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7532790012
- 9789864061419
- 9789864061617
- 9789864062973
- 9789864063222
- 9789864063345
- 9789864063352
- 9789864063574
- 9789864063604
- 9789864063727
- 9789864063758
- 9789864063819
- Anne Carson
- Doris Lessing
- Jack Gilbert
- Jamais vu
- LP小說選
- Louise Glück
- Manuel J. Smith Ph.D.
- Margaret Atwood
- Mr. Adult
- Nelly Sach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Short Talks
- The Long Goodbye
- The Wild Iri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islawa Szymborska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minBunun
- 三个深呼吸
- 三個深呼吸
- 不說話的孩子
- 个人成长
- 中國大陸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五一三
- 人人皆撒旦
- 人工少女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似陌生感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生
- 余生:黎紫书微型小说自选集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 你好,我是接體員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做工的人
- 偽博物誌
- 偽魚販指南
- 傑克‧紀伯特
- 像那天
- 兒童繪本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分開旅行
- 分開旅行 The Long Goodbye
- 別人怎麼對你
- 劉秀枝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灣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周慕姿
- 周若鵬
- 喪禮上的故事
- 在逃詩人
- 壞小孩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大人先生
- 大師兄
- 大象席地而坐
- 天河繚亂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 失智
-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 奈莉·沙克絲
- 好黑
- 如此人生
- 姜泰宇
- 婀薄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孝子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卡森
- 宋怡慧
- 宝瓶文化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寻找米兰·昆德拉
- 尋找米蘭·昆德拉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寧
- 小說
- 尖叫連線
- 崎雲
- 崔舜華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廖偉棠
- 張芬齡
- 張錦忠
- 待續
- 徐思寧
- 徐正雄
- 微型小說
- 心理
- 心理励志
- 心理勵志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思辨
- 愛特伍
- 成為男人的方法
- 成為真正的人
- 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 戒斷曖昧
- 推理小說
- 撕掉羞恥印記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敷米漿
- 文化研究
- 文國士
- 文學小說
- 日本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書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宥勳
- 李佳庭
- 李奕樵
- 李崇建
- 林楷倫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格十三
- 棄子圍城
- 楊双子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樂園輿圖
- 歐陽瑾
- 歷史
- 殺鬼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比句點更悲傷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求孕
- 汪用和
- 沈信宏
- 洗車人家
- 洪茲盈
- 海外
- 淺談
- 湖面如鏡
- 火來了,快跑
- 烈火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照護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王意中
- 班,無處安放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甘耀明
- 生活哲學
- 男人這東西
- 畢飛宇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疗愈
- 療愈
- 療癒26顆破碎的心
- 真實人生故事
- 石雯雯
- 社工
- 社會學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神在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童書
- 简体版本
- 簡體
- 簡體版本
- 精選小說集
- 紫金陳
- 繁體
- 繪本
- 羅毓嘉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老人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職場冷暴力
- 胡遷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蛻
- 蝴蝶的重量:奈莉·沙克絲詩選
- 親子關係
- 許慧貞
- 評論
- 詩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謝曉虹
- 貓
- 貓在之地
- 貓狗撿史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退化
- 遊戲自黑暗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從性侵受害者到倖存者,一段陪伴者同行的創傷療癒之路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都是你教的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野鳶尾
- 開亮
- 阿丽亚娜·舍曼
- 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 阿布
- 阿麗亞娜·舍曼
- 陳乃菁
- 陳栢青
- 陳潔晧
- 陳育虹
- 陳黎
- 隼人
- 雪卡毒
- 雲端的丈夫
- 露伊絲‧葛綠珂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歷史
- 馮以量
- 駱以軍
- 鬼拍手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益中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书
- 黎紫書
- 黑雨將至
- 龔萬輝

【預購】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黃益中
Regular price $22.00「民主只要多數決,就夠了嗎?」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犧牲的少數呢?」
從高中課堂出發,
十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辨對話!
