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7283301
- 9789865562618
- 9789869711326
- Dune
- Frank Herbert
- Innumerable Insects: The Story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Myriad Animals on Earth
- Jordan B. Peterson
- Mark Forsyth
- Michael S. Engel
- Michael Sorkin
- The Etymologicon: A Circular Stroll Through the Hidden Connection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個人成長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劉思潔
- 動物
- 台灣
- 商周
- 喬登·彼得森
- 大家出版
- 失根城市:当代都市的断裂、拟仿,与公共空间的消失
- 失根城市: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
- 安德魯.所羅門
- 小說
- 廖亭雲
- 建築設計
- 心理學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昆蟲生態行為
- 書
- 植物
- 沙丘
- 沙丘套書
- 法國
- 法蘭克‧赫伯特
- 海外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無知者
- 王曉丹
- 秩序之上
- 秩序之上: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找出隱藏邏輯(生存的另外十二條法則)Beyond Order: 12 More Rules For Life
- 空間
- 簡萓靚
- 繁體
- 翻譯
- 背離親緣
- 自然科普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英文
- 華文
- 藝術
- 虫之道:昆虫的构造、行为和习性诉说的生命史诗
- 蟲之道:昆蟲的構造、行為和習性訴說的生命史詩
- 親子關係
- 詞源
- 謝忍翾
- 譯者:蕭昀
- 賴彥如
- 迈克尔·索金
-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 邁克爾·索金
- 陳蓁美
- 馬克·福賽斯
- 麥可‧恩格爾
- 麦可‧恩格尔

【預購】失根城市: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邁克爾·索金( Michael Sorkin)(譯者:賴彥如)
平常價 $45.00人群聚居的城市,不再為了人群而存在
「美國建築界最直言不諱的良心」邁克爾.索金,犀利剖析當代都市亂象的跨時代經典
生活在都市裡,你是否曾覺得想歇歇腳步卻無處可坐?是否曾舊地重遊卻因光鮮亮麗的街景喚不起回憶而寂寞?是否曾想和他人說話卻又隱隱心生恐懼?
城市原本是人自然聚居之處,為什麼演變至今卻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受到無比壓力、徬徨孤獨?這樣的情緒,許多人都曾感受到,卻難以言說、無所適從。箇中原因,其實早在一九九○年代,就有美國著名建築評論家、都市計畫專家邁克爾.索金直指核心。他銳眼看破欣欣向榮的都市霓虹背後,城市變得名存實亡,率先提醒「虛空都市」對於人們的影響無孔不入,掏空情感、記憶、交流卻讓人不自覺。本書出版後,制衡了美國對於都市的盲目樂觀,也成為建築都市領域理解當代空間結構的必讀經典。
城市作為人群匯集之處,曾是活力十足、自由開放的所在,給人機會多、人流多、生活活力十足的印象,因而顯得自由開放。但曾幾何時,現今都市的新面貌,已和過去大不相同。現代的城市已變得如同主題樂園,安全與愉悅的假象,掩蓋了背後的壓制、剝削與不平等。在資本主義、土地私有、防衛心態以及科技的催化下,城市已逐漸變得封閉、排他、貧富差距劇烈,都市空間將人們分群,依照階級、種族、資產把人放在「合宜」的位置,以物質欲望的滿足與渴望,取代原本聚落內公共空間所能提供的交流與擾動。建築與地景逐漸和當地斷開脈絡,以「複製貼上」的各種場所仿造出意義流失的空間,人們便難以對環境懷抱感情與回憶。可以往來相遇的公共空間也減少,造成人與人越來越遙遠陌生,孤獨感如影隨形。
這個現象無所不在,人們眼前所見的設施(天橋、地下道、購物中心)和地域(曼哈頓的「歷史老街」、矽谷的科技園區、迪士尼樂園),都可以見到當今建築隔離了人、拔除了歷史文化脈絡的情況。人們生活在這個地方感消失的環境,便容易感受不到歸屬。如此一來,縱使生活環境所見繽紛亮麗,所聽熱鬧悅耳,裡頭物資一應俱全,但最終當信任與接觸都消失,我們就變得難以和他人相處,也難以和自己相處,在失根的城市,成了失根的人。
索金召集了美國、加拿大都市學界中極具代表性的幾位學者,在明確清晰的概念框架下剖析美國和加拿大的案例,分析闡明公共空間的消弭影響了居民人際互動的能力,而各種都市可見的設施和光鮮亮麗的場域又是如何消滅了公共空間。如今本書示警的現象早已不局限於美加,已隨著商業模式與資訊科技,傳播到全世界的無數角落。末世警鐘已響,雖然在當代都市如同主題樂園一般光鮮亮麗的街景下,假像城市那股隱微作動的力量並不容易辨識出來,但唯有辨識,才是抵抗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建築評論家與都市設計學者Michael Sorkin主編,並由多位當代具代表性的北美洲學者所共同撰寫,堪稱近代在全球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每一位作者個選擇一個主題作為切入點,做出精闢的剖析。包括Michael Sorkin本人以及Margaret Crawford, Neil Smith, Edward Soja, Mike Davis, Christine Boyer等作者都是美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或都市規劃學者,學養豐厚,門生眾多。
聯袂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
吳玉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柏陽/境衍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按筆劃排序)
「對於都市情境逐漸惡化的情況,這些睿智且憤怒得再正當也不過的文章是我所知道的最佳介紹文。這些剖析文章時而闡明清晰,時而令人心驚膽戰,不會用什麼美好結局來讓你覺得寬慰。本書是城市分析的《銀翼殺手》、懸在窗台盡頭的銳利長劍,也是對已然終結的未來的解剖——除非每個愛城市的人都讀了這本書。」——托德·季特林,《給青年行動者的信》作者
「本書是對視覺形象和權力的嚴厲指責。它展示了美國景觀被顛倒過來的現象:所有地方都相同的信念,我們在不斷運動中前進,我們在建築環境中尋找權威和真實性的努力最終排斥了其他人,並投入了一個視覺主題。」 ——雪倫·朱津,《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作者
「本書生動地描繪了今天美國各種被操控但非常真實的地方,本書是個典範,展現了文化素養豐富、批判力強和對於歷史充滿熱忱的寫作該長成什麼樣子。」
——Gwendolyn Wright,《Building the Dream: A Social History of Housing in America》作者
作者簡介
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
