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
- 006
- Ace Khong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Bilingual Edition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contemporary
-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creative non-fiction
- creative prose
- Cyril Wong
- Daryl Li
- Daryl Lim
- Daryl Lim Wei Jie
- denon lim
- English
- essay
- fiction
- Jonathan Chan
- Just Jack
- Just Jack◎Ou.Y
- kelly chong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literature
- Michael Copperman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g zheng wei
- non-fiction
- Ou.Y
- pang khee meng
- Patrick Ting
- peter chow
- Rosetta Cultures
- Short Tongue
- singapore literature
- tan yu xin
- The Inventors
- ting kheng siong
- TrendLit Publishing
- Tse Hao Guang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一個時刻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书
- 亞洲文學
- 人生就是最千奇百怪的小故事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他山之石002
- 他山之石004
- 仙俠小說
- 伍政瑋
- 伸懒腰小姐
- 伸懶腰小姐
- 何志良
- 何杉
- 公共管理
- 冼文光
- 劉宏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學
- 危險實驗
- 司徒畢
- 吉打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文學
-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圖像詩
- 城市規劃
- 多元文化
- 多元語言
- 宋子江
- 小說
- 小说
- 小鄺
- 左邊
- 巴別塔紀元
- 希尼爾
- 張國強
- 張承堯
- 張曦娜
- 当代小说
- 微醺人生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們遠行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政務部長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散文詩
- 散文诗
- 散文集
- 文学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集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华文出版
- 新加坡华文文学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文学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明日報
- 新華文學
- 旭義公子
- 时光碎语
- 時光碎語
- 書
- 曾國平
- 有時,我們遠行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李俊賢
- 李氣虹
- 李集慶
- 李青松
- 杜順吉
- 杯盘狼藉
- 林伟杰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柯思仁
- 梁文福
- 楊木光
- 楊薇薇
- 歐筱佩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決定
- 沒變形記
- 洪均榮
- 洪菁雲
- 海風書屋
- 潘正鐳
- 牛油小生
- 王哲
- 王惠琪
- 现代诗
- 現代小說
- 現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男同志
- 當代小說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短舌
- 秀實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童文
- 符志修
- 簡體
- 緣定黎夕
- 繁體
- 罅隙
- 罗塞塔文化
- 羅塞塔文化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至死之愛
- 至死之愛上
- 至死之愛(上)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艾禺
- 英文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教育
- 萬有醫始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蘇偉貞
- 虚构
- 虛構
- 蛋黄人生
- 觀感獅城
- 言情小說
- 許振義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詩
- 詩托邦
- 詩集
- 語凡
- 請溫柔以對
- 譚光雪
- 诗托邦
- 賀爾
- 輕小說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邁克
- 郭慕義
- 都市求生記
- 都市求生记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酷儿小说
- 酷兒小說
- 錯視與幻聽
- 鍾秀玲
- 鐘怡雯
- 長篇小說
- 长篇小说
- 陈干煌
- 陳劍
- 陳可揚
- 陳宇昕
- 陳幹煌
- 陳麗儀
- 雷思傑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非虚构
- 韓麗珠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馬來西亞
- 馮啟明
- 马来西亚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黃益民
- 黄文杰
遇見穿牆的女孩◎張國強(獨家簽名本)
Regular price $26.00這十年來,新加坡文學裡最具有潛力的華文小說家誕生了!
- 紮根於現實的科幻世界,以浩瀚且不斷擴張的宇宙為藍圖,反襯最私密的人性與小敘事。以大家熟悉且陌生的新加坡作為小說的敘事場域,呈現出一個高壓、鬱悶的生活狀態下,島國無限的希望與絕望——在摧毀後給予重建。
