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9786263180154
- 9786263181489
- 9786263183087
- 9786263183209
- 9786263183742
- 9786263184237
- 9786263184305
- 9786263184428
- 9786263185180
- 9786263185715
- 9786263185876
- 9786263185906
- 9786263185982
- 9786263186095
- 9786263186163
- 9786263186897
- 9786263186965
- 9786263188211
- 9786263188266
- 9786263189881
- 9786263900523
- 9786263901414
- 9786263901650
- 9786263901711
- 9786263903401
- 9786263903500
- 9786263903678
- 9786263904651
- 9786269567928
- 978626962463
- 9789570853049
- 9789861247144
- 9789862725146
- 9789862728666
- 9789864775385
- 9789864779024
- 9789864779338
- 9789864779376
- 9789865482428
- 9991130925022
- A Life Less Throwaway:The Lost Art of Buying for Life
- AI世代
- AI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
- Alan Lightman
- American Girl
- Animal Farm:A Fairy Story
- Antonio Damasio
-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 Blown Away: Refinding Life After My Son’s Suicide
- Bok joo hwan
- B棟11樓
- Christopher Vogler
- 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 David George Haskell
- 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
- Enquiry And Hope
- Existentialist Café
- Feeling
- Franz Kafka
- Friedrich Nietzsche
- Geoff Manaugh
- George Orwell
- Hannah Arendt
- How to Be Animal: A New Histo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 How to Read Literature
- Humanly Possible: 700 Years Of Humanist Freethinking
-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 Iris Marion Young
- Jean-Paul Sartre
- Journal de deuil
- Judith Butler
- Kristen Willeumier
- Lama Kazi Dawa-samdup
- Magnus Brechtken
- Mark Coeckelbergh
- Melanie Challenger
- Monica Sanchez
- Nicola Twilley
-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erformance & Power
- Ph.D
- 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左岸文化
-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 Richard Boothby
- Rob Dunn
- Roland Barthes
- Sarah Bakewell
- Sigmund Freud
- 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Evolution’s Creativity,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Evolution’s Creativity,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
- Stephen King
- Tara Button
- Terry Eagleton
- Terry Szuplat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The Human Condition
-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 The Writer’s Journey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
- Timothy Snyder
- 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 Walter Benjamin
-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
- carl jung
- 丁福保
- 三浦正幸
- 世界經典
- 为什么要学历史
- 乔治·欧威尔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受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 事物的奇怪顺序(修订版):神经科学大师剖析生命源起、感受与文化对人类心智发展的影响
- 人工智慧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義的追尋
- 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生
