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ko Kuninoi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Arthur Schopenhaur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harles Bukowski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Doris Lessing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onely Pass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lcolm Gladwell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Desmarquet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rmal peopl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lly rooney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iaoouba Prophecy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くにのいあいこ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瑟
- 亞瑟·叔本華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間失格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子倩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卓惠娟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卵山玉子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叔本華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台灣角川出版社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國卿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嘴臉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牌出版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宰治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孤獨通行證
- 孫松榮
- 孫梓評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宇宙密碼
- 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冰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尖叫連線
- 尖端出版社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崎富榮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嘉怡、Samuel Chong
- 張國強
- 張寧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徐冬妲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德國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心裡勵志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1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3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4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心
- 文青之死
- 斑馬線文庫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訓篇
- 旅者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珍珍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你陪伴的日子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佳霖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李靜宜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冠廷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橡樹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常人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每天都在膨脹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海奧華預言
- 海奧華預言:第九級星球的九日旅程‧奇幻不思議的真實見聞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無印良品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犬日無休
- 犬日無休2
- 犬日無休2: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犬日無休:有你陪伴的日子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子設計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班,無處安放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男身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歇•戴斯馬克特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職場冷暴力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莎莉‧魯尼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曉虹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都是你教的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鄭雅云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人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鐘怡雯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克華
- 陳冠中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陽光失了玻璃窗
-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之玉川情死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非書類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鯨向海
- 鳥嘴人
- 鴻鴻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日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陽逸史
島嶼派◎周天派
平常價 $28.00竟此成為迷路的人
第三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備受矚目的年輕詩人周天派第一本詩集
─── 知名詩人、散文家、小說家、翻譯家、學者 傾心推薦 ───
管管‧楊澤‧陳黎‧劉克襄‧孫維民‧柯裕棻‧廖偉棠‧陳雨航‧陳子謙‧鄒佑昇
好評推薦/
【第三屆周夢蝶詩獎 • 評審評語】
詩人周天派這本詩集,乍看樸實無華,不見現代詩中慣見的,繁複的長句,跨句,在我們的閱讀經驗裏,似乎就少了一番氣勢。
的確,周天派詩寫得太乾淨了,除了遣詞命意明白易懂,他的機智,幽默也有點乾,甚至乾得很,英文說dry humor,不無讚美之意。他的詩完全不同於台灣時下的主流寫法,章法,縱使這在以黏膩,濕潤為尚的現代詩壇並不討好。
相對於其他人,他一點也不多產,但警策之作不少,既幽默又機警。其中寫景的句子尤其生動明亮極了,意象簡單,思考卻十分精要,精采,令人印象深刻。
此集堪稱洗練,節制而有深意,珠玉之篇(gems)甚多,甚耐細讀,多嚼幾遍後,原汁原味自現,是一部有人生歷練經驗的作品。
─── 詩人楊澤
管窺蠡測未見全局;是詩之境界,多言多錯。
詩之妙;永遠在虚無縹緲間,讀之餘味無窮,一說就破,焚琴煮鶴死在當下。
就如戀愛,展轉反側不能成眠。
好詩讀之如中毒,永難痊癒。好詩如伏羲創的八卦别無分號,千秋獨樹。
周天派某些小詩就給我中了毒,是詩毒,願意中,但是詩毒難醫也!
─── 詩人管管
多年前我在東華大學創作所教現代詩研究課時,以早慧之姿出現在我面前的周天派,已然是我的詩友兼老師了,他們幾位新銳年輕詩人課堂內外給我相當多的激發。如今天派這本獲獎的處女詩集《島嶼派》氣派問世,讓我再次眼前一亮。這些詩作清晰地告示著一種嶄新、晶亮、精鍊的詩風,並且——用他〈基礎詩歌〉這首詩的標題來說——儲蓄著眾多帶給閱讀者生之氣力與體悟的養料,曼妙地成為某種可以作為我們生活基礎的詩歌/詩意手冊。從〈夢想〉(「我們走在迷人的路/竟此成為迷路的人」)這樣的迷人警句,到〈生活〉就是「生吃活人」這種耀眼、醒目的「陰影的謎語」,我們彷彿咀嚼著一塊帶著獨特海的方糖、砂糖味道,鹽味、甜味參雜的「島嶼檸檬派」——其簡稱,就是在此令我們垂涎的《島嶼派》,或周天派。
─── 詩人陳黎
《島嶼派》的作品,有的輕盈,像一口迷你水果派;有的厚實,像靜坐千年的島嶼。周天派的小詩機智幽默,每一行都是敏捷的閃電,每每直指人心,也直指笑穴。有時候他的小詩也見柔情,而當他寫得再長一些,抒情的後勁就更重凌厲。
愛情的苦甜、時間的暗傷都是他一再回頭的主題,有時候寫得輕重難分。例如小詩〈舊識〉寫重遇喜歡自己的女生,詩人感慨「以前我們甚麼都沒做/現在她已有兩個小孩」。其中既有歲月的蒼涼,也藏著真誠得近乎滑稽的抱怨︰以前我們甚麼都沒做!居然甚麼都沒做!
人生得意需盡歡,讀詩大概也一樣。讓我們對號入座,迎接他在〈愛河〉的熱情邀請︰「我已經跳下去了,/你怎麼還在堤岸?」
各位讀者,還不趕緊來涼快涼快?
─── 詩人陳子謙
●
周天派出生於檳榔嶼喬治市,幼時在熱帶島嶼水上木屋傾聽海浪成長,十九歲赴臺留學,自此以臺灣島(高雄)為半個家鄉,畢業後至另一小島工作,每隔一段時日浪遊各地島嶼……寫詩逾十年,等一個機緣,終於結輯一冊《島嶼派》。
詩集分為七輯,收錄西子灣時期,花蓮小村時期,浪遊時期等不同階段六十餘首作品。
編排設計上,每一輯以數首小詩作序曲,亦為輯與輯之間的間奏,小詩合計四十首。
希望讓人讀起來有些意思,又不致太齊整,留些許空間放杯水,起身伸懶腰,聽一聽風聲海聲,看一看窗外光景,或攜帶出遊至遠近島嶼,分幾次讀,這樣剛好。
全書作品共百餘首,最末加上一首隱藏曲目(hidden track)。
●
詩人並不多產,然而不覺亦寫了十數載,首部詩集在語言,內容與形式上顯見廣泛而豐實的探索,真摯而深刻的詩心,且仍自成一派,贏得不同世代知名詩人、作家、學者齊聲推薦!
周夢蝶詩獎學會評審,臺灣詩壇祭酒楊澤更是讚譽:「周天派的詩完全不同於台灣時下的主流寫法,章法。既幽默又機警,有些寫景的句子尤其生動明亮極了,意象簡單,思考卻十分精要,精采,令人印象深刻。此集堪稱洗練,節制而有深意,珠玉之篇(gems)甚多,甚耐細讀,多嚼幾遍後,原汁原味自現,是一部有人生歷練經驗的作品。」
享譽國際詩壇的詩人、翻譯家陳黎亦如此褒揚:「天派這本獲獎的處女詩集《島嶼派》氣派問世,讓我再次眼前一亮。這些詩作清晰地告示著一種嶄新、晶亮、精鍊的詩風,並且儲蓄著眾多帶給閱讀者生之氣力與體悟的養料,曼妙地成為某種可以作為我們生活基礎的詩歌/詩意手冊。」
《島嶼派》選收不少令人擊節歎賞的小詩,散文詩與讀畫詩,確屬近年各地中文詩集所稀見,值得讀者關注。
倘若你是知音,當能聽見其中清朗嘹亮,純淨澄澈的獨唱,在一頁頁翻閱中召喚內在島嶼的海洋奏鳴曲。
帶這本《島嶼派》,到任何你想望的地方吧。當你以指尖翻閱世界如浪,願每一片浪花都懂你,願今日的你懂得過去,願你從明天起,做一個隨時出發,隨心安住的人。
願這本詩集,陪伴你於檳榔嶼,臺灣島,南丫島,海之京都,馬爾代夫,加勒比海,西班牙,大溪地,塔斯馬尼亞,西西里,冰島,北極……
作者簡介
周天派
Skypie
出生並成長於檳榔嶼姓氏橋水上木屋,十九歲赴臺留學。
海的孩子,色盲,麥兜粉絲。
喜歡小孩,詩,孟克柔,飛機餅乾。
偶爾在刷牙或騎車時,會想寫詩,想到美好與被傷害過的。
得過幾個不大不小的獎,愛過幾個不對不錯的人。
周天派,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文系,
孔聖廟中華中學,輔友小學,春田花花幼稚園。
曾獲臺灣周夢蝶詩獎首獎,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新詩首獎,
《幼獅文藝》YOUTH SHOW與「菁世代」推薦創作者,
馬來西亞海鷗文學獎,《南洋商報》與《光華日報》副刊年度詩人,
新加坡全國詩歌節創作賽雙語首獎等。
著有詩集《島嶼派》。
facebook @ piepoem
【預購】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假牙
平常價 $24.00不世出的詩人「假牙」之出世傑作,終於正式引進台灣!
引發兩岸三地讀者驚惶(笑得假牙差點掉出來),
掀起詩人封筆熱潮(被假牙打敗),
陸續有人樂不可支狂推薦!
《我的青春小鳥》收錄了大馬作者假牙(1962-2063)詩作一百零五首,全是他不時文藝病發的副產品。讀者該額手稱慶的是他沒有把小學作品也包括在內。更可喜可賀的是,這將是假牙唯一詩集,在寫了一首關於口臭的詩以後,他已江郎柴盡。甚至無法完成為雞屁股作詩的宏願。
〈鄉愁〉
那年去非洲旅行/他爸爸被獅子吃掉/他媽媽被鱷魚吃掉/他弟弟被黑豹吃掉/他妹妹被蟒蛇吃掉/現在每逢想家/他就去參觀動物園
〈遲鈍〉
2突然發覺1和3一直都在身邊/感到非常幸福
〈無題〉
兒時的夢是一枚雞蛋/現在他夢見烤雞/於是傷心的哭了
〈鬼故事〉
咦,/我的身體呢?
嘲諷/顛覆、愛情/反愛情、天倫/反天倫……這不只是一本詩集,更是每個人一生都要擁有的歡笑高潮絕品。就像假牙一樣,有了它,我們才有力量大口咬下這苦悶的人生!
本書特色
【暢銷史實記載】
◎2005年首度在馬來西亞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傳說中全大馬最暢銷詩集,被偷渡到中港台後更迅速搶購一空。
◎2011年作者手癢再版,小鳥依舊青春活力旺,很快高掛絕版。
◎2016年,讀者千呼萬喚,台灣終於也將有自己的假牙傳奇!
作者簡介
假牙(1962-2063),《我的青春小鳥》詩集橫空出世,讓不世出的假牙被視為一夜間從石頭爆出來的文壇奇葩。查實假牙花非花,若要將之比喻為植物,那喬木會更為貼切──他在混沌初開時寫了一個劇本,獲得該年的台灣優良劇本獎。他在青春期寫了一篇散文,獲得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花踪文學首獎。其後他開始以數量堪比恆河系沙子的不同筆名,寫過小小說和遊記,雜誌專欄,以及仍然在寫的影評(因筆名每個禮拜不同,搞到編輯須以「寄自倫敦」為標記方便作業)。直至前中年期,他才公開與詩纏綿半生的地下情,並許他跟詩的結晶品一個合法名份,世人此時才得知,假牙有鳥,名青春。
假牙現在在倫敦敦倫,偶爾在電影院睡覺。
假牙討厭你。
【預購】野豬渡河◎張貴興
平常價 $28.00李銳:滔滔不息的豬芭河上,永遠翻滾著此岸的天堂和煉獄。
哈金:將歷史、神話和傳說融為一體,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生氣勃勃、真實又魔幻的世界。
在歷史傷痕與鬼魅記憶的深處,我選擇有尊嚴的抵抗
如果你們的暴力侵略是要我低頭屈服,我就讓你們感受以血還血、以頭還頭的暴力!
美國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中國莫言的山東高密鄉、哥倫比亞馬奎斯的馬康多鎮、瓜地馬拉阿斯杜里亞斯的總統先生,到張貴興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繼《伏虎》、《群象》、《猴杯》後,最新長篇小說力作《野豬渡河》,二戰期間日軍占領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的精采動人故事。
魔幻、詭譎、虛實難分,豬芭村的歷史,就是婆羅洲砂拉越的縮影!
豬芭村人的歷史,就是一部傷痕累累、瘡痍滿目的人類文明史。
熱帶莽叢、野豬河鱷、群猴夜梟,在魔幻與真實中,看見這片廣袤土地的煙硝霧霾,火光遍地
國族糾葛與人性善惡的鬥爭,寫盡戰爭的殘酷荒謬,也說盡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痛喜
真實或虛構,暴烈或溫柔,殘酷或善良,《野豬渡河》斑斕絢麗的人物場景敘事堪稱當代華文文學藝術美學巔峰之作!
