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羅樂敏首本詩集《而又彷彿》
我會為你張開肩膀
直立成一聲言說
——〈偶聽蘇爾維格之歌〉
而是張展,一切流汩不經意產生了弧度;
又永遠派生,使死生漫移,織於微隙。
彷彿,你我和自然、亙古和時空、樹花和星塵、本相和城境
交換了話題,為瀕危的島嶼釋出節約而磅礡的玄詩。
──吳美筠
飲江、韓麗珠溫煦推薦
詩人近年遷入偏離鬧市的島嶼,在日常的船旅蘊釀了此書大部份作品,詩質一如海浪沉靜與開闊,循環往復;島是喻體,既指向恒定、終結,也指向浮動、開放。
史後生物◎枯毫
Regular price $30.00「誰不自歷史駛入現場」
──小旅行
史後,不僅是洪荒,也是知其不可為而寫詩。世界有多破爛,就有多少破碎的詩意。枯毫出身中文系而學古典,現在是機場輪班生物,嗜好除了煙酒,就是在古典與口語、歷史與時事之間飄移,俯拾成詩,有如騎著沉鬱暴龍,探索末日洪荒。
貫串各種風格的,就是悲極而笑的黑色幽默。(……)口語傳統在他手上結合香港現況的悲淒,這是語言和主題一次新突破。
──洪慧〈沉鬱的卡通暴龍——讀 《史後生物》〉
新詩除了對應古典,也是在對抗新語。若然硬要將詩人說得公共,這該是起碼的任務。除了挑戰語法,更應多造新詞新句。如此,寫詩也大可順勢改稱造詩。
──自跋:新詩、新語、新語症
作者簡介
枯毫
大學讀中文
現職揸車
間中揸筆
【預購】漂木(精裝典藏版)◎洛夫
Regular price $30.00火山口的音樂◎陳家帶
Regular price $21.00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羅毓嘉
Regular price $22.00作者簡介
羅毓嘉,1985年生,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為記者。曾獲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政大道南文學獎與台大文學獎等;《INK文學生活誌》譽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作品散見於《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自由時報》副刊等刊物,作品曾數度選入年度《臺灣詩選》、九歌《年度散文選》,以及《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等。
著有散文集《棄子圍城》(2013)、《樂園輿圖》(2011),現代詩集《偽博物誌》(2012)、《嬰兒宇宙》(2010)(以上皆由寶瓶文化出版)、《青春期》(2004,自費出版)。
部落格:yclou.blogspot.com/
代後記
陰曆八月十五隔日我路過自己
陰曆八月十六,月正圓。
和平東路蜿蜒向遙遠的東方,月色溫黃,我每走三步便停下看看月亮,感覺它慢而快地移動著。夏天這麼過完了,我身上有許多的傷口。
想起如果能有一個那樣的夏天──我們踏進海浪。飲啤酒,吃櫻桃,也或許鬥鬥酢漿草。說些無聊的黃色笑話。換穿彼此的襯衫與外衣,脫去背心甚麼都能做甚麼都敢做的夏天,或許並不存在。事實是夏天已經過完了,白露已逝,秋分未至,我甚麼也沒做。我們甚麼也沒做。像是採遍整座草原的酢漿草,發現裏頭並沒有甚麼幸運的四片葉。
這時代這城市,又哪裏來甚麼整片草原的酢漿草呢。
月圓得很。和平東路的人行道上,有人拿起手機拍照。更多人沉默地經過。有人盯著月亮,邊走,險些撞在路旁的廣告立牌。一顆大泥球掛在天上它充滿了疤痕。但是很美,很圓。生活充滿疤痕。白千層充滿疤痕。把病愛的表層都給褪盡了,又是甚麼會在那裏?像季節接續著季節,敞開的門和緊閉的門同時存在街頭,公車駛過。往西行駛的公車上是看不到月亮的。月圓得很,我累得很。有一瞬間我無法確認任何事情。
我站在那裏,想要停留片刻。我試著想起自己是誰,想著自己為甚麼會在這裏。
