傳唱的故事裡蘊藏著人類集體重要的心靈片段,心理學不只在實驗室裡,也在那些古老的童話、神話當中。作者長年深耕深度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並在青少年輔導以及親職教育上有相當豐厚的實務經驗,本書從深度心理學觀點重新考察與解析許多經典故事,萃取出對人類發展重大議題的寶貴洞見,包括成長、愛、孤獨與意義等,我想不論是輔導人員或是一般民眾,在本書中一定能找到扣連你生命的故事。——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陳宏儒
◎印象中,求學過程裡,從來沒有上過任何理解自己的課。直到當了母親、上了父母成長班後,才開始認識自己,摘下盔甲與面具,全然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鐘穎老師深度心理學的系列課程,不僅開啟了深入探索內在自我的大門,覺察到自己並不孤單,更看到叛逆的價值與意義。想要深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好書!——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
◎作者以溫暖且貼近受苦經驗的文風貫穿全書,透過童話的闡述,將榮格等人的深度心理學與實務案例巧妙結合。 本書為幽暗隠微的靈魂深處,燃起一盞明燈;同時也提供讀者在探訪安身立命的歷程中,有一處解心與寬心的好所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長/黃宗堅
◎自童話的從前從前,看人生的現在與以後——推薦給在各個生命階段蟄伏與探索的您,本書由深諳心理知識的鍾穎老師,深入淺出又深入地引領,用深化的理論為核心,以淺顯週知的故事娓娓深入人生的脈絡,讓我們一起從童話面對自己、生命與關係的難題,追尋人生的方向、尋獲兼具童真與成熟的自我!——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譚慧蘭所長
◎作者不僅是編織者,亦是沖印者,既能把心理學縫進經典文本,亦能將心理學從情節裡顯影還原。原本冷硬的知識,在故事之間往返穿梭,最終磨平了稜角,成為溫潤的指引。——臨床心理師、作家/劉仲彬
◎作者是任職本市的高中輔導主任,推廣親職教育多年,在處理親子問題上非常用心。他的講座內容常以知名的文學作品為藍本,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層層分析,一直以來都很受到家長與民眾的歡迎。書中內容更是有趣深刻,原來這些經典故事可以被這樣理解,非常值得關注教養的朋友來閱讀,相信每個打開本書的老師跟爸媽都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謝文斌
從故事跨入自己的生命
總還記得跨入心理學的領域時,老師好奇地詢問著為何對心理學有興趣。當時立刻回答因為對人感到極大的好奇,老師接著便建議可以從故事與電影著手,也許可以理解得更深刻。當時未必能真正體會老師的話語,只是覺得想要更深入地探究心理學理論的奧秘,也總以為那才是理解人心的關鍵。可是就在一方面學習課程內容,一方面又不斷地閱讀故事與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慢慢地懂得箇中的深意。也許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在閱讀《故事裡的心理學》時,不覺眼睛一亮,因為書中將兩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徹底發揮出來,那像是以故事為經、深度心理學為緯,巧妙地編織著人心的樣貌,甚或是人心可能發展的精采。
這幾年,心理相關書籍席捲出版界的狀態,幾乎可說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那卻也反應著,人心在這急驟變動的時代裡感到不安與茫然。然而,過於艱深的心理學理論,卻往往成為有心人遇到的障礙與挫折。甚或有時成了理論歸理論,生活歸生活的分裂現象。也就是說,研讀之後或許可以說得一口好理論,但卻很難落實到日常實踐之中。抑或者,也有些人對於人心感到敏感與好奇,遂不斷地觀察與反思,可又受限於統整知識的缺乏,所以總很難明確地在心頭形成一種持續的影響力。是故,若能透過故事引起共鳴,然後透過故事的詮釋帶入心理學的意象,當能化解理論與生活的藩籬。更能透過那樣的過程,吸引讀者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到故事之中,然後透過故事的反饋,反覆地貼近己身的心靈。
作者透過幾本極為著名的故事,勾起閱讀時的一種熟悉感與興奮感,也許正因為那耳熟能詳的情節發展,更能挑起人們的好奇,也更能讓人從故事中跨越到心理學範疇之中。尤有甚者,在剖析故事的過程中,作者常常會帶入其擔任心理師時所接觸的個案情境,那更是讓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活躍起來。於是乎,故事跳脫了原本的虛幻,也躍出了原本的格局,進入了日常思維之中。那讓原本趨向於聆聽故事的讀者,更願意回身省視自身的心靈。故事,遂能夠成為一面鏡子,不單僅止於讀者的投射,還能映照出心靈的樣貌。
換個角度來看,對於鑽研於理論的讀者,也許透過這種不同方式的引領,能夠看見理論活化的精彩。更有趣的是,那並非是過往藉由實驗、案例來印證理論,而是經由熟悉的故事。故事與案例的不同在於,那所隱含的虛幻性,往往得以讓人卸下心理防衛,甚而在閱讀時拉扯出更多的情緒與投射。而當保留著這些感受轉而跨入熟悉的理論時,往往能形成過往所未曾經驗的衝撞。在那當下,理論不再是理論,而能與內在的心靈發生了極大的共鳴。也在那當下,理論與現實生活有了交錯。故事,成為一個引子,讓人從理論進入自己的生命。
不僅如此,作者以深度心理學作為分析的核心,是故所帶入的四個章節「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都是心靈成長極為關鍵的課題,卻也往往是現今生活中,人們隱約可以感受到,卻又偏偏很難去面對的課題。而如果藉由心理學理論來理解,可能會過於直接而衍生否定或防衛的機制,那麼也許故事可以是一個緩衝。藉由故事的角色,藉由理論對於故事的分析,最後再回到讀者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感受。幾個面向的疊合,當有機會跨越心靈成長中,原本難以跨越的困頓。
尤其是書中從潛意識的角度切入兒童的獨特,到青少年所受到永恆少年原型的影響,再到中年所引發的認同危機,甚或到個體化旅程的精彩論述。深度心理學所討論的,不單單只是如何去貼近與理解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甚至更進一步地去探討如何能活出更完整的自己。透過故事,也許是一面鏡子、也許是一個引子,也許是一個緩衝,讓心理學不再只是書中的知識,而能成為引領觀照自身的法寶。而《故事裡的心理學》所給出的那份切近,更是激活了允許自己成為自己的念頭,也許那才是心理學的初衷吧!
心理師、書評家/陳立倫
前言
如果說神話是眾人的夢,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同樣如此。不管長大後的我們去了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從而遺忘了從前多少人事物。但那些我們年幼時聽過的故事,看過的書,卻怎麼也忘不了。我總認為,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一座通往我以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因為這些故事具有普世性,我們可以輕易地在日常生活裡窺見和反思這些劇情和角色,他人甚至也能夠對我們的感觸心領神會。例如拒絕長大的彼得潘與快活的永無島,內心住著的化身博士,以及勇敢跳下兔子洞的愛麗絲,和想念家鄉玫瑰花的小王子。
從深度心理學(亦即研究潛意識心靈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物與劇情無疑具有「原型」的性質,也就是人類代代相傳的心理特徵,所以這些故事才能在那麼多的書裡脫穎而出,被大家所喜歡與牢記。那些人物與事件經歷既是外在虛構的劇情,也是我們內心本有的人格與風景。它們揭示的不僅是當時身為孩童的我們,應當如何勇敢長大,同時更教會我們明白邪惡本自固有,面對恐懼該採取什麼態度。
做為一位輔導人員,我發現用這些故事來教導心理學不僅深刻有效,還總是能引起共鳴。因此我挑選了幾篇兒童及奇幻文學的故事,做為每個大人用來瞭解自我及家中孩童的引子。希望能透過這些它們,讓每個困惑於成長及教養的成人,能有機會用嶄新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那些我們早已熟悉的事物、他人、與自己。
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深度心理學的概念,我依照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的順序,依次介紹在這些階段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心理學知識。它們分別是夢與潛意識(孩子如何跨越至青春期)、永恆少年(青少年期的重要原型)、陰影(中年危機的首要功課)、與個體化(人生下半場的最終追尋),同時,每個主題都用兩至三篇故事做引子,希望這樣的編排能逐步使人深入自己的心靈。此外,為了方便讀者學習,特地在專有名詞出現的地方都設計了「深度心理學小學堂」加以補充,希望本書能起到推廣深度心理學的目的。
你可能會發現,越後面的章節份量越多,那是因為在中年之後,隨著死亡焦慮的現身,我們的後半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意義危機,這使得我必須用較多的內容來討論我們人格最終的整合之道。我所喜愛的深度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亦即研究意義、孤獨、死亡、與勇氣的心理學)之所以迷人正在此處,因為它們關切著人的整體,勇於將眼光望向實驗室外的生活,這是當代許多把人性簡化為生化反應的學院派心理學家所不願做的。
正是在這樣的簡化裡,心理學喪失了引領現代人觀照自身的能力,而這本是心理學的任務。心理學是人的心理學,不是大腦的心理學。人不只是被動的生化反應,我們的選擇也塑造了自己。正是在這樣的拉扯矛盾中,人性被推到了一個同時具備崇高以及悲劇性的位置。也因為如此,我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能跟我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內文裡的故事在國內均有譯本,這是我刻意挑選後的結果,目的是方便讀者能找到原著。而分析的內容並非無中生有,相反地,是墊基在前輩心理學家努力下的結果,包括河合隼雄、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以及吉妲.桃樂絲.莫瑞那等人的著作都是我寫作時重要的參考,當中有不少引用和致敬的部分,特此說明與致謝。
但不論是誰的觀點,還請正在閱讀本書的您能夠記得,我們的分析只不過是一種角度,甚至說不上是最好的角度,只有你的詮釋才適合你自己。話雖如此,但我的詮釋卻是緊緊依著人最終的整合而發的,這也是一直以來我看待童話與傳說的方式。受益於粉專讀者、講座聽眾、與課堂學生的回饋,我深信,完整是人一生的追尋。如果你能從本書中得到一窺心靈家園的契機,這不僅是我的企盼,也是我的榮幸。謝謝你選擇打開了這本書,我相信書中所寫不會讓你失望。
【預購】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初安民
平常價 $25.00初安民
一九五七年生。
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曾仼中學教員。
聯合文學雜誌與岀版社總編輯。
現任印刻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總編輯。
著有詩集《愁心先醉》、《往往南方的路》、《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等。
職業編輯有三千餘冊出版品。
曾獲金鼎獎最佳主編獎、金石堂年度岀版風雲人物獎丶成功大學傑出校友獎等。
父親習慣在清晨時刻喚醒他,一同去散步,在異國的城鎮裡,沿著一條街一條街走著。年邁的父親向他述說和老家相彷的地方,譬如山色、樹顏甚或灰黃的泥土,他無法印證也無從知曉,只有初秋早開的蘆葦花絮,以及霜花,像極了父親的髮色。有時,沉默的走著。
.
