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ko Kuninoi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Arthur Schopenhaur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harles Bukowski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Doris Lessing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onely Pass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lcolm Gladwell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Desmarquet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rmal peopl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lly rooney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iaoouba Prophecy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くにのいあいこ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瑟
- 亞瑟·叔本華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間失格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子倩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卓惠娟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卵山玉子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叔本華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台灣角川出版社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國卿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嘴臉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牌出版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宰治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孤獨通行證
- 孫松榮
- 孫梓評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宇宙密碼
- 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冰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尖叫連線
- 尖端出版社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崎富榮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嘉怡、Samuel Chong
- 張國強
- 張寧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徐冬妲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德國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心裡勵志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1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3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4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心
- 文青之死
- 斑馬線文庫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訓篇
- 旅者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珍珍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你陪伴的日子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佳霖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李靜宜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冠廷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橡樹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常人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每天都在膨脹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海奧華預言
- 海奧華預言:第九級星球的九日旅程‧奇幻不思議的真實見聞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無印良品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犬日無休
- 犬日無休2
- 犬日無休2: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犬日無休:有你陪伴的日子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子設計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班,無處安放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男身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歇•戴斯馬克特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職場冷暴力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莎莉‧魯尼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曉虹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都是你教的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鄭雅云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人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鐘怡雯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克華
- 陳冠中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陽光失了玻璃窗
-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之玉川情死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非書類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鯨向海
- 鳥嘴人
- 鴻鴻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日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陽逸史
【預購】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1984-2020)◎陳克華
平常價 $25.00【預購】2019臺灣詩選◎孫梓評編
平常價 $25.00《臺灣詩選》三十餘年,每年一冊都是一年份時間中的切片,二魚文化蒙各方提攜不棄,2019年也是豐收年,由主編孫梓評不分流通媒介,為讀者選出各色各異、飽含生命景色流光的詩作。
以詩人出生年層分章節,覽盡經歷不同時代環境、年歲形成獨有的觀看,如何將2019年風土雨水,結成纍纍果實:帶著集體潛意識的虛擬口感、各自果核內隱密的紋脈、脆爽間夾雜甜與苦澀的意識淌流、充滿家鄉情懷的當地特產,滿足最不知饜膩,採摘的詩文的手。
孫梓評
1976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
如果臺灣是形容詞 《2019臺灣詩選》編選筆記
孫梓評
一
原以為,會編出一本薄薄的年度詩選。
捫心自問,我不是一個好相處的讀者,略窄的胃口使我讀詩時如同尋求食物般直覺,許多菜色不在我的餐盤上,一如許多詩集不在我的書架上。多年來我始終羨慕對詩有好胃口的鯨向海(1976-),他偏愛詩獨有的形式、相較其他文類更顯輕盈的特性,生活再窘迫,也不至於容不下一首詩。但我,當讀到能以高密度文字摺疊詩意與思想的小說,轉身面對某些訊息量偏低的詩,總有訥訥之感;同時,不知為何,相較於一首寫壞的詩,一篇寫壞的散文,更容易得到我的原諒。
基於這份自知之明,副刊審稿,我常提醒自己:主觀固然難以避免,但盡可能把「我」縮至固定規格,像奇異果包裝廠依果實尺寸進行裝箱的作業員,那條運送果實的履帶從很遠的地方開始轉動,我的工作,是依照既有的尺寸規格,讓(不必然合我口味的)果實能藉由各種銷售管道(紙本,電子報,臉書),去到消費者(讀者)面前。
編年度詩選,角色似乎略有不同。
關鍵字是「2019年」、「臺灣」、「詩」、「選」。時空限定,文類限定,編者限定。我從一個名為「2019年」的冷藏庫,挑出自覺口味宜(忤)人的預冷果物,再依照內心期盼的裝潢,成為一間果物選品店。
二
不是因為擔心品項太少,客人繞了一圈空手而歸,才迎進比預期更多的貨。
我在圖書館,捧著被裝訂成每月一輯的報紙至空桌,時間在翻閱的指尖遭遇貶值卻又凝重,一邊懷念曾有許多副刊的年代,一邊檢驗碩果僅存的副刊負載怎樣的功能:仍企圖與時代對話嗎?副刊編輯關心什麼?詩歌寫作者在意什麼?或在期刊室,借來散裝於開架的文學雜誌與詩刊,逐一重溫2019年大大小小的題目。每每,圖書館關門後,走在明暗曲折的長巷,心中有飽滿有徬徨。
網路時代,有些工作可以在家裡打開老筆電進行。我上網閱讀發表詩且包含朗讀的網路副刊,臉書上張貼(而非創作)詩、評論詩的專頁,搜尋得到的地方文學獎與學生文學獎得獎作。考量到有些作者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因此,我也羅列一份2019年詩集出版清單,讀後選擇所要的。
當名單更添長更豐富,我腦中的星圖漸次明晰——決定以出生年由近至遠來成為這冊詩選的結構。一直覺得,出生年僅四個數字,卻比文字建構的作者介紹更有效、簡便錨定出一名寫作者的座標。1990世代寫詩及其繼承的詩觀,和1930世代未必不同;然1940世代所歷,與1980世代的人生風景勢必有異。標示出生年,也便利讀者理解寫作者此刻來到生命中哪個階段,關心什麼主題,如何表現。即使同世代的寫作者,也可能因其風格與教養,得到各自表情。
近廿年前課堂上,我的老師羅智成(1955-)笑稱臺灣現代詩人乃「三代同堂」,那時孤獨國猶未傾圮,石室還沒真的死亡,敲打樂仍有回聲,用腳思想的人慢慢走……如今,連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都不在了。
所幸,詩創作的隊伍仍這樣浩蕩。目錄所列,必然因為各種因素愧有遺漏,但若做為(不完整的)指南,由此出發,一窺持續湧動生命的臺灣現代詩創作者,應該也是可以的吧。
三
不一定將作品發表而直接出版,比如夏宇(1956-)。2016年夏宇發行《第一人稱》,詩是拍壞的好照片,結合台原偶戲團演出、舉辦新書發表會,並有影像展暨裝置作品《慢速奔馳》——或許可以說,「詩人夏宇」一次次證明她是臺灣當代最重要的「詩行動」(更何況,她還滲透流行音樂,寫了這隻那隻斑馬……)。2019年夏宇出版《羅曼史作為頓悟》,一如只印了七張明信片當成新書發表會般低調,此書也不費心裝幀,僅一百磅單光牛皮印刷,線裝,透明賽璐璐片裹住純白封面上的紅手套究竟是毛料(約會用?)還是塑料(家事用?)未有定論,但內裡規矩印刷的細明體,確實有要我們好好讀詩的用意。
怎樣的詩呢,一前一後兩首長作,前者首刊於搭配即興音樂的柏林念誦,後者發表於裝置藝術的臺北跑馬燈,夏宇邀請我們隨時參與,任意中斷,語言像夜空煙火,那一發光就煙散的語言,是邊界的語言,介於中文和翻譯之間,詩和非詩之間,敘述和反敘述之間,彷彿更形隨意的結構,卻總允許不只一個劇場:資本主義社會人間關係。透過對話時有他人加入,性別處境及其遭遇,還有,永恆滾動於各處的「我」,「是那許多不對稱的人完成了我現在的樣子」。
特別喜歡書中一首〈變成湖〉,討論看似最普通的話語如何使生活(廢棄)的水面變為營養豐富,願能收錄。可惜執行編輯筱筠收到歉意的回信,夏宇覺得〈變成湖〉「沒有寫好,一直在等它變化」。
謝謝夏宇。
四
流行音樂是我輩日常澆灌。音樂載體日新月異,大眾成為分眾,芭樂而至饒舌,音樂總是在的吧。回想起來,流行歌詞的營養和詩的營養往往雙效合一。是流行歌讓十二歲的我知道,有人每天打掃身體裡面心的房間,雲的移動是因為騷動,聲音可以是紫色的。如果《2019臺灣詩選》收錄一首歌詞,我想會是陳珊妮和呂士軒共同創作的〈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甚至,徐研培手指撥動吉他,那極美的線條也想收錄。
我不確定活著還得點播幾次陳黎〈秋歌〉:「當親愛的神用突然的死/測驗我們對這世界的忠貞」,而陳珊妮溫柔點破「原來生活不過是停下來就傾倒的單車」。所以,有不告而別的人,有逆向走來的七百萬人,有結伴同行的兩百萬人,有施暴的人,有抗爭的人——「總有天我會打破那扇窗戶的」。
第一次的副歌只有三句:「我要成為~小王子的那朵玫瑰/我要成為~風之谷的一段配樂/我要成為~當年的我的志願」。成為小王子的玫瑰是多麼無聊的事,然確實有種心願是只在愛人目光中感覺特別,不必承受他人視線落差?成為配樂是多麼遐想的事,在後文明時代,要身為戰鬥的配樂還是安魂的配樂才算得其所哉?成為當年的志願是多麼感傷的事,恐怕九成的人(包括我),站立於現在的陰影,都已遺忘當時的月亮?
五
陳珊妮說,「所有配不上這個時代的普通人,都在創造新的時代。」
就像,一場賽事,有夠好的作品,夠好的評審卻沒出現。
六
就像,2019年下半,許多日子,我賴在網路,關注香港抗爭運動報導或直播。不是其他地方苦難不值一提,但當新疆再教育營已被披露的洗腦、暴力、性侵,被中國政府移植到長期處於國際關注下的香港;當原屬於住民或觀光客的街頭,烽煙燃起,恣意催淚,無故拘捕年輕孩子;當高樓墜人,海現浮屍,訴求遊行未獲回應,侯俊明版畫《盧亭》竟成預言……愈來愈多紀念日了,日子坑坑巴巴,抗爭始終未歇。
原希望詩選中有一特輯,獻給這個「無大台」,充滿動能與創意,為了自由,在所不惜的抗爭行動。當然還因為,臺港之間千絲萬縷,香港命運,緊緊牽繫著臺灣。2019年末,當我終於可以到抵香港,恰好逢上低谷中相對寧馨的日子,人們視若無物經過地鐵裡駐守的武裝港警,走過傷口般包紮的港鐵出口,踏過斑馬線塗鴉「香港人反抗!」,來到港島,港府很快已派人將一大片一大片標語塗白(那一秒忽然明白為何恐怖是白色的);然而情侶牽手等候巴士的站牌上,有人寫:「生活如常?」貘記洗手間窗格,仍貼著兩行字:「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來到2020年,世界淪陷於一疫,香港抗爭運動屆滿週年,中國強推港版國安法,遊行一再不獲批准,港人各種努力不懈,企圖發聲——詩選中,從李玥,至楊佳嫻,韓麗珠,廖偉棠,鴻鴻,都以詩作對抗爭運動有程度不一的反思與回應。嵌在由近至遠的日子裡,像時間翻頁時總會遇上的紀念日吧。
七
《2019臺灣詩選》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臺灣」。
臺灣是什麼?一座島?一個國家?一些族群?幾種語言?臺灣能否是形容詞?如果臺灣是形容詞,假使有人說:「刻意採用這個形式,會顯得沒那麼臺灣」、「一個再小的題目,也可能寫得非常臺灣」、「詩中所有比喻系統,都貼切、準確,而且臺灣」,他們所說,會是什麼?
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國家——時間長度僅次於敘利亞,曾歷經三十八年戒嚴的臺灣,來到這一步,象徵的不僅是性別平權,更是人權價值的確立。在香港抗爭運動中,露出獰牙的專制威權,使我們更加知覺,看似日常普通的一切,可以轉眼被誰收回。我的香港朋友E在無印良品店舖試筆簿拍下一張照片,原被用來測試筆墨的筆記本,彷彿成了繪馬,或是許願池,上面各種顏色的字是:「香港加油!」、「fight for freedom」、「Be Water」、「想去Taiwan旅行啊」……
臺灣一年四季盛產果物,在《2019臺灣詩選》這間選品店裡,希望這些口味宜(忤)人的果物,吃起來都很臺灣。
【預購】任性無為◎追奇
平常價 $26.00睽違三年
追奇第三部詩集——《任性無為》
從恣意妄為 到 任性無為
從逐浪而奔 到 靜觀而安
墜落後斬獲新生,引領自我審視苦痛之意義
遂發現是 全新的世界
100首詩作
收錄私密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書寫
攸關自身與他人,他人與社會
太過幸福的
教人瘋癲的
或醜陋,或拷問,或縱情放蕩
走過看似一事無成的時光
此刻再望,皆是滿載豐盈
追奇
摩羯座O型,高雄人。畢業於高雄女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寫字是為了拯救自己,或者更幸運地,也拯救他人;雖然到最後,可能誰都拯救不了。
另著有《這裡沒有光》、《結痂》。
Facebook 粉絲頁:www.facebook.com/drechi718
Instagram:drechi718
【預購】迴路詩集◎林理惠(繪者:曾筠恩、溫敏喻)
平常價 $28.00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解剖是什麼?
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所謂解剖就是把某個解體加以分割,切開。理惠用她的文字,把視為日常的一切加以分割解構再重新組裝。
犀利 / 赤裸裸地
這是她的風格
在人生的電子迴路上,成串的血肉,濕軟的膿瘍,
堆疊糾纏成五濁惡世之間的貪嗔癡與雜念,
林理惠用「解剖式詩」一刀刀畫下在衝突中所感受破壞喜悅,
看見在規律底下最血淋淋的模樣 。
林理惠
流行音樂製作人/詞曲創作人/爵士歌手/詩人
大學時期進入流行音樂圈開始音韻與韻腳的追逐之旅,
為南拳媽媽,豆花妹,弦子,等歌手創作歌詞,
於2012年發行火星熊全創作專輯,現任阿爾發音樂製作部主任。
時而在自己各種音樂類型的表演舞台上唱著蜿蜒的曲調,
現今仍然參不太透人生,遂以寫詩做為對這世界的問答。
理性都會中的感性嘲弄,音樂和弦間的游逸遁走。這是一台以女性為座標的節拍器,為生活撲上一塊塊肆無忌憚的粉彩。有如慾望粉身碎骨的一躍,唯有詩能成為作者自由靈魂的安全網。
詩人--鴻鴻
迴路詩集第一印象如同理惠給我的感覺:熱情的純粹!
理惠的詩,可以理直氣壯說色色的事情,卻不淫穢,反而趣緻;可以毫不避諱談黑暗的情緒,餘韻卻滿是陽光;描寫可愛的貓,細思後腦袋卻像被撓了一爪。
作家/爵士樂樂評人--黎時潮
一張看似舒服的床,當你倒下去之後,說什麼都已經來不及了。雨水、香氛、夜晚、黏液、黏液、鱗片、貓毛丿丿丿丿丿、貓毛、血、夢、皮膚、酒、牆、暖化、墜落、丿丿丿貓毛丿丿丿丿丿丿丿。詩人理惠的文字,呼應了「綿裏藏針」的特質,握得越緊,刺得越深。
作家/行動藝術家/噪音演奏家—黃大旺
角落裡仰角的俾倪眼色,臣服的從來不是這顆炙熱的心。
星火映畫音樂總監/作詞人/走音佬—蕭旭甫
情詩總是能窺見詩人內心私密情感的視界,儘管《迴路詩集》不全然是一本情詩集,很喜愛跟著詩人對她曾經懵懂、探索的異世界起伏,在一次次的自我支解、重組與自問中,我們總能安心知道,詩人那一塊最初的原石仍保存安置在某處。像一塊徐徐發光的礦石朝曾開鑿過她的過客閃爍。 私心推薦:暗物質的淒美,水墨的古典及隨著Firry Path一路俯拾可見的音樂文字。
作家/資深樂評人—胡子平
理惠的詩
屬於城市的 夜晚的 不羈的 狂想
理惠的音樂
屬於有機的 無預期的 實驗的 朝陽
它們最終 都在感情裏相遇
試圖製造最歡愉又寂寞的危險派對
也許你不一定是她的同路人
卻不免想經過一探生命的可能
那曾經斑斕的年輕歲月也許都成為必須
必須受傷 必須墜落 必須勇敢 必須撞牆
然後 詩不只是廻路 音樂不止是轉調
但 那又會是什麽呢
我期待 理惠繼續理惠.....