鴉片戰爭一百年後,也是白人獨裁者占姆士‧布洛克王朝統治砂拉越一百年後,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九天後,一萬名日軍搭乘戰艦,從南中國海登陸婆羅洲西北部日產原油一萬五千桶的小漁港豬芭村,凌晨四點,東北季候風挾帶豪雨和閃電,照亮了蒼穹古老的縫罅。
英國人、日本人、華人、達雅克人……故事場景拉回二戰前夕,慘遭日軍攻占的華人村落「豬芭村」小說透過圍繞這座村落所發生的一樁樁衝突、殺戮、侵略,糅合地方風土習俗、民間傳說藉由文學書寫,在慘烈的戰禍消亡、荒煙漫土中,用冷靜、精練、最富麗詭譎的文字,訴說歷史記憶極其殘酷、暴力的寫實面,塑造當代華文小說敘事典範,創造高度藝術張力,重新建構婆羅洲砂拉越的一草一木。
《野豬渡河》從首篇整個故事的核心主角──關亞鳳自縊波羅樹下,作為整個小說的開頭,雨林茅草間的各種動植物聲響、火光爛漫、煙霧迷茫迅速壟罩了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埋下的死亡伏筆,作者帶領我們,從關亞鳳生長的豬笆村為核心,周遭人事物分別脫胎成了接下來故事的篇名以及情節,文字精煉而瑰麗,張力飽滿卻引人入勝,像是叢林的奇花異草、珍奇異獸,雜以史實幻化成的傳說與殺戮,漸漸拼湊出自布洛克王朝建立統治百年後的砂拉越到二戰前後,經歷了日軍短暫占領到二戰後的一段歷史。
專文導讀
各界好評
及川茜、甘耀明、白睿文(Michael Berry)、宇文正、朱亞君、李有成、李銳、言叔夏、哈金、封德屏、張小虹、張錦忠、梅家玲、連明偉、陳柏青、黃英哲、黃崇凱、黃錦樹、駱以軍、羅鵬(Carlos Rojas)
及川茜(日本神田外語大學專任講師,臺灣文學與馬華文學的著名日文譯者)
張貴興又一次將由瑰麗、絢爛、血腥的文字所編織的歷史寓言,在我們眼前緩緩攤開。「圖窮」後亮出的帕朗刀,能否殺出一條路,揭開剪不斷,理還亂的家族祕密嗎?」
白睿文(Michael Berry)(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文學系教授)
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莫言的山東高密、杜思妥也夫斯基的聖彼得堡──這些或真實或虛構的小說原鄉是我們讀者共同想像中的重要文學地標。現在張貴興的婆羅洲雨林也應該列為其中。將近三十年以來,從《賽蓮之歌》到《群象》又從《猴杯》到《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婆羅洲島的熱帶雨林一直是張貴興小說的主要舞台。到現在《野豬渡河》的婆羅洲更展現了作家心目(魔)中的怪異景象、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文字魔力。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退休〕)
《野豬渡河》是一部深具歷史感的小說。張貴興以其獨特的敘事形式再次引領我們造訪砂拉越煙塵瀰漫、隱晦難明的過去,他的野心在為砂拉越經營一個有異於官方說法的另類敘事。《野豬渡河》文字稠密新奇,情節波雲詭譎,無疑是張貴興睽違多年的一部力作,再一次確立他在臺灣文壇的重要地位。
李銳(中國知名作家)
在張貴興的筆下,你不僅可以看到熱帶雨林的荒莽、瑰麗,更可以見證所謂人類文明史的殘酷與血腥。滔滔不息的豬芭河上,永遠翻滾著此岸的天堂和煉獄。
哈金(知名作家,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野豬渡河》是雄勁奇異的小說,將歷史、神話和傳說融為一體,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生氣勃勃、真實又魔幻的世界。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野豬渡河》是台灣熱帶文學另一位「婆羅洲來的人」張貴興的最新大河小說。傳說中《群象》與《猴杯》等了十七年的頑皮家族成員──野豬──終於威猛奔出雨林了。
《野豬渡河》以華麗的文采,傳奇性的敘事,鋪寫二戰期間日軍占領婆羅洲後的諸般腥風血雨。「豬/人」互映,深刻揭露人類文明發展中內蘊的野蠻、掠奪與非理性。它締造出特具開創性的婆羅洲演義,也是張貴興小說書寫的嶄新里程碑。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時隔17年,張貴興終於以《野豬渡河》續寫了東馬傳奇,此回的東馬故事展演出更為宏大的史詩般敘事,不僅鋪陳了一部砂拉越史,更為華夷風起的當代注入一股新流。
黃錦樹(作家、文學評論家)
張貴興是當前中文世界文字最富麗詭譎的小說家之一。
他對婆羅洲的濃彩重抹、對風下之鄉黑暗歷史的深入探勘,可說是垂死的民國黃昏絢爛的火燒雲,「台灣」這肚臍眼上長出的一株龍腦香。
駱以軍(作家)
等張貴興的新長篇,可以用「望穿秋水」、「等到紅顏老」來形容。他的《猴杯》,改變了我對華文小說可能難度與高度的一條想像邊界,那是我五根手指之內,「最好的華文長篇小說」之一。他文字的夢境稠密、時空洪荒、雨林之覆遮與歷史哀愁如謎的魅影,都是無人能仿的「張貴興魔域」。不知為何他停筆多年?這部傳說中的《野豬渡河》,終於出版,這可是今年華文長篇小說的大震撼啊。能在《猴杯》快二十年後等到這本長篇,做為讀者,內心感動且幸福。
羅鵬(Carlos Rojas)(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移動影像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
始於1941年東馬婆羅洲「豬笆村」,且位於不同帝國制度、不同歷史軌道的間線內,張貴興期待已久的《野豬渡河》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敘事方式講一個站在生與死、人與獸之間的難忘故事。
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1976年中學畢業後來台,師大英語系畢業後於國中任教。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雨林為背景,常處理華人與當地土著間的愛恨情仇與剝削關係。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等。
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等。
【預購】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謝征達
平常價 $24.00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書特色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專序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
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在場的現實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後記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預購】迷宮毯子◎賀淑芳
平常價 $22.00我一直都這麼做:
只要一覺得現實成了一堵牆,
就會拚命從書裡一字一字地吃掉,
然後再一字一字吐出來。
她用文字挖掘出最極致的內在怪獸!
獲中時、聯合兩大報文學獎,
黃錦樹所極力讚譽、認為是最成熟的馬華女作家!
9歲,你就渴望離去,離開母親,離開家。你的遁逃初時是書本,之後是創作。創作成為你的呼吸。
可是,無論你怎麼逃,總有道目光注視你。你的每一吋過去都沒有祕密,那道目光完全懂得,你把什麼東西藏在表面底下,更懂得,當你說,你終於逃開那個家與那塊土地,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
貼著生命書寫的小說,一刀刀從各種切面劈斧出生命的裂縫,幾乎緊蹦到斷弦,尤其是龐雜難解的母∕女關係,令我們想起鍾文音,她們在同樣急欲擺脫的生命源頭,卻淬煉出創作的最刻骨與最豐饒。
曾獲中時、聯合兩大報文學獎的賀淑芳,語言暴烈、濃厚,她的小說是古遠的手工業,是細細密密的織就,又像蠶緩緩吐絲,字字都是有所煎熬。
她直搗自己的內在,那是血肉模糊,那是滾燙燒灼得啞了我們的喉,但都不及,她在我們心裡放的那把火,一直在漫燒。
作者簡介
賀淑芳,一九七○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曾任工程師和報章副刊專題記者。二○○八年政大中文所碩士畢業。曾獲中國時報文學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等等。目前在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拉曼大學中文系執教。
【預購】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馬尼尼為、張錦忠
平常價 $28.00本書含三十七首馬來班頓詩、圖,也詳文介紹馬來班頓的藝術(班頓是什麽?班頓基本形式之外的變化、班頓的書寫主題、班頓押韻的變化、連環班頓等)借此洞見馬來鄉野奇幻、馬來民族性,並當時的馬來文化範圍擴及今泰國、印尼、新加坡,可視為南島諸國之幻影、遐想。本書作為中文界窺視異文化的鏡子,也期盼為多元文化土壤注入小小種子。
書名「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鐡爛」取自最後一首詩「以前是刀子,現在是廢鐡」。原文的「刀子」用字是「巴冷刀」,此字為「parang」音譯,見此音譯相當傳神又有國際化的氣勢,故用之。下半句原文只用了「鐡」,「廢鐡」是我為了配「刀子」加上去的;「廢鐡爛」則是為了配「巴冷刀」三個字;不用「爛廢鐡」而用「廢鐡爛」,是把上句的「刀」也變為形容字,對應「爛」放句尾強化,另把「爛」字放句尾,有種台語感。
本書特色
──馬來班頓詩(不敢說是首次)鄭重於中文世界曝光,讓我們終於有幸窺見馬來民間詩歌之形式與精神。
──收錄由學者、作家張錦忠精選三十七首馬來班頓,含愛情、學習、古老智慧等多方面向。
──繪圖版的馬來班頓詩:由詩人、藝術家馬尼尼為轉譯為三十七幅單色刻版插畫, 視覺風格強烈, 搭配民間詩歌更顯風情。
──班頓詩、馬來班頓、馬來民間詩歌的第一塊敲門磚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調查與研究)補助獎項
──馬、中雙語對照
──專文手把手導讀
──大開本海報書
策劃、翻譯、製圖:馬尼尼為
「我難以想像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研究」民間題材,特別是我離開故鄉二十年,回今再回溯馬來文化是百感交加;又看來是和鄉土密切結合的題目,其中對我幫忙最大的卻是網購自英國的書籍。我一邊以一種由書本置入的記憶來填補對故土的認識,一邊填入我目前在台灣生活吸收到的養份,詮釋出這些作品。」
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高中畢業後赴台。三十歲後開始創作。反感美術系。
有幸養貓、有幸重拾創作。詩、繪本、散文醜作若干。
此生宏願為每人走進動物收容所一回。領回一個生命一回。加入有幸養貓/狗一回。
Fb/ ig/website : maniniwei
選詩、審訂、朗讀:張錦忠
「小學馬來文仄姑教我用馬來文認識鳥獸草木之名,彷彿在教我如何命名那個努山達拉世界的博物,阿宴、衣蝶、冷布、衣乾、安靜、古衿、布龍之餘,也教我班頓,我背了「帶著香蕉去旅行」那首,一輩子忘不了。」
祖籍廣東潮安,生於馬來半島彭亨州。現定居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文學博士,現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壁虎》、詩抄 《眼前的詩》、《像河那樣他是自己的靜默》、雜文集 《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及 《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等論述集,編有馬華文學選集與論文集多種。
【預購】鏤空與浮雕 II (繁體版)◎范俊奇(圖:農夫)
平常價 $34.00名人推薦
劉天蘭(形象指導•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
鄧達智(著名時裝設計師•跨媒體工作者)
【預購】衣冠南渡:溫任平詩集◎溫任平
平常價 $24.00溫氏對時間與空間感應敏鋭,作品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既立體而又多元。他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情節並置,穿插更迭在當代或古代的情境,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疑幻似真。陸之駿讀溫氏過去兩年的詩,仿似每天讀一則濃縮的社論,溫任平的詩與時事,緊密掛勾,竟至於斯。
《衣冠南渡》是一部變體的政治詩集,它對本土政治,兩岸三地——尤其是香港——著力沉重。溫任平自我調侃與調侃別人,使真相暴露。詩人溫任平的人文關懷,在北進與南返的二律背反狹縫中,絕少抗議,因為無效,從不吶喊,那是瘋狂。他自喻為戲子,裝傻扮懵,後現代式的顧左右而言他,戲劇性變化很大。溫任平的逆筆曲喻,反而讓真相現形。詩人方昂的評語是:「稀有的幽默」、「現在我相信你是個會開玩笑的人了」,結論是「詩畢竟可以幽而默之」。
由於溫氏的大量使用從秦漢以降的歷史人物與軼事,谷歌對溫任平的定義是「溫氏出入中國古典,因此論者多以為他是中國古典主義,亦有認為他是現代主義。」谷歌的判斷沒有權威性,但有普及性。古事新詠,古為今用,屬於什麼主義,反而不那麼重要。
詩人坦承他對生命中一瞬即逝的現象:錯身而過、刹那回眸、似曾相識、猝不及防、恍惚失神,特別敏感,《衣冠南渡》在這些方面頗多抒寫,奇趣橫生。
本書特色
★ 馬華文學重量級詩人、天狼星詩社社長溫任平的最新詩作
★ 面對新世紀的疫情,詩人溫任平寫下世界面臨「再現代化」的魔幻寓言
各界推薦人
|專文推薦|
☆上饒師範學院副教授/劉正偉
☆詩人、評論家/高塔 Hytower
☆專欄作家、詩人/陸之駿
溫任平
原籍廣東梅縣。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1980年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迄今。1981年與陳徽崇策劃現代詩曲的唱片與卡帶《驚喜的星光》。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戴著帽子思想》、《傾斜》;雙語詩集《扇形地帶》(華巫)、《教授等雨停》(華巫);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緻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馬華文學板塊觀察》、《現代詩祕笈:趨近語言臨界》。作品被收入馬來西亞國中及獨中的華文課本,詩、散文、評論被收錄在《馬華文學大系》(1965-1996年)。詩論〈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的運用〉收入臺灣出版的大系,成為台灣現代詩理論的一部份,是台灣多間大學中文系的教材。
溫任平主編的選集,包括《大馬詩選》、《憤怒的回顧》、《馬華當代文學選》(小說)、《馬華當代文學選》(散文)、《眾星喧嘩──天狼星詩作精選》、《天狼星科幻詩選》、《天狼星詩選:盛宴》、《天狼星散文選:舞雩氣象》、《對話:天狼星雙語詩選》。2010年溫氏獲頒第六屆大馬華人文化獎。
【預購】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許維賢
平常價 $47.00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名家推薦
◆許維賢教授的新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資料詳實、理論嚴謹、視野開闊,極大地幫助人們了解在南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華語、華人、和華語電影這些當今學術界的關鍵問題。──魯曉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本書的最大貢獻,是以歷史的材料與東南亞的視角,回應並補充華語語系此一顯學的研究。馬來西亞新銳電影導演的作品,應當得到更大的關注。──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本書將華語語系文化與電影的論述,推進到大馬與新加坡的史前史。聚集了中文、英文、馬來文等豐富的在地資料,本書跨出了主流華語語系論述被限制在北美與大中華圈內的視角。──林建國╱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本書不但從跨國、跨族、跨語言、跨文化和跨類型的角度鉅細靡遺敘述華語語系電影製作在馬來西亞電影歷史上的存在,並以新穎的理論和關鍵術語來探討和闡明馬來西亞電影多方面在美學與社會評論提出的尖銳議題,以及這些電影跟其他後殖民電影在主題上的共振回響。作者展示個別不同的電影作者如何創意性地跟國家保持不即不離的間距,以「後馬來西亞」的概念對馬來西亞電影提出極其重要的質詢,從而富有成效地質疑國屬分類的使用。──Brian Bernards╱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與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基金得主兼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系訪問學者。其他學術著作有《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和遠流出版社)和即將出版的《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香港大學出版社)。與Brian Bergen-Aurand, Mary Mazzilli合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Desire, and Ethics of Failure(Los Angeles: Bridge21 Publications, 2014)。與柯思仁合編《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和八方文化創作室)。國立臺北電影資料館客座主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Queer Sinophone Cul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文化研究》、《藝術學研究》、《中外文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電影》和日本《野火》等書刊發表有關電影研究和性別研究的論文。
◆作者電子信箱:heews2000@msn.com
本書採納魯曉鵬在〈華語電影研究的四種範式〉的說法:「華語語系電影這一術語基本上是能與華語電影互換使用的」。正如魯曉鵬也已指出,「華語語系電影指涉了與華語電影所指相同的區域和範圍」,兩者之間的不同僅在於華語語系電影「對諸如離散、身分構成、殖民主義和後殖民性等問題保持了特殊的敏感性」。誠哉斯言,「華語語系電影」只是「華語電影」四種範式中的其中一種而已,兩者之間在本書的從屬關係也接近如此。
華語語系電影被理解為那些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離散華人社群以及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多元語言、多元方言和多元土腔的電影。這些多語元素是多種華語和外語、方言和土腔(accent)的交織和共響,形成華語語系電影的混語化(creolized)語言景觀。這是語言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語言馬賽克」(linguistic mosaic)現象,它是全球化進程下的「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現象,尤其發生在語言生態非常多元的亞洲。語言學家估計至少有一千五百種語言在亞洲被言說,從語言的譜系來看,至少有六大語系共存於亞洲社會中。語言馬賽克指涉主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夾雜著少許客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形成一種多語並用、混成一體的特殊口語。馬華電影正體現了大馬社會的語言馬賽克現象。馬華電影從文本延伸到導演多元的語言能力,均展現這些多語並用的元素。因此馬華電影在本書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電影」或「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簡稱,它包含由大馬導演以華語方言拍攝的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張錦忠近年著書《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持見認為「馬華文學」後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的另一簡稱,而不一定是過去「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的簡稱而已。這賦予馬華文學新的意涵,讓馬華文學擺脫其族裔文學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ed)的生產空間。馬華電影更可以作如此觀。本書把馬來裔導演雅斯敏也納入華夷風的視野就是要讓馬華電影擺脫其族裔電影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的生產空間。雅斯敏那些跨語際的電影大量再現華語和方言,為日後的大馬各族導演樹立了去疆界化的華夷風典範,其影響不可小覷。大馬語境的土腔正是包含了華夷風,華夷風是大馬土腔中的本土再現之一。
根據彭麗君〈馬華電影新浪潮〉的描述,馬華電影近年「造就了洶湧的馬國新浪潮,攻占了全球主要的電影節,贏了掌聲也摘了獎項」。馬華導演至今在國際影展的得獎影片,以大馬華語和方言的多元土腔作為主要媒介語,再夾雜英語、馬來語等外語。其多元土腔再現了大馬現實中南腔北調的華語和方言,構成了馬華電影的多元口音特色。「土腔」被界定為在區域上或社會裡能辨識一個人從哪裡來的發音特質,因而所形成的聽覺效果,說話人著重使用的某個詞彙或音節在言說流程中顯得突兀。不同的土腔有不同的社會成因,這除了涉及到發言者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在發音上的互相滲透,也通常包含其他同等的社會成因,例如社會和階級出身、宗教背景、教育程度和政治分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土腔都具有平等的重要性,但是所有土腔在社會屬性和政治層面上,卻往往沒有在價值上得到平等對待。人們不但傾向於從發言者的土腔,評估其社會地位,也從中評估其人格。依賴於土腔的評估,一些人在口音上很可能被看成是土包子、下流的或醜陋的,而其他不同口音的人卻被看成具有教育水準、上層階級和美麗的。這不幸導致土腔成為其中一種最能分辨身分認同組別和其一致性的強大標籤工具,甚至也包含個人差異和其人格的評估。
【預購】猴杯(2019 新版)◎張貴興
平常價 $26.00書封內頁全新設計、特別收錄《野豬渡河》出版相關後記三篇!
