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 9786263102774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42190
- 9786263353121
- 9786263358171
- 9786263358577
- 9786263431065
- 9786267052761
- 9786267061343
- 9786267074169
- 9786267088005
- 9786267129647
- 9786267192702
- 9786267276112
- 9786269531561
- 9786269594351
- 9786269638000
- 9786269657773
- 9786269668076
- 9789570533620
- 9789570534016
- 9789570534658
- 9789570850963
- 9789570861945
- 9789570862669
- 9789570863086
- 9789570866926
- 9789573282204
- 9789576740404
- 9789578654372
- 9789861337098
- 9789861797601
- 9789862489925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5057
- 9789863449508
- 9789863503989
- 9789863525080
- 9789863598459
- 9789864063345
- 9789864756896
- 9789865115463
- 9789865524449
- 9789865540418
- 9789865572778
- 9789866873621
- 9789869214193
- 9789869818865
- 9789869822695
- 9789869953016
- 9789882372757
- 9789887575962
- 9789887602200
-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Body Parts:
- Alex Johnson
- and Get to Work
-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 and the Like Attached to (or Detached from) Famous Bodies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 and the Pen: Warfare
- Anne Lamott
- Anthony Reid
- Appendages
- Bird by Bird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 Bitch!歷史中最美麗叛逆、敢作敢為的15位婊子英雄
- BL
- carl jung
- Christian Rätsch
- Claudia Müller-Ebeling
- Constitutions
- culture
- D2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amien Rudd
- Deirdre Mask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gits
- Edward W. Said
- Eileen Chang in Private Letters
- EZ叢書館
- F. Scott Fitzgerald
- Find Inspiration
- George Orwell
- How to Write Any High School Essay
- Inspiration
- interview
- J. HO
- J. HO(胖古人)
- Jared Diamond
- Jerusalem:The Biography
- Jesse Liebman
- Joe Fassler
- John Berger
- John Sutherland
- Jérôme Garcin
- Kathryn Petras
- Lesley Blanch
- LIGHT THE DARK
-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 Linda Colley
- Lyu Wen Cui
- Martin Burckhardt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Neil MacGregor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Lunel
- Polissonnes:Les grands secrets d’alcôve de l’Histoire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Room of their own: where great writers write
- Ross Petras
- Round the World in 80 Dishes: The World Through Kitchen Window
-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 Sanping Chen
- Shoshana Zuboff
- Simon Mason
- Simon Sebag Montefiore
-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ry and Cultural Texts
- Stella So
- STUDIO WORK
- Teo You Yenn
-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 The Gun
- the Ship
- The Stories Behind the Organ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lter Benjamin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Zygmunt Bauman
- 《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
- 【他们在岛屿写作二】他们的文学时代:新世代创作者眼中的大师
-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 やまもとひろふみ
- 一个作家的午后
- 一個作家的午後:村上春樹編選 費滋傑羅後期作品集
- 一往而深
-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丁宥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聯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上古到隋唐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兩宋到明清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妖怪
- 世界歷史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
- 世界經典文學
- 丘濂
- 东南亚史
- 中國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華
- 中野明
- 乔治·欧威尔
- 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 也许你该看看张爱玲
- 亂倫
- 五南
- 亞洲史
- 亞洲歷史
- 京劇
- 人文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物速寫
- 人類學
- 人類學好野
- 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性出版
- 但唐謨
- 余淑慧
- 作家傳記
- 作家新手村
- 作家新手村1
- 作家新手村2
- 作家生存攻略
- 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
-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
-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 侯会
- 侯會
- 倍萬自愛
- 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 健行
- 傑洛姆‧嘉赫桑
- 傑西·利伯曼
- 傳記
- 傳說
- 傳說裡的心理學
- 允晨文化
- 克蘿伊
- 克里斯・費區
- 克里斯托弗‧戴爾
- 全譯版
- 兩岸研究
- 兩性關係
- 八旗文化
- 公共哲學
- 六神磊磊
- 其他
- 凌性傑
- 凱特琳娜·狄迪克
- 凱瑟琳•皮特拉斯
- 刈獲者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創世紀
- 創作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場
- 劇本
- 劉再復
- 劉再復自傳之一
- 劉再復自傳之三
- 劉再復自傳之二
- 劉再復自傳之四
- 劉黎兒
- 加門七海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华文创作
- 南伸坊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南歸貨車
- 南洋讀本
-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 南洋读本:文学、海洋、岛屿
- 卡洛琳.史提尔
-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 卡爾·榮格
- 卡繆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度
- 印度諸神皆有戲
- 历史
- 原點
- 厭世國文教室
- 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
- 厭世國文老師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另起爐灶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湾文学
- 台湾新诗史
- 台灣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 台灣八○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新詩史
- 台灣東販
- 史書美
- 史考特·費滋傑羅
- 史考特·费滋杰罗
- 同志
- 同性戀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賈寶玉學做上流人
- 向贾宝玉学做上流人
- 吳岱穎
- 吳岸
- 吳心尹
- 吳舜立
- 吳莉君
- 呂奕欣
- 呂文翠
- 周芬伶
- 命理
- 咒術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務印書館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喬·法斯勒
- 喬治·歐威爾
- 單德興
- 嚴可婷
- 四方雲集
-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 困難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12位最強男神女神,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國文超驚典
-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圓神
- 圖文書
- 圖鑑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底世界地圖
- 城市回眸
-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
- 基礎與演進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墾殖者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爾‧丹齊格
- 外國文學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塊文化
- 大家出版
- 大是文化
- 大江健三郎
- 大河的雄辯
- 大澤在昌
- 大田出版社
- 大虛構時代
- 大陸
- 大風文創
- 天培
- 天竺奇譚
- 奇光出版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孟樊
- 季風帶
-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 孫松榮
- 學術
- 學術史講義
- 安·拉莫特
- 安东尼·瑞德
- 安倍成道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道比
- 安東尼·瑞德
- 宋怡慧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定義集
- 宮崎正勝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寫作課
-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寫作資源
- 寶瓶文化
- 寺山修司
- 小G瑋-SmallGwei
- 小說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名利雙收套書2冊):寫作課+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一套兩本不拆售)
- 尖端
- 尼爾·麥葛瑞格
- 尼采
- 尼采忘了他的傘
- 屈原
- 山下克明
- 山本博文
- 山本野理子
- 島嶼上的飯桌
- 島嶼上的飯桌:大蛤飯、木瓜粄、柴把湯、老酒麵線…讓我們走進阿公阿嬤說不完的時代記憶
- 崩壞國文
-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
- 希腊美食史:众神的礼物
- 希臘
- 希臘美食史:眾神的禮物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平凡社
- 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 廓萬禾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廖婉如
- 廖月娟
- 廖泊喬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优远
- 张锦忠
- 張優遠
- 張宇心
- 張小虹
- 張弘瑜
- 張愛玲
- 張愛玲的假髮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愛玲課
- 張燕珠
- 張維中
- 張錦忠
- 張默
- 彭明輝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志平
- 徐承義
-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 心一堂
- 心法篇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想
-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 性別研究
- 悲傷地形考
-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 悲劇哲學家
- 情不知所起
- 情色美術史:解讀西洋名畫中的情與慾
- 感官
- 愷易緯
- 我为何写作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台北,我街道
- 我台北,我街道2
- 我為何寫作
- 我的寫作史
- 我的寫作史(劉再復自傳之一)
- 我的心靈史
- 我的心靈史(劉再復自傳之二)
- 我的思想史
- 我的思想史(劉再復自傳之三)
- 我的錯誤史
- 我的錯誤史(劉再復自傳之四)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戰爭
- 戲劇
- 戲曲
- 批判思考
-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 批判性寫作
-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技術篇
- 抛掉书本上街去
-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
- 拋掉書本上街去
- 拓荒者
- 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萌蘖和勃興
- 揭小勇
- 攝影紀實散文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如何說再見
-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敘事文學
- 教材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壇生態導覽
-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
- 文學
- 文學單身動物園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概論
- 文學概論(第三版)
- 文學理論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 文學研究
- 文學編輯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
- 文學評論
- 文本張愛玲
- 文豪酒癮診斷書
- 新加坡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詩
- 新詩餘話
- 旅遊
- 日出出版
- 日式生活╳关键字80+:人生哲学‧美学风尚‧饮食风俗‧工艺节庆‧传统创新,领略日式生活风格,直入日本文化精髓
- 日式生活╳關鍵字80
- 日本
- 日本史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愛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爱
- 日本妖怪圖鑑
- 日本妖怪圖鑑:百鬼妖繪卷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文化圖典
- 日本文化圖典:從古墳時代~昭和30年,4000項文化手繪圖,日本暢銷15年新裝上市!
- 日本文學
- 日本日本文學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春藥
- 春藥:從神話、宗教與社會,探討人類服用春藥的文化意涵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曹昕玥
- 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時光
- 有河書店
- 有鹿文化
- 木兰与麒麟
- 木心
- 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 伊朗元素
- 木馬文化
- 本事出版社
- 本事文化
- 本土的現實主義
-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耘
- 李佳翰
- 李桃
- 李氣虹
- 李育霖
- 李金蓮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杜蘊慈
- 杨照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少為人知,結合建築、歷史、地形,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散步路線25選
- 東南亞
- 東南亞史
- 松木
- 林佩瑾
- 林佳芳
- 林怡婷
- 林文月
- 林春美
- 林曉敏
- 林楸燕
- 林琳
- 林詠心
- 林語堂
- 林語堂作品精選3:生活的藝術
- 林语堂
- 林语堂作品精选3:生活的艺术
- 果力文化
- 梁曉弈
- 梅森·柯瑞
- 楊佳嫻
- 楊士堤
- 楊宗翰
- 楊家昌
- 楊照
- 楊牧
- 楊翠
- 楓書坊
- 楓樹林
- 楓樹林出版社
- 榮格
-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 槍炮、船艦與筆墨
-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 機器控制力量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經典文學
- 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歷史
- 歷史經典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每日一冷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氍毹弄影:文學、戲曲和電影的融涉與觀照
- 民族
- 民間信仰
- 氣味文明史
- 水煮魚文化
- 江灝
- 池上英洋
- 汪民安
- 汪洋
- 沈惠如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洛夫
- 洪振傑
- 洪範
- 洪葉文化
- 活著是为了说故事:杨照谈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楊照
- 流浪者之歌
- 浦江清
- 海外
- 游靜
- 溫澤元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昱均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燕王WF
- 獵海人
- 玉屑金針
- 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
- 王俊傑
- 王威
- 王安祈
- 王德威
- 王新禧
- 王晨
- 王曉丹
- 王榮輝
- 王翎
- 王証恒
- 王道還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 現代化
- 現代文學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現文因緣
- 理論
- 琳達·柯利
- 瑞奇
- 瑞秋·道比
- 瑞蒙·卡佛
- 瑪麗恩・蘭金
- 環遊世界80碟菜
- 生肖
- 田房永子
- 电影
- 男色
- 画哲學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02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神成為機械人
- 疑神
- 發現陰陽道
- 白先勇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 皮埃爾·盧內爾
- 盂蘭的故事
- 盛唐美學課
- 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
-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 盧因
- 目宿媒体
- 目宿媒體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矢泽丰
- 矢澤豐
- 知識分子論
- 石雯雯
- 砂拉越
- 社會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文獻
- 社會議題
- 祁立峰
- 神社動物圖鑑
- 神社動物圖鑑:隱藏在神社動物之中的秘密,以及這些動物能帶來的庇佑又是什麼呢?
- 神話
- 神話學
- 神魔鬼怪
- 秀威資訊
- 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穆勒—艾貝林
- 究竟
- 章晉唯
- 筧裕介
- 簡體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約翰·薩德蘭
- 紅樓夢
- 結界
- 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
- 絣织红缕:《红楼梦》与乾隆的十三道阴影
- 經典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紛擾年代,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 續集
- 经典
- 羅勃·穆尚布萊
- 羅士庭
- 羅斯•皮特拉斯
- 羅蘭巴特
- 羅馬
- 羅鵬
- 美國文學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联经
- 联经出版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肖莎娜·祖博夫
- 胡人說書
- 胡培菱
- 胡從經
- 胡晴舫
- 胡欣
- 胡毓華
- 胡炎松
- 臺灣商務
- 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電影過招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
- 英國文學
- 茂木貞純
- 莊仲黎
- 莊子
- 莊子思想散步
- 莊安祺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華文文學研究
- 華文現代詩
- 華特·班雅明
- 華美
- 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萊斯蕾·布蘭琪
- 葛兆光
- 蒲實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益懷
- 蔡蕙光
- 蔡詩萍
- 蔡诗萍
- 蔣連根
- 蕉風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藝林探微
- 藝術
- 藤森照信
- 蘇東坡
- 虛詞
- 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 行人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画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 街角遇見哲學
- 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裙底下的劇場
- 裸
- 裸體日本
-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 裸:劉黎兒的日本情色文化觀察
- 西方哲學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記錄
- 許地山
- 許維賢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歌
- 話說文學編輯
- 詹正德
- 談寫作
- 論傑作:拒絕平庸的文學閱讀指南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諸神的起源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 謝征達
- 謝金魚
- 譯者:方祖芳
- 譯者:謝珮琪
- 讀出中國繪畫的內心戲:十大主題劇透時代風尚、熱議奇人軼事,解讀畫作背後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 讀古文撞到鄉民
-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 谷蕾
- 賈寶玉
- 賈德‧戴蒙
- 賴俊雄
- 賴明珠
- 賴芊曄
- 賴詩韻
- 賽門·梅森
- 賽門·蒙提費歐里
- 赤瀨川原平
- 越過人生的刀鋒
- 越過人生的刀鋒:金庸筆下的女子:人生有三件事最難越過:面對誘惑、面對委屈、面對執念。金庸寫女人,比英雄更動人
- 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文化狂潮集錦之作)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身體上的世界史
- 身體上的世界史:馬丁路德的腸子、秋瑾的小腳、華盛頓的假牙,他們的身體如何改變歷史?
- 迪兒德芮.麥斯葛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 通俗與經典
- 遊目騁懷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米恩·魯德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
- 邱振瑞
- 邱瑞鑾
- 郝譽翔
- 郭凡嘉
- 鄒玟羚
- 鄭毓瑜
- 里仁書局
- 野人
- 金庸
- 金庸小說中的佛理
- 金庸的江湖師友
- 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
- 金瓶本色
- 金瓶本色:你爱的是耽溺,还是沉沦
- 鐘怡雯
- 鐘穎
- 門牌下的真相
- 開學文化
-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陰陽
- 陳三平
- 陳丹青
- 陳信宏
- 陳嫻若
- 陳思穎
- 陳怡君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煒舜
- 陳玠安
- 陳秀華
- 陳黎
- 陳鼓應
- 陸潤棠
- 隱喻與實現
- 雅筑安・梅爾
- 雲影天光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電腦人文化
- 非凡出版社
- 韓翔中
- 音樂
- 音樂評論
- 風雲時代
- 风云时代
- 风流浪子的男友
- 食托邦
- 食物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饮食
- 香港
- 香港中和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上下)【書衣收藏版】: 上-金庸/前後左右 下-黃易/前濤後浪
-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 馬丁·勃克哈特
- 馬以工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
- 馬華
- 馬華文學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 駱以軍
- 马以工
- 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
- 高全之
- 高嘉謙
- 高嘉谦
- 高詹燦
- 魏浊安
- 魏茹冰
- 麥德文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啟方
- 黃建宏
- 黃心村
- 黃淑嫻
- 黃煜文
- 黃秀玲
- 黃詩婷
- 黄锦树
- 黎漢傑
- 黑體文化
- 齊格蒙·包曼
【預購】正本清源說紅樓◎白先勇
Regular price $42.00這場爭論牽涉甚廣,不僅對後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質疑,而且對《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前後情節、人物的結局、主題的一貫性,甚至文字風格,文采高下,最後牽涉到小說藝術評價,通通受到嚴格檢驗,嚴厲批評。
「新紅學」的開山袓師胡適,於一九二一年為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新式標點程甲本《紅樓夢》寫了一篇長序〈《紅樓夢》考證〉。這篇長序是「新紅學」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其中兩大論點:證明曹雪芹即是《紅樓夢》的作者,斷定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鶚偽托續書。自從胡適一錘定音,判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的「偽書」以來,幾個世代甚至一些重量級的紅學家都沿著胡適這條思路,對高鶚續書作了各種評論,有的走向極端,把後四十回數落得一無是處,高鶚變成了千古罪人。而且這種論調也擴散影響到一般讀者。
於此,白先勇策劃《正本清源說紅樓》論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後四十回,收錄兩岸歷年重要紅學專家學者,包括胡適、周策縱、高陽等人,針對《紅樓夢》此一議題的文章,讓紅學研究者、一般讀者更能全面掌握此爭論的核心。
白先勇
民國二十六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民國四十一年來臺與父母團聚。民國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民國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民國一○○年開始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的傳記,民國一○一年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在兩岸三地與歐美漢學界,都受到重視,並引起廣大迴響,於民國一○三年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將軍來臺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民國一○三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三個學期,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學子,深受兩岸學生歡迎。課程錄影先置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與趨勢教育基金會網站,供校內外人士點閱,並出版DVD及書籍。並於民國一○五年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民國一○七年策畫出版《正本清源說紅樓》。
【預購】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名利雙收套書2冊):寫作課+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一套兩本不拆售)◎ 安·拉莫特(Anne Lamott)、大澤在昌 (譯者:朱耘、邱振瑞)
Regular price $63.00+
日本推理教父《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
教你克服各類寫作障礙、打造暢銷小說公式!
【適用】✔小說寫作 ✔劇本寫作 ✔專欄寫作 ✔文字編輯
【各界好評】✔作家 ✔文案寫手 ✔記者 ✔資深編劇 ✔研究生 ✔創意寫作教師 ✔各大媒體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Amazon連續20年榜首,克服各類型寫作障礙的必備指南!》
★連續20年霸佔Amazon「寫作指導」排行榜NO.1
★拯救上百萬人的「寫作求生聖經」!
★TED百萬點閱、《紐約時報》熱情盛讚
★專治靈感便祕|絕對有效!
幾乎沒有一本教寫作的書,像這樣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感動落淚,並且如同小說般,讀畢竟令人依依不捨。
安.拉莫特是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在本書中,她道出了所有出色的寫作指南都沒提到的關鍵要點,並針對4大創作面向:「技巧」、「心理」、「日常」、「出版」,給予最私房的經驗傳承。不管你寫的是小說、報導、評論,還是文案,她都能讓你寫得更加自然流暢,且深刻動人!
‧|寫作技巧 On Skill|
▍怎麼寫出有節奏感的對話?
