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 9786263102774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42190
- 9786263353121
- 9786263358171
- 9786263358577
- 9786263431065
- 9786267052761
- 9786267061343
- 9786267074169
- 9786267088005
- 9786267129647
- 9786267192702
- 9786267276112
- 9786269531561
- 9786269594351
- 9786269638000
- 9786269657773
- 9786269668076
- 9789570533620
- 9789570534016
- 9789570534658
- 9789570850963
- 9789570861945
- 9789570862669
- 9789570863086
- 9789570866926
- 9789573282204
- 9789576740404
- 9789578654372
- 9789861337098
- 9789861797601
- 9789862489925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5057
- 9789863449508
- 9789863503989
- 9789863525080
- 9789863598459
- 9789864063345
- 9789864756896
- 9789865115463
- 9789865524449
- 9789865540418
- 9789865572778
- 9789866873621
- 9789869214193
- 9789869818865
- 9789869822695
- 9789869953016
- 9789882372757
- 9789887575962
- 9789887602200
-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Body Parts:
- Alex Johnson
- and Get to Work
-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 and the Like Attached to (or Detached from) Famous Bodies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 and the Pen: Warfare
- Anne Lamott
- Anthony Reid
- Appendages
- Bird by Bird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 Bitch!歷史中最美麗叛逆、敢作敢為的15位婊子英雄
- BL
- carl jung
- Christian Rätsch
- Claudia Müller-Ebeling
- Constitutions
- culture
- D2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amien Rudd
- Deirdre Mask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gits
- Edward W. Said
- Eileen Chang in Private Letters
- EZ叢書館
- F. Scott Fitzgerald
- Find Inspiration
- George Orwell
- How to Write Any High School Essay
- Inspiration
- interview
- J. HO
- J. HO(胖古人)
- Jared Diamond
- Jerusalem:The Biography
- Jesse Liebman
- Joe Fassler
- John Berger
- John Sutherland
- Jérôme Garcin
- Kathryn Petras
- Lesley Blanch
- LIGHT THE DARK
-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 Linda Colley
- Lyu Wen Cui
- Martin Burckhardt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Neil MacGregor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Lunel
- Polissonnes:Les grands secrets d’alcôve de l’Histoire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Room of their own: where great writers write
- Ross Petras
- Round the World in 80 Dishes: The World Through Kitchen Window
-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 Sanping Chen
- Shoshana Zuboff
- Simon Mason
- Simon Sebag Montefiore
-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ry and Cultural Texts
- Stella So
- STUDIO WORK
- Teo You Yenn
-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 The Gun
- the Ship
- The Stories Behind the Organ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lter Benjamin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Zygmunt Bauman
- 《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
- 【他们在岛屿写作二】他们的文学时代:新世代创作者眼中的大师
-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 やまもとひろふみ
- 一个作家的午后
- 一個作家的午後:村上春樹編選 費滋傑羅後期作品集
- 一往而深
-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丁宥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聯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上古到隋唐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兩宋到明清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妖怪
- 世界歷史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
- 世界經典文學
- 丘濂
- 东南亚史
- 中國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華
- 中野明
- 乔治·欧威尔
- 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 也许你该看看张爱玲
- 亂倫
- 五南
- 亞洲史
- 亞洲歷史
- 京劇
- 人文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物速寫
- 人類學
- 人類學好野
- 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性出版
- 但唐謨
- 余淑慧
- 作家傳記
- 作家新手村
- 作家新手村1
- 作家新手村2
- 作家生存攻略
- 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
-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
-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 侯会
- 侯會
- 倍萬自愛
- 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 健行
- 傑洛姆‧嘉赫桑
- 傑西·利伯曼
- 傳記
- 傳說
- 傳說裡的心理學
- 允晨文化
- 克蘿伊
- 克里斯・費區
- 克里斯托弗‧戴爾
- 全譯版
- 兩岸研究
- 兩性關係
- 八旗文化
- 公共哲學
- 六神磊磊
- 其他
- 凌性傑
- 凱特琳娜·狄迪克
- 凱瑟琳•皮特拉斯
- 刈獲者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創世紀
- 創作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場
- 劇本
- 劉再復
- 劉再復自傳之一
- 劉再復自傳之三
- 劉再復自傳之二
- 劉再復自傳之四
- 劉黎兒
- 加門七海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华文创作
- 南伸坊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南歸貨車
- 南洋讀本
-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 南洋读本:文学、海洋、岛屿
- 卡洛琳.史提尔
-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 卡爾·榮格
- 卡繆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度
- 印度諸神皆有戲
- 历史
- 原點
- 厭世國文教室
- 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
- 厭世國文老師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另起爐灶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湾文学
- 台湾新诗史
- 台灣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 台灣八○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新詩史
- 台灣東販
- 史書美
- 史考特·費滋傑羅
- 史考特·费滋杰罗
- 同志
- 同性戀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賈寶玉學做上流人
- 向贾宝玉学做上流人
- 吳岱穎
- 吳岸
- 吳心尹
- 吳舜立
- 吳莉君
- 呂奕欣
- 呂文翠
- 周芬伶
- 命理
- 咒術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務印書館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喬·法斯勒
- 喬治·歐威爾
- 單德興
- 嚴可婷
- 四方雲集
-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 困難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12位最強男神女神,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國文超驚典
-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圓神
- 圖文書
- 圖鑑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底世界地圖
- 城市回眸
-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
- 基礎與演進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墾殖者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爾‧丹齊格
- 外國文學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塊文化
- 大家出版
- 大是文化
- 大江健三郎
- 大河的雄辯
- 大澤在昌
- 大田出版社
- 大虛構時代
- 大陸
- 大風文創
- 天培
- 天竺奇譚
- 奇光出版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孟樊
- 季風帶
-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 孫松榮
- 學術
- 學術史講義
- 安·拉莫特
- 安东尼·瑞德
- 安倍成道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道比
- 安東尼·瑞德
- 宋怡慧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定義集
- 宮崎正勝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寫作課
-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寫作資源
- 寶瓶文化
- 寺山修司
- 小G瑋-SmallGwei
- 小說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名利雙收套書2冊):寫作課+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一套兩本不拆售)
- 尖端
- 尼爾·麥葛瑞格
- 尼采
- 尼采忘了他的傘
- 屈原
- 山下克明
- 山本博文
- 山本野理子
- 島嶼上的飯桌
- 島嶼上的飯桌:大蛤飯、木瓜粄、柴把湯、老酒麵線…讓我們走進阿公阿嬤說不完的時代記憶
- 崩壞國文
-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
- 希腊美食史:众神的礼物
- 希臘
- 希臘美食史:眾神的禮物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平凡社
- 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 廓萬禾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廖婉如
- 廖月娟
- 廖泊喬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优远
- 张锦忠
- 張優遠
- 張宇心
- 張小虹
- 張弘瑜
- 張愛玲
- 張愛玲的假髮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愛玲課
- 張燕珠
- 張維中
- 張錦忠
- 張默
- 彭明輝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志平
- 徐承義
-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 心一堂
- 心法篇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想
-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 性別研究
- 悲傷地形考
-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 悲劇哲學家
- 情不知所起
- 情色美術史:解讀西洋名畫中的情與慾
- 感官
- 愷易緯
- 我为何写作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台北,我街道
- 我台北,我街道2
- 我為何寫作
- 我的寫作史
- 我的寫作史(劉再復自傳之一)
- 我的心靈史
- 我的心靈史(劉再復自傳之二)
- 我的思想史
- 我的思想史(劉再復自傳之三)
- 我的錯誤史
- 我的錯誤史(劉再復自傳之四)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戰爭
- 戲劇
- 戲曲
- 批判思考
-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 批判性寫作
-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技術篇
- 抛掉书本上街去
-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
- 拋掉書本上街去
- 拓荒者
- 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萌蘖和勃興
- 揭小勇
- 攝影紀實散文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如何說再見
-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敘事文學
- 教材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壇生態導覽
-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
- 文學
- 文學單身動物園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概論
- 文學概論(第三版)
- 文學理論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 文學研究
- 文學編輯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
- 文學評論
- 文本張愛玲
- 文豪酒癮診斷書
- 新加坡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詩
- 新詩餘話
- 旅遊
- 日出出版
- 日式生活╳关键字80+:人生哲学‧美学风尚‧饮食风俗‧工艺节庆‧传统创新,领略日式生活风格,直入日本文化精髓
- 日式生活╳關鍵字80
- 日本
- 日本史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愛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爱
- 日本妖怪圖鑑
- 日本妖怪圖鑑:百鬼妖繪卷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文化圖典
- 日本文化圖典:從古墳時代~昭和30年,4000項文化手繪圖,日本暢銷15年新裝上市!
- 日本文學
- 日本日本文學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春藥
- 春藥:從神話、宗教與社會,探討人類服用春藥的文化意涵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曹昕玥
- 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時光
- 有河書店
- 有鹿文化
- 木兰与麒麟
- 木心
- 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 伊朗元素
- 木馬文化
- 本事出版社
- 本事文化
- 本土的現實主義
-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耘
- 李佳翰
- 李桃
- 李氣虹
- 李育霖
- 李金蓮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杜蘊慈
- 杨照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少為人知,結合建築、歷史、地形,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散步路線25選
- 東南亞
- 東南亞史
- 松木
- 林佩瑾
- 林佳芳
- 林怡婷
- 林文月
- 林春美
- 林曉敏
- 林楸燕
- 林琳
- 林詠心
- 林語堂
- 林語堂作品精選3:生活的藝術
- 林语堂
- 林语堂作品精选3:生活的艺术
- 果力文化
- 梁曉弈
- 梅森·柯瑞
- 楊佳嫻
- 楊士堤
- 楊宗翰
- 楊家昌
- 楊照
- 楊牧
- 楊翠
- 楓書坊
- 楓樹林
- 楓樹林出版社
- 榮格
-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 槍炮、船艦與筆墨
-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 機器控制力量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經典文學
- 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歷史
- 歷史經典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每日一冷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氍毹弄影:文學、戲曲和電影的融涉與觀照
- 民族
- 民間信仰
- 氣味文明史
- 水煮魚文化
- 江灝
- 池上英洋
- 汪民安
- 汪洋
- 沈惠如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洛夫
- 洪振傑
- 洪範
- 洪葉文化
- 活著是为了说故事:杨照谈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楊照
- 流浪者之歌
- 浦江清
- 海外
- 游靜
- 溫澤元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昱均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燕王WF
- 獵海人
- 玉屑金針
- 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
- 王俊傑
- 王威
- 王安祈
- 王德威
- 王新禧
- 王晨
- 王曉丹
- 王榮輝
- 王翎
- 王証恒
- 王道還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 現代化
- 現代文學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現文因緣
- 理論
- 琳達·柯利
- 瑞奇
- 瑞秋·道比
- 瑞蒙·卡佛
- 瑪麗恩・蘭金
- 環遊世界80碟菜
- 生肖
- 田房永子
- 电影
- 男色
- 画哲學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02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神成為機械人
- 疑神
- 發現陰陽道
- 白先勇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 皮埃爾·盧內爾
- 盂蘭的故事
- 盛唐美學課
- 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
-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 盧因
- 目宿媒体
- 目宿媒體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矢泽丰
- 矢澤豐
- 知識分子論
- 石雯雯
- 砂拉越
- 社會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文獻
- 社會議題
- 祁立峰
- 神社動物圖鑑
- 神社動物圖鑑:隱藏在神社動物之中的秘密,以及這些動物能帶來的庇佑又是什麼呢?
- 神話
- 神話學
- 神魔鬼怪
- 秀威資訊
- 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穆勒—艾貝林
- 究竟
- 章晉唯
- 筧裕介
- 簡體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約翰·薩德蘭
- 紅樓夢
- 結界
- 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
- 絣织红缕:《红楼梦》与乾隆的十三道阴影
- 經典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紛擾年代,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 續集
- 经典
- 羅勃·穆尚布萊
- 羅士庭
- 羅斯•皮特拉斯
- 羅蘭巴特
- 羅馬
- 羅鵬
- 美國文學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联经
- 联经出版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肖莎娜·祖博夫
- 胡人說書
- 胡培菱
- 胡從經
- 胡晴舫
- 胡欣
- 胡毓華
- 胡炎松
- 臺灣商務
- 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電影過招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
- 英國文學
- 茂木貞純
- 莊仲黎
- 莊子
- 莊子思想散步
- 莊安祺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華文文學研究
- 華文現代詩
- 華特·班雅明
- 華美
- 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萊斯蕾·布蘭琪
- 葛兆光
- 蒲實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益懷
- 蔡蕙光
- 蔡詩萍
- 蔡诗萍
- 蔣連根
- 蕉風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藝林探微
- 藝術
- 藤森照信
- 蘇東坡
- 虛詞
- 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 行人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画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 街角遇見哲學
- 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裙底下的劇場
- 裸
- 裸體日本
-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 裸:劉黎兒的日本情色文化觀察
- 西方哲學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記錄
- 許地山
- 許維賢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歌
- 話說文學編輯
- 詹正德
- 談寫作
- 論傑作:拒絕平庸的文學閱讀指南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諸神的起源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 謝征達
- 謝金魚
- 譯者:方祖芳
- 譯者:謝珮琪
- 讀出中國繪畫的內心戲:十大主題劇透時代風尚、熱議奇人軼事,解讀畫作背後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 讀古文撞到鄉民
-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 谷蕾
- 賈寶玉
- 賈德‧戴蒙
- 賴俊雄
- 賴明珠
- 賴芊曄
- 賴詩韻
- 賽門·梅森
- 賽門·蒙提費歐里
- 赤瀨川原平
- 越過人生的刀鋒
- 越過人生的刀鋒:金庸筆下的女子:人生有三件事最難越過:面對誘惑、面對委屈、面對執念。金庸寫女人,比英雄更動人
- 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文化狂潮集錦之作)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身體上的世界史
- 身體上的世界史:馬丁路德的腸子、秋瑾的小腳、華盛頓的假牙,他們的身體如何改變歷史?