曾有個男孩,他想要拯救世界,而我認得他,而我又不認得他。我發著獃。曾有些時候我有些特別喜愛的人,也有些格外厭惡的人。但這些都沒有了。朋友還是朋友,但離得越來越遠。說話,發笑,還是一樣,也不一樣。我多麼希望可以回去那無畏的愛與恨的十七歲,那個時光。但我是回不去的,我們都回不去。不可能的。我和青春期時設想的自己距離,正好就是那時我所無法想像的自己與當時自己的距離。我現在突然明白了。曾經想要的不一樣的自己,畢竟是讓他們失望了。我有過許多許多的計畫。但現在我只是看著月亮爬升,爬升。陰曆八月十六,周遭非常嘈雜,而又安靜無聲。
我還設法想了一會兒世界的模樣,想著現實裏的一切。我的工作,薪水,關於活著我試圖想得更多。但突然瀰漫的車聲令我無法專注,於是我便往前走。月已不在我停下的地方。
每一個現在,生復生,死復死,彷彿有甚麼東西從我裏頭緩慢地流瀉了,喪失了,我所曾經認得而又不認得的節氣,有甚麼東西逐步填補進來,成熟了僵硬了。但還有脈搏,還有指尖能對著電腦勾勒著自己的五官。有人傾聽很好。但沒有也無所謂。比如說,曾有個初秋的夜晚,一個男孩在我所在的那個路口的不遠處,在一場雨裏他哭泣,一個男人站在路邊用鞋底熄滅了他的香菸,他們並不知道過去會將他們帶到甚麼地方,難以連貫的破碎的字句說了幾年已突然變得完熟,但這難道是他所要的,又難道是我所要的?我曾是個有想法的人。可我現在不那麼確定了。
我是多麼想要生活慢一些,再慢一些,成為我現在所不是的那種人。而我連祈禱的方式都已忘記。也或許,月是那麼地圓,月圓了會再缺,但有些事情現在已不可能了。在一個明亮的夜裏,月裏,生活的邊境會消逝,會有一叢花朵綻放。只是可能不是現在。也不是這樣。
走了一會兒我停下。我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沒有哭也沒有笑。讓身邊的人騎單車呼嘯而過。讓他們狂妄。讓他們鳴起警鈴,讓他們去笑,吐一口痰在世界的身上。讓他們給彼此戴上初秋荼蘼的花冠。花已開到這裏,時間是唯一不須辯證的事物。我看著陰曆八月十六的月亮從和平東路以東上去一些,再上去一些。
月亮慢而快地躍升著。當我站在那裏我只是站著。
慢而且快。
我不曾這麼形容,或許是,並不知道可以這麼形容。快而且慢,夏便這麼完了。
形容很難。但存在很簡單。只要你站在那裏看著它,月的速度也讓你想要在人聲鼎沸的路口跳起舞來,你便知道我在說甚麼。你會知道的。於是我便向前走。
【預購】如果人間煉獄中有你◎藍朗 (繪者:王芃)
Regular price $23.00病例◎洪均榮(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8.00眾多海內外學者、詩人、作家極力推薦,是新加坡文學裡獨一無二的新一代文學寫手。
內容簡介
《病例》是洪均榮(筆名空·龍貓)的第一本詩集,收集了三十五首「案例」,企圖以疾病為隱喻,並建立起一本檔案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各種「病症」。宗宗「病例」無不是日常所見所聞,有的已病入膏肓卻諱疾忌醫,有的無病呻吟,有的連自己「病」了也渾然無知。詩集將這些「病例」記錄在案,有意引起讀者反思,去探究病因,最好尋找與炮製解藥,最後「久病成良醫」。因為關心這座城市病例的不應只是醫生,也應該包括這座城市所有的人們。
作者簡介
洪均榮,筆名「空·龙猫」,1991年生于新加坡,现任新文潮出版社的創社編輯。曾擔任《WhyNot不為什麼》主編,也編有《一首詩的時間》(2015與2016)、《不可預期——詩精50首》、《短舌》等。深信寫詩/創作要像張無忌,越忘得徹底,招式越打得厲害。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和學者誠意力薦:游俊豪教授、奚密教授、許維賢教授、潘正鐳、蔡深江、陳黎、煮雪的人、周昭亮、冼文光、許通元
作品節選
〈華山論劍〉
花了上半輩子,學
九陰真經
花了後半輩子,學
九陽神功
受幫主之邀
參加華山論劍
幫主的降龍十八掌
我以萬佛朝宗,頂
旁邊卻擋不住
太極劍、九陰白骨爪
帶著滿身的重傷
最終只能裝瘋賣傻
倒練九陰真經
再假傳武林聖火令
〈狙擊〉
嗙!
