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25週年紀念版
- 9786263106215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 A Ray
- Aiko Kuninoi
- Aislinn Emirzian
- Allen Hong等19人
- and Get to Work
- Arthur Schopenhaur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B群
- Carlos Bulosan
- Charles Bukowski
- Charlie Glickman
- Christina Rossetti
- Croter
- culture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 Doris Lessing
- Edward W. Said
- eL
- Eric Mader
- Find Inspiration
- Food Dictionary
- Georges Bataille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兵日記
- hezt
- Histoire de l'œil
- HUGO
- IDIOCY
- interview
- Jack Gilbert
- Jack Saul
- Jamais vu
- James Thurber
- John Berger
- Jérôme Garcin
- lo-fi
- Lonely Pass
- LP小說選
- LTD
- Lyu Wen Cui
- Malcolm Gladwell
- Margaret Atwood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Desmarquet
- Mr. Adult
- Mr. Pizza
- Muji
- My Life and Hard Times
- Nevil Shute
- normal people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Beach
- Philipp Ther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Sake
- sally rooney
- sapiens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anikawa Shuntaro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Lost Boy
- The Sins of the Cities of the Plain
- Thiaoouba Prophecy
- Thomas Wolfe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Yuval Noah Harari
- Zygmunt Bauman
- ยิ่ง
- くにのいあいこ
- 一個人的私家菜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往而深
- 一瞬二十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體
- 三體 III:死神永生
- 三體 II:黑暗森林
- 三體II
- 三體III
- 上流肉販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下部隊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測之人
- 不說話的孩子
- 且在人間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文學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上健次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主婦的午後時光
- 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Χ15種蛋炒飯的滋味
- 九彎十八拐
- 九歌
- 亂髮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云與樵
- 五四
- 亞瑟
- 亞瑟·叔本華
- 京江醉竹居士
- 京都
- 人人皆撒旦
- 人文史地
- 人物速寫
- 人間失格
- 人類大歷史
- 人類學
- 仁愛路犁田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似陌生感
- 但唐謨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來不及美好
- 倫敦男妓自白書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傅國湧
- 傑克‧紀伯特
- 傑克紹爾
- 傑洛姆‧嘉赫桑
- 備忘錄
- 傳奇莫言
- 傳記
- 傳說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像那天
- 光天化日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兒子的大玩偶
- 內佛·舒特
- 全譯版
- 兩性關係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八卦貓
- 八尺雪意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再見
- 冷海情深
- 凱特文化
- 出版
- 出版社
- 出鬼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別人怎麼對你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本
- 劉子倩
- 劉慈欣
- 劉芷妤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半簿鬼語
- 卍
- 卓惠娟
- 南方從來不下雪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繆
- 印刻
- 印卡
- 卵山玉子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叔本華
- 古典小說
- 古典文學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台灣角川出版社
- 史書美
- 吉本芭娜娜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光植物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國卿
- 吳岱穎
- 吳明益
- 吳沚默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周天派
- 周若鵬
- 命子
- 哈拉瑞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唐澄暐
- 唐澄暐、活人拳
- 唐辛子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喪禮上的故事
- 喬治·巴塔耶
- 單人旅行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嘴臉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在你背後
- 在逃詩人
- 地犬
- 地球編年史
- 坂本龍一
- 基本書坊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夏丏尊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慕聰
- 夏曼
- 夏曼 · 藍波安
- 夏皮南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夜梟
- 夜行性動物
- 夜長夢多
- 夢中書房
- 大人先生
- 大便老師
- 大塊文化
- 大師兄
- 大樂文化
- 大牌出版
- 大藝出版
- 大虛構時代
- 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阪
- 天下文化
- 天地圖書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宰治
- 夫夫
- 夫夫:你要先去愛,一定會找到幸福的入口
- 失去論
- 失物風景
- 失落的國度
- 失落的國度:地球編年史第四部
- 奇幻
- 奧山志乃
- 女神自助餐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好黑
- 如何獨處
-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 如果出版社
- 如此人生
- 妖獸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婀薄神
- 婚戀私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季安揚
- 孤獨六講
- 孤獨通行證
- 孫松榮
- 孫梓評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宇宙密碼
- 宇宙密碼:地球編年史第六部
- 安卓珍尼
- 安德列·艾席蒙
- 宋易
- 宜春香質
- 家事哲學
- 寫作資源
- 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尉光吉
- 對號入座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令
- 小兒子
- 小冰
- 小叔
- 小叔愛工頭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林繩霧
- 小玄
- 小說
- 小說集
- 小銘
- 尖叫連線
- 尖端出版社
- 就爽前列腺
- 尹雯慧
- 山崎富榮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工作記事
- 巴特
- 巴瓏
- 布勒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幫我換藥
- 幻城微光
- 廖偉棠
- 廖宏杰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廖瞇
- 廚房
- 廢棄社會
- 弁而釵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嘉怡、Samuel Chong
- 張國強
- 張寧
- 張小虹
- 張愛玲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甲麗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貴興
- 張錦忠
- 強納森.法蘭岑
- 待續
- 徐冬妲
- 徐嘉澤
- 徐珮芬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復刻版
- 德國
- 心理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心裡勵志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辨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愛
- 恣睢麻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情慾列車
- 情趣
- 情非得體
- 惡女書
- 惡意的郵差
- 惡鄰依依
-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愛特伍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感官世界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1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3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4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戒斷曖昧
- 戰國廁
- 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撒迦利亞‧西琴
- 撕掉羞恥印記
- 擊壤歌
- 攝影
- 攝影紀實散文
- 攝影詩集
- 放生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國士
- 文學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心
- 文青之死
- 斑馬線文庫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星球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編傳說
- 新訓篇
- 旅者
- 旅遊指南
- 旋轉門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安焦慮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酒
- 日輪之翼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
- 明代禁毀男色小說選套書:《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共三冊)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時光隊伍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的贈禮
- 晒T恤
- 暴民之歌
- 書
- 曼谷
- 曾珍珍
- 曾翎龍
- 曾耀慶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你陪伴的日子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翎漫遊仙境
- 李佳霖
- 李奕樵
- 李屏瑤
- 李崇建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漁
- 李育霖
- 李良波
- 李靜宜
- 杨照
- 東華創英所
- 林俊宏
- 林夢媧
- 林幸謙
- 林文月
- 林文義
- 林水福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林蔚昀
- 林詠心
- 林達陽
- 枚德林
- 枚綠金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柏森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理·葛利克曼
- 柯冠廷
- 柯志傑
- 格十三
- 格非
- 梅森·柯瑞
- 棄子圍城
- 楊士堤
- 楊小濱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楊照
- 楊翠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橘書
- 橡樹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常人
- 歷史
- 死神永生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殺鬼
- 每天都在膨脹
- 比句點更悲傷
- 毛毛有話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求孕
- 江灝
- 汪其楣
- 汪民安
- 汪用和
- 沈俊傑
- 沈信宏
- 沈嘉悅
- 沉默之島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有時刻的月臺
- 沒用的東西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夫
- 洪世民
- 活人拳
- 流俗地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海奧華預言
- 海奧華預言:第九級星球的九日旅程‧奇幻不思議的真實見聞
- 海洋心情
- 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
- 海浪的記憶
- 游書珣
- 湖面如鏡
- 湯瑪斯·沃爾夫
- 溫瑞安
- 溫瑞安散文集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漫畫
- 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漫遊者
- 潔癖
- 潘家欣
- 灰矮星
- 灰花
- 為了測量愛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烈火
- 無印良品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無知者
- 無邊之城
- 煮雪的人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犬日無休
- 犬日無休2
- 犬日無休2: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犬日無休:有你陪伴的日子
- 狂言三國
- 狩野岳朗
- 猴子設計
- 猴杯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德威
- 王志元
- 王意中
- 王春明
- 王榮輝
- 王鼎鈞
- 玻璃
- 班,無處安放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舍小品
- 甘耀明
- 生活10講
- 生活十講
- 生活哲學
- 田原
- 男人這東西
- 男性P點高潮
- 男男自由行
- 男身
- 画哲學
- 畢飛宇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當時間開始
- 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
- 白先勇
- 白痴有限公司
- 皮卡忠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盛世
- 目前勉強
- 相聲
- 看海的日子
- 眼睛的故事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
- 瞇
- 知識分子論
- 短詩300首
- 石室之死亡
- 硬漢
- 硬漢有時軟軟的:向銀幕硬漢學習柔軟心法。男人該know,女孩兒更該懂的「硬漢軟軟學」!
- 社會科學
- 神來的時候
- 神在
- 神戶
- 神神
- 神話學
- 禁果宅配便
- 秀威
- 秀陶
- 科幻
- 租書店的女兒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窮中談吃
- 窺
- 窺夢人
- 第12個天體:地球編年史第一部
- 第一部
- 第三部
- 第二部
- 第五部
- 第四部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 簡媜
- 簡體
- 米歇•戴斯馬克特
- 紀大偉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紅字團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給我的詩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綿羊班女兒
- 縫身
- 繁體
- 繩縛本事
- 續集
- 羅智成
- 羅毓嘉
- 羅浥薇薇
- 羅蘭巴特
- 羅鵬
- 美麗蒼茫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耳朵
- 聖神·死人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職場冷暴力
- 肉蒲團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欣
- 胡遷
- 膚淺
- 臉譜
- 臥斧
- 自傳
-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與謝野晶子
- 與電影過招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舒國治
- 舞鶴
- 色戒愛玲
- 艾堤安 ‧ 達文多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絲琳·埃米吉安
- 艾莉亞
- 芭達雅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莊安祺
- 莎喲娜啦
- 莎喲娜啦 · 再見
- 莎莉‧魯尼
- 莫言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滋出版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菲利浦·泰爾
- 萬
- 落失男孩
- 葉聖陶
- 葉韋利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仁偉
- 蔡惠伃
- 蔡登山
- 蔣公會吃人
- 蔣勳
- 蕭蕭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藍波安
- 蘇偉貞
- 蘇東坡
- 蘇煒祥
- 虛構的海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裸命
- 西方哲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要有光
- 親子關係
- 觀看的方式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計程車司機
- 許慧貞
- 許赫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經演
- 詹姆斯·瑟伯
- 說食畫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曉虹
- 護家盟不萌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谷蕾
- 豹變
- 貓
- 貓頭鷹
- 貞男人
- 負子獸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賴香吟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越娟
- 跟著寶貝兒走
- 跳水的小人
- 身體不知道
- 軍犬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迷圖
- 迷宮毯子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通往天國的階梯
- 通往天國的階梯:地球編年史第二部
- 遊戲自黑暗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遠流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郝譽翔
- 郭強生
- 都是你教的
- 鄧力軍
- 鄭哲涵
- 鄭毓瑜
- 鄭聿
- 鄭雅云
- 酒的遠方
- 醉西湖心月主人
- 重新計算中
- 野人
- 野原KURO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鐘怡雯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開洞吧男孩
- 關西
- 阿布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陳仲耘
- 陳允石
- 陳克華
- 陳冠中
- 陳夏民
- 陳婉容
- 陳少
- 陳昌遠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榮彬
- 陳淑瑤
- 陳澈
- 陳玠安
- 陳義芝
- 陳育萱
- 陳育虹
- 陳蓁美
- 陳雨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陸上怪獸警報
- 陽光失了玻璃窗
-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 隱匿
- 隱身衣
- 隼人
- 雨之玉川情死
- 雲山
- 雲端的丈夫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感
- 靈/性籤
- 非書類
- 韓麗珠
- 音樂
- 音樂使人自由
- 音樂評論
- 頂天地
- 顏嘉琪
- 顏崑陽
- 風箏家族
- 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馮傑
- 馮翊綱
- 駱以軍
- 騷夏
- 魚麗之宴
- 鯨向海
- 鳥嘴人
- 鴻鴻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旺
- 黃大米
- 黃寶蓮
- 黃岡
- 黃春明
- 黃柏軒
- 黃淑嫻
- 黃益中
- 黃羊川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黑日
- 黑暗森林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 齊格蒙·包曼
- 龍陽逸史
【預購】酒杯裡的世界史(全新插畫版)◎宮崎正勝(譯者:陳柏瑤)
平常價 $28.00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雞尾酒世界化?
美利堅合眾國之所以建立,最大功臣是啤酒?
日本暢銷作家宮崎正勝,不容錯過的精彩著作
世界史大致可區分為狩獵與採集時期、農耕開始與都市出現的時期、歐亞大陸諸文明的大交流期(西元七~十四世紀)、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後的時期。而以上這些區分,也與酒文化的變遷重疊。
若注滿酒杯的酒成為主角,它會如何回顧看待人類的歷史?
早在狩獵與採集時期,人類即採用葡萄、椰子、蜂蜜等存在自然界且含糖量較高的素材,使其發酵產生「釀造酒」。
農耕時期所種植出的穀物,不僅運用於發酵,更因大量釀酒的技術,讓酒更為大眾化。
歐亞大陸諸文明大交流期間,盛行於伊斯蘭圈的「蒸餾器」流傳發揚至東西方,因而誕生中東亞力酒、燒酎、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多種蒸餾酒。
大航海時代則隨著航海交流,使香辛料、水果與酒文化產生密切的連結,促使「利口酒」更加多樣化。
工業革命後,「連續蒸餾器」開啟酒的大量生產,而後的商品化又加速大規模的生產製造。
由此,隨時代衍生的酒文化,就在時間的長流中不斷交疊、組合、精進,建構出如今我們所見、所飲的酒世界。
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酒的軌跡必然重覆交疊,因為酒就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宮崎正勝
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專攻前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餐桌上的世界史》(遠足文化)、《餐桌上的日本史》(遠足文化)
譯者簡介
陳柏瑤
日本女子大學畢業,曾於日本居住6年。目前專職翻譯,同時從事日文教學工作。譯有《動動腦!算數遊戲72變》、《老婆大人幸福日記》等。
【預購】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宮崎正勝(譯者:蔡蕙光、吳心尹)
平常價 $28.00本書對於世界史的概念,受到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空間革命」理論的啟發,將歷史上的大變動結合空間樣貌的變化,大範圍地觀察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遷。
作者以馬、航海、資本與電子資訊等空間革命的推手為主題,將世界史分期為六大空間,敘述從東非大地塹人類文明的誕生到現代社會的漫長歷史發展。藉由作者的巧思,動態地呈現上述空間革命的推手如何擴大人類感知的空間,並在廣大空間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所激盪出的秩序如何推動歷史往前,甚至引發下一個空間革命。
由此可知,強而有力支持空間革命的是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而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於是,從五千年前大河流域的農業空間到二十年前全球化的電子空間,以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為工具,打造出世界史的空間。
.馬匹立大功
一開始馬匹主宰著陸地,擁有超強的空間形成能力,不僅是移動、搬運的工具,也如同武器般成為擴大空間的強大工具。使用馬匹作戰的游牧民族是「空間革命」領導者,藉由馬匹漸次促成各區域的形成、歐亞大陸一體化、歐亞規模性商業圈、東西文明交流與各文明的融合。
.航向未知的大海
船隻使貨運中心由路地轉向海洋,也宣告歐洲崛起的時代來臨了。海洋是創造財富的源頭,稱霸海洋就能稱霸全球貿易,資本主義因此形成海洋空間的新秩序。航海帶來財富也帶來災難,對阿茲特克人來說,入侵者如同神話,所帶來的天花更征服了南美洲。
.資本累積成就強大的帝國
十七世紀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帶動了資本主義,但天花、流感等疫情卻導致原住民幾乎滅絕,只能從非洲運來黑奴充作勞動力。有蔗糖的地方就有黑奴,從農業開始的資本主義,連結了蔗糖和奴隸的新空間。而英國在地理大發現後於各地興起淘金熱,以黃金為媒介的歐亞大陸新經濟,逐漸地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架構之中。
.資訊大爆炸的巨大變革
一九七○年代以電腦、通訊和軟體為主軸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電子資訊的革命,足以與「地理大發現」相提並論。這個新空間與過去的陸海空間迥異,具全球規模的虛擬空間不斷地創造各種商務機會,也持續擴大發展。儘管我們還不清楚其發展最終將會如何,但地球空間的秩序重組一直在進行之中。
本書特色
◎拋棄死記年表的歷史教科書,一覽全新的世界史。本書輕鬆又踏實地從空間革命的概念詮釋世界史的各個時期,不僅饒富新意,也為過去被視為正統的世界史知識賦予新的意義。
◎以「空間」思考世界史,從六個「空間革命」俯瞰五千年人類歷史。作者過去曾寫過多本深入淺出、具啟發性的歷史書,全球化的人類史也在本書中清楚地浮現出來。他對於伊斯蘭教和游牧民族的歷史有深厚的研究,對其他歷史的敘述也很有吸引力。他特別關注伊斯蘭和土耳其的擴張、蒙古人的帝國,也著重東亞到中歐、東亞和東歐的大商業區的形成,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經驗。
◎脫離過往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洋史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其中心地區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個個移動的世界史空間被繪製出來。
名人推薦
金丸裕一(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專文導讀
宮崎正勝
1942年生於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歷任筑波大學附屬高等學校教師(教授世界史)、筑波大學講師等,1975-1987年間曾擔任NHK高校講座「世界史」專任講師。2007年自北海道教育大學退休,現專職著述並擔任中央教育審議會專門部會委員。著有《餐桌上的世界史》(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世界史)、《伊斯蘭.網路》(イスラム.ネットワ-ク,講談社選書メチエ)、《日本傳說》(ジパング伝説,中公新書》、《始自海洋的世界史》(海からの世界史,角川選書)、《世界史的誕生與伊斯蘭》(世界史の誕生とイスラ-ム,原書房)、《風改變的世界史》(風が変えた世界史,原書房)、《由地名了解有趣的世界史》(地名でわかるオモシロ世界史,角川ソフィア文庫)、《海圖的世界史》(海図の世界史,新潮選書)等。
譯者簡介
蔡蕙光
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博士。譯有《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空間的世界史》等。
吳心尹
東京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日語教師、東京都中小學日本語教育指導員暨翻譯員、電視台新聞翻譯員,旅居海外十餘載,現為自由譯者。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6的8月份的「聯合新聞網」製作了大學書單系列,其中共有八大主題,分別是:幫助大學生規劃未來、人際相處、跨出舒適圈、掌握世界新趨勢、面對生活挑戰、瞭解自然科學、瞭解世界文化、瞭解社會脈動。每一個主題都列出十本書,由網站蒐集超過百份問卷中精選而來,不同於專家學者的推薦,改由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提出,為新鮮人升大學的準備提供年輕世代的觀點。
其中之一「瞭解世界文化」這份書單的標題,打著就是「西方憑什麼?更瞭解世界文化十書」。這標題明顯是借用十本書的其中一本這兩年在臺灣書市相當暢銷的歷史書《西方憑什麼》。近來我讀過較類似這類型全球史書寫風格的,可能要算是宮崎正勝的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宮崎正勝是誰?這位日本知名的大眾史家,臺灣的讀者應當不陌生。他這幾年被引進到臺灣的著作相當多,從《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酒的世界史》,寫到《餐桌上的世界史》,深入淺出的說歷史方式,相當受到讀者的喜愛。若以翻譯數量來論,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眾史家。
宮崎正勝這本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間革命」的概念。
作者的這概念來自於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的啟發。史密特認為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的重要分水嶺。所不同的是,宮崎正勝強調這空間革命不該只有一個,而是多個。這樣伴隨著空間革命所形成的複數個歷史空間,是我們理解世界史的捷徑。
除了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外,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其中,促成這些變革的關鍵趨動力就是本書的副標題「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在這六個空間革命中,第二、第三是「馬」、第四是「航海」、第五是「資本」、第六是「電子」,作者認為這些都與空間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儘管宮崎正勝強調空間的擴大可視為是空間革命,並以這些當作各章的主題,但並非新創的概念,還是會與傳統的世界史架構有所呼應,像是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等。
然而,畢竟這是一本從空間理解世界史的概論,不可能什麼都說,作者談的都是一些主導世界史發展的大事,且屬於比較結構性的歷史發展,突發性的事件談的少,人物在裡頭也非要角。這些可能是閱讀此書要有的基本認識。
宮崎正勝有多愛卡爾.史密特這位德國法學家及政治思想家,看看每章的內容一再的提到他就可知。第五章他說:「史密特指出,俄羅斯的獵人與西、北歐的捕鯨者打開了陸地與海洋無限的空間,廣大的世界因此誕生。」第六章「史密特認為:『基本上,世界史是一連串陸海相爭的過程。』地理大發現是由陸地空間轉到海洋空間的巨大革命。」他還提到史密特將英國成為海上舉足輕重的存在的轉型過程,定位成一次全球性的空間革命。到了第八章,也提到史密特認為:「對世界大洋完成英國式的佔領,將空間革命的第一階段收為己有,變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成為地理大發現空間革命的唯一繼承人,引領主導著『世界』。」
然而,臺灣讀者對史密特一定相當陌生,歷來甚少有歷史學者會提到他,除了研究法學或政治學的專家。在宮崎正勝大為推崇的史密特著作《陸地與海洋》中,史密特強調人類歷史過程中不變的法則就是土地空間、海洋空間與天空空間的爭奪與演進。本書還指出,人類的律法規範了國土疆界與司法管轄的範圍,一旦跨越這範圍之外,涉及地表共同空間問題,其核心即在於空間的獲取、分配及擴張。在此概念基礎的延伸,作者重新寫了一本能呼應當今全球化浪潮的世界史概論。
我之所以說本書類帶有全球史的概念,還可從他提到的日本近來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變革來看。宮崎正勝強調日本近來的趨勢已經打破了過往的東洋史及西洋史的二分法,轉而強調對歐亞各區域以至於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的關注,特別是有關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交流與重整、結合與變遷。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及歷史解釋日趨狹隘化的情況下,作者強調帶有全球化的視野是有必要的。
透過上述這些特點,即可看出作者的觀念如何與現今的全球史趨勢相呼應。
當前的史學走向,全球史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近來《全球史學史》(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就揭露「全球化史學」已到來的訊息,此書作者認為冷戰結束後,史學界出現了顯著變化,開始對世界史與全球史有更多的關注。此外,有關全球史的理論與方法的回顧,也反映了當前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
所謂的「全球轉向」,其特色之一是史學書寫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的幾個次學科如社會史、性別史、經濟史、環境史、醫療史、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以及歷史教學,多少都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響。
全球史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特色:第一,全球史家不只採取宏觀的視角,還試圖將具體的歷史議題放到更廣大的全球脈絡中;第二,全球史會拿不同的空間觀念來實驗,而不以政治或文化單位作為出發點;第三,全球史強調相關性,主張一個歷史性的單位如文明、民族、家庭並非孤立地發展,必須透過該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來理解;第四,全球史強調「空間轉向」,常以領域性、地緣政治、循環及網路等空間性隱喻,取代「發展」、「時間差」及「落後」等詞彙;第五,注重歷史事件的同步性,提倡將更多重要性放在同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最後一點則是以異於過去世界史書寫的方式反省歐洲中心論的不足。其中上述第四點「空間轉向」的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宮崎正勝的空間革命與歷史空間觀。
近來臺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分別是臺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能兼具有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宮崎正勝的《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與以往這方面的全球史著作的不同,在於本書通俗易讀,沒有太多艱深的用語與繁瑣的註腳,很有公眾史學的特色。
日本教科書的改革特色,也可以在德國身上找到。近來德國歷史教育的例子能說明,如何透過世界歷史觀的培養作為全球化挑戰的一種回應。Barbel Kuhn提到,在近來德國的課程標準中提及世界史的方法。人們強調了在歷史教育中對世界史的訴求,不能僅僅作為歷史教育的一個主題,而是必須被當作是一種視角的深化和轉移。在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當認識到歷史是一個過程,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的觀念和知識不斷累積。不同區域之間的接觸不僅僅以衝突的形式發生,也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
Kuhn還認為,透過增添不同的視角,在跨國、跨文化與跨洲際規模上對比歷史觀點,能對多元文化尊重與對差異的認同。通過認識不同時代與不同歷史情境,大眾將有機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並把其他文化視為一種合理合法的類型而加以尊重。
國際歷史教育協會(ISHD)也曾辦會探討全球化的影響下,歷史教學在總體上,尤其是世界史教學如何面臨新的挑戰。其目標在使本國史與全球性歷史視角達成新的平衡,並促使年輕一代理解本國歷史與民族文化,同時推動他們把自身融入到世界史與人類史的總體之中。
此外,哈佛大學的全球思想史學者大衛.阿米蒂奇「長時段的回歸」的論點,也揭露了一個新的史學時代的到來,暗示大歷史與全球史更符合當前世界公民的需求。
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必須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家史觀,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雖然這樣的趨勢在臺灣的學院裡尚未形成風潮,但卻已在民間的史學出版看出這類歷史書寫的時代特性。
從《槍砲、病菌與鋼鐵》到《西方憑什麼》及《人類大歷史》的長銷,在在都說明了全球史書寫與公眾歷史的密切關連。可惜的是,這些書對一般讀者都太難了。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一本可讀性高的全球史普及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預購】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宮崎正勝(譯者:賴詩韻)
平常價 $34.00從貨幣發明、東印度公司、工業革命到
金融海嘯、一帶一路等經濟事件,
看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卻息息相關!
