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5種兩性關係
- 9786263102644
- 9786263102699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412
- 9786263103580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3795
- 9786263104013
- 9786263104365
- 9786263104402
- 9786263104440
- 9786263104464
- 9786263104938
- 9786263104969
- 9786263105119
- 9786263105218
- 9786263105225
- 9786263105393
- 9786263105744
- 9786263106048
- 9786263106130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08134
- 9786267052761
- 9789861735702
- 9789863443278
- 9789863443698
- 9789863446729
- 9789863447177
- 9789863447450
- 9789863449508
- 9789864505517
- A Brief History of Earth: Four Billion Years in Eight Chapters
- A Cat’s Tale: A Journey Through Feline History
- A Waiter in Paris: Adventures in the Dark Heart of the City
- Albert Camus
- Andrew H. Knoll
- Anthony Storr
- Christopher Leonard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Edward Chisholm
- Edward W. Said
- Ernest Cline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Frances Cha
-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Broke the American Economy
- If I Had Your Face
- John Berger
- Judith Butler
- Julian Baggini
- Jérôme Garcin
- Kate Manne
-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 Lawrence Block
- Lyu Wen Cui
- Michael J. Sandel
- Moro Miya
- Natsuo Kirino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Bourdieu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eady Player One
- Ready Player Two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ichard Fisher
- Roland Barthes
- Simon Mason
- Simone de Beauvoir
- T. M. Scanlon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he Lords of Easy Money
- Ward Farnsworth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y Does Inequality Matter?
-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 Zygmunt Bauman
- culture
- interview
- politics
- power
- 一往而深
- 一級玩家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世界歷史
- 世界經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 中國史地
- 中國歷史
- 丹尼爾•卡波維茲
- 为何不平等至关重要: 从种族歧视、性别议题、贫富不均、政治制度,探讨“不公平的善意”与“平等的邪恶 ”
- 九歌出版
- 二級玩家
- 亞洲歷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祭
- 人類
- 人類學
- 人類的未來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伊索
- 余華
- 你好吗?我一直在想你
- 你好嗎?我一直在想你
- 保罗·库德纳瑞斯
- 保羅·庫德納瑞斯
- 傑洛姆‧嘉赫桑
-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写给每个人的地球简史
- 凌性傑
- 凱特‧曼恩
- 劉子倩
- 力恩君
- 動物
- 勞倫斯.卜洛克
-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 卡繆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可畏的想像力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同志小說
- 向田邦子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吳岱穎
- 吳懷晨
- 吳明益
- 吳書榆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品味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周
- 商朝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喵皇正史:从史前到太空时代,魅力征服全世界的猫族大历史
- 嚴慧瑩
- 回憶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2
- 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球
- 坂本龍一
- 報廢物
- 夏樹
- 大師兄
- 大江健三郎
- 天上有顆孤獨星
- 天上有顆孤獨星:照亮世人獨行時
- 天香
- 太阳依旧升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太陽依舊升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她們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如果拥有你的脸
- 如果擁有妳的臉
- 如果擁有妳的臉(《時代》雜誌年度必讀百大書單)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孤島通信
- 孫梓評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諾爾
- 安德鲁·诺尔
- 安東尼·史脫爾
- 宋尚緯
- 宋怡慧
- 定義集
- 家变六讲:写作过程回顾
- 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
- 寓言
- 寫作指導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八堂四十億年的極簡地理課
- 寵物
- 小說
-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
- 巫靜文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平等的世界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廣場出版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曼娟
- 张毓如
- 張一喬
- 張曼娟
- 張毓如
- 張馨方
- 当我提笔写下你:你就来到我面前
- 形影不離
- 形影不離(入門《第二性》之前必讀的西蒙波娃小說‧塵封逾半世紀、震撼歐洲文壇之精湛傑作)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性別研究
- 恩斯特·克萊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都是惡人