著名建築師、作家、建築評論家、都市計畫學者。1948年出生於華盛頓特區,1974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並於1980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後,從事建築與都市的規畫、分析和設計,並先後任教於古柏聯盟、南加州建築學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市立學院,希望以建築教育激起社會改變。
索金最負盛名也最具影響力的事業是建築評論,比起大型報刊或瞄準菁英讀者的書報,他更偏好在當地草根、靈活而具挑戰性的刊物媒體喉舌,以深入的洞察、強烈的社會關懷和尖銳的幽默,挑戰掌控地景的資本主義和占據空間的權力與意識形態。
他在《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撰寫建築評論長達十年,也在《Architectural Record》、《The Nation》、紐約時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喚醒人們對於永續利用、公共場域、空間正義的關注,因此贏得「美國建築界最直言不諱的良心」美譽。
著有《Twenty Minutes in Manhattan》、《The Exquisite Corpse》等書。2019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頒贈「合作成就獎」。
【共同作者】
特雷弗·波迪 Trevor Boddy
加拿大建築史學家、策展人、都市設計師。曾任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教授,著有《The Architecture of Douglas Cardinal》專書和《Canadian Architec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文集,曾獲加拿大皇家建築師學會(RAIC)頒贈倡導獎。
M.克莉斯汀·博耶 M. Christine Boyer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建築史和都市規劃學教授,著有《Dreaming the Rational City》、《Manhattan Manners》,以及《The C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瑪格麗特·克勞福德Margaret Crawford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系教授,專長包括建築史、都市設計與規畫、都市裡論、建成環境研究等。著有《Designing Company Towns》。
邁克·戴維斯 Mike Davis
美國都市理論家、社運人士、作家。他的名作《City of Quartz》深入探討權力與社會階級,該書曾獲提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另著有《Prisoners of the American Dream》。
尼爾·史密斯 Neil Smith
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與地理學程特聘教授,帶起一批批判地理學家嶄露頭角。著有《Uneven Development: Nature,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等書,也是《Gentrification of the City》的共同主編,著書曾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頒贈環球圖書獎。
愛德華·索雅 Edward W. Soja
美國知名後現代政治地理學家和城市理論家,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建築與都市規畫研究所擔任特聘教授。早期研究肯亞發展,後來以空間與社會正義的文章成為當代領銜的空間理論學家。1989年出版《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2015年獲頒號稱「地理學界諾貝爾獎」的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
蘭登·溫納 Langdon Winner
在壬色列理工學院科學與科技系擔任人文與社會科學主席。早期研究政治理論,後轉向科學科技與社會影響。著有《Autonomous Technology》、《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在古蹟、溼地、山林和海島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環境守護工作,與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其包容小眾的能力。譯作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藝術領域,譯有《偉大的好所在: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超額徵收》等。
譯稿賜教:yenju.translator@gmail.com

【預購】沙丘六部曲(套書)◎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平常價 $247.00(譯者:顧備、蘇益群、老光、劉未央、魏晉、甄春雨)
啟發《星際大戰》、《駭客任務》,《風之谷》、世界地球日
喬許‧布洛林、史戴倫‧史柯斯嘉、張震——超強卡司主演
時隔超過半世紀,現今世界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似乎走上了《沙丘》描繪的極端狀態,讀者會發現自己或許正面臨和書中角色相同的處境,需要摸索追尋得以避免走向毀滅性結局的「黃金之道」。於此時機重新出版完整六冊《沙丘》,跳脫科幻的框架,更加全面、多角度閱讀吟味本書,或許可成為借鏡。

【預購】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Les Ignorants: Récit d’une initiation croisée)◎艾堤安 ‧ 達文多(Étienne Davodeau)(譯者:陳蓁美)
平常價 $38.00你能否記起,上一次不仰賴任何權威資訊,只憑自己的感官和心去體驗一件產品/創作品,是什麼時候?
漫畫家達文多向葡萄酒農樂華提出邀約,以一年為期,帶領彼此進入自己的田園與工作室、探訪自己認可的圈內人物,也一同品鑑兩種領域中的頂級名作與無聞佳釀。
於是,在釀酒加不加硫的討論中,在解釋圖像藝術與非典型敘事的言談中;在多次品飲與許多為漫畫情節興奮失眠(或相反)的夜晚過後,兩位創造者不斷對話,或質疑、挑戰彼此,或分享相同感觸。正因為對彼此的領域一無所知,才能不受潮流或外在權威資訊影響,坦然說出真實的感受:名不見經傳的餐酒不比拍賣會中的搶手名酒遜色,備受推崇的漫畫家作品也不盡然能打動所有讀者的心。
同時,我們也看到樂華選擇小規模生產、不申請有機認證,寧願退出法定產區,讓自己生產的酒僅標註為「地區餐酒」。看到達文多為樂華開的書單包含了紀實、歷史傷痕、英雄、深度自省等類型,既向樂華展現漫畫世界的廣大,更隱然勾勒出達文多對漫畫的信仰。看到他們在向門外漢介紹自己的領域時,是如何透過點點滴滴的選擇,揭開他們堅守的價值。這些對價值及細節的堅持,使作品有個性,使我們與他人有別,也使我們遇見理念相同的夥伴,以及更多認同這些價值,而非單憑包裝與既定印象認識我們的支持者。
漫畫家將這精彩的一年濃縮為本書,邀請讀者走入兩個世界奇妙的交會點,不僅看見兩種技藝與視野的交流、圈內指標人士的自信與脆弱,也從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反覆辯證小規模、不從眾的產品的存在價值與成功之道。作者藉由這部作品演示了紀實漫畫的敘事能力與文學價值,也彷彿驅使讀者自我探問,我們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所做的選擇,又是否反映了自己所信仰的價值?
