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2022
- 229期
- 230期
- 232
- 233
- 235
- 25週年紀念版
- 471410268964801
- 471410268964803
- 471410268964807
- 471410268964812
- 52赫茲的鯨魚們
- 9789863870593
- 9789863873754
- 9789863873785
- 9789863874331
- 9789863874881
- 9789863875888
- 9789863875987
- 9789863876151
- 9789863876281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9789865933524
- 9789866873607
- 9789866873621
- 9789867810403
- 9789868030169
- Andreas Walther
- INK
- Karl Marx
-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 Marcel Proust
- SONOKO MACHIDA
- 七等生
- 三十三年夢
- 三十三年梦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 且在人間
- 世界的聲音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大陸
- 亂髮
- 云與樵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生四書
- 人生四書 代共讀 闔讀組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倒立看《金刚经》:社会科学的解析 郑自隆
-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鄭自隆
- 倪匡
- 偽所羅門書
- 傅國湧
- 傳記
- 傾聽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八二三注
- 八尺雪意
- 其他
-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 到海巢去
- 劇本
- 劉森堯
- 十種寂寞
- 半簿鬼語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6月號/2022(第22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巴代特輯(7月號/2022/第227期
- 古都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吳介民
- 周芬伶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困難
- 地犬
- 夢之眼
- 大俠胡金銓
- 大山大海一九四九
- 女同志
- 宗教命理
- 小兒子
- 小說
- 小說家者流
- 小说家者流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國
- 巫言
- 巴代
- 巴瓏
- 廖偉棠
- 張愛玲
- 張愛玲課
- 張芬齡
- 張鐵志
- 您好,馬克思先生
- 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
- 惡女書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紛紛的情欲
- 戰爭小說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故事許願機
- 故事許願機:你許一個願,我用一個真實人生故事回答你
- 散文
- 散文集
- 散步去黑橋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青之死