→離開你的書桌,去偷聽別人實際上如何聊天。然後,學習將五分鐘的言談濃縮成一個句子,同時保留原汁原味!
‧|心理困境On Mind|
▍我經常半途而廢,寫了一段時間就失去興致和信心
→這是因為你缺乏衷心相信的信念,因此無力推動你的故事。一個優秀的作家,不只要多寫,還必須擁有核心理念!
‧|寫作日常On Life|
▍陷入靈感枯竭狀態,和嚴重的信心危機時,該怎麼辦?
→寫作就像開夜車,你只要能看清前方兩、三英尺的範圍即可。如果真的什麼都寫不出來,就寫自己有多恨寫作吧!
‧|出版迷思On Publish|
▍我很熱愛寫作,但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出書
→寫作本身才是最可貴的獎賞。若你心裡想的是名聲和財富,出書這件事會讓你抓狂,因為書稿被採用的機率真的很低。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是一部絕佳的寫作指導,不只意趣橫生、實用,更發人深省。」
‧殿堂級寫作雜誌《The Writer》精選「十大寫作指導經典」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日本推理教父 大澤在昌.千萬暢銷保證
★集35年創作歷程、近百本創作技法精髓!
★包含10堂寫作技巧必修課、42個寫作實作案例
日本直木賞作家大澤在昌曾經經歷11年的落魄作家生涯、28本作品本本滯銷,甚至父親臨終前仍勸誡他早日放棄作家夢,但作家魂不死,持續寫作的大澤在昌,之後以《新宿鮫》一舉成名,此系列在日本就有近千萬本的銷售,更多元結合動漫與戲劇,成為日本文壇的傳奇。此外其餘作品也在〈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多有斬獲,近20年的年度十大作品,大澤在昌便入選了八次之多。
這本書是大澤在昌跨越文壇35年的作家心路歷程與寫作技巧全紀錄,對於想要嘗試寫作的新手,無非是最佳的入門啟蒙,其中完整的寫作技巧提供閱讀者另外一個窺見作者寫作思路與閱讀文學作品的多元面向;而對於想耕耘寫作這一塊的朋友們,亦提供了明確的路線指南與市場動態分析。
‧十堂必修課,打造暢銷公式與生存之道!
Lesson 1 作家的生存之術
Lesson 2 掌握第一人稱的技法
Lesson 3 如何讓角色活靈活現
Lesson 4 對白的技巧
Lesson 5 故事情節與布局
Lesson 6 何謂深具「特色」的小說
Lesson 7 磨練內文的描寫與技巧
Lesson 8 挑戰長篇小說
Lesson 9 如何呈現豐沛的情感
Lesson 10 出道後如何生存下去
本書特色
1.超實際不夢幻的生涯規劃指南
作家創作經驗 編輯審稿法則 市場概況分析
2.完整解析,歸納創作者總被退稿的寫作盲點
作家構思脈絡 習作案例 寫作方針
3.編排層次分明,講解深入淺出
鮮明記號 色字重點 講義型態呈現
★初版書名為《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成為頂尖小說家的十堂必修課〈第一本全方位作家職能訓練規畫書〉》
名人推薦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Amazon連續20年榜首,克服各類型寫作障礙的必備指南!》
李崇建(親子教育工作者「千樹成林」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創辦人)
林立青(監工、《做工的人》作者)
郝譽翔(作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陳又津(小說家)、陳栢青(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花甲男孩轉大人》作者)
鍵人聖(《每天來點負能量》作者、【文案的美】公司負責人)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王盛弘(作家)
王聰威(小說家)
冬陽(推理評論人)
曲辰(推理評論家)
邱振瑞(資深譯者)
臥斧(文字工作者)
林明進(建中老師)
陳夏民(出版人)
陳又津(小說家)
張筱森(推理小說研究者)
詹慕如(資深譯者)
鍾宗憲(師大國文系系主任)
寵物先生(推理作家)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暢銷作家
★ TED百萬點閱
★ 美國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小說領域得主
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她曾任教於加州大學,目前巡迴全美多個寫作班擔任講師、坐鎮多項文學獎評委,憑藉著獨特的黑色幽默和深刻洞見,協助超過百萬名讀者和學生克服各種寫作障礙,因此獲得「國民作家」的稱號。1994年出版的本書《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正是她四十年來的寫作心得精華集全。近期出版的多本書也是各大暢銷排行榜的常客,包括:《Help, Thanks, Wow》、《Stitches》、《Hallelujah Anyway》,後者還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2名。
2010年,拉莫特更以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與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共同入選美國加州名人堂(California Hall of Fame)。她的寫作人生也感動了奧斯卡及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得主佛萊坦‧李‧墨克(Freida Lee Mock),以她為主角拍攝了一部同名紀錄片《Bird by Bird with Annie》。
※Anne Lamot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nneLamott/
※Anne Lamott 破百萬TED演講影片《我從生命與寫作中學到的12項真理》:goo.gl/FGcMGi
大澤在昌
出生於1956年,愛知縣名古屋人。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院肄業。
為日本當代最著名的冷硬派推理作家。
最經典代表作品《新宿鮫》系列曾經獲得推理作家協會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及直木賞,更曾入選「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十大年度小說八次,改編成電視、電影、漫畫。其他作品亦曾四度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在日本暢銷書排行榜上是前十名的常客。
2001年與他創立的「大澤事務所」旗下作家京極夏彥與宮部美幸成立「大極宮」專屬網站,開創新形態的粉絲俱樂部,定期舉辦朗讀會,作家最新訊息與訪談,亦發行紙本的「大極宮通訊」。2006年~2009年擔任日本推理作家協會會長。2010年嘗試把自己未發表的新作放上網路連載,提供免費試閱,藉以吸引不同以往的文學讀者群落。其小說報章雜誌持續連載中。單行本至今已有近百部作品!
1979年《令人感傷的街角》榮獲推理小說新人賞。
1986年《深夜馬戲團》得到日本冒險小說協會最佳短篇賞。
1991年《新宿鮫》獲頒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長篇小說賞。
1994年《新宿鮫IV無間人形》獲得直木賞。
2001年《沉重的心》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
2002年《暗夜引路人》再度蟬連日本冒險小說賞。
2004年《潘朵拉島》獲頒柴田鍊三郎賞。
2006年《新宿鮫IX狼花》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
2010年日本推理文學大獎。
2012年《新宿鮫X深情迴廊》榮獲日本冒險小說賞。
2014年《海與月的迷路》得到吉川英治文學賞。
「大極宮」www.osawa-office.co.jp
譯者簡介
朱耘
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法國巴黎現代藝術高等學校肄業,曾任《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執行主編、太雅出版社國外旅遊書系主編。譯作包括《死亡解剖檯》、《無子女浪潮》、《風格一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天空的四個角落》、《創新致富:從2萬到20億的創業之路》等。
邱振瑞
著名翻譯家與作家。譯有熊谷達也《邂逅之森》(野人)、三島由紀夫《不道德教育講座》(大牌),與山崎豐子、宮本輝、松本清張等名家小說四十餘冊。其作品以寫實批判風格見長,尤其擅長刻劃人性中的罪與罰,曾出版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及《來信》(允晨)。
【預購】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大澤在昌(譯者:邱振瑞)
Regular price $36.00濃縮成10堂寫作技巧必修課、42個寫作實作案例
教你寫出百萬暢銷小說
打造名利雙收之路
抓到訣竅,每個人都可以當暢銷作家!
日本直木賞作家大澤在昌曾經經歷11年的落魄作家生涯、28本作品本本滯銷,甚至父親臨終前仍勸誡他早日放棄作家夢,但作家魂不死,持續寫作的大澤在昌,之後以《新宿鮫》一舉成名,此系列在日本就有近千萬本的銷售,更多元結合動漫與戲劇,成為日本文壇的傳奇。此外其餘作品也在〈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多有斬獲,近20年的年度十大作品,大澤在昌便入選了八次之多。
這本書是大澤在昌跨越文壇35年的作家心路歷程與寫作技巧全紀錄,對於想要嘗試寫作的新手,無非是最佳的入門啟蒙,其中完整的寫作技巧提供閱讀者另外一個窺見作者寫作思路與閱讀文學作品的多元面向,而對於想耕耘寫作這一塊的朋友們亦提供了明確的路線指南與市場動態分析。掌握閱讀寫作的關鍵訣竅,每個人都可以當暢銷作家。
●十堂必修課,打造暢銷公式與生存之道!●
Lesson 1 作家的生存之術
Lesson2 掌握第一人稱的技法
Lesson 3 如何讓角色活靈活現
Lesson 4 對白的技巧
Lesson 5 故事情節與布局
Lesson 6 何謂深具「特色」的小說
Lesson 7 磨練內文的描寫與技巧
Lesson 8 挑戰長篇小說
Lesson 9 如何呈現豐沛的情感
Lesson 10 出道後如何生存下去
★初版書名為《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成為頂尖小說家的十堂必修課〈第一本全方位作家職能訓練規畫書〉》
本書特色
作家創作經驗 編輯審稿法則 市場概況分析給你超實際不夢幻的生涯規劃指南。
作家構思脈絡 習作案例 寫作方針完整解析,歸納創作者總被退稿的寫作盲點。
※鮮明記號 ※色字重點 ※講義型態呈現
深入淺出,層次分明
名人推薦
作家 王盛弘
小說家 王聰威
推理評論人 冬陽
推理評論家 曲辰
資深譯者 邱振瑞
文字工作者 臥斧
建中老師 林明進
出版人 陳夏民
小說家 陳又津
推理小說研究者 張筱森
資深譯者 詹慕如
師大國文系系主任 鍾宗憲
推理作家 寵物先生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創作者要看,編輯也要看!●
「可以學到第一線大牌作家的創作秘訣,又能窺探寫作這一行的實務經驗,這是我讀過最具現實感的教人寫作的書了。」──小說家王聰威
「這本書口吻很酷,題材很棒,形式很妙,感覺是編輯應該放在桌上早晚膜拜一次的書啊!」──出版人 陳夏民
「讀到與自身創作觀相合的論點,有如醍醐灌頂,點頭稱是;看見自己作品也曾犯過的類似失誤,便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大澤在昌三十餘年的執筆經驗傾囊相授,舉凡文字描寫、故事結構、角色塑造、首尾布局……乃至於登上文壇後的寫作心態,不僅初學者受用,亦值得已出道的作家們參考學習。」──推理作家 寵物先生
「這本書在『如何找到合適的小說家』這方面給了我們許多教誨。」──新潮社「小說新潮」編輯
「你可以在書中找到寫作與閱讀的樂趣。」──幻冬社編輯
「此書是身為編輯必備、必讀的工具書」──文藝春秋編輯
「持續寫作、再三驗證。此書將成就你寫作的最高技巧」──講談社出版部編輯
大澤 在昌
出生於1956年,愛知縣名古屋人。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院肄業。
為日本當代最著名的冷硬派推理作家。
最經典代表作品《新宿鮫》系列曾經獲得推理作家協會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及直木賞,更曾入選「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十大年度小說八次,改編成電視、電影、漫畫。其他作品亦曾四度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在日本暢銷書排行榜上是前十名的常客。
2001年與他創立的「大澤事務所」旗下作家京極夏彥與宮部美幸成立「大極宮」專屬網站,開創新形態的粉絲俱樂部,定期舉辦朗讀會,作家最新訊息與訪談,亦發行紙本的「大極宮通訊」。2006年~2009年擔任日本推理作家協會會長。2010年嘗試把自己未發表的新作放上網路連載,提供免費試閱,藉以吸引不同以往的文學讀者群落。其小說報章雜誌持續連載中。單行本至今已有近百部作品!
1979年《令人感傷的街角》榮獲推理小說新人賞。
1986年《深夜馬戲團》得到日本冒險小說協會最佳短篇賞。
1991年《新宿鮫》獲頒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長篇小說賞。
1994年《新宿鮫IV無間人形》獲得直木賞。
2001年《沉重的心》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
2002年《暗夜引路人》再度蟬連日本冒險小說賞。
2004年《潘朵拉島》獲頒柴田鍊三郎賞。
2006年《新宿鮫IX狼花》獲得日本冒險小說賞。
2010年日本推理文學大獎。
2012年《新宿鮫X深情迴廊》榮獲日本冒險小說賞。
2014年《海與月的迷路》得到吉川英治文學賞。
「大極宮」www.osawa-office.co.jp
譯者簡介
邱振瑞
著名翻譯家與作家。譯有熊谷達也《邂逅之森》(野人)、三島由紀夫《不道德教育講座》(大牌),與山崎豐子、宮本輝、松本清張等名家小說四十餘冊。其作品以寫實批判風格見長,尤其擅長刻劃人性中的罪與罰,曾出版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及《來信》(允晨)。
經常聽到不諳書市的讀者這樣說:「作家真是個好職業,不需投入什麼資本,只要他的著作暢銷熱賣,往後就可安穩無憂過日子了。」另方面,喜好閱讀又對於作家多所憧憬的人,儘管知道要寫出暢銷書絕非容易的事情,卻又認為只要當上了作家,總能夠湊合著以此維生吧。
先前,我也是持這種看法。在我未出道以前,每次看到職業作家的作品擺列在書店裡,我總認為他們的收入應當相當可觀。
實際上,這是不言自明的。以歌星、演員、漫畫家的職業為例,他們原本就存在著等級與位階的高低。
在日本人看來,通常是不會將只出了一枚CD的歌手,與每年獲邀參加紅白歌唱大賽的老牌歌星相提並論。
換句話說,某位歌手儘管從前曾經紅極一時,現在未必是過著富裕的生活。
在任何的職種行業裡,都存在著「吃不飽」、「勉強餬口」、「拚命工作」的嚴峻問題。作家這個行業亦復如此。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世上應該沒有「自己不想成為作家」,卻當上作家的事例。相反地,「自己尚不想輟筆」,但不得不退出作家行列的人,每年卻所在多有。
作家沒有退休的限制。但話說回來,出版社不找你寫書,你就沒戲唱了。就算你多麼熱衷寫作,希望擁有眾多的讀者,可你的作品沒有印成書籍,等同於你這個作家不存在。
或許有人反駁:我才不相信呢!有些作家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豈不擁有幾萬人在點閱嗎?
問題是,在網路上披露的諸多作品,多半都是供免費閱讀,而沒有實質賺得收入,就稱不上是一名職業作家。
直白地說,那些靠著一支筆桿足以拿來支付房租和繳納購屋貸款,並掙得子女的教育費用,包括自己以及使得全家吃得溫飽的人,才算得上名副其實的職業作家。
我在二十三歲,登上了文壇,而後十一年,我的作品的銷售狀況甚差。我所寫的二十八本書當中,全部只止於初版,在業界中被稱為「萬年的初版作家」。
儘管如此,那時候我之所以尚能餬得溫飽,全是因為當年出版界的環境資源比現今的豐富得多,又承蒙有許多有耐心的編輯不離不棄,願意對我這個不被看好的作家,給予提攜照料的緣故。
如今,情況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恐怕再也沒有明知你的書滯銷難賣,卻仍為你續出了二十八本書的出版社了。
多虧幸運之神的眷顧,我所寫的第二十九本書取得銷售佳績,在那以後,得了幾個文學獎項,我這才終於在娛樂小說的世界裡,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必須指出,在我寫出第二十九本書之前,可都是全力以赴,不敢有分毫的懈怠。例如,我極力尋思「應該如何去強化敘述效果;這樣鋪排是否有欠妥當?要不就是換個角度切入」。總而言之,我可是搜索枯腸、想方設法,甚至從其他作家的小說,以及電影和漫畫中,偷學著那妙趣橫生的寫作技巧。
經由這般修持苦練,終於取得某些成果之際,我體悟了一個道理,身為作家就必須終生努力不懈才行。
只憑一本著作的成功,絕不可能享用到終生的。而且,當你又沒能寫出超越前作水準的作品,很快就會被視為是「無用與江郎才盡」。
作家沒有絕對安穩的地位。過往的輝煌只能回味,因為更重要的是,你現下的著作以及今後的作品是否更為精進?
接下來,我來談談寫作此書的經緯。
我的長篇小說在《小說 野性時代》上連載告一段落的時候,責任編輯M先生這樣說:
「大澤先生,您是否願意在雜誌上傳授小說的寫作方法呢?」
對於這樣的邀約,我做了幾番思考。之前,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出版過《偵探小說》的寫作方法,我或少或少知道這本書的編寫歷程。但與此同時,仍可預料有批評的聲音,要不就是讀過前言的讀者恐有質疑:「像大澤在昌這樣的作家,有此能耐嗎?」「按照你書上所寫的方法,真的就能下筆有如神助嗎?」
坦白說,我沒有多大信心。但後來,我心想如果以講座方式授課,或許有學員可以從中得到教益。
此外,由於此前我有在類似文化教室的授課經驗,心想應該可以應付得宜。
「那麼我們來招生吧。」
不過,有個條件就是「我們只招收想成為職業作家的學員,不收取任何學費。但是學員若沒通過測試,便不予結業證明。」
於是,我們開始在《小說 野性時代》雜誌上公告招生,以具有某些寫作能力的人為主,希望他們投寄自己的作品,然後從中加以遴選。
例如,「只想寫出值得紀念之作的學員,就不予考慮。」
最希望「以職業作家為終生職志的學生」來報名。雖說如此,要把不懂得寫作技法的學生,予以成功的培訓出來,畢竟需要花費時日。
結果,總共有六十四人報名了這個講座,我與編輯部商量討論,決定只招收十二名學員。
對我來說,在課程講授上,我是可以勝任的。至少,我專心致志投入寫作行業三十三年之久,總能夠傳授些什麼吧。
就這樣,每個月一次、為期一年的講座就此開始了。
【預購】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譯者:王道還、廖月娟)
Regular price $37.00「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
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紐約時報暢銷書
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
|25週年暢銷紀念版|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
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建構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剖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
今天的世界現況,其實早在一萬三千年前就決定了。
賈德.戴蒙做出了重要的提醒:各洲社會、文化的巨大歧異不在生物基因本身,而在環境的差異。他嘗試探討主宰人類社會的關鍵,認為各大洲「自然資源」的不平等,正是造就至今社會文明發展落差的主因。從本書作者三十多年的思考脈絡中,不僅解釋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何以成為文明擴張、族群鬥爭的利器,更闡述了地理環境條件為什麼足以決定人類的歷史命運。
好評推薦
本書不但在理解人類歷史層面充滿了魅力,也精彩地描寫了如何運用起步優勢,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獲得早期成功。為商業界以及對科技成功之道感興趣的人士,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範例。──比爾.蓋茲(Bill Gates)
作者對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做出極為引人入勝的解析……精妙地融合了專業知識、趣味和憐憫,從來不曾有人處理的如此有條不紊。──《時代》(Time)雜誌
本書提供了非凡的視野……是近年認識人類過去最重要且最值得一讀的作品。──《自然》(Nature)雜誌
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每一位大學生必讀之經典,書中的主旨更該從小教育給下一代。──《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書評
本書展現作者的巧心慧思與博學多聞,而且生動有趣,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瘟疫與人》作者
戴蒙放眼天下、展望全球,得到的結論必然引人爭議。可是這只是個開始,他讓我們對世界史產生新的看法。──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生態帝國主義》、《哥倫布大交換》作者
作者帶領讀者回到人類自然史做一趟旋風之旅,直到冰期結束,約當一萬三千年前這是人類共同的身世。帝國的起源、宗教、文字、農業和槍炮也都在本書中。鑑往知來,研究現代世界形成的經過,有助於我們放眼未來。──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教授、《人類的演化》作者
沒有一個科學家像戴蒙,給我們這麼多來自實驗室和田野的寶貴經驗;就人類社會的問題而言,也很少有人像他呈現得如此有條不紊。本書讀來趣味十足,戴蒙展現了歷史和生物學的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更加深我們對人類環境的了解。──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教授、《生物圈的未來》作者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譯者簡介
王道還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榮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譯作為《大崩壞》、《昨日世界》、《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狼廳》、《雅各的千秋之年》等。
【預購】路上觀察學入門◎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Regular price $28.00路上有這些東西,你知道嗎?