不思辨,就不會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從一名買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師,到成為「巢運」發起人之一,
黃益中不僅講授課本知識,也反問學生:什麼是公平正義?
◎ 他以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的現象,說明「居住正義」的迫切性
◎ 他以樂生療養院、苗栗大埔事件,與學生討論何謂「符合公共利益」
◎ 他以全國關廠工人案、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等事件,談「勞動權益」
◎ 他從25萬人為洪仲丘上凱道,318學運和香港佔中,談「公民不服從」之必要
◎ 他從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議題,討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影響
作者黃益中是高中公民老師,本書重現了他最震撼人心的教學現場。他透過師生討論、激辯、對話的過程,轉化我們日日面對爆炸資訊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讓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人權議題、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在學生的辯論中發酵,重獲關注。公民老師教什麼?黃益中以《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這本書,做扎根的工作。因為,當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傾斜,階級不再流動,教育,是最後的希望!
名人推薦
▲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專文作序!(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學者專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王珢(宜蘭高中校長)
王榮璋(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伊婷(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
林佳範(師大公領系主任、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花敬群(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發起人)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張添唐(台南一中校長)
彭揚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馮光遠(知名作家)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管中祥(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理事長)
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
賴振昌(立法委員、前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
作者簡介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資十一年。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
「我就是譁眾取寵!」他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用熱血形象打破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推薦序一
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身為軍伍同梯,我是先認識迷彩猛男黃益中,再認識熱血公民老師黃益中──這樣的順序,彷彿預告著他進入社會運動的姿態:毫不遮掩的直接。這作風,不只是跟他作對的公部門感到棘手,連社運伙伴都得費一番功夫去適應,但是這些為難和顧慮,益中沒有太過在意;推動他往前的,是始終如一的樸素正義感和說一不二的真性情。
帶著樸素正義感和真性情,在事事講究倫理、辯證和批判的社運圈裡,又要面對被法規制度、政治利益和傳統窠臼綁死的公部門,他完全是一個異數,也因此,我太習慣於原本那種一個念頭打三個結的節奏,所以益中是直來直往,我就總是直冒冷汗。後來,我看到益中的確扮演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像是對著國王新衣哈哈大笑的小孩,我愛上這一位麻吉老友兼抗爭戰友。
我們在社運場合的第一次重新邂逅,是好幾年前的同志遊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這位異男味猛男向我打招呼,我必須坦白承認,鑽進我腦子的第一個問題,是好奇於他的性傾向。我沒有問出口,因為我很快察覺到,對益中的行動來說,自身的身分和處境並沒有任何影響。等到這兩年我也跟他邏輯同步化之後,我運作他的肌肉外表和率直舉止來為性別多元議題發聲,效果十足:不管是在同志團體的小教室裡,還是馬路中間的大舞台上,他都能激勵士氣。一個大剌剌的異性戀男子,衣著除了為裸露肌肉的鋪陳之外,沒有任何裝飾作用,卻能夠用扮裝皇后那股萬夫莫敵、唯我獨尊的嗆辣氣勢,把目光聚集起來,再把能量放射出去。