約莫六十多年前,在一個仲夏夜晚,趁夜色,乘著一葉扁舟,展開了他一生的流亡生涯。而就在前夜,以及前夜的許多前夜,他流光了所有的淚水,自此,他不曾流過淚,不曾展顏;而我,直到抵達他當年的年歲時,方始明白,他整整後半世的流亡生涯,只是命運的帶孝者。
.
思念的歲月是多麼漫漫的悠悠。沿著蜘蛛網般的石堆,漸次走向你成長世界,長廊旁是一排排鹽膚木,巢成瘤狀,彷如錯結著彼此守候凝視。我緩緩蹣跚窅窅前行,旁邊暈伸的身影,在高低迥異的地面上,不斷移動、不斷起伏、不斷沙漏般流逝,聽見一種節奏,自遠方迫逼而……
.
懷著他的遺書,來到舊址,凝聚於朣仁的是淚染的蒼茫,晚秋的葦絮紛飛,佇立在望不見盡頭的長路上,想起他不曾兌現的繾綣情書,我決定,以他情書鋪排的內容,吟哦我的後半生,追憶他的青山白髮。
.
我終於躡蹀在荒蕪的門前,銹漬的門環,岌岌懸在曩昔的絳紅,遠方有雲飄過,我依猶徘徊遲疑,深秋的蕭瑟,掩至。啊!這巨大的流亡後繼返的我,以他的家書,懦懦伸手叩訪門環時,怔忡著:他愛的人,在等候嗎?
【預購】佛羅里達變形記◎陳思宏
平常價 $29.00【預購】第一人稱單數(深夜酒吧限定版)◎村上春樹(譯者:劉子倩)
平常價 $28.00村上春樹睽違六年的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是一個世界的無數切口
當世界不斷變遷
唯有故事留住剎那光景
「第一人稱單數」是切取世界某個斷片的「單眼」。但那樣的切口越多,「單眼」就越會無窮交錯成為「複眼」。到那時,我不再是我,僕(我)也不再是僕。以及,對,你也不再是你。屆時會發生甚麼?沒有發生甚麼?歡迎來到「第一人稱單數」的世界。
我還是想談談她。
關於她,我所知道的是──她創作短歌,出版了一本歌集。說是歌集,其實只是拿類似風箏線的東西將印刷出來的紙張綴成一冊,再加上簡單的封面,是非常簡單的小本子,甚至談不上自費出版。但裡面收錄的某些短歌,不可思議地深深烙印我心。她寫的短歌,幾乎都是關於男女之愛,以及人的死亡。彷彿要展現愛與死是如何頑強拒絕彼此的分離、分裂。
你/和我的距離/好像很遠吧?
當時是否該/在木星轉機?
將耳朵/貼在石枕上/能聽見的
是血液流動的/無聲,無聲
我們的身體無法回頭地時時刻刻步向殞滅。當我們閉眼片刻,再次睜眼時,會發現許多東西已消逝。被深夜的強風吹襲,他們──有既定名稱的和沒有既定名稱的──全都了無痕跡地消失了。只剩下些許記憶。不,就連記憶都不大靠得住。我們的身上當時真正發生了甚麼,有誰能夠明確斷言?──《第一人稱單數‧石枕下》
都會的奇幻愛情、生活的過往片段、人性的善惡辨證、虛實的互見筆法
結合了短歌、散文、音樂與小說,展開村上風格的全新複眼小說
八個題材視角各異的精采短篇,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樹,回望人生愛與死主題的珠玉之作連發。
〈石枕下〉憶起大二時與打工相遇的文學少女偶然間的情感交流。〈奶油〉寫出無法在生活中獲得解釋、不合邏輯却又擾亂心靈,脫離現實的質疑,耐人尋味。熱愛爵士樂的村上也寫下這篇似真似幻的音樂小說〈查理帕克演奏巴薩諾瓦(Charlie Parker Plays Bossa Nova)〉,故事中音樂報導的寫手虛構了一張夢幻專輯,卻因此衍生出如夢境與真實世界的奇異接軌。〈與披頭同行(With the Beatles)〉和披頭四的專輯同名,是充滿往日夏日氣息與搖滾樂的初戀青春紀事。
值得注目的還有〈養樂多燕子詩集〉,除了洋溢著對棒球的熱愛,更結合了詩作、散文體裁,也是繼《棄貓》後再次難得揭露少時與雙親的生活回憶。令人印象深刻的〈謝肉祭Carnaval〉談論醜陋,也等於談論美麗,更兼論善惡,引人反覆思索在生活這個面具底下的素顏,究竟是惡靈或是天使?《東京奇譚集》中非常受到讀者喜愛的〈品川猴〉,此猴再次登場於續篇〈品川猴的告白〉,揭露品川猴啟人疑竇的身世之謎與極致的戀情,極致的孤獨。同名篇章〈第一人稱單數〉,在春夜滿月裡的酒吧中發生了一段質疑自我的邂逅,故事結束了却餘韻未了,彷彿跌入暗闇的酒吧空間,以小說開啟一個不眠的微醺之夜。
跳出旁觀者觀察描寫的故事框架,由我作為故事的主述者寄附在回憶這個旋律的延伸曲線上,無定軌的視角接縫出新的故事篇章,由複眼形態看人生,那些看似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被偷走的名字與記憶,突顯得有味生動。綜觀全書,最後發現活著不就是一首對於青春、愛與死亡的追想曲。
特別推薦
《東京奇譚集》品川猴的初登場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長篇小說有《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人造衛星情人》、《海邊的卡夫卡》、《黑夜之後》、《1Q84 Book1》《1Q84 Book2》、《1Q84 Book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
短篇小說有《開往中國的慢船》、《遇見100%的女孩》、《螢火蟲》、《迴轉木馬的終端》、《麵包店再襲擊》、《電視人》、《夜之蜘蛛猴》、《萊辛頓的幽靈》、《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東京奇譚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紀行文集、海外滯居記、散文、隨筆及其他有《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尋找漩渦貓的方法》、《雪梨!》、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象工廠的HAPPY END》、《羊男的聖誕節》、《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懷念的一九八○年代》、《日出國的工場》、《爵士群像》、《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爵士群像2》、《村上收音機》、《村上朝日堂》系列三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雜文集》、《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村上收音機3:喜歡吃沙拉的獅子》、《身為職業小說家》、《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
【預購】活著◎余華
平常價 $26.00作品翻譯超過四十個國家版本、全球銷量累計超過三千萬冊;
華文世界最暢銷的重要文學小說家——余華
一九九四年出版至今,長銷熱賣,年年再版不間斷;
永遠感動讀者的華文文學經典。
收錄余華最新新版序言(2020年3月23日)——
我寫作這篇序言的時候,新冠病毒正在襲擊我們,大陸已經控制住了,歐美卻開始了。為了防範境外輸入病例,我在北京居住的社區至今仍然封閉,我有兩個月沒有出門。我站在窗前看到東四環上車輛多了起來,樓下枯黃的草木開始被綠色覆蓋,我知道生活正在小心翼翼走向正常,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常生活仍在遠處,它還沒有向我們招手。
《活著》榮獲——
.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1994)
.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1994)
.張藝謀根據《活著》改編導演的同名電影獲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1994)
.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最高獎項(1998)
.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2005)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
/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
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敍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
這無比動人的故事,將會震撼你的心靈。
《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
《活著》,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
《活著》,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都得活著……
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 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想,這可能是二十多年寫作給予我的酬謝。
──余華
余華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第七天》、《南方往事》、《十個詞彙裡的中國》等。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蘭、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波黑、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波蘭、羅馬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沙特、伊朗、烏茲別克、蒙古、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緬甸、印尼、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印度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1998),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2004),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8),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塞爾維亞伊沃.安德里奇文學獎Velika nagrada Ivo Andric(2018),義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Premio Bottari Lattes Grinzane(2018)等。
【余華作品及獲獎紀錄】
長篇小說──
第七天
.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2014)
.義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納文學獎Premio Bottari Lattes Grinzane(2018)
兄弟(上部、下部)
.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之最/文學小說(2005)
.新浪圖書年度風雲榜(2006)
.《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2006)
.法國首屆「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8)
.瑞士《時報》2000至2010世界最重要的十五部小說之一(2009)
.法國《世界報》二戰結束以來世界最具影響的一百部小說之一(2019)
活著
.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1994)
.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1994)
.張藝謀根據《活著》改編導演的同名電影獲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1994)
.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Premio Grinzane Cavour最高獎項(1998)
.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強」(2005)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義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國際文學獎Giuseppe Acerb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2014)
許三觀賣血記
.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一○○部必讀書」(2000)
.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呼喊與細語
.余華因此書榮獲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2004)
中短篇小說集──
世事如煙
我膽小如鼠
黃昏裡的男孩
現實一種
戰慄
鮮血梅花
.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2)
散文集──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英國PROSPECT週刊年度最佳圖書(2012)
錄像帶電影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
相關著作:《第七天(全新珍藏版)》《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余華第一本全面闡述創作觀、文學觀訪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兄弟(上)十週年特別紀念版》《兄弟(下)十週年特別紀念版》《黃昏裡的男孩(新版)》《第七天》《活著(二十週年精裝珍藏版)》《錄像帶電影--從中國到世界,余華的35則文學、文化、政治、時事觀察體驗》《許三觀賣血記》《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呼喊與細雨》
【預購】老舍作品精選1:駱駝祥子【經典新版】◎老舍
平常價 $23.00【預購】異鄉客◎加布·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譯者:葉淑吟)
平常價 $27.0012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一路順風,總統先生〉
談論一個總統,
最惡劣的行為或許是兩種混在一起講:真話與謊言。
我們國家所經歷最悲慘的遭遇,就是我當上總統。
而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功,是讓大家都忘了我……
〈賣夢女郎〉
她從沒說過她的真實姓名,
我只聽過一個饒舌的德文外號:芙烈達夫人。
我興高采烈地以無禮的口吻問她如何在遙遠的異鄉安頓。
她回了我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我賣夢。」
〈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醫生將她編入住院名單,並註記了「躁鬱」的診斷。
看著她不斷哭泣,醫生卻催眠般地說道:
「想哭盡量哭,眼淚是最佳良藥。」
然而她仍不停地呼喊:「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雪地上的血跡〉
「沒事,只是刺傷。」
她舉起那隻戴著鑽戒、被玫瑰刺傷的手指。
「想像一下,從馬德里一路滴到巴黎的雪地血跡,
你不覺得很美,很適合一首歌嗎?」
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了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本書也讓我們知道,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
名人推薦
胡淑雯 專文導讀
王定國、伊格言、吳曉樂、高翊峰、陳雪、郭強生、黃崇凱、童偉格、韓麗珠 等小說家致敬推薦!