- 小說家的作品裡完全擺脫了「地方書寫」的桎梏,呈現出宏觀的視野;更將大數據、電子晶片、人體改造等硬核知識,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完美融入了作品中,讓閱讀毫無違和感。
- 小說家提煉出「城市無故事」的故事,並將島民對島國愛恨交織的情感,以最樸實的日常生活描寫——一杯杯小市民的「㗝呸」(咖啡),既現實且虛幻,既實在又奢侈。有別於傳統小說家,電子工程系碩士背景的他,精湛地填補了新加坡科幻文學的不足,為未來信息世界做出各種一觸即發的預言。
內容簡介
這裡是小島,是城市,也是國家,更是幾百萬島民心之所向的家園。每座島嶼都有其地理演變的過程,每座城市都充滿了故事,每個國家都有掙扎過的歷史,每個「家」都是由人的愛恨聯繫起來的。張國強通過八篇富有前瞻性的科幻預言小說,讓各種體系相互壓縮、碰撞和糾纏,試圖將紛繁蕪雜的表象錘煉成脈絡清晰的情節,讓讀者在各種紙醉金迷、人情義理中體驗出「人性」與「科技」在這時代裡的微妙關係。
作者簡介
張國強,1973年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創作以小說為主,作品散見於《聯合早報》與本地各大刊物。著有中篇小說集《旅者╳迷圖》(台北:要有光,2014)。作者自述:「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是對於人文與科技的理解,借助這獨特的結合體去尋找人性裡的光與暗。」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作家和學者誠意力薦:希尼爾、梁文福、韓麗珠、鄭景祥、許維賢、李青松、許通元、艾禺、冼文光、洪均榮
- 張國強的探索小說在虛幻與現實的場景裡引入了新加坡的特有元素,巧妙地通過構思與敘述語境,把不同的情感空間進行「存在」的多層次思考。這似乎契合了米蘭昆德拉的觀點:小說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發現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作者在現代化的情境中刻畫了土地與社會的變遷,凸顯了人性中孤獨、抑鬱、荒誕與沈淪的隱蔽面,而其人物的「內心還是擁有那份對自己『存在』的肯定」。張國強是「存在」的勘探者。——希尼爾,新加坡著名作家,前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
- 科幻小說不容易寫得好,創作時必須兼有科學的知識和文學的想像。張國強的小說寫起來在這兩方面游刃有餘,小說的人物、情境、語言,既是「科幻」的,又是「本地」的。新加坡文壇應該珍惜像張國強這樣的小說作者。——梁文福,新加坡著名作家、音樂人,南洋理工大學客座副教授
- 國強擅長在最現實的生活中,提煉出最超越現實的意境。像在品嚐一杯kopi-o siew-dai(黑咖啡少糖)時,舌尖被突如其來的苦澀擊中,靈魂穿牆墜入他精心泡製的小說世界裡。跳脫的常理經大膽的文筆攪拌,慢慢調和成合理的人性。你會發現,濃烈過後有股深層的回甘。——鄭景祥,新加坡著名作家,《聯合早報》高級記者
- 也許新加坡文學需要更多類似張國強的作品,不僅是追憶似水年華或遙想建國前後的歷史,也要有想像新加坡未來的高超能力。電子工程科班出身的作者,把大數據、電子晶片和各種未來信息社會的關鍵詞寫進了小說,補充了新華文學一直比較缺乏的科普和科幻元素。除了科幻類型,這本書收錄的短篇小說也融合了魔幻、穿越和言情筆法,不僅穿越和重構新加坡過去的快樂世界,也很生動地想像了新加坡社會和男女未來的一百年狀態。作者的文學語言相當接地氣,富有新加坡氣息。即便如此,作者的文學視野不局限於本土,上接卡夫卡的現代主義,下接村上春樹的後現代景觀,小說主角們的對話充滿吉光片羽的跨國哲思。——許維賢,著名小說作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國強善用科學與電子工程專業的領域,注入本土語言如kopi-si siew-dai,打造自己小說特色,填補新加坡科幻文學的顏色,建立另一片新加坡文學天空。——許通元,馬來西亞詩人、作家、《蕉風》執行編輯
- 虛幻與現實交纏,人在自我的喪失和變異中掙扎求存,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高度的想像力,不可思議的情節安排,人性最深的挖掘,誓將掀起爆炸性的爭議。——艾禺,新加坡著名小說作家
- 似於玻璃罩外俯瞰裡頭的世界,此集小說不只予人一種冷,就是它的熱,亦似冰——這總讓閱讀的人/我幻覺當下自身的短暫存有!——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小說作家、詩人
- 新加坡著名詩人,陳華彪曾說,「真正好看的科幻小說,不是那種人們無法預知的未來,而是必須在清楚現實,以現實為基礎製造的未來。」用這句話來形容國強的小說,真的是再貼切不過。無論是被電腦程序控制的約會與戀愛、宇宙盡頭的㗝呸店、播放舞曲卻佈滿書籍的酒吧還是死在書堆中的色情小說主角,他都以「人」為中心刻畫了我們不敢預知卻又似乎無法逃避的未來。——洪均榮,新加坡詩人、編輯
序/跋
序◎李青松
張國強一九七三年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大電子工程學院,曾擔任電子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
國強成長於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社會體係發展成熟的時代,他從新加坡的政府小學、中學、理工學院和大學接受啟蒙到工程學碩士的完整教育,成為一位符合新加坡現代社會運作「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同為工程學出身的我(土木與結構工程),曾在一篇文章中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想像比喻成一個巨大無邊的高塔。按照這個比喻,作為專業人才的國強大概就像是巨塔中的一條鋼筋,被緊緊固定在一根柱子中,和許多鋼筋澆築著堅硬的水泥之中,承受著上層傳過來的重力,再將這股力傳給下層。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不是專業人才,他們憑著自己的專業或技能找到了穩固的工作。同時,他們的生活也被自己所精通的專業與工作牢牢地固定住了,就像被一個隱形的「座架」或「鳥籠」所困(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座架理論),除非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或者繼續生活下去的意願,否則是不能輕易從這個「座架」中脫離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但他們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感到困惑與痛苦。