一聲巨響
狙擊槍射出一粒7.62mm
Impact in 5s
*
5
還記得幾十年前
我們都是愛國的
國慶日人人高掛國旗
足球隊都是熟悉的面孔
鄰居還會互相問好
4
幾天前參加了朋友的喪禮
發現每個人都忙著
說話
顧白金1
唯獨沒人守著那句屍身
3
小時候記得媽媽的囑咐
要聽話,要為社會奉獻
長大後發現
再大的奉獻
也不夠滿足
那些黃膚的假鬼子
2
這城市的人的確很有錢
積金戶口都是六位數
等等
為何死亡證書沒有提取的選擇
1
死後真的可以瞑目?
聽說現在
死人也得
搬家
*
啪!一聲
人體變成了屍體
倒在地上
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等待王子救贖。
她會自告奮勇為民除害,報效祖國。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小矮人只會有六個。
六個是朋友聚會。七個是非法集會。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伐木的大叔不會通風報信。
他會殺了白雪公主,殺了巫婆,殺了整片樹林,再自建高樓。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吃了巫婆的蘋果。
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的衣裙會是赤紅的,頭上會戴著五顆黃星的皇冠。
衣櫃全是純白的禮服。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鏡子會對她說:
「要聽話,要對社會有貢獻,要當個好公民。」
〈病例〉
病例A
人名:王小明
性別:男
歲數:23
病例:對人性過敏,身體生瘡
治療:打麻痺針,讓病人對人性麻木
病例B
人名:陳明
性別:女
歲數:0
病例:無。但有產生華人性的可能性
治療:打EL11281預防針,以避免華人性入侵
病例C
人名:Joel
性別:男/女
歲數:40
病例:國族性的消失
治療:心理輔導——強迫閱讀愛國書籍,限制只能穿紅/白色的衣物
〈在未來詞窮的時代,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再積極學習的時候應做出的反應——參考了諸多科學家與調查總結的成果,並由國家領導推薦的最佳方針〉
無
序/跋
序一
這城市的人们都有「病」◎洪均荣
關於Joker
幾天前剛看了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電影《小丑》(Joker),除了讚歎他的演技之外,更多的是開始上社媒關注不同的影評和留言。有些人對於電影中展現的精神病主角表示同情,也有人譴責了社會對於「異類」缺乏包容性、甚至有人把電影當成目前香港抗爭的一種「互文」。
於我,《小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對疾病的深刻隱喻。主角亞瑟(Arthur)患有精神病,這種病使他神經失控,並在非常不適當的公共場合裡發出狂笑。這不僅吸引了許多不友善的目光,各種鄙夷,更甚者,還被一些人霸凌、毆打。因此,我們通過亞瑟看到的不僅是他令人同情的遭遇,更是他周遭環境所衍生出的各類問題。表面看到的是「疾病」,實則看到的是高登(Gotham)城市更深層所埋藏的問題。
城市病
有鑑於此,本詩集《病例》收集了35首個案,亦嘗試通過這些「案例」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病症。
詩中的人事物都潛在著自己獨特的「病情」,有的已經發病,有的則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透過這些個案去聯繫這座城市的「病」就更加昭然若揭。例如〈新浪潮電影式的詩〉,字面上描述的是一名女生在公園裡行走的過程,過後便坐在凳子上不停地哭泣。這個簡單的描述,其實想要強調城市人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一名女生在一座這麼大的城市,這麼大的公園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因此,她只能自己停止哭泣,「拿出包包裡的煙頭,把剩餘的日子都抽掉」。
當然,也有些詩作是直接把城市與個人的遭遇聯繫起來的。例如,〈病例〉展示出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嘗試去探討我們本地遇到的一些問題。病例B的病患都還未出世,就已經先被貼上「產生華人性的可能」,因此,必須「打EL1128預防針」。EL1128是O水準英語考卷的編號,用以隱喻本地的孩子在未出生前就已經被打入「英語」的預防針。所以是他們沒有放好心思去學習「華文」,還是他們出生之前的大環境間接壓制和消匿了他們可能產生的「華人性」?