本書特色
法國最近二十年多有個突出的現象,即漫畫與葡萄酒的復興,此一成功,正是漫畫家及葡萄酒小農拒不妥協、堅守價值的結果。而這本紀實漫畫,正是在向這群「真實」的人物致敬。
也許有些讀者會和我一樣驚訝於這本漫畫的對話之繁多,這些密密麻麻的對白文字擠滿了許多漫畫框格,往往比人物占有更多空間。但奇妙的是,這些對白幾乎都是真的,由每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口中說出,帶著切實的響聲出現在這世上,然後被記錄下來,送到我們眼前。當某位漫畫家吐露他對創作的熱愛、擔憂著作能否獲得讀者青睞,當某位酒農以爽朗神情說出自己在釀酒思維上的轉變,作為讀者,我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的情感,從未謀面的他人所表露的自信與脆弱。
這些細碎的片段使我們得以進入他們的世界,窺看他人的生之欲望,其迷人程度甚至不下於本書的主體故事。若說文學滿足的是活在他方的想像,漫畫家確實帶領我們遨遊了許多憑一己之力難以企及的他方。就像葡萄酒的味道可分為前中後段,香氣的感知有鼻腔與喉間的不同,這本書也展現了十分繁複的層次與悠長的餘韻,教人捨不得狼吞虎嚥。
本書自2011年出版以來,一直是法國漫畫書店的熱門暢銷書,也證明了兩人彼此啟蒙的故事已跨越產業界限,獲得芸芸讀者的共鳴。
名人推薦
Hally Chen/專欄作家
毛奇/飲食作家.聯合報專欄作家
阮光民/漫畫家
吳志寧/929樂團主唱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總編輯
李瑾倫/插畫家
李絲絲/誠品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
何宣瑩/好口福品牌創辦人
馮小非/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杜祖業/《GQ》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林欣琦/田文社社長
臥斧/作家
查爾斯/風和日麗唱片行創辦人
高耀威/彩虹來了負責人
陳柏欽/台南生活美學館館長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黃國彥/「台灣深耕園葡萄酒」釀酒師
馮忠恬/《好吃》雜誌主編
楊子葆/文化部次長‧葡萄酒作家
楊仁亞/Weightstone威石東酒莊
楊博智/RUFOUS COFFEE創辦人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鄭宜農/創作歌手
蔡瑞珊/青鳥 Bleu&Book店長
蔡南昇/薄霧書店店長‧書籍設計師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鍾尚樺/三餘書店店長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蘇彥彰/「我愛你學田」餐廳主廚
顧瑋/土生土長創辦人──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收到很喜歡的書的推薦邀請,覺得很榮幸。這是一部法國的葡萄酒漫畫,漫畫家花了一年來到葡萄園向釀酒師Richard Leroy參與釀造與種植的學習。葡萄酒圈子有一個樂花Leroy很有名,就是勃根地的樂花夫人,可比美價值連城的DRC。而這位樂華是先生,他從銀行業轉到羅亞爾河區從農釀酒,從幫葡萄酒剪枝學起。法國的產區制度和葡萄酒釀造傳統,讓這項農產變得是最為嚴格遵守地方風土特色以及農藝傳統的農產,更是土地的驕傲。對小農有興趣的朋友、愛喝酒的朋友,都很值得一看。」——飲食作家/合報專欄作家‧毛奇
■「寫實溫暖的筆觸,彷彿進入真實的葡萄園,與主人翁一起脫去權威的迷思,用身體與感官品嚐美好的一年。」——929樂團主唱/吳志寧
■「這本書會讓人理解:所有創作的核心,皆在展現創作者的理念、引導接受者理解,並且觸發新想法。畫漫畫如此,製酒亦同。」——臥斧/作家
■「真正在意的事物,即便旁人看不出來,你還是會知道其中的差別和意義。1mm距離的美感平衡,1db聲響的細微調整,如果你也能感受當中細微卻必須的堅持,一定會跟我一樣,在這本書裡得到無與倫比的感動與樂趣」——風和日麗唱片行創辦人/查爾斯
■「成為一個無知者,世界變得更多彩,精彩的辯證與反思,懂得歸零才能再生。」——彩虹來了負責人/高耀威
■「從頂樓自種葡萄、實驗釀酒,到彰化二林酒莊琢磨實踐,誕生了『深耕園』,一連串的從無知到啟蒙的探索、理論與實際的拉扯與印證,不管有沒有價值,每一瓶都是靈魂的展現。如本書,『唯有無知,才能自由。』」——「台灣深耕園葡萄酒」/釀酒師黃國彥
■「釀酒,英文作Winemaking,直譯就是『做』酒;而法文是Vinification,這個字脫胎於vin(葡萄酒),意為將葡萄果實轉化成為葡萄酒的過程,無以名之,我翻譯為「成酒」。
『做』雖是重點,『成』才更是目標。
但若要成事,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做事的人可以任性,成事的人卻必須顧全大局;做事的人可以過癮,成事的人卻必須隱忍;做事的人可以光芒四射,成事的人卻必須謙虛自持;做事的人做成了可以有成就感,成事的人成了事卻必須感謝眾人,或者,一切榮耀歸於主。
這已經是價值選擇了。
呼應這個價值觀念,我又想到一個英法之別:英文稱釀酒師為Winemaker,法國人卻喜歡用 Vigneron葡萄農。因為在法國人的哲學裡,一位好的釀酒師首先應該是一位好的酒農,如同釀出一款高品質的葡萄酒的前提是能夠收成高品質的葡萄,未曾深入參與葡萄園工作的人,不熟悉葡萄成長過程中所有細節的人,不可能釀出好酒。
也正如同《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一書所說,農不只耕,還要種、育、養、穫,收與藏,尋求的是整體之和諧,反映的是大地之母的創造力,是『成』。好酒,應該不僅是做出的酒,也該是做成之酒。」——文化部次長/葡萄酒作家‧楊子葆(部分節選自〈「做酒」與「成酒」〉一文)
■「一個職人對待他的工藝的專注行為,難以言述的美麗感人。酒農與漫畫家,表面看來無交集,但他們對待所有接觸的生命、事物,都慎重又認真。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有無私的大愛才能生產出的尊重與愛護。從第一章就層層啟發我內省自己要如何對待我的農園與相關的人事物。」 ——楊仁亞/Weightstone威石東酒莊
■「這是一個關於『真誠』的故事」。釀酒師與漫畫家彼此以一年為期的認真生活,相處過程讓人覺得親切而溫暖,他們真誠的面對葡萄養成過程,從剪枝、糞便農法、加硫與否和釀酒步驟的踏實,釀酒師與漫畫家謹守的價值都是真誠。
他們也曾經在數字上,技法上,有過世俗的聲音在心裡迴盪著,或許猶豫、或許斟酌,最後依舊走向最初的質樸真誠。
兩人彷彿不同世界,在想像的虛構世界與需現實觸碰的生活間,卻擁有相似的共同點:『我認為最重要的作品符合我想建構的世界觀……,然後,想進去的人就進去吧。』漫畫家點出他們在創作概念上的殊途同歸。」——蔡瑞珊/青鳥 Bleu&Book店長
■「這是一本充滿土地力量的好書,也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誠實作品」——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其中關於價值的論述,真是再同意不過了!沒想到漫畫放上這麼多的論述,卻一點也沒讓閱讀無味,反而常有令人叫絕之語。」——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
國際媒體推薦
‧「出色的寫作、角色刻劃以及令人迷醉又振奮的氛圍描寫,都使得這本書像葡萄酒般值得細細品味。達文多的寫實手法十分直獷,儘管以黑白圖像創作,仍完整描繪出了葡萄園中的各種天候變化。酒類愛好者絕對會愛上這本書,而即便只是因些許好奇而翻開本書的讀者,也將獲得極大的滿足。」 ——《圖書館雜誌》
‧「這部優秀的圖像作品將給所有渴望跨出個人與職業舒適圈的讀者帶來絕佳靈感。」——詹姆森・芬克《葡萄酒愛好者》雜誌編輯
‧「可說是幫助了解葡萄酒的最佳漫畫,同時也是藉以認識漫畫的最佳著作。」——《The Gourmand》雜誌
‧「引人入勝、充滿趣味與教育意義的故事,將圖像的敘事能力發揮到了極致。」——《邁阿密論壇報》
艾堤安‧達文多 Étienne Davodeau
漫畫家,當今法國漫畫界的翹楚,創作能量豐沛,作品題材紀實與虛構兼有,而虛構作品也常從真實人事物取材,展現精彩的寫實敘事風格。
