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9789570873726
- 9789864893973
- 9789864895373
- 9789864895830
- 9789864896639
- 9789864896936
- 9789864897360
- 9789864897537
- 9789864897629
- 9789864897698
- 9789864897773
- 9789864897858古文明
- 9789864897865
- 9789864897988
- 9789864898008
- 9789864898213
- 9789864899401
- 9789864899609
- 9789865671099
- 9789865671860
- 9789869324397
- A Gentleman in Moscow
-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 A Room of One’s Own
- Amor Towles
- Christian Jacq
- David Quammen
- Douwe Draaisma
- F. Scott Fitzgerald
- Jack Kerouac
- Jane Austen
- John Sutherland
- Jonathan Carroll
- Margaret Atwood
- Matt Haig
- Niall Kishtainy
- Nigel Warburton
- On the Road
- Pride and Prejudice
- Simone de Beauvoir
- The Great Gatsby
- The Land of Laughs
- The Midnight Library
- Virginia Woolf
- Why Life Speeds Up As You Get Older: How Memory Shapes Our Past
- 【寫心經隨身版套書】(三冊):一句一句慢慢寫,讓你心生歡喜,離一切煩惱
- 〔讀出歷史的內心戲3〕縱橫讀史記:挖掘《史記》的底層邏輯,學習思辨的眼光,看見世事的本質
- 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 世界歷史
- 世界經典
- 中國文化史
- 中國歷史
- 为什么年纪愈大,时间过得愈快
- 为什么年纪愈大,时间过得愈快:从心理时间的秘密,到记忆如何形塑我们的一生
- 二戰結束
- 亞莫爾·托歐斯
- 人文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傑克·凱魯亞克
- 傲慢與偏見
- 傲慢與偏見(200週年經典重譯紀念版)
- 光州事件
- 克里斯提昂·賈克
- 克里斯提昂·贾克
- 其他
- 内山絢子
- 写心经随身版套书
- 别管明天,就这样爱吧!
- 動物
- 午夜圖書館
- 卓惠娟
- 台灣
- 史考特·費茲傑羅
- 吳妍儀
- 吳書榆
- 呂玉嬋
- 哲學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電腦之父圖靈,與大師一起漫步的哲學小旅程
- 唐珮玲
- 圖解世界5大神話
- 圖解世界5大神話:從日本、印度、中東、希臘到北歐,65個主題解讀東西方神祇與傳說、信仰與世界觀
- 圖解犯罪心理學
- 圖解犯罪心理學:從理論到實例,讀懂難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面(二版)
- 在路上【反抗文化經典】
- 在路上【反抗文化经典】 On the Road
- 大亨小傳
- 大卫·逵曼
- 大眾心理學
- 大衛·逵曼
- 失智症
- 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
- 奇幻
- 奈傑爾·沃伯頓
- 奈爾·傑斯坦尼
- 女性主义
- 她们的古埃及:从创世女神到末代女法老,古埃及三千年的女性力量
- 她們的古埃及:從創世女神到末代女法老,古埃及三千年的女性力量
- 學術
- 安石榴
- 宋偉航
- 宗教命理
- 寫.金剛經
- 小寺賢一
- 小寺贤一
- 小說
- 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
- 少年来了【新装纪念版】
- 居酒屋
- 希臘羅馬時期
- 张明明
- 弱勢人群
- 張思婷
- 張明明
- 強納森·卡洛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經
- 愛德華多·因凡特
- 愛情的52種面貌
- 愛情的52種面貌〈中英對照賞析版〉:悸動、低泣與思念的心:西洋經典情詩選
- 我是你的觀護人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 文學研究
- 日本
- 日本飲食文化
- 書
- 曹昕玥
- 李建銓
- 李池宗展
- 李靜宜
- 杜威·德拉伊斯玛
- 杜威·德拉伊斯瑪
- 杨联陞
- 杰克·凯鲁亚克
- 林姿呈
- 林雯
- 桑山慧人
- 楊聯陞
- 歐美
- 歡笑國度
- 歷史
- 永不告別
- 汉学散论(杨联陞诞辰110周年纪念版)
- 江灝
- 法国文学
- 洪水之年(疯狂亚当三部曲II)
- 洪水之年(瘋狂亞當三部曲II)
- 济州四三事件
- 浜畠加納
- 海外
- 溫伯陵
-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 漫游者文化