- 迪兒德芮.麥斯葛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 通俗與經典
- 遊目騁懷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米恩·魯德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
- 邱振瑞
- 邱瑞鑾
- 郝譽翔
- 郭凡嘉
- 鄒玟羚
- 鄭毓瑜
- 里仁書局
- 野人
- 金庸
- 金庸小說中的佛理
- 金庸的江湖師友
- 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
- 金瓶本色
- 金瓶本色:你爱的是耽溺,还是沉沦
- 鐘怡雯
- 鐘穎
- 門牌下的真相
- 開學文化
-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陰陽
- 陳三平
- 陳丹青
- 陳信宏
- 陳嫻若
- 陳思穎
- 陳怡君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煒舜
- 陳玠安
- 陳秀華
- 陳黎
- 陳鼓應
- 陸潤棠
- 隱喻與實現
- 雅筑安・梅爾
- 雲影天光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電腦人文化
- 非凡出版社
- 韓翔中
- 音樂
- 音樂評論
- 風雲時代
- 风云时代
- 风流浪子的男友
- 食托邦
- 食物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饮食
- 香港
- 香港中和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上下)【書衣收藏版】: 上-金庸/前後左右 下-黃易/前濤後浪
-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 馬丁·勃克哈特
- 馬以工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
- 馬華
- 馬華文學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 駱以軍
- 马以工
- 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
- 高全之
- 高嘉謙
- 高嘉谦
- 高詹燦
- 魏浊安
- 魏茹冰
- 麥德文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啟方
- 黃建宏
- 黃心村
- 黃淑嫻
- 黃煜文
- 黃秀玲
- 黃詩婷
- 黄锦树
- 黎漢傑
- 黑體文化
- 齊格蒙·包曼
【預購】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衣若芬
平常價 $36.00全書分為二卷,第一卷為理論和概觀,論述文圖學的建構;宏觀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繪本及漫畫的發展。第二卷為理論應用示例,選取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具有代表意義的傑出作品,進行深入探析。
本書適用於對研究圖像與文學有興趣的學者,開創新的研究領域;也對一般繪本和漫畫的讀者具有一定的閱讀引導作用。
衣若芬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原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創始人兼榮譽主席。中國蘇軾學會理事。韓國東方文學比較研究會國際理事。
曾經任職臺灣大學、輔仁大學、中研院文哲所。受邀於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講學授課。
文學創作榮獲臺灣大學新詩獎。學術研究榮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大猷先生學術成就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教學榮獲南洋理工大學許文輝學術獎。
研究領域為文圖學、蘇軾研究、東亞漢文學與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史藝術。
於大陸、臺灣、新加坡、香港、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越南等地出版學術論文和文學創作。出版過學術專書11本,主編及合編論著10本,期刊和專書論文超過百篇。小說和散文創作15本。
【預購】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兩冊不拆售)◎王德威(譯者: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平常價 $85.00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
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
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55位作家學者,184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本書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這本文學史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嘩」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側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全書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全書涉及人物——
從徐志摩,沈從文,魯迅,張愛玲;余華,莫言,阿來,顧城到韓寒,貓膩……
從賴和,呂赫若,葉石濤,郭松棻到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齊邦媛;
從舞鶴,朱天文,朱天心,李昂,李永平,張貴興到夏宇,邱妙津,駱以軍,吳明益,夏曼藍波安……
從李安,覃樟柯,蔡明亮,鄧麗君,羅大佑,崔健到李小龍,梅蘭芳,三毛,金庸……
本書探討類型——
小說,詩,評論,報導文學,環保生態文學,左翼文學,馬華文學;圖文書,成長小說,方言小說,羅曼史,武俠小說,推理科幻奇幻文學;演說文章,墓碣文,國文教科書,網路詩歌;文明戲,地方戲,黃梅戲,先鋒戲劇,話劇;翻譯,印刷術,木刻藝術,電影,報紙……
本書涉及事件——
五四白話文運動,晚清維新,太平天國之亂,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大躍進,文革,香港回歸……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豐富畫卷。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譯者簡介
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本書作者(依姓氏筆劃排序,作者簡介請見書末)
方秀潔(Grace S. Fong),王仁強(Richard King),王安憶,王宏志,王敖,王斑,王智明,王蒙,王德威,王曉玨,王璞,王麗麗,古艾玲(Alison M. Groppe),古柏(Paize Keulemans),田曉菲,白安卓(Andrea Bachner),白睿文(Michael Berry),石井剛(Ishii Tsuyoshi),石靜遠(Jing Tsu),伊維德(Wilt L. Idema),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安敏軒(Nick Admussen),安德魯 F. 瓊斯(Andrew F. Jones),朱天心,江克平(John A. Crespi),何曼,佘仁強(Kyle Shernuk),余華,吳文思(John B. Weinstein),吳盛青,吳漠汀(Martin Woesler),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宋明煒,宋偉杰,李如茹,李娟,李浴洋,李海燕,李惠儀,李雯心(Casey Lee),李奭學,李歐梵,李潔,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杜愛梅(Amy Dooling),汪暉,沈雙,阮斐娜,周文龍(Joseph R. Allen),周成蔭,周慧玲,周蕾,林姵吟,林培瑞(Perry Link),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金環,哈金,姚錚(Steven Yao),施開揚(Brian Skerratt),柏右銘(Yomi Braester),柯夏志(Lucas Klein),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洪子誠,胡志德(Theodore Huters),胡纓,若岸舟(Andy Rodekohr),唐小兵,唐麗園(Karen L. Thornber),夏曉虹,奚密,孫康宜,徐蘭君,殷海潔(Heather Inwood),涂航,班傑明.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高嘉謙,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張建德(Stephen Teo),張英進,張誦聖,莊華興(Chong Fah Hing),莊愛玲(Eileen J. Cheng),莫言,許潔琳(Géraldine Fiss),陳大為,陳小眉,陳平原,陳建華,陳思和,陳國球,陳婧祾,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陳毓賢(Susan Chan Egan),陳榮強(E. K. Tan),陳綾琪,陳廣琛,陳濟舟,陳麗汶(Jessica Tan),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傅朗(Nicolai Volland),勞倫.哈特利(Lauran R. Hartley),彭小妍,童慶生,舒允中,費南山(Natascha Gentz),賀麥曉(Michel Hockx),賀瑞晴(Kristine Harris),黃心雅,黃淑嫻,黃愛玲,黃詩芸,黃樂嫣(Gloria Davies),楊小濱,楊海倫(Helen Praeger Young),葉月瑜,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葉維廉,董啟章,廖炳惠,劉秀美,劉奕德(Petrus Liu),劉劍梅,蔡建鑫,蔣暉,蔣維國,鄧津華(Emma J. Teng),鄧騰克(Kirk A. Denton),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黎子鵬(John T. P. Lai),橋本悟,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錢理群,錢廣昌(Clint Capehart),錢穎,應磊,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謝永平(Pheng Cheah),鍾秩維,韓子奇(Tze-ki Hon),韓南(Patrick Dewes Hanan),韓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韓嵩文(Michael Gibbs Hill),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簡夏儀(Har Ye Kan),魏愛蓮(Ellen Widmer),魏豔,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羅鵬(Carlos Rojas),關詩佩(Uganda Sze Pui Kwan),蘇文瑜(Susan Daruvala),蘇和(Dylan Suher),蘇真(Richard Jean So)。
【預購】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蒲實、丘濂
平常價 $34.00從唐朝多元豐富的文化,領略生活之美,回到騷人墨客獨領風騷的夢幻朝代
穿越唐朝,美食珍饈在舌尖上飛躍,桃面花靨落金鈿,胡姬賣酒舞助興,文人雅士鬥詩歌,是文化鼎盛的黃金時代。
*全書共有七十六幀壁畫、人物肖像、金玉器、唐代樂器、古蹟城市、古書字畫等精美彩圖。
唐朝之美,美在城市各有風情,服飾豐富多采,文人墨客宴飲賦詩,信仰兼容並蓄。它的美獨出於中國其他朝代,具有獨特的氣質,生活在大唐,成為現代人傾慕古代文化最美好的想像。
唐朝以上國自居,領土遼闊壯美,善用他族管理邊疆事宜、任為朝卿,允許各族往來貿易、居住,對外來文化從不排斥,隨處可見胡餅、胡器,漢胡夾雜自在穿梭。受游牧文化影響,女性地位較為平等,可著男士胡服,腰佩短刀、打火器等器玩,在當時蔚為風潮,妝容衣著也變化多端。盛唐詩歌最盛,鬥詩鬥酒,行令助觴,燭光香霧,男女同席,歌聽雜作,胡樂胡舞助興。胡風與漢文化的雜融,造就唐朝奔放飛揚的氣質。
遊歷三城,帝都長安,曲江池、樂遊園,是皇家與平民遊宴之地,俯視京城,盡收眼底,坊里市場四方珍奇皆所齊集,路上有進京趕考士子,波斯、大食胡商與各國僧侶,蕃坊中各國僑民依照各自的風俗信仰生活,為世界級的大都市。揚州富庶繁華,河道縱橫,是盬商、茶商、手藝人的商業天地。廣州充滿異域風情,南方林邑、爪哇、僧伽羅人漫步其中,檀香、茉莉、廣蒮香氣撲面而來。與世界接軌的唐朝,沒有思想束縛,寬容大度,承載遠方而來的物料、文化、信仰,展現自信與雍容,一派繁盛。
盛唐萬千氣象,至今仍留在詩歌、壁畫、金玉器、唐三彩、歷史遺址中,令世人憧憬傾慕。此書以城市、唐詩、酒文化、女性、胡風、美食等主題,細繡唐人生活裡的諸般文化、生活美學,重現它的盛世風華,以夢回大唐。
蒲實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學士和碩士,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雙學位學士。《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出版有圖書《大學的精神》(合著),發表封面報導〈最美的數學:天才為何成群到來〉、〈「一戰」百年啟示〉、〈郎朗:天才的冒險〉、〈伊朗:被曲解的文明〉、〈從卡薩布蘭卡啟程〉、〈看懂大英博物館:在一座建築裡思考整個世界〉等。
丘濂
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美國貝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碩士。二○一○年正式加入《三聯生活周刊》,現任主筆。寫作領域廣泛,愛好美食、博物和傳統文化,專注城市發展和消費趨勢變化。出版有圖書《匠人匠心》(合著),代表封面報導有「環球尋味」系列、「夏日美食」系列。
【預購】我香港,我街道◎香港文學館編
平常價 $37.00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
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
胡晴舫、張曼娟專文推薦