紀實作品包括《無知者》、《壞人》、《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一個人死了》《我們童年時親愛的祖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黑暗時代的調查報告》等,其中《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記錄了一條高速公路的開發計畫如何影響三位酪農與鄉村居民生活進而激起連串抗爭,也描繪了有機酪農的生產方式。達文多的這類作品多與土地有關,訴說對人及土地的濃烈關懷。
虛構作品包括:《露露,裸露的女人》,已改拍為電影;《腳踏車摔車事件》也計劃搬上大銀幕,由達文多親自改編劇本。
達文多也曾受羅浮宮邀請,參與「當羅浮宮遇見漫畫」計畫,以羅浮宮為題創作,作品中文版《斜眼小狗》由大辣出版。
譯者簡介
陳蓁美
政大廣告系畢業,法國Poitiers大學電影研究DEA,現為自由譯者,也在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翻譯。譯作包括《斷線》、《在巴黎餐桌上》、《愛情沒那麼美好》、《巴黎‧愛情‧匆匆》、《冬季街區》、《瑪麗的真相》、《氣味》、《狼蛛》、《美女與野獸之死》等書。
【預購】秩序之上: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找出隱藏邏輯(生存的另外十二條法則)Beyond Order: 12 More Rules For Life◎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譯者: 劉思潔 )
平常價 $42.00
【預購】背離親緣(兩冊套書):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安德魯.所羅門 (譯者: 謝忍翾, 簡萓靚)
平常價 $75.00 「生命因困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精英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親代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關係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或性向,因此也無法從傳承自親緣關係的「垂直身分」獲致身分認同。他們很多必須從同樣類型的同伴之間獲致「水平身分」,才能尋找到身分認同。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如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至安置機構之間痛苦地掙扎徬徨,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奔流不息的水把世界粗礪崎嶇的表面磨得光滑細緻,這些飽嘗差異之苦的家庭,也正砥礪著世界粗糙的善意。在地球磨平之前,愛將在重重威脅中繼續壯大。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得獎與推薦記錄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作者簡介
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
2001年,他從長期憂鬱症的泥淖中走出,寫成了《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這本回憶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隔年,他為了治療自己身為同志而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的傷害,展開為期十年的訪查和研究,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拜訪,寫成了《背離親緣》一書,一出版便震驚世界。本書並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
他的演講被《Wired》雜誌列入十大必看TED演講,他也成了《紐約時報》年度暢銷作家、《紐約時報》與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百大好書作家。作者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多發性節結硬化症協會「美好人生書獎」、全國精神疾病聯盟紐約分會的肯書獎、年度心理類書選、浪達同志文學獎(LGBT非小說類),以及優質紙本書俱樂部新視野獎等十數獎項。
所羅門積極投入多項倡權運動,關注主題包含跨性別者的權益、精神健康、教育與藝術等。他四處演講,並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美國筆會中心理事會主席、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精神病學講師、耶魯大學貝克萊學院講師,同時也是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跨性別精神健康特別顧問、密西根大學憂鬱症中心主任以及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訪視委員會、憂鬱症與雙極情感疾患支援聯盟、紐約人類學院以及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成員。所羅門獲頒生物精神醫學學會的人道獎,以及大腦與行為研究機構的生命貢獻獎。
所羅門擁有雙國籍,現與丈夫、兒子定居於紐約與倫敦兩地。
譯者簡介
謝忍翾
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畢業,譯有《聖堂的獻祭》、《我從死人那裡學來的把戲》。喜歡舌尖上的文字,口齒生香。懇請賜教:funnyworldeh@gmail.com
翻譯期間,發現身邊正好有朋友讀過此書,都說是他們的愛書,譯來更覺任重道遠。譯劍橋校園寫作獎得主的文字,難免煞費苦心;另一番苦心,則在讀到書裡的身分和認同時跟著省思,最後不免回到自己身上。或許不能相提並論,但平凡譯者如我,其實也總在找尋自己的身分,並希望能從同儕身上找到(水平)認同,為此開心,為此焦慮,為此失望。
簡萓靚
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自幼乖戾,認識了書中幾十個家庭,才發現樹與蘋果終究離不遠。翻譯過程一度邊譯邊落淚。
作者費時十年奔走訪談的社會紀錄,間或以自身反覆思索的心得以及身為人父的溫柔告白,為我帶來一段精彩又充實的日子,不但思索了許多未曾思索的問題,更彷彿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十年歲月。
期盼有天世上再無異己,人性中的差異終究還是人性。電子信箱:jmke27@gmail.com

【預購】蟲之道:昆蟲的構造、行為和習性訴說的生命史詩 Innumerable Insects: The Story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Myriad Animals on Earth◎麥可‧恩格爾(Michael S. Engel )(譯者:蕭昀)
平常價 $73.00珍本藏書中指標性的昆蟲科學繪圖,
國際頂尖昆蟲學權威麥可‧恩格爾教授帶領讀者
看見藝術技巧、非凡觀察力、批判性想像力如何開拓人類智識的邊界
人類迄今大約發現並命名了二百萬個生物物種,其中超過一半是昆蟲,而且每年仍能發現數以千計的新種昆蟲。昆蟲如此驚人的多樣性,輕易揭露了「害蟲」、「益蟲」的狹獈視角會讓我們錯過多少生命的創造性和生存本事。
恩格爾教授在本書中首次針對一般讀者,以昆蟲學的綱領,娓娓道來這些六足生物背後的生物奧秘和宏大的演化史:甲蟲和毛毛蟲那麼不一樣,為什麼都是昆蟲?蜘蛛那麼像蟲,為何不是昆蟲?想釐清何為昆蟲,必須在「六隻腳」和「頭胸腹」之外,更深入地分析身體構造,其中不僅揭露昆蟲獨一無二的感覺器官,更展示了億萬年以來的演化系譜。
蟲鳴蟬唧似不足為怪,但昆蟲不只會發出聲音來溝通。蜜蜂可以憑舞姿宣告花蜜的方向、距離,以及品質是否好到值得出去採。在我們眼中一模一樣的兩波漣漪,在水黽的世界可能分別代表「我願意」和「滾開」。某些雄性蛾類對於雌性化學信號之敏銳,竟可以憑藉數公里外信號源散發的單一氣味分子就定位出目標。此外還有超音波、閃光、震動、警戒色等,任何一個看似悄無聲息的地方,其實都有繁忙的昆蟲訊號正在傳送。
