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887-1975
- 9786269626649
- 9789570850062
- 9789570851380
- 9789570861945
- 9789570862669
- 9789570863710
- 9789570864274
- 9789570864984
- 9789570866537
- 9789570866629
- 9789570866957
- 9789570867626
- 9789570868982
- 9789570869613
- 9789570869767
- 9789576637667
- 9789863847526
- Alexander V. Pantsov
- China
- Christian Grataloup
- Daniel Gordis
- Dr. Steven Gundry M.D.
- Israel :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
- JR上野站公園口
- Kenny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 T. S. Eliot
- Teo You Yenn
- The Great Leveler: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iang Kai-Shek
- Victorious In Defeat
- Walter Scheidel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歷史
- 世界通史
- 世紀詩人
- 中亞
- 中國歷史
- 丹尼爾·格迪斯
- 九歌
- 亞歷山大·潘佐夫
- 亞洲史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以色列
- 以色列:猶太民族的千年建國之路
- 伊沛霞
- 佛教
- 克里斯・費區
- 克里斯穹‧葛塔魯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分裂
- 劉宗為
- 動物
- 历史
- 古典
- 叫我AV經紀人Call Me THE AV Agent
- 台湾新诗史
- 台灣
- 台灣新詩史
- 史提芬.岡德里
- 吳念真
- 吴念真
- 地底世界地圖
- 堯嘉寧
- 大辣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0
- 孟樊
- 宋徽宗
- 宋朝
- 宋遼金夏篇
- 宗教
- 家國
- 小說
- 崑曲
- 巫術
- 平等的暴政:戰爭、革命、崩潰與瘟疫,暴力與不平等的人類大歷史
- 廖偉棠
- 廖泊喬
- 张优远
- 張亦絢
- 張優遠
- 張貴興
- 心理勵志
- 感覺十書
- 感覺十書:蔣勳談美
- 戰爭
- 抓住一个春天
- 抓住一個春天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經社出版
- 文经社出版
- 文豪酒癮診斷書
- 新詩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早餐
- 書
- 朱國珍
- 李翰
- 杜國清
- 林依晨
- 林琳
- 柳美里
- 梁思文
- 棒棒堂叔叔變形記
- 植物
- 植物的逆袭
- 植物逆襲
- 楊宗翰
- 楊淑娟
- 歷代君王
- 歷史
- 汉唐的巫蛊与集体心态
- 沃特·席代爾
- 沈意卿
- 法華經
- 海外
- 漢唐
- 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 燒賣
- 犹太民族的千年建国之路
- 現文因緣
-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
- 白先勇
- 白先勇說崑曲
- 百年早餐史
- 短篇小說
- 社會議題
- 立場寬子
- 第94期
- 經典
- 經濟
- 經濟學
- 繁体
- 繁體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耶路撒冷
- 联经
- 联经出版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肥志
- 胡宗香
- 自然科普
- 臺灣老桌遊
- 臺灣老桌遊:從大富翁、龜博士升學、到天地牌與飛車龍虎鬪,完整收錄懷舊珍貴老遊戲
- 艾略特
- 艾略特詩選
- 艾略特詩選:〈荒原〉、〈四重奏〉及其他觀察
- 草藥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華文現代詩
- 蒲慕州
- 蔡孟貞
- 蔡素芬
- 蔣介石
-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 蔣勳
- 藍屋子
- 藝術
- 藥物
- 蘭陵笑笑生
- 行為
- 評論
- 詩
- 譯者:方祖芳
- 貧富差距
- 賴永海
- 辛波絲卡
- 醫療保健
- 野人出版社
- 野豬渡河
- 金瓶梅
- 金瓶梅同人誌:成人向
- 陳介宇
- 陳思宏
- 陳芝婷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韓華)
- 領導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學
- 馬來西亞
- 高翊峰
- 鹽分地帶文學
- 鹽分地帶文學(9月號/2021)(第94期)

【預購】宋徽宗◎伊沛霞 Patricia Buckley Ebrey (譯者: 韓華)
Regular price $6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他是文化的開創者,還是亡國的罪人?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家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家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註,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家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出發,再現了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家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家,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向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面的棘手問題時,出於何種目的,做出了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面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出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制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了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面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表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家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家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註,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家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出發,再現了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家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家,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向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面的棘手問題時,出於何種目的,做出了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面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出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制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了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面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表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