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譯者:宋瑛堂)
Regular price $41.00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
亞特•史畢格曼是《紐約客》雜誌特約編輯與漫畫家,與妻合創並編輯前衛漫畫雜誌《Raw》。史畢格曼的畫作與複製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藝廊展出。《鼠族》榮獲的殊榮包括普立茲獎與古根漢研究獎,也獲國家書評獎提名。史畢格曼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圖像文學譯作包括《薩賓娜之死》與《歡樂之家》,文學譯作有《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預購】語不驚人毛不休◎毛大
Regular price $22.00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對話嗎?
A:那個人一看就是同志!
B:誰說同志一定就是那樣子?
A:不然應該是什麼樣子?
B:……
沒關係!
讓「才貌皆備、色藝雙全」的人氣插畫家毛大,
用活潑可愛的插畫、輕鬆詼諧的文字,
帶領你全面認識男同志。
從圈外看圈內:
最想知道的話題……
最容易誤解的事……
想問又不敢問的禁忌……
本書一一為您實圖解說,
保證無碼,不辣退費!
本書特色
◆多元性別時代,你必須補充的健康知識
◆人氣漫畫粉絲頁「語不驚人毛不休」首部作品
◆帶你一窺男同志圈的規則與潛規則
毛大
2014年開始創作同性性取向的禁忌題材, 陸續以多篇作品展現出驚人的同志圈觀察力和多元化的議題敘事風格, 短短幾個月內就廣受亞洲區同志粉絲強力追蹤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毛大的作品強烈的同志幽默,專門為許多同志刻板印象發聲,為了讓社會能更容易理解同志生態和誤解改觀而積極努力地創作。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有來歷有師承的,而且個個都是尊師重教的好孩子:郭靖和楊過是不用多言的模範生,大理段公子在神仙姐姐的玉像乾脆利落地叩首千番,就連憊懶乖張的韋小寶在九難師太面前也不敢造次,而令狐冲對岳不群的崇拜敬重則是讓人心痛的迂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名師出高徒,良匠琢美玉」,這樣的古老觀念是金庸的根深蒂固。
金庸曾經說過:「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學時代結交的,那時候大家一起吃飯,住同一個宿舍,一起上課學習,生活親密。這些好朋友現在還經常聯繫,爭取機會見面。」
與池田大作對話,他詮釋「知己」的含義:「中國人結交朋友,很重視『知己』的觀念。要互相了解而志趣相投,那是最重要的,不一定需要長時期的結交。《史記》中說:「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如果互相意見不投合,即使從小做朋友做到大家白了頭髮,仍如新相識的陌生人一樣;如果意見一致,即使是道路上初次偶然相逢,停下車來隨便談談,也可以成為老友,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金庸讀者數以億計,毫無疑問當中大部份都視金庸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好老師!金庸本人又受過那些老師教誨和影響呢?本篇介紹大文豪金庸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老師,包括一起報辦的小學老師陳未冬,教導金庸不可忘本的中學校張印通,中學時數學老師章克標,早期的文學創作啟蒙老師報刊編輯陳向平,晚年的博士導師麥大維。
少年同窗好友:稱兄道弟的王浩然和救了金庸一命的沈德緒。
長期合作的政界師友:同族叔祖查濟民和既是戰友、也是伙伴的張浚生。
還有更多報界師友:調換工作崗位致令人生轉向的同事李君維,金庸首婚的證婚人同事前輩許君遠,從神交到深交的老報人楊奇,俠骨文心的老上司李俠文,讓金庸梁羽生成為武俠小說名家的羅孚,後輩同業杜南發和萬潤龍。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 香港有曾任金庸秘書、拒絕為金庸立傳的楊興安;專挑金庸作品「骨頭」潘國森。
● 中國內地有大陸「金學」第一家陳墨;「精神俠客」浙江大學教授徐岱;「北大醉俠」孔慶東;為金庸小說描繪人物譜的曹正文。
● 自稱「風清揚」的企業巨人馬雲。
在沈登恩遊說下,台灣率先「解禁」引進金庸小說,緊接着金庸 小說大規模進入內地,於是,海峽兩岸四地立刻掀起全民看武俠小說的狂潮。凡有井水飲處皆讀金庸,即使平時再不怎麼讀書的人,金庸的作品總會看過幾套。
金庸小說自誕生之日起,華人文化圈即着手進行研究,時至今日已半個多世紀了,研究可謂碩果累累:由民間而至學界,由大眾讀者而走向學術講壇。
當年的「金庸學」大家中,不乏有倪匡、陳世驤、劉再復、嚴家炎、馮其庸那樣的學者,於是,中國文壇湧現了一批因愛好金庸而研究金庸的專家。今天他們仍是金庸小說研究的主力軍。無論是倪匡、陳世驤,抑或陳墨、徐岱,還是楊興安、潘國森,不約而同地認為,金庸小說不僅繼承了武俠傳統,汲取中國歷史文化營養,還借鑑了西方文學經典、中國現代文學名著,才成就了一座武俠高峰。
金庸七十九歲時說:「學問不夠是我的最大缺陷」。一個持有億萬資財的傳媒大亨,一個擁有幾億讀者的小說作者,一個因為自己的小說而走上學術崗位的學者,能在高齡時歷數自己的缺陷,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其實,一個人自稱學問不夠本來是很平常的事兒,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嚴格說來沒有誰的學問是夠的。
因為他不夠,所以他十分敬重文化大家,從他們身上散發的獨特魅力,始終吸引着金庸,於是他徜徉在文化群豪中間,留戀不已不忍離去。
凡是江湖兒女無人不讀金庸,但是,只有對小說中的一言一景、一招一式如數家珍者,才堪稱金學專家。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 清代偉大小說《紅樓夢》產生出「紅學」,此後唯有金庸武俠小說才有「金學」,雖則金庸本人寧願只要「金庸小說研究」。然而「金庸學」之鼎盛,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一家研究」中罕見!
● 本篇介紹:揭開了「金學」序幕、曾「代筆」《天龍八部》的倪匡;最早看出並品評金庸作品「天下第一」的旅美文學批評大家陳世驤;將金庸小說引入台灣、推動第一波金庸研究的沈登恩。
● 香港有曾任金庸秘書、拒絕為金庸立傳的楊興安;專挑金庸作品「骨頭」潘國森。
● 中國內地有大陸「金學」第一家陳墨;「精神俠客」浙江大學教授徐岱;「北大醉俠」孔慶東;為金庸小說描繪人物譜的曹正文。
● 自稱「風清揚」的企業巨人馬雲。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從通俗小說來講,武俠小說曾經長期為主流文壇所不屑。金庸小說扭轉了這一局面,其作品固然有一些武俠小說的套路,如報仇、尋寶、江湖派系恩怨等,但主人公並非無所不能的大俠,如郭靖面臨家仇國恨困境,楊過面臨情感倫理困境,喬峰面臨身世困境,正是這些主人公的困境,才使得他們身上的俠義凸顯,更能打動人心。
愛看金庸小說的,不乏小說作家,而作家往往是很執拗的,被查禁的書偏偏千方百計找來讀。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有廢寢忘食看武俠小說的歲月,甚至有上課時把武俠小說放在課桌裡偷看的經歷。
金庸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的英雄們個個是俠骨柔腸的英雄好漢,但陳家洛是他最喜愛的。在這本書的後記中,金庸提到王國維等人,「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着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這是金庸喜歡陳家洛的原因。「救人危難,奮不顧身,雖受牽累,終無所悔」,這十六字傾入金庸在所有小說中難以表現出的激情,這就是作家群体中所謂「不合時宜的執拗」。
許多「金庸迷」也是「古龍迷」。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金庸以十五部武俠小說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的祭酒,成名既早,又與港台兩地「行家」友好,儼然成為港台兩地武俠小說的「幫主」。本書介紹金庸敬稱為「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的梁羽生,梁羽生以外另一位能夠與金庸齊名的古龍,差不多被讀者遺忘、構成「龍鵰之戰」的同期作家張夢還,以及受到金庸作品影響的後輩:刻意模仿金庸的沈西城和金庸甚為看重照顧的溫瑞安。
其他與金庸有過交集的著名作家還有:金庸作為一個小讀者最喜歡的前輩作家巴金,歷史觀點有相異之處但識英雄者重英雄的柏楊,紅學家林以亮(筆名宋淇),只得一面之緣而「怨懟」三十年的李敖,被認為最似楊過的林清玄,歷史小說家熊召政。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一九四八年四月,《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被派往香港。才到香港,金庸時時有一種「溫暖人情」的感覺:「初到香港,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也不懂的廣東話,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就凡達五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裡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在《明報》的朋友就更加多了……」、
相繼與金庸合作過的《明報》同仁中有老同學沈寶新,和潘粵生同畫文人辦報時代的同心圓,歷任總編輯中還有王世瑜、董橋、胡菊人、潘耀明……個個堪稱香港新聞出版業的大將。後來創辦「香港財經風向標」《信報》的林行止曾在《明報》資料室做資料員,受金庸賞識。長期以來,《明報》副刊的作者大多是金庸的朋友,如董千里、董橋、亦舒、蔡瀾、陶傑等。陶傑是金庸的忘年交,邀請他在《明報》當副總編輯,兼寫專欄……
《明報》有什麼魔法使得這樣精英輩出呢?
金庸自己作了回答,他說:「人和人之間的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在極端的環境和落難時刻變得分外重要。人生總是漂浮不定的,我們為什麼能夠穩住呢?好像船上有一個錨,我們有最傳統的信條,就是很簡單的,孝順父母、守時、對朋友好。」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 金庸由創作《神鵰俠侶》開始,一邊寫小說、一邊辦《明報》,歷時三十多年。有《明報》資深員工以《倚天屠龍記》的「明教」比喻《明報》之英材濟濟。
● 「明教精英」計有:《明報》另一個老闆──老同學沈寶新。
● 《明報》首任總編輯潘粵生;舞劍的「項莊」董千里;「五日校對」超擢編輯的鬼才王世瑜,《信報》創辦人、號稱「健筆」的林山木(林行止)。
● 金庸以外的第一位《明報月刊》總編胡菊人,另一位《明報月刊》總編、散文名家董橋,常被視為金庸「助手」的又一位《明報月刊》總編潘耀明。
● 旗下著名作家:敢愛敢恨的才女作家亦舒(倪匡之妹);電影業後輩、美食作家蔡瀾;金庸譽為「雜家」的著名專欄作家、跨媒體工作者陶傑。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The Biography)◎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譯者:黃煜文)
Regular price $43.00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作者簡介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生於一九六五年,曾於劍橋大學攻讀歷史。
他的《凱薩琳大帝與波騰金》曾進入薩謬爾.強森獎、杜夫.庫伯獎與瑪許傳記獎的最後決選名單;《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榮獲英國圖書獎的年度歷史書獎;《青年史達林》贏得柯斯達傳記獎(英國)、洛杉磯時報傳記類圖書獎(美國)、政治傳記大獎(法國)與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奧地利);並寫過一部小說《薩申卡》。
他運用新檔案資料、當前的學術成果、自己家族的文件,以及花費一輩子的時間進行研究,完成了《耶路撒冷三千年》這部驚人的歷史鉅著。
據《新聞週刊》所述,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與睿智使人忍不住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身為皇家文學學會會員的他,現與妻子及兩名子女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專職譯者,譯有《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金錢與權力》《如何改變世界》與《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推薦文一
周聯華 牧師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多麼美麗又吸引人的書名;她是全世界人士所景仰的城市,她不是紐約、倫敦、巴黎,當然更非台北所能比擬;她之所以為人所景仰,因為她是全世界三大宗教的搖籃。
我上一次去耶路撒冷時,沿途看到旗幟上印著「慶祝大衛之城」的標誌。這對猶太人是沒有問題的,大衛是猶太人所尊敬的祖先,大衛出生在公元前1010-970;如此算來,耶路撒冷到現在剛好是三千年。但在巴勒斯坦的另一些居民卻不是這麼想的,好比那一次我來到巴勒斯坦時,與當時巴勒斯坦的領袖阿拉法特有過短短的會面,他很清楚地表達另外一種想法,而我不能不把他的想法考慮進去,因為他也代表了當地的另一群人。他告訴我:「這不是大衛之城,這是麥基洗德的城(見本書p50)。」他還向我提出挑戰,要我再去讀聖經,並告訴我:「亞伯拉罕所擁有的土地僅是他花了四百舍客勒所埋葬他妻子的墳地。」當然,以色列人不是這麼想的。當天晚上,我回到我下榻的住所閱讀聖經,果真這段經文記載在創世記第二十三章第七至十六節。
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在耶路撒冷的學術會議,雖然人微言輕,仍主張耶路撒冷不要參加任何政治協商。我的想法是,既然她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搖籃,那麼就由三個宗教共同負責經濟來維持一切的開支。這三大宗教都非常有錢,只要它們肯合作,財源是最小的問題,可惜沒有成功。
我希望藉著本書能喚起一般讀者對耶路撒冷的興趣。因為本書對歷史的考證有特殊的貢獻,藉著閱讀本書對耶路撒冷有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學者、歷史家,和一般信徒都應該對耶路撒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推薦文二
吳獻章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這本書幫地球上最令人癡迷並迷惑的城市寫傳!