- 我們都是惡人: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作惡的本性,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Human Aggression
- 我隨意,你盡量
- 戰爭的框架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 房慧真
- 托馬斯·斯坎倫
- 托马斯·斯坎伦
- 批判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投資理財
- 撒錢之王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教材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新新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日本文學
- 春花忘錄
- 時差的贈禮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朱惠足
- 朱立安·巴吉尼
- 朱迪斯·巴特勒
- 杨照
- 林步昇
- 林詠心
- 桐野夏生
- 植物
- 楊照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江灝
- 汪民安
- 沃德‧法恩斯沃斯
- 法國哲學
- 法國文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活著
- 流俗地
- 海外
- 海明威
- 深时远见
- 深時遠見
- 深時遠見: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
- 渴飲光流
- 漫画绘本
- 漫畫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 從種族歧視、性別議題、貧富不均、政治制度,探討「不公平的善意」與「平等的邪惡 」
- 無用人口
- 燕食記
- 王安憶
- 王德威
- 王文兴
- 王文興
- 王昭華
- 王榮輝
- 王翎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查‧費雪
- 理查‧费雪
- 理論
- 生命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田房永子
- 申昀晏
- 男時女時
- 男時女時(日本國民作家向田邦子離世前最後小說×散文珠玉集)
- 男身
- 異常
- 異鄉人
- 當代小說31家
- 當代思潮
- 當代文學
- 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
- 皮耶‧布赫迪厄
- 盛世
- 監獄大學:從閱讀思辨《罪與罰》
- 知識分子論
- 社会议题
- 社會批判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神話學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章蓓蕾
- 簡史
- 約翰·伯格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經濟
- 經濟學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續集
- 羅蘭巴特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聆聽樹木的聲音
- 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 胡欣
- 自傳
- 自然科普
- 自願被吃的豬
- 舞鶴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文學
- 英美哲學
- 茂吕美耶的历史手帐
- 茂呂美耶
- 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十八個你一定要認識的日本人物
- 草莓與灰燼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葛亮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承志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虎斑猫芭芭
- 虎斑貓芭芭
- 裸命
- 西蒙·德·波娃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許三觀賣血記 (新版)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詹鳳春
- 譯者:宋瑛堂
- 譯者:盧靜
- 译者:卢静
- 谷蕾
- 貓
- 賽門·梅森
- 走訪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 車熺垣
- 造夢者
- 造夢者:吳岱穎絕版詩作精裝復刻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邁可·桑德爾
- 邊緣人手記
-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 邱德亮
- 鄭毓瑜
- 閻連科
- 陳信宏
- 陳冠中
- 階級病院
- 音樂使人自由
- 香港
- 馬欣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麦田
- 麦田出版
- 黃煜文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齊格蒙·包曼

【預購】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沙特(Jean-Paul Sartre)(譯者:嚴慧瑩)
Regular price $3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名家法文完整直譯‧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
如果你讀到這本日記,請了解我沒有發瘋,只是深陷在嘔吐的危機之中。
自由並非牢籠之外的清新空氣,錯亂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在文化界颳起旋風的傳奇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沙特自認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卡繆、西蒙波娃、白瑞德等重量級思想家震顫注目
阮若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歐洲語文學系法文組教授)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1.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譽:「具有原創性、充滿自由及探求真理的精神,為這個世代立下深遠的影響。」
2.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他三十三歲,在此之前已發表過兩本哲學論文,是被學界寄予厚望的新星。
3. 小說以日記體裁寫成,後世認為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青年沙特的思考過程。
▍內容簡介
該到哪裡去呢?能到哪裡去呢?
無論你我,都有可能成為孤獨的「嘔吐者」……
撿拾紙片是個平凡無奇的怪癖,歷史學者羅岡丹卻因此開啟了人生的一連串災難。他在撿拾的那個瞬間被觸動了,變得開始害怕觸碰物體,那溫吞噁心的感覺很快地擴散到五感,接著,連原本熟識的人,看起來也開始變得陌生。羅岡丹再也無法好好過生活。更糟的是,不只是原先的日常、就連那些視日常生活為理所當然的人都讓他渾身不適。無論走到哪裡,羅岡丹總感覺被困在令人作嘔的人事物之中。就在此時,他遇上了多年前的愛人……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融合敘事與深沉哲思,廣受時人注目,諸如卡繆、西蒙‧德‧波娃、白瑞德、莫多克等思想、文學界重量人士均曾發表正面評價。全書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虛實交錯的文字記述羅岡丹疏離於世界的生命情狀,以及他對於存在的懷疑與思考,後世認為這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嘔吐》出版至今,仍以其在文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面向的重要性備受討論,而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核心也成為每一個「嘔吐者」在黑夜中前行時,一盞象徵自由的明燈。
▍《嘔吐》裡的隻字片語──你也曾經有過這種感受嗎?
