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570530667
- 9789570533248
- 9789570534870
- 9789570534948
- 9789570534955
- Lyndsie Bourgon譯者:何修瑜
- M.V. Lee Badgett
- Mona Eltahawy
- 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 Wendy Mitchell
- When Gay People Get Married: What Happens When Societies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
-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
- 亞洲史
- 亞洲文化
- 亞洲歷史
- 人文社科
- 侶途
- 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
- 八旗
- 台湾商务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同志
- 哲學
- 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
- 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What I Wish People Knew About Dementia: From Someone Who Knows
- 女人与女孩的原罪
-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
-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
- 女性的角色
- 寵物
- 心理勵志
- 性別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新加坡史(增訂本)
- 星國
- 書
- 李·巴吉特
- 林添貴
- 森林
- 楊雅筑
- 歷史
- 海外
- 溫蒂·蜜雪兒
- 獅城
- 环境科学
- 琳希‧布尔冈
- 琳希‧布爾岡
- 環境科學
- 盗木贼:直击森林犯罪现场,揭露底层居民的困境与社会问题
-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 真邊將之
- 砍伐樹木
- 社會議題
- 繁體
- 翻譯
- 聞翊均
- 自然科普
- 臺灣商務
- 莊子
- 莊子思想散步
- 莫娜·艾塔哈維
- 華文
- 藝術
- 記錄
- 貓
- 貓走過的近現代
- 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
- 醫療保健
- 關懷社會
- 陈鸿瑜
- 陳嫻若
- 陳鴻瑜
- 陳鼓應
- 黃思瑜

【預購】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When Gay People Get Married: What Happens When Societies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譯者:黃思瑜)
平常價 $37.00社會與人民產生了什麼思考、生活與價值;
而臺灣同婚通過後也在世界發展的脈絡中。
★本書榮獲第44屆美國心理學會傑出書籍獎!
★獨家收錄2019年臺灣版作者序!
同婚通過後,對同性伴侶們來說無疑是邁入平權的一大步,
終於是時候可以正大光明地表達兩人的「愛」與「誓約」。
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擔心社會漸漸邁入瓦解、崩壞的年代了。
「天塌說」甚至在各地此起彼落,揚言同婚通過之後「爸爸媽媽不見了、爺爺奶奶消失了」!
同性婚姻,到底是彰顯平權的價值?抑或是殲滅家庭傳統?
同性婚姻上路之後,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影響??
「婚姻」的定義,會因此改變嗎?
同志是否會因為進入「婚姻」這個古老的制度,反而改變同志圈自身的特有文化呢?
臺灣身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又能透過西方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脈絡找到什麼相似或可借鏡之處呢?
在這本理性調查與探討的書中,你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以及嶄新的理解。
為了找到同性婚姻對社會的影響,經濟學家巴吉特到了於2001年、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她訪問了許多對同性伴侶,找出同性婚姻通過後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我們透過巴吉特的研究了解到,同性婚姻通過後對於伴侶之間的關係、家人、以及職場同事的影響。另外巴吉特也對於公家機關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因為同性婚姻通過之後,公家機關要受理更廣大的群眾,這也是巴吉特積極探討的範疇。
本書將帶給讀者對於「同性婚姻」議題一個完全嶄新的面貌,針對現今同婚議題之辯論,以及對於政治、社會和個人不同觀點的啟發,給讀者一個看待同婚議題的不同視角。
各界推薦
