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7262016
- 9786267262498
- 9786267262917
- 9786269567713
- 9786269616282
- 9789869818865
- 9789869953016
- 一人出版社
- 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 也许你该看看张爱玲
- 倍萬自愛
- 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 其他
- 凌性傑
- 华文创作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天涯太远,先到海角
- 天涯太遠,先到海角
- 宋怡慧
- 巫仁恕
- 平等的世界
- 張愛玲
- 張瑋軒
- 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
- 我的文青时代
- 我的文青時代
- 掙扎的貝類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学里没有神
- 文學小說
- 文學少年遊
- 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裡沒有神
- 旅行
- 星座
- 星讀物語
- 書
- 有鹿
- 有鹿文化
- 李后主事件簿:他死一次,活了千年
- 李後主事件簿:他死一次,活了千年
- 林佳樺
- 沈眠
- 沈默
- 浮世短歌
- 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
- 海外
- 煮雪的人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當時小明月
- 繁体
- 繁體
- 经典
- 自由平等博愛,and you?盧建彰
- 自由平等博爱,and you?卢建彰现代诗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現代詩
- 蒋勋
- 蔡詩萍
- 蔡诗萍
- 蔣勳
- 蘇東坡
- 衣若芬
- 親子關係
- 評論
- 詩
- 農夫
- 重版文化
- 金瓶本色
- 金瓶本色:你爱的是耽溺,还是沉沦
- 鏤空與浮雕
- 鏤空與浮雕 II (簡體版)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隱身術
- 非虛構
- 馬來西亞
- 黃庭鈺
【預購】天涯太遠,先到海角◎范俊奇
Regular price $30.00為的是掙脫平日喧囂的孤獨,
給自己精神上的指壓與按摩;
為的是在風景的袒露和遮掩之間,
看見素未謀面的,另一個自己。
「旅人難免自私,會在某個特別被觸動的時刻想獨攬一片風景。因為在這借來的風景和時間裡,平方是你,圓周也是你。」──范俊奇
旅行,是為了什麼?晨昏日月,千山萬水,城市夜景,邂逅的每一片風景,都是帶自己暫別日常喧囂,給精神的留白,給靈魂的按摩。馬華作家范俊奇將旅途中由心而發的感悟嵌拴於文字中,將遇見的人與事都刻畫成一篇篇動人的真摯告白。旅行,或許只是為了更加靠近自己。
范俊奇筆下的城市萬象:
∣香港∣真正的香港的味道,是豁達的也是激昂的,他們雖然以戲謔的態度面對人生,但卻以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香港沒有好萊塢,香港人連發的夢,也遠比我們活著的日子清醒。
∣台北∣我喜歡台北,因為它親,它是我在文字書寫上摸過的第一隻象,也是我跳動著的閱讀脈絡上,最常給我叮嚀與指引的人。
∣北京∣北京之夏,到處都聽得見搖滾歌手般的蟬鳴,簡直誰也不肯輸了給誰,都爭著把一整個滾燙的夏天,「知了知了」地喳喳叫著,那叫聲拖得好長好長,比一生一世,還要長,還要長。
∣上海∣等到秋天再深一點的時候,我還要回到上海,回到靜安區小店子裡捧著搪瓷小碗,碗裡的豆漿圓滿如一盆秋月,喝碗秋風般,漫漫青雲露月光的豆漿。
∣巴黎∣春天開始在眉梢喧譁,塞納河畔吹來河水的腥氣,卻不影響河的秀麗,而對岸有座劈開半截臉面,顯得特別心事重重的雕像;也有按著眉心,正在專心讀書的男子,這樣就好,春光沒有太早,也沒有太老,這樣的巴黎,剛剛好。
∣倫敦∣每一個人心裡其實都有他自己的一座倫敦,還好我借回來的倫敦,總是二話不說,體貼地將形單影隻的我,和歌舞昇平的人群適當地間隔開來。
∣蘇黎世∣今年的蘇黎世,恐怕是鐵了心的冷。但這麼深邃的冷,其實我是歡喜的,並且一廂情願,把它當作是我與蘇黎世彼此記認的一種約定,也總竊竊自喜,視之為蘇黎世暗地裡給我擁抱的一種方式。
∣阿姆斯特丹∣入夜之後,一個旅人,如果在阿姆斯特丹,會意識到自己破「禪」而出的安然與淡定,因為它安靜中帶點曖昧的詭異,還有它漸漸清爽下來的空氣裡,也微微泛著讓人迷茫的甜意。
∣佛羅倫斯∣擺脫時尚,佛羅倫斯的美,美在遠意茫茫,我仰起頭,望向聖馬可廣場上偉岸的雕像,發現廣場上雖然人潮如水,卻搖撼不了佛羅倫斯淵深而廣大的僻靜之美。
∣墨爾本∣撇開常年無休的文化體驗和濃厚的藝術氣息,都說墨爾本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而墨爾本人,是不是都習慣了寧靜與悠閒,所以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容易抵抗寂寞?
