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中港電影產業的融合成為趨勢,但2011年也有一些電影堅持立足香港,反映現實,充滿本土色彩,更有不少獨立電影,發出不妥協的聲音。面對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新的產業結構、恆變的政治形勢,有心的香港(電影/評論)人有所反思,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來,不卑不亢,講心裡的真說話,當中正正體現出香港的主體性。重尋主體性,才能夠呈示香港電影以至香港人的尊嚴與本色。)
香港電影2013◎朗天、周思中主編
終極激戰歸來日
一代宗師重認時
不為殭屍嘗過界
主體揚飛狂舞施
不從工業而從評論的角度看,2013該是香港電影極豐收的一年。當主流傳媒拘泥於資金來源、票房和製作規模等標準,我們不妨著眼於創作的內容和形式,尤其看重作品重新體現香港特色(無論我們稱之為香港精神、港味、本土或主體性),正正反反,或隱或顯地回應了社會和集體關注的課題。擴闊眼界,讓評論持續在場,走出身份迷思的泥淖,是我們尋找之所向,也是自我的期許。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閱讀2013香港電影的框架和可能,卻不始於,也不限於這一年。力度、主體、堅持和死亡是關鍵詞,「邊個唔死」(刻意保留的粵語)則可能是這一年香港電影面向未來最適切的投問。本書最關懷的是是否問對了問題,而答案,當然都在讀者那一邊。
2008香港電影回顧◎張偉雄主編
2008年的香港電影,算是陽盛陰衰,本地女演員失去主導地位,反之,功夫動作片卻出現中興局面。合拍片或許依然風光,然而在資源分配嚴重失衡下,促使部分創作回歸低成本本地題材,屋邨電影是個現象,數碼影片亦首次被接納,擁有香港電影的身份。數碼技術的成熟,不但出現了《天水圍的日與夜》、《七月好風》、《烈日當空》、《十分鍾情》等新面貌的香港片,像《赤壁》、《葉問》、《保持通話》等也是很不一樣的類型新視覺。無疑,2008年的香港電影以不同的切入點,思考當下香港電影的身份問題。 《2008香港電影回顧》是一本集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觀察心得的影評結集,既有集中一部片的專門分析,又有全年現象和趨勢的綜論,務求令讀者擁有一個活潑和深入的年度認識。另外,台灣亦出現了引起迴響的《海角七號》,我們也重點討論,作為緊貼時代發展的華語片觀察。本書內容充實,除評論文章外,並附有香港電影大事表,及刊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紀錄及頒獎禮花絮。追隨香港電影,請看《2008香港電影回顧》。
香港電影2015◎黃志輝主編
2015年,香港電影看似比上年平靜,甚至跡近沉鬱,卻是驚喜連連,正在迎接另一重生。
港產片有增無減,其中《踏血尋梅》更拿下多個獎項;年底上映的《十年》,讓香港各方震動。
2015年,鮮浪潮踏入十周年,ifva則踏入二十周年,對於香港獨立電影是個饒有意義的年份。
香港正在轉折,香港電影也一樣。
香港電影2016◎劉偉霖主編
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鄭超、致寧主編
2009香港電影回顧◎張偉雄主編
檢閱2009年香港電影的「旋律」,是關於流動性的:我們有圍城人的身份,卻開始去探究「旅行的意義」。而內地適逢建國六十周年,電影主調很鮮明嗎?台灣電影則處於「後海角」時期,繼續青春探索。 推敲是圍城固守,抑或失職棄城,是愁城自困,抑或突圍而出:是這本評論集守城把關的職責所在了。「圍城」意識有悲觀的,也有樂觀的,也有不問悲喜,就只為這個香港城市(不是甚麼特區)努力。出去走走,才回來,是香港電影的命運了;我們認命或不認命,將它道出來。
也斯影評集◎鄭政恆主編
海風聊天吧,聊時事、文化與生活。歡迎您來收聽,第二季已經開播啦~
點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