看官您或許會問:傳記,不是敘述人用的文體嗎?給一座城市寫傳?一個缺乏水源、充斥岩石、崎嶇難行、夏烈冬寒、交通遠離地中海沿岸商路?套用白居易的話:「耶路撒冷居,大不易!」何況這城市四周圍是乾癟的骸骨,「藏骸所」不論如何修飾,都掩埋不去歷世這城所經歷的屠殺、災難、破壞、戰爭、恐怖;從聖殿平台往上看橄欖山,墓園滿布,彷彿一座「死人城市」,連看一眼都嫌嘔,還幫她寫傳?
更讓看官迷惑的是,這飽經滄桑的城市,人間許多帝王為此城而動刀,她還是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故鄉,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也是全球鎂光燈聚焦的舞臺,更是當今世界政治上牽一髮動全身的城市──它是九一一戰爭背後的爆炸導火線,中古世紀綿延數百年的十字軍也是為她開打!為這樣的城市寫傳?怎能不讓人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訝異道:這耶京是「何方神聖」?怎會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讓亡國後的猶太人朝思夕夢,「明年耶路撒冷見」?
歷史和聖城的石頭會說話。誠摯地邀請您,透過本書細膩嚴謹深遠流長的刻畫,坐上這彷彿魂遊人間歷史的「萬花筒時間船」,凝視三千多年來這原本稱為「和平」的聖城,看舊約人物如大衛、所羅門、希西家、約西亞、尼希米相繼在此登上這座神聖城市,歷代梟雄如尼布甲尼撒王、大利烏王、亞歷山大大帝、龐培、安東尼等,如何用火和劍在此遍體麟傷的城市上耀武揚威,還有馬加比「鐵鎚」家族如何興起,新約人物如希律家族見證君王在宮廷中的腐敗,聖城和馬薩達如何亡於羅馬帝國的刀光火影下,以及兩千年來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鄂圖曼帝國、錫安運動乃至以阿衝突,如何相繼在這上帝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登場……看官您就會覺得值回書價,且更能瞭解兩千年前,進入這聖城的耶穌,在橄欖山俯瞰這飽經創傷的城市,真情流露出的千年之嘆: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二十三章37-39節)
《耶路撒冷三千年》見證了:
1.人類無可救藥的罪行:離棄上帝的瑪拿西王就在這城活活地燒死自己的孩子(列王紀下二十一章6節),聖殿南邊的欣嫩谷見證人心黑暗如「地獄」;連指責這城為妓女之城的先知以賽亞(賽一21),自己都在這城之聖殿,看見至高者顯現後,不禁冒出人間政治和宗教領袖必須反省的呼籲:「禍哉,我滅亡了!」(賽六5);
2.上帝的公義和聖潔:以色列和猶大相繼被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因為不肯垂聽上帝透過先知們的警惕,繼續不斷地與立約的上帝「背約、撕票」。舊約歷史見證了,以色列淪亡原因並非因為「他殺」,而是得罪公義聖潔的上帝──「自殺」導致「他殺」──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名言: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Study of History;《歷史研究》)。難怪先知耶利米就曾以擬人化口吻來為這聖城哭泣(耶利米哀歌);
3.上帝的救贖和慈愛:不論人間君王臣宰如何叫囂、抵擋,上帝預告在祂的聖山所設立的君王(詩篇二篇),已在「神人相會之城」應驗了。彌賽亞耶穌在這聖城旁的伯利恆降生,在有「以色列之地的靈魂」之稱的聖城,他講道、行神蹟,潔淨聖殿,吩咐死人從墳墓中走出,且為世人的罪,走上這錫安城冰冷的石板路,最後被粗暴地掛在城外的十字架上,死後就在此被埋葬,第三天且從墳墓中復活,也在這大君京城的橄欖山升天……讓最先遇見這城城主麥基洗德的亞伯拉罕(創世記十四章),都歡歡喜喜的仰望、期待(約翰福音八章56節)。因著耶穌,會死、必死的世人從此有路可走,並可親身經歷老子和莊子所期待的「天人合一、以馬內利」。
閱讀這本從耶路撒冷所濃縮出的世界編年史,您可以從這最令人迷茫之城中發現最真實的面貌,看清了上帝最終極心意:「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
推薦文三
陳南州(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鳳信教會牧師)
《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本書不只是耶路撒冷這座位於世界歷史中心之城市的歷史。它敘述耶路撒冷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的故事;也透露屬世的權勢、武力、財富、虛榮,和屬靈的奧秘、敬虔相互交錯會合的悲慘故事,也就是人民苦難的歷史。它再一次震撼我的心靈,讓我憶起2005年,我在當今世界最大的基督教組織--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假希臘雅典召開的「宣教與傳道世界研討會」(World Conference on Mission and Evangelism)中認識的幾位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叮嚀。他們當中有一位送我一枝用以色列政府建造隔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圍牆時,所剷除的樹木製成的小十字架,他要我紀念被阻隔在耶路撒冷城外之基督徒的苦難。耶路撒冷城的興衰反映出苦難人民令人心疼的歷史。
蕉風——491期
Regular price $16.00《蕉風》刊物創辦於1955年11月,本由新加坡友聯出版,但於1999年2月停刊,共出版488期。 2002年12月,《蕉風》復刊號第489期在南方(大學)學院馬華文學館製作、編輯,後由南方大學出版社出版。
第491期內容
【天生的苦難:(詩人/難民/中國人)虹影專訪】
本期特別收錄中國作家虹影的專訪,以及其詩歌作品。
【年度曝光人物:賀淑芳】
專訪第二十五屆台北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得主賀淑芳,並展出她的得獎作品及其他小說創作。
【年度曝光人物:冼文光】
專訪第二十五屆台北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得主冼文光,並展出其詩歌創作。
【預購】接棒家族(本屋大賞TOP1冠軍)◎瀨尾麻衣子(譯者:王蘊潔)
Regular price $28.00【預購】消失的她們(Disappearing Earth)◎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譯者:葉佳怡)
Regular price $28.00《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出版不到一年,全球瘋狂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權
★葉佳怡(作家、翻譯家) 專文導讀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李欣倫(作家)、凌性傑(作家)、蔣亞妮(作家) 佳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八月的午後,遙遠的西伯利亞邊緣,一對姐妹被綁架了。
搜索行動毫無進展,然而這事件如同一陣陣漣漪,
逐漸波及鎮上的女人,層層掀開深埋在她們心底的黑洞……
在愛情裡猶豫不決的邊境執法人員、遺失愛犬的目擊者、渴望與移工有肉體接觸的新手媽媽、受到家鄉男友遠距監控的女大學生、帶著幼女返回娘家的年輕未婚媽媽、極力嚴控女兒跟閨蜜互動的母親,當然,還有四處求神問卜想尋回愛女的母親……她們都在這個事件陰影的籠罩下,意外掀開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不安,與瘡疤。
這是一幅小鎮女性的肖像畫,作者以精巧細膩的筆法,活現了這些需要被重新縫補的女人。隨著綁架事件的發展,她們各自用強烈或靜默的方式,凝視自己內心的黑洞——那很可能是消失了,或難以尋回的真實自我。然而,無論是面對如何不堪的過往、無法言說的恐懼與失落,她們終究找到了那奮力一擊的決心,尋得彌補生命缺塊的微光。
國內外名家、媒體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
此書以兩位女童的失蹤開場,帶出一則則如血發亮的故事,彼此折射、交融並沖積出新的陸地,所有的人該如相連土地,但歧視、排擠與猜忌點滴蝕穿關係地表,幽暗之窖最適合儲放秘密、醃漬八卦。消失的不僅兩個女童,崩解的也不僅以為永恆堅實的國族、家庭和信仰。似近又遠、變動無定的關係板塊中,故事是方舟,乘載著多疑又渴愛的眾人,渡越即將從暗處如瘋狗浪撲過來的,無常變幻。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會讓人「忘記找兇手」的懸疑小說!
受到各種聳動標題影響,再殘酷的新聞似乎都讓人麻木,但在《消失的她們》,一對姊妹花失蹤引發的漣漪卻超乎想像。我們看著悲劇發生,卻只能任由真相被書中各種角色扭曲成利己的樣子,像是以為最能理解失子痛的母親們、急尋愛犬的主人,竟只忙著較勁、甚至藉此遮掩不願面對的祕密……翻轉的人性與性別刻板印象的誤導、交織成一篇篇喚醒心中醜惡的故事,羞愧之際、根本不會記得要找兇手!