【《異鄉客》與我】
文學經典的重讀,是唯一真正能夠深入作家堂奧的門檻,這幾年來,除了孟若、石黑一雄,馬奎斯一直是我長期親炙的大師,一如這本寫實又深刻的《異鄉客》,雖只是短篇,卻不比《百年孤寂》遜色,反更顯其人間處境的孤寂,直探幽微的生命情境。——作家/王定國
〈聖女〉的故事結尾是屈指可數令人想「起立鼓掌」的經典終局;而關於命運,〈雪地上的血跡〉則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之一──以上都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出自《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16講》)——作家/伊格言
什麼時候你會確信馬奎斯的《異鄉客》是一部經典?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在許多場合,從不同人口中,聽到馬奎斯與他的這部作品。一位文壇前輩指出,馬奎斯形成不少作家創作上的阻撓,今日若有誰企圖處理國難,流離失所,不可抗力的命運等等此材,很難迴避掉一個命題,「有馬奎斯了不是嗎」。一位作家造就的氣象,莫甚如此。從前讀《異鄉客》,彼時思緒多在鑽研技巧,感受懸疑氣氛,與摸索故事的敘事邏輯。今日重讀,竟深受故事底下的伏流所觸動,魔幻寫實的形式底下,馬奎斯暗中運勁的,是他對於「人可否主宰自身命運」的探究與關懷,十二則元素紛陳的故事則展現出,縱使俗務荒謬、動亂頻仍,我們的日子、情感與掙扎,永不失其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夢。最終謝謝皇冠出版社完整了馬奎斯的創作譜系,讀者彷彿步入一場燈火漸暗的盛宴,抬眼一數,那麼晚了,竟也沒有一個人離開。——作家/吳曉樂
在那段漫漫寫作短篇小說的時光,每當在文字的謎團迷路,或被突然造訪的故事困住,馬奎斯的《異鄉客》是引領我發現下一個詞彙的重讀之書。——小說家/高翊峰
年輕時我熟讀馬奎斯的著作,只要坊間能找到的版本,我都買回來看,我喜愛他的作品,到了癡迷的程度。但《異鄉客》對我來說卻是非常特別的一部,有段時間,我時常帶在身上,好像護身符似地,那些短小的篇章,都很完美,他向我揭示了一個充滿寓言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至今我都還可以想起那每一篇內容,如果說入手馬奎斯的起點是《百年孤寂》,要看另一種馬奎斯,就一定是《異鄉客》。——作家/陳雪
多年以來,《異鄉客》裡各個小說的情節,都像閃閃發亮的碎片,一直留在我的腦海,在許多個無意的瞬間,片段亳無原因地溢出,令人快樂而痛苦。例如,〈十七個中毒的英國人〉中,旅館裡那些並排而坐的粉紅色膝蓋;〈燈光似水流〉中那些淹沒在公寓裡的小孩;還有,讓我震慄多年的〈我只是來借個電話〉中,最後接受了這世界一切的荒謬與瘋狂,在療養院平靜地生活,稍微過胖的瑪莉亞。這些精緻的小說,全都在耐人尋味的骨節眼上收結,準備地擊中心之要害。——作家/韓麗珠
【來自各界無比崇敬的最高讚譽】
本書是馬奎斯顛峰狀態的展現,他用超現實的簡潔與魔幻般的意象,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看見現實裡的沉重與荒謬!――洛杉磯時報
西班牙文中「peregrinos」的主要涵義是名詞「朝聖者」,但還有第二個形容詞的涵義,即「陌生的」、「意外的」、「異鄉的」……本書收集了馬奎斯一開始寫的以拉丁美洲之外的國家為背景的作品,這些故事多少帶有一些自傳性意味。――文學評論家/傑拉德.馬汀
這本書讓人充分品味生命裡的不可思議……馬奎斯卓越的操控力和魅惑力,讓《異鄉客》萬分迷人,教人難忘!――紐約時報
敏銳的心理描述……無比驚豔!――華盛頓郵報
每篇故事都如瑰寶般光芒四射、燦爛輝煌!――西雅圖日報
這本書是故事人的勝利!――舊金山紀事報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自小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炎熱多雨的小鎮巴蘭基亞,鄰近一個名叫「馬康多」的香蕉園。1940年與父母一同遷往內陸小鎮蘇克雷,1947年進入位在首都波哥大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法律,並沉迷於卡夫卡與福克納的作品,同時也開始在《觀察家報》發表短篇小說。1948年因內戰舉家遷往卡塔赫納繼續大學學業,並兼任《環球日報》記者。1954年出任《觀察家報》的記者與影評人,1955年發表〈一個船難倖存者的故事〉系列報導廣受好評,隨後出任該報的駐歐記者。1957年在巴黎與海明威邂逅,並奉其為「大師」。因景仰古巴革命,1960年擔任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訊社駐波哥大和紐約記者。
1965年駕車前往墨西哥城途中萌生《百年孤寂》的寫作構想,在閉關十八個月後,終於完成這部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的經典之作。1967年《百年孤寂》甫出版便造成轟動,並於1969年獲頒義大利「基安恰諾獎」與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1970年《百年孤寂》英譯本在美國出版,並被選為年度12本最佳作品之一,同年馬奎斯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馬奎斯再獲頒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以及拉丁美洲文學最高榮譽的「羅慕洛.加列戈斯獎」,1981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
其他作品包括《預知死亡紀事》、《愛在瘟疫蔓延時》、《迷宮中的將軍》、《異鄉客》、《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苦妓回憶錄》等,每每一推出都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2014年4月17日逝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文譯者,永遠在忙碌中尋找翻譯的樂趣。譯有《百年孤寂》、《謎樣的雙眼》、《風中的瑪麗娜》、《南方女王》、《海圖迷蹤》、《愛情的文法課》、《時空旅行社》、《黃雨》、《聖草之書:芙烈達.卡蘿的祕密筆記》、《螺旋之謎》等書。
十二篇流浪的短篇故事
為什麼是十二篇?為什麼是短篇故事?又為什麼是流浪?