- 人的条件(全新修订版)
- 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 人際關係
- 人類
- 人類學
- 何定照
- 佛教
- 佛法
- 佛洛伊德
- 作家之路
- 作家之路:【25週年紀念版】從英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 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
- 個人成長
- 倾听地球之声:生物学家带你听见生命的创意与断裂,重拾人与万物的连结
- 傑夫‧馬納夫
-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 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 允晨文化
- 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
- 克里斯多夫‧佛格勒
- 全球視野
- 兩性關係
- 六弄咖啡館
- 六祖壇經
- 六祖惠能
- 其他
- 刘骏豪
- 創作
- 劇本
- 劉駿豪
- 动物农庄
- 動物
- 動物農莊(暢銷改版)
- 化學
- 卖故事的人
- 卡夫卡日記【完整德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
- 卡爾·榮格
- 原田比香
- 反思生命起源
- 古事記
- 古事记
- 古典文學
- 古屋星斗
- 台灣
- 史蒂芬·金
- 史蒂芬.金談寫作
- 史蒂芬.金談寫作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 吳子雲
- 吴子云
- 周作人
- 哀悼日記
- 哀悼日記(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
- 哀悼日记
- 哈洛德柯依瑟爾
- 哲學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商業理
- 商業理財
- 啟蒙的辯證
- 喬治·歐威爾
- 回程
- 圖文書
- 圖書館
- 在虛無與無限之間
- 在虛無與無限之間:科學詩人萊特曼對宇宙與生命的沉思 Probable Impossibilities
- 基督教
- 塔拉·巴頓
- 塔拉·巴顿
- 墙:沙特短篇小说【存在主义文学经典:唯一法文直译完整版】
- 外國
- 大塊文化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 大腦逆齡指南
-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 大衛·喬治·哈思克
- 太安万侣
- 太安萬侶
- 失智
- 女性
- 如何閱讀文學
- 妮可拉·特莉
- 存在主義
- 學習
- 安东尼欧·达马吉欧
-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密法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寻找尊严
- 寻找尊严:关于贩毒、种族、贫穷与暴力的民族志
-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 小說
- 尼采
- 廖偉棠
- 建築設計
- 張亞薇
- 張存華
- 張毅
- 当代哲学思潮主义
- 德国文学
- 德國
- 德國文學
- 德奧哲學
- 心灵关怀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靈關懷
-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 快樂的知識
- 思維
- 性別研究
-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 感受思想
- 感官
- 成長
- 成长
- 我们没有好好道别:一位哲学教授写给自杀儿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疗愈旅程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 提奧多·阿多諾,林宏濤
- 提摩希‧史奈德
- 揮霍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 故事
- 整理想法的技術
- 整理想法的技術:讓你避免腦袋一片混亂、語無倫次的13項思緒整理工具
- 文化
- 文化性別身體政治。
- 文化研究
- 文化跨越
- 文字
- 文学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明及其不满
- 文明及其不滿
- 方慧詩
- 旅行
- 日本
- 日本古城建筑图典
- 日本古城建築圖典
- 日本古城建築圖典:【全彩圖解】天守、城郭、城門到守城機關,日本古城建築的構造工法與文化史
- 日本史
- 日本小說
- 日本建築
- 日本文學
- 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
- 暴政
- 暴政:掌控关键年代的独裁风潮,洞悉时代之恶的20堂课
-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 書
- 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 東南亞歷史
- 林宏涛
- 林宏濤
- 梅蘭妮·查林傑
- 植物
- 楊智凱
- 榮格
- 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 欧巴马资深文瞻的精准表达课
- 歌詞
-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
- 歐巴馬資深文膽的精準表達課
- 歐巴馬資深文膽的精準表達課:從50-25-25準備法、BBQ法則到AI工具,讓你從公開演講到日常溝通都一手掌握
- 歐美文學
- 歷史
- 每个生命都是永恒的开端:慢读里尔克
-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里爾克
- 毒药猫理论
-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 民族學
- 汉娜·鄂兰
- 江鈺婷
- 沙特
- 法兰兹·卡夫卡
- 法國
- 法國文學
- 法國翻譯
- 法蘭茲·卡夫卡
- 泰瑞·伊格頓
- 泰瑞·苏普拉
- 泰瑞·蘇普拉