詞曲創作人/電台主持人/歌手/詩人 ——阮丹青
爛醉嘔吐的 爵士的 實驗的 濁水溪公社的 跳針的 狂笑的 爆炸的 嚎啕大哭的 羞澀的 乍聽甜美的 情色的理惠
像隻精靈 又像隻極度受寵的吉娃娃
乍看情慾 其實搞笑無俚頭級數頗高
像是吉田戰車的【傳染】一般,將自己平放,再來看待有趣的一切
也是種學習~
老鼠 : 20 ~ 65 千赫
蝙蝠 : 20 ~ 120 千赫
海豚 : 180 千赫
林理惠 : ∞
資深音樂製作人/吉他手/畫家/音樂創作人-------
四分衛虎神哥
【預購】自討苦吃的人◎李豪
平常價 $25.00「那時你尚未,於我有任何意義。
走過的街是街,風景是風景。
後來街是酸的,風景是潮濕的。
我變得好薄,像一張石蕊試紙,
輕輕一碰就變成自己也不認識的樣子。」──〈我們不再說話〉
詩人李豪二○一五年於PTT詩版以〈要不要來我家看貓咪〉一詩崛起,他以獨到的角度重新詮釋流行暗語,刻劃一代愛情的質地,是甘願為奴的等待。李豪擅長運用文字定格生活中的傷心時刻,以其樸拙真誠的詩意觸動了粉絲。有時重得讓眼淚流不下來,有時戲謔得令人悵然,偶爾在毫無預警下以一句詩文戳中你的痛處,讓人不由得緊緊揪起了心。
∥他的詩,為受傷的人,
∥種下一座可以盡情傷心的宇宙
我們之所以傷心,或許是因為曾以為自己足夠特別,擁抱足夠溫暖他人。
以為幸運遇見了相似的破碎靈魂,未來能一起抵達理想的遠方。
可是後來才發現,生命裡有些緣分,越是努力靠近,越是傷痕累累。
我們帶有各自的黑暗。所以李豪說──
「一個壞掉的人遇見另一個壞掉的人,一步一步地修好彼此的過程,是我謂之理想的愛。」
而這樣的愛,總是自討苦吃──
▍你給我權利看見月的陰暗面/並不是要我全力將你照亮/因我知道那些是從前有顆太陽/將你曬傷
▍兩個人才能取名為愛/而一個人就能決定離開/常常覺得自己是一片海/送愛人到更遠的岸
▍靜滯有時/是種絕望/寧願你在/換我一輩子/搖搖晃晃
▍我放下你/一切如釋重負/即使我始終身無長物
▍懂得了我、懂得了你/懂得了我曾遇見最好的你/而你不曾
▍我多希望你能遇見一個好人/告訴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每一個早晨醒來/都能忘記做過的美夢
這本詩集記錄李豪在感情關係與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的沉溺、失落、卑微、傷心,細細撿起失戀後的記憶碎片、思念時的暗潮洶湧、孤獨時的自我懷疑,不僅真誠保留生活中的細微經驗,也表現出自己面對多變的世界與人際關係,始終如一的溫柔姿態。
他的詩說的是自己的故事,我們卻都在他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想要世故又老是失敗的心。
──願你我的吃苦,終有一天成為意義。
名人推薦
夏維恩│《迷糊夢》作者
徐珮芬│詩人
溫如生│《聽說時光記得你》作者
楚影│詩人
──不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豪
1989,台北人。
曾任流行媒體編輯數年,寫字為生。
喜歡楊德昌
喜歡電台司令
喜歡卡夫卡和小王子
喜歡說故事的人
喜歡人們認真說故事的樣子
那是宇宙,宇宙正在回應我們。
Facebook: www.facebook.com/Goodhow23/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lh_storyteller/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吧?
我以為一個壞掉的人遇見另一個壞掉的人,一步一步地修好彼此的過程,那是我謂之理想的愛。不只是彼此尋找安慰,更是赤裸地攤開自己的缺口,因為我相信,那是只有同是壞掉的人才懂的。
後來我才知道,想要修好對方即使是為了他好,聽起來也都是自大的、偏執的,也許那些壞掉的部分曾經也是因此而來。甚至,有更多的時刻,就像是叔本華筆下的兩隻刺蝟,想要緊挨著對方取暖,越是努力維持一個親近的位置,就越是不得不刺傷彼此。明明是如此相像的人,卻無法在一起,也許不是害怕受傷,而是深怕自己不知不覺就傷害了對方,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保持距離。
我明白自己生而為一隻多刺的獸,年輕的時候並不懂得如何好好擁抱迎面而來的人,也不曉得如何和擦身而過的好好說再見,像是心底想著蓮花,手裡卻拿著利刃。後來,為了成為更好的人,用盡力氣打磨自己的稜角,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徒勞無功下精疲力竭,換來了遍體鱗傷的自己。
也許是因為在傷與被傷之間交換位置後,才更能站在對方的處境裡想,雖然不可能完全地設身處地,至少檢視的角度、包容的空間都變得寬廣了。明白同一個故事,在自己的文本裡是悲劇主角,但在另一個人的文本裡卻可能是壞人。
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洩》裡,張國榮所飾演的何寶榮總是喜歡在爭執過後告訴對方:「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吧?」而每一次,梁朝偉所飾演的黎耀輝也都會心軟。我時常在心裡惦記著這句話,假使真的能夠一切從頭來過,我們的今天是否就不會再擁著遺憾?
或許壞掉的人,不該再想著要把誰修好了,而是連腦袋中的那些黑色也好好地去愛吧。
這本詩集是我的第一本書,寫作的時間幅度很廣,因此語感會有所不同,同時也紀實了我在思想上的轉變,如上述所提到我對於人和人相處的看法。我很幸運,能夠有機會出版自己的詩,既不是華語文系出身,也沒有投過任何大型的文學獎,應該可以說是這個圈子的局外人。我不知道詩人該是什麼樣子,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被稱作詩人了,我沒有太大的野心要寫出怎樣的文字、要如何療癒(修好)他人,或者會有怎樣的評價。我自認自己的寫作是孤獨的、是私密的,雖然都寫情詩但並不都是情詩,雖然都稱愛人不一定都是愛人。我的詩有時僅是和自己的對話,有時則是作為一個被動的信息,給那些已經走遠的人們,因此字裡行間裡埋藏了許多暗號,無論後來時間過了多久,都希望總有一天能夠將自己真實的想法投遞給對方。
可能對多數人來說,我是個陌生的名字,也或許你曾經從其他地方聽過,又或者在你的印象中我已經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但如果可以的話,不如讓我們從頭來過吧?
這本書獻給愛過我的人、我愛過的人。
我們都是自討苦吃的人。
【預購】脆弱練習◎陳繁齊
平常價 $26.00陳繁齊第3本詩集《脆弱練習》
「他有戀人了/消息像一朵雲
飄到藍天中間/沒有下雨/沒有遮擋 ......」
彷彿原本晴朗的生活,忽然就被遠雷驚動了,才發現太過安逸的日子,心沒有裂縫,不會流血,卻也沒辦法讓誰住進。
我們的心總是在柔軟與防衛之間不斷往返,若受了傷,就反射地築起過度的武裝;但舉著武裝的同時,卻又渴求能遇見誰,讓自己卸下身上一片片的盔甲。而防備得久了,就漸漸忘記自己並不是一定要這麼負累地堅持、忘記如何拆解身上的重量。
忘記如何變得脆弱──意思是,忘記怎麼愛了。
《脆弱練習》是爬梳內心的漫長過程,用文字紀錄下一次次情感裡的疼痛、傷口、失望、索求......彷彿是一場龐大而無盡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裡,試著讓自己變得成熟、或真實、或精準、或合適。或者,僅僅是確認自己的平庸。
陳繁齊說:
「......也有些時候,我不完全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只知道我應該持續下去,那些動作,彷彿挾帶著些許的運氣──像是跳繩要連續過300下、畫直線的手要求沒有震顫。好像都告訴我,這次不行,就再試一次,總會有一些結果。」
因為沒有天分,所以關於愛或被愛,都還需要更努力一些。
「就是讓誰看過了心
後來才會覺得孤單」__〈單身II〉
「你閉起眼睛時
我的整個宇宙
都在作夢」__〈擁有〉
「你是否又哭了
我想成為小小的瓶子
為了接住你
不停打翻自己」__〈沒有關係〉
「你的天色暗了下來
我終於得以靠近
参與你的陰天」__〈烏雲〉
「昨日今日
把想問你的事
收回來的時候
又老了一些」__〈微不足道〉
「有願望的才是星星
有愛戀的才是眼睛」__〈存在〉
同感推薦
詩人‧林婉瑜
詩人‧作家 林達陽
圖文作家‧有隻兔子
插畫家‧LuLu
詩人‧林婉瑜
陳繁齊的詩在幾年之間有了一些改變。他有一種精細的感覺方式,一開始他所能掌握的是直接的感受,逐日,他的創作技巧生長著蔓延著,他的詩,因此展現了更多面向的感知。
他在意詩的質地,而他的鍛鍊是可見的,他在詩裡打開暗室和暖房、雨日和晴朗,詩裡的空間逐漸有了更飽和的反差對比,詩的內在意義也出現了更多的層遞。
感受著他對詩的在意,這部詩集裡有一些我甚為喜愛的詩句,我想他將更行更遠,而那最初的使閱讀者觸動的直覺能力,也會是他創造途中一直攜帶的品質。
圖文作家‧有隻兔子
進入繁齊文字的世界裡,彷彿一切景象都放慢了腳步。
潔淨、深沉,卻擁有不一樣的溫度。
插畫家‧LuLu
明明叫做脆弱練習,這些文字卻給人一種平靜堅毅的感覺。
捕捉了生活裡細小的片段,正因為這些感受平凡又頻繁,讀起來非常有共鳴。
陳繁齊
一九九三年生,臺北人,國北教語創系畢業。文字工作者。喜歡冬天與海。偶爾拍照,捕捉消逝。著有詩集《下雨的人》、《那些最靠近你的》;散文集《風箏落不下來》。
Facebook:陳繁齊
Instagram(writing):dyingintherain
Instagram(album):circa_fc
練習之後
1
比預期還要早醒來。靠在枕上,看著電子鐘一格一格跳動,突然就覺得我不屬於任何地方。再睡一下好嗎。想起自己似乎在睡前試著背誦一些口訣式的句子,唇形仍記得,字卻忘記了。那令我感覺恐懼,好像將手臂舉至一個特定高度,卻搭不到肩。回身卻看不見人。
2
身體總是像證據。
所以關係結束時我們習慣湮滅它──壓低多少身形,才能聽見對方說話;散步時要跨多大的步伐,才不容易成為孤單;牽手的時候,拇指習慣在上還是下。以及對方胴體的觸感。如同設定般逐一歸零。
我其實不清楚湮滅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是再次看見你卻沒有讓自己多走上前一步,還是在四肢變得自大之前就先別過頭去;是刻意地奔跑,還是再也不去走那條路;是忘記你或自己的手掌,或僅僅是用下一隻手掌覆蓋。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切都在變得模糊。
3
模糊與清晰是反義詞。是不是也與乾淨有些無關?
4
發現有些事是毀不掉的。它烙著,或是像無理的絲線纏盡了思緒。有些淡得像風,令人太輕易地將它的存在視作理所當然。
無法毀棄的事情,我索性把它放在記憶的真空罐裡。說來矛盾,我不太相信永遠,但卻十足信任那些篤信著永遠的人們。有些很短暫的片刻,我也會想成為那樣的人。那樣的人總是能泛著光,那種就算世界熄滅了也仍然存在的光。
5
欸,我始終記得周而復始的某一個早晨,那天我們該是趕著出門,時間如此急迫,我卻還是在沙發上昏睡了。我記得沙發的柔軟,記得桌上的早餐漫著香氣。記得你輕彈我額頭的手指像初陽。
但我再也無法想像我們的緩慢了,緩慢到能夠看見依附在險坡上的小溪裡,那些對抗宿命一般的洄游。
6
在記憶跟前是否有一只未曾感知到的篩子?否則我們不會如此自然地記下同樣色調的事物。
7
上次我和友人談起你,我說:我和你共有的回憶非常少,我必須加倍小心。友人歪頭問我,加倍是什麼意思呢,或是,有沒有什麼得以衡量程度。我也不知道,我回答。
也許像是某天發現你已不再想念我,心從此變得很沉很沉──也許是那樣的倍數關係吧。
8
因為你我開始試著不那麼安全地過活,除了在意自己之外,也開始分心去在意其他事。你知道嗎,我曾經寫過「若我未曾在意宇宙/就無法察覺有些星系/正在讓人傷心」這樣的句子,它不是頹喪的結論,而是一種恍悟。
我開始嘗試大聲地問問題,你喜歡我嗎,你想擁抱我嗎,你在乎我嗎。我慢慢聽見自己聲音的顫抖及破洞,看見自己的欲望孱弱地躲在防備之後。
9
原來反覆遺忘,是在練習記得。那些無法再被複製與刪除的時刻,它們能夠那麼美好又脆弱,是因為很愛。
0
練習之後,是更多的練習。
【預購】淺談(Short Talks)◎安·卡森(Anne Carson)(譯者:陳育虹)
平常價 $22.00安·卡森 首本詩作
當今英語世界裡,最令我激動的詩人。──麥可.翁達傑(《英倫情人》作者)
安.卡森是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呼聲最高女詩人,她善於引用典故,以淡漠疏離的文字創作出具有實驗性、藝術性,極富神祕感的作品。其第一本詩作《淺談》於1992年出版,集結五十三首散文詩。時隔多年,《淺談》於2015年新編出版,刪掉八首,另添加導讀及新版後記。此譯本即來自2015新版。
美國重量級文學批評家哈洛德・布魯姆讚譽,安.卡森的文字繼承了艾蜜莉.勃朗特、艾蜜莉.狄金遜的原創性,予其極高評價;當代備受敬重的書評人麥可・西佛布拉特說,喬伊斯依賴大量資料完成了《都柏林人》的「有」,貝克特藉著削減資料完成了《等待果陀》的「無」,而卡森則能讓「有」、「無」共存互生。
▍安·卡森獲獎紀錄
【西】阿斯圖里亞斯王儲獎(2020)
【英】艾略特詩獎,首位獲獎女性詩人(2001)
【美】麥克阿瑟獎(2000)、古根漢基金會獎(1998)、手推車獎(1997)、藍能文學獎(1996)
【加】葛里芬詩獎(2001)
國際好評
「安·卡森第一本詩集《淺談》透露的訊息是:詩壇出現了一個嶄新而獨特的聲音。」──喬·伊班·菲爾德,《第三空間:女性主義理論與文化期刊》
「安·卡森《淺談》裡篇篇都是炫眼的寶石──有的讓人迷惑,有的讓人感傷低迴,有的親密,有的荒謬,大多古靈精怪。這本書呈現了多層次的纖細感,能輕易讓人再拿起重讀。」──薇琪·齊格勒,卡卡書社
「卡森別具隻眼的觀點,是《淺談》吸引人的原因。」──芭芭拉·卡瑞,《加拿大著作》月刊
「安·卡森的《淺談》黠慧,簡潔,誠摯。她以鑽石切割師般的精準文筆,小中寓大,讓每件作品的每個切面都閃亮,每個句子搖曳生姿。」──芮秋·懷特
「音色沉穩而簡潔,但從紙面躍出的意象,卻能以其清新引起共鳴,或超越共鳴引發震撼。「如果萬物有全然不同的命名呢?」這樣問著,我們意識到:萬物一旦得以正名,能如何煥發光芒。」──唐·柯思
安·卡森(Anne Carson)
於加拿大出生 。以教授古希臘語文營生。
譯者簡介
陳育虹
著有詩集《閃神》、《之間》、《魅》、《索隱》等七本;散文《2010陳育虹日記》;譯作:凱洛‧安‧達菲詩集《癡迷》、瑪格麗特‧艾特伍詩選《吞火》、露伊絲‧葛綠珂詩集《野鳶尾》、傑克.紀伯特詩集《烈火》等。2011年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2018年於法國Les Editions Circé出版法譯詩集《我告訴過你Je te l’ai déjà dit》。2004年獲《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2017年獲【聯合報文學大獎】。
某天早晨文字消失了。那之前,文字非文字。事實曾經,臉曾經。亞里斯多德有篇精彩故事告訴我們,眼前發生的每件事都會被另一件事擠壓。某天有人注意到星星存在但文字不在了。為什麼?我問過很多人。這是個好問題我想。三個老女人彎著身子在野外。女人說問我們有用嗎?好吧但很快就水落石出:她們對雪原和綠秧子和俗名「大膽」的大理菊(有些詩人還誤以為是三色堇)簡直瞭若指掌。我開始把但凡說過的抄下。那些記號逐漸構成自然的瞬間,免去了故事的無聊,這正是我要強調的。無論如何我得避開無聊。這是一生的使命。人永遠懂得不夠,做得不夠,永遠不定詞和分詞用得不夠怪,煞車踩得不夠猛,念頭甩開不夠快。
用五十三篇手札我抄下但凡說過的,距差極大的一些事。我每天同一時段讀這札文字,直到昨天有人來取件。裝箱。封箱。然後我們一起看風景。解說其實很清楚。我只是在仿傚一面鏡子,鏡面如水──但水可不是鏡子,這樣想很危險。事實是我一直在等它們離開,我好動手填補漏寫的部分。也因此我扣留了三篇,藏著。我得謹慎處理筆下敲定的那些。亞里斯多德談到可能性和必要性,但要出人意表才好,故事裡沒有毒龍才好。好吧人永遠做得不夠。
譯序
淺談安.卡森—把語言逼到盡頭
陳育虹
安.卡森1950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高中時受拉丁語文老師啟蒙,對古希臘文學發生興趣。1981年以研究希臘女詩人莎弗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並延伸成她1986年出版的論著,《愛慾,苦甜之味》。她之後一直在學院教授古典文學、希臘戲劇、比較文學及創作,任職的院校包括普林斯頓大學;任課之外戮力創作及翻譯。
1992年她第一本詩作《淺談》結集,五十三篇散文詩,詩題從〈淺談智人〉、〈淺談雨〉、〈淺談倒著走〉到〈淺談分色主義〉,內容短則三、兩行,最長半頁多。這廣涉典故,亦詩亦論的跨文類書寫,成為她的創作特色:1995年的《玻璃,反諷與神》、1996年的《清水》、1998年《紅的自傳》等,都保留了相似風格。2005年《去創作》一書,她進一步加入戲劇。2010年為悼念亡弟而寫的《夜》則是一大盒書,書頁未裁,狀似手風琴或伸縮梯,可以拉開、闔起;書中素材包括照片、信、手稿、畫及剪貼,並以她譯註的古羅馬詩人卡特拉斯(Catullus, 84-54 BC)悼念亡弟的長詩貫穿其間。2016年的《浮》是一個透明塑膠盒,裝了二十二本薄薄的、主題不同的散文∕詩冊頁,方便單篇抽取閱讀。
除了十五部創作,卡森另有六種希臘古典文學譯作,包括《艾勒克特拉》、《否則,冬天:莎弗殘篇》、《傷痛課:尤里畢德斯劇本四部》等。這些著作譯作為她贏得了英、美、加各國不同的文學大獎,比如艾略特文學獎、藍能文學獎、葛瑞芬文學獎,以及世界筆會翻譯獎。
2015年《淺談》重新出版,刪掉八篇,添加了一篇導讀及一篇新版後記。這譯本即來自這個新版。
* * *
九○年代我因為需要莎弗的資料,找到安.卡森《愛慾,苦甜之味》,而同時買了《淺談》。這本瘦長的詩集夾在書店滿架子的書中間,說實話,還真不起眼(出版時它也確實沒引起太多注意);但等到翻開書,我有點吃驚:這一則則詩不像詩的「淺談」,似乎有點深奧。開篇第一首〈淺談智人〉就讓人矇了:
用細刀工,克羅馬儂男人在他的工具把柄上記下月亮的每個面貌,一邊刻,一邊想著她。一些動物。地平線。水盆裡的臉。經常故事說到某個節骨眼,我就矇了,說不下去了。我恨那個節骨眼。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叫說故事的人盲人──一個笑柄。
文章裡有一個說故事的「我」,一個故事中的克羅馬儂男人。
說故事的人在說克羅馬儂男人的故事。男人一邊工作,一邊想著一個女人。他記下月亮的圓缺──已經多久沒見到她了呢?他應該是個很感性的人。月亮,動物,地平線……他會注意到這些。
他(一個人類始祖)和她的故事應該可以這樣順著說下去,但說故事的人故事卻說不下去了。不知該怎麼說了。為什麼?
