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親愛的三毛(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7.00從遙遠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隨波逐流,也不詮釋人生,只做生活的見證者。
她是我們心中浪漫、灑脫、真性情的永遠的三毛,永恆的傳奇。
《親愛的三毛》是三毛與讀者交流的書信集。在這些書信中,三毛敞開了自己真摯的內心,為年青的讀者在學業和感情道路上遇見的種種問題指點迷津,幫助他們去戰勝成長過程中的迷惘和痛苦。在三毛看來,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或許人與人之前豎起的高牆能夠成為透明,或許不必那麼晶瑩透明,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送你一匹馬(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7.00從遙遠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隨波逐流,也不詮釋人生,只做生活的見證者。
她是我們心中浪漫、灑脫、真性情的永遠的三毛,永恆的傳奇。
《送你一匹馬》是三毛落腳台北後的一些記錄,內容龐雜,有遊記,有給學生的回信,當然更多是對人生的體悟,與前幾本書的創作風格很不相同,字裡行間是對生命中深沉的思索,是對家人和朋友滿懷的愛。三毛愛馬,愛那交織著雄壯、神秘與生命力的形體,也愛那不輕易為人駕馭的自由魂靈,她很想大大方方地送世界上每一個人一匹馬,養在心裡、夢裡、幻想裡,扮作夢幻騎士,與馬兒一同走遍靈魂的每個角落。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夢裡花落知多少(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8.00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
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作品中极沉重的一部,荷西的突然离世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行文中平静的语调掩藏不了死别的伤痛,而哀恸过后的坚强,让这位深情女子更加美丽。加纳利的月光清明如水,星星很淡很疏,群山如巨兽般守护着荷西;台北的夜空中,那些十彩流丽的霓虹灯,兀自照耀着孤寂的三毛。命运无常,却也让三毛懂得,一个人的爱有多深,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作者簡介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溫柔的夜(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8.00從遙遠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隨波逐流,也不詮釋人生,只做生活的見證者。
她是我們心中浪漫、灑脫、真性情的永遠的三毛,永恆的傳奇
《溫柔的夜》中的十六篇散文,主要記述了三毛在加納利群島的生活,和瑞士來的小學教師一道拾荒,與流浪的日本青年成為至交好友,祭奠安眠於公墓而素未謀面的故鄉人,在酷熱的西非為荷西艱難地討薪水……她遍閱人情冷暖,慨嘆生活不易。然而想到守護著自己的一個個天使,三毛不再悵然,眼裡有的只是似水的溫柔,溢於筆端的依然是對大千世界的殷切觀照。
作者簡介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稻草人手記(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7.00★流浪文學經典 暢銷三十餘年熱度不減
★與荷西傳奇愛情的見證 喚起萬千人心中的撒哈拉之夢
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在適應了撒哈拉大漠枯燥、單調的生活之後,她重新提筆寫作,記錄與荷西苦中作樂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異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帶的動盪局勢……十幾篇質樸的散文,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傾倒了全世界的華文讀者。
作者簡介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撒哈拉的故事(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8.00★流浪文學經典 暢銷三十餘年熱度不減
★與荷西傳奇愛情的見證 喚起萬千人心中的撒哈拉之夢
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在適應了撒哈拉大漠枯燥、單調的生活之後,她重新提筆寫作,記錄與荷西苦中作樂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異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帶的動盪局勢……十幾篇質樸的散文,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傾倒了全世界的華文讀者。
作者簡介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雨季不再来(簡體)◎三毛
Regular price $18.00從遙遠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隨波逐流,也不詮釋人生,只做生活的見證者
她是我們心中浪漫、灑脫、真性情的永遠的三毛,永恆的傳奇
《雨季不再來》收錄了三毛17~22歲發表的作品。當三 毛還是二毛的時候,她是一個逆子,追求每一個年輕人自己也說不清的那份情懷,用文字記錄下思想上的迷惘與感傷。然而歷經十年數不清的旅程,無盡的流浪和情感上的坎坷之後,她終於醒悟到了這一段日子並非虛度,而是讓她成為了一個對凡事有愛、有信、有望的三毛,造就了她的浪漫與真性情。那交錯著甜蜜傷感少年心事的雨季雖然漫長,卻總有一日,可以穿著乾燥的黃球鞋踏上充滿陽光的大道。
作者簡介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因為學不會寫「懋」字,就自己改名為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快樂與疼痛都夾雜其中,而寫作之初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在大家面前,「三毛熱」迅速從台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離世,讓她差點要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必定撼動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兒時那樣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遙遠的天國。
【預購】渴飲光流◎吳懷晨
Regular price $25.00特別推薦——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林婉瑜(詩人)
姚時晴(詩人)
唐捐(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蔡翔任(詩人)
騷夏(詩人)
這本詩集鍛接了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我讀《渴飲光流》,深被貫穿於其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所感動。
——向陽
懷晨用屬於他的密語和圖騰,把「世界」和「明確意義」兩者連結的那條線拉開,拉出了另一個平面。長久沉浸於哲學領域的學者,看望景物的角度和所看見的細節如此與眾不同,語字的節奏、氣質脾性,有巫言的神祕感。
這是一本關於夢與神話、書寫的真實與虛構、歷史的訛誤與校正、語言的追緝與逼仄、時間的吸納與折射、生命的侘寂與鎏光,既宏觀又能以芥子納須彌的「不可思議」之書。
有慾最美,其力必多。這篇長詩涉及異化主題,型態上近於〈荒原〉或〈深淵〉。懷晨既能寫變化多端的短詩,又能經營繁複艱深的長詩,可見其詩才之健;這樣的詩集最可觀也最可親。
/
遙向台灣政治先行者致敬的詩篇, 一群真理盜火者的愛與命運
全書蘊含深沉的哲學思維——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但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讓讀者沉迷於史詩繽紛的語境之際,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渴飲光流》,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最新詩集,分二輯,輯一:渴飲光流,詩組共64;輯二:浪人獨步,10首獨立詩作。
輯一渴飲光流,可視為對台灣土地歷史隱喻的大敘述,或說更貼近史詩。而詩人揉合哲學性的思索和時間的結繩形式作為書寫的主體,將島嶼民主自由進程與自己生命深刻體悟經驗拼貼,皆以精采的詩的語言呈現。
〈渴飲光流〉的非常與成功,在於開啓了全然不同的現代詩書寫,是敘事體與抒情體的激盪相生,詩帖參照間已全然是當代小說的調度部署,提供了嶄新的閱讀形式。
整首長詩(分六十四帖)的情節與意象纏繞出的整體,有政治犯史實間的索引,也揉雜入神話間的互文創生;精彩、費解,必須通篇掌握才得以解謎。
詩人將「光流」一詞的物理性轉繹成詩,而於開宗即以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文字作為引言,平添詩之於時間的更大想像空間。
首段寫道:「記憶的三叉路——/薛西弗斯:過去從未過去/夏娃:未來從未到來/夸父: 嘴永恆遺棄了話語/時間從未饒過我們的心。」卡謬的薛西弗斯,伊甸園的夏娃,逐日的夸父,藏在詩人雋永句子裡,成為生命深不可測的符碼或謎題。我們可能是推石頭的薛西佛斯,也可能是詩中寫及的旋轉木馬,生命不斷地迴旋爾後成圓。
人因為孤獨的強大,致使內在對外在因此產生更敏銳的感觸。我們讀得詩人對人權與自由真義、心靈困境、愛情的思索;詩人對農民與環境、資本主義氾濫的城市生活、寂寞、衰老生活等生命現象的探究。
面對土地家國,詩人備忘:「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拳拳懷向,致敬繩繩!」致使這部《渴飲光流》展現更宏觀更開放的視野與格局。
輯二:浪人獨步,詩人以衝浪人的目光凝望,生命的流轉如浮游似蜉蝣,青春日轉稀薄。然因水的存在,終成就詩人以哲思鑄寫如偈的詩,勾勒出難以名狀的美與深遠意境。
詩人並詮釋了水對他的寓意,無論是詩中書寫的淡水河,抑或東台灣的太平洋,皆來自日本的豐島美術館的啟示,以及古希臘哲學家的深奧思想裡。
「黑潮。風過樹梢。稻。晷影旋繞。曙光摩娑花蕊。突變蛹生每一世的眼見過。物競天擇各自榮光在各自的名。歲月追擊歲月的影。民族主義廢墟上一再重複死人骨頭的盛宴。榮枯,歸途的方向神秘。張大嘴渴飲燦爛光流。」
「所有的夢悠悠合流在古老地球的心,所有的意識泅泳在時間之海,所有的漣漪渙渙向岸所有的漣漪緩緩退卻所有的海靜止所有的液體古老,水。」
這是詩人最純粹的詩心告白。
吳懷晨
詩人、浪行者、哲學博士,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著有詩集《浪人吟》(獲吳濁流文學獎)、散文《浪人之歌》(獲開卷年度好書獎)等。另有學術論述四種,譯作多種。
向陽(詩人、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一、
《渴飲光流》是「浪人」、哲學博士、詩人吳懷晨繼《浪人吟》之後的第二本詩集。六年級中段班的他,具有跨越不同領域,既浪漫又理性,能在山風海雨之前狂歌傲嘯,也能在子夜書房孤燈之下窮經治學;能寫詩,兼長散文。2013年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浪人之歌》,就受到讀書界的肯定,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獎;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浪人吟》,也備受詩壇矚目,勇奪吳濁流新詩獎。詩人、學者陳芳明在《浪人吟》推薦序中這樣肯定他:
吳懷晨是罕見的知性詩人,他偏離抒情傳統,而以一雙冷靜的眼睛注視著這個家國。他的詩行看來是採取旁觀的態度,但是整本詩集合觀時,卻有他積極的介入。對他而言,詩是一種干涉的行動,當他的詩行在進行時,無疑是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他的詩,就是他的哲學思考。捧讀他的詩行之際,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哲學浪子投以專注的眼眸。
可見吳懷晨一出手就展現了他與同世代詩人相對不同的特質,在他的諸多詩作中都蘊含著深沉的哲學思維,他的詩不乏激情、狂歌、魔幻、晦澀的語言,但都建構在冷鬱的知性之上。這使得他的詩既具有奇詭的想像,也富有寓言式的生命哲思,總是讓讀者在沉迷於他詩中的繽紛呈顯的語境之餘,也能省思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二、
《渴飲光流》,作為吳懷晨的第二本詩集,延續了《浪人吟》的筆鋒和語調,同樣流盪著迷人的閱讀氛圍;不同的的是,這次他選擇的主題大步跨入一段幽暗的時間長廊,他以白色恐怖統治下受傷的生命、不屈的靈魂為對象,勾描令人驚心動魄的史事,批判不義與強權對人的存在與尊嚴的踐踏,交織在神話、魔幻和現實的多重映照之中,展現了意象繽紛而又色調清晰、音聲雜揉而又主調突出的史詩格局。
從主題上來說,一如吳懷晨在書上的按語所示:
《渴飲光流》這首詩組中, 我擅( 引) 改( 寫) 了丁窈窕、江炳興、許立志、陳映真、曹開、魯迅、蔡鐵城等先行者的文字。為免干擾閱讀, 全書僅曹開〈開釋〉一詩處附註。筆者試著在更大的尺度中去理解人世的不義, 拳拳懷向, 致敬繩繩!