本書的十二篇故事是過去十八年來陸續寫下。還沒寫成最後的故事之前,其中五篇原本是新聞報導和電影劇本,一篇是電視影集,另外一篇我在十五年前的錄音訪問提過,一位朋友聽過我的敘述後謄寫和發表,現在我再依他的版本重寫。這是個特殊的創作經驗,值得在這裡解釋,讓有志在長大後當作家的小朋友,從現在就知道寫作是一種難以滿足和磨人的惡癖。
七○年代初,我在巴塞隆納住滿五年,當時我做了一個受到啟發的夢,腦中浮現第一個靈感。我夢見我參加自己的葬禮,走在一群身著嚴肅喪服的朋友之間,但大家都帶著參加節慶般雀躍的心情。每個人都因為相聚而感到幸福。我比任何人都還開心,藉著死去的機會,能跟來自拉丁美洲許久不見的最親愛的老朋友共享愉快時光。葬禮結束後,他們紛紛離去,我想陪著他們,但其中一個要我認真看清楚,這場節慶對我來說已經結束。「只有你不能離開。」他對我說。就在這一刻,我才明白死亡意謂再也不能跟朋友在一起。
不知道為什麼,我把這個前所未有的夢解釋成我對身分的覺醒,我心想,這是一個寫下拉丁美洲同胞在歐洲的匪夷所思遭遇的絕佳時間點。這是個令人振奮的發現,因為我才剛完成一部最棘手和困難的作品《族長的沒落》,還沒確定接下來的計畫。
我花了大約兩年時間把想起的事件一一記下,但還沒決定接下來怎麼處理。我在家裡沒有筆記本,開始寫的那天晚上,就用孩子們借我的作業簿。我們經常旅行,每回他們都把作業簿一起帶著,就怕遺失。後來我一共記下六十四個事件,細節都有,只欠耕耘出來。
一九七四年,我從巴塞隆納踏上回程,抵達墨西哥後,我清楚知道這不該像是我一開始以為的一本小說,而是一本短篇故事集,雖然每一篇都是新聞事件,但加入詩意跳脫原本平凡的格局。在當時,我已經寫過三本故事集。然而,那三本沒有一本是以整本來構思和寫作,每一篇故事都是獨立發展的偶然事件。因此,一九七四年的故事集如果能一氣呵成寫完,語調和風格如果能統一,在讀者記憶留下整體的印象,應該會是一場精采的冒險寫作。
頭兩個故事《雪地上的血跡》和《富比士女士的快樂夏日》都是一九七六年完筆,並立刻刊在幾個國家的文學副刊。我馬不停蹄,一天也沒懈怠,但是第三篇故事寫到一半,也就是我的葬禮的那篇,卻感覺比寫一本小說還累。我在第四篇也遇到一樣情形。我心力交瘁,力不從心,遲遲無法寫完。現在我知道原因:寫短篇故事太過耗費心力,不輸寫長篇小說。寫一部長篇小說,必須在第一段把全部確定完畢:架構、語調、風格、節奏、長度,有時甚至包括某個角色的特性。接下來只需要享受寫作的樂趣,一種最私密和孤單的樂趣,如果有人一生都不必修改書稿,那是因為下筆寫開頭和結尾的態度都一樣一絲不苟。相反地,短篇故事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只有寫不寫得出來。依據我和他人的經驗可以得知,如果寫不出來,大多數時候改從另一條路重新下筆比較不那麼痛苦,不然就丟進垃圾桶吧。我記得一句不知道是誰說過的話,頗能安慰人:「好的作家受讚賞,不是因為出版的作品,是曾經撕破的創作。」我沒撕破那些草稿和筆記,但做了更糟的事:束之高閣。
我記得我把作業簿擱在墨西哥那張書桌上,淹沒在如同暴風雨的紙堆間,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有一天,當我翻找其他東西,我發現我已許久沒看到作業簿的蹤影。我當下沒放在心上。後來當我確定從桌上不翼而飛,開始驚慌失措。家中每一個角落都翻遍了。我們搬動家具,移開書架上的書,就是怕掉落在書本後面,我們還查問傭人和朋友,其實這個動作難以饒恕。沒有一點線索。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或者該說是合理的解釋,我經常處理紙張,就在其中幾次把作業簿給一起丟進垃圾桶。
我對自己的反應很吃驚:竟然把遺忘將近四年的東西看成攸關名譽。我願意不惜代價,只求失而復得,這是個跟寫書一樣艱鉅的任務。最後我把三十個故事的筆記重新寫出來。絞盡腦汁的過程反而像是一種淨化,我心狠手辣,慢慢地刪除我看來救回來也於事無補的幾個,去蕪存菁後剩下十八個。這一次我大膽決定寫下去,一刻也不停歇,但我很快就發現失去熱情。然而,我沒像建議後輩的新作家那樣,把稿子扔進垃圾堆,而是收起來以防萬一。一九七九年,當我開始寫《預知死亡紀事》,我發覺自己喪失在寫兩本書之間的空檔寫作的習慣,再次動筆越來越吃力。因此就在一九八○年十月到一九八四年三月,我要求自己替不同國家的報社寫週刊短文,藉著紀律保持筆感。這時我想,我跟那本作業簿的筆記格格不入,依然是文學類型問題,其實不該寫成短篇故事,而是新聞報導比較妥當。但是刊登了五篇從筆記挑選的新聞報導後,我又改變想法:更適合拍成電影。就這樣,誕生了五部電影跟一部電視劇。
我從未料到寫成新聞報導跟拍成電影,竟改變我對這幾篇短篇故事最原始的一些想法,因此就在確定最後寫作形式和準備動筆之後,我得拿起鑷子小心翼翼挑出哪些是我的想法,哪些是寫劇本期間導演給我的靈感。此外,同時跟五個不同的創作者合作,讓我想出改用其他方式寫這些短篇故事:一抓到空檔就寫,累了或者遇到臨時插進來的案子就停,然後再繼續下一篇故事。不到一年,十八篇的六篇扔進紙簍裡,包括我的葬禮在內,因為我永遠寫不出夢裡的那種聚會。剩下的故事似乎氣夠長,能夠活得長長久久。
這些就是本書的十二篇故事。又過了兩年,中間陸陸續續寫,到了九月準備印刷。如果我沒在最後一刻咬著最後一個疑問不放,或許這些短篇故事不停往返抽屜和垃圾桶之間的朝聖之旅已經結束。因為故事的舞臺在歐洲的不同城市,我是在遠方憑著記憶寫下,我想要證實我的回憶是否在二十年過後依舊忠於原貌,於是展開一場短暫的確認之旅,前往巴塞隆納、日內瓦、羅馬和巴黎。
這幾座城市跟我記憶中的樣貌已全然不同。每一座都變得陌生,如同所有的現代歐洲城市發生驚人的變化:我腦中千真萬確的回憶顯得如真似幻,虛假的回憶卻太具威力,取代了現實。因此,我看不清幻滅與懷舊的分界。這是最後的解決辦法。我終於找到完成本書最欠缺的東西,這個東西只有隨著歲月流逝才能獲得:一種從時間來看的觀點。
結束幸福的旅程之後,我把所有的故事從頭再寫一遍,在瘋狂投入的八個月中,我不需要問自己真實的經歷是從哪裡結束,從哪裡開始化為想像力,不用確定二十年前的歐洲經歷是否確實,反而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助力。這一次寫作十分順利,有時我感覺自己是為了說故事的樂趣而寫,或許這種心境就是飄飄然吧。此外,同時寫所有的故事,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每一個之間,讓我能綜觀全貌,不必重複經歷每個故事起頭的疲憊,以及抓出不必要的累贅和嚴重矛盾的地方。我想我把這本故事集寫成最接近心中的理想。
這本書在經過漫長的顛沛流離,在面對種種未卜的險惡和掙扎著求生之後已經完成,準備送上桌陳列。所有的故事,除了前兩篇之外,都在同個時間完成,每一篇都註明動筆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是依照作業簿上的順序排列。
我始終相信,故事的每個版本都是越改越好。那麼要怎麼知道哪個會是最終版本?這是這一行的秘密,無法依照理解力法則來判斷,只能靠直覺的魔法,就像廚娘知道湯什麼時候煮好。總之,為以防萬一,我不再重讀,一如我也從不重讀我的每一部作品,就怕到時後悔。讀這幾篇故事的人應該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處理吧。幸好對這十二篇走過朝聖之旅的故事來說,最後進紙簍應該就像回到家一樣輕鬆。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一九九二年四月,印第安卡塔赫納
【預購】老爸練習曲:Etudes For Papa◎小莊
平常價 $33.00從MAX有記憶開始,他應該就感覺到家裡有個怪怪的成員。
醫生曾經提醒,大狗的細菌對新生兒堪慮,不過我想讓MAX多個弟弟。
只是MAX總忽略牠年事已高,常讓牠追得上氣不接下氣!
那個週末連假,狗狗不敵病魔折騰,MAX安靜地看著牠癱軟的身體給安置在墊子上……
望著弟弟滿臉的困惑,不太確定他能否明白,關於生命的無常我也沒有答案……
對小孩來說,很多都是第一次,當然也包括告別。
本書特色
獻給新手爸爸最真誠的告白
吳念真(導演、編劇)
麥人杰(漫畫家、動畫導演)
侯志堅(音樂創作者)──真情推薦
2014年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青年漫畫獎雙料得主——《80年代事件簿》作者小莊的最新作品,全本以淡墨手稿繪製,在彷彿嬰兒膚觸的溫暖筆調中,更貼近的表達不懂得怎麼當爸爸的焦慮,以及更多與孩子相處時得到的驚喜與領悟。
常言道「男人都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的」,實則我們小時後似乎也未曾學習如何當個兒子,幼獸只是隨本能任意妄為,常常忽略父親的存在,要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不經意從口中講出當年父親對我們說過的話,才驚覺父親的影響早已內建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世界一直在變,當年父親對付小孩的套路也不盡然合乎時宜了,我們只能靠自己的智慧見招拆招,摸索著殺出一條生路來。
「當年爸爸在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樣子的焦慮呢?看著自己還在強褓中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呢?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突然對當年的老爸充滿了好奇,看著孩子慢慢的成長,彷彿自己重新活過一回,學著當爸爸也才開始體會老爸當年之苦。
