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 2025年
- 258期
- 259
- 2月
- 471410268964801
- 人文文學
- 印刻文学生活志 (3月号/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5月號/2022 (第22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3月號/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5第25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4)(第25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0)(第204期)
- 台灣
- 封面標題:追憶、整理,與告別
- 張愛玲
- 張鐵志
- 文學雜誌
- 海外
- 瘂弦
- 第204期
- 繁體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華文
- 連明偉
- 那天,下着微雨
- 那天,下著微雨
- 鍾文音
- 雜誌
- 零雨
- 8月號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 5月號/2022 (第225期)
平常價 $21.00 張鐵志最新作品《未來還沒被書寫》,延續他的音樂書寫路徑,進一步追問,搖滾樂的精神及其延伸,那關乎每個個人對於未來的選擇,有沒有勇氣逸出常軌,突破僵化的框架,創造更多的可能?
而這次他聚焦搖滾樂傳奇,記錄那些啟蒙者、衝撞者、挑戰者們,書寫他們如何與苦悶的時代對抗,如何不跟隨主流路線,堅持自己的理念,勇於冒險,創造獨特而永恆的經典,成為明日的聲音。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們的生存姿態替後來的人展示了,不被現有規則束縛,嶄新的觀看方式。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 (1月號/2025/第257期)
平常價 $22.00本期發表連明偉最新小說;並與朱和之對談,關於那離不開的遠方,與回不去的家鄉;還有詹閔旭、陳栢青、黃資婷的讀後讚聲;以及小說家漫步,特寫那些鄰近生活,並且滋生出小說的地景,要如何在時移的變遷中,一次次為心懷的鄉土,用反覆的觀看去釐清,此中的確鑿。
編者的話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我總覺得,連明偉平常沒事時,就是自己一人,或者牽著小狗,在居住的小鎮四處漫遊。也許是因為我對當地環境不熟,想到那畫面總有一種奇異的末日感,彷彿是一處時間的墟地。雖然是小地方,但人口也相對稀少而處處寬敞,因為寬敞,大部分的聲響就特別鬧耳而顯得環境本身的寧靜。還有破碎,年齡斷層的稚子與老人,固定不變的生活作息,親暱卻又疏遠的黏著人際關係。還有一塊塊或休或耕的田地,小路不時鋪開一串農機沾泥的胎痕,曬在晨昏的濃淡陽光之中……。漫想中,直到我對那個遠方的想像,開始出現自己南部鄉下家裡旁邊那間媽祖廟,我才發現原來剛剛的那些想像,其實不是哪個未知的遠方,而是我自己好一陣子沒回去的,那安靜的小村子。
我看著那一張張被山和樹簇擁著的鐵道上,穿行著各種不同外型的火車,明亮潔白的流線型車頭,機械粗重感明顯的舊式車型,好像穿著制服般安分行進的新式區間,被歲月和風沙侵蝕刮花了車身的慢車,(當然還有那些更多的花)就好像可以聽見列車行進時的轟隆聲,心思被帶到更遠。我在想,這些看起來被凝滯的時間裡,移動一直進行中吧,不論是照片,抑或是存在記憶中的印記,終會被某些觸動喚起體感,此時不論身在何方,總會朝著心裡掛念的方向前往。