說不清故事的困窘,讓「我」自覺是笑柄,是「盲人」,有盲點,有點盲。這也有典故:西洋文學史上第一位說故事人,兩部古希臘史詩《伊利亞德》及《奧德賽》的作者詩人荷馬(c.800-701 BC),就是個盲人,史稱「盲眼詩人」。
在典故的顛覆與自嘲中,〈淺談智人〉是不是暗藏了卡森對前輩靦腆的仰望,甚至自我期許?而在那中斷的克羅馬儂人故事裡,我們,百萬多年後的我們,是不是仍然讀到自己的人生與愛欲,一些重複著繼續著無以為繼的故事?
* * *
在《淺談》中很多篇,我讀到卡森對弱勢的同情。
〈淺談戴門醫生的解剖課〉寫1656年一個鬧饑荒的寒冬,小裁縫黑燕偷竊布商未遂,先上了絞刑台,再上了解剖台,最後當了林布蘭寫實名畫〈戴門醫生的解剖課〉的主角。在那幅「粗暴的正面透視角度的畫裡」,黑燕的「光腳丫幾乎要碰到他被劈開的大腦」,而戴門醫生一邊動刀,一邊「動手把左腦右腦像頭髮般往兩邊分」。
黑燕有個親密的妓女情人歐姬。「我們不清楚歐姬到底有沒看到過那幅畫」卡森說。
這是一個真實事件。小賊,絞刑台,解剖台,亂葬崗。當時這樣的事似乎理所當然。在布商,法官,醫生,甚至畫家眼裡,黑燕只是一個罪犯,處死後,他的身體是還有最後利用價值的可用之「物」。身處社會最底層,他做為「人」的基本尊嚴和情感是完全沒人在乎的。卡森看到了這赤裸的不平等。
〈淺談安眠石〉一篇寫的是法國雕刻家卡蜜兒.克勞岱。克勞岱曾是法國雕刻大師羅丹視為天才的學生、工作夥伴、多件作品的繆斯、及親密情人。在失去愛情、親情又欠缺藝術發展機會的憂鬱中,她被詩人外交官弟弟送進精神病院,一住三十年求助無門直到老死。
卡森說克勞岱在病院拒絕雕刻,但到了「夜裡,她的手會長大,愈長愈大直到相片裡那雙手看來像別人的器官,擺在她膝蓋上」。卡森筆下的克勞岱以「沉默」反抗那限縮她身體和創作的困境。卡森對雕刻家雙手超現實的描述,不僅反映出克勞岱現實際遇的荒誕,也呈現了克勞岱精神世界的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三月法國政府在克勞岱成長的小城,塞納河邊的諾郡(Nogent-sur-Seine),為她設立了專屬於她的「卡蜜兒.克勞岱美術館」,收藏她遺世的七十件大理石和銅雕作品,她的雕塑才華、想像力和藝術原創性終於得以更完整地呈現。
〈淺談夏綠蒂〉寫的也是女性創作者:
勃朗特小姐、艾蜜莉小姐和安妮小姐經常在禱告後放下女紅,三個人前腳跟後腳繞著起居室桌子走動,走到近十一點。艾蜜莉小姐一直走到她再也走不動。她死後,安妮小姐和勃朗特小姐繼續走──現在,一聽到勃朗特小姐走動我就心痛,聽她繼續走,一個人。
夏綠蒂是英國文壇勃朗特三姊妹中的長姊,《簡愛》的作者。她的大妹艾蜜莉是《咆哮山莊》的作者;小妹安妮是《荒野莊園的房客》作者。三姊妹相依為命,在日常操作之外相互砥礪努力創作,寫詩,寫小說,用筆名發表作品以免引人側目。艾蜜莉與安妮在兩年內相繼去世,留下夏綠蒂獨自走未完的人生,和寫作,之路。卡森以三姊妹規律拘謹的生活:一起做女紅、禱告、繞著桌子走動走動,輕描淡寫她們之間的親密,以及,相對於她們對創作的投入,她們與物質世界的距離。在卡森疏冷的筆觸裡,夏綠蒂最後的身影就這樣留了下來。
* * *
卡森談男人女人。卡夫卡和菲莉絲交往了五年,「卡夫卡喜歡把錶撥快一個半鐘頭。菲莉絲每次都把它調回去。」他們終究沒結婚。卡夫卡後來進了療養院,不敢開口說話,「在整個地板上寫滿了玻璃句子。其中一句是:菲莉絲太空洞了。」〈淺談修正〉
〈淺談何處旅行〉裡,卡森寫愛情如廢墟(或反之?)「撞了毀了」卻一直在那兒,「光線朝著它墜下」。心裡永遠的廢墟。不是廢墟或許就是茅草棚。有牆,牆上能留字(能遮風避雨嗎?);沒有門,隨時可以走人。〈淺談享樂主義〉一篇,她寫忍不住的情慾:「看你跳舞有一種沒心沒肝的巨大像一名水手在死寂的海……」
卡森也談親子關係。短短幾十字的〈淺談駱馬〉,卡森藉「神話般的動物」駱馬能適應火山烈日,寫讓女兒們心驚膽顫的父親。〈淺談希薇亞.普拉斯〉則寫不願深入問題,也不了解女兒的母親。而如果作品不免有作者的影子,〈淺談週日和老爸吃晚飯〉那個拿啄木鳥頭標本當菸灰缸,言語霸凌的爸爸就透露了卡森無奈的家庭關係。
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人世間事,而卡森寫來含蓄耐讀,像帶著天青瓷的釉光;這光澤來自她幽微的情感,冷凝的觀察,簡約的筆調,脫俗的切入點。
這些特質,或許和她的繪畫根柢有關。《淺談》裡有多篇提到畫家。〈淺談分色主義〉寫點彩畫派秀拉「逮到我們急慌慌穿過那綠得發涼的陰影像是姦夫淫婦……」;〈淺談透視法〉說立體畫派布拉克反對透視法,因為「想完全占有他的對象」;而當梵谷「看著世界,他看到釘子,把顏色釘上物體的釘子。他看到釘子的痛」〈淺談梵谷〉。絕對主觀投入的情感,絕對客觀抽離的敘述;彷彿親暱,其實遙遠;彷彿透明,其實隔閡。這些,成就了卡森文字的張力與魅力。
* * *
從來不受制於文類或形式,卡森善用古籍典故,藉著活潑的想像,將之融入創作,變造新局。曾有訪談者問她,怎麼想到把古希臘詩人史德西科若斯(Stesichoros, 630-555 BC)或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 460-400 BC)與美國作家葛楚.史坦及維吉尼亞.吳爾芙相提並論?她說寫作時她的思考經常游移在桌上的五本書、五個字或五個構思之間,試著聯結它們,讓字句一行行往下走,一個字抗拒下一個字,每個字走自己的路。作品只是思考的產物,她說,她享受的,是思考。
因為一貫淡漠極簡的文字,以及典故的隨處拈用,卡森的作品常給人神祕、抽象、疏離、難以捉摸的印象;但她說唯其無法掌握,人才會繼續思考,她寧願一切保持不確定。2016年美國極負眾望的文學評論人西佛布拉特在「藍能文學訪談」中說:喬伊斯依賴大量資料完成了《都柏林人》的「有」,貝克特藉著削減資料完成了《等待果陀》的「無」,而卡森則能讓「有」、「無」共存互生。
把語言逼到盡頭,安.卡森說,是她的創作目標。
【預購】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吳芬
平常價 $42.00全書收錄詩作436首
談感情、論社會,大膽揭露現代生活的真實樣貌
幽默且犀利,厭世又深情
每翻開一頁都是一次對大腦的重擊
吳芬用直白、露骨的文字,結合他獨特的幽默感,描寫強烈深刻的愛情體驗、備受壓抑的同性戀處境、政治現況的批判與關懷,與現代都市中荒謬冰冷的人際相處,題材或輕或重,卻處處充滿智趣機鋒,彌漫著嘲諷(或自嘲)式的冷酷況味,玩心與反叛性兼具,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義憤填膺,時而又黯然神傷。
◎ 現代人
對著電腦
手淫
對著手機
露下體
對著鏡子
拍照片
對著愛人
一語不發
◎ 我養的貓經常像是我的前任男友
喜歡吃
不太理人
毛還一大堆
◎ 生日願望
希望下輩子是一支高端手機
這樣就可以被你保護得很好並且
能夠讓你一直盯著我看還能
使用超過兩年半
◎ 我們的愛
——寫給男同性戀與自己
我們能夠射精
射進比陰道
比任何湖泊
都還要更深的地方
我們不能夠
像異性戀一樣
利用精子來奉子成婚
一輩子幸福快樂
(即使是假裝)
我們能夠將愛
輕鬆地做
如兒戲般地做
每當要談
卻總是困難
我們不能夠締結成為連理
無論是以何種高潮
從這個奶頭越過另外一座山頭
鳥就是沒有鳥用
屁眼也不會有任何屁用
吳芬
三十三歲,貓奴,雲林人。胸無大志,覺得愛情、性與搖滾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作品曾散刊於《衛生紙詩刊》(2033期),2017年獨立出版詩集《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2019年由啟明出版製作發行《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全新版本,增錄兩百餘首新作。
【預購】寺山修司 少女詩集◎寺山修司(譯者:張秋明)
平常價 $29.00人類所能製造
最小的
海洋
__最短的抒情詩
在寺山修司的詩裡,是悲傷與浪漫的混合體,
你感受到多少愛,就感受到同等重量的孤獨。
他以九個篇章完成一場極致的文字幻想。
時而以純熟的技巧,創造瑰麗的異想天地;
時而在重覆的問號裡,感性與抒情地敲擊你的內心;
時而在單純執著的童趣,看見一抹邪惡的眼神與微笑。
豐富情感和深刻自我,體現人人都曾經有的,少女般的,蒼涼,愛恨。
名人推薦
新井一二三 作家
蔡傑曦 攝影作家
黃昕語Iris 《流浪而後生》作者
連俞涵 演員、作家
陳繁齊 作家
林達陽 詩人、作家
張西 作家
渺渺 作家
好評推薦
以私小說為主流的日本文學界裡,靠想像力跳躍到最遠處的作家,就是寺山修司。___作家 新井一二三
若是我們有機會打開大海裡的藏寶箱,寺山修司的詩句一定會在裡面,而擺放在一起的還有最孤獨的眼淚和最透亮的星星。___攝影作家 蔡傑曦
或許現實與虛幻本身就沒有界限,寺山修司就是明白了,才有了這麼一本詩集。___《流浪而後生》作者 黃昕語Iris
著迷寺山修司的文字對身外總有巨大而遼闊的連結,同時卻又能顧及細小的情緒及他自己所鍾愛信仰之物。___作家 陳繁齊
寺山修司
有「語言的煉金師」「昭和的石川啄木」「日本異色大師」「賽馬評論家」等各種稱號。
他是詩人,是導演,是小說家,是影響日本近代視覺美學,劇場藝術第一人。
他是前衛符號,是悲傷青春的歌,是革命新浪潮;
多才多藝,早逝的生命,讓他的一生成為無可匹敵的傳奇之謎。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弘前市。中學生時期在學期間即發表小說、短歌、俳句,之後陸續投稿於校刊,積極參與全國學生俳句會議,並編輯俳句雜誌。
一九六O年前後開始涉足影視編劇和電影導演工作,代表作有《死在田園》《拋掉書本上街去》《上海異人娼館》等,是日本新浪潮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九六七年,創辦實驗劇團「天井棧敷」,掀起了日本小劇場的高潮。
一九八三年五月,因肝硬化逝世。
一九九七年,寺山修司紀念館在青森縣三澤市成立。
封面設計者簡介
譯者簡介
張秋明
資深譯者。筆記整理狂熱者。喜愛注目向田邦子。大田出版:絲山秋子《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澎湃野吉系列《第一次出國就去義大利》《富士山我來亂了!》,新井一二三《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靠想像力跳躍到最遠處
新井一二三/作家
好像是我小學一年級的大年夜,NHK電視節目「紅白歌合戰」中出現了一名叫Carmen Maki的女歌手。
她的名字、長相都像混血兒,而且穿著當年還廣泛被視為勞動衣服的牛仔褲,自己彈著吉他,臉上沒有表情地唱出旋律簡單,可歌詞特有衝擊力的一首歌曲:有時就像失去了母親的孩子一樣……
那是我邂逅了填詞人寺山修司的瞬間,至今印象非常深刻。
相信當年生活在日本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唱那首歌的,因為歌詞所引發的視覺印象太強烈,簡直想忘都忘不了。
其實,寺山修司不單是填詞人,也是歌人、俳人、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小說家、話劇導演、電影導演……
在一次生涯裡,做了好多人份的工作,而且每一項工作都看得出來他投入的精神力量有多麼大。
所以,四十七歲因肝硬化去世的消息令人感嘆;天才夭折太可惜了。
一九三五年出生的寺山修司,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是同樣歲數。
寺山的父親在太平洋戰爭中從軍喪命;母親則戰後為美國占領軍當女傭維生,把獨生子修司丟在他舅舅家了。
這樣的成長經歷使他對日本、對美國感情頗為複雜。
寺山修司的文學才能,早在青森縣念中學時就很顯著。上了早稻田大學以後,最初寫和歌受到矚目,一九五七年就刊行了第一本和歌集《我的五月》。
其中收錄的一首和歌至今是很多日本同代人的座右銘:擦火柴,瞬間海上飄濃霧,有無祖國值得獻身?