張貴興: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潮濕霧鎖的雨林、原生奇詭的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一場溯流尋人之旅,掀開了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雨林自然書寫‧魔幻寫實史詩‧華文小說經典
作家張貴興奠定華文文學里程碑之代表作
得獎紀錄
本書曾獲:
‧2001年開卷十大好書獎
‧2001年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
‧2001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2001年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
名家推薦
《猴杯》追溯華人墾殖者的罪與罰,時間跨度都延伸到當代。……則從國族認同移轉到人種與人/性的辯證,藉著進出雨林演義雜種和亂倫的威脅。──王德威
閱讀《猴杯》,讓我們經歷了雨林魔幻的殘酷美學,也彷彿目睹掠食性的熱帶人文,它也讓我們逼問自己潛藏的獸是否就要甦醒,因之,也是讀者心靈溯源之旅,經由殖民情慾的挑動。──瓦歷斯‧諾幹
《猴杯》處理華人和當地土著間的剝削關係,同樣深入有權勢華人的黑暗心靈,但最亮麗的還是小說的語言,讓人與百獸草木蟲魚均立體呈現如金絲銀線錦織,建立了個人品牌。──黃錦樹
《猴杯》對我輩的小說選手而言可說是一本「鼎天之書」,某部分張貴興其實也深深影響了我。張貴興的小說寫得非常鬼氣,寫刀寫到出神入化,藏身各處細節的鳥雀、犬、蛇、鱷魚,萬物生死互纏的運鏡,其靈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議。──駱以軍
忘憂草,別名豬籠草,熱帶肉食植物,其捕蟲瓶裡的汁液,清涼可口,猴子愛喝,故稱猴杯。迷失熱帶叢林的西方探險家,恍恍惚惚、生不如死時,據說喝下豬籠草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忘卻精神和肉體的苦痛,幸運者重獲新生,不幸者快樂赴死。
雉循著河流深入雨林尋找麗妹,抵達上游內陸的濕瘴之地,探訪一棟棟土著長屋。雉與達雅克族女子亞妮妮的情愛糾葛隨之蔓生,如濃霧層層疊嶂的家族祕辛,也將一層層被撥開……
張貴興長篇小說《猴杯》裡,南國婆羅洲島密布潮濕霧鎖的雨林、日頭肥大,植物猙獰,葉子像刀劍鏢矢,花朵如血盆獸口,原生奇詭的凶猛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全書以亂針刺繡的手法,多線進行結構,催生大河盡頭,叢林深處,雨林裡欲望、性愛、屠戮、血腥、暴烈的濃稠氣息,殺戮、背德、亂倫的癲狂想像。建構出史詩格局,精緻宏偉。
作者簡介
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1年入籍臺灣,1989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等。
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博客來年度選書、OPENBOOK年度好書、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等。
自序
飛行的叢林
故鄉羅東(Lutong),開荒前是長尾猴老巢,就像附近的豬芭(Krokop),開荒前是野豬窩寨。
上個世紀五○年代韓戰爆發,胡椒價格飆漲,母親在老家西南方栽了一座胡椒園。六○年代椒價暴跌後,椒園荒草叢生,回到墾荒時期的山芭模樣。中學時期用一支大鐮刀在椒園裡除草,驚見一片芒草叢和灌木叢中,攀緣著十多株葱綠的豬籠草捕蟲瓶,大小恰似西方人愛啃的熱狗。椒園荒廢後,季候風和鳥類帶來了樹籽,紅毛丹、楊桃樹、番石榴、桃金孃、山豬枷,四處孳長。那幾株豬籠草,可能已在椒園蔓延了十多年。
豬籠草(pitcher plants),熱帶肉食植物,俗稱猴杯(monkey cups),正式名稱忘憂草(Nepenthes)。
捕蟲瓶裡的汁液,清涼可口,猴子愛喝,故稱猴杯。紅毛猩猩喝時,為了不攪散瓶底的蟲骸,斯文秀氣,好似英國淑女細啜浸泡著檸檬片的紅茶。
荷馬史詩《奥德賽》中,海倫以一種叫作nepethe的藥物釀酒,療癒伙伴對亡魂的哀念。
希臘神話中,大地和豐饒女神狄蜜特的女兒柏瑟芬被冥神擄走後,狄蜜特痛不欲生,莊稼萎靡,旱澇肆虐,狄蜜特以nepethe釀藥,減輕思念女兒的悲慟。
希臘語中,nepethe是「忘憂」。一種說法是,nepethe就是鴉片或苦艾。
迷失熱帶叢林的西方探險家,恍恍惚惚、生不如死時,據說喝下豬籠草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忘卻精神和肉體的苦痛,幸運者重獲新生,不幸者快樂赴死。
在貧瘠的、酸性的、缺氮的、寸草不生的荒地中,豬籠草總是第一批滋長的植物。豬籠草需要氮素製造蛋白質,不慎落入豬籠草瓶子裡的獵物提供了最佳的蛋白質。
豬籠草溢出的香氣,吸引了蜜蜂、蝴蝶、螞蟻、蒼蠅、蟋蟀、蜂鳥和各種昆蟲,牠們是豬籠草的美食(巨大的豬籠草瓶子可以溺斃老鼠和小猴子),也是植物的播種者。植物學家估計,近七十種動物共生或寄生豬籠草中,包括兇猛的掠食性蜘蛛和螃蟹。當豬籠草以拓荒者姿態站穩腳步時,其他動植物就淫蕩兇猛的孳生了。
胡椒園曾經盤踞著老家,在高腳屋、雞寮鴨舍和人跡壓制下,莾叢絕跡。老家遷往旁邊一塊低窪地後,廢棄的家園被莾叢佔據。莾叢被一把火燒燬後,種了胡椒。胡椒園荒廢後,莾叢再度撲天蓋地。莾叢蔓延著灌木叢和芒草叢,野生著奇花異草,包括豬籠草。
在熱帶的蠻荒地,這批奇花異草無所不在。它們是炎熱的西南風和潮濕的東北風颳來的,也是野鳥和蝙蝠屙下的(大型的草食和肉食動物不曾到過那塊荒地)。它們是飛翔的叢林胚胎,赤道卵巢烘烤的頑種,著床在燠熱和水氣淋漓的熱帶子宮壁的野種,也是從被撕裂和蹂躪的南洋瘀血陰道匍匐而出的物種。
八十種豬籠草屬中,近一半可以在婆羅洲看到,甚至只生長在婆羅洲。豬籠草實用性驚人。莖蔓是上等的綑綁素材。葉子、枝幹、根鬚、瓶子可以用藥,止血、催吐、利尿、退燒,治療眼疾、痢疾、哮喘、消化不良、胃痛、消炎、腹瀉、燙傷、高血壓,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助產,也可以減輕婦女經痛……。擅用豬籠草,就像擁有一爿藥房。
最實用的一面,就是解渴了。博物學家華勒斯(A. R. Wallace)的團隊在馬來群島做科學考察時,瓶子裡的汁液是他們最常利用的飲用水。
巨型的瓶子,可以當作烹調的鍋子。
植物學家用各種隱喻式的容器形狀,描述華麗而形狀多變的豬籠草瓶子:杯(cups),壺(jugs),聖餐杯(chalices),葫蘆(gourds),細囊(little bags),盆(pots),甕(urns),罐(jars),水桶(bucket),高腳酒杯(goblets),啤酒杯(tankards),長頸瓶(flasks),燒瓶(beakers),馬克杯(mugs),酒桶(casks)……..。有一些隱喻是活的和血淋淋的:胃,膀胱,脾臟。一個植物學家說,豬籠草瓶子總是讓他聯想到兩種最偉大的容器:大的像女人子宮,小的像陰阜。
在故鄉,豬籠草有不少傳說和迷信,有的美麗,有的恐怖。有的牽扯到生活習慣,有的遙不可及。中學在雨林露營乍見豬籠草時,伊班同學總是嚴肅的提醒我們:傾倒豬籠草瓶子裡的少量汁液,細雨綿綿;大量傾倒,大雨滂沱、雷電交加、洪水氾濫。露營遇雨最掃興,紮營時於是小心翼翼,深怕惹惱了雨神或龍王。伊班同學又告訴我們,長住在豬籠草繁茂的地方,小孩尿床,男人夢遺,女人月經失調。好像都和水有關。
故鄉從前鳥不生蛋。鳥不生蛋的好處是原始野性,像一個不諳世事、大字不識的樸素美女。鳥生蛋的壞處是蹧踏艷俗,像一個割了雙眼皮、隆了鼻、削尖了下巴、拉了皮、植了鹽水袋或果凍矽膠、定期注射肉毒桿菌的妖女。
故鄉現在鳥生蛋了。建商廉價買下那片胡椒園和豬籠草的荒地,蓋起了水泥洋房,陌生的外地人大舉進駐,雖然他們花了錢,擁有合法的房契和地契,總覺得他們像小偷,愣頭呆腦的洋房就像賊寨。老家的四周,甚至出現了大盗似的大型購物場,流寇似的咖啡館、餐廳和公司行號更不消說了。政客和大官更是以梟雄的姿態和征服者的暴戾,割據那片曾經是飛禽走獸的福地。
老鷹不再盤旋天穹,大蜥蝪不再在芒草叢裡和我四目交接。長尾猴和豬尾猴留連雲霧瀰漫的樹冠層,只能從望遠鏡窺視牠們傲慢的屁股。野豬,躲到陰暗叢林去了。
充滿情慾的大番鵲歌唱,讓我不能入眠的貓頭鷹求偶聲,煙消雲散。
星星的絮語和深邃的眼眸也被光害埋葬。
比起新來乍到的賊寇,它們像天兵神將隱遁了。
午夜夢迴,故鄉面貎模糊神祕。
只有騎著那片飛行的叢林,像坐在飛氈上,才可能回到記憶中的故鄉,就像藉著東北和西南季候風往返唐山和南洋的祖先。他們搭乘的是帆船,其實是乘風而來。
記憶中的故鄉,是一片飛行的、無處著床和不存在的荒原。在綿延黏稠的記憶中,被我寫成不好看的小說,湊成幾本卑微的小書。
《猴杯》是其中一塊飛氈。
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刪去了累贅的敘述,就像幫一個髒兮兮的孩子搓泥垢、修指甲、理髮,恢復較清晰的面貎。
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接近完稿時,覺得這個結局太驚悚了。我壓抑著情緒,沒有讓這個結局浮上檯面來。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它像種子生根發芽、遍地開花,我卻放了一把野火。
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靈/性籤◎林幸謙
平常價 $28.00戰火摧毀他的家園,在雨林中逃亡求生的記憶,
除了帶來磨難,更開啟一生的追念與懷想。
校園圍牆內密不透風的安穩世界,她蟄居其中,
等待著記憶的回音,等待著生命的雨季再次降臨。
他在都會紅塵中漫遊、漂泊、浪蕩,遍尋現實生活裡
可以安身立命的安全島,卻發現那終究只是飄搖的浮島……
在最新散文集《靈/性籤》當中,詩人林幸謙挪用小說與詩的技法,藉由敘事身分及空間的轉移流動,縫綴了兩代學者的生命經驗以及對於性別、歷史、文學、社會現象等面向的各種觀感。並透過大量的引(隱)文,和古今中外的前哲與作家交互指涉,編織出眩目而又瑰麗迷人的華麗文體。全書可分為八個章節(周英雄語),各章皆有不同的敘事者與觀看視野,身分、性別、時空的交織演出乍讀看似迷離,但卻又一氣呵成,為讀者帶來全新的散文閱讀體驗。
名人推薦
周英雄、閻連科 專文推薦──
散文集分八個章節(包括前後語:心籤與籤語歸為一個章節)……也不妨視之為八個環環相扣的幾何形狀。……幸謙試圖透過一系列的陳述,來勾勒大至於社會面向的林教授、小林,甚至於私密的幸謙。──周英雄(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榮譽教授)
從第一章的〈戰火青春〉讀到最後的〈籤語〉……那訝異閱讀的快感,對我而言,卻又自始至終,從未間斷,新奇而迷幻,清晰而明瞭。──閻連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為白先勇研究的第一本學位論文;後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博論為港台兩岸研究張愛玲的第一本博士學位論文,旅居香港多年。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及評審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推薦獎(新詩與評論)、花蹤推薦獎及佳作獎(詩與散文)、吳魯芹散文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和散文集:《五四詩刻》、《原詩》、《詩體的儀式》、《狂歡與破碎》、《漂移國土》等十餘種;評論專著有《身體與符號建構》、《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張愛玲論述》等十種,另有編撰十餘種。
鑲嵌林幸謙:閱讀另一類的散文/周英雄
當代「華語敘述」的一種演出──令人訝異的文本與閱讀/閰連科
心籤
一 無法命名的世代
穿越地平線,永無止境的逃亡
十年雨季,他的學術帝國
靈囚地,他的文本部落
二 生活在隱喻中的,愛情
等待雨季,她的性靈告白
黑色邊界,她的異鄉學人生涯
女性主義,她的犬儒夢典
三 見證時代的學府詩人
一個目擊者,死在終身教職的學術娼妓
詩體內,一個知識分子的黑暗詩句
四 走在世界前沿的,少年
十八歲,告別的愛
青春,永不孤獨的追尋者
五 無聲男版的女性主義發言者
時間溶解,一朵死亡的飄流
人潮來襲,漂是一座沒有石碑的城
六 災難新世紀的天蠍座,聖歌
輾過,城巿的大荒地帶
走過,開創自我的歧途
七 藏骸地的傾訴儀式
亡靈傾訴:鄉關深處
傾訴亡靈:最後的時光
籤語
鑲嵌林幸謙:閱讀另一類的散文
周英雄
幸謙這本書與一般的散文集子寫法不盡相同。一般散文集往往著墨於身邊瑣事,透過家居瑣事的編排──或說得更確切些,身邊細節的自然浮現──來凸顯作者較為他人所知的人格特質。這種筆法在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甚至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屢見不鮮,而海峽兩岸的現代散文大家,他們的作品何嘗不是想透過藝術手法,將背後為人處事的特點呈現於外?
