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11月號
- 11月號/2020
- 12月號
- 12月號/2020
- 2022
- 434
- 436
- 437
- 443
- 444
- 445
- 447
- 448
- 449
- 450
- 452
- 453
- 454
- 455
- 456
- 458
- 459
- 4711132389159
- 471113238915901
- 471113238915907
- 471113238915908
- 471113238915909
- 8月
- 9789751810113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2216
- 9789863234586
- 9789863234685
- 9789863234838
- 9789863235057
- 9月號
- Adam Silvera
- Becky Albertalli
- THE FIRST SLAM DUNK
- UNITAS
- What If It’s Us
- 【預購】聯合文學(3月號/2021)(第437期)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中國大陸
- 九彎十八拐
- 亞當·席佛拉
- 人文社科
- 人物速寫
- 何處是兒時的家
- 作家傳記
- 作家命
- 個人之島
- 傳奇莫言
- 傳說
- 兒子的大玩偶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劇本
- 卍
- 印刻出版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鴻全
- 吳晟
- 吳青峰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單人旅行
- 地球之島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洛克・福爾摩斯 倫敦殺人觀光
- 夜梟
- 夢中書房
- 大便老師
- 大虛構時代
- 如果我們是天生一對
- 孟小冬
- 孤獨六講
- 安卓珍尼
- 寫作資源
- 小說
- 島(2022新版)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廖偉棠
- 廖炳惠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彼岸花盛開之島
- 復刻版
- 惡鄰依依
- 惡魔的女兒
- 感官世界
- 成曼曼
- 戰國廁
- 擊壤歌
-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 放生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雜誌
- 新編傳說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晒T恤
- 暮色詩心版
- 書
- 朱天心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永平
- 李琴峰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林依晨
- 林徽因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蔚昀
- 格非
- 楊士堤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樹猶如此
- 欲愛書
- 欲愛書:寫給Ly’s M
- 歷史
- 毛毛有話
- 民國女子
- 民國女子畫報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海外
- 海州貓
- 海浪的記憶
- 漂木
- 漫遊者
- 灌籃高手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狂言三國
- 狐狸讀書
- 王定國
- 瑪莎
- 瓦舍小品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愛情詩選
- 白先勇
- 白光歌夢版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石室之死亡
- 社會
- 神奇海獅
- 禮物盒版
-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
- 窮中談吃
- 第431期
- 第433期
- 第434期
- 第436期
- 第437期
- 第443期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筧裕介
- 紀大偉
- 紅字團
- 經典文學
- 編輯
- 縫身
- 繁体
- 繁體
- 罗智成
- 羅智成
- 美國文學
- 美麗蒼茫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2/第456)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月號 2023 第459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2第453期
- 聯合文學9月號
- 聯合文學第431期
- 聯合文學第432期
- 聯合文學第433期
- 聯合文學第434期
- 聯合文學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0)(第432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1)(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2/第456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1)(第445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2/第458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2)(第447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2/第448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 聯合文學(4月號/2022/第450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2)(第451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2/第452期)