- 漫遊者
- 漫遊者文化
- 漫遊者文化出版
- 潘寧
- 濟州四三事件
- 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
- 爱德华多·因凡特
- 王旭烽
- 玛格丽特·爱特伍
- 珍·奧斯汀
- 現代文學
- 瑪格麗特·愛特伍
- 生活
- 當代思潮
- 瘟疫
- 療愈
- 看見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理解記憶、五感、時空出現障礙的原因
- 社会议题
- 社會
- 社會議題
- 章晉唯
- 筧裕介
- 約翰·薩德蘭
- 素食者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經典
- 經典小說
- 經典文學
- 經濟學
-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
-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 經濟學超圖解
- 維吉尼亞·吳爾芙
- 編者:蔣力
- 縱橫讀史記3
- 繁體
-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
- 繪畫
- 织色入史笺:中国颜色的理性与感性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聯經出版公司
- 胡椒筒
- 自己的房間
- 自己的房間【作家經典圖像+譯註版]
- 自然科普
- 花岡幸子
- 英國文學
- 茶
- 茶與茶人:22則茶的故事,揭開茶的前世今生
- 莫斯科紳士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蔡承志
- 藝術
- 街头的哲学:29个熟悉的生活情境,看见每个决定背后的伦理和逻辑!
- 街頭的哲學:29個熟悉的生活情境,看見每個決定背後的倫理和邏輯!
- 西方思考
- 西蒙德波娃
- 設計
- 詩
- 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 譯者:何穎怡
- 譯者:孔令豔
- 譯者:張朝霞
- 譯者:王存誠
- 譯者:盧鴻金
- 譯者:黃新珍
- 讀出中國繪畫的內心戲:十大主題劇透時代風尚、熱議奇人軼事,解讀畫作背後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 论老年
- 译者:卢鸿金
- 译者:尹嘉玄
- 跟著日本人这样喝居酒屋全图解
- 跟著日本人這樣喝居酒屋全圖解
- 跟著日本人這樣喝居酒屋全圖解:酒品選擇、佐菜搭配、選店方法一次搞懂,享受最在地的小酌時光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
- 那天,你抱著一隻天鵝回家:52則變形、幻想與深情的成人童話
- 邱瑞鑾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陈鲁南
- 陳湘陽
- 陳魯南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韓江
- 韩江
- 顏色
- 飲食文化
- 魏茹冰
- 麥特·海格

【預購】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譯者:章晉唯)
Regular price $26.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系列★
◎「小歷史」:從精妙的小故事,看歷史的大格局
◎歡迎「註冊」英國最懂學生的文學教授為所有人開設的文學公開課,充實你的人文知識!
英語文學研究權威、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薩德蘭,融合數十年研究文學的心得與教授各年齡層學生的豐富經驗,為當今讀者篩選出構成我們今日文學面貌的最重要作品、作家,揭露隱藏在文學背後的故事、經典的閱讀重點、大師的創作理念,為你打好應對社會的人文學基礎!
這一刻起,從文學的故事著手,開始懂得文學的美妙
透過它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不用專業術語,輕鬆活潑又富啟發性的文學通識讀物。
★將文學史的巨流河化為40篇語言精煉的生動小品文,逐一引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與其作品。
★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
★英國藝術家Sarah Young原創精美木刻插圖,引領讀者的想像力飛馳。
˙柏拉圖說文學是危險的東西?!
˙史詩象徵國家的崛起,為什麼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史詩?
˙希臘悲劇的關鍵在於英雄總是自己扣下扳機,令我們既憐憫他,又為自己而恐懼?
˙珍.奧斯汀筆下的世界那麼小,只寫女孩子如何覓得理想伴侶的故事,為何被現代讀者視為偉大的文學?
˙維吉尼亞.吳爾芙《戴洛維夫人》的開場,不過是一個人在路旁等著過馬路,為什麼要寫得這麼鉅細靡遺?
˙從《美麗新世界》、《1984》到《使女的故事》,反烏托邦小說正在預言我們的世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為何造成這類小說再度大暢銷、人手一本?
