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83
- 84
- 85
- 85期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ATHY BIG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laylist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文諾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人體雕塑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冼文光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吳莉君
- 呂少龍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哀悼日記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困難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雪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河繚亂
- 天長地久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字花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孫松榮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西
- 小說
- 小銘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的時代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心
- 文集
- 文青之死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圖文傳播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訓篇
- 於是我坐下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明媚如是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繁裕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天葆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智良
- 李曼·法蘭克·鮑姆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維怡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梁莉姿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ㄤ
- 水某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文化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國翻譯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洪嘉
- 洪曉嫻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俊豪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印良品
- 無法歸類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琉璃脆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盧勁馳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哈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給美君的信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綠野仙蹤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而又彷彿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職場冷暴力
- 肉與肉的相遇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寒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憂電影院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詩集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譚以諾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象形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瑞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郭詩玲
- 都是你教的
- 鄒芷茵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鍾國強
- 鐘怡雯
- 長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天林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志華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苑珊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花雲蕊舊月落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食字餐桌
- 飲食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鳥嘴人
- 鴻鴻
- 麥樹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應台
- 龍陽逸史

【預購】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譯者:洪世民)
Regular price $2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當世界頌讚的成功你不擅長,當心底沸騰的聲音與多數人不同,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當摯愛與信念就要失去,你逃離的地方這輩子只能逃離——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面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困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家哀嘆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出的畫面,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了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系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家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家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面向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出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家、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扎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好評推薦
‧與書名《如何獨處》相反的是,讀者完全不會感到孤獨……這本文集凸顯了法蘭岑的優雅、敏銳,以及身為散文家的膽識,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覺察力,就跟唐‧德里羅一樣傑出。——《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獨處?為了體會閱讀的愉悅,就像讀這本書一樣。——《娛樂週刊》
‧法蘭岑以不下於他在小說裡展現的熱情批評了後現代美國的疏離效應……鞭辟入裡,針針見血……這些文章給了我們絕佳的理由關掉電視、夜裡獨坐、沉浸思緒之中。──《Time out》雜誌紐約版
‧本書重新展現小說家參與社會評論的權力。而讓法蘭岑揮灑出兼具冷靜與激昂論述的,不是犯罪學、神經醫學、郵政科學等知識,是小說家對內在混亂結構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書評版》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序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於世界貿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業都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羅威的話,那是「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的姿態。」的時刻。但公事還是得公辦。大難過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開始受訪了。