我們第二個合作的運動,是居住權;益中關心高房價問題,站在買不起房子的小市民立場,而我為反迫遷而奔走,跟守護家園的住戶並肩;這也是益中之所以從聲援者進化為行動者的關鍵時刻。談這個議題,益中幾乎做到如同白居易以老嫗能解作為標準:沒有拗口的理論,只有清晰的思路。他用信函去跟公部門對話,用投書於媒體去跟大眾對話,他迎戰質疑和辯論,追擊閃躲和沉默,把一個原本只牽扯到弱勢族群的冷門話題,綁上人人無法閃躲的基本民生。這場長征的最新進度是,他從街頭和會議室,打回他的老巢,教育現場。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老實說,這一拳打上去,高牆打一個洞,益中的拳指恐怕也傷得不輕,鮮血滴流的,因為他畢竟不是活在真空的人,他有他的職涯,有他的生活。無論如何,他吃下反作用,再蓄一力,再出一拳。
然而,他的樸素,並不代表簡單粗糙,他的直接,並不代表未經深思,而是一種直指核心的堅持,不會被混淆原則,不能被轉移焦點。身為公民老師的益中,對理論畢竟是不陌生的,受的思考訓練畢竟是扎實而完整的,所以我對他最新一拳打回他最熟悉的教育領域,頗有期待:在體制高牆上打幾個洞,讓青春小毛頭有機會鑽過去看新視野──總有一天,小老鼠們會把牆根拱鬆了,雞蛋也能有戰勝的機會。
推薦序二
跟孩子一起上公民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二○一三年在哲學星期五的場合中,有幸認識到一位奇特的人物:黃益中。後來,相談之下才知道他是高中公民老師。不同於我年少時對公民老師暮氣沉沉的印象,相反地,黃益中老師充滿魅力與熱情,更是頭腦清晰、口才便給。不僅於此,黃益中老師和他一群同樣為高中老師的朋友們,因為對現實不公的反省與行動,共同聚集一群有理想的人,投入到居住正義的公民運動,更是讓人佩服不已。
目前三四十歲的人,也包括年紀更大的人,對自己成長環境中的公民教育如果不是無感,就是或多或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原因是,許多人長大才知道自己當時所接受的歷史、地理有許多因為政治控制而產生的虛構,而公民課程──「公民與道德」毋寧是黨國意識形態,延伸到校園中,所進行的效忠式道德規訓教育。不過目前高中的公民課程,卻因為許多熱血公民教師的介入,重新思考「何謂公民?」、「公民教育可以是……?」而有不一樣的面貌。黃益中老師就是在這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的歷史時刻,寫就出充滿思辨的公民課程。
這本書生動地透過老師與學生間「對話」方式,爬梳了台灣近年公民自覺運動,既是思想性的,也是實踐性的。舉凡台灣目前高房價卻高空屋率的奇特景象,當住宅成為炒作商品,從而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面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並衍生出:「社會住宅是否必要?」;藉由護家盟與同志團體之間的論爭,引導出同性婚姻的討論背後,所隱藏的偏見;在過去對於勞動權益的漠視,藉由關廠工人、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思考公平的勞動條件為何;當市場以自由競爭來合理化對勞工的剝削,以及我們自以為公平正義的社會,卻處處發生著對東南亞移工「視而不見的歧視」,從中導出多元文化以及尊重他人的價值思辨;在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爭議(反核、台東美麗灣),過於向財團傾斜的短線政策操作,影響的是後代子孫原本可以看到的山、海與自然;當然這本書也帶進了近年甚囂塵上的「公民不服從」(洪仲丘事件、三一八太陽花運動、香港佔中等)的反省,一旦政府失去了監督時,或是政府以公權力壓迫人民時,非暴力抗爭難道不是一種必要?
這些思考點都是從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情境並具有國際視野寫出的公民思辨課程,乃是透過統計數字、文章、報導等不同來源的資料,輔以漸進、引導式教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比較台灣與國際之間的連動關係,提供學生對現實反省的背景廣度,讓學生得以自主判斷,因而翻轉了我們公民課程上對下充滿說理、教條的刻板印象。原來,公民課也可以這麼上!
閱讀著黃益中老師精心安排的上課紀實,看到師生之間的對答,常常讓我掩卷大笑外,自己在閱讀書稿的期間,不由自主地回想到高中熱情青澀年代,那個希望能夠獨立思考成為大人卻又對世界充滿疑惑的時期,筆者心想,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
這本書交代了黃益中老師在課堂上許多思想啟發,背後有一種純真與熱情的交織,以多元觀點激發學生思辨的潛能,產生對人的柔軟、對事的堅持,讓對他者的關懷成為正義感的底蘊。筆者淺見,黃益中老師不會是個異數,而可能是台灣目前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新一代公民老師,所共同有的特色:善於思考批判並且勇於行動。也是這份特質,筆者相信,不論時代如何困頓,他們將會教導著我們的孩子並守護著他們心靈中那份純真的正直。
我們不妨跟著自己的孩子上公民課,也為自己補課,喚回自己早已經被過度世俗現實感驚嚇下所逃離的正義感,也喚醒年少時心中那股追求豐富的熱情。如果我們慶幸台灣有一群傑出的公民老師在為我們的下一代默默地奉獻,而筆者自問:那我們的責任呢?