當達爾文留意到有種蘭花特殊的蜜腺(分泌花蜜的腺體)竟可長達近30公分時,斷定世上必然有一種特殊的蛾類,口器非常細長,能夠伸進蜜腺。這則傳奇生動展現了授粉昆蟲和花朵的特化關係,這樣的共生不僅令我們羨慕,事實上,還是地球上無數生命得以飽足昌盛的重大關鍵。然而,這種互利僅是昆蟲與其他生物的眾多關係之一,昆蟲界多的是神乎其技的生存鬥士,或狡猾地寄生,或一身真假莫辨的偽裝、模仿、擬態,或精通偵測、反偵測,這些本領啟發了無數影視作品,也讓人不禁讚歎生存的本身就是尊嚴。
在書中,與昆蟲的演化、生存之路交錯展開的,還有推動昆蟲學進展的重要人物事蹟。有不畏艱險的亞馬遜叢林探險家,也有籍籍無名之士。揭露蜜蜂是女性君主制的,是位牧師;而終結了「蜂后不與雄性交配,而是經由精氣受孕」這則糟糕傳聞的,是位看得比明眼人清楚的全盲博物學家。不少昆蟲愛好者都格外特立獨行,甚至不畏物議到為人見人嘔的蝨子撰寫專著並繪製精細繪圖。這些人不但證明了昆蟲這種微小生物能引發無比的好奇,也展現單純的好奇能促成多少知識革新。
書中繪圖全數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特藏圖書,首次公開,深具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繪如所見」的要求看似平平無奇,卻考驗昆蟲學者及藝術家的洞察力、耐心、畫技,以及財力。翻開本書任何一頁,讀者都將看見精確和藝術如何凝結出每一隻昆蟲的動人身影,讀者將如同透過顯微鏡觀察,目睹纖毫畢現的生命奇蹟,也目睹這些生命奇蹟如何激發一代代昆蟲人的創造性。
當我們跳脫人類中心的生命觀,便能看見、聽見身邊的昆蟲如何吟唱出宏偉的生命史詩,並且與全體地球的生生不息緊密交織。
得獎記錄
2018年鸚鵡螺圖書獎(Nautilus Book Award)銀獎

【預購】詞源:漫步在英語詞彙之間,追溯環環相扣的隱密源流(The Etymologicon: A Circular Stroll Through the Hidden Connection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馬克·福賽斯(Mark Forsyth)(譯者:廖亭雲)
平常價 $33.00連英國人自己都好奇的英語詞彙來龍去脈
單字片語不是英語學習的無趣作業,而是能讓人笑倒在地的文化顯像
◊英語詞彙的歷史,就是一場世界文化的大亂鬥
許多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尋常單字,都有非比尋常的起源,還有綿延不絕的後裔。英語是個活生生的語言,從古至今,因應人們需要指稱新事物,而隨時都在改變舊有的詞彙,衍生出新成型的詞語。
英語擁有源自德國古日耳曼語的結構,還要加上三分之一的法國羅曼語系單字,再配上一些希臘羅馬神話的典故、拉丁文的字根,別忘了再加點波斯語的異國風情,最後再用中文的字面翻譯洗洗腦袋(brainwash),把各地的文化記憶都納入英語廣泛的資料庫裡。
◊趣味版英文《說文解字》,看見「舉一反十」的豐富詞彙,和綿延糾纏的文化記憶
【吸取前人智識的結晶】:古羅馬時期代表「警告」的單字monere,演變成今日的money(金錢)。錢財自古就是一頭需要小心警惕的怪獸。
【承繼的成果也會產生系統性的改變】:拉丁文中許多P開頭的單字,進入英語等日耳曼語系中,都化為F開頭,例如雙魚座的pisces,便成了fish(es)。
【不同國族的愛恨情仇】:英語要嘲笑人窮酸,就說對方是荷蘭人(going Dutch);要罵人不知禮數,就說他是法國人(French leave)。
【意想不到的文化交織】:西班牙探險家以騎士冒險故事為一塊美洲土地命名,竟然造成現今美國科技最尖端的加州(California),地名其實源自伊斯蘭教。
【互動會衍生新意】:在美國白人與印地安人擔任主角的冷笑話裡,美味的火雞參了一腳,於是talk turkey的意思不再只是談論火雞,而成了「有話直說」。
◊高手在民間!野生的詞源學家窮盡鑽研,趣味反攻正統詞典
在字典和史料裡泅泳的作者馬克・福賽斯,原本僅是出於興趣才發掘整理詞源資訊,但他的考證讓一個個乍看孤立的詞彙重新串起連結,變得鮮活立體、脈絡清晰。著名的Collins大字典在出版新版時特地邀請他寫引言,他的TED演講也點閱破百萬,他筆下幾本以詞源為主題的書均入列暢銷榜單。
◊幽默跳躍的故事,趣味發散的測驗
詞彙不是躺在辭典之內,生硬無趣得讓所有英語學習者困擾的東西。佛賽斯把本書變成無止境的探究和連結遊戲,剛結束一個字,就能從相關聯的字再開始下一場小研究。跟著作者一同經歷這場輕快的跳躍與檢視固然是最輕鬆愉快的體驗,讀得手癢了,還可以先拿書末的趣味字源測驗來試試身手,闔上書也許就能來場自己發起的探索。
無論你是──
在校躲不開英語課的學子
被檢定考困擾,整天擔心詞彙量不足的英語學習者
對語言和文化表現感到好奇的雜學家
……都請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態,踏上這段既追本溯源、也綿延外展的漫步。
本書特色
● 市面上少數從詞源學談英文字彙的書之中,少數由英語母語人士撰寫的書籍,旁徵博引的字彙量極大,並提及許多在地用法與觀點。
● 作者研究字彙到能受邀為字典寫引言,足見深厚功力。
● 包含大量資料,同時筆法輕鬆幽默、篇幅短小精悍,讀起來少有負擔。
各界好評
■ 堪稱是詞彙的Facebook!你不知不覺就會看上一小時。──芝加哥論壇報
■ 哎……這本書真是讓人上癮!──泰晤士報
■ 本書就像在清風徐徐中漫步思考,走過一些平凡英文單字背後不平凡的歷史。……寫作風格像零嘴點心一樣可口,但又揉合了像健康食品一樣營養豐富的內容,構成讓人無比滿足的一餐。──柯克斯書評
■ 這本書竟能解釋唐培里儂香檳王和希特勒傳記的關聯。除了說它是耶誕佳節餽贈的絕佳禮品,你還能怎麼形容?──觀察家日報
■ 本書讓人覺得愉快。風趣、博學,又富含深奧的知識。雖說沒有誰非得瞭解這類知識不可,但學起來卻又萬分有趣。──獨立報
■ 本書詼諧又研究詳實。任誰都想讀來了解gormless(愚笨)的來龍去脈,還有水牛與迷弟迷妹的關聯。──衛報
■ 這本幽默的小書讓詞源學脫離了辭典那滿布塵埃的書頁,變得活色生香。──好書指南

【預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王曉丹主編
平常價 $32.00為何這座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厭女又如何以愛女的面貌現身?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傳統父權體制透過流行文化不斷傳播、變形的同時,女性主義也必須提出新的策略與論述。
厭女不是少數人個人的極端情緒,厭女也並不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厭女比我們所看見的更幽微、更複雜,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厭女的機制與邏輯滲透到人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進入性、身體與情感連結之中,造就了厭女網絡。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
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單一結構」解析厭女網絡中透過關係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將他人視為客體的各種機制、邏輯與論述;中篇「兩難困境」書寫厭女網絡之中的個體處境,追問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為何╱如何讓女性難以看穿、無法站出?下篇「多元協商」則論述多層次、多面向、嘗試突破厭女網絡的突圍行動。
厭女,正從現實與網路、小說文本與社會事件無孔不入地襲捲而來。全書分析的厭女案例包括:父權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運動、性暴力受害者、女性從政者、族群與性別,PTT母豬教、性私密影像與報復式色情、解放乳頭自拍,以及《水滸傳》、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八里雙屍案與《黑水》。
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正是告別厭女的第一步!