- 洪敦明
- 流浪的終點
- 海外
- 海洋
- 海洋生物
- 涂瑋瑛
- 液態現代性
- 深夜图书馆的宵夜
-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 溫佑君
- 演化
- 演講
- 漢娜·鄂蘭
- 為什麼要學歷史:面對當前世界危機的十個歷史教訓
- 焰
- 牆:沙特短篇小說【存在主義文學經典:唯一法文直譯完整版】
- 王天寬
- 王明珂
- 理查‧布斯比
- 生命科學
- 生態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物倫理學
- 生物學
- 當代思潮
- 當代思潮與哲學
- 療癒之島
- 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
- 真情書
- 短篇小說
- 石美倫
- 社会议题
- 社會學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神奇笔记本:轮盘与信仰的神奇交会
- 神奇筆記本:輪盤與信仰的神奇交會
- 福柱煥
- 科技
- 種籽設計
- 空間
- 筆記
- 簡報
- 精准购买
- 精准购买:比“断舍离”更极简、永续的究极之道
- 精準購買
- 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
- 經典
- 經典文學
- 經濟學
- 維倫·傅拉瑟
- 繁體
- 经典
- 罗兰·巴特
- 羅伯·唐恩
- 羅蘭·巴特
- 羅蘭巴特
- 美國
- 美國女孩
- 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聯經出版公司
- 職場
- 職場工作術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舌尖上的演化
-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 艾倫·萊特曼
- 艾莉斯·杨
- 艾莉斯·楊
- 英國文學
- 茱蒂斯·巴特勒
- 莊仲黎
- 莎拉·貝克威爾
- 莎拉·贝克威尔
- 莎拉.貝克威爾
- 莫妮卡·桑切斯
- 莲华生大士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特·班雅明
- 菲利普·布古瓦
- 萬壹遵
- 蓮華生大士
- 蔡鵑如
- 蕭永群
- 蕭秀琴
- 藏傳佛教
- 藏喪禮義
- 藝術
- 藤井樹
- 行為與決策
- 西方哲學
- 西藏度亡經: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 西藏度亡经: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 親子教養
- 設計
- 設計的哲學
- 詩
- 詹慕如
- 譯者趙洪鑄
- 譯者: 唐際明
- 譯者: 陳錦慧
- 譯者:Recruit Works研究院
- 譯者:劉俐
- 譯者:劉維人
- 譯者:姬健梅
- 譯者:林宏濤
- 譯者:潘恩典
- 譯者:蕭永群
- 譯者:蕭秀姍
- 譯者:許可欣
- 譯者:陳依萍
- 譯者:高彩雯
- 译者: 唐际明
- 译者:潘恩典
- 译者:许可欣
- 译者:陈衍秀
- 財經濟
- 賣故事的人
- 趨勢
- 跟著圖書館去旅行
- 跟著圖書館去旅行:全台23個特色圖書館x玩出閱讀素養 x 成就自主學習
- 這城市
- 連品婷
- 遺傳
- 邏輯
- 鄭楷立
- 醫療保健
- 釋法海
- 里尔克
- 閱讀
- 阮鳳儀
- 陰陽
- 陳岳辰
- 陳錦慧
- 陳雅馨
-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场域中的伦理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韓翔中
- 食物
- 飲食
- 饒益品
- 馬克·科克爾柏格
- 馬克斯·霍克海默
- 馬格努斯·布萊希特肯
- 马克·科克尔柏格
- 马格努斯·布莱希特肯
- 高孝先
- 黃煜文
- 齊格蒙·包曼
- (譯者:周桂音)

【預購】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羅伯·唐恩, 莫妮卡·桑切斯 Rob Dunn, Monica Sanchez(譯者: 方慧詩, 饒益品)
Regular price $37.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人類製作工具、獵捕動物、萬里跋涉、發展社交
吃東西,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味覺受器幫助動物避開劇毒與危險的討厭氣味;香甜的水果有助於吸引傳播者。然而進食不是只為了生存,吃美食更是為了快樂。
在本書中,廣受歡迎的生物學家唐恩和人類學家桑切斯攜手合作,探討演化史上長久被忽略的主題──風味與味覺。打破「進食只為生存」的傳統論調,提出大膽的新觀點,從演化角度說明為什麼美食會令人愉悅,又如何引領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為了捕捉美味獵物,人類發明各種工具,甚至造成物種滅絕;用火開啟了烹飪的無限可能,也造成味覺與大腦的巨大改變。香料與發酵文化不僅為了保存,更為了那令人上癮的口感;我們也是少數能夠學習愛上某些味道(包括恐怖味道)的物種。對於分享美食的熱愛,更與社交、語言、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結合考古資料、科學研究與實地踏查,這本美味之書帶領讀者走過數百萬年的風味歷史,將改變我們對人類演化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食物、味覺享受的思考方式。
◆原始人開始用火,是為了來場BBQ?
靈長類學家理查.蘭翰姆(Richard Wrangham)認為:人類祖先可能是因為食用熟食,才得以獲得足夠熱量、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火最終帶來了內燃機、現代城市、現代戰爭、網際網路等等無數技術革新。但人們最初開始用火,可能就只是為了讓食物更好吃。
◆人類勤種穀物,是為了要釀更多啤酒?
植物學家提出的假說指出:人類首次在食物製作過程中馴化的生物,就是製作酸啤酒與酸種麵包時使用的微生物。
人類發現餵養這些微生物需要穩定的飼料來源,於是人類開始種植穀類。
人是為了製造啤酒所以馴化微生物、為了餵養微生物進而馴化穀類,微生物反而成為食物史的主角,穀類則位居配角。
◆猛瑪象不幸滅絕,跟牠的肉太好吃有關?