更多藏在范俊奇與城市之間美麗與哀愁的心事,等待你來發掘。
齊聲推薦
李靜芳(遠東集團綜效暨零售規劃總部執行長.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董事長)
凌性傑(作家)
趙又萱(作家.編輯)
(依姓名筆畫排列)。
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新聞系出身。25年雜誌人。前後當過三本女性時尚雜誌(婦女雜誌、新潮雜誌、VMag雜誌)和一本男性時尚雜誌(馬來西亞版men’s uno)主編。曾任香港皇冠出版社駐馬來西亞出版經理、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中文組品牌企劃經理。現為全職專欄作者、文案策劃。
因前雜誌人背景,作品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多次訪問國際名牌時裝設計師、高端腕表設計師與品牌總裁、好萊塢與港台明星,以及超模與藝文界名人。
專欄散見馬來西亞各報章(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雜誌(風華、都會佳人、女友)及網媒,書寫類別包括:時尚、生活、人物、旅遊文學、愛情小品、文學創作。
作品曾多次收錄於台、港、馬、新文學合集。著有《鏤空與浮雕》《鏤空與浮雕II》《鏤空與浮雕III:幻滅,也是一種成全》《天涯太遠,先到海角》。

【預購】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蔡詩萍
Regular price $29.00作家蔡詩萍最新溫情家庭書寫
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一位湖北女婿、一位客家女兒,
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
共譜的跨族群時代愛情故事、開闢家族生命新頁
「時代的大環境,是個人無法抗拒的;可是,個人卻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替自己選擇某種『要或不要』的自由。」――蔡詩萍
湖北青年孤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台,遇上桃園中壢的客家妹。兩人相差十二歲,語言隔閡,年齡差距,承載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然而,她愛上了他,他決心要娶她!他倆於是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共譜家庭新篇。
一九五八年三月,蔡詩萍出生於楊梅高山頂。然而當年的八二三金門炮戰,襁褓中的他,卻已經到了金門戰地……蔡詩萍回溯自身成長經歷,提筆寫下其父母親的愛情故事、家族記憶,更為我們記錄了大時代底下個人意志選擇的面貌,以及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
這不單是一位父親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父執輩的紀錄群像,更是台灣社會移民史的重要刻痕。
名人推薦
白先勇(文學家)
沈方正(老爺集團執行長)
林書煒(主持人)
林惺嶽(畫家)
郝譽翔(作家)
陳芳明(文學史作家)
許信良(民進黨前主席)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
郭強生(作家)
張曼娟(作家)
黃春明(文學家)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羅智成(詩人)
羅大佑(創作歌手)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看自己/蔡詩萍
我是蔡詩萍。
一個政治學的科班生。
一個文學的寫作人。
一個藝術的愛好與評論者。
一個業餘馬拉松跑者。
一個電影紀錄片的重度影迷。
一個相信自己走到最後依舊捧書閱讀而開心的老靈魂。
拿過中國文藝獎章(散文類)。
拿過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類)。
寫過一些書,我優先推薦《三十男人手記》、《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蔡詩萍散文選》、《回不去了。然而有一種愛》、《我該怎麼對妳說 日常卽永恆》、《紅樓心機:我的騷動,渴望你懂》、《金瓶本色:你愛的是耽溺,還是沉淪》、《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最好的人生選擇是,晚婚但還是結婚、生女了,因而有了更多對人生本質與中場以後的思索。
我應該會繼續寫下去。
你等著。

【預購】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張瑋軒
Regular price $31.00追求幸福是每個人最重要的事
《女人迷》創辦人.作家張瑋軒 最新散文集
不對人生的險惡狡猾屈服,
人人都能用鬆軟香甜創造自己的奇幻宇宙
無論絕望或黑暗,別放棄追求幸福,別放棄對世界的熱愛與執著。
就算不能完全地改變這個世界,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小宇宙——
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改變,都能讓自己對生命擁有新的看見。
關於欲望,就勇敢說,勇敢表達吧。
關於身體,別擔心,你的身體比你想像的,更能支撐你。
關於食物,永遠是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最緊密、最幸福的連結。