國強的人生經歷及教育背景顯示他是一位成功的專業人士,良好的教育使他具有紮實的科學技術學識,同時喜愛閱讀的習慣又使得他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的一個人在心靈上是敏感的,對社會和工作所造成的自身壓力與體會會比一般人更有感觸,而且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有著理性的認識和思考。這種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同時具有的理性與感性雙重認識,直接影響他的小說創作。
這本小說集《遇見穿牆的女孩》創作深受存在主義的影響,作者並沒有將注意力放在社會的各個現實層面,如文化、用語、政治、移民與族群等。在他的筆下,社會變得抽象和模糊起來,它如一個迷宮將人籠罩其中,身在其中者只能看到其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卻無法識它的真面目。在小說中,人物所生活的背景有時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展廳,有時是外星人觀察地球人的實驗室,有時是一間堪比監獄的辦公室,有時卻是帶著世界末日風格的酒吧。
這些看起來有些怪誕離奇的場景,是國強小說創作中精心設計的,它們非常具有文學的創作性與想像力。經過藝術的想像與處理,這些場景如同一個特殊的放大鏡,置身其中的人物內心世界才變得清晰起來。在這樣的放大鏡之下,現代社會對個人精神和內心所造成的影響才能夠具體而形象,而讀者才能夠理解深藏在每個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並且被小說中的人物所打動。
國強文學創作深受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卡夫卡的影響:人的異化、荒謬的生存處境、人生存的意義等等,這些象徵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刻主題都在他的小說中體現出來。
小說〈遇見穿牆的女孩〉的背景雖然是現實世界,但是一個找不到工作的女孩卻進化成能夠穿牆的異能,只是為了能夠穿著白領女郎的衣服在無人的辦公室走動,體驗一下在辦公室工作的感覺。一個被開除的人對於前公司的複印機產生了讓人無法理解的情感,半夜冒著坐牢的危險只為了再見它一面,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魔幻情節卻讓人感受到現代人對於失業所懷的焦慮與恐懼。
小說〈決定〉的背景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極度依賴機器,連約會上床都要依賴機器「導航」,男人與女人之間最本能的生命釋放,竟需要通過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才能進行。這一節黑色幽默的描寫背後,表達出人內在思想與情慾在科技高度發達的背景下逐漸退化的擔憂。〈沒變形記〉和〈危險實驗〉則是國強對自己的文學偶像卡夫卡的兩篇名作〈變形記〉和〈飢餓藝術家〉的致敬之作,小說以互文的方式呼應兩篇名作,〈沒變形記〉則去掉了〈變形記〉中魔幻的外衣,將一種更加絕望的現實處境加諸於主要人物身上,而〈危險實驗〉的故事結構相當複雜,使用了「套盒」的寫作技巧,同時設下重重伏筆,多重線索交互進行則吸引讀者去不斷追尋,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主要人物冒著自毀的結局來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在《遇見穿牆的女孩》這部小說集中,國強顯示出成熟的寫作技巧,用想像力營造出深刻而獨特的意象,以及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來打動讀者,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在寫作上的雄心。祝愿國強在文學寫作的道路上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2019 年 12 月 24 日
目錄
序◎李青松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決定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要活下去
- 危險試驗
- 沒變形記
跋◎張國強
刊載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0992-7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類別:現代小說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270頁
有時,我們遠行◎蔡欣洵(獨家簽名本)
Regular price $23.00不再用國籍定義作家,用生活經歷展示最真誠的作品,平實樸素書寫最深刻的思考與情感。
- 散文和小說,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年代,似乎不能再用「虛構」和「非虛構」作為最客觀的確認,但閱讀《有時,我們遠行》,卻會讓讀者回到閱讀單純散文的美好。作品擺脫了華文散文無謂的抒情美文、無聊瑣事,以及冗長的掉書袋式寫法,作者只願意抽出人生值得思考、生活可以慢下來時的片段分享,深入淺出、精簡深刻。
- 散文分成前後兩輯,前半段主要談在原鄉馬來西亞半島鄉村的生活,對作者來說最純真、美好的回憶,同時,長成至十八歲後留學美國的所思所想。後半段,是到留學後到新加坡工作、定居、成家等,對於中年,以及這座現代都會/島國的人生經歷。
- 作者常說自己是「舊時代」的人,可她卻擁抱「現代」思考和觀點——這兩者並不衝突。反而因為有了「舊時代」的信念和人情味,才能在現代的洪流中穿越。心理學學士、大眾傳播碩士畢業的她,作品中充滿了對於生活的哲思,並堅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內容簡介
《有時,我們遠行》是蔡欣洵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2019年至2021年間的創作,包括了發表在新文潮出版社的每月專欄。作品著重於作者對於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更有對她在馬來西亞成長、到美國留學、之後移民新加坡的經歷與懷念。欣洵和許多人一樣過著斜槓人生,做著很多不同的事情。她相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作者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來自素有「米都」之稱的吉打州(Kedah)。蔡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學士、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畢業後1992年移居新加坡。筆耕多年,創作的詩和散文零零散散地發表在中文報章和雜誌。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獲得2021年第四屆(新馬)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入圍2021周夢蝶詩獎決審。