套古代筆記小說的評點說法,這種主流的散文敘事筆法,實寫顯然多過虛筆,而散文的主旨,毋寧是要把罕為人知的生活點滴,不拘形式,信手拈來,一一加以鋪陳。讀者開卷讀來,眼前所見的往往是吉光片羽,是日常生活當中所未見或未曾留意的另一種情境、另一種情操。閱讀散文因此往往帶有擴充眼界,啟迪心智的功能;朱自清寫他父親的背影,點出不常形諸於外的父子之情,正是最好的寫照。也正因如此,散文顯然不宜以風花雪月等閒視之;而閱讀好散文顯然不止於滿足個人窺伺的欲望,它毋寧有自我提升、自我擴充的功效。
可是話說回頭,散文的功能是不是僅限於此?就以英美的散文為例,傳統的文人散文到了二十世紀經歷一大轉折,作者書寫個人所見所聞,往往也不著痕跡,勾勒大時代的起伏。西方歷史小說如司谷特(Walter Scott)的《劫後英雄傳》(Ivanhoe),或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戰爭與和平》,故事除了交代人物起起伏伏的遭遇之外,另外也能夠在開闔之際,輕描淡寫勾勒出大時代的脈動。
散文受限於文體,無法一如長篇小說那樣大江大河的曲折有致,也難以精雕細刻,將社會文化的脈絡一一加以開展;反之,散文採取的無疑是類似旁敲側擊,說得更白一些、甚至一種游擊的策略,敘事寫景不把話說盡,點到為止。
此地就以最近上課用過懷特(E.B. White)的〈重回湖上〉(Once More to the Lake)拿來說明這種從小見大、舉重若輕的現代散文筆法。這篇遊記明寫作者三十多年之後,再度回到童年與家人經常前來度假的湖濱,發現並敘說今昔景象與心境的差異,但寫景抒情之際,作者透過巧妙的排比,點出若干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甚至襯托出整個時代的浮躁與焦慮。早在一九○四年,作者的父親幾乎每年夏天都帶著全家來到緬因州這個湖濱度假,當時湖濱一片寧靜與安詳。三十來年之後作者自己已經成家立業,基於懷舊心情,再度帶他的家人來到舊地重遊。雖然這時景象大致一如往昔,可是當年的悠閒已被現代喧吵的交通工具(如汽車與大馬力的汽艇)破壞殆盡,吵雜的環境無疑也破壞了他美好的回憶。接著筆鋒一轉,作者感到周遭熟識的事物似乎變得生疏,到末了甚至令他感到自我的失落,而詭異的是父子似乎相互易位;此時他兒子似乎轉化為舊日的他,而他自己也變化成當日他父親的兒子,文章結束時作者對生命以及世界感到難解。作者用的是化虛為實的筆法。他描述父子兩人一起到湖中釣魚,父親的釣竿上停了一隻蜻蜓,他手一抬,把釣竿的頂端往水裡一壓,想把蜻蜓趕走,沒想到蜻蜓再度飛回來,停在他的釣竿上,做父親的一時入神,無法分清到底這隻蜻蜓是當下的蜻蜓,還是他記憶中童年時期,他跟他父親去湖中釣魚時飛來停在他釣竿上的那隻蜻蜓,而恍惚之中眼看著兒子聚精會神注視著水中的假餌(註:假餌原文為fly,與蜻蜓dragon fly 似有某種排列組合的類似關係),做父親的這時感到自己手中握的,不是自己的釣竿,而是兒子手上的釣竿。也就是說,乍看時光流逝,逝者如斯,但所幸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筆鋒又一轉,他兒子打算跟著大夥兒去玩水,他擰乾緊身的泳褲,費了一番力氣才把褲子穿上。作者看著他兒子結實的軀體,尤其是兒子如何使勁,把緊身的泳褲拉過他的陽具,生意盎然,而剎那間作者自嘆歲月不居,感到自己胯下一陣涼意,頓悟到死之將至。大自然生生不已,但弔詭的是,歲月到底不饒人,而小我的生命遲早會有終結。讀畢這篇遊記,尤其令人深思的是,生命的遞興固然有其軌跡,但科技對現代生活的衝擊,痕跡似乎處處可見。散文作於一九四一年,美國即將捲入所謂的「全面的戰爭」(total war),面對世界的崩壞,尤其是科技對全體人類的摧殘,作者筆下的憂心,似乎呼之欲出。現代散文之為用,由此可見一斑。
從這個觀點切入,相信我們對幸謙這個散文集子比較能有一個比較公正、比較深入的閱讀,也更能夠了解作者如何在個人與社會、現在與過去、本土與異域、男與女、意識與無意識各種錯綜複雜的動能中,敘說他自己的浮生,甚至建構自我。
散文集分八個章節(包括前後語:心籤與籤語歸為一個章節),等於八塊鑲嵌壁畫(mosaic)的零件,也不妨視之為八個環環相扣的幾何形狀。而不管是用前者或是後者來當隱喻,圖形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幸謙試圖透過一系列的陳述,來勾勒大至於社會面向的林教授、小林,甚至於私密的幸謙。
前者顯然比較公眾議題取向,觸及兵荒馬亂、離散充斥現代人的災難,並緊扣當下商業掛帥的教育異化問題。處理外界亂象,作者手法往往不直接切入;開頭與結尾兩個章節分別串聯到他的業師的少年與晚年,並從而勾起他老師的女友以及這位女友已過世的男友,離散的動機(音樂用語)貫串時空;從幼年田園恬靜的家居,到避難離家流離,途中邂逅女友,分手之後兩人各奔前程,女友出國進修,後來輾轉來港任教,並從這個點編織出一幅幅九七前後香港高教轉型,政府唯績效是問,追求所謂的「卓越大學」(university of excellence)的亂象,並具體點明這種功利掛帥的教育政策對學術,尤其是創意的戕害。不論主題或語調,對高教的批評無疑是這個集子的主調,怒氣充斥字裡行間。
後者聚焦於作者本人的私密生活,處理的手法抒情顯然多過敘述,讀來難度較高,但興味也相對更加盎然。作者提出隱喻的概念,主張語言文字未必需要具體指涉外界,而文學之所以比其他東西重要,主要在於生命本身就帶強烈的隱喻性。
此地所謂的隱喻性,我們似乎可以作兩種解釋。一來生命本非一成不變的體;與其說生命是鐵板一塊,它毋寧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敘述,不斷的建構,如此方能讓生命有比較完整的呈現與掌握。再說要呈現人類的生命,正如卡西勒(Ernst Cassirer)所言,真正有效的工具是象徵或神話的語言,而非自然或科學的語言。換句話說,難以捉摸的人生透過隱喻往往更能活靈活現,現身說法。
這個集子不妨視之為八個隱喻系統,各成一體。
透過不同的文體,如敘事、描述、爭辯交叉應用,作者企圖勾勒他從青澀的少年到跡近幻滅的壯年,這期間所聽所聞,以及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寫作的策略不一而足,而上述對大學幾乎不留顏面的指控,讀來暢快淋漓;描寫業師罹病過世前師生之情,出自肺腑;敘述現代文人漂泊離散,充滿異鄉情趣。
不過讀者極可能感到興趣的,可能不是上述比較宏觀的文字,而是相對微觀的抒情細節。就此而言,作者透過這個力作,企圖回顧、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而回顧與反思嚴格說來並非一蹴而就,更不用說是信手拈來的流暢;反之,作者殫精竭慮,尋找隱喻來暗陳自己的半生,以及是那不由自己、潛伏在內的他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引用據說活在喀麥隆雨林中的臭蟻來譬喻自己的回憶,而回憶就像一種厲害的病菌,存活在主體腦中,逼使他往上攀爬,爬到頂端,象徵人的回憶如何難免走進死胡同,置當事人於死地。而儘管如此,病菌並不因此而消逝,它會隨風飄逝,再去感染他人。
文集中人物眾多,除了幸謙以及他其他的稱號之外,其他人物一概以代名詞代之。我們都知道,代名詞具體所指,往往要視發聲成文當下的人際關係而定,而你、我、他在不同溝通的場合完全可以相互置換。作者在幾個地方甚至明確指明,要讀者不要刻舟求劍,用意相對明顯。
這種作法與文學批評裡他者的看法,顯然不謀而合,與心理分析裡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辯證思考模式更是完全契合。
談不謀而合,談契合,讀者閱讀時對作者互文性的筆法可能需要下點工夫,才能對作者這種後結構的文人散文,有比較周全的了解。套傳統中國文學批評的用語,論文集子用典、用事的成分極重;換個西方美術的用語,散文集子大量使用鑲嵌的手法,而鑲嵌的材料各有不同,方法跡近近代的拼貼(collage)。
這種帶有後現代主義拼湊(pastiche)相似,而利弊也難定,不過它倒是凸顯了文本與世界交駁的特性。引用其他文本,其中一大目的似乎是要建構女性主義、無意識與語言轉向等等概念的架構。這麼一來,這個散文集子視之為幸謙的心靈自傳固然無妨,不過我們透過他的努力似乎也可以見識到另外一幅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圖像。圖像裡最為突出莫過於西蘇(Hélène Cixous),而作者之所以藉助於西蘇,可能與她對女性藝術獨到的看法,認為我們不應該自限於男性比較理性的主流書寫;反之,西蘇認為我們應該解放身體,讓身體敘述自我,也不妨讓無意識流瀉於外。
作者引用西蘇的文本與理論之餘,更能身體力行,努力體現所謂陰性書寫的特質,作法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西蘇之外,集子的文本還涉及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襯托現代中產階級與城市若即若離的弔詭關係,也更凸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裡知識分子認同的困境。而知識分子與社會的弔詭關係,更沿著離散的脈絡進一步擴散。
文集裡的人物漫游五湖四海,包括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歐洲等地,說是四海為家,還不如說是去盡四海盡不如,有人甚至把現代人說成是自己家鄉的過客或外人其實也並不為過。這是我讀後的心得之一。
談用典、用事,或互文,集子裡的例證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無意識(包括文本的無意識)、里奇(Adrianne Rich)的女性書寫(尤其她晚期激進的思想)、克魯亞克(Jack Kerouac)垮掉的一代、李維史陀(Lévi-Strauss)熱帶雨林的憂鬱等等,都是作者透過閱讀而與之神遊的典範,也都或多或少內化為作者自我生命一部分。
從閱讀的觀點而言,這個散文集子處理的對象,不盡是作者個人半輩子的困頓與哀怨,而是許許多多現代知識分子所經歷,世界脫序的普世經驗。讀者在看盡當代社會種種的不堪之餘,也不免想進一步知道,未來生命的曙光或出口,到底從何搜尋。
散文集子以魯迅跟馮至的故事開頭,而作者跟他的老師都以專攻魯迅聞名,而魯迅到底提供什麼樣的啟示,這令我個人感到好奇。再說,魯迅之外還有巴金,甚至張愛玲,他們似乎也都是作者生命實踐的一部分,若有更多的線索,相信讀者對作品,對作者的互文性,更能有進一步主客的互動。
如上所述,幸謙這本力作不宜以一般散文集子看待;他夾敘夾議,抒情與敘事交雜,韻文與散文並置,更不說人我之間錯綜複雜交揉,因此閱讀個別單元或章節固然賞心悅目,但讀者在跨越章節,企圖作整體的文本,甚至作者生命完整的掌握,那麼難度恐怕就要高些。
走動的樹:黃遠雄詩選1967-2013◎黃遠雄
平常價 $20.00被當前的景物
掩臉,震撼
大聲痛哭
辛波絲卡般的活,昆德拉遠望他方的走
一本始終天涯的詩集
★寶瓶文化十四週年選書,隆重出版。
★本書選詩九十九首,為作者黃遠雄創作生涯近五十年精華,詩人畢生心血之凝聚。
★李有成,焦 桐◎專文撰序。
★陳芳明,陳育虹,陳黎,陳大為,羅智成◎文壇詩壇,齊聲同讚。
★孫梓評,楊宗翰,李進文,波戈拉,崔舜華,蔡琳森◎紙短情長,小文大推。
「每個深夜/是那個女孩與她的美麗/在我不言的夢中/蝴蝶起來」──〈那女孩〉
「孤獨是必然的/我想,嶇崎是必然的/不斷出發亦是/必然的」──〈手上的筆〉
「雪亮的刀/可以砍斷我風塵的胳膊/割我霜露的頭顱/惟不能斷我的天涯路/不能拂冷我莽莽的/奔向」──〈歌〉
「活著,每一天/都是受難日」──〈稻草人與他的火葬禮〉
黃遠雄,一個以生命刻劃詩句的詩人。《走動的樹──黃遠雄詩選1967-2013》是他近五十年來的創作精選,選詩九十九首,以寓其詩其人,皆尚在途中之意。他曾是香菸推銷員/鐵工/燒焊工人/工程包商,唯其詩人之志,畢生未改。
在他的詩裡,時間隨風沙撲面,呼嘯而走,而生活是一場又一場完成復崩毀又重新開始的建築公事,他是薛西弗斯。在風沙與泥水之間,鷹架與鐵蒺藜之間,是詩,引領他眺望遠方;從蝴蝶般青春年少,壯年的激昂雄渾,中年之後了然風霜,他以詩逼視人生困頓,深深淬礪出生命的最真實與最痛楚。
名家推薦
「黃遠雄最好的詩除了語言鮮活之外,不論敘寫愛情、親情、鄉情、土地之情,或者家國之情,無不根植於現實世界與生活土壤。」──李有成(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讀黃遠雄詩,覺得說話者的身段甚低;揣測其人,猜想是儒雅正直的君子,又透露和而不群、堅定的性格。我一下子就被他的藝術說服了。」──焦桐(作家、「二魚文化」創辦人)
作者簡介
黃遠雄
1950年生於馬來西亞吉蘭丹州首府高打峇魯。
曾任香煙推銷員、鐵工、土地測量師、土木工程經理、建築承包商。
著有詩集《致時間書》(1996,十方)、《等待一棵無花果樹》(2007,南方學院)。
作品收入──
《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1(2000年,臺北萬卷樓)
《馬華文學大系》[1965年-1980年]〔散文1〕(2004年,大馬作協)
《馬華文學大系》[1965年-1980年]〔詩1〕(2004年,大馬作協)
《馬華文學大系》[1980年-1996年]〔詩2〕(2004年,大馬作協)
《馬華新詩史讀本》(2010年,臺北萬卷樓)
《中國新詩百年大典》(2013年,中國長江文藝)
推薦序
走動的樹——讀黃遠雄的詩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一】
黃遠雄寫詩近半個世紀,不以多產取勝,精品反而居多,結集出版者至今雖僅得《致時間書》(一九九六)與《等待一棵無花果樹》(二○○七)二種,大略十年才有一集,不過他以自己的風格獨步詩壇,群而不黨,淡泊詩名,知道如何自我安頓,是一位備受敬重的前行代馬華現代詩人。寶瓶文化有意為這位資深馬華詩人出版其詩選集,書名《走動的樹》,並以副書名標誌此為過去四十餘年間(一九六七年至二○一三年)詩人創作的自選集,收詩九十九首,允為截至目前為止黃遠雄詩創作精華之總匯。至於何以詩集收詩九十九首,而非完整的百首,其中分寸似有寓意。如果以百首為圓滿,九十九首不無在暗示此詩集並非詩人創作生涯的終站,只是漫漫長途中的部分重要收穫,顯然在抵達終站之前還有諸多風景可以觀賞,還有許多未知尚待開發。或許這也算是一種「抵達之謎」。
六十歲那年,黃遠雄寫了一首題為〈人在途中〉的詩,終篇時有以下的自況:「我人還在/還在/行將抵達的旅途中」。「行將抵達」表示還未抵達,前方仍有路程,在抵達之前詩途顯然尚有可為。這些詩句語言簡潔、平淡而充滿自信,不免讓我想起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在其名作〈雪夜林畔〉(“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詩末的自我期許:
這樹林可愛、幽暗而深邃,
但我還要信守某些承諾,
還要趕好幾哩路才安睡,
還要趕好幾哩路才安睡。
黃遠雄在詩集的後記〈寫詩〉中也提到〈人在途中〉一詩,並直言「凡事都各有其因緣,且看日後的造化與變數」,可見詩人對未來的創作仍然有所期待。
就詩集《走動的樹》整體而言,後記〈寫詩〉一文相當重要。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所敘為黃遠雄早年習詩的經過,其中涉及的文學記憶隱然可見一九六○和七○年代與馬華現代詩有關的若干身影。黃遠雄說:「想起年少寫詩時,尚未摸清何謂現代派,何謂現實派,也就從未去理會什麼派別之分,純粹只是逞一己之能。那時候初寫時無人在旁指導,自己也只好瞎子摸象,暗中孤獨摸索。」這話說得實在,很能反映當時許多初履詩壇者所面對的文學環境。黃遠雄後來的發展之所以不同,主要在於他的堅持。他向來不求聞達,他的詩雖多能符合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所說的「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念,但對他而言,寫詩本身便是目的。
〈寫詩〉的第二部分則在說明編選這本詩集的因緣與想法。黃遠雄也透露了他的詩與其個人生命歷程的密切關係:「這本選集內的每一首詩,都是我個人較偏愛(雖然不一定是最滿意)的作品。每一首詩都曾經緊貼著我生命中某段記憶,能讓我回想到自已當時身在哪裡,人在做什麼,為何而寫?」黃遠雄的自剖正好點出了他的詩的自傳層面,不過他的詩在個人記憶之外往往另有指涉,尤其指涉創作當時的政治、社會或文化氛圍,所謂「個人的即政治的」,黃遠雄這本詩選不乏這樣的實例。
【二】
這個現象涉及黃遠雄詩的敘事性。二○○七年黃遠雄出版其詩集《等待一棵無花果樹》,我為這本詩集寫了兩段評介文字,印在版權頁之前,其中一段就特意強調其詩的敘事性特色。我把這段文字抄錄如下,以便進一步申說:
黃遠雄的詩敘事性強,我讀到的幾首,幾無例外,都有這種特色。〈風水〉一詩最初將噩運歸諸於「一棵充滿敵意的樹」,但詩中說話人顯然並不信邪,「從此,我裸衣而坐/敞開胸襟,坦蕩蕩/笑看浩劫從家門經過」。比較政治性的詩如〈等待修路隊伍〉則期待正義像「一支修路隊伍/轟然發動/龐大鎮壓的聲量」,中間敘寫的無不是政治上的種種險阻惡途。兩首有關無花果樹的詩也是以敘述詩中說話人與無花果樹的機緣為主,道盡其猶豫、徬徨與最終的歡欣。最富嘲諷意味的〈老樹〉一詩倒像是傳記詩,寫老樹如何懂得委屈自保,如何「接受獻議,深諳/諭令的禁忌/目擊每一個黯然的過渡/站著/不動/且超然物外」。這樣的詩批判性強,饒富政治寓意。簡單地說,黃遠雄最好的詩無不在敘事中透露胸中壘塊。
這段文字所論僅及於當時黃遠雄寄來的數首詩,又受限於規定字數,因此舉例不多,無法暢論。我後來有機會細讀詩集《等待一棵無花果樹》,益發堅信自己的上述觀察。
黃遠雄早期的詩其實是以抒情取勝。其中有幾首抒寫親情與愛情,讀來令人動容,其他如寫於一九七○年代與八○年代初的〈一朵茉莉〉、〈塵埃未了〉、〈醒來時天涯依然〉、〈獨步〉、〈窗室之內外〉、〈手上的筆〉等數首,不論自勵或自抒情懷,莫不富於抒情性。試以〈手上的筆〉一詩為例。詩一開始詩中說話人就感歎創作之孤獨與寂寞,「像銹了的鐵欄杆/像被遺棄的時光/像筆尖上的墨漬」,因此說話人問:「執著的筆,還能恆持多久呢?」不過詩人顯然依舊雄心不減,立志翱翔於天地之間,要以氣吞山河之勢,揮動如椽之筆:
我該在怎樣的情況下
執筆,吮盡世間的怒漩巨捲
聽聽,大地還有脈搏的躍動
還有鷹翅的延伸
還有艷麗的狂飆
還有壯麗的河山
詩行裏以一連串的「還有」向世人宣告,詩的題材是何等廣泛多樣,自然山川固然可以入詩,世間激情一樣適宜成篇。黃遠雄早年的詩常以鷹鳥意象自喻(如〈塵埃未了〉、〈醒來時天涯依然〉等詩),這個意象又見於〈手上的筆〉一詩。「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言屣網之羈絆也」,以鷹鳥自喻恐怕與黃遠雄早年亟思掙脫的現實困境與生活桎梏有關。此之所以他不時以詩自我砥礪,如〈歌〉一詩裏詩中說話人就有這樣激昂的表白:
年輕時,叛逆的火焰
可以燃燒意志化成
一種傲然的鋼
呵,我就是那陣狂飆
雪亮的刀
可以砍斷我風塵的胳膊
割我霜露的頭顱
惟不能斷我的天涯路
不能拂冷我莽莽
的奔向
〈手上的筆〉一詩雖然也同樣不乏激情,但是詩的結尾相當節制而收斂,說話人重新體認詩創作路上的孤獨與寂寞。如上所述,這種體認早見於詩的開頭部分,詩末重提自是另一番心境。這或許已是一種近乎超越知見的體悟,一種施友忠所說的「道器不分,體用一原」的「見山又是山」的二度和諧:
……我願
為自己嘗試
另闢一座窗框
孤獨是必然的
我想,嶇崎是必然的
不斷出發亦是
必然的
這些例證足以說明黃遠雄早年的詩確實重在抒情。本來詩主抒情,自古已然,這並不是什麼特例。我之所以特意從這個角度檢視黃遠雄早期的詩,因為我發現,大約自一九八○年代以後,他的詩的敘事成分明顯大增,有些詩甚至充滿戲劇效果,相形之下,抒情性退居邊緣,在某些詩裏甚至於完全退位。這樣的轉變也影響了往後黃遠雄的詩的語言與修辭策略:他的語言趨於平淡與明朗,不難看出他在修辭上逐漸建立自信。這個階段最能具現上述特色的當屬寫於一九八一年的〈吾妻不談政治〉一詩。
〈吾妻不談政治〉一詩表面看似簡單,實則是一首相當複雜的詩。與上引諸詩不同的是,這首詩語言自然而生活化,由於不事雕文刻鏤,反而少了鑿痕,可以說是黃遠雄脫胎換骨之作。與詩題的明示相反的是,詩題只是故作姿態,表示「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這是一首暢論政治的詩,只不過詩中並未清楚指涉任何政治議題或政治事件。正因為如此,這首詩並不在表達詩人的特定政治理念或意識形態信仰。詩的政治並不等同於詩人的政治,其理自明,因此與詩人所持的政治立場或與其是否參與實際政治,乃至於是否介入現實世界中的社會、政治與文化鬥爭並無直接關係。借用法國思想家洪希耶(Jacques Rancière)的說法,詩的政治只是暗示詩是以詩的姿態介入政治,非關詩人的政治主張或意識形態立場。不過詩也不是某種超歷史或非歷史的存在,詩是歷史當下的產物,因此不免有其指涉性。
〈吾妻不談政治〉一詩的基本結構是一場簡單的夫妻對話。這場對話透露了夫妻對政治的不同體驗,對政治操作的看法也就難免大相逕庭。詩中說話人扮演了丈夫的角色,他看待政治的方式相當直接,一點也不拐彎抹角,因此他的論證在修辭上用的是明喻(simile),他以一連串排列整齊的聲明(statements)指陳政治如何無所不在,如何界定我們的日常生活、人生活動及典章制度。
吾說:
教育是一種政治
宗教是一種政治
戰爭是一種政治
甚至寫一綹文字,握手
寒暄、擁抱、呼吸
都是政治……
這一節詩既在界定政治,同時也在描述人世活動與政治牽扯萬端、治絲益棼的關係——政治彷如天羅地網,罩在人的身上,生老病死,無不是政治,無不受制於政治,也無不在政治的糾葛中。
下一節寫妻子的反應相當生動,原先鋪設的情節整個兒逆轉。丈夫那種斬釘截鐵的宣示性語言因「吾妻不語」而遭到冷淡對待。這個「不語」未必表示無言,也很可能是欲語還休,曖昧卻內容豐足。妻子在不語之餘,隨即祭出自己的拿手絕活來,對丈夫的聲明做了一番演繹與解構:
當吾妻將蔥花
擲下油鍋
她說:
蔥花是一排蓄發的地雷
螃蟹是列陣的坦克
煮炒是會議桌上喋喋不休的
風雲
若只知糾纏不清
如何捧弄一道
美餚呢?
這一節詩無一語涉及政治,詩中所敘卻是處處機鋒,無不政治。跟說話人的修辭策略大異其趣的是,在這一節詩裏,妻子多半仰賴隱喻(metaphor),也就是妻子所熟知的烹飪語言,既有食材佐料,也有烹調方法。在妻子的認知與經驗裏,政治就是廚藝,一如戰事,不論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或在會議室裏唇槍舌戰,其目的無非要「卻軍於談笑之際,折衝於樽俎之間」。所謂政治,不論煎炒煮炸炆燉焗烤蒸,顯然必須乾淨俐落,劍及履及,倘若抽刀斷水,推拖拉扯,恐將無濟於事,美餚也可能淪為敗筆。
換句話說,在妻子看來,丈夫對政治的高談闊論充其量只是誇誇其談,虛無空洞,言不及義。政治不只是坐而言,還必須起而行。在這一節詩裏,妻子其實是以其特有的隱喻踐行《道德經》的古典明訓:「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早就看出政治與烹飪之間的類比關係,因此希望治國者學習烹調之術;簡單言之,政治重在實踐,重在實踐的方法。妻子言談中的隱喻不僅為老子的智慧作註解,其隱喻其實也在批判男性浮誇而乏味的宣示性語言。這已涉及語言的性別問題,試將詩中夫妻倆的語言對比,其中分際一目瞭然。這個層面雖然此處無法深究,但是〈吾妻不談政治〉顯然是一首值得就此觀點進一步探討的詩。
黃遠雄第一本詩集《致時間書》收入的詩不少完成於一九八○年代,可是在《走動的樹》這本選集裏,這個年代的詩只有寥寥幾首,儘管其中多屬上品。〈夜訪諾頓外記文字〉寫於一九八七年,也是一首敘事性強,深具政治意涵的詩。詩題中的「諾頓」明指艾略特(T. S. Eliot)的長詩〈焚毀的諾頓〉(“Burnt Norton”),或可視為黃遠雄對這位一代詩宗的致敬。「焚毀的諾頓」是一處實際存在的莊園,位於距牛津不遠的古老鄉村聚落科茨沃爾德(the Cotswolds)。詩雖以此莊園為題,但艾略特的目的並不在寫此莊園。這首詩初見於詩集《四個四重奏》(The Four Quartets),數十年來各家對此詩之詮釋可說眾說紛紜,不過多半認為此詩具強烈之宗教色彩,詩中對時間頗多抽象思考,而詩人顯然把重心放在當下,以為當下的時間才能顯現神的恩典。
黃遠雄的詩與此題旨無關,諾頓在其詩中已經另有寓意:這是一座廢墟,毀於烈火,不過百廢待舉,餘燼中仍存希望,只待有心人群策群力,莊園可以再現,花可以再開,鳥可以再來,因此黃遠雄在詩末為焚毀後的諾頓留下微弱的無限生機:
有人來過,仍有人
絡續前來,因為他們聽見
有一株微弱的喟歎
來自熊熊的火芒
隱隱約約
他們相信
玫瑰在裡邊盛放,鳥聲在裡邊
迴響不絕,尚未通行的
甬道上
不息的靈魂在那兒匿藏
最末一行詩提到的「不息的靈魂」其實應有所指,這個用詞早先曾經出現在詩的第三節中:
戰火排山倒海
而來,文化在最前線
為不息的靈魂祭旗
回頭看這幾行詩,整首詩的政治指涉可說昭然若揭,甚至諾頓的象徵意義也不難掌握。這些詩行的關鍵詞是「文化」,諾頓原本是一座文化堡壘,不幸毀於戰火,當然戰火只是比喻。在這場戰火中,文化首當其衝,「不息的靈魂」正是那些為捍衛文化而前仆後繼,奮戰不已的人。詩中所說的文化當然可以泛指一般文化,但在當代馬來西亞的脈絡裏,也可以特指華人文化在政治上所遭遇的壓制與邊緣化。〈夜訪諾頓外記文字〉寫於一九八七年,正值馬來西亞政治多事之秋。這一年由於其執政黨的主要成員黨巫統爆發黨爭,馬哈迪政權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十月間政府又因派遣不諳華文者出任華文小學高職而引發華社抗爭,馬哈迪為化解其執政危機,極需替罪羔羊,因此政府在十月二十七日展開所謂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援引惡名昭彰的內部安全法大肆逮捕政黨領袖、社運分子及華教人士,整個社會——尤其是華社——一時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以創作時間論,黃遠雄這首詩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馬哈迪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不過據黃遠雄私訊告知(二○一四年七月十四日),此詩寫「在茅草行動之前,純粹是一首名詩的讀後感」。詩人如預言者,詩行間所醞釀的政治氛圍竟在冥冥之中預告了行將登場的茅草行動,當權者師心自用,整個國家一時淪為詩中所說的:「一座黑夜無邊的/夢魘樹林」。
【三】
自一九八○年代以後,黃遠雄的詩風大抵漸趨穩定,成熟,而且不拘一格,相當自由,詩的題材也隨着他對世事體驗日深而變得繁複多元。這期間他寫下不少有關愛情、親情及鄉情的詩,諸如〈夢說〉、〈要去流浪的樹〉、〈一首止癢的詩〉、〈一直〉、〈父親的拐杖〉、〈鎮壓〉、〈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外祖父〉、〈返鄉之旅〉、〈火葬場,盡頭〉等。這些詩多環繞個人或家族的際遇,從中不難發現年歲日增的詩人在心境與思想上的變化。有些詩則在個人情感之外,同時觸及外在世界的變遷,隱約透露了詩人的憂慮與批判,如寫於二○一二年的〈返鄉之旅〉中有這麼一節:
倒是鑽油台,
這新貴,八爪魚般
霸踞在海面,公然點火
戲諸侯;過去牛羊聚居
的草地
和收割季節的田隴
如今已是坐擁笑聲
車群如妾的前院
這些詩行語帶嘲諷,不僅寫出今昔之別,緬懷失落的歲月與不復存在的鄉土,同時也慨歎生產工具與生產模式的改變對土地風貌與社經環境所造成的衝擊。這樣的詩顯然已經超越個人,而在不經意中寄託了詩人更大的胸臆與關懷。
這一類詩有的也深具歷史感或人倫意識。寫於二○○六年的〈父親的拐杖〉嘗試變造《山海經》裏的夸父神話,想像父子之間的世代傳承,詩中說話人一方面突出父輩所經歷的流離與憂患,另一方面則預見自己未來勢將複製上一代跋山涉水的命運:「我夸父/不悔地披上父親飽滿憂患的背影/襲承他雲遊未了/的遺志」。這無疑是一首充滿離散意識的詩。
寫於二○一二年的〈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外祖父〉敘述闊別四十年的外祖父如何「星月兼程跑來探望我」的經過。不過全詩的重點卻是今昔對比與城鄉差異,詩中說話人對過去顯然充滿鄉愁,一再以時空變化突出曩昔的美好豐盈:「以前/窮鄉僻壤,視野和想像可以/紙鳶般低吟高飛,不像現在/平坦,卻寸步難行」。說話人在懷舊之餘,對眼前的種種變化顯得格格不入。只是在時光流逝、世事變動之中,說話人也體認到其中仍潛存著某些不變的元素,譬如親情常在,家族血脈綿遠流長:
好在祖輩
有留下一紙藍縷篳路
的族譜堅守在源遠流長
的關隘,堵住了DNA
和基因的土石流,至少
流失的砂礫堆下,骨肉血脈仍
有跡可見
除此之外,黃遠雄這個階段的詩不乏對現實生活或外在世界的反應。這些詩有的借用奇喻(conceit),立意頗多巧思,讀來引人入勝。二○○二年的〈一起去流浪〉以蚤類寄生一隻癟狗之情節敘寫兩者如何學習和平共存,詩行間對這隻癟狗之堅忍、豁達與淡定頗多讚揚。詩中說話人這樣稱頌這隻癟狗:
以牠疲弱的體質,潰爛
遍體擴散未癒合
的癱疽,飼養如此絡繹於途的門客
體內依然暢流
永不言悔的鬥志
詩中所說的「門客」即寄生癟狗身上的蚤類。黃遠雄的野心當然不只在寫一首寓言詩而已,這首詩以寓言的形式出之,語言並不艱澀,卻又故作隱晦,捨棄直接對現實的明顯指涉,反而為讀者留下寬廣的想像空間。說話人在詩的最後一節表示,「有所必要向猥瑣的蚤類/學習如何共處一室」。這樣的自我期許其實充滿諷喻,似有所指,卻又無意明指,而且負面的意義多於正面,所謂「共處一室」恐怕也是萬般無奈的安排與選擇。擺在馬來西亞的社會現實與日常生活脈絡中,究竟何者為「猥瑣的蚤類」?又要如何向「猥瑣的蚤類」學習呢?