關於愛,除了衝動,別忘了時時刻刻維持日子的一點甜。
幸福不是虛幻的表象,是紮實努力後的收獲。
《女人迷》創辦人、作家張瑋軒細細耙梳生命各種殘存的魔幻時刻,為走過的泥濘路清理解憂,以文字向欲望滿滿的人生致敬,在剛強與剛強的縫隙之中,提煉出迷幻的溫柔。
名人推薦
范俊奇(作家)
陳冠伶(餅乾友•女人迷天字第一號夥伴)
專文盛讚
朱嘉漢(作家)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馮勃棣(編劇•表演藝術工作者)
魏于婷(編輯)
短語推薦
瓦力(音樂故事人)
夏于喬(演員)
陳又津(小說家)
陳雋弘(詩人)
簡嫚書(演員)
捲捲鬆甜推薦
瑋軒試圖以言語,將時間的雜質化為值得記憶的珍珠。毋需璀璨,在看見的剎那,即證實了世間有光。──朱嘉漢(作家)
張瑋軒《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這是一本「愛與生命能力」的學習思考筆記。
張瑋軒透過自己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件——愉悅的、期望的、困頓的乃至難堪的——細密爬梳自己的意識與社會串流,進而呈現愛的現象與本質、生命價值的追求與建構。
她敍述的筆調如此縝密有序,充滿了交心的誠意和說服力,以小喻大時熨貼有情,浪漫極了!她寫人世風波(比方說創業募資時遇到的性騷擾)那麼智慧果敢,寫她對先生的愛則本然天真,凡此種種,使讀者可以隨時停下來,檢索自己的生命,讓自我與靈魂對話。
可以像個孩子似的喜悅或掉淚,可以好好思惟並經營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是謳歌生命的詩人,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的CEO。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這本書原來在說:人生值得好好用情和經營,人生,好值得為自己發光發熱地活一次啊!──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瑋軒用溫柔來感知世界,是她給世界最暖的溫柔,讓人再次相信了愛。──馮勃棣(編劇•表演藝術工作者)
萬千人類如此醜惡,瑋軒卻讓我懂了世界不能滅絕之美與暖的原因。──魏于婷(編輯)
張瑋軒
一個幸福的女性主義者。張許家的二女兒。雖然總會人對她說:「如果你是男的就好了。」但是她非常享受透過自己的女兒身,熱愛且體驗著這個世界。
從小她就著迷於人怎麼變成人,女人怎麼變成女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因此她知道歷史永遠都是被人寫出來的),並於倫敦政經學院攻讀性別與媒體碩士(她也發現比起研究,她更想成為改變)。總之她很相信,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
她熱愛故事,尤其電影。但聽到時代(或上帝?)的召喚,她只能義無反顧的創了業。曾創舉〈性別駭客松〉並帶領團隊(意外地)榮獲聯合國日內瓦計畫全球最佳科技公民應用入圍。代表自己的土地參與過多次亞太經合會議、BBC、Apple等青年、科技、創業、女力等國際活動,被歷屆台灣總統(過)譽為台灣女性創業家典範人物。她承諾要創造性別友善生態系,幫助更多人發現自己的本質和無限可能,與全球與在地企業展開各種有意義也有趣的合作。目前正積極推動多元共融文化運動。
喔,除了那些,她也很喜歡甜甜圈和抱抱。重視每一個再見,每一季都會為自己迭代一份遺書在最右邊衣櫃裡底下第三個抽屜深處裡面。
無論經歷什麼,她都喜歡微笑以對。目前著有《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和《倫敦街道發現》。只要有人想看,她就會繼續寫下去──歡迎進入她所創造的世界。
Website: Womany.net
Instgram:@shuansmiles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uansmile
Fanspage:二小姐 https://www.facebook.com/misszhang2

【預購】我的文青時代◎蔣勳
Regular price $31.00
【預購】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凌性傑
Regular price $28.00
【預購】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王溢嘉
Regular price $27.00#文壇心靈醫師 王溢嘉,最新創作計畫
人生是自己品嘗酸甜苦辣,不是擺出來給人看的!
40篇真情書寫,寫給心中的小孩
也寫給忘記自己的你
他的《青春第二課》、《新編蟲洞書簡》,激勵無數學子突破自我、大膽出演人生舞台。這次,他決定多說點自己的故事,讓我們更靠近他的文學小宇宙。
中學生最好的心靈伴讀作家——王溢嘉,全新創作計畫《浮世短歌》,從個人的生命體驗、閱讀與思考所得出發,精煉對浮世人間新穎、多元且豐富的觀照方式。
長大了,也別丟失赤子之心
幸福,更不是我們一定要去哪裡——
【關於人生,他說】
「沒有人會把現成的人生送到我面前來,我必須自己去挑選。」
「即使人生到頭來是一場空,也要空得很充實;縱然是白忙一場,也要忙得很快樂。」
【關於工作,他說】
「工作,就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工作,除了能讓你得到什麼外,更重要的是能讓你學到什麼,能給你什麼未來性。」
【關於幸福,他說】
「自己的幸福是自家的事,自己負責,何必他人的鼓掌、認可、指導或允許?」
「幸福不是我要去的某個地方、想追求的某個目標,而是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如果對所經歷的一切,都能產生快樂而有意義的感受,那麼不管我身處何地、做什麼事,都能發現幸福、體驗幸福。」