了解歷史上的經濟大事,便能預測世界動向!
日本亞馬遜讀者4.8顆星推薦!
◎英國如何從工業大國轉變成金融帝國?
◎日本經濟為何會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美國大量發行美元,是為了故意製造泡沫危機?
◎歐豬五國的財政危機,未來將導致歐盟崩解?
◎中國停止爆買能源,會對亞洲各國和能源生產國家造成巨大影響?
經濟是我們建構人類社會並維繫人類社會運作的必要條件,小至個人或家庭的收支情形,大至世界各國之間的全球貿易,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攸關生存。有人說經濟的好壞是個循環周期,是可以被預測的。因此,若能洞察長久以來世界經濟的演變,就能掌握未來經濟情勢,即早對未來做出因應對策。
然而,許多人對於艱深難懂、長篇大論的經濟史實及流變感到棘手,即便了解卻無法建構一個清楚簡明的經濟發展史軸,或是找不出一個又有效又迅速通徹經濟史的方法。
有鑑於此,歷史學者宮崎正勝從貨幣的誕生開始,到近年亞洲經濟的崛起,精選出影響經濟最重要的51個關鍵點,並透過圖表統整出最容易理解的世界經濟發展脈絡,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以經濟為中心的歷史觀點。只要搞懂世界經濟的演變,即便身處在全球「錢」途堪慮的時代裡,你也能掌握大趨勢!
本書特色
1. 開頭5張大圖表,加上2張世界經濟史的簡略年表,全面梳理經濟史的重點。各章依主題搭配小圖表,讓讀者輕鬆理解經濟史內容。
2. 各章節附有「解讀經濟」是提出各節要點,並以從現代的觀點說明經濟事例在歷史上的意義。
3.「51個關鍵」將該時期最重要,足以撼動經濟的大事列舉出來,以簡潔的內容,指出這件與經濟有關的事件在歷史上的影響。
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系。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務。目前在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活躍於史學教育領域。著有《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研所畢,曾任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兼職譯者。
在琢磨用字中學習知識,倘佯於書海。
【預購】手機裡的男朋友◎方慧
平常價 $25.00★才女作家方慧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熱銷突破10萬冊!15個故事已全數售出影視版權!
★韓寒監製「ONE·一個」app高讚作者,造成「刷屏現象」,閱讀數超過1億次!
★洛心、徐珮芬、郝譽翔、陳曉唯、彭樹君、溫如生、銀色快手、蘇乙笙 驚豔推薦
他簡直是一個無可挑剔的男朋友,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問題,
也就僅僅是見不了面吧。
我的男朋友,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人。
每天,我都要和男朋友打很長很長的電話,發很多很多訊息,在手機裡面完成情人間會做的事。除了睡覺時間外,我們都開著語音,就像彼此近在身邊。
「跟你說啊,我遇到好玩的事情了」、「跟你說啊,剛剛好詭異」,那些「跟你說啊」的事情,都不過是些雞毛蒜皮。更多的時候,我們什麼也不說,只是「嗯」、「哎」,或者打哈欠給對方聽,這不就像在身邊一樣嗎?
我的男朋友,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人,有著必要的優點和必要的缺點。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問題,也就僅僅是見不了面吧。而當他終於敲定能來見我的日期時,就連這一個問題,也即將不是什麼問題了。
每天倒數著見面的日子,這時的我還沒察覺,有些什麼也在悄悄倒數著……
/
才女作家方慧的作品被認為巧妙地在文學性和市場性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題材親民卻不落俗套,語言平易而饒富後勁,當自傲、自卑、自欺、自戀、自責、自憐……等各種情緒躍然紙上,被說中的你,心裡驚慌卻也只能強作鎮定——我有准妳寫我嗎?
【各篇簡介】
每個早上我都和自己打賭,前男友會來回覆我的微博。
但他從不作聲,我無計可施,隨手發了篇:「真想死!」
唉,事情就是這麼開始的。
——〈微博自殺記〉
一覺醒來,我又站在這裡,和五年前一模一樣——
那個我未來的丈夫向我告白,而我接受了的夜晚。
時間回溯了,為了不再後悔,這次我絕不能答應他!
——〈時空復仇計畫〉
害死妹妹的我這輩子只配愧疚、難過、痛不欲生,
妹妹再也沒機會快樂,因此我也失去了快樂的資格,
我時時叮嚀自己,千萬千萬不能快樂……
——〈失樂人〉
舊痘抹上薄薄粉底,新痘塗上強效遮瑕,
但遮得了一時,遮不了一世。
如果沒有這臉痘疤,或許還能談場不錯的戀愛……
——〈痘〉
考試考不好,是因為阿姨忘了買早餐給我;
功課沒寫完,是因為阿姨從來不會教我做。
阿姨並不壞,我卻聽見自己對爸爸說:
「這都是她害的,完全不能怪我啊。」
——〈後媽〉
電話那頭,聲音老的就叫爸叫媽,年輕的就裝同事裝朋友,
接下來要贖金要醫療費,詐騙得手全不費工。
她的號碼,起初也只是我在紙上隨意撿起的一個……
——〈電話另一邊的人〉
社群網站上單調的情侶出遊照、便宜的團購燭光晚餐,
S和她的工作、男友、朋友圈,都不是會讓人多看幾眼的那種,
但突然有一天,卻全變成了高檔餐廳、明星合影、電影發布會……
——〈S小姐的朋友圈〉
隨意滑著手機,竟發現男友給前女友的照片按讚,還留言。
木訥的男友不會吃回頭草,也說他們早就不聯繫了,
但坐立難安的我,偷來男友的手機,發了訊息給他的前女友……
——〈男朋友的前女友〉
初中時的好友,莫名其妙被勒死在學校附近的公園裡,
十五年過去,成為一起著名的懸案。
我坐在大巴裡,等著去參加她的追悼會……
——〈真相〉
方慧
1990年出生,當前最受矚目的才女作家。
2014年初開始在韓寒主編的「ONE.一個」app發表短篇作品,其中〈手機裡的男朋友〉、〈S小姐的朋友圈〉、〈微博自殺記〉等多篇故事在發表後都成為微博熱搜詞、微博熱門話題、豆瓣熱門榜。
方慧曾在影視公司工作,並擔任新版《流星花園》電視劇的編劇。對於劇本創作的熟練,對她的小說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情節推展時會借鑑劇本的寫作手法,因此讓她的小說十分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手機裡的男朋友》是方慧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收錄的15個故事便已全數賣出影視版權。
她相當熟悉社群網路生態,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網路社會一分子的時代,每個人也都可以從她的作品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微博ID:@方慧
無論如何,我完成了這本書。近幾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榨乾現階段的自己,留下最好的部分,再以一個全新的空杯子,去吸收更多新鮮的好東西,現在我做到了前半部分。
如果要為這本書找一個具象的開始,必須要提一下二○一三年冬天那個夢。當時,我夢見自己意外獲得闖入別的平行空間的機會,我站在窗邊,每拉開一面窗簾,就能看見一個新的自己,正在不同的世界裡過著形色各異的生活。她們年紀不一,裝扮迥異,我懷著新奇一一窺視下去,最終被一個絕望的發現擊倒:因為勇氣的缺乏和因此而來的拖延症,每一個平行空間裡的我,都一事無成,囫圇混日,臉上是和當時的我一模一樣的焦慮神情。
當時的我,正處在一個一頭霧水的時期。
我每天去影視公司上班,和另外四五個同事一起,圍坐在一張巨大的環形會議桌邊,你一言我一語地拼湊起一個又一個框架早已嚴格限定好、一聽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愛情故事,再依次提出一些不痛不癢的修改意見。明知那些故事被投拍的可能極小,但也不再指望去改變些什麼,和同事們倦怠而心不在焉的臉(可能我也一樣)對看了兩年,剛畢業時對工作的滿腔熱情也差不多已經消磨光。
喜歡寫小說,想當作家。此前被出版人找到過,因為少年時期獲得過一些零星的寫作獎項,以及「九○後」的身分標籤(在當時還不算爛大街)。在QQ 那頭,他打下大段為我「量身定做」的包裝策劃方案:得寫長篇,長篇好賣;得寫一個典型「九○後叛逆女孩」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有噱頭,有辨識度;得有爭議性言論,得有露骨情節,這樣容易火……我在QQ這頭一一應允,那年我剛畢業,被出書的願望衝昏頭腦,即使一開始就清楚這並不是我真心想寫的東西,也還是誠惶誠恐硬憋了大半年,寫下幾萬字。一個下午,我仔細翻閱那幾萬個字,是的,他的要求我基本都達到了,但除此以外,我沒有看到任何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那些浮於表面的人物性格,那些空洞而無意義的描述、對白,沒有一處不讓我面紅耳赤。我又硬撐著往後寫了一點點,終於痛苦地放棄。如果出書意味著要勉強去寫自己毫無感觸、言之無物的東西,那它對於我也沒有意義了。
在那之後,我沮喪了一段時間,接下來整整兩年,我不再想出書的事,不再想當作家,而是把寫作當作一個下班後和週末偶爾用來消遣的愛好。我上班下班,開會散會,心裡沒有期待,也沒有什麼大起大落,我有一個記錄小說靈感的本子,一直沒有停止過記錄,但是很少再去動筆把那些小說寫出來了。那段時間波瀾不驚,我在日記裡把它稱為肥皂泡破滅後的平靜。
如果現在要深究起來,那兩年時間其實被很多快樂、閃光的記憶填充。我記得夏天我總是和最好的朋友去郊外拍好看的照片,用膠片拍,照片洗出來滿眼綠色和青春鮮活的笑臉;我記得那兩年我戀愛、爭吵、分手的全過程;我記得過生日的時候我的好朋友都在我身邊,我們一起吃掉兩大臉盆的麻辣小龍蝦,自己做的;我記得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資給家人買機票,帶他們出來玩,他們新鮮欣喜的表情;我記得下班後我為了瘦身,總是不吃晚飯,啃著一只橙子走四十分鐘路回家,看著路燈一盞盞亮起來。
我問自己,就這樣了嗎?就這樣一頭栽進生活,和很多中學、大學同學一樣,早早步入日常人生軌跡的洪流,工作、結婚、生子,沙灘上拍打起一模一樣的浪花,好像也並不是不可以,心裡掠過不甘,又很快被覆蓋。
接著我就做了那個夢,夢見那些不同平行空間裡的自己,臉上一模一樣的焦慮和茫然。我沮喪地醒來,掏出那個記錄靈感的本子,發現不甘一直都在,我還是很想寫。過去的兩年我也斷斷續續寫了三兩篇,我懷念每次寫完一篇小說的成就感,懷念把小說發出來與人分享的亢奮激動,我明明有那麼多東西想寫,想表達。其實也並不是一定要出書大賣才可以寫小說吧,只是寫出來就已經不一樣了,寫出來本身就是意義。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辭了職,打算把想寫的小說一個一個寫出來。辭職寫作這件事並不具備什麼勵志色彩,也跟夢想這種事無關,僅僅是攢下的錢還夠用一段時間,那就索性讓自己寫個夠,寫爽了、甘心了,再重新做下一步打算也不遲。
我在手機裡、電腦裡、桌子上到處寫著:「把最喜歡的事玩到極致,別的都讓它滾蛋!」當然,寫作大部分時候沒有那麼激動人心、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相反,寫作總是和糾結、自我懷疑、腰背的痠痛如影隨形,我只是想提醒自己,好好享受這段純粹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光,把它玩好。
交完這本書全部的書稿時,再過幾天我就滿二十五週歲了。一兩年前,我曾在微博裡憂心忡忡地寫道:「在我的潛意識裡,二十五歲是青春的頂峰,過後就在一點點走下坡路。這份年齡焦慮毀滅性極大,讓一切看起來都在往無序和悲觀方向發展。」現在真的一腳踏進這個年紀,一切都沒有往悲觀方向發展;相反,我比任何時候都平靜、篤定,我寫出了目前為止最想寫的東西,像是為過去的日子交了一份答卷,儘管並非全無遺憾,但我已經交出了自己的百分之百。現在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還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體驗,還會寫出更好的東西,想到這些,我甚至一點也不害怕年齡的增長了。
(二○一五年六月 北京)
【預購】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中野明(譯者:楊家昌)
平常價 $29.00下町老街的公共浴場、混浴傳說,默默隱藏在角落的裸露書刊,社會上瀰漫一股壓抑氛圍…
老一輩的常說:日本人有禮無體,很好色又很變態!真的假的?
不過,你知道嗎?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人們其實是可以公開裸露的!
「在外人面前,若無其事地刷洗身體…」
「泡完澡後光溜溜走回家,完全不害羞…」
「每逢緣日,就會販售仿性器官的物品!」
「女性幾乎露出胸部,男性僅用兜襠布遮掩下體。」
這段歷史,不說你不知道!
西元1853─54年美國人開著大炮戰艦駛近橫濱海邊,要求幕府開國通商;
下船的外國人目睹日本人的生活情景,特別是來到公共浴場時,整個嚇傻!
原來……
日本在尚未接受西方文化洗禮之前,人民對裸體毫無意識,甚至以近全裸的狀態在工作。
傍晚的街頭,盡是男女老少蹲在澡盆裡沐浴的景象,此景讓來到日本的外國人相當驚訝,
紛紛書寫記錄、奔走相告!當時的歐美人士甚至還搭船到日本,為的就是「來看裸體」…
這是一段 明治新政府 強迫人民穿上衣服,
進而衍生出一連串 遮掩副作用 的黑歷史 !?
裸體很丟臉?羞恥心是什麼?該在意外國人的眼光嗎?
當裸露風俗遇見文明開化,日本人的新時代就此展開?
【本書特色】
深入解讀過去那個「不覺得羞恥」的年代,探究日本人對於性的好奇心,
以及羞恥心的演變,是一本相當有趣,講述「裸體」的日本近代文化史。
甚至還有,人們「為什麼要穿內褲?」的由來……
日本裏文化 ── 窺看、性意識與身體主權的演進、羞恥心文化的解謎!
【聯合推薦】
茂呂美耶 ── 作家
蔡亦竹 ──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按筆畫順序排列)
中野明
日本滋賀縣人,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曾任同志社大學兼任講師,目前從事歷史文化、經濟經營、資訊通訊三大領域的寫作工作。擁有多本著作,包括《速解日本文化論:25本名著‧解讀日本人的自我認同》(遠足文化)、《Globe Trotter—世界漫遊家漫步於明治日本》(朝日新聞出版)、《腕木通信》(朝日選書)和《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物語‧財閥的歷史》、《戰後‧日本的首相》(以上3本為祥傳社)等。
譯者簡介
楊家昌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好奇心強,經常一股腦兒栽進翻譯的世界裡。熱愛旅遊、攝影、烘焙。譯有《京都,100種關鍵發見》、《上行京都:跟著老京都走!36個散步遊京都之道》等書。
【預購】性的世界地圖:自由、歡愉與禁制◎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譯者:陳郁雯)(繪者:瑟西莉·馬涵(Cécile Marin))
平常價 $28.00Atlas叢書推出15年來,深受法國讀者的歡迎,也譯成多國文字出版。如今共計有80多個定期更新的主題。作為百科全書式的科普閱讀,Atlas叢書可以讓一般讀者快速而全面的了解議題;而作為工具書,不論是對寫報告的學生或是深入報導的記者,與其在網路上耗力費事的大海撈針,Atlas叢書可以快速而精確的提供參考資料。而正因為書中清晰明瞭的內容都是來自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研究調查結果,更是可以用來對抗假新聞、偽科學的利器!
無境文化為切合當前社會脈動,在台灣引進Atlas叢書,並命名為【方輿】叢書。首先選擇「性」、「水資源」、「伊斯蘭」等三個議題,在今年推出中文版。本叢書希望提供一目瞭然的事實資訊,跳脫道聽塗說的刻板印象,作為現代公民進行各類討論的基礎。
【方輿】叢書001《性的世界地圖》(Atlas mondial des sexualités)
本書提供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涉及議題包括:性交易在各國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各國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在世界各地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將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最佳賣點
超過120幅圖表,綜觀世界各地的性行為及相關規範。議題包括:性交易是否合法、理由為何?國家如何管理公民的情感生活:如何規範婚姻制度、多元成家?如何看待不婚族、性教育與墮胎權?同性戀受到那些保障與打壓?本書讓讀者認識到:性愛向來不只是個人的私下行為,也是在社會中形塑而成、受到社會限制的問題。
娜汀・卡坦(Nadine Cattan)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的地理研究計畫主持人,也是巴黎「 地理與城市共同研究單位」(UMR Géographie-cités)的主持人。卡坦致力於研究如何分析都會空間 的互動關係。她所推動的各項研究,目的都在了解人們的移動與交流如何改變社會與空間之關係,性 別則是一貫的觀察重點。曾出版的著作有《歐洲的城市與網絡:多中心觀點之批判取徑》(Cities and Network in Europe. A Critical Approach of Polycentrism,John Libbey Eurotex,2007)。
史蒂芬・樂華(Stéphane Leroy)
巴黎第十二大學(Paris-Est Créteil)的地理學講師,也是「都 市研究室」(Lab’URBA)的成員。樂華的專長領域是同志地理學,尤其關注男同志在都市空間與觀 光場所的行為模式,曾在法國國內及國際期刊發表多篇相關文章。2012年12月,他在巴黎第一大學 通過「研究指導資格」(HDR)答辯,論文題目為「流轉於城市間:男同志的地理學研究」(D’une ville l’autre. Approche géographique des homosexualités masculines)。
製圖者簡介
瑟西莉・馬涵 (Cécile Marin)
是一名地圖學者,她曾多次為Autrement出版社的地圖(Atlas)系列繪製圖表, 並長期與《外交世界》(Le Monde diplomatique)月刊合作。
譯者簡介
陳郁雯
臺大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曾任臺大人權與法理學研究中心專任助理,後就讀巴黎第四大學古典語文系碩士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衛城)、《不平等的經濟學》(衛城)等社會科學類書籍,兼及童書、食譜等多種類型。
【預購】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譯者:葉佳怡)
平常價 $28.00遊走於奇幻、童話與寫實間,表面上說著異常可怕的故事,
實則守護那些被限制的、被暴力對待的、乃至被忽視的女人,等待著重生的可能。
卡門・瑪麗亞・馬查多 Carmen Maria Machado
小說家,虛構與非虛構創作都非常擅長。作品曾出現在《紐約客》、美國全國廣播電台、文學季刊《錫房子》等媒體。並曾獲美國最佳科幻及奇幻作家、年度最佳驚悚小說、年度最佳怪異故事、最佳女性色情故事。
〈為丈夫縫的那一針〉受美國科幻及奇幻作家協會頒發的星雲獎提名,獲手推車文學獎的評審特別獎,以及獎勵探討性別議題的科幻奇幻小說的詹姆斯・提普奇獎決選。
卡門・瑪麗亞・馬查多擁有愛荷華作家工作坊的藝術創作碩士,參與各種創作機構的駐村計畫。目前是賓州大學的駐村藝術家,並與妻子現居於費城。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以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暗夜裡燦亮的另類太陽/葉佳怡
「性」在21世紀初的台灣還算禁忌嗎?一方面我們進口了商業大片《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三部曲,讓光裸身體的帥總裁為觀眾揮鞭歡愛;但2017年在台灣出版的日文自傳小說《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卻光連書名都被部分網友批為「出版業向下沉淪」。於是我們知道,若禁忌真的存在,問題應該在於:為什麼有些性被當作「正確的」、「美的」,而有些性(甚至是無性)是「不道德的」?