本書源自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收錄五十四位香港作家書寫香港街道的文章,內容依地區劃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不僅寫街道故事,更寫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常民生活,建構出一個風貌繁複的香港,讓讀者得以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表象與內裡。
作家跨世代、作品跨文類,能讀到台灣讀者熟悉的作家西西以細緻工筆描繪居住多年的土瓜灣道,作家韓麗珠寫童年記憶而勾勒出昔日香港社區樣貌,也可讀到作家鄧小樺、鍾耀華描寫反送中運動的香港街道催淚彈布袋彈胡椒槍齊發的實況與感受。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顏純鈎、崑南、劉偉成、關天林、黃怡、蔡炎培、方太初、鍾國強、呂永佳、伍淑賢、何秀萍、曹疏影、黃燦然、蘇苑姍、王良和、梁璇筠、陳滅、陳慧、黃裕邦、鄧小宇、韓麗珠、謝傲霜、西西、唐睿、鄭政恆、陳麗娟、池荒懸、胡燕青、余婉蘭、鄧小樺、查映嵐、葉輝、王樂儀、梁莉姿、陳苑珊、陳曦靜、李維怡、廖偉棠、袁兆昌、馬國明、劉綺華、麥樹堅、鄧阿藍、可洛、洪曉嫻、陳德錦、淮遠、王証恒、周漢輝、張婉雯、樊善標、盧勁池、鍾耀華、李智良。
本書作者年齡由八十多歲至二十多歲,風格各異,有現代主義者如崑南,平白天然如西西,傳統古雅文風如陳德錦,概念跳脫如黃裕邦,考究如劉偉成,奇詭如廖偉棠,多變如關天林,九十後青年作者如王証恒、王樂儀、梁莉姿特別能呈現出他們的生存狀態;部分人如葉輝、鍾國強、胡燕青等早有累積大量地方書寫的經驗,也有池荒懸、李智良等以抽象、「非地方」的概念性先鋒作品。能讀到鄧小宇、何秀萍、韓麗珠、袁兆昌等著名作者不常提起的昔日記憶;也可以在伍淑賢、張婉雯、可洛、劉綺華等的小說中,進入香港平民紛繁的生活甘苦。
各界推薦
言叔夏、胡晴舫、崔舜華、馬家輝、張曼娟、董啟章、蔡珠兒、楊佳嫻
台港作家共同推薦
香港人有多愛香港?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已經說明一切。《我香港,我街道》這本書,會讓你也愛上香港,愛她的歷史,她的氣味,她的榮光。——張曼娟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胡晴舫
這是一部在城市的高原景觀中長出根莖的精神地圖史。以過去的記憶作為路標,以此時此刻的街衢作為戰壕。讀這本書,有時我會依沿著街巷斜坡的傾斜角度,彈珠一樣地被滑進一個隱密的密室,觀看一個全景幻燈的香港。——言叔夏
打從讀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想香港了。往日走過的街闀書店茶餐廳寫字樓,跑馬燈一樣在腦海裡冒泡泡。我想著旺角中國冰室的凍鴛鴦和黑白磁磚地,想著凌晨深水埗蒸氣騰騰的粥麵攤,想灣仔山坡路上的藍屋美味燒臘滑膩粥品,想北角地鐵出來整排壓進眼眶的唐樓,想著中環半山手扶梯上的王菲,雙舟橫擺的蕩蕩漾漾南生圍。想得欲淚欲笑,思念成灰。《我香港,我街道》藉著虛構的(小說)、紀實的(散文與地誌)、隱喻的(詩)各種路徑,重新抵達一個意識豐滿血肉飽滿的香港,一個擁抱無數故事空間與生活碎角的香港。那是一座任憑怪手暴警催淚瓦斯橡膠子彈也無法須臾摧毀動搖的金剛不壞之城,只要我們還擁有記憶,只要我們維持住呼吸,此城便永在而無敵。——崔舜華
香港文學館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4 年香港文學生活館開設以來,每年舉辦不同活動、課程及展覽等,並與多個機構合作企劃,為社會提供文學相關的服務。香港文學館是一個正努力茁壯成長的文學藝團,立足文學本位,同時謀求拓展文學的邊界,現時擁有全職員工十多人;自家所創文學節慶「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分別獲得 2015 及2018年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推廣獎。近期籌辦之活動及計劃包括: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虛詞.無形」文學發表媒體平台、《方圓》文學及文化季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及西九自由約等。
【預購】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香港文學館編
平常價 $27.00外地視角的香港書寫
【他們的香港記憶中,有一條街,有一個人,始終閃耀著動人光點】
如有一個地方,去了無數次都好像首次踏足,猶如不斷變化的迷宮,那就是香港。——袁紹珊〈天神與天后〉
若一個城市的語言能法術般使草莓變成梨,它大抵沒有辦不到的事。傾城之際,那梨自己就是自己的神蹟。——言叔夏〈維多利亞港的梨〉
【香港文學館主編《我香港,我街道》續作】
《我香港,我街道》集合54位香港本地作家書寫香港街道,出版一年後,續作《我香港,我街道2》更引入外地視角,輯一「我的城裡有你的街」邀請曾經或當時居於外地的作家寫書寫與香港一條實存街道同名的外國街道,穿透名字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瞭解香港與外界的無形聯繫,例如台灣作家房慧真寫灣仔的太原街與台北的太原路,胡晴舫寫香港的第三街與紐約曼哈頓的第三街,澳門作家袁紹珊寫澳門天神巷與香港天后廟道。輯二「那裡的香港人」邀請居於外地的作家,寫香港一條實存街道上的一個人,包括台灣作家言叔夏、黃麗群、楊佳嫻、騷夏,與現居外地的香港作家廖偉棠、洪昊賢、沐羽、惟得等人。除了專業作家,輯三「我城漫遊」的作者群亦有香港舞蹈家、政治人物、社區工作者與素人學生,更能顯香港日常生活與庶民視角。
本書繼續發掘這個城巿的多樣性,埋在熟悉之下的陌生,或隱或現的紐結;而它與第一集的差別在於,為「香港本土」引入了更多的海外維度,在更多的對照與差異之中,想像連結與共同,面對我們離散的本質。——鄧小樺(編者序)
斷續看著新聞,斷續看著這些書寫香港的文稿;忽然覺得篇章如藥,鎮靜心神,又似旌幡與秘帖,招魂。——陳慧(推薦序)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房慧真/胡晴舫/袁紹珊/黃愛華/游靜/楊彩杰/廖偉棠/鄒頌華/甄拔濤/駱以軍/盧燕珊/李智良/言叔夏/沐羽/洪昊賢/寂然/惟得/黃麗群/楊佳嫻/楊天帥/廖偉棠/騷夏/李儀/李顥謙/黃裕邦/馮敬恩/王樂儀/袁嘉蔚/陳偉森/黃大徽/黃敏華/黃潤宇/曾詠聰/蘇朗欣/蘇偉柟
各界推薦
陳慧(作家)專文推薦
沈旭輝(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馬家輝(作家)
崔舜華(作家)
張曼娟(作家)
董啟章(小說家)
潘源良(作詞人)
——港台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香港文學館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4 年香港文學生活館開設以來,每年舉辦不同活動、課程及展覽等,並與多個機構合作企劃,為社會提供文學相關的服務。香港文學館是一個正努力茁壯成長的文學藝團,立足文學本位,同時謀求拓展文學的邊界,現時擁有全職員工十多人;自家所創文學節慶「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分別獲得 2015 及2018年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推廣獎。近期籌辦之活動及計劃包括: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虛詞.無形」文學發表媒體平台、《方圓》文學及文化季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及西九自由約等。
【預購】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紛擾年代,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每日一冷(繪者:李桃)
平常價 $24.00★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
每日一冷集結全新七十則臺味滿溢、巷口飄香的島嶼蒐奇冷知識,
收錄翻遍課本找不到的史地故事、整理阿公阿嬤老記憶的風俗事典、
分享知道這要幹什麼的生活趣聞、傳遞這塊土地一家人的族群文化。
誠摯地再次邀請舊雨新知、街頭巷尾踴躍前來注文比較!
收錄:
‧護家盟不要看,你知道LGBT的朋友們也有專屬的月老嗎?
‧全臺灣職等最高、管最寬的陰間公職人員是哪位?
‧推廣拒菸「董氏基金會」的董氏並不是董事?
‧為什麼臺灣的街頭巷尾總能經常看到燒臘店?
‧一場時間最長的研究生口試,不但有吃有喝又開趴?
‧中華民國的五院中有一院曾經在廟裡辦公過
‧過年必聽的〈恭喜、恭喜〉一開始並不是用來賀歲的!
‧一起來看不必穿古裝也可以演的歌仔戲
‧中秋烤肉習俗真的是烤肉醬廠商的陰謀嗎?
‧對抗進擊的巨人,原住民同胞的神祕武器
……等。
盼與你一同重新找回對生活的關愛與好奇心!
我們期待知識不應該是艱澀難懂、只有少數人知曉的繁瑣資訊,
而是能落實在生活中,透過你我交流,分享互補即時更新的情報!
推薦人
怪奇事物所──所長
盛浩偉──作家
焦糖 陳嘉行──喜劇演員
葉郎──文字工作者
每日一冷
一群愛智的寫作者。自2012年由臉書粉絲專頁開始創作,並於2015年成立網站,目前團隊共有十餘人,各來自不同領域,努力寫作中,希望透過一天一則冷知識,達成「A cold a day, Keep knowledge on the way.」的宏大志願。於2016年出版《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期許能用深入淺出、簡單詼諧的方式,搭起有趣生活表象和深遠理論背景之間的橋樑。每日一冷從生活中不一定很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發掘出「冷點」,除了增進朋友之間的談天話題,也相信可以將小至生活智慧、文化風采,大至宇宙科學領域的普及知識推廣給更多人。
一般人認為沒什麼的冷知識,但卻有可能是能影響你周遭環境、社會的重要常識。我們期許自己能成為台灣知識貧脊的一劑強心針。透過簡單的概念或事件,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一件世界、或是台灣的普遍現況。分享冷知識不單單只是有趣而已,也希望能激起公民社會更多的討論。
繪者簡介
李桃
大學讀的是設計,後來才發現自己對畫畫比較感興趣,
所以飛去美國念了插畫研究所,主修童書繪本,
也合作過一些以童書或可愛圖像風格的插畫專案。
於2014年中創立「桃色壞男孩」插畫粉絲專頁,
2017年出版同名圖文創作《桃色壞男孩》。
【預購】冷萃咖啡學:用時間換取水滴、冰滴、冰釀的甘醇風味◎王維新
平常價 $32.00胡炎松
從小跟隨父親接觸盂蘭勝會,經歷勝會的變遷,常到潮汕聚落,考祭祀問風俗,追尋遺忘文化。現任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副主席,擔任盂蘭文化節總統籌、香港潮州商會文化事務委員會主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理事、西貢區盂蘭勝會秘書長。著有《西貢區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及 《破解盂蘭迷思》。
繪者簡介
Stella So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系,以畢業作品動畫《好鬼棧》獲得二○○二年第八屆香港獨立短片比賽動畫組冠軍及獲邀參展多個國外電影節,以九宮格和香港舊區醃製出對香港文化的懷念與期望。出版書籍包括《好鬼棧.不可思義的戰前唐樓》、《粉末都市.消失中的香港》、 《老少女基地》、《老少女心事》、《老少女之我是村姑!》、《五湖四海家常菜 —— 廣東及華南地區》及《五湖四海家常菜 —— 華北東南亞及東歐地區》。
【預購】我台北,我街道◎胡晴舫主編
平常價 $28.00他們的故事,我們的台北
不需要等到失去才來懷念,也不用搞什麼偉大的文學排場,
今日,且讓我們談論台北吧,像坐在我們心愛的小酒館裡,有一搭沒一搭,彷彿沒有明天地。敬我們的台北。──胡晴舫
二〇二〇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既對香港社會深具意義,同時也引發了在台北的我們重新思考台北之於我們的意義。
本書由作家胡晴舫擔任主編,集合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二十位作家的全新創作,他們各自以詩、散文、小說書寫記憶中的台北街道。小說與詩提煉出意象,散文貼近個人記憶與生活,不同文體、長度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就像散步每一條街道感受到各自獨特的氛圍。
焦元溥寫消失的羅斯福路唱片行,馬世芳寫來不及參與的麥田咖啡館,張亦絢寫她的木柵路,崔舜華寫她的潮州街,吳鈞堯寫他的重慶南路,何致和寫永遠在他心底流動的西藏路,馬欣寫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王盛弘、羅毓嘉在這座城市私藏了他們的男孩記憶,郝譽翔在椰林大道度過了她的憂傷青春,以曲折方式學會在台北安置自己的馬翊航、王聰威,更有陸穎魚在台北街頭思念香港,顏訥在往生者帶領下探索她不知道的台北,陳雨航在文章不斷叩問,自己是否是台北人?而被言淑夏形容為春天繼母的台北街道,也有楊佳嫻的236公車呼嘯而過,裡頭住有陳宛茜認識的清朝耆老、陳又津描寫的公娼,以及駱以軍眼中身懷內力的各路高人。除了作家視角,更有來自法國的攝影師余白,用鏡頭拍攝他安身立命這麼久了的第二個家。閱讀他們的台北,讓我們更深刻了解這座城市。
*本書參與作者
言叔夏/焦元溥/張亦絢/駱以軍/郝譽翔/崔舜華/王聰威/楊佳嫻/羅毓嘉/王盛弘/吳鈞堯/陳宛茜/馬世芳/馬翊航/陸穎魚/馬欣/何致和/顏訥/陳又津/陳雨航 (依文章順序排列)
*內文摘句
對某個時期的我而言,台北的許多地方都是空島。島與島中間的街道隱沒在銀河裡,長滿星叢的蔓草。每次抵達那些島,感覺都是划船去的。──言叔夏
若有任意門,我真想回去當年的羅斯福路,再從辛亥路走到公館站牌,看看唱片行裡的老友與論敵。雖然忘不掉,再見一次也很好。──焦元溥
許多台北我不曾探過,有時還喊不出名字的山林街巷,想想都是往生者帶我去的。──顏訥
我曾與母親興奮地從曾熱鬧的天母西路喝完下午茶,然後坐公車285與許多人到誠品那站下,再信步到老奶奶還在坐店時的「九如」,吃碗道地的餛飩與菜飯,是我與母親曾經最習慣的週末過法。──馬欣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陳柔縉(作家)
詹宏志(作家)
鄧小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下次再有人問我是否熱愛這個城市,一如既往我仍會回答説:大概星期二、四、六感到喜歡,但可能星期一、三、五覺得討厭吧。而現在終於可以再多加一句話了——剩下的禮拜天,我將享受翻讀這樣一本共同書寫台北的絕妙佳作。我城若可愛,此書為明證。然後,每天繼續沈浸自己的街頭巷弄,慢慢散步,好惡相隨;細細感受,千姿百態。──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因為這本書,我和台北,我生長也將終老於斯的台北又邂逅了一次。沒錯,老台北人如我,在閱讀的當下,又把台北走了一遍,不是地理上的,而是靈魂、心理上的。這幾位作家,有舊識、有新交、也有心儀良久卻未謀面的。其中陳雨航年紀最大,比我還長一歲,真罕見。又津恐怕是最年輕的,卻寫出一篇老得不能再老的故事。
緣分真是難說,一年前誰會想到把這麼多可愛的老中青「台北人」聚在一起。如果不是胡晴舫待過香港那麼一陣子,如果不是蕙慧求文若渴,這本書怎會問世?如果不是我們不知要怎麼疼、怎麼惜的「台北」的無所不包,他們又怎麼會聚在一起?