但是,總要在好久之後,這兩個世代才有彼此理解的可能。
於是興起了念頭,提筆紀錄自己當奶爸的心路歷程,把這本書裡頭紀錄的徬徨與忐忑送給未來的孩子。」——小莊
小莊Sean Chuang
本名莊永新,1968年生,台灣台北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
台灣知名廣告導演,二十多年廣告作品超過五百部,曾獲多次時報廣告獎與亞太廣告獎肯定,足跡橫跨大陸、新加坡與日本等地,目前仍堅持左手拍片、右手畫漫畫。
漫畫作品
1997年《廣告人手記》創下十八刷紀錄,為台灣第一部圖像小說作品
2009年《窗The Window》榮獲新聞局優良劇情畫獎,2011年授權西班牙文版
2013年《80年代事件簿1》榮獲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及「青年漫畫獎」
2014年《廣告人手記》(增修版)
2015年《80年代事件簿2》,兩本皆授權法文、德文與義大利文版
創作合輯
2014年《80臺北×90香港:漫漫畫雙城》
2015年《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島嶼禮物:台灣紐西蘭圖像小說創合集》
參展紀錄
2012、2014、2015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2013年香港動漫電玩節「獨立漫畫家聯展」;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
2015年比利時漫畫博物館《80年代事件簿》個展;羅浮宮漫畫計畫《打開羅浮宮九號》臺北北師美術館聯展;台北信義公民會館「80年代事件簿—小莊版畫微個展」。
2017年受邀數場國際座談、展覽:英國倫敦大學SOAS「窗The Window一個漫畫的基因突變」、「80年代事件簿-台灣的青春期」講座;波蘭克拉科夫亞捷隆大學「80年代事件簿-台灣的青春期」講座;德國慕尼黑漫畫節;柏林Modern Graphics漫畫書店座談;羅馬MANGASIA Rome亞洲漫畫聯展
2018年義大利盧卡漫畫節
Facebook粉絲專頁:小莊廣告人手記
www.facebook.com/SeanChuangComic/
小莊
手繪很像寫信,寫給孩子的情書,記錄下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點點滴滴,匯聚成獨一無二的回憶,告訴他初為人父的我們其實很慌張,也還像個孩子,只能為了不搞砸新生命硬著頭皮剛強起來,然後好像在跌跌撞撞之中我們有了一輩子的交集,人生就是不斷地練習。
【預購】舊房子◎徐培晃
平常價 $25.00生活與生命,小敘事與大敘事,同一件事情有時愛,有時恨,有時又愛又恨。
生活與生命,像用一張張馬賽克的小照片,拼貼成一大幅失焦的身影。
以詩將自己的半生,毫不保留的分享:
青春的愛與慾,
壯年的苦與愁,
過去的思與念,
未來的樂與憂,
那些印刻在身上,過日子的痕跡。
徐培晃
1981年桃園生,牛眠山子弟。中興大學中文博士,現任職逢甲大學國
語文教學中心,著有詩集《火宅》。原是散淡的人,不耐煩,每有憂生之嗟。
過日子,且聽下回分解
徐培晃
(1)
生死之外再無大事,生死之間就是在過日子。
日子一天又過了一天,既然在生死之外,遂都是小事罷了。這一回懸而未解的難題留待下一回,這一回的高潮迭起,天暗天明後又是新的一回。大多數時候,沒那麼多難題、也沒那麼多驚喜,日子平淡如水,今天的意義,有待明天、後天、大後天的結果才能回頭定位,今天的日子是閒適還是虛耗是積極還是瞎忙,只能靠未來詮釋現在,今天到底有什麼意義?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不曉得何時結束,突然就結束,來不及好好道別,那麼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日子,來得及定義嗎?原來、竟然、已經,沒有下一頁了。
然而在日子結束以前,且聽下回分解。
一首接連著一首或長或短(居多)的詩,寫來也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2)
以上種種一點也不神祕。像過日子一樣。
生活,似乎指向生命,又只是一天又一天的過日子。生命的意義、規則、變化無比神秘,生活卻百般無聊,起床刷牙早餐中餐晚餐洗澡宵夜刷牙入睡,有時添一些、有時刪一些,增增減減,日常的生活,雖然有悲有喜,大多數的時候是在悲喜善惡之外,在交際的勾心鬥角之外、在愛慾與瞋恨之外,簡簡單單,似乎都沒有什麼意義,充斥空白,過了這一回合,翻到下一回合,作息總有規律,也百無聊賴。
然而生命卻不是這樣。
在生活中增增減減的一切,那些短暫、岔出生活規律之外的、埋伏在生活作息之間的,就是生活中那些無法化消的磔礫,耿耿於懷,在日復一日的記憶中,不斷複寫,謄抄一次,失真一次,一次次改寫成記憶中的模樣,版本間又彼此對話。
生活與生命,小敘事與大敘事,同一件事有時愛,有時恨,有時又愛又恨,過往的生命疊影在當下、投射向未來,然而當下的生活卻又分明索然無味。
生活與生命,像用一張張馬賽克的小照片,拼貼成一大幅失焦的身影。不斷在尋找到適當的觀看距離,這一小張那一小張和整大張。記憶未必是一則有起承轉合的故事,更多時候像是多切面的鑽石,一道光折散出四射的火光,更近乎詩。
(3)
時隔近十年,終於集結第二本詩集《舊房子》。
十年之間,有三本集子交疊寫作,沒料到是這本《舊房子》先完成。就手邊的檔案,《舊房子》最早的詩稿是2011年末動筆,沒多久便打算寫百首短詩,從中揣摩組詩的意義。
各自獨立成篇不難,如何組合才是難事。因此採用類似散點透視的方法,以「舊房子」為對象,多角度觀察,透析為物質的房子、倫理的家、心靈之家;再者,又從房屋、房間,間隔出內外,不斷區分出他人與自我、外人與家人的關係網絡,家庭的生活與時間與非家庭的生活與時間;之後又再加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變數。在多視角的環照中,因為時間的縱深,也因為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的對話,而呈現出景深。
相應於多角度的透視,另一方面,還試圖保有敘述聲音的一貫性,藉由敘述的口吻、形象的聯類,勾勒出抒情主體的輪廓,一篇一篇,斷斷續續的訴說。斷,是為了稍微挪移一下身子,可以從側邊切入,繼續說下去。
因此,雖然是多點透視,還必須考量各透視點之間游移的動線,在銜接與轉折之間,考量動線的合理性。乍看之下,每一小篇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也必須是前一篇或後一篇的延續或轉折。拉高來看,接近的意象與口吻綴連成一個小組,每一組也應該是前一組或後一組的延續或轉折。也類似聯屏畫作,各自獨立,又能組合。
所以組詩無關乎篇幅的長短,是否成組才是關鍵。同題的詩作即使併置,如果缺乏聯繫的脈絡,也未必成組。
與單篇長詩相較,組詩在各篇斷續之間,多了迴旋的彈性,因此,同樣的主題、近似的聲腔、聯類的題材、迥異的立場,能夠串連成組,便於形成多音複調的效果,然而終究離腳色聲音有一步之遙。
本集仍堅守敘述者的位置,選擇以轉述的手法呈現他者的聲音。
(4)
為了申請補助,曾經將百篇分輯重新編排,期達主題明確之效。
然而最終申請未果,主題分輯也非本志,因此最終還是維持標號的形式。全集約有七成是按時序寫作,之後一方面回頭補充各篇之間的聯繫,一方面又持續挺進。百篇初定後,細節又塗塗抹抹刪修了數年。
如能完成《舊房子》、《舊新聞》、《舊精魂》,最終翻為《烽火錄》,庶幾可以。願天假以年。
火宅莫相障,張眼看人間
鄭慧如
1980年以降出生於台灣的現代詩寫手中,徐培晃極值得矚目。徐培晃於201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火宅》,收錄自己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集為48首短詩;時隔8年,第二本詩集《舊房子》以100首詩結合而成,乃一整組有機的長詩。《火宅》大致奠定徐培晃委婉抑鬱的詩風;《舊房子》承此格調而拓展,衍為百篇巨構。在幾乎全民書寫、截句成風的時刻,徐培晃不囿於潮流,以《舊房子》打響台灣「八○後」的先聲。
吳潛誠在〈衡論詩的長短以及詩系〉引瑞德(Herbert Read)所說:「主要詩人與次要詩人的分別,在於是否能夠成功地創作一首長詩。我想不出有任何一位人家稱作主要詩人的作者,其作品悉數是短篇所組成的。」長詩檢驗寫詩者的敘述能力。講到這裡,但願讀者不要誤會我們提倡長詩而瞧不起短詩。好詩本來無關長短。重點在於:篇幅一長,文字的密度是否因此變小,成為分行、以說明性或敘事性或概念化為主的散文;或是在情節與結構之外,仍能展現戲劇感、比喻,意象或情境之間的聯繫,這是有企圖心的詩人自我挑戰的關卡。相對於短詩,長詩容易自曝其短;因此,對於某些寫詩者而言,長詩無異於死亡之吻。我很榮幸讀到《舊房子》這首成功的長詩,出自台灣的八○後詩人。
《舊房子》的創作時間為2011-2020,與2012年出版的《火宅》在時間上略有疊合,是徐培晃創作不輟的具現。這100首詩,由數字標號定先後次序,且詩中的時序與數字標號順序大抵一致,而共構在核心意象:「舊房子」輻射而出的敘述、意象、比喻裡。以「過日子」為軸線,《舊房子》的「舊」著重在依故佈新的窘迫、反省與回憶的連綴、孺慕與叛逆的交織;「房子」側重於各種「家」的暗示、「內╱外」的關係、為生存而奔忙的衍生。「房子」表現於物質的房子、倫理的家、心靈的家、他人與自我、外人與家人、家庭生活與非家庭生活;「舊」表現於舊屋╱肉身、親人╱情人、陳舊過時而不捨拋棄的故物╱觸犯禁忌而見不得光的此在。這100首組成的作品因而顯現張力。
