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台灣俗語諺語辭典(二版)◎許晉彰、盧玉雯
Regular price $49.00◎查詢方便:以筆畫排序,可快速查閱。
◎易讀易唸:採用教育部公告之台灣閩南語標音系統,不熟悉台灣閩南語用字者也能閱讀。
◎收錄完整:收錄俗語、諺語約3000則,切合實用。
◎好懂好學:『解釋』+『涵義』+『說明』+『補充』+『對應華語』,加深讀者對俗語、諺語的理解及認識。
◎附錄實用:書中所附的補充資料包括「教育部公告《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一~三批)」。
榮獲文化部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工具書類
本辭典收錄約三千則的台灣俗語諺語,以筆畫檢字法排序,內容遍及前人生活經驗、人生體悟、風俗習慣、自然觀察等面向,可從中學習前人的智慧,窺見台灣的文化,是台語文教師、台語文自學者、台語文愛好者、社會人士和本土(鄉土)相關學系學生,研習台語文的好幫手。
許晉彰
台灣省台南縣人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
曾任:國中代課老師
著作:
《分類成語辭典》
《多功能分類成語典》
《常用成語典》
《最新造詞造句辭典》
《台灣常民文化──鄉土節令與民俗活動》……等書
盧玉雯
台灣省台南市人
現職:現與朋友一起編寫書籍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任:翰林出版社、南一出版公司編輯,參與教科書與輔助教材之製作
對我而言,「台語」就是我的母語,從小到大,它一直是我用以溝通的工具,每次洗耳聽長者侃侃而談,都會覺得它的音韻非常優美,特別是台語中的成語—台灣諺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它令人著迷的地方。
簡單的說,台灣諺語是一種句子簡短,音調和諧,能反應出人生道理的流傳俗語。它是一個族群生活經驗的智慧,也是一個族群的風土民情與思想信仰的縮影,透過祖先的「古早話」,可以讓我們了解本土文化的淵源。
可惜的是,時下的小孩,已經逐漸失去使用台語的能力,他們對於台語不知所云,更甭說「台灣諺語」會對他們產生多大的吸引力。
從小在鄉下長大的我,經常聽老一輩的長者脫口說諺語,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對先人智慧的結晶產生莫大的興趣;但也憂心,教育單位若無積極投入,擬定務實作法,恐怕母語教育將流於形式,台灣諺語也會點滴失傳。
基於對台彎諺語的熱愛,在興趣的驅使下,我花了數年的時間,與同好盧玉雯小姐分工合作,將各自收集的句子一一去蕪存菁,呈現於作品中,希望與讀者一起分享台語的美,同時也藉由本書的出版,對於母語(台灣諺語)的保存與推廣,略盡棉薄之力。
【預購】閩南語歇後語:四句聯◎SWALO視覺設計中心製作群
Regular price $20.00可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國語的普及,如今很多閩南語的字面含義,及其背後衍生的意思,很多民眾常常是一知半解,有些甚至是一竅不通。其實,不管是俗語、諺語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語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文辭固定,含義豐富,流傳廣遠,長久以來已經成為人們認識社會生活的指南,對時代社會的思想、精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各種形式的對談或作品中,俗語、諺語普遍被引用,這些都一在說明它是一種大家樂見的表情達意模式。為了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我們編輯《閩南語歇後語——四句聯》,提供鑽研民俗文學或對俗諺語有興趣的讀者使用。
雖然教育部已經公布「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但對臺灣母語的專用字體與字形卻始終未加著墨。尤其是字體、字型的統一規定,致使坊間出現學者、專家自行創作的臺灣母語字型、發音的版本,讓讀者莫衷一是。
而且教育部也沒有大力推展,一般民眾即使看著公布的詳細內容,其獨特的解說模式卻讓人難以了解,因此在編輯此書時倍感困難。當碰到應該以母語發音的字形時,我們卻無法編輯。唯有以同音或近音之字形予以取代。若實在找不出近音的字體,我們只有以英語語系的羅馬拼音來取代了。關於這一些,還希望讀者能夠見諒。
願本書的出版,能增加您對臺灣母語的直接認識,更能分享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在生活、工作和休閒時為您帶來一些方便,增添生活上更多的情趣。
【預購】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廖玉蕙
Regular price $27.00【預購】聽不見的小翔◎大布吉
Regular price $27.00殘酷兒(殘障同志團體)團長 Vincent(黃智堅)
聾人協會理事長 牛暄文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鄭智偉
新北市手語翻譯服務督導 蕭匡宇
──真情推薦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們該如何了解聽障朋友的社會處境?對他們的生命過程又有什麼影響?身為聽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過的經歷。而本書正是那個出發的起點。──大布吉
身分、族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跨越溝通藩籬的心。
《聽不見的小翔》收錄四則聽障同志的成長故事,
從生活挫折、情感啟蒙,到同性探索、追求獨立。
有時快樂、激動,偶爾悲傷、氣憤。
「我聽不到又不能說話,無法跟爸媽用語言溝通,
就算想要勇敢跟爸爸媽媽說『我喜歡男生』,卻又沒勇氣講。」
簡單,略帶樸拙的字句,
卻完整描繪出對親情、愛情、夥伴、成就的渴求與期待。
這是一個起點,讓我們專注,藉愛感受寂靜之音。
★更多訊息,請上基本書坊部落格: gbookstaiwan.blogspot.tw
名人推薦
殘酷兒(殘障同志團體)團長 Vincent(黃智堅)──
在《聽不見的小翔》書中,能讀到聽障朋友透過文字抒發的無奈,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讓更多聽人理解聽障朋友的世界,消弭兩者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
聾人協會理事長 牛暄文──
作者耐心聆聽,讓聽障同志跨越身體和性向的雙重認同,打開心房,分享他們動人的感情故事。
新北市手語翻譯服務督導 蕭匡宇──
在《聽不見的小翔》這繪本裡,我看見作者用心「聆聽」,貼近書裡一個個無聲動人的故事,再用他的「語言」,揮灑色彩線條,勾勒出一座橋,帶領讀者們像愛麗絲般,一頁一頁走進聽障同志朋友們豐富精彩如你我的生命裡。
大布吉
屏東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對於生物學、美學及心靈成長都頗有興趣。曾任職兒童生態教師。喜愛閱讀童書及繪本,時常在書店看童書看到淚奔。有雙面性格(不是雙重人格唷),時而幼稚、時而嚴肅,時而樂天、時而憂鬱,似乎總是追尋著什麼而偏離了社會的常規。自有一番看待萬物的道理,好惡分明又執著,相信直覺卻又恐懼與別人不同。朋友總是對他說:希望你能夠相信自己,走出自己的道路。維持開放、友善與理解的心情,明白聽人與聽障的溝通障礙可以消弭,並且極力能為聽障同志聚會留下一個紀念。
閱讀不同的彼此 /vincent (真情酷兒節目主持人、殘酷兒團長、手天使負責人)
他寫出來的語句,為什麼都是這樣格格不入?看不透也猜不懂他的意思。而他在臉書上的留言,如此直白和傷人,讓我瞋目結舌!私底下收到他的訊息,常常看不懂。我會一再把我所了解的字面意思,回覆給他,確認是不是他的真意,我有沒有誤會了他?他也快速地回覆了我,但仍舊令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這是我第一次和聽障者做文字溝通,著實撞了壁。爾後,他常在臉書上和人互動,原本有位殘障者心情不好,大家都和善地寫下鼓勵,唯獨他的留言犯眾怒。大夥怒斥他不該以文字傷害友人……
上述的文字來自一位朋友的私下抱怨。文中那位犯了眾怒的聽障朋友,與我也相識,從見面的互動中,我能感受這位聽障朋友性格溫暖,與抱怨文字所說的大不相同;於是我找了認識的手語老師解答,才發現聽障朋友使用的手語,其文法與我們聽人(聽障者對一般人的稱謂)的文法差異極大,他們在書寫文字時沿用手語文法,因此產生了溝通上的障礙。
這時我才理解,原來聽障朋友的自然手語與中文手語也截然不同。曾有朋友問及,為何聽障不能以聽人的手語來融入社會?聽障朋友的回應是:「我這樣表達再也自然不過了,為何要我們以自己不熟悉且麻煩的方式來和你們溝通?」是啊,現場的我雖然沒有答腔,但我承認自己被打臉了!他的回答點醒了我,不尊重聽障文化,就如同一再的要求原住民文化遵循漢人文化的軌跡發展,是同樣霸道的行為。
這樣的經歷,有助於肢體障礙的我看見了彼此不同的障礙層次。當我閱讀《聽不見的小翔》時,感觸極深。我想你的直覺可能與我類似,第一眼觸及文字時,一定會懷疑編輯是否不用心?校對怎麼如此不專業?何以一些文字,閱讀起來既奇怪也不順暢?但由於過往與聽障朋友的互動,使我忍不住為這些文字喝采,它沒有因為出版產業對於文字的「堅持」而過度更正原創。一直以來,台灣社會講求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然而實質上,這樣的正義卻夾雜著變態:當少數服從了多數,多數卻霸凌了少數。類似的情境在弱勢族群中一再上演。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要聽障朋友適應聽人社會的立意是良善的;但這麼做的同時,是否只站在聽人的立場思考,卻對聽障朋友真正的困境視而不見?如果你能在享有(連想都不用想就獲得的)權益時,仍為聽障朋友思考:大家一起來學手語(甚至教育部也將手語列為第二語言,如同英語或台語),會不會對聽障朋友更有實質的幫助?書中呈現聽障朋友的難處,俯拾皆是。比如一段不曾吵架的戀愛關係,應該是眾人欣羨的吧?但探其結果,卻令人心酸不已:戀人自私地以為聽障伴侶無法聽見,便在他面前以電話向第三者甜言蜜語,殊不知會讀唇語的他,同時讀進了外遇的事實⋯⋯箇中酸甜,如人飲水。
在《聽不見的小翔》書中,能讀到聽障朋友透過文字抒發的無奈,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讓更多聽人理解聽障朋友的世界,消弭兩者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我也對出版本書的基本書坊表達敬佩之意,為了讓大眾更了解聽障朋友,他們無懼市場艱困,只為貢獻一點心意。
作者序
用心傾聽寂靜的聲音 /大布吉
臉書正興盛的時期,我利用臉書追蹤了許多社會及環保議題的粉絲團,當時男友介紹了王鐘銘的臉書,告訴我可以看看他的文章。加入並且也認識鐘銘一段時間以後,某日鐘銘發了一則訊息,邀請大家參與聽障同志在烏來老街的遊玩聚會。這個活動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雖然知道「聽障」,但聽障朋友還是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圈中,我既是好奇又是擔心:好奇聽障朋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擔心自己不擅長團體社交活動,不知道該將自己擺在團體中的什麼位置,也不太了解如何與人拉近距離。「不過既然是戶外活動,大不了就自己看看沿途的花草,和平時一樣吧。」就這樣,我參與了聽障同志聚會,也開啟了密切與他們相處的日子。
從相處中,體驗單純的快樂
第一次參與聽障同志的聚會讓我感覺快樂。主辦者帶著大家依照計畫好的路線行走,到達特定休息處時便開始聊天與玩團康遊戲。在自我介紹時,由口語學得很好的聽障朋友鸚鵡幫我們進行手語翻譯。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手語的「名字」並非由中文直接翻譯成手語,而是根據對方的特徵或者喜好來命名,比如鐘銘的特色是留著落腮鬍,因此他的手語名字就是「鬍子」。這真是有趣極了。在場所有第一次參與聽障同志聚會的朋友,都快速得到一個手語名;我則因為外表沒有什麼特色,讓大家在取的時候傷透腦筋,只好以布料的手語為名,替我取作「布」。
很快地我也發現,即便沒有鸚鵡替我們做翻譯,我依舊能夠透過簡單的方式與聽障朋友們溝通。當我們需要表達參與聽障同志聚會的感受時,我能僅用當天學到的一點手語,加上雙手比YA,就讓大家了解參與的快樂。我看著聽障朋友們打手語,即便不知道他們交談的詳細內容,但能夠依據他們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判斷他們是在拌嘴、討論嚴肅的事,或者傲嬌不屑。與聽障朋友的聚會讓我體認到手語並非只作為翻譯的語句,事實上它運用了人體各種感官,形成獨有的語言及文化。
在聽人(一般人)的文化中,非常依賴語句的運用。聽人交談是利用文句當作雙方的溝通工具,兩方對談時,重點在於字詞的定義,並藉由組合字詞來表達感嘆、失望、興奮等情緒。然而手語卻是直接依據對方的態度、表情,並搭配手語詞彙來表現。比如聽人在表達聚會心得時,常常僅是描述「很開心參加聚會」這樣的字句;但聽障朋友會很難理解所謂的開心是「很興奮」還是僅是「愉快」而已?也就是對手語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手勢說了什麼,而是以肢體語言與表情讓對方感知。
放下語言,用心傾聽
聽障同志聚會是公開性的活動,並沒有特別限制非同志參加,因此開始有聽障朋友擔心出櫃的問題。在聽障與同志兩種身分的雙重弱勢影響下,聽障同志在一般社會裡幾乎被漠視。儘管我們盡力溝通,樂觀地認為來參與活動的朋友應當是對同志友善的,但很難真正弭平聽障朋友的疑慮。這讓我理解到,無法順利跟他人溝通的不安感影響有多大。在聽損程度不一的狀況之中,每個人掌握的資訊是不對等的,即使人站在面前,也可以直接利用對方無法使用的語言傷害對方,而這樣的問題嚴重到僅僅憑著情誼交流的我無法處理。有時會遇見聽人就在背後講著帶有歧視的語言,也有聽障倚仗著其它人是重度聽損,當著面跟我說對方的不是。我感到很不安,這是破壞信任關係的大忌諱。
團體的瓶頸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角色位置。我無法順利的維持團體的結構方向,也很難分辨自己在聽障朋友與聽人產生摩擦時該以何種角度處理,畢竟無論聽障或是聽人,都會有不想討好對方的時刻;然而長久下來,我慢慢理解,真正的溝通不在語言與文字,而是心,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情誼。在這個聽人強勢的社會中,有幾個人願意學習手語去進入聽障的世界?相對的,要聽障朋友學習讀唇語、口語來進入聽人的社會,真的非常辛苦,也很孤獨,每每聽到聽障朋友描述學習的困難,都感到萬分不捨。因此我想用這個社會與聽障的實際關係,作為我的原則來與聽障朋友相處,我沒有刻意去學手語,我不希望因為自己會了,而在團體中的位置產生變化。我希望藉由維持這樣的精神,去找尋在多元族群的社會裡,彼此理解、尊重與愛護的方式。在與聽障朋友的相處上,我找到了一條繩索:用心尊重對方、傾聽對方的訴求、以及豐富而非語言的情感表達。
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
聽障朋友無法以有聲語言作為溝通方式,影響了他們在文字寫作上的表達。手語的語法跟一般中文不同,因此在與聽障朋友溝通時,邏輯上容易有模糊地帶,需要多加猜測揣度,有耐心地一一確認對方的真正意思。在本書裡,幾位聽障朋友寫了自己的故事,而我則是提供圖畫,為他們進一步詮釋,對於聽障朋友的文字只做最低限度的修改,希望能藉此讓大家體驗與聽障朋友相處時的氛圍。在書中,或許你會感到平常的用語習慣被打亂,而這正是與聽障朋友們相處時的真實情景。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們該如何了解聽障朋友的社會處境?對他們的生命過程又有什麼影響?身為聽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過的經歷。而本書正是一個出發的起點,盼望透過這本書,無論是你我,都能試著超越以往的慣性用語,以心去感受、探索聽障朋友的世界。
後記 /大布吉
謝謝您讀完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段日子給我人生非常特別且難忘的經驗,而這本書更具有對聽障同志聚會,以及我自己的紀念意義。
參與聽障朋友的聚會,給予我這樣的一位聽人的幫助,可能比我給予聽障朋友的更多。在這裡,除了認識聽障朋友以外,更集結了許多很特別、或是更懂得生命溫度的朋友們,給我一個機會認識更多樣化的同志,讓我體認族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心在何處。
並且,還不僅僅如此。
大約在參與聽障同志聚會後的兩年,我與家人偶然聊到了一位親戚,大人們都稱呼她為啞巴阿姑。小時候,她就住我家樓上。幼年時我常看見她在公寓門前的廟口閒晃或休息。她是文盲,無法用任何語言溝通,大人們都說她有點智能不足,而我也一直這樣以為。由於參與了聽障同志聚會,對於聽障的狀況略為熟悉,我便繼續問下去。他們告訴我啞巴阿姑從小就聽不到,曾經被送去聽障學校,但是她卻逃學不想返校,說是學校裡的同學都很奇怪,她不要去,後來真的再也沒有上學,長大還曾被人性侵害。幸好最後有位老榮民娶她進門、照顧她,並且交代將遺產留予她及孩子。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從小認定智能不足的啞巴阿姑並不是智能不足,她就與我所認識的朋友一樣是位聽障!由於當時聽障學校的資源與品質不足,造成她排斥上學;因為教育不足,導致在各方面能力都落後。我幾乎難以想像那些在我身邊的朋友,如果早出生三十年、或是家境差些,很可能就像啞巴阿姑一樣過著難以與人溝通的生活。在處理團體中各種問題的同時,奇妙地與我自己的人生,甚至家族產生了連結。聚會使我認識了聽障朋友,也同時在我的生命裡紮根。
《聽不見的小翔》收錄了四位聽障朋友的故事,但對於表達聽障朋友的生活恐怕只是九牛一毛。即便是現在,仍有許多聽障朋友對於走進社會感到恐懼。在並非無障礙的環境中,最令人擔憂的還是他們成長的背景以及社會給予的資源。或許現今社會在醫療、環境等硬體設施上有加強,然而聽障朋友一路走來的心理需求是難以被輕易量化的。而我自己最希望的是,無論聽障朋友或聽人、無論同性戀或異性戀,都能得到他們應該擁有的權利,以及堅強完整的靈魂。
【預購】揭祕十二宮位:天空為限的占星手札◎天空為限
Regular price $35.00【預購】占星教科書:英國占星學院教務長主筆、DK製作,啟動連結象徵元素的解盤技藝(Astrology: Using the Wisdom of the Stars in Your Everyday Life)◎卡蘿爾·泰勒 (Carole Taylor)(譯者:亞瑟)
Regular price $47.00【預購】直男愛出櫃:簡直地獄!我的一年反恐同任務(The cross in the closet: one man’s abominable quest to find Jesus in the margins)◎提摩西·柯瑞可(Timothy Kurek)(譯者:陳婉容)
Regular price $28.00「讓你去過過他們那種生活也好。你就不會像個混帳一樣欺負他們。」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榮譽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讚譽:「《直男愛出櫃》是上帝賜予世人的禮物。」
★不分直、同,贊助集氣:為推廣此部作品,作者於知名大眾募資平台「Indiegogo」,十一天內籌足八千美金,創下驚人紀錄。
撒旦不只是謊言之父,他還是標籤之父。
我:二十歲、直男、單身、宗教偏執狂。
為了體驗同志們所遭遇的恐懼跟被歧視,我出櫃了。
不僅跟親友決裂,獨自到Gay Bar探險,去同志咖啡館打工。
甚至還交了一個男友……
一切都算順利吧,只是失去了幾個朋友和經常上的教會。
可是一年之後還得告訴他們:我說了謊,我不是同志。
──我得再次出櫃。
我必須以同志的身分出櫃。這項實驗就是我需要背負的十字架,就是我學習推己及人的契機。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個使命要擔、一把十字架要背,只是我從沒料到會在衣櫃裡發現我這一把。──提摩西‧柯瑞可
偽裝成同志的那一年,簡直就是地獄之旅!
