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新思考人生:4年輕人辭職做出版

(繁體版)

疫情下重新思考人生:4年輕人辭職做出版

文◎沈遠安
圖◎受訪者提供

出處:《新明日報》
日期:2021719 

  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本地四名文學愛好者疫情期間集體辭職成立出版社,希望能挖掘本土作家,並走向國際。

  這四名文學愛好者是汪來昇、洪均榮、陳文慧、潘景鵬。前三位是本地作家、音樂人梁文福的學生。汪來昇當年在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就讀時,成立了新文潮文學社。之後雖然大家畢業工作了,文學社依然出版雜誌和舉辦活動,直到2019年底疫情來襲,四人決定集體辭職穩定的工作,將新文潮文學社轉型為新文潮出版社。

不辜負自己生命和理想

  也是詩人的汪來昇出任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他接受《新明》訪問時說,四人集體辭職並不令人費解。他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因此有時間思考自己究竟熱衷的事業是什麼?

  汪來昇原本從事教育行業,洪均榮是社會工作者,陳文慧一直從事編輯和翻譯工作,潘景鵬則是財務。汪來昇說:「在新加坡,一般人有固定的工作不會想要轉換跑道,但我們都才30出頭,這樣的年紀剛好積累了一點經驗和資本,趁還沒有到40歲,想放手一搏。以前是兼顧做文學社,還是感覺顧不來,總要捨棄一頭,所以最後大家決定辭職全職做出版行業。

  放棄鐵飯碗創業,家人反對嗎?汪來昇表示,四人的家人都沒有反對,但會擔心。「其實,任何家庭對孩子轉換工作,都是會擔心的,並非只有做出版才這樣。」

  他認為,新加坡很多人並不了解出版行業,並不清楚出版行業是如何盈利的,以為只靠買書就能賺錢嗎?所以他們才會擔心。

  他希望出版社過段時間就能上軌道,這樣才能讓大家更放心些。

  本地閱讀風氣低,做出版真的「有利可圖」嗎?汪來昇表示,所有的資金都是四個人掏的腰包,並沒有資金援助,既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業,就要勇敢去嘗試。「政府提倡創業精神,即使創業不成功,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做回原來的工作,但有了創業經驗,有了不同的視野,就算是沒有辜負自己的生命和理想。」

心繫本土,放眼世界

  儘管出版行業是傳統行業,也早過了蓬勃發展時期,但汪來昇強調自己進軍出版也不是為了分市場蛋糕,而是要挖掘本地被埋沒的出色作家。

  他延續當年在南大成立文學社的核心概念,把出版社定位為「心系本土,放眼世界。」他說,「我們的重點是要培養本地的作者,但也要放眼世界,借鑒外國各式各樣的出版,加上我們需要海外市場,不能只困死在新加坡,整個大中華地區都是我們的讀者。」

  他也強調,出版社不是要做成大眾心裡想當然的新加坡華文文學,而是要做成新加坡文學。「我希望是以華文作為核心思考的多語出版社。」這意味著,新文潮出版社也會出版其他語言的書籍。

  如出版社名字一樣,新潮不僅是出版理念,在形式上,出版社也做出諸多不一樣的嘗試。比如圖書多以繁體字為主,汪來昇給出的理由是繁體字比較優美。

  在推廣方面,汪來昇另闢蹊徑,會選擇在Youtube推廣圖書,也會嘗試讓作家一般做菜一邊和讀者交流。他認為這些方式對新加坡人來說,比較耳目一新或者容易接受。 「我們不想走傳統方式硬推,比如一部長篇小說可能會嚇死一般大眾,因為讀大塊頭的圖書會令人卻步。」

挖掘年輕和中生代作家

  新文潮出版社雖然剛起步,但汪來昇透露,已經有不少作家願意將作品交給他們出版,目前出版檔期已經排到了明年中。

  他透露,這些待出版的書籍六成是文學類,作者也有六七成是本地人。「培養本土作家非常重要,用華文書寫的人相對減少,我們一直在挖掘年輕和中生代的作家。」

  不過海外作者也希望在本地出版,「因為我們比較中心,新加坡出版後,再發行到其他國家。」

  新文潮出版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口袋書——詩集《短舌》。汪來昇認為很有時代意義:「很少人在新加坡做口袋書,口袋書比較方便閱讀,作者則是在泰國工作的新加坡人。」