《舊房子》多採「寓動於靜」的技法。敘述聲音的表現就是明證。調整敘述聲音,使敘述聲音與它周邊或遠處的聲音產生多層次的撞擊或互動,發揮作品的示意作用,進而向各種「聲音」的參與及構成,提供基本或聯想的旨歸,這是《舊房子》的手法。除此,作者不特別跳出來論斷。
徐培晃在《舊房子》中,以第一人稱敘述聲音為主,間以詩中主角心中對「舊厝」、「父親」、「母親」、「父祖」、「戀人」的印象或揣想,以「『我』印象中的『他者』」,鬆動全詩出於「戀舊」而致的壓抑與凝滯感,整首詩讀起來,彷彿多張自動開合的嘴巴收在一張嘴裡。
「舊房子」帶出詩中主角的成長史。在結構上,徐培晃數度迴環往復、前呼後應,營造幾個「橋段」或「螺絲釘」,維持百首之作飽滿而不爆發的連結:如74首的「乩童體」、87首的燕巢之喻、98首收尾對「先祖」的描述。75首之後,「伊」逐漸浮現,因為「伊」而與「父母對詩中主角早日結婚成家」的期待拮抗,本詩主角終究無法築成「父母盼望的家」,而「以伊為家」的篤定感,也逐漸明朗。
由敘述聲音來看整首詩的結構,開篇的1-4首,「房子」在講話;5-9首,敘述聲音從「房子」過到「我」;10-14首,「我」發聲;15首,由「我」帶到「媽媽」的心聲;16首,再回到「我」;17首,寫「我」心中的「爸爸」;18首,「我」進入青春期;19-21首,「我」的青春、夢想,以及瞥見的家中經濟困境;22-27首,「我」青春期的肉欲、心事、孤獨、課業壓力;28首,「我」的秘戀;29-32首,「我」的種種小犯禁,如打工、偷讀小說、似懂非懂的信仰;33首,「我」當兵;34-36首,「我」打工貼補家用;37-38首,「我」回憶兒時,並由孺慕「母親」導入愛情議題;39-42首,「我」甫為社會新鮮人的努力拼搏、「父母」對「我」的關愛;43-46首,「我」背負「父母」期望而加班奮進,感覺工作之空洞無聊與學歷之無用;47-48首,由「我」工作之辛苦,帶到「父母」年輕時扛房貸的艱辛;49-52首,「我」撐起全家經濟重擔;53-54,「我」拼命賺錢仍不夠買房子;55-56首,「媽媽」向「我」敘說從前家裡的窮困;57首:「我」自比為願者上鉤的魚;58-59首,「父母」對「我」愛情的性別傾向之疑問;60-62首,年節時「父母」對「我」成家的期望、「我」的有口難言;63-66首,「我」綜合前此各首的主要命題,如親情、愛欲、家、傳承、期許;67-69首,再寫「父母」對「我」成家之殷切期盼、「我」工作之疲累與乏人理解之孤單;70首,借「媽媽」之口,寫「爸爸」負擔全家經濟之辛苦;71-74首,「我」奔忙浮沈、理想委頓、看不到希望;75-78首,「我」不敢讓父母知道的同性愛欲之苦;79-81首,「我」買房成家養父母的渴想;82-83首,「我」追憶小時候的家,以及「父母」如何辛勤養家;84-86首,以「父母」對「我」:「有空多回來」的叮嚀,串連「家」帶給「我」的壓力;87首,「我」以「燕巢」之喻,呼應前面三首的「回家」命題;88首,「我」以「伊」為家的情景;89-92首,「我」重述各種「家」的風景:過年、爆竹、團圓飯、搭公車、溜滑梯、盪鞦韆、「伊」;93首:「我」與「伊」彼此認定為家的愛;94-96首:「我」長大成人以後的種種告別;97首:「我」對生存、家、過日子的感受;98首:「我」懷想「父祖」構建的家園與傳承;99首:「我」以戲劇性手法統整前此主題;100首:「我」和「伊」的「家」。
這首以小我日常書寫為題材的百行詩作,因著特屬的暗示、借喻、魔幻寫實、矛盾╱對位的表述、謠諺、流行歌曲、擬童言童語等手法,維持各首之間的聯繫。鋼筋、磚塊、中古屋加蓋、燕巢、蛤蜊、蟾蜍、金魚、甘蔗等等,是《舊房子》常用的意象。聯繫前後鄰近詩作的詞彙或意象如:B群、房貸、釣魚、年節、職業、父母對孩子成家生子的期待、卡通劇的歌詞、明天(未來)、城堡、燕巢、餬口、潮汐、趕路、升學、加班、賒帳、貸款、砌磚。「2+2+多字」的「二字組」,是《舊房子》習見的組詞模式。
《舊房子》對意象或語句的牽繫很出色。徐培晃運用間歇出現的意象或詞句,握牢敘事的韁繩,不輕易容許詩中主角發洩劇烈的感情,遂使得這首長篇詩作呈現規律的沈悶、永久的流浪感。這種滲透到日常生活、無可奈何的勾連,也促使《舊房子》突破長篇書寫好出怨言的慣性,沖淡演說式的造作而往令人敬重的悲劇性前進。例如「彎鉤」意象,以及「房子好擠╱房子好空」、「離家去打拼╱回家去打拼」的矛盾或對位關係。
我就是那彎鉤嗎?綁在線
在虛空中迴盪
莫名沉入
就被啣進嘴,穿透上顎(57首)
日日對著一窪混濁的池子,活著
垂下一道彎鉤
繫著線
盯著池面的波光,浮現數字,文字,圖像
(中略)
一條線繫著兩端
兩端的慾望相互垂釣
生活是浮標
兩頭拔河
用手指靜靜聽,身體
在唱歌 脈象如緊繃的弦不易入睡(68首)
黏在椅子上盯著螢幕 越來
越冷,越僵
彷彿掛上鐵鉤的餌
拋落在冷冷的海水遲遲沒有動靜(70首)
「彎鉤」或「釣鉤」在《舊房子》裡,以垂釣的工具出現。首先,「我」是「釣鉤」,「以愛我為名的人」是「被彎鉤穿透上顎」的「獵物」。漸次演變,「我」是垂釣者,「我」垂釣「欲望」;同時發現,「釣線彼端」的「生活欲望」也變成垂釣者,釣「我」。到了72首,「我」變成「掛上鐵鉤的餌」,等待釣線另一端的動靜。在「彎鉤」或「釣鉤」的聯繫下,「我」的自主性逐首增強:從無辜,到主動,到發現獵者與獵物「互獵」的辯證性,到成為引誘的餌。「彎鉤」展現「我」抗拒痛苦的氣質。在「彎鉤」的牽連中,「我」柔韌認命,與世界保持均衡的聯繫。再如以下例子:
房子好擠,好多聲音塞在裡面╱向池塘越漲越高╱滿滿的╱只好站在門口╱打開洩出一點聲音(39首)
這房子好空,空得
像墓園上喧鬧的墓碑彼此相望
說不出話(40首)
舊房子好空,空得
只剩回憶像頑童在家裡不斷奔跑(44首)
我穿著雨衣要離家去打拼了
跨上腳踏車一圈一圈踩過青春那麼濕(63首)
我穿著雨衣要回家去打拼了
跨上腳踏車一圈一圈踩過克漏字(64首)
63、64兩首的詩行,描寫讀書時期的詩中人不甘而又無奈,不論在家讀書或出外打工,隨時隨刻都為別人拼搏。兩句的類似句型拉出快節奏之效。39、40、44「房子好擠」、「房子好空」,表面語意矛盾而實質並不相悖。40首的「好空」,出於家人對彼此深深的定見。39和44兩首都寫「舊房子」充塞的回憶,卻既「好擠」又「好空」。年久日深回憶很多,因此「好擠」;「好空」則出於為回憶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異於長篇詩作給人以「情節」、「故事」、「典故」安排全詩骨架的既定印象,《舊房子》把「事件」作為背景,而以運轉情緒的暗示、比喻放到舞台前面,布置整首詩的敘說聲音。《舊房子》的用喻以明白的喻示為主。用「像」或「是」連結喻依與喻象的方式貫穿通篇。如18:「餐桌上不太說話╱像水窪裡躲太陽的小魚」、30:「記憶是片撕了一半的死皮」、43:「昏沉得像一粒蛤蜊╱在凌亂的夢中不斷吐沙」、55寫「我」的哭聲:「像雛鳥把頭伸進喉嚨裡啄╱啄出奶水,玩具」、70:「窮 像指甲裡的泥土╱摳都摳不掉」、77:「小屋如墳,在墳裡相愛╱身上汗水如露╱飛作點點流螢」、88:「將伊擱在腿上拔白髮╱像安身大雪天的溫泉」、92:「節╱是一面薄冰╱凍在心頭╱我們躡手躡腳走過」、「互看一眼又入眠╱像兩根耗盡豔光的仙女棒╱只剩發燙的鐵條」、97:「生命是一台老冰箱╱堆滿了新新舊舊的日子╱嗡嗡作響╱越響越大聲╱像越來越衰弱的腦神經」、99:「此身的黑暗╱像一紙舊燈籠╱只剩一身骨架苦苦撐持火光搖擺的夢」、100:「我們彷彿是游在沉默中的兩條血鸚鵡╱無嗣,還保有啣石求歡的本能」。這些比喻透出不安、惶惑、哀傷,鋪陳出《舊房子》在敘事之外的情感伏流。
一對一的比喻固然已可見作者的才情,更精彩的則在喻象與口吻的延續、連繫或轉折。如寫房貸比固定薪資還高的艱辛:「掛在窗口的風鈴敲了大半生╱已經脫色」(48首)、寫賺錢不夠買孩子的奶粉:「每月帳戶餘額被奶粉匙一杓一杓舀盡」(53首)、比喻父母養家沒有休眠期:「陽台種了好幾年的老金桔才施肥╱入秋後還是拼了命的結果」(第85首)、描寫同性情欲與成家:「把長釘搥進彼此的身體裡紮營」(93首)。又例如以下詩行:
書桌前坐著坐著突然渾身雜草叢生
像一枚將熟的漿果
可以在身上
掐出水──某種膨脹的力量撐起一塊軟骨
例如喉結(第25首)
青春是夏天的海灘,浪中呼嘯
游到哨聲的邊緣
一條紅線
終究不曾跨過(第31首)
退休了
坐在電視前
讓人隱隱心酸的聯想
一尾金魚徒然繞著魚缸不斷轉台(第47首)
25首,「雜草」、「漿果」同屬植物,由「雜草」到「漿果」,順理成章。「漿果」像詩中人,倒推回前句,以「雜草」比喻詩中人,邏輯也通。「突然」一詞,成連結上的頓挫,表示意料之外,「雜草」剎那長出來,非本然所具,那麼,詩中人因而自以為像「將熟的漿果」,其效能可能只在「雜草叢生」的瞬間。包括「掐出水」、「膨脹」、「撐起軟骨」,都是幻想與經驗互相激盪下的發現。既然如此,「例如喉結」這個結句,不妨視為詩中人蠢動後的劫餘,以及可以一笑視之的轉圜;然而又不僅此,「喉結」同時召喚久坐書桌前、念頭紛飛、吞吐無限的詩中人。
31首,詩行構設的情境是:一個年輕人游泳到「紅線」和「哨聲的邊緣」。「紅線」、「哨聲」顯示那是有人管理的海灘,安全。「青春」、「夏天」、「浪中呼嘯」,暗示體內潛在湧動的無限力量與危機。詩中人選擇有人管理的海水浴場,去浪中釋放生命的力,自然「不曾跨過紅線」;但在語意上,「終究」一詞暗示詩中人「想跨過紅線」、逾矩的想望。所作與所思打架,寫出作繭自縛的情狀。明可破繭而出又不願立刻乘風破浪,因為享受海嘯的「青春」,不只詩中主角一人,還包括其同伴。迂迴糾葛中,凸顯詩中人嚮往自由不羈,而又溫柔善良的心靈。
