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享受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高靜芬

【預購】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享受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高靜芬

平常價 $27.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僅存數量 0 !
  在這本書裡,作者高靜芬將她運用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的祕訣傾囊托出。她說,餐桌上的所有感官體驗都是她的旅行紀念品,那些在一頓飯的時間內所遇所交會的色香味型器景藝,她都看了聞了吃了感覺了,都已進入她的大腦海馬迴成了深刻的記憶──一種當她需要時,隨時都能召喚出來陪伴她的記憶。

  讓我們跟著高靜芬在書中提出的六大內容,把平凡日子活出詩意與樂趣:
  ★品滋味;美食裡的酸甜苦辣,像極了人生,比如番茄那可繁可簡耐切耐燉的特性,就很像有些人信守的「豐儉由人,悉聽尊便」處世哲學。
  ★嘗鮮趣:盡情品嘗餐桌上的佳餚,享受好食光,既飽口福、開眼界、長見識,也能在享受異國佳餚時,入口即景,對遠方充滿想像。
  ★玩食材: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寶島,尋訪食材,或領略陽光與雨水如何滋潤大地,或稍稍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關係,或品嘗一下當地物產與小食,讓身心獲得滋潤。
  ★下廚去:甩鍋弄鏟,自食其果,自得其樂。日久功深,勤能補拙,即便難煎如菜脯蛋,也能在翻面瞬間,如獲天啟,突破撞牆期,悟出心法,練成絕世神功。
  ★致烹者:進了廚房就不怕熱的烹者,以食物餵養我們,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欲,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食步樂:為吃而走,在自己的城市擁抱美食,挑出幾家想去嘗新的餐廳,連結周邊景點,規劃出一條路線,展開美妙的味蕾探險。

  |品味本書金句|
  ‧活著就是勝利。我們唯一能對抗挫折的方法,就是像番茄一樣「豐儉由人,悉聽尊便」,然後讓自己恢復正常,用平常心好好地吃飯,好好地把日子過下去。
  ‧遇到了喜歡的流動攤車,只有把握當下,盡情品嘗,哪怕從此之後各自天涯,再無遺憾。人生也是這樣,不是嗎?
  ‧克制飲食,是為了享受更多美食。在臉書讀過一句話「能維持身材數十年不變的人,都是狠角色」,我想當狠角色。
  ‧旅行時要保持熱情很容易,因為旅途中有太多新鮮事。能在日復一日、瑣碎困頓的生活裡保有熱情,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
  ‧同樣的米,烹煮時只要多花心思,米飯就會變得更好吃。同樣的日子,誰能用心去過,誰的日子就有滋有味。
  ‧老街隨處一遇,便是半世紀以上的老味道。對於老味道,只要在經過時,記得去買來吃吃,大概就是寶疼它的方式吧。

名人推薦

  詹宏志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徐仲 (食材專家‧飲食文化研究者)
  莊展信 (《時報周刊》前總編輯)
  周惠民 (飲食文化學者‧政大歷史研究所教授)
  顏艾琳 (詩人‧風土產業的密尋人)
  奚聖林 (ESPN台灣前總經理)

作者簡介

高靜芬


  ‧ 籍貫:江蘇省溧陽市
  ‧ 出生地:台北市
  ‧ 金牛座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 曾任《時報周刊》記者、主編、副總編輯,以及該刊旗下之美食雜誌《媽媽咪呀》總編輯。
  ‧ 曾在《魅麗》雜誌撰寫飲食與生活專欄,目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味蕾漫步」專欄。
  ‧ 熱愛手作
  ‧ 喜歡活在當下,認為現在就是最好的。
  ‧ 臉書粉絲頁:高靜芬

 自序

一頓飯的時間,如何旅行?

 
  前些日子,在山區的原住民餐廳享用了馬告(山胡椒)雞湯。

  這道雞湯一上桌,馬告那融合著檸檬、香茅、胡椒的清新香氣便撲鼻竄腦而來,打開了大腦海馬迴裡的回憶寶庫,於是那個細雨紛飛的午後,撐著傘站在花蓮縣萬榮鄉紅葉部落的野生馬告樹林,撫觸馬告的扁舟形葉片、觀察馬告的枝條伸展與植株形態,以及捧聞深吸馬告的複雜香氣之斯情斯景,又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餐桌上的旅行至此結束了?不,還沒,馬告的香氣繼續帶著我翱翔,讓我憶起了在台東慢食節王群翔攤位吃到的馬告香腸。幾年前至台東縣池上鄉一遊,曾在王群翔的自宅私坊用餐聊天,如今在慢食節重逢,問他這幾年可好?他說家裡添了兩名新成員,池上的旅人商機,讓移居池上的他得以安身立命養家。

  可以再抵達得更遠嗎?可以的,王群翔的私坊距伯朗大道不遠,餐畢在伯朗大道欣賞兩旁翻飛稻浪、在金城武樹下小歇的情景,都能輕易飛抵。但是我想降落了──必須趁熱專心品嘗面前這道以放山雞精心烹燉的馬告雞湯。