而這讓我更加羞愧。
蔣亞妮(作家)——
俄羅斯東北端堪察加半島,曾有一座小鎮,因地震而被海水淹沒。在這一個遠得像傳說的板塊與故事裡,作者以一場姊妹的失蹤與其後的創傷,成了小說壓底的亞特蘭提斯。但這本小說還有更多,它有著神話與傳說的顏色,卻不是仿舊的歷史召喚,現代半島的開放也是一種青春的開放,回不去與死亡的不只是生命,時間都成了海潮間的迷幻碎浪。無比精湛的小說敘事,與一部長篇美譯。
《出版家週刊》——
一部出色的懸疑處女作。故事從一對姐妹被人綁架事件開始,如同對當地投下巨大的漣漪……菲利普斯對於人物和景色的描寫筆法相當精湛,有其特殊的小說語言。這部小說宣告一位極具天賦作家的誕生。
《圖書館期刊》——
一部具有文學性和強烈情節的優秀……菲利普斯筆下的角色,雖生活在荒活的遠方,卻都是有溫度的人物……令人著迷的小說。
《紐約客雜誌》——
死去或失踪的女孩是犯罪小說中的常見的工具,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角色,然而茱莉亞.菲利普斯巧妙地打破慣例,帶引我們到一個火山噴發的半島上,深入她所塑造的各種女性生活……每個角色的聲音都相當獨特,是近年來少見的精采小說。
《紐約時報》書評——
相當出色的處女作!從一樁女童綁架事件揭示了堪察加半島的分裂……作者透過失去和渴望,映證了小說的力量。
《娛樂週刊》——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地方,很少有小說能將它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菲利普斯精湛的說故事技巧,令我們深陷其中。
《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斯呈現出的人物心境,讓人想到堪察加半島崎嶇不平的土地,也深掘出大眾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所引起的集體創傷……相當好看的小說!」
《華爾街日報》——
「這部小說太迷人了!從兩個被綁架的小姐妹為起點,作者以一個章節一個月份及一個女人的故事,慢慢解開她們身上的矛盾與紐帶:一個被閨蜜冷落的女孩;得知丈夫死於山難的女人;一個在尋找走失愛犬時瀕臨絕望的女人……關於那些失落及壓抑,少有人能像作者菲利普斯一樣,說得如此獨特、動人……」
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 1989~)
大學畢業後,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助」,前往俄羅斯研究外國投資及旅遊業如何影響堪察加半島。這期間,她為《莫斯科時報》(The Moscow Times)撰文,探討該地區婦女的日常生活及遭受的危險;這些研究觀察,也形成了她第一部小說《消失的她們》的靈感。
這本小說於2019年出版,因其敘事風格獨特,手法細膩,在英美書市受到高度矚目,甚至橫跨海外,迅速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本。它也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等媒體的年度最佳書籍,更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的榮耀。
茱莉亞.菲利普斯的作品亦曾刊登於《微光列車》(Glimmer Train)季刊、《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網路雜誌《石板》(Slate)等。
她目前定居於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雜誌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絕望者之歌》、《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密室犯罪之下的心靈突圍
本書譯者.作家/葉佳怡
遙遠的堪察加半島上,有分別為八歲及十一歲的兩個女孩遭到誘拐。小說《消失的她們》中,作者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以女孩失蹤的〈八月〉章節作為小說開頭,一路寫到隔年七月。除了第一章和最後兩章跟女孩有關,其他章節的女主角都和她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又全部籠罩在這宗誘拐事件的陰影之下。讀者會不停在閱讀時尋找案件線索,又不禁受到每個生動的角色迷惑而分心,直到結尾,你才恍然大悟,明白非得從頭再讀一次,而且這次讀的心情將截然不同。
犯罪小說中消失的女孩
美國犯罪小說中,常有故事圍繞著「消失的女性」展開。二○一八年出版文集《死去的女孩:論如何從美式執念中倖存下來》(Dead Girl: 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的美國作者愛麗絲.波林(Alice Bolin)就曾寫道,「受害者的身體是中性場域,好讓男人們藉此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比起消失的男性,人們更習慣失語的女性,並會推出一位男性偵探為她代言,他的人生也會在破案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蛻變。
因此,儘管《消失的她們》風光榮獲二○一九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但這樣一個女孩失蹤的故事若要說帶有一點陳腔濫調的遺跡,也絕對合情合理。但不一樣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辦案警官始終只是關鍵性的背景角色,失蹤的女孩也沒有失去自主性,甚至是將所有女性同胞串聯起來的黏著劑。此外,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出生在紐澤西的美國女作家,將背景設定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所寫的故事,更會意識到小說中存在更多不同層次。
反映僵固人際體系的密室犯罪
當然,堪察加半島這個背景設定,作者菲利普斯也有回應犯罪小說傳統的意圖。作為一座曾經徹底對外封鎖,現今要抵達也交通不便的半島,此地可謂「密室」。許多美國犯罪小說也常將背景設定在類似的中西部小鎮,並透過一宗犯罪事件攪亂看似平靜的小鎮生活,再挖出緊密人際關係底下的一枚枚爛瘡。所謂「密室」不見得是上鎖的房間,也可以是幾乎與外界隔絕,並在缺乏多元刺激的情況下,將主流價值觀發揮到幾近極致的僵固處境。因此對菲利普斯而言,堪察加半島正是反映了人類許多共通困境的微觀世界。小說中許多想逃但又逃不走的年輕女性,也同樣象徵了這個密室的威力。
茱莉亞.菲利普斯大學時讀俄國文學,也在莫斯科讀過書,因此始終想寫一個以俄羅斯為背景的故事,而堪察加半島深深吸引著她:這座半島大約跟加州一樣大、人口稀疏、進出曾受到嚴格管制、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軍事管制區或環境保護區、跟俄羅斯本土沒有道路相連、有城市有苔原又有火山,還常發生地震及土石流。對她來說,這裡擁有獨特的地理及歷史環境,個性鮮明,同時也是一個人「消失的理想所在」。她在堪察加半島進行了密集的研究及訪談,帶著各種素材回到美國,消化了一年多,才終於提取出適合發展的元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正是在堪察加隨處可見的失蹤女孩海報,以及她無從迴避的美國觀點。
是女性困境、俄國的女性困境,還是美國的女性困境?
小說依著月份順序講了一年的故事,但除了開頭及結尾之外,所有章節的女主角幾乎都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起案件,但也都因此被勾起了不同的創傷及噩夢。有高中女生因為個性獨立,不把誘拐案當一回事,而被摯友母親視為可能害女兒失蹤的壞榜樣;甚至有大學女生的男友在誘拐案之後,更加發揮自己的控制慾,掌控女友所有行蹤。在男性施加於女性的暴力發生後,所有的告誡及規勸都落在女性身上,甚至藉由不同形式的男性暴力去執行,這種現象確實在美國和俄國的文化中共同存在。但關於種族及階級的描述,作者也承認確實使用了美國人的「濾鏡」。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失蹤的原住民少女,她的母親忿忿不平,認為憑什麼俄國的「白人」女孩失蹤可以獲得大量資源,自己的女兒卻只被當作逃家少女。作者在此挪用了美國白人及印地安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但書籍出版後,有俄國的讀者反映,其實他們國家不太會使用「白人」的概念,頂多會強調「俄羅斯人」跟原住民族的差別。但這樣揉合了種族及階級意識的性別書寫,儘管出現缺陷,但也的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菲利普斯相信普世性是基於特異性而存在,而透過不同文化揉雜而衍生的誤差,或許也能幫助讀者窺見普世性與特異性之間的層次。
(未完)
【預購】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
Regular price $25.00看張亦絢如何翻轉「討厭」與「恨」,精彩又過癮。
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集結,
另有首次問世「有多恨」多篇。
在「有多恨」中,她談「恨勢利」、「恨母親」、「恨偶像破滅」、「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妳/你恨不恨?有多恨?怎麼恨?
本書分兩輯:輯一「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收錄《幼獅文藝》同名專欄文章。張亦絢討厭過的「大人們」,從鄭清文、葉石濤、西蒙.波娃、佛洛伊德、希薇亞‧普拉斯、伍迪艾倫,到《咆哮山莊》裡的希斯克里夫與生活中的書法老師……等等。「討厭」加上「過」字,話就有了後路,翻轉「討厭」的概念,其實背後是深情。
輯二「有多恨」書寫各種恨,有的常見,有的冷門,包括:恨勢利、恨偶像破滅、恨情敵、恨匱色、恨病痛、恨母親、恨採取立場等諸種恨事,小津安二郎怎麼當上了電影導演跟「恨勢利」有關?要找「恨不長」的例子,張愛玲的小說是個寶庫?「恨情敵」連結了原始的「我是誰」痛苦?張亦絢告訴我們,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本書特色
1.收錄第43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專欄文章。
2.小說家張亦絢2020年最新散文集。
各界推薦語
馬翊航、陳栢青、楊佳嫻、顏訥、羅浥薇薇 一致推薦
怎麼可能不討厭呢?張亦絢用我所羨慕,卻難以模仿的論理腔口,一次又一次展現智性與詼諧拿捏得恰如其分,就會產生自動洗車機式的閱讀,還來不及喊累喊髒,習以為常的思考系統就已經被裡外刷洗了。——作家 顏訥
張亦絢合該是我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翻這本書就是就是在敲釘子,一頁頁,一吋吋,後來就深深打進我們心底了。我同情張亦絢討厭的人。我羨慕讓張亦絢討厭過的人。想讓張亦絢討厭不難,想讓她討厭過,需要真本事。——作家 陳栢青
我們看著討厭的大人,心中大喊「以後絕對不要成為那樣的大人!」把恨的事物一卡車列出來,驚覺喜歡的東西也所剩無幾。最恨的是自己與背棄的東西還有那麼幾分相似。在內心的小人國小世界氣得原地打轉鼻孔噴氣時,張亦絢卻要告訴我們,什麼都恨,什麼都討厭,什麼都奇怪,什麼都不奇怪。「都奇怪」是要保持機警,「都不奇怪」是不隨意驅逐與輕浮。——作家 馬翊航
這部散文集多端討論「討厭」與「恨」,也是成長與思維之書,文學與身體之書,深刻,誠懇,博識,竟然還有點俏皮。——作家 楊佳嫻
我一直相信,讀不懂她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想認真懂,但懂她的人(其實正是那些被她懂的人)必定能珍惜她在跺著腳喊「討厭」、或叼根菸在手背刺下恨意背後,那無比的深情。——作家 羅浥薇薇
張亦絢
一九七三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看電影的慾望》,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巴黎回憶錄》 (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二〇一九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網站:nathaliechang.wixsite.com/nathaliechang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
想起一些事。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碰到(林)婉瑜,她有點好奇我爲什麼較親布勒不親其他人。因爲我立刻辨別出那是一種非常善良的好奇,所以我當下就滿足她,我說:「布勒啊,因爲她不算人類啦。」——還好那真是一個悟性很高的環境——否則,一開口就說人家「不算人類」,成何體統。我敢這麼說,就是有把握,不論婉瑜或布勒,都能懂,也都不會用「常識語言」跟我計較。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發現,越是真心誠意的話,往往越「不像話」。
想說這事,是因爲我對布勒說過一件事——那是在火車上,我們一起離開桃園回台北,就如我前述的,因爲一種「不算人類」的默契,使我並不特別熱衷談話——否則,「塵世面貌」的我,是很看重不要隨便冷落誰地「把聊天當作基本禮貌」——但就在這種不太在乎語言的互動裡,我反而目的不明地對布勒說起:小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容易暴怒的小孩。
「而且氣起來,彷彿永無止境。」人家是「愛是永不止息」,我是「怒是永不止息。」越來越氣,越來越氣,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如果繼續,不是殺人,就是殺己。「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開始研究,究竟我要如何避免陷入狂怒。」可是——這也不是我真正想對布勒說的。我想說的是「就算有這種狀況,它也會過去」——也就是說,我最想說的是,「不管有什麼,當時的感覺是永遠,但並不會永遠」。我用半旗語的方式對布勒說,她也像接一個太弱太偏的桌球發球般,「剛剛好」地、沒有任何架勢地——「接到!」
「我現在好了」。這樣的話,也許不該說——因爲太有自信又太絕對了。不過,也許也還是該說,只是不是用驕傲與武斷的心情——「我曾很不好」——保有這樣的記憶,我想是有意義的。老實說,從「不好」到「好」,應該經過了許多恐怖的掙扎與難堪的努力——這真讓我驚訝人的變化與可能性。我認識的某人有次說,我性格中最核心的部份是「慈幼」,我大抵不否認。因爲我對自己年少時獲得過些什麼,感受非常鮮明——不可思議的贈禮會來自無生命的書本或藝術,也會來自真人——比如十八九歲時,同志或女性主義前輩,怎麼大把大把地花時間跟我講電話,除了金玉良言以外,也樂意廢話連篇。(我想那真是一些精神上的奢華體驗,我通常只聽不說。)
小學時,學校後門有一個「啞巴」——據說,他是因爲車禍而啞掉了,所以在學校附近擺讓小學生撈金魚的攤子。那時我還是沒有分別心的孩子,啞巴就是啞巴,我對他既無敬意,也沒壞心,撈到魚我就高興,沒撈到就「算了」——但有一天,我因爲沒撈到而特別「算了」,正要走——啞巴卻拼命跟我說話。
他示範撈的技巧給我看,然後,直接送了我一隻魚。當時,我的「不平之感」更甚「謝意」——因爲我是一個相信規則的小孩,我不懂爲什麼啞巴可以破壞規則:我沒撈到,我就不該有魚。這是我當時最直接的想法。小孩子不是每件事都會反覆思量。然而,大約二十年後,我在一個奇怪的狀態裡,突然有了回憶,突然再次「聽見」啞巴的聲音——那使我非常震撼。
說話對他來說,非常辛苦——別忘了,理論上他是啞巴,他平日只打手勢,到底是什麼緣故,他非得「虐待」他的發聲器官,用「嘶啞以下,沈默以上」的方式跟我說話?他費盡辛苦,每個字都像薛西佛斯推上就落下的石頭,我也(耳朵)百折不撓,終於聽到了那沉痛的兩句話:「妳沒有耐性。妳要有耐性。」——假設我真是一個沒有耐性的孩子,我怎麼會懂「耐性」是什麼?
