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0)(第204期)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0)(第204期)

平常價 $22.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張愛玲生於一九二○年上海,直到一九九五年於美國家中離世,歷經繁華然後落盡,她的名字已成為一種符號和現象,甚至在過世之後,仍蔓延出一系列的文學系譜。

  二○二○年確實是一個特殊的節點,這一波讓全世界暫停運作的疫情抽空了時間,讓人們停在原處觀望,重新凝視自身。今年也恰逢張愛玲逝世二十五周年,一百歲的誕辰,人們對於整數都會感到慶賀,也確實值得紀念,彷彿我們已經完成了些什麼,或是走過了某個階段。從張愛玲開始發表她的作品到現在,她筆下的男女情愛、人情世故,即便人舊了,心也總藏個活的念想。

  本次特別製作張愛玲專輯,是慶賀百歲誕辰,也是身為讀者的回望,有楊照綜論爬梳張愛玲的文學定位和寫作脈絡;簡媜以女性角度共情,還她「肉體凡胎」;周芬伶析論最後的散文〈愛憎表〉;魏可風以小說回溯張愛玲一生,又另以病症視角切入,理出她飽受病痛摧折的疾病年表;吳邦謀則揭露最新發現的張愛玲譯本及筆名;還有葉天倫、林妏霜、徐禎苓、張馨潔、楊婕、祁立峰、陳濟舟等人,各自表白他們的張愛玲印象。
-
【編輯室報告】

張愛玲時間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我們總會追念著似水年華,不免耽黏著過往,期望藉由時間的發酵去萃取更多存留下來的記憶,並且期待某些物事可以恆在。但記憶的本質似乎是剝落,有一個說法是,要重覆記起三次以上,才是真正記得,而更令人在意的是,在那個「真正」降臨之前,得要先面對三次(甚至更多)的遺忘。遺忘多可怕,任何的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更別說要持續著重塑和再造,從外面所回饋的印象,重新定位,修正,找回最當初的一瞬。

  在時間的長河中,關於一位作家的存在,也唯有作品可以證明。在那些隨著心血滴出來的字句,在反覆的閱讀中都經歷了不同的考驗,而我們總可以循著所有被留下來的作品,讓文字如同琥珀般封存起某個特定的物事,人的形影話語,衣著和心眼,還有時間本身,甚至是整個時代的氛圍,就彷彿被包裹在某一段具體的積木或拼圖中,被那巨大不可測的兩根手指,掐捏起來,挪移到另一處安放著。

  掐捏,正是張愛玲的強項。人性的推挪突陷精微顫細,踩進窟窿裡,總還是保留著氣力,腰腿撐立著,碾著大小心結如履平地。透過她的文字,直接映烙人們平時壓抑在心底的情感,把那些不好說、不知道該怎麼說的話語,真真切切的拓記起來。她俐落卻不若刀刀切在關節上那樣乾脆,反倒是像一位經驗老道的按摩師傅,隨手一捏按,便指在了身上最痠疼的穴點上,那股痠麻直往骨子裡鑽,令人難受,卻又好像從最裡層宣洩了些什麼,難受卻又感到鬆解,羞恥卻又覺得痛快,曖昧不明的糾結糾葛。

  打從張愛玲出現,並且作品很快地風行、甚至風靡(瘋迷)之後,彷彿人和人之間多出了一層「張愛玲時間」,人們好像找到一種方式去估量人與人之間的曖昧距離,還有心與心之間的計較斤兩。而所有的人際情愛關係,各自冷暖溫涼沁濕浸透,非得徹徹底底感受,是蒼涼或頹敗,自己跳進去才算數。

  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她永遠可以是新的,是無止盡追尋的原型。而今,在張愛玲百年誕辰的二○二○年,我們繼續跟著她的腳步穿越了荒涼,也窺探了繁華,在毀壞中硬拔地撐起骨架,即便周遭不論是人事或物事皆已頹圮,她的形影仍然襯著那襲華麗的長袍,一步步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