  除了出版社,汪來昇也設立網絡書店,代賣其他地區的讀書,比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水煮魚文化」等出版的圖書。他表示,將來也會在本地開始出版社的門店,出版社可以親自上門挑選喜歡的書籍。

_______________

(简体版)


疫情下重新思考人生:4年轻人辞职做出版

文◎沈远安
图◎受访者提供 

刊登:《新明日报》
日期:2021719 

  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本地四名文学爱好者疫情期间集体辞职成立出版社,希望能挖掘本土作家,并走向国际。

  这四名文学爱好者是汪来昇、洪均荣、陈文慧、潘景鹏。前三位是本地作家、音乐人梁文福的学生。汪来昇当年在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就读时,成立了新文潮文学社。之后虽然大家毕业工作了,文学社依然出版杂志和举办活动,直到2019年底疫情来袭,四人决定集体辞职稳定的工作,将新文潮文学社转型为新文潮出版社。

不辜负自己生命和理想

  也是诗人的汪来昇出任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接受《新明》访问时说,四人集体辞职并不令人费解。他表示,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因此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热衷的事业是什么?

  汪来昇原本从事教育行业,洪均荣是社会工作者,陈文慧一直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潘景鹏则是财务。汪来昇说:“在新加坡,一般人有固定的工作不会想要转换跑道,但我们都才30出头,这样的年纪刚好积累了一点经验和资本,趁还没有到40岁,想放手一搏。以前是兼顾做文学社,还是感觉顾不来,总要舍弃一头,所以最后大家决定辞职全职做出版行业。”

  放弃铁饭碗创业,家人反对吗?汪来昇表示,四人的家人都没有反对,但会担心。“其实,任何家庭对孩子转换工作,都是会担心的,并非只有做出版才这样。”

  他认为,新加坡很多人并不了解出版行业,并不清楚出版行业是如何盈利的,以为只靠买书就能赚钱吗?所以他们才会担心。

  他希望出版社过段时间就能上轨道,这样才能让大家更放心些。

  本地阅读风气低,做出版真的“有利可图”吗?汪来昇表示,所有的资金都是四个人掏的腰包,并没有资金援助,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就要勇敢去尝试。“政府提倡创业精神,即使创业不成功,我们还是可以重新做回原来的工作,但有了创业经验,有了不同的视野,就算是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和理想。”

心系本土,放眼世界

  尽管出版行业是传统行业,也早过了蓬勃发展时期,但汪来昇强调自己进军出版也不是为了分市场蛋糕,而是要挖掘本地被埋没的出色作家。

  他延续当年在南大成立文学社的核心概念,把出版社定位为“心系本土,放眼世界。”他说,“我们的重点是要培养本地的作者,但也要放眼世界,借鉴外国各式各样的出版,加上我们需要海外市场,不能只困死在新加坡,整个大中华地区都是我们的读者。”

  他也强调,出版社不是要做成大众心里想当然的新加坡华文文学,而是要做成新加坡文学。“我希望是以华文作为核心思考的多语出版社。”这意味着,新文潮出版社也会出版其他语言的书籍。

  如出版社名字一样,新潮不仅是出版理念,在形式上,出版社也做出诸多不一样的尝试。比如图书多以繁体字为主,汪来昇给出的理由是繁体字比较优美。

  在推广方面,汪来昇另辟蹊径,会选择在Youtube推广图书,也会尝试让作家一般做菜一边和读者交流。他认为这些方式对新加坡人来说,比较耳目一新或者容易接受。“我们不想走传统方式硬推,比如一部长篇小说可能会吓死一般大众,因为读大块头的图书会令人却步。”

挖掘年轻和中生代作家

  新文潮出版社虽然刚起步,但汪来昇透露,已经有不少作家愿意将作品交给他们出版,目前出版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中。

  他透露,这些待出版的书籍六成是文学类,作者也有六七成是本地人。“培养本土作家非常重要,用华文书写的人相对减少,我们一直在挖掘年轻和中生代的作家。”

  不过海外作者也希望在本地出版,“因为我们比较中心,新加坡出版后,再发行到其他国家。”

  新文潮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口袋书——诗集《短舌》。汪来昇认为很有时代意义:“很少人在新加坡做口袋书,口袋书比较方便阅读,作者则是在泰国工作的新加坡人。”

  除了出版社,汪来昇也设立网络书店,代卖其他地区的读书,比如“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水煮鱼文化”等出版的图书。他表示,将来也会在本地开始出版社的门店,出版社可以亲自上门挑选喜欢的书籍。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