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與搖滾——字花十年選詩歌卷》收錄114位詩人作品,呈現由文學因緣而產生的迥異詩風,隱藏諸種人生和歷史交疊的線索,展示出《字花》與詩人的交錯與相認、世代更迭中的承傳與開拓。作品不但為社會政治議題疾呼,亦另闢蹊徑,在藝術路上汲汲探求,同時也反映出《字花》編輯的互動與交流,展示歷屆不同的編輯方向。
浮蕊盪蔻◎洪曉嫻
此書是洪曉嫻創作十年來首本結集,收入她自十年來的詩作近五十首。詩集全面展現詩人由初試啼聲到成為成熟詩人的詩歌技藝。詩歌強烈的抒情味道,從各種獨特的語言中散發出來:廚房裡魚血豔麗如蔻丹;剝開一果如石的九月石榴;海洋的波瀾收納一段秘密的哀傷;針長的花瓣落地旋即又被踩碎糊爛成一整個雨季。感情匿藏在意象背後,卻在不同的顏色、植物、空間中,緩緩的流出來。
機器與憂鬱——字花十年選評論卷◎鄧正健編
《機器與憂鬱——字花十年選評論卷》收錄曾於《字花》發表的評論文章28篇,作者包括香港、台灣及內地評論人、學者、乃至不同界別的文字創作者和社會實踐者,內容涵蓋香港文學、本土文化、當代思潮、中國文學、電影、戲劇、流行文化等多種內容。文章長短迥然,風格不拘一格,有接近學術論文的,也有仿照散文體的,但每篇文章可讀性俱高,也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不同範疇的重要議題,並提供別開生面的解讀。書中亦選收了由《字花》策劃的文學對談記錄三篇,以呈現在評論人相互激勵之間,所生成的另一種評論形式。
浮雲與剃刀——字花十年選散文卷◎鄧小樺編
《浮雲與剃刀——字花十年選散文卷》共收納101位港台中作者,由四十年代生人至九十年代生人;身份跨度由作家到評論人、網絡博客及言論領袖、藝術家 、教師、學生甚至農夫,意在體現香港散文多元混雜的豐富面貌 。書中本來個人化的作品,在並置脈絡下或亦形構了我城公共批判話語之一部分,見證著此時代公共性與私密性的交互共融。
《字花》NO. 104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想像讀書會閱讀,作為一種知識分享、社群連結的方式,如何可能?[📖]獨讀固然是一種選擇,但雜誌作為文學平台,我們從來都相信閱讀能建構社群。今期《字花》以專題「想像讀書會」展示近年坊間大小讀書會,一個個小型文藝社群形成的閱讀面貌。設計團隊更特意在封面邀請讀者打開想像的窗口,探索閱讀的無限可能。[🪟]#宇宙技術讀書組、#界限書店、#HappyKongner、#鄧國騫 分享如何以實體讀書會、飯局、網絡影片等形式持續試驗,養成共研共讀的社群。#丁珍珍 談「世界動盪 我們讀書」線上讀書會的經驗、#李奕樵 討論台灣「(IF)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社群建構方式、#勞緯洛 從哲學的角度探問讀書會作為知識共同體的成立條件。「讀書會的一大功能,或許就是社群組織。近來,坊間出現各類大小讀書會,各有特色。籌組小型文藝社群,會否是一個連結社群,作文藝深耕及推廣的有效實踐?從選書標準到討論策略,一個成功的讀書會究竟如何長期維持,有何獨特訣竅?」──葉梓誦〈文藝社群的多重可能〉其他精彩內容──• 年輕作家李顥謙訪本地音樂組合 per se• 跨界專欄「倚音」刊登西西遺作〈左手之思〉,加上 My Little Airport 的演繹,以及高立作畫詮釋• 何福仁重讀西西詩作• 梁莉姿專欄「大商場」最終回• 「起格」有李維怡客席選詩• James Shea 、謝曉虹合寫的《搬石:飲江詩集》序言中譯• 甘耀明、唐睿、蔡元豐的「紅樓夢獎」對談
作者簡介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 2006 年 4 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 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 文化評論,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 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網頁:http://zihua.org.hk/ Facebook 專頁:字花 | https://www.facebook.com/fleursdeslettres/ 水煮魚文化 |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fish001/
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張燕珠
人離開了母體,就要學會適應生存,忙忙碌碌地過每一天,過著世人認同的生活模式,尋找世道所謂成功的門匙。似乎,人在人間這一趟,生老病死之外,就是注定的一場白忙。寫詩,似乎是在生存狹縫裡的一丁點自我空間,是一瓢水,也是一片草原。如此心境,如此語言文字,如此詩篇,記錄成長的過程。