溫馨推薦: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莊薏潔教授、鍾怡雯教授、宋子江教授、涂仲儀醫生、張國強、張曦娜、范俊奇、洪菁雲、秀實、陳劍、周錦聰
- 北馬、美國、新加坡,蔡欣洵以由島至島的足跡,將生命的歷練熔煉成三十多篇短而美的心靈法則,構築起一代人的生活史。故國與異鄉的去留,滄桑而美好地詮釋了我們共修的人生哲學。你會讀到,生命如何因磨難而豁然通達;情懷如何因堅守而越夜越美麗。——莊薏潔,馬華文學研究學者,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副教授
- 欣洵經常在短短幾個句子間,領著讀者在時間和空間軸內來回遊走。轉折之自然和必然,閱讀時感到無比舒適。讀完後才驚訝自己剛經歷了什麼,只好再從頭細細的品讀,還得保持高度警覺,才不會又被她看似無害的文字迷惑。她的文字又是如斯溫暖,讓讀者不由自主的沈浸在每個看似淡然卻饒有趣味的畫面。——張國強,新加坡知名小說家
- (節錄)欣洵的文字,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她總是靜悄悄地把力度,運用在連接最細微的場景和最生動的回憶當中,並且在題材的揀選上,特別誠懇特別體貼,讓讀著她的文字隨著她遠行的讀者,毫不費力就跟著她山南水北地,依偎著歲月走上好大一圈,即便已經人到中年,即便已經略有閱歷,卻還是讀得到青翠的少女氣息,這點尤其讓我想起——文字應該和人一樣,出走半生,不見風塵,歸來仍舊是那個在北方的稻禾之間流連忘返,春風撲面的靦腆少年——但願我們都是,但願我們永遠都是。—— 范俊奇,馬來西亞知名作家《鏤空與浮雕》
- 形式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只不過是「手段」的數學總和。蔡欣洵的述說是有屬於她自己的「手段」。她築構的文字叢林充滿生機,同時有光暗投影﹑條分縷析的修飾。其清麗流暢的背後,躱藏著一個生命的呼息。這種如蒸餾水般甘甜健康的文字,背靠的是生活的誠摰與詩歌的修為。我看到她在文章後用右手寫的分行句子,「我的願望是住在一間白色的空房子/走出去就是雲間/關上門竟是遠方」,她懂得詩與散文兩者語言的不同。一面率真,一面蘊藉。因此才有這行雲流水的散文來。 —— 秀實,香港作家
- 《有時,我們遠行》帶我走進蔡欣洵的詩意漫想。句子在飄零與著陸之間,有思念,也有遊逸。文句間流露的感情終歸於文末短詩,其微言深意令我手不釋卷,也會令你感到溫暖,令你觀照自我。 —— 宋子江,香港《聲韻詩刊》主編
- 喜歡欣洵的文字。簡單,真誠。也許是因為新馬兩地的生活風情很接近吧,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平行的空間。好多的經歷似乎很相近。好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彷彿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新加坡的忠邦圈,吃laksa 配搭紅豆冰。 如作者所言,「生命如何精彩,如何讓我們心動,在於我們如何珍惜。」閱讀《有時,我們遠行》深刻地感受生命吧!——洪菁雲,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台台長(UFM100.3,96.3好FM)
- 欣洵學貫中西,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鄉村般的北方小城,負笈美國,卻又定居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的外來媳婦,並長年從事教育工作,這種生活積累造就了她的多重視野、洞悉異樣人生,遠離家鄉促使她回憶她生命中接觸過的人和事,感人的筆觸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促人深思,感悟良多,優美地體現了散文的真、善、美。她的散文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每篇往往以三兩行具有詩眼的詩句作結,撥人心弦。——陳劍,前新加坡作家協會理事長,國際詩人筆會發起人兼副主席
- 喜歡蔡欣洵的散文,她文風溫潤,寫親情、親子之間叫人傾心,看她憶及外婆、外公,寫成長中的女兒小吳,徬佛在本書輯一與輯二之間互為呼應。又看她寫成長記憶,寫同窗好友的情誼與離別,引人動容。我也愛讀她筆下,馬來西亞北部淳樸的小鎮風情,輕筆淡描,細膩卻不矯情。——張曦娜,新加坡著名小説家,《聯合早報》副刊高級記者
作品選讀
〈花季〉
20個小時的航行,我不敢把鞋子脫下來。我也不知道,半夜要什麼其實可以按鈴叫機艙人員。我打盹了很多次,次次都驚醒。隔壁的旅客已經熟睡,輕輕地打著鼾。我心裡很慶幸他並沒有跟我聊天。機艙已經熄燈,昏暗中,我看著外面漆黑的天空,一如我的未來。
那年我18歲,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離家——一個人。
大學坐落在檀香山市中心的中央,分散在不同的商業大樓。去上課要走過一道步行街,會經過好幾個露宿街頭的流浪者,推著超市的手推車,裡頭就是他們的全副身家。我第一次遇見他們,非常震驚。我不敢直視,快步走過,許久,還似乎聞到他們久未清洗難聞的味道。
校園附近是州立圖書館,後來變成我消磨最多時間的地方。圖書館沒有冷氣,但是開敞的設計,綠樹蔭翳,再加上檀島怡人的氣候,讓我在上課之間總會躲到圖書館去。那時哥哥已經在檀島上學上班。我們住在離威基基海灘不遠處一個小小的單位,每天搭2號巴士去上學。我的英語說得結結巴巴,於是常常在2號巴士裡翻閱字典,在圖書館前下車去看書。
我在檀島只呆了半年,便轉校到華盛頓州去了。直到離開20多年以後,我才重游夏威夷。
這個地方沒有太大的改變。20多年前居住的公寓還在,轉角那家著名的牛排館仍然排著長龍。威基基海灘依然歌舞昇平,圖書館仍舊沈穩的給予我們一片寧靜。我們搭上2號巴士,走著20多年前的路線。在搖搖晃晃的車程中,我恍然發現,雖然我在這裡的時間不長,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這個地方,原來是因為我的花季在這裡盛開。
我在這裡第一次和男生約會,和一個名叫真人的日本男生去看一場已經看過的電影。那年五月,同學叫我到學校門口的步行街示威,我開始看見什麼是熱血奔騰。我看見什麼是西裝革履、什麼是無家可歸、什麼是夜夜笙歌、什麼是所謂的自由……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午飯時間我走到一家超級市場,在擺滿化妝品的櫃台前流連。18歲的我拿起一管唇膏,看了看價錢,然後放下。在櫃台工作的奶奶看我踱步半天,輕聲地說,喜歡就買下吧。我記得我漲紅了臉,牽了牽嘴角,最終還是沒有買下生平第一管唇膏。
我記得當年那個18歲女生的渴望和膽怯。記得那個小鎮的女生,和小組同學們去一個男同學家討論功課時忽然發現原來身處豪宅,而男同學居然是校長的兒子時的不知所措。記得那個內向的女生如何每一次都要鼓起勇氣去跨越一道又一道陌生的障礙。