只能上下,卻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階梯
位於二樓的對外門(而且還是可以打開的)
遮不到任何東西的屋簷
「好學生不闖紅燈」(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告示牌?!)
明明是同一區的下水道人孔蓋,卻印著兩種不同的樹、三種不同的魚
從中間被硬生生劈開的老屋廢墟
它們存在於日常生活周遭,只是「正常人」如你我往往不會發現。但有一群人深深為此著迷,甚至為它取了個「路上觀察學」的名稱,對此大做研究。
所謂「路上觀察」,顧名思義,就是在「路上」進行「觀察」;加個「學」則帶了點鑽研的意味。這群人除了會將觀察結果利用手繪圖、照片或是文字記錄下來,還會設計工作表格、規定記錄準則、為特定物件命名,甚至舉辦社團訓練活動(!?)路上觀察學的前身,可追溯到關東大地震之後興起的「考現學」,在破壞與重建之間,對現時當下的記錄;也可以說是對所謂「現代藝術」的叛逆思考:若拿個小便斗簽名就能稱之為藝術,那觀察各地小便斗有什麼不同,會不會更有意思?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即是此一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三人在二十年前(1985年)合編了《路上觀察學入門》,為路上觀察學經典之作,也讓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觀察」風潮。
這本書從赤瀨川原平以及藤森照信個人現身說法開始:他們是如何對所謂「路上觀察」一門展開興趣(比如到國中還尿床的經驗?!)第二部分則是赤瀨川、藤森以及另一位路上觀察學大將──南伸坊三人的對談,對談內容除了當時熱中此「研究」的幾位名人及有趣例子,也談到了路上觀察與考現學、前衛藝術、自然科學、商業性觀察的不同,以及文字描述及手繪圖的必要性,替所謂「路上觀察學」定調。第三部分是各式各樣的路上觀察報告,以及觀察背後的故事。南伸坊如何利用上廁所空檔記錄對面公寓的居民生活;一木努為了「撿拾建築碎片」,連搭公車時也不敢打瞌睡;被喻為「路上觀察之神」的林丈二是如何進行人孔蓋調查記錄;跟在狗後面,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東西?最後一部則是回到所謂「觀察的角度」,荒俣宏、四方田犬彥和杉浦日向子各自從其擅長角度告訴我們可以怎麼「看」,以及我們可以從觀察紀錄裡「看」到什麼。
赤瀨川看到林丈二的記錄時曾經說:「如果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話,做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事吧!?」姑且不論外星人,現在也早就不是地理大發現後博物館式獵奇時代,這些記錄到底有什麼用?所以,記錄的重點應該是看、描述,跟新鮮感吧!身為記錄者(理論上是我們啦),必須隨時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在記錄的當下,我們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看,同時認真想該怎麼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記錄這個世界。而且,看看別人記錄早已習以為常、或已不復存在的日常生活,應該也是挺有趣的吧。(?)
名人推薦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李清志
臺灣大學城鄉所、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畢恆達
睜大眼睛推薦
赤瀨川原平
前衛藝術家。本名赤瀨川克彥,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橫濱。六○年代曾參加「High-Red Senter」等創作團體從事前衛藝術,七○年代則大力投入〈櫻畫報〉等插畫工作。並曾以尾辻克彥為筆名創作小說,作品《父親消失》(文藝春秋)一九八一年獲得芥川賞。主要著作有《櫻畫報大全》(青林堂)、《超藝術TOMASON》、《外骨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以上為筑摩文庫)、《想有一台照相機》、《東京路上探險隊》(以上為新潮社)、《名畫讀本》(光文社)、《來歷不明》(東京書籍)等。其倡導的「路上觀察」活動,在日本掀起一陣風潮。
藤森照信
建築史家。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長野。藤森原本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近代建築文獻,一九七四年與研究室同僚開始進行東京都內近代建築之實地調查,之後以所謂「東京建築偵探團」名義出版《近代建築指南〔關東篇〕》(鹿島出版會)。主要著作有《明治的東京計劃》(岩波書店,獲每日出版文化獎)、《建築偵探的冒險.東京篇》(筑摩文庫)、《日本近代建築(上).(下)》(岩波新書)等。
南伸坊
插畫作家,也擅於書的裝幀設計。曾拜師於赤瀨川原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京。曾任漫畫雜誌〈GARO〉編輯,之後以插圖搭配隨筆活躍於藝文界。主要著作有《門外漢的美術館》(情報中心出版局)、《張貼告示紙考現學》、《好笑的科學》、《好笑的照片》(以上為筑摩文庫)等。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出版集團,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從零開始的礦泉水入門》、《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等書。
黃碧君
主要從事口譯及翻譯。享受不同語言的意境、韻律與節奏的差異,卻常落入無法順利轉換的苦思中。喜歡逗貓、玩狗、散步、閱讀、做菜,過簡單生活。近期譯作有《啟航吧!編舟計畫》等。2012年在東京成立聞文堂版權及翻譯工作室,致力中書日譯,把台灣好書介紹到日本。
林皎碧
淡江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專攻日本近代文學。以其專業多次在報章上發表隨筆書評。譯有《古本屋女主人》、《避暑地的貓》、《鬼譚草紙》、《漱石:文豪消失的童年和母愛》、《新戀愛講座》、《荷風の東京散策記》等。
【預購】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宮崎正勝(譯者:蔡蕙光、吳心尹)
Regular price $28.00本書對於世界史的概念,受到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空間革命」理論的啟發,將歷史上的大變動結合空間樣貌的變化,大範圍地觀察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遷。
作者以馬、航海、資本與電子資訊等空間革命的推手為主題,將世界史分期為六大空間,敘述從東非大地塹人類文明的誕生到現代社會的漫長歷史發展。藉由作者的巧思,動態地呈現上述空間革命的推手如何擴大人類感知的空間,並在廣大空間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所激盪出的秩序如何推動歷史往前,甚至引發下一個空間革命。
由此可知,強而有力支持空間革命的是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而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於是,從五千年前大河流域的農業空間到二十年前全球化的電子空間,以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為工具,打造出世界史的空間。
.馬匹立大功
一開始馬匹主宰著陸地,擁有超強的空間形成能力,不僅是移動、搬運的工具,也如同武器般成為擴大空間的強大工具。使用馬匹作戰的游牧民族是「空間革命」領導者,藉由馬匹漸次促成各區域的形成、歐亞大陸一體化、歐亞規模性商業圈、東西文明交流與各文明的融合。
.航向未知的大海
船隻使貨運中心由路地轉向海洋,也宣告歐洲崛起的時代來臨了。海洋是創造財富的源頭,稱霸海洋就能稱霸全球貿易,資本主義因此形成海洋空間的新秩序。航海帶來財富也帶來災難,對阿茲特克人來說,入侵者如同神話,所帶來的天花更征服了南美洲。
.資本累積成就強大的帝國
十七世紀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帶動了資本主義,但天花、流感等疫情卻導致原住民幾乎滅絕,只能從非洲運來黑奴充作勞動力。有蔗糖的地方就有黑奴,從農業開始的資本主義,連結了蔗糖和奴隸的新空間。而英國在地理大發現後於各地興起淘金熱,以黃金為媒介的歐亞大陸新經濟,逐漸地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架構之中。
.資訊大爆炸的巨大變革
一九七○年代以電腦、通訊和軟體為主軸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電子資訊的革命,足以與「地理大發現」相提並論。這個新空間與過去的陸海空間迥異,具全球規模的虛擬空間不斷地創造各種商務機會,也持續擴大發展。儘管我們還不清楚其發展最終將會如何,但地球空間的秩序重組一直在進行之中。
本書特色
◎拋棄死記年表的歷史教科書,一覽全新的世界史。本書輕鬆又踏實地從空間革命的概念詮釋世界史的各個時期,不僅饒富新意,也為過去被視為正統的世界史知識賦予新的意義。
◎以「空間」思考世界史,從六個「空間革命」俯瞰五千年人類歷史。作者過去曾寫過多本深入淺出、具啟發性的歷史書,全球化的人類史也在本書中清楚地浮現出來。他對於伊斯蘭教和游牧民族的歷史有深厚的研究,對其他歷史的敘述也很有吸引力。他特別關注伊斯蘭和土耳其的擴張、蒙古人的帝國,也著重東亞到中歐、東亞和東歐的大商業區的形成,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經驗。
◎脫離過往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洋史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其中心地區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個個移動的世界史空間被繪製出來。
名人推薦
金丸裕一(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專文導讀
宮崎正勝
1942年生於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歷任筑波大學附屬高等學校教師(教授世界史)、筑波大學講師等,1975-1987年間曾擔任NHK高校講座「世界史」專任講師。2007年自北海道教育大學退休,現專職著述並擔任中央教育審議會專門部會委員。著有《餐桌上的世界史》(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世界史)、《伊斯蘭.網路》(イスラム.ネットワ-ク,講談社選書メチエ)、《日本傳說》(ジパング伝説,中公新書》、《始自海洋的世界史》(海からの世界史,角川選書)、《世界史的誕生與伊斯蘭》(世界史の誕生とイスラ-ム,原書房)、《風改變的世界史》(風が変えた世界史,原書房)、《由地名了解有趣的世界史》(地名でわかるオモシロ世界史,角川ソフィア文庫)、《海圖的世界史》(海図の世界史,新潮選書)等。
譯者簡介
蔡蕙光
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博士。譯有《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空間的世界史》等。
吳心尹
東京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日語教師、東京都中小學日本語教育指導員暨翻譯員、電視台新聞翻譯員,旅居海外十餘載,現為自由譯者。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6的8月份的「聯合新聞網」製作了大學書單系列,其中共有八大主題,分別是:幫助大學生規劃未來、人際相處、跨出舒適圈、掌握世界新趨勢、面對生活挑戰、瞭解自然科學、瞭解世界文化、瞭解社會脈動。每一個主題都列出十本書,由網站蒐集超過百份問卷中精選而來,不同於專家學者的推薦,改由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提出,為新鮮人升大學的準備提供年輕世代的觀點。
其中之一「瞭解世界文化」這份書單的標題,打著就是「西方憑什麼?更瞭解世界文化十書」。這標題明顯是借用十本書的其中一本這兩年在臺灣書市相當暢銷的歷史書《西方憑什麼》。近來我讀過較類似這類型全球史書寫風格的,可能要算是宮崎正勝的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宮崎正勝是誰?這位日本知名的大眾史家,臺灣的讀者應當不陌生。他這幾年被引進到臺灣的著作相當多,從《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酒的世界史》,寫到《餐桌上的世界史》,深入淺出的說歷史方式,相當受到讀者的喜愛。若以翻譯數量來論,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眾史家。
宮崎正勝這本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間革命」的概念。
作者的這概念來自於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的啟發。史密特認為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的重要分水嶺。所不同的是,宮崎正勝強調這空間革命不該只有一個,而是多個。這樣伴隨著空間革命所形成的複數個歷史空間,是我們理解世界史的捷徑。
除了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外,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其中,促成這些變革的關鍵趨動力就是本書的副標題「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在這六個空間革命中,第二、第三是「馬」、第四是「航海」、第五是「資本」、第六是「電子」,作者認為這些都與空間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儘管宮崎正勝強調空間的擴大可視為是空間革命,並以這些當作各章的主題,但並非新創的概念,還是會與傳統的世界史架構有所呼應,像是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等。
然而,畢竟這是一本從空間理解世界史的概論,不可能什麼都說,作者談的都是一些主導世界史發展的大事,且屬於比較結構性的歷史發展,突發性的事件談的少,人物在裡頭也非要角。這些可能是閱讀此書要有的基本認識。
宮崎正勝有多愛卡爾.史密特這位德國法學家及政治思想家,看看每章的內容一再的提到他就可知。第五章他說:「史密特指出,俄羅斯的獵人與西、北歐的捕鯨者打開了陸地與海洋無限的空間,廣大的世界因此誕生。」第六章「史密特認為:『基本上,世界史是一連串陸海相爭的過程。』地理大發現是由陸地空間轉到海洋空間的巨大革命。」他還提到史密特將英國成為海上舉足輕重的存在的轉型過程,定位成一次全球性的空間革命。到了第八章,也提到史密特認為:「對世界大洋完成英國式的佔領,將空間革命的第一階段收為己有,變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成為地理大發現空間革命的唯一繼承人,引領主導著『世界』。」
然而,臺灣讀者對史密特一定相當陌生,歷來甚少有歷史學者會提到他,除了研究法學或政治學的專家。在宮崎正勝大為推崇的史密特著作《陸地與海洋》中,史密特強調人類歷史過程中不變的法則就是土地空間、海洋空間與天空空間的爭奪與演進。本書還指出,人類的律法規範了國土疆界與司法管轄的範圍,一旦跨越這範圍之外,涉及地表共同空間問題,其核心即在於空間的獲取、分配及擴張。在此概念基礎的延伸,作者重新寫了一本能呼應當今全球化浪潮的世界史概論。
我之所以說本書類帶有全球史的概念,還可從他提到的日本近來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變革來看。宮崎正勝強調日本近來的趨勢已經打破了過往的東洋史及西洋史的二分法,轉而強調對歐亞各區域以至於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的關注,特別是有關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交流與重整、結合與變遷。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及歷史解釋日趨狹隘化的情況下,作者強調帶有全球化的視野是有必要的。
透過上述這些特點,即可看出作者的觀念如何與現今的全球史趨勢相呼應。
當前的史學走向,全球史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近來《全球史學史》(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就揭露「全球化史學」已到來的訊息,此書作者認為冷戰結束後,史學界出現了顯著變化,開始對世界史與全球史有更多的關注。此外,有關全球史的理論與方法的回顧,也反映了當前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
所謂的「全球轉向」,其特色之一是史學書寫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的幾個次學科如社會史、性別史、經濟史、環境史、醫療史、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以及歷史教學,多少都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響。
全球史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特色:第一,全球史家不只採取宏觀的視角,還試圖將具體的歷史議題放到更廣大的全球脈絡中;第二,全球史會拿不同的空間觀念來實驗,而不以政治或文化單位作為出發點;第三,全球史強調相關性,主張一個歷史性的單位如文明、民族、家庭並非孤立地發展,必須透過該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來理解;第四,全球史強調「空間轉向」,常以領域性、地緣政治、循環及網路等空間性隱喻,取代「發展」、「時間差」及「落後」等詞彙;第五,注重歷史事件的同步性,提倡將更多重要性放在同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最後一點則是以異於過去世界史書寫的方式反省歐洲中心論的不足。其中上述第四點「空間轉向」的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宮崎正勝的空間革命與歷史空間觀。
近來臺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分別是臺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能兼具有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宮崎正勝的《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與以往這方面的全球史著作的不同,在於本書通俗易讀,沒有太多艱深的用語與繁瑣的註腳,很有公眾史學的特色。
日本教科書的改革特色,也可以在德國身上找到。近來德國歷史教育的例子能說明,如何透過世界歷史觀的培養作為全球化挑戰的一種回應。Barbel Kuhn提到,在近來德國的課程標準中提及世界史的方法。人們強調了在歷史教育中對世界史的訴求,不能僅僅作為歷史教育的一個主題,而是必須被當作是一種視角的深化和轉移。在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當認識到歷史是一個過程,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的觀念和知識不斷累積。不同區域之間的接觸不僅僅以衝突的形式發生,也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
Kuhn還認為,透過增添不同的視角,在跨國、跨文化與跨洲際規模上對比歷史觀點,能對多元文化尊重與對差異的認同。通過認識不同時代與不同歷史情境,大眾將有機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並把其他文化視為一種合理合法的類型而加以尊重。
國際歷史教育協會(ISHD)也曾辦會探討全球化的影響下,歷史教學在總體上,尤其是世界史教學如何面臨新的挑戰。其目標在使本國史與全球性歷史視角達成新的平衡,並促使年輕一代理解本國歷史與民族文化,同時推動他們把自身融入到世界史與人類史的總體之中。
此外,哈佛大學的全球思想史學者大衛.阿米蒂奇「長時段的回歸」的論點,也揭露了一個新的史學時代的到來,暗示大歷史與全球史更符合當前世界公民的需求。
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必須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家史觀,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雖然這樣的趨勢在臺灣的學院裡尚未形成風潮,但卻已在民間的史學出版看出這類歷史書寫的時代特性。
從《槍砲、病菌與鋼鐵》到《西方憑什麼》及《人類大歷史》的長銷,在在都說明了全球史書寫與公眾歷史的密切關連。可惜的是,這些書對一般讀者都太難了。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一本可讀性高的全球史普及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預購】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宮崎正勝(譯者:賴詩韻)
Regular price $34.00從貨幣發明、東印度公司、工業革命到
金融海嘯、一帶一路等經濟事件,
看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卻息息相關!
了解歷史上的經濟大事,便能預測世界動向!
日本亞馬遜讀者4.8顆星推薦!
◎英國如何從工業大國轉變成金融帝國?
◎日本經濟為何會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美國大量發行美元,是為了故意製造泡沫危機?
◎歐豬五國的財政危機,未來將導致歐盟崩解?
◎中國停止爆買能源,會對亞洲各國和能源生產國家造成巨大影響?