名人推薦
直女 黃麗群 x 同志 歐陽文風 x 直男 朱約信
──要出來嗎還是要進去 推薦
神學博士 歐陽文風牧師
許多異性戀者只能想像同性戀者,充滿偏見。本書作者偽裝同性戀者經歷許多同志基督徒因教會自以為是而被誤解與迫害的痛苦,這是一本異男基督徒對男同基督徒外在經驗的反思,他做到了!他唯一做不到的是他到底不是男同,所以始終無法深刻體會許多同志基督徒因為迷信傳統信仰而自己追殺自己的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將這外在經驗的痛苦乘以十,或許就接近事實了!
提摩西.柯瑞可(Timothy Kurek)
處理現今許多告急議題。總是毫無保留,全心投入,充滿同理心,其感人、幽默、清新且真摯的文字,更是吸引了眾多讀者。
他的第一本書《直男愛出櫃》發行後,贏得國內外評論讚賞(現已譯為匈牙利文與中文版本,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版也著手翻譯中)。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榮譽大主教杜圖對該書更稱讚有加,譽為「獻給所有人的禮物」。
提摩西‧柯瑞可同時也是廣受各國歡迎的演說家,曾出席澳洲、義大利、加拿大以及美國本土各地的學校、研討會和教會演講,並受邀至ABC、Fox News、CNN、BBC、Canal+、MSNBC、CTV、HLN、Sirius/XM……等數百個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專訪。
現居於美國奧勒岡的波特蘭,夢想是在南奧勒岡鄉間開家度假中心,款待努力改變世界的人。
www.Facebook.com/TimothyKurek
譯者簡介
陳婉容
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曾從事英文教材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波特諾伊的怨訴》、《行話:與名家談文學》(前者為合譯;以上兩本皆由書林出版社出版)、《綠野仙蹤》、《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以上兩本皆由逗點文創結社出版)。
我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走出衣櫃。是的,我是一名同志。而關於我的朋友提姆,我就曾親自見證一些人因為這項「出櫃」實驗而給予他種種正面也好、負面也好的評價──有人覺得他是英雄,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英雄,因為他試著去理解自己一度憎惡的對象。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擁有如此器量,願意思考這項做法的可行性?又有多少人願意撒下一年的時間、聲譽、人際情感上的本錢,只為了扮演自己曾經仇視的人──只為了去理解他們?
《直男愛出櫃》潛伏著一股巨大力量,能幫助許多關注貌似「如何赦免同志的生活方式」問題的基督徒。不少教徒擔心這種生活方式會害他們同志友人的靈魂墮入無邊險境,有些教徒甚至擔心不堅守正義立場的話,自己的靈魂也將墮入地獄。
耶穌曾叫我們遵循最偉大的律法:去愛,要愛神,也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祂在講述「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 時,就清楚描繪了何謂盡心盡意的愛神之人,而虔誠的信徒不會任由遭受社會遺棄的敵人就這麼失血倒在路邊,奄奄一息。耶穌准允我們去愛社會的棄兒。祂用這則故事叫世人去關懷、照應這些社會的棄兒,而這則故事的英雄,正是奉行此道的撒馬利亞人。
若你正為「同志的二三事」懊惱不已,讀讀這本書吧。請藉這雙已學會去愛過往仇敵之眼,去看那群上帝鍾愛的子女,那群「死同性戀」。終有一天,我們得給那群人一個交代──我們得解釋當初為何會任由他們就這麼失血倒在路邊,奄奄一息。
然後,今年說不定就由你踏上生活與愛的危厄之旅了。一如提摩西走過的那年,一如耶穌走過的那段歲月。
──《與上帝同言同語》(Gay Conversations with God)作者詹姆斯•亞歷山大•蘭區克斯(James Alexander Langteaux)
作者的話
若我這短短的一生曾在這顆星球上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人都有缺陷,而這其中的道理是誰都琢磨不透的。人都有缺陷,書也並非本本都完美。這本書就不完美。這書內容雜亂無章、格局狹小,一如我紊亂的內心狀態和過窄的眼界。因此,為避免各位讀者錯將書中的瑕疵當作通篇要旨,請容我在進入正文之前釐清幾點不盡完美之處。
這本書談論的是非常敏感的議題,說是當今被炒得最熱的社會議題也不為過。且讓我聲明一下,我並非女同、男同、雙性戀或跨性別者研究領域的專家,也從未投入多年時間埋首專書,細細鑽研每一筆LGBT 的文化、歷史或社群等資料。我既非學院教授、神學家,亦非任何涉足這趟生命旅程之外的專業人士。我只是從個人的際遇裡學到了好多東西。如果讀者期待接下來的內容能精闢、詳實地解答您在LGBT議題上的知識性疑難,不妨就此打住,另尋專書。比我有資格談論這項議題的專家大有人在。
嚴格說來,我也經常誤用術語。舉個例子:要指稱「同志社群」,就得將某個區域裡的全體居民貶為單一性質的整體存在,而我所謂的「異性戀社群」同樣犯了技術上的謬誤。人和社群團體的組成自然是各形各色、多元多樣,還請諸位看到這些專有名詞時不要咂嘴發怒。我有時也會用「同志」代稱LGBT,理由同上。LGBT一詞的涵義就跟其他術語一樣包容了許多性質,就跟「基督教族群」一樣。請各位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要忘了這個多樣性。
我還想強調一點:這本書不是在寫我當同志的經過。我根本沒有資格書寫這樣的主題。本書在討論「同志」這只標籤,以及這只標籤形塑了怎樣的我,又如何改變了我的人生。
說穿了,這本書寫的是偏見──說得更具體一點,我的偏見。傳統的正統基督教已經能接受只要懺悔,便可能得到救贖的說法。所謂懺悔,即是背離那些罪,而要懺悔我先前所造之罪,就得知悉那些罪的根源。我已盡可能毫不保留地去挖,挖出了自己過往的醜態也不刻意粉飾。有位作家朋友曾建議我寫下自己的恐懼;這本書便由那句睿智忠告而生。
希望這本書能傳遞我想分享的訊息。謝謝你們拾起這本書、閱讀這本書。不管你們信仰的是什麼,請知道我愛你們。
【預購】我的小雞雞(新版)◎山本直英(譯者:游蕾蕾)(繪者:佐藤真紀子)
Regular price $23.00繪本的內容不單單呈現基本的性知識與衛生習慣,更包括了個人界線、自我保護、性侵害以及尊重生命等相關議題。透過山本先生的繪本(書中談及隱私處、上廁所關門與可能的危險情境部分),讓小朋友學習找到自己的界線,並尊重他人的界線。也讓小朋友明瞭一個小生命的誕生就如同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是帶著許多人的愛與關懷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每個生命都非常珍貴與獨特,世界上沒有第二個與你完全相同的人!
本書特色
兩性平權,是以尊重人權、男女平等的原則。正確的看待異性,而且就算是男孩子一樣也有可能會遭遇傷害,所以在激變的社會,教導孩童正確認清自己的性別,學習處理同性、異性間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本圖畫書雖然帶著我們和還茲一起討論和面對這個嚴肅的議題,但作家用深入淺出又幽默的筆調,加上畫家溫柔的色彩和可愛的構圖,讓父母能透過此書輕鬆的回答孩子臉紅心跳的提問和明確的和孩子說明如何保護自己。
得獎紀錄
★中國時報開卷版一周好書榜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繪本動畫選書得獎
*有注音
*適讀年齡:2歲以上
山本直英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歷經東京吉祥女子中學副校長、「人與性」教育研究協議會代表幹事、《性與生的教育》雙月刊總編輯。
山本直英積極推廣性教育的實踐與普及化,認為學校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為目的,性教育是把性視為人格的一部分,提供科學性知識的同時,以尊重人權、男女平等的原則,正確的看待異性。在激變的社會,教導孩童正確認清自己的性別,學習處理同性、異性間的人際關係。
主要著作有《身體真棒》、《與媽媽一起閱讀性的書》、《男生是怎麼一回事?女生是怎麼一回事?》等書。山本直英於2000年6月27日逝世,《我的小雞雞》這本書是在他過世後兩個月才出版的最後一本幼兒性教育繪本,深具特殊的意義。
繪者簡介
佐藤真紀子
1965年生於東京。插畫和繪本作品有《告訴你一條秘密的近路!》、《約定的庭院》、《紀念照》、《蘋果樹》(白楊社)、《土星的外環》(佼成出版社)等。
【預購】早什麼安啊:才剛打卡就想回家,今天又是來混日子的一天◎ 安成敏(Ahn Sungmin)(譯者:陳品芳)
Regular price $27.00本書獻給早上一聽到鬧鐘聲,就會頭痛不已的千萬上班族。
今天一樣努力工作的你,真的「心苦」了!
▷爆笑療癒!韓國各大書店(YES24、教保、阿拉丁)讀者★★★★★笑淚推薦!
▷高人氣!韓國微型部落格網站Kakao Brunch 人氣專欄作家首部著作。
▷超夯金句!完整呈現讓99%上班族心有戚戚焉的每個瞬間。
※隨書加贈:老闆不要看!上班族心苦厭世筆記本
◎幫助還沒辭職、飽受「想回家症候群」的辛苦上班族,找到百毒不侵的職場生存指南
雖然在上班的路上,但身體狀況卻非常適合下班!
說到關於我們在職場上所遭遇的不合理、
以及讓人拳頭硬的事情,寫成這本書都還有剩!
明明到職之前,聽說公司「就像個大家庭」,
但正式上班之後,才驚覺一切簡直荒唐……
我們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沒有什麼遠大、崇高的理想,
只是為了賺錢而上班而已啊!
(當然,我存摺的餘額也一直是場從沒結束的災難。)
想到每個月都準時扣繳的房貸利息,
以及孩子每天增加一點重量的補習班背包,
我就感覺到自己未來30年應該都還是無法遞出辭呈。
#不是我不遞辭呈,而是遞不了辭呈
#想辭職,有那麼簡單嗎?
#大笑一場後,繼續上班吧!
◎一本讓上班族看完~哭著、哭著,就笑了的職場療癒書
提供一些雖然不是很厲害,但卻非常實用的上班族存活技巧:
#問我有什麼方法能在公司裡生存下來嗎?
只能說,至少要學會「養成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習慣」
以及,挑戰「盡可能地不要挑戰任何事」這樣就對了!
還有!上班時間只能把力氣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
保持體力,下班才有精力追劇。
#開會時間 ,如果煩惱要不要說出自己的意見……
那絕對不要說才是正解,
說出來就變成你的事!
#他們說我們「出勤記錄良好工作能力也很優秀,但看起來就是不夠熱情」…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來是不知道其實是他們給的薪水不太夠吧?
我們從來都不需要公司的關心和愛,我們只需要薪水跟休假而已好嗎?
話雖如此,但還是抱持著總有一天,會有盡頭的希望或是幻想 ,今天只好也這樣過活吧!