要到很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我記得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18歲的自己。我們從來不知道,成長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常常很輕率地說凡事總會過去,卻不願承認成長是痛楚的。尤其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經過多重的衝擊。但是,成長是一個九重葛的花季,必得經過日曬,刮風,乾旱,貧瘠的土壤,才會盛開。
只是我的花季沒有很燦爛,就已經開到荼靡。
〈假如我們說再見〉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又或者,我們根本來不及說再見。你如果想哭,你就盡情地哭。你盡情地嚎啕大哭,哭至乾涸。哭完了,就不再有眼淚。然後你就可以繼續你的人生,不必再有我。
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你有些什麼不懂,做錯什麼事情,那都是我的過錯。你對這個世界完全不了解。你不知道怎樣自己吃飯,自己洗澡,不知道什麼是雲,什麼是海,什麼是藍色,什麼是微風……更不必說什麼是人心險惡,還是以德報怨,諸如此類。所以我要手把手地告訴你。我帶你走路,告訴你閃電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告訴你路邊的芒果給鳥啄食的都是甜的,告訴你失望是什麼,愛是什麼,而傷心生氣是可以的。
我以為我教了你許多,但其實,你才是讓我成長的人。我看著你學會走路,學會騎腳車,學會游泳。每一次,我看見你臉上的恐懼和不安。但是每一次,我都看見你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跨過障礙,一次又一次嘗試,到最後快樂地微笑。你教會了我,原來人長大以後會變懦弱,而我們要找回我們最單純的勇氣,才能勇往直前。然後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你身邊,你也會勇敢地渡過長河。
你讓我知道,時間不急。急的是我們。但是,成長是急不來的。我有時會暗暗著急,深怕你學不會什麼,或者遲了錯過了什麼。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你心裡有個時間表,幾時你要長大,你會長大。你提醒我,早晨是可以花個五分鐘在被窩裡擁抱親親,因為世界不會因為我們遲了一分鐘而停止轉動。你提醒我,快樂的源頭,是最純真的玩樂,和愛。你也時刻提醒我要信任你,因為你心裡有譜。所以我知道,以後我可以放心地讓你去遨遊。
我都忘了這些。我們常常被煩囂蒙蔽,忘了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最動容。
你還讓我更認識自己。從你的身上我看見自己,然後我驚覺原來歲月讓我變成一個不美好的人。於是我學著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因為你。你讓我意識到我要愛自己,那樣我才有能力給你更多的愛,因為愛,是以乘數加倍的,而且無止境。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所能給你的,實在有限。除了給你幾盞燈,我實在不能代你失望,代你受傷,代你跌倒。我當然也不能代你幸福,代你飛翔。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還是少年,請你提著那幾盞燈,慢慢地、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
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已經成年,請你不要跟隨我的步伐。你要記得當初你的堅毅和勇氣,你的單純。往後的日子,你會心碎,你會悲傷,你會憤憤不平,會感覺無助。但是,你也會驕傲,也會幸福,會充滿愛。所以你要想起當初你是多麼的勇敢,多麼的堅持。然後往你自己的方向前進。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我希望我給你的燈已經照亮你的生命,生生不息。謝謝你教會我愛有多麼無限。謝謝你讓我再成長一次。謝謝你讓我愛你。
不要懷念我。
目錄
序一 有溫度的文字
序二 人生時間線
輯一 金黃的稻穗掀起一海的歲月,波濤洶湧
- 純真的年代
- 那年十七歲
- 禾浪翻風
- 火焰
- 老師,斯卡也答
- 英姨
- 小團圓
- 我們吃早茶去
- 外婆的遺產
- 島嶼之歌
- 花季
- 越夜越美麗
- 邊緣
- 起風了
- 島與半島之間
- 旅行的意義
- 懷念誰
- 說給自己聽
輯二 清晨,號角以鳥鳴之姿響起
- 私奔
- 洪流
- 下一站,幸福
- 距離
- 女神
- 悠長假期
- 寂靜人生
- 簡單生活
- 照舊
- 遠方
- 斷捨離
- 被遺忘的時光
- 彩虹橋
- 遇見巴哈
- 歲月靜好
- 春天來了
- 美麗的誤會
- 相聚有時
- 山丘
- 假如我們說再見
後記 散步以後,雨落下一園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1709-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散文、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約184頁
曾國平◎查無此人(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2.00內容簡介
《查無此人》是一部可以用來演繹(Performance Poetry)的詩集,收錄了六十首詩人對於父親的敬畏、懷念與記憶。通過父親及家族史,試圖還原「下南洋」後的物換星移,並開始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文化。
詩人堅持「老派之必要」,希望在文明與歷史的恒河裡挖掘共鳴——六十首詩皆無題目,可連綿成為「史詩」,首首亦可「獨立成篇」。以家族的移民史作為敘事脈絡,回望與拼湊歷史洪流裡的大人物、小人物,乃至無名可考者。好多歷史問題,可以沒有答案,或是多種答案,甚至是永恆的拷問——沒有題目的詩對應著已然模糊的臉龐,給自己和「查無此人」留下文字的深深烙印。
作者/詩人簡介
曾國平,筆名語凡,新加坡文藝協會副會長,《新加坡文藝報》主編,新加坡《赤道風》文藝雜誌副主編,現於私人企業從事會計師工作。曾經出版六本詩集,一本散文詩集。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詩文發表在新加坡、中港台、印尼等。
__________
- 洋洋灑灑的六十篇組詩,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從移民、離散、國族、族群等,重新譜寫南洋和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記憶;並以尋找父親在歷史洪流裡的足跡,反觀與檢視自己的族群、文化身份認同。