- 新經典文化
- 旋轉門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時光隊伍
- 書
- 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時光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 朱和之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西甯
- 林幸謙
- 楊小濱
- 楊照
- 歡樂時光
- 江迅
- 沉默之島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火山口的音樂
- 猎人们(二版一刷)
- 獵人們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国
- 王定國
- 王蘊潔
- 王蘭芬
- 王鼎鈞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貓
- 生存
- 田原
- 电影
- 町田苑香
- 白色畫像
- 短詩300首
- 神來的時候
- 租書店的女兒
- 簡媜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繁體
- 美麗的權利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金銓
- 與謝野晶子
- 色戒愛玲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葛亮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登山
- 蘇偉貞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親愛的安德烈
- 計程車司機
- 評論
- 詩
- 詩經演
- 謝曉陽
- 謫花:再詳張愛玲
- 豹變
- 貓
- 賴香吟
- 跳水的小人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邱妙津日記
- 邻女
- 鄰女
- 野火集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陳丹青
- 陳家帶
- 陳少
- 陳淑瑤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雜誌
- 雲山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靈/性籤
- 音樂
- 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馬克思
- 馬塞爾·普魯斯特
- 駱以軍
- 高博倫
- 魏可風
- 魚麗之宴
- 鱷魚手記
- 黃寶蓮
- 黃秋生
- 黑眼珠與我
- 龍應台

【預購】三十三年夢◎朱天心
Regular price $35.00「三三」成為歷史,《三十三年夢》從「三三」的灰燼中升起,紀錄了一個人如何忠實、忠誠地穿過多變的時代,穿過不變的京都地景,尋找並看守自我靈魂「自由」的過程。——楊照
我第一次來京都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儘管昨天傍晚才來過,我走在通常無人、但它不管濃蔭的夏天或蕭索的冬日都同樣泛著青光的石板路(只路邊灌木叢中終年有一家子貓),總是心內既波動又安定,彷彿從沒離開過。
寧寧道上人影幢幢,我看到在愁煩心事、在想著自己進行中的小說的三十出頭那時以為自己好老人生已走到盡頭現在看去多麼年輕的自己,我看到牽著女兒、彎下身子與大頭妹說話的唐諾。我看到二十二歲時穿著長襖打兩條及胸辮子、出神出世的天文,我看到因疾走而長袍角揚起的胡蘭成爺爺。