#漫長的會議時光 #今天我也很自然地連上 #求職網站
#人力銀行 #中古車交易網 #不動產網站
安成敏(Ahn Sungmin)
我是一個上班族。沒人叫我這麼做,但我已經成為上班族10年了。大概想過8300次要辭職,但也只是想想,現在仍然是個上班族。在這段歲月中,我的Alt+Tab技能、靠著更改字型來幫報告大升級的技能、模仿社長說話的技能日益精進。煩惱要不要兼差邁入第10年,終於發現可以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又不需要花錢,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工作就是寫作,所以從幾年前開始發行我拙劣的作品。
這本書是從上班路上,聽到黃部長跟我說「早安」時靈光乍現的靈感發展而來。於是我開始在Kakao Brunch上以同名標題連載,意外收到很多表達對內容感同身受的信件。我把在組織裡經歷的不合理與令人無言的現實記錄下來,才發現自己經歷過訕笑、苦笑、開懷大笑、拍桌大笑與拍手大笑等各式各樣的笑法。既然我撐過一天天團體生活的技能等級被磨練的越來越高,那我也希望可以多少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將這本書獻給早上一聽到鬧鐘聲,就會頭痛不已的千萬上班族。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曾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目前為二、三次元娛樂文化皆跨很足的專職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掛網打遊戲的時光。譯有《每天,每天,Home Cafe》(時報出版)。
【預購】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凌性傑
Regular price $32.00特別收錄:孫梓評專訪凌性傑
「這本書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凌性傑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凌性傑絕版多年的第一本詩集《解釋學的春天》充滿實驗性,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破壞語法規則,刻意化身鳥獸蟲魚,替牠們說話。這本詩集於二〇二〇年底入選《文訊》的「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評選名單。詩人羅智成的評語:「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
本書從凌性傑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中精選出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各界推薦
李癸雲、林達陽、徐珮芬、馬翊航、許悔之、曹馭博、陳雋弘、陳柏煜、楊佳嫻、詹佳鑫、羅智成——學者、詩人好評推薦(姓氏筆劃排列)
曾有過那樣患得患失的年紀,莫名熱烈地戀慕著什麼。世界還很新,現在懷舊的歌那時正流行,小小聲播放在剛買的漂亮耳機裡,清亮迷惘的聲音,唱著這是孤獨,那是遼闊,什麼叫做美,怎樣算幸福。
有時也懷疑那些都是夢,都是虛假,過就過了,再也不值一提。但此刻這些文字在手中,像一杯無酒精的調酒,顏色與氣味那麼令人著迷、全心相信:總是有一些什麼留了下來,替我們所有人記得那年夏天──面向整片燦爛的海洋,曾經有人,願意對另一人說出傷心的秘密。──詩人‧作家 林達陽
凌性傑的詩篇,隱然的激越中,又如此情思婉轉,聲響迷人!是那種可以對著日月、大河、晨星、春花對看之後,慢慢誦讀的詩——馨香瀰漫,不止於興觀群怨……──詩人.有鹿文化社長 許悔之
性傑學長寫詩、也寫散文,但都是從一顆透明純粹的心裡流出來的。周圍世界紛紛擾擾,生命路上雖也跌跌撞撞,對他來說,卻像是石頭經過無數次磨洗,最後都化成了溫柔的玉,透著安靜而低調的光。《我最艱難的信仰》裡收錄的大概是時間的精魄吧,歷經了許多輪迴轉世,才來到這裡,與自己素面相遇。──詩人 陳雋弘
性傑老師的作品討論愛,但用曖的方式。如果愛是正紅色,多數的作品呈現在曖日之下,覆一層薄霧的粉紅色。少數有昏曖的陰影而不晦澀。閱讀老師讓我想起河瀨直美的電影。撞見尋常街巷、日常勞動中不時忽爾閃現的光時,讓我們心裡冒出這樣的念頭:或許一直以來都有隱形的精靈亦步亦趨。或許它就是「生活的甜蜜」?──作家 陳柏煜
凌性傑是充滿矛盾,並容易讓人誤解的詩人。……他的作品優美、迷人,節奏舒緩,似乎有耽美的傾向,但如果穿透他真正擅長的,對意識邊緣各種動靜的掌握,以及那些並存於華麗語法的矛盾指涉,便可以更進一步,來到真正的他隱藏的地方,領受到他對於生命本質無奈的認知與淡淡的哀傷。──詩人 羅智成
潮聲與島夢,履痕與視線,凌性傑的詩總能把我們帶到沃土上,看春雨種地,情思吐芽,開澀的花,結甜的果。──作家 楊佳嫻
重讀凌性傑的詩,令人聯想起一隻張開黑翼,袒露雪白腹部的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人們稱牠為「gooney」,一個可愛的小笨蛋,但也是勇敢的愛人。讀者何嘗不是gooney?緊跟著詩行(船體),不畏懼受傷;因為詩行美麗,我們與經驗豐富的詩人吟唱,混白的眼珠收納著雙重影像──他的詩擁有柔和的光暈,一座通往舊日的渡口。──詩人 曹馭博
陽光甜暖,青春潮浪湧來又退去,留下柔白綿密的情思絮語。從《解釋學的春天》到《文學少年遊》,性傑老師以誠懇悅耳的聲腔,舒徐優雅的身段,於時光撇捺中穿越情絆,轉苦痛為祝禱,化遺憾為釋然。在精緻的詩文裡,我聽見那美麗、自由而勇敢的回音。如浪一般,陪伴著島上小小的愛的起伏──自信或惆悵,歡悅或憂傷,粼粼成為艱難而溫柔的信仰。──詩人 詹佳鑫
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像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
庚子大疫之年,學到的第一項功課是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隨時戴起口罩,讓自己變成半封閉狀態的孤島。人跟人拉開距離之後,自己的面貌好像也變得不一樣了。大幅減少社交活動,跟自己相處於是成為這段日子無法迴避的測驗。
就在這一年的初夏時節,十八歲的惜物男孩跟我說,他最恐懼的事情就是心愛的收藏不見了。惜物男孩的房間,擺滿層層疊疊的盒子,盒子裡收納陪伴自己成長的文件與玩具,堪用與不堪用的都捨不得丟棄。父母親認為他的房間過於雜亂,要他妥善清理,丟棄無用之物,讓他因此覺得痛苦。我告訴惜物男孩,原來我們是同病相憐之人,幸好有你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我也明白,這個世界上,能夠不役於物的人太少了,我跟惜物男孩還沒到囤積症的地步,應該不用太擔心。
我問過自己無數次,早已無用的物件,為什麼還要留著呢?惜物男孩說,因為那裡面有回憶,當回憶消失,我也就不是完整的我了。
然而,什麼是完整的我呢?或許我們只是害怕,丟棄雜物的時候自己成為無情之人罷了。
惜物男孩提出的困惑給了我改變現狀的機會,心念受到刺激,開始著手整理讓生活不清爽的物件。先是把二十年不穿的舊衣回收,接著捐出一千多本書,然後銷毀一千多封上個世紀的手寫信……。我跟它們慎重地說謝謝,跟這些經年累月的眷戀說再見。原本雜亂的心,一時變得乾淨空闊。跟惜物男孩分享這段歷程,最深的感觸無非是,必不得以的時刻到了,心念一定會引領我們做些什麼。
據說,力行斷捨離之道,同時可以讓體重減輕。在這個過程裡,我確實消去了不少體脂肪。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正好也是在這段時日不斷刪節、割捨、增補,成為一本與回憶相關的詩文作品集,很像一九九〇年代歌手的新歌加精選。我有一批捨不得丟棄的CD,都是類似的精選,其中還有為數頗豐的套裝紀念品。雖然已經擷取儲存在電腦裡,某些實體CD還是繼續留著。回顧、整理這部詩文選集的時候,我整天播放與當年青春同步的流行音樂,想著如何穿越時間,與寫每一篇作品的自己說說話。
陰陽師安倍晴明說,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語。我一直相信,名字裡藏有巨大能量,會對自我與他人形成召喚。詩文選的書名原本擬作「更遠的地方」,意思是不斷向前探索,從當下觸及遠方。也曾想訂為「輕輕頂住全世界的黑暗」,用微光來標誌一種舉重若輕的能量,宣示抗衡黑暗的決心。最後確定取名為「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大概最能與跋涉多年的創作之路相互呼應。這條創作路途沒有捷徑,充滿了挫折與驚喜,一步一步走來,勉強可以說沒有自我辜負。沒有辜負自己相信的事,這是創作帶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西藏旅遊回來之後,我開始持咒、靜坐、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為自己進行能量調理。後來,我把說話、寫作也當成累積能量的方式,從教學、書寫中獲得繼續相信的勇氣。創作的過程,是一次又一次施咒,除了清理內在秩序,也呼應宇宙的秩序。
重讀自己從一九九一到二〇二一的作品,各種情緒湧動,不太能夠平靜。面對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有喜悅,有驚訝,有懺悔,有悲傷,我希望把有心念療癒作用的篇章收在《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裡。相信是有力量的,把相信變成信仰,力量就會更強大。在創作裡得到信仰,像是貓頭鷹在黑夜裡睜開眼睛,像是寫信之後收到造物者的回信。一直相信的愛、美、真實、永恆,正因為我從來不曾背叛祂們,祂們始終沒有放棄我。我是多麼幸運,能夠與祂們在一起,無盡地對話,彼此詮釋。
執迷於書寫,當然也有悵惘困頓的時候。念碩士班那段期間,懷疑是容易的,相信是困難的。絕版多年的《解釋學的春天》保留了當年的懷疑,那時因為懷疑而有種種越界的嘗試,挑戰既成的文類規範,譬如破壞語法規則,譬如在詩跟散文裡擬代與虛構。我也常常化身鳥獸蟲魚,無比僭越地替他們說話,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寫這些詩的期間,我迷戀幾位歐陸哲學家,把他們的思想做為生命的指標,行事張狂莽撞,以致常常挫傷。後來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終於清理掉那些有毒的思想。
對我來說,《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可能是時間的咒語,也可能是一封長長的手寫信,寫給我所相信的人事物。每一個人生階段,要面對的課題不同,相信的對象也就不太一樣。高中開始發表詩文創作至今,三十年時光飄然走遠。這些作品串接起來,的確就像口氣不斷變化的手寫信。尤其是散文,訴說的口氣永遠是「當下的」,騙不了人的。那些不同階段的訴說方式,停留在關起來的時間裡,宛如一排蝴蝶標本,姿態形式各異。
時間摩擦聲帶,嗓音裡有了歲月感,這也是一件好事。
二〇二〇的尾巴,接獲文訊雜誌社的通知,「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揭曉,不會再版的詩集《解釋學的春天》被選入這份名單之中。這樣的鼓舞,讓我深深感謝,《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收錄《解釋學的春天》多首作品,或許就是最直接的致謝辭。
謝謝作家朋友們一路扶持,謝謝編輯朋友們催生作品,謝謝讀者朋友的對話,因為有你們給予祝福,這本詩文集才顯得如此珍貴而美麗。
有對象可以投遞,有話想要說,是寫作者的福份。如今希望可以把《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用幸福能量封印,傳達給願意接受這份禮物的你。
【預購】雨中百合◎秋陽
Regular price $24.00★ 朝夕相處,平淡又怦然心動的每一個瞬間都象徵著愛情。
★ 跨越性別的界線,因為妳是妳,我才會愛妳。
★ 北極之光暢銷作家秋陽,曾多次攻佔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排行榜。
【雲海草原系列09】
「那天從這裡離開之後,我每天心如刀割連呼吸都會痛,除了妳我什麼都不想要。」
「真的交往了,我沒辦法忍受妳又離開,如果妳想分手,我一定會殺了妳再自殺。」
許恩娜是項氏企業產品開發部經理的特別助理,五官亮麗性格活潑,追求者眾多,想跟她約會的男人不計其數。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找個符合條件的男人結婚生子,共組美好家庭。
不知何時開始,她對室友卓雨詩漸漸有了異樣情愫,性格沉靜的冰山美人卓雨詩跟她既是大學同學也是同事,兩人已經同居多年,為什麼一夕之間跨越友情的界線,感覺全都變了?
難道某些人身上其實有同性戀的開關,一旦打開就立刻變成同性戀,從此對異性再也沒興趣?她是什麼時候喜歡上卓雨詩的?什麼時候……在不知不覺間對卓雨詩放了這麼多感情,以至於離開的這一刻,心如刀割。
或許是因為她對這份感情太遲鈍,以至於一再錯失剖白心跡的機會,事到如今,她還有機會為這份愛情尋求幸福的結局嗎?
好評推薦
「愛情出其不意的降臨/糾結掙扎和心動甜蜜
友情和愛情,界線到底在哪裡?我們在情海裡不斷找尋著符合自己理想的愛,但愛的形式千百萬種,當它出其不意的降臨,不以我們想像中的樣子出現,又該如何面對,壓抑不了的情感和慾望在危險邊緣徘徊,近在眼前的糾結掙扎和心動甜蜜究竟屬於天秤的哪一邊呢?
翻開秋陽最新力作《雨中百合》,相信妳也會和我一樣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想要知道陽光活潑的恩娜最後到底情歸何處!」──安謹/北極之光美女作家
「突如其來的愛情/怦然心動的元素
愛情總是突如其來又難以掌控,可能是一個不經意的笑容、一個不小心的相擁,就連簡單的肩並肩,都讓人難以忘懷、心癢難耐。
秋陽的文字散發出令人怦然心動的元素,閱讀《雨中百合》,彷彿走進雨季中蜿蜒的花徑小道,沿途景色平凡樸實,卻因為雨水的滋潤灌溉,流露出不同於以往的美麗,繚繞於心,引發陣陣漣漪。」──藍斯/北極之光暢銷作家
秋陽
熱愛女女小說和創作,
愛吃、愛看小說漫畫、愛玩遊戲,
喜歡秋天午後的太陽,
有一種溫暖的力量。
已出版書籍:《午後斜陽》、《凡妹》、《夜花》、暖暖系列、女人香系列、號碼系列、武俠系列、鳶尾花系列、心流系列、月影森林系列、日光海洋系列、星夜沙漠系列和雲海草雲系列。
臉書:www.facebook.com/ventsun
【預購】春光如海◎秋陽
Regular price $24.00★ 北極之光暢銷作家秋陽,曾多次攻佔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排行榜。
【月光雨林系列01】
「因為不想失去我,妳就委屈自己嗎?妳寧願委屈自己來維持跟我這樣的關係?」
「所有妳痛苦的日子,我都跟妳一起感到心痛,我們的生命早就連結在一起了。」
曾經淪落風塵的單親媽媽曹如琇,獨自撫養女兒卓雨櫻,多虧朋友的幫助,她進入連鎖餐廳「蔚園堂」擔任三廚,一心只想專心工作,偏偏五官亮麗身材性感,總有人不放棄的追求她。
午夜夢迴,她總是想起小時候非常照顧她的圓圓姐,圓圓姐胖胖的,臉上不知怎麼長滿了青春痘,滿臉的痘疤很嚇人,性格溫柔和善,卻因為外表在學校被霸凌受盡欺負,想到圓圓姐一步步絕望走進溪中間的身影,她總是心痛欲裂。
「蔚園堂」的總經理蔚以春容貌精緻秀麗是個大美女,性格爽朗陽光,學歷顯赫精明幹練,還擁有高帥有錢又優質的男朋友,不只是人生勝利組,根本人生冠軍組吧?
曹如琇與蔚以春的人生本該是平行線沒有任何交集,為什麼酒後亂性之後一切全都亂了?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割捨這份執著,午夜夢迴深深牽掛,總是難以忘懷,總是一再想起,難以解釋又很合理的這份感情,是否名為愛情?
好評推薦
「愛情究竟從何萌芽/隨時重新啟動
愛情究竟從何萌芽,是亙古難解的謎題,但也多虧愛情,讓我們在人生好難的生活中增添幾許樂趣。《春光如海》這篇小說中,秋陽一反平日輕鬆的調性深刻探討活下去的動力,是否被霸凌就只能絕望尋死?是否一步踏錯就萬劫不復?抑或人生也有重開機鍵,永遠都有重來的機會,只要不放棄,只要勇敢堅持下去,我們隨時可以重新啟動。」──張漠藍/北極之光出版社主編
秋陽
熱愛女女小說和創作,
愛吃、愛看小說漫畫、愛玩遊戲,
喜歡秋天午後的太陽,
有一種溫暖的力量。
已出版書籍:《午後斜陽》、《凡妹》、《夜花》、暖暖系列、女人香系列、號碼系列、武俠系列、鳶尾花系列、心流系列、月影森林系列、日光海洋系列、星夜沙漠系列和雲海草雲系列。
臉書:www.facebook.com/ventsun
【預購】日光為鄰◎希澄
Regular price $24.00★博客來、金石堂排行榜冠軍作家,POPO原創百合天后‧希澄最新甜寵之作,讀者期待度UP!
★貓系女總監X狗系女大生,高冷傲嬌遇上純真軟萌,曖昧又甜蜜的女女戀愛日常,融化你的心!
妳送我一片日光,變成我心底最璀璨的寶藏……
初見何煦,靳雪就被那雙清澈的眼睛吸引,
再見何煦,她陽光般的溫暖個性,讓靳雪更加在意,
何煦就像可愛的小柴犬,
總能輕易觸動她內心最軟的一塊,
她想摸摸她的頭,想將她緊緊擁入懷中,
但這樣的想法,還不能讓何煦知道,
她得慢慢來,才不會嚇到這軟萌的小傢伙……
初見靳雪,何煦就忘不了那雙清冷的眼睛,
再見靳雪,她露出一抹微笑,讓她瞬間心跳加速,
靳雪就像高雅神祕的貓咪,
迷人的氣質,讓她不自覺想靠近,
但她只是她的鄰居,太熱情的話會不會被討厭?
還是慢慢來吧,先用熱可可與她搭起友誼橋樑好了……
希澄
希望能一直保持一顆澄澈的心。以文字為趣、以寫作為樂,學不來華美優雅的文字,寫不出氣勢磅礡的小說,但仍冀望自己能寫出一個讓人記得很久、很久的故事。
希澄 個人專頁
https://www.popo.tw/users/writersrchen
粉絲專頁:希澄文債館
https://www.facebook.com/writersrchen/
相關著作:《與妳的寂寞花火》《夫人裙下》《我把妳當閨密,妳卻只想上我》《妳的餘生,我的餘燼》
【預購】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莫娜·艾塔哈維 (Mona Eltahawy)(譯者:聞翊均)
Regular price $28.00【預購】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The New Victorians: A Young Woman’s Challenge to the Old Feminist Order)◎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譯者:劉泗翰)
Regular price $34.00正值而立之年的蕾妮‧丹菲爾德,是美國最重要的八位新女性主義者之一。她在《是誰背叛了女牲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一書中,深入檢視、批判女性主義的思潮和流變,發現到七○年代婦女運動在政經層面嬴得輝煌的戰果後,卻逐漸偏離了大多數女性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少數人共有的世界觀。而位居主流的婦運領袖竟走回頭路,以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掀起了一場道德聖戰,形塑出一個如夢似幻、無法讓女性產生共鳴的烏托邦。
拋棄了僵化的意識型態和教條,蕾妮‧丹菲爾德為第一代獲得機會和教育平等的年輕女性發聲︰我們要回歸足以代表大多數婦女的運動,理直氣壯地收復女性主義。本書有她鞭辟入裡的剖析,非常值得關心和參與台灣婦運的人借鏡。
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
是一位自由撰稿記者,幾篇針砭婦女運動的作品已經在美國引起極大的爭議。她也是一位業餘拳擊好手,曾獲得Tacoma金手套獎,目前定居奧諯岡州波特蘭市。
譯者簡介
劉泗翰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近二十年,譯作有《天無絕人之路》、《飛越雲端—衝破親情的迷霧》等三十餘本。
聯絡信箱:felizminna@hotmail.com
一九六六年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an,簡稱NOW)成立,而我在一年之後才呱呱墜地。在我小的時候許多爭取婦女權益的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是我和這一代多數的女性一樣,對於墮胎還是非法行為的那個年代早已不復記憶。我也不記得還有這麼一個年代——儘管母親一再對我說那些都是真的——婦女上大學只是為了釣金龜婿,而不是為了攻讚學位;職業婦女的工作領域只能侷限在女服務生這一類的「粉領階級」;女性不但無法獲得避孕知識,對自已的身體和性也全然無知。這樣的年代描繪出一個簡單而可怕的景象;年輕婦女因為不知道如何避孕,最後死在非法墮胎的手術檯上;大學畢業的女生,無論學問如何高深,最後也只能進人大公司,在打字機前終老一生;而十歲的小女孩希望和男生一起上採買課程只是為了學會如何管理家計、做果凍或擺設銀器餐具。我們現在也很難相信,在那個年代「性別歧視」根本不是問題,甚至還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的際遇比母親那一代要好得多了。墮胎已經在一九七三年合法化;平權憲法修正案(ERA)也在審議中,雖然距離立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甚至可能不會通過,但是至少男女平權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此外,在一九六○年代,還陸續成立了NOW和「婦女平權行動聯盟」(Woman Equity Action League)等團體,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職場和學校裡性別歧視的情況已經大有玫善。在婦女健康的進展上則出版了《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已》(Our Bodies, Ourselves)一書,通過了強暴受害者保護法(改善過去無限制探索受害者性生活史的情況)也成立了受虐婦女保護之家。在工商界、法律界和政治界,傑出的婦女人才輩出,包括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葛蘿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貝拉.艾柏查格(Bella Abzug)、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和凱特.米蕾(Kate Millet)等等,這些都是第二波女性主義潮流中的佼佼者,對女性的未來影響深遠。
然而,對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來說女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儘管社會上還是難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但是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多桎梏。我們是第一代獲得平等機會和平等教育的女性,也擁有絕對的自由可以表達對性的看法。這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與過去社會上根深柢固的偏見南轅北轍,因此,女權運動者必須以非常的手段,迫使社會接受這個男女平等的新觀念,而表現這個信念的形式,可能是女性追求自己的事業,或要求男性尊重自己對生兒育女的抉擇等等——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代的女性相信,我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這些權益都是女性主義為我們爭取來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和我年齡相仿的婦女會拒絕加人女權運動呢?為什麼我們會斷然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呢?
