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11月號
- 11月號/2020
- 12月號
- 12月號/2020
- 2022
- 434
- 436
- 437
- 443
- 444
- 445
- 447
- 448
- 449
- 450
- 452
- 453
- 454
- 455
- 456
- 458
- 459
- 4711132389159
- 471113238915901
- 471113238915907
- 471113238915908
- 471113238915909
- 8月
- 9789751810113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2216
- 9789863234586
- 9789863234685
- 9789863234838
- 9789863235057
- 9月號
- Adam Silvera
- Becky Albertalli
- THE FIRST SLAM DUNK
- UNITAS
- What If It’s Us
- 【預購】聯合文學(3月號/2021)(第437期)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中國大陸
- 九彎十八拐
- 亞當·席佛拉
- 人文社科
- 人物速寫
- 何處是兒時的家
- 作家傳記
- 作家命
- 個人之島
- 傳奇莫言
- 傳說
- 兒子的大玩偶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劇本
- 卍
- 印刻出版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鴻全
- 吳晟
- 吳青峰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單人旅行
- 地球之島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洛克・福爾摩斯 倫敦殺人觀光
- 夜梟
- 夢中書房
- 大便老師
- 大虛構時代
- 如果我們是天生一對
- 孟小冬
- 孤獨六講
- 安卓珍尼
- 寫作資源
- 小說
- 島(2022新版)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廖偉棠
- 廖炳惠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彼岸花盛開之島
- 復刻版
- 惡鄰依依
- 惡魔的女兒
- 感官世界
- 成曼曼
- 戰國廁
- 擊壤歌
-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 放生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雜誌
- 新編傳說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晒T恤
- 暮色詩心版
- 書
- 朱天心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永平
- 李琴峰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林依晨
- 林徽因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蔚昀
- 格非
- 楊士堤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樹猶如此
- 欲愛書
- 欲愛書:寫給Ly’s M
- 歷史
- 毛毛有話
- 民國女子
- 民國女子畫報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海外
- 海州貓
- 海浪的記憶
- 漂木
- 漫遊者
- 灌籃高手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狂言三國
- 狐狸讀書
- 王定國
- 瑪莎
- 瓦舍小品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愛情詩選
- 白先勇
- 白光歌夢版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石室之死亡
- 社會
- 神奇海獅
- 禮物盒版
- 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
- 窮中談吃
- 第431期
- 第433期
- 第434期
- 第436期
- 第437期
- 第443期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筧裕介
- 紀大偉
- 紅字團
- 經典文學
- 編輯
- 縫身
- 繁体
- 繁體
- 罗智成
- 羅智成
- 美國文學
- 美麗蒼茫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2/第456)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月號 2023 第459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2第453期
- 聯合文學9月號
- 聯合文學第431期
- 聯合文學第432期
- 聯合文學第433期
- 聯合文學第434期
