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9557059
- 9786269638000
- 9786269638086
- 9786269718504
- 9786269828333
- 9789869428705
- 9789869759052
- On Time and Water
- Um Tímann og Vatnið
- 亨利‧吉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余宛如
- 冰川
- 劉泗翰
- 動物
- 卡洛琳.史提尔
-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 台灣
- 吳晟
- 唐潮
- 在冰川消失之前
- 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
- 地球生命简史
- 地球生命簡史
- 地球生命簡史:面向「人類世」,走進46億年地球生態演化的劇場,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自然與人文新經典】
- 大自然
- 安德烈·賽恩·馬納松
- 廖偉棠
- 打開雲門
- 打開雲門【50週年・限量書衣海報珍藏版】:解密雲門的技藝、美學與堅持(全新增訂)
- 攝影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明日的餐桌
- 明日的餐桌:愛食物、零浪費,生態綠創辦人帶你走訪世界食物革命運動現場,用吃守護地球,打造綠色食物生態系【暢銷增修版】
- 時間
- 書
- 有托邦
- 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
- 李永志
- 林懷民
- 果力
- 果力文化
- 植物
- 海外
- 海洋
- 演化/遺傳
- 生活
- 社會議題
- 种树的诗人
- 種樹的詩人
- 糧食
- 繁体
- 繁體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自然科普
- 舞蹈傳記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詩歌
- 資源
- 鄒欣寧
- 雲門舞蹈
- 音樂
- 食品科技
- 食托邦
- 食物
- 食物生產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餐桌
- 饮食
【預購】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 Um Tímann og Vatnið (On Time and Water)◎安德烈·賽恩·馬納松 (譯者:劉泗翰)
平常價 $35.00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
地球上的水將面臨劇烈改變,影響整個生態、以及我們愛的所有人:
冰川會融解,海平面會上升,全球暖化導致旱澇,
海洋酸化到五千萬年來從未見過的程度⋯⋯
★
「如果有個孩子在今天出生,並且活到我祖母的年紀——也就是九十五歲,
那麼在他有生之年,就會看到所有的這些變化。」
為了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作者寫下27個與冰川有關的故事,
是關於時間與水,
也是關於我們覺知與抉擇的故事。
本書出自冰島最知名的重磅作家安德烈・賽恩・馬納松之手。他於2019年一場「冰川告別式」寫下墓誌銘《給未來的一封信》引發全球媒體熱議——冰島的OK冰川,是世界上第一條被宣告死亡的冰川;世界第三大的瓦特納冰川,也將在我們有生之年消融不見……然而作者卻發現,即使全球科學家早以數據警告,冰川消融將使我們這個世代成為氣候難民、水將引爆地緣政治與戰爭,這些警語卻像「白噪音」一般消融在環境之中,因為人們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尺度與速度。
這一切,難道都是無法避免的嗎?為了讓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仍能在冰川消融之前看見聽見這曾被視為永恆的「白色巨人」,進而為自己與地球命運做出即時的抉擇,他決定尋找新的語言——他不直接寫氣候變遷,而寫「時間」與「水」與「神話」。
「我進入一道神秘的門檻,就像所謂的精靈石頭,據說就是冰島『隱匿族』居住的地方。這裡收藏著北歐傳奇的羊皮紙手稿⋯⋯」
冰島,是北歐神話創世之地,擁有火山、冰原地形,是冰與火之地,啟發了托爾金《魔戒》、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凡爾納《地心歷險紀》、電影《雷神索爾》等經典創作。作者帶著我們進入神話的時間與傳奇世界,看遠古人類如何理解冰川與大自然:
——原來,世界起源自一頭母牛,她的四個乳頭分泌出冰川一般的雪白乳汁,餵養萬物;
——訪問達賴喇嘛時,發現印度與西藏也有「宇宙之牛與四個乳頭」的傳說,「宇宙之母,其白如霜」正是源自喜馬拉雅山的白色冰川;
——作者與地質學家同時發現,千年神話竟然可以對應出冰川真實的地理位置;然而這曾被視為永恆與生命起源的白色巨人,正在消融⋯⋯
「Sól tér sortna sígur fold í mar
太陽昏暗,陸地下沉,天上閃亮的星星消失,巨大的灰燼燃燒,烈焰吞噬天空!」
作者在幾乎像是一本魔咒書的羊皮紙上,辨識出上面這一段古老的花體字——這段古文就是著名北歐神話「諸神的黃昏」(Ragnarök),早在七百年前,就以烈焰與洪水預言了今日氣候變遷引發環境災難的世界末日景象!