名人推薦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凌性傑(作家)
凱若(親子暢銷書作家)
黃庭鈺(作家.新竹女中教師)
蔡淇華(作家)
藍白拖(背包旅人)
初心推薦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台北評論》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數》《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裡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新編古典今看》《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臉書搜尋:「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預購】當時小明月◎林佳樺
Regular price $25.00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故鄉一直是寫作者追逐的光點,回到自身,找到根源,並更理解自己的故事。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分離的焦慮、恐慌,懷著似乎被父母遺棄的忐忑,埋下成長的不安;四十歲再度回頭,用書寫擁抱內心自卑與匱乏的小孩……
但,書寫文學可以療癒嗎?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嗎?林佳樺一次次揭開結痂的疤痕,唯有面對彼時傷痛,找到家的路,才發現原來,無處不是家;只是,至今,仍在尋覓。
■卷一「石磨記」:
以鄉下藥鋪子為主,回憶在外公外婆三合院所歷經的點滴,跟著外婆以石磨碾豆米、抓藥包材、曬藥種蔥。她的童年是一枚酸甜回甘的仙楂片。
■卷二「吹笛人」:
寫三合院外的村里庶民,已消逝的閹雞師傅、撿拾荒物的鄰人、沉迷於方城之戰的表哥等,紀錄家鄉今昔變化、家族鄰人從事的行業變遷與時代的興衰。
■卷三「時鐘路」:
回鎮上父母家後,重新與父母、姊弟磨合生活,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位置,也寫下回到鎮上後,感受到小鎮與村裡的同與異。
■卷四「捉迷藏」:
是以書寫與作畫捕捉飄動的心靈,在藏與被找到之中,幽微的放置自己的故事。每次書寫,都是乘坐時光機,到過往歲月挖鑿,找尋殘骸、碎片……
名人推薦
袁瓊瓊|作家.編劇──專文推薦
王盛弘|作家
羊憶玫|《中華日報》前副刊主編
阿盛|作家
吳鈞堯|作家
吳妮民|作家.醫師
吳緯婷|作家.詩人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儀婷|小說家.親子教養作家
李筱涵|作家
凌明玉|作家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蔡淇華|作家.教師
賴鈺婷|作家
嚴忠政|第二天文創執行長.詩人──熱淚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林佳樺
一九七四年生,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任教十八年。
一名時間空間被切割零碎的平凡婦女。常走在繞的路上,幸賴將就居,在彎路上指引了一道光。喜歡書寫的自己,更喜歡閱讀時的自己。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二獎、旺旺時報文學獎散文組三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組佳作等。作品散見《幼獅文藝》、《聯合報》、《自由時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報章雜誌。
《當時小明月》為第一本散文作品。
臉書追蹤:林佳樺
我允許──讀《當時小明月》
因為懂一點星座,學生會找我看盤。佳樺的盤我也看過。當時問她想知道什麼?佳樺問:「我能不能寫作?」
看了她的自序,我才知道,這個問題她問的人不是只有我一個。
可能因為本身是寫作的人,總覺得寫作是簡單的事,能不能寫,不是自己最清楚嗎?實話說,不太明白佳樺這句問話意思。於是想當然耳,把「能夠寫作」這個概念,替換成「成名」、「賺錢」。
因為從盤上看,佳樺命裡這兩項都實在不是很旺,於是便直截回答:「不能。」
佳樺一聽,面色大變。半晌,才又惶急地,幾乎是聲音顫抖地又問一次:「真的不能寫嗎?」袁半仙就又檢查了一下她的命盤,再度鐵口直斷:「不能。」
我之所以把這事記得很清楚,是因為兩點。一是佳樺的反應。她聽了以後,默不作聲。因為還有別的同學,我注意力轉向,去算別人的命了。但是雖看著別人,我隱隱有點覺得自己說了「不好」的話。坐在我身旁的佳樺,非常安靜,但可以感覺到她身上有一股堅韌又倔強的不甘散發出來。
二就是:這之後就時常在報章上看到佳樺在文學競賽中得獎。而且,很快地,出書了。就是這本《當時小明月》。
佳樺的文字非常精細。看她描繪宜蘭外婆家種種,無論室內或戶外,都像是新寫實繪畫,可以透過她的書寫,清楚地看到那些景象:上下分離後研磨面凹槽逐漸磨平的石磨;藥房裡收置藥材的小櫥組成的藥櫃;摺成虎頭形狀的藥包;外公給人把脈的手勢;外婆擣藥材的姿態;一老一小在草叢間採摘可以逼出體內寒氣的「金不換」……畫面一幅又一幅,完全依靠佳樺的文字功力,舊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佳樺不是那種文藝腔調明顯的作者。她的書寫更像是素人畫。非常樸素,而在樸素中有自己的小小的心事。那心事異常幽微,藏匿在字裡行間,幾乎像是害怕被發現。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時興起:「這孩子怎麼這樣可愛卻又這樣悲哀啊」的感受。書中極大篇幅記錄佳樺的小時候。因為姊姊已上小學,弟弟仍在襁褓,在父親罹病之後,母親負擔加重,因之把家中排行老二的佳樺送到了外婆家。