我看到盛年時的父母,我看到宏志宣一倆牽著阿朴的背影,大春美瑤和兩歲的張容,丁亞民盧非易杜至偉黃宗應這些少年友人,老焦焦雄屏的比我還愛進玻璃小店,一僧一道也似的吳繼文和黃 錦樹,當時的好友蕭維政老蕭,當時我最喜歡的以軍鄭穎,正益小鄭一家,麗文乃菁馬各,最能走最會看的俊頴,侯子……,更別說坐在嬰兒推車裡專注兩眼不言不笑的盟盟。
我清楚記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笑語。
我第一次來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一九七九年開始,二○一三年重回京都故地,幾次盤桓漫遊京都時空中。京都,說是故地,其實早已自初履後幾次再臨流連,再加諸回憶與情感的重量,對它的熟悉已僅次於居住的台北。
那裡的街道、佛寺神社、一叢叢櫻花與嫩芽、迎面的相識臉孔,如同另一個故里。這個他方,經由朱天心自身的疊覆揉合,被她漸次回想梳理收進。回望三十三年,從中再看過往歲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幾番出入,這才發現,記憶深刻、情感強烈執拗,不因時間而流損。

【預購】古都◎朱天心
Regular price $21.00延續了貫穿《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關於記憶與死亡的主題,是近年完成的最精彩作品,1997年出版時引發讀者與學界的熱烈討論,並由日本北海道大學國際傳播媒體研究科及語言文化部助教授清水賢一郎翻譯,於2000年發行日文本。
書中包含5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書中散布的典故與學院知識目的並不在令讀者汗顏,那些其實是老靈魂不被理解的焦慮,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不被相信的預言,朱天心的書寫既非想要消去也非置換所有人的記憶,而是像清水賢一郎所形容:「類比式」的儲存方式,留下重疊的塗改痕跡。以背對讀者的寫作方式展現對讀者的尊重,朱天心執著面向過去,堅持選擇眼中所見的差異為題材,以文學捕捉人生中最真實的片段。她正站在邊緣,用最孤單但有力的筆向群眾發聲。
朱天心
山東臨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等書。
文學世家的背景使得朱天心在文壇出道甚早,初試啼聲的《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為她帶來廣大的忠實讀者,而近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尖銳犀利的筆調,以及近於議論和散文體的小說形式,則讓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引起諸多討論甚至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她與張愛玲相提並論,文化研究學者柯裕棻更說:「朱天心是我們這個世代不能不知道的一個名字」。

【預購】獵人們 (二版一刷)◎朱天心
Regular price $25.00朱天心經典文集
我∕我們一家人所際遇的貓族的故事
《獵人們》初版時,作家曾說:「這本書是個祈禱,祈禱我們都能面對所有來自世界的美好與難堪。」書寫成為實踐的支撐,日日夜夜護守街貓的人族因此有了慰藉。
匆匆數年,書中所寫的貓雖早已改朝換代不知幾番,但相逢相知的生命都在記憶裡不可抹滅,新版一一標註貓族身相,以證他們真切來世一遭。
它記錄了曾經我們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試圖找出一條如何文明地對待流浪動物出路的努力,也許,一切原本再簡單不過,簡單如印度聖哲甘地早在大半個世紀前說的,「一個國家的強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對待其他生靈。」——朱天心