今日的我們,已然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讓地球完全脫離了地質速度,直接以人類的速度產生變化,百年即如一瞬。正如「諸神的黃昏」描繪一連串災難巨變將造成諸神死亡和地表下沉,幾乎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神話裡,依賴石油的人類文明就像是爆發的火山——我們是否成為了死神,我們這個世界的毀滅者?
「冰川是一份冷凍的手稿。讀懂冰川,就讀懂地球與自然的軌跡。⋯⋯
而我們將是最後一個能夠拯救地球免於不能回復的毀滅的世代。」
作者另闢蹊徑切入環境議題,採取北歐獨特的薩加(Saga)文學傳統,以27則與冰川有關的小故事,織出一幅有如「缂織壁畫」的生態啟示錄,為傳統自然寫作開闢全新篇章。書中除記錄與冰川、海洋和氣候各領域科學家的訪談,也寫下自己潛進海裡緬懷在巴黎協議後死去的珊瑚礁群;兩度與達賴喇嘛對談,從北歐神話故事談到冰川、從時間講到原諒、從自然聊到家園;更融入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神話故事⋯⋯
氣候變化的挑戰不僅與科學有關,更與人類的想像力、同理心和勇氣有關。如果說葛莉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是喚醒世人的憤怒之聲,作者就是帶領我們穿越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並採取行動的引路人。
本書特色
★ 廣受國際矚目,已翻譯為 29個語種;BBC據此題材拍攝紀錄片
★ 收錄珍貴歷史圖片與插畫,生動展現冰川風貌、北歐與印度神話中「宇宙之母」的象徵
★ 作者為冰島最具代表性作家,突破科普/自然寫作既有框架,巧妙運用北歐薩加(Saga)
文學傳統,以27則故事,精巧交織北歐神話、自然探勘、家族故事與冰川紀事。
好評推薦
王盛弘 作家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廖偉棠 作家‧詩人
冰島重磅作家,寫作類別橫跨兒童文學、成人小說、詩、劇本、散文等,其著作至今已在 35 個國家出版。曾三度以童書、劇本、人文寫作榮獲冰島最高榮譽文學獎與多項國際獎項,2021年甫獲冰島國家廣播獎之作家獎。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組長、主編。譯作有《湖濱散記》、《西雅圖酋長宣言》《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愛的哲學課》、《性別的世界觀》、《物競性擇:你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性」 啟示》、《喂,有人在嗎?》、《非虛構寫作指南》、《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愛的哲學課》等三十餘本。

【預購】地球生命簡史:面向「人類世」,走進46億年地球生態演化的劇場,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自然與人文新經典】A (Very) Short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4.6 Billion Years in 12 Pithy Chapters◎亨利‧吉(Henry Gee)(譯者:劉泗翰)
平常價 $42.00【預購】打開雲門【50週年・限量書衣海報珍藏版】:解密雲門的技藝、美學與堅持(全新增訂)◎鄒欣寧等
平常價 $73.001973,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
陪伴台灣走過半個世紀,是三四代人共同記憶,將台灣帶給全世界——
雲門,是我們的記憶,我們的驕傲
2023,雲門舞集50週年
《打開雲門》特別推出全新增訂版
精裝典藏設計一次擁有
全書衣珍藏海報、經典舞作劇照、林懷民〈說舞・說人生〉
帶你一探舞者的身體技藝
解密舞台魔幻時刻、劇場美學與時代精神!