- 《查無此人》在藝術表現上,採取了篇篇皆無題目的方式,有企圖地發揮詩的無限可能與特性。散文化的句式為詩歌演繹(Performance Poetry,又譯口語詩)提供了更大空間與韌性——不論靜態閱讀、舞台表演,能靜能動,寧願「詩」的力量和影響力能有更深遠的傳播。
- 曾國平之作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等。
__________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紀小樣、冼文光、林高、秀實、林廣、陳志銳、游以飄、喜菡、無花、鴻鴻、簡政珍
- 如果人如螻蟻之生,那麼戰亂應該就是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了。《查無此人》成詩的諸多意象片段,無非告訴我們: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台灣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流淌一種難得的淡然的傷懷;似於新加坡河畔遊思水中魚的一瞬或一生。以長篇組詩探問父親(歷史)且沒有落於「僵化的南洋臉孔」刻板框架,實乃詩人的高明之處。——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是一首長篇組詩,由六十首詩組成。作者從親情出發,逆溯時空,書寫自己和父親對居地與故土的感懷,是一本具有歷史格局的詩集。詩集溫潤的筆觸與厚實的感情,首首令人動容。詩集中寫出了「代溝」,但也看到「和解」;看到時間的裂痕,也看到歷史的傳承。希望也有讀者帶著探源的心,一步一步走入書中的時空。——林廣,台灣著名詩人
- 在近年回歸新華詩壇的國平,憑著堅毅不懈、如火山迸發式地書寫,一躍成為詩踪處處的一支新華健筆,本書乃又一力證。詩集從「個人的父親」渺小卻重要的故事,以及私密卻不私藏的小歷史為起點,層層構架起家族的父輩、國族的祖輩、乃至華族的先輩之大歷史。充滿詩意的文字娓娓梳理間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血脈,與離散開枝的深刻因緣。其龐大的企圖心穿越古今中外,讓一首上承神話傳說,下接當下在地的長詩,壯麗又動人地於焉完成。——陳志銳,新加坡著名詩人,博士生導師
- 《查無此人》軸線圍繞與延伸的範圍,涉及華人移民、離散族裔、歷史文化等脈絡,涵蓋多個地理空間。曾國平的詩人之手,巧妙串連不同的圖景,上下追溯父輩、祖輩的踪影,其實就是考究個人與族群的存在意義,以文學力量叩問有無的懸念,深邃而不淺薄,遼闊而不狹隘。——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 思父想父再循著父親走過的線,尋尋覓覓一顆種子就好,竟是查無此人。以父為名,何嘗不是作者對家族歷史的追索省視?亦旁敲自身行過的路途以鏗鏘的情感,以強化對父之種種苦與甜的情懷。——喜菡,台灣著名詩人,詩刊主編
- 我們身上留下多少祖輩的鄉音和輪廓?時代的遷徙濃縮成一本族譜,抑或一冊父子未完成的對話和筆錄?唯有文字,能橫跨時間的永夜,「他的聲音是火 / 身體是石頭」。這是一部勇敢的作品,一場精彩的魔術秀。看詩人如何不露痕跡,把兔子、白鴿和玫瑰,一件一件從讀者的帽子內,傾倒而出。——無花,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枕著歷史,一面遙想過往,一面覓路前行。自我疊影先人的生存,於是歷史也成了自我成長的路徑。其中不確定處,卻開啟了更多想像的歧路,詩的可能。——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 國平這本新詩集,幾乎翻轉了我過去對他詩作的印象。他過去一向擅長短詩,語言表象平凡(正如他的筆名:語凡),但出入人間,經常觸及人生的痛處、微妙處。這本詩集則呈現了非常不同的面向。
「父親與查無此人」這組詩是時間與空間的歷程。明晰提到的歷史有唐宋明清;讓詩中人感到驕傲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空間則是上海、北京、西安、台灣。所有的時空經由歲月的沖刷都淡化成一片朦朧,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蒼茫與無奈。表象是寫父親,但無數的臉孔真正留在意識的幾乎是「查無此人」。
綜觀詩作,雖然一反過去語凡詩作給人的印象,但在山河歲月的流變中,讀者仍然不時在時空的縫隙裡「撞見」動人的詩行。——簡政珍,台灣著名詩人、學者
__________
目錄
序一
隱藏與悖論◎秀實
序二
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
父親與查無此人 (1至60)
跋
尋找昨天的你和我自己◎曾國平
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3-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3月
類別: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07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80頁

Short Tongue 短舌 (Bilingual Edition)◎Wang Mun Kiat 黄文杰(Translated By: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Regular price $18.00Short Tongue is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poet Wang Mun Kiat’s second collection of poetry,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change in style from his previous work. The poem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deceptively short and seemingly simple, but they belie deep reservoirs of irony, wit a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title, Short Tongue, hints at an ambiguity and a refusal to define oneself. You can think of each poem as a dagger — that both wounds and tickles.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d English, in hopes of bringing Wang Mun Kiat’s surprising poetry to a new audience of readers, as well as promot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literatures in Singapore.