- 聯合文學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0)(第432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1)(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2/第456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1)(第445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2/第458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2)(第447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2/第448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 聯合文學(4月號/2022/第450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2)(第451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2/第452期)
- 聯合文學(8月號/2022/第454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0)(第431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1)(第443期)
- 膚淺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舒國治
- 艾莉亞
- 芥川獎
- 荒涼糖果店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萬
- 董啟章
- 蔣勳
- 蕭紅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青
- 裙底下的劇場
- 角色版
- 評論
- 詩
- 說食畫
- 諸子之書
- 謝金魚
- 谷崎潤一郎
- 貝琪‧艾柏塔利
- 賴明珠
- 賴香吟
- 跟著寶貝兒走
- 辛波絲卡
- 迷宫书店(修订新版)
- 迷宮書店(修訂新版
- 郝譽翔
- 郭凡嘉
- 郭強生
- 鄧力軍
- 鄭蘋如
- 酒的遠方
- 酷兒
- 金芸萱
- 鐘怡雯
- 陳義芝
- 陳雪
- 陳韋聿(Emery)
- 陸小曼
- 隨筆
- 隱身衣
- 雜誌
- 韓麗珠
- 風箏家族
- 飲食
- 香港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鬼的歷史:不管是什麼鬼,都給我來一點
- 鴻鴻
- 黃怡
- 黃春明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預購】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新版)◎夏志清
Regular price $24.00《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收錄作者研究現代文學重要的十二篇論文,論題兼及中國與西方,時空上下一百年。評論對象計有羅素、艾略特、奧威爾、曹禺、端木蕻良、彭歌、李渝、蔣曉雲、梁錫華等人的文學世界,是接續《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力作。
作者論旨向兼顧西洋文學與我國固有文化傳統,故其評析作品、探討問題,見解獨具,引人深思。其行文優美而不艱澀,簡潔明暢,讀來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序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這個書名是「聯合文學叢書」的一位負責人代我擬的。我不反對,甚至可說很歡喜:面對一本文學評論集,內行讀者主要看作者是誰,書名的漂亮與否實在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十七年前我為我第一本集子擬書名,原就有意稱之為「志清文存」,這樣以後的集子,直接了當稱之為「文存」二集、三集,也就不必再為書名花心思了。但這部最後定名《愛情、社會、小說》的集子問世以來,我已出了五種書名各別的文集,一本選集(香港出版的《印象的組合》),一本《四海集》(我同林以亮、余光中、黃國彬三友的合集),現在再來一種《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誤會。我得說明一聲:這不是一本自選集,把幾篇已結集的文章湊在一起,當新書出版;它更非一巨冊所有我已發表文學論文的合集。它同我其他文集一樣,只把已發表而尚未結集的文章,彙合成一本書,供自己和他人參閱之方便而已。這本《文學評論集》收了討論二十世紀的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凡十二篇。
憑作家地區之不同,這十二篇顯而易見歸納成三輯。第一輯三篇講英美的作家和作品。首篇〈羅素與艾略特夫婦〉,嚴格說來,應屬於「傳記考證」這一類的文學研究,而非文學評論。但我們若對艾略特的婚姻生活有所瞭解,讀起他的詩篇和詩劇來,一定也會得到些更真切的感受。〈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則是道地的文學評論。好久沒有機會評析一部西洋名著,一九八三年寒假我為奧威爾小說作評,自己性情是很愉快的。《莫斯科的寒夜》是四○年代後期另一部揭露極權政治真相的小說。我為該書寫篇新序,主要期望這部先兄濟安的譯作由大地出版社重排發行之後,要比香港初版擁有更多的讀者。
本書第二輯四篇講我國大陸地區的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總論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新小說。另三篇則討論曹禺、端木蕻良這兩位還在寫作的老作家。一九八○年三月下旬曹禺訪哥大,我本無意寫他,但《聯副》主編亞弦、丘彥明打電話來要我寫篇訪問,不知如何逗發了我的興趣,竟當起新聞記者來,寫了一篇〈曹禺訪哥大紀實〉的報導,且為《北京人》這部劇本,認真寫了一節長評。「曹禺」這一篇,同「羅素」那一篇一樣,對我來說,都是考驗我寫作能力的新嘗試。我寫文學評論,一向注重作品本身。這兩篇長文卻逼我去寫人、敘事,但效果的確不算太壞。「曹禺」一文《聯副》連載了四天,事後亞弦打越洋電話來,告訴我台北青年讀者群的熱烈反應。我獲悉不免感到驚訝,但也很高興。