1973,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2023,雲門舞集50週年。
至2022年底,雲門為台灣觀眾呈現了246齣舞作,經典作品是三四代人的共同記憶,定期下鄉巡演將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演出已逾 4053場;雲門共走訪38個國家240座城市,於華語世界、亞洲乃至於國際社會,雲門都是台灣原創精神的驕傲。
「雲門不只是今日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最好的舞團之一。」——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總監迪特・耶尼克
雲門 50,在舞台上創造出無數令人屏息的魔幻時刻,它集結了編舞者的靈思創想,舞者身心意志的鍛鍊,舞台、燈光、服裝、音樂、佈景、多媒體等跨領域專業工作者的心血。
從早年京劇元素運用、新店溪野地訓練,到 80 年代後引入太極導引、內家拳、武術,雲門將東方美學內化為獨特的身體語言;從 70 年代小劇場成長為百餘人的專業舞團;從一卡皮箱拎了就走的舞台道具,擴增到一整個 40 呎貨櫃的國際巡演;《九歌》800 支燭台瞬間燃亮的燈河,《流浪者之歌》3.5 噸金色稻米自天而降,《狂草》以身體舞書法、研發先進的紙張滴墨,《屋漏痕》傾斜8度的舞台與流動的水墨雲⋯⋯
陪伴台灣走過半個世紀,是三四代人共同記憶,將台灣帶給全世界——雲門,仍不斷續寫紀錄。
2019年,英國《衛報》將林懷民《關於島嶼》選入「21世紀頂尖20舞作」。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與年輕舞者們的《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驚豔國際,贏得「世界50位當代編舞家」榮耀。
本書深入雲門工作現場,訪問創辦人林懷民、藝術總監鄭宗龍、不同世代舞者、行政製作團隊、劇場專業工作者,梳理第一手珍貴文獻,以身體技藝、劇場美學、創意管理、時代精神、未來宣言、與年輕人的對話,解密雲門。
書中以創新的編輯體例、示意圖解,解析雲門身體訓練、劇場美學以及專業團隊的運作。對於關心、支持雲門的朋友,將透過本書視角深入認識舞台下的雲門;對於喜好藝文活動,與有志投入表演藝術、劇場、美學領域的讀者,這是一本必須收藏的創意解密之書。
本書特色
★ 直擊工作現場——編舞X燈光X服裝X舞台X音樂X多媒體,世界級舞作幕後創作心血
★ 林懷民〈12個片刻・12 Photos〉、〈說舞・說人生〉——深情自述編舞、創作與人生,及他對台灣年輕創作者的期許
★ 專訪現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分享雲門新風貌、獲選「世界50位當代編舞家」心路歷程
★ 魔幻時刻大揭祕——瞬間燃亮 800 盞油燈、傾斜 8 度舞台的極限挑戰、抗拒物理現象的舞紙流墨、3.5 噸黃金稻穀如瀑而下⋯⋯
★ 剖析舞作的經典瞬間——以身體舞書法「行草三部曲」系列、經典文學新詮《白蛇傳》《紅樓夢》《九歌》、記錄世代記憶《薪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家族合唱》、求道與佛偈的體悟《流浪者之歌》《水月》、墨法自然的東方哲思《屋漏痕》⋯⋯
國際讚譽
「雲門舞集,一個流動跳躍的台灣象徵。」——《紐約時報》
「雲門不只是今日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最好的舞團之一。」——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總監迪特・耶尼克
「對舞蹈無懼無畏的熱忱,使林懷民成為當代最富活力與創意的編舞家之一。他輝煌的作品不斷突破藩籬,重新界定舞蹈藝術。」——美國舞蹈節
「林懷民不只改變台灣社會的文化生活,也不斷重新界定舞蹈的意涵,影響全球舞蹈界。」——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舞蹈部主任米瑞拉.巴爾翠普
「有些藝術家以傑作傳世,有些藝術家在傑作之外,更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林懷民正是後者。」——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執行長暨藝術總監艾力斯德.史柏汀
「熾熱的台灣節奏,感官的視覺盛宴。」——《德勒斯登新聞報》
「編舞家創意洋溢;舞者靈巧有力,收放自如,多元的身體能力舞界罕見。」——《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柯芙
「專注、沉穩、寧靜,無可置信的精準。」——《泰晤士報》
「震撼全面感官的文化記憶。」——《泰晤士報》
「以東方的視野定義了舞蹈永恆的美和詩意⋯⋯這是當今世界舞台上所見最好的舞蹈。」——德國《世界報》約翰・史密特
跨界感動分享
藝術 蔣 勳 蔡國強 劉振祥
建築 漢寶德 姚仁喜 陳瑞憲 黃聲遠 阮慶岳
劇場 林克華 林璟如 曹誠淵 魏瑛娟 黎煥雄
音樂 呂紹嘉 林生祥 焦元溥
文化 陳玉慧 駱以軍 吳明益 李維菁
黃哲斌 陳盈帆 陳雅萍 個人意見 林芳宜
林亞婷 徐開塵 紀慧玲 盧健英
張小虹 古碧玲 樊香君 陳盈帆
企業 施振榮 吳清友 蔡宏圖 柯文昌 嚴長壽
果力文化
果力文化關注台灣當下的文化現象,與正在發生的未來,以本土自製書系、獨到翻譯選書,創意編輯體例及圖文整合,提供嶄新的觀點、有趣的知識、生活的提案。果力,為讀者帶來閱讀的驚喜,創造我們與現實對話的力量。

【預購】明日的餐桌:愛食物、零浪費,生態綠創辦人帶你走訪世界食物革命運動現場,用吃守護地球,打造綠色食物生態系【暢銷增修版】◎余宛如
平常價 $34.00共同修補、建構永續的綠色食物生態系。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親身走訪全球食物革命運動現場,
以食物為里程,寫就了這本餐桌版的Lonely Planet,
看看世界吃的食物,蘊藏了什麼故事?