推薦序三
向下扎根的公民思辨課──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面對當前不公不義的社會,本書作者提出十個課題,形成了十堂課。原本擔心有許多課題並非屬於我個人專業,作者希望我幫忙寫推薦序,無法勝任而拒絕。但當我仔細讀完全書,看到作者的理想與熱血,這些課題除了給高中生的思辨外,更可以給社會一般人民的「公民課」,我義不容辭寫下此序。
個人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與服務三項主要工作,轉眼已有二十八年時間,過去較多心力投入在學術研究的工作,最近有機會借調到台北市政府服務,難得的人生經歷,也逐漸改變調整自己未來的工作想法,希望能投入更多心力在教學與社會服務方面。看到這本《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教學與社會服務的熱心投入,令人感佩。尤其作者更致力於改善當前台灣嚴重的居住問題,此正好和我的專業研究領域相一致,責無旁貸應予支持。
看到台灣從過去較為勤奮努力的美好樸實社會,隨著經濟成長繁榮進步卻逐漸走向政治藍綠、社會貧富、甚至不同世代彼此對立不信任的醜陋浮華社會。大家擔心與焦慮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就從本書的「公民教育」開始吧!
本書安排了十堂課程,包括:一、公共利益,二、多元性別,三、多元文化,四、勞動權益,五、居住正義,六、社會運動,七、永續發展,八、民主參政,九、兩岸關係,十、自由貿易。每堂課都很重要,是現代公民必須認識的基本課程。
每堂課的課程教材內容安排包括了:一、摘要(課程、新聞、搭配閱讀、影片),二、課堂(背景、提問、對話、影片、結論),三、課後作業,四、後記等四部分,內容充實豐富,深入淺出,不但適合作為高中公民課的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社會大眾的公民讀本。
身為推薦者,我也必須提醒,在現代公民的成長過程中,應體認公民課程學習背後的「價值觀」才是關鍵,如何透過各方的知識數據與對話討論,以及自我的思辨,逐漸調整形成,才是成熟的現代公民。我這學期剛好在政大有門通識課「房地產正義的思辨──面對房地產的衝突與選擇」,上課的教材與討論,同樣希望學生的學習能發揮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的能力,透過如此的學習過程,建立自己的房地產價值觀。顯然讀者對本書的閱讀與學習也要抱持相同態度,本書的各種說法與觀點,需經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未必要全部認同。
看到高中公民課的教師,本書作者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
推薦序四
「師生共學」的公民課──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認識益中是在數年前一次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們舉行的研習裡。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不盤撋也不勾關、我行我素且有點搞孤僻的樣子。對照他書中的自敘,他當時恐應該還屬於自己顧自己,認為可以靠個人努力成為中產有殼一族的階段吧?!