多可喜,香港先有了《我香港,我街道》,接著又有了我們的《我台北,我街道》。港、台兩地間文壇的相互牽引,於此也可見一斑。──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胡晴舫說《我台北,我街道》是被《我香港,我街道》系列所激發,作為香港作者感到與有榮焉。城巿與城巿本來相連,而我們在大疫之年來到了阻隔的年代。只有文學與記憶,守護著情感的真實。幾年前一次大選之後,有篇報章的評論說台北已成香港以至華人的精神家園,其立據乃在於此城展現了民主與生活的可能。文學並不擅於諂媚唱好聚眾,而是在書寫差異之中,一再摸索某些不能到達又不能捨棄的情感交結,成為了自己地方的陌生人後,我們才更學會愛這個地方。本書裡寫到的街道我去過的不及一半,但書中所有作者都是作為香港人的我,非常期待閱讀的作者。我希望在他們筆下讀到台北,就像我想念我在台北,每次夜行滑翔而過,路邊踞坐恍惚對視的街道,我想念它們一如想念自己剪掉的髮。──鄧小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
胡晴舫
台灣台北生,文學、戲劇為根,住過香港、上海、東京、紐約以及巴黎等九座城市,寫作觸及全球文化現象,觀察大城市生活,直陳人類生命的本質,著有《旅人》、《濫情者》、《無名者》等書,其中《第三人》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群島》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首獎。
【預購】春藥:從神話、宗教與社會,探討人類服用春藥的文化意涵◎穆勒—艾貝林、瑞奇(Claudia Müller-Ebeling、Christian Rätsch)(譯者:汪洋)
平常價 $29.00 優惠價 $23.00討論春藥與性別的關係、春藥的歷史角色
挑戰當代理性背後的愛欲禁忌與春藥認知
情慾世界有太多神祕、痛苦、憂鬱,或無能為力,遂有了情慾操控。
人們希望有一種藥物能使自己被癡想的人所愛,能使自己有無比的雄風,也希望藉著藥物擴大性神經感覺的能力,至於最敗德的,則是一直尋找藥物來使對方變成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的對象。但,春藥是藏在血液裡?還是腦袋中?只有對春藥有正確的認識,並對異文化有正確的理解,有春藥效果的植物才能展現真正的功效。
本書針對內服或外用,有助性慾之物的定義,尋訪各個文化社會古往今來,使用過的方法與藥物、食物,千奇百怪,無奇不有。作者不帶任何褒貶,不具效能說明,只是平實地報導何種文明何種時代,曾用過何種手法技巧、藥草植物、動物昆蟲,作為提升性慾的方式。
中國最早使用春藥是在兩千一百年前,漢文帝時代就開始了。在古代,春藥是神明的植物,也是神明的神聖飲料。而當代科學卻僅採取不同文化的春藥,切除了春藥與原來文化圈的關係,結果這些春藥的有效成分,包括嗎啡、安非他命、古柯鹼,搖身一變成為毒品。神聖的植物墮落人間,成為通俗的化學物質後,這些原來在宗教儀式中擔任重要角色的物質,已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此下去,神明將從人的身體中完全撤離。如果現在人類的體內仍然存有神明的話,那麼神明最歡喜的滋養莫過於春藥了。有春藥效果的神聖植物,喚醒人類內在的諸神,讓祂們歡喜、快樂。神明的覺醒便是認知,神明的活動便是歡愉,而神明的殿堂就是人類的肉體。
【預購】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全套)◎黃秀玲
平常價 $57.00編者單德興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亞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者,出版多本論述、訪談與編著。本書是他繼《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上下冊(允晨文化,2012, 2013)之後另一大型編譯計畫,邀請二十二位相關領域學者與經驗豐富的譯者共襄盛舉。過程中作者、編者與譯者密切互動,每篇譯稿均經作者多次校讀,並附加按語說明背景與要旨。各篇依出版先後順序編排,以凸顯作者的學思歷程,輔以分類目錄,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書末特製英漢人名對照表與索引,以利檢索。
本書為太平洋兩岸學者通力合作的具體成果,一卷在握,不僅能認識一位亞美與華語語系文學研究先行者的畢生心血結晶,且對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與研究主題能有鳥瞰式的了解。
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榮休教授,致力於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近三十年。於香港出生及就學,二十歲赴美,獲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學士、史丹福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後又得舊金山州立大學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碩士。教學、研究及著作範圍涵蓋:華美移民雙語處境及英文學習、美國多元移民語言情況、亞美意識與文學典律形成、自傳文體、女性主義、性別與種族、階級、國族與文化間之互動、英文及華文華美文學、離散與跨國、中國崛起之文化影響等。
編者簡介
單德興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三次),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科技部一○八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越界與創新》、《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等;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擺渡人語》;譯作《美國夢的挑戰》、《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等;編有《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上下冊、《他者與亞美文學》、《華美的饗宴》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從留學生到華美人: 我的心路與學術軌跡
黃秀玲
我是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族裔研究學系亞美研究學程(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Department of Ethn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a)。過去近三十年來,我發表了好些有關華美和亞美文學的論文,其中大部份用英文撰寫;把它們翻譯成中文結集出版,是我多年的心願。今天,在編者單德興與多位慷慨的譯者熱心協助下,《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亦將很快面世。對我個人來說,這當然是很欣慰的事。對華人世界的學者,我希望藉著《華美》獻上小小的一點心意,讓更多讀者認識、欣賞和研究華美文學豐富的作品,獨特的歷史情境,與繽紛跳躍的文化內涵。
我與亞美(特別是華美)文學的關係,是我個人與專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種種歷史因緣,在本文集末收錄編者與多年好友德興對我的訪談錄中已有詳述,此處不贅。簡略地說,作為一個在香港英國殖民地時代二戰後出生長大、大學來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並終於居留下來的文學教師與研究者,我曾經面對如何結合個人價值觀和專業興趣的困惑:「在地」的我,在美國是公民又是弱勢族裔的我、以教文學為生的我,怎樣看待並協商出一種不囿於緬懷過去、真正「在地」的社會身分和文化屬性?發現「亞美」這個觀念,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它符合歷史嬗變,承先但又前瞻,彈性而多元化,能激發新文化動力,鞏固整個亞美泛族裔社群。「亞美」屬下的「華美」,更與我息息相關。在無情的「非中即美、非美即中」兩難之下,它向我顯示了第三個可能,開展第三個空間(所謂 The Third Space),也為移民的後代指出前景寬敞的可行之路。這是本文集命名為《華美》的理由之一:向一項我對之投入了深厚感情與心力的志業致意。
以「華美」而非「美華」為名,也另有深意。華美文學包含英文與中文作品,中文部份何以名之,牽涉到許多問題, 不但是近年學者爭論的焦點,最終更是地緣政治及文化認據(cultural claims)角力的場域(本文集中數篇文章會詳論)。一九八○年代早期我初入行時,居美華人作家以中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在美國學術界沒有什麼地位。當時一九六○年代開始興起的「留學生文學」確實在美國留學生間引起很大共鳴, 在台灣、香港都有廣大的讀者群,但獨鍾「偉大中華文化傳統」的美國漢學家對之不屑一顧;而年輕的新創學門「亞美研究」,其創始人多是美國土生土長的亞裔,當時的文化批評偏重英文書寫,華裔批評家讀得懂中文的少之又少。我開始在 美國研究華美華文文學時,前輩中只有譚雅倫(Marlon K. Hom)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並選譯早期廣東華僑的歌謠。而中國大陸在封閉的年代,文學工作者另有他們自己的關注,美國的華文作品並非優先考慮之列。粵語有句有趣的俗語─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可以借用來形容我在行內近三十年來,見證了華美華文文學地位的巨大改變。這樣說絕無居功自認先驅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浮浮沉沉,由許多物質條件決定,並非僅取決於「文學價值」;學門的興衰與研究對象亦然,學者的求知慾畢竟大部份在社會體制內進行,因此與時俱變。在作品面世之初,或批評家研究之初,未來的局面是很難預料的。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的演化、中國的崛起、學術界對「多元」、「駁雜」、「邊緣」文化現象的關注等等因素,這些在學術界曾經「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作品,現在成了國族論述與批評實踐「爭」的對象。在眾說紛紜、認據繁多的當下,我選擇用「華美文學」一詞,是為了強調「華」人在「美」的「在地性」、歷史性;向華美文學傳統致意;並且肯定亞美批評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發展出的傳統。
「華美」與「美華」,只是一字之差,但「美華文學」有點將之視為「中國文學眾多旁枝末節之一」的意味,如全球其他「化外」的「馬華文學」、「星華文學」等。你可能會問, 我寧取「華美」,豈不是成了「美國中心」?那又好到哪裡? 依我看來,「華美」論述與美國其他有色人種族群一樣,另有其弱勢族裔經歷的根以及論述傳統,並沒有「萬川歸源」、「百鳥朝鳳」的意味,此點與「美華」論述不一樣。當然,亞美論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自一九六○年代創立以來,已隨著同志運動、移民人口與通訊科技變化、全球化、生態/環保意識提高等許多因素一直自省、演變。即使如此,我覺得在這個歷史時刻,作為亞美論述的一部份,「華美」視角代表了某些不受各種「主旋律」重視的族群,其存在仍然有其需要,值得我們記取。華文文學所「在」之「地」,並不比華文作家在中國所「在」之「地」更狹窄或更貧乏;評估作品值得研究與否,學者的視角和理論基礎、對作品的尊重、閱讀的細緻等等都是因素。
「華美」一詞在未為學界廣泛採用時,翻譯 Chinese American 時往往把「族裔」與「國籍」分得很清楚,成為「華裔美國」。Asian American 則為「亞裔美國」。但德興二○○一年提出,單用「華美」/「亞美」,可以保留其「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此言甚有見地,為《華美》這個書名增添一層豐富意義。畢竟亞美文化國族主義在一九六○、七○年代提出「亞美」這概念時,已經有「創造性的模糊與包容」的意味。正因其彈性與不確定性,才能激發和容納爭議,才能隨著社群與大環境的轉變不停產生歷史意義。
最後,「華美」有「美麗」、「華麗」的意思。我以之為書名,是想強調華美文學的豐饒內容和文采。借用我以前一本著作─《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 ─的修辭,華美文學並不只是「必須」─離散漂泊、落魄懷鄉、生活困頓、寄人籬下、身分無著等等克難情境─逼出來的悲聲,也不只是文化孤兒的粗陋嘗試(它像其他任何文學一樣有良有莠)。華美文學也是「奢侈」:它是許多經歷不同、感知各異的作家體察人情世情、關懷社會眾生、發揮才情與想像力、追求美的境界和進行自我完成的「華美」產物。
基於種種歷史因素,亞美文學以亞裔作家(包括華裔)用英文撰寫的作品為主,其有關研究已進行了半世紀。機緣巧合,我算是較早(絕不是最早)加入此一行列的學者,出過專書及論文,並主編(或合編)了一些對同行與學生有用的文集和工具書。因為職業環境的需要,這些學術著作多以英文發表。亞美文學研究近三十年來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在我的論文的研究題材、理論基礎、分析方法等中反映出來。
至於華裔作家以華文寫美國生活的作品,一般來說在美國學術界起步則較遲,批評家數量亦較少。雖然我在一九八○年代已經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但在文學批評領域出版的第一本書─所謂「長聘著作」(tenure book),指在美國大學若要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從而獲得終身職,除了學刊論文外,必須出版一本專書─是只聚焦於英文亞美文學作品的《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其中歷史緣由,書末的訪談錄有描述,此處不贅。但我其實一直在關注華文華美文學,尤其是取得終身職以後,陸續累積了好些分析華文作品的論文,雖散見各地學術期刊,但都圍繞某些主題和視角,並呼應及更新了我入行初期的見解。將之結集成為專書,為華美文學整體研究作一個較全面的交代,是我的心願。
不過我升等之後,行政、研究生輔導與論文指導工作增多,個人生活也出現了大改變:做了「高齡高危產婦」生下二女兒,搬了家,長時通勤令我疲於奔命。雖然勉強繼續參加專業活動和保持起碼的學刊論文出版量,但出版專書的計畫始終無力落實。美國一般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但我未到這歲數已經身心俱疲,決定在二○一○年提前退休。
就在這個當兒,「貴人」德興出現了。他是台灣引進華美與亞美文學研究的關鍵人物,著作質量、魄力與影響力都只可以用「驚人」來形容,是我非常敬佩的學者。自從一九九五年認識以後,他對我多方提攜,亦師亦友(雖然我癡長他好幾歲,但「師」是他,不是我!);二○○五至二○○六年,他在我的邀請下到柏克萊加大擔任訪問學者,訪談我時已談過出版研究華美華文文學專書的可能性。二○一四年夏,德興在柏克萊加大第二次應邀做訪問學者,感謝他的美意,一次餐聚時主動問我有沒有意願出版論文集,內容打算涵蓋英文與中文的亞/華美文學,比我原本構思的還要大規模和全面;除了幾篇不適合文集範疇的論文外,簡直就是我的全集了。