人們在食物運動裡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法?
「全家FamilyMart」、「回甘人生」、
「格外農品」、「對味好食研究所」等案例,
記錄台灣食物運動新里程。
食品加工和貿易的資本化與工業化,以及全球食物與飲食文化的快速交流,讓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見的便利,然而這股快速的發展,也潛藏巨大的隱憂:經濟作物的大量需求,破壞了生態體系的多元性,飲食價值觀趨向單一,物種流失,土地掠奪,飲食安全等問題逐漸浮現。我們彼此遠比想像中的還要緊密,當地球遭受衝擊,身為一分子的我們便不可能置身事外。
「當地球的食物生態系遭受衝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有機、在地、零浪費、公平貿易、食物創新、食育……,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概念是如何在世界各個角落,涓滴匯聚成改變眾人的力量,甚至國際趨勢,影響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們?
★剩食問題嚴重,歐洲各國大至超市,小至個人,用什麼方法因應?
★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是怎麼出現的?
★南美洲的貧窮國家秘魯如何用食物革命,成為南半球「星級」美食聖地?
★印尼女農如何在被男性壟斷的咖啡市場裡爭取平等發展空間?
★公平貿易是如何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作者余宛如歷時八年,足跡跨越英倫、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北非、中東、東南亞、日韓、中國等許多國家,親自走進食物生產、餐廳、農漁牧、飲食設計、公平貿易等現場,訪問各地生態廚師、小農、食物設計師、社會企業家、學生等等,以食物為經,理想為緯,記錄他們如何捲起袖子、展開行動,為各個地方的食物運動點起星星之火。
「在這個食物生態系裡,我們所有的決定與行動,都不會只是與自己有關。」
作者應用「食物人類學」的方法,追溯當代食物生產、交換、處理與消費的過程,探討範圍涵蓋了食物供應、農業產銷、剩食和饑荒、食物援助、原住民之人權和土地權益、自然生態等議題;同時,她也引介世界各地推廣有機、公平貿易、生態認證、慢食等各種食物運動的進程,為身在台灣的我們,帶來最前線的運動紀實,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新食物經濟體」,也讓我們知道,這些運動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台灣的食物運動近年來有哪些進展?余宛如再次上陣採訪,增修全新篇章,談台灣當前的剩食、飲食改革等值得你我關注的各項議題,她更花了相當篇幅談校園飲食教育,並呼應本書提到的諸多國際趨勢與案例分析,對台灣當前已發生、未發生的食物議題,提出最有力、最有前瞻性的建言!