詩集中的同名詩輯〈渴飲光流〉共收短詩64帖,合為一首長篇組詩,詩中引用或改寫所提諸人,魯迅、陳映真、曹開為批判白色恐怖統治的著名作家;丁窈窕、江炳興係台灣戒嚴年代因案遭判死刑被槍決的政治犯,許立志是中國詩人,富士康生產線工人,後跳樓身亡。吳懷晨在詩中改寫或引用他們的文字(當然也包括事蹟),如他所說,就是要「理解人世間悲苦不義」──這可說是〈渴飲光流〉這組詩作的主軸,以此主軸發展出來的64帖小詩,因而如暗夜星辰,以明滅的淚光垂鑑政治產業的暗黑與反抗者無可奈何的悲涼。
以這首組詩的開篇第Ⅰ章為例,共收14帖短詩,是以戒嚴年代關押政治的綠島監獄為鋪展背景,用詩來再現當時眾多政治犯被關押、被刑求、被「教育」、被勞動、被槍決的慘狀,模擬他們在獄的心境。14帖詩宛然以血淚鎔鑄、以生命襯底,讀來令人動容。其中第3帖以(a)、(b)兩節寫綠島受刑政治犯(一群穿著卡其衣服的新生)接受「教育」和「勞動」的心境。(a)節以「馬戲團」諧謔當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設在綠島的「新生訓導處」(1951至1970年)的思想改造的「無所不能」: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開了……
馴獸師揮鞭斥責
獸群便躡起腳尖,排排乖乖登台演
採石場上,日光布幕一拉
薛西弗斯就變出一間堅固的屋子
人民的菜園裡,夸父施加咒語
玉蜀黍眼睜睜胖了起來
頑皮的新生,一吃下魔糖
牙齒便調配出最有教養的國語
夸父把舊檜木、鋤頭柄嫁接手裡吹吹氣
就雕琢出一把亮麗的小提琴
弓弦一拉,夜晚的營火熊熊
觀眾看著大字報,識字朗朗唱
馬戲團的匣門又要關了……
這是極其沉痛的諷喻之作,負責製正犯思想改造的「新生訓導處」,在吳懷晨筆下儼然魔術師可以為所欲為,讓所有「新生」俯首聽命,也儼然馴獸師可以讓「獸群」乖乖登台表演;魔糖可以調製「最有教養的國語」、夸父可以把舊檜木吹成小提琴……,這些諷喻之語都揶揄了戒嚴年代綠島關押政治犯的威權統治的神話性。
相對映的,則是(b)節的「新生」在島上勞動的心境,吳懷晨以詠嘆調的形式和語言,以不斷重蹈的「穿過」疊詞及其疊句,營造「在沒有牆外的高牆內」的「新生」們「哀而不傷」的樂章,最後的尾聲何其動人,又何其傷懷刺心:
穿過離婚證書,也穿過
死亡證書
穿過林投葉,穿過木麻黃
歲月追擊歲月的影
命運在命運中日漸傷淡
滿山淨白野百合,新生
搖曳,是一座座悲傷
溫柔但信心的塔,我們
穿過林投葉。
最叫人神傷的,則是以29歲就遭槍決的女性政治犯丁窈窕為本事鋪排的第10帖。丁窈窕(1927-1956)因被密告涉入「臺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進入綠島監獄。被判刑時身懷六甲,入獄不久臨盆,生下女兒,也一併在牢;某日被通知有「特別接見」,抱起女兒走向大廳,即遭獄卒將她雙手反綁並上手銬,帶往刑場槍決,留下被獄卒強力拉開的幼女「我媽媽不是壞人,你們不要槍斃她。」的哭聲。吳懷晨此詩這樣寫:
從濃黑毛髮的下體
她曳出一冊殘舊的紙
紅字體濕漉漉,一字
一字,從紙張上滑落
滴答,黃土大地上
一波波紅色漣漪擴散......
「梅花綻 鳥兒啼
春到 春天到
熬寒冬 更鮮麗
久沉默 更響亮
我希望妳
像熬寒的梅花 芬芳馥郁
像堅忍的小鳥 明亮聰慧」
她唱著,她本有著最瑰麗的高音
卻如一隻鳥,被擊碎
一名失語症者的呢喃
橫豎是徒然:
「一無所有,牢房裡
心要裸,身要裸
經血,我唯一自製的墨
…...一抄再抄你的歌」
以經血隱喻女性政治犯的生命史,寫她青春、母愛、戀情的敗亡及已經一無所有的哀傷,沉痛之至。「卻如一隻鳥,被擊碎」寫丁窈窕遭槍決的那一刻,更是教人瞠目。根據記者陳銘城的一篇報導,多年前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演講白色恐怖歷史,會後丁窈窕的二姐告知,當年是她領回三妹槍決後的屍體;事後她曾問觀落陰,想問妹妹有沒有要交代的事,只聽說:「她像隻鳥,被槍打得粉碎。」我不悉吳懷晨此句是否典出於此?
同樣寫綠島,第Ⅲ章第五節直接引用曾關押綠島的政治犯、詩人曹開(1929-1997)的詩〈開釋〉:「當他們得到了開釋/ 便轉入一家瘋人院/ 幾個相識的伙伴/ 都是堅守節操的思想犯/ 據法醫診斷/ 老張患了精神分裂症/ 老李染了狂熱病/ 老江是夢遊者/ 當他們得到了釋放/ 隨即被押入精神病院」。曹開此詩直白而具有沉重的對威權統治的嘲諷性,吳懷晨以之為文本,演繹出其後第56至59帖的詩作,寫綠島政治犯因為遭到不人道審訊、刑求與折磨之後,即使開釋也無法重回人生的悲劇,在這幾帖詩作中,他以魔幻語境呈現這些遭受精神磨難的受害者的內在世界:「重回火燒島,終於/ 見到黑日冕緩緩落入藍色的無垠液體」,「我走入水中緊緊擁抱日虛幻的影/ 為前塵,我不禁淚滿襟」:
監禁枯井,餓食缺水的時日
就算禁不住哭泣
也會把一顆顆湧出的無影淚珠,瞬即
珍貴地啜飲入喉
這是何等憂傷、何等悲哀的煉獄書寫。
三、
寫綠島政治受害者的憂傷之外,吳懷晨也寫當代資本主義中無助的工人階級的困境。
在〈渴飲光流〉這首長篇組詩中,他援用陳映名小說篇名「夜行貨車」入詩。陳映真的小說〈夜行貨車〉,發表於1978年,對台灣逐步走向依附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出批判,小說以跨國公司為場景,以公司職員劉小玲的三角戀情為軸線,鋪展出一段故事,結局是「夜行貨車」開向南方的故鄉,寄寓陳映真對資本主義的唾棄。
在詩中,「夜行貨車」出於第Ⅱ章第21帖,寫夸父照顧果園,夜裡裝箱,送上夜行貨車;第25帖則寫夜行貨車從南方運至北部的7-11,而止於第26帖末句「繁星啊/ 我見你皎皎星芒/ 點點燦爛是我/ 昔日枕著的理想主義」,隱喻資本主義的強大力量已使青年工人的理想漸趨稀微。在詩中,7-11是常見的場景,吳懷晨寫貨物運送員「薛西弗斯」、店內服務員「夏娃」的動作與身影,大概也有類似陳映真那樣暗諷資本帝國不可擋的心情吧?
而工人的悲傷,在這首組詩中則以中國青年詩人許立志作為模型。許立志(1990-2014)是富士康生產線工人,他在2011年到深圳富士康打工,在長時間流水線工作的折磨下,從高樓躍下,就像他的詩所寫「一顆螺絲掉在地上」那樣結束了24歲年輕的生命,死後留下近200首詩篇,被編成遺著詩集《新的一天》。吳懷晨在第Ⅲ章中花了不少篇幅演繹許立志(以及與他一樣的被傷害的無助工人們)的飄零與憂傷,第27帖寫的是已死明心的絕志:
顫巍巍的雙手 我遞出
和世界互握
黑洞龐然之憂傷 將我吸入那一剎
世界與我 飛旋了起來
「時間本是沒有深度的漩渦, 務要
保持瞳仁的平靜。」我對我
自己說……
對照許立志的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在這個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輕輕一響/ 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個相同的夜晚/ 有個人掉在地上」,都讓人有天地不仁的傷痛。這樣的傷痛在此章第二節多帖詩作中,更進一步探討受傷者「墜落」的生命意義,第43帖這樣寫:
夜裡,一具人影怵然掉落地
從萬商大樓雲端
從校園圖書館頂樓
筆直降落
每個夜班的日子
都有螺絲
不經心,紛紛墜落地
那聲響溶入地影
大樓的身長就更濃稠了
往黑暗墜落──一貫是萬物生成的命運
在詩中,受到資本主義殘踏的工人許立志之外,也可看到1981年在台大校園離奇死亡的陳文成博士的墜樓身影。他們的「墜落」,無論是否出於自由意志,背後都蒙著資本與國家機器的黑布。「往黑暗墜落」作為一種命運,這是多麼莫可奈何卻又教人怵目驚心的結局。
四
在漢肺炎疫情不斷升高的寒冷天氣中,讀吳懷晨這本詩集《渴飲光流》,更有末世之感。這是一本為政治受難者、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階級發聲的詩集,那些在巨大邪靈逼視、掌控下,無辜的、反抗的、不從的乃至不幸的被害者的憂傷的心靈,都在這本意象豐饒、語言繁複,但主調清晰的詩集中呈現。我讀這詩集,深被貫穿於他的詩作中的人道精神與人權意識感動。
從美學角度看,吳懷晨這本詩集在語言的驅策、結構的處理以及哲理的寓意上也有諸多可觀之處。在這本詩集中,他鍛接魔幻、象徵與寫實語言於一爐,營造了多音交響的語境,展現了史詩的格局;從第Ⅰ章到第III章的三個章節宛然三個樂章,也猶如戲劇的三幕,幕下有景,場次分明,互為詮解,將來若有可能,這首組詩編為詩劇或歌劇都有可為;此外,他特意融入東西方的神話人物,作為詩中角色,也使本詩諷喻的白色恐怖統治和資本主義帝國有以寄托。而有待讀者更加深沉思考的,則是語言之下吳懷晨所欲呈現的眾生之苦與萬有存在的命題。
【預購】親愛的共犯◎陳雪
Regular price $31.00【預購】裝幀師(The Binding)◎布莉琪·柯林斯(Bridget Collins)(譯者:張家綺)
Regular price $35.00布莉琪·柯林斯 Bridget Collins
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後,於倫敦音樂和戲劇藝術學院接受演員訓練。
著有七本備受讚譽的青少年小說,曾獲英國布蘭福博斯獎,並入圍卡內基文學獎。
《裝幀師》是她的第一部成人小說。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譯作包括《人生太重要,重要到不該嚴肅論之:王爾德妙語錄》、《草葉集:惠特曼詩選》、《讀報人》等書。
【預購】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Regular price $21.00最大的魔術是把台北變不見
存在與不存在的中華商場
益豐帽衣行 寶雅堂古玩 新新唱片 溫州大餛飩之家 樂舞戲劇舞蹈服裝 李大吉禮品店
讓消失不再消失的人們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導演楊雅喆 原著吳明益 美術王誌成 造型王佳惠
小說硬派分析+高階觀影指南+小莊微縮模型
正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即將在公視上映,帶觀眾回到曾經存在的童年,也打造了一個曾經存在的中華商場,召回消逝的時光。本專題訪問了曾在中華商場開業的商家,觀看記憶的流轉,以及時間在他們身上刻下什麼痕跡;並藉由對原著、導演、美術、造型、公共電視台的訪問,理解意念的緣起,還有眾人對文學的感動如何建起一座如煙消逝的城中之樓。重新理解這座城市的身世,也洞穿自身歷史的從無到有,也許就能好好理解我們的面容,是如何變化成現在的模樣。
【預購】八千里路雲和月(簡體)◎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7.00——白先勇
1、大師白先勇暌違17年重磅新作。這是他的人生,更是填不滿的文化鄉愁。
先生書寫一整個時代的生命軌跡與歷史魂魄,獨一無二的強韌膽識、細膩深情,引領讀者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文化大家胸懷。蒼茫之上奼紫嫣紅,柔情坦蕩。
2、中國文化圈鼎力推崇的大家,與魯迅、張愛玲齊名。
章詒和、余秋雨、林青霞、許知遠、曹可凡、葉嘉瑩等名人一致推崇,他的作品是林青霞、蔡康永的枕邊書,三毛稱其是自己一生的導師。
夏志清說:「白先勇是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在藝術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後期小說相比或超他的成就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也不過五六人。」許知遠在《十三邀》稱他是「二十世紀不多的幾個可以被稱之為天才的作家」。
3、時代過去了,日子卻留了下來。文學與歷史,停留與告別,與時間賽跑的兒女,大江大河,鄉愁未競,莫過如此。
4、收錄白先勇珍藏數十年照片,記錄一個時代的這些人、那些事,還原一個家庭的真實溫度,保存那些不被凐歿的身影。
5、王家衛《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等御用書法大師董陽孜,親筆題寫書名。
6、 特別贈送白先勇簽名版藏書票、董陽孜手書特級條幅。收藏價值極高,以饗讀者。
7、精裝典藏+寶藍裝幀,詮釋大師情懷,體會“千里路雲與月”的至真美感。
《八千里路雲和月》是文壇大家白先勇的全新作品集,書寫一個時代的生命軌跡與歷史魂魄,是故事的日積月累,更是填不滿的文化鄉愁。
作者在字裡行間深感生命中值得紀念的這些人、那些事,是永遠回憶不完的人生財富,折射出他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及審美理想。白先勇用畢生的沉澱之筆,描繪了一幅至真的生命畫卷,引領讀者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文學家胸懷。
《八千里路雲和月》就像委婉的長河,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餘韻,在寂靜無聲的文字中,含蘊著豐沛的生命力。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白先勇說崑曲◎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6.00白先勇,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預購】白先勇的文藝復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31.00《白先勇的文藝復興》是深刻理解白先勇文化推動脈絡最為完整的著作。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著作豐富,面向多元,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
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後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畫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白先勇
Regular price $85.00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精裝典藏版」另附清朝知名畫家改琦經典人物彩繪圖冊(36頁精裝)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裝幀特色 ▋
本書由書法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將「細說紅樓夢」一筆喝成,呈現白先勇教學時娓娓道來的優雅與熱切。精緻書套上有董老師燙金字帖和中國庭園式花窗鏤空,探入盒內的金澄書衣。三冊精裝書與經典人物彩繪圖冊,以燙金字、絲絨膜加局部光呈現,再以古典的金色大書衣包覆,裝進精緻盒套內,《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華麗登場。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從加大退休後,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
大觀紅樓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臺大文學院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的「白先勇人文講座」開課,種種因緣巧合,這次輪到我擔任講座教授。自從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學提前退休後,二十年來,雖然曾在多所大學演講,參加講座,但從未全程授課。教書對我來說,責任重大,必須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輕易答應。此次面對臺大「白先勇人文講座」,不免亦有所躊躇。張淑香教授勸我道:「你應該在臺大教《紅樓夢》。」她說現在大學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頭的經典作品了,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她這番話恰恰觸動了我的心思,「五四」以來,我們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偏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造成學生文化認同混淆,人文素養低落,後遺症甚大。近年來,我致力推廣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臺大設立崑曲講座,就是希望這些龍頭大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欣賞到崑曲之美,希望他們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也曾教過多次《紅樓夢》,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學弟學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選我課的同學,有機會跟著我,把這本曠世經典從頭細讀一遍,希望透過這部古典文學傑作,同學們也會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啟發。
《紅樓夢》本來就應該是大學人文教育必讀的一本文學經典:首先,《紅樓夢》是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那麼《紅樓夢》在我們民族心靈構成中,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九世紀以前,放眼世界各國的小說,似乎還沒有一部能超越過《紅樓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在我閱讀的範圍內,要我選擇五本世界最傑出的小說,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還列在很前面。