但是,這一首歌卻從一開始就被譴責為剽竊之作,因為有俳句作品確實像寺山的和歌:擦一根火柴,湖上飄著霧(富澤赤黃男)。
只是,顯而易見,寺山作品比富澤原作好很多。再說,古今中外的文學界歷來有以「引用」「典故」之名參照先行作品的例子。
所以,當年著名俳人楠本憲吉對他說的一句話「俳句不是縱橫字謎」,反而說穿了寺山文學的本質。
閱讀這本《少女詩集》的讀者,會發現文中有很多來自西方的想像:愛麗絲、灰姑娘、法國歌手、格林童話、撲克牌、馬戲團。
這些要素並不是在戰後日本的現實中存在的,反而是從戰後日本人對西方的幻想中而來的。
同樣常出現的符號是:大海、眼淚、浴缸、鱷魚,似乎都指向拋棄了少年修司的母親。
寺山生前講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講到跟母親的關係時,往往撒謊說母親早已去世了;但是實際上,他瞑目的時候,母親還健在。
珊瑚、玉石、綠寶石、藍寶石、紅寶石,任何題材,寺山都會寫成一首詩。可見,對他來說,文學不是現實經驗的結晶,倒是通過縱橫字謎一般的文字遊戲,把本來小小的理念膨脹成好大好大,正如受他的寵愛,作品中常出現的女演員大山胖子。
我從高中到大學的一段時間裡,幾次去看過寺山主宰的劇團「天井棧敷」的話劇演出以及他拍的電影作品《死在田園》《上海異人娼館》等,整體印象是極其美麗但非常可怕。寺山的想像力超乎一般人能平心接受的程度。光是聽他填詞的一首歌都長年不能忘記歌曲引發出來的視覺印象,何況看了他自己塑造出來的畫面。以私小說為主流的日本文學界裡,靠想像力跳躍到最遠處的作家,就是寺山修司。
【預購】鍋巴鸚鵡在哭泣◎葉雨南
平常價 $33.00【預購】臉書◎簡政珍
平常價 $19.00模糊式告白◎林婉瑜
平常價 $21.00藏匿著驚奇的詩句,以精鍊篇幅,輻射出自由縱走的想像。思緒蘊藏微妙情感,同時具有思考的深度和辯證性質。林婉瑜的書寫表現了詩的生動迷人和靈活變貌。慧黠、具現代感的詮釋,追擊生命、語字、愛、存有……的本質和多種可能,引致驚喜、豐饒的閱讀感受。
奚密(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在林婉瑜的詩裡我們看到她對世俗價值的質疑,對自然與兒童的認同,對愛情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堅持。她的文字、聲音、意象、圖案……構成一個充滿想像力和趣味,既感性又智性的世界。」
林婉瑜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曾出版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愛的24則運算》,文集《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編有《回家 — 顧城精選詩集》(與張寶云合編)。
林婉瑜email:alanis0201@yahoo.com.tw
facebook:林婉瑜
IG:alanis0201
胖胖的食夢貘:林婉瑜的詩
愛情是進入林婉瑜世界的一把鑰匙。也許這點適用於許多詩人,但是林婉瑜筆下的愛情不僅感人而且獨具特色。首先,她的角度新穎,意象貼切。我們都熟悉《古詩十九首》的:「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和北宋詞人柳永的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林婉瑜卻一反這經典美學模式:
如果想念會使人變胖
很想念你的我
現在
已經很胖了吧
那 那些毫無牽掛的瘦子是怎麼回事
瘦子去到哪裡
都只攜帶自己
我去到哪
都帶著你
因想念的重量而步伐蹣跚……
──摘自〈胖子〉
詩人用「反比」的手法顛倒──或者說顛覆了──古典,在表現現代感性的同時也技巧地寓哀痛於幽默中。
顛倒和顛覆處處可見,而且表現於多個層面,諸如意象(「在自欺的時刻重新變為誠實」〈第一重要的事〉)、諺語(「上天幫我關了一扇門又幫我關一扇窗沒關係」〈沒關係之歌〉)、邏輯(「所有故事/都只剩下『很久很久以前』這句話」〈顛倒世界2〉)、觀點等等。後者在〈童話故事〉組詩裡有淋漓的發揮:面對小紅帽、睡美人、三隻小豬、龜兔賽跑等七則童叟皆知的故事,詩人或質疑,或調侃,或強調女性的主體性,或拒絕傳統的道德教訓。顛覆性的新解饒有趣味,發人深省。
常言道:人生如戲。林婉瑜的另一特色是她擅長設計戲劇場景。〈你是我最斑斕的幻覺〉第2節運用戲劇的隱喻:
我搬來椅子坐在舞臺中央,幕啟燈亮,戲劇開始了。
我走下舞臺,因為這是一齣關於椅子的戲劇。
〈默劇演員的內心獨白〉、〈他們的交談〉、〈某詩人的英翻中試卷〉、〈心理測驗〉、〈那一晚的事發經過〉等明白呈現了某些場景。其他如〈14種告白的結果〉就是十四種可能的場景;〈好久不見〉和〈道別〉皆採用單行對話;〈期末試題〉列出三種不同形式的考題;〈選擇題〉和〈公主的抉擇〉則是選擇題。林婉瑜的詩裡有許多想像的對話和獨白,包括戲劇獨白和雙人對話。有趣的是,如上面引詩的第二行所表現的,戲劇效果不只限於場景的鋪陳,也包括反戲劇性所製造的戲劇效果。
戲劇場景的美學功能之一是它提供了一種抽離、立體的敘述角度。雖然愛情離不開私密的「我」,但是戲劇化一方面不讓「我」沉溺在感傷或自憐裡,另一方面它將愛情的多種面向更生動地呈現出來。
林婉瑜重複思考愛情與時間之間的辯證。愛情的本質與時間密不可分;它的開始和結束,期盼和回憶,一瞬和永恆,都必須在時間的河流裡才得以顯現。詩人寫愛情的光華:
你經過的時候
我的生活
總會
因此被擦亮一秒鐘
──摘自〈夜行性〉
寫「許多時間正經過」,寫「舊的你」:
還想穿越 橫亙在我們中間的許多時間
到「現在」來找我
──摘自〈舊的你〉
而時間給人最深的觸動莫過於對愛情的回憶:
是你離開的速度比較快
還是
我痊癒的速度更快?
比賽開始了
──摘自〈速度〉
孤零零的末行有畫龍點睛之妙,它點出了愛情裡沒有絕對的對等關係;兩人好比坐在蹺蹺板上,總是此起彼伏。也因此,愛情是無法掌控的。在〈花開的速度〉裡,送花本是情人之間尋常的示愛舉動,但是結尾毫不落俗套:
和你之間
我能控制的
只有花開的速度而已
相對於握得越緊融化得越快的糖,失去了愛情的詩中角色像「那些石頭靜坐很久了/終於完成一種鐵灰色、礦物質的禪」(〈太妃糖奶油捲和苦甜巧克力〉)。
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裡說詩人:「將不知名事物化為形狀,賦予空氣般的虛物以居處和名字(……the poet's pen / Turns them to shapes, and gives to airy nothing / A local habitation and a name.)。」為萬物命名,是西方文學傳統對詩人最高的定位。在林婉瑜的筆下,詩人反覆地為愛情重新命名。〈模糊式告白〉將生活改名為「石榴」,正義感為「戀人」,注音輸入法為「一個人」,潰瘍為「寂寞」。當我們透過詩人自造的符碼讀到下面這段對話時,表面字義和「譯本」之間的差距讓人不覺莞爾:
「我的石榴現在不需要正義感,我暫時想注音輸入法。」
「不覺得潰瘍嗎?」
「一直都很潰瘍,我習慣潰瘍。」
〈你是我最斑斕的幻覺〉第7節感慨現代城市人因生存的無望和社會的暴力而喪失了想像力:
食夢貘瘦了。城裡的人們最近缺乏盼望,因為受到太多隨機殺人事件的驚嚇,暫時喪失想像力,所以近日沒有產生任何豐腴肥美的夢。
在林婉瑜的詩裡我們看到她對世俗價值的質疑,對自然與兒童的認同,對愛情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堅持。她的文字、聲音、意象、圖案……構成一個充滿想像力和趣味,既感性又智性的世界。
【預購】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
平常價 $21.00《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集結四位不同風格的創作者,歷時兩年,以特定主題作為切入,趙文豪的「那些名之為詩的」專欄、崎雲的「幻肢與幻技」專欄、謝予騰的「詩辨」專欄、林餘佐的「召喚以技藝」專欄,通過散體行文的方式,詩人們不僅寫詩,也讀詩、論詩──分享詩人的風格形成,創作技藝與作品哲思,文學的議題與機制等。
集結本書四位詩人不同角度的閱讀視野,或拋磚引玉,開啟思考與對話的途徑;或點燃靈思,重新看見被遮蔽的事物。
本書特色
斑馬線文庫第一本的詩論書,預約華文新詩21世紀2020年代。
由2012年冬天開啟提倡「告別好詩」的詩人許赫,於2018年集結四位博士生詩人: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以特定的主題與固定的頻率發表在斑馬線文庫的「博士生專欄」,通過創作者與研究者的身分,從創作經驗與閱讀視野作為書寫的途徑,開啟詩與當代的對話及交點。
趙文豪
艋舺人,在1986的盛夏出生。喜歡詩。目前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著有《灰澀集》、《寫作門診室》、《遷居啟事》詩集(斑馬線出版)、《都ㄕˋ有鬼》靈異詩集、論文集《典律的錨準:2005-2013年三大報新詩獎研究》、《美力台灣AR》魔法書。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臺南人。畢業於臺南二中、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回來》(角立,2009)、《無相》(斑馬線,2017)、《諸天的眼淚》(寶瓶,2020)以及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謝予騰
成大中文博士,半滯留西南部的輕中年,雖然沒錢又失去了老車,但還有機車、女人、啤酒和狗,並繼續努力繼續往東海岸去;論文寫了一堆,才發現學術這類的東西,根本無岸與盡頭。
作品散見各文學雜誌,出版詩集《請為我讀詩》(2011,逗點)、《親愛的鹿》(2014,開學)、《浪跡》(2018,斑馬線),短篇小說集《最後一節車廂》(2015,開學),並與海穹出版合作科幻小說計劃撰寫中。
林餘佐
嘉義人。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
出版詩集《時序在遠方》(二魚文化)、《棄之核》(九歌)。
詩是吾黨之能事
唐捐
詩意之來,有如天風海雨,帶著不可測的奧祕,但有經驗的人自能辨識其模式與軌跡。天機爛漫如初生的獸,狂迷如巫覡,大概也就能詩了。但深於詩者,知道閱讀與思考的重要,並不以多情善感為滿足。詩既植根於現實,而又抵抗著世俗;詩是本能,更是有待追求的術業。
閒來就亂寫一通,再引用名家語錄說:「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這或許頗能有效消除(不甚讀詩的)羞恥感,但傻里傻氣,大約還是事實。人間勵志之語,每帶哄騙性質。意在推廣者,怎能期待他鑿深。把入門款當成旗艦版在拜,雖一時自嗨,畢竟嬾散天真。
許赫以「告別好詩」著稱,我願把他的「告別」理解為一種「反思」,那麼此說的作用即是將好詩「問題化」吧。有小生可以演,誰要當丑末雜獸?「詩」是持續建構、重組、更新的概念,並非永恆不變。因而爭辯一首詩的好壞,也就涉及詩學取向的選擇。
或許緣於這樣的熱忱,許赫聚集了四位青年詩人來談詩,使其各騁所能,成此一書。他們恰好都在攻讀中文學門的博士,以詩之研讀論說為常業,有機會觸及更深的滋味;可貴的是,他們都能常保天機而不泥於知解。畢竟詩之為「學」,是在提拔詩心,而非覊縻創造力。
林餘佐是省識氛圍神韻之美的,同時又能講求詩的技藝。抒情詩彷彿具有巫覡之力,昭然見於楚騷傳統或奧菲斯神話。但說真的,後世庸俗的抒情詩人從來不能夢見這種魔術。餘佐以他專擅的細說語式,為我們指認了一些事實:當代抒情詩一旦寫到入髓,可以產生哪些神奇效應。
崎雲以哲思精湛著稱,敏感於文字的虛幻性。既願意探問詩的風格如何形成,不害怕抽象;又能精讀若干案例,指陳隱喻操作的慧心與法則。例如僅就周夢蝶詩裡的「路徑」意象,即調動多種資源來解說,推出若干新意。崎雲的詩論裡,總是為靈性安置了一個位置,這也是耐人尋味的。
趙文豪捕捉到好幾個即時性話題,積極與之對話。可見詩的知識並不封閉,而是可以合於時用的。多年前,林燿德常談及美學、權力、知識的多重糾葛,以展示「機制」對文學的作用。文豪對於文學獎、詩社之類課題,亦曾認真做過研究,因而能歸納其模式,提出較專業的看法。
謝予騰從文類談起,既引用了古代詩話,也能旁證於當代歌詞。談詩之際或之餘,還說了不少自己的故事,因而特具溫度。詩話為久被忽略的寶庫,只要帶著「現代的」詩思進去,即能有得。予騰既關注詩的本質,又熱衷於蒐羅並剖析當代詩壇的現象,故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詩話。
杜詩云:「詩是吾家事。」我們以文學為術業的人,亦應以「寫詩、談詩、思考詩」為日常,勞神無悔。當然,出身於中文系或台文所的現代詩人,優勢雖在,侷限也是有的。劇談必有得,言多亦小失。惟語文(無論是感發的或論述的)既是吾黨追索之道,說而已矣,何所顧忌。
小徑指南
楊佳嫻
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由史蒂芬•金擔任導演──這組合夠完美了吧?這傢伙心大,連庫柏力克改編他的小說拍成《鬼店》,都已經被承認是影史上的經典了,他卻十分不滿。很不幸,《驚心動魄撞死你》(Maximum Overdrive)這部由史蒂芬•金初執導演筒、改編自己作品的電影,小說張力沒被發揮,配樂與電影不搭,莫名其妙的橋段削弱劇情力量,而導演本人日後則招認當時他根本不知道在拍什麼──嗑藥嗑太多了。
圍繞著某一種文類或文體的各種文化生產,往往由不同人來擔任。能寫偵探小說的不一定能做好電影改編,能做好改編的未必能拍好偵探電影。同樣的,能把詩寫好的人,未必在寫詩的評論時也能激發出同樣水平,反之亦然。那麼,談自己寫的東西行不行呢?作者未必是詩最恰當、最具想像力的解人,自作自解自誇也難免尷尬(羅智成例外,而且還格外精彩)。但是,當讀者喜愛某一位作者的作品,甚至也因此對該種創作萌生興趣,當然有興趣知道這位作者怎麼理解創作、怎麼進行創作,尤其當中如果透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息,更使人驚喜。比如夏宇喜歡也斯的詩,楊牧喜歡七等生的小說,李維菁嗜讀辛波絲卡,都推擴出浮想連翩的空間,那裏頭隱隱存在著一張超聯結之網,閃爍著暗光。
那麼,如果今天作家有個專欄能夠對他想像的讀者們說說話,他想說些什麼?特別是,詩人一般以詩面世,專欄文章卻多半以散體行文為基礎設定,一旦必須減少跳接、掩映等技藝,詩人將怎樣描述、說明、揭露他與詩的關係?這也正是我在開讀這部合集《指認與召喚》之前的期待:四位初初踏上學術(荼毒)之路的青年詩人專欄,旭日初昇般的心靈袒露其內面風景。
趙文豪專欄「那些名之為詩的」,談及詩社、文學獎、敏感度、詩評等等,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在相當實際的層面上討論詩作為一種現實活動的諸面相,親切平和,不過,總希望能再多看到一點他作為創作者的深度自剖;崎雲專欄「幻肢與幻技」,談風格塑成、生活感、文學的虛與實等等,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篇談及詩與詩人之間的「真實性」與「演藝性」,有其「不可信」,頗為誠實;謝予騰專欄「詩辨」,取名就讓人聯想到嚴羽《滄浪詩話》中也有〈詩辨〉,談了文類區辨(散文與詩、詩與詞)、晦澀之(不)必要、詩評寫作等,而在談到陳雋弘詩的一篇,有限篇幅內卻大段大段引用陳的話語,難免讓我著急起來:「別一直談別人的自我懷疑了,你怎麼想?」幸好,等到談文學獎經驗的一篇,就讀到了予騰的自我懷疑。以上諸位的專欄文章,「為初學者寫」的色彩相當明顯,談的是任何詩人在外演講都可能被問、而未必能得到一致解答的困惑,但是,他們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自己感受、思考的路徑。
林餘佐專欄「召喚以技藝」寫法較為不同,頗有當作文學散文集來經營的企圖與質感,不是由明確的話題來帶領,而藉由剖析常見(洛夫、顧城、夏宇)以及罕見(邱剛健、黃荷生、郭品潔)之詩,從幽微縫探照自我與世界的曲折,無痕跡地溶入詩、讀書與生活,文字編織精緻而節制,穩妥地接住他想談論的事物,且顯然對於人類學有些興趣,能從中提煉與文學接壤之處。
回到史蒂芬•金,不管《驚心動魄撞死你》是佳片還是嘈片,爛番茄指數多少,也許都不影響粉絲們熱切的注目;因為,能在其中看見心愛作家的能與不能,誇張與脆弱,偏心與差池,這張力也是魅力的來源。無論如何,史蒂芬•金還是史蒂芬•金啊!喜愛文豪、崎雲、予騰和餘佐的詩、對於詩抱持著著不同種類困惑的讀者與同行們,絕對樂見這部集子的誕生。
七年級論詩人的逆襲
楊宗翰
七年級論詩人,終於來臨了嗎?《指認與召喚》由趙文豪(1986-,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崎雲(1988-,政治大學中文所)、謝予騰(1988-,成功大學中文所)、林餘佐(1983-,清華大學中文所)合著,他們都生於一九八○年代,亦即台灣慣以民國紀年標示的「七年級生」。這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皆攻讀中國文學或台灣文學系的博士學位,同樣兼具創作者(寫詩人)與評論者(論詩人)身分,選擇2020年在斑馬線文庫出版《指認與召喚》可謂適逢其時。我曾在〈台灣「六○世代」與「七○世代」詩評家特質之比較〉中指出:「七○世代詩評家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催生詮釋團體』。詮釋團體牽涉到人員、組織、刊物、聚會(或藝文沙龍),日後若要建構『共同歷史』,這些顯然都不可或缺」(見《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頁105)。這項呼籲在同仁詩社紛紛解離的七○世代間很遺憾未見迴響;倒是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喜聞八○世代/七年級論詩人們願意以書寫與出版來「原詩之道」——他們年輕時聽太多前行代高談「什麼才是詩」,現在該換成自己來訴說「詩可以是什麼」了。
值此網際網路時代要組織詮釋團體,可謂既容易,又艱難。容易的部分是工具甚多,合縱連橫或張貼發表都不成問題;艱難的部分是需要媒人,畢竟誰不希望鶴立雞群,按讚分享數量高低有別,一不小心就傷了感情。這回的媒人是從2012年就開始進行「告別好詩」的六年級生許赫(1975-),他同時也是斑馬線文庫的社長。就像鴻鴻主編刊物「衛生紙+」時有所謂「衛生紙詩人」;許赫所經營的出版社旗下作家,似乎也可以排出一條不算短的「斑馬線戰隊」。後者間年齡跟國籍的跨度都不能算小,經營文類往往非限一隅,把文學出版視為奮鬥乃至戰鬥的意味頗為濃厚。許赫自己走得夠遠,雅不欲下一世代再踏上「告別好詩」之途。2018年他向趙文豪、崎雲跟謝予騰邀稿,集中特定主題、訂立寫作篇幅、固定發表頻率,再加上較晚加入輪值筆陣、且是唯一未曾於斑馬線文庫出書的林餘佐,歷時兩年方有這部《指認與召喚》。
既然有媒人以這種形式來號召「斑馬線戰隊」整軍出擊,其內容與效應自然值得引頸期待。寫詩於四位青年並非難事,論詩就其身分(同樣高學歷、多著作、研究中文學門)亦屬本分。難得的是,四人筆下任一篇皆未曾墜入掉書袋、好夾槓之魔道,大抵都能遵守「與君細論詩」之初心,不會擺出一副「吾乃文學博士」的醜惡嘴臉。態度既正確,讀來自舒坦。所以就算謝予騰「詩辨」一輯用大量個人生活感受來開篇,趙文豪「那些名之為詩的」一輯大拋議題來跟不同前行代對話,竟都令人覺得可愛極了——雖然關於詩與散文、詩與批評、詩與文學獎、詩的好與壞……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但書中就是能夠用諸如:「在這條對於詩的追尋,我們必須持續努力前進」(趙文豪語)、「詩這文體的本質,就應該是如此自由而美好的」(謝予騰語)等句讓讀者振奮握拳,昂揚鬥志。至於兩位提出的幾個大題目,在書中偶見「有解釋、沒解決」,應該也是受到篇幅跟格式的限制。
崎雲跟林餘佐又是另一種類型。同樣要「細論詩」,崎雲「幻肢與幻技」一輯在閱讀周夢蝶、阿流、郭哲佑以及自己作品時,筆下不時閃現出哲思的靈光與議論的深度。林餘佐的文字質地在四人中堪稱最佳,「召喚以技藝」一輯把詩評論寫成詩散文,他不走純賞析、解釋一路,而是藉讀詩來燭照生活,興發感悟。所述及者如邱剛健、郭品潔、黃荷生,都是主流視野以外的詩人,亦可見其讀詩脾性。此輯中林餘佐精煉出原詩之道與書寫之術:「詩是抒情的酒水、是召喚的呢喃,是所有難言之隱的藏身之處。我們像是巫祝在月光下祈禱,祈禱樹林的豐收,祈禱河流的甜蜜,祈禱傷口的癒合。」(〈儀式:詩〉)、「寫作就是一種逃脫之術,透過心智的活動,去達到躲藏的效果——看不見的鬼,抓著交替」(〈繞過傷口寫字〉)。若說有何遺憾待補,應該是〈我感覺……〉一篇中,對夏宇〈擁抱〉跟黃荷生〈觸覺生活〉的「感覺」還是太飄忽了些——當然,這也可能全然只是筆者「我感覺」。
台灣七○世代比較活躍的論詩人,從1971年生的李癸雲以降,到丁威仁、陳政彥、何雅雯、楊宗翰、劉益州、解昆樺、王文仁、余欣娟……每一位從學士碩士博士都算「血統純正」的中文學門人。這次四位八○世代/七年級生亦復如此,一開始不免令人同樣擔心:共享的知識背景、類似的學術訓練、重疊的研究領域,會不會導致他們日漸趨同與窄化?讀畢《指認與召喚》,我的憂慮已減去大半,還很想替他們願意「閱讀同代人」喝采。台灣固然不缺寫詩人,難道有缺過論詩人嗎?不,我們真正缺的是樂於「閱讀同代人」的論詩人。我也期待七年級論詩人在閱讀同代或前輩、自己與他人之刻,思忖如何用更大規模、更強火力、更不「學院化」的表述方式,延續這場才剛起步的逆襲。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陳大為
平常價 $28.00+2013年全新詩作!