★校園的飲食革命,與青年的食物運動★
親親牡蠣:倫敦青年的慢食聚會
食物合作社:英國大學生的嘴巴革命
英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創造在地經濟
Freegan白食族:打擊剩食行動
★用創新的商業力量,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
百年合作社的進擊:一英鎊當股東,用消費創造價值
人民的超市:「格外品」的美學與味覺革命
超市的通路革命:Co-Op推動「責任零售」
英倫咖啡革命第三波:超越風味的咖啡正義
★廚師、設計師一起改變社會★
生態廚師的政治行動:搶救原生種作物
小小廚師的未來宣言
「愛食物、恨浪費」,也能有商機
打造「零浪費」餐廳模組
★世界正在吃什麼?一場美味與正義之戰★
食物發動了一場拉美革命
藏在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食物方舟計畫:保存多元、珍貴的原生物種
巴西堅果:生態貿易的力量
★打造全新「綠色食物經濟體」★
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
公平貿易,城市轉型的推手
奧運城市的願景:以食物重塑城市品牌
歐盟Farm to Fork:打造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台灣食物行動新里程★
「全家FamilyMart」友善時光惜食出擊
「回甘人生」帶婆婆媽媽炒出新人生
「格外農品」幫醜水果找出路
「對味好食研究所」奮戰大學食育例
名人推薦
Liz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周育如|水越設計創辦人
莊祖宜|作家
張鐵志|一頁文化社長
番紅花|作家
蔡珠兒|作家
謝金河|《財訊》社長
羅文嘉|水牛出版社社長
暖心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創辦人、曾任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理事長、綠雜誌專欄作家、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熱愛人群、喜歡旅行、經常體驗不同的文化,深度探索環境、人文與食物的議題,著有《創業進化論》。
二〇〇七年底投入公平貿易推廣工作,創辦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商生態綠,讓消費者有機會認真思考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的真義,公司長期投入全球公平貿易的工作上,撐農民倡公平,策劃台灣第一場公平貿易婚禮、公平貿易小旅行、公平貿易超市……以推動人權與環境保育議題。任職國會議員期間,關注台灣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力挺青年創新創業,對推動食農教育法草案也不遺餘力。

【預購】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廖偉棠
平常價 $35.00——心靈荒蕪之際的存在地圖,寫給獨立靈魂們的精神供給——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思考未來、遠方的人與自然的命運,學會更加熱愛我們在此時此地的暫棲。
有托邦,是一種超越「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可能,一種指向「異托邦」的逃逸路線。從漢字去理解有托邦,則可以拆解為「有托之邦」,那是「眾鳥欣有托」的有托——也就是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世界觀與未來的希冀和想像。
疫情與人禍帶來的衝擊、人類世頻起的自然災難與反撲,正好是我們反思的契機——詩人作者廖偉棠以33篇散文,穿梭於當代思潮、文學/詩/電影/音樂/建築/藝術/生活美學等各類型文本——在這些流動的,且行且停的閱讀與寫作地景上,詩人以筆為路,向我們展開通向有托邦的秘境;梭羅、宮澤賢治、千利休、班雅明⋯⋯是我們的同遊人。
作者更另闢蹊徑,以種種社會實踐如:不消費拾荒生活、Nomad Land 新遊牧一族、新農村復興⋯⋯等,構築另類實踐的可能路徑,以此激勵我們拋出對自然、對生態、對新生活方式,亦即對「有托邦」的想望。這本書,有如心靈荒蕪之際的存在地圖,亦是寫給獨立靈魂們的精神供給。
未來,就是不斷發生的當下。
書寫的個人,可以怎麼回應時代?人的抵抗與選擇展現在何處,又以什麼方式展現?