經濟是我們建構人類社會並維繫人類社會運作的必要條件,小至個人或家庭的收支情形,大至世界各國之間的全球貿易,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攸關生存。有人說經濟的好壞是個循環周期,是可以被預測的。因此,若能洞察長久以來世界經濟的演變,就能掌握未來經濟情勢,即早對未來做出因應對策。
然而,許多人對於艱深難懂、長篇大論的經濟史實及流變感到棘手,即便了解卻無法建構一個清楚簡明的經濟發展史軸,或是找不出一個又有效又迅速通徹經濟史的方法。
有鑑於此,歷史學者宮崎正勝從貨幣的誕生開始,到近年亞洲經濟的崛起,精選出影響經濟最重要的51個關鍵點,並透過圖表統整出最容易理解的世界經濟發展脈絡,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以經濟為中心的歷史觀點。只要搞懂世界經濟的演變,即便身處在全球「錢」途堪慮的時代裡,你也能掌握大趨勢!
本書特色
1. 開頭5張大圖表,加上2張世界經濟史的簡略年表,全面梳理經濟史的重點。各章依主題搭配小圖表,讓讀者輕鬆理解經濟史內容。
2. 各章節附有「解讀經濟」是提出各節要點,並以從現代的觀點說明經濟事例在歷史上的意義。
3.「51個關鍵」將該時期最重要,足以撼動經濟的大事列舉出來,以簡潔的內容,指出這件與經濟有關的事件在歷史上的影響。
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系。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務。目前在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活躍於史學教育領域。著有《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研所畢,曾任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兼職譯者。
在琢磨用字中學習知識,倘佯於書海。
【預購】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中野明(譯者:楊家昌)
Regular price $29.00下町老街的公共浴場、混浴傳說,默默隱藏在角落的裸露書刊,社會上瀰漫一股壓抑氛圍…
老一輩的常說:日本人有禮無體,很好色又很變態!真的假的?
不過,你知道嗎?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人們其實是可以公開裸露的!
「在外人面前,若無其事地刷洗身體…」
「泡完澡後光溜溜走回家,完全不害羞…」
「每逢緣日,就會販售仿性器官的物品!」
「女性幾乎露出胸部,男性僅用兜襠布遮掩下體。」
這段歷史,不說你不知道!
西元1853─54年美國人開著大炮戰艦駛近橫濱海邊,要求幕府開國通商;
下船的外國人目睹日本人的生活情景,特別是來到公共浴場時,整個嚇傻!
原來……
日本在尚未接受西方文化洗禮之前,人民對裸體毫無意識,甚至以近全裸的狀態在工作。
傍晚的街頭,盡是男女老少蹲在澡盆裡沐浴的景象,此景讓來到日本的外國人相當驚訝,
紛紛書寫記錄、奔走相告!當時的歐美人士甚至還搭船到日本,為的就是「來看裸體」…
這是一段 明治新政府 強迫人民穿上衣服,
進而衍生出一連串 遮掩副作用 的黑歷史 !?
裸體很丟臉?羞恥心是什麼?該在意外國人的眼光嗎?
當裸露風俗遇見文明開化,日本人的新時代就此展開?
【本書特色】
深入解讀過去那個「不覺得羞恥」的年代,探究日本人對於性的好奇心,
以及羞恥心的演變,是一本相當有趣,講述「裸體」的日本近代文化史。
甚至還有,人們「為什麼要穿內褲?」的由來……
日本裏文化 ── 窺看、性意識與身體主權的演進、羞恥心文化的解謎!
【聯合推薦】
茂呂美耶 ── 作家
蔡亦竹 ──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按筆畫順序排列)
中野明
日本滋賀縣人,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曾任同志社大學兼任講師,目前從事歷史文化、經濟經營、資訊通訊三大領域的寫作工作。擁有多本著作,包括《速解日本文化論:25本名著‧解讀日本人的自我認同》(遠足文化)、《Globe Trotter—世界漫遊家漫步於明治日本》(朝日新聞出版)、《腕木通信》(朝日選書)和《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物語‧財閥的歷史》、《戰後‧日本的首相》(以上3本為祥傳社)等。
譯者簡介
楊家昌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好奇心強,經常一股腦兒栽進翻譯的世界裡。熱愛旅遊、攝影、烘焙。譯有《京都,100種關鍵發見》、《上行京都:跟著老京都走!36個散步遊京都之道》等書。
【預購】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譯者:麥德文)
Regular price $25.00哲學無所不在——尤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每當我們走過學校,望向時鐘,或是遇到警察,都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這一切如何出現在這世界上?它們都是哲學點子。
馬丁.勃克哈特述說它們的歷史,證明哲學不是枯燥的理論,以及難以理解的思想實驗。我們隨時會碰上其中最好的點子,於是得知錢幣的前身是肉叉,十字架原來曾是備受譏嘲的象徵,還有民主和字母之間的關連。作者清楚又帶有娛樂性地呈現,哲學如何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針對我們習以為常卻從不曾思考其來源的事物,介紹它們的思想緣起及發展歷程,就像是一種導航系統,從古希臘到現代,以歷史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這些偉大而且改變現實的思想。每個思想主題篇幅適中、筆調輕盈,閱讀起來妙趣橫生,輕鬆但是內涵豐富。此外,每一篇還有簡短的相關史實或報章資料,可能是補充,也可能是不同方向卻相關的小知識,和正文相互輝映,提供讀者擴展思考的空間。
這些思想猶如穿了隱形的斗篷,不僅隱身不見,甚至讓人不知道自己正有所思,這正是思想的力量。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力量的故事。
好評推薦
蒲世豪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紀金慶 臺師大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為真博雅之士,論理舉重若輕,讀來輕鬆,寫來可真不易,許多分析鞭辟入裡,不少看法慧眼獨具。這是本輕鬆易讀又充滿了靈魂力量的小書。——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蒲世豪
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
生於一九五七年,是文化理論家和媒體作家,在科隆大學研讀德語文學、戲劇和歷史。一九八五年起住在柏林,以自由作家和聲音藝術家身分生活。除了藝術工作以外,也在藝術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開課,。二○○三年擔任紐倫堡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多部廣播劇、論文和演說。著有《街角遇見哲學》、《物的哲學》及《數位簡史》等書。
譯者簡介
麥德文
德國語言文學碩士,譯有《上一堂有趣的文學課》、《好的哲學會咬人》等書。
推薦者簡介
蒲世豪
臺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任兒童哲學教師。著有《豪哥的哲學課》、《哲學很有事》系列兒童哲學教材。
香水,毛衣,挑逗祕訣手冊還是導航系統——這些是真的有用的東西。但是哲學?真的需要知道已逝的思想家曾有過什麼想法嗎?幾乎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因為毫無疑問,一走進圖書館就先揚起一陣灰塵,更別提那些早已從地平面消失的所有思想碎片,必須自行挖掘,正如某個偉大的思想家恰如其分所點出,這是一座精神顱塚。
不,如果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立刻就要。因為不是為了後世,我們重視的只有眼前這一刻:現在和此處。另一方面,我們想像夢想成真,聚光燈完全投射在我們,不,完全在我身上,只在我身上——然後呢?我能拿來款待讀者的偉大思想會怎樣?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奧勃利(Obelix),他真的只知道效益經過驗證的東西(立石、羅馬人及美食)。奧勃利要登台演戲,因為那是齣時尚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嚇唬觀眾,導演說:「隨便說什麼,說你想說的就好了!」但是這個要求讓他非常不安,可憐的傢伙苦苦思索好幾天(「給觀眾的訊息,什麼訊息?」),當他站上舞台,他的臉色一陣綠,一陣紅,一陣黃,難看得很——然後說出他此刻唯一想得到的句子:「羅馬人瘋了。」這就是奧勃利哲學一言以蔽之。
大部分的人和哲學所維持的關係,就和奧勃利與他所要傳達的訊息之間的關係完全一樣。我們站在鏡子前面,或是塗麵包的時候,哲學不會造成任何干擾,直到人們不期然地站在聚光燈下,應該說些有意義的話之際,哲學才冒出來。哲學變成問題,讓我們額頭冒汗,口乾舌燥。以為訊息會昇華成更高意義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哲學的偉大想法從來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而且我們壓根就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好比說,是誰把孩子趕進學校裡,逼他們學一些沒用的東西?十二歲的孩子背著巨大的書包,匆忙走進冰冷的學校,好在那裡背出語詞變化,這是自然法則嗎?不!學校也只是個被應用的想法,出於每個人應該接受教育的想像(並且出於謎般的因素,這個想法被貫徹到底,認為語詞變化是個教出有用律師的適當方式)。仔細一看就會發現,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只因我們的想像而存在——說得更仔細一點,它們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我們相信。
為了簡化說明,就拿我的出版社在我鼻子前搖晃的鈔票來說好了。那當然是錢(而且誘人的是:還有更多),但是紙鈔和這一張書頁的差別只在於,我們所有的人都相信那不只是一張印刷過的紙。這份信賴一旦動搖,鈔票就變回它的物質面:一張印刷過的紙,只是這樣而已。我們很清楚有些時代喪失對貨幣的信賴:例如極度通貨膨脹下的德國(一九二三年),需要用推車才能運送沒有價值的紙鈔去購物。在這種時刻就會了解,研究一下哲學畢竟有其重要性。因為只有我們共同想像些什麼,它才真的存在——直到某人說出國王沒穿衣服為止。
但是除了童話以外,我們何曾看過沒穿衣服的國王?哲學的藝術就在其中。其一,哲學不少部分在於把一些什麼變不見。和四處招搖的國王相反,思想穿了隱形斗篷——不僅讓思想隱形,甚至讓人不知道自己正有所思,這正是思想的力量。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力量的故事:很多我們自然而然想到的事並不是原本就如此,而是有其開端的。
說到這裡又得要問:為何我必須知道什麼東西從哪來?拉上拉鍊的時候,我必須知道誰發明拉鍊嗎?不,絕對沒必要。因為拉鍊很容易就能了解,而且據我所知,未曾有人說起拉鍊的隱藏力量。小差別就在於:相對於一清二楚的東西好比拉鍊,思想之所以能對我們施展力量,乃是因為思想只存在我們的想像之中。事實上的確沒有比我們的想像更強大的力量。「這只是想像」,說這種話似乎認為它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一被點醒就會灰飛湮滅。千萬別這樣,把想像當回事可聰明得多了。
我們再看一下學校這個例子,把它看成建構完整的想像,從這個想像可看出,整個構造基本上環繞單一想法而建立,亦即對教育的想法,卻沒有人能精準說出,這個想法究竟由什麼組成。我們看到外觀,外部的遮蔽,但是我們看不到裡面有什麼。原則上有人會說:「古代希臘人就已經知道……」一旦進一步審視教育的開端,就會領悟有個作家曾說過的:「越貼近看一個字,它看起來就越遙遠。」好比gymnos 這個字,西方的Gymnasium(高中)就是從這個字演變而來,它原來卻是「裸裎」的意思,我們不得不推斷,古代重視體格鍛鍊勝於文法。但又是怎樣的裸裎呢?和我們的教育又有何關係?
對於國王的新衣的質疑,這時也要延伸到高中生,或說對所有可想像、人一生中無法避免的鬼魅:例如國庫或是演化。當然可以認定這是現實,或者更加強調,這是自然事實,不過要加上一句,我們之所以會經歷這些事情,因為我們被教導去相信它們。記得我兒子好像四歲或五歲,反正就是還沒就學的時候,他和我一起躺在地板上玩。我正向他解釋,達爾文著手寫下演化論的時候在想什麼——以及人類以前曾是猿猴。但是我一邊說,一邊注意到他的小臉皺起眉頭。「有件事我不懂,爸爸——為什麼還有猴子呢?」
一旦得知偉大的思想如何形成,就會感到神奇,並且想著:醜小鴨怎麼會變天鵝,思想侏儒怎會變得如此偉大呢?換個角度想,這個看法令人欣慰,因為它畢竟讓我們知道,巨人也要從小開始長大,思想不是一開始就偉大而是變得偉大。但是思想如何變得偉大?如何從一群赤裸的學生變成社會的根本機構,其他思想卻從我們的視野消失得無影無蹤(好比亞里斯多德深信精子在男人的腦子裡形成)?
隨著這個問題,我們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為什麼這本書不談思想家,而是偉大的思想呢?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出發點——也就是那個問題:我們真的必須知道已經死去,連名字都沒人記得的思想家曾經想出些什麼嗎?答案是毫無懸念的不!但是另一方面,有許多思想即使已經超過兩千年,在我們生活裡依舊隨處可見。就是這些鬼魅,這些回魂者,我將之稱為偉大思想。現在,精明還是挑刺的讀者可能抱怨,我們還是又回到哲學啊!可不是這樣,我會這麼回答。思想一旦產生效力,它大部分不會出現在哲學書裡,而是就在下一個轉角,好比以警察的樣貌——之所以叫做警察(Polizist)是因為過去曾有城邦(Polis)。研究偉大思想的歷史,就會面臨其中許多原創者不明的狀況,因此我們需要研究沒有思想家的事物。只要借用上文提過的問題,一張印了東西的紙怎麼變成紙鈔,也就是整個社會何以會有這樣的信仰,認為印刷上去的符號真的能呈現出價值。若說這已是種革命性發展,那麼這種信仰的後果還更強勁,因為這種信仰又引發其他後果,也就是錢的價值隨著時間和利息應該會增加。那麼哲學一定會教我們,孩子們發問而想知道的事嘍?才不,完全相反!一旦提到錢的問題,一定會有那麼一些思想家努力地想把這惱人的事丟到天外去——好比宣稱利息是死罪的哲學家,聲言符號畢竟不是動物,因此不會有後代。
偉大思想的小書如果回答問題,那麼一定不是哲學書上出現的問題,而是孩子會提出的問題。錢從哪裡來?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些問題之所以被提出,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管站在哪裡,去到哪裡,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這些問題。出於這個因素,這本小書就是想成為某種導航系統。因此,接下來要以歷史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偉大而且改變現實的思想。讀者如果願意,可以按照這個順序讀下去,從古希臘到我們現代;但是讀者也可以規劃自己的旅程,穿越偉大思想的歷史,享受地一下子讀這篇,一下子讀那篇,隨便翻開一頁就讀,這是脾性問題。只要最後理解,這本小書根本不是要和所謂有用的東西競爭,只是人們其實會想要的東西,香水、導航系統、挑逗手冊,這樣就夠美好了。更美好的是,不只理解思想精神的益處,甚至深信思想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思想精神超酷的!
推薦序
蒲世豪
接到本書的推薦樣本,原本只想看個一兩眼,卻不知不覺就翻了一百多頁,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作者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為真博雅之士,論理舉重若輕,讀來輕鬆,寫來可真不易,許多分析鞭辟入裡,不少看法慧眼獨具。這是本輕鬆易讀又充滿了靈魂力量的小書。
本書的主題是哲學中的各種「觀點」,哲學喜歡研究不同的觀點。失意文人看什麼都覺得失意,憤世嫉俗者對世界的不滿往往來自於「自己」,把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帶進一切,這些判斷都是「觀點」的結果。不過前兩個例子都是與「情緒」相聯的觀點,哲學研究的通常是「理性」的觀點。
理性的觀點更具知識或文明啟發性。比方說,伽利略認為自然是一本用數學寫成的書,一切變化背後都有數學規律,這啟發了十六世紀自然科學,讓人們一直受益至今。美國革命中人生而平等也是重要的觀點,它追求組織社會的公平,也讓社會組織從根本上更為穩定。
費曼曾說如果有天人類文明要毀滅,只能留下一句話給後代,那句話會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很小的東西構成的。」只要有這一句話背後的觀點,人類就能透過時間的累積重建科學文明。理性觀點是種思考方向,好的思考方向能增進知識與文明,缺乏思考方向感的人陷於迷途與盲目,無形中限制了人的發展。
本書正是以各種不同的觀念、器具發明、歷史事件或思考習慣帶出那些影響重大,真正聰明的觀點。這裡展現的不是學者的炫技,而是簡單的、清新的、深具啟發性的思想。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偉大思想的小書如果回答問題,那麼一定不是哲學書上出現的問題,而是孩子會提出的問題。錢從哪裡來?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些問題之所以被提出,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管站在哪裡,去到哪裡,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本書能帶給你的精神力量與思想自由是絕少見的,中文翻譯流暢又易讀,間次插畫詼諧而悅目,太多理由讓我向讀者推薦它。
譯者序
如果您正翻閱這本書,可能會下意識地想把這本書加以分類,看看目錄可能會劃歸歷史類,但是要劃入哲學史還是文化史呢?或許您更有除以上兩者的其他想法。那麼究竟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呢?好問題,所以不容易回答,尤其這本書其實頗「跳ton」,所以難回答。
按照作者的說法和原文書名(哲學如何發明世界),這應該是本哲學史,只是作者又把諸多偉大哲學家及其著作排除在外,既沒有鉅細靡遺地介紹特定哲學家,也不用任何哲學參考文獻,沒有任何註釋,頂多在正文下方加上一小段引人遐想的相關歷史,卻未使本書坐實「哲學史」的名義。那麼如果把這本書當思想史來讀呢?擺脫「哲學史」這個框架,不再期待讀到一本哲學小百科,的確更能自由輕鬆地翻閱這本書,讀起來比較有意思,但是本書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思想史嗎?淘氣的作者可也沒打算把某種思想娓娓道來,按照思想發展說明何者承先,何者啟後。
雖然作者宣稱按照歷史先後安排章節,但是幾經思量不得不讓人大膽假設:作者根本不想寫本中規中矩的「史」書吧!本書的主旨的確在探索那些「出現在街角」但是又早已被我們忘卻所以的思想,為了讓這些被刻意或無意「掩蓋」的發展歷程重新浮現,作者採取的方式也就比較特別。因為這些思想的發展歷程變得隱諱,有時以現代眼光看來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如果還是依循傳統思想史的寫法,那麼也就無法凸顯分明存在但呈現斷裂的思想關連,進而刺激思考。
就拿字母來說好了,西方人讀了這章可能也會說:「哇,我從來沒想過ABC原本各有意義,現在看起來都只剩下符號作用了呢!」再舉個例子:電腦,當我們回想電腦的發展,我們可能會想到蘋果和微軟,有些人還能回想到0與1,甚至最基礎的Dos程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電腦和一八○四年發明的織布機孔卡之間的關連呢?然而孔卡還不足以成就今日的電腦,還需要先有「0」的概念,才有布爾代數,才有0與1,才有今日的電腦,以及所有套用相關概念的發明。從電腦還可以聯想到資訊,要想理解今日資訊流通何以能這般快速,就不能不先知道「同步」概念居然因為六百名僧侶在平原上同時觸電而誕生——一七四六年就進行的實驗。
這些歷史事件的確相互關連,助長特定思想成形,卻又被歷史洪流淹沒,不再被我們認知,只以最不起眼的形態「出現在街角」。當作者重新撿拾、敘述這些已散落的思想歷史關連,就不免挑戰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質疑羅織這個世界的歷史和思想脈絡,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另眼相看」,重新加以思考。這些不期然甚至有些突兀的關連不僅出現在個別篇章之中,也存在於篇章之間,閱讀時一旦覺得哪裡「怪怪的」,那麼恭喜您,您看到關鍵點了。現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哲學史:蘇格拉底當年在雅典的廣場上,以各種問題惹惱雅典人,逼得對方不得不深思習以為常的事物——作者寫這本書的方式其實很蘇格拉底呢!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說了很多精彩的思想發展故事,更因為作者搞怪所提供的思考刺激。
最後說說這些故事給我的最大感觸:我也曾自問這些思想到底重不重要,於是我想像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如果沒有這些隱而不彰的思想片段——今日世界還會存在嗎?每每思及人類文明種種最初始的那一刻,總是讓我感到那麼不可思議!