儘管許多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各個年齡層的婦女都毫不猶豫地支持女性主義的理想,但是這些調查也指出,她們多半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也不參與女權運動——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努力。一九八九年,時代週刊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合作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婦女認為女性主義確實提升了女權;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婦女自認是女性主義者,百分之七十六的婦女承認很少或毫不關心女權運動。一九九二年,時代週刊又做了另一次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美國婦女認為強而有力的婦女運動有其必要,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相信當前的婦運反映了多數女性的看法;而自視為女性主義者的人比例則降到百分之二十九。對年紀較輕的女性而言,這個數據或許還偏高了些。以大專院校學生為訴求對象的觀點雜誌(In View),一九八九年也曾經向五百名女大學生進行一項調查,結果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性別歧視仍然存在;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贊成婦女應該享有生育控制權;而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受訪者只有百分之十六。
反挫
女權運動者和傳播媒體並沒有忽視這個趨勢。從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的暢銷書《反挫》(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到專欄作家琳達.艾樂比(Linda Ellerbee),以及報章雜誌上刊登的文章,對於這些「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婦女卻對女權運動感到疏離,都有深入的討論,甚至還引發了一番論戰。
為什麼女性會拒絕女性主義呢?最盛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法露迪的「反挫」理論。反挫的基本概念是︰在文化中隱藏著各種力量侵蝕女性主義的根基,而這種反挫的力量已經跟隨女權運動長達二十年了(一九七五年九月號的仕女[Ms.]雜誌刊出了一篇書評「學院派︰反挫來了」,文中評論了三本書同時也提出反挫的概念)但是,一直到法露迪提出新的詮釋,才首度獲得廣泛的認可。反挫的概念之所以會在此時異軍突起,可能是一九七○年代時,雖然有很多抨擊女性主義的文章或書籍間世——其中不乏一些極為粗糙而不成熟的論點,相形之下,現在的批評簡直稱得上是恭維——基本上女權運動還算是一種健康的運動,婦女也很驕傲地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然而,今天的情況卻迥然不同。
「為什麼百分之七十二的年輕婦女認為自己不是女性主義者?」一九九○年三月號的十七歲(Seventeen)月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答案也很快就出現了︰「琳達.艾樂比說,那是因為她們不知道女性主義的意義何在、問題何在。」這篇文章由全國知名的專欄作家艾樂比執筆,名為「女性主義者的謬誤」(The Feminist Mistake),文中她以一貫高人一等的姿態和略帶尖酸的筆調,剖析年輕婦女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心態。她說︰「女性主義沒錯,我說的就是這個字!先別忙著嘔吐,我知道你們不喜歡這個字眼,但是相信我,那是因為你們誤解了這個字的涵意,事實上,你們還誤解了很多事情。」艾樂比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女性會有這些誤解她只是說︰「某些人不擇手段地要你們唾棄女性主義!」
蘇珊.法露迪則明白地點破「某些人」是何許人也。她在《反挫》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說︰「反挫的公共論壇由男性一手主導……特別是支配媒體、企業和政治的男性」。她在書中說,像電視上的情境喜劇(例如特別著墨於家庭主婦的正面形象)或時裝流行(例如蕾絲內衣再度流行)等等,都是男性刻意誤導女性的陰謀。他們一方面頌揚溫暖家庭的價值、家常菜的可貴和受壓抑的美女,另一方面則故意醜化女性主義。
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並不相信這一套。一九八九年紐約時報的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受訪女性認為男性「正逐漸剝奪女性在二十年來爭取到的一切」。法露迪對於這一點也有解釋。她說︰「反挫的力量都是在檯面下興風作浪,一般大眾是看不到的。」雖然大部分的婦女都不知道這個潛伏的陰謀,但是這股反對女性主義的力量還是影響深遠,「反挫的力量確實滲透到女性的思想裡,透過私下的管道傳播羞辱和責難的聲浪。」
根據法露迪的理論年輕女性正是因為聽到了這些聲音,所以才會遲疑猶豫,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對艾樂比和法露迪這些女性主義評論家而言,如果能夠把年輕女性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歸咎於一種力量龐大卻潛伏在文化中的無形陰謀,可能是最方便的解釋。她們還能告慰自已,這並不是她們的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除了一些在大眾文化中對女性的低能描述之外,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女性角色的典範——從最高法院法官露絲.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到饒舌歌合唱團「鹽和胡椒」(salt n' Pepa)——這些女性典範都豎立了獨立女性的正面形象。更何況,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也沒有那麼愚蠢,會輕易地受到清潔劑廣告的影響或被內衣時尚牽著鼻子走。我們也不是呆頭鵝,隨隨便便就被一個無名無姓、不擇手段的「某人」擺布。如果我們真的這麼容易受騙上當,我們可能不只拒絕女性主義的標籤,甚至會拒絕女性主義的信念,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一九八六年,美國教育部針對一萬名青年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論男女——都能全心全意地接受女權的觀念。實施民意調查的六年前,正在就讀高中的受訪者(受訪當時已經在工作、扶養小孩或就讀大學),不分男女,都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同意「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應該擁有相等的教育機會」。百分之九十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八的女性認為「女性和男性應該同工同酬」,另外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六的女性認為「在選擇決策者或政治家時,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列入考慮。」當問到誰要留在家裡帶小孩的時候,男女兩性都希望有這個機會。
這些調查數字顯示,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女權確實已經深植人心。我們堅信兩性平等,因此不會以傳統的性別角色來箝制自己的發展或彼此設限。簡而言之,我們是行動上的女性主義者,而不只是名義上的女性主義者。
【預購】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BOTA(譯者:賴毓棻)
Regular price $27.00◎寫個人基本資料越來越累,因為填出生年分的欄位,要拉很久才會出現。
◎原來,「都可以」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都可以,對方其實要你自己猜。
◎雖然宿醉很痛苦但還是要約喝酒,就算分手很痛苦但還是期待有新戀情。
◎自大,會被人嫉妒;喊累,他們說我抗壓差;那就繼續裝死吧!
◎蝴蝶袖、雙下巴、脖紋……最近自拍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增加了。
原本以為30歲就是大人了……後來發現,我仍對未來感到茫然。
說是大人,好像還缺了一些什麼,
但要說年輕,又在眨眼間變得老大不小。
這本書,獻給過了30歲,依舊對自己陌生的你。
作者是BOTA,知名插畫作家,一開始只是將自己和朋友的故事描繪出來,
想不到從第一個作品開始就得到讀者們熱烈的反應,
讀者說,超有感、超療癒,不知不覺間已連載了兩年,共創作了兩百集的內容。
從熱血到裝死、從有朋友到沒朋友、從半夜KTV嗨唱到放假只想宅在家、
從被人喊哥哥姐姐變成阿姨叔叔(驚!),
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你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原來,到了30歲,我還是搞不懂我自己
‧偶爾被年輕同事稱讚造型時,
總有一股莫名的安心感,原來,姊還是有點姿色的!
‧30歲,是和許多事物道別的年紀:勇敢、想衝就衝、青春夢想……
但不能包括蝴蝶袖、雙下巴、脖紋,以及瘦不下來的體重。
◎有些「朋友」,就是讓你空虛寂寞覺得冷
‧為了同學會,努力減肥、換髮型,
朋友卻一臉驚訝的說:「○○!你一點都沒變欸!」
‧每次見面,她就炫耀男友長相、炫耀男友送的包、炫耀兩人一起去旅行,
拜託,「我今天約的到底是妳還是妳男友呀……?」
◎工作一直都水逆,但不要畫地自限
‧早上沒有準時進公司,被主管唸不停,
下午我決定準時下班了,但為何又給我臉色看呢?
‧天氣好的日子,就搭可以看見窗外的公車,下雨天的日子就坐捷運,
睡過頭的日子呢?就坐計程車。這就是上班的竅門。
‧國中時老欺負我的傢伙,大學時老灌我酒的學長,當兵總把工作推給我的同袍,
這些人全部加起來,就是我現在的主管。
‧準備就業時,以為只要找到工作就能找到幸福;
後來才知道,只有辭職才會得到幸福。
200多篇超解壓療癒圖文,讓你邊哭邊笑體會人生滋味。
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真的可以繼續耍廢。
【書封設計概念】
封面和封底採一男一女的獨特設計,代表三十世代男女各自不同的厭世心聲。
各界推薦
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膝關節
旅人作家/雪兒CHER
人氣貼圖創作者/大頭兒
正向思維量販店店長
BOTA
「BOTA」與其說是筆名,不如說是一個企劃名稱,由一群在公司相識的好友們共同創作四格網路連載漫畫。
一開始並沒有抱太大期待,只是將大家的故事描繪出來,沒想到從第一集就獲得讀者們的熱烈好評,甚至很多人都說「超有感」、「超療癒」。每週連載兩集,不知不覺就累積了兩百多集,最後還集結成冊。
若有讀者問起,我打算將這本書好笑的梗全都說是自己想的,而有點冷的梗就推到其他人身上。
譯者簡介
賴毓棻
喜歡閱讀、喜歡外語、喜歡思考、喜歡做料理,自幼夢想成為外語老師及譯者。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業後,前往韓國首爾大學韓語教育研究所就讀。目前身兼韓語老師及自由譯者二職,希望能藉由一己之力,讓更多人接觸到韓國優秀的作品。
聯絡信箱:felizminna@hotmail.com
30歲,是每個人的「成長封王數字」
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膝關節
30歲是一個猶如魔咒般的成長封王數字。
以前人都會說「三十而立」,對現代人來說,30歲根本很難「而立」,畢竟過去農業社會或古早時代,都是先成家、後立業。有了家庭支持,雙親協力、妻子或是丈夫幫忙,才能真正踏入而立之年,立業其實向來都不只是一個人的戰場。
但現在的年輕人22歲至24歲才從大學畢業,念個碩士可能26、27歲才修完基本學分。那麼,沒念碩士的人,在30歲之前到底有多忙或是茫茫然?
30歲,是多數人步入這階段的恐慌公約數;30歲,本來就是一個很陌生的數字。
這本由韓國插畫作家BOTA編繪的《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就道出了三十世代的盲茫忙本質;透過兩個角色,一男一女各自關心的議題,討論出不同性別的相似困境。
不得不說,書中述說的負能量之強大,大家讀起來肯定相當熟悉,因為離開學校之後,我們開始重新梳理人際關係。有些是職場上不得不的必要往來,雖然臺灣的應酬文化還沒那麼離譜,加上職場上的男尊女卑及輩分觀念也沒有韓國那麼高壓,但閱讀這兩位角色的厭世出發點,大家應該都會發出會心一笑。
「原來不只我這樣想呢!」應該會是每位讀者在閱讀時的內心獨白。以社群交際應酬來說,男女就各自有不同的煩惱,如男主角擔心社群上的貼文明明只是要抒發心聲,卻又害怕遣辭用句可能動輒得咎。雖然韓國人或日本人在人際上顧慮較多,但這不就是很多人的社群日常?常常擔心別人可能會怎麼回應,想想到最後索性不發文,潛水就好、按個讚就好。更甚者,其實有些回文也可能會造成蝴蝶效應,甚至敲碎發文者的玻璃心。
女主角則戲稱卸妝不只是卸掉外表武裝,更能洗掉不好的回憶。女性的化妝美顏,是女性才懂得專屬修羅場,從禮貌應對到尋找被擠壓的女性地位,還要能保有自尊獨立,現代女性活得真是辛苦。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是讓人心有戚戚焉的圖文書,在閱讀過程中會與自身經歷交叉詰問:當我30歲的時候,我有這樣想嗎?過了這個階段,該問的是:我還會這樣想嗎?還沒到這歲數的你與妳,又會是怎麼想的呢?
推薦序二
30歲才沒老,人生可以繼續戰鬥
正向思維量販店店長
30歲的你,還好嗎?
那時候的你,在煩惱什麼呢?
小時候期待著趕快長大,因為總覺得長大以後,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完成很多事情,但是真正到了30歲,面臨所謂成熟世故分水嶺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人事物都跟自己想的不一樣。即使不斷的嘗試與猜測,仍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人生的心智鍛鍊就從這一刻開始。30歲似乎成為了一道高牆的關卡,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跨過去。
韓國IG、臉書白爛系超人氣插畫作家BOTA,透過一男一女的角色設定,以輕憂鬱的搞笑圖文,詮釋大多數男女在30歲前後會遇到的狀況及生活情境,不管現在是未滿還是超過30歲的你,都可以在這本書尋找到可能的未來模樣或過往的回憶。
我很喜歡《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這類型的厭世反思圖文,因為透過圖畫更容易引起共鳴、了解自己,進而從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未滿30歲的你,也能藉由這些狀況及情境,預先做好心理準備;就算已三十好幾、沒辦法回到過去,但透過作者的故事及經驗分享,也可以讓我們重新省思當時的處理過程及情緒,為未來得到更好的鍛鍊。
例如,在邁入30歲以後,我們很常跟朋友說:「改天約一下。」儘管最後常不了了之,我們卻也習以為常,但作者提出反思:「比起改天再約,我更想成為今天就約的人」,一語道出大多數人的心聲。
30歲除了是一個蛻變成長的年紀,也是一個需要清楚自己為何而努力的階段,藉由BOTA這些圖文的反思,讓自己能擁有更多的正能量,面對未來更無所畏懼,扎實的走好每一步。不管過程會怎麼樣,結果的好與壞,我相信每個人都一定可以破繭而出、活得精采。
記住,30歲不是初老的開始,而是人生的另一波高峰。
前言
原來,到了30歲,我還是搞不懂我自己……
小時候還以為,只要到了30歲,
自己就會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
可是為什麼越接近30歲,
不管是未來、戀愛、人際關係,
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變得如此令人不安?
或許就像韓國創作歌手金光石在歌詞中所說的,
這是個需要跟許多事物道別的年紀,
不管是青春、逝去的歲月皆已不再。
要說是大人,好像還缺了一些什麼?
但若要說「還年輕」,卻又在眨眼間變得老大不小。
所以我們偶爾仍會感到茫然,
偶爾還是那個稚氣未脫的自己。
而這本書就是一群依舊對自己陌生、半熟大人們的故事。
【預購】KAKAO FRIENDS OFFICE:我的願望是不加班◎안또이(譯者:富海科技翻譯)(繪者:시루)
Regular price $27.00如此高人氣的超萌巨星,如果跟我們一樣每天都睡到最後一刻才急急忙忙地壓底線打卡、因為工作忙碌得灰頭土臉、每到月底就只能縮衣節食等待薪水入帳……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本書便是以「KAKAO FRIENDS進入職場會是什麼模樣」為主題,並依照與該主題相符的世界觀及設定加以改編而成。
【預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元釋無聞思聰禪師(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Regular price $420.00中國元朝印刷技術之先驅,世界上現存最早木刻朱墨雙色印本,經文朱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經中之最,影響最深遠的佛教經典之一!