《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從兩百多年前《紅樓夢》問世以來,關於這本書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興起所謂「紅學」、「曹學」,各種理論、學派應運而生,一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至今方興未艾,大概沒有一本文學作品,會引起這麼多人如此熱切的關注與投入。但《紅樓夢》一書內容何其複雜豐富,其版本、作者又問題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難下斷論。我在臺大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長在十八世紀的乾隆時代,那正是中國文化由盛入衰的關鍵時期,曹雪芹繼承了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大傳統,但他在《紅樓夢》中卻能樣樣推陳出新,以他藝術家的極度敏感,譜下對大時代的興衰、大傳統的式微,人世無可挽轉的枯榮無常,人生命運無法料測的變幻起伏,一闋史詩式、千古絕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的新形式,層出不窮,萬花競艷,但仔細觀察,這些現代小說技巧,在《紅樓夢》中其實大都具體而微。《紅樓夢》在小說藝術的成就上,遠遠超過它的時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現代小說非常講究的敘事觀點之運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用的是全知觀點,但作者是隱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脫離了中國小說的說書傳統,亦沒有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西方小說作者現身干預說教,作者對於敘事觀點的轉換,靈活應用,因時制宜。例如大觀園的呈現:大觀園是《紅樓夢》最主要的場景,如何介紹這些主景?我們讀者第一次遊大觀園是跟賈政進去的。第十七回大觀園落成,賈政率領眾清客以及寶玉,到園內巡視題詠,因此大觀園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隨著賈政的視角而湧現,賈政是《紅樓夢》中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觀園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建造的園林場所,是皇妃女兒的省親別墅、家庭聚會的地方。功能意義完全合乎儒家倫理的社會性,因此透過賈政視角的大觀園是寫實的、靜態的,我們讀者這時看到的大觀園就如同一幅中規中矩的工筆畫。我們第二次再遊大觀園的時候,導遊換成了劉姥姥,從劉姥姥的觀點看出去,大觀園立刻完全換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由於劉姥姥的出現,大觀園似乎突然百花齊放,蜂飛蝶舞,熱鬧起來。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嫗,她眼中看到的大觀園,無一處不新奇,大觀園變成了遊樂園,如同哈哈鏡中折射出來的誇大了數倍的景物。「劉姥姥進大觀園」,我們跟著這位「鄉巴佬」遊覽,也看盡了園中的奇花異草,但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於一位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祇—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劉姥姥把「省親別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寶殿」,事實上大觀園的設計本來就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只是太虛幻境中時間是停頓的,所以草木長春,而人間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中時間不停運轉,春去秋來,大觀園最後終於傾頹,百花凋謝。利用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把大觀園多層次的意義,一一展現出來,這是《紅樓夢》的「現代性」之一。
《紅樓夢》的中心主題是賈府的興衰,也就是大觀園的枯榮,最後指向人世的滄桑、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思想。大觀園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賈太君兩宴大觀園的家宴上,劉姥姥這位土地神仙把人間歡樂帶進了賈府,她在宴會上把賈府上下逗得歡天喜地,樂得人仰馬翻,那一段描寫各人的笑態,是《紅樓夢》最精采的片段,整個大觀園都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笑聲。第一百零八回:「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死纏綿瀟湘聞鬼哭」,此時賈府已被抄家,黛玉淚盡人亡,賈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賈母為了補償寶釵倉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寶釵舉行一場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懷心思,強顏歡笑,鼓不起勁來;一場尷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賈府的頹勢敗象,寶玉獨自進到大觀園中,「只見滿目淒涼」,幾個月不到,大觀園已「瞬息荒涼」,寶玉經過瀟湘館,聞有哭聲,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於是寶玉大慟。荒涼頹廢的大觀園裏,這時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兩場家宴,用強烈的對比手法說盡了賈府及大觀園的繁盛與衰落,一笑一哭,大觀園由人間仙境沉淪為幽魂鬼域。
大觀園走向敗落的關鍵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避嫌隙杜絕寧國府」,賈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畫、四兒等人皆被趕出大觀園,芳官等幾個小伶人也被發放,連寶釵避嫌也搬出大觀園,一夕間,大觀園頃刻蕭條,黯然失色。抄大觀園的起因是在大觀園中,賈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隻繡春囊,一隻繡春囊卻顛覆了賈府儒家系統宗法社會的整個道德秩序,這隻繡春囊不過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兩人互贈的紀念物,一對小情侶互通私情的表記。可是看在賈府長輩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園中爬進了那條大毒蛇」(夏志清語),危及了大觀園內小姐們的純真。這就牽涉到儒家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極端主張,對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傷了。這也是曹雪芹藉寶玉之口,經常提出的抗議。可是曹雪芹畢竟是個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會將這隻繡春囊偏偏交在一個十四歲「心性愚頑,一無知識」的傻大姐手裏,傻大姐沒有任何道德偏見,也無從做任何道德判斷,繡春囊上那對赤條條抱在一起的男女,在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裏,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圖。這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頑冥不化的衛道者又是多大的諷刺。
多年來一些紅學家四處勘查,尋找《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原址,有人認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斷定是南京江南織造府的花園,還有點名袁枚的隨園,但很可能大觀園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園」,他創造的人間「太虛幻境」。大觀園是一個隱喻,隱喻我們這個紅塵滾滾的人間世,其實我們都在紅塵中的大觀園裏,「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最後寶玉出家,連他幾曾留連不捨的大觀園,恐怕也只是鏡花水月的一個幻境罷了。
《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極其複雜,是門大學問。要之,在眾多版本中,可分兩大類:即帶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的手抄本,止於前八十回,簡稱「脂本」,另一大類,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偉元與高鶚整理出來印刻成書,世稱「程高本」,第一版成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與「程甲本」,有兩萬多字的差異。「程甲本」一問世,幾十年間廣為流傳,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適用新式標點標註,由亞東圖書館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為《紅樓夢》「標準版」的地位。早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啟明書局出版的《紅樓夢》都是根據亞東「程乙本」。一九八三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這個版本也是以「程乙本」為底本,並考照其他眾多主要版本,詳加勘校,改正訛錯,十分講究,並附有校記以作參考。其注解尤其詳盡,是以國學大師啟功的注釋本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詩詞並有白話翻譯,作為教科書,對學生幫助甚大。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一直採用桂冠版。這次在臺大開課教授《紅樓夢》,我用的卻是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由馮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版本,後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為桂冠版《紅樓夢》已經斷版,而里仁書局的庚辰本《紅樓夢》,其注釋十分詳細,有助於初讀《紅樓夢》的學生。這種以庚辰本為主的《紅樓夢》版本,自從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漸漸大行其道,近來甚至有壓倒「程乙本」之趨勢。擁護這個版本的紅學家認為,「庚辰本」是諸脂本中比較完整的一個,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較早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們認為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書,有機會把里仁版「庚辰本」《紅樓夢》與桂冠版「程乙本」從頭到尾仔細對照比較了一次。我發覺「庚辰本」其實也隱藏了不少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我完全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來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紅樓夢》小說藝術最成功的地方,無論主要、次要人物,無一不個性鮮明,舉止言談,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鐘,這是一個次要角色,出場甚短,但對寶玉意義非凡。寶玉認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濁臭逼人」,尤其厭惡一心講究文章經濟、追求功名利祿的男人,如賈雨村之流,連與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寶玉,他也斥之為「祿蠹」。但秦鐘是《紅樓夢》中極少數受寶玉珍惜的男性角色,兩人氣味相投,惺惺相惜,同進同出,關係親密。秦鐘夭折,寶玉奔往探視,「庚辰本」中秦鐘臨終竟留給寶玉這一段話: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這段臨終懺悔,完全不符秦鐘這個人物的個性口吻,破壞了人物的統一性。秦鐘這番老氣橫秋、立志功名的話,恰恰是寶玉最憎惡的。如果秦鐘真有這番利祿之心,寶玉一定會把他歸為「祿蠹」,不可能對秦鐘還思念不已。再深一層,秦鐘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又具有象徵意義,秦鐘與「情種」諧音,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聽警幻仙姑《紅樓夢》曲子第一支〔紅樓夢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情種」便成為《紅樓夢》的關鍵詞,秦鐘與姐姐秦可卿其實是啟發賈寶玉對男女動情的象徵人物,兩人是「情」的一體二面。「情」是《紅樓夢》的核心。秦鐘這個人物象徵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鐘臨終那幾句「勵志」遺言,把秦鐘變成了一個庸俗「祿蠹」,對《紅樓夢》有主題性的傷害。「程乙本」沒有這一段,秦鐘並未醒轉留言。「脂本」多為手抄本,抄書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識見解,「庚辰本」那幾句話很可能是抄書者自己加進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製造這種矛盾。
比較嚴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紅樓夢》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獨樹一幟,最為突出,可以說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畫上一大異彩。在描述過十二金釵、眾丫鬟等人後,小說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場,這兩個人物橫空而出,從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間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紅樓夢》的劇情又推往另一個高潮。尤二姐柔順,尤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出來一對強烈對比的人物。二姐與姐夫賈珍有染,後被賈璉收為二房。三姐「風流標緻」,賈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隨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這是《紅樓夢》寫得最精采、最富戲劇性的片段之一,三姐聲容並茂,活躍於紙上。但「庚辰本」這一回卻把尤三姐寫成了一個水性淫蕩之人,早已失足於賈珍,這完全誤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貞烈女子的企圖。「庚辰本」如此描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親說:「我怪怕的,媽同我到那邊走走來。」尤老也會意,便真個同他出來,只剩小丫頭們。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這裏尤二姐支開母親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設局讓賈珍得逞,與三姐狎暱。而剛烈如尤三姐竟然隨賈珍「百般輕薄」、「挨肩擦臉」,連小丫頭們都看不過,躲了出去。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夠嗆,而且文字拙劣,態度輕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筆。「程乙本」這一段這樣寫:
當下四人一處吃酒。二姐兒此時恐怕賈璉一時走來,彼此不雅,吃了兩鍾酒便推故往那邊去了。賈珍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兒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兒相陪。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況且尤老娘在傍邊陪著,賈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輕薄。
尤二姐離桌是有理由的,怕賈璉闖來看見她陪賈珍飲酒,有些尷尬,因為二姐與賈珍有過一段私情。這一段「程乙本」寫得合情合理,三姐與賈珍之間,並無勾當。如果按照「庚辰本」,賈珍百般輕薄,三姐並不在意,而且還有所逢迎,那麼下一段賈璉勸酒,企圖拉攏三姐與賈珍,三姐就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紅樓夢》這一幕最精采的場景也就站不住腳了。後來柳湘蓮因懷疑尤三姐不貞,索回聘禮鴛鴦劍,三姐羞憤用鴛鴦劍刎頸自殺。如果三姐本來就是水性婦人,與姐夫賈珍早有私情,那麼柳湘蓮懷疑她乃「淫奔無恥之流」並不冤枉,三姐就更沒有自殺以示貞節的理由了。那麼尤三姐與柳湘蓮的愛情悲劇也就無法自圓其說。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婦,她的慘死才博得讀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這個人物寫岔了,這絕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懷疑恐怕是抄書的人動了手腳。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是《紅樓夢》全書最動人的章節之一。晴雯與寶玉的關係非比一般,她在寶玉的心中地位可與襲人分庭抗禮,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兩人的感情有細膩的描寫。晴雯貌美自負,「水蛇腰,削肩膀兒」,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後來遭讒被逐出大觀園,含冤而死。臨終前寶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蘆席土炕上:
幸而衾褥還是舊日鋪的。心內不知自己怎麼才好,因上來含淚伸手輕輕拉他,悄喚兩聲。當下晴雯又因著了風,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話,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朧睡了。忽聞有人喚他,強展星眸,一見是寶玉,又驚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說出半句話來:「我只當不得見你了。」接著便嗽個不住。寶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彌陀佛,你來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這半日,叫半個人也叫不著。」寶玉聽說,忙拭淚問:「茶在那裏?」晴雯道:「那爐臺上就是。」寶玉看時,雖有個黑沙吊子,卻不像個茶壺。只得桌上去拿了一個碗,也甚大甚粗,不像個茶碗,未到手內,先就聞得油膻之氣。寶玉只得拿了來,先拿些水洗了兩次,復又用水汕過,方提起沙壺斟了半碗。看時,絳紅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給我喝一口罷!這就是茶了。那裏比得咱們的茶!」寶玉聽說,先自己嘗了一嘗,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嘗畢,方遞與晴雯。只見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這一段寶玉目睹晴雯悲慘處境,心生無限憐惜,寫得細致纏綿,語調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這麼一段:
寶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今日這樣。看來,可知古人說的『飽飫烹宰,飢饜糟糠』,又道是『飯飽弄粥』,可見都不錯了。」
這段有暗貶晴雯之意,語調十分突兀。此時寶玉心中只有疼憐晴雯,哪裏還捨得暗暗批評她,這幾句話,破壞了整節的氣氛,根本不像寶玉的想法,看來倒像手抄本脂硯齋等人的評語,被抄書的人把這些眉批、夾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沒有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寶玉看著,眼中淚直流下來,連自己的身子都不知為何物了……
「庚辰本」對襲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寫,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課堂上都一一指出來討論過了,一些明顯的誤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鴛鴦罵她的嫂子是「九國販駱駝的」,當然應該是「六國」。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庚辰本」有一處嚴重錯誤。繡春囊事件引發了抄檢大觀園,鳳姐
率眾抄到迎春處,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個「字帖兒」,上面寫道:
「上月你來家後,父母已察覺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閣,尚不能完你我之心願。若園內可以相見,你可以托張媽給一信息。若得在園內一見,倒比來家得說話,千萬,千萬。再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萬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與潘又安是姑表姐弟,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屬,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司棋與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說夜間到大觀園中幽會被鴛鴦撞見。繡春囊本是潘又安贈給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寫反了,寫成是司棋贈給潘又安的,而且變成二個。司棋不可能弄個繡有「妖精打架」春宮圖的香囊給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從外面坊間買來贈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寫道:
再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
繡春囊是潘又安給司棋的,司棋贈給潘又安則是兩串香珠。繡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說的重大關鍵,引發了抄查大觀園,大觀園由是衰頹崩壞,預示了賈府最後被抄家的命運。像繡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來龍去脈,絕對不可以發生錯誤。
「庚辰本」作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版本,因為其時間早,前八十回回數多,而且有「脂評」,但作為普及本,有許多問題,須先解決,以免誤導。
自「程高本」出版以來,爭議未曾斷過,主要是對後四十回的質疑批評。爭論分兩方面,一是質疑後四十回的作者,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連串的爭論:後四十回的一些情節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後四十回的文采風格遠不如前八十回,這樣那樣,後四十回遭到各種攻擊,有的言論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續書變成了千古罪人。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例如人物性格語調的統一就是一個大難題。賈母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絕對是同一個人,她的舉止言行前後並無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賈太君禱天消禍患」,把賈府大家長的風範發揮到極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動容。後四十回只有拉高賈母的形象,並沒有降低她。
《紅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充滿了對過去繁華的追念,尤其後半部寫道賈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憫之情,躍然紙上,不能自已。高鶚與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個人遭遇亦迥異,似乎很難由他寫出如此真摯個人的情感來。近年來紅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高鶚不是後四十回的續書者,後四十回本來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經過高鶚與程偉元整理過罷了。其實在「程甲本」程偉元序及「程乙本」程偉元與高鶚引言中早已說得清楚明白,後四十回的稿子是程偉元蒐集得來,與高鶚「細加釐剔,截長補短」修輯而成,引言又說「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鐵證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就姑且相信程偉元、高鶚說的是真話吧。
至於不少人認為後四十回文字功夫、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這點我絕不敢苟同。後四十回的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對不輸前八十回,有幾處可能還有過之。《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實後四十回寫得精采異常的場景真還不少。試舉一兩個例子:寶玉出家、黛玉之死,這兩場是全書的主要關鍵,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如果兩根柱子折斷,《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第一百二十回最後寶玉出家,那幾個片段的描寫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寶玉光頭赤足,身披大紅斗篷,在雪地裏向父親賈政辭別,合十四拜,然後隨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聲禪唱,歸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這兩回寫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設計、仔細描寫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劇。黛玉夭壽、淚盡人亡的命運,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鋪排,可是真正寫到苦絳珠臨終一刻,作者須煞費苦心,將前面鋪排累積的能量一古腦兒全部釋放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聰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來就是「詩魂」,焚詩稿等於毀滅自我,尤其黛玉將寶玉所贈的手帕上面題有黛玉的情詩一併擲入火中,手帕是寶玉用過的舊物,是寶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點點還有黛玉的淚痕,這是兩個人最親密的結合,兩人愛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決絕將手帕扔進火裏,霎時間,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剛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現,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高妙手法。
後四十回其實還有其他許多亮點: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妙玉聽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纏綿瀟湘聞鬼哭」,寶玉淚灑瀟湘館,第一百十三回,「釋舊憾情婢感痴郎」,寶玉向紫鵑告白。
張愛玲極不喜歡後四十回,她曾說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而我感到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夠讀到程偉元和高鶚整理出來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紅樓夢》,這部震古鑠今的文學經典鉅作。
推薦序文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出版弁言 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柯慶明
金聖嘆其生也早,當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時,他無緣見到《紅樓夢》面世,否則他不但會將它列為「才子書」,而且會視為「才子書」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視《紅樓夢》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最偉大的著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則早是中外公認的評價。
《紅樓夢》作為才子書之集大成者,其內涵之豐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賞,所得自是各有深淺。俗曰:「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但才子書之所以為才子書,其實不只是熱鬧與門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識與才情,足以另開一世界,風華此乾坤。是以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豈非最為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事出偶然,又勢有必然。趨勢教育基金會陳怡蓁董事長,在捐贈臺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講座」時,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臺大開授一系列有關「民國史」之講論課程,當時預計一年可以講完。當我受命執行,就預留一年,以安排講座人選。但事與願違,許多歷史學界的國外學者,各有自己的行程,無法前來共襄盛舉。我們正為講座勢必開天窗煩惱之際,張淑香教授靈機一動,建議白先勇何不在臺大講授一學期的「紅樓夢導讀」,以為我們爭取到另請講座人選的緩衝期間,遂開始了白先勇親任講座,在臺大導讀《紅樓夢》的盛事。
課程一上臺大選課網站,初選者千餘人,但臺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納四百四十人。因而決定另以「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再經過後製、出版DVD與書面手冊,以供願意詳加研讀、反覆參詳者運用。一學期下來,由於分析深入,論讚綿密,僅及四十回,遂決定以臺大講座課程繼續講授。第二學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後決定再續講一學期,以完成全書之導讀。DVD與手冊亦將分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說法是:「我們不能對不起曹雪芹!」
在開課之初,時報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請求,要將授課演講的內容整理為書本形式,單行出版,白先勇亦已應允。因而臺大「新百家學堂」與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專屬授權,並且提供錄影與聽打的文稿供時報出版公司編輯應用。因為彼此皆極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細說詳讀,願意它的豐美成果為廣大的愛讀者所欣賞而流傳廣遠。
在此系列的細讀評析中,除了「紅樓夢」許多潛在義蘊一一浮現,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見證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意境,在「紅樓夢」眾多抄本中,脫穎而出。不但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人物聲口與性情的發展最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遠。方見「紅樓夢」為一代,甚至萬世傑作。這是多年來只用「程乙本」教學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為在臺大上課時,白先勇發現「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絕版,只好權用「庚辰本」代替。講課時一一與「程乙本」參校,發現「庚辰本」頗多混雜纏夾之處。三個學期細讀詳校下來,方能確信「程乙本」允為「紅樓夢」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閱讀。
「程乙本」為紅樓夢之最佳讀本,此事早經胡適「紅樓夢考證」、林語堂「平心論高鶚」論述,而王國維著名的「紅樓夢評論」,立論的依據,亦是本諸「程乙本」,白先勇與這些前輩,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但不以考證而以文學表現,回歸作品本身,則白先勇尤其與王國維、林語堂合拍。正如王國維強調的面對「紅樓夢」這種絕世鉅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倫理與美學之價值。白先勇的細說詳讀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各別呈露的倫理與美學義涵,真可謂鉅細靡遺,中邊俱甜,對於此後「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確是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忍不住流連其間,而忍不住要說:「慢慢走,好好欣賞啊!」
因為白先勇在臺大講授「紅樓夢」,多少和我有關,僅略誌數言,以敘其因緣。平生擔任編輯,以激發作者創意,甚至逼稿成篇,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歡喜踴躍。真的為白先勇喜!為「紅樓夢」喜!為中國文學喜!