朱天心是個愛貓人也是養貓人(照她的話是與貓共處),卻從來不是個留貓的人,但她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與感性,為相逢未必相識的眾貓族留存牠們躍入躍出她生命動線中的足跡。《獵人們》雖是散文隨筆集,但也可以視為小說家「都市人類學」式的台灣社會「畸零族群」觀察,只是凝視對象從人轉移到了貓,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與時間中的刻鑿痕跡也就越深。
在本書十篇作品中,作家述寫自己與屋裡屋外、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領域裡眾貓族的邂逅與相處,她給牠們自由,卻賺得了羈絆;對牠們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豐富。
※在動保團體、市府、社區和無數「貓天使」的努力之下,目前台北市已有近二分之一區域實施「街貓TNR計畫」。
獵人群像
納莉:天生好獵人,彷彿狩獵女神戴安娜,光采奪目的忙進忙出,時不時地啣來一物,犒賞家內人族。
麻瓜:像狼一樣獨來獨往,野性十足,徹夜不歸的夜晚,外頭總傳來淒厲高亢的打鬥示威聲。
貓爸爸:黃背白腹貓,話特多,最愛送往迎來,邊走邊聊一路伴人族回家,再瀟灑告辭。
李家寶:粉妝玉琢有如賈寶玉的俊美白貓王子,鍾情於人而不與貓族為伍,至死不渝。
金針:不世出的大貓王,每次出巡回來,總需要家人致上熱烈歡迎儀式。
英雄:標準黑貓,生平大志是當黑手,日日專心在圍牆上看工人做工。
阿麻:白底灰花,醜醜的臉,大大的眼,表情從沒軟化過,卻是盡責的貓媽媽。
辛辛:只要愛情不要麵包,太認同人,幾乎失去靈動敏捷的天性。
貓人側寫
夏天有蚊蟲的時候,為防臂與腿獻祭成紅豆冰,要穿長褲。姊姊手腕纏繞布條,圈圈悲壯,往往還是掛彩無數。體力與意志相搏,一場人和貓的善意較量。綠衣蓄鬚,包藍色海盜頭巾的吳醫師酷酷不說話,接棒收下送來新貓自去整治。姊妹二人每每累到相逢好處無一言,雙雙癱坐最近的 7-11窗邊灌咖啡回魂。
對於她和姊姊而言,行路時,同一隻街貓問答的時間與十個紅燈等長。而伏案寫作時,那些因貓延宕的章節,中間落下了梅花的腳跡麼?這低矮圍牆,有貓驕傲行過,她踮起腳,放一把貓餅乾到牆上。豈料貓的動作更迅捷,匆忙爬進樹叢。「他的樣子看起來還不錯。」她笑說,俯身撿拾一大片麵包樹葉,扇子一樣握在手裡搖著。幾天前,她才和同儕們去到總統府前抗議,為爭取動物保護司獨立。(文∕楊君寧)
朱天心
山東臨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等書。
文學世家的背景使得朱天心在文壇出道甚早,初試啼聲的《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為她帶來廣大的忠實讀者,而近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尖銳犀利的筆調,以及近於議論和散文體的小說形式,則讓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引起諸多討論甚至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她與張愛玲相提並論,文化研究學者柯裕棻更說:「朱天心是我們這個世代不能不知道的一個名字」。

【預購】那貓那人那城◎朱天心
Regular price $28.00作為一個公民,我喜歡他人、我自己心軟軟的,不服從叢林法則、不大小眼、聞聲救苦⋯⋯,但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我必須堅硬心腸,逼視人的種種面向、質素、以及在不同處境裡的價值排序或缺乏⋯⋯,這個「人」,包括無論強者弱勢、勝利者魯蛇,一個也不放過。--朱天心
這不是一本貓書,不賣萌,不可愛,不取悅你
這不是一個計畫,不是行動觀察,沒有結案日期
這是人族與貓族極其努力地在這塊土地上共生的姿態
她目睹貓族在城市生存的艱難
牠們或精采或平凡,或逍遙或百無聊賴、潦倒落魄
然而,沒有一隻貓可被取代、該被抹消
她見證一個個單打獨鬥穿梭街巷的貓志工身影
歲歲年年的夜黑風高,數不清的生離死別
既然介入了,就介入到底
留一個小水罐
在陽光、雨露、綠森光影下
讓人族與貓族都能認真而不屈地活著