去年,二○一四年初,益中逐漸開始從一個彷彿事皆不關己的中學老師蛻變成為「充滿正義感」的熱血青年。他和一群同樣基於正義感的高中老師,投入街頭的「翻轉教室」行動,抗議教育部亂調課綱的黑箱作業、程序不正義。益中加入了禁食抗議的行列,同時也在一旁號召大家參與他同時跨場進行的「居住正義」行動。本書在一開始時誠實地交代了他因房地產飆漲而震驚,進而激發他一路走來成為行動派教師的歷程。
從自我冷淡而熱血澎湃轉變,很多人都經歷過從個人的「不幸」處境,從而能反省到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這在歷史與現實中都不乏案例,也讓我聯想到社會學者 C.WrightMills關於「社會學想像」中著名的「個人問題V.S公共議題」的說法。所謂個人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那些被歸當成屬於是個人層面、和公共無關的麻煩事兒。當益中開始投書並寫信給總統府時(有些天真),他所面對到的嘲諷與冷淡對待,其實就是大部分人的心裡想的問題,把「買不起」當成純屬於個人的理財不足、儲蓄不夠、時機判斷,或者是個人的夢想太不切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將這問題想成可能是政策的帶頭炒作,或者,把問題想成是房地市場的自然週期、自由機制,而非可怕的、人為的財產挪移(disposition)操縱過程。
為了突破這樣的「孤獨」,也許是不知不覺地,益中終於透過自己公民老師的專業背景,選擇抗爭行動,朝向「公共議題」之路成長。而這本書就是這樣經驗的結晶,眼前他的個人實踐總結,我的觀察就是:身為公民老師要比常人更有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的勇氣、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是為自己也為了下一代。
所謂「公共議題」,就是將原來看起來是獨立存在的很多個人的問題,系統化、公共化後並開始歸因於結構的過程,或者,是能利用個人之外的結構或者集體觀點,來分析其對個人的各種麻煩事的作用,將看來可能只是一些局部的不幸,個體的問題,連接到還有更大的、更普遍的公共議題,特別指結構不平等的問題。Mills屬於一九五○年代的美國本土左派,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不過當時他主張將「個人的麻煩」進行公共議題化的社會學想像,這和日後女性主義發展出來的「個人的即政治的」口號,實屬異曲同工。
本書各章節所反應的,可以說是依照不同的公民課主題的教學實作呈現。其中包括了例如,認識公共利益、文化的位階與不平等、社會抗議與公民不服從、性別平等、勞動者權益、永續發展乃至於程序正義等等。面對這些硬邦邦的題目,益中用個人的經驗,結合了各種社會現實案例,例如樂生、大埔、關廠工人、三一八學運以及香港佔中事件,簡直可說是近年來,包括「巢運」在內的重大社會運動的講解分析。益中運用了多種的媒體材料以及新聞報導、紀錄片與暢銷的社會科學普及書,藉以刺激學生思辨,鼓勵師生之間的討論。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
現在教育理論家對於老師的期待,要求老師在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理與現實結合,例如,讓中學生也可參與公共事物的討論,藉題發展出相關的知識能力、思辨能力、移情同感能力等等,這實在構成很大的專業挑戰。如果要求每一個老師都能面面俱到,恐怕不切實際。而我也可以想像,一定有人可能會拿傳統的教育專業來挑剔這本書,就是說這些實作並沒有先寫好的劇本,教案的格式也不夠標準,而師生間的論辯天馬行空,知識內容的掌握還不夠周延等等。甚至也可能會面臨校園秩序維護者的批評,認為老師個人主導的風格,鼓勵學生行動的暗示又太強烈等。但如果我們將之看成一種接近真實的「師生共學」的經歷記錄,本書未嘗不是一種可為公共評論的「自拍」圖像。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共學的過程中,有哪些矛盾或難以自圓其說之處,或者發現有一部分是濃厚的粉妝,但也有一部分留白太多等等問題;但重要的,最後回頭看,這些問題將都無法遮掩那些學習成就感與喜悅的光。
自序
公民課,比我們想得更重要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義的人。
說來慚愧,身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我,過去雖然都會關心新聞時事,雖然偶爾有空也會參與遊行,但更多時候我只是在看熱鬧,對於那些會為了不公不義上街頭抗議的人們,我大多抱持著基本同情但不關我事的態度。不要說捐款了,有時候連新聞也懶得多看幾眼(因為版面都太小或根本不登)。