佳樺沒明寫被「流放」到外婆家時的年紀,因為還不到上學的歲數,我推測大概是三歲上下。關於兒童成長的研究中提過,孩童在三歲前沒有自立能力,因之與他接觸最多的對象,孩童會有「依戀」傾向。這傾向固化之後,會形成某種類似制約的紐帶。甚至比血親的臍帶連結更強。依照這個理論,佳樺的「依戀」紐帶其實是繫在外婆身上的。在外婆家生活了三年,而現在,這個已然成年,有夫有子的佳樺,仍在講述。
書中這個被描寫成極煩人的孩子,其實古靈精怪,充滿奇思異想,生命力勃發,而且相當的調皮。是天使一般的小孩啊,但作者的寫法卻幾乎是帶著疑慮,無法對自己的存在理直氣壯,似乎無法理直氣壯地愛自己、欣賞自己。
這種對於自我永遠懷著不安的狀態,我個人的解讀是:或許來自於童年期依戀對象的被剝奪。在依戀母親時,母親把她送走;生活三年,對外婆產生依戀之後,又被外婆送走。
某方面,我很感謝阿盛給予佳樺肯定,使她不致因為我胡言亂語對寫作失去信念。而另一方面,我又隱隱相信著:就算阿盛跟我的回答一樣,我猜佳樺會再去問別人,要問到有人回答:「能。」為止。
看完了《當時小明月》之後,我忽然明白:對於佳樺,寫作不是「出名」,不是「賺錢」,甚至不是「療癒」,不是被「肯定」,對於佳樺,寫作是在迷霧中找路。她好像站在一個開著無數門的迷宮裡,她會去敲每一扇門,忐忑,但又懷著奇妙的信心,相信有一扇門完全屬於她自己。或許要走很長的路,或許要面對許多被敲開了,又砰然關閉的門,但是,當那扇屬於她的門開啟的時候,她便可以回家了。
海靈格(Bert Hellinger)有一首很美的詩,叫做〈我允許〉: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如此的評判我,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個念頭的出現,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情緒只是身體上的覺受,本無好壞,愈是抗拒,愈是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外在是什麼樣子,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知道,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允許,全然地經歷,全然地享受。
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送給佳樺。
袁瓊瓊(作家‧編劇)
自序
漫長的隧洞內,驚喜見到光
我一直在找「家」。
在宜蘭三星大洲村,即使祖孫相伴溫馨和樂,仍是心心念念想回鎮上;回到父母羅東小鎮那兒,生活作息吃食習慣全然不同,常萌生的念頭是想再回到鄉下。小學時,老師教授唐詩:「床前明月光」,我真的模倣詩人舉頭望明月,想著家到底在哪裡?有次暑假作業日記,我寫下「在家裡找家」,老師以為我抄襲大人的作品。
曾怨懟父母,三個孩子中,怎麼捨得放我一人到鄉下;怪外婆狠心,在習慣她是我的依靠時,又讓我回到父母身邊。和父母姊弟磨合十年,心中漸漸接受自己的歸屬所在,但家鄉沒有大學,父母常說,我未來的學校在隧道那頭;上了大學,台北步調讓人緊張,我又常想念隧道彼端的宜蘭,搭火車返鄉時,總數著隧道數目,想把家數得近一些。
當我結婚,遠嫁外地,跌撞地奔忙家庭職場婆家娘家,赫然發現,家不必然只有一個,漸漸學習著以月光般的柔和看待外物,也常想念與自己時有爭執的父母。我與家鄉,更像情人關係,天天相處,不覺得有多麼特別,離開了,才分外想念它的美好。
成家後,帶女兒回鄉,當火車經過草嶺隧道,沒有邊界的天與海,是漸層暈開的畫布,在急駛的車窗,我看見臉飛逝在青草、水天中,自己的五官,與投影在窗格中的蒼綠山脈交疊,模糊朦朧,還映上另一排乘客的臉。看到一座龜島遠遠地別在布上,女兒會童趣地說:「穿過山洞看到海邊,就是阿嬤家。」景色也是時間,它會告訴人們,前往之地的遠近。
生子後,常與孩子述說自己的童年,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
這讓我想起碩士班時燃起的創作夢,那時很喜歡寫作,一寫便是一、兩萬字,荒廢了論文,教授勸說要把握時間,朝學術研究邁進,我沒有堅持對創作的熱情,而是選擇了師長認可的方向。學術路真不好走,有時找完海峽兩岸資料,才發現想寫的論文主題,已被對岸研究過了;想走回創作,但學術路已走了三分之一,此時放棄豈不可惜?加上工作主管不允許我留職停薪太久,只好半工半讀,結果勞累過度,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失調。
成家後,職場、家庭,加上長年不孕症治療、育兒,四頭燭火常燒得心焦,長期無法安睡,導致免疫系統失常加劇,罹患甲狀腺疾病。某次候診,醫生看到我在閱讀,建議可用書寫方式,寫出焦慮或陰暗,身心也許就能漸漸光明。
我開始在部落格書寫光與暗,光的公開示人,暗的鎖碼,只有兩、三好友能看;若發表在報刊,僅寫光明面。寫作很辛苦,我常在晚上搭乘時空機,回到某個時間點,停留數小時,再回到現在,準備隔天的工作與家事,如此,一週數次或數十次。
書寫沒有帶來快樂,文字不是麻醉劑,沒有減輕苦痛;我必須回想過往某事件的不圓滿,或是回溯自己治病過程、病後心態調適,及藥量加重時心情相對的萎縮,這些未結痂的疤,因書寫時的回憶又再度出血,每次下筆,彷彿又進了一趟手術間。
傷痛的文字,輕重不好拿捏,期間,想多聽講座,探索濃情淡筆的方式,只得央請家人幫忙看顧小孩,匆匆前去聆聽作家演講。不久,身體又亮起紅燈,必須手術,剛出生的兒子又患有嚴重氣喘,常掛急診。家人不贊成我繼續寫,如果身體垮了,家庭怎麼辦?長輩也勸,家平則事事安,想做的事,等孩子大了再慢慢完成。
可是,那道光應該就在隧道之後啊,已經起步了,怎麼捨得放棄?