˙人生很荒謬,文學和世事一樣毫無意義,徒勞無功……卡夫卡、卡繆的厭世,為何不被視為「中二」,而被奉為「存在主義文學之父」、「荒謬大師」?
邂逅經典,有如人生第一場花火大會,
重讀經典,是一場再發現的驚喜旅程,
不一樣的解讀,屬於自己的體會,和全世界讀者一起樂在其中!
我們為什麼讀文學?
1.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2.真理。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世間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而作家用「想像力」來回答。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
3.知識。珍貴的知識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
4.啟發。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偉大的文學作品永遠可以啟發我們。
英國文學研究權威約翰.薩德蘭,熟稔地打通古希臘神話、口述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及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等人類文明史上各時期的文學發展概況,從《基爾加美緒史詩》、《貝奧武夫》,到《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與文學改編電影,以詼諧、輕鬆的語調向讀者引介各時期文學的關鍵詞,點評文學大家、知名作品與其在當時暨後世產生的影響,對作品本身提出易於理解的評論,並在其中穿插著作權、出版審查制度等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法律概念發展,以及文學評論、書評的誕生對英語文學乃至於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
薩德蘭以他多年專業研究所形成的獨特詮釋角度,輔以教授過各種年齡層學生的經驗,平易近人且生動地切入文學史重大事件、各大文學經典,例如喬叟如何重塑了英語的表達,加上印刷術傳入英國、現代劇場的出現與流行,進而創造出讓文學蓬勃發展的條件,終於導致莎士比亞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早期崛起於文壇,將文學世俗化,從而證明世俗化、商業化與崇高的思想價值、精湛的藝術水準可以完美相融。
另外又如解析現代主義的先鋒吳爾芙時,他透過《戴洛威夫人》的開場,引導讀者注意她的的語句如何隨著思維與動作從此處流淌他處、達洛威夫人的思想是以文字或意象的形態呈現(抑或兩者的結合),以及記憶與即時的印象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本書是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但其功用和意義遠不止於此。文學世界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在它看似虛構的表象裡包藏著一個真實的內核,為我們帶來靈感與啟示,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意義。各個時期文學形態和價值命題的發展,更是當下社會的存在與心理面的折射,讓後世得以透過它們更具體地了解過去的世界。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王安琪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國立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汪栢年
建中一叟 林明進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黃月銀
東吳英文系副教授 蔡佳瑾
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主任 劉雪珍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謝瑤玲
(依姓氏筆畫排序)
媒體評論
.作為導論,這是一本好書。薩德蘭給我們帶來的是令人欽佩的豐富的閲讀體驗、慷慨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文學這一主題回升的熱情。——《觀察家》
.簡潔的語言,以及非理論和評論的文風,《文學的40堂公開課》記述了一輩子與文學相依相伴的愉悅故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從《貝奧武夫》到當代暢銷書,《文學的40堂公開課》是一本青少年閲讀指南。約翰.薩德蘭為這個龐雜無序的領域帶去了一些秩序、清晰和通識。——《新政治家》
.這是一本充滿激情的指南書,帶你走過文學的歷史長河……薩德蘭並不是要將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區分開來,而是要分享他閲讀的樂趣。——《科克斯評論》
文學是一種娛樂
傳達生活的面貌、啟發我們去思考;
文學是一場辯論
討論我們的世界,當今的處境和該前往的方向。
閱讀文學,就是閱讀我們自己
傳達生活的面貌、啟發我們去思考;
文學是一場辯論
討論我們的世界,當今的處境和該前往的方向。
閱讀文學,就是閱讀我們自己
◎「小歷史」:從精妙的小故事,看歷史的大格局
◎歡迎「註冊」英國最懂學生的文學教授為所有人開設的文學公開課,充實你的人文知識!
英語文學研究權威、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薩德蘭,融合數十年研究文學的心得與教授各年齡層學生的豐富經驗,為當今讀者篩選出構成我們今日文學面貌的最重要作品、作家,揭露隱藏在文學背後的故事、經典的閱讀重點、大師的創作理念,為你打好應對社會的人文學基礎!
這一刻起,從文學的故事著手,開始懂得文學的美妙
透過它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不用專業術語,輕鬆活潑又富啟發性的文學通識讀物。
★將文學史的巨流河化為40篇語言精煉的生動小品文,逐一引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與其作品。
★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
★英國藝術家Sarah Young原創精美木刻插圖,引領讀者的想像力飛馳。
˙柏拉圖說文學是危險的東西?!