我準備在此遭遇比伊斯蘭早熟兩倍的
詩人 與真神平等
他咀嚼的詩句跟拉爾哈特的太陽
同樣永恆
人們開始在自己的事蹟裡觀望 搭起
駱駝色的澡堂 帳棚 和烤全羊
然後坐下來 等
沒日沒夜的 等
學者作家陳大為,左手寫詩、散文,右手寫評論,以詩和散文屢得台灣、中國、大馬、新加坡各地文學大獎。在詩創作上,陳大為醉心於詩語言與敘事的實驗,無論是《治洪前書》裡的追溯中國神話、《再鴻門》中重新解構與重寫中國歷史,或者在《盡是魅影的城國》中以史詩方式企圖建構南洋華僑移民社會。陳大為詩作一方面營造巨大、恢弘、磅礡的大敘事,一方面出入中國古典/經典文學,形成獨特風格。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精選自陳大為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全書共分9卷,外加序曲、尾聲、後記,附錄作者創作年表、相關評論。
【預購】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梁秉鈞
平常價 $64.00他只能是梁秉鈞,只能是也斯。
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為任何思想所限,這是他的最佳寫照。
這部詩集由詩人親自選輯,具現其真誠的生命質地。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也、斯」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梁秉鈞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他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使得他在遊歷世界各地,遍嚐新味道,發現新事物、人物與見解時,均迴游到香港――他心所繫之處。
梁秉鈞長期以詩歌創作與跨藝術媒體對話,與攝影師、視覺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及舞蹈家的不同合作計畫中,將他的生命與美學,文學跨界的各種可能性擴展至極致――以他寬厚的包容、溫文而有力的靜靜吶喊,喚起了人心底活潑潑的生命。
本書為梁秉鈞親選逾五十年之詩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頌詩」,十四個主題依創作年份排序,讀者可追索出詩人語言文字不斷提升的自覺軌跡,他對人世歷史與距離╱自我時態與空間的即視感、對生命關懷的基調,更可體味他樸質與堅實的個性,跟隨他懷著希望,「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一、本書是詩人也斯的最後一部詩集,也是他親自編選的生涯創作詩選,並加入其攝影作品,讓圖像為文字說話,也讓文字為圖像發聲。
二、本書特別收入詩友葉維廉先生的長序與學者翁文嫻教授的跋文,不僅道出也斯的創作特色,也見證學人之間珍貴的情誼。
三、書末附有〈梁秉鈞小傳〉以及詳細年表,伴隨著讀者在字裡行間走過也斯的人生旅程。
梁秉鈞(1949-2013)
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自六○年代開始,他在港臺文壇介紹法國新小說、美國地下文學、及拉丁美洲小說,並著有多本詩集,小說集、散文集、文學理論集及文化研究論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且曾獲多項詩獎,並於二○一二年獲選為香港年度作家。
梁秉鈞在香港成長、工作、生活,對這個「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都市,有極深厚的感情,寫了大量以香港為題材的詩,就是寫異地的風貌,生命的沉思,歷史的痕跡,亦有香港濃濃的影子。九○年代開始,梁秉鈞跟歐美有頻密的接觸。然而每個異國的地方,都引起他對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寫了大量越界的文字與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詩,從東方到西方文化,從文學藝術到文化思考,從舊思維到新觀念,提出了種種留在原地沒看到的問題,嘗試溫和地向囿於舊習慣的香港社會描繪一種新的感受與認知,以圖改變。
二○○九年梁秉鈞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家人圍伴下安然辭世。但他最終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變,青草會「綿綿生長下去」。他最後幾年寫的詩,多是平靜、溫暖而美麗。他是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與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也斯最後仍是懷抱希望。
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摘錄】
我在七○年代初在香港先認識也斯(梁秉鈞)而成為好友,談了不少現代詩的種種問題。一九七二年,他(當時用梁新怡筆名)、覃權與小克訪問我,訪問稿發表在他編的《文林》(一九七三年九月),同一期,他選登了我翻譯的王維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e, Tokyo -Grossman, New York, 1972) 中英對照十首詩。對我此前的作品、理論、道家美學和舊詩裏的靈活語法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次對話不久,我勸他攻讀博士,隨後他到了聖地牙哥我任教的加州大學攻讀研究,有一段師生互動的交流,雖然我是老師,他在我心中一直是詩的伙伴。大抵因為我的詩最早成形於香港,我們有相同的背景,關心相同的問題,對三、四○年代的重要的、在文字藝術用功的詩人,在當時大陸的政治一言堂和臺灣以左傾為由的鎮壓下的消聲寂滅非常關心。他和我都曾利用香港這些書籍資料的健在,設法重建這個聯結,所以談得很開心,事實上,我、慈美和也斯、他太太吳煦斌的認識,是我們生命裏難得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時段,生活在一起,聊天,出遊。也斯曾經寫過兩首詩,其一是〈大馬鎮的頌詩〉,大馬鎮,就是我們住的地方 Del Mar,原是「海緣」的意思,但該鎮夏天是出名的跑馬場,故音譯為大馬鎮,該詩裏有不少我們同遊看風景、因五葉松起興的懷鄉、在海邊抓小魚和論詩論藝術的痕跡;另外一首是〈樂海崖的月亮〉,「樂海崖」是我音譯大學所在地的 La Jolla(像 Del Mar 一樣,都是西班牙語,La Jolla 是珠寶、寶石的意思,讀音是 la hoiya),其海灣公園極為美麗,萬年海浪的拍岸,沖擊成沿岸奇岩怪洞,是遊人如鯽的勝地,故音譯為「樂海崖」。如果我沒有記錯,他到了不久是中秋,曾在那裏烤肉賞月。
我們師生如兄弟,時時為現代中國文化嘔心,他希望為現代中國文化找出一點曙光,他的論文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是最重要的里程碑,因而在我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英譯三、四○年代詩選 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時,我毫不遲疑地把該論文裏的一章, “Literary Modernity in Chinese Poetry” 作為我新書的第三篇序。但我更喜歡他的詩,或者應該說詩和散文互為推展下為香港披沙揀金地,帶著最純粹的未被污染的喜悅的心,呈現中國文化裏抒情式的堅韌的力量。我深信,他誠摯不被框限的文心,將是香港的典範,也是不同文化碰撞中蛻變的中國必須追隨的典範。
(也斯)他不但具有我說的語言的自覺――包括完全擺脫陳腔濫調的素樸洗煉和對「風格歷史」的兩種自覺,而且在事件呈現和語調存真上提供了變化多端的語言策略。尤有甚者,他承接了大陸三、四○年代到臺灣六○年代對語言刻骨鏤心的訴求、對結構精嚴的遵從,作了建設性的揚棄,而獲致一種相當灑脫、靈活的突破。這個突破不但包括了對現代主義本身在其求開放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落入封閉形式的挑戰,還包括把被霸權(或宰制)表達形式所壓制或邊緣化的經驗層面重新納入他詩的運作裏,把人生的瑣碎萬狀――尤其是不易納入所謂「純詩」的事物事件――給予它們一種平等而莊嚴的存現。為此,他在散文與詩的語言間摸索出一種敘述的抒情形式,在散漫與嚴謹中找出一個自由收放的運作空間,或者我應該更正確的說,在來回於散漫(指的是漫步式、遊目式,非散漫無章也)和嚴謹之間嘗試多種收放的呈現事物的方式。在許多方面,和臺灣現代主義後起的詩的運動同步地通某種重要的消息。
也斯的詩語氣自然、乾淨利落、沒有陳腔濫情的傾瀉是顯而易見的。他的聲音,不管傷愁不管騰躍的歡快(他是極其敏感的人,自然地也會有喜悅和愁苦),都是如壩上的水很緩慢的溢出,或如一種平靜中微微的顫抖,或如靜夜中火光一閃,讓我們觸然一覺而開始探入思索。在這裏,我想從他的突破談起。
現代主義出現的初期,是以突破傳統思想和語言的宰制來重新喚起被物化、被規則化社會壓制下去或消減化滅的生命世界的層面,開始時是開放性的,在形式上,在思想上,對傳統的讀者都有「駭人處」的創新。但物化、規則化社會發展中,在工具理性至上的推動下,語言的藝術性、語言的靈性層面受到最大的戕害(亦即是語言被看成只是一種工具,其靈性持護的角色則被輕視至忽略),所以在開放的同時又進行語言藝術的營造,也是語言自覺最尖銳的時期,企圖以此重現已失去的靈性。由於營造,便又在打破了傳統的結構和表意行為之後,另求新的結構,如利用「原始類型」、神話、曲喻、反諷等等。同時為了追求靈性的重建而又偏向於「純詩」,把其他的所謂「不純」的經驗(包括日常的所謂瑣碎的經驗)摒諸門外,而無意中又回復到「超越」(如「理體」、「神」)的追求。中國的現代主義者,由三、四○年代到六○年代,雖然不會迷失於「超越」的追索(中國傳統美學中這種取向不顯),但在結構上有時也變得極其複雜詭奇,到了成為私有象徵的地步。
現代主義後起思想,覺得這與原有的開放性相違,而且對於其中的排他性很有意見。在詩歌上,在一般藝術上,便開始再從新的封閉走向新的開放,從「崇高純粹」走向日常事物事件。在形式上,由濃縮緊扣走向放鬆自由,把過去很少寫的題材,包括偶發性的題材,加以美學的凝注,給它們莊嚴的凝視。關於這一點,也斯在他的詩與駱笑平的畫合展(一九八五年五月四─廿九日)的《游詩》後記裏有美學心跡的表白:
《游詩》這名字最先曾用在一九七四年一組寫廣州和肇慶的詩前面,那其實不是狹義的旅遊詩,因為所見的已經令人沒有心情遊山玩水,所以想透過城市和山水去寫一些永遠牽連人的問題,或者像卞之琳譯奧頓詩那樣說,希望「叫有山、有水、有房子的地方也可以有人。」那一組詩,無疑是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強烈地感覺到另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寫的。
這以後也有好幾次或長或短的離開原來的環境和熟悉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長的一次是一九七八至八四年在加州聖地牙哥。一個人置身陌生的文化之中,自然會忍不住對時間和空間的敏感,對文化和言語反省,對事事物物比較異同,一方面尖銳地感覺差距,一方面尋求是否有共通的規律。
廣義的旅遊文學往往有放逐的哀愁也有發現的喜悅……表現在詩裏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象徵的詩學,詩人所感已經整理為一獨立自存的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覺得不重要,有什麼也只是割截扭拗作為投射內心世界的象徵符號;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發現的詩學,即詩人並不強調把內心意識籠罩在萬物上,而是走入萬物,觀看感受所遇的一切,發現它們的道理。我自己比較接近後面的一種態度。
葉維廉
【預購】嘴臉◎陳克華
平常價 $26.00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暗黑傑作。
◎嘴臉,永遠不在於詞語,而在於他的行為本身。
◎堅持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只有尖銳的目光才能看透嘴臉之下的真相!
全書分為五輯,分別是:
Chapter 1城市生活
Chapter 2 藝術
Chapter 3 夢
Chapter 4 世界的真相
Chapter 5 恨
每個人都有嘴臉。
有些人還有好幾副。什麼時候該拿出什麼嘴臉,運用十分純熟。
我是什麼時候才意識到這個簡單的事實的呢?二O一五年台灣燠熱多暴雨而無颱風,我經常在詩中歌詠聖嬰,以為人類的毀滅當如佛經或聖經𥚃的描述(或者也相去不遠):先是火大解離,再來是水大,風大。
我是如此衷心期盼著人類末日的到臨。為什麼?我也不甚清楚,大概是我想看看,人類在末日之前,能拿出什麼嘴臉?