105年5月30日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預購】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82.001、葉嘉瑩撰序推薦,白先勇一生研讀紅樓心得大陸首次完整呈現。從「台北人」到「紐約客」,《紅樓夢》是他永遠的文化鄉愁。在美國教授二十餘年,他是加州大學學生心中的「Rock Star(搖滾明星)」;近耄耋之年回台灣大學重拾教席,引無數華人學子慕名聽講紅樓,共襄兩岸文化界盛事。從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到細說《紅樓夢》,他用現代感的全新詮釋令古老經典煥髮美的極致,只為中國傳統文化至美的傳承。 「當我們的文化不完全時,我們的靈魂會一直流浪。」
2、在中西經典中解讀小說藝術的「現代性」:《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小說家的藝術功力,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解讀,檢視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甚至比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更早、更前衛: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敘事技巧、象徵隱喻、千里伏筆……更從一本偉大的小說延展開去,漫談文學、美學、哲學、崑曲的枝枝蔓蔓,織構一座如夢如幻的紅樓瓊宇。
3、崑曲就像他的一個青春夢,跟著白先勇「遊園驚夢」,解讀中國人的「情」與「美」。情是宇宙的一種原動力,湯顯祖《牡丹亭》對於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浪漫文學講「情」字,對於情的解釋,集大成之書是《紅樓夢》。
4、文學史的新觀點,推允「程乙本」為《紅樓夢》最佳讀本。首次將「庚辰本」與「程乙本」對比講解,從小說藝術、美學觀點比較兩個版本的得失,指出兩岸大行其道的「庚辰本」諸多混雜夾纏之處;為後四十回平反,認為其文字風采、藝術價值絕不輸前八十回,也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假如真是高鶚續書,續書者的才情也絕不在曹雪芹之下。
5、全彩內文插圖,選用清代畫家改琦《紅樓夢圖詠》人物設色圖,清麗婉約,唯美古典。著名書法家董陽孜封面題字,飄逸靈動,如夢如幻。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正本清源說紅樓(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40.00——白先勇
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
近百年来,红学界一直有两大公案,红学家众说纷纷,困惑读者近百年:一个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还是高鹗或其他人的续书;一个是「程高本」与「庚辰本」之间的差异。
本书《正本清源说红楼》便是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汇集了自胡适以还,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学者、专家、作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一些文章。
这一部红楼雅集,第一辑「名家说红楼」,是名家文章中论述两大议题的摘要(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俞平伯、夏志清等);第二辑「名家评红楼」,是红学研究各阶段学者、作家的全篇重要文章(包括胡适、高阳、周策纵,以及杨绛、王蒙、白先勇等);第三辑,特别收入白先勇近年在台湾大学授课而一笔一笔整理记录的《庚辰本与程乙本对照记》,共一百七十余条,以及当今红学大家的上海论坛实录《〈红楼梦〉百年议题:程高本和后四十回》。
《正本清源说红楼》前言
白先勇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亦是一座巍巍高峰,可以与世界最杰出的文学经典并肩而立,可能还会高出一截,一览众山小。《红楼梦》是一部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密码,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一书内容如此丰富,出版史又如此复杂,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世世代代关于这本书的批注、考据、索隐、点评、研究,汗牛充栋,不足形容,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
自从以胡适为首的「新红學」创始以来,九十余年红学界争论最大的有两大议题:一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身份,另一项为「程高本」与「脂本」尤其是「庚辰本」之间的差异。本书《正本清源说红楼》便是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这部论文选集搜集了自胡适以还,学者、专家、作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一些文章,这部选集的第一辑「名家说红楼」,是名家文章中论述两大议题的摘要。第二辑「名家评红楼」是各阶段作者的全篇论文。第三辑附录有《程乙本与庚辰本对照表》以及《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红楼梦〉百年议题:程高本和后四十回》一篇《红楼梦》会议记录。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由汪原放校点整理以「王希廉评本」为底本,加新式标点的《红楼梦》,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的「王评本」其底本即为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木刻活字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世称为「程甲本」。新红学开山祖师胡适特地为亚东版《红楼梦》写了一篇长序《〈红楼梦〉考证》,这篇长序是开创新红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有两大论点:确定曹雪芹的作者地位,厘清曹家家世,并认定《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述」。其次,胡适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稿,乃高鹗伪托续补。胡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断一锤定音,影响了好几代的红学研究者,但也引起争论不断,以迄于今。
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言中对如何寻获后四十回有这样一段说明:「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
「程甲本」出版后,翌年一七九二年,程伟元与高鹗再推出「程甲本」的修订本,世称「程乙本」,其中程、高二人的引言又有这样一段申明:「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程伟元与高鹗对于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红楼梦》后四十回曹雪芹的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但胡适就是不相信程、高,认为他们说谎,断定后四十回为高鹗伪托。胡适做学问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认为高鹗「伪作」的证据,最有力的一项就是张问陶的诗及其注。张问陶是乾隆、嘉庆时期的大诗人,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一首诗《赠高兰墅鹗同年》中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便断定后四十回是由高鹗「补写」的。但不少不同意胡适这项说法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异议,张问陶所说的「补」字,也有可能是「修補」的意思,这个注恐怕无法当作高鹗「伪作」的铁证。胡适又认为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寻获十余卷,「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但世间巧事有时的确不可思议,不能断定其必无,何况程伟元多年处心积虑四处搜集,并非偶然获得。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继续发扬光大,长时期以来,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影响所及深远而广大。因为对于后四十回的作者身份,起了质疑,于是后四十回引起各种争论: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前后情节、人物的结局、主题的一贯性,甚至文字风格、文采高下、最后牵涉到小说的艺术评价、通通受到严格检验,严厉批评。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千古罪人。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其实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比较著名的如林语堂,他在一九五八年发表长六万字的论文:《平心论高鹗》,林语堂的结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的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这是一篇论后四十回的重要文献,因为字数太多,全文无法收入论文集中,只录其摘要。《正本清源说红楼》收辑的论文,发表时间比较早期的专家学者有宋孔显、牟宗三、吴宓,中期有萧立岩、刘梦溪、朱眉叔、周策纵,比较晚近的有刘广定、孙伟科、郑铁生、宁宗一、吴新雷、刘俊、刘再复、朱嘉雯,还有几位名作家的文章:杨绛、王蒙、舒芜、王润华。这些作者都不赞同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的看法,一致认为后四十回绝非高鹗一人的续书。这些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后四十回下了评断,肯定后四十回的价值,对程伟元及高鹗也给予公平的定位。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俞平伯晚年对他自己的「高鹗续书」说也开始动摇,临终前且留下自谴之重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对后四十回,我个人尝试从一个小说写作者的观点及经验来看。首先,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如果两位才华一般高,一定各人有自己的风格定见,彼此不服,无法融洽。如果两人一高一低,才低的那位亦无法模仿才高那位,还是无法融成一体。由高鹗现存的诗文看来,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而且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的作品,不知他对于小说中白话文的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的遭遇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之衰,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能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
何况《红楼梦》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不易克服的问题。前八十回的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以及贾府的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的发展。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大观园后,晴雯遭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对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于前八十回。有几处感人的地方,可能还有过之。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全书的关键情节,写得哀惋缠绵、辽阔苍茫,如同《红楼梦》的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这部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来。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无论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的结局所作的铺垫。
自从胡适等人提出后四十回乃高鹗伪托续补以来,红学界往往把《红楼梦》这部小说分开两节来研究,有的人因为视后四十回为「伪作」,甚至只论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不屑一顾。这就使得这部旷世杰作受到阉割式不完整的照顾了。事实上自「程高本」问世,新红学兴起之前,世世代代读者的观念中,一百二十回全本一直是一个整体,并未有八十、四十之分。有一个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者将曹雪芹与高鹗并列,这是把高鹗实在抬得太高。新世纪以来,高鹗续书说受到各方强烈质疑,二○○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作者又改成了曹雪芹与无名氏,后四十回的作者还是一个未定数。二○一七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作者列的是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鹗整理,这是比较正确平实的说法。在铁证没有出现以前,就让我们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实话吧:后四十回根本就是曹雪芹的原稿,不过经过他们两人修补过罢了。
《红楼梦》的版本又是一项复杂难解的大问题。《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两个大系统:一个是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这些抄本因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简称》「脂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脂本」有十二种,比较重要的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蓼生序本(一称有正本,由上海有正书局刻印)。这些抄本,虽然标有年代,但皆非原来版本,多是后人的过录本。据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版本研究(《〈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这些抄本流行的年间大约不到四十年,从一七五四到一七九一,初次程高本刻印出现为止。俞平伯认为「这些抄本,无论旧抄新出都是一例的混乱。”因为这些抄书的人,水平程度不一定很高,错误难免,有的可能因为牟利,竟擅自更改,“故意造出文字的差别来眩惑人。」
脂本中,又以庚辰本比较完整,原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指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现存抄本原为晚清状元协办大学士徐郙旧藏,一九三三年胡适从徐郙之子徐星曙处得见此抄本,撰长文《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一九四八年燕京大学从徐家购得庚辰抄本,现由北京大学馆藏。
庚辰本共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十七、十八回两回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现存的庚辰本并非原稿,乃后人的过录本,抄写者不止一人,现存的抄本仍有不少错讹误漏的地方。但做为研究材枓,庚辰本自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为在各抄本中,其回数最多,而脂砚斋等人的各种批注竟达两千多条,这是一笔研究作者身世、创作过程等的珍贵资料。又因其年代较早,曹雪芹还在世,于是有些红学家便认为庚辰本最靠近曹雪芹的原稿,并以此肯定庚辰本的优越性。可是事实上谁也没有看过曹雪芹的原稿,就此断定庚辰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不免失之武断,这个流传甚广的观点实在值得商榷。出现年代早,并不一定忠于原著。
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楼梦》,这在《红楼梦》出版史上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此后在中国大陆,这个版本基本上取代了流行数十年的程乙本《红楼梦》,成为中国大陆最具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经由冯其庸领衔,聚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一批专家共同校订的,所以又称「红研所校注《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诸多版本,后四十回截取自程甲本。这个版本一共修订三次,三十多年来,销售量达七百多万册,影响了几代读者。
一七九一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程甲本后,不到一年,发觉程甲本因仓促出书,有不少「纰缪」,因此又出版程乙本,把程甲本的错误都改正过来,所以程乙本乃程甲本的修正本。程甲本一出,洛阳纸贵,此后的众多刻本,多以程甲本为祖本,相对之下,程乙本在当时,比较受到冷落。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近人汪原放校点整理,出版亚东版程甲本《红楼梦》之后,知道胡适手上还收藏有一部程乙本,于是于一九二七年又出版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胡适自己十分推崇这个版本,因为是修正本,优于程甲本,并写了一篇《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这个亚东版程乙本《红楼梦》因为有胡适大力推荐,一时风行海内外,港、台、新、马等地区流行的《红楼梦》亦多以程乙本为主。事实上中国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五三年便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过程乙本《红楼梦》,这个版本基本上仍是亚东版的翻版。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二个校点、注释本《红楼梦》,由周汝昌等校点,启功注释;后来,一九六四、一九七四又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又推出了两个版本;一直到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程乙本《红楼梦》累计发行了一百一十万套。在一九八二年以庚辰本为底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未问世以前,中国大陆的读者其实阅读的都是程乙本《红楼梦》,也就是说大约六十岁以上的读者,看到的《红楼梦》多半是属于程乙本。如果往长远回溯,自从一七九一、一七九二年,程高本面世以来,到一九八二庚辰本梓印为止,一百九十一年间,中国读者看的都是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庚辰本《红楼梦》普遍流行只是近三十多年的事。在台湾早年远东图书公司、启明书局、世界书局多家出版社印行的《红楼梦》皆为亚东版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一九八三年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红楼梦》,这个版本仍以程乙本为底本,但参照其他诸多版本,严谨校注而成,并有启功、唐敏等人详细注解,是当时台湾最流行的版本。但八○年代,大陆庚辰本《红楼梦》以压倒性声势传入台湾,台湾各出版社亦纷纷改弦易辙,多采用庚辰本。二○○四年,桂冠版《红楼梦》断版,直到二○一六年才由时报出版重新刊印,二○一七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桂冠版简体字版,程乙本《红楼梦》才开始又引起大陆读者的注意。
既然程乙本及庚辰本是目前两个最流行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学术上做一个严谨精确的比较,确实有其必要。如前所述,做为研究材料,庚辰本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做为普及版本,其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必须提出来检验。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国红楼梦学会首任会长吴组缃教授便提出了庚辰本在人物塑造上几个大问题:例如尤三姐的性格,在程乙本里是位烈女,而庚辰本却把她变成了一个淫妇,这便使得情节发展上产生了矛盾,不合逻辑,拙文《抢救尤三姐的贞操——〈红楼梦〉程乙本及庚辰本之比较》中有详细分析。吴组缃又提出庚辰本中宝玉把芳官的头发剃了,把她改成男仆装扮,并取了一个「犬戎姓名」∶耶律雄奴。这一大段十分突兀,程乙本没有这一节。郑铁生教授极力推举程乙本,认为做为普及本,程乙本有「艺术的整体性」、「故事性强」、「语言通俗、简洁、明快」等优点。海外红学重镇周策纵教授把程高本及庚辰本《红楼梦》第一回第一大段从头逐字比较了一次,这一段是文言文,周策纵的结论是程高本的文字处处都比庚辰本高明一筹。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红楼梦》二十余年,采用都是桂冠版程乙本《红楼梦》,因为这个版本注释周详,诗赋并有白话翻译,便于初学学生。二○一五至一六年,我有机会在台湾大学教授三个学期《红楼梦》导读课程,因桂冠版程乙本《红楼梦》断版,于是我便用里仁书局的庚辰本《红楼梦》,即冯其庸领衔编整的「红研所校注《红楼梦》」,我于是有机会把桂冠的程乙本《红楼梦》及里仁的庚辰本《红楼梦》从头到尾仔细比对了一次。让我吃惊的是,这两个版本差异之处,比比皆是,几乎每回都有。从小说艺术的观点审度下来,无论是人物刻画、情景描写,遣词用句,差异处,往往都是程乙本优于庚辰本。本书第三辑《〈红楼梦〉程乙本与庚辰本对照表》中,我把两个版本重要差异,都对照列出,比较详论。因为程高本前八十回与脂本之间有不少差异,拥护脂本的学者,便对程高本批评抨击,认为程伟元与高鹗擅自更改原稿。其实程高本前八十回也是程、高收集当时流行的各种抄本,「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而成,程、高时期流行的抄本,一定远不止我们当今发现的十二种,而且比较完整,不似当今版本,多有残缺,没有一种是十足八十回的。程高本中的异文,很可能是根据当时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抄本勘订的,那些抄本与现今十二种「脂本」,不一定完全相同。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一部经典之作,理应以一个最完善的版本广为普及流传,这个版本在小说艺术、文字功夫、情节通顺、人物性格统一这些条件上,应当优于其他版本,程乙本确实比较合于普及本这些条件。庚辰本作为研究本,自有其重要性,但其细节上许多矛盾误谬,并非作为普及本的上选。何况庚辰本原只有七十八回,后四十回是截取程甲本补缀起来的,并非一个完整的全本。