另一首帶有寓言意味的詩是寫於二○○八年的〈稻草人與他的火葬禮〉。詩中的說話人以稻草人的身分自白,喟歎「活着,每一天/都是受難日」。詩的寓意並不難解。秋收之後,稻草人完滿達成賴以存在的使命,其剩餘價值立即消失,在豐年火祭中不僅備受冷落,甚至慘遭凌遲與毀棄,因此在深感委屈之餘,他高聲抗議:「無視於我平日鞠躬盡瘁,仍落得/幾乎身首異處/鄙棄在草堆上的感受」。詩所嘗試戲劇化的無疑是過河拆橋的無情世事,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稻草人的批判意在言外,良有以也。黃遠雄避開直寫現實世界的人情冷暖,藉寓言婉晦諷世,用心良苦。從〈一起去流浪〉與〈稻草人與他的火葬禮〉這兩首詩不難看出,詩人最好的寓言詩多在借喻諷世,對人情義理洞若觀火,燭照無遺。
〈稻草人與他的火葬禮〉最戲劇性的部分當在詩的第三節,黃遠雄在這一節詩裏玩性大發,突然讓說話人話鋒一轉,故作大惑不解,企圖一行一句地將諺語「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細加解構,目的在重新釐清語言背後物與物之間的偶然關係。
席間,我的近況
與飄忽的體重
與功績
被刻意高估
冠以最後一束
壓倒性的榮耀,莫名
與千里外,一頭素昧平生
的駱駝,在荒腔走板
的沙漠
戲劇化勾扯上關係
雖然意見分歧
最終,還是無法倖免
在字裡行間畫押
這些詩行所敘其實具有陌生化的效應。透過陌生化的過程,原先理所當然的關係頓時變得不再那麼穩定,讀者被迫思考:稻草和駱駝之間為什麼會有必然關係?為什麼壓死駱駝的是這根稻草?為什麼是駱駝,而非別的動物?稻草與駱駝各有自己的世界,原本風馬牛不相及,雙雙「素昧平生」,毫無干係,結果竟「在荒腔走板/的沙漠」中扯上關係。這一節詩敘寫世事的荒謬,原來是非曲直未必操之在我。對稻草人而言,這句諺語豈僅荒誕不經,言不成理,其中甚至潛藏著多少無法言狀的冤屈與無助,這與上一節詩裏稻草人所蒙受的無情待遇並無二致。就所敘內容而言,這兩節詩看似各有關懷,細究不難發現,實則前後互相呼應,都是在悲譴世事的荒誕無稽,一旦身陷類似的非理性當中,只能徒呼奈何。只不過傷心人別有懷抱,這種「遣悲懷」式的哀歎不知可有現實指涉?
以上的追問雖非必要,只要熟讀黃遠雄的詩,這樣的追問卻也並非無的放矢。黃遠雄的詩隱晦不在語言,尤其中年以後,他大部分的詩在語言上已能大開大闔,收放自如,若干敘事性強的詩,敘事鋪陳往往峰迴路轉,語多警世,並隱含政治或社會批評。譬如寫於二○○八年的〈今天開始〉一詩,詩題寄託希望,教人引領期待,詩收尾時卻一片警語,詩中說話人自言自語,要「上緊憂患的發條」,留心門戶,注意日常生活細節,以免因疏忽而遭殃受害。原來這竟是一首批判治安敗壞、盜匪橫行、百姓受苦的詩。近年來馬來西亞治安日劣,當權者因循無能,束手無策,但知文飾,黃遠雄這首詩批判力強,直指問題核心,毫不含糊,讀來令人心領神會。
類似的例子在詩集《等待一棵無花果樹》出版之後幾乎成為常態,諸如〈社區警衛〉、〈不得不回來〉、〈傷害〉、〈恐懼〉、〈土撥鼠〉、〈家務事〉、〈焦躁者和他的假想敵〉、〈兩張並排的單人床〉等詩,順手拈來,俯拾皆是。這些詩多饒富批判性,有些明示,有些暗指,對略知馬來西亞近年來的政治或社會現狀的人而言,其針對性不言而喻。〈土撥鼠〉一詩第二節有詩句云:「猶如放任成群目無法紀/的暴龍過境,恣意踐踏/沿途散佈殘存的建材、沙礫」,或可描述這些詩所刻意鋪陳的政治或社會情境。又如〈恐懼〉一詩第二節藉神荼與鬱壘兩兄弟的神話,表達正邪易位、是非顛倒之無奈;因此詩中說話人有「削去印綬,解僱平日倚重/其實早已哆嗦的/荼壘」的感歎。善於抓鬼驅邪的神荼與鬱壘一去,魑魅魍魎橫行,剩下的就是「涎皮賴臉/人多勢眾的暴戾與肆虐」。所謂「陟罰臧否,在其一言」,這樣的筆法字斟句酌,很難教人相信這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
這裏再舉〈家務事〉一詩為例。詩以家庭瑣事為障,實則意有所指,其目標對準的卻是國家大事。詩將「孤獨」與「寂寞」二者擬人化,以之扮演家中傭人的角色。詩敘女主人外出,行前多方囑咐,要詩中說話人所飾的男主人在她返家前處理若干日常家務,諸如:
每一扇落地窗簾
都必須換上新裝
要拭淨室內每片長青樹
稚氣的臉龐;要按時
餵飽餓了好多天
的洗衣機
只是「孤獨」與「寂寞」皆習於敷衍塞責,懶散成性,任務可能無法達成。這一節詩所列舉的家務事多屬例常工作,只要稍稍認真負責,沒有無法完成的道理。可悲而又可議的是,「孤獨」與「寂寞」耽於玩樂,專事吹拍,卻無心於自己份內的事。黃遠雄這種寓言式的寫法,顯然不只限於敘寫家事。詩人雖然可以無須明說,讀者卻不能不深加意會,弦外之音,令人莞爾。
到了詩的最後一節,整首詩的題旨可說宣露無遺:
可能會有一輪
催淚彈式的煙硝過境
可能只是一陣淨盟式
蜻蜓點水的靜坐
陰霾,會很快地過去
都會很快地過去
這數十年來我
就是
這般耍賴地混過來的
這一節詩第三行提到的「淨盟」成立於二○○六年底,為馬來西亞的非政府組織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的簡稱(或稱Bersih)。「淨盟」成立之後曾經數次舉行和平集會,呼籲政府改革選舉制度,重劃選區,改善選務機構,革新選舉機制,以實現乾淨公平的選舉。只是多年來當權者蠻橫不為所動,甚至不時將和平抗議者拘捕下獄。就此而言,這個指涉使整首詩的格局明顯擴大,再也無法故作無辜,詩人心繫的更不可能只局限於家庭瑣事。說話人對疏忽任務、荒廢工作毫不在意,一心只想掩飾遮蓋,或者以為只要稍稍應付,批評與抗議都會過去,最後船過水無痕,日子照過。這一節詩裏有兩行詩近乎重複:「會很快地過去/都會很快地過去」。博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在《詩藝》(This Craft of Verses)一書中談到我上引的佛洛斯特的〈雪夜林畔〉一詩,他認為最後兩行詩句雖屬重複,含意卻大不相同:第一句是空間的,指實際的空間里程;第二句則是時間的,指隱喻上的時間距離,因此動詞「安睡」也暗示人生旅途的終點——死亡。回頭看黃遠雄的〈家務事〉最後一節的重疊句,其實也有類似的效應。第一句表示「陰霾」只是短暫的現象,轉眼間就會消失;第二句多了個「都」字,承上一句使「陰霾」的意義更形繁複,包括任何批評、質疑及挑戰等。這兩句詩行雖然前後重疊,意義卻顯然略有調整。
〈家務事〉一詩最精彩的部分當屬最後一節的最後三行詩。這三行詩語言平淡自然,連接起來甚至彷如散文句子,不過卻是力道極重的詩行。詩人之前既以指涉「淨盟」暗示這首詩的政治意涵,最後這三行詩的政治性聯想已無可避免。熟知馬來西亞的政治與社會現況的人可能要問:詩中說話人的「我」是誰?過去數十年是哪些人「這般耍賴地混過來的」?是哪個政黨?哪個政權?何以在千夫所指之下,這些人、這個政黨,以及這個政權可以依然故我,為所欲為?類似的疑問所在多是。這是黃遠雄以詩論政的特色:這一類詩不在提供答案,其效應往往在激發讀者的想像與疑惑。而且幾無例外,這樣的詩所指涉的就是黃遠雄賴以安身立命的現實時空。葡萄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在其晚年出版的《筆記本》(The Notebook)一書中,有一則札記(二○○九年五月十九日)專談烏拉圭詩人貝內德蒂(Mario Benedetti),在他看來,貝內德蒂短短數句詩所要表達的,往往比官方所看到的還要豐足。黃遠雄這幾行詩是另一個明證。
【四】
這本詩選書名《走動的樹》其實是取自黃遠雄早年一首同名的自況的詩,詩題〈走動的樹〉本身顯然故意訴諸矛盾修辭法(oxymoron)。這首詩隱含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欲望,對未來與未知充滿了嚮往與想像。樹根植於土地,萬無走動的道理,這是有違自然法則的。正因為如此,這首詩利用這種矛盾現象將希望寄託於奇蹟:「希望殘墟的視線裡/有一座奇蹟/屹然出現」。另一首寫於一九九九年的〈要去流浪的樹〉,用的也是類似的修辭法。在這首距〈走動的樹〉十餘年後完成的詩裏,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令人心酸的悲慘景象:奇蹟不見,希望幻滅,樹在「離開成長的盆地/離開庇護的溫床」多年之後,有一天「拎著殘存的鬚根/划著單薄的浮萍」回到樹林故土。詩的最後一節雖然只有短短四行,卻充滿了戲劇性與震撼力:
所有的樹
被當前的景物
掩臉,震撼
大聲痛哭
這幾行詩自身俱足,不寫迷途知返的樹,卻回頭狀寫眾樹對眼前景象的自然反應:可以想像整座樹林一時之間一片哀嚎,哭聲震天,聞者心痛。
我引用這兩首詩目的不在論證黃遠雄這十餘年間心境的變化,我的興趣在於詩中樹的意象。如上所述,樹在土地生根,茁長,不過在黃遠雄的詩的想像世界裏,樹不能自囿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樹必須外求,必須出走,必須尋找新的樹林,體驗新的生活,開拓新的世界。黃遠雄最好的詩除了語言鮮活之外,不論敘寫愛情、親情、鄉情、土地之情,或者家國之情,無不根植於現實世界與生活土壤。他的許多詩所透露的關懷始終緊扣馬來西亞的現實,不過這些關懷又不全然囿於馬來西亞的時空,放大來看,其實還涉及普遍的人的生存處境。尤其黃遠雄中年以後的詩,這個現象相當常見。
在《走動的樹》這本詩選集所收的九十九首詩中,我們看到黃遠雄四、五十年來在詩創作上不同階段的轉變,只是萬變不離其宗,他的詩不論抒寫個人或者敘寫集體,無不指向詩本身之為事件的現象,之為語言活動的歷史經驗。這篇文字顯然遠遠踰越序文的文類規範,在細讀黃遠雄大部分的詩作之餘,我嘗試藉由遠觀近看,較全面地考察他的詩的成就,即使如此,這篇序文所能討論的詩作數量畢竟有限。不過縱使以管窺豹,我希望這篇文字仍然有助於打開黃遠雄數十年來經之營之的詩的世界。
黃遠雄念舊,多次在詩文中提到我們年輕時認交的經過。近半個世紀之後,我有機會以讀者兼老友的身分為他的詩選集寫序,除了因緣之外,主要還是因為他數十年來對詩的堅持。二○○七年,黃遠雄出版詩集《等待一棵無花果樹》,張錦忠在題為〈與遠雄同行,繼續〉的序文中,讚揚黃遠雄為「以華文書寫的華裔馬來西亞詩人繼續寫下去的典範光源」,顯然並非過譽。
二○一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修訂
後記
寫詩
◎黃遠雄
1
四十八年後的今天,回顧我走過的文學路,彷彿一切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比起一些人我覺得自己是那麼幸運,總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在對的車站進入對的車廂,這一逛竟然逛了數十年,彷彿沒有回頭路,又恰似錯過車程卻又沒人催我下車,我也樂享其成。
我的寫作道路起步,應從六五年從一次心血來潮投稿參加《少年樂園》月刊徵文比賽,發現有一個叫「江振軒」的少年寫作人,與我同時列入該項比賽、優異獎名單中,當時因為覺得名字很有英氣,所以從那刻起,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不過,說來有點遺憾,時至二○一五年的今日,我仍與江振軒本尊,緣慳一面。
一九六七年年頭開學,我留級念高一班,準備重考馬來西亞政府初級的文憑考試。我讀的那所學校是吉蘭丹州屬內唯一的中華獨立中學、也是當時西馬來西亞之東海岸、由吉蘭丹,登嘉樓和彭亨三州境內華裔與國內善心教育人士,群策鼎力籌資創立唯一的一所私立中學,主要目的是給那些每屆參加小六政府文憑考試,升學無門的落第生,提供一所繼續深造中學的管道。
在同年學校開課不久,校園內來了一位比我高一年級的插班生戴錦銘同學。此子非常勤奮,有幹勁。他除了常在報章或學生刊物園地投稿,還常在校園各班級,不停推售星馬港臺的文學書籍,甚至連哥打峇魯市內僅有的兩間中學,即中華和中正國民型中學校園內也馬不停蹄地招徠無誤,間接為我們幾所華校中學生開啟另一扇清新文藝的窗戶。我記得當時我一口氣跟他買下三本詩集,即淡瑩的《千萬遍陽關》、畢洛的《夢季,銀色馬》,和施穎洲的譯詩《世界名詩選譯》。以當時的狀況,我不折不扣是一個廢寢忘餐,終日耽溺在一片刀光劍影中的武俠小說的書癡,在他的推薦下,竟然著了魔似的而突然買下這些在平日都不想碰的詩集,連自己也覺得匪夷所思,難以置信。
就在那年二月間,我在哥打峇魯市內遊蕩,在一間「上海書局」前停下腳步,隨手翻閱擺報攤上一本名為《學生周報》之刊物,翻至文藝版內頁有一欄「詩之頁」內,居然讓我眼前一亮,再次目睹到「江振軒亅這個名字的蹤影。當時我心想既然「江振軒」能寫詩,我當然也行。為了不甘示弱,展示我也能寫詩,就把該期學生周報買回家,立刻從自己書櫥內找出當時僅有收藏的三本詩集,而其中又覺得淡瑩的《千萬遍陽關》詩集內的文字,最能俘獲我心,故視之為當時所要模仿的笫一對象。皇天不負有心人,不出數日,果然讓我成功如法炮製出了平生第一首詩:〈初戀于四月風雨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詩寄投出去後,居然被該刊編輯青睞,很快地刊登在《學生周報》第五六四期之「初戀專題」內。
更萬萬沒想到,這一回的誤打誤撞,為我敲開了《學生周報》編輯部的大門後,沒多久居然收到《學生周報》編輯李蒼的來信邀稿。信中語多鼓勵和讚賞,並要我繼續創作,為風雨飄搖的馬華現代詩壇共同努力……。當時,自己心想我何能何德,如何配得起充當一名詩壇先鋒呢?因此,我內心雖然狂喜,卻不為之所動。當時的編輯李蒼似乎不死心,一而再來信催稿和鼓勵,我一時詞窮口拙,不懂如何回應婉拒,又覺得他盛意拳拳,只好勉為其難回到書桌上,絞盡腦汁把第二首詩:〈迎風小立〉完成。太出乎我意料之外,這首被刪改得雞毛鴨血,慘不忍睹的東西,竟然還能刊登《學生周報》第五九三期封面之「文藝專題」、這麼彌足珍貴的版位上,若不是看到詩題下面,清清楚楚映入眼簾的是「左手人」三個字,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它確實在我面前發生了。從此之後每接到李蒼的來信,立刻乖乖回到書桌上、卯足腦力孵詩擠靈感,以期回報知遇之恩。
不久李蒼去了臺灣留學深造,我繼續在悄凌的庇護下磨筆練劍。想起年少寫詩時,尚未摸清何謂現代派,何謂現實派,也就從未去理會什麼派別之分,純粹只是逞一己之能。那時候初寫時無人在旁指導,自己也只好瞎子摸象,暗中孤獨摸索。所幸遇到當時歷任《學生周報》編輯都是有心護航之人,如悄凌,周喚,黃學海,張錦忠等人,在沿途上相扶相持與邀稿,我自己內心又藏不住虛榮好勝,立即投桃報李。就這樣長年累月,最終給我練出一身不知天高地厚的膽識和一張厚臉皮來。回想我這一生寫詩最快樂和最緬懷的時光,俱數在《學生周報》與《學報》月刊發行的那些年代與歲月裡。
2
近期的日子過得有點鬱悶,有感於詩源漸竭,力不從心。復覺得繆思喜新厭舊、總向年輕人靠攏;再加上年歲增長,步入哀樂壯年,於耳際頻傳親人故友的噩訊,覺得生命無常。眼看一些陸續從職場退役後,平日呼之即來,揮之則去,常在一起茶敘聚餐,互相調侃的老友儕們,突然悶聲不響,一一撤手離席,在心頭難免纏繞著一絲絲後壯年的悲涼和無奈,深怕自己一轉身,跟著從此天涯海角似的;也開始杞人憂天,暗中萌生該為自己身後事作一些未雨綢繆的盤算,覺得有些事必須趁早做,例如為自己出版這麼一本詩選,趁腦袋還清醒的時候進行,不假手於人。
在這之前,我還雄心勃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繼續完成第三百首詩之後,先出版笫三本個人詩集,然後,才給自己弄一本五十年詩精選。我甚至連第三本詩集書名都已擬好。但沒想到這構思,後來卻因種種機緣而起了變卦。如此一來陷第三本詩集於兩頭不討好的窘境,很可能就像我在二○○八年有一首詩〈人在途中〉,這樣寫著:「……行將臨蒞,但永遠不會/兌現的等待……」,但念及凡事皆各有其因緣,且看日後的際遇與變數,隨緣吧!