尤美女 立法委員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李建良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林春元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昶佐 立法委員
洪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徐志雲 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鍾道詮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好評推薦
「當同婚通過後,到底是「舊瓶裝新酒」、「新瓶裝舊酒」,還是一切從新開始?作者提供了種種資訊和觀點,值得一讀、多元思考!」(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
「本書介紹了同志婚姻脈絡,釐清社會大眾的誤解,能有效降低對於性少數族群污名化。」(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精神科醫師)
「婚姻不只表現兩個人相愛和共同生活的意願,還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權利。相信《當同婚通過後》能為臺灣同婚倡議注入更多力量,讓同婚得到同志社群內外更多理解和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完整提供給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正在為LGBT族群完整權益的所有強而有力的論述!」──《國際社會學人評論》(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可讀性高、精采度強的完整資訊、問卷、調查以及巴吉特實際的訪談!」──《逆流而上》雜誌(Against The Current)
「這是到目前為止分析同性婚姻最傑出的書!太驚艷了。」──維爾塔‧泰勒,《801歌廳的變裝女王》共同作者(Verta Taylor,co-author of Drag Queens at the 801 Cabaret)
「巴吉特的分析太具有啟發性了,對於同性婚姻有興趣的任何人都應該讀這本!」──《加州律師》雜誌(California Lawyer)
【專文導讀】
王鼎棫/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東吳大學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
「婚姻平權作為同志的奮鬥寫照,凸顯出同志人權運動與各方勢力的競逐,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同婚之路的演進,簡單來說,就是把同志進入家庭的訴求,向社會尋求支持,並透過政府公權力予以承認,走向制度化的過程。」
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
經濟學專家。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之經濟學教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性取向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 for Sexual Orientation Law and Public Policy at UCLA)研究主任。
巴吉特擅長領域為家庭政策議題、勞工歧視議題(包含性傾向、種族與性別)、勞工經濟、同性婚姻。
譯者簡介
黃思瑜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口筆譯者。譯有《未來一百年大預測》、《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等書。
自二○一九年底起,有二十八個國家(至少每個洲都有一個)准許同性伴侶結婚。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浪潮,由二○○一年的荷蘭首開先河,臺灣於二○一九年接續,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每多一個新的國家實踐婚姻平權,其他地方的人們就能把它視為一個實際目標,更加期待自己的國家也可能實現。有更多的挑戰將隨之而來,特別是受到臺灣啟發的其他亞洲國家。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通往實踐同性伴侶平權的特殊道路,臺灣也包括在內。與此同時,正如本書所記載,我們也可以在縱觀許多國家的時候,看見更多在這條路上所產生的共同影響;我發現臺灣和其他國家至少就有兩個相似之處,可能影響著臺灣婚姻平權的未來。
首先,就像許多國家一樣,臺灣邁向准許同性伴侶結婚的步調非常緩慢,其中包括採納較受限的第一步;從二○一五年開始,有十八個縣市制定了讓同性伴侶在當地登記雙方關係的法律機制。那種身分並沒有與婚姻相同的法律和象徵價值,但確實提出了認可同性婚姻的需求,有上千對同性伴侶也註記了他們的關係。
第二,正如美國、南非和幾個拉美國家,臺灣的法律變遷也是起因於法庭裁決。二○一七年,臺灣的憲法法庭裁定,禁止同性伴侶結婚違反憲法關於婚姻自由及平權的條款。而這項裁決也產生一些爭議,尤其觸怒了保守的宗教團體(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相同狀況),反對者試圖透過二○一八年的公投阻止憲法法庭的裁決。雖然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公投過關並未擋下法庭裁決,但公投票似乎影響了立法層面的執行。立法院並未准許同性伴侶依《民法》(規範異性伴侶婚姻的法律)結婚,卻為同性伴侶制定了一部特殊專法。