那時期的每一首詩,都像在寫一則能使人類陷入浩刧的咒語,末日前的輓歌。
我希望我在寫下這些詩時,沒有任何嘴臉。
我知道這很難。
因此如果能因此看得出誰帶著什麼嘴臉,又誰誰誰的嘴臉。
我滿心期待能親眼看見,這些嘴臉在末日降臨前的模樣表情。
我想知道,真的當這些嘴臉,知道自己在死亡面前毫無作用時,會是怎樣一副嘴臉。
作者簡介
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內容連載
錯誤
你從一整塊錯誤切下
一小塊錯誤
再仔細包裹好。一切是如此
正確無誤---
像一小片餅乾
包在一條乾乾淨淨的手帕裡
再擱進大衣外套的口袋
像尋常上班族的那樣
正確無誤地走在上班的康莊大道上
口袋裡所有可能出現的零碎之物
像擠在地鐵裡動彈不得且
在緊急需要時永遠
一樣也找不到---
然而錯誤永遠
適時出現---
當這個世界的手伸進了你的口袋
觸碰到了那塊
錯誤。
2016,1,5
過馬路
看見路邊一個小綠人
以小跑步的姿態過馬路
身後一匹斑馬
斑馬身後一群動物
豺狼虎豹族繁不及備載
突然綠人狂奔起來
彷彿走在一條狹窄的時間的危橋上
然後所有人都停在路邊
望著路上那一具
被踐踏而過的斑馬的屍體。
2017
平視
平視,看得見從自己
延伸出去的世界
其實都與人類的心臟
等高---
太陽早晨從與你心臟等高的位置爬起
晚上又跌入原來的位置---
週而復始的白雲
天空,遠山,星星
鳥獸蟲魚
甚至極遠的天際綫下的大海
都在我的眼睫平視處
與你的平視:
但我們總惶惑奔走於過度俯視
和仰望之間.....,處處自卑與我慢
不能如一朵花
綻放至美的顚毫處
就
止於那個狀態和位置---與
真理
對望
與美並肩,並宣布:一切
皆完善了.....。那時
你只是平視
以一朵蒲公英或一隻野鴿子的
平視
在我上下求索的胸臆中
輕輕
觸及了我襤褸的心,的脈脈的搏動.....
2015,5,9
【預購】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陳克華
平常價 $26.00關於詩的最高境界,寫詩的紀律,「詩人」的心事與煩憂,乃至過敏的靈魂,
都盡在此了。
詩人不斷以各種角度剖析自己,審視自己與詩的關聯,這本以詩為發想與叩問的散文,如詩純粹,也是詩人珍貴的創作自剖。
在詩人談「詩」的路上,更包含各種對生活與創作的感悟,對詩創作的回眸或反覆探問的哲思,如雪花飄散,落地的聲響,既輕也重:「讀者沿高潮退卻後的沙灘行過,發現了許多碎散的貝殼與海草,魚屍與水母,便以為那就是詩。」抑或「一株只結蔭,不結果的樹。」甚至說詩乃「靈魂的性高潮」……,而「誤讀本身有一種俗世的親切況味。」都是為詩卸下的美好註腳。
本書為詩人在《聯合報》副刊的「詩想」專欄集結,近兩百則,更附有席慕蓉的精采回聲。作者不僅為台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更在流行音樂的詞領域有豐碩的成果,他持續豐富的寫作經驗,繪畫與歌詞創作等,勇於剖析自身情感的切面,更以藝術的視角,顛覆一切可能,展現個人獨特的創作魅力。
在他多元的藝術創作中,詩的獨特魅力,尤其令人矚目,所有親近詩的秘方,詩的秘語,都收錄在這本書裡,他頻仍叩問自身的詩觀與自剖,以最簡練的文字,如詩靈光乍現般的好文,探索對詩與創作的無盡追尋,與讀者分享難得且私密的創作時光,也是最接近詩,又不亞於詩的閃光。
本書特色
•最毫無保留的詩美學,關於詩的哲思,解讀詩的秘密。
•台灣重要詩人更是流行音樂詞人、全方位藝術家陳克華,關於詩創作的自剖,完整「詩路」大公開!
•最親近詩的創作秘方:本書篇幅短小,詩意盎然。
•名家的創作美學,對寫作渴求的讀者,公開寫詩的秘密。
•附有詩人李進文推薦文、席慕蓉的回聲一文。
•《聯合報》專欄最新、最完整之結集。
•作者詩創作四十載,豐美的總回顧!
媒體推薦
宇文正(聯合副刊主編)、姚謙(音樂人、文字人、收藏家)、席慕蓉(詩人)、唐捐(詩人)、楊澤(詩人)/真心推薦
李進文(詩人)/專文推薦
在這幾年間,詩人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詩想」,只因它隨生隨長,又不斷地變幻。我喜歡並且羨慕這種自由。──席慕蓉
陳克華的詩想,像神奇的仙女棒點擊萬物的核心。詩的小精靈,紛紛探出頭來。這是千百種與詩共舞的方法,也是精神畫廊裡一場絕妙的特展。──唐捐
他從各個角度切入,透過很多對照、頡頏,讓讀者一起撞擊出更多不一樣的「詩想」。所以《詩想》是一部自體再生的有機體。──李進文
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1997-2000年,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的基礎研究)。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歌詞創作有一百多首,合作歌手從蘇芮、蔡琴、齊豫,到張韶涵及趙薇等。著名代表作有〈台北的天空〉(此專輯獲金鼎獎最佳專輯獎)、〈沉默的母親〉(獲金鼎獎最佳歌詞獎)及〈蝶衣〉等流行歌曲。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詩的開放空間
李進文
陳克華認為:「真正一首好詩,是因為你覺得他說得『對』。臟腑覺得對。靈魂覺得對。」我想,詩無論如何都是個人獨一無二而美好的偏見,寫詩和讀詩都是一種「有訓練的直覺」,直覺寫對了,比寫好了重要。
詩不只是一瞬之光、不只是言志、也不只是一種勞苦的技藝。詩可以是生活態度,也可以是哲學、玄學、醫學、物理和化學,詩可以把不可能的東西開發出來,甚至「想和外星人說說話,那語言就只能是詩。」陳克華賦予詩的詮釋和想像空間絕對巨大,其美學概念又絕對細緻。
他的《詩想》本身又可視為詩句,或詩句的延伸,一種詩之外更自由的文體。可貴的是,《詩想》更是陳克華身為詩人經驗的總集,微言大義,隨意翻閱即有靈犀躍動,意在言外的想像。
我們可以從這部《詩想》去了解,詩在每一個詩人心中如何團聚與化散,又如何捨與不捨,他的文字時有悲憫與洞見。他不是要形成一套理論,他說:「關於詩,忍不住要借用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話:『我沒有任何理論,我為什麼要有理論? 』」他只是在進行一場漫長的提問,像信仰,追索的不是答案。他對詩提問,亦正是對自己提問,從各種角度和時空提問,最終詩人自己和讀者各取所需地得到理解和澄清。是的,「問」是一門重大學問,比解答要來得煞費苦心。
在《詩想》中,也可以讀到陳克華的個人經驗,以及故事,或種種引經據典的譬喻。這種隨筆式的自由文字,寫幾則容易,因為人人有自己的詩觀(詩想)。但要寫到接近二百則,就有很多值得深思玩味的,譬如,詩的概念假若一以貫之,那麼讀來就會單調,所以不能以「詩觀」視之,個人詩觀必須是短的,最好一句話把真理說盡。他採取的是,從各個角度切入,透過很多對照、頡頏,讓讀者一起撞擊出更多不一樣的「詩想」。所以《詩想》是一部自體再生的有機體。
以陳克華三、四十年來詩、小說和散文兼具的創作質量,跨類型藝術創作(繪畫、歌詞),醫生的科學背景,或同志身分,他所涉獵、所經驗的人生和藝術足夠「雜」才能寫出《詩想》,其《詩想》不是學院的一家言,是一個開放空間,讓詩的美學更加奇趣和豐饒。
作者序
關於「詩想」
陳克華
「詩想」一路寫了幾年,我想談的,表面上也許是詩,但其實是人。人的品質。
寫詩的人,應否具備某種程度上的「詩的美德」——既然詩人在許多時候並不抗拒享有社會名聲、地位,甚至金錢,和來自大眾的榮寵?
但何謂詩?何謂詩人?又何來詩的「美德」?
梁實秋引西哲的話說歷史裡的詩人看似神聖,但住在隔壁的詩人往往只是個笑話。這個「笑」裡,除了可能的有趣、怪誕,可還藏有幾分輕蔑和不屑?
大詩人李白詩風高曠不拘,但一連娶的幾個老婆皆是宰相之女,其魚躍仕進之野心昭然若揭。而屈原「憂國憂民」的詩篇讀來口吻更像是楚王的棄婦。
西方印象派始祖藍波一生短短,廿歲即停筆,之後極有可能幹的是走私軍火和販賣人口的勾當。而大詩人龐德竟有數十年住在精神病院裡「裝病」避罪。顯然繆思女神在選擇她人間的代言人時,有其不為人知的標準。
莎士比亞說唯詩人與瘋子不屬於這紅塵俗世。但我們看到的當代詩人,卻有不少比例是比販漿引車之流的市井小民更加「俗世」的。
既然詩無法被清楚定義,詩人也各式各樣,詩的「美德」自然也無從具體,但總私心寄盼「詩人」起碼在「詩」的狀態時,一切是美好的。
我真的真的這麼希望。
即使只是在詩完成的那一剎那的美好。
在「人人可寫」現代詩的今天,詩創作與欣賞的那把尺似乎越來越難以掌握——文章果然是千古事?而得失真的「寸心知」?
詩想完了,這些也都應該與我無關了。
【預購】每天都在膨脹◎鯨向海
平常價 $24.00不得不挺身表態的膨脹時刻,
那無視全宇宙之邪惡的少女心,
亦會有以詩犯禁的金剛威武。
本詩集獻給一種平常人,蜷曲於複雜人間,彷彿無聲無息 簡單度日,卻極可能是犯禁的前衛者。
鯨向海詩集#6
每一個平常人
在最初
都曾是被喜歡過
被殷切期盼
不平凡的孩子
有一種平常人,把詩看得很平常,不需要詩歌節或文學獎。環保地認為所謂詩意,不一定寫下來讓別人知曉;像是明白自己不是名模也不是小鮮肉,羞於在網路上炫耀展示。
他們固然無明顯的「肌肉」(諸如武器,權力或者財富還是外貌等等),在物質上也許是弱勢的,困窘的——卻不乏堅強顯赫的靈魂。縱使練不出主流肌肉,有什麼卻不斷膨脹,默默對抗小確幸:「對不起我不是故意這麼大的,請原諒……」。
當生活如詩一樣,什麼都沒說,只持續將我們磨損……這本詩集是要獻給一種平常人,蜷曲於複雜人間,彷彿無聲無息簡單度日,卻極可能是犯禁的前衛者。他們乍看是失去A夢的大雄,沒有犄角的通緝犯,在自己的小冰河期躲藏遮掩多年,其實每天都在膨脹(跟這個宇宙一樣)——已哭的暖男大叔啊,終於學會笑了,並非這個宛如精神病院的現實人生能夠禁錮。
鯨向海
精神科醫師。
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犄角》、《A夢》。
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
有一種平常人
我想起有病患跟我討論過離開精神病院之後,如何回歸社會的問題。我當時建議他,不用太擔心那些無法控制的「異常」,也無須努力想達到別人眼中的「正常」,只要能保持自己的「平常」,就很好了。
這是眾人忙著鍛鍊身體,抗暖化之際;或許你也聽過另外一種相反的理論說,我們的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沛然莫之能禦的資訊混亂,乃此斷代的特色。有一種平常人,是坦然接受這些,他們不慌也不忙,做著各種忍辱負重的夢,大概是紀德說的:「別人比成功,我願比持久。」——他們顯然超懂他在說什麼(咦)——也不意外我們很有事的世界,終將真的有事。
有一種平常人,把詩看得很平常,不需要詩歌節或文學獎。環保地認為所謂詩意,不一定寫下來讓別人知曉;像是明白自己不是名模也不是小鮮肉,羞於在網路上炫耀展示。他們不全然相信超級食物或迷戀上健身房,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健全的。因為甘於平常,也甘於體脂肪,難免大家都是不得已的胖子。孤獨死的同溫層瀰漫擴散,他們依賴著虛無縹緲的「健康的幻覺」,用以抵禦日漸頹萎的肉身……當中有人或試著減速,或減塑,更勉力不落入燒炭的境地(所謂減碳)。
有一種久坐厭世的寫詩者,大部分時候只是個平常人(子彈與內褲都破爛不堪)。當他們終於遇到不得不挺身表態的膨脹時刻,那無視全宇宙之邪惡的少女心啊(這個娘們卻老是偽裝成爺們的世界),海嘯般幻想的病痛,亦會有以詩犯禁的金剛威武吧。他們固然無明顯的「肌肉」(諸如武器,權力或者財富還是外貌等等),在物質上也許是弱勢的,困窘的——卻不乏堅強顯赫的靈魂。
他們略微病態的遐思是這樣健康,充滿活力,鎮日泉湧,所以可源源不絕……化身擴張成各種人:爆料者,愛演者,嚎叫者,受死者等等。他們沉湎其中而不淪落,自以為犯禁,而不失敬(失禁)。以為養生防老之道,是隨波不逐流,專注於吃好睡好愛好,任性而隱形。縱使練不出主流肌肉,有什麼卻不斷膨脹,默默對抗小確幸:「對不起我不是故意這麼大的,請原諒……」。他知道這樣想很蠢,夜深人靜時,偷偷重讀那些衰小詩句,血氣奔騰像一個帝王在清點自己的大好江山——不然還能怎樣呢——這是平常,他的平常。
當生活如詩一樣,什麼都沒說,只持續將我們磨損……這本詩集是要獻給一種平常人,蜷曲於複雜人間,彷彿無聲無息簡單度日,卻極可能是犯禁的前衛者。他們乍看是失去A夢的大雄,沒有犄角的通緝犯,在自己的小冰河期躲藏遮掩多年,其實每天都在膨脹(跟這個宇宙一樣)——已哭的暖男大叔啊,終於學會笑了,並非這個宛如精神病院的現實人生能夠禁錮。
【預購】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游書珣
平常價 $24.00作者簡介
游書珣
寫詩二十餘年,孕育許許多多的詩、一名男孩與一名女孩,期許自己書寫的能量,能隨著孩子的成長日益壯大。新詩之外,跨領域創作兒童文學、插畫與實驗影像;首部詩集《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入圍2017年度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
目錄
幸好還有寫詩 游書珣
第一部:媽媽手冊
第二部:交換語言
第三部: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母殤 游書珣
序
詩人的誕生──很小很小的母親
終於,我們又重新迎來了詩的盛世。
搭捷運、滑開手機、走在路上、到各類館所參觀時,我們總能不經意與詩相遇。人們不厭其煩討論這個新奇的現象,有人說要歸功於手機的普及改變大眾閱讀習慣,輕巧短小的詩文在眾多文類中於是勝出,成為這個世代的共同語言。
更幸運的是,這不只是一個人人能讀詩寫詩的盛世,也愈來愈多母親詩人參與其中。
自上個世紀女性主義代表者之一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提出「女人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一筆屬於自己的存款,才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使得現代女性在奮鬥了幾百年後,終於有了明確的目標,從而爭取自己的自由。但是,一名即便在職場上再成功的女性,一旦退回家庭,甚至成為母親後,天性與社會結構使然,往往被剝奪大量的精力與時間。直至今日,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仍是有待努力的。而創作者更是其中需要獨立時間與空間的職業別,要同時成為母親與詩人也就難上加難。令人振奮的是,這幾年在臺灣詩壇中,愈來愈多身為母親的詩人出版作品,相信藉此也可以作為一個社會朝向「善待母嬰」以及「友善育兒」的前進指標。
天知道母親是最懂詩的人。
懷孕絕對是一件需要極大想像力的事情。從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母親的想像力便源源不絕地啟動,勾勒出稚嫩臉龐的眼、眉、鼻、嘴,從孩子一絲絲的細小動作,就能天馬行空推演至久遠的以後,如同創作力豐沛的詩人。
懷孕更是一件豐富心靈、提高感受性的過程。隨著胎兒在腹中逐漸成形,當他揮舞小拳頭、踢踢小腳,唯有母體才能接收到這些幽微如詩的訊號,察覺孩子的狀況,與之溝通。
而等候孩子出生的過程因為內心滿滿的期待而顯得漫長,懷孕又是一個學習等待的經驗。在這個等待的時刻,不安與焦慮,喜悅與滿足,促發詩意油然而生。
詩人游書珣的文字,正是體現了作為詩人與母親的最佳結合。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是一本陪伴之書,陪伴即將或已經成為母親的妳。