曹禺同時代的兩位名作家──沈從文、丁玲──也都訪問過哥大,我沒有寫他們,因為同他們接觸機會不多,也實在抽不出時間來寫新聞報導。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從韓國飛大陸訪親,見到了張天翼、吳組緗、端木蕻良、師陀這四位老作家,也同錢鍾書、楊絳,沈從文、張兆和這兩對恩愛夫婦在北京重晤。但我見到的張天翼已是只會張口而不會說話的啞巴了。果然相別不到兩年他即於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長離人間了,我連悼文也沒有寫一篇。我重晤的沈從文,也早已行動不方便,躺在床上接見客人了。沈老早已託香港三聯書店陸續寄我十二冊《沈從文文集》,張天翼、沈承寬夫婦接見我時,也贈我不少張老的舊作新集和研究資料。憑這些新藏的書籍,我真應再寫兩篇沈、張長論,以補充《中國現代小說史》之不足。但三、四○年代小說家之間,本集有專文討論的就只有端木蕻良一人,討論他的小說也就只有《科爾沁旗草原》這一部長篇。未完成的端木評傳英文稿,以及好多參考資料,都放在一只紙盒子裡,不知何年何月再開工,把評傳寫完。六十六歲了,自己想寫的東西太多,但時間不敷,精力有限,未完成的計畫也就愈積愈多了。
本書第三輯收了討論台港文學的評論五篇。其中一篇──〈時代與真實──雜談台灣小說〉──原是我在一個台灣小說研討會上隨口講的一段「結語」,事前未作充分準備。另一篇──〈真正的豪傑們〉──也是急就章,為祝賀《聯合文學》創刊而寫的。但二文重讀,覺得言之有物,內容相當充實,也就決定把它們收入本集了。另三篇長文個別討論彭歌、蔣曉雲、梁錫華的小說,但彭、梁二人不止寫小說,我也把他們多方面的寫作生涯略作檢討。一般台港報章雜誌載有看不完的雜文、散文、小說,較有深度的書評、當代文藝評論不受歡迎,也就很少有人去寫。彭歌勤奮寫作將近四十年。真正用心把他長短篇小說看了大半而寫總評的,就只有〈志士孤兒多苦心〉這一篇,不免讓人感到有些驚訝。蔣曉雲、梁錫華創作年資很淺,當然沒有評家為他們寫了比我〈蔣曉雲小說裡的真情與假緣〉(一九八○)、〈梁錫華的才子書〉(一九八五)這兩篇更早、更長、而更面面俱到的評論了。不管我的評論是否允當,若有人想認真研讀蔣、梁二人的作品,我想他總不會忽略我的意見的。
十二篇文章,倒有六篇初刊《聯副》,一篇載《聯合文學》創刊號,我得向亞弦、丘彥明深深道謝。《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不僅有時親自索稿,且真有誠意為我出書,我也感激不盡。七篇之外,兩篇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篇刊於《現代文學》,〈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同時刊於《中華日報》副刊、《聯合月刊》,我得向諸位編輯──高信疆、金恆煒、白先勇、蔡文甫、陳曉林──致謝。十二篇中,也有三篇刊於胡菊人、董橋任職總編輯時期的《明報月刊》,一篇刊於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我也得向這三位香港文友表示謝意。
十二篇文章,九篇是中文寫的。近年來我寫中文很用心,希望本書讀者讀那九篇也覺得文字清通易解,讀來一點不吃力。另三篇原文英文,假如讀來也很通順,主要歸功於杜國清、歐陽子這兩位譯者。杜國清譯過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艾略特的詩和詩評,譯我那篇〈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雖然花掉他不少時間,只能說是大材小用,委屈了他。其實,一九八三年六月同遊韓國之前,我同國清交情不深,「端木」一文由他譯出,可說全是白先勇的功勞。杜白二人同事聖白蓓拉加州大學多年,情同手足,先勇要為《現代文學》出一期抗戰文學專號(復刊第二十一期),國清也就樂意出力,配合專號的需要而譯了我那篇長文。
大家知道,歐陽子也是先勇的摯友。她人太好,有求必應,不知哪年開始,我也動她的腦筋,請她翻譯我的文章了。本書所集〈《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時代與真實〉這兩篇翻譯起來,不太困難。但我懇請她另譯一篇〈《玉梨魂》新論〉(已收入《四海集》),文章太長,民初舊派小說又非歐陽子所專長,這個苦差事實在消耗了她不少腦力和視力。林以亮為《四海集》寫的那篇代序〈秀才人情〉,用喻之妙,直追蘇、莎二翁,堪稱當代奇文。但寫的既是「奇文」,他就不便遵守俗例,像我這樣在序末謝東謝西了。我在這裡叩謝歐陽子為我譯文之高誼,也代林以亮補謝一聲,並祝她視力逐漸恢復,保持今後寫文、讀書、看報的樂趣。
──紐約,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預購】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夏志清編
Regular price $33.00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作者簡介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自序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在電話上聽到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後,不出兩三天即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趕寫了一篇文章〈超人才華,絕世悽涼:悼張愛玲〉,主要參考資料即是一九七○年以來她所寄我的信件,現成放在我書房的公文櫃內,抽閱很方便。但張愛玲至遲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收到我寄她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即該同我通信了,某一天我查看原先專存先父、先兄家信的四隻長盒,無意中發現其中一只早已改放了幾個文學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張愛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內,可惜沒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家被我丟棄。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從匹茲堡遷居紐約以來,雖搬了兩次家,一次從六樓搬到二樓,另一次從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書信文件都未遭遺失。一九六三年以來張愛玲所有給我的信件都可以按年月有系統地排列起來了。