如此費勁的溝通後,我得到這個「關於我」的情報:真的很沒價值。我沒耐性地感覺沒耐性真是不需要耐性地聽半天讓我更加沒耐性的東西——太抽象了,還是金魚實在。實在但奇怪。說我壞話還給我獎品,啞巴很奇怪。我一向只在被誇獎的時候,才會得到獎品——金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顛倒是非,不合邏輯」的印記。
然後我就忘了。然後——在多年以後我想起,突然在這個事件隱藏的「可怕的美麗」面前,戰慄不已。
問題絕不在金魚,也不在耐性——而是啞巴在當時,對我的靈魂感到深深的憂心。
後來我也長成一個有這類感應的人——我會感覺到遇見的人,在某種表面下,可能隱藏著傷心與失神,但就像年幼的我,還不懂啞巴要說的話。有時我也知道,這不是區區話語,就能救援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也許所有的憂慮都是過慮——擔心,只是愛與不知所措的混合體。它很無謂,就像廢話,它卻也很貴重。
有時這種交會更神秘。我記得,有次開完一個馬拉松式精疲力竭的會議,我坐在巴黎北方小城的一個廣場上,名義上是在「恢復精神」,內心翻攪的情緒卻是「不如去死」。突然,一個路都走不穩的幼童,放開了大人的手,搖晃地衝到我面前,一字一字吐出一句問話:「妳叫什麼名字?」——我猜他會說的話還不超過十句吧。那種年紀,說話與鳥叫還有點近似,我相信這句啁啾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他簡直像展示什麼價值連城的寶物般展示每個字,他才剛擁有這種能力沒多久,妳感覺他正用韁繩牽了一匹比他高大許多的馬一般,他非常謹慎,非常軒昂。我給了他回答,他就心滿意足地跑開了。
這當中有某種神聖。不一定是說話——有時候,某個人以對的眼神或表情掀開了自己一下,妳就被醫治了。——有時醫治的對象,甚至不必是妳:任何人好了,妳也總分到一點那種「好」。
這類事項與「啞巴跟我說話」,隱含某種意義。想像某人某時,靈魂可能籠罩危險——我從別人對待我的方式中,領悟到,面對這種處境,有兩種作法,啞巴設法點出——但點出不見得立即見效 ; 另一種作法則是,不點出,但就強化妳的其他能力,比如閱讀或感受性——使妳成爲一個較有餘裕的人,那麼,當某個時機成熟,妳就能自行揮散危險。當然任何文學藝術,都有可能有個理論性的說法,但在我「個人版的解釋」中,我相信,任何創造不過就是——與「對危險的感知」有關。
我很願意做一些事,回應這種「對危險的感知」。
這應該是我答應小馬(馬翊航)邀約,為«幼獅文藝»寫專欄的心理背景。更秘密的部份,姑且稱為B事件。那是因爲我讀過一段話,出自廣受社會迴響的一本小說,裡面的年輕主述者,直接嗆了這本刊物(或«幼獅少年»)——大意是,我們是熟讀世界經典或馬奎斯的,這類很學生的刊物水平太低,根本無法滿足我們。這段話大概是會引起反感的:那麼驕傲自大,自以爲是。我沒問過其他人感想,但我記得我讀到時,「哎喲」了一下,半好氣半好笑:這要得罪人了。
不過,我真的慈幼。我覺得,這確實是個「文學」問題。年少,本來就有不可ㄧ世的那一面。幼稚,有其本色——三四歲的小孩宣布自己是全家力氣最大與全幼稚園最可愛的——這兩種挑戰,我都曾親自面對過。
高中年紀,如果我面前擺著一本«當代»一本«幼獅文藝»,打死我我也不可能拿起後者:年少就是尷尬,那是比任何時候都想當大人,又「輕蔑」大人的階段。那種「輕蔑」,或許也不是真正的輕蔑,毋寧說更像情感未經足夠琢磨前,倔強的怪樣子。我是從文學的角度看B事件,我讀到其中一種用心用力的呼救:像「我」這樣急於長大又自以爲是的孩子,最易落入別有用心的惡人手中,「我」把「她」交出來了,誰來想想辦法?
因爲B事件,我於是暗自與自己訂了一個「要開玩笑的約定」。這個約定,就是,有朝一日,我希望可以爲這被「輕蔑」的刊物寫點東西,作爲對B事件的回應與「甜蜜的答覆」。
沒想到,不久,刊物竟就來邀稿了。而B事件的主角,卻捨棄了生命。沒來得及見到,我一度默默準備著的禮物。
但我是一個看重約定與玩笑的人——我做許多事,往往有別人猜不到的邏輯。我會因爲目睹某場景,而在三五年後,決定出席一個活動,或者,知道某人被欺侮後,在沒人了解的狀況裡,答應做某事,作爲我認定的「正義的修補」。這些邏輯,都是外表看不出來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背後的故事,就是這樣。我在心裡放了長大後的自己,以及與B相近的自己,我也曾是「大大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歪七扭八,不過是雕塑的過程。
小馬是專欄文章的另個原因。我對他很有感應。我覺得,他是完全了解「對危險的感知」以及B事件的問題本質:一個整天讀«當代»的年輕小孩,固然可以在知識上覺得自己猶如巨無霸,同時也可能,對自己真正碰到的困難,ㄧ籌莫展——「氣盛」的小天才們是不容易對此買單的。因此有必要,把青春陪伴夾在哲學問題集裡,把年少情事與阿岡本攪拌攪拌——這種辦法不一定靈,但我們只能努力。每回下筆之時,我都會聽見一種無聲的言語在說:小馬,我真的非常愛你。愛你本人、也愛你所代表的那個「被輕蔑的象徵位置」與你多麼聰慧的努力。
在這本書中,為了搭配「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我又加了「有多恨」諸篇——我想說的,既不是「某恨有理」,也不是「如何解恨」,而是不管「有多恨」,都不需害怕。就把討厭與恨都進行到底吧——但絕不要「昏頭昏腦,想都不想」地進行,而要「步步為營,草木皆兵那樣警醒」地進行。
儘管已發表的若干篇章,頗受到一些肯定的迴響,但我寄望的,更像當年站在金魚攤前,那種愣頭愣腦的小孩——現在,你/妳只需要覺得「有金魚就好」,或「金魚有什麼了不起」也可以喔。
輕蔑也沒有關係喔,我還是一樣愛你/妳。只願各位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始終保持耐性。
而這竟是一個啞巴教會我的事
【預購】大海的一天◎徐至宏
Regular price $28.00【預購】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張曼娟
Regular price $28.00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
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
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中年,終於長成自己的樣子;
大人,應該是氣派又溫柔的。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
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張曼娟
有一種「雋永」──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標示出獨特品味。
有一種「氣派」──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
有一種「能量」──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
有一種「慈悲」──試著聆聽、感受,用悲憫之心,擁抱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種「承擔」──勇敢、自信、慷慨,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而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接住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貴重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輕安自在做大人,在中年渡口,穩當前行。
本書特色
1. 2018年,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開啟華文世界「中年書寫」/「大人之學」新風潮以及社會議題關注,激起深遠回響,延續至今。沉潛構思兩年,2020年,張曼娟以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再次深刻探索中年的覺醒、承擔、照顧,以及讓自己與他人幸福的能力。
2.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暢銷紀錄:
• 博客來2018年度十大新書
• 博客來2018年度華文作家
• 誠品書店2018年度十大新書
• 誠品書店2018台灣十大華文作家
• 金石堂2018十大影響力好書
3. 華文世界代表作家張曼娟2020全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收錄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張曼娟
在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
張曼娟的《海水正藍》與其他作品,
影響了許多世代的人。
當物換星移,
張曼娟體會自己的中年變化,
真誠探究內心感受,
思索並想像未來,
她寫下《我輩中人》,引爆中年話題,
並與照顧者們相濡以沫。
她發現「我輩中人」的幸福或不幸,
可以由自己掌握,
只要認清了自身的獨特與價值,
便可「以我之名」,
開創一個完滿的小宇宙。
FB粉絲團 | 張曼娟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聖誕節甫過,陪伴父親去醫院回診,剛動完手術出院的他,緊緊握住我的手。我們過了馬路,坐上計程車,來到社區醫院,讓父親坐上輪椅,推著他前行。我背著雙肩背包,深吸一口氣,抬頭挺胸,步伐穩定從容。這是四年多的照顧生活鍛鍊的結果,不再緊張促迫、手足無措,我學會安撫父母,也安撫自己。
醫院大廳裝飾閃亮的聖誕樹很漂亮,我默默數著:「一、二、三、四、五。」這是成為照顧者以來,看見的第五次聖誕樹呢,感到被鼓舞。
自從照顧者的身分變得鮮明,便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邀約,其中一家媒體的採訪邀約,令人印象最深刻。「我們除了訪問還要拍一些照片或是影片,像是陪爸爸去醫院,或是爸爸躺在病床上,握著爸爸的手。反正就是那些照顧的細節,都要拍起來,看起來才會有真實感。」記者亢奮的說著,幾乎可以感覺到他的眉飛色舞。
一定要把自己的照顧細節展現在世人面前,才會有真實感嗎?做為一個照顧者,不需要他人認同或肯定,更不是一場表演。我婉拒了這樣的邀約,照顧者有時候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
陪父親回診之後,返回工作崗位,而後在臉書粉絲團看見一則留言:「剛剛看到你牽著父親慢慢地過馬路,畫面很感人。」
不必特別演出,這就是照顧者最真實的日常,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個照顧者其中之一,重複做著千千萬萬照顧者都在做的事。如此而已。
曾有讀者對我說,在《我輩中人》裡講到照顧的故事,讓她和朋友特別有感覺,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照顧者,終於有人可以觸碰到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和處境,讓他們感覺被療癒了。
「可以出一本專門談照顧的書嗎?」她這樣問。
其實,照顧這件事從來都不專門,不僅是照料著老病的身軀,還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一切關係──過往的糾結、愛與關懷、冷遇和失落,錯綜複雜。
被照顧者深埋在歲月裡的那許多過往,都沉積在深黝不見底的心靈中,有時竟成為吞噬一切的黑洞,將照顧者也吞噬進去。這才是照顧路途上最沉重的負擔。
照顧者要有多大的能量,才能把自己超拔而出,不被漩渦捲進黑洞,並且還能將被照顧者拉出來,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這樣的能量從何而來?
原來,還是得從自己內在生出來,一種「大人」的能量。
大人與年齡無關,而是自我塑造的目標。成為一個有擔當、願意付出、不忮不求的人,珍惜所有,知足常樂。所謂的大人,也許和孔子推崇的「君子」類似。
「老師,當君子好像很可憐,只能做好事,想要任性一下都不行,當小人比較開心吧。」小學堂的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問。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為一個君子,內心坦然開闊,待人接物都沒有罣礙,彷彿永遠是晴天。做為一個小人,則是悽悽惶惶,成天像丟了東西一樣不安,彷彿永遠是陰天。簡而言之,君子活在善意的世界;小人活在惡意的世界。到底誰比較可憐?誰比較開心呢?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在陳國落難絕糧,跟隨他的弟子又餓又病,爬都爬不起來。一向魯莽的子路忍不住當面質問老師:「君子亦有窮乎?」做為一個君子,也會有如此窮困潦倒的境遇嗎?
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在他瀕臨死亡的時刻,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做為一個不茍且、不違心的君子,真的沒有遺憾嗎?
孔子用虛弱而堅定的語氣對他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在困頓的時刻,仍然能固守自己的本心;小人遇見不如意,就會生出許多負面念頭,氾濫成災。
那一年,孔子六十三歲了,他對於成為君子這件事,從來沒有懷疑,也沒有遺憾。
並不是多麼高的道德標準,只是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只是與人為善,達觀謙和,當一個快樂的大人。
中年以後,遇見人生的困頓,或是承擔起照顧的責任,也都能清楚記得自己的本心,無憂無懼。
「我的身邊只有崩壞的成人,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我要怎樣才能長成一個『大人』呢?」
「如果從來沒有被愛過,又該如何去愛人?」
在演講活動中,我常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次又一次。也許有人聽見的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大人」、「從來沒有被愛過」,我聽見的卻是「我要長成一個大人」和「我想去愛人」。不管我們曾經怎樣被對待、被傷害,長大以後,都有機會翻轉自己的命運,都會有著幸福的想望。
我遇見過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男人,從幼年到童年,遭到一群成年人的惡待,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恐怖與毀壞,而他的家人並沒有譴責或控訴,他們默許了那些暴行。小男孩長大了,他奮力掙脫噩運,與過往正面對決,雖然沒有人為他討回公道,將加害人繩之以法,他卻不再恐懼,也不再自責了,他知道自己沒有錯,那些人毀了他的前半生,不能再毀掉他的後半生。
「你是怎麼活下來的?」我問。
他沉吟片刻,輕聲回答:
「我還是遇到過,一些好人;還是發生了,一些好事,我就是靠著這些,活下來的。」
他說話的速度很慢,有點遲緩。因此,每個字都那麼深重的敲在我心上。
不只是他,我相信許多人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我們若不曾被敲碎,是否就該成為那一抹暖色、一腔熱情與一貫的溫愛?伸出雙手,牢牢接住在絕望中不斷墜落的人。
不曾被愛過的人,又該如何去愛呢?人生是一場學習,愛也是。
如果我們能學習數學、天文、地理、歷史、化學、語文、哲學、藝術、音樂,為什麼不能學習愛?