1. 物體沒有生命,不應該觸動到人。我們使用它們,之後放回原位。我們生活裡充斥著它們,它們供我們使用,僅僅如此。但是對我,它們觸動我,這難以忍受,我害怕接觸到物體,彷彿它們是活生生的動物。
2. 以前──就算安妮離開我很久之後──我的思考是為了她。現在,我的思考不為任何人,甚至不再在乎字詞。字詞從我身上流過,或快或慢,我不固定在任何一點,任由它流淌而過。大多時間,我的思考無法攀附於字句,渾沌如迷霧。它們形成模糊而有趣的形狀,隨即沉沒,被我忘卻了。
3. 思想,是我讓它持續,讓它展開。我存在,我想我存在。喔!這彎曲的蛇形彩帶,這存在的感覺,我緩緩地展延它……要是我能克制自己不去思想該多好啊!
4. 這麼多年來,這是頭一次有個人讓我覺得感動,我想多了解這個人,我對他遭受到的困難、他是否有太太或是單身一人感到興趣。這完全不是出於人道,正好相反,只是因為他創作了這首曲子。
5. 一本書,當然首先會是令人厭煩而勞累的工作,它無法阻止我存在,以及感覺我存在;但是書總會有寫完的時候,書將在我身後,它的光芒將稍微照亮我的過去,那麼,或許通過它,我能夠不帶厭惡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經典軼事──沙特、《嘔吐》與仙人掌毒鹼
一九三五年,沙特參與了一場當時十分流行的藝術家與科學家聯合實驗,初次接受醫生注射仙人掌毒鹼。針對他當時的現象學研究,透過迷幻藥可以幫助他得到全新的視角──放下概念的框架,只關注事物本身。至今許多關於施打仙人掌毒鹼的文獻與經驗,堪稱是現象學研究的功臣之一。沙特很少直接寫這段經驗,只在筆記中簡短描述,這些筆記後來被收錄在《想像力》中。據沙特說,這種經驗很難觀察,當下只感到自己被迫沉沒在一種「「感官的毒霧」之中,這種感覺彷彿對他進行肉體上的攻擊,是一個充滿怪異的、極端近景的世界,其中一切都令他感到厭惡。他說自己在施打該藥物之後,有段時間一直看到身邊都是陰魂不散的螃蟹,即使知道這些螃蟹是想像出來的,他還是會跟它們說話,並且在講課時要求螃蟹們安靜。最終,他不得不向拉康尋求心理治療幫助,得到的結論竟是:螃蟹可能意味著,他害怕變得孤獨。孤獨與螃蟹後來都成為沙特作品的題材;例如在《嘔吐》》中男主角失去了對世界、對周遭人事物的認同,眼中所見處處是平凡事物分解成醜陋的樣貌、黏稠的狀態,以及各種迫近的景觀等等,造成使人不適、暈眩的感官經驗。儘管如此,多年後沙特仍然對仙人掌毒鹼的效用持正面態度,認為施打該藥物之後所看見的世界是多彩的藝術。
▍當代知識份子、媒體讚譽
《嘔吐》賦予了意識一種非凡的獨立性,並全然地賦予現實意義。──西蒙波娃,《歲月的力量》
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離不開深刻的思想。而這種經驗與思想、生活與對生活意義的反思之間的秘密融合,造就了偉大的小說家。——卡繆評論《嘔吐》
這很可能是沙特最好的書,因為這本書完美結合了知識分子和創造性藝術家。——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威廉·白瑞德
哲學小說這個類型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例子……本書是一個年輕人力量的展現。
——英國著名小說家、哲學家艾麗絲·默多克
沙特非凡地宰制了二十世紀法國的知識生活……被譽為「存在主義的教皇」,也是一位公認的巨星 ——《紐約時報》
沙特小說中寫得最好、最有趣的一部。——《大西洋月刊》
如果你讀到這本日記,請了解我沒有發瘋,只是深陷在嘔吐的危機之中。
自由並非牢籠之外的清新空氣,錯亂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在文化界颳起旋風的傳奇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沙特自認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卡繆、西蒙波娃、白瑞德等重量級思想家震顫注目
阮若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歐洲語文學系法文組教授)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1.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譽:「具有原創性、充滿自由及探求真理的精神,為這個世代立下深遠的影響。」
2.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他三十三歲,在此之前已發表過兩本哲學論文,是被學界寄予厚望的新星。
3. 小說以日記體裁寫成,後世認為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青年沙特的思考過程。
▍內容簡介
該到哪裡去呢?能到哪裡去呢?