2005年《獵人們》之後,小說家朱天心持續不輟、癡心無悔的貓人街頭日誌,為咫尺天涯的貓生人世,記錄尋常巷弄、隱蔽角落,叫人懸牽一世的奇幻情緣:
只要愛情不要麵包的甜橘,總不急於搶食,偏要隨人走到不能再跟的岔路口,坐定,癡癡望著人影遠去。
歌聲洪亮的公貓乳乳既是小巷裡的貓大王,還領有專業保母證照,認份帶大人族不時撿拾回來的每隻孤兒幼貓。
愛上不羈浪貓尾橘的女孩黛比,無法收編尾橘,竟為牠遷居,等到了隔窗相伴的愛,也承擔自由的代價。
還有一個個並肩作戰的姊妹、戰友、供養人,或曰貓志工、愛心媽媽,如曾耗時兩三年獨力拎沉重誘捕籠抓母貓節育的天文、「台灣認養地圖」協會的KT與葉子、傳奇抓紮手林憶珊、餵貓途中遇車禍過世的作家忽忽、在偏鄉海邊日日東繞西拐餵養浪犬的小說家王家祥……他們,牠們,永恆銘記,她說:「那些人,那些街貓們的人族朋友,成了孤僻成性的我在人生走了一半時竟然最想認識的人。」
本書特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真心以為《詩經》這句子不是描述愛情,而是戰友、是袍澤。是那一日復一日在街頭尋尋覓覓,為無法發聲的生命奮鬥的同行者身影。
*「黑暗騎士」的光芒--看見那些每日在第一線做希臘神話裡薛西佛斯苦役的人。
狗人.貓人
柯靜雯
年紀很小的時候,三、四歲左右,去奶奶家被迎面撲上來的家犬咬破膝蓋後,我從此成了懼狗人直到四十歲。四十歲那年同居人(我現在的先生)有機會收養兩隻街頭幼犬,問我意見,我這人向來為愛勇敢,和朱天心諸多貓友伴中的一族「只要愛情不要麵包」的甜橘牠們同一國,於是當下僅考慮半秒吧,便爽快回應我沒問題。
真的沒問題嗎?問題得遇上了才知道是不是個問題。
問題可多了,屎尿、跳蚤以及一隻隻吸飽血比黃豆還大扒滿牠們全身的壁虱,四十年老資格懼狗人的我打從領牠倆進門那刻起瞳孔難得縮小過。然則我原本最大的疑慮,懼和怕,卻也在如同養小孩一樣每日夜把屎把尿的親狎中被沖淡了,或說,自然消失於無形。隨著牠們長大,我也從懼狗人行列領證畢業,雖說現今對於不熟悉的狗親近時仍有些疑慮,遇到狗哪怕是自家天天地上一起打滾再熟不過的那隻,突如其來無預警的一聲吠、或不明所以不太爽快的喉頭低吼聲,我難免還是心頭一怵,但已經好太多了,好到,二○ㄧ六年春天,在共同友人張萬康家中第一次見到天心,她見我似乎不怕和張家出了名脾氣不太好的狗哈嚕互動,禮貌問我應該是狗人?朱天心的讀者們絕不陌生的「相對於照護浪犬的狗人多數陽光、合群、活潑開朗,照顧浪貓的貓人貓性,個個孤僻,獨來獨往......」當下我有點不好意思,只因也不過幾年前,我還是個十足十的懼狗人呢。
卻教我想起,好多年以前,我也曾被認為是狗人,不是貓人,只是意思不盡相同。
那是二十幾近三十年前,某日我回高中母校找相差僅十歲的一位昔日老師聊天,其實更多是排解大學生活的種種不同於想像的鬱結壘塊。學生皆稱其華老師其實更像我們的學姊,她確也曾是我們的學姊,我在學校那時她甫自大學畢業不久,回校接任行政工作,同時接了一個不討好且十分吃力的活兒--宿舍舍監,我和她相熟就是起始於宿舍生活。回學校那日是假日,校園沒學生,除了守門房以及照養校園花木的幾位工友伯伯,大概就是住在宿舍裡的華老師,和她的狗小胖。小胖是隻黑白花中小型犬,忘了華老師哪兒收養來的,惟記得是我畢業以後才出現在華老師的腳邊。我雖怕狗,但像小胖這類穩定、莊重自持的狗,又有主人在一旁,我倒可以和牠們共處一室,甚至可以壯起膽來輕喚牠們的名字以示親愛(製造一點自己也是可以親近動物的假象)。我們師生倆閒聊時,小胖始終靜靜趴伏在書桌下一隅假寐,我想到便喊小胖兩聲,小胖總聞聲抬頭抬眼,啥事都沒有只除了我衝牠一臉傻笑,牠沒有情緒搭拉下眼皮趴回原位原姿勢接續剛剛被我打斷的白日夢。幾次之後華老師跟我說,狗也需要獨處靜默,像我這樣沒事瞎騰鬧狗兒,往往容易養出情緒不穩定的狗。是這樣呀,莫怪都說甚麼人養甚麼鳥,華老師是個日日晨起練太極的人,私下雖也有縱懷朗聲大笑的時候,但更多時候,她無論行立坐臥、處事待人,都像走太極行步,也像站樁,一派鬆墜沉卻意念守中。於是我和華老師聊起我在大學校園意外瞥見的貓事。