沒有被愛過,所以不能好好愛,在我看來只是藉口,因為我們都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決定未來。
我們可以好好愛,可以好好過生活,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人生上半場,承擔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意志──以父之名、以母之名、以家族之名──我們不知不覺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失去自我意志的人生,充滿困惑,於是,學會了推託、尋找藉口,最終成為得過且過的中年人、怨天尤人的老年人。我們不知道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貴重的意義;我們與自己非常疏遠陌生;我們以為別人追求的就是自己的想望。許多努力都顯得徒勞;許多關係都可有可無,回首人生,只剩下虛無感傷。我們就這樣浪費了人生,虛擲了情感。
背棄了最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以我之名》不只是一本照顧者之書,也不只是中年之書,而是寫給自己的書。當我們召喚自己,一起踏上未來之途,才真正擁有了永恆的靈魂伴侶。
【預購】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知日謙
Regular price $28.00開始試著給自己一點退路,把人生換成生活,
感受細節中的好壞善惡:把自己縮小,用渺小的眼睛看著這個世界——
或許現實生活中無法事事讓人如意,時而沮喪、低潮、厭世,人卻必須活著,
而幾句溫暖的文字卻能讓人感受希望與勇氣!
Instagram人氣作家「知日謙」就是這樣,透過他手中的筆手寫出一句句的感人肺腑的短語,將「手寫」的溫度,力透紙背,字字戳心!
名人推薦(按姓名筆劃順序)
古柏(作家)、忘遇珍(網路作家)、刷比(插畫家)、彼岸的鹿(作家)、林予晞(演員、攝影師)、柏森(作家)、秦旭章(守夜人樂團團長 / 作家安眠巫師)、游知牧(作家)、愛瑪(作家)、樹菜(作家)真情推薦!
「如果日子像地獄,大家還願意活著嗎?」
知日謙的文字,記錄視線所及的一切:
時而感動美好、時而心生畏懼。
無論喜歡厭惡,都反反覆覆地在日子裡萌芽,無可避免、也無處可逃。
開始試著在永恆守護光芒,向著它追討溫暖;
開始試著在下了雨的夜裡尋找星星,閃爍一點孤獨;
開始試著讓自己認識世界的黑暗與明亮。
***
全書收錄50幾篇全新創作散文,
關於分享平凡日子的生活瑣碎、心情;
偏執的言論、信仰;傲嬌的自我價值、堅持、信念;
進來聽一首歌、寫一點字、看一段故事、嚐一口人生。
#平凡日子的鹼性離子水:生活的瑣碎、心情分享
#偏激厭世的礦泉水 :偏執的言論、信仰
#傲驕骨子的生理食鹽水:傲嬌的自我價值、堅持、信念
#動人心弦的白開水:不強求的態度,順其自然地前進
從讀者的煩惱到傳遞出正面的鼓勵、負面到讓人深有同感的文字,句句戳中人心的日常心聲。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知日謙
知日謙,寫字的人。
習慣道早安、習慣做夢、習慣溫柔。話多成性,用寫的似乎會少一些,最理想狀態是希望世界因為自己有一點點改變。
過去曾合作新光三越母親節檔期、金馬奇幻影展、法雅客、富邦藝術基金會、球類競賽等周邊、及各式手寫設計等。
相關著作:《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連毫米時分之間的情緒都將細細描述,無論是一場婚禮、一個聚會、一頓早餐、一次舉杯、一個擦肩,知日謙都無法、也難以簡單帶過;他的文字像淡藍色的電影底片,像90年代的日劇,像一些最終結局不知去哪的歐洲電影,畫面有點復古,環境音有點遙遠;許多說不清的情緒在一層紗後面隨風飄動;濃烈的情感一旦說清楚便無處可去,那些承受不起的重量,就用細細淡淡、沙子一般的文字帶走;那些因為書寫而撐下來的日子幻化為冊,現在在頂樓隨風翻頁、曬著太陽,邀請大家曬曬自己、曬曬心裡那些許久沒開窗的小小房間們。
粉色裡透出黑墨,日子與想像走出不同的向度。在知日謙的文字裡,細碎的事物被塑形成一段可被輕易觸碰的知覺。這是一股寧靜之中正在滾動的力量。
「 在偏激與柔軟的觀察中,知日謙的文字替你悄悄滲透了毛細孔裡還沒說清楚的語彙。」
在盲從與不跟上之間
理解跟誤會之間
懷疑跟肯定之間
找與被找到之間
也許想哭是因為
被知日謙同理同類正在經歷的辛苦與冷眼旁觀這一切荒謬生活的細微觀察。
【預購】筷:怪談競演奇物語◎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瀟湘神、陳浩基 (譯者:Rappa)(繪者:安品anpin)
Regular price $32.00臺港日作家跨界聯手創作!
邀請生者前往地府的新娘──
日本、香港和臺灣,三起發生在異國的怪談,
如何因一名妓女的犯罪告白,彼此糾纏?
身在「罪孽」的漩渦中,人又要怎麼戰勝命運?
|恐怖、哀愁、懸疑、救贖、未來──五種章節滋味
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瀟湘神、陳浩基
跨國合譜出獻給當代讀者的長篇怪談組曲
|日本、臺灣及香港鬼才大顯身手
日本本格推理大獎/三津田信三
台灣角川輕小說大賞/薛西斯
倪匡科幻小說獎/夜透紫
金車奇幻小說獎/瀟湘神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陳浩基
打造一場以怪談過招的「筆」武大會!
|《如幽女怨懟之物》旅日插畫家安品anpin操刀繪製異色封面
Faker冒業 科幻推理評論人及作者
月亮熊 小說家
邱常婷 作家
星子 作家
崑崙 殺人系小說家
楊勝博 文學評論家
蝴蝶Seba 療傷系作家
謝金魚 歷史作家
寵物先生 作家
──毛骨悚然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那是一雙輾轉流落各地的筷子,
數十年間,處處引發了「怪異」……
日本,少女見到同學於午休時將竹筷插在飯上,合掌對「筷子大人」許願。儀式共八個步驟,要執行八十四天,神明若同意相助便會前來通知,但記住千萬別被祂「找到」;臺灣,少年頸上掛著懸有一雙珊瑚筷的銀鍊,筷中寄宿唐朝仙君,據說可以帶來幸福姻緣;香港,男男女女都在水潭邊放上一碗腳尾飯,詛咒討厭的人到地府吃鬼新娘的婚宴。
之後,人們的願望一一實現,有情人終成眷屬,憎惡的人如願消失。
然而,願望成真的「代價」究竟是什麼,又是「誰」在付出呢?
日本少女作起被追殺的噩夢、臺灣少年成雙的筷子不吉利地消失了一隻,香港鬼新娘化成網路世界的怨靈。而在某個我們不知道地點、不知道時間的幽暗房裡,一名妓女正對恩客傾訴自己的人生,那是殺人犯的犯罪告白,也是一個受到了不知來自何處的力量所詛咒的奇妙故事……
其中,與一雙「筷子」息息相關……
本書收錄五則連作短篇〈筷子大人〉、〈珊瑚之骨〉、〈咒網之魚〉、〈鱷魚之夢〉、〈亥豕魯魚〉──這些故事源於臺灣發起的跨國接龍企畫。臺港日作家應邀創作在地都市傳說及懸疑故事。五人同台競演,頻出奇招,揉合恐怖、愛情、推理、幻想元素,驚喜織就出環環相扣、詭譎傳奇又難以預料的長篇怪奇物語。
|作家後記節錄
這次接到來自台灣的創作委託,而且還是我最喜愛的怪奇短篇,甚至還有臺灣及香港的作家一同參加,彼此在創作的舞台上共演關於「筷子」主題的故事,在在讓我萬分期待。
──三津田信三
在各位厲害的前輩面前,我還能發揮怎樣的懸疑恐怖呢?我決定逆向行駛,放棄筷子的陰森恐怖傳說,選擇其作為工藝品的精緻面向,以及「成雙成對」的祝福意象,書寫從美麗墮落成醜惡不堪的恐怖……有些部分明明是自己起的頭,我卻屢屢為他人之筆發出驚呼「真相竟然是這樣子啊!」真是天衣無縫的精采,甚至覺得拙作也因此而增色,我從未體驗過這樣的創作。
──薛西斯
難得三地作者共演,我一開始就決定故事中一定要加入香港本地的傳說和特色。不過香港在我心目中,是個Cyberpunk屬性高於鬼怪屬性的都市,許多鬼怪傳說都已經流逝,不然就是面目模糊。在尋索本地怪異傳說的同時,又要思考可以配合企畫特色的元素,還真是傷腦筋。最後選了香港人都很熟悉的新娘潭傳說。
──夜透紫
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說接龍,之前的經驗中也發生過「作者各自援用的元素,在作者們的意料外偶然吻合並產生意義」,彷彿作者背後還有更宏大的手在編織故事;故事脫離作者的手,反過來咬住作者,使作者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難道我們背後還有個更高次元的小說家嗎?有了這幾次的經驗,我不禁產生這種妄想。
──瀟湘神
或許這便是接龍小說的醍醐味,每一篇章明明獨立,卻又彼此關連,明明人物相同,印象上卻又有些微差異。這是一道跨國的Fusion料理,將西瓜放進章魚奶油濃湯 看似格格不入,但也許有人會喜歡那股獨特的風味哩。
──陳浩基
|各界回響
儘管是分進合擊的短篇連作,作家們之間相對缺乏橫向溝通,然而或許是因為選題、大宇宙意志或是後家有意承接前家的關係,在篇章與篇章之間仍可看到巧妙的、在共通創作元素之外的主題共鳴……在電腦上讀完最後一篇定稿的那一個剎那,我覺得故事尾聲的場景像極了對這本小說本身的隱喻……站在海景第一排的我,在欣喜之餘,也默默地微感與有榮焉。
──路那(節錄自本書解說)
本書不僅是有共通主題的創作競演,更是考驗作家們「接招」能力的創作接龍。從現實到網路,從鄉村至大都會,從都市傳說跨到民俗社會學,作家們得一面殫精竭慮,發展出獨特的世界觀,另一方面還得挖掘前一棒「漏寫」的部分,見縫插針。四面八方的觀點融入下,匯聚成本書完整的「筷子」世界──作家們爭奇鬥豔的結果,成就這部眾志成城的佳作。
──寵物先生
驚悚、神祕、絕美,而且融合了各作者的特色與魅力,將主題發揮到極致,令人沉醉!