第一部「媽媽手冊」記錄孕程的心境感受,同時也是一個女人進入母職的歷程,「我抱著我的肚子/走過街角,看到馬路那頭/也有一盞燈,緩緩朝我移動/我們相視而笑/肚子燈,點得更亮了」(肚子燈)。又因為詩人的那份細膩,能清楚描繪出母親們心中共同的痛楚,「從此,我們將不再是『我們』/我們被一道鋒利的刀刃切開/成為『你』,成為『我』」(我們)。
第二部「交換語言」寫下新生兒階段的育兒甘苦,讓人一窺母職的難處,「我拿起鋤頭/鏗鏘一聲/敲到了石頭──/你滿懷希望爬向我/滿足地吸吮著/乾燥的石縫竟緩緩滲出/鮮美的乳汁……」(墾)。母親在此亦成為一名忠實的紀錄者,且藉由詩的語言能將每一個成長的點滴加以深刻化,「此刻她雖然睡著/卻仍在夢裡哭喊/有時她說愛我,有時則否/畢竟她的語言總是像詩」(她終於睡著的時候)。
第三部「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則是學齡前孩子初次離開母親呵護的羽翼,進入學習團體中拓展世界,這當中可見孩子與母親之間細膩而深刻的變化,「女的馬,女的馬/妳的小馬漸漸長大/妳的馬鞍終於可以卸下」(女的馬)。母親也會藉著陪伴孩子成長而回到自身的童年,為我們勾起共有的傷痛:「你的心靈,會與其他孩子一起/被方正的書包/壓製成同一種形狀嗎?」(書包)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智利女詩人嘉貝拉˙密絲特拉兒(Gabriela Mistral)曾在一系列寫給母親們的詩中,用純真且熱切的口吻寫下:「如今我懂得了萬物的母性情感。像我俯視的大山也是一個母親,午後的雲霧像小孩一般在她的肩膀及膝蓋四周玩耍。」(大地的形象/陳黎、張芬齡譯)。誰能夠在面對孩子時,不會不由自主卸下過度的偽裝而袒露出單純的樣貌呢?而母親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
書珣的文字質樸、清麗,總能在細微的觀察中觸動人心,信手拈來的風、陽光、綠葉就能賦予詩意,其中洋溢的童趣更令人讀來會心一笑。
她在詩中把自己退為一個「很小很小的母親」(穿過葉尖的名字),進入到孩子很大很大的世界,並且甘願迎接各種拉扯與撕裂:「近日感覺/手變得很長/抱著日漸變重的你/手因此而拉長……因為手長/可以掛很多東西/尿布包、奶瓶、圍兜/水壺,雨傘/還有你」(手)。而成為母親不只養育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包括自身心中的孩子,以及回望賜予我們生育能力的母親:「看著我的母親/我側著頭想,或許/這是一種演化邏輯/她的手甚至比我更長」
能夠作為一位母親,對詩人而言是幸運的。
透過養育孩子,我們得以再次重新認識語言,原有的世界會被推翻,獲得再次定義。「我拋出各種詞語給妳/但沒有一個可以/載妳著陸,僅能/抱著妳,保護妳/在這語詞飄泊的世界裡……讓我們將錯字輕輕撢去/會有另一枚字隨風飄來/如果那正是妳要的/它將脫去輕薄的透明翅膀/降落在妳掌心」(在詞語的世界裡)。在這個詞語飄泊的世界裡,同時身為詩人與母親,書珣不只捕捉到每一刻靈光閃爍的時刻,更為我們從中濾掉過多的雜質、干擾,提煉出面對文字、面對生命的初心:「在詞語的世界裡/我樂於將自己/重新還原成一個/牙牙學語的人」(在詞語的世界裡)。
夏夏
【預購】幫我換藥◎馬尼尼為(繪者:馬尼尼為)
平常價 $24.00內容簡介
《幫我換藥》是繪本作者、詩人馬尼尼為第四本詩集,收錄68首創作,聚焦於當下所身處的台北都會老公寓社區,緊密又疏遠鄰里關係之中,獨自育兒、養貓、創作。透過文字建構出屬於自己又讓人感同身受的都市生活意象。透過馬尼尼為的文字與圖像,鎔鑄出獨有的黑色直爽美學。
馬尼尼為
本名不重要。出生於大馬。高中畢業後赴台灣迄今。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另也在博客來okapi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著醜作十餘冊。
偶開成人創作課。獲國藝會視覺藝術、文學補助數次。育一子三貓。
「我的人生不完美,創作也不完美」
FB/IG/website keyword:馬尼尼為 maniniwei
目錄
輯二│此刻我覺得自己是詩人
輯三│我想要寫一本詩集
代後記│在台北的感覺
我喝光了妳寫給貓的詩液│鍾文音
序
我喝光了妳寫給貓的詩液
鍾文音
《為我換藥》,讀詩集名頓時會心一笑,這簡直是我的生活寫照啊,經常為母親清創傷口,為母換藥。也瞬間響起瓶中美人普拉斯〈拉薩路夫人〉:人們付費,來親眼目睹我的傷疤/人們付費/來親耳聆聽我的心跳──)
「很抱歉我不懂詩」,馬尼尼為這句詩彷彿是我寫這篇推薦序的註腳。但我書讀得還算多,而且曾多次為詩人行旅他們的遠方:艾蜜莉・狄金生、席薇亞・普拉斯、安・薩克斯頓、普希金、羅伯佛洛斯特等。
我尋覓蹤影的詩人都在雪國,雪的聲音冷冽著他們的詩性。與神對話,與孤獨說情,在絕望中撿拾雪、冰、霜、枯葉。我在冬日旅店蓋著他們的詩,裹上悲哀的憂傷,往心臟插上刀的詩,血流出白色乳汁,彷彿一切回歸荒原。
狄金生的天主,普拉斯的蜜蜂,安克薩克斯頓穿上母親的衣服奔赴死谷,普希金與情敵對決的熾烈個性,羅伯佛羅斯特那滿眼凋零的玫瑰園……。抒情、告白與口語化,三者融為我這個異鄉人在詩的國度裡尋找自己。
有的詩人是枕著胸中滿溢的情感讓詩濕透紙背,有的詩人帶著疏離冷眼捲起詩的千堆雲彩。馬尼尼為二者皆備,對貓的深情,遊走城市的旁觀,我在馬尼尼為「異化」、「陌生化」目光所描述的母城盆地裡,嗅到了彷彿深入骨髓的潮濕變形與浸淫情深。不願同化,不願入流,卻以變形「貓」的絮語與身體陷落盆地的「日常」,將庸俗日常小物,以詩的裂變將之升格成作為城市邊緣不可或缺的必要孤獨與漫無目的的游移,看似遊蕩,實則處處逃脫不了詩人的解剖與凝視。
讀馬尼尼為的詩,不知怎地讓我頻頻放下詩卷,回首這些年,與我曾交誼過的年輕文友,在我的心中她們是女詩人,我心中真正的詩人。在她們還青春時,經常寫信寫詩給我,但多年過去了,彷彿是韓波十九歲時就老成寫下:已是秋天了,她們至今有的不僅沒出過詩集,且不知後來發生了甚麼事,也許被現實大火吞噬,也可能看破這世間到處是偽詩人而不為,是自棄也是被棄地放棄了寫作,彷彿否定才華,而否定久了,才華也被送回了天庭太初。
我常想她們後來的人生,跨過三十歲之後過得好不好?比如其中我那些年輕文友裡有出過詩集的阿米,她才華洋溢,感知獨特,語性獨具,生命卻在某段時間挺進了魔鬼的盛宴,在拔高的苦難與深谷的憂鬱裡,處在這由庸俗所統領的世界,沒有人認出他們是受難的天使,而他們也因舉起智慧之劍過於沉重,或寧願不遇詩人不吐詩了。
馬尼尼為的詩有我過去遇到過的年輕詩人的奇異特質,但不同的是她是「有意識地身為」一位詩人,以此身分介入生活,或該說她渴仰寫詩的欲望昂揚,企圖心飽滿,因而即使被現實烈火環繞也能穿出火光而飛翔,和幽冥使者玩起詩的遊戲。她感知強烈且珍視天賦,又能知所撤退。她長期為了生存(費了十年。借了貓的身體來活著),像是普拉斯的〈拉薩路夫人〉:我又做到了/每十年/我就能做到一次……//我才三十歲/和貓一樣有九條命),可惜嫻熟死亡藝術的普拉斯沒有如貓的九條命。繼承者馬尼尼為在沒有大雪寒冬刺骨的亞熱帶盆地,有機會蛻變成變色龍(那東西已穿過我的心臟 /我現在很會表演),不僅要探勘存在,且還要繼續寫詩,她知道甚麼時候要和魔鬼舉杯,甚麼時候要站在外野從旁觀察,如此才能一本詩集一本詩集地誕生,將所有的感知轉為詩性獨白。
濟慈曾說有時候詩人是沒有所謂的自我,但馬尼尼為不僅擁有自我,且還能在自我被包圍時(比如異鄉人、孩子、婚姻)中不斷突圍,世界都是她的畫布,生活都可成詩。她在貓的安靜與晨曦的光亮中醒轉,也能如貓在黑暗中反吐能量沉眠。將空洞物件與日常,轉化成有血肉的詩意生命。回歸原始的生命體,不失去自我性,也不偏離共鳴性。
在詩作與個性上,馬尼尼為可以嗅到上述我提的女詩人氣息與風格,比如馬尼尼為:給你講講/青春的花襯衫/帶了朋友/進了車站/還穿著媽媽的衣服,讓我想起詩人安薩克斯頓最後穿著母親衣服和母親一體的意象。馬尼尼為在過去的詩集裡不斷殺死丈夫,也讓我想起普拉斯的〈爹地〉:我不斷殺死自己以靠近你。詩作有小說的敘事與畫面感,帶著格格不入與坐立不安的張力。
在渴欲創作上,馬尼尼為沒有頹喪,反而有羅伯佛羅斯特的續航力,也因為這樣,人生的歷驗種種,都可以為詩所用。寫至此,心突然有點疼,疼至需要換藥:我多麼希望我的那些最後棄詩而去的未完成年輕詩友能夠有那麼一點點馬尼尼為渴欲成為甚麼的「渴欲」,創作是一種渴欲,沒有這種渴欲,才華的種子最後不落回現實的土壤裡生根。
馬尼尼為的詩讓我想起讀書時期喜歡的夏宇,那種將生活日常與感情不斷用一種看似任性卻有組織的碎裂切割還原。也讓我想起出過《貓蚤扎》的詩人陳斐雯:有鳥雲遊的窗/太寬太大的門/長度籠統的巷弄/你都喜歡/深深凝望/一如敷藥的時候喜歡凝望/深深的傷口
馬尼尼為寫:我的貓。是一塊乾淨的毛毯。我把她鋪在地板上。送給了我媽媽……/晚上她有和我一起睡。就夠了……/她給我一劑強心針……
我喜歡馬尼尼為這種具有血肉血性的詩,普通的隱喻象徵,卻能有一種刀剖的疼痛感傳遞神經,長著腳的詩,踩著貓步,欲迎還拒。
看似自白的口語化詩句,實則指東說西,以此述彼。詩由最普通的東西構成:孩子,貓,母親,衣物,城市,日常(廁所、抽水馬桶、門,窗、牛排店、沐浴乳、腳踏車),由外物(外務)勾招出心靈的魅影,與貓通靈,與螞蟻爬行,與動物狂歡。
這一夜我只想當一隻螞蟻/躲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睡去……/幾層獅子的頭的高度
和我喜歡的詩人一樣,她不矯揉做作,也不無病呻吟(啊,為我換藥,詩人品種真的是有病的人啊,匱乏有時會勾出寫作者心中奇異的美的病態),將病態賦予現代性,將平凡寓喻深刻於哲思。
羅伯佛羅斯特說:詩應始於歡愉,而終於智慧。
馬尼尼為的詩則是始於匱乏,而終於感悟。
吃一碗飯。丟一包垃圾。這不是什麽。不是太陽也不是月亮。
這是一天。一天天。一年年。
為我換藥,匱乏邊緣疾病傷害淡漠,但詩語卻澄澈如嬰兒的藍眼睛,靜靜凝視如貓望虛空雲朵飄過。
出院了/你扮媽媽/我扮小孩/還缺一隻眼睛
身體以詩重組,角色卻移形換位。移形換位是這本詩集最常出現的鏡頭轉動,化作貓臉貓眼貓靈,化作昆蟲動物,化作一扇窗一面門。
馬尼尼為在岔路上選擇的不是人跡稀少的路徑,相反地她走的看似人跡稀少(到處沾染的貓跡繁複)但其實引起的共鳴很深,尤其當代性的台北孤獨。這座城市有太多不為人知的馬尼尼為,盆地蝸居許多異鄉人(或移動者),潮濕將他們的面貌弄濘,在許多漏水頂樓加蓋的方寸之間,他們可讀讀馬尼尼為的詩集,如此,荒地陌土也有詩的靈光,且可以讓靈魂不飢餓。
我騎上腳踏車去偷台北的陽光
網了台北的魚
我找到了台北的獅子老虎
住在我的空腹裡
雖然
這裡不能住太久……/那些屋主把光都截走了 把屋頂加得越來越大
但
謝謝書店 一間一間安置在我的身體
多飽足的空腹與身體啊。
讀馬尼尼的詩,潮濕沉重又如貓蚤輕盈,又飢餓又飽足。
她是踮著腳尖趿步在黑暗至不見底的盆地邊緣的貓,也像隻黑色蝙蝠在月光下穿飛台北城市。青春陷落沒有窗戶的房間,但我的貓舔開我身上的窗戶/洗我身上沒有窗戶的眼睛
為我換藥吧。
我的藥是詩。
是貓,是愛。
內容連載
【我住在台北的腳】
我住在台北的腳
沒有玩過台北的冷氣機
我聽見台北的唇變紅了
有車子的臭味
台北的花蜜變成冷硬的餐刀
變成一家家牛排店
我去吃了香香的沐浴乳
樓上鄰居的抽水馬桶聲
我騎上腳踏車去偷台北的陽光
網了台北的魚
我找到了台北的獅子老虎
住在我的空腹裡
我住台北的臉餓了
三十條斑馬線
三十台公車的餓
台北插入人耳
插入氣管 插入心臟的噪音
插入泳裝的氯氣
插在你眼睛鼻子嘴巴上
台北在施工
一萬張房價海報
在雨中掃地
【我要介紹你認識美美】
美美是我的心臟
我的外接心臟
我的心臟有毛
這樣才不會冷
我的心臟會走路
這樣才健康
我的心臟會自己走來找我
晚上會壓在我手臂上睡覺
我的心臟大便很臭
吃東西很大聲
我的心臟不用洗澡
體味很臭也很香
俗稱香臭味
我每天都要抱香臭味
吸香臭味
有香臭味心臟讓我覺得幸福
祝你找到你的香臭味心臟
【此刻我覺得自己是詩人】
此刻我覺得自己是詩人
當我和美美一起睡著的時候
吸著她的大屁股睡著的時候
此刻我覺得自己是詩人
當我喝飽了黑色汁液
覺得自己有貓的心臟
此刻我覺得自己是詩人
當我準時肚子餓
當我那樣用剪刀
當我那樣說不出話
當我前面有一隻貓
【預購】新世紀20年詩選(2001-2020)套書◎ 蕭蕭主編
平常價 $68.00《新世紀20年詩選》由蕭蕭、白靈、向陽、陳義芝、焦桐共同編選,以「為歷史刻畫真實軌轍,為詩人與讀詩人留下精彩篇章」做為選材標準,精選二○○一年到二○二○年間六十位臺灣重要詩人創作的精彩詩作,並分工撰寫詩人評傳,引導讀者了解詩人生平,以及如何閱讀賞析詩作,呈現新世紀二十年詩壇的轉變與風采。
有從上世紀就筆耕不綴的詩人,在新世紀創作仍不間斷,如洛夫、余光中、楊牧等,詩藝更上高峰;跨越新舊世紀的中生代詩人,如陳克華、鴻鴻、劉克襄等,從個人出發,關注全球、性別、身體自由、社會、人文與在地化等議題;還有以母語創作呈現臺灣文化多元,如向陽的台語詩、張芳慈的客語詩等;而達瑞、崔舜華等新生代詩人,則開啟解嚴後的新詩新風貌。
全套分為二冊,第一冊從周夢蝶到焦桐,有跨越新舊世紀不斷持續創作,如管管、張默、席慕蓉等,展現驚人的創作能量,還有關心土地議題的吳晟與描繪臺灣風物的陳黎、詹澈,透過詩人們的筆,呈現新世紀二十年詩的不同風貌。
全套分為二冊,第二冊從林彧到崔舜華,有顛覆古書常識的唐捐,將當年SARS時事入詩的許悔之,以醫師視角寫詩的鯨向海,以及求新求變的林婉瑜、葉覓覓等人,透過他們的詩作,開創新世紀無限多元的樣貌。
本書特色
★精選華文新詩創作從二○○一年到二○二○年,選出新世紀的二十年,重要的六十位詩人。除詩作之外,主編蕭蕭和編委白靈、向陽、陳義芝、焦桐分工撰寫作者評傳,引導讀者了解詩人,以及如何閱讀賞析詩作。
★本書為共分二冊,上冊從周夢蝶到焦桐,下冊則是從林彧到崔舜華,包含華文新詩、台語詩與客語詩。
【預購】仁愛路犁田◎鴻鴻
平常價 $26.00在這本詩集中,歷歷是近年來社會運動及國際人權事件的軌跡,從反國光石化、反中科搶水、反土地徵收條例、反核......到紀念陳文成、聲援劉曉波、艾未未、伊朗導演潘納希,以及為圖博而作的多首詩篇。取名《仁愛路犁田》,鴻鴻在後記中告白:「就像耕作,講究的不是姿勢優美,而是能否引入豐沛的濁水,滋養新鮮的稻米。筆耕於我如果仍屬必要,那是因為可以真實呈現一時一地的想法,與文字讀者、街頭聽眾、或是親密愛人相溝通。詩是拿來興、觀、群、怨的,不是拿來陳列玩賞的。革命與愛情,率皆追求群體美好生活的步驟。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必再革命,世界可以不再需要這些詩,或許那才是一個時代最大的成就。」
作者簡介
鴻鴻
本名閻鴻亞,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之新詩首獎,及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著有詩集《與我無關的東西》、《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黑暗中的音樂》、《土製炸彈》,散文集《過氣兒童樂園》、《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小說《灰掐》,及劇本、劇評等數種。
曾任《表演藝術》、《現代詩》、《現在詩》主編,並為唐山出版社主編【當代經典劇作譯叢】系列書籍。電影導演作品有《3橘之戀》、《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穿牆人》和紀錄片《台北波希米亞》、《夏夏的聯絡簿》等。