《短舌》的黄文杰诗风转变之作,以精短凝练的文字,让读者拨云见月。顾名思义,“短舌”可指涉口齿不清、沟通障碍,无以自辩等,因此每首诗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逻辑,也变成近距离发射的飞刀——中刀时有点刺痛,却也能令人会心一笑。本次以简体华文与英文(双语对照版)出版,希望给更多的读者惊喜,以及拓展新加坡文学的多元可能与想象。
Author and Translator Bio
Wang Mun Kiat 黄文杰 (Author 作家)
Wang Mun Kiat is a Singaporean writer born in 1967. He is currently an engineer and lives in Bangkok, Thailand. Wa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poetry and writing in the 1980s. His works were mostly published in Singapore's literary journals and Lianhe Zaobao. Wang was awarded the Singapore Golden Point Award in 2013,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Singapore Literary Award in 2014. His poetry collection includes Not Yet Midnight and Short Tongue.
黄文杰,1967年生,新加坡人,现为工程师,于泰国曼谷定居。80年代开始接触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新加坡文学杂志和《联合早报》副刊。 2013年获颁新加坡金笔奖,2014年入围新加坡文学奖。著有诗集《夜未央》与《短舌》。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Translator 译者)
Daryl Lim Wei Jie is a poet, translator and literary critic from Singapore. His latest collection of poetry is Anything but Human (2021),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2022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 His poetry won him the Golden Point Award for English Poetry in 2015.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POETRY Magazine, Poetry Daily, The Southwest Review and elsewhere.
林伟杰,是新加坡(英语)诗人、译者与文学评论者。最新诗集《Anything but Human》(除了人,2021)入选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曾获2015年新加坡金笔奖(英文诗歌组)。作品刊登于《POETRY》(诗歌)杂志、《Poetry Daily》(诗歌日志),及《The Southwest Review》(西南评论季刊)等。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出版资料
ISBN 国际书号: 978-981-18-6965-5
Publisher 出版社: Rosetta Cultures | 罗塞塔文化
Date of Publication 出版日期: April 2023 | 2023年4月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建议分类: Poetry, Com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lated Literature | 现代诗、当代文学、翻译文学
Format 规格:19cm (H) x 13cm (W),144pages | 19厘米(高)x 13厘米(宽),144页
(Please note that the final cover of the collection might differ slightly from the cover shown. 预购封面仅提供参考,最终封面会有些许的调整或修正。)
The Inventors ◎Daryl Li
Regular price $28.00“An uncategorisable, unrelentingly gorgeous tour de force.”
- Michael Copperman, Writer
“Li’s hybrid essays hover elegantly over the field of memory.”
- Jonathan Chan, Poet
“This is the kind of failure we should all aspire to.”
- Tse Hao Guang, Poet
__________
About The Inventors
A history of embarrassments in the garden begins a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memory. Unfolding alongside notes and marginalia, a ghost story becomes a reflection on grief, remembrance, and identity. Failed writing projects coalesce into a contemplation on the limits of our narratives. The haunting essays in The Inventors explore the stories that we tell ourselves—and the ways in which we constantly invent and reinvent our / selves.
About the Author
Daryl Li is a writer of literary fiction and nonfiction based in Singapore. His first book, The Inventors, is a collection of creative nonfiction published by Rosetta Cultures. His work has been longlisted for the Australian Book Review Calibre Essay Prize and Elizabeth Jolley Short Story Prize, and been a finalist in the Georgia Review Prose Prize. He has won a Golden Point Award for short fiction. His work can be found in publications including Quarterly Literary Review Singapore, NANG, OF ZOOS, Unwinnable Monthly, and Gastronomica.
He can be found on Instagram, Twitter, and Threads at @nonstickpanda.