也是在最近的2017年,美國新秀作家卡門・瑪麗亞・馬查多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她的身體及其它派對》後大受矚目。當作者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常寫性」時,她的答案大概是這樣:我對這樣的書寫有興趣,而且感覺這類主題寫得好的不多,所以,我就想寫寫看。
換句話來說,馬查多覺得性就是性。性不是表達某種議題的工具,也不必用來為任何道德標準背書。當台灣健康教育課本上的生殖器受到保守團體質疑太過寫實,而必須改成粉紅色,或任何與性有關的描述就是在鼓勵濫交的同時,馬查多卻只是想坦率地寫一寫性。她想寫溫柔、暴力、有趣、殘酷、調皮、古怪,又或者就是雞肋般的性。
書中最能呈現此概念的就是〈性愛清單〉。清單這事沒什麼趣味,大多是為了幫助人整理思緒或待辦事項。而在這篇故事中,熱愛列清單的主角列出了自己從小到大的各種性事,初看擔心百無聊賴,細讀卻撞見一個人暗潮洶湧的性事探索過程及成長軌跡。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性愛是我們人生志向背後的潛台詞,這故事就是把潛台詞翻上檯面,是一個不談都會女子獨立逞強或家庭主婦犧牲成全的另一種「女人心(性)事」,是女人從「性(心)」這樣一個針尖的點上,去輻射出如同英國超現實影集《黑鏡》般的魔幻景觀。
我喝了水,搭好帳篷,又開始列清單。包括幼稚園開始的所有老師。做過的所有工作。住過的所有家屋。愛過的所有人。所有可能愛過我的人。下星期我就要三十歲了。沙子被風吹入我的口中,吹入我的頭髮,吹入筆記本中的凹槽,而大海看起來灰而洶湧。
是的,《她的身體及其它派對》去年底已經由福斯電視台買下改編的版權,打算拍成「女性主義版本的《黑鏡》影集」。主要就是因為其中如同末日寓言般的絕美畫面。
此書在美國一出,大多評論家都用「寓言」來描述馬查多的故事。確實,她的作品不避諱有關女性處境的政治議題,而且融入了童話、民謠、恐怖故事、哥德元素及各種魔幻情節,創造出種種對現實社會的諷刺及批判。不過若要說其中強調了什麼道德寓意,恐怕那刀尖不只是揮向現實,同時也抵著作者自己的喉頭。
比如書中有篇〈吃八口〉,談母女針對身體形象進行的角力就非常尖銳。馬查多表面上不停談性,但同時也是在直攻承載性愛感受的平台,也就是整部小說集書名所示的「身體」。她受訪時表示,這個故事是為了回顧自己從小到大被說「胖」的經驗,以及為了這個「胖」而跟自我及親人之間產生的衝突。於是透過身體,她進一步連結到女性在父權結構下可能出現的彼此傾軋:如果母親不喜歡身為母親的自己怎麼辦?只喜歡身為「女人」的自己可以嗎?而當母親追求著又瘦又吸引人的自我時,被當作「胖」而感覺不被愛的女兒又該怎麼辦?為了感覺被愛而「政治正確」地要求母親不准變瘦難道又可以嗎?
同樣是談結構下的壓迫,〈駐村者〉直接挑戰的是「閣樓裡的瘋女人」的意象。其中主角是身為女性的小說家。她有一名在家等待的妻子,手頭正在創作的是一個以神經質女人為主角的故事,卻被其他女性創作者嘲笑,「你知道的呀。就是那種老派的橋段。去故意把一個女主角寫得超級古怪。實在是懷舊到令人感覺有點疲乏,而且,玩不出新花樣了吧?」「你不覺得嗎?還有那種瘋狂的拉子角色?不覺得也算是某種刻板印象嗎?」
其中主角立刻回答:「男人就能寫私密的內心世界,但我就不行?我做了就是自尊心太強嗎?」
這裡同樣連結到馬查多對待性的態度:如果你不覺得「性」、「女性」、「拉子」是一種為了表達其它「普世主題」的工具,而是跟「男性」一樣的普世主題,你就不會單從這種分類去質疑其是否「老派」。畢竟若世間充滿瘋男瘋女,實在沒必要把其中一個性別放入閣樓後化為文學意象。
另一篇〈十惡不赦〉的野心則非常宏大。其中用了《法網遊龍》(Law and Order)這部經典美國影集的框架,進一步做了全面性的創新改編,並藉此探索強暴及性別暴力帶給女人的創傷。故事中的創傷是集體暴力造成的普遍事件,而紐約市在女人眼中就是充滿這類暴行的犯罪現場。受創的女人為了存活下去,只能讓壓抑的痛苦以鬼魅及分身的狀態在世間遊蕩。儘管表面上是非常陽剛的刑事偵案故事,內裡卻裝滿各種陰柔的翻轉。
馬查多更細膩的部分是,她在〈十惡不赦〉中不只寫受創的女人,還有因為想幫助她們而受創的男人,以及為了照顧她們而造成更多傷害的男人。馬查多尖銳又悲憫地指出:暴力是一種對自主性的剝奪,而愈是昭示男性力量的保護愈是這項剝奪的一體兩面。〈派對恐懼症〉更是據此進一步延伸,其中不只說出女性的心聲,也溫柔處理了男性在性別刻板印象之下的困境。
進一步往故事深處探勘,我們會發現,在馬查多筆下,最暴力對待女性身體的不一定是男性(雖然在《為丈夫縫的那一針》中,兩名男性在產房內嘻笑處置女性身體橋段確實象徵了男性對女性的擺弄),也不一定是女性,而是內化了所有既有價值的自己。〈真女人就該有身體〉中就有許多為了迎合主流美感,而逐漸放棄身體的女子(讀完之後真想看男性版本的故事啊)。當然,在女性主義一波波洗過時代之後,我們知道改造自己也能是一種選擇,保持天然也不見得就不是一種放棄,然而在愛自己及渴望得到他人的愛之間,那條努力追求卻不至於消滅自我的界線,卻往往是暗夜裡易滅的火燭。
於是對我來說,〈母親們〉是全書中最為哀傷、卻也最為絕美的寓言。裡頭有兩名女子建立了烏托邦般的愛情國度,一個水晶般純粹且歷史全以女性寫就的宇宙。然而裡頭卻蘊含了各種政治正確都無法挽救的愛的破碎。在政治的場域中,我們常說愛不分性別,確實沒錯,但或許更精準的說法,是愛的破碎永遠不分性別。馬查多的寓言是用半虛構的世界翻轉主流觀點,但卻是這份哀傷將她的寓言安放回我們熟悉的現實。
所以就算火燭易滅也無妨。畢竟暗夜不代表沒有光亮。在〈母親們〉裡頭,馬查多優美描寫了烏托邦世界的秋天,「某些晚上比較奇怪,太陽已經下山,雨卻還是一股腦落下,而天空又金又桃但又像瘀青一樣又灰又紫。每天早上,細緻的霧氣覆蓋群樹。有些晚上,血紅色的穫月在地平線上升起,彷彿另一種日出將雲染紅。」而馬查多寫的故事其實也正像獲月,優美但傷感,尖銳但溫暖,讀起來簡直是暗夜裡燦亮的另類太陽。
【預購】失戀傳奇◎羅浥薇薇
平常價 $23.00屬於這個世代的失戀傳奇
《失戀傳奇》一脈相承現代文學史上的傳奇愛情小說,比張愛玲暴烈,比黃碧雲溫柔;直面性別議題的昂然叛逆姿態,又呼應著邱妙津的女同文學經典《蒙馬特遺書》。正如阮慶岳推薦序中所言:「這是一本對決者的小說,對決愛情與生命,也對決讀者及文學。」
九個中短篇故事,或同志戀或異性戀或雙性戀,看似各自獨立,然而角色名稱與命運或有相連。中篇〈夢醒時分〉裡的繾綣與艾力是一對女生戀人,她們互相渴愛,也互相折磨,還有〈完美情侶〉、〈浪琴記〉、〈紐約故事〉裡的劉星與樂妹,也在往返異國與本地之間,發展著交錯起伏的感情命運。
笑稱自己要到很久之後「才真正接受自己身體裡的言情魂」的羅浥薇薇,「內心忖度著流浪」(也真的美好地流浪了)、曾為三毛傾倒(又一邊看輕她),是這樣各種浪漫的矛盾綜合體,她的小說字裡行間有渾然天成的韻律感,不但不落俗,讀畢掩卷無不失心被俘虜。不同於首部小說《騎士》宛如公路電影般華麗又低沉的悠長冒險,《失戀傳奇》裡的每個愛情故事雖短卻後座力十足,起首數行即彷彿將讀者瞬間吸入異時空,不設防間已隨之心碎一地。如推薦人張亦絢讚曰:「〈夢醒時分〉的倒數第三段整段,可說是我見過將女同志生命韻律寫得最好最美的上乘文字,『忽然有一個時間,我發現,中間的人都不見了,好像一直只有繾綣,跟我。沒有中間的人。』重點不在有沒有中間的人,而是文字帶出的韻律——旁若無人的氣息才是(性)自主的氣息——那裡有真正的完足與抵抗。」
名人推薦
張亦絢、阮慶岳、言叔夏、崔舜華 ──感動推薦──
「愛比愛的行為不可捉摸,通常也藏得更深,即使愛主自己也未必了然。」──張亦絢
「羅浥薇薇把大歷史寫進小歷史,歷史於是皆成為了情史,在我們耳邊髮際張狂撩亂。她的文字奇美,繾綣如織,於是我們都被織進了她或虛構或實造的鏡花水月海市蜃樓,甘心被欺騙或者主動吐實。」──崔舜華
羅浥薇薇
一九八○年生於台灣苗栗。著有小說《騎士》(2013,寶瓶文化)、散文《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2018,逗點文創結社),作品曾入圍九歌107年小說選。人生難料斷層許多,唯仍持續不自由創作。
今日韻律御守
有次我對某人道:「你的臉看來像所有我曾不愛了的人的總和。」——如果這是示愛就非常糟糕,說人沒特色就罷了,還是經濟型的綜合包——幸而那時的人與我,都已越過浪漫主義了。某人心平氣和幽默道:「可能因為這時妳沒戴眼鏡的關係。」
讀完羅浥薇薇的新書後,我一直在想這個「眼鏡的問題」。
有個老師也是攝影師,與高達有些往還,他給我們看片子,會道:「高達這裡總是拍得比一般更清晰,因為他近視太深。」我懂意思但還是暗地回嘴:「這意見置眼鏡行於何地啊。」如今我們真是非常依賴驗光制度,將各種偏差用技術控制在標準值範圍,幾變成不言自明的義務。
我並非偏激到反對眼科——只是想到,隱喻的眼鏡與標準化,也常向我們的精神進攻。多少知識,都在管制不正統的漂流物。矯正視力並不過份,然而,若說到我們的存在,是否該配讓人人都差不多的「眼鏡」,這就真是哲學問題。衰退或詭譎的感受性真的不好嗎?至少在藝術上,很多人會說,完全不然。羅浥薇薇在〈北京同黨〉裡寫,主角在創作完「想到它們不是別人的都只是我的,我就喘不過氣、心臟跳得胡亂飛快,怎麼也睡不著。」小說不只在此處寫出「反抗眼鏡」的徵候。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做「畫家的犯罪感」,大意是說創造的權力與造物的美好,使畫家會有非法竊佔寶物的賊樣不安。對這領域有心得的專家會說,緊張不是由於才華或準備不夠,大師或「太」敏於藝術的作者,神經質一樣嚴重——天才有時是會嚇壞天才本身。作者會有各種策略不讓才氣罪惡感癱瘓工作。用自成一格的視角,給出非眼鏡可見的規格外宇宙,原就是藝術本職——然而,《失戀傳奇》如歌如詩的詠歎氛圍,還是讓我感到如同「脫去多次眼鏡」之後,一種絕非普通赤裸的剝復與鮮綠。
雪人的鼻子掉下來
〈失戀傳奇〉中的主述者「我」對台灣女子樂妹的情感與意見都濃烈,甚至斷言樂妹「遲早使人發狂」——但讀者看到的樂妹只是個「友善翻譯」——完全表面化的一個人。到了結尾,告別之後,「我」突然跑起來,樂妹遠遠跟著,喊他「哄頭」——那是主角大舅以鄉音喊他的個人化的不標準音——我們這才知道樂妹與此人曾多親密。所有愛過的人都會說,愛情乃是能夠記住毫無重要性的小事。樂妹原來是個「記得者」。這兩人就算不愛,在那一刻也是確實愛了——這大概是,為什麼失戀之所以傳奇。
如果把社交假面比做雪人笑嘻嘻的臉,羅浥薇薇經常捕捉的就是胡蘿蔔鼻子掉下來,雪裂的瞬間。愛比愛的行為不可捉摸,通常也藏得更深,即使愛主自己也未必了然。〈願望〉甚至遠兜遠轉地以一個好似科幻的故事說了此事。主角最後才「出(雪)土」,我覺得寫的並不只是受難者,也是山崩——埋葬幾乎一輩子,但無一瞬回魂,不足以知埋葬,非常有意思。
羅浥薇薇筆下的雪人幾乎都漂亮,自帶情調,也許有人會覺得有種非關貴族的貴族氣氛——〈浪琴記〉裡的劉星彈鋼琴,〈龐城之春〉的玫瑰也彈琴——一般來說,彈琴人有某些共通的語言與心路,有些很愉快,有些則未必。或許可以把鋼琴視為身體的延伸,琴體使身體以一種特殊的專注方式認識與發揮自己。這種理想也包含了展示在大眾面前的身體自信。因為不同的暴力,女主角們與鋼琴的關係都斷裂了。這種失落有如失去包括語言的身體外延,變成「沒有鋼琴的女人」,是「其後」,也是被閹割的焦慮。
身體空間總是有兩個發展的方向:外擴或內縮。〈浪琴記〉寫內縮的樣態:「只得安安靜靜低頭吃完自己的心。」真是駭人的觀察力與準確。
酷兒身體要往何處去?
從這個線索來看,羅浥薇薇的核心關懷大概是:身體要往何處去?身體的封閉意味著生命的絕緣,且不是所有的身體空間都平等。〈斷代史〉中的MAY「有點怕德州」,因為聽朋友提過此處電影院在上演〈斷背山〉時,有大漢飆罵——即使MAY不在現場,坐在酒吧裡都「背弓如貓」。
小說裡的人物經常飛,哩程計算應該頗為可觀——地理上的能動強度固然是現代生活的表徵,其實也反映了酷兒身體無法單單仰賴落地生根就安居樂業。為了你的身體,你必須向另一個身體追尋——身體需要能夠與之呼喚對話的身體,否則與坐監無異,然而並不是任何身體都可以相互感應。沉默的下場非死即傷。小說人物經常心念音樂或電影,那是對抗社會空間對酷兒們的切割隔離,從藝術的想像借來暫時的完整性:空間不是長寬高,暴力就是空間死,而空間死與身體死是連帶的。〈夢醒時分〉寫唐山書店附近的唱片行易手給「財大勢大的教會」,我的溫羅汀記憶沒那麼細致,但類似的空間憂傷並不陌生,往往也不只在一處。
韻律的記憶與實現
身體空間的重覆單調與否,也常是人們據之判定平凡的標尺。女同志平凡與反平凡的爭論,由來已久。只是努力共同生活,是否代表了無新意的複製異性戀?這個主題值得細究。〈夢醒時分〉中,寫出了曾是一對的女同志,透過性交完成了雙向強暴,一邊以欺騙,一邊以憤怒——此處身體空間的粉碎,不是活動空間的粉碎,而直達內在,也是直取性命。
如果只是把這些描寫當作對「戀人無良」或「開放關係」的指控,那是太限縮了。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兩人前此即有的不安——一旦女同志進入也可被當作文化與社會資本來運用的階段,資本利弊互見的問題自然相伴而生,因為彼資本又會高於此資本——稚拙天真的人,很容易捲入資本遊戲中,而這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投資,而是在投資的思考裡,工具理性可能凌駕了本能的聲音,也就是凌駕身體。蔡瑞月的老師石井漠曾寫道:「舞蹈的墮落是忽視韻律。」韻律是拍子的基礎,而非倒過來。其次,如果讀者能感受艾力對繾綣的不信賴,我以為,那是因為我們從敘述中,感受到(強暴前的)艾力仍在韻律裡,而繾綣的回歸是以拍子排除韻律——拍子是規範或強制,但韻律是生命本身。
〈夢醒時分〉的倒數第三段整段,可說是我見過將女同志生命韻律寫得最好最美的上乘文字,「忽然有一個時間,我發現,中間的人都不見了,好像一直只有繾綣,跟我。沒有中間的人。」重點不在有沒有中間的人,而是文字帶出的韻律——旁若無人的氣息才是(性)自主的氣息——那裡有真正的完足與抵抗。如果有什麼可以是身體空間,這裡就是。
因為韻律,身體才不被削為物;身體空間的記憶,若滅了韻律部份,就有反生命的危險——以此觀之,羅浥薇薇是在倫理與才份上,雙雙俱足的守護者,珍稀且強悍。在同志權益爭取制度與空間落實正熾的今日,我們能夠再加上此一代韻律御守,真是何其有幸。
◎張亦絢
推薦序二
華麗的對決者
閱讀羅浥薇薇的小說集《失戀傳奇》,立刻撲湧上來讓我做聯想的,是出版已經超過30年、依舊被標誌作為女同文學經典的《蒙馬特遺書》。
毫不迴避與閃躲的性別議題主軸,以及透過愛戀中的背叛或是被背叛事件,所成功衍生描述個人在面對尚未順遂的生命情境,所各自選擇的站立骨架姿態,甚至絮語般從自我內在發聲出來的同心圓世界,都隱隱有著某種彼此間的呼喚與對語。
然而,羅浥薇薇和邱妙津自然也是很不相同的。
邱妙津將女同的命運刻劃成一種創傷,一種被時代背叛與辜負的共同悲痛,一種死亡般難以彌補的巨大歉疚。其中,隱隱搭接上90年代台灣多元與弱勢的社會關懷浪潮,成功在繽紛版圖上企立起自己的一方空間。然而,這樣歷程裡的步伐姿態,依舊帶著些許犧牲者的蹣跚祈憐,以及溺水者的哀嚎求救聲音。
相隔30年的時代變異,羅浥薇薇展現的女同身影,已然有著極大的差異。在《失戀傳奇》裡,不同時空與身份背景出現來的女同(或雙性戀者),都以著現代都會游牧者的姿態現身,自我選擇地過著對類同波希米亞飄盪生活的追求,她們是有著堅定意志的自我命運決定者,對於無緣由發生來的一切,像觀看電影結局般選擇接受,卻又能無動於衷的走出電影院,並轉身迅速忘記。
她們不再是等待社會施憐的弱勢者,即令溺水也要華麗的掙扎,並以飽滿的自尊,對施救者的意圖,做出堅定的拒絕手勢。她們是自我命運與幸福的決定者,無怨無悔地展示自己歷經的荊棘與疤痕,由是,幾乎顯現出在時代多方浪潮裡,因為能夠勇敢與無畏,因而冠冕承接的領航者姿態。
就文學的角度來看,羅浥薇薇和邱妙津都是能夠透過私書寫,成功建立一個可被廣泛認同生命觀的優秀作者。這其實也是檢驗小說家的一個重要視角,也就是說,有沒有辦法讓自己建構的文字世界,成為被讀者相信、接受與認同的人類文明共同經驗,就是小說家成立的一個基點。
羅浥薇薇筆下的世界,其實相當獨特甚至怪異,主要角色既是行動者、也是觀察者,不猶豫地引領我們穿入龐然的神秘森林,眼花繚亂間不免讓人害怕失途迷路,因而尋求引路者偶爾回眸時的目光指引。然而這樣的引路者,卻是淡漠的獨舞者,她有如一部緩緩掃過一切的鏡頭,既是深情也無晴雨的掃視著眼前一切,然而,我們都預感到這樣平靜的景象,即將在瞬間被無情切換到另一個時空視角,因而不能自免地揣揣不安著。
文字俐落近乎無情,卻牽絆著情感的裙角隱約搖曳生姿,她側側恍如不經意地寫著人,像正在描寫一個正好行過窗前的不相干路人,而其中洶湧澎湃的情感,譬如屢屢處理做愛就像是一場喝咖啡交談的方式,都讓人驚訝地感覺到巨浪撲面的力道。愛情或者因為單向道的軌跡,而屢屢遭遇到斷徑死巷,但無悔的游牧者姿態,才是最後張告的旗幟,獨自高高舉起迎風飛揚。
這是一本對決者的小說,對決愛情與生命,也對決讀者及文學。
◎阮慶岳
【預購】守護書的貓◎夏川草介(譯者:高詹燦)
平常價 $23.00二十一世紀的《銀河鐵道之夜》!