批判未必一定是黑暗、沉重的,書裡更多的是秘密的打氣——
作者寄語十年後的兒女:「出發吧,永遠向遠方走去!不要滿足於虛擬世界的『經驗』,真正用腳掌手掌觸摸過的路才真正叫做路。」對十年後或將垂老的同輩中人說「你們不要像這個國度很多未老先衰的人一樣熱衷於養生、傳謠和心靈雞湯,相信自己的強大不需要藉助這些義肢,相信這個世界依然新鮮並沒有老去。」而對 AI,則預想「也許十年後,是你成為我們的引路人,帶我們認識新的愛、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政治。」
重新發明生活,挽回這大意失去的世界。
作者以日本文人宮澤賢治之願為願,期許我們成為一個「新人」——不要奢談改變世界,首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只有每一個人成為「新人」,世界才是真正新生的世界;不要因為現實而頹喪,且讓我們隨著書頁,把目光投放在這廣闊世界、豐富的自然與星空。
本書特色
★特別收錄近30幅作者首度發表之攝影創作,創造獨特詩意閱讀氛圍。
★33篇散文,交織文學、詩歌、電影、藝術與建築等各類型文本,為有志寫作者示範閱讀和創作的多重路徑。
★書衣以特殊銀色油墨展現「有托邦」向上建造之寓意,並呼應龐大未知世界與潛龍,具收藏價值。
指路推薦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主持人
陳德政 作家、樂評人
董啟章 作家
劉梓潔 作家、編劇
鴻 鴻 詩人、導演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居台灣,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客座副教授。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 2012 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出版詩集、小說、攝影、評論集等三十多本著作: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等,攝影詩文集《我們在此撤離,只留下光》、《微暗行星 The Darkening Planet》等,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雜文集《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等,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等。

【預購】種樹的詩人◎吳晟
平常價 $30.00詩人吳晟,親手闢植一片樹園
珍貴的台灣原生樹種於今蓊鬱成林
綿延水田濕地,喚回了自然
為了讓下一代還能與樹相親、為了漠化的河川與退縮的海岸線
他持續將秀美的少年樹苗
送到學校、海邊、軍營、森林墓園和島嶼角落⋯⋯
——詩人殷殷邀請我們——
跟著他走入樹園,讀樹、讀詩
種下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吳晟,是樹的孩子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有一片樹園,園裡遍植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台灣肖楠、台灣土肉桂⋯⋯皆已蓊鬱成林,林間,還挺立著一行行亭亭玉立、三五歲的樹苗。
一九四四年於台灣彰化溪洲鄉出生,吳晟童年時,台灣鄉鎮間到處有樹齡幾十年與上百年的大樹。那時,吳晟還不知道,有一天長成青年的自己會開始喟嘆生活中不再有樹;更不知道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自己會走出書房,為樹疾呼奔走。
他,是種樹的男人。
*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回
二〇〇一年,吳晟與妻子莊芳華沿著故鄉濁水溪上溯源頭,見證了從海岸、平原到山脈,水源林木資源全面破壞的驚人景象。對照台灣經濟發展進程,伴隨的是原始林遭到大量砍伐,沿海防風林消失、挖山砍樹鋪水泥;跟著的是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日益荒蕪漠化的河川遇雨暴漲、土石流頻仍⋯⋯對位在亞熱帶、夏雨冬乾的台灣來說,能把從梅雨到颱風降下的雨水好好存在根部,漫長的冬季乾旱才有水可用,這是樹木對這片土地的惠贈,人們卻鮮少在意。
從此開始,他的散文與詩出現越來越多樹與生態的書寫;文字之外,他也決定開始行動,將家裡傳下的近三公頃良田,全部用來種樹。
*守護最珍貴的台灣的原生樹種
吳晟的樹園種下的,全是強悍、容易生長的台灣原生樹種,樹種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他為園內樹種編了一首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幾個字分別代表烏心石、毛柿、台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它們是「闊葉一級木」,也是一般人說的「台灣闊葉五木」;還有老一輩都喜歡的台灣肖楠和土肉桂。
打從一開始種樹,吳晟就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為的是造就一個友善自然的生態環境。樹園四季都有不同風景和豐富生態,連綿著鄰旁友善耕作的水田溼地,在季節更迭中輪流上演枝葉新生、樹冠茂密、花香掩映、果實豐盈、蟲魚鳥獸穿梭覓食、安居繁衍的自然連續劇。
*種樹十堂課:相約,種下生命中第一棵樹
從自掏腰包闢樹園種樹、送樹,到響應大面積「平地造林」與「社區林業」,近年更積極投入民間護樹與路樹維護,督促公部門多種樹、種對樹——吳晟不只將愛樹的心念化成動人詩文、用行動種樹,也成了默默「播種」的人——他親手栽培的樹木,有的變成森林墓園的一份子;有的去到海邊,有些去了軍營、學校、市公所⋯⋯至今,他仍辛勤栽植呵護一株株秀美的台灣原生種樹苗,等待有心人。
吳晟將美麗的樹園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訪,並持續將少年樹苗送出給有心的愛樹人。「我真的希望每個人種樹,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更進一步,種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樹園」,吳晟說。跟著這本書,走進吳晟的樹園,他將教你如何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出發去探訪,守護我們身邊、路旁、社區與公園的樹!