閱讀與善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對治人生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577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的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僅是進入《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解釋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但是到彼岸並不是表示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岸,所以重點在於從此到彼的方法。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兩百面,經摺裝,經文大字朱印,注解雙行墨印。
‧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並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普回向真言〉、〈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至元六年(1340)潛邑蚌湖市劉覺廣(當時住在中興路)跋并次年(元至正元年)劉覺廣刊經讚,〈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末有〈韋陀護法圖〉。
‧書中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朱文長方印。(鈐印:即為印章、蓋印。鈐印,中國古代官方文件或書畫、書籍上面的印章符號。即加蓋印章。其意義在於表明所屬者對加蓋印章之物的擁有權、使用權或認可。這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本經原印刷方式
‧明代萬曆年間,大量出現套色印書,而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是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學者或認為此本係分色分版套印,與後世套色印書相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版而先墨後朱分兩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朱色者經文。印墨色時將經文遮貼,印朱色時則將注文遮貼,主要是紙張必須先後對準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謂「套色」,而與後來發展的分色分版,稱為「套版」者不同。
本經開本/規格
1. 菊 32 開,高 18.7 cm × 寬7.5 cm
2. 中式經摺裝
3. 重量(本體):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體尺寸:長 19.5 × 寬 9 × 高 6 cm
5. 包裝外箱尺寸:長 21 × 寬 10 × 高 7 cm
本經特色
1. 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至今,展現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之里程碑: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末附有朱墨套印寫經圖。經文朱印,注文墨印。中國明代以後,朱墨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如閔凌兩家刊行之套印本即為其中之代表,而朱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此印刷技術之先驅。
2. 見證佛教禪宗傳播弘法結晶:禪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代僧眾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僅有無聞思聰禪師所註這部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且其註經謹守禪宗立場,以禪語解經。此外,禪師於經文三十二分標題下創作的36首偈頌,更傳承北宋之文字禪傳統。
3. 傳達佛教與漢文化藝術融合:如同宋元刊印佛經,流行於經文前後加上佛說法圖與護經韋馱像,朱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有朱繪〈釋迦說法圖〉,卷末有〈韋陀護法圖〉。另附刻朱墨雙色印〈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皆以藝術、佛像和經變為主要載體。字體端莊秀麗,色彩朱墨分明,燦爛奪目,具有高度藝術鑑賞的價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題材:目前學界對於國家圖書館館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刻字體、裝幀形制、朱墨雙色印法、經文注解、附圖,甚至其注解之於禪宗發展源流意義,各家討論與觀點互異,顯見題材作為版本學研究之能量充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3〜413)
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409)8月19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
聊天紀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莎莉·魯尼(Sally Rooney)(譯者:李靜宜)
Regular price $31.00台灣年度暢銷小說冠軍《正常人》作者一鳴驚人代表作!
「朋友是什麼?」「聊天是為了什麼?」
愈在乎,愈恐懼失去。愈頻繁連線,愈焦慮不安。
為何我們總是用最糟的觀點檢視自己的差錯?
你可曾向人袒露真實的自己?
《時代雜誌》評選「次世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莎莉‧魯尼捕捉當代年輕人敏感的社交障礙。
「正常人」沒寫出來的社交小說
★作家陳柏言、鄧九雲專文推薦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21世紀百大最愛小說第1名」
★國際巨星莎拉潔西卡帕克、泰勒絲、喬歐文、安雅泰勒喬伊一致熱烈推薦
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法蘭希絲,熱愛詩和寫作。某次,她和前女友玻碧,因為一場詩歌朗誦會,意外結識藝文圈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和她的演員丈夫尼克,一對年輕人自此踏進一個有豪宅、派對和度假別墅的布爾喬亞世界,她們深受新朋友吸引,雙方妙語如珠,無話不談。在他們聊天的過程,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逐漸開展。向來膽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法蘭希絲,與尼克愈走愈近,這樣的親密關係迫使她面對自己前所未有的脆弱。
「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
一對分手後仍維持友誼的文藝少女,一對作風時髦卻貌合神離的夫妻,截然迥異的兩組人馬,意外擦撞出複雜的四角關係。莎莉‧魯尼從千禧世代的觀點切入,檢視當代各種約定承諾的關係如何不堪一擊,大膽而新潮,媒體將本書譽為現代版《日安憂鬱》,她們不是撞見婚外情,而是直接撞進一段婚姻生活,又奮力地表現得不為所動。經濟危機後的都柏林,自命不凡的年輕人們,看似平庸的日常,在一段段聰慧的對話和深刻的人生經歷過後,兩個女性好友看見彼此忽視的一切。然而,青春是種特權,就算犯了錯,沒有人會真的怪你。
「一場失敗的關係背後往往是一場失敗的溝通。」──齊格蒙‧包曼
小說處理現代人隨時可能面臨的情感難題──渴望一段親密關係,卻又擺脫不掉焦慮感。莎莉‧魯尼是心理描寫的高手,探討人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又藉此來定義自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開端。有真心朋友,又煩又享受。這部刻劃愛與友誼的精彩小說,語言清澈直白,無疑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一方面對性愛和創作充滿自信,敏感且好強的內心卻又受困於肉眼看不到的柵欄。《聊天紀錄》對人的觀察更為聰慧,魯尼筆下能言善辯的人物或許沒能表達脆弱的自我,她卻用獨有的聲音替他們發聲。《紐約客》評價本書「從頭到尾精采絕倫」。一翻開就放不下。
●西洋樂壇天后泰勒絲至今推薦的十六本書中,前兩本都是莎莉‧魯尼的小說。
●改編同名影集由「正常人」編導團隊再度合作,預計於2022年播映。
「在危難時刻,我們必須再三思索,我們愛的究竟是誰。」──弗蘭克‧奧哈拉
《正常人》獲獎紀錄
●2020年誠品閱讀職人大賞
●2020年博客來年度選書
●2020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
獲獎紀錄
2018年狄倫‧湯瑪士獎決選(International Dylan Thomas Prize )
2018年戴斯蒙‧艾略特獎入圍(Desmond Elliott Prize)
2019年都柏林文學獎決選
《巴黎評論》年度選書
《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電訊報》年度選書
《Vogue》年度選書
《Elle》年度選書
Slate年度選書
BuzzFeed年度選書
名人推薦
●「關係的『張力』與角色間的『權力』,是我看魯尼的小說最過癮的地方。」──鄧九雲
●「莎莉‧魯尼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已漂亮展示出『沒有情節,卻充滿細節』的行家手筆。」──陳柏言
●「我只花一天就看完這本書,我知道這樣的人不只我一個。」──莎拉‧潔西卡‧帕克
●「我真的好喜歡莎莉魯尼的《聊天紀錄》。我喜歡她寫人物說話的語調,讓我感覺好像就在他們的腦子裡一樣。」──泰勒絲
●「我喜歡這種讓你無法相信是處女作的處女作……刻劃入微,令人欲罷不能。」──莎娣‧史密斯,《白牙》作者
●「敏銳、風趣、啟發性。」──伍綺詩,《星星之火》作者
●「精彩的對話,對使用電子軟體聊天有敏銳的洞察力。魯尼擁有神奇的天賦能夠寫出人們的焦慮感。」──克蒂絲‧希坦菲,《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作者
●「迷人、精彩、敏銳。莎莉‧魯尼有雙最犀利的眼睛,人際互動中再細微的殘酷言行,都逃不過她的眼睛。」──麗莎‧麥克倫尼(Lisa McInerney),《光榮的異端》作者
●「莎莉‧魯尼是文壇值得關注的作家。《聊天紀錄》用B‧E‧艾利斯早年那種緊湊、從容到酷的文風,寫出一群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活像沙林傑筆下那種新一代真誠、自命不凡的愛爾蘭年輕人。」──哥連‧巴雷特(Colin Barrett),《格蘭貝的年輕人》(Young Skins)作者
●「我很喜歡這部小說……這個當代的愛情故事如此強而有力,如此優雅真誠,讓我目眩神迷……令人驚豔、揪心,且完美。」──盧克‧肯納德(Luke Kennard) ,《轉型》(The Transition)作者
●「《聊天紀錄》精彩絕倫……字斟句酌,文采斐然。這是一部悲傷卻真誠的小說,非常貼近事實,也非常大膽無畏。很難相信這一部行文流暢、自信飽滿的作品會是這位小說家的處女作。」──山姆‧拜爾斯(Sam Byers) ,《原發症》(Idiopathy)作者
●「莎莉‧魯尼行雲流水的文筆精準無比。在探討二○一○年代關係的小說裡,《聊天紀錄》是我所讀過,技巧最圓熟,觀察力最敏銳的一部作品。」──加文‧科比特(Gavin Corbett), 《綠光骷髏頭》(Green Glowing Skull)作者
●「聰慧、諷刺、機智、風格獨具,且充滿自信的《聊天紀錄》,是文壇閃亮新星的處女作。她以濃烈完美的筆觸呈現二十一世紀生活在世界此隅的二十幾歲年輕人的處境:有自主意識,但也迷失自我。這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的《麥田捕手》。」──露西‧考德威爾(Lucy Caldwell) ,《眾多》(Multitudes)作者
●「莎莉‧魯尼以鑽石切割般的美麗文體呈現複雜的人際關係,優美得讓你不忍轉開視線。光芒四射,機鋒處處,這部小說值得珍讀,而其作者更令人不得不愛。」──湯瑪斯‧莫里斯(Thomas Morris),《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We don’t Know What We’re Doing)作者
國際好評
●「很少有小說能贏得你所認識的幾乎每一個人,無論是女是男,是千禧世代或中年人,共同的由衷佩服。」──茱麗‧梅爾森(Julie Myerson),《觀察家報》
●「光彩奪目的對話……精彩絕倫……魯尼以極其罕見的自信,呈現澄澈精準的寫作風格。」──《紐約客》
●「一無所懼的感官寫作……充滿動能的小說處女作,探討四個動人角色之間錯綜複雜、層疊交錯的關係。」──《愛爾蘭時報》
●「精彩的處女作。」──《倫敦標準晚報》
●「一翻開就放不下的作品,以尖銳諷刺又詼諧風趣的筆觸刻劃新愛爾蘭的年輕人……魯尼有雙目光銳利的眼睛,以及寫來全不費功夫的幽默風格。」──《週日泰晤士報》
●「探討愛與文學,一部讀來欲罷不能、有趣且真實的小說。」──《大都會報》
●「莎莉‧魯尼的這部處女作刻劃四個深陷情感糾葛的角色,不落世故俗套。兩名結伴表演詩歌朗誦的年輕女孩,和都柏林南區一對時髦夫婦產生糾葛,卻奮力表現得『不為所動』,讓故事呈現了引人入勝、且揪心感人的趣味。」──《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寫就《聊天紀錄》的莎莉‧魯尼猶如楚門‧卡波提再世,才華直逼伊麗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塞巴斯汀‧貝瑞(Sabastian Barry),《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現代版的《日安憂鬱》:無懼且動人。」──海倫‧辛普森(Helen Simpson),《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我非常喜歡《聊天紀錄》:機智、細膩、觀察入微,是刻劃現代愛情與友誼的精彩小說。」──喬‧敦桑(Joe Dunthorne),《觀察家報》年度選書
●「這部精彩的幽默作品以經濟危機之後的都柏林為背景,探討當代女性友誼。」──《電訊報》年度選書
●「這部小說堪比莉娜‧丹恩(Lena Dunhan)的《女孩我最大》(Girls)、菲比‧沃勒-布里吉(Phoebe Waller-Bridge)的《邋遢女郎》(Fleabag)和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的《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週日泰晤士報》
●「精彩之作,讓我讀畢時甚至有了不捨的惆悵之感……交織著幽默、憐憫、省察與真情……魯尼和希薇亞‧普拉斯一樣,以純熟的寫作技巧深刻描繪女性良知,這部小說是我所讀過,刻劃當代年輕女性的最佳作品。」──《每日郵報》
●「這部非比尋常的處女作以冷幽默的手法,刻劃愛情關係裡的權力運作,日常互動裡的爾虞我詐,以及我們對自己所愛之人的一無所知。」──《週日郵報》
●「對友誼、嫉妒、愛情政治有興趣的人(又或者是所有的人)都會被這部小說吸引。這是一部動人且精彩的小說,以出色且精準的筆觸刻劃年輕女性處境。」──《The Pool》雜誌
●「法蘭希絲與玻碧努力想導引出現代溝通、一夫一妻制、開放婚姻的意義,以及本書所探討的最大議題:『何謂友誼?』……我們的文學仍在摸索一條非二元的探討途徑,以掌握我們這一代的性愛關係。透過《聊天紀錄》,作者逐漸掌握了我們用以溝通的方式。」──《金融時報》
●「極富閱讀樂趣的愛情喜劇……非常有趣且充滿複雜人性的故事,刻劃性愛與自我探索,每一頁都瀰漫感性,發人深省。這部小說既有如雷射光般犀利的諷刺,也有暖心的真情,敘事手法極其高明,讓我迫不及待想讀魯尼的下一部作品。」──《大都會報》
●「出色有趣的對話為小說帶來充沛動力。」──寶拉‧柯寇薩(Paula Cocozza),《衛報》
●「犀利有趣、技巧圓熟,既探討大議題(性、愛、關係、女性主義、工作),也刻劃如連體嬰般的法蘭希絲與玻碧之間無法分割的友誼,作者不僅描述小說角色的生活,也藉由議題的探討,定義了生活本身。」──《風格》雜誌
●「熠熠生輝、清新可人的處女作。」──《Elle》雜誌
●「描繪個人情愛的集體與社會本質,我們對於另一個人的瞭解,都只能透過他與其他人之間互動的三稜鏡……展現極為罕見的技巧與細膩精微。」──《文學評論》
●「(魯尼)有非常獨特的現代敘事風格……從第一頁就能攫住你的心……以大小事件勾勒人生經驗……她深具小說家天分,讓你只想專心閱讀這本小說。」──《i newspaper》
●「場景轉換到現代都柏林的《日安憂鬱》。」──《週日泰晤士報》「夏日閱讀」
●「超狂!尖銳逼真的偷情與友誼的喜劇。」──《娛樂週刊》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
1991年於西愛爾蘭出生,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現居都柏林。
201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聊天紀錄》獲得《衛報》、《觀察者》等多家媒體評選的年度圖書,擄獲莎拉潔西卡帕克、泰勒絲多位名人推薦。同年,榮獲《泰晤士報》評選年度青年作家獎。2018年以《正常人》入圍布克獎,並獲愛爾蘭圖書獎、英國皇家文學學會安可獎,2019年榮獲英國國家書卷大獎暨小說獎。2019年獲選為《時代雜誌》次世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譯有《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奇想之年》、《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末日之旅》、《此生如鴿》、《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地下鐵道》、《莫斯科紳士》、《寂寞芳心》、《變調人生》、《迷蹤記》、《荒蕪年歲》、《正常人》等。
臉書交流頁:靜靜讀一本書
【預購】BL漫畫家的性愛場景訪談集◎Post Media編輯部(譯者:呂郁青)
Regular price $28.00極上的情色(Eros)祕密
為什麼這些BL作品的H場景總是能讓人
鼻血直流、腎上腺素激增!?
特別邀請7位人氣BL漫畫家
暢談關於BL「Love Scene」的創作。
/Special Talk/
雲田はるこ
《那年與你在薔薇森林》
おげれつたなか
《無節操☆Bitch社》
彩景でりこ
《螳螂之檻》
座裏屋蘭丸
《VOID-寂寞的快感-》
貓田米藏
《別對我太壞》
はらだ
《八田百田》
わたなべあじあ
《ROMEO》
BL(Boy's Love),就如同這個類別名,是以男性之間的戀愛為主軸的故事。
雖然BL中有各式各樣的戀愛,有溫馨小品也有愛恨交織的鉅作,但不論如何,都是Love Story,而且與床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床戲的部分,讀者能透過登場人物的行為與表情,把自己代入角色之中。兩情相悅的場合,單相思的場合,雙方都還沒對對方動情的場合……依角色之間的關係不同,描寫出來的內容也不一樣。
「接吻」、「愛撫」、「結合」
──說到底,床戲場面的行為不外乎這幾項。
但是,依作者的個性與感性不同,表現出來的床戲自然也各不相同。就算統稱為「床戲」,內容也會有極大的差異。
這些不同是從哪裡來的呢?
作家們在床戲之中,寄託了什麼樣的想法呢?
為了明白這幾個問題,編輯部在眾多活躍的BL漫畫家中,訪問了七名床戲畫得特別精彩的作者,請她們暢談自己對床戲的看法。
創作BL床戲時,這些作家們是以什麼為目標呢?