直到二○一○年底,工作一段時間,錢已存得差不多,收入也相當穩定,是該開始買房準備成家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根本買不起房子!原本鎖定位在台北市中山區的中古屋,短短半年間,每坪竟然從四十六萬漲到五十六萬。不只這一間,其他區域包括新北市、桃園市,甚至全國都開始炒房瘋「鄉漲」!在看了上百間房子、接觸上百位房仲的過程中,我知道,買不起房已經不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體制全面傾向既得利益與富人階級──而且根深柢固、牢不可破。
我曾天真地試著以個人力量扭轉它,我投書給媒體,我寫信到總統信箱,我盡可能希望政府聽到我的聲音,拯救我買房的夢想。投書有回應嗎?有的,我在網路論壇被公開批鬥,批評我年紀輕輕只想住在台北市是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批評我為什麼賺的比他們多果然當老師真是爽;總統信箱有回信嗎?有的,洋洋灑灑的制式公文回覆我差點以為是文言文閱讀測驗,所謂的民意信箱原來只是幫你把Google文章剪貼整理回覆罷了。
這一刻,我才知道我有多麼孤獨,沒有人幫助我,就如同過去我沒有幫助那些弱勢朋友一般。這次,輪到我成了不公不義體制下的受害者!人性是自私的,所謂的同理心,嘴巴上講得再多,都不如自身面對來得真實。唯有親身經歷,才知箇中辛酸。這一刻,我才知道社會運動的偉大;這一刻,我才理解街頭抗議的心酸。
這群擁有崇高心志靈魂的社會運動者,他們為了這一代的社會奉獻,他們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奮鬥,他們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一群。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民眾不了解、也不願了解,民眾只看到他們不斷地抗爭,從靜坐、集會,到包圍、佔領,一遍又一遍地叫喊、一次又一次地推擠,在主流媒體鏡頭底下,新聞裡看起來就是一群吃飽太閒、不事生產的暴民畫面。你不能怪民眾無知,因為這就是教育失敗。
過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服膺體制、順從權威的「好」國民,所以老師講話要聽、學生上課要乖,所謂的「好」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不遲到不睡覺、頭髮剪短短、制服紮好好,反正只要考試成績高分,將來畢業考上明星學校就是傑出校友。所以國中會考放榜,校門口會貼建中幾個北一女幾個;高中學測放榜,校門口則貼台大幾個清大幾個。貼榜單沒有什麼不對,我要強調的是,就算台大畢業考上檢察官,擁有高社經地位、賺了很多錢又如何?如果你看到火車站大廳裡很多移工(外勞的不歧視用語)卻認為這樣會「有礙觀瞻、出亂子」,那我還是要說,這就是典型的教育失敗。
教育真的太重要了!這些年來,一群有識之士開始推動所謂「翻轉教育」,訴求打破老師單向授課,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發問,教室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平台。我當然認同這個理念。不過,我心目中的教育不只是如此。教育期待塑造品格,我期待的品格是「公平正義」。我們都曉得《獨立宣言》裡那句撼動人心的「人皆生而平等」,然而實際上真是這樣嗎?每個人的出生條件、背景際遇都不可能相同,我們不用去羨慕富貴人家可以含著金湯匙出生,至少我們要保護窮苦人家能擁有人性的尊嚴。「人權」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化解這些不平等,找回屬於人的基本價值。
本書是我課堂上的實際重現。我從公民課本裡,挑出十個台灣社會重要的人權議題,寫出可供教學的教案,透過時事討論、影片省思、學生分享的方式,讓這些被誤解的抗爭、被忽略的角落,得到他們應該受到的肯定。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在網站上回信給一名參與香港雨傘運動的年輕女生,他說:「你們為民主而走的路,最終絕不會白費。你們走過的路,已化作事實留下來。今後,請你們繼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我仍會為你們加油。」
謝謝寶瓶文化提供我闡述理念的機會,謝謝這麼多願意推薦本書的公義人士,更謝謝書中那些默默為人權守候的社會良心。因為有你們的努力,我不會悲傷,我知道台灣未來還有希望!
所以,一起行動吧。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從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