本書特色
•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樹園組詩」首度發表
• 生態樹園|珍貴台灣原生樹種・現場導覽
• 精美插畫|圖示正確種樹觀念和步驟
吳晟|口述・詩文創作
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人,一九四四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曾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吳晟詩選》、《他還年輕》,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守護母親之河》等多種。
鄒欣寧|採寫
在台北求學、工作十餘年的桃園人,當過劇團經理、雜誌採編、劇場編劇,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閒時看書、看樹、看舞,最近對園藝、烹飪、探戈、薩滿有高度興趣。願把生命中的文字書寫都獻給Pachamama(大地媽媽)。寫作經歷:《國片的燦爛時光》(2010)、《打開雲門》(2013,合著)、《咆哮誌》(2014,合著)。《誠品好讀》(2006-2010)、《PAR表演藝術》(2010-2013)。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劇本特優(2007)。臺北文學獎舞台劇評審獎(2012)。
唐炘炘|資料彙整
輔大法文系畢,副修英文。曾任漢聲出版社、遠足文化、環境資訊協會編輯,大地地理、秋雨文化、小天下出版社等特約撰文編採,並於社區大學開設生態課程,關注自然生態、社會人文主題

【預購】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卡洛琳·史提爾 Carolyn Steel(譯者: 周沛郁)
平常價 $43.00 食物,形塑了我們的身體、家園、空間和經濟
吃,是我們和自然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食托邦」Sitopia
——要讓世界變得更好,食物是最強大的媒介——
有意識的選擇吃
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
吃出更美味也更永續的未來
人造肉、植物肉已經進入我們的餐桌,水耕、氣耕、植物營養液取代了土壤,垂直農場、空中農園成為新的生產基地⋯⋯
從這些正在發生的真實場景出發,本書帶著我們透過食物看世界。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是一位具國際影響力的作者與建築師、也是TED百萬點閱率的知名講者,故事始於她在一場國際創投會上對明星商品「未來肉漢堡」的提問:
——科技或許有機會為我們帶來解方,但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歷經工業化、現代化以至於生物科技大躍進,我們的飲食系統面臨什麼挑戰?
——在這個擁擠與過熱的星球上,未來飲食的最好選擇是什麼?
食物關乎我們的生存,食物也連結驅動了一切。這本書,就是以食物為中心展開的旅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食托邦」
作者創造了「食托邦」sitopia一詞(由希臘文sitos-食物與topos-地方二字構成),用以描述我們棲身的世界、我們的未來與這個星球,都與食物緊密相連。食物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命最現成的隱喻;然而在以廉價、大量生產為準則的世界,食物的真正價值被多數人忽略了,我們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已然威脅到自然與生態的平衡。這個星球的未來存續,必然與我們的飲食選擇有關。
從一份「未來肉」與一餐一食的選擇開始,作者帶領我們進入各種飲食現場、深潛歷史與文化場景,透過食物,探討我們與自然和世界的關係——最核心的問題仍在於「我們該怎麼活」,也就是「我們該怎麼吃」。
作者汲取歷史、文學、政治、經濟、人類學、建築、科學等不同領域知識,重新建立並彌補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鴻溝。書中每一篇章引用哲人作家們對「飲食與生命」的本質思考,這些金句有如思想的糧食,供給我們思辨的能量;全書以7個章節「食物、身體、家園、社會、城鄉、自然、時間」,共127篇與「吃的美德」相關的命題,折射出當代飲食場景中的人性、倫理、生態、科技、永續等議題,並在每一篇章最後呼應前人智慧與哲思,提出當代思考與行動的可能,可說是一本新時代的新飲食指南。
#食物是塑造我們生活和世界的最大力量
例如,作者藉用柏拉圖《法篇》(Laws)中的描述:理想城邦(polis)是一座有著五〇四〇座「爐火」的城市,也就是大約三萬到三萬五千人的群落,因為「自給自足」是城邦的理想特質;那麼在今日,我們如何設計出更健康、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飲食生態系?