【預購】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譯者:余淑慧)
Regular price $68.00「我們」是誰?誰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政治問題,其實也是信仰問題。
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今日,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理由都是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點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表述;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穿戴布卡;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德國的德勒斯登有數千人定期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宣稱他們的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威脅,即使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
宗教,或說信仰,從來就不只是宗教信仰。
每個社會都會有一套建立認同的信念和假設,它界定人存在的意義、區分社群,在許多地區甚至是政治的動力;這套信念和假設通常被稱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但它絕對不只是「信仰」或「宗教」。
《諸神的起源》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審視器物、地景和儀式活動,書中不討論宗教史,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信仰體系辯護;本書探究的是這套共有的信念對社群或國家的意義、它如何形塑個體與國家的關係,以及人們在這套信念底下究竟相信些什麼、依何而行動,透過怎樣的方式定義「誰能夠成為我們」。
第一部 我們在天地間的位置:各個社群對宇宙自然的理解不同,這些故事與動物、火、水、光,以及四季相關,從理解衍生的儀式強化了社群的身分認同。
第二部 因為相信,因而相聚:透過社會性的儀式慶典、共同祈禱歌唱等活動,讓短暫的生命得以被納入社群,個人的生命跨越世代與其他生命互動。
第三部 信仰的劇場:人們如何以公開的儀式展示對神的信仰,又如何重新定義並想像精神上的社群;以及在這樣的場域,政治與宗教如何密不可分。
第四部 神像的力量:神聖的雕像和畫像引領信徒走進一個文字無法描述的世界,人們透過想像共處一個時空,塑造團結,得到指引和保護的力量。
第五部 一神還是多神?:人該如何與自己的神相處,又該如何與他人的神明共存?這位神或許是一位至尊崇高的存在、或許是人性化的群神,也可能是生活在我們四周的地方神靈。
第六部 人間的權力與神聖的力量:信仰如何在人統治的國度裡茁壯成長,而國家之於信仰又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與問題。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由前大英博物館館長、知名作家尼爾.麥葛瑞格執筆撰述。
全新觀點切入人類的信仰,以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超過200張精美全彩圖像,透過珍貴的物件、藏品、繪畫、地景、歷史照片,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
本書特色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合作,透過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信仰之於人類社會真正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闡明宗教與政治的複雜關係,並透過場景和歷史人物事件描述,為當今世界衝突根源提出新解。
◎透過物件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並以此作為了解不同社群的入口,研究他們如何想像、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好評推薦
這部流暢易讀的宗教研究作品顯示宗教對我們這個世界十分重要,過去如此,現在亦然。……任何想讓生命更為豐富的人——就算無法改變他的生命——都能從這部傑出的作品中獲益。——《倫敦標準晚報》
麥葛瑞格以豐富的學養,開拓了許多新的觀察角度,職是之故,《諸神的起源》才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啟發人心。——《星期日泰晤士報》
文字清晰,風格獨具,照片更是精彩絕倫——全書總共收入彩色與黑白圖片兩百三十張。一部精緻的通俗作品,討論的主題是宗教的物質史。——《書目雜誌》
一趟宛如旋風般快速,但又令人深感愉悅的世界宗教之旅……既是一部優秀的比較宗教研究,也是一部令人省思的精彩作品。——《科克斯評論》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曾於牛津修習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2015年成為柏林的洪堡論壇創始人。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其中《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因透過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而獲頒獎項,包括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德國的岡道爾夫獎、歌德獎章,和德國國家獎。
2017年麥葛瑞格與BBC Radio4再度攜手合作一系列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裡的珍貴藏品及各地的珍貴照片,講述信仰的故事,集結為《諸神的起源》一書。
譯者簡介
余淑慧
師大翻譯譯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兼任翻譯理論教師。曾獲第十七屆梁實秋翻譯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熱愛翻譯、藝術、文學與香草植物。近作有中英雙語賞析譯注版《漂鳥集》、《新月集》兩種。
思想與歸屬
《諸神的起源》這本書描寫人類生存的其中一個核心事實:每個已知社會共享著一套遠遠超越個體生命,足以建構共有身分的信念和假設──你可稱之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這樣的一套共有信念具有獨特的力量,足以界定人的意義與區分人的社群,而且在今日全球許多地方還是政治的推動力量。有時候這套共有的信念是世俗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民族主義國家;不過在歷史的長流中,其性質主要還是宗教的──廣義的宗教。毫無疑問的,這本書不討論宗教史,也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一個信仰體系展開辯護。事實上,這本書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嘗試審視器物、地方與人類活動,藉此探究共有的宗教信念對一個社群或國家的公共生活中究竟具有甚麼意義,了解這套共有的宗教信念如何形塑個體與國家的關係以及如何變成定義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主要構成因素。我認為這當中可能的原因是: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的同時,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信仰回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沐浴在繁榮的氣氛中,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美國提供大部分國民及其移民一個看似永遠不會停止上升的生活水準。在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在一九五七年對英國民眾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指出他們的生活「從來不曾這麼好過」。英國民眾十分同意他的看法,他也很順利地贏得接下來的選舉。從西歐到北美,經濟成長成為典範;整體說來,和平正帶領著人類走向富裕之路。
至於世界上其他地區,蘇聯與美國正陷入艱苦的衝突,有時是軍事上的,但更常爆發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兩國彼此較勁,看誰能爭取更多的新成員接受他們各自偏好的政治信念──馬克斯的國家共產主義或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由於這兩種主義基本上都是經濟方面的主張,美蘇之間的論辯越來越失焦,漸漸脫離對自由和社會正義的不同看法之辨析,反而把論爭的焦點放在哪種政治主張可以為社會提供較多的物質利益。不過,這種發展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這種把理念及其物質成果予以省略──或等同──的原則,我們這裡有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美元紙鈔──或者更為精確一點:兩元美金紙鈔。雖然美國大部分的人民是基督徒,不過美國當年建國時,憲法即曾清楚寫下一個準則:新國家不能建立一個既定的宗教。但是到了一九五六年,為了與堅守無神論的蘇聯拉開更明確的區隔,美國國會提出一個辦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那句長久以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片語:「我們信靠神」(In God We Trust)。美國國會最後決定把這句片語印在廣為流通的紙鈔上,而不是印在建築物上或國旗上。雖然不是刻意的,但是這個決定卻充滿了象徵意義。從那時候開始,這句片語就一直印在美元紙鈔上;而且在十元的紙鈔上,這句片語就飄浮在美國財政部的屋頂上方,充滿了保護的意味。從十九世紀開始,有一句令人莞爾的片語「萬能的美元」(Almighty Dollar)曾四處傳揚,警告人們不要把神與拜金主義(Mammon)相提並論。不過現在不同了;最能界定美國的其中一個信念,現在就展現在美鈔上面,而美鈔是美國最令人欽羨的成就的表徵。
表面看來,美元鈔票上面印製的新片語彷彿宣告神在美國政治系統之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就像二十世紀美國版本的「上帝的恩寵」(Dei Gratia)──英國紙鈔上跟元首圖像印在一起的片語,或伊斯蘭國家的硬幣上面印鑄的《可蘭經》經文。事實不然,這裡的意義幾乎剛好是相反的。
物質與精神這個令人驚異的結合,在美國這裡並不代表往神權政體靠近,遠非如此。相反的,那是一個代表倫理與經濟之間的平衡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的徵兆。不論在公領域與私領域,宗教組織在大西洋兩岸所扮演的角色日漸隱退。兩地的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歐洲可能改變得比較快一點;而且越來越少人上教堂參加傳統的宗教儀式。一九六八年,「改革份子」從經濟不公平這個觀點提出抗議,但是他們幾乎不曾提到神,更別說信靠神。一九八○年代末期,蘇聯的共產主義垮台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亦即美蘇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已經結束:資本主義已經贏得鬥爭,共產主義已經衰落,宗教也已經枯萎。此時如果人們還有所謂的信仰──亦即一套人人共享的信念,那麼這個信仰就是物質上的安樂。一九九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柯林頓說了一句令人難忘的話:「現在是經濟當道呀,傻瓜。」沒有人反對他的這個見解;他贏得選舉,成為美國總統,就像在他之前的麥克米倫一樣。
二十五年後,讓富裕的西方國家感到驚異與困惑的是:各種宗教組織在全球各地紛紛崛起,再度登上政治的中央舞台。這種繁茂的形勢,自十七世紀的歐洲之後就極為少見。現在信仰形塑著全球大部分公共論辯,冷戰期間那些充滿競爭的實利主義如今已經被取代。瀰漫整個中東地區那些殺氣騰騰的衝突,其所表述與爭辯的,已經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宗教問題。在政治上,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世俗國家,這是毫無疑問。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宗教色彩現在卻越來越濃厚。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這幾個國家裡,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其理由都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印度的憲法明白規定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今有人呼籲政府擁護一個明顯是印度教的身分認同──嚴重地影響到某些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的印度人(第二十五章)。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調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來表述,即使大部分國家都抱持不可知論的歐洲也是如此。巴伐利亞總理主張在政府建築大樓架設十字架,作為巴伐利亞認同天主教的身分標記;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佩戴全罩式頭巾布卡(burqa)(第二十八章);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第九章);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有數千人定期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Islamization)。世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宣稱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威脅,然而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而已。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伊斯蘭改革運動,世俗世界當時曾為此深感震撼。在當時看來,這項改革運動似乎與歷史的潮流相牴觸,現在看來反而是個前兆──宗教復甦重返的前兆。遭受英國與美國干預數十年後,伊朗的政治家在深受屈辱之餘,同時也發現了宗教是界定與宣稱其國家身分認同的一種方式。自此以後,許多國家也走上同樣的道路。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濟繁榮那令人寬慰的政治願景已經隱退,取而代之的是那種透過信仰表達的身分認同的修辭和政治──通常是暴力的政治修辭。這樣的情景是六十年前人們想都不曾想過的。然而這樣的改變也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這事實上是一種回歸,回歸到人類社會的普遍模式。而這正是本書討論的其中一個觀點。
與故事同在
「為了生存,我們給自己說故事。」瓊.迪迪安(Joan Didion)以這個著名的句子展開一部散文選集,描寫一九七○年代,她在世俗化的美國遇到的經歷。這部選集雖然不是宗教上的反思,然而書裡所說的正是那種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的需要──我們需要故事來整理我們的記憶和希望,我們需要故事來給我們的個體與集體生活一個形式和意義。
我們將從現存最古老的考古證據開始講故事;這個證據出現在歐洲的一個洞穴裡,年代是冰河期末期。我們在第一章會看到:擁有一個超乎本身的信仰的社會似乎比較能面對存在的種種威脅,比較有機會生存和繁衍發展。二十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即提出一個想法: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那種超越自身的故事──他稱之為「一個會建構自身的概念」,就不會有社會的存在。對涂爾幹而言,那些故事所展現的理想,還有演出那些故事的慶典──這些全部是構成任何共有信仰系統的基本元素。就某個意義來說,那些故事就是社會本身。我們若失去故事或忘記那些故事──不管基於任何理由,我們就真的不復存在,集體地不復存在。
許多信仰的系統幾乎都含有一個敘事描述現實世界如何被創造、人類如何來到這世界、人類和所有生物應該如何在這世上生存。但是這些故事及其伴隨的儀式所陳述的通常不只這些。這些故事還會告訴群體中的成員彼此該如何相處。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也會述及未來──那些會持續存留的社會面向,即使人一代又一代地死亡與消失。在一個關於歸屬感、代代相傳的故事裡,生者、死者和那些尚未出生者全都有各自的位置。
在任何社會裡,最強大且最有意義的故事是人們世世代代累積創作的。這些累世創作會被重複述說、改編、流傳、吸納進日常生活,並且會被儀式化和內化,以致於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們仍然生活在遠古祖先所敘說的故事裡。在一個我們觀察得到但無法完整理解的模式中,這些創作給了我們一個獨特的位置──而這過程我們幾乎完全難以察覺。不過,只要我們──還有其他人──重複經歷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序列:星期中的每一天,我們就會看見這個過程。
與時間同在
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把月亮圓缺的週期分成四個星期,一星期分成七天──這個概念可能始於古代的巴比倫。但是我們現代熟悉的形式有可能來自猶太人,呼應的是創世紀敘述的故事:神用六天創造世界,並在第七天休息,並且命令人類和動物也要這麼做和這麼安排生活。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個星期都把我們連結到「時間」的開端,因為我們的工作和休息都圍繞著星期中的日子來安排,我們的存在就依照這個韻律不斷周而復始。不過,星期之中的日子所代表的意義尚不只此,至於這些意義為何,端看我們的語言和我們的信仰而定。在英文中,我們給星期日子的名字繼承自古人對時間循環的思考結果,猶如我們會觀察太陽、月亮和星體在天上運行的模式那樣。而且這些名字述說的故事僅僅對說英語的人有意義,因為其他民族的星期名字跟我們並不一樣。
星期天(Sunday/太陽之日),星期一(Monday/月亮之日)。我們的一星期始於太陽與月亮──我們差不多每天都會看到的星體,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又分別標誌著年份和月份。在大部分西歐地區,跟在「太陽之日」和「月亮之日」後面的,都是我們平日很容易觀察到的星體。在羅馬語系的語言中,這個現象尤其清楚:火星(Mars)對應的是星期二(martedi/mardi),水星(Mercury)(meroledi/mercredi)對應的是星期三;木星(Jupiter/Jove)對應的是星期四(giovedi/jeudi);金星(Venus)對應的是星期五(venerdi/vendredi)。這個星體秩序雖然可能會讓現代天文學家感到很驚訝,但是這是羅馬人遵循且留給我們的順序。大約在公元七世紀,英國人把那些跟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重新命名,換成北方諸神的名字。這幾位北方諸神的盎格魯.撒克遜名字依序如下:提爾(Tiw)、沃登(Woden)、索爾(Thor)、富里吉(Frige),這幾個神名就是現代英文中的星期名字,依序為提爾之日(Tuesday)、沃登之日(Wednesday)、索爾之日(Thursday)和富里吉之日(Friday)。到了星期六,前述這幾位樸實的盎格魯.撒克遜神祇張開雙臂,歡迎羅馬農神薩圖恩(Saturn/土星)加入祂們的行列,因此我們有了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這位來自羅馬的移民神祇固執地保留祂的拉丁名字,從而讓我們的星期日子變成一個由德文與拉丁文混合而成的獨特組合,就像我們的語言本身那樣。
既然我們的星期名字繞著太陽、月亮與五大行星的週期運轉,每一星期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一段時間長度──暗含許多年的時間長度而已;事實上,這意味著我們每星期都擁有許多神祇的陪伴,還有廣闊的空間也與我們同在。整個太陽系就藏在每天的星期名字裡──這種時空連續一體的概念發源自古代地中海世界,並流傳到了北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生活於其間的我們仍然每日與我們祖先的諸神,與我們的征服者的神生活在一起,共處在一個古老但穩定的時間結構裡。
人們顯然很樂意以此方式給星期日子命名,令人驚訝的是,此種命名方式不僅可見,而且還可佩戴。在一條十九世紀的義大利彩色寶石手鍊上,我們看到太陽和月亮分別位於手鍊兩端,中間依序排列著各個行星,並以浮雕的技法刻著與各個行星相應的諸神神像,呈現典型的羅馬風格。這條手鍊雖然是在義大利製作的,其意義卻只有懂英文的人才能理解,因為英文的週末名字與歐洲南部的週末名字迥然不同。在義大利文(還有法文與其他羅曼語文)中,過了星期五(Friday),隨之而來的不是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之日被取而代之,因為星期日子的命名系統轉換成另一個不同的宗教世界。換句話說,這位羅馬異教神祇讓位給猶太人唯一的神的安息日(Sabbath),即Sabato(義大利文的星期六)和Samedi(法文的星期六)。過了安息日之後,迎接人們的不是「太陽神之日」(Sunday),而是Domenica(義大利文的星期日)或Dimanche(法文的星期日),亦即天主(dominus)之日。拉丁文影響之下的歐洲,週末的命名方式不再與天體的運行有關,而與我們如何在地球上禮拜敬神有關。因此,星期中的日子給時間一個架構,把我們的例行日常生活放入一個模式裡,裡頭既有宇宙的和諧,也有社會的秩序。
七天構成一個星期──在現代這已經成為全球現象。但是世界各地的每一天,其命名方式各個不同。這種差異訴說的是當地的故事,至於故事如何,端看其習俗和語言如何而定。大部分受到羅馬天主教文化影響的歐洲國家保留了與羅馬行星神祇相應的星期名字,即使羅馬天主教在當地早已被其他宗教取代。羅曼語族的國家則添加了猶太聖日和基督教聖日。不過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希臘東正教拒絕接受那些錯置的異教神祇,還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星球名字;他們選擇遵循猶太人傳統的命名模式──這個極為不同的命名方式後來也被穆斯林接手採用。對這幾個地區的人們而言,星期日子有個明顯的中心:那位唯一的神,而這一天是專門用來崇拜禮敬那位神。對穆斯林而言,這個主要的中心日子是星期五,猶太人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至於這一天之外的其他日子,他們也不用異教徒的神祇來命名,而是以序列的方式來指認,即第二天、第三天等等。所以在希伯來文、俄文或阿拉伯文裡──就不多談其他語文了,星期日子的運轉訴說著一個相當不同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積極實踐信仰和一神論的故事,關於那位獨一無二的神,以及關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如何圍繞著那位唯一的神來安排的故事。毫無疑問的,這位神絕對不會願意與其他異教神祇分享時間(第二十二章)。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要設計這樣的一份日曆,他們的結論就是廢除現有的星期記日法,改用十進位的計算法(第二十九章)。這想法很合乎邏輯,他們也相信這個計算法應該可以普世通行。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過了一百多年之後,那些舊日的神祇又回來了。
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或許牽涉的層面很複雜,不過當人們思考該如何紀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更大,大家的態度也更尖銳。該從哪裡開始計算年?我們的時間──或者更為精確地說,我們的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對猶太人來說,那是指耶和華創造世界的那一刻;對羅馬人來說,那是指他們的建城之日。無論如何,這兩個例子都完美地展示了他們各自的觀點,顯示他們在世界歷史所佔據的位置。但是對世上其他人來說,年的開端意味著世界重新開始、萬物重新復生的那一刻。對基督徒來說,那是指耶穌出生的那一刻;對穆斯林來說,那是指先知從麥加(Mecca)遷移到麥地那(Medina)、信眾的社群開始成形的那一刻。封建中國的每個王朝都以一個新的年號開始。對法國革命份子而言,一七九二年是法國的第一年,因為這一年他們建立了共和制,成立了新政府。墨西哥阿茲特克人(Aztec)的年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他們是用一種複雜的、以五十二年為一循環的單位永無止盡地重複。簡而言之,我們在此找不到一個普世共有的故事。計年就像計日一樣,傳達的是每一個社會獨特的想法:關於他們的社群身分,還有關於他們在時間的長流裡所佔據的特別位置。
過去兩百年來,歐洲與美國持續發展的權力已經帶領(或強迫)大部分世人依照他們的方式來劃分歷史時間,亦即以耶穌基督的誕生年份來劃分成基督紀元前(BC/Before Christ)和基督紀元後(AD/Anno Domini)。許多民族雖然有各自的信仰,但是他們大致都同意使用這個紀年法;不過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人拒絕使用BC和AD這兩組字母,因為使用這兩組字母即表示支持(或者至少承認)獨屬基督教信仰的敘事。相反的,他們比較喜歡中立的觀念。因為這樣,自十九世紀以來,公元(Common Era)的紀年標準越來越受到歡迎,這個紀年法雖保留了基督教的歷史,記載了許多據傳是耶穌降生以來的事件,但是重新予以命名,改為CE(公元後)和BCE(公元前)。
公元紀年法這個概念十分巧妙,而且大致上也是個成功的做法,讓人們可以從中找出一個敘述框架,用以包含納入所有人類,不用考慮他們在語言、文化或宗教各方面的差異。但是這是一個很罕見的成功例子。這個案例之可能實現,也許是因為兩個(若或加上伊朗,則有三個)曆法可以愉快地共存,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予以選擇使用(第二十九章):這是一個泛基督教的、甚至是雙語的時間觀點。但是我們將會看到的是:大部分發生在地方敘述和全球敘述之間的衝突就不是那麼輕易可以化解的。
【預購】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一套兩本不拆售)◎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譯者: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
Regular price $75.00 Sale price $71.00真正的「商品」源於從你人生奪取的剩餘。
「這本書反對的不是科技,是不受監管、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主義。本書堪稱這個世代的《資本論》。」──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知名作家)
「翻開本書第一頁,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大聲呼告:為了在數位化時代自我防衛,大家都得讀一讀這本書。」──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天翻地覆》〔This Changes Everything〕、《NO LOGO》作者)
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後,又一結合政治、經濟、社會巨型經典!