很感激德興慷慨提出自願擔任編者,提議把我多年來的論文結集,邀請台灣學者義務翻譯,並聯絡出版社付印。我當然喜出望外。我曾考慮過由自己翻譯,但自知精力已大大不如前,至於聘請專人翻譯,則缺乏財力:退休後研究經費已所剩無幾。
德興坐言起行,馬上著手安排,而各位老師也非常爽快應允,極有效率地把論文譯出。只慚愧我慢手慢腳,耽誤到現在才修訂好。李安導演的《推手》中,老父(郎雄飾)有一句形容媳婦的話:「她這人本事不多,毛病卻不少」,我一聽大笑:「這就是我了!」這幾年雖然託賴沒有大的健康問題,但隔三岔五就發些不傷要害但又耗掉許多精力與時間的小病,要不就是俗務纏身,又為了補償在職時的失衡,捨不得放棄與家人多相處的機會,修訂譯文的進度很慢。這是我要向德興、各位譯者以及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誠懇告罪的。此外,因為我退休時早已放棄出版專書的計畫,多年來搜集華美華文文學的藏書和有關資料(連同許多華美英文文學作品),也大部份通過劉葵蘭(當時在柏克萊加大當訪問學者)捐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餘下的不多,也比以前散亂。這點疏失,連累到譯者與助理們無端添了好些查考與核正的工作, 歉甚。
我知道德興在編輯《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Global Identities, Local Voices: Amerasia Journal at 40 Years)兩冊時已經筋疲力倦,預備「金盆洗手」了。今次蒙他再度慷慨承擔編輯《華美》,從策劃到與允晨文化接洽出版、從動用他的人脈和聲望邀請多位譯者到親自翻譯其中一篇論文,從收集稿件(翻譯老師們都準時交稿,要催的是我!)到校對等等,每一環節都費時費力。《全球屬性》尚有梁志英(Russell C. Leong)、唐‧中西(Don, T. Nakanishi) 二位合編,《華美》就只有他獨力推動。德興的序,是扼要、細心的導覽,將論文置入清晰的論述脈絡,推介不遺餘力。溢美之詞我固不敢當,但他的濃情厚誼,躍然紙上,實令我感激又汗顏。「大恩不言謝」,我只能用簡單的語言,向他送上由衷、至誠的感謝。
「貴人」除了德興以外,當然就是各位義務擔任翻譯的老師,加起來共有二十多位。他們中有些是認識多年的同行好友,有些未曾深交但在專業活動見過面談過話,更有素未謀面的教授、學者,每一位都對華美/亞美/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建樹甚多,往往獨當一面。這些學養、文才、資歷、學界地位、翻譯經驗俱備的同行,肯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文集無償翻譯,而我無以為報,備感惶愧,不知自己何德何能,能得到他們拔刀相助,助我圓夢?至於譯文有些改動的地方,多因我自己是作者,有時未免太拘泥於原文的說法,如有重「信/達」捨「雅」、因而辜負譯者心意之處,還望見諒。我在香港受的中文教育有限,中文的「產出性詞彙」(productive vocabulary) 比「接受性詞彙」(receptive vocabulary)小得多,只能寫出「有碗數碗,有碟話碟」水平的論述,說不上文采。翻譯老師們中英俱佳,為拙文生色不少。他們文筆風格丰采各異,並列一集而讀更見其趣。更有些老師替我加註和搜集新資料,更生並豐富了內容,實為額外的收穫。另外,有時為求全書中文詞彙比較劃一,譯者提供的翻譯可能有所改動;亦因避免註腳太繁瑣,我決定不逐一分類標明哪些是原文的註腳、我後來的補充,或是譯者的加註。此舉並無抹煞譯者心血之意。正文中若作小的改動或說明,不另與原文區分。
以下每篇論文之後有「致謝」部份,但幫助過我的人實在太多,如有遺漏,敬請原諒。此外,從個別譯者的電腦稿、到我的多個修改版本、再到清稿、付梓校樣,工序繁瑣;修訂過程中,首先要謝謝德興擱置對自己「金盆洗手」的承諾,親力親為參與,一絲不苟的精神令我動容。他幾位工作能力極高、經驗極豐富、態度極嚴謹的助理黃碧儀小姐、陳雪美小姐、張力行小姐,不厭其煩地幫助我把稿件化為資料齊全、格式劃一的成品,實在功不可沒。除了個別論文末已致謝過的人,又謝謝下面的朋友與助理有助於整冊的完成、或於「後期製作」期內不嫌通知時間急促,助我一臂之力:劉葵蘭、劉波、沈芳菲、李亞萍、鄧佩琪、石平萍、Rachel Haejin Lim。
最後,允晨文化出版公司致力台灣文化事業多年,蒙發行人廖志峰先生雖與我素未謀面,卻不嫌本文集市場價值有限, 慨然應允承擔其付印與發行,不勝感激。
多年來散見於多種學刊、文集的論文終於收歸一書,思路來龍去脈了然,有如看見散居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回家,共聚一屋簷下,我的欣喜筆墨實在難以形容。我曾經捫心自問,構思這個文集有幾分虛榮成份?最大的「孩子」都已過而立之年, 值得勞動這許多好友、同行幫忙辦「回顧展」嗎?虛心誠實反省之後,我覺得這個時刻出版《華美》,雖不敢完全排除敝帚自珍之心,但除了上述保持「華美」觀點不被消音這個意義外,也有一層歷史意義。從我入行的一九八○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今天,我見證了美國華美文學的演化,研究對象從早期廣東華人移民的歌謠,經二戰後唐人街左派作品以及「留學生文學」,到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各地移民來美的作家,理論思考涵蓋在地文化生產、弱勢族裔意識、跨國/跨界、離散、全球化等概念,與華人移民情境平行呼應。本文集可說是一種歷史軌跡。這也是我決定不大幅修改原文的理由: 人在局中時,往往未能看清歷史脈絡,撰寫時的盲點、誤判等都是學術探索中的一部份,就讓它留下吧。
全書收集二十六篇論文,目次依最先出版日期排序,並另附原文出處。近三十年的學術歷程,自然有可循的軌跡,顯現出某些重點見解的推進、開展,但內容亦頗多交錯之處。同一篇文章,可以有數個焦點;同一個主題,可能分數篇才能充分闡明。為方便讀者查閱,避免花時間前後翻看,目次後加上一些較細的分類以作輔助。
希望《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對華美文學研究者有點用處。
【預購】《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林春美
平常價 $26.00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和左翼觀點截然不同的馬華文學史。
《蕉風》誕生於馬來西亞建國前夕,不僅是大馬最重要的華文純文學雜誌,也是世界出版史上最悠久的中文文學刊物。相對於冷戰時代激烈的革命文學主張,《蕉風》站在「非左翼」立場,大量引介文學新思潮與世界文學,並提供文壇新人嘗試創作的舞台,捍衛文學的獨立性,為馬華文學留下可貴的遺產。由於只發表中文作品,也讓《蕉風》與大馬華人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一定程度地見證了華人在這個民族國家的處境。
《《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以歷史為經,人物為緯,藉由文獻收集與細膩分析,定位《蕉風》在馬華文學發展脈絡中的歷史座標。林春美通過南來文人的著述與理念,闡釋《蕉風》初期的「純馬來亞化」主張,並爬梳馬華新文學體制建立之歷程;繼而藉由分析60至7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觀照在蕉風椰雨中成長起來的本土第一代現代小說家。
名人推薦
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有成(前《蕉風》月刊編輯,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
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春美
馬來西亞檳城人,祖籍福建福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文學雜誌《蕉風》主編,現任博特拉大學中文專業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給古人寫信》、《過而不往》;論文集《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編有《鍾情11》、《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青春宛在》、《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合編)、《馬華佛教散文選(1982-2010)》(合編)、《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2000-2012)》(合編)、《爬樹的羊:馬華當代散文選(2013-2016)》(合編)、《野芒果:馬華當代小說選(2013-2016)》(合編)等書。
如何透過《蕉風》思考馬華文學――序林春美論文集
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馬華文學的研究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也不見得能做出有意義的成果。考驗的不只是訓練,還有想像力、洞察力,解釋的能力與創造的能力,那幾乎和寫作一樣困難。不多的大馬在地研究者中,林春美、莊華興和黃琦旺都是出色的例子。
近年因老輩凋零,藏書散出,集中在幾間大學圖書館,資料取得已經比較不是問題,或許也因此對研究者帶來更為嚴竣的考驗。數十年來,馬華文學近乎沒有改善可能的貧困,常使在地研究者受到疑似的傳染――如果貧困也能傳染的話。「傳染」當然不是個準確的用語。馬華文學的貧困是雙重的,評論和它的對象(作品)二者誰也超越不了對方,成了「命運共同體」。之所以如此,當然是有原因的;那原因,當然是歷史的、政治的。
林春美這本收集了多篇優秀論文的《蕉風》研究專著,恰恰是透過具體的個案,為我們闡明困境是怎麼形成的。
《蕉風》是大馬最重要也最長夀的華文純文學刊物,它恰恰誕生於馬來亞建國的前夕;在左翼是王道的年代,相對於那種種殺氣騰騰的革命文學刊物,它代表著「非左翼」;前者重視「革命」,後者重視「文學」自身;在冷戰的年代,後者被指控「綠背」(美援),而前者背後無疑有中共(有形無形的協助),紅背對綠背,兩者都深深的捲入政治。
把文學的美學面向視為頹廢,而以近乎絕對禁欲的態度操作名之為「文學」的事物,不知道自己行徑等同於自毀的革命文學陣營,沒能留下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品,應該說是毫不奇怪的。反之,雖歷經作風和理念不同的編輯,依然守護著文學自主性的《蕉風》(六○年代左翼馬華文學史教父方修在撰寫逐年的文學回顧時,可是直接把《蕉風》及其出版品略過去),倒是為馬華文學留下可貴的遺產。《蕉風》因此可說是「非左翼」馬華文學史的一個縮影。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和左翼觀點截然不同的馬華文學史。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張燕珠
平常價 $26.00通俗與經典◎陸潤棠
平常價 $26.00「通俗篇」的文章環繞着流行音樂與文化,「經典篇」的文章觸及文字及媒介表達的問題,結尾部份加入七篇有關「啓蒙與成長」主題散文和創作,構成一往事掠影的卷外篇。
這本集子的文稿都是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東扯西湊,毫無心理壓力下寫成。文體帶點像西方自十九世紀流行的Causerie味道,這種書寫又稱causeries du lundi,英語即 Monday Chats,具文藝性之餘,亦可下具家常,街談巷議,而不需服膺一般學院式的Publish or Perish 的標準,在人到「聽雨僧廬下」的境地,亦誠一樂事。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陳煒舜
平常價 $31.00新詩餘話◎黎漢傑
平常價 $31.00「輯一:支言」
收錄十六篇短評,以理論結合古今中外的詩例,表現出作者對詩歌別具一格的看法。例如〈語調的藝術〉講述艾略特關於詩的三種聲音;〈抓貓的詩學〉從有趣的「攔腰」抓貓法進入對寫詩方法的討論;〈小東西〉談論詩的題材和内容;〈字裏有人〉探討詩的内涵、作家和作品的關係等,巧為形容,情趣、理趣兼具。
「輯二:說辭」
收錄了八篇較長的詩選序文和評論文章,討論香港的詩、屬於城市的詩。以〈看房子——論香港新詩的「房子詩」〉為例,「房子詩」顧名思義與香港房屋居所有關,「房子」作為一個人為建構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空間,與土地、家庭結構、都市文化、社會形態甚至歷史記憶皆相關聯,文章探討了若干香港與房子有關的新詩,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等方面表現這個空間維度的大小人物、所發生的故事。房屋話題不僅表現香港的都市現狀和社會形態,「房子」更成了香港歷史文化的載體。
黎漢傑
曾任《聲韻詩刊》總編輯。
著有個人詩集《漁父》、《四月練習》、《詩經譯註》(合著),編有《2011香港新詩選》、《2012香港新詩選》、《2013香港新詩選》、《2014香港新詩選》、《長廊的短調——梓人小說選》、《李華川文集》等。
合編有《風媒集:周策縱翻譯詩集》、《周策縱訪談集》、《周策縱論學書信集》、《周策縱序文集》。
【預購】張愛玲課◎周芬伶
平常價 $26.00張愛玲留予後世的課題:恥感與敗德的兩難,有恥無廉乎?
她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彷如永無止境的魔考
三十年的探索詰問,創作課堂的經驗傳承
周芬伶梳理「讀懂張愛玲的十三堂課」
上卷「亂世之音」:從散文、傳記入手,循序深入短中長篇的張愛玲小說世界,品味歷百年不俗不舊的新穎,幾無間斷的寫作毅力,以及承先啟後、一個人完成好幾代人作品的獨特魅力。
下卷「喧赫家聲」:張愛玲所來自的家族是新舊時期中國的縮影,家族的衰落象徵一個時代的黑暗,欲貼近她的內裡,非得從她龐雜糾結的家世著手,方能體悟她一生執著的根源。
張愛玲一九四四年出版《傳奇》就有傅雷嚴肅評論〈論張愛玲小說〉,之後研究與評論者不斷,高度評價她的胡適、夏志清在五、六○年代奠定其地位。成名於中國,轉戰國際在香港,出版在台灣,死於美國。二十一世紀對岸掀起新一波張奶奶熱,百年誕辰時正逢大疫,在亂局中又想起張愛玲,她可說是「亂世之音」,生於亂世,成名於亂世,似乎最能抓到亂世之心,也鎮定撫慰許多痛苦的心靈,世界越亂,她越通透,這是她作品魅力不減的原因。
封面繪圖:曾湘玲
脫胎自張愛玲的女人花——「圓形輻射狀的圖像接近星辰,代表女人對宇宙天體及生命的冥冥感知。」
本書特色
不只讀張愛玲,更要透過她,理解自己。
周芬伶以數十年研究、教學經驗,引領讀者進入張愛玲漫長創作生涯的曲折密徑。
好評推薦
著魔門生傾心推薦
總是在老師的老屋,門前白梅盛開,午後和煦的陽光落在木質地板,大紅袍、金駿眉、老普洱,恐龍蛋朱泥壺、裂紋水方,一人兩只茶杯,聞香與品茶。不時會安靜片刻,僅有燒水聲與白霧水氣,我私以為這是聊張愛玲的最佳地點。--許閔淳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閱讀張愛玲先從《流言》及傳記入手,可先選讀〈私語〉、〈童言無忌〉、〈公寓生活記趣〉、〈燼餘錄〉等,散文中的她,機智、幽默,常有金句,還有她的溫暖、淡定、睿智,是周作人加周樹人,冰心加丁玲兼美,國小以上皆可讀。
小說可從《傳奇》入門,先選讀〈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封鎖〉等,這本小說集包含短、中、長篇題材,可見她處理各類型創作的能力。
中晚年以長篇為主,也會兼寫中、短篇。長篇中以《半生緣》最受歡迎,《秧歌》更好,不談政治因素的,兩者都可讀,晚期則是《小團圓》,這本簡化、淡化的寫法受《紅樓夢》、《海上花列傳》影響,藏閃、夾縫文章特多,故要晚點讀,多次讀。
張愛玲用小說、散文寫詩,其疏離、陌生化、意象繽紛,一魚三吃。
推薦序
不寂寞的松林徑
許閔淳
張愛玲逝世二十五周年,一百歲誕辰的二○二○,文學雜誌的封面又張燈結彩,亮起祖師奶奶圖像,不知她可否知曉這熱鬧光景呢?