無論你我,都有可能成為孤獨的「嘔吐者」……
撿拾紙片是個平凡無奇的怪癖,歷史學者羅岡丹卻因此開啟了人生的一連串災難。他在撿拾的那個瞬間被觸動了,變得開始害怕觸碰物體,那溫吞噁心的感覺很快地擴散到五感,接著,連原本熟識的人,看起來也開始變得陌生。羅岡丹再也無法好好過生活。更糟的是,不只是原先的日常、就連那些視日常生活為理所當然的人都讓他渾身不適。無論走到哪裡,羅岡丹總感覺被困在令人作嘔的人事物之中。就在此時,他遇上了多年前的愛人……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融合敘事與深沉哲思,廣受時人注目,諸如卡繆、西蒙‧德‧波娃、白瑞德、莫多克等思想、文學界重量人士均曾發表正面評價。全書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虛實交錯的文字記述羅岡丹疏離於世界的生命情狀,以及他對於存在的懷疑與思考,後世認為這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嘔吐》出版至今,仍以其在文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面向的重要性備受討論,而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核心也成為每一個「嘔吐者」在黑夜中前行時,一盞象徵自由的明燈。
▍《嘔吐》裡的隻字片語──你也曾經有過這種感受嗎?
1. 物體沒有生命,不應該觸動到人。我們使用它們,之後放回原位。我們生活裡充斥著它們,它們供我們使用,僅僅如此。但是對我,它們觸動我,這難以忍受,我害怕接觸到物體,彷彿它們是活生生的動物。
2. 以前──就算安妮離開我很久之後──我的思考是為了她。現在,我的思考不為任何人,甚至不再在乎字詞。字詞從我身上流過,或快或慢,我不固定在任何一點,任由它流淌而過。大多時間,我的思考無法攀附於字句,渾沌如迷霧。它們形成模糊而有趣的形狀,隨即沉沒,被我忘卻了。
3. 思想,是我讓它持續,讓它展開。我存在,我想我存在。喔!這彎曲的蛇形彩帶,這存在的感覺,我緩緩地展延它……要是我能克制自己不去思想該多好啊!
4. 這麼多年來,這是頭一次有個人讓我覺得感動,我想多了解這個人,我對他遭受到的困難、他是否有太太或是單身一人感到興趣。這完全不是出於人道,正好相反,只是因為他創作了這首曲子。
5. 一本書,當然首先會是令人厭煩而勞累的工作,它無法阻止我存在,以及感覺我存在;但是書總會有寫完的時候,書將在我身後,它的光芒將稍微照亮我的過去,那麼,或許通過它,我能夠不帶厭惡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經典軼事──沙特、《嘔吐》與仙人掌毒鹼
一九三五年,沙特參與了一場當時十分流行的藝術家與科學家聯合實驗,初次接受醫生注射仙人掌毒鹼。針對他當時的現象學研究,透過迷幻藥可以幫助他得到全新的視角──放下概念的框架,只關注事物本身。至今許多關於施打仙人掌毒鹼的文獻與經驗,堪稱是現象學研究的功臣之一。沙特很少直接寫這段經驗,只在筆記中簡短描述,這些筆記後來被收錄在《想像力》中。據沙特說,這種經驗很難觀察,當下只感到自己被迫沉沒在一種「「感官的毒霧」之中,這種感覺彷彿對他進行肉體上的攻擊,是一個充滿怪異的、極端近景的世界,其中一切都令他感到厭惡。他說自己在施打該藥物之後,有段時間一直看到身邊都是陰魂不散的螃蟹,即使知道這些螃蟹是想像出來的,他還是會跟它們說話,並且在講課時要求螃蟹們安靜。最終,他不得不向拉康尋求心理治療幫助,得到的結論竟是:螃蟹可能意味著,他害怕變得孤獨。孤獨與螃蟹後來都成為沙特作品的題材;例如在《嘔吐》》中男主角失去了對世界、對周遭人事物的認同,眼中所見處處是平凡事物分解成醜陋的樣貌、黏稠的狀態,以及各種迫近的景觀等等,造成使人不適、暈眩的感官經驗。儘管如此,多年後沙特仍然對仙人掌毒鹼的效用持正面態度,認為施打該藥物之後所看見的世界是多彩的藝術。
▍當代知識份子、媒體讚譽
《嘔吐》賦予了意識一種非凡的獨立性,並全然地賦予現實意義。──西蒙波娃,《歲月的力量》
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離不開深刻的思想。而這種經驗與思想、生活與對生活意義的反思之間的秘密融合,造就了偉大的小說家。——卡繆評論《嘔吐》
這很可能是沙特最好的書,因為這本書完美結合了知識分子和創造性藝術家。——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威廉·白瑞德
哲學小說這個類型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例子……本書是一個年輕人力量的展現。
——英國著名小說家、哲學家艾麗絲·默多克
沙特非凡地宰制了二十世紀法國的知識生活……被譽為「存在主義的教皇」,也是一位公認的巨星 ——《紐約時報》
沙特小說中寫得最好、最有趣的一部。——《大西洋月刊》
作者簡介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開山鼻祖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卻拒領的的一代大師