一年之末銜接一年之初,我想到小說家來訊裡的「滿滿」和「更多」,這兩個我平常很少會用的詞,這時覺得很可愛,像是一種對世界的熱誠與期待。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 (3月號/2025/第259期)
平常價 $22.00封面人物:零雨
封面標題:那天,下著微雨
在詩句開始之前,先聽見了自然的旋律,零雨,果真陪我們淋了一陣雨,讓水落下,讓心靜下,想念與永恆迴盪著,文字隨心思浮現。在深情的《女兒》之後,她拈來詩與隨筆,充滿音聲的靜謐,見生活的表象下,暗藏的顏色,宇宙的絲線。
那天,台北的天空微雨濛濛,零雨用她沉靜且溫和的語調緩緩訴說著,詩與世界的關係,光影與時空的映照。彷彿所有浮散在城市巷弄裡的躁擾,也被雨洗過了一遍。
編者的話
執行主編 蔡俊傑
回想起最一開始,應該是每天早晨出門,騎著車在路上,短暫停紅燈的時候。在每日路線習慣的停頓間格,那燈號倒數的秒數不知何時開始,已然成為一種體感的慣習,就像感受著呼吸的深淺般,不用看著碼表時間的計時,就大略知道自己一口氣可以憋著多久。總之,大概就是一種自己知道的時間感,那些流動被停留在不同路口,短暫的九十秒、七十秒、或者六十秒,都成了另一層隔出來的時空。而眼前那些走過的身影,以及行駛而過的快慢車身,就像是另一種事不關己的展示,那些人們的穿著,衣服的顏色,鞋子的新舊,頭髮造型,還有結束等待而展開的表情,行走的手勢和步伐的躁緩,都成為一種被這個城市,或者說,被生活周遭侵擾的凌亂。
但有時候,我們一點都不需要這些,關於他人有意與無意所展示的,那些關於自己(以及自己渴望)之外的一切。而我想說的是,後來,在那停緩的片刻,不知從哪天開始,我會習慣抬起頭看看天空。就好像從那樣把視線拔高,循著那無垠天際漫開,覺察到自身的微渺,藉此可以取巧地想像,獲取一種俯瞰的視角。那些包含自己在內,極眼力所及,這些那些,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生活,被一個個人行進的方向,前往的目的,從那些視野中接續跳轉著,那些看似無關的,其實都被銜接上了,趨向一種像是被逼迫著的,熱絡的活氣給壟罩。以為生活是一套系統,以為人是各自精密的組件,而日常是,有效期限的保固倒數。
總覺得天空是最純粹的,所有的現象和變化,都是因應當下天候的諸多客觀因素而表現,而那些呈現的種種,也一點都不在乎是否被注視觀察著。但也因為那些純粹與幻變,也成了一種牽引著主觀投射,或者說,映襯著,俯成了一面個人自我情緒和心情的鏡子。儘管任性,卻也同時讓人期待,那些雲影的流襯與交疊,白與白的相互渲染,捲成漸灰,偶爾有被輕薄覆蓋的日光,像暗啞的枝脈冒出了新芽。而那些讓人嚮往的好天,那一幕幕深淺攜帶若干明暗亮度的藍,昨天的藍和今天的藍,記憶中想起的,那與之若干差異的藍。有時覺得天空像海那樣,只是波次更替的不是潮浪聲,而是浸潤的色染和冒湧的雲沫。
之後,依靠著時間倒數的直覺,把眼神放低,找到那在馬路上懸空倒數計時的紅色數字規律地減少,直到歸零。那些因為停頓而被延緩地間段被打斷,時間繼續流動,彷彿從來都是如此,生活的躁鬧繼續沿著身體慣性的縫隙滲溢進自己的內裡。
對了,我想起來了,就是有意識地抬頭找天空,是從晴朗的天開始,風吹送過來幾點雨滴,遠邊開始湧出層疊的雲影,空氣中瀰漫著些微的雨氣。那時未及多想,身旁的人車開始躁動,緩緩起步,油門聲像小火般逐漸增溫,但我卻仍然對遠天含壓過來的雲影,在意的不得了。
後來,收到零雨的稿子,十二首詩,以及難得發表的十二則隨筆,一開始看著這些標題,就像是坐落各處的座標,橫豎聚焦互為經緯──大樓、瀑布,下午茶,公園小角落,今日新聞,鏡子,消失,最美好的一段,車聲,那花園,房間素描,散步。以及鳥聲,果實,黑,雲,天空,怪鳥,青蛙開始叫,二月時候,青蛙叫,宇宙之絲,提醒,向樹致敬──讀著這些字句,懷想著那一本本成冊的詩集,以及那些仍被詩人藏放的,漫長積累中,攏絡時間的字,一字字撐開的,都好像是在那些停緩的片刻裡,只有自己找到的那片天空。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5)(第258期)
平常價 $22.00封面故事