˙史詩象徵國家的崛起,為什麼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史詩?
˙希臘悲劇的關鍵在於英雄總是自己扣下扳機,令我們既憐憫他,又為自己而恐懼?
˙珍.奧斯汀筆下的世界那麼小,只寫女孩子如何覓得理想伴侶的故事,為何被現代讀者視為偉大的文學?
˙維吉尼亞.吳爾芙《戴洛維夫人》的開場,不過是一個人在路旁等著過馬路,為什麼要寫得這麼鉅細靡遺?
˙從《美麗新世界》、《1984》到《使女的故事》,反烏托邦小說正在預言我們的世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為何造成這類小說再度大暢銷、人手一本?
˙人生很荒謬,文學和世事一樣毫無意義,徒勞無功……卡夫卡、卡繆的厭世,為何不被視為「中二」,而被奉為「存在主義文學之父」、「荒謬大師」?
邂逅經典,有如人生第一場花火大會,
重讀經典,是一場再發現的驚喜旅程,
不一樣的解讀,屬於自己的體會,和全世界讀者一起樂在其中!
我們為什麼讀文學?
1.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2.真理。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世間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而作家用「想像力」來回答。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
3.知識。珍貴的知識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
4.啟發。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偉大的文學作品永遠可以啟發我們。
英國文學研究權威約翰.薩德蘭,熟稔地打通古希臘神話、口述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及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等人類文明史上各時期的文學發展概況,從《基爾加美緒史詩》、《貝奧武夫》,到《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與文學改編電影,以詼諧、輕鬆的語調向讀者引介各時期文學的關鍵詞,點評文學大家、知名作品與其在當時暨後世產生的影響,對作品本身提出易於理解的評論,並在其中穿插著作權、出版審查制度等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法律概念發展,以及文學評論、書評的誕生對英語文學乃至於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
薩德蘭以他多年專業研究所形成的獨特詮釋角度,輔以教授過各種年齡層學生的經驗,平易近人且生動地切入文學史重大事件、各大文學經典,例如喬叟如何重塑了英語的表達,加上印刷術傳入英國、現代劇場的出現與流行,進而創造出讓文學蓬勃發展的條件,終於導致莎士比亞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早期崛起於文壇,將文學世俗化,從而證明世俗化、商業化與崇高的思想價值、精湛的藝術水準可以完美相融。
另外又如解析現代主義的先鋒吳爾芙時,他透過《戴洛威夫人》的開場,引導讀者注意她的的語句如何隨著思維與動作從此處流淌他處、達洛威夫人的思想是以文字或意象的形態呈現(抑或兩者的結合),以及記憶與即時的印象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本書是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但其功用和意義遠不止於此。文學世界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在它看似虛構的表象裡包藏著一個真實的內核,為我們帶來靈感與啟示,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意義。各個時期文學形態和價值命題的發展,更是當下社會的存在與心理面的折射,讓後世得以透過它們更具體地了解過去的世界。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王安琪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國立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汪栢年
建中一叟 林明進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黃月銀
東吳英文系副教授 蔡佳瑾
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系主任 劉雪珍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謝瑤玲
(依姓氏筆畫排序)
媒體評論
.作為導論,這是一本好書。薩德蘭給我們帶來的是令人欽佩的豐富的閲讀體驗、慷慨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文學這一主題回升的熱情。——《觀察家》
.簡潔的語言,以及非理論和評論的文風,《文學的40堂公開課》記述了一輩子與文學相依相伴的愉悅故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從《貝奧武夫》到當代暢銷書,《文學的40堂公開課》是一本青少年閲讀指南。約翰.薩德蘭為這個龐雜無序的領域帶去了一些秩序、清晰和通識。——《新政治家》
.這是一本充滿激情的指南書,帶你走過文學的歷史長河……薩德蘭並不是要將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區分開來,而是要分享他閲讀的樂趣。——《科克斯評論》
作者簡介