日本奇幻文學佳作,穿梭時空,尋找書的存在價值!
* 作者榮獲第十屆小學館文庫小說獎、連續兩年入選本屋大賞!
* 繼300 萬冊暢銷系列《神的病歷簿》之後,首度長篇奇幻小說!
他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別的力量。也不認為可以改變些什麼。 但唯有對書本的這份感情,他不會輕易妥協。 他還沒完全傳達出心中的這份感情。
「妳認為書本的力量是什麼?」
他發出的聲音並不響亮。 但正要遠去的腳步聲因此陡然停止。 林太郎仍一直望著自己的雙手。 「我一直在想,書本有強大的力量,但這股力量真正的含意到底是什麼?書本給予我們各種東西,例如知識、智慧、價值觀、世界觀。但我總覺得還有比這些東 西更重要的某個強大力量。我一直在想,這力量到底是什麼,而最近我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抬起臉,發現女子就站在不遠處。
--- 摘自《守護書的貓》
平凡的高中生夏木林太郎,從小與經營著名古書店『夏木書店』的祖父一同生活。祖父過世之後,默默接受了關掉『夏木書店』,搬去和姑姑住的安排,直到會說話的虎斑貓「阿虎」突然出現在書店,半哄半騙要林太郎跟他一同前往「將書由困境中解救出來」的危險旅程。原本老舊的古書店壁面突然消失,出現一條神祕的通道,林太郎與阿虎前往第一座迷宮「封閉者」,口口聲聲說愛書的人卻把書鎖在書櫃中、第二座迷宮「剪碎者」,專門研究快速閱讀的學者,聲稱一天可以看十本書、第三座迷宮,也是最後一座迷宮「兜售者」,是《世界第一堂書店》的社長,堅持只出版暢銷書……咦,已經說了再見的小虎,怎麼又出現在林太郎面前,要他去一趟真正的「最後的迷宮」……在一次又一次解救書的冒險中,林太郎開始問:「書本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呢?」
本書重點
◎夏川草介以細膩與充滿同理心「療癒系」文字風格聞名,前作《神的病歷簿1-3》在臺灣評價極佳,《守護書的貓》為2017.1月新作,於通路反應均有4.5星以上。
◎幽默而犀利探討「書本的力量不等於你的力量」「古籍的價值是否存在」「充滿效率的現代閱讀方式 - 速讀與大綱?」「要生存只能賣暢銷書?」等閱讀與出版現代濫觴。
◎譯筆極佳,文學性與易讀性兼備。
夏川草介
一九七八年生於大阪府。信州大學醫學院畢業。在長野縣的醫院從事地區醫療工作。以《神的病歷簿》獲得第十屆小學館文庫小說獎,就此踏入文壇。該部作品為二○一○年本屋大賞的第二名,為創下150萬本銷量的暢銷書。其他著作有《神的病歷簿2》《神的病歷簿3》《神的病歷簿0》。
譯者簡介
高詹燦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日文譯者,主要譯作有《鳥人計畫》、《烏鴉的拇指》、《夜市》、《光之國度》、《蟬時雨》、《劍客生涯》系列、《新選組血風錄》等書。
【預購】吃飽睡飽,人生不怕◎瞿欣怡
平常價 $27.00愛吃愛煮愛生活的瞿欣怡(小貓)最溫暖療癒的飲食生活散文
*累到不成人形,就為自己燉一鍋湯。
最終拯救我,告訴我人生也沒那麼壞的,都不是輝煌燦爛的成功,而是安靜在廚房熬湯的短暫時光,湯滾了,煙霧蒸騰裡都是香味,舀一碗真心實意熬的湯,慢慢喝完。
*不想面對這個世界,先吃一頓安靜的早餐。
先好好吃早餐,安安靜靜地把咖啡喝完。告訴自己:「世界再亂,我還是擁有一個寧靜的早晨,一杯咖啡、一片吐司。」
*生活搞得一團亂時,就躲進廚房燉鍋肉吧。
一邊煎肉,一邊告訴自己:「不急、不慌,慢慢來。」生活暫時壞掉也沒關係,只要該做的都做了,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的。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第一部「餐桌上,只有愛」,外婆的粽子、奶奶的蛋餃、爸爸的生菜沙拉、媽媽的泡麵……,藉著食物書寫成長記憶與時光燉煮的人生故事,真誠動人。第二部「吃飽睡飽,人生不怕」,煮一鍋湯拯救累到不成人形的自己,用一頓安靜的早餐讓心穩定下來,透過溫暖文字把自己從飲食得到慰藉與力量傳達給讀者。第三部「做個沒有用的人也可以喔」,告訴讀者,人生實難,就算暫時想當個沒用的人也沒關係,能夠好好度過今天,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本書內頁邀請插畫家Bianco Tsai繪製十幾幅飲食生活插畫。書末附錄「小貓流隨興好吃食譜」所附食譜都是瞿欣怡(小貓)愛吃愛做的家常菜,希望大家也可以一起開心做菜,好好吃飯。
各界推薦
莊慧秋(作家)、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馬世芳(廣播人/作家)、唐綺陽(占星專家)、張曼娟(作家)、萬芳(歌手)、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番紅花(作家)、蔡珠兒(作家)、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感動推薦
她擅於描述食物做法和滋味,讓愛吃的我讀著讀著,食欲漸開,可是且慢,為什麼我的視線模糊了?原來不知何時,我眼中噙著淚水,我被文中對人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情,感動了。——韓良憶(作家/電台主持人)
宣洩情緒地吃,有時接近浪費食物,因為食不知味。從料理到品嘗,讓作者帶著我們好好對待食物,靜下來跟自己談心。——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我該把小貓這八字箴言刻成匾,掛起來。——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向小貓學習美好的生活方式。——張曼娟(作家)
臉書上看小貓做菜特別享受,材料豐盛澎湃、手法痛快淋漓,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兜頭兜臉撲來的味香。讀文字,則又是另種情致,同樣直率酣暢,然字字句句掬誠剖心,娓娓談食寫菜說生活同時,人生的生命的悲歡喜瞋愛恨合離歷歷,卻點滴涵藏著非常小貓的豁達明亮和帥氣,讓人忽而垂涎、忽而噙淚、忽而微笑,不能自己。
是的。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只要有愛,人生何怕!——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瞿欣怡
江湖人稱「小貓」,愛吃愛玩,任性驕縱,卻很心軟。路見不平,不拔個刀,自己會過不去。
曾經擔任文案、記者、編輯。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記者、《TVBS周刊》主筆、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等。現專職寫作,曾二度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
著有《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夾腳拖的夏天》《做,就要做好——朱立倫》、《堅持求勝——林智勝的棒球人生》、《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台北365》、《說好一起老》等書。
吃飽睡飽就虎虎生風的小貓
莊慧秋
小貓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愛吃的人。
她的愛吃,不限高檔食物。貴的龍蝦、干貝、鮑魚、和牛她當然愛,夜市美食如蚵仔麵線、鹹酥雞、滷味、芒果青,還有可怕的高熱量零食如洋芋片、蜜漬豬肉乾,她也都愛不釋口。吃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
吃東西時,她總是很豪邁、爽快。不論是上館子或在家吃飯,明明我們只有兩個人,她總是堅持至少要三菜一湯,四菜她也不嫌多。她喜歡餐桌上擺滿食物的豐盛感。
更神奇的是,她通常一面吃著早餐,就開始計劃午餐要吃什麼。吃著午餐時,已經把晚餐甚至宵夜都想好了。當然,吃晚餐時,也一定會超前部署,把隔天早餐的麵包火腿沙拉水果都預先準備齊全。
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執念。我是只要吃飽了,就對食物失去興趣,餓了再說的人,她卻喜歡把每日三餐(還有下午茶和宵夜)當成重要大事,認真慎重安排規劃,一定要知道下一餐吃什麼,她才安心。
她不只愛吃,也愛煮。我們家的冰箱永遠是塞滿的,她說,她屬老鼠,囤積食物是本能。二〇二〇年春天,疫情爆發的時候,她更是樂得大肆採買,就算世界末日來臨,我們應該都不會餓死。
我們的個性很不一樣,包括對食物的愛好。我口味清淡,她卻喜歡重口味。我怕麻煩,若只有一個人在家,我就把肉蛋蔬菜麵條全煮成一鍋,沒有油煙,營養素也很齊全,百吃不厭,她卻一臉嫌棄說很無聊。她炒菜一定是蔥薑蒜辣椒醬油全嘩啦撒下爆香,燉湯一定要有排骨、小魚乾或火腿作底慢熬,堅決認為家常菜也不能馬虎,才會好吃。所以,我們家的廚房向來由她做主,我完全插不上話。我只要負責吃就好了。
說起來還真是委屈這位大廚了。我的消化比較慢,往往吃飯時間到了,胃口卻還沒開,小貓常氣得大叫:「不要老是說你不餓!我很餓!」她很喜歡命令我吃東西,至少要陪她一起吃,這樣才像家人。
因為她,我也漸漸體會到吃東西的美感和快樂。她在陽台佈置了一張小餐桌,不急著出門的日子,她喜歡把早餐的咖啡壺、麵包、奶油、果醬全搬到陽台,讓窗外的陽光陪她開啓新的一天。好天氣的時候,她也會一時興起,帶著豐盛的早餐和小狗的鮮食,我們一家三口到大安森林公園野餐,我們躺在樹下看書、玩手機,小狗在草地上打滾放風,好舒服啊!
她很喜歡過節,因為節日總是跟吃有關。有一年情人節,我們不想去外面人擠人,決定在家裡吃飯就好。我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就是煎個牛排、開瓶紅酒,比平時奢侈一點就好嘛。沒想到,她居然偷偷去買了新桌巾和餐巾紙,配上鮮花、燭光、漂亮的擺盤,弄出一桌浮誇的情人節浪漫晚餐。我看得傻眼,她在一旁洋洋得意。
多年前,我第一次開刀的時候,她這麼愛吃的人,居然陪著我每天吃無聊的(不,是健康的)養生地瓜餐,而且每口食物都要咀嚼五十下,真是難為她了。後來,在我化療期間,她更是費心研究各種高蛋白營養食譜,可是那時候我味覺改變,吃什麼都味如嚼蠟,實在沒胃口,她很努力不斷變化菜色,牛肉、雞湯、煮蛋、蒸魚,輪番端上桌,像哄小孩一樣地鼓勵我吃東西。每一道菜裡都有著她想要照顧我的心意,非要看到我吃得下,她才放心。
我真心覺得,小貓對食物的熱愛,是一種很棒的天賦。每次看她吃到喜歡的食物,臉上綻放出無比滿足的笑容,洋溢著宛若置身天堂的幸福感,其實很有療癒性,也有感染性。經過她長年的陶冶,我終於慢慢變成一個可以跟她一起享受美食的人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吃飽睡飽,人生不怕》,非常小貓風格。她除了愛吃,也愛睡。她有過動症,個性急躁,更是工作狂,她一直渴望在工作中證明自己,好勝心超強,不容許別人看輕她。這樣活著是很費力氣的,所以,她只要一安靜下來,常常倒頭就睡,即使初次到朋友家做客,她也照睡不誤。說起來,這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本能,沒電了就睡一下,充飽電,醒來又是虎虎生風。
小貓的童年並不安定,讓她對脆弱和陰暗很敏感,但她是有福份的,她性格中的善良和樂觀,讓她得以從任性叛逆的黑洞邊緣安然閃過,好好長大。因為嚐過人生的苦,所以更懂得善意和溫暖的力量。現在,如果聽到身邊的朋友正在經歷艱辛的旅程,她常會爽朗地提出邀請:「來我家吧!我做菜給你吃。」
確實,人生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還能吃、能睡,就不必太擔心了吧!哭著吃飯沒關係,帶著淚痕睡去也沒關係,吃飽了、睡飽了,拍拍屁股站起來,就有新的力氣可以繼續向前走。這或許就是小貓想要跟讀者們分享的,屬於她的人生體悟。
【預購】其實應該是壞掉了◎高博倫
平常價 $25.00十則後青春時期關於「性」與「衰老」的故事,
偶爾溫暖,偶爾黑暗,偶爾帶著痛感……
這一切沒什麼不正確,他已準備好,
聲音消失了,未來清楚浮現。
他開始明白那聲音始終來自他的腦袋,就是耳鳴,吞了口水也止不了的耳鳴。久久不去的聲音即將要撕裂他的大腦,他隱隱約約感到胸口煩悶,頭也開始作疼,他坐在料理台的椅子上,幫自己弄了杯水,覺得自己病懨懨,也許年紀大了,各種慢性病都要來了吧,這就是初老的感覺?過了某個年紀,人都會忘記自己的實際年齡。
好多年前,故事裡的眾主角們隱藏在城市一角掙扎活著,他們被逼視恐懼、回憶苦痛;陷於霸凌和反霸凌、家暴、傷害的反覆迴圈裡。他們說原諒容易,但忘記很困難;他們不怕不愛,只怕不懂得愛。
倘若人生是行駛在坡道不平穩、滿路坑疤泥濘,另一頭天空還烏雲密布,依舊嚮往出口處陽光激烈炙熱。愛與婚姻、性別與認同;青春和蒼老對話、死亡和新生交纏……探索之芽從暗處鑽出縫隙,在看不到的地方發光,直到亮光散去,沒入黑暗。
「你想丟到水裡面,對不對?」我聳聳肩。
「好,丟下去之前要許個願望。」
「你許了什麼願望?」我們不約而同問對方。
我們笑了很久,沒有人想要先開口回答。
封面設計怎麼想
由於內容上多屬於較自身、私密的內心挖掘,畫面多聚焦於自我,就像是一幅幅特寫鏡頭般的敘事影像。因此感覺書名配其他有場景的圖都不太適合。之前和編輯、作者討論到的關鍵字是「性、青春、一體兩面」等,以及故事最後都予人希望之感,就像最終跟自己和好如初,因此採用擁抱動作作為設計發想,象徵著希望的幼苗,用簡單線條勾勒,不用完整插畫,讓整體有一體兩面的對比。
此外,擁抱也可以解讀成「性」,藉由螢光粉紅去傳達「性」這件事。提案時,顏色上曾嘗試銀色底與螢光粉紅,以及黑色底的版本,自己原本比較喜歡黑底,不全然暗的氛圍,後來覺得銀色底的印刷效果會比較明顯。
最後,用紙採用大亞進口日本紙,紙張的微塗效果可以讓銀色與螢光粉顯色更劇,全書衣採用雙特色印刷,不另作燙或打凸加工,單純用紙張特色來呈現。(謝捲子)
本書特色
九年級新世代的寫作爆發力,從地域出發,書寫青春與世情。
名人推薦
祁立峰 專序 蔣亞妮 導讀
朱嘉漢 李欣倫 言叔夏 陳雪 陳思宏 驚豔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高博倫
1992年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所文學創作組。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優選、中興湖文學獎小說首獎等,並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作品散見媒體。
聽說飛碟回來過
我認識博倫是在東海大學周芬伶老師領讀的讀書會上。那是一個如毛玻璃折射,光影迷幻的場景。一群寫作資優、靈光襲襲如馥郁花朵盛放的大學生、研究生,宛如降靈會般群聚分享自己的成品或半成品。如今線上幾位卓爾而立的寫作者,據聞也都是此讀書會的成員。
在此之前,我也曾修習過類似的創作課,但可不是如此這般。通常就是作品講授,按照派別,年代,肌理,拳拳學院派模組,將之別類分殊。界門綱目,從科從屬,差不多如此,創作課的業就卒了畢了。但參與這場讀書會卻是全然不同的體驗。每次一位寫作者輪流分享作品,全體成員就在投影機前的負片暗室,靜悄悄從頭讀到末尾。只聽到滑鼠格登格登的清脆敲擊聲,群眾裡輕微的呼吸聲,傍晚的教室斜陽被遮光簾切割成斷片截面,如神在如天啟,光景瀲灩,不容逼視。
有人認為教文學談寫作不能依憑通靈通感、天人相應,但不得不說回《文心雕龍》〈神思〉那一套,這回東海的創作課分享會,還真有點「凝然寂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氣氛美學。
我當時已經不太寫純文學的散文小說了,即便純與不純這可是個文學史大哉問,或說引戰導火的燃素。所以我其實滿欽羨像博倫以及其他的讀書會成員,他們尚年輕時就找到了寫作這樣的興趣,有同好彼此品讀鑑賞。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樣閱讀受眾蕭條,文學書市急凍的時代,還願意堅持著這樣可能孤寂的寫作。
那些沒來由卻純粹、厚重的小說,生命的褶曲、複雜與困頓,對時代對場所,對一切不明所以不知所謂的抵抗,或記載,或純粹就是將之保留下來放進培養皿。任憑實驗無止盡延宕下去。
我由衷羨慕。自己就像日本圍棋或將棋漫畫裡,曾懷抱著職業棋士幻夢,卻早已離開棋士學院,另謀生計出路、跑去電視台解說盤面大局觀的貴圈邊緣者,零餘者,看那些一生懸命不懈的棋手鏖戰到最後的頭銜賽,本因坊,棋聖,龍王……那般義無反顧。
而博倫在《其實應該是壞掉了》裡的其中一兩個短篇,我曾在上述這場降靈般的讀書會裡,率先拜讀過了,譬如〈三角龍〉其實寄託了原鄉部落的議題,或〈轉彎,再轉彎〉裡對都會與鄉城的折射。而我未曾讀過的作品裡,〈吉原店〉處理特種行業題材,〈飛碟離開了這座城市〉以金沙飯店這個台中知名地景寫家庭寫母子關係,都意銳筆新,以一種機巧的視野既精準又踩線地刺穿刺出這些題材與質素。
如果在文學獎匿名競賽的羅馬競技生死鬥,博倫的作品也不難脫穎而出。雖然不是類型不求故事婉轉,但他善於經營意象,轉場流暢,對白自然,該凝縮時凝縮,該跌宕時跌宕。那種無以名狀與沒來由的敘事動力結構,看似承繼的是現代主義格體,卻空際轉身,在厭世與嫉俗裡延異出了一種獨特的腔調與聲線,澀澀冷冷,卻餘味悠長。
這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短篇小說餘韻,尤其《其》的幾篇故事收尾,我覺得值得特別一書,像〈三角龍〉結尾的「你們兩個真的很雞掰」;像〈轉彎,再轉彎〉的「我剛剛明明知道為什麼,可是又好像忘了」,故事突然地收束,嘎然而止,簡直就像網紅Youtuber「反正我很閒」影片到最後,樂咖面攤的問號臉,實際上卻又止於所當止,將黑洞退坍縮在一荒謬卻恰如其分的回聲之內。
這些短篇我最喜歡的大概是〈飛碟離開了這座城市〉,博倫寫出了一個我不曾經歷過的台中故事,在站前,在遭祝融燒毀又重建的金沙百貨。那些地景並不是為了所謂的空間書寫,但卻成為小說敘事軸線的一部分。當初我自己寫了兩本與台北有關的書,爾後許多訪談都問到台北這個空間對於我創作的意義。這其實又是學院派是研究者視野下的方法論,將作品以世代建檔,以空間歸類,以議題群分。
但事實上寫地景空間或城市,最終要寫的無非是世情與青春。一座城市決定了一種生活姿勢的樣態,將我們變成本來才是或不是的模樣。因此我覺得未來城市書寫的譜系論述得更縝密,將金沙大火,飛碟旋轉餐廳等作為台中繫年,那當真不該跳過博倫的這篇作品。
我終究沒成為這樣的小說寫作者,第一手天元般珍視著每著棋,但我可以透過轉播看他們的對弈,讀他們的小說。很多人說什麼作品若出版沒有讀者,不如孤芳自賞,我覺得錯了。作品不是為了非被誰讀到而存在,作品就在那裡。用更古典的意象來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當寫作者將之謄寫下來的時候,一切就熠熠有光了。
(本文作者中興大學副教授,著有《台北逃亡地圖》、《巨蛋》等)
導讀
浦島太郎的玉手箱壞掉了
是這樣的,浦島太郎救了一隻海龜,因而到了龍宮遊歷,在不同的神話版本裡,他或許與龍宮公主乙姬、或許與海龜化身為的神女龜姬結婚,有時則是根本沒有成婚,結婚總是無甚新意的故事安排,我喜歡看到浦島太郎,不過耗擲了一段魔幻時間,海底浪流連。不管浦島有沒有太太,幾年後,他總會因為想起陸地上年老的母親,決意返歸,故事的「玉手箱」才被開啟⋯⋯過往的時間被贖回,即使半點也不是我們索求的時間,因為時間只催人老、逼人渾濁。女孩的消亡若是從無價寶珠到魚眼珠子,男孩的老更殘忍,是玉手箱開啟後,瞬間返還的幾百歲容顏,疊疊繞繞,少年瞬老。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就是高博倫「男孩體」的玉手箱。
法國的神話學者杜美季勒(Georges Dumézil)曾說過:「失去神話的民族,將失去其命脈。」我們當然還有神話,不過大約已如尼爾蓋曼《美國眾神》、《北歐眾神》裡一般,網路成新神、媒體如美神、世界(全球化)是新的宙斯。神話都成了美劇,天女可以跨性別、男神當然也會喜歡男孩。浦島太郎,就像是大和民族的伊雅克斯(Iacchus),伊雅克斯也被稱為歐伯多,是少年之神,他的生命一直在少年狀態輪迴,藉由大地之母的力量,總能由死亡不斷重生,永遠年輕。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曾寫過一本書《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也談到了浦島太郎與少年神伊雅克斯的關聯,青春也似新的神話。
高博倫是九○後的第一代,談青春當然夠格,這一代的青春共相是,學院的延長、參與社運的積極以及大量的跨國文化影響,能動性足夠的便交換、訪學、留洋……高博倫以十篇短篇,面對即將到來的三十歲,面對(可能是)傳說中青春的盡頭。其實應該是種告別,〈三角龍〉便像是一群好友的成年式,畢竟成年並不代表成為了「大人」,大人的成年式,總要透過其他洗禮,於是高博倫洞悉的替角色寫下:「我們大學畢業了,三個人去京阪神畢業旅行,阿肯在銀閣寺前向沛嘉求婚,我知道他們在交往但也還是被嚇到。他們辦了一場自以為是社會主義式的婚禮,地點選在濱海公路上的台式餐館,國際歌樂隊配上社運旗海,都是當時的流行。然後蜜月旅行去了莫斯科,被打劫了幾萬塊,手機不見。接著維維出生,然後學走路,長大,開始學寫字學算術。」可阿肯與沛嘉的兒子維維終究沒有長大,於是他們,也停在長大前的一步,不再年少卻永遠年輕。
河合隼雄,也是首位取得「榮格分析師」的日本人。他看浦島太郎,便以榮格學派的分析家們「永恆少年」一說為基,再多加增補。「永恆少年」當然能跨越年齡,不輕易死去,河合隼雄認為:「稍微頑強一點的少年不會就這麼死去,他們會在突然沉淪之後,暫時過著沒有作為的生活,但是一轉眼又會以新型態往上升。他們會今天談馬克斯,明天談佛洛伊德,穿梭於各種華麗的活動中。」老去即死去,多麼顯而易見的道理,高博倫又怎會不知?〈轉彎,再轉彎〉或許也是討厭老去,於是才會寫下:「『你覺得我有變老嗎?』」、「我想跟你住在永遠不會變老的街,永遠沒有老店,坐在同樣的窗邊用餐,看對面我們住的公寓,看著行人來來去去,然後餐廳會一直換,一直換,換呀換,只要住得夠久,活得夠久我們就能吃遍世界各國的美食。」所以小說裡的人們似乎總離開不了校園,校園旁連美食街都不會老去,那麼一直留在附近,人們是不是也會被時間忘記?