■ 本書重要焦點如下:
──父權家庭如何懲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不進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的女性?反同運動如何忌性、恐同、厭女?
──女性政治人物為何面臨在性別角色和政治角色間進退失據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性別與族群的愛厭交織中,媒體如何展現能動性,促發性別平權?
──「母豬教」和「報復式色情」如何將女性客體化、工具化?「解放乳頭」的倡議,要將乳房去情慾化或是再情慾化?
──《水滸傳》為何是一個厭女文本?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指出了哪些權勢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複雜與兩難?八里雙屍案的報導與判決書顯露了什麼樣的厭女情結?與《黒水》又該如何對讀?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體愛」補充「匯流愛」?
名人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芳枝╱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齊力推薦
作者簡介
王曉丹
嚮往兒時與表姊妹的鄉下生活,標準都市人,近來遷居山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英國華威大學法學博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女學會前任理事長。研究領域為法律、文化與性別。分析性別規範何以被遵守、何以形成系統、何以複製與延續,討論性別結構的法律化形態、法律的性別化特徵,也探索個人在其中的法意識包括建構自我認同與能動性。生活中驚嚇於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學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在與受害者互動的經驗中,看見自己的生命課題,因此充滿了感激之情。深信性別研究能夠協助反思的深度與廣度,為了可以聆聽、可以理解、可以分享,活著,讀書,寫作。
余貞誼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資訊社會學和性別研究,近期踏入資料科學或曰計算社會科學的陣地,嘗試領略其中的藝術,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混雜了敘事與數據,雖看似分裂,卻仍有其共通之處。近期主要關注社群媒介與人的關係,人們如何將生涯的想像挹注到社群媒介的使用中,而使用的歷程又造就了什麼社會效果,我們究竟是更孤獨還是更連結?更民主還是更激化?從事此項研究最無可抹滅的足跡,就是在Google搜尋的自動完成功能中,我的名字永遠跟「母豬」連結在一起。在還不確知此篇文章能帶來什麼平權的社會效應前,我率先擁有了這樣一個科技認證的身分,也是謂一種成就。
方念萱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身為嬰兒潮世代末代弄潮人,同輩漸次退休,自己轉而研究數位世界裡外厭女現象,也藉由擔任不同部會性別平等委員,分辨攸關性平的公共資源能或不能產生綜效。報紙電視裡厭女愛女的地景仍在變化,虛實未定的性別暴力場景也在數位世界裡搬演。找不到搖控器,就直接走進兔子洞,行動。
姜貞吟
小時候家住圖書館旁,長大後躲進圖書館就成了生活,平時熱愛徜徉在動、植物與山林懷抱中。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女性研究博士,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研究領域為性別與族群、性別與政治參與、客家研究。主要分析性別參與公共事務的社會結構脈絡為何,特別是當性別、族群跟社會文化間相互鑲嵌為在地結構時,女性如何與之協商跟突破,如何展現行動的能動性。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隨著理論拓展、法律修正、社會倡議到行動的實踐,了解到支配日常生活的社會慣習深層地影響著我們。力求在說、寫、思考跟行動之間作些事情,為這未竟之業,盡點棉薄之力。
韓宜臻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生。曾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政策部專員、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秘書、同志諮詢熱線專案研究員、女學會兼任助理。沒有稱得上專長的才能,僅希望透過粗淺的書寫,為性少數社群盡一份心力。雖深知惡意之真實、溝通之困難,仍希望台灣終能成為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
胡錦媛
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政治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曾任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中心主任、《文山評論》與《文化越界》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旅行文學、書信文學、文化研究、禮物與倫理╱經濟交換。著有《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Seemingly Close, Really Distant: Kafka’s Letters to Felice、Gift and Economy of Exchange in The Wings of the Dove、Translating the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und-Fenollosa, Modern Taiwan Graphic Poetry、Writing the Self: Epistolary Form in Lettres portugaises, Pamela and Letters of T’an-lang,並主編《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黃囇莉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小搭著國家教育體制的順風車成長,年輕時因讀太多五四運動時代的作品,受愛國熱血激勵,總把大我放在小我之前。進入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主修人格╱社會心理學,也以本土心理學為主要研究取徑,想要擺脫西方的學術殖民。1994年女學會成立,有幸參加幾次婦運界的研討會、工作坊,受啟迪而看到了影響個體的父權結構之存在,因而毅然認同女性主義。除了在本土心理學持續學術耕耘外,也投身女性主義者的實踐工作,多聚焦在性別平等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之調查工作。目前與性別相關之論文約三十多篇,曾任女學會第八屆理事長,清華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副主委。2010年獲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貢獻獎。
楊婉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注於「性別政治」之研究,從直覺式地的「性別即政治」出發,擺盪於「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兩套知識論的對立之間。性別研究帶著實踐批判性的視角,和政治科學預設的價值中立,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即使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傾斜╱揀選,仍會不自覺地在語言使用與論述風格中滲出其中的不一致性。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的學科知識的不協調感,其實也正是現實的某種對照隱喻。考察女性政治菁英所經歷的厭女處境,女性與權力的矛盾連結,立刻清楚地浮現出來──當女性逼近權力,即可逼視出權力的反撲,如此赤裸,毋需矯飾,也就暴露出既有的權力部署,是如何被視為理所當然地存在。
孫嘉穗
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博士(媒體與傳播組)。在美國研究四大報紙社論如何呈顯性別議題後,開啟性別研究的興趣,近年發表論文與研究領域含括傳播與文化、性別新聞學、性別與原住民傳播、族群新聞、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政策、全球化傳播與文化、媒體素養與數位人文等面向。現任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與女學會理事。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研究員及《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記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愛女厭女的多重交織,並持續思索如何透過媒體展現性別平權與進行性別教育的可能途徑。
陳惠馨