- 聯合文學(8月號/2022/第454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0)(第431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1)(第443期)
- 膚淺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舒國治
- 艾莉亞
- 芥川獎
- 荒涼糖果店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萬
- 董啟章
- 蔣勳
- 蕭紅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青
- 裙底下的劇場
- 角色版
- 評論
- 詩
- 說食畫
- 諸子之書
- 謝金魚
- 谷崎潤一郎
- 貝琪‧艾柏塔利
- 賴明珠
- 賴香吟
- 跟著寶貝兒走
- 辛波絲卡
- 迷宫书店(修订新版)
- 迷宮書店(修訂新版
- 郝譽翔
- 郭凡嘉
- 郭強生
- 鄧力軍
- 鄭蘋如
- 酒的遠方
- 酷兒
- 金芸萱
- 鐘怡雯
- 陳義芝
- 陳雪
- 陳韋聿(Emery)
- 陸小曼
- 隨筆
- 隱身衣
- 雜誌
- 韓麗珠
- 風箏家族
- 飲食
- 香港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鬼的歷史:不管是什麼鬼,都給我來一點
- 鴻鴻
- 黃怡
- 黃春明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預購】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郝譽翔
Regular price $28.00當代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沒有所謂正統,也沒有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的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
不賣弄艱澀的文學理論,不玩耍空洞的學院術語,不止是理性的閱讀,更要有解謎一探究竟的好奇、渴望與熱情。《大虛構時代》將要帶領讀者直探當代台灣文學的虛構迷宮,從地誌書寫、飲食文化、政治認同到世代交替,從前輩大師到新生代寫手,從經典之作到二十一世紀出版市場觀察,郝譽翔化身成為文學時空的導遊,鑽入一條又一條以文字構築而起的叢林小徑,揭示交織其中的繁複紋理,並且一一拆解書寫好手的各路招式,分享個人私房的閱讀秘笈。彷彿是一場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無聲無息地流動著的、竊竊私語的盛宴,於子夜時分舉辦的一人派對,佐以創作、閱讀、懷疑、追求、公理、正義……,以及溫暖與寂寞、愛與美的終極課題。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二OO五年開卷年度好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洗》、《逆旅》、《初戀安妮》、《幽冥物語》,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散文《一瞬之夢》、《衣櫃裡的秘密旅行》,論著《情慾世紀末》,劇本《松鼠自殺事件》等書。
序
大虛構時代
「大虛構時代」是楊牧《方向歸零》中最後一篇散文,因為「虛構」,故才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擁有最終的自由。而我在此則冒昧借用「大虛構時代」來作為這本論著的書名,也是想要指出:自從八○年代以來,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既沒有所謂的威權正統,也沒有遭受禁錮的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個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
在本書的【輯一】中,收錄的是七篇論文,我嘗試收攏當前台灣熱門的幾個文類:自傳散文、政治小說、世代文學、飲食文學、海洋文學、旅行文學和區域文學等,分別撰文討論之,而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當然皆是我所心儀的作者或感興趣的時代,希望藉此更能呈現出台灣文學紛然並呈的面貌,並且發掘未來發展的可能。
【輯二】則是評論。我寫過的書評不計其數,耗費的心血,絕非外人可以想像。寫書評看似簡單,但其實絞盡腦汁,往往必須把一本厚達數百頁的書讀到通透了,才能將自己的心得濃縮在簡短的篇幅之中,既要求深入,又得要引起讀者的興趣,真是苦不堪言。但奇怪的是,我卻仍然無法拒絕寫書評的誘惑,甚至把它當成是一種智力的挑戰,彷彿是在跟高手過招一般,想方設法去破解作者所設下的機關,於是經年累月地鍛鍊下來,居然也悟得文學的奧妙之處,幾乎可以無入而不自得了。故書評本身就充滿了獨特的風格和樂趣,而我更樂於藉此和大家分享私房的閱讀密笈。
【輯三】則是我對台灣文學出版的觀察。這幾年來,我持續為《聯合文學》、《文訊》、《誠品好讀》等雜誌撰寫年度出版報告,沒有想到在無意之間,這些篇章竟也可以串連起來,而儼然成為了一部九0年代至今的台灣文學簡史似的。這些文章中的批評、期待與預言,如今再度回顧起來,就彷彿是站在崎嶇的山路轉彎之處,往後看,路途雖然艱險,但畢竟從來不曾孤寂冷清。台灣文壇創作者前仆後繼的熱情與勇氣,其中必定有可記憶和珍惜之處,而這也正是我要把這些文章收錄在此的原因。
【輯四】則為四篇訪談,篇幅最短,但是對我而言,意義卻最為重大,也最值得懷念。這些訪談大約多是在八、九年前進行,但他們言談之時的神情,或是場景,卻仍鮮活分明、歷歷在目。而我也深深慶幸曾經有過那樣的一段時光,那樣單純地信仰、聆聽與紀錄著。至於當年對文學尚還矇懂一知半解的我,又是如何受到這些訪談內容的感召、激勵、鼓舞,甚至滲入我的思維與靈魂之中,而成為日後文學信念茁壯的養分呢,這應該又是另外一樁無法以言語來轉述的秘密了吧。
———二○○八年,夏,于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