經過這些日子的篩選,我有意將這四十八年來、斷斷續續寫了將近兩百七十首詩,包括大部分已收集在之前兩本詩集內,和一些尚未結集的詩當中,慎選出滿意九十九首,而不是完整的一百。我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無非想藉此繼續鞭策與叮囑自己,此生詩緣未了,好讓自己對未來有所期待。
擬了好幾個書名,最後決定把這本詩選定名為《走動的樹──黃遠雄詩選1967-2013》。這本選集內的每一首詩,都是我個人較偏愛(雖然不一定是最滿意)的作品。每一首詩都曾經緊貼著我生命中某段記憶,能讓我回想到自己當時身在哪裡,人在做什麼,為何而寫?再者,選集內的每一首詩依舊按照我喜愛的方式,以創作年月的先後,或發表的時間以接力的形式,銜接排列成一條時間長河,好讓我假以時日,憑依我愜意的高度俯瞰、自己曲折迤邐的來時路。
上天一直對我特別眷顧,在二○一一年四月初賜予我的一份最殊遇之機緣,終讓我有機會在馬來西亞南端城市新山,重遇一位闊別四十餘年的風雨故人、一位在我一生詩途上,最重要的人物,李有成博士(也即是當年的編輯李蒼)。這次能與他重逢,正好也讓我逮著機會,呈上我筆耕四十有年的成績單。由他審核過目,再將序文一事交付予他寫,成了一項順理成章之美事,圓滿我此生一樁心事。
3
最後,要感謝我的愛人同志,從她讀我第一首詩起,一直陪伴我身側。感謝她在我兩度事業滑落谷底時,無怨無悔,為我持撐著另一盞燈火照亮,讓我心無牽絆地彳亍獨行的文學路上。
要感謝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人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曾翎龍先生,在二○一四年十月為我出版此書。
更要感謝「寶瓶文化出版社」的總編輯朱亞君小姐熱心的推薦和牽引,終讓此書得以在臺灣出版。
二○一五年八月八日重修
【預購】男人這東西◎周若鵬
平常價 $22.00因為不久你又會想把它撿回來。
女人的感受是感受,
男人的感受是自作自受。
世界上沒有所謂「絕世完美男」。
就算他曾經是,
變成你的男人之後,就不是了。
男人存活必知第一條:
女人的愛情積分系統是「一天制」,每天零時重新歸零。
她問:「你看我今天有什麼不同?」
他答:「看不出。」
她泣:「你根本一點也不愛我!」
她怨:「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不在。」
他哀:「可是那次、那次和那次,我都在啊!就這次我不在,就勾銷掉全部嗎?」
她氣:「對!」
她不知道,男人的腦袋是一格格箱子,每個箱子只裝一樣東西,簡單得可以。
他不知道,女人的腦袋是一串串網路,每件事都和每件事有關,從沒簡單過。
說到底,一切都是溝通,男人和女人,需要來一次赤裸裸地溝通。
根本找死!從來沒人敢像這樣自嘲男人、反諷女人,狂妄卻誠實地精準挺入,激得人怒極摔書,一轉身又捨不得地撿回來。
《男人這東西》,將男人最私密的遐想、藉口(學名叫「謊言」)和行為扒得一絲不掛,女人讀了拍手叫好(或握拳喊殺),接著急忙回過頭來,彷彿才第一次看見身旁的他──
原來,男人真的不是什麼東西!他們是既可愛又可惡,帥氣與傻氣僅隔一線的外星生物。他們的語言被徹底解碼成了這本書,要瞭解男人,你非看不可。
本書特色
◎作者周若鵬自述:「寫《男人這東西》,看似一堆男人牢騷,在對女人控訴,其實別有用心。我固然要發牢騷尋找兄弟間的共鳴,但更希望女讀者能藉此看到男人心裡在想什麼(或者根本沒想什麼),從而更知道怎麼應對。」
◎問問你的男人:「你覺得,這些話有沒有道理啊?……」:
1.男人敢和女人鬥智,包死。
2.男人有時需要安靜獨處,但女人任何時候都需要講話,任何時候,任何。
3.女人的牢騷就像雨天,你怎麼可能「解決」雨天呢?
4.男人有兩件事你不能隨便批評,一是床上表現,二是開車。這兩件事有關聯──都是本能。
5.女人的字典裡只有她的道理,沒有你的道理。
6.女人的感受是感受,男人的感受是自作自受。
7.男人摸不透女人說的「隨便啦」,意思其實是:「你給我幾個建議,我來做決定。」
8.其實男人並不是存心說謊,他們只是把事情合理化。
9.男人不提分手。地球上男女分手情況只有兩類:第一類,是女人提出的;第二類,是男人讓女人提出的。
10.女人總說要鑽石並非貪慕虛榮,圖的只是個肯定。如果這是真心的說法,那麼求婚用的應該是一份人壽保單,不是比鑽石更有誠意,而且更靠得住嗎?
名人推薦
◎DRE(《指南》作者,傳奇部落客)專文作序推薦!
◎DRE(《指南》作者,傳奇部落客)推薦:「周若鵬對男女兩物種的觀察、描述,與見解,恍若盤空俯視的一架美軍UAV無人機,在那晃呀晃地,若無其事地,就高解析地記錄並分析了,包括地形、軍力布署,乃至於你內褲穿什麼顏色等不同的細節。那些內容是經過很長的時間一點一點堆積出來的,歷經幾個寒暑,有歲月的印記。那印記的形狀,是男人心境上的變化,與思想上的成長。活過了,也死過了,他才寫得出,愛情二字的模樣。」
作者簡介
周若鵬
這個放眼當今談男談女最勇敢、犀利且特具魅力的男人,是詩人、作家,更是跨界演出者。
他曾獲得馬來西亞最大型文學獎「花蹤文學獎」新詩獎,著有多部散文集與詩集。並擔任「動地吟」總策劃,號召馬來西亞眾多詩人集詩曲朗誦與歌舞表演,做全國巡迴演出,追尋詩文的更大可能性。
他也是出版人,支持創作不遺餘力,現任大將出版社董事長。
但他其實是念電腦科學,創立了軟體公司「The Name Technology Sdn. Bhd」。
他也是魔術師,尤其擅長近身魔術的表演,在極貼近的距離之內施展各種細節巧法,祕訣則是洞察人性。
他還是個出色的賽車手,駕著蓮花跑車直駛向風暴中心。人生對他而言,正是如此。
寫《男人這東西》,他挺有職業道德地先從把自己「扒光」開始,將男人的牢騷和盤托出,同時「不小心」透露了男人不想讓女人知道的祕密,以及心事。
他是這麼看的:「男人長這樣,女人長那樣,累積四十載勇氣後老實說,反正年歲至此,大不了單身到死。」
哎,男人這東西。
推薦序
活過了也死過了,才寫得出愛情的模樣
文◎DRE(《指南》作者,傳奇部落客)
每個人,都自認自己是一名蚵仔麵線專家。
因為你我這一生都接觸過幾碗,碰到這個話題,隨便都能湊上幾句,裝一裝逼。這就是為什麼火箭專家那麼少,而兩性專家那麼多的原因。這種書的內容我向來不怎麼相信。他們全都以偏概全。我以偏概全地這麼覺得,直到碰上周若鵬。
寶瓶出版社的特使帶著刀前來,要我寫序的那天,我未多說二話,直接答應了,義氣是男人的包袱。並不是因為當下感覺龍體受到威脅,骨氣是男人的生命,那不過是把刀,又不是把鈔,你收起來吧。當然也是因為書好,雖然當時我根本還沒看書稿。我需要看嗎?我不用,默契是男人的天分,他們不會大老遠專程派人提著垃圾來找我的。
「請再給我一杯,一樣的,black,謝謝。」特使離開咖啡廳後,我換了個角落開始偷偷讀一讀稿子,此為風險評估之固定程序,不算俗辣。給人作序,如畫押做保,即使口頭答應,簽名之前仍得看一看,看完不高興後悔還來得及。尤其這些年門檻低,作家多如X了,我走在台北街頭,平均撞見十位兩性作家,還遇不上一條狗。所以偶爾有些作品,已不如X拉出來的一坨Y。當然也有些等於的。我對這類書的期待,早已死去。
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詩人,能是個例外嗎?
何況這本書不只寫男人,還寫女人。他鐵定會砸鍋的。
我們的智力,想同時了解男人與女人兩種生物是何等困難的事,那是分屬兩個平行領域的學問,好比我既知天文,又通地理;既耍關刀,還繡棉襖……既懂做菜,還擅做愛。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它就在我眼前上演著。周若鵬對男女兩物種的觀察、描述,與見解,恍若盤空俯視的一架美軍UAV無人機,在那晃呀晃地,若無其事地,就高解析地記錄並分析了,包括地形、軍力布署,乃至於你內褲穿什麼顏色等不同的細節。我看他如非智力異於常人,觀察力天賦異稟,那肯定是成天沉溺於男歡女愛之中。
放下杯子,我望向天花板發呆,挺想當場飛去安慰他,如果他媽當初沒把他生成天才,他一定能成為後者。
我一嫉妒,把書稿摔了,又撿回來,一如出版社特使臨去前的預言。心疼地拍一拍書皮上的灰,幸好它不是iPad電子檔。
那些內容是經過很長的時間一點一點堆積出來的,從播種到萌芽到茁壯到開花到結果到剪枝,歷經幾個寒暑,有歲月的印記。那印記的形狀,是男人心境上的變化,與思想上的成長。活過了,也死過了,他才寫得出,愛情二字的模樣。於是我不想去摘錄和導讀,摘錄像在支解作者堆起的積木,我抽出一塊,說:「你看,這塊好。」顯得我這人很傻。而導讀,則是在汙辱你的智商,像在笑你是文盲。這不是一本童話故事,是經驗傳承……我一拍腦門兒,哎呀哇操,這書不會暢銷的,我心想。暢銷的是那種,無止盡催眠、討好,與攏絡讀者的那種,寫下一篇蠢話一篇廢話一篇屁話來安慰讀者的那種,其實整本也就一句,你是最好的,要好好愛自己的那種。而這本,太寫實。
不是嗎?地球上,銷量最大的罐裝咖啡,
都是加了糖的。
【預購】未完 · 待續◎黎紫書
平常價 $22.00
「愛」,
她見過了,嚐過了,領略過了。
她知道它不能被計算,
計算它一遍就是蝕耗它一遍。
「作者跟人物的關係,和人物跟他們自己的關係,恰恰就是《未完‧待續》裡面的短篇的共通主題。這批小說中的主角幾乎全都自我分裂,到了最後一篇〈未完‧待續〉呈現為萬花筒式的環狀圖案分合,令人目不暇給。」──董啟章
「伊娃說你的手怎麼冷得像冰塊。她搓揉我的手,吻我的每一根手指,把它們揣在懷中,彷彿那是一隻被雨打濕了翅膀的小鳥。忽然我感到心酸極了,眼淚不聽使喚地汩汩流下,怎麼也止不住。
伊娃。真的,與你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非常脆弱,也非常,非常美麗。」
每個字都溫婉,每個句都靜謐,但組合起來,卻是驚濤。
這樣的驚濤,在闔上書本後,反撲、刺痛、撞擊著我們那乾癟的人生、我們那套了枷的生活。
離開原鄉馬華與停留的北京,佇留在德、英的黎紫書,遞出了與以往迥異的作品,特別是她從未在創作裡觸碰的愛情。那些剔透到值得收藏、不停地刨刮我們靈魂,以及種種關於出走、自我、人生、記憶與死亡的描繪,都不斷地提醒,我們所自以為的掙脫,不過是一小步,總有雙更巨大、更赤裸的視線緊跟在後,也或許出走或留下,永遠是我們內心裡一場無法與他人言說的寧靜戰爭。
循著書中人物的腳步,我們又來到無常與命運的十字路口。
◎ 董啟章撰推薦序。
◎ 獲獎無數的知名作家黎紫書,首度在創作裡書寫「愛情」。
作者簡介
黎紫書,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近十年來馬華文學最被看好的作家之一,自24歲以來,多次奪得花蹤文學大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最多大獎的作家。她也受到台灣文壇的肯定,數次贏得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極短篇小說集《簡寫》、《無巧不成書》、《微型黎紫書》;散文《因時光無序》,以及個人文集《獨角戲》等等。
推薦序
鄉音無改‧客從何來
紫書:
我這樣稱呼你的時候,我其實不太知道自己在跟誰說話。也許我應該在前頭加一個「黎」字,以完成那個你自己發明出來的,作為小說家的你的稱號。但發明這個名字的「你」,又是誰呢?就算叫你的本名林寶玲也無補於事。那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你。不過,就算是黎紫書,我又算是認識嗎?我和黎紫書見面的次數,五指可數,通信的次數更少。我所認識的黎紫書,真如你所預設,就是那個由文字構成的「黎紫書」。她是一個作者,但也是你所虛構出來的人物。你說你越來越融入小說裡去,我看也同時是小說越來越融入到你當中。有些作家保持距離的方法,是迴避自己,不寫自己,你卻是把自己寫進去,把自己分裂成雙胞胎或雙重鏡像。自己跟自己的距離,很可能是宇宙中最遠的距離。
你說新小說集的書名由《迷航之島》改為《未完‧待續》,我第一個反應是覺得不好。單以名字來說,《迷航之島》好聽多了。到我要寫這篇序言的時候,翻看你的散文集《暫停鍵》,忽然才領略到,兩個書名原來是互相呼應的。「暫停鍵」不就是「未完」和「待續」之間那個點號嗎?《暫停鍵》裡的文章寫於你旅居中國和英國的時期,而我推想《未完‧待續》中的短篇則多寫於結束飄泊回到家鄉之後的日子。如此說來,兩者有時間先後的關係,而文體上是先散文後小說,先記述當下經驗而後回憶及虛構。如此這般,又生出兩個你來了。看似一真一假,但事實上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也很難說。
《暫停鍵》的自序,其實也可以用於《未完‧待續》。這篇自序雖然放在《暫停鍵》的書首,但就寫作時間而言,其實是諸篇中之最後,當中提及旅程結束,作者要回到家鄉的決定。而這篇自序所談到的主題,又開啟了後來的小說,也即是《未完‧待續》的篇章的寫作方向。你在自序一開頭便提到鏡子和存在的自覺,一種從外面觀看自己的距離感。然後談到「黎紫書」這個作者兼人物的創造。久而久之,「黎紫書」和自己就成了莊周夢蝶的關係。這些都令我想起波赫士的短文〈波赫士與我〉和他喜歡的鏡子意象。寫小說(把自己寫進小說)亦是如此。而作者跟人物的關係,和人物跟他們自己的關係,恰恰就是《未完‧待續》裡面的短篇的共通主題。這批小說中的主角幾乎全都自我分裂,到了最後一篇〈未完‧待續〉呈現為萬花筒式的環狀圖案分合,令人目不暇給。你上一本短篇結集《野菩薩》依然是你拿手的馬華本土題材本色之作,到了《未完‧待續》卻突然來一個大跳躍和大轉身,也許會令一些讀者措手不及,但是一切在《暫停鍵》中早已有跡可尋。
離鄉的欲望其實早已萌生。誠如你自己所說,在更早的散文〈亂碼〉中,便已經浮現兩個自己的對位――過著安閒凡俗生活的「我」和毅然離家遠去的「你」,而這個「你」亦同時是一個作者。這意味著旅行或移動的雙重層次――實質的地理空間(異國)和非實質的精神空間(語言)。所以,嚴格來說旅程並未隨回鄉而結束,相反,在語言的領域裡,它才剛剛開始,而且「未完」和「待續」。這似乎也說明了,家鄉其實在他方。林寶玲的家鄉在馬來西亞怡保市,但黎紫書的家鄉卻是語言本身。只要一日在寫,她注定要繼續移動下去,因為語言這個家鄉雖然常與我們同在,卻是永遠也沒有終站的。