由此可見,身為城市的一份子,我們的遭遇、性格其實是與城市發展、政策等息息相關的。從我們的身子上看得到城市的影子,城市也塑造、籠罩、同化了我們。這層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正是這些詩作想呈現的病例。
平行世界裡的無病呻吟
另一類詩作看似和城市的主題沒有什麼干係,甚至詩作裡的情節、人設都好似發生在平行世界裡。例如〈灰色地帶〉中,「後來飛來了一個多事的救世主/宣誓要解放群眾/用噴色器把漂白劑/澆進漆黑的瞳孔/連天上飛過的無辜烏鴉/也被捉了下來/強制漂成熱愛和平的鴿子」。這段情節看似與現實生活毫無關係,但是若我們把想像力放寬,把救世主當成權力、把漂白劑當成媒體、再把烏鴉當成實事,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則故事可以變成當今社會,權力機構為了達到其目的,而利用媒體把事實美化或者淹沒的例子。放眼看看各國的選舉狀況就可以證實這則寓言。
另,〈華山論劍〉表面上是寫了一個人窮極一生去成為「武林霸主」,還參加「華山論劍」的「比武總決賽」,最後卻躲不過九陰白骨爪,「只能,裝瘋賣傻/倒練九陰真經/再假傳武林聖火。」同樣的,若我們把這首詩當成一個人的成長史來解讀,從他皓首窮經地參透武林秘籍(唸書),到比武(出社會工作),到工作上遇到不如意(躲不過九陰白骨爪),都是與詩作的情節形成兩條互相對照的平行線。因此,最後的結局是裝瘋賣傻,草草殘生。
當然,詩的解讀是開放且多元的,我的解讀也只是一家之言。或許詩文是「虛構」的,但內容卻是實在而現實的。重點是,讀者必須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和解讀。
病例
結集了這麼多「病例」(與詩),除了凸顯出城市的「病症」外,同時,也想引起讀者的反思。猶如亞瑟的狂笑,詩集中的想像都是我們城市共通的病症,也因此必須尋覓良方醫治。
亞瑟走上了歇斯底里/反抗的道路。但是這不代表讀者需要做出同樣的選擇。身為讀者,你有這個權力去做出各種解讀,並通過這些病案,找到自己的共鳴與故事,再做抉擇。或許,這城市的人都有病,但這不代表我們都需要帶著這個病症,繼續草草殘生。
序二
城市太極圖——遺忘成招的狙擊手◎汪来昇
一
讀均榮的詩,必須學會「遺忘」,遺忘舒適的環境,遺忘安逸的生活,遺忘一切話語(discourse)所堆砌起來的認知。唯有與他的詩氣「心氣合一」時,方能領略他在平鋪直述中,刻意暗藏在隱蔽遠方的狙擊手,在不及掩耳時狙擊。詩集裡的每首詩都是他瞄準了對像後,一槍斃命的產物。
他開篇便巧妙地以〈創世紀〉為引,開宗明義地全盤托出他最為關心的三件事,國族性、民族性和人性。而作為城市長大的孩子,他迫切渴望生活中的「大冒險」,期待那種相忘於江湖的豪情,但卻在煩悶不堪、規律尋常的日子裡打滾,日復日地走在被安排好的坦途上。他著實厭惡那樣的生活。
他對於生活細膩的觀察和感受,時常迫使他去閱讀、去深入挖掘,帶著好奇心去填補自己無法填滿的求知欲。而寫詩便是他凝結了所思所想後,轉化為實踐力量的藝術行為。
他的詩,在字裡行間都滲透出「江湖味」,有的是裝傻扮瘋、反叛壓迫者的,有的是遊戲人間、戲謔荒謬的,而更有沉澱靜穆、浪子回頭的等。對他而言,人生不是規律順坦的,更何況是詩集——生活是雜亂任意的,思考也是無以名狀的。唯有對於他的思路有了基本的了解後,閱讀他的詩時,才不會感到手足無措,摸不著頭腦。
二
認真地閱讀均榮的詩作,時常會讓讀者交錯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裡,就像是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中的「五維空間」裡遊蕩,而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眼前各種景象交替交替再交替。唯獨他佇立在市中心的廣場上,以靜制動地耍著太極劍法,去窺探和隱喻這五花八門、霓虹電光的世界。