年輕也不總是好的,換句話說,年輕時我們總會告訴自己,等長大就好了。可如果偏偏沒有長大呢?〈狗的音樂〉裡,錦句一般寫著:「年輕的時候可以同性之愛。」原來少年少女幾千年來,依然困於同性之愛,那樣的困頓恆久,就像曬衣怕急雨、三十歲必得立出什麼一般,總有些希望,我們會將它壓在未來:「可是到了某個年紀我們還是會回到異性之愛。喜歡同性是因為愛的不成熟,當愛還在慢慢發芽時,我們會迷戀同性,可能是為了獲得某種認同,漸漸的我們越來越大時,愛真正成熟了我們就會恢復到兩性之間的愛情。」、「以前就有人說過,高中時期的情慾容易迷茫,時間過了我們自然會回到男女情愛的正常軌道。我相信這樣的話,所以我就比較安心地每天都去泳池看立武學長。我知道我有一天會恢復正常。」但你我心如明鏡,所謂的正常,那個正常的閥域,究竟是統一的標準值,還是每個人的原廠設定?我不給答案,也輪不到我給答案。
那些同性的愛欲與進退,我選擇在這本小說裡放淡來看。畢竟這是新的神話,一切都沒有什麼值得驚怪。我們早該在吳繼文、紀大偉或是陳思宏走過的路上,一驚一乍完了。這本小說的母題,是高博倫一代的成長曲線。
母題是成長,同樣的,母題也是母體(Matrix),談成長繞不過的還有「母親」,在〈我的Big Brother〉裡,除了是「長大之後」一切都沒有變,沒變好、沒變壞的作答,更是高博倫透過小說中母親的兩個兒子去談「少年與母」,種種母子間的失望與背離,都不脫親情的枷鎖。你逃到遠方,仍帶著鎖鍊,鍊不一定時時存在,只在某些緊要又不緊要的片刻,拉扯了你:「我在台北無時無刻都好餓。和母親一樣,她餓我也餓。」饑餓透過血緣的臍帶,穿越時間線與空間,原來相連之處,是少年少女未剪淨的隱形臍帶。
河合隼雄談以浦島太郎衍生出的不死少年,也提到這份與母親的強烈心理連結,與之共伴的是「同性相戀」的傾向:「他們在女性身上尋找具有母親力量的女神,雖然找了一個又一個對象,但是當他們知道對方只是普通的女性時,會為了繼續尋找女神而不得不再去找其他的女性。換言之,當他們落空時,就會在同性團體中尋找安定,透過得到同性伴侶而獲得滿足。」
當然,心理學無法包括所有人類,也無法定義文學,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身世,就像我們都愛知道命運、前世、今生或星座命盤這些「我之為人」的所有可能來處。只是現實是,你得習慣宇宙萬物,並不是萬般皆有源。
高博倫從來處抽身,談成長、談老去、談女神也談欲望,〈神木〉是我私人品味中,偏愛的其一,他將上述所有元素壓縮,化成一場兩個男性的漫長對話,千言萬語都成了一句「我好餓」。他以食物替代情話:「我壓低聲音,『我想吃紅燒獅子頭,我想要把奶油塗在烤麵包上然後大口咬下去然後感覺奶油在嘴巴裡化開來。』我親吻他的後頸,然後在他耳邊繼續喃喃我想要吃烤牛排,撒上玫瑰海鹽,然後要吃鮭魚親子丼,還想吃炸雞,薯條,洋芋片,我說我要到夜市去,義無反顧每家攤販都吃,吃到月亮高掛天邊,吃到月亮分泌出它內裡甜甜的蜜餡,烤香腸,烤魷魚,章魚小丸子,我還吃炒麵麵包,然後一路吃到早上,到市場再喝一碗牛肉湯配豬血糕。」
食物果然是最華麗的情話,高潮之處更為人生智慧:「我戒掉苦瓜,戒不掉你。」或是最濃豔一句:「我愛你,愛到可以讓你的每個精子都願意為我成為卵子。」這不就是張國榮在電影《金枝玉葉》裡對男裝袁詠儀說的那句:「男也好,女也好,我只知道我喜歡你。」高博倫的私語版本嗎?文末裡,男孩對另一個男孩說:「我從來沒有這麼餓過。」如果可以,我想翻譯作為:「我從來沒有這麼愛過。」因為愛,才終於能說出一起「變老」。
高博倫一如小說般,在他腦裡的情感記憶間時空旅行,從台中、台北跨越來到不知時空背景的「摩登上海」,〈摩登上海NPNC〉裡,接承他的「慾說」,寫著:「食慾和性慾都是肉慾。」、「所以我不想做愛。」、「傳統的華人不愛聊性,可是傳統上他們必須吃美食,而且是跟人分享美食。」也替讀者問答了自身的創作與表述:「如果食慾和性慾差不多,我們也能這樣大方表現自己的性慾嗎?」我尚不得知其他人可不可以,但高博倫以萬言自證,他可以。
〈摩登上海NPNC〉寫的是現代交友情狀,從交友軟體到約炮,寫的更是他的城市觀與交錯的時間觀,比如一場夜夢,夢見的對象竟是張愛玲:「我是醒來才意識到夢裡的女人是張愛玲。那女人全身光溜溜地在我的床上寫字,稿紙攤在床上,她拿著常見的三菱筆在紙面簌簌寫字。」高博倫的「新」裡,總包裹著復古,再試著以復古思考現代。如果他存在於完全的新穎之中,那麼也許他便寫不出來、察覺不出,相對於新世界的不是舊,而是「壞」。
成住壞空,人生有劫。高博倫第一本小說的同名篇章〈其實應該是壞掉了〉,粗淺看來,說的是跨性別者與總被耳鳴困擾的異男故事,故事裡壞去的是儀器、是設備,卻也是小說的主基調,我們是不是都如同被操壞的器具,在不覺間,整組壞光了?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選擇不去修好一切,把壞掉的東西丟棄,壞掉的人則要緊緊抱緊,所以才能寫下:「他緊緊擁抱女人,他不在乎女人怎麼想,他也不在乎自己怎麼想,他不在乎,什麼都不。」
事到如今、讀到這裡,我們知道永恆是不可能與無理的,懂得永恆後,我們誰都沒進化成更好的人。再說,進化也只是為了生存,而不是變好。浦島太郎的故事裡,有這麼一個結尾,總被忽略與遺忘,因為我們總是過於害怕看見百年後的老去,那樣殘忍,直逼心神。雖然,浦島太郎打開了玉手箱,在冒出的白煙之中,龍宮幾百年的時光都被返還,少年成了蓬頭歷齒的老人。可最後的最後,浦島太郎還是化作仙鶴,飛向遠空。壞也好、錯也好,甚至遺忘也好,請你與我一起看完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玉手箱被留在原處,少年振翅。
蔣亞妮
(本文作者為散文家,著有《請登入遊戲》、《寫你》、《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推薦語
翻開高博倫《其實應該是壞掉了》,大多以第一人稱展開的小說,給予讀者一種異樣的情調。其異樣處,落在情節、人物、文字穩定與風格、敘事節奏之外,屬於一種特殊的情調。情調本身有異質性,差異性,可以靠近,卻又無法完全親近。像是一再地操演,讓每個「敘事者我」,在與人的互動、在世界中的行動裡的作為與被動反應,皆使這個「我」與「世界」之間更加陌生化,卻又同時取得一種看似徒勞卻重要的理解與清晰感。
彷彿,透過書寫,使得自己具有的異樣感變得具體,卻也同時贖回話語,填補了深陷在這世界、過於黏膩靠近時的失語哀愁。
以第一本作品而言,小說裡角色對話的頹廢感、厭世感,卻又帶有溫度,足以讓人放心祝福於未來的寫作。謹以此短語,祝福啟程。
推薦語
這部小說以精準的結構,抽離的筆調,為當前世界的廢墟標記了註腳:日蝕過後,恐龍還在那裡。世界暗了又亮。但小說寫作者鋪墊著一個望向未來的目光,告訴我們:那不是壞掉,而是新世界即將降臨的暗示。
推薦語
羨慕高博倫的青春書寫,身體碰撞變形,情慾勾牽拉扯,故事瀰漫不安的騷動,視覺聽覺嗅覺都齊了。作者為這些故事打造了許多魔幻場景,山林、城市、網路、校園,青春在其中與性別、性向、政治角力,光燦或者昏暗,這些身體都流螢翻飛,在文字裡發光。
陳思宏
【預購】生而為GAY,那又如何:在同志酒吧長大的我們 vol.1◎もちぎ(譯者:平川遊佐)
平常價 $24.00【預購】生而為GAY,我很抱歉:我的性決定我的人生◎もちぎ(譯者:林琬清)
平常價 $24.00【預購】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譯者:麥德文)
平常價 $25.00哲學無所不在——尤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每當我們走過學校,望向時鐘,或是遇到警察,都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這一切如何出現在這世界上?它們都是哲學點子。
馬丁.勃克哈特述說它們的歷史,證明哲學不是枯燥的理論,以及難以理解的思想實驗。我們隨時會碰上其中最好的點子,於是得知錢幣的前身是肉叉,十字架原來曾是備受譏嘲的象徵,還有民主和字母之間的關連。作者清楚又帶有娛樂性地呈現,哲學如何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針對我們習以為常卻從不曾思考其來源的事物,介紹它們的思想緣起及發展歷程,就像是一種導航系統,從古希臘到現代,以歷史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這些偉大而且改變現實的思想。每個思想主題篇幅適中、筆調輕盈,閱讀起來妙趣橫生,輕鬆但是內涵豐富。此外,每一篇還有簡短的相關史實或報章資料,可能是補充,也可能是不同方向卻相關的小知識,和正文相互輝映,提供讀者擴展思考的空間。
這些思想猶如穿了隱形的斗篷,不僅隱身不見,甚至讓人不知道自己正有所思,這正是思想的力量。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力量的故事。
好評推薦
蒲世豪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紀金慶 臺師大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為真博雅之士,論理舉重若輕,讀來輕鬆,寫來可真不易,許多分析鞭辟入裡,不少看法慧眼獨具。這是本輕鬆易讀又充滿了靈魂力量的小書。——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蒲世豪
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
生於一九五七年,是文化理論家和媒體作家,在科隆大學研讀德語文學、戲劇和歷史。一九八五年起住在柏林,以自由作家和聲音藝術家身分生活。除了藝術工作以外,也在藝術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開課,。二○○三年擔任紐倫堡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多部廣播劇、論文和演說。著有《街角遇見哲學》、《物的哲學》及《數位簡史》等書。
譯者簡介
麥德文
德國語言文學碩士,譯有《上一堂有趣的文學課》、《好的哲學會咬人》等書。
推薦者簡介
蒲世豪
臺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任兒童哲學教師。著有《豪哥的哲學課》、《哲學很有事》系列兒童哲學教材。
香水,毛衣,挑逗祕訣手冊還是導航系統——這些是真的有用的東西。但是哲學?真的需要知道已逝的思想家曾有過什麼想法嗎?幾乎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因為毫無疑問,一走進圖書館就先揚起一陣灰塵,更別提那些早已從地平面消失的所有思想碎片,必須自行挖掘,正如某個偉大的思想家恰如其分所點出,這是一座精神顱塚。
不,如果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立刻就要。因為不是為了後世,我們重視的只有眼前這一刻:現在和此處。另一方面,我們想像夢想成真,聚光燈完全投射在我們,不,完全在我身上,只在我身上——然後呢?我能拿來款待讀者的偉大思想會怎樣?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奧勃利(Obelix),他真的只知道效益經過驗證的東西(立石、羅馬人及美食)。奧勃利要登台演戲,因為那是齣時尚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嚇唬觀眾,導演說:「隨便說什麼,說你想說的就好了!」但是這個要求讓他非常不安,可憐的傢伙苦苦思索好幾天(「給觀眾的訊息,什麼訊息?」),當他站上舞台,他的臉色一陣綠,一陣紅,一陣黃,難看得很——然後說出他此刻唯一想得到的句子:「羅馬人瘋了。」這就是奧勃利哲學一言以蔽之。
大部分的人和哲學所維持的關係,就和奧勃利與他所要傳達的訊息之間的關係完全一樣。我們站在鏡子前面,或是塗麵包的時候,哲學不會造成任何干擾,直到人們不期然地站在聚光燈下,應該說些有意義的話之際,哲學才冒出來。哲學變成問題,讓我們額頭冒汗,口乾舌燥。以為訊息會昇華成更高意義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哲學的偉大想法從來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而且我們壓根就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好比說,是誰把孩子趕進學校裡,逼他們學一些沒用的東西?十二歲的孩子背著巨大的書包,匆忙走進冰冷的學校,好在那裡背出語詞變化,這是自然法則嗎?不!學校也只是個被應用的想法,出於每個人應該接受教育的想像(並且出於謎般的因素,這個想法被貫徹到底,認為語詞變化是個教出有用律師的適當方式)。仔細一看就會發現,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只因我們的想像而存在——說得更仔細一點,它們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我們相信。
為了簡化說明,就拿我的出版社在我鼻子前搖晃的鈔票來說好了。那當然是錢(而且誘人的是:還有更多),但是紙鈔和這一張書頁的差別只在於,我們所有的人都相信那不只是一張印刷過的紙。這份信賴一旦動搖,鈔票就變回它的物質面:一張印刷過的紙,只是這樣而已。我們很清楚有些時代喪失對貨幣的信賴:例如極度通貨膨脹下的德國(一九二三年),需要用推車才能運送沒有價值的紙鈔去購物。在這種時刻就會了解,研究一下哲學畢竟有其重要性。因為只有我們共同想像些什麼,它才真的存在——直到某人說出國王沒穿衣服為止。
但是除了童話以外,我們何曾看過沒穿衣服的國王?哲學的藝術就在其中。其一,哲學不少部分在於把一些什麼變不見。和四處招搖的國王相反,思想穿了隱形斗篷——不僅讓思想隱形,甚至讓人不知道自己正有所思,這正是思想的力量。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力量的故事:很多我們自然而然想到的事並不是原本就如此,而是有其開端的。
說到這裡又得要問:為何我必須知道什麼東西從哪來?拉上拉鍊的時候,我必須知道誰發明拉鍊嗎?不,絕對沒必要。因為拉鍊很容易就能了解,而且據我所知,未曾有人說起拉鍊的隱藏力量。小差別就在於:相對於一清二楚的東西好比拉鍊,思想之所以能對我們施展力量,乃是因為思想只存在我們的想像之中。事實上的確沒有比我們的想像更強大的力量。「這只是想像」,說這種話似乎認為它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一被點醒就會灰飛湮滅。千萬別這樣,把想像當回事可聰明得多了。
我們再看一下學校這個例子,把它看成建構完整的想像,從這個想像可看出,整個構造基本上環繞單一想法而建立,亦即對教育的想法,卻沒有人能精準說出,這個想法究竟由什麼組成。我們看到外觀,外部的遮蔽,但是我們看不到裡面有什麼。原則上有人會說:「古代希臘人就已經知道……」一旦進一步審視教育的開端,就會領悟有個作家曾說過的:「越貼近看一個字,它看起來就越遙遠。」好比gymnos 這個字,西方的Gymnasium(高中)就是從這個字演變而來,它原來卻是「裸裎」的意思,我們不得不推斷,古代重視體格鍛鍊勝於文法。但又是怎樣的裸裎呢?和我們的教育又有何關係?
對於國王的新衣的質疑,這時也要延伸到高中生,或說對所有可想像、人一生中無法避免的鬼魅:例如國庫或是演化。當然可以認定這是現實,或者更加強調,這是自然事實,不過要加上一句,我們之所以會經歷這些事情,因為我們被教導去相信它們。記得我兒子好像四歲或五歲,反正就是還沒就學的時候,他和我一起躺在地板上玩。我正向他解釋,達爾文著手寫下演化論的時候在想什麼——以及人類以前曾是猿猴。但是我一邊說,一邊注意到他的小臉皺起眉頭。「有件事我不懂,爸爸——為什麼還有猴子呢?」
一旦得知偉大的思想如何形成,就會感到神奇,並且想著:醜小鴨怎麼會變天鵝,思想侏儒怎會變得如此偉大呢?換個角度想,這個看法令人欣慰,因為它畢竟讓我們知道,巨人也要從小開始長大,思想不是一開始就偉大而是變得偉大。但是思想如何變得偉大?如何從一群赤裸的學生變成社會的根本機構,其他思想卻從我們的視野消失得無影無蹤(好比亞里斯多德深信精子在男人的腦子裡形成)?
隨著這個問題,我們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為什麼這本書不談思想家,而是偉大的思想呢?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出發點——也就是那個問題:我們真的必須知道已經死去,連名字都沒人記得的思想家曾經想出些什麼嗎?答案是毫無懸念的不!但是另一方面,有許多思想即使已經超過兩千年,在我們生活裡依舊隨處可見。就是這些鬼魅,這些回魂者,我將之稱為偉大思想。現在,精明還是挑刺的讀者可能抱怨,我們還是又回到哲學啊!可不是這樣,我會這麼回答。思想一旦產生效力,它大部分不會出現在哲學書裡,而是就在下一個轉角,好比以警察的樣貌——之所以叫做警察(Polizist)是因為過去曾有城邦(Polis)。研究偉大思想的歷史,就會面臨其中許多原創者不明的狀況,因此我們需要研究沒有思想家的事物。只要借用上文提過的問題,一張印了東西的紙怎麼變成紙鈔,也就是整個社會何以會有這樣的信仰,認為印刷上去的符號真的能呈現出價值。若說這已是種革命性發展,那麼這種信仰的後果還更強勁,因為這種信仰又引發其他後果,也就是錢的價值隨著時間和利息應該會增加。那麼哲學一定會教我們,孩子們發問而想知道的事嘍?才不,完全相反!一旦提到錢的問題,一定會有那麼一些思想家努力地想把這惱人的事丟到天外去——好比宣稱利息是死罪的哲學家,聲言符號畢竟不是動物,因此不會有後代。
偉大思想的小書如果回答問題,那麼一定不是哲學書上出現的問題,而是孩子會提出的問題。錢從哪裡來?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些問題之所以被提出,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管站在哪裡,去到哪裡,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這些問題。出於這個因素,這本小書就是想成為某種導航系統。因此,接下來要以歷史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偉大而且改變現實的思想。讀者如果願意,可以按照這個順序讀下去,從古希臘到我們現代;但是讀者也可以規劃自己的旅程,穿越偉大思想的歷史,享受地一下子讀這篇,一下子讀那篇,隨便翻開一頁就讀,這是脾性問題。只要最後理解,這本小書根本不是要和所謂有用的東西競爭,只是人們其實會想要的東西,香水、導航系統、挑逗手冊,這樣就夠美好了。更美好的是,不只理解思想精神的益處,甚至深信思想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思想精神超酷的!