訪問我的人對他們稱之為「那篇《哈潑》上的文章」特別感興趣(沒有人用原標題「偶然作夢」)。採訪者大多這樣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潑》上的文章中,你保證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並振興美國文學,你認為《修正》實踐了這個諾言嗎?」我對後繼每一位採訪者都這麼解釋:我在那篇文章裡對我的第三本小說隻字未提,「保證」這個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週日雜誌》某個編輯或標題撰寫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聲明放棄種種企圖的機會。因為多數採訪者並沒有讀過那篇文章,極少數讀過的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於是我便愈來愈嫻熟於簡單扼要地反駁;當採訪來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場,也就是十一月時,我已經研擬出一套小而美的說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那篇《哈潑》上的文章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學習寫一本兼具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小說……」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點委屈,文章中這麼簡單明白的意思竟沒人看得懂。這些媒體人真是笨得徹底!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夢〉全文,並澄清我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號《哈潑》雜誌時,我卻看到一篇顯然是我寫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裡頭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薄弱,連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後,今天的我竟然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猶如世界末日令人憂心;也曾是那種理念狂熱份子,深信世界若脫離了它獨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對文學的信仰),就表示我們活在末世。我曾認為美國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並在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那篇《哈潑》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這樣的憤怒和絕望寫成,在闡述理論時迸出的怨懟,自己現在看了都膽顫心驚。
的確,一九九六年時,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記錄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牢。現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見證,但恐怕大部分讀者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清楚不過的是,若有哪位商業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瘋狂地為一條資訊公路籌募五千億美金,雖然擁護者嘴巴上在乎它對閱讀造成的蹂躪(「你得習慣在螢幕上閱讀」)但仍遮掩不了他們對這前景的無感。
這只是一小段,諸如此類的篇幅很長,於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刪去四分之一,徹底改寫(也把標題改為「自尋煩惱?」)。雖然文章依舊長,但我想現在它讀起來沒那麼累贅、費勁,也比較直截明確了。別的不提,我希望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簡單明白,就像我之前說的。」
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潑》那篇有著一樣的效用。我打算讓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成為我揮別憤怒和恐懼的紀錄,轉而接受、甚至頌揚我身為讀者和寫作者的身分。這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麼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我們國家對石油的渴求,已經造就兩個布希總統和一次醜惡的波斯灣戰爭,此刻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爭端。雖然你以為不可能,但今日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遠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體集體擁護武力外交政策)還少。當國會再次否決了放寬運動型休旅車的節能標準,電視廣告上可見的是福特汽車總裁憂國憂民地高呼美國人絕不可接受「任何一種設限」來捍衛他們的產品。
儘管每天都有那麼多厚顏無恥新事件上演,我仍選擇對書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補。沒有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不太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艾許克洛夫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熱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裡迷途〉所呈現的;歐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讀書俱樂部受訪的通告,讓「菁英」這個形容詞在好幾篇文章裡閃閃發亮。但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導讀
獨處如何?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帶著一本書尋找校園或城市裡的「凹槽」,一個剛剛好能容納我的憂鬱和孤癖的所在。我並不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喜歡一種介於可能被發現,又通常不會被發現的地點看書──比方說稍稍隔開人群的校園樹林裡。這並不是真正的憂鬱與孤癖,而是渴望被詢問,卻又希望不被打擾的兩難處境。我認為這便是「閱讀」這種活動的獨特性──在閱讀中,你會有一段時間的獨處過程,它不像看電影那麼具有時間的獨占強制,而是一個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這個世界的專屬空間。
後來我發現寫作是另一種獨處行為,在那個過程裡沒有人掌握到你腦袋裡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創世紀」。但它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私密空間、獨處時光或許有一天會公眾化、公開化,如果你成功了,還會有一群人專門解剖那個世界的種種。文學確實是個難定義的東西,但它必然是一種心靈的傳播模式。
我一開始閱讀美國舉足輕重的中生代作家強納森‧法蘭岑時,以為他是一個擅長寫「私家族小說」的作家。因為不論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備受讚譽的《自由》(二○一○),都是從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尋常家庭出發,而這個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蘭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裡的家庭產生偏移是父親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員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裡掙扎,最終則在「最後一個全家團聚的聖誕節」重聚。在這個「自我修正」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各自領略了一些事,比方說「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
《自由》寫的則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柏格蘭一家的成員,進而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戀人,橫跨數十年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在這個「自由」被奉為最高精神也是口頭禪的國度裡,年紀漸長的法蘭岑詢問讀者是否發現自由這個氣球總是被綁在一條線上頭。熱愛賞鳥的法蘭岑和主人翁漸漸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時候像在追求自由,實際上卻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們被愛捆綁,也自願被愛綑綁。
法蘭岑有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他也有並不順利的婚姻,但這兩部小說卻沒有像失敗的「私家族小說」那樣的沉溺於挖掘陰黯,在一個窄仄意識裡掙扎的缺點,反而有一種恢宏、充滿嘆息卻睿智的大氣。讀完《如何獨處》以後我才知道法蘭岑正藉由他的小說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獨處成果:他不只寫出了一個美國家庭,他寫出了美國。
如果你打開這本法蘭岑的散文《如何獨處》,一開始你會被整本「書」的方向感到迷惑。法蘭岑討論小說、文學,寫他父親、母親,也像庶民史家一樣討論美國的郵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蘭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說一樣,簡明、銳利,帶著獨特的幽默,以及無與倫比的知識性與聯想力,但也讓我擔心,讀者會不會可能對美國郵政史沒有興趣,而失去閱讀一本能帶你獨處的好書的動力?