法國著名作家及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一九〇五年出生於巴黎,年少時曾於號稱法國思想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求學,後至柏林師事胡賽爾及海德格現象學。二次大戰期間參與巴黎的反德活動,也持續發表小說、劇本著作。
一九四五年,他與西蒙‧德‧波娃等人創立《摩登時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刊載各式文學作品與批判性的分析文章,以其戰鬥風格在新聞、政治,思想以及文學圈皆引起騷動。五〇年代後,沙特的思想逐漸左傾,曾訪問中國、古巴,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文,並受到反對者的威脅。一九六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獎。沙特一生從未停止積極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到了晚年仍持續支持驚動全歐的六八學運,並在一九七三年,雙眼近乎失明的情況下,擔任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的主編。
沙特在文學與思想上的成果十分豐厚,除《嘔吐》以外,重要作品包括:《想像力》(L''imagination)、《牆》、《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蒼蠅》(Les mouches)、《可敬的娼妓》(La putain respectueuse)、《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等。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沙特Jean-Paul Sartre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開山鼻祖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卻拒領的的一代大師
法國著名作家及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一九〇五年出生於巴黎,年少時曾於號稱法國思想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求學,後至柏林師事胡賽爾及海德格現象學。二次大戰期間參與巴黎的反德活動,也持續發表小說、劇本著作。
一九四五年,他與西蒙‧德‧波娃等人創立《摩登時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刊載各式文學作品與批判性的分析文章,以其戰鬥風格在新聞、政治,思想以及文學圈皆引起騷動。五〇年代後,沙特的思想逐漸左傾,曾訪問中國、古巴,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文,並受到反對者的威脅。一九六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獎。沙特一生從未停止積極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到了晚年仍持續支持驚動全歐的六八學運,並在一九七三年,雙眼近乎失明的情況下,擔任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的主編。
沙特在文學與思想上的成果十分豐厚,除《嘔吐》以外,重要作品包括:《想像力》(L''imagination)、《牆》、《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蒼蠅》(Les mouches)、《可敬的娼妓》(La putain respectueuse)、《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等。
譯者簡介
嚴慧瑩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預購】形影不離(入門《第二性》之前必讀的西蒙波娃小說‧塵封逾半世紀、震撼歐洲文壇之精湛傑作)◎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嚴慧瑩)
Regular price $34.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一部被沙特批評「太私密」而阻撓波娃出版的自傳小說
一部足令讀者理解《第二性》精神的原型之作
收錄20幅照片與首次曝光的信件手稿
歐洲文壇年度最大出版盛事
兩個女孩截然不同,為何形影不離,嚮往著同樣的自由?