二○一八年完成的碩論,竟真在有意無意間以張愛玲為主題完成了,大學時期初次遇見的作品為《半生緣》、《金鎖記》,似一幢歪斜陷落的屋,愈走愈是被扭曲的窗花遮蔽了景緻,是那句經典句子「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漂浮的寂靜塵埃就那樣匯聚,在凹陷的呼吸道盤桓成一抹幽魂。
碩士期間讀了《流言》,記憶中靛紫色的張愛玲忽地燃出澄紅赤色。她在散文集《流言》(Written on Water ,水上寫的字)裡寫吃寫穿,以及對書畫、音樂、舞蹈的觀察,把生活中的小事寫出閃動的熠熠微光;和從前對張總是晦暗幽森的印象全然不同,使我對她產生了好奇,接著又被《秧歌》中寫得清淡而可怕,卻又奇怪的富有淺淺詩意的飢餓與人性所驚豔。
碩論主題是:《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張愛玲晚期自傳小說三部曲)。和老師聊起碩論方向,提了幾種可能性,張愛玲列在其中,原有些擔心,畢竟是老師是長期做張愛玲研究的專家,沒想很快被答應。「早期太多人做了,你做晚期吧。」於是開啟了三部曲之路。最初被派遣的幾項功課是:1〈私語〉和〈燼餘錄〉是怎麼轉換為三部曲的內容;2把年表列出來;3找《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書信集》來讀。第一項功課便是了解張愛玲的「十七歲之塚」,那是她到了晚年仍不斷反覆書寫的家族故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是在老師的老屋,門前白梅盛開,午後和煦的陽光落在木質地板,大紅袍、金駿眉、老普洱,恐龍蛋朱泥壺、裂紋水方,一人兩只茶杯,聞香與品茶。不時會安靜片刻,僅有燒水聲與白霧水氣,我私以為這是聊張愛玲的最佳地點,某次meeting,老師說曾覺得張愛玲晦暗曲折,原先也並非她欣賞的作家;心中有些詫異,以為老師原本就是張迷。可能老師焚香飲茶、喜好老物、少言、又開立紅樓夢、海派小說等課程,以及每日規律勤奮的寫作習慣,使人不禁如此聯想。
「後來讀了越多資料才被她吸引的。」老師如此說道。對於這點我很是認同,例如發現她有錢不買書寧可買丹祺唇膏、喜好吃紫雪糕、山芋糖、爆米花,又嗜讀人類學書籍(收錄於已絕版的《張看》〈談看書〉一篇章)又曾「激賞路易士(紀弦)詩作」,我說:「祖師奶奶果然是很有趣的人。」老師滔滔和我補充張愛玲的事蹟時,我會錯覺那僅是在談論一位住在附近的朋友,當老師告訴我曾經訪問過張愛玲的二表姐(為張小燕之母),霎時感到祖師奶奶也並非如此遙不可觸。
張愛玲就是有這樣奇異的魔力,凡以她為支點似乎就能召喚出隱隱磁力。距她逝世百年的當代,因王德威而得名的「祖師奶奶」為何依然魅力不減?她曾自言:「像一切潮流一樣,我永遠是在外面的。」然事實是她始終是被熱議/憶的。我以為這樣的現象也許出自張本身的多歧曖昧,諸如傳統抑或現代,弒父抑或厭女等等;老師在書中有了更清晰的說明:
中西交融,新舊折衷一直是她的專長,現代主義作家有其靈魂的重量與探索,卻不屑古典,有其古典的,卻不夠前衛,她是既古典又前衛,又是書寫流放的專家,這是為什麼時間越久,越顯其重要性。
就是這樣難以界定的朦朧,使那身著旗袍、昂首睥睨的姿態,或是即便是蚤子,也始終散發出神祕光暈。
早在一九九九年和二○○五年,老師便分別出版《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與《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皆已絕版),前者論述張愛玲書寫美學,以及其在中國女性文學中的地位,後者則側重張愛玲的母女關係與女性情誼;除此之外還有數篇論文。今年出版的《張愛玲課》穿插張愛玲重要生命故事與作品分析的方式,使讀者對於她的書寫能有更深刻的閱讀與理解,骨肉相連,讀完彷彿也歷經她跌宕的一生,每一課後的小習題增添了與祖師奶奶的互動性,對於想理解張愛玲生平與重要作品的讀者,是非常飽滿的補帖。
碩論期間,苦事之一便是釐清《雷》、《易》、《小》三部曲的人物關係,有點似讀《海上花列傳》時的感覺,閃藏夾躲,拐彎便到另個空間,突如便從壁堵消逸或冒出的人物。因三部曲為自傳小說,因此更需要對照張的家世背景以利理解,第九課〈風流雲集〉對於張愛玲龐雜的「李、張、黃、張」四大家族的構成與來龍關係有清楚的爬梳,對於理解張愛玲與閱讀三部曲有極大的幫助。
老師大概也有點考據癖,對於需要耐心而稍顯枯燥的事情並不排斥,碩班《紅樓夢》課堂時,最強調的便是不同版本間的差異。當我面對三部曲的繁雜人物、瑣碎跳接的情節不知如何下筆時,老師要求我先將《雷峰塔》、《易經》(張愛玲原計畫以英文書寫《易經》一長篇小說,由於篇幅太長只好一分為二,上部為《雷峰塔》)與《小團圓》中反覆書寫的情節,卻又有所不同的部分以表格列出,能從中發現端倪,進而繼續開展,然而我發現張愛玲反覆在不同時期書寫的重複情節,皆顯現出愛的失落,莫怪她說:「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場電影出來,有靜蕩蕩的一天在面前。」(《張愛玲私語錄》)
對於張愛玲的研究,老師親自做訪談、奔走尋覓資料,寫口述歷史與論文,才能將張愛玲的龐雜的家族理得如此有條。又張愛玲的家族人物中,影響她至深的是母親與姑姑,張與母親的關係處在愛恨交雜的曖昧狀態,呼喚但也撕裂割離的那個「抽離物」,abject,同時具有迷戀吸引又有排拒仇恨的磁力中心,這是較為人所知的部分,相較而言,張與姑姑的關係,相較於母親便少了許多,老師在《張愛玲課》中書寫了許多姑姑張茂淵對張愛玲的影響。
陳芳明將張愛玲列為「台灣作家」,她一直細細密密的影響著許多創作者,在這個張愛玲已是受「傳奇」加冕數餘年的今日,究竟要再如何閱讀與理解?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張愛玲的作品與人始終瀰散使人欲覷內裡的煙氣,悠遠的煙氣之中,掩映的是上海的物質與現代,然而再一個反面又仍是「返古」的荒野。如老師所說:張談的是一種「空間的私人性道德感覺與意象」,是「考古學家出現遠古時期的洞穴壁畫,洞的底部還有一處女之泉……彷彿通往人類所有感覺源頭的鏈結突然的被打開」。
老師也許亦是一步一步被打開,被吸納進去,在《張愛玲課》中,感受到老師以最高的誠意去梳理她,以最大的同理去貼近她,例如她序裡所寫「我是真的被她的狠與真觸動了。」「就是這樣的從未成熟,也不懂人情世故的老少女讓人心疼。」彷彿〈色戒〉裡的王佳芝,終究是動了真情。
《小團圓》的最終,張愛玲寫到一首與電影同名的曲子〈寂寞的松林徑〉(Trail of the Lonesome Pine),陽光下滿地樹影搖晃著,松林裡有孩子,愛人將她拉進木屋。然而「這樣的夢只作過一次,考試的夢倒是常作,總是噩夢。」晚年身在異地,這樣的句子顯現出一種黑白電影的安靜孤單,小團圓裡的所有團圓最終僅是來到一條寂寞的松林徑;如今這屬於她的松林徑並不孤單,充斥追隨者熱鬧如嘉年華,似乎有了另種意義的團圓。然而「一明二暗」,明亮之處總有暗影隨側,總感覺那斜睨的雙眼仍透出涼氣看著我們,我們姑且忽略那雙眼,只管細細閱讀。
自序
張愛玲糾結
時間停在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的晚間新聞,畫面不斷出現張愛玲最後居住的那間公寓,裡面除了一張行軍床、一盞太陽燈、散落的報紙,其他別無所有。這麼空洞且乾淨的死亡,讓我洞見了一些什麼,從未有一刻如此貼近,原來我們有幸生為半個同代人,得以見證她的死亡,不能保持沉默,總得說些什麼。
為此寫出超過五十萬字的口述歷史與論文,隨著時間挪移,世紀與世代更替,時經二十幾年,有關張的評價已有些改變,如果說一九九五至世紀交替是張研究的爆發年,那麼新世紀初是舊作出土年,隨著中文作品《同學少年都不賤》、《康乃馨》……到《小團圓》;英文譯作也陸續推出《易經》、《雷峰塔》、《少帥》……她的中文書寫夾帶著神祕的魅力,新的「張奶奶迷」轉移到對岸。在這些出土作中,以《小團圓》為代表,評價雖兩極,有些句子與思考實在超展開,就研究角度來看,這本書對她的傳記研究實在重要,它比許多傳記小說更坦露大膽,然而也給了一些暗黑的解釋:與胡蘭成的婚戀、與桑弧悲涼的分手、與母親決裂、姑姑與姪子的癡戀……這麼多事情一股腦都發生在她三十歲前後,太難的人生考題,用一輩子來回答也答不完。我是真正被她的狠與真觸動了,如得其情,唯有哀矜。
那時還追著寫一些小論文,新一代的台灣張派學者頗有越過她,擴大為海派與電影之研究,在歷史研究中,把張圈到一個角落:大陸學者則是收編的意志不改。從二○一○年後則是沉澱年,研究的數量稍減,這說明了如何的狀態?
在這裡要小談一下宋淇與鄺文美,經過宋以朗的策劃,張與宋淇夫婦的熱誠友誼感人面世,張最溫暖幽默可愛的一面全倒給了這對夫妻,而宋、鄺對張的付出也是古今少有,如果說賴雅無條件支持布萊希特,換來的是冷待:這三人的友誼真可謂水乳交融,看來宋、鄺付出的更多,然張的生活幾乎以他們為支柱,信中不斷重複只要想到你們就覺得開心,不用寫信也能想像你們的生活,宋、鄺付出真情與實質的幫助,張回報以癡情。
如果張暗比曹雪芹(她亦自認為條件、背景相當,也只有她有可能匹及,如今看來是沒有),那宋、鄺可比脂硯、畸笏叟,從五○年代之後,她的作品都有他們的意見與眉批。
他們不同意《小團圓》出版確有道理,然相隔近四十年才出版,味道走了,光華仍在,至於中晚期英文作品,相信他們也是有意見的。
張的英文不差,但英文作品大都是敗筆,跟中文作品相差懸殊,不得不說她是個中文文體家,她使用的中文超前漂亮,又不退流行,四○年代到今天仍有新異之處,因此不管寫什麼皆有可觀之處,但英文卻是越用力越失敗。
有人說《易經》、《雷峰塔》敗在英文、重複、變態……,也有人以「晚期風格」為她緩頰,我卻覺得是敗在急功近利,又高估自己與讀者。她在五○年代想以自己顯赫變態的家庭隱喻新中國的墮落,五四與革命非但沒為中國帶來進步,反而讓人心倒退,道德淪喪,因此她寫的淨是中國與人性的負面。就此觀點,過於偏激,就算現在也很少人能接受,而她還未入籍美國,就急於與家國切割,寫些重複的故事,只因美國讀者是新的處女地,她想重演以家族傳奇快速成名上海灘的模式,征服紐約,她迷信國際大城市才是她的舞台,然而五○年代的紐約跟四○年代的上海、香港不同,他們的口味是賽珍珠、韓素音、陳紀瀅……而《易經》、《雷峰塔》真的沒寫好,同樣是英文作品,卻比《秧歌》差很多,就算她不擅長的政治小說,也是意象鮮明,氣氛濃郁、人性表達能得溫柔敦厚之詩旨。而《易經》就像是得失心瘋的人寫的失心瘋故事,為她的文學地位扣分不少。
也就是說,美國的英文創作不但沒比較好,還有一種急切性,早年她是「成名要趁早」,似乎是名在利前,中晚期知道成名美國已難,只能求利了,故而五、六○年代她的主要創作是電影劇本,這種急切也在《少帥》中看到窘境,就算她能採訪到張學良,這個故事原型還是脫不了《羅麗塔》與《易經》的再版,更何況是未完成。故而要再一次評價張愛玲恐怕免不了,四、五○年代上海時期的作品還是最重要最精采,《傳奇》、《流言》到《半生緣》皆足以傳世,後期作品為《小團圓》,一個作家能留下這麼多本已屬不易,本來是前幾名,現在要調後一些。
我覺得自己的意見不能代表多數人的意見,張愛玲為挖掘現代人與家庭的種種變態的重要作家,「亂倫」為其中一種,《紅樓夢》的重要亂倫情節為作者或脂評小組刪去,如果不刪,可能更為激進,不減損它的文學價值。然而「亂倫」在西方文學一直是重要主題,一旦出現必是重點,且能駭人心魂,從《伊底帕斯》到馬奎斯《百年孤寂》、電影《烈火情人》、《玻璃玫瑰》,它皆能引發恐懼與哀憐之悲劇美感;然「戀母弒父」情節出在中國作品中就有違和感,就算出現在日、韓、印……都會怪怪的,西方倫理以愛情為軸;東方倫理多以親子為軸,如說有什麼情結,也只能是「戀子弒子」,君不見那些拖著兒女一起死的家庭悲劇,或者一點也不浪漫的《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
亂倫主題也許不是《易經》、《雷峰塔》的致命傷,而是作者自我毀容與至親毀容作得過火,照理說,自剖文學越真實深刻越好,與《易經》同時代的《麥田捕手》、稍前的《北回歸線》之悖德書寫已成為經典,為什麼難以接受張愛玲之悖德書寫?