緩緩慢慢地,以暗藏的劍式,在敵人身上劃小傷口的作品包括〈夜〉、〈吧台上的對話〉、〈墳場〉等。以〈吧台上的對話〉為例,「用高跟鞋刺死他的心臟/用名牌包包刻進他的腦海裡/用胸罩裹緊他的頸項/然後再把直男的血液/放進乳溝裡痛飲一番」,他放慢了詩的速度,呈現出一系列濃烈的意象群,深度刻畫出城中的「慾念」。這般看似緩慢的溫柔劍,卻一道道都是在不察覺間割人咽喉,要人性命。
當敵人察覺到痛楚想要反擊時,他的劍式又忽然轉快,迅速地刺入要害,正如〈狙擊〉一樣,瞬間就能夠擊倒對方,在這思考周全地數秒內使人斃命。待敵人察覺時,已然是「啪!一聲/人體變成了屍體/倒在地上/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而使用「白色」作為一種隱喻,說明一種看似潔白的表面下隱藏的齷齪與不堪,在這座城市裡更貼切不過了。 〈刺探〉的「白色刀子」、〈發春的文明〉裡「卻被精子洗白了/比精子還要白」、〈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裡「衣櫃全是白色的禮服」等,全都充滿了顏色、氣味隱喻的氛圍。
對於流浪在這深深令人迷失與眷戀的江湖裡,「身份」是人重要的認證,更是面對這花花世界重要的依歸,對此,均榮用了諸多墨筆。其中,有城市認同的作品有〈來(回)〉、〈冷氣房裡的島國〉、〈酒滴的奏樂〉、〈我的小宇宙〉、〈Great Singapore Sale〉等,而民族認同,特別是探討「華人性」(Chinese-ness)的作品,則有〈吞沒〉、〈身份販賣機〉、〈病例〉等。在此,我認為〈病例〉最具有代表性。作品以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地探討了語文政策,對於現代家長、學子學習華文的態度表示痛心疾首,以「EL1128」考試代號當作是預防針,打入後則讓孩子再也無法產生「華人性」。
三
看似逍遙放蕩的浪子,均榮其實俠骨柔腸,對於各種不公不義的現象、事件往往都具有強烈的批判,在這個道德標準灰濛蒙「假傳武林聖火令」(〈華山論劍〉)的世道裡,摸索出自己恩怨黑白分明的脈絡。
誠然,他是糾結的——糾結如何自處,糾結幫人,糾結如何與這個世道相處,怎樣才能尋獲使他內心平靜一下來、能夠卸甲耕讀的世外桃源。或許,這是每一位世人都在尋找的烏托邦,更是城市人永恆尋找的悲劇意義。
且不論如何,這座城市已然成為了均榮在詩集裡繪出的太極圖,招招劍劍都是他「遺忘成招」的劍式。最終,他必然再遺忘,再化整為零,走在充滿刺激的旅途。
這篇序避開了詩集定下的主題,而選擇了結合我對他的認知,重新進行剖析。我期待他文學上的成長,期待他下一本詩集,期待他用更精銳綿密的語言,去刺痛每一張虛偽道德的臉孔,並建構起自己相忘於江湖的武林盛世。
2019年9月30日,還是這座城市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奚密
《病例》讓我們讀到熱情和思慮。因為有熱情,所以詩人對他所處的世界既關切又不滿。因為勤思考,所以詩人對這個世界提出一次又一次的「症候式閱讀」。
整體而言,這本詩集是對大敘述的後現代式反諷與顛覆。如〈狙擊〉裡的倒數扣扳機,詩人的槍口對准著權威——國家體制,父母師長,資本主義……。整齊的四字詞組暗示權威既陳腔濫調又難以撼動,諸如「奉公守法」、「為民服務」、「報效祖國」、「非法集會」等等。〈神話〉用諧音、對稱、循環構成一個封閉的句型:「神話話神神化化神神話化神」,暗示意識形態的牢籠,具體體現在「體制的長鞭,罰款的恐嚇,美滿幸福的假想」。在新加坡這個什麼都有的國家,詩人卻著眼於無:「我帶著青春、希望、熱誠來/卻什麼也帶不回」(《來(回)》)。這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生存虛無感,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而是在特定的時空語境下的真切感觸。在中西雜糅的「灰色地帶」,在強大的市場經濟和法治民主國家裡,詩人不止一次提出人性、國民性、華人性。