也因為這部專法,臺灣的平權之路或許未達盡頭。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二○一九年的專法讓臺灣的同性伴侶比前往縣市政府登記更加接近平權,但還不算完全平等。當前的同婚專法仍有許多重要的差距:結婚年齡設定較高,跨國伴侶結婚的權利,以及同性伴侶借助人工生殖擁有孩子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尤其在反對派仍堅不退讓的情況之下,這些權利的差距將隨著時間演進而消失嗎?本書記錄了歐洲和美國實踐婚姻平權的初期樣貌,還有社會變遷的軌跡,更揭示臺灣將繼續邁向全然的婚姻平等。原因都很簡單,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LGBT)倡議者將繼續推動,方法也會更明顯。舉例來說,法律學者基斯.瓦迪克(Kees Waaldijk)就曾提出,為同性伴侶爭取某些權利的平權論述,會愈來愈難以合理化剩餘的差距。
本書記載了社會持續變遷的背後一項較明顯且意義深遠的原因,那就是婚姻的公共性質。婚禮儀式可以拉攏家人和朋友,即使是同性伴侶身邊原先不一定支持的親友也囊括在內;有時候來自家人的負面觀感,會在計畫婚禮的過程中改變,和兒子或女兒的同性伴侶互動,或是經歷孫子的到來也有同樣的作用。這些變革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近期的研究會把婚姻平權與社會態度相連結;隨著時間演進,實踐婚姻平權的地方對同志、雙性戀者以及跨性別者(LGBT)的態度改善最多。(Abou-Chadi & Finnigan, 2018; Aksoy, Carpenter, DeHaas, & Tran, 2018; Flores & Barclay, 2016)
最後,本書也談到了一項對同性伴侶結婚之影響的重要恐懼:同性戀會改變婚姻嗎?根據本書的人口及文化研究顯示,婚姻制度並沒有受到損害,接續而來的研究也證實了我的研究結果。同性伴侶也想步入婚姻,而他們同樣是為了與異性伴侶無異的象徵性和實質理由而結婚。總而言之,不分國界的證據都再再揭示,臺灣的歷程可能將是非常正面的經驗,對同性伴侶或社會來說皆然。

【預購】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What I Wish People Knew About Dementia: From Someone Who Knows◎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譯者: 楊雅筑 )
平常價 $35.00
【預購】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莫娜·艾塔哈維 (Mona Eltahawy)(譯者:聞翊均)
平常價 $28.00
【預購】新加坡史(增訂本)◎陳鴻瑜
平常價 $28.00剖析新加坡各個時期的政治領導人的關鍵作為,
從他們的政治和經濟決策,深入了解新加坡在外交、經濟發展
及多元種族文化等方面的應對措施,
學習如何能在變化萬千的國際情勢中站穩一席之地。
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長期觀察新加坡,
對新加坡歷史客觀描述與分析,
特別著眼於「後李光耀時期」,
看一個國家在面臨政治、社會變動之際,
如何能秉持其靈活的商業營運策略,
設定目標、發展未來。
蕞爾小國新加坡,總是能在馬來西亞、中國等鄰國列強環伺下屹立不搖
此一光環在後李光耀時代仍持續不滅,
李光耀的理念充分說明新加坡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
「新加坡是個小地方,卻可以成就大事業。」
從十四世紀新加坡歷史開始寫起,剖析其歷史起源和相關記載,
探討英國登陸並治理新加坡、二次大期間日本入侵時,新加坡的樣貌,
回溯二戰前後,新加坡受英國統治的殖民地位,
其政治人物如何決心脫離英國,爭取自治及獨立。
認識過去的新加坡後,更進一步理解當代的新加坡,
真正體會「當代的新加坡史,可說是李光耀的奮鬥史,一種單色但耀眼的歷史發展。」
關鍵特色
★筆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新加坡歷史之研究心得整理完成此書。
★新加坡的建國史就是李光耀一生的政治奮鬥史,他的思想和觀念左右了新國在英國和馬來西亞、甚至東南亞之間的權力關係發展路徑。
★特別增加敘述在後李光耀時期,新國仍將秉持其靈活的商業營運策略經營國家,其所設定及計畫的未來發展目標,小而美的國家體制將會繼續屹立在東南亞。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現職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曾任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著作:《緬甸史》、《泰國史》(增修版)、《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預購】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琳希‧布爾岡 ( Lyndsie Bourgon)(譯者:何修瑜)
平常價 $38.00從盜木賊、巡山員到木材鑑識專家,記錄人們最為真實的心聲與血淚控訴
「我猜你可以說,人們只是想討生活,就只是這樣而已。」──盜木賊克里斯‧古菲(Chris Guffie)
身為北美拓荒先鋒的伐木工人,他們在森林流血奮鬥、養育家庭、建立傳統與驕傲!