【預購】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潘家欣、阿米
平常價 $24.00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乃兩位傑出的台灣女詩人:台北的阿米與台南的潘家欣,經過為期一年的詩歌通信。她們通信以詩歌的形式對話,開闢另一種書寫的可能。對話涵括憂鬱症、愛情、創作、家庭,全是掏出自己的一種寫法,誠實揭露生命中的殘缺與美麗。兩位詩人是彼此的密友,創作上惺惺相惜,但是性格迥然不同。一位是青銅器,在火焰捶打中復活;一位是琉璃,是通過黑暗考驗的易碎物品。
潘家欣有一天在 msn 中提出青銅琉璃意象作為彼此生命的對照,隔日阿米在早餐店寫出第一首詩,至此以後,兩人經常用詩歌語言對話,最終完成一部厚實的、誠實的、動人的創作。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搭配潘家欣的剪紙作品,並獲畫壇天王侯俊明贈畫以為序,完全是夢幻組合。潘家欣詩集《妖獸》、阿米詩集《要歌要舞要學狼》已獲得詩壇的注意和讀者的共鳴,兩位合體難得一見。
作者簡介
潘家欣
台南人,1984年生。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喜愛旅行、剪紙、繪畫、寫詩。曾獲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文學作品收錄於《現代女詩人選集》、《多帶一捲衛生紙—衛生紙詩選》、《2010台灣現代詩選》、《2012台灣詩選》等。個人詩集《妖獸》2012年由逗點文創出版。目前潛心寫作,當一個蛋人。
阿米
1980 年次台灣女詩人、素人畫家。首本詩集《要歌要舞要學狼》(入圍金典獎)、中英圖畫詩集《日落時候想唱歌》、長篇小說《慾望之閣》,作品常見《衛生紙 + 》。聽說有一雙受苦的眼睛。
【預購】無邊之城◎ 尹雯慧
平常價 $24.00從拉達克到加德滿都,從安娜普納到大吉嶺,橫跨以數千公里計的喜馬拉雅山群行走,尹雯慧以累世積攢的深沈情感,呈獻四十二幅烙印時光的黑白攝影,四十首力透紙背的詩作,還千年之願。
本書創作獲得文化部第二屆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獎助
好評推薦
楊翠推薦:
作者行走在各種邊界,在最豐饒的所在,安頓自身,讓詩魂跨界飛舞。
向陽推薦:
不是浮光,也非掠影。通過她的詩心和鷹眼,我們方才對於向來陌生而以為神祕的國度、文化有了較為貼近的認識。
尹雯慧
文字工作者,曾參與多齣舞台劇演出。得過一些文學與攝影獎項,曾入選客委會「築夢計畫」,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與文化部「詩人流浪計畫」……等。詩作入選2015及2017年度詩選。影像作品入選2017「台北國際攝影沙龍」。著有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
詩心和鷹眼
向陽
2016年4月,尹雯慧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台北:台灣圖博之友會,2016),是她以五年時間,深入達蘭薩拉與圖博人生活的民族誌採訪,開闊了台灣報導文學的舊視界,拓延了台灣報導文學的新場域,也展示了21世紀台灣新一代報導文學家不遠千里、不辭勞苦、不畏風霜的開闊、沉穩和堅毅的精神。
也就在推出《謎途》的這一年,春天到夏天,她獲得雲門流浪者旅行計畫支助;秋初到年末,她又獲得台灣文學館「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獎助。兩個計畫都標誌著「流浪」,讓她能夠透過計畫的執行,到她想去的國度進行以雙腳行踏的深度旅行。她離開台灣,遠離故鄉,在不同的國度、邊城之間行踏,她張開敏銳的眼睛,在與台灣迥然有異的國度進行有計畫的「流浪」,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走過多數台灣人較陌生的南亞諸國,展開了她細緻而深刻的書寫。
這本《無邊之城》就是她歷時九十天(2016年10月01日至12月29日)執行「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成果。但這次,她寫的不是報導文學,而是充滿感性的抒情詩作;除了交出四十首詩作之外,她還附加了四十二幅以紀實攝影手法拍攝的深刻的攝影作品。
九十天的苦行,她跋山涉水,從台北到德里,從德里到拉達克,進入中印邊境……;再從拉達克到德里、到加德滿都,再到列城、安娜普納健行,接著進入中尼邊境,再到聖母峰基地營健行;進入12月後,又從加德滿都到卡比塔,由尼泊爾進入印度大吉嶺的陸路邊境,最後從德里回抵台北,已是年末。這是一趟艱苦的旅行,東西橫跨以數千公里計走,在多數必須依賴雙腳步行、攀爬的行旅中,非有驚人的體力和意志,就無法持續;非有對於喜馬拉雅山脈諸國歷史、文化和複雜政治的基本理解和感情,也無法深入觀察、接觸和體會。
尹雯慧都做到了。她將報導之筆,轉為詩心和鷹眼,在這本《無邊之城》詩攝影集中,引領我們進入素所陌生的喜馬拉雅山群之中,去感受、並且跟著她目擊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邊界地區的人文、地誌和宗教信仰、生活處境。
在輯一「靈魂的香氣」中,她速寫了十三位流亡邊界的藏人,以生動的刻描筆觸,讓我們通過她的詩,去了解繞著林廓轉經的年輕僧侶的心境、畫唐卡的十七歲女孩的純真、藏族歌手Thinley(陳列)的人生規劃、攻讀國際關係的圖博青年「回家」的夢,以及住在難民中心的九十歲Momo La(藏語奶奶)的風霜……。那是流離族群的人間圖像,其中有「將自由與愛情/留在流亡的路上」的無奈、有「留下身陷險地的佛/讓天色悲傷得/伏在雪山胸膛大哭」的悲哀;也有「如果來生有緣/願我生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遇見妳!」的浪漫想望、有「只要靠近月色/就更接近家鄉」的深沉祈禱──通過詩,尹雯慧在這一輯中,延續了她在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一書中所凸顯的圖博人的艱難處境。
輯二「海市蜃樓」收十四首詩作,主要寫尹雯慧在中印邊境所見。在冬雪覆蓋的高山邊區,她看到「一名跪坐路旁的母親抱著孩子/伸出枯瘦的手乞討/冷漠的人群/讓冬季一點一點地/復活了」;在加德滿都,她看到「月光灑在/靜脈曲張的加德滿都/糾結的巷子於圓環處打了個蝴蝶結/血路阻塞/只有象神/微微飛升/安然盤坐」;在大吉嶺,她看到「穿著英國風制服的大吉嶺女孩/三三兩兩/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繫著馬尾的橘色蝴蝶/尾隨青春的背影翩飛」……。這些詩作,如夢似幻,卻是真實的人間圖式;帶些異國情調,但又貼近人性中最深沉的悲喜情懷,一如邊境之月,在茫霧中浮現。
輯三「在失眠裡建設」,則以諷喻筆法寫這趟「流浪」旅行所見和感悟。十三首詩,從〈失眠建設〉到最後一首〈千手觀音〉,尹雯慧寫下她這趟漫長行旅中所看到的現象,發之於詩,寫出一個旅人的浩歎。她看到貧窮與建設之間的弔詭:「為了建構文明/這個世界到處在砍樹/工地的聲音從台北/一路連綿到加德滿都/鴿子像水泥翻模/整排停在鋼筋上」;她看到貧窮與慾望之間的艱困:「賣粉紅色棉花糖的孩子/站在杜兒巴廣場售票口/幾朵染髮的雲吊在竹竿上/成為童年的誘餌」;她也看到貧窮與生活之間的隨遇而安:「杯子裡的紅茶和生活一樣苦澀/貧民浸在湯藥裡/好似滋補養身」。
這些旅途所見,最後總綰於〈千手觀音〉這首詩中,她以寓言敘事筆法,寫出這趟流浪之旅的體悟。詩的第一段說:「我是一枚/在塵世裡鏽蝕的法器/氧化的心斑斑駁駁/災厄纏身/度化不了自己」,因而遭到「一個貧病絕望之人」的拋棄,幸為觀音拾起,「成為千手中的金剛手」;末段則以轉世輪迴觀,寫棄擲法器者千年後成為畫家,「望著十二面千手觀音/因其古老而感動莫名/他畫下觀音/生活依然破舊/卻堅信手中的筆是法器」。
這首詩,寫的是印度拉達克古老寺院Lamayuru寺內的千手觀音,祂拾起被貧病絕望的人拋棄的法器,成為金剛手;千年後,當年拋棄法器的窮人則成為唐卡畫家,畫下觀音,儘管依然貧困潦倒,卻堅信自己的筆就是法器而無悔無懼。從絕望於窮困,到堅信於窮困;從拋棄信仰,到堅持所信。這是千年之願,或許也是尹雯慧多年來為藏族這個民族及其命運不斷書寫的誓願吧。
這本書,詩與攝影各半,互有連結,卻又各自獨立。尹雯慧的攝影手法相當紀實,在黑與白的畫面中,呈現的邊境人文和景觀,都相當動人,一詩一圖,互為詮解,而又各有指涉。她的詩,有敘事、有抒情、有諷喻;她的攝影,則在光和影的強烈對比中,凸顯出人物的表情和內在、景觀的外延和內蘊,這些紀實攝影,實則具備獨立的生命,傳達出圍繞在喜馬拉雅山脈周邊的人的氣味和地誌特質,不是浮光,也非掠影。通過她的詩心和鷹眼,我們方才對於向來陌生而以為神祕的國度、文化有了較為貼近的認識。
我很高興看到尹雯慧以三個月的苦行,深入高海拔的「邊城」之境,以詩和攝影完成《無邊之城》的書寫。在台灣文學的創作版圖中,我們較缺乏的是台灣以外的世界的書寫,尤其是飛機無法抵達,且須依賴雙腳行踏的「邊城」書寫,尹雯慧的詩與攝影,無疑地為台灣文學開啟了一扇廣闊的窗口,讓文學中的「他方」不再那麼遙遠而不可測知,足以鼓舞更多作家走向「他方」,書寫「他方」,來豐富並強化台灣文學與世界的對話。
【預購】小妖魔市:克里斯提娜.羅賽蒂詩選(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s)◎克里斯提娜·羅賽蒂(Christina Rossetti)(譯者:枚綠金)
平常價 $22.00吳爾芙:「我是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烈焰詩意直指生死縫隙,三世紀來不曾澆熄
徐志摩、吳爾芙、J.K.羅琳 都在她的詩中找到自己
「對於真正純的詩,你無話可說。就像純水,有什麼成分?你無從說起。而可以作為演講、授課內容來說明的詩,就像摻雜其他成分、摻了甲醇、或沙子的水,那種詩可以構成最精彩的演講。克里斯提娜的作品,讓我最想做的事,不是演講、授課,而是哭。」——華特•若雷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在我死後,至愛,
別為我唱哀歌;
不必栽植玫瑰於墓前,
也無須種植絲柏為蔭:
祈願你做我墓上青草,
間有陣雨、露水潤活,
記得我──如果你想,
忘了我,若你不想。
──節錄自〈歌〉
想像十九世紀的倫敦郊區,在「前拉菲爾兄弟畫會」的聚會基地,身穿黑衣、個子矮小的女詩人克里斯提娜.羅賽蒂,正對其他男性藝術家侃侃而談。但羅賽蒂並不清楚她那情感濃烈、探究生死之境及信仰真義的神秘詩句,將在自己死後數百年,被其他經典作家在不同的沙龍中提起。
徐志摩將讚譽羅賽蒂詩作的音樂性——每一個字詞的使用,朗讀起來都像是清晰的樂聲,是一首歌。J.K.羅琳將盯著你的眼睛,告訴你羅賽蒂詩作中濃郁的死亡、神秘氣息,最適合犯罪小說的場景。但若我們遇見吳爾芙——幸運的是,她或許是最瞭解克里斯提娜.羅賽蒂的人了——她將為你朗讀寫給羅賽蒂的文章:
「……超強的信仰構成的壓力,圍攏擠壓較短的詩歌群。這些短詩因此而堅固無比。可以想見,悲傷也一樣──妳的上帝,祂手下毫不留情,妳在天堂的冠冕也是由荊棘編成。每當妳把目光盡情投注於美的事物,妳的心智也隨即告訴妳,美是虛榮、浮華,美很快消失。死亡、遺忘、安息像潮水般湧動暗黑的波濤,環繞妳的詩歌。」
如果克里斯提娜.羅賽蒂得以在吳爾芙投水自殺之前回信給她──儘管羅塞蒂此時早已在自己詩中那發散著死亡與聖光的靈域中生活多年──或許會在卡片上寫道:
「雖然我沒有選到比較好的那部分,事實上
卻又落入另一種說不出的苦,
會不會是我們愛這俗界太多?──」
「我只是悲傷哭泣,心裏很清楚,某種/新的生物愛我,其他生物只是將我看輕。」
──節錄自〈(「於是我半昏迷,病得不輕」)〉
☆全球經典詩集首度於華人世界問世!長詩〈小妖魔市〉為奇幻、女性文學經典巨作!
☆收錄超過四十首經典詩作、吳爾芙專文〈我是克里斯提娜.羅賽蒂〉,及譯者枚綠金的細密賞析。
☆吳爾芙為羅賽蒂百年冥誕寫下〈我是克里斯提娜.羅賽蒂〉,介紹偶像生平。
☆詩人徐志摩翻譯羅賽蒂詩作〈歌〉,後來由羅大佑譜曲,成為張艾嘉成名曲之一。
☆J.K.羅琳受到〈哀歌〉影響,決定引用詩中The Cuckoo’s Calling意象,作為繼《哈利波特》系列之後,首部犯罪偵探小說的書名《杜鵑的呼喚》。
作者簡介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
吳爾芙:「妳是直覺型、天生的詩人。妳總是從同一個角度看世俗界。不管年歲增長、或是與人交往、與書中世界交流,都沒有使妳的心神動搖。」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為英國著名畫家詩人但丁‧加百列‧羅賽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之妹,也是但丁‧加百列所創前衛藝術團體「前拉菲爾兄弟畫會」(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中,唯一特例參與之非正式女成員。她與哥哥的女友時常擔任畫會的人像畫模特兒。克里斯提娜.羅賽蒂以其長詩《小妖魔市》聞名,其詩作對於信仰與死亡有深刻描繪,深受後世創作者喜愛,尤其吳爾芙更是喜愛克里斯提娜.羅賽蒂的作品,曾以〈我是克里斯提娜.羅賽蒂〉這篇文章介紹女詩人生平,表明景仰之情。
譯者簡介
枚綠金(Mélusine Lin)
本名林惠玲(Hui-Ling Lin),以筆名枚綠金發表詩、樂曲;出席國內外詩歌節、研討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暨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聖謐林》(獲選國立台灣文學館100年度文學好書);譯有法國精神分析文學理論專書《黑太陽》。長期講授創作理論、歐美及華文現代文學;指導碩士生創作詩、小說、散文作為畢業作品。好騎馬、南歐建築、迷走義大利城鎮。偶得靈感成舞。有時以蘇菲(sufi)舞冥想。
【預購】附近有人笑了◎黃柏軒
平常價 $21.00不再龐克的上班日午休,夢遊的我們還有機會相遇嗎?
詩是世界最後一座遊樂場 ──黃柏軒
男孩撥電話給女孩,
「沒事只是想打給妳/也不是想聽妳的聲音」
他確定附近有人笑了,在她說喂的時候。
女孩睡了,男孩失眠。醒來前,他想──
如果說有人笑了,便有什麼人受了傷,為什麼我們還是呆呆傻傻相信愛?
「我要愛你/我會一直向前跑/咬著你的小小漿果/讓你臉紅熟透/直到我們的繽紛不再生澀/能結出更多漿果」〈這年頭誰的笑容沒有一絲絲疲憊呢〉
黃柏軒,後青年幽默龐克上班族,
不背吉他上班的日子,就會在午休時做夢與愛人。
日常幻想太多、夢與現實太過相近,所以寫了詩,
試著一點、一點將前進的路以字拼湊,
跨步走向隨機、甚至有點莫名其妙的未來。
名人推薦
詩人 鄭聿_導讀
詩人 達瑞_推薦
──詩人意圖用以抵抗世界之傾毀的童心背後,暗暗浮動一股黑色而有機的惡趣味,彷彿預示了事物本質的崩壞;在龐克氣味的詩句裡,對生命採取冷調、旁觀而間接的觀望,是為側面一步的藝術,不那麼張揚卻仍見其頑強意志,並在世界的灰澹斗篷底下,處之泰然。
作家 廖育正_專文作序
──《附近有人笑了》的風格多變,腔調靈活,但母題不變。是感傷、悲悵的少年遊,看著天空,抱著自己,懷想逝去的情誼。在成長的孤獨感、無盡的思念、迷惘與失落中,作者分享了他隱密乃至奇幻的心事。闔上詩頁,乍然發現,那也是你我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