《字花》NO. 101
氣味轉瞬即逝,但也恆久。今期《字花》以「嗅熱鬧」為題,藉著一個個刺激嗅覺的故事,喚醒最深刻的記憶。眾作家、詩人以嗅覺書寫自製「普魯斯特時間」,沉浸於感官與情緒記憶那緊密而奧秘的關係。BOOK B《花字》繼續有流行人物和本土品牌的專訪,並加入台灣故事,連結兩地。【完整目錄】啟首語/關天林拾香聞物氣味導賞/字花編輯室關於氣味,我想說的/羅貴祥第一沉香:說不完的香、香港與港香堂故事香港人聞地理──氣味地圖嗅味相投展露與收藏/洪曉嫻勾起回憶的化學線索 aka 氣味/麥嘉慧吸貓記/馬尼尼為比較聞學飄來榴槤之香/張婉雯我記得/譚劍濕房間/陳栢青短毒(二)必經之路/游靜香港偏偏見北寄貝,老銅/曹疏影大商場些分易叻焚/梁莉姿起格從缺/王兆基水/黃治熙我們的奇蹟不在天堂/歐筱佩無頭的貴族/勞緯洛我們都來自童年/寧霧無法,無法/紅紅浴簾/炎泳黑色的門/燒美盆記/達瑞海鷗鳥/司徒慧賢解像陰魂不散的無主孤魂──從也斯〈灣仔的鬼魂〉探索現代都市中難以安放的歷史情懷/茵心海變奏曲——讀《碎與拍打之間》/北月秩序之外的進路──讀胡惠文詩集《如是跋涉》/鍾國強香港文學開引號第四十五站──大會堂第四十六站──張景熊續航指南花字issue002出場敘黃妍 穿越異世的廢墟 我報之以歌/余婉蘭土尋香留下來的書 留下來的人──寶號大名陳湘記/李日康特稿未變的初心 真誠的電影——訪羅卓瑤導演/楊喜盈前台詞學院派又如何?做想做的事情才重要──專訪饒舌歌手老莫 Ill Mo/崔舜華五格漫畫窗外 天空每朵白雲/黃照達上班時間/日安焦慮倚音血月的城被抓傷的臉/洛楓 X 馮晟睎 X 高立鏈鋸人抵達日常結束的臨界點之前/李慧筠青春殘酷物語/許雅舒少年瘋狗的憂鬱/沐羽聚聲單車中女/謝傲霜台港互為改編的歌詞戲法/陳嘉銘時間/何阿嵐
【預購】左手之思◎西西(何福仁編)
本書收錄西西未結集的詩作七十二首,分為兩卷,始於她十五歲發表的第一首詩〈湖上〉,結束於八十三歲寫的最後一首詩〈疲乏〉。上卷可說是西西對詩的學習時期,充滿聲音、技巧等方面的各種嘗試,並以離別、寂寞為關鍵詞,記錄尚且淺少的人生經驗中一些深刻的體會。下卷屬中後期作品,風格樸素、天然,多以第一人稱記錄日常點滴,以至書寫年老與疾病,積極正面地看生活、看世情。書末附詩論九篇,是西西少見的談詩之作,反映她形成於青年時代、成熟而周延的詩觀。
西西(一九三七—二○二二)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生於上海,一九五○年定居香港。曾任教職。著作極豐,包括詩、散文、長短篇小說、書評書介、影評影論等四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屢獲獎項與表揚,包括一九八三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台灣《聯合報》第八屆短篇小說獎;一九八八年小說集《手卷》獲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小說獎;二○○五年《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一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二○一四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二○一九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同年底瑞典「蟬文學獎」;二○二二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何福仁 編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畢業。曾參與創辦並編輯《大拇指周報》、《羅盤》及《素葉文學》。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散文集:《再生樹》、《書面旅遊》、《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評論集:《時間的話題:對話集》(與西西合著)、《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歷史的際會——先秦史傳散文新讀》、《李斯文章——一個讀書人的選擇》、《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與西西合著)、《西西,她這樣的一位作家》。編輯:《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電影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海風文創熱賣中,歲末送禮佳品!實用、品類多、可愛有趣,外加設計時添加了新加坡元素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