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2月號
- 2023
- 2025
- 90
- 90期
- 91
- 92
- 93
- 94
- 9771819917001
- 9771819917018
- 9771819917025
- 9771819917032
- 9771819917049
- 9771819917056
- 9771819917063
- 9771819917070
- 9771819917094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Playlist
- prose
- 《字花》100 期
- 《字花》103期「通關者密語」
-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字花》108期“编集日常”
- 《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 《字花》109期“空间观察指南”
- 《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 《字花》NO. 105
- 《字花》NO. 107
- 《字花》NO. 108
- 《字花》NO. 111
- 《字花》NO. 112
- 《字花》第102期
- 「一〇〇‧從零到一」
- 一〇〇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也斯
- 亞文諾
- 人體雕塑
- 今夜不說晚安
- 伍止流
- 余婉蘭
- 六四
- 其他
- 創作者的副本修煉
- 劉偉成
- 北島
- 南歸貨車
- 同志
- 呂少龍
- 嗅熱鬧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夜海
- 字花
- 字花第101期
- 字花第99期
- 字花編輯部
- 小西
- 小說
- 張國榮
- 律銘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推理香港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研究
- 文學雜誌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明媚如是
- 春田花花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書
- 曾淦賢
- 曾繁裕
- 李日康
- 李智良
- 李維怡
- 果實微溫
- 梁莉姿
- 梁雅媛
- 機器與憂鬱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沿道尋回
- 洪嘉
- 洪曉嫻
- 流雲抄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游靜
- 無一不野獸
- 無法歸類
- 王証恒
- 現代詩
- 盧勁馳
- 盧卓倫
- 盧巧音
- 第91期
- 第92期
- 第93期
- 第94期
- 繁体
- 繁體
- 羅樂敏
- 而又彷彿
- 聲音與象限
- 肺像
- 苦集滅道
- 菀彼桑柔
- 華文
- 蘇朗欣
- 西西
- 評論
- 詩
- 詩集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鄧小樺
- 鍾國強
- 關天林
- 阮文略
- 陳千憓
- 陳子謙
- 陳志華
- 陳苑珊
- 雜誌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飲江
- 香港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外譯實況
- 鬼火與人形
- 黎穎詩
- 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

沿道尋回◎律銘
Regular price $2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哪裡有飛翔,就有未見之事
▌區聞海、周漢輝、張婉雯一致推薦
▌書寫地景之變,城市之殤,生命之道
全書四十七首詩作,詩句沿道尋來——在街道,在真理。
醫生律銘走進老街舊區替城市「診症」,首輯「沿著街道」收錄多首地景詩,記錄城市病徵;從醫身到治心,道上遇見的人寫成扣問真理的「道成」,輯三、四尋回到貼身的生活和工作,剖白衝突與矛盾。張婉雯形容律銘看待事物有情而不冷,是「律銘式抒情」——如書寫地景時,詩中透現融中有隔的思考;書寫激盪的社會事件時,又選靜物作為切入點。律銘以簡樸溫暖的語言,書寫對城市、對生命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
我經歷的遷徙你無法想像,你相對靜止
保持飛行卻令羽翼無法積厚,只可赤裸面對自己
你選擇藏,我傾向坦蕩
「如遇上冬寒,可從原路回來」
多篇詩作後收入了律銘的隨筆,分享詩作背後細碎日常的小故事。
──〈相認〉
多篇詩作後收入了律銘的隨筆,分享詩作背後細碎日常的小故事。
作者簡介
基督徒,偶然寫詩。喜歡自己的工作,是和別人同行生命的一段路。另有筆名風緣。回味2001年,與林一葉和方綺組織港大詩社的日子。作品散見於《詩潮》《詩網絡》《秋螢》《月台》《Stadt 城市誌》《明報》《聲韻》《阡陌》《大頭菜》《號外》、亦有幸收於《瞧,他們的21 grams在飛翔》,《書在人在-在緊緻的密縫中閱讀》。著有詩集《如今常存的》及《所望之事》。詩作《我們是苦難的好孩子》被國際文學雜誌 Asymptote翻譯成英文刊登。
水葬◎蘇朗欣
Regular price $2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令人期待的九十後本土作家,新一代小說寫手
香港的故事難說,但還可以這樣說
《水葬》發生在新界東北一隅的鄉土上,關於上水新橋村和大苑兩代人因爭奪土地而展開的恩怨情仇。蘇朗欣以真實事件為本,在家族史、羅曼史、鄉土史之間,構築成這則浮城寓言,是跨世代的悲劇,也刻畫著香港一片被遺忘的土地,歷史的暴力與個體的傷口,最終互為印證。
「在抬頭即攫住視野的山水薄霧中,我的父親沒有找到一條出路。(……)這雨水和我一樣,來得實在太遲、太慢、也太弱了。」
如果水是生命之源,水流又將在哪裡結束?
作者簡介
蘇朗欣,94年生。大學畢業後以炒散(臨時工)維生,一度漂泊到東京。現居台灣花蓮,修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