我開始提筆書寫的一年後,友人看到我發表在報上的文章,說,我的作品中,某些深層的事避開了。是的,深層內在,鎖在我的部落格或心中,發表的文章,我刻意躲避某些深洞,不想讓讀者明顯地找到「我」,想保持神祕、有人情包袱,不想把背光面公諸於世。
「生作品如同生小孩,一定會痛,妳不想痛,那就別生了。」好友客觀地建議。對於邀請讀者進入寫作者的內在幽微,我著實掙扎;但作品若不往下挖,模模糊糊,如說話吞吐不清、不乾不脆。我猶豫,自己真的適合寫嗎?但字,又是代替我說話的發聲器。
如此獨自在寫作的隧道中摸索,直到年過四十,忽然驚喜見到隧道中照入一束光。那時重拾畫筆,萌生停止寫作的念頭,拜託阿盛老師解決我心中的疑惑:「老師,我真的能走寫作路嗎?」
「能。」老師的一個字是定心丸,鼓勵我,放心下筆大是好。那天起,我練習搭時空機時是帶著鑿子去,從較為快樂無憂、與外公外婆相伴的童年開始挖鑿。
但探掘內心的力道不好拿捏,有時喜怒偏頗,下筆時對某人某事失之客觀,對此,袁瓊瓊老師叮嚀:「事情不能結果論,要看生命的流向。」於是,一篇篇書寫故鄉、家族,讓我在難過、溫馨、想念中,漸漸學會對過往諸事平心靜氣地回顧。
謝謝外公外婆、父母、手足、丈夫、兒女、公婆、大哥大嫂、好友們,你們形塑了現在的我,讓倔強敏感的我,有顆柔軟的心。
謝謝袁瓊瓊老師,讓我看見生命中阻擋的大小石塊,不必硬要搬石,但要仔細觀看生命的流向。
謝謝悔之老師及有鹿文化,謝謝彥如、煜幃、于婷搭建美麗橋梁,讓我和世界一點一點地連結。
謝謝吳鈞堯老師,我最早刊登在報章的文章,是老師擔任《幼獅文藝》主編時錄用。謝謝曹麗娟老師、陳斐雯老師、耕莘寫作會的凌明玉老師、許榮哲老師、李儀婷老師及曾任《中華日報》副刊的羊憶玫主編。
感謝阿盛老師,在我四十歲那年,累得坐在地上不想出洞時,引進一束強光,點亮了我昏黯的內心,直指我寫作的弊病,若非老師的鼓勵及那一字「能」,此書可能不會面世,也謝謝「將就居」文友們的建議及溫暖的鼓勵。
以前,我對自己缺乏自信,往往作品寫了一半,便夭折在電腦檔案中,幸賴老師、文友、家人們的鼓勵,得以堅持至今。走在寫作路上,想起有許多人的陪伴,心中便有光。
佳樺
二○二○‧三‧二三 晚間‧台北

【預購】鏤空與浮雕 II (繁體版)◎范俊奇(圖:農夫)
Regular price $34.00名人推薦
劉天蘭(形象指導•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
鄧達智(著名時裝設計師•跨媒體工作者)

【預購】鏤空與浮雕◎范俊奇(圖:農夫)
Regular price $30.00作者簡介
文字/ 范俊奇 ( Fabian Fom )
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人。新聞系出身。25年雜誌人。前後當過三本女性時尚雜誌( 婦女雜志| 新潮雜誌|VMag 雜誌)和一本男性時尚雜誌(馬來西亞版men’s uno)主編。
因雜誌人背景,多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訪問過明星與名人包括:好萊塢明星Patrick Dempsey, Chris Hemsworth,英國時尚設計師 Paul Smith ,Kim Jones ,香港時尚設計師鄧達智,港台歌手藝人羅大佑, 楊采妮, 黎明,劉嘉玲,梅艷芳,梁朝偉,郭富城,彭于晏,萬芳,齊秦,齊豫,順子,吳君如,周華健,以及多位高端精表品牌設計師及創辦人。
專欄散見馬來西亞各報章(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 雜誌 (都會佳人,女友)及網媒, 書寫類別包括:時尚/ 生活 / 人物 / 旅遊 文學/ 愛情小品 / 文學創作。受邀為台灣網媒up media, 台灣時尚設計師Isabelle 溫慶珠旗下時尚季刊撰寫專欄。作品曾多次收錄於文學合集,《鏤空與浮雕》則是第一本個人作品
插圖/農夫(陳釗霖)
馬來西亞霹靂州人。
畢業於馬來西亞工藝大學景觀設計系。
目前從事插畫工作,作品主要收錄於馬來西亞各出版社出版品裡。
2019 出版了個人圖文書 《孤獨症》(紅蜻蜓出版社黑螞蟻系列)。
2013 個人作品展「happy to fall」@ chaidiamma, Penang
2017 個人作品展 「primitive heart。森」@iron river studio, KL
2018 個人作品展 「so long !長長的告別」@iron river studio, KL
雲想衣裳花想容 ── 從Fabian Fom到范俊奇Fabian Fom
我不太看臉書,偶然看,大概不會錯過兩個人的貼文,一個是Fabian Fom,一個是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是目前華文寫作的作家裡我極感興趣的一位。他是蘭嶼達悟族,他使用不是母語的華文寫作。他的臉書紀錄一個小小島嶼和海洋的生態,常常可以讓我反省自己族群的文化,以及對待其他族群的偏見。藍波安的華文「很奇特」,要用一個非母語的文字書寫他的生活,他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組織和串連漢字。藍波安的漢字詞彙和造句有時讓我覺得是錯誤的,或是不通順的。但是,正是那些「錯誤」和」「不通順」傳達了我陌生的達悟族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態度。讀藍波安的文字讓我不斷修正自己,包括我習以為常的漢字漢語。藍波安我讀了有二十年吧,也見過面,去過蘭嶼,是我尊敬的朋友。
Fabian Fom是誰?我沒見過面,不知道他一絲一毫背景,他短短的臉書裡有又像詩句又像夢囈的句子,然後底下都加註一句「我不是張小嫻」。為什麽「不是張小嫻」?