希望大家喜歡本書。
【預購】弄泡泡的人◎陳柏煜(繪者:郭鑒予)
Regular price $23.00也寫得一手好詩的陳柏煜,並不喜歡其作品被形容為「詩化的散文」,他認為毋寧更為接近是「用詩的頭腦來寫的散文」。於是文中敘事的非線性發展,或者有意無意的主旨曖昧,都在優美精準的語言進行下呈現詩般的質地和意象。整本書被關於布朗的回憶所貫穿,常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尼克╱「我」,充滿愛戀地凝視著回憶中的布朗,那回望中卻穿插著其他的三角或多角關係,然而作者也不認為這是可能會常被辨識為「confessional writing」的懺情式書寫,而比較接近是一場「還原凝視」的寫作。
當戀人中的一方是寫作者,寫作成了凝視,不但另一方成了被凝視的對象,寫作者卻也同時看見了自己的凝視。被凝視的戀人有時幻化成了物件,記憶也充滿了物件的地雷,被「物化」的戀人和凝視者拉開了距離,奇妙的是,愛戀卻因此更為強大。而另一方面,寫字也成了救贖:「我的信與字在那時已經達到它們價值的高點。寫甚麼都是黃金,寫甚麼都奇蹟,都是使盲人復明的手。」
為此書作序的張亦絢敏銳地看穿了《弄泡泡的人》和陳柏煜書寫的本質,形容為「如我們初遇普魯斯特與卡夫卡」。有些篇幅的確閃現著卡夫卡小說般的魔幻氛圍,人被物件化或動物化都毫不突兀,而形象較為模糊的周邊人物,如霧般繚繞;有些則以詩般的意識流語言織錦成篇,偏偏和普魯斯特自述的創作觀不謀而合:「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一經過去,立即寄寓並隱匿在某件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民間傳說中的靈魂托生那樣。生命的哪一刻都囿於某一物質對象,只要這一對象沒被我們發現,它就會永遠寄寓其中。我們是透過這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一時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之時,方能從這個物質對象中脫穎而出。」(《駁聖伯夫》,馬塞爾‧普魯斯特)
最後一輯以強烈的鏡頭感收束,「我」寫信給布朗卻不對布朗說話,彷彿錄像機播放著不知何時如實記錄攝下的戀人種種,直到最後突然視角逆轉回望,探問:「布朗,你現在也正在看著我寫的這些嗎?」讀者不禁悚然一驚,並不可思議地同時感到巨大的虛無,以及華麗的完成。如同陳柏煜在後記中寫道:「如同我一再強調的,那不是記憶,而是某種情感自時間截斷了之後仍繼續生長的東西。當我站上了機車的舞台,向前伸出雙手,像一名耳聾的指揮家,布朗的背面就變成了音樂。時間裡不存在的音樂。我和布朗緊密地貼在一起。」
名人推薦
林俊頴、張亦絢 專文導讀
王盛弘、馬翊航、孫梓評、楊佳嫻 熱愛推薦
在這個將文學還給同志的漂亮進行式中,同志文學也因此完成了,絕不遜於任何非同志文學經典的精神任務:祝福不被祝福、等待不曾等待、折磨還不夠被折磨。我可以預見歷來用以否定普魯斯特或卡夫卡的說詞,比如過分敏感纖細與主旨曖昧等,都會落在陳柏煜身上,不過,也是在同時,所有曾被細膩、幽微與不可測之詩情層層餵養過的心靈,也註定會在柏煜的這些作品中,得到久旱逢甘霖的欣喜若狂。——一如我們初遇普魯斯特與卡夫卡。──張亦絢
作者陳柏煜,千真萬確的美少年寫書人,果然是二十一世紀版的警幻仙子?
更必需承認,這是讀者的幸福,誤入《弄泡泡的人》的流光幻影中,它為我一人召喚了在壯美與激情的巔峰殉死的三島由紀夫,以及葉石濤在《變形虹》(1968年)序文中譽為「有可怕才華的年輕作家之一」的林懷民。──林俊頴
陳柏煜
一九九三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受木樓合唱團委託為〈吹動島嶼的風〉計畫作詞,二○一七年發行同名專輯。曾獲林榮三新詩獎,以及道南文學獎現代散文、現代詩、短篇小說三類首獎。
繪者簡介
郭鑒予
一九八二年生,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碩士,作品散見各類型媒體,以及獨立出版刊物。
chienyu0507@gmail.com;www.chienyukuo.com。
讓我們祝福不被祝福 折磨還不夠被折磨……
打從一開始,閱讀柏煜,對我來說,就是近乎愉快的享受。
我們有過一段對話,隱喻地來說,是我問他,是否非常擅長發暗器,但沒練過刀。通常年輕作者在這時,都會為自己辯駁,沒想到柏煜老實到這個地步,直接承認,差不多就是這樣。這個問題在我心裡,頗有一番沉吟,我的想法是,就把暗器練到出神入化,練不練刀也無關緊要;因為人有天生性情稟賦,有人練十八般武藝,有人一招精純。後者的化境,有時也是可以在一招之中,蘊藏絕學。當然,就像對武功是什麼一樣,碰到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有很多麻煩的刻板印象擋在路上,像柏煜這種不走大動作的路數,形象上,在最初的時候,難免吃虧。沒有相當的天真定慧,這條路走不長,而我碰巧是對這種可能性,強烈抱有期望,並且深深偏愛──所以,一向對任何人都不聞不問的我,也曾因為掛念,而藉著巧合,打聽他近況。我得到的多方消息,匯整起來,大概就是「超忙,忙著談戀愛」──除此之外無大事。這就對了──我聽了很高興。
戀愛最有志氣
我絕對不是唯一認為「戀愛最有志氣」的人。詩人里爾克慨歎過男子用情粗疏,應以女子情思繁複為尊;說到文學史某一時期的法國作家,個個沒有多少實際戀愛經驗,導致下筆空空不足觀──文學評論家莫洛亞的態度,則近乎羞慚;最「偏激」的小說家島崎藤村,甚至藉著小說人物之口說出:「就算有關係,如果不是男女關係,就不會真正想要解救對方。」(《新生》)──當時同志不若今日進入公共意識,以現下的話來說,就是,能讓人投入到捨己為人的關係,非戀愛莫屬。這是把戀愛看成唯一深化人我關係與存在使命感的信仰或倫理形式了。至於寫非正統推理小說的加納朋子,作品中也有過一番有意思的話,表示:戀愛是醜陋的事,不談戀愛的人排拒醜陋,所以也是不能信賴的人。(《七歲小孩》)
以上四家,重點略異,共通點則在於,意識到「情愛非小,文學當責」──讀者如果稍微了解這個來自各方的「唯戀主義」傳統以及多面性,會更容易進入《弄泡泡的人》的脈絡,總而言之,《弄泡泡的人》會使里爾克大大滿意男子已經迎頭趕上、莫洛亞不再搥心肝、島崎藤村慶幸吾道不孤──朋子則道:醜得很,可以信賴。
話說回來,戀愛與書寫戀愛,並不是同一回事。宅心仁厚的褚威格,在討論大情人卡薩諾瓦的回憶錄時,提點過該作品的某些價值,然而對於其人其書之風格無味,戀情描述可怕地浮面單調,褚威格的譴責可以說是輕輕放過。──戀愛是一個如流沙般,經常被寫壞的領域。當我們有幸看到作者,非僅沒有深陷,還能在其上舞姿從容,如電亦如火,哎,心裡那份感動,真有說不出的滋味。《弄泡泡的人》,就是屬於非但能在流沙之上騰空,還能在跳躍與旋轉中,與流沙對視與對話的奇蹟之作。
忠誠與花,花與亂
輯子裡持續出現的人物包括尼克與布朗,雙方的家人以及諸位有名無名的「第三者」──忠誠或是忠誠不能,伴隨著等距不一的三角(即使有四角或五角,多角基本上是以三角為原型擴充與變化,所以我一律泛稱三角)關係型態反覆出現。李永熾在談志賀直哉的《暗夜行路》時,提到過日本德川時代的文學,曾出現一種樣貌,在其中「所有出現的人物都是為了這個主角的成長」,我感覺頗可與我們手中的這部作品的形式加以參照──因此,尼克不但自由地想像各個人物,其他角色相對的非中心與不完整,基本上,也是由於他們在中心人物心理與內省活動上「協助者」(可以是友是敵或是敵友不明)的「任務取向」。我認為這與更加粗礪寫實進入性關係活動的作品仍有不同。與後者相較,前者更側重在「我是誰?」的問題上,然而「我是誰?」無法在對著自己肚臍眼說話的過程中,構築面貌。自己對另一人,以及另一人以外的他人,意謂著什麼樣的存在,沒有經過一連串建立與破壞的作用力事件,尼克 / 我無法拼出自己的意義上的名字。換言之,這既是非常個人,卻也社會化的歷程。
以〈糖果〉為例,尼克可說犯了多項一般戀人渴求「涇渭分明」的大忌,他不但不是照著一對一的情侶關係行事,諸如拿曖昧對象做的糖給被背叛的情人布朗吃,這都不只是他很「花」,同時他也還很「亂」──這不是通曉規則,駝鳥兼世故地將不同情人分而治之,以得最大情感利益的投機者行為。尼克做法的另種玩火性,在於有意或無心地混淆了身邊人固定的自我界線,當布朗也表示了逾越與不要邊界的慾望,說自己想要抱糖果的作者,無論布朗這是自發或學人,展現超越佔有或撤除嫉妒,尼克卻對他下了清楚的禁令。這裡感情與心理的微妙之處,都值得細思與探勘。
曾聽過有人對邱妙津作品的一大反彈,謂:自己可以多情,同時又要求情人專一,惡霸。這種切入點往往令我笑出來,然而這當然並不能拿來當作理由否定文學成績。多年前,夏宇即寫下「在不忠的情況下∕又仍然嫉妒這稱作∕不識好歹」──這般名句的價值並不在於完成了高竿的笑罵,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清醒地寫出「碰到情事,義理就歪掉」的實況報導──《弄泡泡的人》中,這種「不識好歹」,可說變化多端且層出不窮──有趣的是,我們並不會立即感受到世俗性的評斷,相反地,總是在迷宮盡頭回首那一瞬,我們才意識到,已與作者走了一段「該被雷劈」的情罪路。〈生日〉、〈公仔〉、〈平安夜〉與〈丈量〉多篇,都可以說是這種外部眼光沒規沒矩的「浪子」或是「追愛之人」,披露各人內在視角驅動「歧路不可不行」、情潮洶洶的佳構。
儘管我認為布朗與尼克的不對等性,與創作型態的原始結構有關,布朗仍然被處理得相當深刻、立體且感人:單親媽媽兼喪父的小孩,這個背景的經濟弱勢較單親有時更加一等,因為若非喪父,除非遇上極不負責的案例,父方的扶養費仍能支援一定程度的經濟安全,布朗「養」著自己的錢,感情的夢想也是「被養」,實際的狀況卻是一身打工的疲憊──尼克與他的處境雖不到天差地遠,但也足已使他與布朗有種隔岸觀火的距離──甚至猜疑與隔閡。〈搬家〉以雙重結構透視了同志生命的經常性議題,文章定格在非常具代表性的「同志經典時間」──要不要搬出原生家庭與情人共組家庭?在某種慢速播放中,一邊是守密同志身份(或被迫噤聲)而在原生家庭中的準孤兒寂寞;一邊是並非毫不戀(父母)家,親與愛左右召喚,也左右為難的熬煮──這且要加上布朗與尼克兩人也仍然不完全同步的心緒。儘管這是我們熟悉的主題變奏,然而,把其中的疏離與眷顧、幻想與現實掌握得如此到位,使得「家不夠溫暖,兩人世界也可能孤立飄搖」的複雜心理與文化的多重清冷穿透紙背,著實難得。
絕緣以到絕處,絕處以逢生
在這些作品中,同性之愛已經不是「犯禁感」的中心,而是潛入同志內在生命的真實時,必不可免的人性深度——因此,我們終於有了極端同志中心(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感性與複雜度,這是過去同志文學擔負與外部社會解釋與對話時,某種源於生存歷史而經常犧牲掉的成份,而如今,許多曾被中和、稀釋或邊緣化的「同位素」,因著柏煜特殊的文學才情與聰明的努力,重新得到了活潑的提煉與復甦。無視社會壓力、無視讀者評價、甚至也無視潛在所寫對象同志族群可能有的迎拒感受——這種絕緣性,本就是文學得以「火中取栗」的原點與最珍貴的創作心理素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學就是一種絕處逢生的藝術,不走到絕處,就沒有文學——這是《弄泡泡的人》令我們讚歎之處。然而也就是在這個將文學還給同志的漂亮進行式中,同志文學也因此完成了,絕不遜於任何非同志文學經典的精神任務:祝福不被祝福、等待不曾等待、折磨還不夠被折磨。我可以預見歷來用以否定普魯斯特或卡夫卡的說詞,比如過份敏感纖細與主旨曖昧等,都會落在陳柏煜身上,不過,也是在同時,所有曾被細膩、幽微與不可測之詩情層層餵養過的心靈,也註定會在柏煜的這些作品中,得到久旱逢甘霖的欣喜若狂。——一如我們初遇普魯斯特與卡夫卡。
◎張亦絢
我美麗的糖果男孩
Ⅰ
收到《弄泡泡的人》排版的影印,翻開第一頁,必需承認,我是誤闖進了一座歧路花園,遍地魅麗,空氣中滿滿的嗆鼻卻鮮烈的青春費洛蒙。面對所有企圖引人暈眩的陷阱,我與作者一起警醒著。
像我這樣一個世故的讀者,並沒有為入口的廣場弄泡泡的魔法師所迷惑,眼光穿越,這花園的邊界還是盡頭,有一座古老牌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繼續前行,有一座宮門,上面橫書四個大字,「孽海情天」,一副對聯,「厚地高天,堪歎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請容忍我不合時宜的古典脾胃吧。)
不,該是癡男怨男才對,都什麼年代了,情愛就是兩個人(以上)的事,分什麼同性異性,又何必假借什麼同志修辭,男男情愛也就是如此這般,遇合摩擦生火花,長愛憎,再回頭望,電光石火,煩惱、苦痛並快樂著。
作者陳柏煜,千真萬確的美少年寫書人,果然是二十一世紀版的警幻仙子?
更必需承認,這是讀者的幸福,誤入《弄泡泡的人》的流光幻影中,它為我一人召喚了在壯美與激情的巔峰殉死的三島由紀夫,以及葉石濤在《變形虹》(1968年)序文中譽為「有可怕才華的年輕作家之一」的林懷民。
Ⅱ
也總是一再讓我想到鵝籠中的陽羨書生,一如俄羅斯娃娃,從嘴裡吐出私藏的愛人再吐出私藏的愛人再吐出私藏的……,《弄泡泡的人》,從台灣島的北端飆到南端,炎陽之氣一路持續灌頂,布朗、尼克、丹利、糖果男孩、阿鐵,一個銜一個上場,逐愛而居的男孩環墟?上下求索(征伐?)的愛的版圖?每一個男孩名字是同一枝條上的花苞。他們的身與卻心是這樣的燄光,像上午的太陽往正午的天頂走,島至南的墾丁天時地利好適宜助燃,將兩人一起的時光轟轟地炮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標的與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永恆堅貞的真心人?(再次抱歉,請再容忍我發神經想到搞笑港片《東成西就》的梁家輝、張國榮。)一個家似的窩巢,懸在日常生活的高枝?男孩與男孩,到最後不得不把彼此豢養成兩頭自囚的刺蝟。
所以,雖然老套到令人煩厭,還是得問:愛到底是什麼?