47首,這幾個詩行的三個角色:「退休者」、「敘述聲音」、「金魚」彼此的依存關係讓此詩耐人尋味。就語境觀察,「退休者」是「敘述聲音」的父親,生養那個隱去主詞的「我」;「敘述聲音」和「退休者」養護「金魚」,這三者構成「家」。「坐在電視機前的退休者」和「徒然繞著魚缸的一尾金魚」並置。詩行裡並置的意象,在同一空間中,「金魚」和「退休者」也互為借喻。以「退休者」寫「金魚」,可知「魚缸」對「金魚」而言,猶如退休養老的場域;以「徒然繞著魚缸的金魚」寫「退休者」,寫活了「退休者」活動空間之陡然萎縮。「不斷轉台」,在現實中,握電視轉台器手應是「退休者」,而該詩行的主詞卻是「金魚」,因為在這個句子裡,「魚缸」已經暗示為電視台。金魚在魚缸內隨處游走,魚缸透明,「金魚」做什麼,「魚缸」外的人都看得很清楚,有如看電視的人隨意轉遙控器都可以看到這尾「金魚」。以「金魚」、「魚缸」對照「退休者」、「電視前」,遂有這另一層暗示作用。
從小我看大我,《舊房子》不經意託出21世紀前20年,出生於1980年代的台灣知識份子面臨的普遍局勢,例如房價上調、薪資凍漲、經濟窘迫、高教崩壞、人口老化、高學歷失業、越「全球」越「分化」、對「正常家庭」的迷思、性傾向與身份認同的變異、多元成家觀念的抉發。《舊房子》經常以「動態意象的靜態化」處理這些重大的議題,詩中的那個主角「我」,看出這一切自有其不可超越的限制。讀者在詩行中感受到,那個「我」好像暴風雨中彎腰臥倒的一綹小草,一下被西風扶起頭來;夜間這小草也許糾結紊亂地躺下,而很快又被東邊的風梳理整齊。打擊來了,「我」或者一度頹喪佝僂,時間過去,思想又恢復彈性,新希望又產生,破碎的似乎又完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由此讀《舊房子》100首末尾:「蓮蓬頭淋下╱你我的呼吸呼吸你我的呼吸╱流光中相依為命」,顯然「水火同源」,難淨其意,令人不忍。從《火宅》到《舊房子》,徐培晃的思想和詩藝已卓然成家。
【預購】聖女的毒杯 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井上真偽(譯者:HANA)
平常價 $27.00【預購】泰戈爾詩集(精裝本)(Collected Poems of Rabindranath Tagor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譯者:糜文開、裴普賢、糜榴麗)
平常價 $36.00推薦序
【預購】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知寒
平常價 $26.0013萬讀者徹夜期待!新銳文字創作者──知寒,
傾心集結首本散文創作,
替你寫下那些,心碎卻只能靜音吶喊的時刻。
▎你像是一道出錯的題目,我怎麼寫都不會有正解。
所以擁有那麼多曖昧以後,你還是不能愛我;
所以在這些傷心以後,我還是沒忘記你。
▎我貪得遇見了你,終其一生卻只能無饜於你。
失戀的人,至少擁有過;
而我們,擁有的卻是「連失去都來不及」的愛。
▎我們沒有不同,我們只是都愛了一個,更愛自己的人。
我對你好的理由,是因為我喜歡你;
你對我好的理由,是什麼呢?
那些說了「晚安」、螢幕暗去的之後,你真的睡了嗎?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天當中傷心的開端。
止不住的想念、說不出口的傷心、靜音模式的哭泣……讓人徹夜難眠。
書中收盡62種無處安放的心碎姿態,
你的心痛,由知寒承接。
知寒是誰?
﹍@infernowords,是深夜無人才敢打開的帳號
﹍讀者暱稱他通靈少年,沒出口的心事,他全都知道
他跟你沒有不同,
你們都是受過傷的人,因為曾經歷傷痛,所以更加柔軟。
他的一字一句敲入你的心臟,
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存在這樣與你心靈相通的人。
知寒的溫柔同理——
「你允許自己的愛是透明的,就不能怪他看不見你。」
知寒的細膩揪心——
「在我知道答案以前,你就已經決定好:『不會愛我的』,不是嗎?」
知寒的一針見血——
「最近你說捨不得我的時候,和你說謊的樣子,好像。」
「我可以找一萬種方法來愛你,卻找不到一個故事是你也愛我。」
◆書中收盡──62種心碎的姿態◆
──先動心的人
◣無可名狀的心碎 ◥
「先動心的人,好像永遠就沒辦法和對方處在對等的位置上,像是小時候總是會玩的鬼抓人,鬼和人其實從來就不對等。這次當鬼的是你,我當人,我明明白白地就站在你面前,坦露了位置,可是你無動於衷。或許搞不懂遊戲規則的是我,鬼見到了人,不一定會抓。」
──最可怕的不是你不愛我
◣愛不對等的心碎◥
「你知道嗎?最近也有其他人對我很好,比以前的你對我還好。你知道嗎?最可怕的並不是知道了你不愛我這件事,可怕的是我見到別人對我的好,我卻只想到你。」
──無從證明的愛
◣從此沒有從此的心碎◥
「有人說愛他的時候,他還是會覺得快樂,還是會有那麼一瞬心臟漏跳了一拍,可是太短暫。沒有人知道他在害怕什麼,他做什麼事都做得好,可是就唯獨談感情這一件事,他在開始前就決定放棄。」
──你的輪廓還在雨中
◣只剩想念的心碎◥
「好久沒有聯絡了,突然想起你的時候,像和世界隔了一道玻璃牆。下班時間的公車裡人人都離得很近,可是我卻覺得他們很遠,因為我在想你,對焦並不在視線所及的範圍,沒人知道。」
「我喜歡過你,以為一輩子只會喜歡你,的那種喜歡。」
在知寒的文字裡,你可以盡情對號入座,你可以任憑情緒宣洩,
你可以交出碎裂的心,大哭後再攤開曬乾。
好評推薦
/13萬粉絲顫抖告白/
「才剛發生的事,就被說中了。」
「那些句子裡的每一個字,好像比我自己更瞭解自己。」
「在一篇篇發文中,找到裂成碎片的自己。」
「突然有一種寫這些文字的人是我朋友的感覺。」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知寒
我的順其自然是,
試圖在努力和刻意間,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
夜裡會想很多其實想不通的事情,
在閉上眼睛以前,
會告訴自己沒關係,
還有明天、還有明天。
Instagram_infernowords
愛出一個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對我來說,愛並不是兩個人無時無刻都處於同一個頻率,而是彼此有彼此的生活,也有各自的頻率:會喜歡不一樣的歌手、會吃不一樣的餐廳、會讀不一樣的書、會愛不一樣的人。
因為我們本來就不一樣,本來也就沒必要一樣。
相處的開始,熱戀時那種近似盲目的愛,好像會讓人覺得自己能和對方永遠處在這樣的情境裡、會永遠不必多想就能理解對方、會永遠就在這樣「對的」頻率裡相愛。
可是兩個人相處哪有什麼永遠對的頻率,一個人情願自己此生不變,說穿了那也只是一廂情願而已。人都會變的,或多或少或好或壞。
改變從來不是一種交換,不是我不變就能要求對方也不變。
愛不是萬能的,現實有太多可以殺死愛的東西,而且輕而易舉。
所以要不停地溝通,悶著心裡話不是就代表堅強或獨立,等待對方主動來問或來發現,有時候等到的就只是分手;舒服的沈默不是就代表相安無事,有時候它就只是真的代表,我們已經無話可說。
就算是吵架也可以是一種溝通,但當然還是別動手動腳啦,在爭執的過程中其實因為情緒上來了,會比平常更容易把心裡話說出來,那樣的溝通其實很有效率。
因為後來反而是越親密了,卻越不敢說真正的心裡話,好像自己什麼都可以忍,好像對方也忍受自己什麼地方。
彼此可以是彼此無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絕對不是全部。牽手時、擁抱時、親吻時,或只是靜靜看著對方眼睛時,透過真實的接觸,感受彼此是這樣真切地接納。
是在那些瞬間裡,確認對方此刻是真正愛我,而我也同樣。
然後在這些以外的時間裡,在各自的生活裡相互掛念,用自己的頻率和步調和自己相處,在你、我、他的代名詞裡,找到一種平衡。
其實有一種感覺是很奇妙的,人反而不是在真正相處的時光裡,加深對於對方的感情,卻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裡,更加確定「我愛你」或「我不愛你」這些事情。
去愛一個人,然後要在愛裡面,找到一個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預購】廁所裡的哲學課:每天14分鐘,跟著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13位世界哲人,秒懂100個最經典的哲學思維◎亞當·弗萊徹(Adam Fletcher)、盧卡斯·NP·艾格(Lukas N.P. Egger)、康拉德·柯列弗(Konrad Clever)、陳俊宇(譯者:彭菲菲)
平常價 $28.00◎13大哲學家+100堂這輩子一定要搞懂的哲學思辨課,現正開課中!
◎奧地利哲學家+英國幽默作家聯手合作,每天14分鐘,幫助你快速掌握哲學史的大小事
◎哲學家學派、主張、名言、軼事一把抓,完整圖解,一看就懂!
誰適合讀這本書?
□每天都會蹲馬桶的人
□想聽起來很聰明的人
□想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的人
□想透過哲學,解開人生疑問的人
□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無業者
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花14分鐘蹲馬桶,既然如此,何不善用蹲馬桶的寶貴時間,學點真正有用的東西?