我對「Fom」這個拼音也猜測過,「馮」「封」「彭」,我承認對漢字拼音沒有辦法記憶,漢字拼音,不管用任何輸入法,都不等於漢字。這個Fabian Fom讓我折騰了一段時間。他的華文顯然有底子,他會講杜詩裡「陰陽割昏曉」那個「割」字,大為讚賞,顯然愛華文,愛漢字,愛現代詩。所以他和藍波安不同。藍波安在用漢字對抗大漢族文化的霸勢。Fabian Fon應該在大漢族文化之中,確又常常彷彿想要顛覆一下漢字的用法。跟蹤了「我不是張小嫻」一陣子,Fabian Fom貼出了他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的專欄文字「鏤空與浮雕」,寫張國榮,寫芙列達卡蘿,寫大衛寶兒,寫基奴李維,寫顧城,寫山本耀司,寫李安,寫許多我愛看的人物。上窮碧落下黃泉,許多活過死去的生命,被重新「鏤空」或「浮雕」,是演員,是詩人,是導演,是畫家,是服裝設計者,是歌手,是舞蹈者-⋯⋯,有些我熟悉,有些我不熟悉。這個我仍然不確定他姓氏是「馮」「封」「彭」的馬來西亞華文書寫者,卻讓我想起二十餘年前一次檳城-芙蓉-馬六甲-新山八個華文高中的巡迴演講---「青春-叛逆-流浪」。當時去,是一個很浪漫的想法,因為聽說馬來西亞華文受壓抑,一位沈先生為此坐牢服刑,我就答應了那一趟旅行。年輕熱血沸騰的事,現在或許覺得過度沸騰得有點可笑了,然而的確有很多珍貴記憶,讓我念念不忘那次旅行。我一直記得檳城海邊夜市,小攤子用南乳炒空心菜,熱騰騰的氣味,熱騰騰的油煙,收音機播放香港邵氏公司六零年代葛蘭唱的「我要飛上青天」。在芙蓉,高中生騎腳踏車載我去榴槤林裡用長支竹竿摘榴槤,夏日光影迷離,熱帶的風,熱帶的氣味,那些特別青春單純的高中生的眉眼,歡笑著,或憂傷著,都沒緣由。台北股市已衝上萬點,人慾橫流,然而芙蓉仍然是白襯衫卡其褲腳踏車,安安靜靜,彷彿讓我再一次經歷了我的六零年代,那個Fabian喜愛的「牯嶺街少年」的時代!台北,吉隆坡,香港,新加坡,上海,先先後後,不同地區的華人發展了不同的華文文化。
台北在六零至七零年間達到高峰,傳統的底子,現代世界視野,農業自然的樸素,初嚐工商夜的城市情懷,一切恰到好處,文化的花季其實也有一定的生態吧。我惦記著馬六甲路邊一家喪事裡親人們的披麻戴孝,焚燒的紙人紙馬樓臺那樣逼肖現實,在燃燒的烈焰閃爍裡一寸一寸萎縮下去,魂魄化成一綹青煙,去了無何有之鄉。一個從大華人文化出走的流浪族群,飄洋過海,可能好幾代了,猶在異地記得皇天后土,祖先化為青煙,魂魄一綹一綹逝去,猶不敢怠慢分毫。後來在臉書上因為一個漢字的用法結識了Fabian Fom,知道他跟檳城的關係,他說,「現在不一樣了。」說完沈默了。他的沈默,我的沈默,也許是不同的近鄉情卻,都留著一點空間,有一天,或許可以在海邊夜市把酒言歡,說記憶裡南乳炒爆空心菜的焦香。我們的鄉愁,有時像夏日午後榴槤林子裡少年眉眼間恍惚的光影迷離,那麽叫人眷戀,其實卻都不堪觸碰,「是身如沫,不可撮摩」,維摩詰經如是說。我有一點懂了這個「不是張小嫻」的書寫者讓我迷戀的原因吧。他書寫人,他迷戀人的繁華與荒涼,他或許愛文學,然而更多時候他眩惑演藝娛樂的銀光燈的熠燿輝煌,更多時候他迷戀時尚伸展台上充滿魅惑又造作的身體,文學,藝術,是不是也像時尚舞台?芙列達卡蘿創造了她的生命時尚,草間彌生,即使這樣被商業包裝,也成「時尚」,然而,張國榮,這麽文學,連死亡都像一句詩。碧娜鮑許,走到哪裡都是時尚中的時尚,然而很少人用這樣的方式寫碧娜,寫她在時尚中的位置。「鏤空」是雕鑿到靈魂的底層了嗎?浮光掠影,我們也許真是在「浮雕」裡看到生命的凹凹凸凸,只是不平,像李後主囚居北方,總是睡不著,寫了一句「起坐不能平」。起來也不是,坐下也不是,好像比現代詩還現代詩。「鏤空與浮雕」不是只寫表象的風風火火,作者關心創造的生命,梵谷,芙列達卡蘿,碧娜鮑許,梁朝偉,梅豔芳,基努李維,他讓他們一起在伸展台上亮相,我喜歡書裡像寫詩人般寫時尚的保羅史密斯,亞歷山大麥昆,我也喜歡書裡像寫時尚一般寫芙烈達卡蘿,碧娜鮑許,是的,生命就是伸展台,怎麼走,都必須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才是時尚。三十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分領了二十世紀前後百年風騷,大概很少一本書把這些人放在一起,朴樹,和草間彌生,阿城,和安藤忠雄,服裝設計,和詩人,又加進一個什麽書都不會特別專心去寫的許廣平,很多文青大概會問:「誰?誰是許廣平?」「魯迅的太太。」回答的人自信滿滿,但是,說了等於沒有說,那是看了會使人心痛的一篇,希望出書時留著許廣平的照片。