深夜裡,為人性
國民性
華人性
無聲吶喊的
孩子
詩人反寫魯迅《狂人日記》的經典結尾:「救救孩子」,想用孩子純真而無聲的方式來拯救這個世界。在國家機器的運作裡,在這經濟利益的盤算中,在功利主義的心態下,人性、國民性、華人性被扭曲了。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因此,詩人沒有顧城文革後的那份樂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他看到的是:
那無法透視心靈深處的
全黑眼睛(《灰色地帶》)
在他的國度裡,「一切消失在絢麗的虛無中」。「絢麗」和「虛無」並列的詞組顛覆了令人欽羨的「新加坡模式」。但它又何嘗不是今天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寫照呢?
在語言上,《病例》呈現了多種話語的雜糅。從政治和金融到性別和電影,從西方童話與日本神話到中國武俠小說——詩集裡的詞彙和指涉相當多元,富於互文性和對前輩作品的致敬。文字的神來之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倒練九陰真經」(《華山論劍》),「身為晴天,我很髒」(同名詩),「文明的大便/還是大便」(《發春的文明》),五十八個字長的題目只有一個字的內容等。
在她的經典文論裡,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犀利地批判了西方文明的疾病隱喻。但更根本的問題是,隱喻是否是人類認知、思維、表意的一種基本模式?其實,我們既避免不了疾病,更無法脫離隱喻。詩人用疾病的隱喻介入現實,用藝術的方式抵抗現實:只有當病人知道自己有病才有病癒的可能。《病例》裡的《7個隱喻》呈現了隱喻的多層意涵。在明朗和晦澀之間,在社會政治的條條框框之外,我們看到了詩:
只有第七個隱喻
埋藏在詩句裡
不隱也不明
成了詩
2020年12月30日,加州戴維斯市
跋
順著樹影離開◎蔡深江
均榮的憨厚全在詩中,全心全意端著,定神看著夕陽落海,用內斂鋪墊、用江湖鑄字,穩住了氣流。讀詩,於是有了山雨欲來的氣定神閒。
讀詩的樂趣,全是山林奔跑的來回意象,明明掉以輕心了,复而事在人為。詩不算多,鋪陳開來,足以飽滿胸臆。
「有了路燈,以為/天不會黑」(夜)。轉角精巧,有路過的驚喜,才氣不張揚,凝聚成事,詩該
怎樣就怎樣了,一切好辦。那也是多美的誤會,有了掌聲,天地就理所當然起來。
讀著均榮的詩,林耀德的《銀碗盛雪》猛然跳了出來,霸氣攔道。我不認為是他遺留的詩風糾結蔓延,更不是詩斧鑿痕,藤索著牽絆。兩人的文字與風格互異,卻有一種韻味遠遠呼應著。我不必問均榮是不是喜歡林耀德;那不重要。想起林耀德,可能就是均榮在詩句之間的粗曠和牽引,讓我迷失在山林倥傯的氣韻裡,依戀著一些想像。是的,是美好的記憶與飛翔。
年輕真好,年輕寫詩多了正義。那是漸漸會失去的熟悉,宇宙那樣遙遠卻記住了彼此,到後來明明一張臉龐準確浮現了始終想不起是誰,正義就是那聲嘆息。用《7個隱喻》成詩,亮出厲害的含蓄,有種透視和得意,每一次的嘆息,幻化出不同的氣度。
詩集充滿企圖,是年少出手必要的架勢,挑釁著諸多成見。我在石塊之間飛快跳躍,避開了落水的遲疑。
均榮認真寫詩,我不確定寫詩跟認真之間有關係嗎?但認真是好的,讓人放心,也讓詩有了存心去一趟旅行的決心。不過認真,對詩來說,見外了,但均榮放膽,也夠了。
2019年10月29日,在路上
目錄
序一 這城市的人都有「病」◎ 洪均榮
序二 城市太極圖 ◎ 孤星子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 ◎ 奚密
跋 順著樹影離開 ◎ 蔡深江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4-8894-8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104頁