前所未有的權力結構已然成形、人性正在被數位化
在「監控資本主義」下的科技寡頭,愈來愈能準確預測並控制人類的行為
哈佛大學商學院網路心理學教授肖莎娜.祖博夫奠定大師地位之作
祖博夫擁有跨學科領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使她能夠透過社會、政治、商業和科技等不同面向掌握我們時代所正在發生的變化。在這部巨作經典中,對於當前蔓延的全球現象,祖博夫精闢、細緻地提出了「監控資本主義」這個令人為之一亮的原創概念與研究:人類在數位化時代面對的監控大挑戰,正處於一個急迫的關鍵時刻,夾身於高科技產業公司與政府的巨大力量,並受制於監控資本主義的隱藏型經濟邏輯,透過機器學習取得的知識,嘗試塑造並控制人類的生活。她抽絲剝繭地檢視「監控資本主義」這種前所未見的力量形態,剖析大型企業預測與控制人類行為的企圖。這也表示巨大的危險已經降臨:工業資本主義才剛在二十世紀毀了自然世界;到了二十一世紀,跨國性的行為改變技術與設施正在威脅人性。
監控資本主義:意指經濟史上的新階段,私營企業與政府為了預測並控制人類的行為,追蹤我們的一舉一動。在監控資本主義的籠罩下,人類不是顧客,甚至不是產品──而是原料。
這些早已處於進行式的發展,將改寫人類經濟運作的基本原理,財富不再來自商品服務的交換、不來自勞工被剝削的生產勞動剩餘價值;在監控資本主義世代中,價值來自於隨著理解人類所有行為,讓企業得以建立模型,預測並引導人類的行為而獲利。這種方式是否會威脅到個人自治與民主權利,並造成新的社會不平等模式?數位化時代是否可以承諾個人賦權和民主化?
在祖博夫生動的描繪下,人類看到監控資本主義從矽谷成長,逐漸進入各個經濟領域。大量財富與權力都集中在讓人不安的「行為未來市場」。許多專家預測人類的行為,把數據拿來買賣,再透過新的行為控制技術,生產各種商品與服務。
過去人類的威脅來自於極權主義的老大哥國家,但現在轉移到無孔不入的數位設施:「大他者」操作著監控資本的龐大利益。現在,人類看到前所未有的權力大熔爐,網路知識完全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且完全避過民主的監督。祖博夫在這本書裡全面分析,揭開二十一世紀社會的威脅:全面連結、高控管的「蜂巢系統」,它承諾、保證絕對可以帶來最大利益――只要犧牲民主、自由與人類的未來。
如果人類忽視不管,監控資本主義就會繼續遊走法律邊緣、挑戰社會,進而掌控社會秩序,形塑人類的數位未來生活。往後面對的挑戰,是在數位化更加普及之後,國際企業將有能力預測並控制人類的行為,這種前所未有的權力形式稱為「監控資本主義」。科技公司在網路上蒐集人類的資料,賣給出價最高的買家,管他是政府抑或零售商;他們的利潤不僅來自預測人類的行為,更來自調整人類的行為。資本主義與數位科技的結合,將如何形塑人類的價值觀,定義我們的未來?
祖博夫指出,人類正身處交叉口。但我們仍有力量決定自己想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此刻的抉擇也將決定往後數十年的生活。人類可以選擇縱容科技令少數人致富、令多數人貧窮,也可以選擇掌握科技,善加分配科技帶來的好處。
本書論述縝密,探討這份不受民主監督、前所未有的權力引發了什麼威脅,剖析新型資本主義對社會、政治、商業與科技的影響,直指這場鬥爭將決定資本主義的走向,以及資訊文明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本書說明人類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和社群,確保自己是數位科技的主人,而非奴隸。
得獎紀錄
2019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焦點著作
2019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最佳著作
2019年《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商業類著作/十大暢銷書
2019年 阿克塞爾.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 Award)大獎
2019年《紐約客》非小說類年度選書
2019年《時代》雜誌百大必讀著作
2019年《衛報》21世紀百大最佳圖書
2019年《彭博》雜誌最佳圖書
2019年《財星》雜誌作者與編輯推薦圖書
2019年倫敦政經學院編輯評選十大圖書
2019年入圍《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圖書獎(Financial Times/McKinsey Best Book of the Year Award)決選
名人推薦
國內專家學者一致好評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沈伯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專文導讀:
李宣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社會學系合聘兼任助理教授
國際名人選書推薦:
歐巴馬(Barack Obama)│美國前總統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知名作家
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知名作家
艾莉芙.夏法克(Elif Shafak)│知名作家
安娜.柏廷(Ana Botin)│知名作家
網路科技看似中立,但其實不然,政治勢力蒐集、屏蔽資訊監控人民、穩定權力的情形經常可見,不論是極權或民主社會都會發生。不過,政治操控明顯可見,也容易引人反感,相反的,資本集團對隱私權利的侵犯卻未必能夠察覺,甚至會歡天喜地地拱手交上,一方面,是因為網路是「進步」的象徵,我們為了得到更多網路的服務,甘願或不經意地獻出我們的祕密,另一方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在網路留下的腳印,也成了商人獲利的來源。――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監控資本主義」如何在過去十年全面掌控人類生活?我們又如何一步步失去了自由意志與基本權利?本書提出的宏觀論述與紮實證據,有助於我們面對當前民主發展的最大危機。這場擁抱或反抗「監控資本主義」的戰爭,將決定每一個人在「數位未來」中的面貌。――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精闢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不同於工業資本主義剝削勞動的剩餘價值,也不再只是透過商品進行消費誘惑。我們這個世代所面臨的新形態資本主義運作模式,如同肖莎娜.祖博夫所言,是立基在吞噬各式各樣的人類經驗之上。我們的日常生活成了資本家牟利的免費原物料。想要知道這一切是如何運作,並進而思索不必然如此的未來,這本書不能不讀。――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市場經濟的未來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就是數據、知識和監控力量的集中現象。我們的隱私和個體性皆面臨嚴峻考驗。這本易讀、啟人深省的作品,讓我們對這些生存威脅有所警覺。極力推薦此書。――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要衡量一本書的地位,端看此書是否精確描述我們身處的世界,又有多少改變這個世界的潛力。根據這個標準,在我看來,這本書無疑是本世紀最舉足輕重的著作……祖博夫關注資本殖民主義(capitalist colonization)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行動,殖民的對象是我們的心靈、行為、自由意志和我們自己。然而,這本書反對的不是科技,是不受監管、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主義。本書堪稱這個世代的《資本論》。――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知名作家)
祖博夫研究深入,並以旁徵博引的筆法,針對數位化的未來進行全面探討,讓讀者得以洞察資訊密集產業的規範和終極目標。祖博夫寫的這本書,可謂資訊工業版的《寂靜的春天》。――克里斯.霍夫納格爾(Chris Hoofnagle)(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學院教授)
本書鉅細靡遺地探討當今最迫切的議題。祖博夫以數位革命的角度,重新詮釋當代資本主義,寫下這本博學、野心十足的鉅著。關於數位化議題,祖博夫是最有先見之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在空洞的推特短文和自戀的臉書貼文漫天飛舞的年代,祖博夫的嚴謹學術著作,值得我們擁戴喝采。――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修復未來》〔How to Fix the Future〕作者)
翻開本書第一頁,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大聲呼告:為了在數位化時代自我防衛,大家都得讀一讀這本書。祖博夫思路清晰,道德勇氣十足。她不僅揭露監控資本家的資料探勘手法,更指出我們的行為早在資料探勘的過程中,連帶出現迅速、劇烈的改變。事已至此,我們早就流失許多權利和力量,但透過這本重要著作,或許我們還有掙脫束縛的機會。――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天翻地覆》、《NO LOGO》作者)
祖博夫的見解總是極具獨創性,其筆調大膽激昂、說服力十足,而且內文旁徵博引,卻又不至於艱澀難懂。請一讀此書,一窺當今數位資本主義的內部運作,了解其對二十一世紀社會構成的威脅,以及該推動哪些改革才能迎向更美好的未來。――法蘭克.帕斯夸里(Frank Pasquale)(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法學院教授)
我敢保證,如果我們有幸大難不死,《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很有可能會成為重要的現代社經鉅作,足以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或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閱讀這本書時,不能光是迅速瀏覽而過,必須細細品味、反覆細讀,並且跟同事好友相互討論。不開玩笑,我拜託大家讀一讀這本書,並反覆省思咀嚼。――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共同作者)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是本了不起的重要著作。祖博夫以無比清晰的筆觸,勾勒出資本主義最岌岌可危的前線。監控資本主義的新經濟秩序,是知識與力量極端不對等的現象所致。祖博夫全面分析此現象,讓我們深刻了解不受拘束的資本主義,對人類自主權、社會凝聚力和民主架構造成何等傷害。她的分析和見解也讓我們獲得力量,知道該如何有效抵擋監控資本主義的威脅。這本傑作不僅觀點新穎前衛、文筆流暢優美,更能讓讀者有所警覺。――羅伯.萊克(Robert B. Reich)(《拯救資本主義》〔Saving Capitalism〕、《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作者)
肖莎娜在研究上下的功夫之深,令我驚嘆不已。而她廣博的學問、縝密的思維,還有強大的論述,也全都讓人佩服。要是沒有她的幫忙,我想人類不一定有辦法終結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因此,我認為這是當代最重要的一本書。――大衛.希爾斯(Doc Searls)(《意向經濟》〔The Intention Economy〕作者、《Linux雜誌》〔Linux Journal〕總編輯)
肖莎娜.祖博夫建構出迄今最令人信服、引人深思的道德框架,讓讀者理解數位環境的新現實及其對民主構成的威脅。從今往後,《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就是探討網路與社會議題的指標性著作。――約瑟.塔羅(Joseph Turow)(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安納伯格傳播學院〔Annenberg School〕羅伯特.劉易斯.沙揚傳播學教授〔Robert Lewis Shayon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如果民眾在未來仍繼續閱讀此書,就會將此書視為研究社會變遷的經典之作。《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這本傑作,精闢揭露二十一世紀的真實樣貌,更發出警訊,指出科技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步入歧途,對我們的存在構成終極威脅。我們就像一群被困在金魚缸中的魚,而肖莎娜.祖博夫得以逃到魚缸外,讓我們對水的概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本思維縝密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一部極具人性的作品。在其堅定、深刻的描繪之下,我們逐漸看清在前方等待的,是個極端危險的無情時代。――凱文.沃爾巴赫(Kevin Werbach)(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華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教授,《區塊鏈與新的信任結構》〔The Blockchain and the New Architecture of Trust〕作者)
富原創性、處處精采的傑作,而且恰好在關鍵時機問世,值此之際,大眾和民意代表終於正視數位媒體的龐大力量,以及掌控數位媒體的企業。本書可媲美近年另一本經濟分析傑作:托瑪.皮凱提於二○一三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不僅挑戰既有想法、對當下與未來提出令人坐立不安的疑問,更為一場早該展開的必要之辯打下基礎。面對我們生活中藏匿於暗影的新景物,肖莎娜.祖博夫以不容閃避的光明將其照亮,眼前的景象可稱不上好看。――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作者,《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很多詞彙或許都可以用來描述肖莎娜.祖博夫的新書:開創性、權威、警世、危言聳聽、荒唐,但其實只要一個就夠了:不容錯過……當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著描繪數位時代的輪廓,《監控資本主義時代》打下奪目之光,讓我們看清這場最新革命正如何改變經濟、政治、社會,以及生活。――約翰.桑希爾(John Thornhil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極其聰慧之作……你需要耐心,才能消化祖博夫有條不紊的剖析,看她拼湊起各式各樣的案例,融會貫通為這部詳盡的學術論著,但你將得到可觀的回報:你的覺察力會更敏銳,也更了解風險。像這種藉由記錄我們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來成長的商業模式過於極端,不應視為理所當然。正如祖博夫在本書結尾一再強調的:「這樣不對。」――珍妮佛.史札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這本罕見之作恰恰在問題愈趨嚴重時,點出了這個問題……本書的主要貢獻是清楚指出當下的趨勢,透過文化和歷史觀點加以解析,並且要我們停下來思考未來,以及未來與當下能有什麼不同。――法蘭克.羅斯(Frank Rose)(《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研究縝密,以引人入勝的筆法詳述監控資本主義的起源,以及這種資本主義會對社會造成哪些危害……祖博夫關注的主題相當宏大,讀者得以藉由她的論述進行批判式思考,檢視數位時代最大的危機……在艱困的理解之路上,我們必須相信這本難能可貴的傑作就像指南針,能讓我們有所依據。――雅各.西爾維曼(Jacob Silverman)(《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肖莎娜.祖博夫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堪比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與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Capital),可說是無比重要的社會經濟調查之作。祖博夫的作品絕對擔得起這項美名,更精確地說:《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跟《寂靜的春天》都向讀者提出警訊,揭露商業利益正在毒害世界的事實。這本書更進一步提供理解與對抗這個毒瘤的架構,這點則與《資本論》相同。五年前,祖博夫提出監控資本主義一詞,如今這個詞彙蔚為主流。本書以此為名,絕對是本令人毛骨悚然的傑作,其他著作都未曾像祖博夫的作品這般令我心驚膽顫。書中提到的野蠻演算惡魔,幾乎每天、每分、每秒緊追我們的行蹤,將我們身上的超數據榨乾。過去十年來,有些人試圖追蹤那些跟蹤人類的科技,但就連他們也會被祖博夫的描述嚇到發抖,再也無法以原有心態看待周遭事物。――山姆.貝特爾(Sam Biddle)(「攔截新聞網」〔The Intercept〕)
這本調查文學揭穿數位世界的基礎商業模型,讀來令人冷汗直流……是本震撼、引人深省的傑作。有位讀者指出這本書讓他想起托瑪.皮凱提的代表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兩本書令人眼界大開,讓我們發現那些本該有所覺察,卻未曾留意的現象。――約翰.那頓(John Naughton)(「觀察者新聞」〔Observer〕)
祖博夫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讀來令人憂心、震驚,將其與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相提並論,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兩本經典鉅作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利筆,記錄追逐利潤的商業利益是如何一點一滴侵蝕平凡的日常。――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幻鏡》〔Trick Mirror〕作者,《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得主)
大膽無畏的重要著作……祖博夫展現對技術層面的深入理解與廣博的人文思維,可說是詳實紀錄當前經濟、社會與經濟現況的先鋒之作。――詹姆斯.馬德勒(James Bridle)(《衛報》〔The Guardian〕)
數位時代的《資本論》。──《泰晤士報》(The Times)
無所不包、慷慨激昂……極其重要的著作。――布萊恩.艾普萊亞(Bryan Appleyard)(《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本世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類著作,很有可能就屬肖莎娜.祖博夫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她以無人能及的強勁論述,解釋監控資本主義是如何逐步發展成形。這種具有全新形態的資本主義以奪取個人數據為基礎,我們卻將這些數據免費提供給無數公司企業。本書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資本論》(Das Kapital)。――芬當.奧托爾(Fintan O’Toole)(《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
觀點嶄新原創……運用科技來累積資本是當前主流操作,科技的力量則來自知識,而祖博夫的目標就是將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套用在這種現象上。她提出清晰、精闢的批判與洞見,讓我們看清籠罩人類生活的監控政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本書探討人類進入資訊文明後的境況,精采絕倫、不容錯過。――大衛.帕特里卡拉科斯(David Patrikarakos)(「文獻回顧」〔Literary Review〕)
祖博夫的書以精采動人的筆法分析數位經濟,懇切呼籲社會大眾認清:科技改變了政治和社交生活,卻也帶來龐大的後果。――保羅.史塔(《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
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
哈佛大學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也是該校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學者。一直投入於研究數位社會的崛起,包括它對個人、組織與社會的影響,以及它與資本主義的過去與未來的關係。此外,還建立並主持高階管理計畫「奧狄賽:下半場人生學校」。
另著有The Age of the Smart Machine and The Support Economy。
譯者簡介
溫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進修。
譯有《收入不平等》、《倒帶人生》、《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我必須獨自赴約》等書。
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林怡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拯救嬰兒?新生兒基因篩檢的影響》、《疾病與民主:工業化國家如何面對愛滋病》、《單身年代》、《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譯文賜教:linyiting1207@gmail.com
陳思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機艙機密》、《永遠待在你身邊》、《快樂就是》及其他小說繪本十餘部。
資本主義之變形和危害
李宣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社會學系合聘兼任助理教授)
如果谷歌是搜尋引擎,為何它要開發硬體智慧裝備、通訊軟體、社交平臺?如果亞馬遜是銷售通路,為何它要推出平板閱讀器、家庭數位助理、雲端運算?如果臉書是社交平臺,為何它要投資虛擬實境、支付軟體、甚至新聞內容?現代科技產業似乎有一個特殊的邏輯,許多企業的目標已不在於生產更多消費者願意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取而代之的,這些科技巨頭似乎在創建更多平臺,蒐集用戶訊息及其所創造的數位內容,盡可能抓住眾人注意力與時間,從中分析與推論各種情報,重新包裝和貨幣化資訊以實現利潤。