推薦序
蒲世豪
接到本書的推薦樣本,原本只想看個一兩眼,卻不知不覺就翻了一百多頁,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作者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為真博雅之士,論理舉重若輕,讀來輕鬆,寫來可真不易,許多分析鞭辟入裡,不少看法慧眼獨具。這是本輕鬆易讀又充滿了靈魂力量的小書。
本書的主題是哲學中的各種「觀點」,哲學喜歡研究不同的觀點。失意文人看什麼都覺得失意,憤世嫉俗者對世界的不滿往往來自於「自己」,把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帶進一切,這些判斷都是「觀點」的結果。不過前兩個例子都是與「情緒」相聯的觀點,哲學研究的通常是「理性」的觀點。
理性的觀點更具知識或文明啟發性。比方說,伽利略認為自然是一本用數學寫成的書,一切變化背後都有數學規律,這啟發了十六世紀自然科學,讓人們一直受益至今。美國革命中人生而平等也是重要的觀點,它追求組織社會的公平,也讓社會組織從根本上更為穩定。
費曼曾說如果有天人類文明要毀滅,只能留下一句話給後代,那句話會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很小的東西構成的。」只要有這一句話背後的觀點,人類就能透過時間的累積重建科學文明。理性觀點是種思考方向,好的思考方向能增進知識與文明,缺乏思考方向感的人陷於迷途與盲目,無形中限制了人的發展。
本書正是以各種不同的觀念、器具發明、歷史事件或思考習慣帶出那些影響重大,真正聰明的觀點。這裡展現的不是學者的炫技,而是簡單的、清新的、深具啟發性的思想。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偉大思想的小書如果回答問題,那麼一定不是哲學書上出現的問題,而是孩子會提出的問題。錢從哪裡來?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些問題之所以被提出,因為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管站在哪裡,去到哪裡,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本書能帶給你的精神力量與思想自由是絕少見的,中文翻譯流暢又易讀,間次插畫詼諧而悅目,太多理由讓我向讀者推薦它。
譯者序
如果您正翻閱這本書,可能會下意識地想把這本書加以分類,看看目錄可能會劃歸歷史類,但是要劃入哲學史還是文化史呢?或許您更有除以上兩者的其他想法。那麼究竟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呢?好問題,所以不容易回答,尤其這本書其實頗「跳ton」,所以難回答。
按照作者的說法和原文書名(哲學如何發明世界),這應該是本哲學史,只是作者又把諸多偉大哲學家及其著作排除在外,既沒有鉅細靡遺地介紹特定哲學家,也不用任何哲學參考文獻,沒有任何註釋,頂多在正文下方加上一小段引人遐想的相關歷史,卻未使本書坐實「哲學史」的名義。那麼如果把這本書當思想史來讀呢?擺脫「哲學史」這個框架,不再期待讀到一本哲學小百科,的確更能自由輕鬆地翻閱這本書,讀起來比較有意思,但是本書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思想史嗎?淘氣的作者可也沒打算把某種思想娓娓道來,按照思想發展說明何者承先,何者啟後。
雖然作者宣稱按照歷史先後安排章節,但是幾經思量不得不讓人大膽假設:作者根本不想寫本中規中矩的「史」書吧!本書的主旨的確在探索那些「出現在街角」但是又早已被我們忘卻所以的思想,為了讓這些被刻意或無意「掩蓋」的發展歷程重新浮現,作者採取的方式也就比較特別。因為這些思想的發展歷程變得隱諱,有時以現代眼光看來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如果還是依循傳統思想史的寫法,那麼也就無法凸顯分明存在但呈現斷裂的思想關連,進而刺激思考。
就拿字母來說好了,西方人讀了這章可能也會說:「哇,我從來沒想過ABC原本各有意義,現在看起來都只剩下符號作用了呢!」再舉個例子:電腦,當我們回想電腦的發展,我們可能會想到蘋果和微軟,有些人還能回想到0與1,甚至最基礎的Dos程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電腦和一八○四年發明的織布機孔卡之間的關連呢?然而孔卡還不足以成就今日的電腦,還需要先有「0」的概念,才有布爾代數,才有0與1,才有今日的電腦,以及所有套用相關概念的發明。從電腦還可以聯想到資訊,要想理解今日資訊流通何以能這般快速,就不能不先知道「同步」概念居然因為六百名僧侶在平原上同時觸電而誕生——一七四六年就進行的實驗。
這些歷史事件的確相互關連,助長特定思想成形,卻又被歷史洪流淹沒,不再被我們認知,只以最不起眼的形態「出現在街角」。當作者重新撿拾、敘述這些已散落的思想歷史關連,就不免挑戰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質疑羅織這個世界的歷史和思想脈絡,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另眼相看」,重新加以思考。這些不期然甚至有些突兀的關連不僅出現在個別篇章之中,也存在於篇章之間,閱讀時一旦覺得哪裡「怪怪的」,那麼恭喜您,您看到關鍵點了。現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哲學史:蘇格拉底當年在雅典的廣場上,以各種問題惹惱雅典人,逼得對方不得不深思習以為常的事物——作者寫這本書的方式其實很蘇格拉底呢!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說了很多精彩的思想發展故事,更因為作者搞怪所提供的思考刺激。
最後說說這些故事給我的最大感觸:我也曾自問這些思想到底重不重要,於是我想像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如果沒有這些隱而不彰的思想片段——今日世界還會存在嗎?每每思及人類文明種種最初始的那一刻,總是讓我感到那麼不可思議!
【預購】觀山海(手繪196隻奇獸異族,閱讀中國神話之源起,最美的《山海經》圖鑑)◎杉澤、梁超(繪者:杉澤)
平常價 $71.00原來J . K.‧羅琳和《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之怪物原型,可以在這本書找到!
閱讀《觀山海》,沉浸在古老東方的夢境與想像中,通過知名90後百鬼繪師──杉澤的典雅水墨畫筆,帶領我們追尋失落的上古世界,重現志怪傳奇《山海經》的瑰麗。
太虛的異獸,如夢如幻,躍入人類遠古的記憶底層,晦澀幽微的文字,翻攪人類想像的深泉。《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誌,也是古代神話傳說最豐富的一部奇書,充滿了豐富的想像,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
關於《山海經》,文人史家如此認為:
司馬遷:「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
郭璞:「非天下之至通,難與言山海之義矣。」
陶淵明:「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袁珂:「吾國古籍,瓌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
山海經的圖像經歷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繼承與創新,賦予了這部書在不同時代有新的想像意義和存在價值。知名90後百鬼繪師杉澤,透過細膩而鮮豔的水墨畫筆,引導你踏入絕美而妖冶的山海幻獸之境,呈現新的藝術美學,展示年輕世代豐沛的想像力和創意靈感。
在《觀山海》,有掌管天帝密都的山神「武羅」,他說話的聲音十分悅耳,像是玉器敲擊碰撞的聲音。
有日夜叨著石子投向海中的鳥兒「精衛」,她曾是炎帝的小女兒,在東海游泳時,不幸溺水而亡。
有長得像小豬一樣的「當康」,要是那一年將要有大豐收,牠就會跑出來,歡欣的跳躍嘷叫。
有一種雌雄同體的異類叫「類」,牠長得像貍貓,據說只要吃了牠的肉,就能平息人的嫉妒心。
還有一種全身五彩、極為珍貴的瑞獸「騶吾」,若能騎在牠身上,便可在一日之內馳騁千里。
《山海經》裡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或以拼接方式呈現的物種形象,實則包含先民對世界的觀察及恢弘的想像。繪者杉澤透過「感」的方式,仰望那個時代的神祕與瑰麗,從中獲取大量的靈感,創造出絕美而妖異的奇幻世界。撰文者梁超則以「理」解讀,探索其地理、宗教、歷史、民俗、動植物等方面的淵緣及由來,賦予這些玄妙傳說一個紮實的根基。
本書《觀山海》是一部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山海經》圖鑑兼讀本。縱觀山海,提筆畫神,繪者杉澤在讀《山海經》的過程中積累靈感,查閱《中國神怪大辭典》、《淮南子》等大量書籍,花費三年時間構思並繪製了數百幅絕美異獸形象,將古老晦澀的文字演繹為筆下妖冶唯美而不失大氣的畫作,配以精練的原文及精妙的解讀,為華夏上古志怪傳奇插上另一種想像的翅膀。
撰文者梁超亦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山海經》有著濃厚興趣,他的譯注在以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為底本的基礎上,參考了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譯版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進行註解,同時多方參閱古典書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補充了許多新奇有趣的知識。可以說,《觀山海》是一部絕美的現代版《山海經》。
杉澤
原名李一帆,畢業於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國風美學畫師,自由藝術工作,致力於東方水墨插畫藝術,在繼承國風底蘊的基礎上敢於挑戰傳統繪畫方式,形成了妖冶唯美且不失大氣的獨特風格。曾獲第九屆中國金龍獎最佳插畫提名,作品多次參展於國內知名藝術大展,並收錄於《中國百位插畫師黑白作品精選》等。已出版圖書:《黑白畫意:專業手繪插畫攻略》、《洛煌笈》等。
撰者簡介
梁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傳媒與社會等,與杉澤合作完成《觀山海》一書,負責該書參考資料的搜集和文字內容的寫作。
得知要把手裡這套山海經的讀書筆記集結成冊時,內心是惶恐的。《山海經》作為一本保存中國神話資料最豐富的奇書,憑藉著自身的魅力,成為了許多學者前輩研究的對象。不過好在沒有太多畫師成體系的去繪製山海經裡的神人異獸,所以僥倖得到了一絲底氣,能繼續畫完這套《觀山海》。
最開始動筆時,並沒有給自己設立太多目標,比如完成度、完整度等。在創作前40張時,更多是帶著一種學習和記錄靈感的態度,當手稿數量漸漸多起來後,反觀最開始畫出的筆記,突然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元素選擇不夠謹慎、色彩搭配缺乏考究等。此時我找到了對中國神話同樣喜愛的好友梁超,希望他能以更專業的角度,給我一些創作上的建議,同時對一些問題較大的手稿重新做出修改和調整。不知不覺大家也就以這種探討的方式合作了起來。
理解《山海經》,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以「理」入之。《山海經》除了包含神話傳說外,在地理、宗教、歷史、民俗、動植物等方面都有著大量可供人們去探索的空間,在這裡就不多展開了;再者是由「感」而發,神話裡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或以拼接方式呈現的物種形象,實則包含著先民們對世界的觀察及恢弘的想像。我們通過「感」的方式,可以仰望那個時代的神祕與瑰麗,獲取大量的靈感。作為一個畫師,去詮釋心中的《山海經》時,不免以「感」的層面更多,好在此時梁超會以「理」的方式向我提供更多的視角,使每次創作得到一定的平衡,不過於天馬行空。
從2015年開始繪製《觀山海》,中途遇到了不少困難,多虧家人和朋友一路支持,才能將其集結成冊。雖然有幸出版,但我深知自己尚有許多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時間裡,能繼續努力學習,畫出更多與中國神話相關的作品。
【預購】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王聰威
平常價 $42.00【預購】畫符◎李秉樞
平常價 $23.00字是人存在的痕跡。作者由鄉村移居城市進入學術殿堂,〈書痕〉藉由知識分子憂鬱的文學史,探問書本(或書寫)是危險事物嗎?〈神在〉中的祖父曾是宋江陣成員,作者摹想在廟埕中表演的阿公而演練起降魔武術,卻驅不散死神陰影,最終熱愛讀書寫字的祖父病後失語,散佚成支離破碎的〈卮言〉。
一封信,一對賀聯,一首籤詩,一頁日記,一篇祭文……由「字」延伸出長大、遊戲、知識、家鄉、親師、信仰、時間、醫病、死亡等主題。李秉樞寫童年友伴關係中的孤獨與惆悵,面對故鄉與親人凋零的虧欠,是銘記鄉土物事隨著歲月斑駁的哀歌,也是悼亡傷逝、撫慰人心的安魂曲。行文優美節制,既古典又新潮。
本書特色
★ 本書榮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是一部以「文字」、「書寫」勾勒創作者的成長歷程的作品。
李秉樞
一九九三年生,臺南將軍人。臺大中文系、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臺大臺文所博士班。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大文學獎、紅樓現代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臺南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想要一直讀書寫字。
【預購】萬歲◎鄭問
平常價 $26.00「是誰想知道天道真理?!」
浪跡香港街頭的命理風水師萬歲隨身帶著一個名為「天機」的木匣,打開「天機」者,命運將重新組合;但力量不足之人則會被匣中封印的妖怪「天譴」殺掉!一天,萬歲遇見了名叫「項羽」、擁有天生神力的年輕男子──這位和史上江東霸王之姓名、命格都相同的男子,在現世香港是否能得到天機的奧祕,成為新一代黑道霸主?鄭問透過魄力十足的畫面和魅力逼人的角色,帶領讀者思索何謂命運、有否天機。即使歷史可以重來,結局是否就能夠改變?
本書最初於一九九八年在日本出版,是鄭問繼享譽亞洲的《阿鼻劍》、《東周英雄傳》之後發表的力作,也是大師嘗試融合電腦CG和水墨的第一部作品。十五年後重新編輯修訂,首次以大開本出版,是書迷不可錯過的經典!
一九九八年是鄭問另一個高峰的開始,此時他開始嘗試用電腦來代替傳統的分色系統。《萬歲》是鄭問首次將水墨與電腦和合成融合的第一部作品。鄭問先前作品中展現的高明分鏡和潑墨技巧已樹立其不朽地位,在《萬歲》的開場CG和內頁許多幅大畫面中,再加上電腦程式的處理,成果令人讚嘆。絕版多年後重新編輯出版,新版書籍大尺寸,讓新舊書迷都能一次看個爽!
【海外漫畫大手推薦】
「在鄭問所描繪的每一頁畫面中,亞洲和歐美兩類風格相互撞擊,這點非常有意思!」——川口開治(漫畫家,《沉默沒的艦隊》作者)
「鄭問先生的世界,在高度的美學意識中存在著令人驚嘆的繽紛東洋風情。他作品有著細心地一筆筆所勾勒出的精緻畫面,以及大氣魄水墨畫筆觸所揮灑出的收放自如畫風。尤其是他筆下感情豐富的角色人物,每一個都擁有讓人不禁嘆息的魅力。」——青池保子(漫畫家,《浪漫英雄》作者)
鄭問
日本漫畫界更譽為「亞洲至寶」
非日籍漫畫家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賞」第一人
朝日新聞讚嘆他是漫畫界二十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
「漫畫之於我就像孵蛋,孵一窩各式各樣的蛋。」——鄭問
鄭問,本名鄭進文,1958年生,復興商工畢業。早年曾在十二家設計公司任職,後來自行成立室內設計公司。1984年在台灣《時報周刊》上發表第一篇漫畫作品《戰士黑豹》,開啟漫畫創作生涯。獲得好評後又發表了《鬥神》及以《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為題材的水墨手繪漫畫《刺客列傳》。
畫風融合中國水墨技法與西方繪畫技巧,細膩而大膽,作品充滿豪邁灑脫的豪情俠意。1990年獲得日本重要漫畫出版社講談社的邀請,在日本發表描繪中國歷史故事的《東周英雄傳》,引起轟動。1991年更獲得日本漫畫家協會舉辦的漫畫獎特別頒給他「優秀賞」,他是這個大獎二十年來第一位非日籍的得獎者。日本《朝日新聞》讚嘆他是漫畫界二十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日本漫畫界更譽為「亞洲至寶」。
除《東周英雄傳》之外,《始皇》、《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等均是日本時期的優秀作品。進入2000年,鄭問除陸續發表《漫畫大霹靂》、《風雲外傳》等作品外,更跨足電玩遊戲《鐵血三國誌》的設計製作。2012年,鄭問重返台灣漫壇,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經典作品陸續由大辣出版社重新編排後推出新版。
小時候玩過一種紙捲遊戲,上面小朋友們寫著各種希奇古怪的答案。隨著你選擇的路線慢慢攤開,你可以當個國王或者乞丐,而踩到狗大便通常是必備答案之一。
其實人生也是不停地在叉路上做選擇,各式各樣的決定飽滿你的人生:黑白的、彩色的──也像是被無形的紙張遮住了一樣,我們只能進行下去,無法事先預知。
我的志向曾經是當個太空人或科學家,為什麼?那個年代的人們小時候立的都是這兩個志向。等到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這個目標對於數學很差的我來說非常困難──後來才輾轉繞了一圈成為漫畫家。
當時畫《萬歲》這部作品,一邊創作一邊找尋,想表達的是人面臨抉擇時,到底以什麼為基礎來做決定——是利益?還是喜好?都對吧!不過最後我還是悲觀地認為是性格決定了命運。至於算命,我寧可認為那是一門浮動概略的統計學;要是什麼都算清楚了,就像那紙捲遊戲一樣,知道答案後遊戲也就不再有趣了,不是嗎?
二〇一四年寫於新北市
【預購】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苦苓(繪者:蠢羊(寧欣))
平常價 $25.00最幽默風趣的苦苓國文課,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白頭偕老其實是兄弟情?
‧急急如律令,白話翻譯叫官方特急件!
‧駙馬聽起來好威風,不過就是個墊背?
知道這些考試不會高分、對找工作也沒有幫助……
但你會發現,原來中文這麼好玩!
│關於本書│
最有趣的國文雜學知識全收錄;
古今眾生皆嘲諷一點也不八股!
不用背、不會考、不瞌睡的國文補充教材!
罵人罵了四千年,中國人的髒話充滿創意與想像;禮教束縛的古人,連牽牽小手都不行,又該如何談戀愛?看《西遊記》學職場求生、讀《紅樓夢》保證戀愛順利,原來四大名著不只有高大上的文學價值。
曾經的學校名師,今日的網路戰神──苦苓,重操舊業,帶你上一堂最虧雞(Crazy)的國文課!他以一貫的幽默風趣、博學多聞的筆法,挖苦古人的荒謬,譏笑現世的怪誕,妙趣橫生,讓你在捧腹大笑之餘,還能認識古人生活、吸收冷門國學知識,更可以體會貫穿古今,隱藏在文字 / 文學下的人性真實樣貌。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暢銷逾百萬冊。
曾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沉潛8年,驚豔於天地萬物超乎想像的各種生命形式,遂提筆書寫自然。
2011年開始,陸續出版《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成功開創新型態書寫,以生動詼諧的方式開啟認識自然的全新視角。2013年寫下散文《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深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2015年《請勿對號入座》,用諷刺中帶有戲謔的筆鋒,描寫各種奇人異事,2016年《短短的就夠了》精選出版,描寫人世的荒誕無稽,再掀膾炙人口的「極短篇」風潮,同年12月推出《熱愛大自然 草木禽獸性生活》,生動描寫動、植物五花八門的繁衍方式,成為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2017年出版《對不起,嚇到你》,讓讀者體驗背脊發涼、腸胃翻攪的苦式驚魂。2018年出版《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以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愛情樣貌,描述關係中情深慾重的真實人性。
FB請搜尋「苦苓(王裕仁)」
繪者簡介
蠢羊(寧欣)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擔任沃草(Watch Out!)的美編,現專心於《棒球人生賽》的創作。
FB請搜尋「蠢羊與奇怪生物」
【預購】風吹樹梢◎秋陽
平常價 $24.00【雲海草原系列】
★ 喪失記憶之後,意外得到超優質律師女友!
★ 歡樂甜蜜、扣人心弦的女女愛情故事!
★ 北極之光暢銷作家秋陽,曾多次攻佔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排行榜!
「我相信妳……從今以後,我會相信妳講的每一句話,如果連妳都不能相信,我的人生還有什麼可以相信?」
「我喜歡被妳控制,也喜歡妳佔有慾很強,最喜歡妳緊迫盯人了!」
陸雲岫是「日光海洋」的三廚,也是個插畫家,相貌清秀身材瘦高不算美女,登山出意外喪失記憶之後,身邊卻忽然多了個超優質的律師女友風奈。
長髮飄逸,美麗優雅的風奈是律師事務所所長,兼具美貌、專業和財富,追求者無數,擁有這麼漂亮的女朋友應該做夢都會笑吧!但為什麼……即使已經漸漸恢復記憶,她就是沒有跟風奈交往的記憶?難道……她跟風奈其實沒有交往?像她這樣要姿色沒姿色要資產沒資產,風奈自稱是她女友有什麼好處嗎?
跟風奈的激情,每一次都是刻骨銘心的美好,從小就爹不疼娘不愛,這是生平第一次有人像風奈這麼在乎她,風奈這麼喜歡她,感情這麼甜蜜美好,讓她超級不安的!真的、不是哪裡搞錯了嗎?為什麼她總是覺得很不安,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
名人推薦
「有些感情不必刻意提起,卻可以在心底深深扎根。有沒有過一種感覺,是在人生洪流中,難以言明、難以抗拒,即使記憶經過洗刷或刪減,夢醒時分,妳對那個人的心動依舊、那份渴望仍未改變。
《風吹樹梢》是一個會讓人感到會心一笑的故事,鮮明的人物交流、豐沛的情感交織,相信透過秋陽的文字,妳也可以在字裡行間找到屬於妳的那個人。」——藍斯 北極之光暢銷作家
秋陽
熱愛女女小說和創作,
愛吃、愛看小說漫畫、愛玩遊戲,
喜歡秋天午後的太陽,
有一種溫暖的力量。
已出版書籍:《午後斜陽》、《凡妹》、《夜花》和暖暖系列、女人香系列、號碼系列、武俠系列、鳶尾花系列、心流系列、月影森林系列、日光海洋系列和星夜沙漠系列等八十幾本書。
臉書:www.facebook.com/ventsun
【預購】自討苦吃的人◎李豪
平常價 $25.00「那時你尚未,於我有任何意義。
走過的街是街,風景是風景。
後來街是酸的,風景是潮濕的。
我變得好薄,像一張石蕊試紙,
輕輕一碰就變成自己也不認識的樣子。」──〈我們不再說話〉
詩人李豪二○一五年於PTT詩版以〈要不要來我家看貓咪〉一詩崛起,他以獨到的角度重新詮釋流行暗語,刻劃一代愛情的質地,是甘願為奴的等待。李豪擅長運用文字定格生活中的傷心時刻,以其樸拙真誠的詩意觸動了粉絲。有時重得讓眼淚流不下來,有時戲謔得令人悵然,偶爾在毫無預警下以一句詩文戳中你的痛處,讓人不由得緊緊揪起了心。
∥他的詩,為受傷的人,
∥種下一座可以盡情傷心的宇宙
我們之所以傷心,或許是因為曾以為自己足夠特別,擁抱足夠溫暖他人。
以為幸運遇見了相似的破碎靈魂,未來能一起抵達理想的遠方。
可是後來才發現,生命裡有些緣分,越是努力靠近,越是傷痕累累。
我們帶有各自的黑暗。所以李豪說──
「一個壞掉的人遇見另一個壞掉的人,一步一步地修好彼此的過程,是我謂之理想的愛。」
而這樣的愛,總是自討苦吃──
▍你給我權利看見月的陰暗面/並不是要我全力將你照亮/因我知道那些是從前有顆太陽/將你曬傷
▍兩個人才能取名為愛/而一個人就能決定離開/常常覺得自己是一片海/送愛人到更遠的岸
▍靜滯有時/是種絕望/寧願你在/換我一輩子/搖搖晃晃
▍我放下你/一切如釋重負/即使我始終身無長物
▍懂得了我、懂得了你/懂得了我曾遇見最好的你/而你不曾
▍我多希望你能遇見一個好人/告訴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每一個早晨醒來/都能忘記做過的美夢
這本詩集記錄李豪在感情關係與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的沉溺、失落、卑微、傷心,細細撿起失戀後的記憶碎片、思念時的暗潮洶湧、孤獨時的自我懷疑,不僅真誠保留生活中的細微經驗,也表現出自己面對多變的世界與人際關係,始終如一的溫柔姿態。
他的詩說的是自己的故事,我們卻都在他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想要世故又老是失敗的心。
──願你我的吃苦,終有一天成為意義。
名人推薦
夏維恩│《迷糊夢》作者
徐珮芬│詩人
溫如生│《聽說時光記得你》作者
楚影│詩人
──不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豪
1989,台北人。
曾任流行媒體編輯數年,寫字為生。
喜歡楊德昌
喜歡電台司令
喜歡卡夫卡和小王子
喜歡說故事的人
喜歡人們認真說故事的樣子
那是宇宙,宇宙正在回應我們。
Facebook: www.facebook.com/Goodhow23/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lh_storyteller/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吧?