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1938年生,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曾經教授各個階段的學生課程。編著有20多本著作。現居英國倫敦。曾任曼布克小說獎評審。近期另著有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小說家:小說的294段生命史》(Lives of the Novelists—A History of Fiction in 294 Lives),獲得廣泛讚譽。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和咖啡。出版譯作包括《古騰堡的學徒》、《錢途末路》、《負重》、《挑戰莎士比亞4:我就是夏洛克》、《白蜂巢》與《碟形世界》、《烈焰雙生》系列小說等。
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1938年生,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名譽教授,曾經教授各個階段的學生課程。編著有20多本著作。現居英國倫敦。曾任曼布克小說獎評審。近期另著有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小說家:小說的294段生命史》(Lives of the Novelists—A History of Fiction in 294 Lives),獲得廣泛讚譽。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和咖啡。出版譯作包括《古騰堡的學徒》、《錢途末路》、《負重》、《挑戰莎士比亞4:我就是夏洛克》、《白蜂巢》與《碟形世界》、《烈焰雙生》系列小說等。
作者自序
想像一下,若你和《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的魯賓遜.克魯索一樣,這輩子都將困在一座荒島上,你最想帶的書是哪一本?這問題出自英國廣播公司最久、最受歡迎的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這節目曾經在電台的國際頻道播送,觸及全世界的聽眾。
節目會先介紹來賓想帶到荒島上的八首歌,接下來主持人會問來賓兩個問題。首先是,若你能帶一個奢侈品,你會帶什麼?答案通常別出心裁,例如有的來賓選擇氰化物毒藥,有人則選擇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搬上島。然後主持人便會問他們,除了《聖經》、任何宗教經典和原本就在島上的莎士比亞作品(可能是哪個服藥自殺的人留下的),他們會帶什麼書?
這節目於一九四二年開播。五十年來,我經常聽見來賓選擇文學名作來陪伴他們度過寂寞的餘生。有趣的是,珍.奧斯汀的作品近期最多人選擇,其次是《魯賓遜漂流記》。而在上萬次播出的節目中,來賓選出的書多半是他們已讀過的書。
重讀經典的樂趣
這點出了文學的重要特性。首先,大家覺得文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我們雖然說「啃書」,但書不像餐盤上的食物,啃完之後不會消失,而且即使重覆咀嚼,滋味往往有如初次品嘗,絲毫未減。幾年前我上節目時,選擇了薩克萊的小說《浮華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這些年來,我為這本書編輯和撰文多次,肯定已看過不下百次。但就像我最喜歡的音樂一樣,每次重讀依舊讓我回味不已。文學的一大享受就是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便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如英文原書名所示,這是一本「文學小歷史」,但文學一點都不得小覷。它無遠弗屆,任何人窮其一生都看不完。我們頂多是能湊出一個饒富智慧的樣本,當中最重要的選擇就在於要怎麼編選。本書提供的只是建議,並非一本使用手冊(使用前請詳閱!),書中的每一句都在說:「很多人覺得這作品值得一看,但究竟如何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對心思細膩的人而言,文學對他們的人生舉足輕重。我們從家裡、學校、朋友身上學到不少事,也從比我們睿智的人口中學到各種教訓。但事實上,有無數珍貴的知識是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自己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閱讀文學,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值得。這點不容置疑。
究竟何謂文學?這問題不好回答。要得到滿意的答案,必須從文學本身著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兒童文學」為例,畢竟那是我們呱呱墜地後,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當然,兒童文學不是孩子寫的,而是寫給孩子讀的。大多數人最初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懵懵懂懂地漸漸踏入閱讀的世界(寫作則多半是到教室才學會)。最親愛的家人會為我們唸床前故事,或和我們一同讀書,從此展開穿梭書海一輩子的旅程。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養成以閱讀為樂的習慣,一般而言是閱讀文學作品。許多人上床前都會拿本小說,或是聽英國廣播電台另一個長青節目「床前之書」(Book at Bedtime)。小時候,有多少人明明該睡了,卻仍穿著睡衣躲在棉被下,淘氣地拿手電筒看書?此時,我們面對外頭的世界—真實世界—所穿的服裝(相當於我們的戰袍),多半是塞在臥室另一頭的衣櫥裡。
納尼亞王國:既是想像也是現實
多虧了無數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大人小孩都熟知《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當中佩文西家族四個孩子的故事。為了躲避戰爭,他們逃到一間鄉下房子裡。當時是一九四○年代,戰火延燒到英國。在好心的寇克(Kirke)教授幫忙之下,他們才躲過倫敦大轟炸(「寇克」〔Kirk〕在蘇格蘭語中代表「教堂」,文學總是能加入一點象徵元素)。對孩子來說,真實的世界變得好危險。神祕的飛機穿梭天空,莫名四處殺人。戰爭蘊含各種政治、歷史和意義,要向孩子解釋並不容易。幸好文學能跨越年齡與人溝通,在此得以派上用場。