只能說她過於執著這些輕易碰不得的題材,而再也看不見其他。多麼懷念《流言》中那充滿生活情趣、觸手成春的才女,那時的她熱愛生活,想必也熱愛情人、母親、姑姑……;他們是她創作的靈感,然而在三十歲之後一切變樣了。
重點在母女決裂的時刻,對她來說剪斷臍帶就沒事了,事實上這件事一直沒過去,愛得深也恨得深,如果決裂時間點在一九四六年母親最後一次回國,事實上一九三九年她已有此念頭,主要是母親賭掉她好不容易得到的獎學金,與其說是為錢,不如說是「幻滅」,這個母親雖然不及格,卻是她心目中的女神,女神崩毀與幻滅,於她是世界崩毀與幻滅,之後她還錢了斷,一九五七年母親過世前要求見她一面,她沒去,又是寄錢了事。這些行為看來還是青少年的叛逆之舉。
就是這樣的從未成熟、也不懂人情世故的老少女讓人心疼,我每讀《私語張愛玲》必流淚,那個錦心繡口、金釧玉釧來相會、柔情似水的「流言女子」更是張愛玲啊!
在心靈上,她從未離開中國,作品的場景還是在上海或香港,她所居住的東岸小城、西岸舊金山、洛杉磯皆不在其中,概因一九六三年賴雅倒下後,她已過著半幽居的生活,最後完全隱匿,美國生活對她來說是扁平而無真正的人際關係,這時她把對人際關係的渴求,透過回憶與他們神交(主要是宋淇與鄺文美),或是鑽研古典小說或是書寫自傳營造她自己的人際關係,她對社交的渴望全在裡面了,那裡有擁擠的人際關係與人心猜度,這些對她說更是心靈寄託,她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愜意的人際關係就是她的終極追求,正如她自己說的:
李叔同(弘一法師)與康韋與香港教授與釋迦等皆一例,動人的美男子,愜意的人際關係得來太易……過量……厭世與出世思想。正如富人之厭倦。如我,則如一個要為生活最低需求而工作的人,能獲得愜意的人際關係,就像啟示與奇蹟。當中更富深意。
要求如此低,說敗德實在太嚴重,相反的,張是個超我強烈到神經過敏的作家,自我省察過度,言語表達阻塞而心裡的焦慮隨著時間越久,也越不安,只有化為文字表達,看了《小團圓》、《易經》,大約知道她傳奇時代小說主角的原型是誰,對後人解析小說是有幫助的,她只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她所來自的大家族比曹雪芹更龐大更複雜更黑暗,可說是新舊時期現代中國的縮影,當西方文化橫掃過積弱不振的中國,革命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有往更黑之處沉淪。
她的恥感太深了,年幼時會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哭;會為弟弟被繼母打不還手而哭,面對沒有恥感的家族與時代,她寫出自己與他人的無恥。
張要訴說的是一種空間的私人性道德感覺與意象,跟五四文學談空間的象徵秩序或平等正義不同,那具有倫理學上意義的屈辱與犧牲—如同歷史學家乍見史前的洞穴壁畫那般的震驚,洞壁上有遭圍獵的瀕死野牛,洞的底處還湧出處女之泉,處女因被姦殺而死,死後頭部湧出清泉,通過她的死亡拯救了一個時代,這是她一再重複的場景與情節。
她不斷訴說恥感與敗德的兩難,有恥無廉乎?這是她面對的考題,也是她丟給讀者的考題,終其一生她都在尋求答案,而永遠不會有答案,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魔考。
【預購】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衣若芬
平常價 $27.00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
深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每遇到一些難受的問題,我就會打開東坡的詩文,設想:如果東坡生在今世,他會怎麼想?怎麼做?
你問我,學蘇東坡有什麼用?
我用這本書,我的生命經驗回答你。――衣若芬
研究蘇東坡三十多年,亞洲一流蘇學女專家衣若芬教授最新作品《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書信未尾,你說「敬祝安康」,蘇東坡說「倍萬自愛」。
生命不夠愛你一萬年;人人都要愛自己一萬倍。
擦乾眼淚,消解怒氣,就算全世界遺棄了你,收拾你的身心,愛吧!愛自己,認識自己的存在,安頓、管理、樂活,你值得擁有蘇東坡一樣的快意人生。
從愛自己到愛他人、愛萬物、愛世界。
一‧〈自我存在〉
什麼是自我?愛自己會很自私嗎?
從蘇東坡的前世傳說和夢境異事認識東坡的生命本質,感知自我的存在。
二‧〈自我安頓〉
從蘇東坡對人情世態的體悟,領略生活上的心靈自我安頓。
當我們遇到問題或需要決策時,試試運用東坡的思考方法來幫助自己。
三‧〈自我管理〉
懶惰、拖延、自傷自憐是「習慣」?還是需要求醫治療的「病」?
從心理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角度,分析蘇東坡的慾念和逆商,了解蘇東坡自我管理的策略,成為自己喜愛的自己。
四‧〈樂活自我〉
什麼是苦?什麼是樂?
看東坡如何營造「小確幸」,樂活每一天!
衣若芬(I, Lo-fen)
一個長相很東方,思維無國界,經常從蘇東坡的文字裡接收生命能量的女子。
讀書。寫作。教學。演講。旅行。我的日常生活。
從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度過。現在任教於新加坡的NTU(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原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創始人兼榮譽主席。中國蘇軾學會理事。韓國東方文學比較研究會國際理事。
曾經任職台灣大學、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受邀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客座講學授課。
文學創作榮獲台灣大學新詩獎。學術研究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學術成就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教學榮獲南洋理工大學許文輝學術獎。
研究領域為文圖學、蘇軾研究、東亞漢文學與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史藝術。曾經是大陸中央電視台歷史紀錄片《蘇東坡》講述人之一。新加坡958城市頻道合作節目策畫。規畫主持多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製作主持Podcast播客節目《有此衣說》。
出版過學術專書11本,主編及合編論著10本,期刊和專書論文超過百篇。小說和散文創作15本。
痛或喜,人生最後只有你自己。和那句靈魂的咒語――「倍萬自愛」。
衣若芬個人網站:lofen.net
Facebook追蹤衣若芬:www.facebook.com/lofeni/
加入飯圈:愛上蘇東坡 www.facebook.com/Lovesudongpo/
倍萬自愛:學著東坡愛自己
蘇東坡在寫給友人的書信最後,經常用「倍萬自愛」做結語,比如給王迥(子高):「伏冀倍萬自愛」;給釋法言:「惟萬萬自愛」;給王箴(元直):「餘惟萬萬保愛」。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們還能看到他的筆跡――《致夢得祕校尺牘》(又名《渡海帖》),這是東坡寫給趙夢得的告別信,信裡寫道: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万自愛耳。怱怱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祕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時間是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年),東坡結束了在海南儋州的貶謫生活,奉詔命遷徙到廉州(廣西合浦)。那天六月十三日,他住在澄邁(海南澄邁),準備渡海北歸。趙夢得的兒子來拜訪他,才曉得趙夢得還沒回來。不能當面向一直關照他的友人致謝,東坡心中怏怏,期待能在兩人的旅途交會點相遇,否則不知何日相見。東坡說:「我沒有別的祝禱,只有希望晚年您能千萬保重自己!」
「晚景宜倍萬自愛」,東坡說予友人;「倍萬自愛」,反向來說,是「愛自萬倍」――提醒自己,風燭殘年,除了萬倍的好好照顧自己、愛護自己,還渴求些什麼呢?
有句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早知道早好。我們當然不必等到人生的倒數階段才來愛自己。「愛自己」應該是人生自始至終的信念和原則,唯有我們好好愛自己,懂得愛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推己及人,到愛他人、愛萬物、愛世界。
相對的,也唯有我們懂得如何是愛自己最好的形式,才能和他人溝通,表達「我希望你這樣愛我」。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可能被當時擁護他的門人弟子崇拜如天才吧? 他老人家並不沾沾自喜,而是告訴他們,自己如何做到的――「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世間許多事情的道理,我是喜愛向古人學習,勤勤懇懇尋求得來的。」
「好古」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讀什麼書呢? 我想可以選自己性情接近的作者,或是敘寫那位前賢的書來讀。
我選的,就是蘇東坡。
我研究蘇東坡、開設蘇東坡文學和藝術的課,經常發現他的觀點和行為契合現當代。我想,其中有兩種可能:一是他的超前和普世;一是我們受他的影響,潛移默化,日用而不自知。直到千年以後,我們還說:「要儲蓄,以備『不時之須』」。遇到棘手的案子,得查個「水落石出」。「不時之須」、「水落石出」,都是出自東坡的〈後赤壁賦〉。比如談到競爭,我們勉勵彼此「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是出於東坡的〈觀棋〉詩。東坡不僅為現代漢語創造了兩百多個成語,關聯更深的,是詞彙和語句內在的邏輯和價值觀。
那麼,「倍萬自愛」的蘇東坡,他的「自愛」邏輯與價值觀是什麼呢? 他是信口說說,還是躬行貫徹? 我們如何學習? 或是覺察我們被他滲透的情形呢? 你現在讀著的這本小書,便是我嘗試的解答。
本書分成四個區塊:自我存在、自我安頓、自我管理、樂活自我。
「自我存在」,從東坡的前世傳說和夢境異事認識東坡的生命本質。
「自我安頓」,東坡對人情世態的體悟。
「自我管理」,用心理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等角度,分析東坡的慾念和逆商。
「樂活自我」,看東坡如何營造生活樂趣。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雖然叫做「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並無意/無能自命為指導讀者們「愛自己」的標竿。東坡被法國《世界報》(Le Monde)選入十二位跨越千禧年,唯一來自中國的「千年英雄」,但他絕非超世神佛,也不算道德聖賢,他是真真切切努力活過一生的人。他的一生,從出生到去世的年月日,清清楚楚。他贏得的掌聲、吃過的苦頭、怎樣當官、為什麼坐牢,也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很難說他符合世俗「成功」的定義,甚至從他晚年一再被貶謫,一次比一次荒遠的境遇來看,政壇失勢,潦倒不堪,即使他好好「愛自己」,可能對有些人而言,不構成典範,遑論學習。
所以,本書的定位,是以東坡為實例,陪伴讀者自我認知和成長,不熬雞湯,更不說教。我選擇比較特殊和有意思的東坡故事和作品,和讀者分享「東坡是這樣做、這樣想」。還是孔子說得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讀者自可判斷是否要模仿複製東坡的言行。我也不強做解人,把自由自在的東坡說成高高在上的「大師」,我的陳述,只是表達「我是這樣理解東坡」,讀者當然也自可讚許或反對。
還有,本書呈現的東坡故事不一定全部為史實。我採納一些筆記叢談,盡量挑不過於離譜的內容。這些故事聊備一說,代表某一作者或某個時代所相信的東坡形象,或者為增添趣味性而敷衍誇張,那是為達到塑造東坡這個超級大IP的效果。假如我能加以考察,會在文中說明真相。
感謝陳文茜小姐和許悔之社長,啟發和鼓勵我寫作這本書。承蒙文茜小姐青睞,推薦介紹我尋訪東坡行跡的書《陪你去看蘇東坡》,引發讀者熱愛關注,出版二十天便三刷,是我意想不及。並蒙她慨允,為三刷本《陪你去看蘇東坡》作序,如東風吹綻春花,繁興書市。在全球為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焦慮不安之際,文茜小姐援東坡「倍萬自愛」之句,撫慰讀者。於是促成我把東坡的「倍萬自愛」化成篇篇小品,和大家共同欣賞學習。
本書在四個區塊之前做一短文小引,提出話題和脈絡。每篇文章設計「思考練習」,請你想一想,經由知道「我是這樣想的」來認識你自己。很有可能,你的想法會遊移或改變,所以我鼓勵你寫下來,讀著你的答案,和真正的自己坦誠相見。每個區塊最後,有三點我的小結語,我稱為「有此衣說」,就是「衣若芬這樣說」,不是標準答案。最好,你也可以寫下你的「有此×說」。
這本書可以做為你的人生筆記,長期保存,時時回顧,也歡迎和你的親友分享,愛己愛人。
二○二○年五月二日初稿
六月八日再修
七月十二日三修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蔡益懷
平常價 $26.00中國古代有源遠流長的詩話傳統,文人學士談文說藝,寓學理於閒談中,隻言片語,微言大義,內容豐富多采,形式活潑多樣,蔚為大觀。本書作者於創作、著述、編輯之餘,以現代視角、今人筆法,隨事生說,積累了若干藝文心得感言,大有上承古風續寫現代詩話的意味。此書共收錄八十多篇藝文小品,為作者近十年間的隨筆精選。全書分兩輯,「藝文絮語」與「編後漫筆」,前者為求道心得與創作雜感,其中不乏對文化文學現象的現實回應;後者為文學雜誌的編後寄語,記錄了不同年代與社會時期的所思所想。二者各有側重,特點為一,都於隨性輕快的漫話中閃現卓識與洞見。
文如其人,集中小品乃作者為人為學為文的心跡墨痕,所言所語皆不虛誑,一如作者所說︰此中有真言。
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但願文友都能從這本小書中領受到作者的幽幽文心、拳拳盛意。
作者簡介
蔡益懷(常用筆名南山、許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人, 八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與評論,結集出版的著作有--小說集︰《前塵風月》(香港︰獲益,1994);散文集︰《客棧倒影》(香港︰初文出版社 2017);文論集︰《港人敍事》(香港作家協會,2001);學術專著︰《小說,開門》等。
【預購】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譯者:章晉唯)
平常價 $26.00傳達生活的面貌、啟發我們去思考;
文學是一場辯論
討論我們的世界,當今的處境和該前往的方向。
閱讀文學,就是閱讀我們自己
◎「小歷史」:從精妙的小故事,看歷史的大格局
◎歡迎「註冊」英國最懂學生的文學教授為所有人開設的文學公開課,充實你的人文知識!