  不過,品嘗完雞湯,休息一會兒,我又起飛了,因為飯後水果是餐廳主人自己種植收成的櫻桃。打從自希臘旅行歸來,無論在餐桌上或菜市場,只要一看到櫻桃,便想起了那個在希臘街頭以約台幣五十元的價錢買了一大袋櫻桃邊走邊吃的奢侈黃昏(櫻桃在台灣多貴呀)。回憶如泉湧,當時足跡曾至的雅典衛城帕德嫩神廟、愛琴海上浪漫迷人的密克諾斯島,以及晚上坐在該島的堤岸,望著夜空裡繁星點點彷彿有著諸神的星圖,吟詠著詩人余光中的名句「星空,非常希臘」,一幕幕都似錄影機倒帶般在腦海重現。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便是這樣地以回憶和想像力在餐桌上旅行。回憶和想像力能抵達到多遠、飛翔到多高,則跟生命經驗有關。
 
  還想提一提餐桌上這頓飯裡的「味道」這件事,因為這事兒關乎您的荷包、時間與心情,不說清楚,恐怕您會擲書而嘆。

  是這樣的,書中寫了不少我個人喜歡的小吃、餐館,所以您也許會在讀了那些「美好的描述」之後,「心癢難耐」地放下書本,出門循線尋味去了。然而味道如此主觀,喜好又有差異,尋味之後,您可能會給出以下的「食評」:

  「我吃了那家。冷氣太強,上菜太慢,吃完都晚上九點半了。」

  「我吃了另外一家。CP值不高,調味太重。」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確讓人扼腕,但是我去體驗的時候(有些去了好幾次),沒有這樣的感覺啊。為什麼體會不同,味道也變了?仔細推敲,原因或許是:我去時,客人較多,人氣較強;晚上在館子用餐,我習慣一道道慢慢品享,認為晚上九點半結束剛剛好;我不願以CP值論菜,覺得那是對廚師與菜餚的不尊重;我的口味較重。

  上述原因,尤以對味道的喜好最為微妙。五感之中,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皆不必接觸食物即能描繪,唯有味覺必須將食物放入口中,才能體會酸甜苦辣鹹甘鮮,且其味之濃重、寡淡、冷暖只能自知自喜愛,這種「肌膚之親」既私密、主觀又難以言透,像極了愛情(玩一下網路愛情詩),正是味道的奧妙之處。

  還有哪些原因?主廚換了?主廚情緒不佳?廚房出狀況?「世上沒有哪一道食物不受到潮汐月亮和烹煮時身心狀態的影響。快樂,或許是食物最關鍵的調味料。」飲食作家費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 1908-1992)說的雖然沒錯,但專業主廚不會讓情緒影響菜餚,然此乃人性,遇到了只能摸摸鼻子;專業廚房也不應有狀況,然主廚若像電影《天菜大廚》(Burnt)演的那樣被屬下擺了一道,那菜也就精采了。

  以上種種因素與口味喜好,您在循線賞味之前得先有心理準備,並上網查一查再行動,會較妥當。
 
  這本書精選自歷年來的紙媒專欄,經大量改寫補強整編而成(很多已成了全新文章),烹治用心,色香味俱全。希望這本書能像好友劉令儀寫給我的私訊:「在這個混亂瘋狂、世局動盪不安的時代,妳的作品絕對是一本能夠撫慰人心的好書。」

  好菜上桌,請盡情享用。一路順風,旅途愉快。

序文

美妙的味蕾探險
莊展信


  一個小女子讓人耳目一新的美好小日子書寫。
  一個曾任美食雜誌《嗎嗎咪呀》總編輯的味蕾探險實錄。
  一個會把下廚修練成武功的女俠--拿的是鍋鏟,和她的烹飪祕笈。
  一個又寫又拍又採又編又食步(日語漢字,為吃而走)的尋味者,在大街小巷,或是遠至天涯,進行美妙的味蕾探險。
 
  阿芬,我們對作者高靜芬的暱稱。她心細膽大,居然要我代表寫序。
  我是她們十個南瓜姊妹之外的男人,對美食又不講究。也許,男的、不懂吃的,正是不怕冒險的她,挑中我的理由。
  六大單元,四十篇文章。四十篇文章如同四十道菜,我挑著吃。
  ◆〈人生應該像番茄〉:為什麼不能像芭樂?兩位米其林三星主廚舉槍自盡後,她悟出什麼樣的番茄哲學?
  ◆〈甜點與幸福的七種關係〉:為什麼兩者的關係這麼複雜?哪七種?肥胖為何不需列入,原因是什麼?
  ◆〈木瓜牛奶之夏〉:木瓜與牛奶的世紀相遇,是誰做的媒?跟創意大師吳靜吉又有什麼關係?
  ◆〈跟著酪梨去旅行〉:農會一個攤位上擺著七種酪梨、八種酪梨料理,她開口問農友:「我可以參觀你的農園嗎?」於是去了嘉義旅行。
  ◆〈傳說中的菜脯蛋〉:要把菜脯蛋煎得色香味俱全,又有型,她歸納出三種功夫派別,最後她自創了鍋蓋派,一掀鍋蓋,就有答案。
 