──月亮熊
給阿基米德一個支點,就能移動地球。如果給五位作家一個都市傳說,能玩轉出什麼炫目花樣?跨越台日港,從遠古神話到近代都市傳說,結合鄉野奇譚、現代鬼話、家族恩怨、荒廢的小學校舍與命運的糾葛,讓筷仙箸神的傳說成了作家競演的華麗舞台。來吧!一起翻開書頁,成為揭開故事序幕的天選之人。
──楊勝博
|出版、插圖及設計的幕後故事
關於書:《筷》的起點醞釀自編輯、評論家及作家,最初僅想邀請多位作家共同創作,後來逐步從臺灣跨向國際,集結臺灣、香港及日本共五位作者共襄盛舉。前三位作家以「筷子」為題發展故事,並加入「神祕要素」(就留待讀者品味),後兩位作家則以「接龍」承接前三位故事來演繹情節,一同編織出五則物語構成的華麗長篇小說。
關於插圖:插畫家安品讀完五個故事,拆解並繪製出藏有數個故事關鍵元素的作品,中間的兩位主角究竟是「誰」呢?也是安品獻給讀者的謎題,每讀完一篇都歡迎回頭翻閱,也許將有不同的詮釋和答案。
關於設計:安品的插圖元素飽滿,書名標準字若不帶著氣勢,視覺上不容易占有一席之地,而《筷》一書的關鍵字可說是「筷」與「魚」二字,設計師高偉哲依此作出「筷中有魚」的標準字,和插圖保持張力拉鋸,簡單巧妙的安排邀請讀者品味。希望《筷》不僅有精采故事,插畫及設計的「競演」也讓您願意將書收藏在書櫃中。
三津田信三(Mitsuda Shinzo)
二〇〇一年以《忌館:恐怖小說家的棲息之處》出道。喜愛恐怖小說、電影。知名系列代表作是精采融合推理及恐怖的民俗學偵探刀城言耶系列。除了本格推理小說,也書寫貼近年輕讀者群的輕推理,取材領域多元,廣受不同年齡層讀者歡迎。著作等身,多次入圍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本格推理大獎,一〇年以《如水魑沉沒之物》獲得第十屆本格推理大獎。
薛西斯(Xerses)
臺灣作家,創作類型跨推理、武俠、奇科幻,二〇一三年以《托生蓮》獲角川輕小說大賞銅賞出道,次年武俠小說《不死鳥》獲獎,一五年以推理小說《H.A》入圍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本作獲評論家詹宏志及版權經紀人譚光磊正面評價,日本評論家玉田誠更稱是「肩負推理小說歷史進程的傑作」。近年著有結合線上虛擬實境的懸疑小說「魔女的槍尖」系列。
夜透紫(JeTauZi)
香港作家,跨文化研究碩士的愛貓人,擔任過兒童電視遊戲設計師、手機遊戲劇本作家。喜歡創作,不拘寫作類型,風格幽默輕快,深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二〇一一年以「漢字」主題的奇幻小說《字之魂》獲台灣角川輕小說大賞銅賞,著有推理小說「小暮推理事件簿」系列、《二次緣古物雜貨店》、恐怖小說《人臉書》及翻轉日系RPG傳統設定的輕小說《第一次變魔王就上手》。
瀟湘神( Xiao Xiang Shen)
臺灣作家、實境遊戲設計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長期耕耘民俗學與妖怪文化議題。二〇一二年以從塗鴉文化發想的「大臺北繪卷」獲角川輕小說獎短篇組銅賞、一四年獲金車奇幻小說獎。著有日治時代為背景的妖怪小說《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和多位作家合著時代小說《華麗島軼聞:鍵》、《說妖》,及臺灣妖怪考察書籍《唯妖論》,同時是實境遊戲〈城市邊陲的遁逃者〉、〈金魅殺人魔術〉原案,亦和政府合作文化推廣活動。
陳浩基(Chan Ho Kei)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海外成員。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香港文學季推薦獎得主。作品《13.67》獲得二〇一七年度日本「週刊文春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及「本格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兩大推理排行榜冠軍,為首次有亞洲作品上榜。另著有推理小說《遺忘.刑警》、《網內人》、科幻小說《S.T.E.P.》(與寵物先生合著)、《闇黑密使》(與高普合著)、奇幻小說《大魔法搜查線》、《氣球人》、《山羊獰笑的剎那》等多部作品,最新作品為短篇集《第歐根尼變奏曲》。
譯者簡介
Rappa
日文系畢,現於軟體相關業擔任翻譯,家有愛貓玳瑁一隻。
翻譯本書三津田信三篇章〈筷子大人〉。
繪者簡介
安品anpin
自由創作者,偶爾翻譯書籍,暫且無所事事。
https://m.facebook.com/riarukk
【預購】美少年的腐歷史:原來我們已經腐了兩千年◎桐生操 (譯者:鍾明秀)(繪者:HAREKO)
Regular price $32.00◆在人類史上,為什麼男性之美令人如此著迷?
◆世界文壇上,有半數以上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或藝術家,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
◆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被視為「高尚之愛」,甚至存在著同性戀軍隊?
◆米開朗基羅每次畫作中的女性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男人體格?
◆莎士比亞的成名作竟是獻給俊美少年的戀愛詩!
◆西方經典文學《追憶似水年華》,法國童話《藍鬍子》的角色原型是來自於同性戀?
◆達文西的學徒都是美少年,甚至連名畫「蒙娜麗莎」都是以少年為模特兒?
◆日本曾將同性之愛融入社會制度中,還發展成神聖的「稚兒信仰」?
◆美國原住民部落,早在被殖民之前就盛行「第三性」公關 !
◆伊達政宗對「小姓」的忘年之戀;武田信玄寫情書向春日源助賠罪?
這些真實的男男戀,有純粹的愛情交流,也有慾望和變態的控制,更有殘酷禁忌的迫害。BL在歷史上的軌跡不只帶來情欲感官上的衝擊,更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
名人推薦
《非普通三國》作者普通人、說書「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基本書坊總編輯邵祺邁
基情推薦
「為你揭開三觀盡毀卻真實無比的愛。」──(《非普通三國》作者 普通人)
「在異性愛打造的歷史霸權中,同性愛如何去構築自己的社交關係呢?臺灣的腐男子和腐女子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吧!」──(「說書 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
「本書羅列歷史上著名的男男愛篇章,甜蜜而酸澀,禁忌且殘忍。」──(男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總編輯 邵祺邁)
桐生操
「桐生操」是堤幸子和上田加代子兩位日本女作家的共同筆名。上田加代子曾於巴黎大學、里昂大學主修法國文學與歷史,在當地結織了堤幸子女士,返回日本後,兩人開始共同創作,陸續著述各種隱藏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而大獲好評。2003年,堤女士因腎功能不全逝世。主要作品包括《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世界惡女大全》、《世界性生活大全》、《世界情死大全》等著作。
繪者簡介
HAREKO
目前是自由插畫的工作者,偶而會做一些平面的設計
但最大的興趣還是在烹飪跟手工的事物上面。
歡迎來雷米記事的粉專玩玩。
譯者簡介
鍾明秀
文化大學推廣部中日筆譯班(29期)進修結業,因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進而自修日文,並取得JLPT日文檢定一級資格。在看了電影《模仿犯》與動畫《十二國記》之後,深深愛上日本小說與動漫。非常喜歡日本的妖怪、傳說、稗官野史,還有一切天馬行空的神奇故事。譯有多本奇幻小說、架空戀愛小說、以及BL漫畫。BL小說翻譯作品有《流浪貓理髮店》(大風文化出版)等,譯作持續增加中,賜教信箱:mingxu526@hotmail.com。
夢幻又稍縱即逝的「少年之美」
BOYS' LOVE(BL)、少年愛、YAOI、JUNE、腐女……儘管這只是一時興起的熱潮,但這些詞彙在日本的報章、書籍等各式出版中,已確實地扎下根基。
要是問少女們喜歡BL的哪一點,答案不一而足。例如,「我討厭看到喜歡的男生跟女生卿卿我我的樣子,但如果對象是男的就可以接受。」或是「為了克服困境而掙扎時,所產生的緊張感與懸念很吸引人」等等……
近年來,社會上重視公民權利的意識急遽上升。但事實上,直到數年前為止,想出櫃宣告自己是同性戀者,都還是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在西洋歷史上也一樣,自從基督教興盛之後,同性戀被視為是毫無生產力的性事,而有一段漫長且備受迫害的歷史。
不過,若再進一步探究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西洋或日本,有些時代同性戀是擁有公民權並光明正大存在的。
例如古希臘時期,少年愛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行為,並盛讚追崇年輕男子健美勻稱的體魄。如同後來的西歐文明將男女戀愛理想化一般,古希臘的人們也將同性戀視為理想的愛情形式。
而日本,在過去也將同性戀稱為「眾道」或「男色」,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社會制度中。戰國武將除了擁有眾多妻妾之外,與稱為「小姓」美少年進行性行為也是理所當然的風尚;在禁止女色的佛門寺院中,僧侶就由稱為「稚兒」或「喝食」的美少年侍奉,讓他們打點身邊瑣事,甚至做為解決性需求的對象。
當時甚至還盛行「稚兒信仰」。中世紀的日本認為「稚兒」是神佛的化身,因此人們認為與神佛化身的幼兒肉體交融,是一件很神聖的事。
不過,西歐自從基督教勢力抬頭,同性戀就被視為罪犯或病人,開啟了它的苦難歷史。之後歷經好幾個世紀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同性戀者才在現今的社會上取回他們應有的權利。
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的哪個國家,同性戀始終存在。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保羅‧魏崙(Paul Verlaine)、亞瑟‧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尚‧考克多(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尚‧惹內(Jean Genet)等名列世界文壇的大文學家,都是著名的同性戀者。
少年之美不屬於男人或女人,或許可以說,是介於兩者間的美。只要稍微偏向任何一邊,可能就會破壞其微妙的平衡,因此是一種處於邊緣上的危險之美……
此外,少年之美也可說是剎那的美。像是日本江戶時代就有這樣的說法:「小姓的壽命最長三年」;《希臘詩文選》(The Greek Anthology)中,所收錄的古希臘詩人斯特拉頓(Strato of Sardis)的詩作寫道:「十二歲如花朵般盛開的少年雖然甜美,卻不如十三歲的少年更能勾起欲望。(中略)十六歲的少年是眾神追求的對象,而十七歲的少年根本輪不到我,只有宙斯才能享受。」
這種時間短暫、如煙火般燦爛的,就是少年之美。猶如曇花一現,在須臾之間夢幻般地消逝。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才會將少年之美,視為既是人生的理想,也是真實的純然美麗姿態。
桐生 操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Regular price $38.00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溝口彰子 Akiko Mizoguchi
大學畢業後,從事於時尚、藝術相關行業,同時以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展開交流活動。1998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接觸了視覺與文化研究計畫的酷兒理論,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即「二四年組」的「美少年漫畫」),並以BL與女性的性別意識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不只是BL論,她也撰寫有關電影、藝術、酷兒領域研究倫理等論文與文章。在學習院大學研究所等許多大學擔任講師。著有《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麥田,2016)。
我們的愛,說不定能改變世界
BL(Boy's Love)是以男性同性的戀愛為中心,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由女性作者創作而成的故事──在年輕世代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近年來,BL一詞的普及程度,就是會使人有這種想法。此外,雖然前面才說過這是由女性創作,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的出版類別,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又和這說法有些矛盾:閱讀BL的男性,特別在年輕世代中是逐漸增加的。我在大學教BL論或大眾文化論時,切實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國民級」的人氣男藝人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募集由自己主演的BL劇本,或是男性偶像團體也時常以接吻來表現成員之間的感情很好,做出BL的表現等等,BL似乎變成用來指稱由(異性戀)男性以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的愛情場面。女性們妄想國內外的偶像或音樂人之間有戀愛關係並進行創作,即所謂「真人同人」的BL(YAOI)同人誌,一般認為從一九七〇年代就存在了,但假如今後積極表演BL的藝人繼續增加,「真人同人」的存在方式或許也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近年來的BL動向,BL同人誌方面不用說,是以妄想少年漫畫或動畫的角色之間有戀愛關係,將這些妄想創作出來的「二次創作」或「動漫衍生創作」為主流;至於以BL為名的商業作品,不只有漫畫與小說,還有廣播劇CD、遊戲、動畫、真人電影、舞臺劇等,如今已是一大娛樂類別。雖說男性的BL使用者正逐漸增加當中,但是漫畫家、小說家、編輯幾乎都是女性,消費者也仍然是以女性為主。可以說,BL是大眾文化中相當稀有,以女性為中心的類別。
當然,演出廣播劇CD與動畫角色的是男性配音員,遊戲的製作人員中應該也大多是男性,至於動畫或真人電影,以導演為首的製作團隊中,就算女性逐年增加,也仍然是男性占大多數。不過,正是因為商業BL業界的存在,使得每個月都有上百本由女性作者們創作的漫畫與小說,以紙本或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才有辦法像這樣發展成不同媒體,男性藝人們「表演BL給觀眾看」的事才會成立。至少在目前的時間點是可以這麼說的。