故事中,有一天下大雨,孩子們在寇克的大宅裡探險,發現樓上的房間有個巨大的衣櫥,年紀最小的露西獨自跑進了衣櫥中。不論各位接觸過的是《納尼亞傳奇》哪一個版本,我想大家都知道她在裡頭發現了什麼。那地方可稱為「另一個宇宙」,也就是想像中的世界,但基本上和倫敦一樣真實。無獨有偶,納尼亞也和燃起熊熊大火的倫敦一樣陷入危機。納尼亞不是個安全的地方,人類與獅子、女巫為伍,一般來說並不安全。
隨著故事發展,我們發現納尼亞不是露西作的夢,也不是「空想」(fantasy)。那世界真的存在,一切不只是在她腦中,而是像那個木質衣櫥一樣貨真價實,或是像八十五年前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一面通往仙境的鏡子。但要了解納尼亞為何同時既是真實也是想像,我們必須了解怎麼消化吸收文學的複雜機制(兒童年幼時能憑直覺迅速接受這種知識,就如同理解語言)。
《納尼亞傳奇》是一則「寓言」(allegory)。換句話說,它用一物來描繪另一物,用完全不真實來描繪極度真實。即使現代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在不斷擴張,我們也永遠不會在當中找到納尼亞王國。那個世界純屬虛構,裡面的居民(甚至露西也是)都只是虛構人物,全部出自作者C.S.路易斯的想像。但無論如何,我們感覺在納尼亞龐大的虛構世界下,其核心藏著不變的真理,而作者肯定也希望讀者能心有所感。
說到底,《納尼亞傳奇》真正的主題是關於神學和宗教(其實C.S.路易斯不僅是小說家,也是神學家)。作者的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不論多小的作品,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這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哲學家、神職人員和科學家會以各自的方式回答。在文學中,作家利用的是「想像力」。
童年的床前故事《納尼亞傳奇》引領我們穿過衣櫥(和書頁),讓我們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並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要面對的各種無止盡困惑。不只如此,閱讀文學還以各種方式令我們得到快樂,並渴望讀得更多。小時候,我們藉納尼亞的故事看世界,長大之後,文學也能和生活相互輝映。比起在學階段,中年重讀《愛瑪》(Emma)或狄更斯的小說,會讓人既驚又喜,得到更多感觸。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或作品來源為何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啟發我們。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一再發現活在這個黃金時代有多麼幸運—多虧了翻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不只是「文學」,而是「世界文學」。本書中的眾多大作家要是知道今天大家所擁有的龐大資源,肯定羨慕不已。本書選錄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如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作品都像你手中這本書一樣擁有譯本。我由衷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找來一讀。
文學:美麗又危險的謊言
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降,不少人相信文學和其他衍生形式都相當危險(在柏拉圖的年代,包括戲劇、史詩和抒情詩),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文學讓我們脫離真實生活,並建構在謊言上—文學確實是美麗的謊言,也因此更加危險。如果你同意柏拉圖的說法,偉大文學激發的情感會蒙蔽澄澈的思考。若你讀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看到天使般的小奈兒(Little Nell)去世的段落,肯定會雙眼含淚,不能自己,怎麼能好好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呢?柏拉圖相信,思緒不清楚,社會便會出現危機。睡前與其給孩子看《伊索寓言》那篇關於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的故事,不如看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Geometry)。不過,當然啦,不論人世或人類都不吃這一套。伊索的寓言早於柏拉圖兩百年,內容不但好看,更傳授當時的人不少重要的人生道理,兩千五百年後的我們也依舊深受其惠。
所以,怎麼樣描述文學最好呢?基本上來說,文學即是白紙上一個個黑色的小記號的特殊排列組合。換句話說,那些記號就是「文字」。「文學」的意思就是以文字拼湊而成的事物。那串文字比魔術師的魔法來得更神奇。但更好的答案是,文學是人類表達和解釋周遭世界的心血結晶。我們不必全然同意書中的概念,因為最好的文學不只不會簡化人生,反而會拓展我們的心智與感受性,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事物。為什麼要讀文學?因為它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沒有事物能與之比擬。文學讓我們更具人性。我們讀得愈深入,它愈能幫助我們。
想像一下,若你和《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的魯賓遜.克魯索一樣,這輩子都將困在一座荒島上,你最想帶的書是哪一本?這問題出自英國廣播公司最久、最受歡迎的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這節目曾經在電台的國際頻道播送,觸及全世界的聽眾。
節目會先介紹來賓想帶到荒島上的八首歌,接下來主持人會問來賓兩個問題。首先是,若你能帶一個奢侈品,你會帶什麼?答案通常別出心裁,例如有的來賓選擇氰化物毒藥,有人則選擇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搬上島。然後主持人便會問他們,除了《聖經》、任何宗教經典和原本就在島上的莎士比亞作品(可能是哪個服藥自殺的人留下的),他們會帶什麼書?