風味是人類祖先決定獵捕哪些物種的判準之一。大部分克洛維斯獵人偏好的獵物如今都滅絕了,而且很多似乎曾經是很美味的物種。
他們製作克洛維斯矛頭,更有效率地殺死巨大的地懶、猛瑪象或乳齒象等動物。
猛瑪象的腿肉似乎非常美味,但是嘛,你已經沒機會品嚐到了。
◆一起吃飯的快樂,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與人共餐讓食物更好吃,因為同伴的存在與彼此分享的故事,會提升我們的愉悅感。
語言複雜化的過程,跟用餐情境脫不了關係。
在所有的文化裡,食物、會話與談判三者密不可分。
「大家總說智人(Homo sapiens)的種小名sapiens 源自一個意為「品嚐」的動詞,所以我們也可以解讀成智人是藉由味覺或品嚐食物風味來進行判斷的人。我們藉由品味進行判斷與決策,透過食物去尋覓、研究和學習,無論是同坐在火堆旁還是相約在餐桌上,我們都一同咀嚼著這個世界的內涵。」
完食推薦
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曹銘宗|台灣飲食史作家
羅素玫|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本書是一場充滿迷人經驗與實證的餐宴,述說風味研究的未來展望。兩位作者熱情款待來自各式各樣學門的賓客……充滿說服力、娛樂性,論證了我們人類對美食的狂熱追求,是如何形塑了我們的演化旅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展示證據和論點的方式上一絲不苟。……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西蒙.英格斯(Simon Ings),《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本書是一場知識盛宴,它的核心想法很簡單:我們演化是為了享受美味食物。它將生物學、人類學、化學、物理學、藝術史、文學和歷史融為一體,不只帶來娛樂,也啟發你的思想和味覺。」──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著有《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天生不愛動》(Exercised)
「為什麼我們喜歡並選擇我們做的食物? 當然是因為它們的口味。然而,大多數關於人性和文化的論述都忽略了這種明顯的動機。這本迷人且重要的書,將科學、歷史和作者的個人經歷結合,證明了尋找風味一直是我們生物和文化演化的核心。」──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著有《食物與廚藝》(On Food and Cooking)
「兩位作者以大廚的創造力和食品生物化學家的精準度寫作。本書是一場盛宴,不僅能刺激你的思維,還能刺激你的感官。沒有哪本書比它更能將自然和美食科學帶入生活,同時讓我們大開眼界。」──蓋瑞・保羅・納卜漢(Gary Paul Nabhan),著有《香料漂流記》(Cumin, Camels)
「令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比爾.湯普森(Bill Thompson), The Post and Courier
「引人入勝,探究『美味』背後感官經驗多元意涵的佳作!」──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只為了──吃頓美食?
獲獎無數的演化生物學家羅伯・唐恩,攜手人類學家莫妮卡.桑切斯
結合神經科學、生物學、人類學,一探風味與味覺的發展之謎
獲獎無數的演化生物學家羅伯・唐恩,攜手人類學家莫妮卡.桑切斯
結合神經科學、生物學、人類學,一探風味與味覺的發展之謎
吃東西,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味覺受器幫助動物避開劇毒與危險的討厭氣味;香甜的水果有助於吸引傳播者。然而進食不是只為了生存,吃美食更是為了快樂。
在本書中,廣受歡迎的生物學家唐恩和人類學家桑切斯攜手合作,探討演化史上長久被忽略的主題──風味與味覺。打破「進食只為生存」的傳統論調,提出大膽的新觀點,從演化角度說明為什麼美食會令人愉悅,又如何引領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為了捕捉美味獵物,人類發明各種工具,甚至造成物種滅絕;用火開啟了烹飪的無限可能,也造成味覺與大腦的巨大改變。香料與發酵文化不僅為了保存,更為了那令人上癮的口感;我們也是少數能夠學習愛上某些味道(包括恐怖味道)的物種。對於分享美食的熱愛,更與社交、語言、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結合考古資料、科學研究與實地踏查,這本美味之書帶領讀者走過數百萬年的風味歷史,將改變我們對人類演化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食物、味覺享受的思考方式。
◆原始人開始用火,是為了來場BBQ?
靈長類學家理查.蘭翰姆(Richard Wrangham)認為:人類祖先可能是因為食用熟食,才得以獲得足夠熱量、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火最終帶來了內燃機、現代城市、現代戰爭、網際網路等等無數技術革新。但人們最初開始用火,可能就只是為了讓食物更好吃。
◆人類勤種穀物,是為了要釀更多啤酒?