看過前作《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二〇一五,麥田)的人應該知道,我的BL史觀,廣義上是從一九六一年森茉莉所寫的短篇小說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就我這個重視女性經濟自主與就業率等女權主義問題的人來看,登場於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由商業BL雜誌或出版品形成的商業BL業界,是BL的中心。因此本書的內容,是由我與十名在商業BL出版業界發表過漫畫或小說的職業作者──包含最近暫時沒有發表BL作品的作者在內──的「對談」為主。除此之外,這本「BL進化論」的第二集,還「特別收錄」了三篇與非BL作者(兩名與一組)的「對談」,以及一篇分析文、三篇全新完成的專欄文。
我之所以開始研究BL,是因為發現自己被BL的祖先所拯救。BL的作者與讀者大多數是異性戀女性,但我本身是女同性戀者。在對同性戀的偏見比現代嚴重許多的年代,被稱為「二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在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發表了不少描述美少年之間親密友情與戀愛的「美少年漫畫」、「少年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美少年們大多在變成大人之前就死去,或是最後與女性在一起,成為異性戀中父權的一部分,並不會描寫成年的同性戀者(配角除外)。儘管如此,這些作品對於美貌、中性的美少年之間的愛,仍然是以正面、肯定的態度描寫。多虧了這些作品,我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當時的現實日本社會,在圖書館搜尋「同性戀」時只會找到精神病方面的書籍;演藝人員的「蕾絲邊醜聞」總是被以煽動的方式報導;包含我自己的父母在內,周圍的大人們全都公然地表現出對同性戀的歧視。但也因此在漫畫這種表象中,把同性戀描寫得很美好。我是先培養虛幻的同性戀觀點,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的這個現實的性取向。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留學美國念研究所,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接觸到以酷兒理論為首的學問,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因此開始以BL研究者兼BL愛好者的身分進行研究。在當時,匯集了「少女漫畫」以及以少年漫畫為素材的「動漫衍生創作」這兩大源流的商業BL類別,已經成立好幾年了,而且發展得相當蓬勃。我隨機找了一些商業BL作品閱讀,發現這些故事雖然都是以美男子之間的戀愛為主軸,也就是同性戀愛的故事,但是很多主角卻會強調「我才不是同性戀!」或表明自己有恐同心態(Homophobia),使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話又說回來,都以同性作為戀愛對象了,還要模仿男女的角色分成「攻」跟「受」,這種想法也太侷限於異性戀的觀念……當時的我是這麼認為的。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也經常以強暴戲作為兩名主角的邂逅情境,這部分也使我感到很困惑。在這個時期的商業BL「定型」表現中,並不在乎現實中的男同志,終究是女性讀者們為了逃避「在現實的父權制社會底下必須擔當的女性角色」並以此取樂,讓男性角色演出虛構的愛情故事,這就是BL漫畫或小說這種表象的由來。
關於九〇年代的BL定型分析,變成了我的BL研究中最早的文章(前作第二章的前身)。不過在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儘管女性把自己寄託在美男角色上,藉此享受虛構愛情與性愛的娛樂功能仍然健在,但同時,在故事中探討「假如這些主角生活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就是男同志。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身為同志的他們得到幸福呢?」這類問題的作品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類作品中,雖然會描寫到現實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不過主角們出櫃時,周遭人們的反應,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價值觀,都比現實的日本社會更友善。也就是說,希望主角們過得幸福快樂的作者們發揮誠實的想像力,創作出在現實中可能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的、對同志友善的人群與社會。我將這類作品稱為「進化型BL」。這裡的「進化」有兩種意義,一種是BL類別本身的「進化」;另一種則是給予現實中的人們與社會該如何跨越恐同心態的提示,進而推動現實出現轉變的「進化」。
除此之外,雖然BL的固定套路是在排除女性角色的空間中,讓男性角色們分別扮演「男角(攻)」與「女角(受)」,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改變,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再次出現。而且她們不是像定型作品中經常可見的,只是以舊情人的身分來證明男性主角們「真的是異性戀者」,她們於正在進行的故事中,在性與社會方面都是以主觀意識(主體)採取行動,或者是被描寫成糾葛於身為女性才有的困境之角色。正是因為把「女性特質」放進男性的角色(「受」)中,所以才能從世間普遍抱持的女性特質概念中,做出「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的客觀判斷吧。此外,對深度BL愛好者(包含作者在內)來說,男性主角們是她們喜愛的對象,同時也是她們的代理人。因此,在自己以男性角色活著的故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與女性特質相對的視角。沒錯,一開始「美少年漫畫」刻劃的是在對等關係中摸索的少年,從那個時代發展到九〇年代,男性角色開始分飾「男角」與「女角」並模仿異性戀,這些定型BL作品的出現,不免讓人覺得那是依附在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之下。正因為有這樣的變化,才使得具有自主意識(主體性)的女性角色得以出現,而這乃是其他類別的作品中還看不到的。這些女性角色的表象,可以使在現實中生活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客觀地審視社會結構中的厭女情結(Misogyny),給予我們該如何跨越厭女心態的提示。就這層意義來說,近年的BL當中,「進化型」作品實有增加的趨勢。
當然,商業BL作者中,應該也有原本就意識到恐同或厭女問題的人,也才有人會在BL作品中加入該如何跨越這些問題的提示吧。不過,絕大多數的作者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單純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所愛的自創角色得到幸福,同時也讓讀者看得開心、喜歡上這些角色。正因為作者們很認真地創作BL這種娛樂性作品,所以才慢慢有了「進化型」作品的出現。一言以蔽之,BL在追求快樂時帶有相當積極的潛能。這是BL的強項。
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我與具有這種認知的作者們的「對談」。因此,和一般的訪談不同,而是有如直闖後臺般,把米老鼠布偶裝的腦袋撕開,讓人看到裡面的演員。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看到那部分」,但是在看見後臺真相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事,思考BL的事,對於如今社會認識度如此高的BL來說,應該會有正面的益處,對於喜愛BL的我們來說亦是。我如此相信著,並帶著滿心的愛、敬意與責任感,與數位BL作者展開「對談」。敬請閱讀。
【預購】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葉步榮等
Regular price $31.00葉步榮、陳芳明、顏崑陽、何寄澎、李瑞騰、陳義芝、單德興、張錯、李有成、陳育虹、奚密、羅智成、廖咸浩、劉克襄、向陽、邱貴芬、鄭毓瑜、胡曉真、賴芳伶、李勤岸、張力、吳冠宏、郝譽翔、許又方、楊澤、西西、陳平原、何福仁、何國忠、衣若芬、鍾國強、陳智德、鄭政恆、陳克華、曾淑美、羅任玲、唐捐、楊宗翰、楊佳嫻、許悔之
主編簡介
【預購】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記得或遺忘,哪一種才是幸福?(The Reminders)◎瓦爾·艾米奇(Val Emmich)(譯者:林師祺)
Regular price $29.00美國創作才子瓦爾.艾米奇的首部小說,
結合音樂與暖暖文字,
溫柔寫下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魔幻時刻
你曾經在最悲傷的時候,遇見奇蹟嗎?
十歲的女孩瓊恩,
擁有不尋常的超強記憶力,卻因此而困擾不已。
這年夏天,她和剛剛失去伴侶的哀傷男子蓋文偶然相遇,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這段奇蹟般的友情,以在紐澤西與紐約市為舞台,兩人最愛的披頭四音樂為伴,領著兩人走上一段充滿意外的的療癒之旅──
蓋文如何走出伴侶驟逝的傷痛?
瓊恩如何接受自己的天賦,找到面對人生的解答?
【編輯的話】
「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我那時候忽然這樣想。偶然的一致,說起來也許是到處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我們大半沒有留意到,就那樣忽略過去了。……可是如果我們有強烈追求的心願的話,那可能就會在我們的視野裡,變得可以鮮明清晰地讀出那圖形和意思來。而且我們看到那種東西時,就會驚嘆道:『啊,這種事情居然也會發生。真不可思議。』」──節錄自〈偶然的旅人〉、《東京奇譚集》,村上春樹
在編輯過程中,屢屢想起村上春樹的這段文字。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心情低落時,恰巧聽到了最喜歡的一首歌;突然想起某個朋友時,就恰巧接到對方的電話……《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的故事,就是關於在最痛苦的時候,恰巧出現的那個人。他陪伴你度過最黑暗的一段時光,而最美好的事情是,在對方拉你一把的同時,你也同時成為了對方的力量。
這是個能讓人想起生命中散落的小小奇蹟的小說。希望看完書後,你也能低頭細看,對那些讓日子隱隱發光的神奇時刻會心一笑,甚至有機會,成為能握住他人雙手的那個人。
【關於書名】
瓊恩和蓋文決定一起搭檔寫歌,就像披頭四的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因此瓊恩幫兩人取了可愛的綽號:「海象」出自約翰‧藍儂的歌曲〈我是海象〉;「黑鳥」則出自保羅‧麥卡尼的〈黑鳥〉。
【封面設計與裝幀】
書裡十歲的瓊恩古靈精怪、可愛極了,因此以充滿童趣的插畫,帶出小說個性。「海象小姐」瓊恩聽著音樂、抱著心愛的吉他,「黑鳥先生」蓋文則輕巧地停在她的右肩上。印工上以美術紙雙特色印刷,搭配略帶玫瑰金質感的中英文書名燙金。
各界好評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4.6星感動好評.版權銷售14國.紐約郵報必讀選書
甜美得令人心痛、出乎意料又刻畫入微……不論作者是否有意,讀完這本書之後,會讓人覺得生命本身、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比想像中更美好。——寇克斯評論
艾米奇成功捕捉了瓊恩與蓋文兩位主角的聲音。這位演員與音樂人,現在可以驕傲地為自己加上「作家」這個頭銜,這本古靈精怪又十足感人的小說,令人忍不住一直讀下去。——圖書館期刊
迷人的出道作……艾米奇令人聯想起尼克・宏比,避免了虛假的夢幻甜蜜,成功道出了一段不可思議友情之間的魔幻時刻。——國家圖書評論
這本溫暖又成功的小說,艾米奇成功展現出創意的魔法。——赫芬頓郵報
迷人、原創、充滿同理心與缺憾。讓人以全新的眼光檢視生命路程中,相遇的人們如何互相療癒、並踏出新的一步。——水瓶週報
充滿娛樂性、後座力十足的小說。——澤西期刊
這本溫暖可愛的小說令人聯想起電影《小太陽的願望》,讓你時而大笑、時而流淚,但大部分的時候,臉上都掛著理解的笑容,因為我們都懂生命中的那些起起落落,以及人類堅持不懈的美好靈魂。——亞馬遜讀者
瓦爾.艾米奇 Val Emmich
1979年生,才華洋溢,身兼演員、錄音師及作家等多重身分,曾演出由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及滾石樂團主唱米克.傑格合作的影集 《Vinyl》、美劇《如果還有明天》(The Big C)及《醜女貝蒂》(Ugly Betty)中角色。被紐約郵報譽為「文藝復興男」。
出過許多專輯,並以專業錄音師的身分獲獎肯定,被媒體譽為全紐澤西最棒的詞曲創作人之一。本書是他的第一本小說。
目前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定居於紐澤西州澤西市。
valemmich.com
twitter.com/valemmich
譯者簡介
林師褀
法文名是J開頭,但,約翰.藍儂不是我最愛的歌手。
政大英文系。曾任報社編譯、記者。跨入譯界以來,穿梭不同時空,體色各色人生。譯作有《後窗的女人》、《窒息過後》、《消失的夢田》、《被拒絕的勇氣》、《愛呀X美啊X人生哪》、《如何當個巴黎女人》、《史蒂芬金的十四張牌》、《男孩裡的小宇宙》、《書店怪問》、《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法國女人不會胖》等。
【預購】SOTUS·S 一年生2:心的選擇(下)◎BitterSweet
Regular price $24.00終於有了發揮專長的機會,工作上看來是一切順利,
然而與龔朋之間,卻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
龔朋注意到了。
即便與學長待在同一個空間,看著學長認真工作的模樣,
但是在感受上,卻沒有靠得比較近。
他明白亞提特學長相當在意別人的眼光,
因此他只能努力,想盡方法讓彼此的距離不要被拉遠。
兩人依舊深愛對方,只是內心卻難免各自不安,
他們彼此都希望心愛的人能過得幸福,
可當感情路上出現大大小小的阻礙時,
龔朋與亞提特牽著的手,是否夠緊?
是否,足以一起撐過這些風雨……
本書特色
最具話題性的耽美劇《一年生》,眾所期待的原著續集!