而今海峡两岸在校园中及一般读者间,庚辰本《红楼梦》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而流行多年曾经深入民间的程乙本《红楼梦》竟然不幸被边缘化了,年轻的读者只知庚辰红楼一梦而不知还有程乙本红楼另外一梦,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红楼梦》两个最重要的版本,应该双峰并立,互相对比,让读者有所比较,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文学经典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编纂《正本清源说红楼》的目的,便是希望唤醒读者对《红楼梦》版本等重大议题的注意。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9.00《一個人的「文藝復興」》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一百週年之際的一部白先勇散文集,主要收錄關於文學、藝術活動的文章。 《白先勇與青年朋友談小說》,談小說的創作經驗;《十年辛苦不尋常》,談崑曲的美學價值;《搶救尤三姐的貞操》,談《紅樓夢》的版本優劣;《現在是文化復興的好時光》,談文化經典的保存與流傳,以及如何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文章的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直至如今,可見,實現我們的「文藝復興」,是白先勇多年來...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樹猶如此(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5.00在無數次提筆與落筆之間,思索文學的意義、寫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上,最深刻最心底的投射,替那個民族說出心中話。」「我寫作,因為我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變成文字,用文學寫人性人情。」
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懷人憶舊,或自述過往,或抒情感懷,或談文論藝,雖然寫的是個人記憶,根子裡其實寫的是歷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記憶底片裡的是上海「最後的一抹繁華」,而“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漫長過程閃回的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歷史的流變滄桑。
【預購】樹猶如此◎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7.00輯二集結了作者近年來演講、訪談的紀錄,可一窺大師文學觀與個人體驗。輯三則展現作者對愛滋病議題的關懷與重視。作者抒情文章疏雅有致,情韻綿密;論述文字則質地鏗鏘,言之有物,名家風範,渾然天成,不容錯過。
【預購】昔我往矣(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4.00【預購】紐約客(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0.00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蒐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 ……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大敞,還在無條件接納一些絡繹不絕的飄蕩靈魂。
——白先勇
【預購】紐約客◎白先勇
Regular price $25.00序
從國族立場到世界主義∕劉俊
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有幾個城市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是桂林、上海、南京、臺北、芝加哥和紐約。從這些城市的位置分布不難看出,白先勇小說所覆蓋的地理空間涵蓋了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而作品中的人物也在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遷徙中,漸行漸遠,從中國大陸經由臺灣遠走北美。於是,分屬於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這些城市,不但成為白先勇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景,而且在這些城市的轉換間,也隱含著一條這些人物「行走」的歷史軌跡。
在已經成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經典的《臺北人》中,白先勇塑造了眾多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臺北人」形象,在從桂林、上海、南京到臺北的空間轉換中,這些身在臺北的「臺北人」揮之不去的卻是桂林記憶、上海記憶和南京記憶,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身移」而「心不轉」的錯位,身在臺北卻對桂林、上海和南京難以忘懷,導致這些「臺北人」的心靈痛苦和精神悲劇。
《臺北人》中的城市更迭,源自國共兩黨此消彼長所引發的中國社會的乾坤旋轉,不管小說中的人物怎麼「行走」,這些城市畢竟還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人物雖然在大陸的「前世」和臺北的「今生」之間擺盪撕扯,到底也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到了《紐約客》,情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但人物從中國跨到了美國,而且城市也從臺北轉到了紐約,人和城都出了中國的疆界。假使說《臺北人》重在寫臺北的大陸人的故事,那麼《紐約客》則以紐約的「世界人」為描寫物件—這裡所謂的「世界人」既指中國人到了國外成了「世界」公民,同時也是指包含了非中國人的外國人。
《紐約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著手創作的小說系列,《紐約客》之名或許借自美國著名文學雜誌New Yorker,卻與《臺北人》正好成為一個渾成的佳對。從收錄在《紐約客》爾雅版這個集子中的六篇小說來看,〈謫仙記〉和〈謫仙怨〉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發表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則是最近幾年創作的作品。仔細對照這些分屬不同時期的小說,或許可以發現,體現在白先勇《紐約客》中的創作立場,經歷了一個從上個世紀的國族(中國)立場,到近年來的世界主義的變化過程。
《紐約客》中的六篇小說,活動場景雖然都集中在紐約,但人物的歷史不是和上海有瓜葛,就是和臺北有牽連,仍然割不斷和中國的聯繫。〈謫仙記〉和〈謫仙怨〉兩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時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可是離開上海(臺北)到了紐約,卻不約而同地成了「謫仙」,由天上的仙境(上海)到了落魄的人間(紐約),是她們共同的人生軌跡,在紐約她們或在自毀自棄中走向死亡,或在自甘墮落中沉淪掙扎。李彤和黃鳳儀的身世巨變,固然由國內政治形勢的天旋地轉而來,可是在上海(臺北)和紐約的城市對比中,作者似乎也隱隱然給我們一種暗示:對李彤和黃鳳儀而言,上海的繁華是她們的,而紐約的熱鬧卻與她們無關;她們在上海時是中國(蒙古)的「公主」,到了紐約卻變成了風塵女郎註。從上海到紐約,她們跨越的不僅是太平洋,更是天上人間的界限—在天上她們是主人,到了人間她們卻成為消費品。〈謫仙記〉、〈謫仙怨〉中的李彤和黃鳳儀,在上海(代表中國、東方)和紐約(代表美國、西方)這兩個大都市中不同的人生和命運,或許並不是偶然,如果聯繫同時代的吳漢魂在芝加哥(《芝加哥之死》)和依萍在紐約近郊安樂鄉(《安樂鄉的一日》)的人生境遇,不難看看出白先勇筆下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的時候,他們的困境基本是一致的。
這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白先勇,在展示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時候,是持了一種強烈的國族(中國)立場的,站在中國的角度看,那時候來到紐約(芝加哥)這樣的美國大都會的中國人,遭遇的是一種放逐,一種謫仙和一種人生的巨大落差。《臺北人》中的錢夫人們從桂林、上海和南京來到臺北,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同一個國度中的不同人群(跟隨國民黨來台的一群)的命運;到了《紐約客》中的李彤們,她們從上海(臺北)來到紐約,原因可能還是國內政治鬥爭的結果,可反映的卻是同一種人群(中國人)在不同文化中的命運。因此,如果把白先勇在《臺北人》中的立場,概括為站在失敗者的一邊,同情那些來台的大陸人的話,那麼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他則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對在中西文化夾縫中失魂落魄、沉淪墮落的「謫仙」們,寄予了深深的悲憫。值得注意的是,當〈謫仙記〉中的李彤輾轉在一個又一個外國男人之間,〈謫仙怨〉中的黃鳳儀成為外國男人的性消費品的時候,其中的男女關係,已然隱含了「東方∕女人∕弱勢出賣者對西方∕男人∕強勢購買者」的二元對立框架,這使〈謫仙記〉和〈謫仙怨〉在某種意義上講,成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文文學中(暗合)文化殖民論述的兩篇作品(李彤和黃鳳儀象徵了東方弱勢文化,而西方男性則象徵了西方強勢文化,男性對女性的佔有,也就帶有了文化征服的意味),而白先勇對李彤和黃鳳儀的深切悲憫,正體現出他的國族(中國)立場和東方意識。
發表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夜曲〉和〈骨灰〉,是兩篇政治意識強烈的作品。這兩篇小說在反思中國人政治選擇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基礎上,寫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鬥爭所引發的人生的荒誕。〈夜曲〉寫的是一群留學海外的中國人與祖國的關係和由此導致的不同命運,當初沒來得及回國的吳振鐸在國外事業有成,但愛情不幸(和美國猶太人最終分手),學成回國的呂芳、高宗漢、劉偉卻在國內遭遇歷次政治運動,最後高宗漢在「文革」中自殺,劉偉變得學會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自我保護,呂芳則在「文革」後重返紐約。當吳振鐸和呂芳這對戀人二十五年後在紐約重逢時,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一切都已不同,吳振鐸的異國婚姻,以失敗告終,而當初呂芳等人「正確」的人生選擇,二十五年後卻因政治的動亂而顯出了它的荒誕性—這種人生的荒誕性到了〈骨灰〉中變得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當年一對表兄弟,一個是對國民黨忠心耿耿的特工,一個是站在共產黨一邊的民主鬥士,為了政治理想,鬥得水火不容,可是多少年後,他們卻在紐約重新聚首,此時的特工,已遭國民黨排擠,民主鬥士,也在大陸成了右派,過去的政治對頭,如今到了國外,才又恢復了溫暖的親情。對這些歷劫之後還能倖存的,最深的感觸是當初的政治鬥爭其實是白費了—在波譎難測的政治鬥爭中,他們都不是贏家,最後都沒有好結果,最終只能流落異邦,在紐約以度殘年,乃至終老他鄉。對於〈夜曲〉和〈骨灰〉中的呂芳、大伯和鼎立表伯來說,他們的人生磨難都跟政治相關,而對政治的醒悟卻是以自己的一生為代價換來的。從上海到紐約的路,對他們來說雖然不象李彤和黃鳳儀那樣是從天上落到人間,可是經歷了政治鬥爭的煉獄,這段路無論如何走得實在不輕鬆,且代價慘重。
〈夜曲〉和〈骨灰〉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白先勇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對中國現代歷史中政黨鬥爭的實質所做的反思。在這兩篇小說中,白先勇深懷憂患意識:唯其對中國愛得深,才會對現代史上的中國慘遭政治的撥弄深感痛心;也唯其對中國人愛得深,他才會對呂芳及「我」的大伯、表伯他們最後都離開祖國,以紐約為自己最後的人生歸屬地滿懷無言之痛。這兩篇作品連同前面的〈謫仙記〉和〈謫仙怨〉,看上去是在寫紐約客(紐約人),其實倒是在寫中國人—此時的「紐約客」只在「紐約的過客」或「紐約的客人」的意義上才能成立。
白先勇筆下真正的「紐約客」(紐約人)是最近幾年創作的兩篇小說〈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的人物—這不僅是指這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以「過客」或「客人」的身分長居紐約,而是真正地對紐約有一種歸屬感,並且,作品中的人物也不再限於中國的「紐約客」,而有了外國紐約客(紐約人)的身影。〈Danny Boy〉中的主人公雲哥是個同性戀者,因為愛上了自己的學生,不容於社會,只好遠走美國,來到紐約,在紐約放縱的結果是染上了愛滋病。就在雲哥對人生徹底絕望之際,他卻在照顧另一位因受強暴而染上愛滋病的患者丹尼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奇異的感動」—這使他終於從慾的掙扎中升騰而出,生命重新充實,心靈得以淨化。真正的「同病相憐」使雲哥衝破了種族的界限,在一種宗教性的大愛中,尋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在「救人—自救」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在〈Tea for Two〉中,「我」是華人而「我」的戀人安弟是中美混血兒,東尼是中國人而他的愛人大偉是猶太人,珍珠是臺山妹而她的伴侶百合是德州人,費南度是菲律賓人而他的「配偶」金諾是義大利裔美國人,這個集聚在「Tea for Two歡樂吧」中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小社群,由於來自世界各地幾乎可以構成一個小型聯合國,就戀人間的真情和社群中的友誼而言,他們與異性戀社會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愛滋病「瘟疫」,使這些同性戀者深受其害,當大偉也染上愛滋病,決心和東尼同赴天國之際,這些同性戀者一起到他們的住處為他們送行,小說最後在倖存者們高唱〈Tea for Two〉的狂歡中結束。
〈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小說所描寫的內容已不再是單純的中國世界,而具有了世界化的色彩,這不僅體現為小說名稱的英文化,小說人物的聯合國化,而且也是指這兩篇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同性戀和愛滋病,也是一個超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性現象。〈Danny Boy〉中雲哥和丹尼的「相互扶持」,以及〈Tea for Two〉中東尼和大偉等人的相濡以沫,同生共死,無疑突顯了人類的一種共相:愛是不分性別和種族的,而愛滋病的蔓延,也不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問題,而是我們人類今天必須面對的共同現實。小說向人們展示的是,在愛滋病面前,人類已經打破了性別、種族、國家和文化的心靈隔閡和區域界限,在一起共同承擔和面對這一世界性的災難。
如果說在〈謫仙記〉和〈謫仙怨〉中,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隱含的「中」、「西」(文化)不平等的事實,〈夜曲〉中吳振鐸失敗的婚姻,體現的是「中」、「西」(文化)的不和諧,那麼在〈Danny Boy〉和〈Tea for Two〉中,小說展示的則是「中」、「西」(族群和文化)的融合(雲哥對丹尼的照顧、眾多同性戀「配偶」的構成,以及大偉和東尼家裡中西合璧的家具布置,都說明了這一點),不論「中」、「西」(民族、國家)都承擔了同樣命運,「中」、「西」(整個世界)實際上已成為難以區隔的命運共同體。很顯然,白先勇在這兩篇作品中,一改他過去以國族(中國)立場來表現中國(人)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做法,而以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將世界放在不分「中」「西」的狀態下,描寫世界範圍內的共同問題。這樣的一種轉變,對於白先勇來說,無疑是一次創作上的突破和質變。
於是,我們在《紐約客》中看到,白先勇的筆觸,從表現中國人天上人間的「謫仙」,到中國人對政治的「覺悟」,再到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面對「瘟疫」,其間的變化轉型,其實是在逐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從面對「中國人」時所持的國族(中國)立場(思考中國人的海外命運和中國人的政治歷史),轉而為面對「中國人+外國人」時採取不限於特定民族、國家和文化的世界主義眼光(思考人類不分種族性別文化的宗教大愛和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從中體現出的,是白先勇對人類的觀察視野和包容心,愈見廣闊。
《紐約客》的出版昭示出,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了有大蘋果之稱的世界性都市紐約。與此同時,《紐約客》的出版也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人)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並且,〈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只是站在國族(中國)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應當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註:李彤在讀書時被美國同學視為「中國的皇帝公主」,黃鳳儀淪落風塵後「蒙古公主」成了她的招牌—這或許可以說明她有「公主」的氣質,而她的過去也當得起公主的稱號。李彤雖然沒有成為風塵女郎,但她最後的行為和處境,事實上已成為高級的風塵女郎。
後記∕白先勇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初到美國第一個落腳的大城便是紐約,因為幾位哥哥姐姐都住在紐約附近。六三、六四年的夏天,我在紐約渡過兩個暑假。我一個人在曼哈頓的六十九街上租了一間公寓,除了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上暑期班外,也在雙日出版公司Double Day做點校對工作,校對《醒世姻緣》的英譯稿,其餘的時間,便在曼哈頓上四處遊蕩,踏遍大街小巷,第五大道從頭走到尾。
紐約曼哈頓像棋盤似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每條街道個性分明,文化各殊,跨一條街,有時連居民的人種也變掉了,倏地由白轉黑,由黃轉棕。紐約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移民大都會,全世界各色人等都匯集於此,羼雜在這個人種大熔爐內,很容易便消失了自我,因為紐約是一個無限大、無限深,是一個太上無情的大千世界,個人的悲歡離合,飄浮其中,如滄海一粟,翻轉便被淹沒了。
六三、六四那兩年夏天,我心中收集了許多幅紐約風情畫,這些畫片又慢慢轉成了一系列的「紐約故事」,開頭的幾篇如〈上摩天樓去〉等並沒有一個中心主題,直到六五年的一個春天,我在愛荷華河畔公園裡一張桌子上,開始撰寫〈謫仙記〉,其時春意乍暖,愛荷華河中的冰塊消融,凘凘而下,枝頭芽葉初露新綠,萬物欣欣復甦之際,而我寫的卻是一則女主角從紐約飄流到威尼斯投水自盡的悲愴故事。
當時我把這篇小說定為《紐約客》系列的首篇,並引了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作為題跋,大概我覺得李彤最後的孤絕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樣深遠吧。接著又寫〈謫仙怨〉,其實同時我也在進行《台北人》系列,把時間及注意力都轉到那個集子去了,於是《紐約客》一拖便是數十年,中間偶爾冒出一兩篇,可是悠悠忽忽已跨過了一個世紀,「紐約」在我心中漸漸退隱成一個遙遠的「魔都」,城門仍舊敞開,在接納許多魚貫而入的飄蕩靈魂。
我的出版人為等待出版這個集子恐怕頭髮都快等白了,目下只有六篇,也只好先行結集。
二○○七年七月五日
【預購】台北人(簡體版)◎白先勇
Regular price $35.00「一個作家,一輩子寫了許多書,其實也只在重複自己的兩三句話,如果能以各種角度,不同的技巧,把這兩三句話說好,那就沒白寫了。
《台北人》對我比較重要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白先勇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2004年之後大力投入崑曲經典《牡丹亭》的製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場,在華人世界造成極大轟動,啟動了台海兩岸崑曲復興的契機。
【預購】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譯者:陳榮彬)
Regular price $36.0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英國知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認為《白鯨記》是美國文學代表作,它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曾經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激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創作靈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於《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大副!