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個人化與智能產品及服務,從手機、手錶、家電、汽車、城市,每個商品都即將連接網路、製造數據,再接受網際網路所提供來自朋友圈或企業的反饋。在企業提供的免費平臺上,人與人在網路上像蜂巢般的高度連結,忙碌嘈雜的交換資訊與意見。這是一個資本主義嵌入科技與網路的巨變時代,不乏各領域的學者思考當代的商業邏輯與形塑背後的經濟理論,但就像一群摸象的盲人,沒有人可以看清楚世界如何運作以及這轉變的全貌。在一片困惑中,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在本書中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一個新的理論指引,她提出監控資本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變形,可以用來勾勒谷歌、臉書等企業隱藏的商業邏輯,以及在這種高度社會連結與數據化的脈絡下,人類社會又會走向何方。(節錄)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有來歷有師承的,而且個個都是尊師重教的好孩子:郭靖和楊過是不用多言的模範生,大理段公子在神仙姐姐的玉像乾脆利落地叩首千番,就連憊懶乖張的韋小寶在九難師太面前也不敢造次,而令狐冲對岳不群的崇拜敬重則是讓人心痛的迂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名師出高徒,良匠琢美玉」,這樣的古老觀念是金庸的根深蒂固。
金庸曾經說過:「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學時代結交的,那時候大家一起吃飯,住同一個宿舍,一起上課學習,生活親密。這些好朋友現在還經常聯繫,爭取機會見面。」
與池田大作對話,他詮釋「知己」的含義:「中國人結交朋友,很重視『知己』的觀念。要互相了解而志趣相投,那是最重要的,不一定需要長時期的結交。《史記》中說:「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如果互相意見不投合,即使從小做朋友做到大家白了頭髮,仍如新相識的陌生人一樣;如果意見一致,即使是道路上初次偶然相逢,停下車來隨便談談,也可以成為老友,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金庸讀者數以億計,毫無疑問當中大部份都視金庸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好老師!金庸本人又受過那些老師教誨和影響呢?本篇介紹大文豪金庸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老師,包括一起報辦的小學老師陳未冬,教導金庸不可忘本的中學校張印通,中學時數學老師章克標,早期的文學創作啟蒙老師報刊編輯陳向平,晚年的博士導師麥大維。
少年同窗好友:稱兄道弟的王浩然和救了金庸一命的沈德緒。
長期合作的政界師友:同族叔祖查濟民和既是戰友、也是伙伴的張浚生。
還有更多報界師友:調換工作崗位致令人生轉向的同事李君維,金庸首婚的證婚人同事前輩許君遠,從神交到深交的老報人楊奇,俠骨文心的老上司李俠文,讓金庸梁羽生成為武俠小說名家的羅孚,後輩同業杜南發和萬潤龍。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 香港有曾任金庸秘書、拒絕為金庸立傳的楊興安;專挑金庸作品「骨頭」潘國森。
● 中國內地有大陸「金學」第一家陳墨;「精神俠客」浙江大學教授徐岱;「北大醉俠」孔慶東;為金庸小說描繪人物譜的曹正文。
● 自稱「風清揚」的企業巨人馬雲。
在沈登恩遊說下,台灣率先「解禁」引進金庸小說,緊接着金庸 小說大規模進入內地,於是,海峽兩岸四地立刻掀起全民看武俠小說的狂潮。凡有井水飲處皆讀金庸,即使平時再不怎麼讀書的人,金庸的作品總會看過幾套。
金庸小說自誕生之日起,華人文化圈即着手進行研究,時至今日已半個多世紀了,研究可謂碩果累累:由民間而至學界,由大眾讀者而走向學術講壇。
當年的「金庸學」大家中,不乏有倪匡、陳世驤、劉再復、嚴家炎、馮其庸那樣的學者,於是,中國文壇湧現了一批因愛好金庸而研究金庸的專家。今天他們仍是金庸小說研究的主力軍。無論是倪匡、陳世驤,抑或陳墨、徐岱,還是楊興安、潘國森,不約而同地認為,金庸小說不僅繼承了武俠傳統,汲取中國歷史文化營養,還借鑑了西方文學經典、中國現代文學名著,才成就了一座武俠高峰。
金庸七十九歲時說:「學問不夠是我的最大缺陷」。一個持有億萬資財的傳媒大亨,一個擁有幾億讀者的小說作者,一個因為自己的小說而走上學術崗位的學者,能在高齡時歷數自己的缺陷,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其實,一個人自稱學問不夠本來是很平常的事兒,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嚴格說來沒有誰的學問是夠的。
因為他不夠,所以他十分敬重文化大家,從他們身上散發的獨特魅力,始終吸引着金庸,於是他徜徉在文化群豪中間,留戀不已不忍離去。
凡是江湖兒女無人不讀金庸,但是,只有對小說中的一言一景、一招一式如數家珍者,才堪稱金學專家。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 清代偉大小說《紅樓夢》產生出「紅學」,此後唯有金庸武俠小說才有「金學」,雖則金庸本人寧願只要「金庸小說研究」。然而「金庸學」之鼎盛,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一家研究」中罕見!
● 本篇介紹:揭開了「金學」序幕、曾「代筆」《天龍八部》的倪匡;最早看出並品評金庸作品「天下第一」的旅美文學批評大家陳世驤;將金庸小說引入台灣、推動第一波金庸研究的沈登恩。
● 香港有曾任金庸秘書、拒絕為金庸立傳的楊興安;專挑金庸作品「骨頭」潘國森。
● 中國內地有大陸「金學」第一家陳墨;「精神俠客」浙江大學教授徐岱;「北大醉俠」孔慶東;為金庸小說描繪人物譜的曹正文。
● 自稱「風清揚」的企業巨人馬雲。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從通俗小說來講,武俠小說曾經長期為主流文壇所不屑。金庸小說扭轉了這一局面,其作品固然有一些武俠小說的套路,如報仇、尋寶、江湖派系恩怨等,但主人公並非無所不能的大俠,如郭靖面臨家仇國恨困境,楊過面臨情感倫理困境,喬峰面臨身世困境,正是這些主人公的困境,才使得他們身上的俠義凸顯,更能打動人心。
愛看金庸小說的,不乏小說作家,而作家往往是很執拗的,被查禁的書偏偏千方百計找來讀。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有廢寢忘食看武俠小說的歲月,甚至有上課時把武俠小說放在課桌裡偷看的經歷。
金庸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的英雄們個個是俠骨柔腸的英雄好漢,但陳家洛是他最喜愛的。在這本書的後記中,金庸提到王國維等人,「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着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這是金庸喜歡陳家洛的原因。「救人危難,奮不顧身,雖受牽累,終無所悔」,這十六字傾入金庸在所有小說中難以表現出的激情,這就是作家群体中所謂「不合時宜的執拗」。
許多「金庸迷」也是「古龍迷」。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金庸以十五部武俠小說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的祭酒,成名既早,又與港台兩地「行家」友好,儼然成為港台兩地武俠小說的「幫主」。本書介紹金庸敬稱為「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的梁羽生,梁羽生以外另一位能夠與金庸齊名的古龍,差不多被讀者遺忘、構成「龍鵰之戰」的同期作家張夢還,以及受到金庸作品影響的後輩:刻意模仿金庸的沈西城和金庸甚為看重照顧的溫瑞安。
其他與金庸有過交集的著名作家還有:金庸作為一個小讀者最喜歡的前輩作家巴金,歷史觀點有相異之處但識英雄者重英雄的柏楊,紅學家林以亮(筆名宋淇),只得一面之緣而「怨懟」三十年的李敖,被認為最似楊過的林清玄,歷史小說家熊召政。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蔣連根
Regular price $43.00一九四八年四月,《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被派往香港。才到香港,金庸時時有一種「溫暖人情」的感覺:「初到香港,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也不懂的廣東話,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就凡達五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裡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在《明報》的朋友就更加多了……」、
相繼與金庸合作過的《明報》同仁中有老同學沈寶新,和潘粵生同畫文人辦報時代的同心圓,歷任總編輯中還有王世瑜、董橋、胡菊人、潘耀明……個個堪稱香港新聞出版業的大將。後來創辦「香港財經風向標」《信報》的林行止曾在《明報》資料室做資料員,受金庸賞識。長期以來,《明報》副刊的作者大多是金庸的朋友,如董千里、董橋、亦舒、蔡瀾、陶傑等。陶傑是金庸的忘年交,邀請他在《明報》當副總編輯,兼寫專欄……
《明報》有什麼魔法使得這樣精英輩出呢?
金庸自己作了回答,他說:「人和人之間的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在極端的環境和落難時刻變得分外重要。人生總是漂浮不定的,我們為什麼能夠穩住呢?好像船上有一個錨,我們有最傳統的信條,就是很簡單的,孝順父母、守時、對朋友好。」
本書特色
《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蔣連根「金庸學研究」系列香港繁體增訂足本版),精采內容:
● 金庸的「海寧小老鄉」蔣連根,運用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和「滾雪球抽樣調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將幾十年所獲的紮實資料厚積薄發,深入瞭解金庸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真實人生。
● 金庸由創作《神鵰俠侶》開始,一邊寫小說、一邊辦《明報》,歷時三十多年。有《明報》資深員工以《倚天屠龍記》的「明教」比喻《明報》之英材濟濟。
● 「明教精英」計有:《明報》另一個老闆──老同學沈寶新。
● 《明報》首任總編輯潘粵生;舞劍的「項莊」董千里;「五日校對」超擢編輯的鬼才王世瑜,《信報》創辦人、號稱「健筆」的林山木(林行止)。
● 金庸以外的第一位《明報月刊》總編胡菊人,另一位《明報月刊》總編、散文名家董橋,常被視為金庸「助手」的又一位《明報月刊》總編潘耀明。
● 旗下著名作家:敢愛敢恨的才女作家亦舒(倪匡之妹);電影業後輩、美食作家蔡瀾;金庸譽為「雜家」的著名專欄作家、跨媒體工作者陶傑。
蔣連根
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喚他「我的海寧小老鄉」(陪同楊振寧在鹽官觀潮,接受採訪時說的)。筆名耕夫、戀耕、鳴雁等,畢業於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不過是遠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兒子是同學。
早年入伍學習新聞採寫,退役後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聞記者為職業,是中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榮譽證章(中國記協頒發)獲得者。曾擔任金庸學術研究會理事,徐志摩研究會理事。善寫人物傳記,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園》、《金庸和他的家人們》、《金庸和他的師友們》等書。退休後居杭州西湖,常與金庸書院為伴。
「未必出類拔萃,但一定與眾不同。」這是他的一生追求。
《詩經》寫道:「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呼叫也是在尋找友誼,何況人呢!何為「朋友」?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
莊子講過一則寓言: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裡,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指的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夫妻。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歸處和依靠?人在江湖,總會有許多的無奈、寂寞、冷清。金庸說:「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種重要之極的寶貴感情。」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所「依」甚廣,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個時期,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群人,一群愛他敬他,願意為他無私奉獻,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時挺身而出,替他掃平障礙或是進行善後工作的朋友。若是沒有這樣一群鐵桿朋友在身邊,恐怕這個大俠必定當得十分吃力。所以說,金庸的生命離不開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後默默支持他,才讓他成為大俠,在人前光鮮亮麗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這樣一種深厚的情義,才襯托出了大俠的光輝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統治的香港,金庸虛實相間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閱讀的想像空間,縱深了歷史記憶。武俠行蹤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國、帝都之間舖展游移;小說裡的人物與思想,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歷史的規律。種種時局的因緣際會,在向來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挾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氣勢恢宏、波瀾壯闊,布衣英雄熱血肝膽,重情重義,為國為民,震撼人心!他用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宏大的氣魄和嫻熟的筆法,融歷史傳奇故事,寫華語文化傳奇!讀過金庸作品的人,肯定會在其刀光劍影中體會到友情的濃烈。金庸以生花妙筆描寫了人與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識、點頭之交、生死相許、忘年之交、超越性別的知己之交、危難之中的莫逆之交……無一不讓我們深深感動並心嚮往之。那些真情,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固若金湯,在經歷了劫難的洗禮後煥發出了人性高潔的光芒。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在華人中流行這麼廣泛,影響這麼深遠?究其根本,情節和歷史圖景是一回事,更深層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突出了一個乃至中華民族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友誼的最核心問題——義氣! 從生死相依到共創江山,從書劍恩仇到武林劍嘯時的惺惺相惜、傾囊相授,這種坦蕩和崇高,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這就是友情加上重義。金庸採取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負面化為正面,他寫神州大地的萬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馳騁其間,與天下豪傑互相結交,氣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謀大事。生活多麼自由,人生多麼豐富,只要朋友之間有情有義,世上的艱難險詐又有什麼可怕之處?
金庸說:「現在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俠義精神。每個人,都是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名過客,有個小朋友問我,來生願意做男人還是做女人,做郭靖還是做黃蓉?我說,不論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個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揚俠義精神的,本意基本與打打殺殺的『武』無關……我主張現代人學俠義二字,是補課,是主張勇於承擔責任,擁有快意人生。俠義真的是個很遠大很美麗的世界。」「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參加遠流三十周年的演講時說:「台灣流行崇拜關公,關公的武藝高強沒有話說,但他真正受人崇拜,還在於他講義氣,所以民間社會稱他關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爺同高。義氣在中國社會中是相當重要的品德,外國人和親朋好友講LOVE,中國人講情之外,還講義,所以要有情有義,單單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談不成,沒關係,彼此之間的『義』還是在的,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武俠小說不管任何情況,這個『義』是始終維持的,歷史人物或武俠人物,『義』都是很重要的批評標準。」
很多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喜歡去猜測,金庸最像他眾多小說主角的哪一個,是憨厚木訥的郭靖,是飛揚跳脫的楊過,是豪情萬丈的蕭峰,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還是乖覺油滑的韋小寶……其實,任何一位小說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體現。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每個人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寫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他自己和朋友們的故事,跟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
這就是金庸自個兒的江湖:老師和朋友。
【預購】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The Biography)◎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譯者:黃煜文)
Regular price $43.00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作者簡介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生於一九六五年,曾於劍橋大學攻讀歷史。
他的《凱薩琳大帝與波騰金》曾進入薩謬爾.強森獎、杜夫.庫伯獎與瑪許傳記獎的最後決選名單;《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榮獲英國圖書獎的年度歷史書獎;《青年史達林》贏得柯斯達傳記獎(英國)、洛杉磯時報傳記類圖書獎(美國)、政治傳記大獎(法國)與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奧地利);並寫過一部小說《薩申卡》。
他運用新檔案資料、當前的學術成果、自己家族的文件,以及花費一輩子的時間進行研究,完成了《耶路撒冷三千年》這部驚人的歷史鉅著。
據《新聞週刊》所述,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與睿智使人忍不住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身為皇家文學學會會員的他,現與妻子及兩名子女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專職譯者,譯有《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金錢與權力》《如何改變世界》與《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推薦文一
周聯華 牧師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多麼美麗又吸引人的書名;她是全世界人士所景仰的城市,她不是紐約、倫敦、巴黎,當然更非台北所能比擬;她之所以為人所景仰,因為她是全世界三大宗教的搖籃。
我上一次去耶路撒冷時,沿途看到旗幟上印著「慶祝大衛之城」的標誌。這對猶太人是沒有問題的,大衛是猶太人所尊敬的祖先,大衛出生在公元前1010-970;如此算來,耶路撒冷到現在剛好是三千年。但在巴勒斯坦的另一些居民卻不是這麼想的,好比那一次我來到巴勒斯坦時,與當時巴勒斯坦的領袖阿拉法特有過短短的會面,他很清楚地表達另外一種想法,而我不能不把他的想法考慮進去,因為他也代表了當地的另一群人。他告訴我:「這不是大衛之城,這是麥基洗德的城(見本書p50)。」他還向我提出挑戰,要我再去讀聖經,並告訴我:「亞伯拉罕所擁有的土地僅是他花了四百舍客勒所埋葬他妻子的墳地。」當然,以色列人不是這麼想的。當天晚上,我回到我下榻的住所閱讀聖經,果真這段經文記載在創世記第二十三章第七至十六節。
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在耶路撒冷的學術會議,雖然人微言輕,仍主張耶路撒冷不要參加任何政治協商。我的想法是,既然她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搖籃,那麼就由三個宗教共同負責經濟來維持一切的開支。這三大宗教都非常有錢,只要它們肯合作,財源是最小的問題,可惜沒有成功。
我希望藉著本書能喚起一般讀者對耶路撒冷的興趣。因為本書對歷史的考證有特殊的貢獻,藉著閱讀本書對耶路撒冷有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學者、歷史家,和一般信徒都應該對耶路撒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推薦文二
吳獻章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這本書幫地球上最令人癡迷並迷惑的城市寫傳!
看官您或許會問:傳記,不是敘述人用的文體嗎?給一座城市寫傳?一個缺乏水源、充斥岩石、崎嶇難行、夏烈冬寒、交通遠離地中海沿岸商路?套用白居易的話:「耶路撒冷居,大不易!」何況這城市四周圍是乾癟的骸骨,「藏骸所」不論如何修飾,都掩埋不去歷世這城所經歷的屠殺、災難、破壞、戰爭、恐怖;從聖殿平台往上看橄欖山,墓園滿布,彷彿一座「死人城市」,連看一眼都嫌嘔,還幫她寫傳?