現任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曾任中國法制史學會理事長(2015-2019),女學會會長(1998年),現為中國法與歷史國際學會理事、女學會會員。研究專長為民法親屬與繼承、清代法制史、德國法制史、性別關係與法律,著有《法學概論(修訂十五版)》、《民法繼承編──理論與實務》、《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民法親屬編──理論與實務》、《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等多本法學專書。在女性主義的滋養下茁壯、行動,持續在法學研究與教學中融入性別觀點,探究性別與法律的相關議題;並長期投入婦女運動,曾主持《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研擬,關注社會實踐中的性別意涵,以及關係中的權力結構。
康庭瑜
高雄生,世界長,七年級生。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性別、跨國流動與傳播科技。分析跨國移動的女人怎麼使用傳播科技來刻劃她們生命的軌跡,也討論在地不動的女人怎麼用傳播科技來接收全世界的聲音。愛女不厭女。研究性別起初是為了理解自己的生命經驗,但讀了書以後開始時不時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不夠女性主義」,為了搞懂這點只好把書繼續讀下去。聯絡方式:tykang@nccu.edu.tw。
導論
告別厭女──在情感與關係中琢磨自我(摘錄)
王曉丹(本書主編、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
我們很容易以為,厭女(misogyny)只是少數人的極端情緒,但過去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地還要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之中。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指出,厭女是一種症狀,除了憎恨、嫌惡女性的態度之外,也形成男性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例如:證明自己不是或不像女人,是「男同性社交」的前提,產生排除女人的效果。厭女也包含對於性的男女雙重標準,以及將女人區分為聖女與妓女,進行分化統治。此種機制並且已經滲透到欲望之中,表現於外在社會現象,例如:在情感關係中將對方視為玩物、難以察覺的性騷擾與性侵害、色情影片中的性別暴力、意圖控制對方的恐怖情人等等,這些都是厭女症的外在表現。美國學者凱特.曼內(Kate Manne)以倫理學重新定義厭女,她主張厭女就是以倫理規範評價女人,形成類似警察的強制力,用來懲戒失格的女人。此種邏輯或系統的效果就是:合理化男人「獲取」,而女人「提供」的性別經濟,同時將厭女情緒正常化,將之稱為人性,並原諒男性加害者,懷疑女性被害者。
上述兩本書分析了厭女的分化機制與倫理邏輯,並且呈現出這個世界的樣貌,但這些討論不足以捕捉厭女與內在自我的動態關係,尤其是厭女機制與邏輯如何滲透於性、身體與情感連結,同時造就了厭女網絡。
本書主張,厭女不只是分化機制或倫理邏輯,厭女是人際網絡中的陽剛控制,在厭女網絡中,具有厭女情結的人以陽剛之姿,將定義他人、決定他人事務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會利用社會論述合理化其行為,聲稱這是在為對方著想。生活在厭女網絡的人,經常欠缺適當的語彙、理論以描繪自身經驗,於是,社會各界難以辨識權勢性侵、無法理解慰安婦的多元主體、欠缺反思社會汙名惡女的傷害,許多人被困在愛厭交織的控制與保護之中,欠缺能動性(agency)的資源與行動指引。此時,受困於厭女網絡的人,很容易會產生自我困惑,甚至折損,以至於無法做出突圍的思考與行動。這樣的厭女網絡並非某個個人「有意識」的策略,而是透過文化建構,在人們的自我認知層次產生影響,甚至滲透到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界定。為了抵抗此種厭女網絡,唯有釐清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才有可能發展改變的行動與策略。
有趣的是,當代的厭女現象並未因為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停止,卻反而因為媒介、溝通與社群模式的轉變,被特定媒體建構而風行的女性主義(popular feminism),同時使得厭女現象因而風行起來(popular misogyny),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義的列車,彼此互相加乘。如今台灣的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汙衊女性的流行語,包括:女權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當兵就是女權自助餐」、嘲笑女性總是破壞社會秩序安全的「馬路三寶」、諷刺女性只重錢財與外貌的「鮑鮑換包包」等。這些現象或許並不代表女性主義毫無進展,相反的,反而是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引發厭女網絡的懲戒效果。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台灣的女性主義在新的情勢之下,應該開始論述早已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各種近身搏鬥的抵抗與協商。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女人採取不同的因應方式,或者不願被動接受統治內化厭女而自我嫌惡,或者不再默默服膺規範而懲戒其他失格女人;現今的受害者不同於以往全然失語,拒絕一聲不吭地隱身於社會角落;現在的男人也並非受制於陽剛氣概動彈不得,甚至開始挑戰主流對其人生的界定。換句話說,不管女人或男人,或多或少地,正在上演「告別厭女」的進行式。目前的新劇碼是,這些告別厭女的社會變化,並非僅僅是厭女的相對面,一如厭女也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反挫而已。事實上,社會變化與厭女網絡盤根錯節,彼此互相建構,厭女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強制力,有些人受到較大壓制,另外一些人可能享受變化成果,但享有較大權力的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制約,形成既被要求陰柔又必須陽剛、彼此矛盾、進退失據的雙重束縛。
告別厭女網絡,最難的是對抗厭女的另外一面,也就是愛女。愛女是對於女人的愛的宣稱與行動。愛女具有我們嚮往的特質,溫暖、相互、成長、禮物,可以拉攏我們,讓我們卸下心防,用力付出。然而,厭女網絡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我是……」──要拆解這些以「我是」開頭的句子,絕非易事。愛女關係中經常帶著厭女的特質,兩者愛厭交織的網絡不易被揭露,個體也經常受苦於是否被背叛的感受,甚至進入一種自己與對方是否「病理化」的猜測。其實,愛女/厭女是人我關係的反覆協商、定位自我認同的探問,是在情感中不斷反思、尋找適當位置的練習,是自我的持續琢磨、鍛鍊最佳能動性的旅程。
弱勢者(包括女人與男人)往往在愛女/厭女的雙面性中感到迷惑,經歷著感受與認知的新任務:何謂抵擋厭女歧視心理、拒絕厭女兩性二元體制、反抗厭女懲戒網絡?這本書就是要論述這些努力翻轉的足跡,研究個體在拉攏與懲戒之間的自我琢磨,如何在情感與關係中不斷進行主體建構,因此得以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為了告別厭女,為了開拓改變的路徑,本書試圖揭露厭女網絡的單一結構,如何嚇阻、幽禁、挫傷與排除弱者(上篇),並指出在厭女網絡處境中的兩難困境,挖掘受害者的內在自我、失落綑綁、雙重束縛與愛厭情結(中篇),最終更探索各種可能的多元協商路徑,包括發聲、行動、連結與對話,試圖阻斷厭女網絡的運作(下篇)。〔…〕
辨識厭女:拉攏與懲戒的兩手策略
厭女,是否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答案是否定的。厭女並非所有男性的普遍特質,甚至,人們往往從反面認識厭女,例如,當一位男性被褒獎並不厭女時,厭女才似乎有可能被看見。厭女,遠比表面所呈現的更細緻、更幽微、更複雜。
曼內認為厭女不僅僅是一種憎厭的心理狀態,而是系統性現象背後的倫理邏輯。厭女的心理狀態就是因為對方是女人,社會不由自主貶抑她、覺得她是弱者、認為她就是不好──曼內稱之為天真(naive)的厭女概念。實際上,厭女的心理狀態,經過操作,構成了整體政治與社會結構。曼內將厭女的政治分配的社會功能,視為父權秩序的警察執法。她的貢獻在於,提出區別於性別歧視(sexism)的厭女概念,性別歧視比較接近意識形態,其功能在於正當化與理性化父權的社會秩序;而厭女則比較是維護此社會秩序的強制力,其功能為懲戒失格女人。
兩手策略就是厭女網絡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分而治之手法。這種區分源自於道德上的男女二分體制,也就是厭女邏輯中的「道德與社會勞動性別經濟」(gendered economy of moral and social labor)──女性提供順從、良善、關注、崇拜,而男性獲取榮譽、尊重、資源、權力。在此種提供者/獲取者動態(giver/taker dynamic)的邏輯下,男女分別承載各自的社會期待、分別扮演分化的社會角色,分別遵守不同的社會規範。厭女成為系統的理由就是,這一套合格/不合格的道德透過強制力,強化了女性的被宰制,鞏固了男性霸權。
如果反過來指責此種兩手策略,厭女者會回覆,人的喜好或厭惡的情緒,出於自然情感,這是無法被強迫,也不可以用外力改變的。以下就是合理化憎厭情緒的說法:
我不喜歡吃甜食,就算端到我桌上我也不會吃。但我本身並沒有歧視甜食,而甜食也並沒有錯,所以在點菜時開宗明義就說了,我不吃甜食,難道錯了嗎?……我何德何能改變你的本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我想也是我對交友和平的最大讓步了吧?