當生活改變,人亦會隨著環境改變,但……
愛情,是否能堅定不變?
【預購】SOTUS·S 一年生2:心的選擇(上)◎BitterSweet
Regular price $24.00一個,則成了職場上鮮嫩的小菜鳥。
如今已是彼此心靈支柱的兩人,將各自面對新的開始。
亞提特要挑戰的,是他未曾經歷過的社會試煉,
對於不熟悉的部門工作、不熟識的公司前輩,
他戰戰兢兢努力適應的同時,也體會到校園與職場間的差距。
相較之下,龔朋的值星官長之路幾乎可說是一帆風順。
一個帥氣迷人又親切的超人氣學長,
讓新生們總是樂於參與活動,甚至……還有學妹芳心暗許。
然而龔朋並不是沒有煩惱。
因為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強大起來,成為學長的依靠。
雖然兩人親密依舊,學長也還是時常被他逗得臉紅,
可在生活產生改變的同時,
他們堅定的愛情,亦不得不開始接受考驗……
本書特色
最具話題性的耽美劇《一年生》,眾所期待的原著續集!
當生活改變,人亦會隨著環境改變,但……
愛情,是否能堅定不變?
BitterSweet
白天專心寫作,晚上喜於閱讀。
當她感到沮喪的時候,巧克力總是能夠幫她心情愉悅起來。
身為一個愛幻想的女孩,她相信她並不是唯一。
如果喜歡她的話,可以加入她的粉絲頁 (Join her fanpage):BittersweetBoyslove,與她交流。
粉絲頁: www.facebook.com/BittersweetBoyslove/
【預購】SOTUS一年生:魔鬼學長與菜鳥學弟(下)◎BitterSweet
Regular price $22.00甚至於不想看到學長和別人打鬧。
他知道,這種感覺,名為「占有欲」。
校外迎新時,龔朋終於忍不住,
將有著特殊意義的齒輪項鍊,交給了亞提特。
雖然還不確定內心真正的答案,
但對他而言……亞提特學長比誰都特別。
亞提特感到相當不知所措。
在知道齒輪的含意後,他完全不知該如何面對學弟。
他實在不知道兩人現在究竟是什麼關係,
可他又不敢開口詢問──
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本書特別加收番外小冊《SOTUS Special Mini Novel》完整內容。
本書特色
網路爆紅耽美偶像劇《一年生》原著小說
原著+番外小冊內容一併完整收錄!
優等生忠犬學弟×反差萌傲嬌學長
這個學弟怎麼老愛跟自己作對啊?!(青筋)
「編號0062,又是你!」
一個不容小覷的大一學弟,槓上了強悍嚴厲的大三學長,
這場對決,誰贏誰輸?
【預購】SOTUS一年生:魔鬼學長與菜鳥學弟(上)◎BitterSweet
Regular price $22.00而值星官長亞提特現在既憤怒又苦惱。
身為負責新生訓練的總指揮,他理應有威嚴的形象、高壓的氣魄,
他說東,學弟妹們就不敢往西!
……但這個編號0062的學弟是怎樣,竟敢三番兩次挑釁自己!
龔朋是同學們的超級英雄,但卻是值星官們的眼中釘。
因為他在新生訓練第一天就公然挑戰了值星官學長的權威,
甚至放話要把值星官長亞提特搶回家當老婆!
一個是人人懼怕、強悍嚴厲的魔鬼學長,
一個是樣樣優秀、仗義執言的菜鳥學弟,
衝突,反而導致他們對彼此印象深刻。
在逐漸了解對方後,他們的關係,開始有所轉變……
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本書特色
網路爆紅耽美偶像劇《一年生》原著小說
原著+番外小冊內容一併完整收錄!
優等生忠犬學弟×反差萌傲嬌學長
這個學弟怎麼老愛跟自己作對啊?!(青筋)
「編號0062,又是你!」
一個不容小覷的大一學弟,槓上了強悍嚴厲的大三學長,
這場對決,誰贏誰輸?
BitterSweet
BitterSweet白天專心寫作,晚上喜於閱讀。
當她感到沮喪的時候,巧克力總是能夠幫她心情愉悅起來。
身為一個愛幻想的女孩,她相信她並不是唯一。
如果喜歡她的話,可以加入她的粉絲頁 (Join her fanpage):BittersweetBoyslove,與她交流。
粉絲頁:www.facebook.com/BittersweetBoyslove/ (做成QR code)
【預購】他在清明來看我◎larza(譯者:璟玟)(繪者:小黑豹)
Regular price $28.00可這些都不成問題,最大的問題是──
Mez已經死了。
原本,當鬼的生活很孤單,
沒有人看得到他、和他說話,也無人祭拜他。
直到某天,Mez的墳前來了個小男孩。
男孩以糖果當供品簡單祭拜了這陌生的墳墓,
這貼心的舉動,溫暖了Mez寂寞的心。
他開始期待每年的清明節,期待男孩的到來,
在發現自己喜歡上對方後,隔年Mez更發現,
原來男孩竟看得到他,還能聽見他說話!
這奇妙的友誼,一直持續到多年後男孩長大,
男孩在某年的清明,開口詢問Mez願不願意與他同住。
Mez完全不懂,為什麼……他要邀請一隻鬼同居?
本書特色
由人氣男星Singto、Ohm領銜主演的同名泰國耽美劇原著小說!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他們也是。
只不過,是在清明節……
一個孤獨鬼魂,愛上了唯一會來祭拜他的人類男孩,
這場單戀,有迎來曙光的一天嗎?
larza
larza是個充滿想像力的女孩。過多的想像力讓她喜歡使用文字而非述說方式將她腦中的故事一一說出。喜歡的話可以追蹤她的粉絲頁:www.facebook.com/Soracabbage/
【預購】黑鳥不哭(Sing, Unburied, Sing)◎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譯者:彭玲嫻)
Regular price $28.00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蔡佳瑾,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際溫柔推薦
歐巴馬│瑪格麗特‧愛特伍│馬龍‧詹姆斯│傑森‧雷諾茲│
安‧派契特│阿亞娜‧梅錫斯│喬伊斯‧卡洛‧奧茲│伍綺詩
名人好評
「這本令人痛徹心扉的小說深入挖掘美國尚未被埋葬的噩夢核心。」──瑪格麗特‧愛特伍
「震撼人心。強而有力的捕捉鬼魂,一段人物啟程後就不曾離開的公路旅程,一部刻骨銘心的偉大史詩。」──《七殺簡史》作者,馬龍‧詹姆斯
「講述愛與家庭的詩意故事,潔思敏‧沃德又一傑作。」──新任青年文學國家大使,傑森‧雷諾茲(Jason Reynolds)
「《黑鳥不哭》在昔日的不公與今日的絕境之間建立起明晰的聯繫。我是潔思敏‧沃德作品的超級粉絲,本書證實沃德果真是當今美國數一數二的作家。」──安‧派契特
「《黑鳥不哭》是一部顛覆想像的公路小說,一個炙熱的家庭故事。沃德的這本令人難忘的小說重返其處女作所刻劃的密西西比鄉間,橫跨古今,抒情而具震撼性,令人沉醉。」──《海蒂十二族》作者,阿亞娜‧梅錫斯
「閱讀《黑鳥不哭》,你會感覺到歷史的龐大重量,以及在這龐大重量面前堅持不屈所需的龐大力量。對於深信奴隸制度與種族隔離制度的陰影已然遠去,以及認定舊日的鬼魂可以輕易安撫的人,這本書絕對是刻不容緩立即閱讀的書。」──伍綺詩
「這是一部優美、動人、充滿野性而溫柔的小說。」──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得主,喬伊斯‧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
國際評論
「《黑鳥不哭》敘述結構優美,讀來讓人心痛得屏息。這部小說透過對生者與亡者的想像,從公路通往一個更龐大的故事,即作為一位美國人生活在此刻與數十年前南方鄉間的意義。從年邁慈祥的外祖父到有靈異體質蹣跚學步的梅可娜,無論生者或亡者皆面臨著種族主義、希望和歷史的永久印痕。」──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審評語
「在令人窒息的貧困、種族主義、毒癮和監禁構成的淒涼景象中,沃德抓住了那些美麗、溫柔和頑強的時刻。」──麥克阿瑟天才獎評語
「沃德以華麗的語言肌理挖掘歷史的層次,最後終結於不尋常的合聲。」──BBC
「沃德的文風抒情,時而是公路小說,時而是鬼故事。她以詩意的方式討論美國南方尚未完成的大業。」──《大西洋月刊》
「一段看似簡單的旅程變得越來越艱難,這本書流暢地穿梭在現在和過去之間,漸進式地揭示種族差異的創傷組成了這個混血家庭。」──《時代雜誌》
「一段強勁的旅程,沃德細膩精準的掌握自然與超自然的觀察以及抒情的細節,她再次講述了一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仔細傾聽的故事。」──《歐普拉雜誌》
「抒情又強悍,沃德精練的語言緊緊地抓住書中人物艱困的生活、彼此間問題重重的關係以及他們在精神上的深度。」──《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
「《黑鳥不哭》的筆調承襲了左拉‧尼爾‧赫斯頓和福克納,以及童妮‧摩里森。」──《紐約客》雜誌
「這本書是《林肯在中陰》加上《寵兒》。」──《華盛頓郵報》
「這是繼藍肯(Claudia Rankine)的《公民:美國之歌》(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之後最棒的一本小說。」──Lithub文學網站
「《黑鳥不哭》是一首充滿愛與悲傷的黑暗燦爛曲子。彷彿是奧德賽遇上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遇上威廉‧福克納和童妮‧摩里森,這些難以言喻的東西都是潔思敏‧沃德所創造。」──美國獨立書商協會
「書中每頁的文字都和鬼魂及文學緊密環繞,生死的界限像煙和沙子不斷變化。這種南方的哥德氛圍讓人想起威廉‧福克納和芙蘭納莉‧歐康納。」──《娛樂週刊》
「震撼人心……帶有童妮‧摩里森和荷馬《奧德賽》的況味。」──《波士頓環球報》
「這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數十年來發生的犯罪及挫敗密不可分。喬喬望著院子想:『樹枝上全是滿的,滿滿的都是鬼,三三兩兩,一路到頂,到羽毛似的樹葉上。』這就是這個國家受困的自由樹。」──《華盛頓郵報》
「在這本豐富而孤寂的小說中,沃德讓死者唱歌。這是場葬禮。」──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對美國歷史最有力的詩意批判。」──《衛報》
「沃德筆下的人物擁有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令人著迷。」──《泰晤士報》
「一部關於種族、愛與歷史的小說,讓人難以忘懷。」──《ELLE》雜誌
「《黑鳥不哭》藉由儀式和歌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填補了我們永遠無法填補的創傷,以及那些難以述說的真相。」──Buzzfeed
潔思敏‧沃德 (Jesmyn Ward)
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目前於杜蘭大學擔任創意寫作副教授,著有小說《Where the Line Bleeds》及《Salvage the Bones》,後者榮獲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並入圍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獎及戴頓文學和平獎最後決選名單。非虛構作品包含為《紐約時報》編輯的暢銷文集《The Fire This Time : A New Generation Speaks About Race》,以及回憶錄《Men We Reaped》。《Men We Reaped》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及赫斯頓•萊特獎決選名單。2017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2018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目前與家人居住於密西西比州。
沃德是第一位獲得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女性。在頒獎典禮上,她提到自己因身為一位黑皮膚的作家,過去她的作品屢遭拒絕的理由是其故事缺乏普世性,然而,她接著說:「你看著我,以及那些我所鍾愛的人——窮人、黑人、南方的孩子們、女人與男人——你便彷彿看見了自己。你看見了你的哀傷、你的愛、你的失落、你的遺憾、你的喜悅、你的希望。」
《Salvage the Bones》及回憶錄《Men We Reaped》即將由時報出版。
譯者簡介
彭玲嫻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諾丁罕大學英語研究,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肄業,曾任前新聞局《光華畫報雜誌》(今外交部《台灣光華雜誌》)英文編輯、《解讀時代》雜誌主筆,譯有《盲目》、《同名之人》、《凜冬將至》、《大地三部曲》等書。
【預購】浮生六記(一函五冊)◎沈復
Regular price $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