我以為一個壞掉的人遇見另一個壞掉的人,一步一步地修好彼此的過程,那是我謂之理想的愛。不只是彼此尋找安慰,更是赤裸地攤開自己的缺口,因為我相信,那是只有同是壞掉的人才懂的。
後來我才知道,想要修好對方即使是為了他好,聽起來也都是自大的、偏執的,也許那些壞掉的部分曾經也是因此而來。甚至,有更多的時刻,就像是叔本華筆下的兩隻刺蝟,想要緊挨著對方取暖,越是努力維持一個親近的位置,就越是不得不刺傷彼此。明明是如此相像的人,卻無法在一起,也許不是害怕受傷,而是深怕自己不知不覺就傷害了對方,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保持距離。
我明白自己生而為一隻多刺的獸,年輕的時候並不懂得如何好好擁抱迎面而來的人,也不曉得如何和擦身而過的好好說再見,像是心底想著蓮花,手裡卻拿著利刃。後來,為了成為更好的人,用盡力氣打磨自己的稜角,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徒勞無功下精疲力竭,換來了遍體鱗傷的自己。
也許是因為在傷與被傷之間交換位置後,才更能站在對方的處境裡想,雖然不可能完全地設身處地,至少檢視的角度、包容的空間都變得寬廣了。明白同一個故事,在自己的文本裡是悲劇主角,但在另一個人的文本裡卻可能是壞人。
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洩》裡,張國榮所飾演的何寶榮總是喜歡在爭執過後告訴對方:「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吧?」而每一次,梁朝偉所飾演的黎耀輝也都會心軟。我時常在心裡惦記著這句話,假使真的能夠一切從頭來過,我們的今天是否就不會再擁著遺憾?
或許壞掉的人,不該再想著要把誰修好了,而是連腦袋中的那些黑色也好好地去愛吧。
這本詩集是我的第一本書,寫作的時間幅度很廣,因此語感會有所不同,同時也紀實了我在思想上的轉變,如上述所提到我對於人和人相處的看法。我很幸運,能夠有機會出版自己的詩,既不是華語文系出身,也沒有投過任何大型的文學獎,應該可以說是這個圈子的局外人。我不知道詩人該是什麼樣子,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被稱作詩人了,我沒有太大的野心要寫出怎樣的文字、要如何療癒(修好)他人,或者會有怎樣的評價。我自認自己的寫作是孤獨的、是私密的,雖然都寫情詩但並不都是情詩,雖然都稱愛人不一定都是愛人。我的詩有時僅是和自己的對話,有時則是作為一個被動的信息,給那些已經走遠的人們,因此字裡行間裡埋藏了許多暗號,無論後來時間過了多久,都希望總有一天能夠將自己真實的想法投遞給對方。
可能對多數人來說,我是個陌生的名字,也或許你曾經從其他地方聽過,又或者在你的印象中我已經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但如果可以的話,不如讓我們從頭來過吧?
這本書獻給愛過我的人、我愛過的人。
我們都是自討苦吃的人。
【預購】脆弱練習◎陳繁齊
平常價 $26.00陳繁齊第3本詩集《脆弱練習》
「他有戀人了/消息像一朵雲
飄到藍天中間/沒有下雨/沒有遮擋 ......」
彷彿原本晴朗的生活,忽然就被遠雷驚動了,才發現太過安逸的日子,心沒有裂縫,不會流血,卻也沒辦法讓誰住進。
我們的心總是在柔軟與防衛之間不斷往返,若受了傷,就反射地築起過度的武裝;但舉著武裝的同時,卻又渴求能遇見誰,讓自己卸下身上一片片的盔甲。而防備得久了,就漸漸忘記自己並不是一定要這麼負累地堅持、忘記如何拆解身上的重量。
忘記如何變得脆弱──意思是,忘記怎麼愛了。
《脆弱練習》是爬梳內心的漫長過程,用文字紀錄下一次次情感裡的疼痛、傷口、失望、索求......彷彿是一場龐大而無盡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裡,試著讓自己變得成熟、或真實、或精準、或合適。或者,僅僅是確認自己的平庸。
陳繁齊說:
「......也有些時候,我不完全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只知道我應該持續下去,那些動作,彷彿挾帶著些許的運氣──像是跳繩要連續過300下、畫直線的手要求沒有震顫。好像都告訴我,這次不行,就再試一次,總會有一些結果。」
因為沒有天分,所以關於愛或被愛,都還需要更努力一些。
「就是讓誰看過了心
後來才會覺得孤單」__〈單身II〉
「你閉起眼睛時
我的整個宇宙
都在作夢」__〈擁有〉
「你是否又哭了
我想成為小小的瓶子
為了接住你
不停打翻自己」__〈沒有關係〉
「你的天色暗了下來
我終於得以靠近
参與你的陰天」__〈烏雲〉
「昨日今日
把想問你的事
收回來的時候
又老了一些」__〈微不足道〉
「有願望的才是星星
有愛戀的才是眼睛」__〈存在〉
同感推薦
詩人‧林婉瑜
詩人‧作家 林達陽
圖文作家‧有隻兔子
插畫家‧LuLu
詩人‧林婉瑜
陳繁齊的詩在幾年之間有了一些改變。他有一種精細的感覺方式,一開始他所能掌握的是直接的感受,逐日,他的創作技巧生長著蔓延著,他的詩,因此展現了更多面向的感知。
他在意詩的質地,而他的鍛鍊是可見的,他在詩裡打開暗室和暖房、雨日和晴朗,詩裡的空間逐漸有了更飽和的反差對比,詩的內在意義也出現了更多的層遞。
感受著他對詩的在意,這部詩集裡有一些我甚為喜愛的詩句,我想他將更行更遠,而那最初的使閱讀者觸動的直覺能力,也會是他創造途中一直攜帶的品質。
圖文作家‧有隻兔子
進入繁齊文字的世界裡,彷彿一切景象都放慢了腳步。
潔淨、深沉,卻擁有不一樣的溫度。
插畫家‧LuLu
明明叫做脆弱練習,這些文字卻給人一種平靜堅毅的感覺。
捕捉了生活裡細小的片段,正因為這些感受平凡又頻繁,讀起來非常有共鳴。
陳繁齊
一九九三年生,臺北人,國北教語創系畢業。文字工作者。喜歡冬天與海。偶爾拍照,捕捉消逝。著有詩集《下雨的人》、《那些最靠近你的》;散文集《風箏落不下來》。
Facebook:陳繁齊
Instagram(writing):dyingintherain
Instagram(album):circa_fc
練習之後
1
比預期還要早醒來。靠在枕上,看著電子鐘一格一格跳動,突然就覺得我不屬於任何地方。再睡一下好嗎。想起自己似乎在睡前試著背誦一些口訣式的句子,唇形仍記得,字卻忘記了。那令我感覺恐懼,好像將手臂舉至一個特定高度,卻搭不到肩。回身卻看不見人。
2
身體總是像證據。
所以關係結束時我們習慣湮滅它──壓低多少身形,才能聽見對方說話;散步時要跨多大的步伐,才不容易成為孤單;牽手的時候,拇指習慣在上還是下。以及對方胴體的觸感。如同設定般逐一歸零。
我其實不清楚湮滅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是再次看見你卻沒有讓自己多走上前一步,還是在四肢變得自大之前就先別過頭去;是刻意地奔跑,還是再也不去走那條路;是忘記你或自己的手掌,或僅僅是用下一隻手掌覆蓋。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切都在變得模糊。
3
模糊與清晰是反義詞。是不是也與乾淨有些無關?
4
發現有些事是毀不掉的。它烙著,或是像無理的絲線纏盡了思緒。有些淡得像風,令人太輕易地將它的存在視作理所當然。
無法毀棄的事情,我索性把它放在記憶的真空罐裡。說來矛盾,我不太相信永遠,但卻十足信任那些篤信著永遠的人們。有些很短暫的片刻,我也會想成為那樣的人。那樣的人總是能泛著光,那種就算世界熄滅了也仍然存在的光。
5
欸,我始終記得周而復始的某一個早晨,那天我們該是趕著出門,時間如此急迫,我卻還是在沙發上昏睡了。我記得沙發的柔軟,記得桌上的早餐漫著香氣。記得你輕彈我額頭的手指像初陽。
但我再也無法想像我們的緩慢了,緩慢到能夠看見依附在險坡上的小溪裡,那些對抗宿命一般的洄游。
6
在記憶跟前是否有一只未曾感知到的篩子?否則我們不會如此自然地記下同樣色調的事物。
7
上次我和友人談起你,我說:我和你共有的回憶非常少,我必須加倍小心。友人歪頭問我,加倍是什麼意思呢,或是,有沒有什麼得以衡量程度。我也不知道,我回答。
也許像是某天發現你已不再想念我,心從此變得很沉很沉──也許是那樣的倍數關係吧。
8
因為你我開始試著不那麼安全地過活,除了在意自己之外,也開始分心去在意其他事。你知道嗎,我曾經寫過「若我未曾在意宇宙/就無法察覺有些星系/正在讓人傷心」這樣的句子,它不是頹喪的結論,而是一種恍悟。
我開始嘗試大聲地問問題,你喜歡我嗎,你想擁抱我嗎,你在乎我嗎。我慢慢聽見自己聲音的顫抖及破洞,看見自己的欲望孱弱地躲在防備之後。
9
原來反覆遺忘,是在練習記得。那些無法再被複製與刪除的時刻,它們能夠那麼美好又脆弱,是因為很愛。
0
練習之後,是更多的練習。
【預購】血清素(時代的挑釁者──韋勒貝克再掀文壇巨浪之作)(Sérotonine)◎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譯者:嚴慧瑩)
平常價 $28.00繼卡繆之後法國文壇第一人
2020年國際布克獎入圍作品
《時代雜誌》、《衛報》、《旁觀者》等各大國際媒體讚譽
小說家 朱嘉漢 專文導讀
他還想相信幸福,還想要愛,
然而因為血清素過低,悲傷正在慢慢殺死他。
▍書名釋義:什麼是「血清素」?
在人類中樞神經中合成的血清素,其功能包括部分認知能力、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等。當血清素代謝速度過快,或是合成量減少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情緒。本書主角正是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深受折磨。
▍墮落是進行式:小說家朱嘉漢專文導讀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一○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封面設計概念:設計師/聶永真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出版作品有《Re:沒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
「這次封面使用了正在脫妝溶解的和平符號,喻示在宏觀敘事(Metanarrative)理想主義的面目與信仰之外,實際世界同步運作中的憂鬱的現實、信念的虛無。脫妝和平符號的印刷,刮兩次較厚的手工網印,上下網印的覆蓋面積不同,使視覺上帶著塗料不均的厚度。」
▍litterateur書系 樹立歐美文學地標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嘉漢(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陳栢青(作家)、陳雪(作家)、陳榮彬(譯者‧作家)、童偉格(作家)、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黃崇凱(作家)、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廖梅璇(作家)、蔡秀枝(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鄧宜菁(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1. 繼《屈服》之後,韋勒貝克以《血清素》中的農民抗爭,再一次與二〇一八年底至二〇一九年初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呼應,儘管許多人認為此書驚世駭俗,也有人認為此書預言了該社會運動的背景與脈絡,是一部精準的社會觀察。
2. 《血清素》甫問世即在法國暢銷,並迅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法國首刷三十二萬冊,短短兩個月狂銷逾二十九萬冊。
3. 本書以白人男性個人性生活的殞落隱喻西方文明的衰落,敘事者以《異鄉人》式的冷酷指出世界的荒謬,對當代歐洲的意識形態,以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嚴苛批評,集詼諧、自嘲、政治不正確,以及存在焦慮於一書。
▍內容簡介
我已知道生命的確是枉然,
藥物無法改變現況,只是帶來安眠,
幫助人活下去,並且自欺欺人……
弗洛朗是個四十六歲的農業工程師,在農業部任職高階主管,負責歐盟農業計畫的討論。雖然頭銜聽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之前毫無意義。
離開早就貌合神離的女友後,他從孕育孤獨的巴黎來到農村,與行跡落魄、以農業為理想的好友重聚。人際關係貧乏、對生命沒有期待,對世間大多數事物沒有共鳴,漸漸只能靠著菸、酒或是抗憂鬱藥度日。當年輕時代的理想破滅,在彷彿被世界遺忘的荒涼之中,茫然與憤怒在濃霧中悄然醞釀著讓人不安的氛圍。
本書描寫一個最有道德瑕疵、最擅長激怒讀者的男主角。他曾不止一次接近愛情,但一手搞砸。他無止境地批評所處的世界,卻只是跟著沉淪。他待人疏離又冷漠,毫不客氣地挑戰當代主流社會的信念,也讓始終脅迫人類存有的虛無感無所遁形。此書咸認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等當代社會問題的精準觀察。最終,那些儼然挑釁的、讓人皺眉的獨白宛如一面面鏡子,幽幽映照出隱藏在正向積極「政治正確」的口號下,當代社會的焦慮、恐懼、孤獨,以及仇恨……
▍媒體評論
儘管沒有很多讀者能夠擁抱韋勒貝克的世界觀,但這並非我們閱讀韋勒貝克小說的重點。──《時代雜誌》
韋勒貝克的書寫靈巧而幽默,儘管看起來簡單──有多少小說家能夠讓你連連嘆氣、大笑,然後一直讀下去?作為最了解這個時代、最深切咒罵這個時代,也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小說家,他的名氣絕非空穴來風。──《旁觀者》
卡通式的暴力、粗俗、乖僻,卻讓人著迷。這本書披著憂鬱的外衣,讓心靈也彷彿被潮濕的衣服包覆著,就像在一場秋季大雨中行走數個小時。──《書籍平台》
今年沒有任何小說能比《血清素》更貼合時事了。韋勒貝克對愛情和性愛的描繪一向極其直白,他並清楚地揭示,在當今社會中,快樂被簡化為青春肉體和慾望,因而僅僅淪為自由貿易的犧牲品。──《標準晚報》
韋勒貝克的所有作品都勢必引起浪潮,《血清素》也不例外。這是一部荒涼卻毫不妥協的小說。同時,小說本身所提出的尖銳問題,也讓人感覺到它的重要。──《星期日報》
《血清素》挑戰其讀者,使他們對那些拒絕「官方憐憫」、於當前政治氛圍中難以引起同情的人保持柔軟的心。這些人包括酪農,以及孤獨的白人男性們。《血清素》如同韋勒貝克的其他作品,有趣、充斥情色場景,而且無理地讓人不敢置信。但這同時也是一本在道德面向上必須嚴肅以對的小說,考驗著我們有多少同理心,是否有可能隨著對象同理心的欠缺而有所改變。──《洛杉磯書評》
▍精采引文
我能在孤獨中活的快樂嗎?我不認為。更廣義地說,我能活得快樂嗎?我想這種問題最好避免問。
對女人來說,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爆發的、天翻地覆的力量。女人身上表現的愛是自然界能看到的最巨大的自然現象,必須戒慎恐懼,這是和地震、氣候極端翻轉同樣格局的創造力道,它會建造出另一個生物系統、另一個生態環境、另一個宇宙。
男人呢,一開始會比較保留,他讚佩也尊重這種感情上的爆發,但不全然明瞭,覺得搞得天翻地覆有點怪異。但他會慢慢改變,慢慢捲入女人創造出的熱情和愉悅的漩渦,更準確地說,他感激女人的意志,無條件且純然的意志,所以他了解──儘管喜歡陰道經常被插入、最好天天被插是女人的嚴格要求,因為這是一般情況下愛情的表現──這個意志本身是出於絕對的善意。
轉來轉去好像全都是烹飪節目,烹飪節目成長比率真是嚇人,相對的,大部分電視台不再出現情色節目。法國,也或許整個西方世界無疑正在退化到「口欲期」──這是套用奧地利那個可笑丑角的術語。
湯瑪斯.曼他自己──這是極為嚴重的一點──也無法逃過對年輕和貌美的迷戀,乃至最終把年輕貌美置於一切之上,置於所有的智力和道德能力之上,說了一大堆之後,面對年輕貌美他也是毫無保留、卑鄙地沉溺其中。因此,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未能提供任何道德上的益處或優化,因為就在同年代,恰恰和湯瑪斯.曼同年代的普魯斯特 在〈重現的時光〉中以令人讚賞的坦誠結論說:不只上流世界的人際關係,甚至友誼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單純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而且和世人以為的相反,他需要的不是知性的討論,而是「和如花少女淡淡的愛戀」。
▍延伸閱讀:麥田新書系litterateur
▶為什麼我們讀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時代,
我們卻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生活總困在日復一日的變形記裡,
我們也還是那個無處可去的異鄉人。
和我們一起在歐美重量名家的千言萬語裡跋山涉水,
上個世紀懸而未決的課題,
用一份新時代的閱讀清單面對。
在政治、宗教、性別、文化的精神迷霧裡,
堅持仍以文學為尺標,
全面掃視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神祕的心靈風景。
▶litterateur書系書單
米榭‧韋勒貝克《屈服》
薩爾曼‧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艾希克‧維雅《2月20日的祕密會議》
米榭‧韋勒貝克《血清素》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2020.2021年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定)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霍華‧傑可布森《J的缺席》
薩爾曼‧魯西迪《黃金之家》
米榭‧韋勒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1958.02.26-)
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一九五八年生於法屬留尼旺島,幼時於阿爾及利亞長大,六歲移居法國,十九歲起開始寫文學評論與詩。一九八五年,公開發表詩作。一九九一年,出版美國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的傳記散文《Contre le monde, contre la vie》。一九九四年,憑藉小說處女作《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嶄露頭角,躍升為文壇新星。
此後,韋勒貝克每次發表作品都必為當年法國文壇最大事件。他的第二部小說《無愛繁殖》對文明的精闢解構教世人驚駭,一年銷售五十萬冊,更榮獲法國十一月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情色度假村》的買春主題和陰暗尖銳的書寫再次引發話題,這一回不僅廣受矚目,也引起種族歧視和宗教仇恨的批評反彈。榮獲法國同盟文學獎的《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以複製人與永生談生命意義,叩問人類的前景。《誰殺了韋勒貝克》中,韋勒貝克虛構了一位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作家之死,終於拿下兩度擦身而過的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龔固爾文學獎。
韋勒貝克的直白文筆雖遭戲稱「無風格」,卻被公認最善捕捉現代歐陸的孤獨精神與虛無氛圍,他的小說往往充滿反動精神,關注被消費主義餵養的生活和人類文明的衰敗,小說人物對於生命的波動,只有反英雄式的掙扎,並不積極投入,也不刻意排拒;對於生之意義,並不深刻咀嚼,只是任之淡出。時至今日,韋勒貝克已是世界最重要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繼卡繆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家,也是最誠實質問生存意義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於全球發行。
最新長篇小說《血清素》於二〇一九年推出,除了延續韋勒貝克一貫的爭議性之外,也大力批判政治人物操作意識形態,為了堅持自由貿易而無視當地農民處境,以及個人生存於此種官僚體系之中的無力感。彼時歐洲正值經濟動盪,意識形態漸趨兩極化;而敘事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有志難伸,但又非真正的弱勢族群,最終只得寄託於享樂主義,在虛空中步入毀滅。此書被許多人認為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以及「政治認同形同身分認同」的精準觀察,甚至有人認為此部作品是繼《屈服》之後的另一部預言小說,其背景、故事內容皆與二〇一八年底如火如荼的黃背心運動相互呼應。
譯者簡介
嚴慧瑩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序
朱嘉漢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〇一〇年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諷刺在於,韋勒貝克對於西歐文明墮落、敗德、虛偽的諷刺本身,竟完全回返到作品被對待的方式。譬如,他如此嘲諷資本主義與西方文明的價值與制度、其一切的語言與感知方式,並在書裡展現大量政治不正確的發言,也理所當然被憎惡。然而,這本最新的小說《血清素》的首刷就到達三十萬本。更諷刺在此:法國新聞台進行街訪與問卷調查,題目為「會不會讀韋勒貝克最新小說?」而並不意外的,以多數「不看」的結果作收。且不論對比其銷量,光是做此調查,以及這般提問(還有哪個作家的新書會讓新聞台這樣提問?),就能明白他的作品與形象多麼牽動法國社會的敏感神經。
回到小說本身。韋勒貝克長期以來一直練習的,是用每一本第一人稱敘事小說(只有《無愛繁殖》例外),將小說語言自我風格化為一個純粹的沉淪的聲音。韋勒貝克的小說迷人(困惑人)之處,重點不僅在於故事,不僅在於敘事者所闡述之事,而在於其語調。他被文學批評貼上的「無風格」標籤,長期讀下來,無非是一種「惰性」。或以羅蘭巴特的分類,是種「中性」的聲音。換句話說,與其說他是消極負面,他更像是一種中性與惰性,連詛咒、憎恨、反對的意志都沒有。
《血清素》的敘事不僅同屬於這樣的聲音。韋勒貝克似乎拋卻了在《誰殺了韋勒貝克》後半展現的強烈的、作者自我消滅的暴力欲望,或是《屈服》裡放下所有的自尊的投降姿態。打從這個對自己名字尷尬的弗洛朗-克洛德·拉普斯特說話開始,就已經是一個徹底喪失情感,對ㄧ切難以感受,徒剩厭惡的言說主體。
如果帶有警覺心,會發現這一回《血清素》的敘事者,自始至終都帶著特殊的生理感去感受與看待這世界。敘事者依賴著Captorix,一種「藉由腸胃系統的粘膜胞吐作用,強化血清素釋放」的藥物。對於抑制憂鬱有效,但副作用則是噁心想吐、性欲消失、性無能。
《血清素》的敘事話語,可以說是一種性無能者的語言。雖然他宣稱自己沒有噁心的症狀,實際上他看著的一切,都令他無比噁心。遠比沙特的《嘔吐》更為荒謬難忍的狀態。或許服用這種藥物的作用,確切來說像是緩刑,避免了憂鬱致死卻同時延長了生命的地獄:「它不會創造、也不會轉變什麼,它的作用只是詮釋。它會把已成定論的變成過度,把已經是無法阻止的將之淡化。」這點讓人想起同樣永無止境在惡的地平線上漫遊的作家塞利納(Céline)。
這本《血清素》彷彿宣告著韋勒貝克「無愛書寫」的終極階段。過往充斥在小說的麻木性愛成癮,依賴著性愛而絕望地夢想著一點點的人性情感;過去貫串著眾多「愛的不能」主調,到了這裡赤裸的性無能。敘事者所說的「故事開始」,僅僅是偶遇兩位女子而引起的,一陣久違的性欲。而世界絕望如此徹底,這位看似優渥的白人中產階級,不但無緣擁有豔遇,而且感到再也不會有了。性的徹底無能,性欲的消失,其實正是某種死刑宣判,再也沒有任何一點可能去愛了。
《血清素》承接著過往小說的自我放逐傾向,這回不需要額外的特殊設定(《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的末世觀,或是《屈服》的近未來法國迅速伊斯蘭化的反烏托邦)。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步驟,像他這樣徹底失望、感到噁心的白人男子,就可以「失蹤」於社會系統中。
不過,這樣的放逐,既不真正地解脫,至少擺脫不了悲傷。敘事者無論如何在過程中對過往懺情,或稍微想對現況有所反應(包括學習開槍),都一再推向更無能為力的境地(例如最高潮的抗爭暴力場景)。如果這世界是個地獄,你我都逃不了。
「我覺得你正在死於哀傷。」故事中的醫生對敘事者這樣說。不過,其實,世界也在死於哀傷:「反正這世界是死了,對我來說是死了,但也不僅對我來說,它就是單純地死了。」
希望?何必呢?韋勒貝克無論如何是坦承的。他在結尾再清楚不過地說,其實我們終究是受眷顧的。那些「喘不過氣的愛,那些領悟,那些狂喜」,一切這些我們無法解釋的,甚至未知因而失落的事,對愛的不理解與不可能的感受,或許都是某種再也清楚不過的,關於上帝之愛存在的跡象。
只是尚待時間。
在此之前,用盡辦法苟活,屈服也好,倚靠血清素也好,活著就好,反正死亡終究會來。
【預購】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宮崎正勝(譯者:賴詩韻)
平常價 $34.00再也不必死記硬背歷史課本,
歷史名家宮崎正勝,用24張地圖、35個關鍵,
教你最輕鬆的歷史記憶法!