鍾文音的書寫是追憶,也是對自我情感的梳理與昇華,她的文字如同一次次漫長而慎重的儀式,帶領讀者見證掙扎與坦然,勾勒出告別的重量如何在心靈深處留下痕跡。而最私我的告白,也是生命必經的共感:究竟要如何與過去、與所愛之人,甚至與自己道別?小說家始終用虛幻又真切的書寫回應著。
鍾文音著力於長篇創作,既完成刻劃台灣百年變遷的「台灣島嶼三部曲」,近年著重書寫陪伴母親歲月,而訴諸送別的祝福之書,更成為小說家的預示巫言。而現實與虛構繼續交織互涉,以為結束的小說,卻暗藏了另一個預言的開端。
本期,鍾文音發表最新小說《私輓歌》,並與楊照對談「寫小說就是我的乘願再來」,以及郭強生、蔣亞妮、崔舜華的深刻回響,探討創作與生命交織的真實樣貌,以及支撐小說家內心的,最強悍的我執。
時間的歌行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新年迎著新年走,向著新,其實更多是收攏著舊,時間的河道流水潺潺,而我們在諸多的人與事的接續過渡中尋求平穩,一步步把生活銜接下去。
儘管如此,有時候仍會無來由地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焦慮,那種焦慮會讓自己逐漸失去耐性,特別是關於自己內心的部分。好像有一種缺漏不安淹漫開來,這時會開始檢查確認那些平時做的順手的事情,把日常的重複截斷,按下暫停鍵,從某一處可疑的地方開始慢速格放。甚至有時候會更神經質的,重新質疑自我,是不是什麼地方沒做好?是不是哪件事應該如何?或者可以有更好的決定?想著那些與外在的連結,那些周遭的人事物,相對映著自己。也許,那種突然出現的,從心的深海裡突然浮冒出一陣上升的氣泡般,躁動不耐卻又無處搔癢的焦慮。就好像之前深吸的一口氣快要被吐盡了,而呈現的一種內心缺氧的狀態,每當意識到我們居然可以在這樣缺氧的狀態下,繼續生存下去,總會感到驚訝。
那深海的氣泡是怎麼產生的?我總想著人世間存在許多隙縫,那些隙縫在平時會被穩定的日常或狀態給弭平,或者縫補、遮掩。但總會有那些時候,因為各種不可測不可控的原因,那些隙縫被拉扯開了,露出某一種,大多數人不願面對不想接觸的內裡。或者說,在表面另一邊的,真實的世界景況。
常常事情越多越雜亂的時候,我都會想著,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內心繼續保有安穩?而那些莫名浮現的焦慮,釋放的也不僅僅是不耐,還有對於缺漏的疑慮不安,但有時就是這樣,有漏才會有變化的餘裕和可能,因為擔心缺失,所以會顧念著謹慎周全,但也可能會因為別處的溢出,所以會有所得。
再回到表面的這一邊。那個容易被日常瑣碎困滯拉扯的現實,如果最一開始便知道,創作得要付出的勞心勞力,是否仍會選擇這條路走下去?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永遠都有選擇的餘地,但對有些人而言,從來都不是選擇與否,而是意會到的同時,也只能(匆忙且狼狽地)讓自己站穩,走好每一次踏出的腳步。已經在路上了,看得是眼前的風景,選不選都只是路上聽聞的聲響。有時候就是這樣,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遇到了,能怎麼做,才是對自己能說得過去的,更好的交代?這無關乎意願,只取決於當下的決定。
新春的二月,也迎來鍾文音。我對小說家有個印象,就是她總是在旅行流浪著,她用攝影和繪畫的觀看映現自己的身影,並且透過文字把所見所歷書寫在自己生命中。對她來說前往與抵達、尋覓與失去,是軸心,也是動能。直到疊加在小說家身上的歲月漸厚,對於單薄己身的自我放逐,像風像水般流過許多地方,走過那些人間。而後,旅者倦行,已經看過更多的風景,遂決定,把自己留給時間,或者也可以說,把時間留給自己。
此後,融時間為歌,循人情而行。
小說家即通靈者,創造有時就是時間的交換,還原某些已然不存的物事,重新再現,新舊交織,有時候,即便是對著那些遠去的人,仍可以循著文字為路誌,從虛實的隙縫將他們,將時間喚回。
祝大家新年快樂。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