  這本書的專業美食內容,對應著這篇反差極大的序文,會產生無法預料的效果,有趣在此。這也帶出她個性上的第二種特質:不怕重複,不怕學習,因為可以細心研究,專注修正,體驗實踐精神。

  她知道,序文再怎麼離譜,有內文深厚基礎撐著,不會有問題。
 
  ★本文作者莊展信為《時報周刊》前總編輯、《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前主任。
 
媽媽咪呀,總編輯出書了         
徐仲


  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第二年,美食雜誌《媽媽咪呀》橫空出世。

  由於編輯手法新穎,整本採一個主題,內容札實,圖文並茂,且將美食散文與美食小說規劃在內,風格獨特,因此以義大利麵為主題的第一期一上市,便造成話題,締造銷售佳績,創刊成功。

  將《媽媽咪呀》創刊成功的,便是本書作者高靜芬,她也是這本雜誌唯一的一位總編輯。如今,該雜誌雖已停刊,但彷彿已成傳奇似地,仍偶可在一些場合聽到有人談論它,有人甚至表示仍珍藏著整套雜誌。

  而我要說的是:如果沒有高靜芬這位伯樂,就沒有今天的我。

  她是開啟我的飲食與食材寫作之途的貴人。

  那是《媽媽咪呀》第五期,當期以「法國菜」為主題,辦了首場讀者見面會,對《媽媽咪呀》愛不釋手的我,心想既然有機會和該雜誌的編輯及作者見面,自然想辦法參加。當時年輕,分不清楚白目和有話直說的差別,本著「批評才是買貨人」的心態,見到她後,就遞上好幾大張《媽媽咪呀》需要改進的建言清單,這是我多年閱讀國內外美食刊物的心得,洋洋灑灑總共列了三十二條。還好她的風度頗佳,微笑收下,沒有拿掃帚將我趕出去。

  就在這次讀者見面會,我毛遂自薦,表示自己雖無寫作經驗,但長年閱讀美食文章,或可嘗試一二。她一聽,表示新人需要機會,要我寫篇文章寄給她看看。我寫了一篇寄去,她覺得清新有趣,便採用了,這是我踏出寫稿人生的第一步。食髓知味的我,此後三不五時就跟她打聽下一期要做什麼主題,以搶得先機,且稿子從不遲交,編輯最喜歡準時交稿的作者,於是我成為不定期寫手。

  當時,她也是《時報周刊》副總編輯,負責編輯美食與旅遊版面。有天,她表示想找一些新人來寫美食專欄,為美食江湖注入活水,問我有沒有興趣試試?我開心極了,沒多久就寫了一篇寄給她,她看了表示不行,退稿;我不死心,重寫後又寄給她,她再退稿;我再修,再寄,她還是退稿。我灰心,但不死心,閉門思考,重新找角度再寫,三個星期後寄給她,呼,這次終於過關啦。

  成為《時報周刊》美食專欄作者,聲名自是不同。有回跟她提,是否有機會和一位美食前輩吃飯,她也為我安排,我開始在美食界有了人脈。然而擁有專欄只是開始,還要有寫作方向與風格。讓我將寫作方向放在食材的,依舊是高靜芬。

  那時,台中市東勢鄉摩天嶺的「卿雲山莊」寄了一箱日本甜柿給她,她轉送一顆給我,我一吃極為驚訝,心想台灣怎會有農人種出這麼大又飽滿多汁香甜的日本甜柿,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台灣是個地形錯綜複雜、擁有各種小氣候的寶島,一定還有各式各樣被優秀農人種出的美好食材,於是我決定專攻食材,研究「從產地到餐桌」的關係,如今已被戲稱為「食材達人」。

  沒想到她不只會編還會寫,以前她改我的文章時,我即已深深折服;現在讀了她的文章,更是佩服文章裡的觀點與起承轉合、結構布局的功力。隨手到她的臉書摘錄幾則留言:

  「早晨看同學文章,『狠角色』最入味,大學到現在,一樣,入味了。這麼好的散文,讓我轉去『晨讀十五分鐘』。」

  「靜芬這一系列的文章,每一篇都好好看,好吸引人。」

  「直歎太會寫了,讀妳的文章是享受。」

  這本書,也讓我看到了她如何運用美食將平凡的日子提煉出詩意與樂趣,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而這,正是美食的真正目的。
 
  ★本文作者徐仲是食材專家暨飲食文化研究者。著有《義食之選》、《知味台灣》、《釀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