About Rosetta Cultures
Rosetta Cultures is an imprint by TrendLit Publishing that focuses on championing and bridging languages and the arts across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Rosetta Cultures is currently based in Singapore, serv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ISBN: 978-981-18-8244-9 (Paperback)
Publisher / Imprint: Rosetta Cultures
Date of Publication: 01 November 2023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Essays, Non-Fiction, Singapore Literature
Format: 19cm (H) x 13cm (W), 272 pages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Rosetta Edition)◎Alvin Pang
Regular price $20.00The beloved Sing Lit classic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is finally being revised and published with photos taken by the author worldwide. From the water town of Zhou Zhuang to the suburbs of Calcutta, the pictures will allow readers a peek into the writer’s travel and experiences. Coupled with the text of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it will give readers a new angle and perspective on the timeless classic.
About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Rosetta Edition)
He’d gotten the idea from a book, not unlike the one you last read and loved, whose lurid covers you have already forgotten. For a canvas, he used not his own skin but his very life, spending his days as if he were made up of the most telling bits of other people. To do this, he learned to watch quietly and look deeply, past the busy surfaces until he could discern the colours beneath, the ones that did not change. One by one he would name them as he wove them into his heart in the deep of night. He touched you once, borrowing pieces of your story in passing. They are here still, in case you wish to look.
About the Author
He has been known to edit, explore, curate, comment, photograph, perform, read, review, study, translate, travel, teach, dine, document, design, dream and adore cats. Generous spirits from many shores have feted his words in fellowships, feasts and festivities. Translators in over twenty languages have puzzled over his words. He once aspired to elusiveness, considering restlessness a virtue, and now accepts that life is brief, fluid and already unknowable. He has always needed glasses.
About Rosetta Cultures
Rosetta Cultures is an imprint by TrendLit Publishing that focuses on championing and bridging languages and the arts across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Rosetta Cultures is currently based in Singapore, serv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ISBN: 978-981-18-6986-0 (Paperback)
Publisher / Imprint: Rosetta Cultures
Date of Publication: 1 May 2024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Creative Pro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ingapore Literature
Format: 19cm (H) x 13cm (W), 96 pages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Box Set: Book + Poster + Fragrance)◎Alvin Pang
Regular price $96.00*Deluxe Box Set / Perfumes are only available for order within Singapore.*
The beloved Sing Lit classic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is finally being revised and published with photos taken by the author worldwide. From the water town of Zhou Zhuang to the suburbs of Calcutta, the pictures will allow readers a peek into the writer’s travel and experiences. Coupled with the text of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it will give readers a new angle and perspective on the timeless classic.
To commemorate the (re)launch of the classic, Rosetta Cultures will also be launching a limited-edition box set which contains the book, posters as well as a unique fragrance (Memories of Kumano) inspired by the book.
About What Gives Us Our Names (Rosetta Edition)
He’d gotten the idea from a book, not unlike the one you last read and loved, whose lurid covers you have already forgotten. For a canvas, he used not his own skin but his very life, spending his days as if he were made up of the most telling bits of other people. To do this, he learned to watch quietly and look deeply, past the busy surfaces until he could discern the colours beneath, the ones that did not change. One by one he would name them as he wove them into his heart in the deep of night. He touched you once, borrowing pieces of your story in passing. They are here still, in case you wish to look.
About the Author
He has been known to edit, explore, curate, comment, photograph, perform, read, review, study, translate, travel, teach, dine, document, design, dream and adore cats. Generous spirits from many shores have feted his words in fellowships, feasts and festivities. Translators in over twenty languages have puzzled over his words. He once aspired to elusiveness, considering restlessness a virtue, and now accepts that life is brief, fluid and already unknowable. He has always needed glasses.
About Rosetta Cultures
Rosetta Cultures is an imprint by TrendLit Publishing that focuses on championing and bridging languages and the arts across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Rosetta Cultures is currently based in Singapore, serv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ISBN: 978-981-18-6986-0 (Paperback)
Publisher / Imprint: Rosetta Cultures
Date of Publication: 1 May 2024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Creative Pro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ingapore Literature
Format: 19cm (H) x 13cm (W), 96 pages
This Is How We Come Back◎Cyril Wong
Regular price $18.00About This Is How We Come Back
One of a pair of lovers slices off his nipple on a dare. Both argue about enlightenment before it becomes too late, after retreating from the hostile world into a cave of wildly carnal fulfilment. Marrying mystical exploration and avant-garde homo-erotica, here is a prose-poem-as-fairy-tale in the modern day about the things few of us in love may see, insights about love and loss which pierce the amnesia of ordinary time.
About Cyril Wong
Cyril Wong is a poet whose works “embrace themes of love, alien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of all kinds” (TIME magazine, 28 Nov. 2007). His books include Beachlight (Seagull Books, 2023) and This Side of Heaven (Epigram Books, 2020). A two-time recipient of the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 (2006 and 2016) and the National Arts Council’s Young Artist Award for Literature (2005),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l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2012. His work was featured in Poems on the Underground in London (2022). His writings have appeared in journals like Poetry International, Poetry New Zealand, Ambit, Atlanta Review, as well as in anthologies by W. W. Norton and Everyman’s Library.
About Rosetta Cultures
Rosetta Cultures is an imprint by TrendLit Publishing that focuses on championing and bridging languages and the arts across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Rosetta Cultures is currently based in Singapore, serv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ISBN: 978-981-18-8274-6 (Paperback)
CIP: Available with National Libarary Board, Singapore
Publisher / Imprint: Rosetta Cultures
Date of Publication: December 2024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Poetr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ingapore Literature
Format: 19cm (H) x 13cm (W), 68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