英語文學研究權威、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薩德蘭,融合數十年研究文學的心得與教授各年齡層學生的豐富經驗,為當今讀者篩選出構成我們今日文學面貌的最重要作品、作家,揭露隱藏在文學背後的故事、經典的閱讀重點、大師的創作理念,為你打好應對社會的人文學基礎!
這一刻起,從文學的故事著手,開始懂得文學的美妙
透過它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不用專業術語,輕鬆活潑又富啟發性的文學通識讀物。
★將文學史的巨流河化為40篇語言精煉的生動小品文,逐一引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與其作品。
★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
★英國藝術家Sarah Young原創精美木刻插圖,引領讀者的想像力飛馳。
˙柏拉圖說文學是危險的東西?!
˙史詩象徵國家的崛起,為什麼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史詩?
˙希臘悲劇的關鍵在於英雄總是自己扣下扳機,令我們既憐憫他,又為自己而恐懼?
˙珍.奧斯汀筆下的世界那麼小,只寫女孩子如何覓得理想伴侶的故事,為何被現代讀者視為偉大的文學?
˙維吉尼亞.吳爾芙《戴洛維夫人》的開場,不過是一個人在路旁等著過馬路,為什麼要寫得這麼鉅細靡遺?
˙從《美麗新世界》、《1984》到《使女的故事》,反烏托邦小說正在預言我們的世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為何造成這類小說再度大暢銷、人手一本?
˙人生很荒謬,文學和世事一樣毫無意義,徒勞無功……卡夫卡、卡繆的厭世,為何不被視為「中二」,而被奉為「存在主義文學之父」、「荒謬大師」?
邂逅經典,有如人生第一場花火大會,
重讀經典,是一場再發現的驚喜旅程,
不一樣的解讀,屬於自己的體會,和全世界讀者一起樂在其中!
我們為什麼讀文學?
1.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2.真理。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世間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而作家用「想像力」來回答。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
3.知識。珍貴的知識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
4.啟發。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偉大的文學作品永遠可以啟發我們。
英國文學研究權威約翰.薩德蘭,熟稔地打通古希臘神話、口述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及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等人類文明史上各時期的文學發展概況,從《基爾加美緒史詩》、《貝奧武夫》,到《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與文學改編電影,以詼諧、輕鬆的語調向讀者引介各時期文學的關鍵詞,點評文學大家、知名作品與其在當時暨後世產生的影響,對作品本身提出易於理解的評論,並在其中穿插著作權、出版審查制度等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法律概念發展,以及文學評論、書評的誕生對英語文學乃至於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
薩德蘭以他多年專業研究所形成的獨特詮釋角度,輔以教授過各種年齡層學生的經驗,平易近人且生動地切入文學史重大事件、各大文學經典,例如喬叟如何重塑了英語的表達,加上印刷術傳入英國、現代劇場的出現與流行,進而創造出讓文學蓬勃發展的條件,終於導致莎士比亞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早期崛起於文壇,將文學世俗化,從而證明世俗化、商業化與崇高的思想價值、精湛的藝術水準可以完美相融。
另外又如解析現代主義的先鋒吳爾芙時,他透過《戴洛威夫人》的開場,引導讀者注意她的的語句如何隨著思維與動作從此處流淌他處、達洛威夫人的思想是以文字或意象的形態呈現(抑或兩者的結合),以及記憶與即時的印象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本書是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但其功用和意義遠不止於此。文學世界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在它看似虛構的表象裡包藏著一個真實的內核,為我們帶來靈感與啟示,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意義。各個時期文學形態和價值命題的發展,更是當下社會的存在與心理面的折射,讓後世得以透過它們更具體地了解過去的世界。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王安琪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國立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汪栢年
建中一叟 林明進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黃月銀
東吳英文系副教授 蔡佳瑾
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主任 劉雪珍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謝瑤玲
(依姓氏筆畫排序)
媒體評論
.作為導論,這是一本好書。薩德蘭給我們帶來的是令人欽佩的豐富的閲讀體驗、慷慨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文學這一主題回升的熱情。——《觀察家》
.簡潔的語言,以及非理論和評論的文風,《文學的40堂公開課》記述了一輩子與文學相依相伴的愉悅故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從《貝奧武夫》到當代暢銷書,《文學的40堂公開課》是一本青少年閲讀指南。約翰.薩德蘭為這個龐雜無序的領域帶去了一些秩序、清晰和通識。——《新政治家》
.這是一本充滿激情的指南書,帶你走過文學的歷史長河……薩德蘭並不是要將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區分開來,而是要分享他閲讀的樂趣。——《科克斯評論》
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1938年生,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曾經教授各個階段的學生課程。編著有20多本著作。現居英國倫敦。曾任曼布克小說獎評審。近期另著有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小說家:小說的294段生命史》(Lives of the Novelists—A History of Fiction in 294 Lives),獲得廣泛讚譽。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和咖啡。出版譯作包括《古騰堡的學徒》、《錢途末路》、《負重》、《挑戰莎士比亞4:我就是夏洛克》、《白蜂巢》與《碟形世界》、《烈焰雙生》系列小說等。
想像一下,若你和《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的魯賓遜.克魯索一樣,這輩子都將困在一座荒島上,你最想帶的書是哪一本?這問題出自英國廣播公司最久、最受歡迎的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這節目曾經在電台的國際頻道播送,觸及全世界的聽眾。
節目會先介紹來賓想帶到荒島上的八首歌,接下來主持人會問來賓兩個問題。首先是,若你能帶一個奢侈品,你會帶什麼?答案通常別出心裁,例如有的來賓選擇氰化物毒藥,有人則選擇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搬上島。然後主持人便會問他們,除了《聖經》、任何宗教經典和原本就在島上的莎士比亞作品(可能是哪個服藥自殺的人留下的),他們會帶什麼書?
這節目於一九四二年開播。五十年來,我經常聽見來賓選擇文學名作來陪伴他們度過寂寞的餘生。有趣的是,珍.奧斯汀的作品近期最多人選擇,其次是《魯賓遜漂流記》。而在上萬次播出的節目中,來賓選出的書多半是他們已讀過的書。
重讀經典的樂趣
這點出了文學的重要特性。首先,大家覺得文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我們雖然說「啃書」,但書不像餐盤上的食物,啃完之後不會消失,而且即使重覆咀嚼,滋味往往有如初次品嘗,絲毫未減。幾年前我上節目時,選擇了薩克萊的小說《浮華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這些年來,我為這本書編輯和撰文多次,肯定已看過不下百次。但就像我最喜歡的音樂一樣,每次重讀依舊讓我回味不已。文學的一大享受就是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便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如英文原書名所示,這是一本「文學小歷史」,但文學一點都不得小覷。它無遠弗屆,任何人窮其一生都看不完。我們頂多是能湊出一個饒富智慧的樣本,當中最重要的選擇就在於要怎麼編選。本書提供的只是建議,並非一本使用手冊(使用前請詳閱!),書中的每一句都在說:「很多人覺得這作品值得一看,但究竟如何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對心思細膩的人而言,文學對他們的人生舉足輕重。我們從家裡、學校、朋友身上學到不少事,也從比我們睿智的人口中學到各種教訓。但事實上,有無數珍貴的知識是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自己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閱讀文學,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值得。這點不容置疑。
究竟何謂文學?這問題不好回答。要得到滿意的答案,必須從文學本身著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兒童文學」為例,畢竟那是我們呱呱墜地後,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當然,兒童文學不是孩子寫的,而是寫給孩子讀的。大多數人最初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懵懵懂懂地漸漸踏入閱讀的世界(寫作則多半是到教室才學會)。最親愛的家人會為我們唸床前故事,或和我們一同讀書,從此展開穿梭書海一輩子的旅程。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養成以閱讀為樂的習慣,一般而言是閱讀文學作品。許多人上床前都會拿本小說,或是聽英國廣播電台另一個長青節目「床前之書」(Book at Bedtime)。小時候,有多少人明明該睡了,卻仍穿著睡衣躲在棉被下,淘氣地拿手電筒看書?此時,我們面對外頭的世界—真實世界—所穿的服裝(相當於我們的戰袍),多半是塞在臥室另一頭的衣櫥裡。
納尼亞王國:既是想像也是現實
多虧了無數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大人小孩都熟知《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當中佩文西家族四個孩子的故事。為了躲避戰爭,他們逃到一間鄉下房子裡。當時是一九四○年代,戰火延燒到英國。在好心的寇克(Kirke)教授幫忙之下,他們才躲過倫敦大轟炸(「寇克」〔Kirk〕在蘇格蘭語中代表「教堂」,文學總是能加入一點象徵元素)。對孩子來說,真實的世界變得好危險。神祕的飛機穿梭天空,莫名四處殺人。戰爭蘊含各種政治、歷史和意義,要向孩子解釋並不容易。幸好文學能跨越年齡與人溝通,在此得以派上用場。
故事中,有一天下大雨,孩子們在寇克的大宅裡探險,發現樓上的房間有個巨大的衣櫥,年紀最小的露西獨自跑進了衣櫥中。不論各位接觸過的是《納尼亞傳奇》哪一個版本,我想大家都知道她在裡頭發現了什麼。那地方可稱為「另一個宇宙」,也就是想像中的世界,但基本上和倫敦一樣真實。無獨有偶,納尼亞也和燃起熊熊大火的倫敦一樣陷入危機。納尼亞不是個安全的地方,人類與獅子、女巫為伍,一般來說並不安全。
隨著故事發展,我們發現納尼亞不是露西作的夢,也不是「空想」(fantasy)。那世界真的存在,一切不只是在她腦中,而是像那個木質衣櫥一樣貨真價實,或是像八十五年前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一面通往仙境的鏡子。但要了解納尼亞為何同時既是真實也是想像,我們必須了解怎麼消化吸收文學的複雜機制(兒童年幼時能憑直覺迅速接受這種知識,就如同理解語言)。
《納尼亞傳奇》是一則「寓言」(allegory)。換句話說,它用一物來描繪另一物,用完全不真實來描繪極度真實。即使現代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在不斷擴張,我們也永遠不會在當中找到納尼亞王國。那個世界純屬虛構,裡面的居民(甚至露西也是)都只是虛構人物,全部出自作者C.S.路易斯的想像。但無論如何,我們感覺在納尼亞龐大的虛構世界下,其核心藏著不變的真理,而作者肯定也希望讀者能心有所感。
說到底,《納尼亞傳奇》真正的主題是關於神學和宗教(其實C.S.路易斯不僅是小說家,也是神學家)。作者的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不論多小的作品,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這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哲學家、神職人員和科學家會以各自的方式回答。在文學中,作家利用的是「想像力」。
童年的床前故事《納尼亞傳奇》引領我們穿過衣櫥(和書頁),讓我們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並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要面對的各種無止盡困惑。不只如此,閱讀文學還以各種方式令我們得到快樂,並渴望讀得更多。小時候,我們藉納尼亞的故事看世界,長大之後,文學也能和生活相互輝映。比起在學階段,中年重讀《愛瑪》(Emma)或狄更斯的小說,會讓人既驚又喜,得到更多感觸。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或作品來源為何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啟發我們。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一再發現活在這個黃金時代有多麼幸運—多虧了翻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不只是「文學」,而是「世界文學」。本書中的眾多大作家要是知道今天大家所擁有的龐大資源,肯定羨慕不已。本書選錄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如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作品都像你手中這本書一樣擁有譯本。我由衷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找來一讀。
文學:美麗又危險的謊言
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降,不少人相信文學和其他衍生形式都相當危險(在柏拉圖的年代,包括戲劇、史詩和抒情詩),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文學讓我們脫離真實生活,並建構在謊言上—文學確實是美麗的謊言,也因此更加危險。如果你同意柏拉圖的說法,偉大文學激發的情感會蒙蔽澄澈的思考。若你讀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看到天使般的小奈兒(Little Nell)去世的段落,肯定會雙眼含淚,不能自己,怎麼能好好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呢?柏拉圖相信,思緒不清楚,社會便會出現危機。睡前與其給孩子看《伊索寓言》那篇關於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的故事,不如看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Geometry)。不過,當然啦,不論人世或人類都不吃這一套。伊索的寓言早於柏拉圖兩百年,內容不但好看,更傳授當時的人不少重要的人生道理,兩千五百年後的我們也依舊深受其惠。
所以,怎麼樣描述文學最好呢?基本上來說,文學即是白紙上一個個黑色的小記號的特殊排列組合。換句話說,那些記號就是「文字」。「文學」的意思就是以文字拼湊而成的事物。那串文字比魔術師的魔法來得更神奇。但更好的答案是,文學是人類表達和解釋周遭世界的心血結晶。我們不必全然同意書中的概念,因為最好的文學不只不會簡化人生,反而會拓展我們的心智與感受性,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事物。為什麼要讀文學?因為它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沒有事物能與之比擬。文學讓我們更具人性。我們讀得愈深入,它愈能幫助我們。
【預購】白先勇的文藝復興◎白先勇
平常價 $31.00《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白先勇
平常價 $85.00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