在哲學思辨、文化考據之餘,本書以各種真實案例證明:正因為食物每天都要吃,這個基礎是我們凝聚社會共識、打造新的「社會契約」、追求「理想食托邦」的最大公分母。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我們可以和自然與世界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樣的理解和行動,將帶來巨大的正向改變:
★重新設計「飲食生態系」
〔理想〕食物應該品質好、乾淨、公平,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享用。
〔行動〕例如卡羅・佩屈尼(Carlo Patrini)以國際慢食運動證明,只要我們能成為「共同生產者」、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這個理想就有可能達成。
★打造更具韌性的合作網路
〔理想〕好食物可以活絡地方並打造「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
〔行動〕例如有機菜箱、社區廚房和菜園、微釀酒坊和烘焙坊、社區基金、食物合作社和社區支持農業、英國普列斯頓生態社區(Preston Model)全都證明了,美好永續生活絕非夢想。
★向大自然學設計
〔理想〕理想的食托邦經濟趨向「自然零碳」,因為食物來自自然、模仿自然的生態循環。
〔行動〕例如「耕植力量」 (Growing Power)透過社區堆肥、魚菜共生、打造可食地景,讓貧困的社區轉型重生。
★食物是城鄉永續的關鍵
〔理想〕「食物計畫」可以和建築與都市規劃、城鄉發展、乾淨能源接軌。
〔行動〕例如建築設計師維爾容(Viljoen)和博恩(Bohn)將停車場和路肩打造成「可持續生產的都市地景」,並將之串連為通往鄉間的綠色廊道;貝丁頓零碳能源發展計畫(BedZED)是一個生機勃勃、結合了有機耕種、乾淨能源、生態設計、低碳足跡的永續社區。
★喚醒和自然的深刻連結
〔理想〕透過一種主動、覺知的參與,創造「心流」(flow)、和自然真正接軌。
〔行動〕超級市場模糊時間地點、讓我們變笨,採集(foraging)則完全關乎此時此地,在自然中體驗、沉浸、學習把握當下(Carpe astem)的知識與美感。
本書以恢宏又精巧的敘事,連結了人、食物與地球,帶領我們用食物看世界,展開一趟非凡的知性與心靈之旅。本書也啟發我們:未來我們怎麼吃,不但會左右我們自己的命運,也會左右所有物種與美麗藍色行星的存續——而「食托邦」真正的積極意義,就在於身在其中的我們,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在一餐一食、在此時此地開始,以更乾淨、公平、健康的美味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暖心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作家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聖琳/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淦克萍/種籽設計總監 (依姓氏筆畫序)
重量推薦
「生而為人,就是矛盾。人類的雜食,使我們無法簡單選擇、容易思考。
從人類開始透過畜牧與農耕獲取食物開始,就注定人類是耗能的物種,歷百萬年益發積重難返。後工業時代的食物生產逐一見樹不見林的產業化,經濟動物成為我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永遠過食和食不厭精的人類需索無度,把天地海的資源提前提取過量,終究得面對枯竭即將來臨的一天。矛盾的人類或許沒機會創造烏托邦,但也許『食托邦』是個機會,使我們在生活的基礎需求和複雜的世界之間有了更多思考的連結,於矛盾中創造可能永續的未來。」——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作家
「文明持續進展,但人類越來越不快樂。我們從工作無法得到意義感,而停下工作的時候我們已經比狗還累,無法好好享受時間。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匆匆吃了什麼,或者根本忘記吃。我們難以應對的疾病一個個冒出頭來,即便現在的醫學比過去任何時間點都先進。《食托邦》提供一個宏大的觀點,說明上述這些問題其實源於同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用什麼集體策略來餵養自己。」——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作者用幽默的風格與博學的資訊,以《食托邦》宣誓給讀者一條透過舌尖唇齒就可以日常參與的永續之路。本書教我們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社會創新,如何從鍋碗瓢盆裡的青菜蘿蔔,關照城鄉山川五湖四海的生生不息。文中強調全球都市化的當前,都市農耕、城鄉互助方能生養萬民。」——張聖琳/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是每個人情感記憶的飲食地圖。如果只是跟著設計師、食物學家、主厨、農夫和饕餮吃,擁有經驗,卻錯失了對意義的父母飲食系統的覺察,是一生的可惜。」——淦克萍/種籽設計總監
「飲食作為人類集體生命與文明延續之本,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食托邦》在各國傳統飲食文化之外,反思背後最新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爭議,也引領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食之未來。」——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出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出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真菌微宇宙》(榮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