我不光和華老師是高中學姊妹,還是同一所大學的校友。我正在學中的大學校園已和華老師念書當年的校園校景不盡相同,唯老舊的化學系館倒是數十年不變。我偏愛化學系館舊到簡直簡陋、像極了我書中讀到民國初年的學校才有的氣味,是以日日在人煙罕至乃至有點仙氣縹緲的化學系館圖書室佔據一張桌子,那是我沒課的空檔偏安一隅的小旮旯。化學系館建築在坡面上,由圖書室旁的出入口進出,以為是一樓,實則是整個建築群的三樓。走進系館,照面而來的是中庭,一個已難辨造景釜痕、很像落魄大院的雜蕪中庭。我往往圖書室坐膩了便閒步到臨中庭的廊邊發呆。一日,呆滯發直的眼被中庭裡忽隱忽現的黑影拉回現實。定睛看清了,是一隻貓。腦海中已搜尋不出那隻貓具體的影像,連花色都想不起來,只因我太專注於牠企圖從中庭東邊過渡到西邊的整個過程,那謹慎、極具耐性靜定等候絕佳安全時機,每跨出一步都是謀定後動的不遲疑卻也不魯莽,剎那間風馳電掣的瞬間移位,一到下一個定點馬上隱蔽於某個陰影之下,看來都是在上一個位置時早已探查好的深謀遠慮。直至多年後我已步入中年觀看電影《聶隱娘》,才在大螢屏前恍然憶起,啊原來是牠(她)。
那恐怕是我平生第一回這麼近卻也這麼遠靜靜看一隻貓這麼久。
我同華老師說,貓實在有意思極了,太不可知不可測,不張揚不存心勾引你、引你注意,最好都不要有人發現牠的行蹤,卻實實在在深邃迷人得讓你不由得隨牠移動目光。我欣賞貓。不像狗,老傻乎乎的,若是一隻狗要由中庭東走到中庭西,肯定就是安步當車大步橫越,中途還不忘抖擻兩下、伸個懶腰拉拉筋......。我說這些的同時,小胖在不遠的陰涼水洗石子地板上一副老僧入定閉目養神。
華老師非常熟悉我的傻話癡話夢話,記憶中,她幾次笑到前仰後俯完全沒個練功人的樣子,都是被我的犯傻激得。那日,她聽完我連一片天光雲影都不願遺漏地描述我如何遇見一隻貓,以及,如何嚮往效法一隻貓的優雅不張狂,她沒先急著笑話我,而是望著我然後幽幽說:「你不覺得你根本就是一隻狗嗎?」
噫,可不是嘛。霎時我倆同時迸發出驚天的大笑聲,把小胖都笑醒了。半點沒個練功人的樣子(我當時也隨華老師練太極)。
原來天心的直覺是對的,我是狗人。
當朱天心的讀者多年,從十二歲偶然間讀到第一本書始,轉眼流光三十幾年,沒特別意識到從哪一本書開始,一隻隻有名、有樣子、有脾性甚至有德性的貓開始出現在她的文章中,好幾隻文章裡見熟了,恍惚以為自己真的識得牠們,也算真是認識牠們不是嗎?不光是牠們,還有牠們盤踞野遊的山頭,天氣好時曬太陽打呼嚕的花台,有氣度的男子漢貓葛格為了守護眾貓進食安全站得高高好把風的牆垣,這些我不曾親訪、親眼見過的場景,我熟悉得都可以臨摹出一幅幅速寫(可惜我不擅繪圖)。更不光是眾貓們的身影以及牠們閒踱狩獵討生活的現場,身為讀者,比起身影場域氣味更強烈的,怕是天心和貓志工們一次次的幾乎撕裂心肺卻又得繼續勇敢的堅強吧。我只是透過文字閱讀,已是無數次的心頭一緊,鼻酸紅了眼,那些月黑風高裡獨行俠似的風雨護貓人,須得有一顆多強悍又多柔軟的心啊。
此次集結成書的諸多篇章中,幾度出現天心和天文陪伴或目睹貓咪故去時放聲大哭,她自嘲哭得好似最煽情的電視劇,她恐怕不知,有讀者如我是讀著讀著便咬著下唇默默掉淚不好哭出聲怕驚擾了身旁不知情的人。深信這樣的讀者我不是唯一。
曾讀過顧玉玲在某次工殤紀念活動後的書寫,「好多好多細節她們都記得,那撞擊的傷口這樣鮮明像還流著血,但日子要過,沒有時間太專注悲傷,痛到底也還能活下來。那些記憶從不曾遠離,一點就開,往事歷歷,……一次又一次,當工殤家屬誠心致謝,我想我終於理解,那感謝的真正意涵是:謝謝還有人記得他。」多麼相似的心情啊。《那貓那人那城》裡的每隻貓,每個獨來獨往孤僻成性的貓人,已故去不知所蹤的、倖存的,少數曾有過幸福的,朱天心都幫你們記下了,透過文字透過不止一本的書,這一切不單是真的,而且不曾遠去。
寫於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本文作者為前劇場工作者)
自序
我的街貓朋友--志工們
自從○三年我陸續寫貓文出貓書以來,不時被不熟的人問(因舊識不會問這種問題):「什麼時候開始關心開始做流浪動物保護議題的?」
我想都不用想的回答:「上個世紀。」更精確的說,從我出生始,真的,童年照片裡,沒有一張媽媽懷抱我們的留影,都是媽媽抱著貓或狗,一旁髒兮兮的蹲著坐著也摟著貓狗的三歲五歲我們姊妹。
那些貓狗,是早我們先來的家庭成員貓大哥狗大姊,牠們在世間浪蕩討生活,路過我們家,留下來了,與我們好像。(我們不也是從哪個烏何有之鄉來此世間浪蕩,被父母收留?)