《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
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史詩般的海洋文學鉅著,擁有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場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艦迷航記》與《海賊王》等品牌及無數影視藝文創作的命名及取材靈感來源,梅爾維爾還被譽為美國「莎士比亞」!
「叫我伊什梅爾吧。」
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個聰明而意志堅定的船長,四十年的航海與捕鯨經驗讓他對各大洋的海況及鯨群分布熟悉無比。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敵的抹香鯨咬斷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敵。
主角伊什梅爾厭煩了陸地上的枯燥生活,決定到海上冒險,他在旅店中認識了來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島、當過捕鯨船魚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號。
滿心怨念的亞哈船長一心要向莫比敵復仇,他對水手承諾,最先發現那隻白鯨的人就賞一枚金幣。他的執念使他不顧大副星巴克的勸導,也無視拉結號船長驟失愛子的傷痛。
執意在滔滔巨浪中與莫比敵一決生死的亞哈,終於將一整船人帶往地獄。最終,只有伊什梅爾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漫長而驚險的故事:一個關於大海的故事,一個關乎人性的故事,呈現出人類以己身的力量去對抗大自然的過程。小說中的白鯨莫比敵就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態。它呈現悲觀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轟動歐美文壇。
《白鯨記》結合了虛構與寫實兩種寫作手法,梅爾維爾用敏銳和感性的視角社會,通過小說來表達自己對整個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思考與評價。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國內各界專家學者作家齊聲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何曼莊(作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馬耀民(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張惠菁(作家)
郭強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慧(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以動物為鏡》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淇華(作家)
賴慈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181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1837年因家境緣故自奧爾巴尼學院輟學,之後曾經務農、從事過一般職員及小學教師等工作。1841年起接續在捕鯨船與遠洋商船上擔任水手,經過數年海上漫遊返國後,1845年起投入寫作,頭五部長篇小說讓他成為頗受歡迎的冒險小說家。接著他以海上生活經驗開始構思第六部長篇《白鯨記》,這部小說花費17個月才完稿並於1851年出版,然而首刷1000本於出版後首年竟只賣出5本,其餘庫存因倉庫失火而遭焚毀。由於此後的長短篇小說銷售不佳,他於1860年代後期轉而寫詩,但已無出版商願為其詩集提供預付版稅,只能自費出版。1891年,梅爾維爾潦倒以終,逝世於紐約。
梅爾維爾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喚起評論界與市場的重視,將他與愛倫‧坡及馬克‧吐溫並列為美國文學的奠基者。出版已屆70年的《白鯨記》此時方才得到應有的讚揚,被公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連同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及《錄事巴托比》成為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的傑作。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還有《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41屆金鼎獎評委。
導讀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
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白鯨記》作者梅爾維爾,以他兩年多職業水手及捕鯨船水手經驗,加上美國捕鯨船在南太平洋獵捕抹香鯨的種種傳說為基礎,於一八五一年寫成《白鯨記》。
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若以「海洋精神價值」來看待《白鯨記》這部作品,它的確是鼓舞了美國社會向海探索的動能,也讓美國長期掌握絕大部分的海洋資源而成為如今全球超級強國。
《白鯨記》中的主角船,皮廓號,來自南塔克特島。這座位於美國東北方麻薩諸塞州南部、面積不到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數千人的蕞爾小島,竟然曾經是世界中心。(美國捕鯨船最多時高達七百艘,大約有一萬八千名水手,每年帶回極為可觀的鯨油產值,對全球鯨油市場形成重大影響。)
南塔克特島,是上百艘美國捕鯨船的母港,藉由這些捕鯨船,這座島嶼連接了占地球表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提供全球純淨芳香的抹香鯨油和極為珍貴的抹香鯨鯨蠟(鯨腦油)。
《白鯨記》記述了陸地資源有限的島嶼,如何往四面八方去探索、去征戰這開闊深邃的水世界。美國捕鯨船航跡遍布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如書中所形容的,「氣勢足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加上兩百多年前他們的捕鯨船已航遍全球海域,並以《白鯨記》這樣的海洋文學作品,將海洋精神內化為美國社會積極向海探索的針尖,掌握陸地資源的同時也及早掌握了大洋,奠定了強國龍頭地位。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的。海洋歸他們所有,兩世紀前,他們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上來回耕耘。」
想想當年的情景,一趟捕鯨航程甚至長達三、四年,航途中往往有好幾年沒機會看見陸地,而且船上是重勞力的單性社會,當時的船隻藉風帆航行,船上並沒有冷凍、冷藏設備來保持食物的新鮮,船上沒有精密航儀或準確的氣象資訊來確保航行安全,除了天候海況的嚴厲考驗,還得面對海盜船的威脅。
當他們發現抹香鯨噴氣時,捕鯨船放出手划的小艇,以臂力拋擲魚叉來鏢獵體型龐大的抹香鯨。著鏢後,小艇常被獵物拉著跑,甚至整艘被拉沉,獵捕過程中他們時時得面對巨鯨的困獸之鬥。一趟捕鯨航程中,斷手殘腿不講,死掉幾個也算平常。這是個工時長且危險度極高的作業,為何還有人願意出航從事捕鯨工作?
我們也許會輕易地以「有錢能使鬼推磨」來作推想,但無論如何,捕鯨船是一艘艘海洋探索的尖兵,他們航行到天涯海角,航行到最偏遠、最不為人知的全球海域角落,捕鯨船甚至探勘了許多當年尚未被畫在地圖上的蠻荒小島。
書中寫道:「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真正偉大的航海家,是那沒沒無聞的南塔克特島捕鯨船船長」、「那些知名航海英雄的南太平洋冒險事蹟,不過是靠著船堅炮利去征服捕鯨船早已航遍的海域,這些英雄事蹟,若以捕鯨船標準來看,根本不值得寫進捕鯨船的航海日誌裡」。
雖是平民捕鯨事業,但這本書如實記述了他們如何開疆闢海,如何締造了人類歷史中偉大的航海精神。
《白鯨記》是史上第一本以鯨魚這種巨大生命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可說是現代鯨豚自然寫作的濫觴。
作者是捕鯨漁人並非生物學者,但因為親臨現場,以其觀察及感想,按照鯨類體型大小,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區分為大型鯨魚、中型鯨魚、小型鯨魚三大類。書中對於分類的描寫,細膩到以抹香鯨、虎鯨與鼠海豚作為這三類鯨魚的代表。
作者在鯨種名稱或鯨類生態的認知,也許與現代生物辨識及分類上有所差異,但這可是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紀錄。當時,絕大部分人類生活腳跡還固封在陸地上,能做到這樣的鯨類觀察紀錄,生態成就已非同小可。
但作者在書中謙虛地說:「這一整章鯨類學,只是一份草稿而已。」對鯨類這種龐大神祕生命的描寫,或許是不難發揮的好題材,但若是無法親臨現場,只是憑藉想像,恐怕連具象描繪都會有很大問題。
個人多年與鯨豚接觸,了解牠們完全不會惡意攻擊船隻或攻擊人類,反而是相當友善船隻、親近人類的海洋動物。但若是受到攻擊,特別是攻擊母子對中的仔鯨,牠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子女,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母鯨通常會因而與人類拚死一搏。看過一篇報導提及《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捕鯨船獵殺了抹香鯨的仔鯨,導致母鯨撞擊捕鯨船的意外事件。
《白鯨記》也是人類第一部以捕鯨歷史和補鯨文化撰寫成的作品。
本書不僅對當年捕鯨船的空間配置做了翔實的描寫,也對獵鯨工具、獵鯨過程、如何提煉鯨油等等,一一都做了極其細膩的介紹。
任何一項產業,自然而然都會累積形成與這領域相關的特殊文化,本書雖屬小說作品,但書中如實留下了珍貴的「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由於生態保育及尊重生命觀念的普及,捕鯨產業將快速式微。捕鯨儘管不是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產業,但在人類歷史上因為這產業所開創的事蹟,這本書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與線索。
閱讀這本書時,或可擺一張世界地圖,一路追索捕鯨船皮廓號的航跡。
書中寫道,皮廓號經過巽他海峽後,進入南中國海,再經由巴士海峽看見福爾摩沙,然後到達日本海這段航程。這段讀來特別有感,因個人常在花蓮海域賞鯨船上遇見太平洋抹香鯨群。
這群抹香鯨經過比對證實,有好幾頭像老朋友一樣,已好幾年好幾次來到花蓮海域。當牠們友善來到賞鯨船邊噴氣、浮窺、甩尾及舉尾深潛等水面行為,比照這本書中描寫獵殺牠們的種種慘烈畫面,我想,牠們兩百年前的祖先應該曾經與《白鯨記》所描述的來自美國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交過手吧。
聽過一位鏢船老船長的敘述:他曾經在墾丁海域刺殺大翅鯨母子對中的仔鯨,在拉拔這頭仔鯨時,發現整艘船從船底被扛起來,險些翻覆,原來是母鯨憤怒地想扛翻這艘鏢船。
幸好這些都已經過去,如今我們與太平洋鯨豚的關係,日愈親善友好。
《白鯨記》是一部以鯨類為主題的海洋小說。作者梅爾維爾除了旁徵博引善用典故,閱讀本書時也能同步感受文學修辭之美以及作者如何布局這部小說最後的悲劇高潮。
篇幅達六百多頁的長篇敘述中,對於捕鯨船皮廓號,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形容:「這是一艘高貴的船,但不知為何充滿著濃濃的憂愁。所有高貴的事物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書中形容亞哈船長:「這樣的人物就算骨子裡帶有幾分故意的病態……也絲毫不會貶損他的價值。只因病態就是任何偉大的悲劇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他們第一次遇到白鯨莫比敵時,對尋鯨報仇者的形容是:「這個人的血已經沸騰,他的脈搏跳得讓整個甲板都跳動著。」
作者有計畫地帶引讀者的心,一波一浪痕地一起航行,一起搜尋莫比敵這頭白鯨。
海這樣寬,這樣深,要找到特定的一頭鯨,恐怕比大海撈針還要不容易。也許不少人因而質疑,書中故事的真實性?