愛玲來信大部分找到之後,我當然也想起了三十多年來我自己給她更多的信。她經常在信上抱怨搬家遺失東西之苦,因之初在《對照記》上看到了「三搬當一燒」這句名言,我對自己的信件究竟保存了幾封更不敢樂觀。但人已不在,連我給她的信也覺得很珍貴,於是一九九六年秋我給了宋淇夫人鄺文美一封信,問候兩位的健康,順便也問及愛玲遺物裡有無我信札之事。文美嫂體弱,不寫回信自在我意料之中。十二月四日我先後從蔡思果、高克毅二兄那裡聽到了悌芬兄去世的消息,除了在年卡上向文美嫂致唁以外,更不敢去驚動她。但隔不久我即收到《聯合文學》總編初安民先生約稿的信,無論如何要在三月份這期書信專號上見到張愛玲給我的信。我想假如《聯文》讀者看到的,不只是愛玲的書信,而是我同她的信札來往(correspondence),豈不是更有價值,讀起來也更有味道?因此在文美嫂最哀痛忙碌的期間,我不得不再去信麻煩她,並托克毅兄在電話上為我說項。終於在正月三十日星期四下午我收到了文美嫂的航空快信和我的舊信十六封。星期五下午她還來電話問我有無收到了信件。星期六又收到了她一封「扶病作覆」的航快信。文美嫂如此赤心待我,無以為報,只有好好寫篇悼念悌芬兄的文章給她看看,也留給世人作參考。遺憾的是,這篇悼文至今尚未寫出,文美嫂亦已做古。
在收到自己舊信之前,我已盡了一番努力,把所有愛玲寄給我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愛玲長圓形的字跡,個個端莊,認清不難。但她有個壞習慣,即在信末只寫下某月某日而不記其年份。我自己也不好,多少年來書房裡只有一座四隻抽屜的公文櫃,供保存信札之用。但六○年代以還,朋友與信札與年俱增而公文櫃容量不變,只好把舊信從個別檔案裡抽出,放在大信封內,另做處置。同時我也只好丟掉好多信封以便容納新信。這對寫明年月日的信件,沒有關係,但我把愛玲的信封丟了一小半,實在是自添麻煩。有好幾封信,要做了好幾種周密的考慮後,才能決定其年份。有時難免出錯,我曾把信件編號一○一誤作七十一,在《聯文》第二一三期,以信一○二又登一次。
張愛玲的信大半寫在洋蔥紙(onion paper)上,隔了多少年,潔白如舊,折縫的地方也不會破裂。有些信則寫在以紙漿(pulp)為主要成份的劣紙上,色澤早已轉黃,折縫處黃色更深,且容易破裂。有大志的讀者,最好從小養成用洋蔥紙或其他高級紙張寫信的習慣。說不定自己真會成了大名,連早年寫的信件也有可能流傳後世的。
開始連載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時,我只有一○六封,後來又找到了十五封,連同以前少算的一封,該有一二二封。這是我在《聯文》第一五五期〈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五)〉的統計。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圖書館收藏張愛玲的手稿信件,由浦麗琳女士經手,我二○○七年將張愛玲的信,連同我的信十六封半,出讓給南加大。當時只覺得她的信應該由大學圖書館保存,沒有想到不能借出,供讀者觀賞。影印時,少了四封。我曾把信一○一算了兩次,把給莊信正的信誤作是給我的,其餘兩封,即不知去向了。一九六三~六九計四十六封;一九七○~七九計四十九封;一九八○~八九計十七封:一九九○~九四計六封,共一百一十八封。自八○年代起,她給我的信越來越少,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八年四月竟三年無信。看了她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的信,才知她這些年,為搬家,看牙齒,疲於奔命「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她身體每況愈下。重讀這些信令人心酸。
張愛玲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她不喜歡的事,教書,做研究非其所長。她不與人接觸,只能寫她熟悉的事,她改寫《怨女》,《半生緣》都是說的老上海,揭露中國人的醜陋,不合美國人的胃口,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睞。除了皇冠的稿費沒有固定的收入,耽誤了看好醫生,將皮膚癢當作跳蚤侵蝕,屢次搬家,影響了她的創作力。真為她惋惜。
張愛玲給我的信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發表,距今己逾十五年。現終於編集成書,感謝主編羅珊珊女士的敦促與內人王洞的協助。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書內張愛玲的信件,信末括號內的年份都是我所加的。通常在每封信後面有我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這些按語可短可長。當然有些信件是不需加按語的。最近我因感冒住院三天,為了趕時間,第一○三封以後的信,按語為王洞所加。我的半封信H 1附在信三十七之後,宋淇夫人寄還我的十六封信,都是一九八五年以後寫的,也按日期編號,號碼前加以H,標明是我給張愛玲的信。自信一○七後,附在相關的來信後面。希望這些信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對張愛玲旅美生活不太熟悉的讀者可參閱司馬新的《張愛玲與賴雅》(簡稱《張賴》,大地出版社,一九九六)。
夏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