這節目於一九四二年開播。五十年來,我經常聽見來賓選擇文學名作來陪伴他們度過寂寞的餘生。有趣的是,珍.奧斯汀的作品近期最多人選擇,其次是《魯賓遜漂流記》。而在上萬次播出的節目中,來賓選出的書多半是他們已讀過的書。
重讀經典的樂趣
這點出了文學的重要特性。首先,大家覺得文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我們雖然說「啃書」,但書不像餐盤上的食物,啃完之後不會消失,而且即使重覆咀嚼,滋味往往有如初次品嘗,絲毫未減。幾年前我上節目時,選擇了薩克萊的小說《浮華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這些年來,我為這本書編輯和撰文多次,肯定已看過不下百次。但就像我最喜歡的音樂一樣,每次重讀依舊讓我回味不已。文學的一大享受就是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便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如英文原書名所示,這是一本「文學小歷史」,但文學一點都不得小覷。它無遠弗屆,任何人窮其一生都看不完。我們頂多是能湊出一個饒富智慧的樣本,當中最重要的選擇就在於要怎麼編選。本書提供的只是建議,並非一本使用手冊(使用前請詳閱!),書中的每一句都在說:「很多人覺得這作品值得一看,但究竟如何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對心思細膩的人而言,文學對他們的人生舉足輕重。我們從家裡、學校、朋友身上學到不少事,也從比我們睿智的人口中學到各種教訓。但事實上,有無數珍貴的知識是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自己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閱讀文學,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值得。這點不容置疑。
究竟何謂文學?這問題不好回答。要得到滿意的答案,必須從文學本身著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兒童文學」為例,畢竟那是我們呱呱墜地後,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當然,兒童文學不是孩子寫的,而是寫給孩子讀的。大多數人最初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懵懵懂懂地漸漸踏入閱讀的世界(寫作則多半是到教室才學會)。最親愛的家人會為我們唸床前故事,或和我們一同讀書,從此展開穿梭書海一輩子的旅程。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養成以閱讀為樂的習慣,一般而言是閱讀文學作品。許多人上床前都會拿本小說,或是聽英國廣播電台另一個長青節目「床前之書」(Book at Bedtime)。小時候,有多少人明明該睡了,卻仍穿著睡衣躲在棉被下,淘氣地拿手電筒看書?此時,我們面對外頭的世界—真實世界—所穿的服裝(相當於我們的戰袍),多半是塞在臥室另一頭的衣櫥裡。
納尼亞王國:既是想像也是現實
多虧了無數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大人小孩都熟知《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當中佩文西家族四個孩子的故事。為了躲避戰爭,他們逃到一間鄉下房子裡。當時是一九四○年代,戰火延燒到英國。在好心的寇克(Kirke)教授幫忙之下,他們才躲過倫敦大轟炸(「寇克」〔Kirk〕在蘇格蘭語中代表「教堂」,文學總是能加入一點象徵元素)。對孩子來說,真實的世界變得好危險。神祕的飛機穿梭天空,莫名四處殺人。戰爭蘊含各種政治、歷史和意義,要向孩子解釋並不容易。幸好文學能跨越年齡與人溝通,在此得以派上用場。
故事中,有一天下大雨,孩子們在寇克的大宅裡探險,發現樓上的房間有個巨大的衣櫥,年紀最小的露西獨自跑進了衣櫥中。不論各位接觸過的是《納尼亞傳奇》哪一個版本,我想大家都知道她在裡頭發現了什麼。那地方可稱為「另一個宇宙」,也就是想像中的世界,但基本上和倫敦一樣真實。無獨有偶,納尼亞也和燃起熊熊大火的倫敦一樣陷入危機。納尼亞不是個安全的地方,人類與獅子、女巫為伍,一般來說並不安全。
隨著故事發展,我們發現納尼亞不是露西作的夢,也不是「空想」(fantasy)。那世界真的存在,一切不只是在她腦中,而是像那個木質衣櫥一樣貨真價實,或是像八十五年前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一面通往仙境的鏡子。但要了解納尼亞為何同時既是真實也是想像,我們必須了解怎麼消化吸收文學的複雜機制(兒童年幼時能憑直覺迅速接受這種知識,就如同理解語言)。