個人在海上尋鯨多年,認識許多位長年在海上工作的船長,他們真的如書中所形容的:「就是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好幾次類似的經驗,船長時常毫無道理的讓船隻轉彎或掉頭離開,然後,船邊就出現難得一見的鯨種。
《白鯨記》值得用多元視角來仔細閱讀,關於遼闊的大海、神祕的巨鯨和深沉的人性。
譯後記(節錄)
Moby-Dick的前世與今生
「叫我伊什梅爾吧。」――(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在狂想中,我任由一對對鯨魚漂進我的靈魂深處,彷彿無止盡的鯨魚隊伍,其中有個戴著頭巾的龐大幽靈,像是高聳空中的雪丘。」――(引自第一章〈海市蜃樓〉)
「此時,皮廓號正從南方與西方海面逐漸接近福爾摩沙與巴士群島,而兩者之間就是能夠從南中國海通往太平洋的熱帶航道。」――(引自第一〇九章〈亞哈與星巴克在船艙裡〉)
「那哀愁的天空看來透明、純淨、柔和,充滿女人味,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引自第一三二章〈交響樂〉)
《白鯨記》的前世
一八二○年,一艘來自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艾賽克斯號(Essex)在南美西岸外海兩千哩處遭一頭八十呎長、八十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二十名船員搭小艇逃生,在海上漂泊數個月後才獲救,最後僅八人倖存。劫後餘生的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寫成《捕鯨船艾賽克斯號遇難記》(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一書,成為美國小說家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靈感,寫出小說Moby-Dick,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為《白鯨記》的海洋文學奇書。他在《白鯨記》第四十五章曾引用一小段卻斯大副浩劫餘生的告白,他將遭遇的白鯨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一八三○年代晚期在智利摩卡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二十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
《白鯨記》的粉絲們
《白鯨記》作者赫曼.梅爾維爾是紐約富商之子,但父親破產後在他十二歲時即已去世,致使他年僅十五就被迫離校養家,十九歲開始當商船水手,後來在幾年的海上生涯中曾經當過四、五個月的捕鯨船魚叉手,因此他有很多小說都是根據航海以及在外國見聞而寫成的,最早的作品是一八四六年的《食人島》(Typee)。梅爾維爾在婚後三年(一八五○年)從紐約市移居麻州,成為前輩小說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鄰居,在這位前輩小說家的鼓勵與幫助下,他花了十八個月時間完成《白鯨記》,且在扉頁上指名要把小說獻給霍桑。不過,小說出版後銷路其實不好,甚至在他於一八九一年已七十二歲的年紀去世時,小說早已絕版多年,據說在這作品問世到作者去世的四十年間,只賣出三千兩百本。但《白鯨記》這本書的文學聲譽彷彿倒吃甘蔗,在他死後才受到越來越多重視,我們甚至可以說梅爾維爾為「海洋小說」奠立了典範。《海狼》(The Sea-Wolf)的作者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創作海盜小說經典《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的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都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間也有許多粉絲,像是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說他真希望《白鯨記》是他寫的,而巴布.狄倫(Bob Dylan)則是在領獎演說中直言,除了荷馬史詩《奧德賽》與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反戰經典小說《西線無戰事》之外,《白鯨記》是他最大的靈感來源。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最迷人的地方當然是那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之間那種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白鯨記》的百年滄桑史
但事實上,《白鯨記》能獲得如今的文學地位,也是經過許多波折。一開始在美國反應不佳,到了作者去世時,《紐約時報》為他撰寫的訃聞甚至還把書名給拼錯了。不過,梅爾維爾在英國倒是擄獲了一小群支持者,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英國已經有不少記者、小說家、詩人讚賞《白鯨記》與其他作品,素有「阿拉伯的勞倫斯」之稱的英國軍官兼作家T.E.勞倫斯(T. E. Lawrence)自稱書架上擺了三本不朽巨作: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另一本就是《白鯨記》。在美國方面,一九二一年是梅爾維爾鹹魚翻身的關鍵年: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教授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出版《美國小說》(The American Novel)一書,稱《白鯨記》是美國浪漫主義的巔峰,而且同系教授雷蒙.威佛(Raymond Weaver)也撰寫文學傳記《水手與神祕主義者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Mariner and Mystic)。到二○年代末期,世界各國又開始出現《白鯨記》譯本,包括芬蘭文(一九二八)、法文(節譯本,一九二八)、德文(一九二七)、俄文(一九二九)與義大利文(一九三二)。到了一九四一年,第一本《白鯨記》法文全譯本(一九三九年問世)的譯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甚至還寫了一本小說叫做《向梅爾維爾致敬》(Pour saluer Herman Melville),透過他的想像虛構出梅爾維爾在倫敦的奇遇,還有為何他決定寫出《白鯨記》。到了一九四○年代晚期,也就是《白鯨記》問世近百年後,它才真正成為一部文學經典,進入世界各地學界的研究領域以及開給學生的指定書目中。
《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的出版背景
在介紹曹庸之前,必須說明一下他的譯本的出版背景。據大陸學者鄒振環在《二十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一書中所言,一九四九年之前上海的翻譯出版活動蓬勃發展,中共掌政後於一九五○年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隨後即將群益出版社、海燕書店、大孚出版公司合併成立公私合營的「新文藝出版社」,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編輯部,五四年又有更多出版社併入。而且這樣的合併趨勢在上海持續推進,原本三百多家出版社減為十家,而且分工明確,新文藝出版社專門出版翻譯文學書籍,而且因為政治正確的問題,在中美持續交惡(當時仍在打韓戰)的情況之下,能獲得翻譯出版的美國文學作品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徳萊塞(Theodore Dreiser)等社會問題意識較為明確的作家,因此《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在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其內容不帶種族歧視色彩(甚至反種族歧視),並且主動揭露社會壓迫的問題,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梅爾維爾筆下的皮廓號彷彿美國社會的縮影,除了船長、船副等白人角色,幾位魚叉手魁魁、塔許特哥、大狗分別是島國野人、印地安人與黑人。據統計,整本小說中三十位水手的國籍總計有十八個。所幸曹庸在一九五五年就完成譯文初稿,經過三次修訂後於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不久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動接連席捲中國(事實上百花運動已於一九五六年展開,大批藝文界人士遭打成右派),許多知識分子都慘遭下放、批鬥,或許再晚一點他就沒機會翻譯,而《白鯨記》第一個中譯本能否順利出版,也會充滿變數。
第一位中文譯者曹庸
曹庸原名胡漢亮(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是廣東汕頭人,後來前往上海讀書與發展。中國大陸易幟後,於一九五三年獲調前往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外國文學編輯,後來也擔任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文學編輯,並且翻譯過許多英文文學作品像是喬治.愛略特(George Eliot)的《織工馬南傳》(Silas Marner),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殺人者〉(“Killers”)、〈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等等,不過最有名的當然是梅爾維爾Moby-Dick的第一個譯本《白鯨》。曹庸之子孫予(本名胡南榆)也是個知名譯者,譯有哈代(Thomas Hardy)的《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與綏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等。翻譯Moby-Dick的過程中我常常有個問題浮現腦海:在前網路時代,曹庸到底是怎樣翻譯這一本充滿航海術語、《聖經》典故、哲學思考、海洋科學知識的天書?他的參考資料都是哪來的?總計翻譯了多久?曹庸已經仙逝三十一年,這些問題恐怕將會永遠成為未解之謎。
翻譯哪裡難?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我在翻譯時主要是使用美國作家Margaret Guroff所整理好的文本(以美國的初版Moby-Dick為基礎,參考後面的一些不同版本)以及注解,全都可以在Power Moby-Dick網站(http://www.powermobydick.com/)上取得;另外,美國作家Evelyn C. Leeper的網站(http://leepers.us/evelyn/mobydick.htm)所提供的注釋與詮釋也幫了我不少忙。但這些都只是知識性的難題,同樣令人為難的還包括這部小說的全部一百三十五章有長有短,短則幾十個英文字,最長則是近八千字,很難調整翻譯工作的節奏,而且小說使用了戲劇、詩歌、散文等各種文體,還有大量對話內容必須根據講話者的個性調整語氣。這本小說不只是一部文學巨著,裡面也有許多令人讚嘆的哲學思考,例如第七十三章提及:「本來皮廓號一直都是向右傾斜,因為掛著抹香鯨的頭,如今兩邊都掛上鯨頭後,船身又再次恢復了平衡。只不過,我想你應該也很清楚,船身背負的重量可不輕啊。皮廓號就像本來掛著哲學家洛克的頭,往右邊偏,現在掛上康德的頭之後,又往另一邊偏過來了。只是情況非常危急。有些人總是想要努力維持船身的平衡。噢,你們這些笨蛋!把那些鯨魚的頭、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一丟不就得了嗎?如此一來,你的船身又可以輕飄飄地保持平衡啦!」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而康德則是歐陸理性主義(Rationalism)大家,主張先驗知識的存在,或許梅爾維爾是暗指我們必須在經驗與理性之間保持平衡?但幽默的他甚至還叫大家「把哲學家的頭都往海裡丟」,這樣就不必煩惱啦!像這種集合了哲思、比喻、幽默等各種元素於一處的段落在書中俯拾皆是,這或許是過去一百六十八年來它能獲得許多文學名家欣賞的最大原因。
《白鯨記》的譯本
《白鯨記》的第一個日文譯本於一九四一年先有一部分問世(河出書房出版,譯為《白鯨》,且這譯名始終獲往後的譯本採用),到了一九五○年代才完整出版,收錄在知名的岩波文庫中,譯者是翻譯家阿部知二。另一位知名翻譯家田中西二郎的第一部譯作就是《白鯨記》(一九五○年),收錄在同樣也很知名的三笠書房新潮文庫。一九五○年代是《白鯨記》日譯的黃金年代,有許多譯本出現。至於中譯本,除了前述一九五七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的曹庸先生譯本《白鯨》,國內幾家出版社提供的《白鯨記》全譯本其實都是以曹庸版本為基礎去進行小幅改寫的「偽譯本」,而這也是「翻譯偵探」賴慈芸老師已經偵破的一個案子。除了曹庸之外,據我所知,中國出版界重譯Moby-Dick的風潮起始於一九九○年代,大致上都是譯為《白鯨》,由一九九六年的羅山川譯本拔得頭籌(二○○四年楊善錄與高路合作的譯本是個例外,書名是《鯨圖騰》,只因那一年稍早中國有一本暢銷小說叫做《狼圖騰》,作者是姜戎)。
只有成時、張子宏與曉牧的三個譯本,因此無法一一比對這些譯本是否有參考甚或大量抄襲曹庸譯本的痕跡。不過,當我在瀏覽這些譯本時,不免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自我期許必須創造出一個比曹庸譯本更為流暢好讀,而且在用語上也比上述十一個譯本更能貼近臺灣讀者日常習慣的全新譯本。
*謝辭*
最後,在此要感謝幾位讓這個譯本得以出現的人。程道民先生是當初找我翻譯Moby-Dick的編輯,只可惜我一再拖稿,沒能與他完成合作,甚為遺憾。此外,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胡金倫兩位先生大力支持這個譯本,責任編輯張彤華小姐在我翻譯過程中屢屢提供編輯、翻譯與精神上的襄助,對此我充滿感激。更要感謝妻子郭嘉敏小姐兩年多來的督促與陪伴,否則我沒辦法完成這四十一萬字譯稿。最後要感謝作者梅爾維爾:今年八月一日是他的兩百週年冥誕,希望大家能多讀他的作品。
【延伸閱讀】
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尋找白鯨記》(In Search of Moby Dick)。
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
埃里克.傑.多林(Eric Jay Dolin)。《利維坦:美國捕鯨史》(Leviathan: The History of Whaling in America)。
【預購】論小說與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Regular price $27.00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