然而,厭女不只是個人喜好而已,而是將部分女人切割為「比較不好的女人」的社會網絡,厭女網絡靠著拉攏「好」女人,同時懲戒「壞」女人的兩手策略,取得權力。凡是女人的行為不符合規範,她的「失敗」、「逃避」或「拒絕」都被賦予道德責難,或者輕忽,或者無情,或者背叛,都是失格女人。那些沒有被懲戒的女人,即可暗自欣喜,慶幸自己站在較佳的道德位置,比下其他人。這一切,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者因為被拉攏而得意,都鞏固了道德規範,以及設定道德規範的父權體制。就像是胡蘿蔔與棒子:「溫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厭女的兩手策略,並非個人「有意識」的行為,不只是上野千鶴子或曼內所談的分而治之,還包括內外並進,尤其建構女性自我內在的機制──女性自我厭惡與自我客體化──而服膺於父權社會角色,在關係中產生既拉攏又懲戒的效果。此種兩手策略通常潛藏在文化慣習,鑲嵌於女人與男人內在的自我認同,甚至滲透至兩性互相吸引的通則之中,形成文化建構。女性的自我客體化表現為自尊低落、身體羞恥感、對外表感到焦慮等脫離現實的社會規範。這反映在權勢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在受到貶抑或責罰的同時,還可能渴望讚賞、回饋,甚至自以為的成長。
拉攏與懲戒有一種特殊的合作方式,產生互相加乘的效果。控制者會訴諸受控制者的心理恐懼、擔憂與孤單,使得控制者可以扮演保護者的角色,反之,受控制者則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因為之前的拉攏,厭女者反而強化其強勢者的地位,使得懲戒成為自然且無法抵抗;另外一面,之前受過懲戒的弱勢者心理上害怕,讓厭女者反而變成弱勢者的渴望、甚至生存動力,期待得到讚賞。拉攏與懲戒二者互相加乘,構成一個讓人驚訝的結果──被懲戒者反而會渴望對方,因而努力改變自己,被懲戒者為了得到讚賞,可能會放棄自我,甚至更迎合對方。〔…〕
打破愛女/厭女: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
許多人因為現實中女人的強勢或積極主動,懷疑女性主義早已沒有必要性,轉而同情部分男人,看見男人依舊受困於必須陽剛的社會角色。這是對女性主義的偏狹看法,事實上,女性主義並非只是發起一場讓女性取得權力的運動,女性主義的願景是打破社會權力結構,反對有權力的人欺負沒有權力的人。
為了要突破性別二元體制道德懲戒的厭女網絡,女性主義論述必然要進入情感與關係之中。亞當.朱克思(Adam Jukes)在《為何男人憎恨女人》(Why Men Hate Women)這本書中研究暴力男性(家暴者、性侵者等),以心理分析的視角討論男性的欲求──支配女性、控制女性──背後就是對女性的憎惡與恐懼。他以臨床精神分析的許多案例證明,憎女具有普遍性,在不同人身上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本質的不同。這本書僅僅研究男人,並沒有討論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對立的社會建構,也沒有涉及男女性別特質並非固定不變的討論,女性也可能陽剛,男性也可能陰柔,雙方皆受困於二元對立的結構。〔…〕
或許,拒絕陰柔的下一步應該不是陽剛,陽剛的解決方案也不應該是陰柔。真正的關鍵應該是,面對生命中曾經重要的人,有沒有協商的可能。
我想起來協商是怎麼一回事。協商是在對立的視角使勁強化自己的力量,以氣勢先把對方壓下去,然後就有機會彰顯自己,讓自己被聽見。氣勢的取得很重要,或者眼觀四面,看看對方最在意的自我形象,然後以上位姿態評價對方,讓她嚇到,讓她自責,讓她退讓。協商也可以訴之以情,強調為對方著想的愛,如果自己有錯,就是愛得太深,太急,所以野蠻。〔…〕
要到很久以後我才想起,真正的協商原來不以氣勢為解方。那些日子當我們面對彼此而有著突來的困惑時,並不曉得變得陽剛或盡量陰柔都不能解決問題。我以為自己正一點一點踏上能動主體的康莊大道,卻不知陽剛之氣只能協助我拒斥與壓制美好生命,陽剛只是給我自大的鴉片,蒙蔽了我面前隱晦的種種。而又是在更久以後我明白,那些捉摸不定的模糊感,原來是易感、易受傷的脆弱性為我張開的解方。
女性主義反對陽剛與陰柔的對立,反對前者比後者優越所衍生的不平等。瑞溫.康諾(Raewyn W. Connell)在提出霸權陽剛氣質理論(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ory)時,雖然強調男性內部因為種族、階級、性傾向的不同,並非每個男性都具有同等的競爭、攻擊、堅毅特質,但是基本上她還是認為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具有較優勢的地位。安娜.亞若史密斯(Anna Arrowsmith)在研究厭女時,修正了康諾的說法,她研究兩性交往的案例,女性已經不是永遠處於弱勢,因為種族、階級或者性傾向等因素,女性可能會取得陽剛的位置,但是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仍然是困擾的主軸,只是男性面對女性的權力,衍生更多厭女的情緒與懲戒行動。
告別厭女,不只是破除好女人/壞女人或者男/女的邏輯,還要打破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答案不在於超越,而是在其中,在巴特勒所稱的「一個人的自陳」(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中不斷提問與顯示自身,作為一種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的過程。在打破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最重要的在於「為什麼是我」的提問,這個提問幫助我們理解,臣服與自由之間主體建構的困境,也強調了重建倫理關係的努力,這樣的提問引導出,個體踏出每一步,都是謙卑地回應過去被拒斥的、被排除的、被壓制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