法蘭岑是在一個父母親彼此是對方不快樂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敗的婚姻,可能因而讓他擁有大量的獨處時光。當然他也是一個嗜讀,以寫作做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個獨處的職業。相對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全球最高度資本主義、擁有世界最忙亂大都會的地方。
在讀第二遍時,我就發現那些層層疊疊的,乍看之下不連貫、不相干的主題,原來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說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法蘭岑遞給我們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樣的棒棒糖,不管他寫的是郵票、電視,還是紐約,抑或是監獄。
在這本書裡,最啟發我的是法蘭岑分析此刻文學所面對的新世界的種種問題。這個時代因電子媒體的發達,「就像照相機拿木樁釘入肖像畫的心臟,電視也殺死了實地報導社會的小說。」〔如楚門‧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嚴肅文學迅速地失去他們的讀者,我們則每天在獨處時光打開電視機,以至於失去了獨處的機會。
我們幾個月裡收到厚厚的信件裡,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廣告單了;我們接受了媒體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說要帶我們審視的意識之核;我們在城市裡找不到一個獨處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時候或許還可能罹患一種記憶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複的大腦裝備」,當我們彎腰聞玫瑰花香時,卻不記得自己已經彎腰聞同一株玫瑰花聞了一整個早上。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關,獨白、獨處、孤獨。這正是文學處理的人生裡,最感艱難之事。面對這個考驗的不只是美國人,也不只是美國作家。
不久前英國《衛報》報導了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的談話,恩達爾認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與部分作家希望獲得補助後來寫作,或期待成為專業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達爾認為,每個作家都靠補助來寫作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過去作家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為了生計他們可能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但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經驗,對寫作可能反而比上創意寫作班來得有助益得多。
身為諾貝爾獎評委的恩達爾對美國文學作家已久未獲獎,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後來他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本意並非說美國作家缺乏價值,而是生命力萎縮。因為太少國外的作品翻譯進入美國,因此「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我同意恩達爾部分的說法,過度依賴補助反而使文學活力萎縮,美國市場確實太少翻譯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懷疑他的看法。我比較相信的是法蘭岑引述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獨斷的評語:「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較相信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說的:「如果一個小說作者感覺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國家(無論從生活、或他踏出家門所經歷的事情),那一定是嚴重的職業障礙。」
這正是法蘭岑寫作的關鍵語。他總是將個人經驗鑲嵌進美國社會這個巨大輪輻之中,找到一個深刻的軸心點。就像多年以來,精采美國作家諸如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一樣,那些並不是「孤立而狹隘」的作品,他們寫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國、紐約的美國、明尼蘇達的美國,事實上是一根根打印著人類心靈共相的棒棒糖。因此,並非美國人的讀者如我們,也會像鐘一樣被敲打,發出讓自己都為之震動的共鳴。
在《時代》雜誌對法蘭岑的報導裡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的小說都走向專精某個領域的寫法:特寫、縮影、微小世界。……小說轉向追求離奇和獨特,將題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傾聽個別聲音,接觸特殊群體……」強納森.法蘭岑卻不這麼做,「他顯然是『大論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讓小說包羅萬象,描寫美國人當下的生活方式。」
這正是法蘭岑式的寫作,他自己說:「創新並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小說形式,而是關注當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以簡單連貫的文字記錄下來」,將現實以「透明、優美、拐彎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說之中。
在本書那篇被登在《哈潑》雜誌上,標題從〈偶然作夢〉改成〈自尋煩惱?〉的文章裡,法蘭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閱讀行為的學者海斯所說的話。她說,寫作或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隔絕於世的獨處,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聽什麼沒有出路、沒有存在意義之類的話。意義在於持續,在持久存在的重大衝突裡。」這話講的並不只是閱讀,還是我們的人生處境,不是嗎?
所以,我忍不住對你發出邀請,此刻「獨處如何」?就從你手上的這本法蘭岑開始,就從關掉電視,重返心靈獨處的閱讀開始。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