陳柏煜回答不了,大概也無意作答,過程遠比結果有更多的含金量,只是這畢竟是索愛的人的宿命,當其時都只能讓它從指縫滲走。
唯一唯一的救贖,寫信寫字吧,在那孤獨的時空,找回所有流失的金沙,立地成佛,供讀者摩挲體悟,譬如:
「我的信與字在那時已經達到它們價值的高點。寫甚麼都是黃金,寫甚麼都奇蹟,都是使盲人復明的手。」
Ⅲ
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他濃厚自傳意味的小說《一個男孩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有一小段,主述少年夢想著愛人攀爬大樹潛入房間帶他遠走高飛,但「他遲遲不來,一直延宕,很快地我將期待轉化成鄉愁。」
凌性傑巧妙地將南海路轉寫為男孩路,是的,此路有多長?他將走多遠?一彈指或一瞬,在蛻變為男人之前。
三島在《春雪》裡寫清顯與本多兩男孩,「是屬於同根植物所開出的不同形狀的花和葉吧」。
這或是最好的解答,足以用來比喻布朗與尼克。最大也是至福的差距是,花葉綻放榮枯有時,然此中有一人寫作,留下血肉之驅嗤嗤擦著時間前行的每一分一釐的光影。
我們跟著陳柏煜一眨眼也不眨的看著與他肌膚貼著肌膚的男孩,茫然不知盡頭何處,時間渾沌,其實什麼都不能做,看著他在他手臂上流著口水睡著了。我們知道,唾液裡有蛋白質、酶,終將微微地發酸發臭。
Ⅵ
一條藍灰色的長圍巾,是愛人的或是戀慕之人的?戀物如戀其主人就在眼前,至於是否不告而竊為己有,請搜索全文判斷。物比諸人更恆久,保證不變心不出走,是對方、他的完美象徵,是我心的神龕。
一千六百年前的華山畿傳說,一士子戀慕偶遇的陌生女子,相思成疾,其母為士子求得女子的一件蔽膝(以今之圍裙想像吧),祕藏士子席下,遂痊癒了(女子費洛蒙的緣故?)其後某日,癡男「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
日文所謂物哀,陳柏煜寫那條針織的長圍巾,簡直一則驚悚文,愛不如戀,戀不如慕,慕不如怨,得到即失去、擁有即毀壞的開始。
我討厭如此說但還是要說,這是我近來讀過最悲傷的哀豔文。
Ⅴ
讀「搬家」、「福安宮」、輯六「寫信給布朗」時,我借用余華的書名《十八歲出門遠行》為主旋律,更分心去苦勞網重讀「想像不家庭」專題,卻苦於不知如何應對,想想唯有敬重素讀吧。
對於有著漁獵、遊牧基因的男性,家,這封閉空間總是負擔。如何閃躲、迴避、逃離,是陳伯煜的糖果男孩們的執念,甚至是困獸之鬥。而單細胞似的獨生子女的九○後世代,親屬單位逐一泯滅,家或者是家的替代與演練,必然又是逃避不了的個人選擇。
我確實疑懼男孩們蝸牛殼似的房間,容不下那刁鑽的愛情巨靈,反之,也容不下男孩們狂野多變的心。
好吧,讓我假裝自己是布朗是尼克,我問自己,將來你會實踐天職成為父親嗎?你會做一個怎樣的父親?在你眼中,曾經那失語、臃腫且無有光彩的潰敗父親,你真正理解嗎?多年後,你將發覺,每一糖果男孩的心裡埋著自己父親的種子。畢竟,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溫柔理解的父親只能是一個夢幻。
Ⅵ
布朗當完兵後,搬回家住,在客廳餵魚缸裡的孔雀魚。彷彿前世今生,疊影般我又看到朱天文《荒人手記》的荒人逐日盯著缸裡的大肚魚,荒人好比雲端上的上帝,與魚一起天荒地老的寂寞著。
時間的饋贈。整整五十年前,林懷民在中篇小說〈安德烈.紀德的冬天〉寫盡他那世代的同性戀者的鬱悶、壓抑、無出路,「一種被放逐的、見不得日光的愛,一種沒有疤痕的傷,一種沒有解藥的蠱。發著冷青的光芒,每逢心靈的冬天、雨季,便隱隱作痛,燃遍全身,如風濕,唯有秦那雙蛇般的手才拂得平。」時間驅趕我們加速前進,那些禁忌、污名、罪惡的陳年積鬱得以一路拋棄了(唯勇敢做自己的同時,勇敢面對吧,歧視是人性)。這是生對了時代的糖果男孩們的幸福。
是以《弄泡泡的人》才是陳柏煜的第一本書,他已從容優雅地確立風格,寫出一座他專有的精緻繁複的迷宮花園,捧讀時,浮現的又是故宮文物那件珍品,直徑裡共有廿一層次的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
【預購】時光莖◎林佑軒
Regular price $28.00冶國學美文與新世代語言實驗於一爐
★熱騰騰收錄2020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首獎〈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
「人之將寫散文,其言也善。好文章我們是看多了。小學,中學,以迄大學『現代散文選』,大多是法喜充滿、圓融祥和的曼陀羅好文章。安貧樂道散文家曲肱枕之,光顧那陋巷中懷石料理,為文讚美世界好光明。隱隱然刺富豪飲饌俗麗、中產階級吃食沒格。世界的光明面怎麼那麼多啊……我想逃。我想偶爾讀讀黑散文。」──〈其言不善〉,林佑軒
誰說散文必將其言也善?林佑軒開篇明義便說:「我想讀一篇其言不善的散文。」
這位華文文壇異麗不可方物的新星,近年來橫掃三大報文學獎,散文和小說都各有擅場。幾乎是新生代作家中把文字「玩」得最好的一位。少年時熟讀古文詩書,對文字有先天的敏銳與後天的精進,入大學後,投身社會議題,試圖洗去寂寞自卑的少年陰影,轉而成為奮起的文學青年。除了戮力寫作長篇小說,近年來累積的散文也篇篇是精萃佳作。
《時光莖》作為首部散文集,寫作時空跨度十餘年,才氣美少年已經成長為在歐洲深造的青年作家,他玩弄文字諧擬典故戲仿前輩作家,盡情展露對這世界不公不義的憤恨疾俗,懷想青春、悼憶故人,在在極致又耀眼。輯一「時光巾」,同名篇章靈感來自哆啦A夢的〈時光巾〉,對人人童年熱愛的奇想漫畫提出成人後的質疑。他的文字也如神奇布巾,一篇一翻面,噴發新意的逐字逐句皆如天工開物般令人大開眼界。如〈四說新語〉玩「世說新語」諧音哏,切分為話說篇、der篇、是一個的概念篇、怒一發篇,對現在年輕人的流行語有嘲諷、也有惜愛,並玩出語言妙趣。
長期參與性別運動的林佑軒,認為同志文學不該只是陰暗,或者過猶不及地一味光明正向,反而應該「多一些惡搞」。於是乘著時光機來到輯二「時光莖」,情、欲、愛、性的身體道場令人眼花撩亂,既情熱又淫潔,既耀溺又猥傷,一如文學摯友盛浩偉序中所說:「在最原始、最本能的性衝動裡,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悟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用文字度一切苦厄;不懂的人只看到慾體橫陳,淫靡敗德,懂得的人卻能拾起舍利,證得菩提。」
輯三「惚恍金時」回到台大校園,二十歲的林佑軒一篇〈鄉夢現實〉抒情細緻如普魯斯特,並悼憶文學恩師李渝和英年早逝的作家江凌青。當時的他財金系兼修中文、外文,之後更拓展了文學眼界,一路踏上寫作正途,正是「十三歲讀《唐詩三百首》,三十歲讀《麥田捕手》」,也像啟動了心中自轉的水晶球,並提醒自己時時拂拭,記得拒斥庸常與墮落,才能永保晶瑩。
輯四「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場景來到異鄉歐陸,其中同名篇章〈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得到大獎後,林佑軒以作家張惠菁的句子「時間的題庫,費心的傾吐,愛恨的歧路,信念的坦途」定義自己的書寫過程,而對於當前的寫作狀態,則以「異國的薄霧,秋涼的去路,虛實的迷悟,言語的鍛鑄」定格。
林佑軒可以闇黑,可以七彩,可以小說,可以散文。期待未來,繼續身處各族裔交會之歐洲的他,將寫下更多對亞洲、身體,以及「我」的思索。
名人推薦
儘管渴慕男色已有多采多姿的傳統,佑軒的書寫卻不止於發揚光大,還能更上一層樓。就散文論,我注意到一種不是那麼依賴文字訴說,卻更能引進(性身體)隱抑喘息聲音的突破:於是這裡會爆發最狂野的哭泣,與最威武的呻吟。這本「陰莖經」,絕對「亮晶晶」。──張亦絢(小說家)
讀完《時光莖》,我仍深深感嘆,真正的才華就是才華,怎麼可能被市場所框限?怎麼可能被評論所框限?怎麼可能被文類所框限?真正的才華就是能夠擺脫所有箝制而盛放,作品會成就你的外殼,會保護你易感珍貴的心,讓其得所安放;而細莖終究能長成粗幹,只要時光,只要時光。──盛浩偉(作家)
林佑軒
寫作者、翻譯人。臺灣大學畢業,巴黎第八大學研究所修業中。
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文化部藝術新秀等項得主。數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散文選、《七年級小說金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集,作品參與臺灣文學外譯計畫,並為《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執筆法語圈藝文訊息。
著作三種:小說集《崩麗絲味》(九歌,二○一四)、長篇小說《冰裂紋》(尖端,二○一七)、散文集《時光莖》(時報,二○二一)。
法文譯作四種:《大聲說幹的女孩》(聯合文學,二○一九)、《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時報,二○一九)、《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野人,二○二○,合譯)、《在雪豹峽谷中等待》(木馬,二○二一年春)。
請見:yuhsuanlin.ink。
巨蟹,凌波仙子,與美少年的莖
若和朋友聊星座,聊到巨蟹座的時候,我經常國師上身似地這樣評論——巨蟹座於三十歲之前之後,有兩樣情;三十歲之前總是無事化小,小事化大,且大到把自己壓死,瞥見風吹草動就覺得天有異象,看他人一挑眉一撇嘴,自己好像就沒了存在價值與意義。外表看來是那樣溫馴柔弱,內在則永遠歇斯底里,緊張恐慌。何以故?只因三十歲前,降生此星座者尚為軟殼蟹;殼沒長硬,缺少保護更缺少安全感,所以一點點刺激,一點點壓力,一點點不被喜歡,都是關乎生死性命的大事。相反地,三十歲以後,殼長硬了,能夠抵禦世界,內在又早已經歷過無數風霜末日、見識過煉獄深淵(雖然以上都只是他過度發達的自我小劇場模擬演繹的),談吐舉止、思維情感,自然就更成穩老練,圓融大度,境界高超。
侃侃而談,言之鑿鑿;話裡沒說的是:實際的取樣對象,就是林佑軒。
林佑軒與巨蟹座。誠然我非星座專家,不能洞悉星體運行與冥冥玄妙,所有(偽)知識只是恭請孤狗唬人,也無法定義怎樣才算最典型巨蟹。所以上述認知,與其說林佑軒像巨蟹座,毋寧說,(竊以為)巨蟹座就是林佑軒——如此斷言的理由有幾個,首先乃因林佑軒是我熟識朋友中的第一個巨蟹座,(我認知中的)巨蟹座遂以他為準;其次,一如「A就是B」的句型(Gay就是娘,姐就是罩,我就是賤……),此斷言之重點在B不在A,所以重點不是「巨蟹座」,而是「林佑軒」,或者「就是林佑軒」。碰到許多人事物時我常常想「喔這就是林佑軒」,此謂林佑軒,是個典型。
不是小說戲劇裡很扁平很樣版的典型人物的那種典型;林佑軒之典型,在於他總是能夠把諸多事項推展至非常極致之境,無論壞或好,好比他對自己來不及趕上的黃金青春年華之哀嘆,好比他對愛不得的執著惆悵,好比他對自身究竟是才華或平庸之屬的恐慌,又好比他在小說集附上自己的照片甚至還脫光光,好比他玩弄文字諧擬典故戲仿前輩作家,好比他對這世界不公不義的憤恨疾俗,在在都很極致;正因為極致,所以碰到一點點類似的蛛絲馬跡,立刻就會聯想到他,就是林佑軒。而若你以為極致只在性格或情感,那就錯了,此人聰明絕頂,有心人上網還能搜到當年他指考榜首之新聞,且後來大學念了財金系、外文系、中文系,如今又精通法語、留學歐陸,根本就是天生內建時光漏斗的妙麗,喔不對,是「妙麗根本就是林佑軒」。
讀《時光莖》,依舊驚豔讚嘆:這就是林佑軒——極致復機智,穢蕪至絕美,戲謔而深情,自卑又自戀。其中一篇〈時光巾〉寫到早已正名為「哆拉A夢」的小叮噹(難道你的童年都不算數?),我卻想,他明明更像一休和尚。不是卡通裡的一休,而是日本歷史上的那個一休。真實的一休能毀三觀,讓人童年崩壞:他絕頂機智,但更有名卻的是他的行徑,乃一破戒僧,花和尚,葷酒姦淫不忌,嫖女亦嫖男,同時還喜作漢詩,詩作重點不止在屄而且也很A,一首七言絕句〈美人陰有水仙花香〉,光是題目就道盡一切。所以說這不是很像嗎,一休,林佑軒,都在最原始、最本能的性衝動裡,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悟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用文字度一切苦厄;不懂的人只看到慾體橫陳,淫靡敗德,懂得的人卻能拾起舍利,證得菩提。又想到幾年以前《幼獅文藝》雜誌曾策劃「七領世代創作展」專題,我寫了篇林佑軒的評介,說他如何誇張地自拍自戀,卻能巧妙以自戀成就大愛,同時卻又願意在文學創作面前謙卑,甘願臣服;我遂論道:他是納西瑟斯,一個被文學度化的水仙少年,云云。然而現在只覺得應該修正:他的行文鎔鑄今古,他的典故取法東西,他的性格雌雄同體,他的題材至雅至俗,那麼,這就不會只是希臘神話中的納西瑟斯所能夠涵括,更時而讓人想起中國傳說的凌波仙子,陰柔繾綣,委身凡間卻又超脫凡間;抑或,他本身,其實就是水仙。水仙就是林佑軒,凌(零?)波仙子翹著小拇指對世間招搖撞騙的偽神們輕輕罵聲:「幹」。
但他總是不信這些美言呀。有段期間他時時與我訴苦,未來如何陰暗,不得志如何鬱悶,是否該放棄?是否該放棄?我倆慣以姊妹相稱,我會輕喚他:幼萱,幼萱,並溫柔敦促他:「寫罷,繼續寫下去罷!總有一天能寫到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自己!」——你知道,酷兒文化內建反串基因,就喜歡搞這些做作的Drama橋段,表面演的是百合版姊妹情深深雨濛濛,骨子裡是不知播到何年何月第幾季的Gossip Girl;每次他真誠吐露憂愁,我就在心底大翻白眼:拜託,你根本耀眼得令人嫉妒,我還得替你抬轎給你安慰,是否得了便宜還賣乖?但我是真的嫉妒林佑軒哪,嫉妒他可以在文章裡如此放肆,如此沒有底線,如此沒有矜持——這確實是稱讚,我常苦惱於自己太過矜持,最後就只剩矜持;佑軒沒了矜持,最後就有了矜持以外的全世界,那是一種風格的完成,獨一無二自我的體現。
總之,我們兩個太熟了,熟到對他作品的稱讚、推薦、評論,到最後都像老王賣瓜似的,心裡難免彆扭;加之,書裡寫到的本事,許多我根本瞭若指掌,從「媽呀你居然能將這事兒這樣寫」到「媽的你居然這事兒也敢寫出來」都有,是故序文若再多說一點,恐怕就掀了他的底牌拆了他的臺,只能就此打住。但最後的最後,只補充一件事:讀完《時光莖》,我仍深深感嘆,真正的才華就是才華,怎麼可能被市場所框限?怎麼可能被評論所框限?怎麼可能被文類所框限?真正的才華就是能夠擺脫所有箝制而盛放,作品會成就你的外殼,會保護你易感珍貴的心,讓其得所安放;而細莖終究能長成粗幹,只要時光,只要時光。
但願讀者喜歡這本書,並且是大鳴大放地喜歡,大鳴大放地肯定。我相信這本書值得,也會有那樣的讀者出現。而且等到那時,我就可以在心裡大翻白眼,兩手一攤,然後對著記憶裡那個曾經迷茫的林佑軒說:See? I’ve told you so.
◎盛浩偉
【預購】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崔乘範(譯者:龔苡瑄)
Regular price $26.00且能為男性解除枷鎖、得到不亞於女性的真正自由。
所以,無論男女,我們都應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韓國江陵明倫高中有八百多名男學生,校園裡充斥著各種血氣方剛和習以為常的髒話,動不動就會聽到「幹爆」、「破處」、「吃了她」這樣的語彙。問他們為何要這樣說話,得到的都是「沒為什麼」、「好玩啊」、「聽起來很屌」之類的答案。
崔乘範是這所學校的國文老師,他十分感慨於學生們不自覺被社會型塑而成的性別觀念,如今,許多校園裡,仍流傳著「多讀十分鐘的書,就能幫老婆換張臉。」這種將女性視為獎賞的班訓。這真的沒問題嗎?
除了校園之外,崔乘範對整體社會所期望的男性形象也有很多疑問,諸如軍隊文化、暴力、淫言穢語、非得喝到爛醉才能吐真言……明知女性人生坎坷,卻終究守著窠臼過日子的男性,更是令他感到莫名其妙。然而,這些疑惑,就在他接觸女性主義思維之後,一點一滴地解開了。
本書特色
1. 作者身為男性,卻傾注心力推廣女性主義。因為他深知,女性主義強調的不是女性優越或女性霸權,而是邁向性別平權的第一步。
2. 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從原生家庭、傳統觀念下的女性宿命、男性觀點的省思、社會案件到性平教育,完整論述了女性主義在韓國社會的困境、發展和期望。
3. 故事與論述兼具,輔以統計數據參考,值得讀者深思。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宿命
若想當個帥氣的中年男子?就必須擁有妻子。少了『內人』的關心和照看,沒有幾個韓國男人能逃過襪子破洞和褲腳破掉的命運。那如果想當個瀟灑的中年女子呢?那就必須沒有丈夫。不用忙著給人準備早飯,不用費盡心力照顧誰,家事與情緒勞動的負擔減輕一半以上,過上相對滋養的生活。
多數人以為女性劣勢來自於經濟弱勢。但作者透過他的原生家庭告訴我們── 不,即使母親的收入是父親的三倍,整個社會也並不會因此降低對於女性應扮演母親、妻子的期望。在勸和不勸離的氛圍下,犧牲奉獻一切的女人,只能繼續無奈地忍受下去……
◎女性主義男子的視角與感悟
大家在只有男生的酒席上爭相地開黃腔,追問正在談戀愛的朋友「進度」如何,而朋友則意氣揚揚地「炫耀」那件事,當時的我並未認知到,這一切就是性暴力的一環,以為這個樣子才叫大人,不僅道德意識低落,甚至一點性別敏感度都沒有。
對女性品頭論足的習慣,以為只是同性之間的言論,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可你的意識型態正是從言談中形塑的。而許多性犯罪案件,便是源於扭曲的意識形態……
◎從「江南站仇女殺人案」看見的韓國社會
若以精神疾病患者的「隨機殺人」下定論,案子會以懲罰嫌犯作結,社會不用再做出其它努力,頂多只能加強管理思覺失調患者,而實際上江南站殺人案結束後便是如此。但若以「仇女殺人」結案,就會開啟無數的連鎖反應……
任何地方都存在著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觀念,但若因此而錯過了使社會超前進步十年的機會,也無所謂嗎?