范俊奇Fabian—他終於告訴我他叫「范俊奇」---果然不是張小嫻,我對了,漢字出來,人就有了形貌,好一個范俊奇,不是馮,也不是封。曾經好幾次在吉隆坡評審「花蹤」文學獎,我不記得有一個「范俊奇」,如果有,應該會眼睛一亮吧。
當年在「花蹤」共事的朋友,退休了,幾乎隱居,只在偏鄉幫助弱勢者生活,那是七零成長一代的自負與宿命,誰叫我們聽了那麼多Bob Dylan。時代不一樣了,馬來西亞一定也要有二十一世紀自己的書寫,自己時代的聲音吧。范俊奇,雖然未見面,卻覺得很熟,他寫許廣平,讓我心痛,是有「人」的關心的,年輕,卻有夠老的靈魂。
和藍波安一樣,范俊奇其實也在漢字的邊緣,用邊疆的方式書寫漢字,像是顛覆,像是叛逆,會不會也可以是漢字最好的新陳代謝?像李白,帶著家族從中亞一路走來的異族記憶,胸懷開闊,用漢字都用得不一樣,沒有拘謹,沒有酸氣,沒有溫良恭儉讓,才讓漢字在那驚人的時代開了驚人的花。
「雲想衣裳花想容」,這麼佻達,這麼顧影自戀,這麼為美癡迷,「鏤空與浮雕」,投影在異域的漢字與華文,背離正統文學,敢於偏離正道,也許才真正走上時代絢麗多彩多姿的伸展台吧。
蔣勳
旅次倫敦寫於2020年驚蟄後一日

【預購】隱身術◎ 黃庭鈺
Regular price $31.00作家黃庭鈺全新散文集
褪去外飾,內觀己心
身或被困住,心卻比想像中更自由更快樂
隱,是自保也是禮貌。
如果世界是別人的形狀,
一身剪裁要按既定的樣板走,
那麼隱身更衣室,透析皮相,辨識「我」貌,
是不是就能看見全身鏡映射出大隱朝市的靈魂,
以素面裸裎,決定自己的秩序——
作家黃庭鈺全新散文集《隱身術》,以衣物三部曲——〈衣戀〉、〈整座城都是我的更衣室〉、〈隱身術〉為旋律,〈啞光〉作底色,藉冷筆窺探人性,思索一己與真心之間的距離。
當生命以禮讚、以離苦吻痛日常,她剖析對所愛的我執,究竟是珍視、不捨,還是對失去的怖懼。
當日子以喧囂、以無常催折自我,她試圖撥開外相迷障,回歸心靈看護,為自己覓尋安頓定點的座標。
《隱身術》說的正是一場身心迷藏,一個女子從世界逸逃的路線……
名人推薦
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鈞堯(作家)
專文盛讚
王盛弘(作家)
林婉瑜(詩人)
凌性傑(作家)
夏夏(詩人)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隱身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散文這件事情,可能閒適感和無所用意是很重要的……無妨瑣碎,但合身而不貼身,那一點朦朧使人安全,讓人隱身其中,無比舒坦。黃庭鈺的文字最好的時候就能達到這種狀態。」──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隱身術》是她的漂亮出擊,以理性、客觀視角,審看五顏六色流過,當然也身涉其中,遇藍則藍、遇淚則淚,摘花時,除了嗅聞留下的倩影,竟不知伊人何處而來……」──吳鈞堯(作家)
作者簡介
冬至降生於臺南,成長於臺中。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教於新竹女中。
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中文學獎、舜耕學校建築學術研究獎助等獎項。與許婷合著閱讀書《古今悅讀一百》、《古今悅讀大熱門》。與陳蕙慧共同編選許悔之詩文選《不要溫馴地踱入,那夜憂傷》。文章見報紙副刊及雜誌。著有散文集《時光走向女孩》、《隱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