哲學是一個很有趣的學科,但是大家常被各種學派及理論搞得昏頭轉向,這邊一個尼采,那邊一個康德,還有蘇格拉底……究竟該聽誰的?
倫敦禿頭男+奧地利哲學家決定聯手合作,盡一己之力普渡眾生!兩人從古今中外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選出13位世界哲人,設計出100堂課,用白話文解釋你這輩子一定得搞清楚的哲學思維,帶領大家打開哲學的大門。
★精選課程預告
哲學到底是什麼?
哲學家的樣貌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關係?
哪位哲學家強調小確幸的重要性?
尼采的「超人」說,到底在說什麼?
「我思故我在」真正的意涵是?
何謂「邪惡的平庸性」?
當蘇格拉底化身為專欄作家……
所謂的「斯多葛學派」是什麼意思?電影裡有哪些名人是此派擁護者?
★本書特色
【13大哲學家,完整收錄】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奧里略
伊比鳩魯
孔子
笛卡兒
休謨
康德
馬克思
尼采
維根斯坦
波普爾
【100堂最經典的哲學思維】
哲學的目的
柏拉圖的洞穴說
蘇格拉底反詰法
漢娜.鄂蘭的主要思想
沙特的自由詛咒說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真理
蓋提爾難題
特修斯之船的哲學悖論
傅柯的知識考古學
何謂海德格的「此有」?
斯多葛派名人堂
糞便的多元哲學觀
如何確定我們不是活在電腦程式裡
如何在兩週內失去靈魂……
【隨書附綠】
13大哲學家檔案+哲學家的廁所平面圖
各大哲學學派解說(白話版)
哲學家名言(另附反諷版)
哲學期末考(附解答)
結業證書(已加蓋認證章)
【各界好評】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耿一偉(導演/策展人)
凌性傑(作家 )
厭世哲學家(高中教師)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螺螄拜恩(暢銷作家)
使用警語:「如廁時閱讀請慎重考慮,有50%的讀者笑死在馬桶上;49%的讀者欲罷不能,坐太久而得痔瘡!」──螺絲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這本書跟市面上『淺顯易懂』的哲學入門書大不相同,如果只是在上廁所時讀,也未免太可惜了(而且會便秘吧)!所以我建議大家在通勤時或睡前閱讀,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也適合匆忙的上班族或學生!」──厭世哲學家(高中教師)
「上廁所的十四分鐘,讓讀者深入淺出理解哲學題目、流派、主張和名言,這大概就是莊子說的『道在尿溺』的深度示範了吧!」──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妙言妙語!許多地方點中了哲學問題的核心笑穴。」──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本書把哲學講得很幽默,很有創意。莊子說道在屎溺間,讓你不想走出廁所的,一定是最偉大的。」──耿一偉(導演/策展人)
「為真實尋求真理,你這輩子必須至少懷疑一切一次。」──笛卡兒
「兼具知性與娛樂!是我讀過最好玩、最好笑的書。等不及讀第二次了!」──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
「我已經學哲學八年了,所以我很好奇這本書會怎麼在廁所裡教哲學。作者巧妙的結合幽默與哲學學說,讓人耳目一新!喜歡大笑和哲學的人都應該買這本書,我超推薦!」──亞馬遜讀者二號(也是五顆星推薦)
【編輯私心推薦】
打開這本書,你將發現豐富又好玩的哲學知識,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走進偉大哲學家如柏拉圖、尼采的廁所。在這100堂課裡,作者細心整理了哲學家的生平、軼事、名言,還順便教你如何分辨真理與智慧。如果你在廁所裡待得夠久的話,還可以知道我們究竟是不是活在電腦程式裡?根據笛卡兒的二元論,殭屍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想放鬆一下,此書也有哲學賓果、生命超市情境題、人生彩券可供消遣。
(此書非常適合喜歡思考人生大哉問、初入哲學殿堂的讀者)
亞當‧弗萊徹 Adam Fletcher
生於1983年,英國禿頭男。當他沒在寫書的時候,他把時間花在唸哲學家的名字(不過還是唸錯了)、刮鬍子,以及讓他的第二故鄉柏林變得不安全。曾出版《Danglish for Better Knowers》及《Make Me German》。
盧卡斯‧NP‧艾格 Lukas N.P. Egger
也是生於1983年,奧地利哲學家。他不覺得寫書可以賺錢,所以專注於人工智慧的發展。除此之外,他常在想為何好玩的事情常常不是傷風敗俗的,就是會讓人變胖的。
康拉德‧柯列弗 Konrad Clever
康拉德‧柯列弗,本書兩位作者的筆名,亦為柯聰明教授。
陳俊宇
審定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為希臘哲學、愛情哲學(哲學諮商)及倫理學,現為國立聯合大學、國防大學、耕莘健康管理專校、崇仁醫護專校教師。
譯者簡介
彭菲菲
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電組,後於德國埃森大學(GH Uni Essen)進修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取得碩士學位。旅居德國多年,從事商業諮詢,閒暇時投身翻譯工作,另譯有《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大謊言時代》(皆為商周出版)。
【預購】小婦人(雙冊紀念版)◎露易莎·梅·艾考特(Louisa May Alcott)(譯者:劉珮芳、賴怡毓)(繪者:法蘭克·T·麥瑞爾(Frank T Merrill))
平常價 $54.00【預購】好妻子(Good Wives)◎露易莎·梅·艾考特(Louisa May Alcott)(譯者:劉珮芳、賴怡毓)(繪者:法蘭克·T·麥瑞爾(Frank T Merrill))
平常價 $28.00【成長經典.歷久彌新】
●2003年BBC英國全民票選百大最喜愛小說排行榜The Big Read第18名。
●2007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網路票選「100本老師推薦給孩子們的書」。
●2012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學報》兒童與青少年推薦必讀小說第48名。
●2020重磅電影《她們》原著小說,由瑟夏羅南、艾瑪華森、提摩西夏勒梅領銜主演,經典文學重現大銀幕。
【勇氣不減.精彩續集】
◆春神飄然離去不久,夏季腳步雀躍來到,儀式獨有的鮮花笑語,為生命的旅途揭開又一幕新的篇章。
◆戰事結束,瑪楚一家終得團聚,回到過往的溫馨和樂。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逐漸脫離荳蔻年華的四姊妹,在人生道路上又將迎來各自不同的考驗。
◆新婚而懷有滿腔憧憬的瑪格,即將面對婚後種種難關;毅然離家遠赴紐約的喬,努力要尋得理想實現的一線光明;大病初癒後安居家中的貝絲,依舊以無限溫柔擁抱生命的一切禍福;逐漸嶄露才華的艾美,在遠遊洗禮中又會經歷過怎樣的錘鍊……這是專屬於四名女子的故事,青春的尾巴漸行漸遠,她們未曾忘卻初衷,期許自己活出最璀璨不凡的模樣。
【佳句節選】
◎「倘若困難是增添努力光彩的必要元素,那麼對一個勤奮又野心勃勃的女子而言,還有什麼比放棄自己心願、計劃和想望,心甘情願只為別人而活還要來得艱難呢?」
◎「比起擁有愛恨分明的性格,無法隱藏心中的好惡才是更大的不幸。」
◎「孩子應該是讓關係更親密的存在,而不是造成隔閡更大的原因。丈夫的地位跟妻子一樣,孩子們也需要他,讓他覺得他是你們當中的一份子,他就會愉快且忠實地扮好自己的角色。」
◎「不要因為你是個女人就自我設限,你要對時事有所認知,更要時時自我教育,當個世界的好公民,因為世界與你息息相關,你的生活更是同理。」
◎「粉嫩的臉蛋不會青春永駐,灰白的銀絲會覆蓋亮麗的棕髮,漸漸地,仁慈與尊敬也會帶來甜美滋味,如同年少時的愛與欽羨。」
本書特色
●原文全譯本,一字不漏,帶您真實感受瑪楚四姊妹的喜怒哀愁。
●收錄1896年版本復刻經典插畫,圖文並陳,完整體會十九世紀懷舊風情。
●封面以厚磅美術紙印刷,搭配象徵春夏之交的輕盈色彩,是最適合在午后陽光下細讀的質感好書。
露易莎.梅.艾考特 (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
美國小說家,生於美國賓州,被譽為美國鍍金時代代表性女作家,以直率不矯飾的文字詮釋女性書寫。成名作《小婦人》(Little Women)是以她在麻州的童年生活為藍本的半自傳式作品,爾後陸續出版的《好妻子》(Good Wives)、《小紳士》(Little Men)、《喬的男孩們》(Jo’s Boys)……等,皆是以《小婦人》劇情為基底的系列作。
艾考特是家中次女,她的出身並不富裕,父母仍以身作則盡力養育艾考特四姊妹,且致力於教育事業。艾考特因此得以受到文學薰陶與啟發,在賺錢貼補家用之餘勤於寫作,間或以本名或筆名巴納德(A.M.Barnard)投稿各大報章雜誌、出版社。她隨著年紀漸長,成為廢奴主義及女權主義者,積極推動婦女參政,1888年因病於波士頓辭世。
繪者簡介
法蘭克.T.麥瑞爾(Frank T Merrill,1848-1923)
美國畫家、插畫家,最知名作品是1880年替美國版《小婦人》、《好妻子》再版繪製的一系列插圖。
譯者簡介
劉珮芳
1967年出生於臺灣南投。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中部出版社編輯。極愛翻譯工作,目前從事對外籍人士的中文與臺語教學,以及對臺灣人的英語教學等。譯作有《與珍.奧斯汀喝杯下午茶》、《蘇珊夫人》、《錦繡佳人》、《簡愛》、《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等。
賴怡毓
中原大學應外系畢業,熱愛翻譯,期許成為一名專業的書籍譯者,帶來一本又一本的好譯作。譯作有好讀出版《史坦貝克短篇小說選集:長谷×人鼠之間》(與林捷逸合譯)。
電子信箱:yuulai0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