《納尼亞傳奇》是一則「寓言」(allegory)。換句話說,它用一物來描繪另一物,用完全不真實來描繪極度真實。即使現代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在不斷擴張,我們也永遠不會在當中找到納尼亞王國。那個世界純屬虛構,裡面的居民(甚至露西也是)都只是虛構人物,全部出自作者C.S.路易斯的想像。但無論如何,我們感覺在納尼亞龐大的虛構世界下,其核心藏著不變的真理,而作者肯定也希望讀者能心有所感。
說到底,《納尼亞傳奇》真正的主題是關於神學和宗教(其實C.S.路易斯不僅是小說家,也是神學家)。作者的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不論多小的作品,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這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哲學家、神職人員和科學家會以各自的方式回答。在文學中,作家利用的是「想像力」。
童年的床前故事《納尼亞傳奇》引領我們穿過衣櫥(和書頁),讓我們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並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要面對的各種無止盡困惑。不只如此,閱讀文學還以各種方式令我們得到快樂,並渴望讀得更多。小時候,我們藉納尼亞的故事看世界,長大之後,文學也能和生活相互輝映。比起在學階段,中年重讀《愛瑪》(Emma)或狄更斯的小說,會讓人既驚又喜,得到更多感觸。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或作品來源為何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啟發我們。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一再發現活在這個黃金時代有多麼幸運—多虧了翻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不只是「文學」,而是「世界文學」。本書中的眾多大作家要是知道今天大家所擁有的龐大資源,肯定羨慕不已。本書選錄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如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作品都像你手中這本書一樣擁有譯本。我由衷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找來一讀。
文學:美麗又危險的謊言
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降,不少人相信文學和其他衍生形式都相當危險(在柏拉圖的年代,包括戲劇、史詩和抒情詩),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文學讓我們脫離真實生活,並建構在謊言上—文學確實是美麗的謊言,也因此更加危險。如果你同意柏拉圖的說法,偉大文學激發的情感會蒙蔽澄澈的思考。若你讀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看到天使般的小奈兒(Little Nell)去世的段落,肯定會雙眼含淚,不能自己,怎麼能好好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呢?柏拉圖相信,思緒不清楚,社會便會出現危機。睡前與其給孩子看《伊索寓言》那篇關於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的故事,不如看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Geometry)。不過,當然啦,不論人世或人類都不吃這一套。伊索的寓言早於柏拉圖兩百年,內容不但好看,更傳授當時的人不少重要的人生道理,兩千五百年後的我們也依舊深受其惠。
所以,怎麼樣描述文學最好呢?基本上來說,文學即是白紙上一個個黑色的小記號的特殊排列組合。換句話說,那些記號就是「文字」。「文學」的意思就是以文字拼湊而成的事物。那串文字比魔術師的魔法來得更神奇。但更好的答案是,文學是人類表達和解釋周遭世界的心血結晶。我們不必全然同意書中的概念,因為最好的文學不只不會簡化人生,反而會拓展我們的心智與感受性,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事物。為什麼要讀文學?因為它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沒有事物能與之比擬。文學讓我們更具人性。我們讀得愈深入,它愈能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