其實,在這地球、在這島、這城市,這興昌里,像我們如此長年默默在做的並不少(雖然永遠嫌太少),真的是默默,因為我認識在做流浪狗的志工友人,總能輕易就號召組織,做事之餘也常聯誼聚聊,有淚水,但都很陽光。貓志工們就大不同,總獨來獨往,月黑風高才出沒(怕被嫌惡動物的鄰居阻攔恐嚇羞辱固是原因,憂懼街貓因吃著一日的唯一一餐而行蹤暴露於風險中才更是主因),因此要找到他她們,並聯繫、合作(TNR,街貓捕捉絕育回置),比馴化一隻貓科動物更難(誰見過一隻馴化的貓科動物?無論大小,別老舉那頭哈洛德百貨公司買的小獅子克利斯青當例子)。
所以,儘管我們興昌里○七年就已加入台北市政府動檢所(現為動保處)的「街貓TNR計畫」(二○一八年已進展到有二○六個里,也就是四分之一個台北市在做),但我們從不奢望尋找或依賴其他在默默餵食照養街貓的志工們。
(不少人稱這些志工們為「愛媽」,愛心媽媽的簡稱,其實愛媽有很多不只是幹練的上班族單身女孩和退休的家庭主婦媽媽,還不少是大學研究所男生、上班族、退休老爹……)
但有趣的是,我們是先認識食物才認得人的,所以很一段時間,對那些神祕未現身的志工們我們是以食物為名的,餵食的車底,偶爾去晚了十分鐘,便見有吃剩的餅乾渣(貓則一旁洗臉舔掌),「偉嘉的」、「皇家的」、「拌白金罐的」、「周末餵貓人」、「貓大王」(與我們家定期叫貨的「貓大王」店同款餅乾),於是便會有這樣的對話:「那個偉嘉的瘋了,六灰灰胖成這樣還開白金罐,他小孩一定和六灰灰一樣胖。」「周末餵貓人大概出國了,好久沒見她餅乾。」
那些餅乾,不同廠牌、不同造型,在黑夜的車底如深林小徑的仙子指路的寶石閃閃發光,也如神祕的密碼放著信息,那些人,那些街貓們的人族朋友,成了孤僻成性的我在人生走了一半時竟然最想認識的人。
一年後,因為沒有停過的社區街貓危機(如出一轍的總是一二名偏執憎惡動物的居民促成住委會做出凌駕違逆北市動保政策法令的決議,擅自捕捉已TNR的街貓野放或不知下落),我們成了緊密的戰友:「林茵大道」的高寶猜全家及乖子徐多、「愛眉山莊」的高麗英和美麗強悍的香港女孩林翠珊、「南方藝術宮殿」酷酷的丁國雲……,我們互相在對方出國或有應酬的夜晚接手彼此轄區的貓、互通訊息(街貓通常有固定的領域,但有時也會不明原因越區或失蹤)、彼此打氣支撐(街貓常有的不測、消逝、車禍的慘狀、病痛的折磨)、難以對別人掉的淚水幸虧有彼此,哭一場,並共同深深記憶。牠們,儘管匆匆但確實來世一場,我看見,我記得,多麼孤單,孤單到會動搖、會懷疑那些記憶是真的假的(一隻隻不會說話的貓、在那寬闊無際的滔滔時間大河角落信賴凝望著你的身影),於是我深感慶幸我們有彼此,翠珊記得那兩隻來不及長大車禍的橘白小公貓,國雲的三花奶奶,寶猜記得大黑公、記得白爸爸、記得大橘橘、發發、雙雙、小肥黃……,並一起在電話中為之啼泣。
那麼,一切都是真的了。
朱天心
山東臨胊人,一九五八年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獵人們》、《三十三年夢》等。
攝影者簡介
KT
本名蘇聖傑,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市。當學生時平凡,當上班族時隨波。因利用網路、攝影幫助動物的想法,共創了網站「台灣認養地圖」(www.meetpets.org.tw),引進、實驗並推動流浪動物認養、貓中途、街貓絕育TNR行動,想營造使人對待街貓、對待動物更友善的世界,迄今仍為網路上認養動物的主要平台。近幾年來以攝影專拍街貓,作品多透過台灣認養地圖所發行之刊物、文宣、展覽與義賣品對外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