更讓看官迷惑的是,這飽經滄桑的城市,人間許多帝王為此城而動刀,她還是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故鄉,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也是全球鎂光燈聚焦的舞臺,更是當今世界政治上牽一髮動全身的城市──它是九一一戰爭背後的爆炸導火線,中古世紀綿延數百年的十字軍也是為她開打!為這樣的城市寫傳?怎能不讓人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訝異道:這耶京是「何方神聖」?怎會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讓亡國後的猶太人朝思夕夢,「明年耶路撒冷見」?
歷史和聖城的石頭會說話。誠摯地邀請您,透過本書細膩嚴謹深遠流長的刻畫,坐上這彷彿魂遊人間歷史的「萬花筒時間船」,凝視三千多年來這原本稱為「和平」的聖城,看舊約人物如大衛、所羅門、希西家、約西亞、尼希米相繼在此登上這座神聖城市,歷代梟雄如尼布甲尼撒王、大利烏王、亞歷山大大帝、龐培、安東尼等,如何用火和劍在此遍體麟傷的城市上耀武揚威,還有馬加比「鐵鎚」家族如何興起,新約人物如希律家族見證君王在宮廷中的腐敗,聖城和馬薩達如何亡於羅馬帝國的刀光火影下,以及兩千年來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鄂圖曼帝國、錫安運動乃至以阿衝突,如何相繼在這上帝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登場……看官您就會覺得值回書價,且更能瞭解兩千年前,進入這聖城的耶穌,在橄欖山俯瞰這飽經創傷的城市,真情流露出的千年之嘆: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二十三章37-39節)
《耶路撒冷三千年》見證了:
1.人類無可救藥的罪行:離棄上帝的瑪拿西王就在這城活活地燒死自己的孩子(列王紀下二十一章6節),聖殿南邊的欣嫩谷見證人心黑暗如「地獄」;連指責這城為妓女之城的先知以賽亞(賽一21),自己都在這城之聖殿,看見至高者顯現後,不禁冒出人間政治和宗教領袖必須反省的呼籲:「禍哉,我滅亡了!」(賽六5);
2.上帝的公義和聖潔:以色列和猶大相繼被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因為不肯垂聽上帝透過先知們的警惕,繼續不斷地與立約的上帝「背約、撕票」。舊約歷史見證了,以色列淪亡原因並非因為「他殺」,而是得罪公義聖潔的上帝──「自殺」導致「他殺」──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名言: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Study of History;《歷史研究》)。難怪先知耶利米就曾以擬人化口吻來為這聖城哭泣(耶利米哀歌);
3.上帝的救贖和慈愛:不論人間君王臣宰如何叫囂、抵擋,上帝預告在祂的聖山所設立的君王(詩篇二篇),已在「神人相會之城」應驗了。彌賽亞耶穌在這聖城旁的伯利恆降生,在有「以色列之地的靈魂」之稱的聖城,他講道、行神蹟,潔淨聖殿,吩咐死人從墳墓中走出,且為世人的罪,走上這錫安城冰冷的石板路,最後被粗暴地掛在城外的十字架上,死後就在此被埋葬,第三天且從墳墓中復活,也在這大君京城的橄欖山升天……讓最先遇見這城城主麥基洗德的亞伯拉罕(創世記十四章),都歡歡喜喜的仰望、期待(約翰福音八章56節)。因著耶穌,會死、必死的世人從此有路可走,並可親身經歷老子和莊子所期待的「天人合一、以馬內利」。
閱讀這本從耶路撒冷所濃縮出的世界編年史,您可以從這最令人迷茫之城中發現最真實的面貌,看清了上帝最終極心意:「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
推薦文三
陳南州(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鳳信教會牧師)
《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本書不只是耶路撒冷這座位於世界歷史中心之城市的歷史。它敘述耶路撒冷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的故事;也透露屬世的權勢、武力、財富、虛榮,和屬靈的奧秘、敬虔相互交錯會合的悲慘故事,也就是人民苦難的歷史。它再一次震撼我的心靈,讓我憶起2005年,我在當今世界最大的基督教組織--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假希臘雅典召開的「宣教與傳道世界研討會」(World Conference on Mission and Evangelism)中認識的幾位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叮嚀。他們當中有一位送我一枝用以色列政府建造隔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圍牆時,所剷除的樹木製成的小十字架,他要我紀念被阻隔在耶路撒冷城外之基督徒的苦難。耶路撒冷城的興衰反映出苦難人民令人心疼的歷史。
【預購】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萌蘖和勃興◎胡從經
Regular price $32.00【預購】我的錯誤史(劉再復自傳之四)◎劉再復
Regular price $39.00劉再復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並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共鑑「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高行健論》和《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等五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預購】我的思想史(劉再復自傳之三)◎劉再復
Regular price $39.00本書特色
1. 本書作者是知名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學者,對讀者具有吸引力。
2. 本書作者在思想上的經歷,也是現代中國的真實寫照。
劉再復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並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共鑑「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高行健論》和《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等五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預購】我的心靈史(劉再復自傳之二)◎劉再復
Regular price $39.00本書賣點:
1. 本書作者是知名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學者,對讀者具有吸引力。
2. 本書作者心靈上的經歷,也是現代中國的真實寫照。
劉再復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並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共鑑「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高行健論》和《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等五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預購】我的寫作史(劉再復自傳之一)◎劉再復
Regular price $39.00劉再復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並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共鑑「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高行健論》和《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等五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文學單身動物園◎虛詞編
Regular price $27.00 網上發表平台「虛詞」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文藝範疇,觸及社會時事,提供大量文藝創作、評論、專欄、訪問、報導,緊貼文藝脈博,連結華語創作界。另有紙本刊物《無形》。
涉事主角:卡夫卡、佩索亞、福婁拜、艾蜜莉.狄金生、呂碧城、珍.奧斯汀、冼玉清、齊克果、多麗絲・萊辛、梭羅、施濟美、周夢蝶、蘇曼殊、安徒生、西蒙娜.薇依、叔本華、惠特曼、康德、林逋、普魯斯特、荷爾德林、西蒙.波娃、約瑟夫.康奈爾、屠格涅夫、海子、宮澤賢治。
【預購】張愛玲的假髮◎張小虹
Regular price $36.00【預購】文本張愛玲◎張小虹
Regular price $40.00而是想讓她們與他們湊個八仙過海,給張愛玲賀壽來著。
【預購】文學概論(第三版)◎徐志平、黃錦珠
Regular price $26.00【三版主要的修改為】
第五章文學思潮部分 。首先依據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改寫了浪漫主義以及自然主義的特徵; 其次在「現代主義」思潮部分從後期象徵主義、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做了局部的修改和補充,表現主義增加了卡夫卡小說的介紹,荒誕派戲劇增加了尤奈斯庫作品的分析,新小說派和黑色幽默文學也各增加了一倍的篇幅;最後在後現代主義部分,主要改寫了鮑德里亞有關後現代「仿真」現象的說明。
第七章西方文學理論及批評方法。作者本版進行大幅度的補充、修正或改寫。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紀之初文學(理論)界對於上個世紀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做了深切的反思,對於地球層出不窮的災難深感憂心,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潮流因而洶湧了起來,因此這次修訂在這個領域也新增了相當的篇幅。
徐志平
台灣桃園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嘉義大學教務長、主任秘書、副校長,現任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教育部文藝奬散文貳奬、嘉義市桃城文學奬散文佳作。著有《續玄怪錄研究》、《明清小說敘事研究》、《明清小說•明代卷》、《晚明話本小說石點頭研究》、《清初前期話本小說研究》、《五色石主人小說研究》,編有《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中國古代神話選注》、《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社會類》。
黃錦珠
台灣嘉義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明清小說•清代卷》、《吳梅村敘事詩研究》、《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一字之差:相似詞與相反詞(上)》、《傷心的姊妹:相似詞與相反詞(下)》,編有《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言情類》。
此書初版於2009年9月,並於2011年元月修訂再版,此後就一直沒有再加以修訂,至今也快要十年了。十年來,這本書得到一些大學採用,但書中有待訂正、補強的地方卻未能及時處理,甚覺不安。這次修訂,改動最多的是第七章,次多的是第五章。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紀之初文學(理論)界對於上個世紀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做了深切的反思,對於地球層出不窮的災難深感憂心,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潮流因而洶湧了起來,因此這次修訂在此一領域新增了相當的篇幅。
其他各章(包括黃錦珠教授負責編寫的第六章)也都做了大小不等的修訂,該註明的資料來源及引文出處也大致補齊了。作為一本大學用書,我們希望至少能夠做到在觀念上減少錯誤;作為一本認識文學的入門書,我們希望能夠做到深入淺出,以免讓讀者望而卻步。
文學能夠柔軟人心,在這紛雜擾攘的時代,文學實為一帖處世之良方。認識文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然而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光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最好能夠透過認識而喜好文學,並時時涵泳其中、樂在其中,共同為這個紛雜擾攘的世界播撒一些清涼散。
序於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年6月22日
【預購】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賴俊雄
Regular price $42.00「文學理論」是評價或者研究文學的各式詮釋方法。文學理論不僅是文學閱讀經驗的粹煉與論述化,更是開展文本意義與藝術品鑑的思考徑路;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延伸,更是讓文學創作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掌握與當代文學批判相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並在每一章節尾聲提出幾個問題與思辨,激發讀者運用文學理論提升文學文本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賴俊雄以介紹當代各種文學理論或主義為出發點,引領讀者向外延伸,拓展至對個人生命經驗與當前現實世界與文學批判理論之間的多樣思辨。
賴俊雄
英國諾丁漢大學批判理論及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南哲學學會會長、蘇雪林基金會總幹事以及成大思沙龍創會執行長等。研究專長為西方當代哲學、批判理論與當代英文文學。專書作品有《晚期解構主義》、《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傅柯與文學》、《列維納斯與文學》、《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Deconstructing Boundaries: Critical Essays on Contemporary Theory等。本書為作者在高教二十年對西方當代理論研究與教學的累積成果,可搭配磨課師(MOOCs)雲端十二週課程《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閱讀。
人文宇宙,理論星子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這本書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台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全書分為十二章,每章包括「批判思考」單元、「問題與思辨」單元、並搭配雲端十二週MOOCs課程的QR Code動畫影片。賴教授的敘述深入淺出,論證面面俱到,所設計的問題與動畫創意十足。此書稱稱多年來僅見的大型文學理論範本。
理論作為當代文學研究的項目,可以溯及上個世紀六○年代。理論的興起,一方面代表文學研究對思想、方法的重視,一方面也與歐美學院日趨專業的取向息息相關。相對於此前文學研究以審美、歷史、或品味的追求,理論強調將文學納入廣義人文語境、社群甚至自然生態,思考種種破與立的可能。這一訴求隨著六○年代末西方學院與政治的互動不斷產生火花。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後現代、後殖民研究,性別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無不發源於此。
但理論與學院體制的關係也不無弔詭之處:理論的興起其實有批判與實踐的訴求,曾幾何時,成為學院之內的學術項目,甚至重複操作學術資本;理論的發展原本基於跨科際的憧憬,但在術業有專攻的學院體制內,每每遭遇知易行難的考驗。而理論與文學科系鉤,似乎暗示修辭、言說是其最後的歸宿。
針對這些弔詭,賴教授反覆說明理論如何擺動在思想與實踐之間,辯證其間的張力,爭取最大的爆發點。理論的越界行動也許不能為每一領域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應,但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已經發生。而文學不應被視為理論僅有的棲居之處;恰恰相反,正因為文學包羅萬象,才成就理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的無限可能。今天社會許多朗朗上口的話題, 從 「眾聲喧譁」 到後殖民批判、性別平權,從離散、創傷、記憶到生態、唯物,無不來自文學與理論的交相為用。這些話題早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
而文學理論必須與當代接軌,才能產生最大的辯證性。「當代」不只意味當下此刻,你我感同身受的時間現場。用阿岡本 (Giorgio Agamben) 的話來說,當代更指向我們尚未及親臨、卻已經一閃而過的時刻,或多重時間軸線錯位的交集。真正具有當代意識者拒絕視眼前的現實為當然,並不斷在其中看出裂縫與皺褶。她直視時代,穿透光明,反而看見「黑暗的光束」(beam of darkness)撲面而來。當代永遠是反當代。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全書始自形式主義及新批評及結構主義,探討四、五○年代後文學研究由批評轉換成為理論的契機。那是西方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最後的轉折點。之後「人」與「人文」的定義與實踐不斷受到挑戰。據此,賴教授介紹精神分析,後結構主義,解構學說,後殖民、後馬克思、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性別理論、以及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後人類研究、生態批評,以及新唯物論。賴教授出入各家學說,旁徵博引,如數家珍。不僅作出縱向考掘,也力求各章之間相互呼應。如精神分析一章介紹佛洛依德和拉岡(Jacques Lacan) 學說之間的傳承與背離,繼以紀傑克 (Slavoj Žižek)的左翼拉岡式心理分析;而紀傑克的論述又和解構學者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馬克思的幽靈」論、後馬克思主義諸家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晚期資本主義論產生既聯合又鬥爭的關聯。又如賴教授注意當代「他者」的討論崛起,而且見仁見智、精彩紛呈,包括收編性他者(如各種身分認同)、邊緣性他者(如動物研究)、心理學他者(如拉岡的大小他者)、內在性他者(如德勒茲, Giles Deleuze)、與先驗性他者(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等。凡此都說明當代理論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彼此之間相互串聯或逆反,形成龐大的思辨網絡。
【預購】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Inspiration,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喬·法斯勒主編(Joe Fassler)(譯者:林佳芳、胡培菱)
Regular price $28.0044位當代文壇名家組成的夢幻寫作團隊,各自分享讀過的作品如何改變了自己,
探討創作、認同,以及故事與文學的力量。
既是私密的閱讀回憶錄,也是精闢的文學評論,更是大師級的寫作課。
強納森・法蘭岑 卡勒德・胡賽尼 尼爾・蓋曼
史蒂芬・金 大衛・米契爾 朱諾・狄亞茲
麥可・謝朋 艾瑪・唐納修 柳原漢雅 瑪麗蓮・羅賓遜
李翊雲 譚恩美 羅珊・蓋伊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44位名家寫下點亮他們的44本書 也寫下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話語
佳句摘要
★我得小心限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我必須確保我仍擁有屬於私底下的自我。因為這私人自我是寫作的泉源。抽離自我的次數越多,我越發只是另一只拾人牙慧的擴音器而已。──強納森.法蘭岑 Jonathan Franzen
★聽著,你不能靠著愛活下去,你也不能只靠開場白來撐起一個寫作生涯。──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世界上沒有規則。只有:你是否游刃有餘?是否泰然自若?你能獨創一格嗎?你寫得開心嗎?如果以上皆是,那麼你能拿十六世紀繪製地圖當研究主題,把一篇論文寫成短篇故事,一切仍會水到渠成。──尼爾.蓋曼 Neil Gaiman
★在讀《寵兒》之前,我絕對無法想像一本由一個被歷史所壓垮的族群寫給自己這個族群的書,居然可以進一步成為一個療癒傷口的出路。──朱諾.迪亞茲 Junot Díaz
★所以我很努力將所見一切收進眼底,看盡所有微小的細節。這個過程就是我寫作模式的縮影,一個仔細觀察、審慎端詳的過程,探索意想不到之處,並接受挖掘出來的種種。──譚恩美 Amy Tan
★世界上有好幾位厲害的作家很殘忍,拿筆下人物的弱點開刀毫不手軟。他們在面對普天人性的缺陷時也維持著一貫的冷血無情。──麥可.謝朋 Michael Chabon
★我試著盡我所能縮小我真正想說的與最後寫在書頁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中間還是有落差,永遠都有。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會讓你學會謙卑。──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我們或許可以說,變化與不變是所有小說主題的預設值―― 伴隨著記憶和身份認同。小說內容要跟變化毫無瓜葛是不可能的任務。──大衛.米契爾 David Mitchell
★我真的很愛寫作,我不是那種視寫作為苦差事的作家。這不是說我總是能譜出優美的字句,但我很喜歡這行,可以憑空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然後無止盡的調整文字,直到一切恰如其分。──艾瑪・唐納修 Emma Donoghue
★我們需要勇氣來正視自己,來看清世事無畏無懼,來讚嘆在生活及創作中恐嚇我們的事物。我們傾向於將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事物環繞在側,但那也會讓我們成井底之蛙。──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最活躍的創作群齊聲推薦
吳妮民(作家)、邱常婷(小說家)、林孟寰(《通靈少女》共同編劇)、
游善鈞(作家、編劇)、張馨潔(作家、國文作文補習班負責人)、
郝妮爾(作家、向予書苑負責人)、馬翊航(詩人、幼獅文藝主編)、曹馭博(詩人)、
羅士庭(小說家)、鍾旻瑞(作家)、陳又津(小說家)、許閔淳(作家)
好評推薦
★這些有著不同的背景、品味和創作歷程的作者們,揭示引導他們寫作的靈感泉源;讚揚文字之美與創作奧義,同時激勵讀者。本書是文字創作者的必備寫作指南。──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Booklist)雜誌
★如同日記一樣可親的論述。──《歐普拉》(Oprah)雜誌
★探討與藝術的高強度邂逅,激發、塑造創作過程的各種方式。──《詩人與作家》(Poets & Writers)雜誌
★滿滿的好文章……這些文章的多樣性及體現出來的創作者內心與才智的結合,構成這本有價值的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需要創意構思的藝術家來說,這本書與上帝賜予的靈感一樣好。──《書頁》書評網站(Bookpage)
★你是否好奇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是什麼?是哪本書啟發了年輕的朱諾.迪亞茲?或者,你是否需要羅珊.蓋伊的話語來激勵自己的創作?拿起這本書來讀就對了。這本書匯聚了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創作軼事和良心建議,他們肯定懂你。──《Hello Giggles》時尚生活網站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一讀再讀的好書。──《匠心》文學雜誌(CRAFT)
喬.法斯勒 Joe Fassler
現居布魯克林的作家。他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用心」(By Heart)系列專欄中定期訪問不同的作家。他畢業於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所著小說散見於《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電子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等刊物。二〇一一年時,他為 TheAtlantic.com 所做的報導入圍「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新聞寫作獎的決選名單。目前他於「新食品經濟」(The New Food Economy)新聞室擔任資深編輯。
譯者簡介
林佳芳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博士。目前從事翻譯。
胡培菱
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於大學任教、於媒體寫文、並有譯作些許。專論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社會,評論文章見於博客來 OKAPI、開卷 Openbook 及各大報章雜誌。現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