Jamais vu 似陌生感◎阿布
Regular price $21.00
他的詩,釋放了
我們眼裡的海鷗
「寂寞太瘦,所以阿布給了我們更大的容器。
從此,相鄰的二個字才彼此華麗。」──嚴忠政
一名精神科醫師給這世界,最抒情的處方籤
第一眼似曾相識,第二眼,已是前世。
遂多看一眼,再一眼,
讓這世界於陌生裡重現。
Jamais vu,那些從未見過的,將我們擺渡至真實的彼岸。
眾神遺落在人間的鏡子啊
快速變化著臉孔
讓每個路過的人
都忍不住開啟了靈魂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阿布的語言彷彿在黑暗的意識中停頓一瞬,擦亮星火之光,卻窺見大片宇宙。《Jamais vu 似陌生感》是阿布的第二部詩集,他以時空構成座標,人與物,在此皆重新定義。循詩前行,無論是陌生物事中一閃而逝的既視感,或者熟悉之地中突然攫住我們的陌生感,都使人更逼近自己──在生活微小而重複的行進裡,是阿布的逃脫術,將人們帶回那些最接近詩的乍現靈光。
本書特色
◆ 從墾丁到加薩走廊、從冰河時代到宇宙的終結,這本詩集將帶領你穿越時空,在時間與空間構成的座標軸上遇見各種人與物:有遠古的蚩尤、神農氏;有西方的牛頓、莫內、貝多芬;有菲爾普斯、有登山者、有外野手、有陳澄波……Jamais vu,似陌生感,翻轉你習以為常的印象,詩集中每個隱微的亮點都是一個生命的典範。
本書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計畫補助,書中收錄了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花蓮文學獎首獎、創世紀六十年詩獎之詩作。
原來現代詩也可以寫得如此好懂又貼近生活!
◆內附新世代詩人賀婕所繪製插圖。
名人推薦
向陽,林蔚昀,鴻鴻,嚴忠政◎感性推薦
來自詩壇的推薦:
「《Jamais vu 似陌生感》是一本有野心的詩集。野心,可以從和過去對話的企圖看出來(詩集名稱《Jamais vu 似陌生感》呼應四年前出版的《Déjà vu 似曾相識》,序詩〈神農氏〉也是出自上一本詩集),可以從詩集的架構裡看出來。詩人蒐集了許多尋常的人時地物(有趣的是,沒有事,或者說事其實在人時地物之中?),賦予它們陌生的意義、陌生的故事/敘事,於是我們好像第一次看到它們,雖然我們已經看過它們好多次。陌生與熟悉的對話(非對立),以及兩方互相拉扯、交融、互換角色而產生的張力,是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同樣的張力,也可以在天真與世故、少年與老成、抒情與批判的交流/交談中看到。在多面鏡子互相折射、產生出有如縱列房間(enfilade)般的影像之間,我看到一個年輕詩人展開他的而立之旅。奇妙的是,閱讀這本詩集,我也開始思索我的而立是什麼、我在成長路上的Jamais vu和Déjà vu是什麼了。」──林蔚昀(詩人、作家)
「這是我們熟悉的箱型造景。
其中有向光性的愛人,以及飽滿的呼吸。
但是寂寞太瘦,所以阿布給了我們更大的容器。
從此,相鄰的二個字才彼此華麗。」──嚴忠政(詩人)
作者簡介
阿布
1986年生於台灣。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創世紀60年詩獎、年度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99年散文選、2011、2012、2013、2014年度詩選。曾為皇冠雜誌撰寫專欄,著有詩集《Déjà vu 似曾相識》(2012,遠景)、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2013,天下文化)、《來自天堂的微光》(2013,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