植物學家提出的假說指出:人類首次在食物製作過程中馴化的生物,就是製作酸啤酒與酸種麵包時使用的微生物。
人類發現餵養這些微生物需要穩定的飼料來源,於是人類開始種植穀類。
人是為了製造啤酒所以馴化微生物、為了餵養微生物進而馴化穀類,微生物反而成為食物史的主角,穀類則位居配角。
◆猛瑪象不幸滅絕,跟牠的肉太好吃有關?
風味是人類祖先決定獵捕哪些物種的判準之一。大部分克洛維斯獵人偏好的獵物如今都滅絕了,而且很多似乎曾經是很美味的物種。
他們製作克洛維斯矛頭,更有效率地殺死巨大的地懶、猛瑪象或乳齒象等動物。
猛瑪象的腿肉似乎非常美味,但是嘛,你已經沒機會品嚐到了。
◆一起吃飯的快樂,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與人共餐讓食物更好吃,因為同伴的存在與彼此分享的故事,會提升我們的愉悅感。
語言複雜化的過程,跟用餐情境脫不了關係。
在所有的文化裡,食物、會話與談判三者密不可分。
「大家總說智人(Homo sapiens)的種小名sapiens 源自一個意為「品嚐」的動詞,所以我們也可以解讀成智人是藉由味覺或品嚐食物風味來進行判斷的人。我們藉由品味進行判斷與決策,透過食物去尋覓、研究和學習,無論是同坐在火堆旁還是相約在餐桌上,我們都一同咀嚼著這個世界的內涵。」
完食推薦
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曹銘宗|台灣飲食史作家
羅素玫|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本書是一場充滿迷人經驗與實證的餐宴,述說風味研究的未來展望。兩位作者熱情款待來自各式各樣學門的賓客……充滿說服力、娛樂性,論證了我們人類對美食的狂熱追求,是如何形塑了我們的演化旅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展示證據和論點的方式上一絲不苟。……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西蒙.英格斯(Simon Ings),《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本書是一場知識盛宴,它的核心想法很簡單:我們演化是為了享受美味食物。它將生物學、人類學、化學、物理學、藝術史、文學和歷史融為一體,不只帶來娛樂,也啟發你的思想和味覺。」──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著有《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天生不愛動》(Exercised)
「為什麼我們喜歡並選擇我們做的食物? 當然是因為它們的口味。然而,大多數關於人性和文化的論述都忽略了這種明顯的動機。這本迷人且重要的書,將科學、歷史和作者的個人經歷結合,證明了尋找風味一直是我們生物和文化演化的核心。」──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著有《食物與廚藝》(On Food and Cooking)
「兩位作者以大廚的創造力和食品生物化學家的精準度寫作。本書是一場盛宴,不僅能刺激你的思維,還能刺激你的感官。沒有哪本書比它更能將自然和美食科學帶入生活,同時讓我們大開眼界。」──蓋瑞・保羅・納卜漢(Gary Paul Nabhan),著有《香料漂流記》(Cumin, Camels)
「令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比爾.湯普森(Bill Thompson), The Post and Courier
「引人入勝,探究『美味』背後感官經驗多元意涵的佳作!」──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羅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科普作家。首部著作《眾生萬物》(Every Living Thing)榮獲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2014年《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o We Are Today),榮獲Booklist Online、PopScienceBooks評選為2011年Top 10健康類書籍、Top 5最佳生物類書籍。2019年《我的野蠻室友》(Never Home Alone),榮獲2021年AAAS/Subaru SB&F Prize最佳科學圖書。
相關著作:《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莫妮卡・桑切斯Monica Sanchez
醫學人類學家,現任加拿大湯普森河大學社會與人類學系教授,致力於健康和福祉的文化研究。莫妮卡與唐恩現居於北卡州羅利市(Raleigh),育有二子,以及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譯者簡介
方慧詩
高中到吳聲海老師實驗室遊玩後,便以台大生科當作第一志願,動物學碩士畢業後進博物館工作。現為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博士候選人與博物館策展人。常在都市叢林裡回想夏夜日月潭旁此起彼落而絢爛的蛙鳴。曾以《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合譯,商周出版)獲2022年吳大猷翻譯金籤獎。
饒益品
在花蓮的山與海之間長大、台大生科系畢業;於法國圖魯茲完成博士學位後,目前於英國劍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森林動態。終日盯著電腦螢幕但心中還是嚮往山林,著迷於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語言的多樣性。曾以《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合譯,商周出版)獲2022年吳大猷翻譯金籤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