由於「家鄉」進入了「語言」,於是就成為了「鄉音」。在〈煙花季節〉裡,喬在英國留學時遇到安德魯,彼此便是以英語中的鄉音認出對方同樣是來自馬來西亞。可是,當兩人相處下去並且成為戀人,馬來語(國語)卻變成了障礙,道出了所謂「鄉音」的欺騙性。「鄉音」被質疑,甚至被否定。而你早就宣稱,你已經把自己的中文和英文「去馬來西亞化」,在老家說話也不太像「當地人」,而往往被誤為「外國人」了。本土語言和本土題材的雙重放棄,令你覺得《未完‧待續》的黎紫書跟從前很不一樣。事實上,已經沒有「回鄉」的可能了。
這並沒有令你感到失落。從你的文字可以清晰看出,當中沒有緬懷或惋惜的意味。未知有沒有人覺得你太決絕,但斬斷一切依仗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當「鄉音」這個依仗其實已經內在化。不過,你沒有變成完全孤立的個體,因為你選擇堅守更根本性的東西。你質疑作為族群身分認同的identity,但卻堅持作為同一性的identity。這種跨越族群的同一性,見諸人「使用語言的態度」。在〈迷航之島〉裡,雖然現實人生過得一團糟,馬克對措詞和語法卻十分嚴謹,英語書寫無懈可擊,而加布里埃爾先生對語言文字有一種「強硬得近乎高尚的態度」。兩人對語言的執守令敘事者(來自東方的女性/作者的分身)對他們產生共同感(同一性),並進而發展成愛情和肉體關係。有趣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同一篇小說的第三節卻出現了不講究語言,甚至不受文字煽動和誘惑的女同性戀人伊娃。兩個男性主角似乎象徵語言和理性,而伊娃則代表語言不能約束的肉體和本能。而敘事者介乎兩者之間,或同時擁有兩者的特質。馬克深為所動並且加以讚嘆的,是女敘事者所表現出來的「靈與肉的和諧」。我們可以說,當中的「肉」就是伊娃的肉體原理,但當中的「靈」指的又是什麼?敘事者自己解釋說:「我的語言,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我的靈魂,我們是合奏者的關係。」
靈魂即語言,是個相當具有創意的觀點。你近年常常說到靈魂,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小說中的女敘事者為自己喜歡的靈魂取名叫愛麗絲,並且要「培育」她,好像她是另一個自己。自我與靈魂的關係是「合奏」的關係,但合奏的形式,是肉身為樂器(大提琴),而靈魂為樂師。肉身被靈魂所彈奏,而為靈魂所驅動肉身就是在說話的這個「我」。更有甚者,當中又提及有另一個扭曲、虛弱的靈魂,竟而形成「我們仨」的複雜關係!你所說的靈魂似乎不是宗教上的、形而上的事物,而當你點穿她就是語言,以下的文字就更可以理解。你在散文〈聽‧從〉中說:「但我在這幾年間清楚感覺到靈魂的壯大,身體比她早熟,但她幾乎以頑強的天真駕馭了身體,讓身體成為她的信徒。我以為那是一個『我』的完成,也是我這幾年在做的事。」「靈魂的壯大」不就是語言的成熟嗎?而寫作,以及在寫作中的自我創造,不就是語言這「靈魂」去駕馭自我(身體)的方式嗎?更耐人尋味的是,當你說「我正成為自己的靈魂所喜愛的人」的時候,「我」這個主體竟然變成「靈魂」所喜愛的客體。由「我」喜愛「靈魂」,到「靈魂」喜愛「我」,主客逆反,真假互換,虛實倒置。林寶玲創造了黎紫書,黎紫書卻反過來「培育」了也「駕馭」了林寶玲,甚至是虛構了林寶玲。莊周夢蝶,蝶夢莊周。
靈魂要駕馭身體,靠的是意志。你在〈未完‧待續〉的結尾,這樣描述當中的女小說家所創造的虛構城市:「女人其實一直心裡明白卻不敢寫出來,這牆背後並無牢獄,它圍著的是這城市;她明白那是她的意志世界的邊界,她既無法將之消除,也永遠不能攀越。」小說由敘事者「我」抵達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在追蹤自己父親和一個女小說家幽會的往事的過程中,「我」進入了女小說家虛構的世界。最終小說與城市無法區分,「我」和父親和女小說家也成為了彼此的鏡像。小說,即意志世界,是語言這靈魂在克服肉體(自我)的過程中的創造物。是以在〈迷航之島〉中,當強大的靈魂愛麗絲和頑固而堅守的「我」(如大提琴的肉體)合奏,二者融合為一,就能把世間的一切聲音消音,化為一片空寂,並開拓出那唯一的、超越的意志世界――「我是我自己的世界」――小說。
你的意志世界是那麼的強大,但你又同時是那麼的低調,永遠的未完,永遠的待續,默默地進行你的簡寫。你不覺得小說可以改變世界,但它至少可以改變自己。而我想說,當別人在你的小說裡,在你對語言的堅執當中,體會到跨越個體阻隔的共同感,靈魂的培育就可以傳播和複製。在這靈魂的交流中,我們再次聽到鄉音,但那不再是國族語言的印記,而是另一個層次的迴響。
我長久以來也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什麼總是在你的小說裡讀到(聽到)自己的鄉音?難道只是因為我們的母語都是廣東話?為什麼在兩個環境和歷史完全不同的地方成長的人之間,會產生這種同鄉的感覺?現在我明白了。我們並沒有共同的靈魂――靈魂只能是個別的,不可能是集體的――但我們對靈魂有共同的感應,也即是對語言的執著和信任。而靈魂和肉體的奏鳴曲,就是我們的鄉音。
而此刻,當我以書信的形式給你寫序,按照你所設定的培育靈魂的方法,我其實是在跟另一個自己對話。我這另一個自己以黎紫書的形態出現。也許我並不真的認識黎紫書,但我其實早已認識你。你與我,客與鄉,靈與肉,正如馬克所說,如此的和諧。
董啟章
二○一四年六月十七日
後記
越來越遠的島嶼
心裡有一個故事,覺得很適合寫成極短篇小說,卻一直沒寫出來。沒寫,是因為老找不到一個切入的方式,儘管角度已經看準了,卻總覺得手上握著不適合的刀,或者懷疑著那刀刃尚未煉成它該有的鋒利度。奇怪的是,雖然連第一個字都還沒寫出來,我卻覺得自己已經「看見」了它沒被寫好的樣子──直敘嗎,會像卡爾維諾寫過的一些輕巧的東西,〈呼喊特麗莎的人〉或〈孤獨〉之類的;把細節都舖陳好的話,很可能有點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說到底,這本來就是一個關於某人與海的故事。故事是那樣的:有個住在海邊的少年為著某個從未明朗的原因,或只是福至心靈,一時突發奇想,開始嘗試游泳到附近的一個島上。那是個視野以內的島,但要用兩臂划過去可就很遠很遠了。他成功了,並且從此以後每天都得花好幾個小時往返游一遍。最初他做這個事情,大家都讚好,給他鼓勵,說他是個了不起的有勇氣有魄力的孩子,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長大成人,從青壯到中年,依然每天無論晴雨,甚至常常放棄生命中的「正事」,也堅持要游這一遍。這時候人們說他是個偏執狂或神經病,不務正業無視現實。一直到他年老,很老很老了,那個依然在視野內的小島予他而言變得越來越遙遠,每天往返這一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可他還是一意孤行,每天都得下海泅泳到那島上,再僕僕游回來。不同的是,他這怪癖而頑固的行徑被媒體報導,或者被人發到網路上,居然「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他這本來與世界毫不相干的行為,忽然被世界各地的人以各自的角度解讀與詮釋,並且每一種解釋都不謀而合地充滿正能量,他因而備受推崇。在垂垂老矣的時候,他做了一輩子的同一件事,因為「做了一輩子」而生出各種意義來,其意義之重大,影嚮力之廣泛,足於讓他被寫進歷史(啊,因為人們的不同需求,那時候的世界有無數種有意義沒意義的史冊。)
好吧,故事說到這裡,我總算明白自己為什麼沒有把它寫成小說。因為我說著說著,腦子裡對應地浮起電影《阿甘正傳》。阿甘做過類似的事。他有一天無端端(說是為了想些事情)往家門外跑,一直跑了好些年,頭髮和和鬍子都長得很長了,變得有點像世外高人,就像《魔戒》裡睿智的灰袍甘道夫。無人知道他為什麼上路,但因為他不停下來,人們主動為他這行為賦與意義,後來在他奔跑的路上便尾隨著一大票跟從者。
我得承認,我心裡的那個故事,說穿了是阿甘這事蹟往前後兩頭延伸的版本。故事如此伸展,表現更多的是人們的態度如何變化──人還是那個人,做的還是日復一日的同一件事,四面八方看著他的也還是那些眼睛,但人們對此人此事的看法就是一直在變化之中。再說下去,可以說到六祖壇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被我埋在心裡一直沒有冒出芽來的故事,與電影裡阿甘行萬里路的橋段,最大的共同點在於主人翁本身始終未說明動機和原因。這點模糊至關重要,畢竟事情與整個世界的運行太不相干,太不合常理,當事人本身未必真能說得明白,這世上也根本沒有一個具有絕對說服力的理由。而因為不予說明,倒讓事情有了「當其無,有器之用」的境界,予人無垠的解讀空間,以及各種各樣輻射性的,超出事情本身的啟示。
記得奧斯卡獎導演李安說過,其實沒有人在意電影說什麼,人們只在意自己想什麼。
卻總得有人無端端跑萬里路,或是每天風雨不改迎風破浪游泳到孤島,總得有人用無法解釋的意志去做些奇怪的事,才能在這死水般的,麻木的,機械化的世界激起一些思考。
我覺得像我這種寫手,多少也就是那樣一個不合情理的人了。
……
今年上半年在花蓮東華大學當駐校作家,開了一門小說創作課。上課的學生不多,都很乖巧溫純,從不為難我。我一方面暗自慶幸,一方面卻暗中失望。我總想他們是應該抗拒我反對我刁難我,對我「傳授」的寫作心得嗤之以鼻的。因為那樣他們才更有可能進入思考的狀態,爬梳出自己對小說真正的想法。事實上,在此之前,我自己對於創作本身缺乏(也可能不以為需要)理論上的學養與整頓。作為創作者,我一直只是在自以為是地選擇「最好的」、「最精確的」方式表現自己對於人與世界的體認與看法,從而反映我自己在這世界中所持的姿態與角度。到了課堂,我卻必須從這種習以為常,乃至已不知不覺的狀態中抽離,像開了一門生物課,讓一尾魚對自己和別人解說「我是怎樣在水裡生活的」。
後來在與黃錦樹的兩場對談過後,被黃錦樹(有點恨鐵不成鋼似的)稱為「素人」。我不確定「素人」一詞的詞性,卻記得朱自清〈說夢〉中說道:「我是徹頭徹尾讚美夢的,因為我是素人,而且將來永遠是素人。」至人無夢,愚人無夢,惟素人有夢,如此思之甚雅,便不欲窮究。這是寫小說訓練出來的一種人生哲學與生活的態度吧。一件事情可能產生的各種效果和意義,往往取決於各人選擇的「當止之處」。
記得在電影裡,跑了不知幾萬里路的阿甘忽然停下腳步,回過身來面對一大群追隨者,說,我要回家了。
在幾萬里路以後,再普通不過的一句「我要回家」或許也能成為神諭。
我總是在寫作的,寫作予我,是生活。「生活」 說的不是「生計」,卻仍是一個卑微的詞。環目所及,與我同代的小說創作者們,書寫的態度可都遠比我嚴肅。我知道他們有的都寫出了各種身體的毛病來,才青壯之年已要出入醫院,讓我感覺到寫作予他們而言成了多大的耗損。我感覺這些同輩人有的已把寫作融入生命,經營文學也等於經營自己的人生;有的把小說寫成終生志業,也有的把它提煉成民族使命。而我只是寫作如過小日子,看到什麼,想過什麼便寫什麼,平平靜靜,沒病沒痛,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此被視作素人,自然無可辯駁,而我素人之極,心裡想的是我那個沒寫出來的小故事──我只管安靜地寫下去吧。有一天,時機到了,這世界會給我的寫作予更多別的、更華麗的定義與解說。
寫作這事,我相信這輩子我都無法闡明自己的動機,卻不會也不可能放棄了,一如我不可能放棄生活,並且我也將一直追求讓生活更自在更美好,或至少讓它適可而止地保持著一種美好的溫度。
這集子裡的小說,我說不出具體的章法來,但它們都在上面說的簡單的心態裡完成,創作時期始於二○一一年我在英國的時候,直至我在東華大學這裡的前兩個月還在埋頭重寫〈迷航之島〉。我喜歡〈迷航之島〉這名字,它比〈未完.待續〉更接近我心裡的那個故事;那個我無法寫成小說,但決定以自己這一生去演繹的故事。
……
最後,我得感謝一些人。感謝寶瓶社長朱亞君一直沒有放棄催促我,讓我在極大的羞慚之中不得不把集子裡的小說一一完成。在台灣,寶瓶於二○○九年出版了我的極短篇小說集《簡寫》。那是在我已「沉寂」經年,我以為已不復為台灣文學界所記憶的時候,亞君主動聯繫,還願意在「不妨礙大馬簡體版的銷售」之條件下,把我自己極鍾意的《簡寫》帶到台灣。這部作品為我在台灣結緣無數,至今我對亞君仍十分感激。
還有一位要感謝的是董啟章。他在我心中是一個對文學十分虔敬,把生命鎔鑄在創作裡的人,一直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這次我完全是戰戰兢兢地硬著頭皮邀他為這書寫序,而他回應的方式與語言溫暖得讓我既激動也羞愧。他完成序言後把稿子發來,我竟然一整日不敢打開附件……我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好好寫。下一次再邀他寫序必定得充滿自信,而不是只憑著勇氣。
最後還得提一位朋友徐濛。他是我在臉書上的書友,本來只屬陌路。可我看見他貼在臉書上的素描畫作,覺得很有意思,十分喜歡,就不顧天高地厚向他討要畫作。徐濛二話不說,事也就成了,於是這書有了這封面。後來我才曉得徐濛家在香港,覺得真巧,董啟章也是香港人。
我知道以後的路上我還得經常懷著這種感激之情。因為在我的想像之中,這路很長,我會一直遇上誠懇良善的人,他們會幫助我發現自己,認清自己,完成自己,讓我一遍一遍地,成功游到那將會越來越遠的小島。
二○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東華大學素心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