致力保護環境的政府與環保團體,卻斬斷了這一切的源頭。
當冀望的產業轉型化為烏有,這群人只能走上盜採山林的不歸路。
面對這天平兩端的難題,是否終究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隨著人類需求的迅速增長,森林已經遭到過度砍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儘管政府和環保團體祭出各種手段,如設立國家公園、進行示威遊說,試圖保護殘存的樹木,但木材價格的水漲船高,仍然讓許多人鋌而走險,幹起非法盜採山林的勾當。
作者琳希‧布爾岡實地走訪北美地區,發現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樣單純。當政府劃定國家公園邊界的同時,也將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傳統一刀兩斷,過去身為拓荒標誌的伐木工人,如今成為破壞山林的過街老鼠。他們走投無路,只能拿起熟悉的鏈鋸、踏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砍倒一顆顆的樹木、切下一片片的樹瘤……我們將透過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伐木產業的歷史,以及最尖端的樹木科學,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揭露森林樹冠底下陰謀與犯罪,還有複雜多舛的人生。
媒體好評
「森林是臺灣的珍寶;當護國神山守護著臺灣,森林則守護著護國神山。然而,對於這片占臺灣土地莫大比例的森林,特別是其與歷史,文化與認同的交織,乃至於從過去延續至今的衝突、暴力與血腥,我們的理解還相當稀少,甚至還缺乏一個理解的架構。《盜木賊》走的是地理學者稱為「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的路線;若你對於雞湯式的自然或環境文學感到厭煩,或者已被類似的寫作滋養至流鼻血的程度,《盜木賊》會是你不可或缺的一帖瀉藥。」——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盜木賊》揭露出盜木的現實,以及將鄉村和原住民社區排除在保育行動之外,所造成的可怕後果。」——柯克‧華萊士‧強森(Kirk Wallace Johnson),《羽毛賊》(The Feather Thief)
「這是一本融合了歷史與實地探查的精彩新聞寫作書籍,作者致力於探詢古老而棘手的問題,也就是誰是荒野真正的主人,誰又被准許靠荒野過活。本書達到了所有優秀書籍該達到的目的:它使你的心思更廣闊、更深入也更細膩。」——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路:行跡的探索》(On Trails: An Exploration)
「精采絕倫的一本書。作者調查盜木的內容引人入勝,與其相關的文化衝突研究非常富有同情心,此外她也面面俱到地關注環境的價值。然而上述所有內容的基礎,是琳希‧布爾岡深情地提醒讀者,在一個森林逐漸消失的世界上,我們所愛的與我們失去的一切是甚麼。」——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下毒者手冊》(The Poisoner’s Handbook)
「以社會史與真實犯罪案件組成的《盜木賊》,是盜伐木材如何禍害從北美紅杉林到亞馬遜雨林的一則令人目不轉的故事。」——艾許‧戴維森(Ash Davidson),《詛咒之春》(Damnation Spring)
「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犯罪故事,也是對人與森林之間深刻而紛亂關係的精彩檢視。琳希‧布爾岡闡述了權力、階級與認同之間的暴力衝突,這些衝突持續形塑與傷害我們賴以為生的森林。」——蜜雪兒‧奈荷斯(Michelle Nijhuis),《至愛的野獸》(Beloved Beasts)
「布爾岡生動紀錄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幾座森林中上演的貓捉老鼠遊戲。」
「琳希‧布爾岡在這本經過深入研究的書中向我們表明,如果希望保留參天巨樹,我們必須將人類與自然間所有複雜的關係都納入考慮。」——吉娜‧雷拉塞爾瓦(Gina Rae La Cerva),《荒野饗宴》(Feasting Wild)
「追尋盜木賊、盜獵賊與資本家的琳希‧布爾岡妥善扮演了偵探的角色,讓我們一窺複雜與經過重重掩飾的木材黑市內幕。本書強而有力地證明被默默盜走的樹木及倒下的樹木,其造成的後果是如何影響森林以外的地方。」——哈利‧拉斯塔德(Harley Rustad),《迷失在死亡之谷》(Lost in the Valley of Death)
「對於抱持善意但過度熱心的環保主義造成之危險,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同情心的警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盜木賊》是一部極為生動、傑出的調查報導」——《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筆觸柔和、深思熟慮的散文,讓人想起了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的作品。」——《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對於環境保護將造成當地社區哪些潛在影響,給予了一個深具啟發且持平的論述。」——《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布爾岡深思熟慮的取徑和敏銳的調查報導,向環保人士、政策決策者和國家公園愛好者提供嶄新的視角,了解優先考量瀕危環境的後果就是犧牲掉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愛好自然的你們,注意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史學譯作包括《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帝國的勝利:從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世界》、《法蘭西全史》、《在風暴來臨之前:羅馬共和國殞落的開始》、《伊斯蘭新史》與《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等。

【預購】莊子思想散步◎陳鼓應
平常價 $28.00內容簡介
在混亂無章的社會中,找回悠然自處的生活之
作者陳鼓應為研究老莊思想的大家,透過流暢的文字,結合自身的時代與人生感悟,深入淺出地剖析莊子哲學的精髓。在第一部分「莊子淺說」,介紹莊子的生活態度、生死觀與處世思想,談論莊子如何化除現實中的紛擾,追求身心的自由。如同莊子「蝴蝶夢」中將人轉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比喻人類內心的自由,不受外在世界的束縛。相對於現代文學家卡夫卡(F. Kafka)《變形記》中的大甲蟲,象徵現代人的時間壓迫、空間囚禁與外界疏離感,讓我們能更深一層體會莊子的蝴蝶夢所代表的意涵。
作者簡介
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6至1963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悲劇哲學家 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預購】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真邊將之(譯者: 陳嫻若)
平常價 $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