專文導讀──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劉亞蘭副教授
本書特色
一部足令讀者理解《第二性》精神的原型之作
收錄20幅照片與首次曝光的信件手稿
歐洲文壇年度最大出版盛事
兩個女孩截然不同,為何形影不離,嚮往著同樣的自由?
專文導讀──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劉亞蘭副教授
本書特色
1‧有別於波娃的《第二性》、《論老年》,本書的小說體裁可讓讀者進入波娃最真實的精神世界,探究一個少女面對父權社會壓迫的思索與內心掙扎。在自我探索、建立理論,確認自己是一個「女人」之前,她首先是個在學校、雙親、教義底下掙扎成長過的「人」。
2‧有人說沒有扎扎,波娃日後也許不會成為如此有革命精神的女性主義鬥士。本書內容脫胎自波娃少女時代與這位摯友的一段真摯情感,她數度想讓這位早逝的友人於作品中「還魂」,最終只在自傳中成功留下有關扎扎的記憶,直到逝世多年之後,波娃的養女西爾薇才從波娃遺留的手稿中發現這部以扎扎為主角的珍貴小說。西爾薇說波娃在晚年銷毀了大部分的手稿,卻保留了這一部。
3‧本書問世之際即獲歐洲文壇高度關注,《時代雜誌》、《英國獨立報》、《亞特蘭報》,以及歐洲多家重要媒體皆報導相關訊息。《紐約時報》、《衛報》、《柯克斯書評》等重量級媒體也對於本書給予一致好評。
兩個女孩截然不同,為什麼形影不離?
明明嚮往同樣的自由,為什麼又走上背道而馳的人生?
孩子聽從父母、母親聽從父親、學生聽從老師、人人聽從於社會規範,難道不是天經地義?自小中規中矩的席樂薇發現,整間學校裡只有安德蕾不這麼想。安德蕾直爽不羈,我行我素,不服學校修女的教誨,坦率地出口懷疑上帝。席樂薇很快與她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她們分享生活中的一切,也吐露對成人世界的不解與質疑。然而,兩個女孩終要面對這個社會對「乖女孩」的沉重期許,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與規範拉鋸,想堅持永保奔放的心靈,就必須承受巨大的代價……
這部小說脫胎自波娃與摯友扎扎的青春情誼,全書記錄了懷春少女初嘗叛逆卻直奔悲劇結尾的內心轉折,也可讀到波娃日後作為一個成年女性、一個革命者的養分。有別於《第二性》,小說體裁可讓讀者進入波娃最真實的精神世界,探究少女面對父權社會壓迫的迷惘思索與靈魂掙扎。本書於波娃生前未獲出版,卻是少數完好保存的手稿之一,經波娃養女發現並整理發表,才讓一部利於理解波娃的重量級作品有幸問世。出版之際即獲歐美文壇高度關注,《時代雜誌》、《英國獨立報》、《亞特蘭報》,《紐約時報》、《衛報》、《柯克斯書評》均熱烈矚目,並對本書一致給予好評。
作者簡介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法國作家、哲學家、女性主義思想家。一九○八年生於巴黎,自幼展現文學天賦,少女時代即立志寫作。曾與沙特等人共創《現代雜誌》,大量撰寫編輯政治哲學論文。一九四九年《第二性》出版後引發熱烈迴響,一週內銷量突破兩萬冊。一九五四年發表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另著有《論老年》、《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再見沙特》。
波娃一生著有小說、劇本、旅行文學、理論、傳記、日記、書信等數十種,其寫作始終圍繞著作為一個女人,生活裡最真實的經歷與思索,使其成為女性議題思考與建立理論的先驅者。文學成就備受肯定,曾獲耶路撒冷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一九八六年逝世,與沙特合葬於巴黎。
譯者簡介
嚴慧瑩
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屈服》、《血清素》、《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繪者簡介
聶永真/裝幀設計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出版作品有《Re:沒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