◎給男性一個「成為女性主義者的好理由」
女性主義也受用於男性,它能幫助我們逃離狹隘的男性特質框架;它會告訴我們,男人即便愛哭、話多、力氣小也沒關係;它會讓我們知道,趕我們去當兵、讓我們有約會出錢和買房壓力、讓我們因嬌小的身高或生殖器而氣餒的人,並非「泡菜女」而是「父權制度」。當你理解這些事實後,男性的人生也能獲得自由。
父權制度下的男性,或許會因自己的性別而產生優越感,但那其實也限縮了男性特質的定義,而遭受另類的不平等。想要從狹隘的性別價值觀中解脫、好好地做自己嗎?那麼,請你也一起學習女性主義吧!
名人推薦
范情(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陳怡蓁(吾思傳媒─女人迷共同創辦人)/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許怡齡(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副教授)/彭紹宇(「韓國的筆記」版主、專欄作家)/周芷萱(女性主義者)/蘇柏昌(「政治男孩的多與雜記」版主)
崔乘範
韓國江陵明倫高中國文老師。
大學主修國文與哲學,同時熱中社會科學。受到學姐的啟發,以及反思母親的人生處境,逐步認識女性主義思維。不忍看著生活周遭的男學生,受到缺乏性別意識的父權觀念教育,他決定站出來,以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身分,為性別平權、性別平等教育盡一己之力。
【預購】愛·慾 浮世繪:日本百年極樂美學,菊與劍外最輝煌的情色藝術史(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提蒙·史克里奇 (Timon Screech)(譯者:郭騰傑)
Regular price $52.00《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
西方國家,研究日本浮世繪情色藝術
最暢銷、最專業、最具份量的論述
本書特色
★ 收錄多達 170幅 的珍藏浮世繪
★ 窺看令人 歎為觀止 的經典藝術
★ 最專業權威 的西方觀點與評論
春畫,到底是不是手淫書?還是一種藝術?
性器官異常放大、性交姿勢極度扭曲、偷窺者在一旁……
櫻花盛開,正是適合春色的季節;穿越屏風做愛,好刺激!
買把水仙花,象徵用錢帶性伴侶回家;菊花,總被想成肛門!
性交時照鏡子;僧侶吹奏尺八;男色,是文人藝術家的主流……
江戶時代最棒的作品,卻被排除在藝術展覽之外 !?
春畫,在浮世繪的藝術世界裡,展開了 無與倫比 的想像。
對江戶藝術家而言,春畫無疑是他們此生 最精華 的創作!
發展17、18世紀‧璀璨茁壯19、20世紀
春畫,日本當代浮世繪經典藝術中的傳奇
游移在春色、人性和幕府管制之間,極樂之美該如何拿捏?
什麼是當代人士最想傳達的?這段風俗該怎麼欣賞與解讀?
本書由日本文化專家,英國知名藝術史教授提蒙‧史克里奇,
以西方眼光切入,深度剖析、解構那段藝術史上的情色巔峰。
走入大膽香豔的日本性幻想世界,一窺春色背後的歷史與意識覺醒
細數浮世繪巨匠們最放浪與大膽的藝術經典……
奧村政信‧月岡雪鼎‧鈴木春信‧礒田湖龍齋‧勝川春章
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豐國‧歌川國貞……
提蒙‧史克里奇Timon Screech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藝術史教授,英國森寶利日本藝術研究所(Sainsbur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apanese Arts and Cultures)資深助理;是研究近代日本藝術與文化的專家,有多本和日本文化相關的作品。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荷蘭文學基金會核可譯者。文學愛好者。譯有《病玫瑰》、《信仰的未來》、《塔木德故事集》和圖像小說《梵高》等書。
【預購】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When Gay People Get Married: What Happens When Societies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譯者:黃思瑜)
Regular price $37.00社會與人民產生了什麼思考、生活與價值;
而臺灣同婚通過後也在世界發展的脈絡中。
★本書榮獲第44屆美國心理學會傑出書籍獎!
★獨家收錄2019年臺灣版作者序!
同婚通過後,對同性伴侶們來說無疑是邁入平權的一大步,
終於是時候可以正大光明地表達兩人的「愛」與「誓約」。
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擔心社會漸漸邁入瓦解、崩壞的年代了。
「天塌說」甚至在各地此起彼落,揚言同婚通過之後「爸爸媽媽不見了、爺爺奶奶消失了」!
同性婚姻,到底是彰顯平權的價值?抑或是殲滅家庭傳統?
同性婚姻上路之後,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影響??
「婚姻」的定義,會因此改變嗎?
同志是否會因為進入「婚姻」這個古老的制度,反而改變同志圈自身的特有文化呢?
臺灣身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又能透過西方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脈絡找到什麼相似或可借鏡之處呢?
在這本理性調查與探討的書中,你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以及嶄新的理解。
為了找到同性婚姻對社會的影響,經濟學家巴吉特到了於2001年、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她訪問了許多對同性伴侶,找出同性婚姻通過後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我們透過巴吉特的研究了解到,同性婚姻通過後對於伴侶之間的關係、家人、以及職場同事的影響。另外巴吉特也對於公家機關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因為同性婚姻通過之後,公家機關要受理更廣大的群眾,這也是巴吉特積極探討的範疇。
本書將帶給讀者對於「同性婚姻」議題一個完全嶄新的面貌,針對現今同婚議題之辯論,以及對於政治、社會和個人不同觀點的啟發,給讀者一個看待同婚議題的不同視角。
各界推薦
尤美女 立法委員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李建良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林春元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昶佐 立法委員
洪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徐志雲 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鍾道詮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好評推薦
「當同婚通過後,到底是「舊瓶裝新酒」、「新瓶裝舊酒」,還是一切從新開始?作者提供了種種資訊和觀點,值得一讀、多元思考!」(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
「本書介紹了同志婚姻脈絡,釐清社會大眾的誤解,能有效降低對於性少數族群污名化。」(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婚姻不只表現兩個人相愛和共同生活的意願,還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權利。相信《當同婚通過後》能為臺灣同婚倡議注入更多力量,讓同婚得到同志社群內外更多理解和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完整提供給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正在為LGBT族群完整權益的所有強而有力的論述!」──《國際社會學人評論》(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可讀性高、精采度強的完整資訊、問卷、調查以及巴吉特實際的訪談!」──《逆流而上》雜誌(Against The Current)
「這是到目前為止分析同性婚姻最傑出的書!太驚艷了。」──維爾塔‧泰勒,《801歌廳的變裝女王》共同作者(Verta Taylor,co-author of Drag Queens at the 801 Cabaret)
「巴吉特的分析太具有啟發性了,對於同性婚姻有興趣的任何人都應該讀這本!」──《加州律師》雜誌(California Lawyer)
【專文導讀】
王鼎棫/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東吳大學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
「婚姻平權作為同志的奮鬥寫照,凸顯出同志人權運動與各方勢力的競逐,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同婚之路的演進,簡單來說,就是把同志進入家庭的訴求,向社會尋求支持,並透過政府公權力予以承認,走向制度化的過程。」
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
經濟學專家。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之經濟學教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性取向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 for Sexual Orientation Law and Public Policy at UCLA)研究主任。
巴吉特擅長領域為家庭政策議題、勞工歧視議題(包含性傾向、種族與性別)、勞工經濟、同性婚姻。
譯者簡介
黃思瑜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口筆譯者。譯有《未來一百年大預測》、《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等書。
自二○一九年底起,有二十八個國家(至少每個洲都有一個)准許同性伴侶結婚。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浪潮,由二○○一年的荷蘭首開先河,臺灣於二○一九年接續,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每多一個新的國家實踐婚姻平權,其他地方的人們就能把它視為一個實際目標,更加期待自己的國家也可能實現。有更多的挑戰將隨之而來,特別是受到臺灣啟發的其他亞洲國家。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通往實踐同性伴侶平權的特殊道路,臺灣也包括在內。與此同時,正如本書所記載,我們也可以在縱觀許多國家的時候,看見更多在這條路上所產生的共同影響;我發現臺灣和其他國家至少就有兩個相似之處,可能影響著臺灣婚姻平權的未來。
首先,就像許多國家一樣,臺灣邁向准許同性伴侶結婚的步調非常緩慢,其中包括採納較受限的第一步;從二○一五年開始,有十八個縣市制定了讓同性伴侶在當地登記雙方關係的法律機制。那種身分並沒有與婚姻相同的法律和象徵價值,但確實提出了認可同性婚姻的需求,有上千對同性伴侶也註記了他們的關係。
第二,正如美國、南非和幾個拉美國家,臺灣的法律變遷也是起因於法庭裁決。二○一七年,臺灣的憲法法庭裁定,禁止同性伴侶結婚違反憲法關於婚姻自由及平權的條款。而這項裁決也產生一些爭議,尤其觸怒了保守的宗教團體(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相同狀況),反對者試圖透過二○一八年的公投阻止憲法法庭的裁決。雖然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公投過關並未擋下法庭裁決,但公投票似乎影響了立法層面的執行。立法院並未准許同性伴侶依《民法》(規範異性伴侶婚姻的法律)結婚,卻為同性伴侶制定了一部特殊專法。
也因為這部專法,臺灣的平權之路或許未達盡頭。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二○一九年的專法讓臺灣的同性伴侶比前往縣市政府登記更加接近平權,但還不算完全平等。當前的同婚專法仍有許多重要的差距:結婚年齡設定較高,跨國伴侶結婚的權利,以及同性伴侶借助人工生殖擁有孩子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尤其在反對派仍堅不退讓的情況之下,這些權利的差距將隨著時間演進而消失嗎?本書記錄了歐洲和美國實踐婚姻平權的初期樣貌,還有社會變遷的軌跡,更揭示臺灣將繼續邁向全然的婚姻平等。原因都很簡單,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LGBT)倡議者將繼續推動,方法也會更明顯。舉例來說,法律學者基斯.瓦迪克(Kees Waaldijk)就曾提出,為同性伴侶爭取某些權利的平權論述,會愈來愈難以合理化剩餘的差距。
本書記載了社會持續變遷的背後一項較明顯且意義深遠的原因,那就是婚姻的公共性質。婚禮儀式可以拉攏家人和朋友,即使是同性伴侶身邊原先不一定支持的親友也囊括在內;有時候來自家人的負面觀感,會在計畫婚禮的過程中改變,和兒子或女兒的同性伴侶互動,或是經歷孫子的到來也有同樣的作用。這些變革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近期的研究會把婚姻平權與社會態度相連結;隨著時間演進,實踐婚姻平權的地方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態度改善最多。(Abou-Chadi & Finnigan, 2018; Aksoy, Carpenter, DeHaas, & Tran, 2018; Flores & Barclay, 2016)
最後,本書也談到了一項對同性伴侶結婚之影響的重要恐懼:同性戀會改變婚姻嗎?根據本書的人口及文化研究顯示,婚姻制度並沒有受到損害,接續而來的研究也證實了我的研究結果。同性伴侶也想步入婚姻,而他們同樣是為了與異性伴侶無異的象徵性和實質理由而結婚。總而言之,不分國界的證據都再再揭示,臺灣的歷程可能將是非常正面的經驗,對同性伴侶或社會來說皆然。
【預購】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牧村朝子(譯者:緋華璃)
Regular price $31.00「就算被貼上各種分類的標籤,每個人依舊擁有選擇自我認同的權利。」──牧村朝子
日本第一位出櫃女藝人,牧村朝子
最真實的自我告白。
我從沒計畫成為同志,
就如同你 從未計畫成為異男異女。
如果你……
.懷疑自己對同性特別容易出現愛慕情愫。
.不確定自己是真的跟大部分的人不同,還是只是想特立獨行。
.孩子/朋友向你出櫃,說他/她喜歡的是男生/女生。
.對性少數族群好奇,想認識他們。
.認為世界上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才是正常、天經地義。
請務必翻看這本書。
本書由四個不同性別和身份的年輕人與一位老師的共同對話構成。由老師提出問題,年輕人們思考、發表意見,碰撞彼此的人生經歷與思考邏輯;讀者可跟著年輕人們一同思考,最終從這些對話中,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另含有7篇作者的心路自述,期望能用相互理解,牽起你我畏懼的、所愛的,與所有迷惘,讓所有人都能在性別的光譜中,找到最舒適的位置。
【隨書附贈「#愛無異同」貼紙2款】
本書隨書附有平面設計師Neil Tien設計兩款 #愛無異同 貼紙,可自由貼在封面、封底或任何你想貼的地方。作者朝子老師說,只要生存在這世上,就無法避免被貼上標籤;但我們仍可選擇自己想貼上的標籤/貼紙,認同就貼上,不認同也可以撕下,毋須被社會設下的框架侷限。世界上人人不同,但愛讓我們無異同。
名人推薦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Lexie Tai Youtube創作者
──一同推薦
AMAZON讀者5顆星回饋
讀者A:我曾經每天反覆問自己「我愛的到底是女人?」還是「男女都愛?」因此在讀到結尾時,我的淚水流個不停。這本書,對於難以下定決心與男性結婚、生子,為少子化做出一番貢獻,也不敢高舉彩虹旗參加同志大遊行的我來說,就像是有個朋友告訴我,「沒關係,有我在」一樣。這本書不只緩和了性少數的孤獨感,還提及了豐富的性別知識,告訴我們如何瞭解性、尊重性。
讀者B:我希望圖書館都能採購這本書,至少公立圖書館及高中以上的學校圖書館,都該收藏。不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我打從心底希望,當大家開始喜歡一個人,想和對方交往時,都應該翻閱這本書。
牧村朝子
1987年出生,2010年參加日本小姐選美比賽,並進入決選,以此為契機加入由杉本彩擔任社長的經紀公司「彩事務所」。自從在電視節目中坦承自己是女同志以後,上遍各種媒體,同時也撰寫文章。與在日本相遇的法國籍女性訂婚後,依循法國法津,辦理國際同性婚姻,目前住在東京。將來的夢想是「希望幸福洋溢的女同志都能說出『女同志又怎樣?』」假日喜歡喝酒、唱歌、做菜來吃。綽號為「牧小村(まきむぅ=Makimu)」。
twitter帳號:@makimuuuuuu
譯者簡介
緋華璃 (Hikari)
不知不覺,在全職日文翻譯這條路上踽踽獨行已十年,
未能著作等身,但求無愧於心,不負有幸相遇的每一個文字。
【緋華璃的一期一會】www.facebook.com/tsukihikari0220
大家好,我是牧村朝子。
我是個二十九歲的女性,現正從事藝人/寫作的活動。生於日本,長於日本,與心愛的妻子在法國巴黎結婚。
此時此刻,各位的腦子裡恐怕正浮現出以下的問號。
為什麼明明是女人還有「妻子」呢?
為什麼選在巴黎結婚呢?
關於這兩點,稍後會在本文寫給各位讀者的信中再做交代,首先為各位說明「這本書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女同志的書,也不是同性戀者的自傳。而是想透過「所謂女同志的概念與牧村朝子的親身經歷」帶大家從男人或女人、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御宅族或資優生、B型或AB型等許多被區隔在光譜兩端的立場來面對這個狀況。
因此,希望不是女同志的人也能看這本書,希望在子女的書櫃看到這本書的家長也不要驚慌。
言歸正傳,如今正與各位侃侃而談的我,至今有過什麼經歷呢?
十歲愛上一個女生,那是我的初戀,但是馬上就失戀了。覺得同性戀不好,為了有異性緣,努力了十二年的歲月。結果雖然有許多男性向我示愛,但我對自己愛上的男朋友卻一點性慾也沒有,認為這樣的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女人。問題是一旦愛上同性,又陷入「只想利用自己是女同志的特質來突顯自己」的自我嫌惡。還曾經以為自己是不是性別認同障礙而試著女扮男裝,但我又不想變成男人,總之是苦不堪言……
在煩惱不已的情況下,我在二十六歲找到的答案是與心愛的「女性」結婚。然後如今正坐在電腦前,寫下這本想獻給各位的書。
本書將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因為即使是同一件事,只要角度不同,看法也會截然不同。收集來自各種立場的意見是很重要的,因此選擇這樣的形式。由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負責帶出話題,老師會問年輕人幾個問題,再由年輕人思考、深入探討。請各位務必和他們一樣,邊思考「自己是怎麼想的」邊往下閱讀。
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還有各位,以及我本人。為了各自都能過上真實的人生,讓我們一起找出各自的答案吧。
【預購】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二冊)(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艾莉森·貝克德爾 (Alison Bechdel)(譯者:葉佳怡、劉文)
Regular price $53.00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