◎ 游牧民族才是世界史裡的扛霸子?
◎ 波斯、伊朗系的游牧民族,打造了西元前的數個文明帝國?
◎ 蒙古人鐵騎不只打下橫跨歐亞的帝國,還催生了文藝復興?
宮崎正勝發現,中國史、西洋史都忽略了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沒有游牧民族,世界史將全面改寫!
◎ 中東為何總在打來打去?
◎ 非洲政治為何動盪不安?
◎ 大航海時代為何是世界史的分水嶺?
「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形成主導了今日世界局勢,了解兩者的成因與影響,就能培養預測世界未來走向的能力。
◎ 統治伊斯蘭世界的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還是其他?
◎ 誰滅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有何不同?
◎ 印度文明、兩河流域誰先誰後?同樣都是河流文明,兩者差異又在哪?
如果你還在為這些細節頭痛,對世界史望之卻步,這本書能打破過往的刻板印象。歷史專家宮崎正勝認為,世界再龐大,人種、宗教、朝代更迭再複雜,24張地圖、35個關件,就能擺脫背誦死記的痛苦,融會貫通一萬年的歷史長河!
本書特色
1. 開頭12張大圖表,統整世界史不同時期的情勢。各章依主題搭配地圖,讓讀者輕鬆理解該時期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
2. 各章附有「重點名詞解釋」,說明應該具備的歷史知識;「解讀歷史」則著重說明歷史事件的意義,並從現代的觀點來解讀歷史。
3.「35個歷史關鍵」是以簡潔的內容,定位該歷史事件在世界史上的影響。
名人推薦 (按姓名筆劃排序)
徐建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陳一隆(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蔡枳松(嘉義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主任)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歷史,從來都是「複數」。
不同歷史經驗或價值觀念的人,當然會有各自言之成理、言之有據的見解;只要不是太偏執的人,一定也會看到紛繁曲折的走向。本書35個關鍵並非一脈相承,也不可能窮盡世界史的精采,但作者提供的洞察與探究,豐富了歷史的理解,大膽的預測,則顯示人類對於歷史的渴望,從來都不免帶有面向未來的好奇或想像。-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建國中學教師 黃春木
白話又有趣的宏觀世界史!作者的歷史教育功力深厚,全書精簡但能保留脈絡,不流於片段,更精準點出初學歷史者最常見的觀念誤區!-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蔡依橙
唐太宗在賢相魏徵過世之後,曾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如同老師,每個人都應該具備解讀歷史的涵養。日本歷史學者宮崎正勝教授試圖讓讀者輕鬆閱讀,快速瀏覽歷史全貌,乃以「35個歷史關鍵」來鋪陳世界全史,讓讀者得以迅速瞭解人類的發展史,並輕易擁有一生都能受用的歷史力。此書迥異以往的歷史書籍,閱讀起來輕鬆寫意,不強調記憶,著重理解和思考,如同指南書一般,值得一讀。-嘉義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歷史學科中心主任 蔡枳松
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系。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務。目前在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活躍於史學教育領域。著有《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等多部著作。
審訂者簡介
林雋秀、蔡枳松
高中老師
譯者簡介
賴詩韻
輔仁大學日研所畢,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兼職譯者。
在琢磨用字中學習知識,倘佯於書海。
【預購】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譯者:余淑慧)
平常價 $68.00「我們」是誰?誰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政治問題,其實也是信仰問題。
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今日,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理由都是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點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表述;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穿戴布卡;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德國的德勒斯登有數千人定期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宣稱他們的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威脅,即使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
宗教,或說信仰,從來就不只是宗教信仰。
每個社會都會有一套建立認同的信念和假設,它界定人存在的意義、區分社群,在許多地區甚至是政治的動力;這套信念和假設通常被稱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但它絕對不只是「信仰」或「宗教」。
《諸神的起源》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審視器物、地景和儀式活動,書中不討論宗教史,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信仰體系辯護;本書探究的是這套共有的信念對社群或國家的意義、它如何形塑個體與國家的關係,以及人們在這套信念底下究竟相信些什麼、依何而行動,透過怎樣的方式定義「誰能夠成為我們」。
第一部 我們在天地間的位置:各個社群對宇宙自然的理解不同,這些故事與動物、火、水、光,以及四季相關,從理解衍生的儀式強化了社群的身分認同。
第二部 因為相信,因而相聚:透過社會性的儀式慶典、共同祈禱歌唱等活動,讓短暫的生命得以被納入社群,個人的生命跨越世代與其他生命互動。
第三部 信仰的劇場:人們如何以公開的儀式展示對神的信仰,又如何重新定義並想像精神上的社群;以及在這樣的場域,政治與宗教如何密不可分。
第四部 神像的力量:神聖的雕像和畫像引領信徒走進一個文字無法描述的世界,人們透過想像共處一個時空,塑造團結,得到指引和保護的力量。
第五部 一神還是多神?:人該如何與自己的神相處,又該如何與他人的神明共存?這位神或許是一位至尊崇高的存在、或許是人性化的群神,也可能是生活在我們四周的地方神靈。
第六部 人間的權力與神聖的力量:信仰如何在人統治的國度裡茁壯成長,而國家之於信仰又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與問題。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由前大英博物館館長、知名作家尼爾.麥葛瑞格執筆撰述。
全新觀點切入人類的信仰,以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超過200張精美全彩圖像,透過珍貴的物件、藏品、繪畫、地景、歷史照片,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
本書特色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合作,透過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信仰之於人類社會真正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闡明宗教與政治的複雜關係,並透過場景和歷史人物事件描述,為當今世界衝突根源提出新解。
◎透過物件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並以此作為了解不同社群的入口,研究他們如何想像、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好評推薦
這部流暢易讀的宗教研究作品顯示宗教對我們這個世界十分重要,過去如此,現在亦然。……任何想讓生命更為豐富的人——就算無法改變他的生命——都能從這部傑出的作品中獲益。——《倫敦標準晚報》
麥葛瑞格以豐富的學養,開拓了許多新的觀察角度,職是之故,《諸神的起源》才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啟發人心。——《星期日泰晤士報》
文字清晰,風格獨具,照片更是精彩絕倫——全書總共收入彩色與黑白圖片兩百三十張。一部精緻的通俗作品,討論的主題是宗教的物質史。——《書目雜誌》
一趟宛如旋風般快速,但又令人深感愉悅的世界宗教之旅……既是一部優秀的比較宗教研究,也是一部令人省思的精彩作品。——《科克斯評論》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曾於牛津修習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2015年成為柏林的洪堡論壇創始人。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其中《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因透過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而獲頒獎項,包括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德國的岡道爾夫獎、歌德獎章,和德國國家獎。
2017年麥葛瑞格與BBC Radio4再度攜手合作一系列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裡的珍貴藏品及各地的珍貴照片,講述信仰的故事,集結為《諸神的起源》一書。
譯者簡介
余淑慧
師大翻譯譯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兼任翻譯理論教師。曾獲第十七屆梁實秋翻譯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熱愛翻譯、藝術、文學與香草植物。近作有中英雙語賞析譯注版《漂鳥集》、《新月集》兩種。
思想與歸屬
《諸神的起源》這本書描寫人類生存的其中一個核心事實:每個已知社會共享著一套遠遠超越個體生命,足以建構共有身分的信念和假設──你可稱之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這樣的一套共有信念具有獨特的力量,足以界定人的意義與區分人的社群,而且在今日全球許多地方還是政治的推動力量。有時候這套共有的信念是世俗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民族主義國家;不過在歷史的長流中,其性質主要還是宗教的──廣義的宗教。毫無疑問的,這本書不討論宗教史,也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一個信仰體系展開辯護。事實上,這本書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嘗試審視器物、地方與人類活動,藉此探究共有的宗教信念對一個社群或國家的公共生活中究竟具有甚麼意義,了解這套共有的宗教信念如何形塑個體與國家的關係以及如何變成定義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主要構成因素。我認為這當中可能的原因是: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的同時,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信仰回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沐浴在繁榮的氣氛中,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美國提供大部分國民及其移民一個看似永遠不會停止上升的生活水準。在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在一九五七年對英國民眾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指出他們的生活「從來不曾這麼好過」。英國民眾十分同意他的看法,他也很順利地贏得接下來的選舉。從西歐到北美,經濟成長成為典範;整體說來,和平正帶領著人類走向富裕之路。
至於世界上其他地區,蘇聯與美國正陷入艱苦的衝突,有時是軍事上的,但更常爆發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兩國彼此較勁,看誰能爭取更多的新成員接受他們各自偏好的政治信念──馬克斯的國家共產主義或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由於這兩種主義基本上都是經濟方面的主張,美蘇之間的論辯越來越失焦,漸漸脫離對自由和社會正義的不同看法之辨析,反而把論爭的焦點放在哪種政治主張可以為社會提供較多的物質利益。不過,這種發展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這種把理念及其物質成果予以省略──或等同──的原則,我們這裡有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美元紙鈔──或者更為精確一點:兩元美金紙鈔。雖然美國大部分的人民是基督徒,不過美國當年建國時,憲法即曾清楚寫下一個準則:新國家不能建立一個既定的宗教。但是到了一九五六年,為了與堅守無神論的蘇聯拉開更明確的區隔,美國國會提出一個辦法:在公共場合使用那句長久以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片語:「我們信靠神」(In God We Trust)。美國國會最後決定把這句片語印在廣為流通的紙鈔上,而不是印在建築物上或國旗上。雖然不是刻意的,但是這個決定卻充滿了象徵意義。從那時候開始,這句片語就一直印在美元紙鈔上;而且在十元的紙鈔上,這句片語就飄浮在美國財政部的屋頂上方,充滿了保護的意味。從十九世紀開始,有一句令人莞爾的片語「萬能的美元」(Almighty Dollar)曾四處傳揚,警告人們不要把神與拜金主義(Mammon)相提並論。不過現在不同了;最能界定美國的其中一個信念,現在就展現在美鈔上面,而美鈔是美國最令人欽羨的成就的表徵。
表面看來,美元鈔票上面印製的新片語彷彿宣告神在美國政治系統之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就像二十世紀美國版本的「上帝的恩寵」(Dei Gratia)──英國紙鈔上跟元首圖像印在一起的片語,或伊斯蘭國家的硬幣上面印鑄的《可蘭經》經文。事實不然,這裡的意義幾乎剛好是相反的。
物質與精神這個令人驚異的結合,在美國這裡並不代表往神權政體靠近,遠非如此。相反的,那是一個代表倫理與經濟之間的平衡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的徵兆。不論在公領域與私領域,宗教組織在大西洋兩岸所扮演的角色日漸隱退。兩地的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歐洲可能改變得比較快一點;而且越來越少人上教堂參加傳統的宗教儀式。一九六八年,「改革份子」從經濟不公平這個觀點提出抗議,但是他們幾乎不曾提到神,更別說信靠神。一九八○年代末期,蘇聯的共產主義垮台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亦即美蘇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已經結束:資本主義已經贏得鬥爭,共產主義已經衰落,宗教也已經枯萎。此時如果人們還有所謂的信仰──亦即一套人人共享的信念,那麼這個信仰就是物質上的安樂。一九九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柯林頓說了一句令人難忘的話:「現在是經濟當道呀,傻瓜。」沒有人反對他的這個見解;他贏得選舉,成為美國總統,就像在他之前的麥克米倫一樣。
二十五年後,讓富裕的西方國家感到驚異與困惑的是:各種宗教組織在全球各地紛紛崛起,再度登上政治的中央舞台。這種繁茂的形勢,自十七世紀的歐洲之後就極為少見。現在信仰形塑著全球大部分公共論辯,冷戰期間那些充滿競爭的實利主義如今已經被取代。瀰漫整個中東地區那些殺氣騰騰的衝突,其所表述與爭辯的,已經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宗教問題。在政治上,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世俗國家,這是毫無疑問。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宗教色彩現在卻越來越濃厚。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這幾個國家裡,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其理由都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印度的憲法明白規定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今有人呼籲政府擁護一個明顯是印度教的身分認同──嚴重地影響到某些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的印度人(第二十五章)。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調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來表述,即使大部分國家都抱持不可知論的歐洲也是如此。巴伐利亞總理主張在政府建築大樓架設十字架,作為巴伐利亞認同天主教的身分標記;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佩戴全罩式頭巾布卡(burqa)(第二十八章);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第九章);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有數千人定期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Islamization)。世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宣稱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威脅,然而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而已。
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伊斯蘭改革運動,世俗世界當時曾為此深感震撼。在當時看來,這項改革運動似乎與歷史的潮流相牴觸,現在看來反而是個前兆──宗教復甦重返的前兆。遭受英國與美國干預數十年後,伊朗的政治家在深受屈辱之餘,同時也發現了宗教是界定與宣稱其國家身分認同的一種方式。自此以後,許多國家也走上同樣的道路。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濟繁榮那令人寬慰的政治願景已經隱退,取而代之的是那種透過信仰表達的身分認同的修辭和政治──通常是暴力的政治修辭。這樣的情景是六十年前人們想都不曾想過的。然而這樣的改變也不應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這事實上是一種回歸,回歸到人類社會的普遍模式。而這正是本書討論的其中一個觀點。
與故事同在
「為了生存,我們給自己說故事。」瓊.迪迪安(Joan Didion)以這個著名的句子展開一部散文選集,描寫一九七○年代,她在世俗化的美國遇到的經歷。這部選集雖然不是宗教上的反思,然而書裡所說的正是那種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的需要──我們需要故事來整理我們的記憶和希望,我們需要故事來給我們的個體與集體生活一個形式和意義。
我們將從現存最古老的考古證據開始講故事;這個證據出現在歐洲的一個洞穴裡,年代是冰河期末期。我們在第一章會看到:擁有一個超乎本身的信仰的社會似乎比較能面對存在的種種威脅,比較有機會生存和繁衍發展。二十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即提出一個想法: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那種超越自身的故事──他稱之為「一個會建構自身的概念」,就不會有社會的存在。對涂爾幹而言,那些故事所展現的理想,還有演出那些故事的慶典──這些全部是構成任何共有信仰系統的基本元素。就某個意義來說,那些故事就是社會本身。我們若失去故事或忘記那些故事──不管基於任何理由,我們就真的不復存在,集體地不復存在。
許多信仰的系統幾乎都含有一個敘事描述現實世界如何被創造、人類如何來到這世界、人類和所有生物應該如何在這世上生存。但是這些故事及其伴隨的儀式所陳述的通常不只這些。這些故事還會告訴群體中的成員彼此該如何相處。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也會述及未來──那些會持續存留的社會面向,即使人一代又一代地死亡與消失。在一個關於歸屬感、代代相傳的故事裡,生者、死者和那些尚未出生者全都有各自的位置。
在任何社會裡,最強大且最有意義的故事是人們世世代代累積創作的。這些累世創作會被重複述說、改編、流傳、吸納進日常生活,並且會被儀式化和內化,以致於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們仍然生活在遠古祖先所敘說的故事裡。在一個我們觀察得到但無法完整理解的模式中,這些創作給了我們一個獨特的位置──而這過程我們幾乎完全難以察覺。不過,只要我們──還有其他人──重複經歷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序列:星期中的每一天,我們就會看見這個過程。
與時間同在
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把月亮圓缺的週期分成四個星期,一星期分成七天──這個概念可能始於古代的巴比倫。但是我們現代熟悉的形式有可能來自猶太人,呼應的是創世紀敘述的故事:神用六天創造世界,並在第七天休息,並且命令人類和動物也要這麼做和這麼安排生活。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個星期都把我們連結到「時間」的開端,因為我們的工作和休息都圍繞著星期中的日子來安排,我們的存在就依照這個韻律不斷周而復始。不過,星期之中的日子所代表的意義尚不只此,至於這些意義為何,端看我們的語言和我們的信仰而定。在英文中,我們給星期日子的名字繼承自古人對時間循環的思考結果,猶如我們會觀察太陽、月亮和星體在天上運行的模式那樣。而且這些名字述說的故事僅僅對說英語的人有意義,因為其他民族的星期名字跟我們並不一樣。
星期天(Sunday/太陽之日),星期一(Monday/月亮之日)。我們的一星期始於太陽與月亮──我們差不多每天都會看到的星體,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又分別標誌著年份和月份。在大部分西歐地區,跟在「太陽之日」和「月亮之日」後面的,都是我們平日很容易觀察到的星體。在羅馬語系的語言中,這個現象尤其清楚:火星(Mars)對應的是星期二(martedi/mardi),水星(Mercury)(meroledi/mercredi)對應的是星期三;木星(Jupiter/Jove)對應的是星期四(giovedi/jeudi);金星(Venus)對應的是星期五(venerdi/vendredi)。這個星體秩序雖然可能會讓現代天文學家感到很驚訝,但是這是羅馬人遵循且留給我們的順序。大約在公元七世紀,英國人把那些跟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重新命名,換成北方諸神的名字。這幾位北方諸神的盎格魯.撒克遜名字依序如下:提爾(Tiw)、沃登(Woden)、索爾(Thor)、富里吉(Frige),這幾個神名就是現代英文中的星期名字,依序為提爾之日(Tuesday)、沃登之日(Wednesday)、索爾之日(Thursday)和富里吉之日(Friday)。到了星期六,前述這幾位樸實的盎格魯.撒克遜神祇張開雙臂,歡迎羅馬農神薩圖恩(Saturn/土星)加入祂們的行列,因此我們有了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這位來自羅馬的移民神祇固執地保留祂的拉丁名字,從而讓我們的星期日子變成一個由德文與拉丁文混合而成的獨特組合,就像我們的語言本身那樣。
既然我們的星期名字繞著太陽、月亮與五大行星的週期運轉,每一星期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一段時間長度──暗含許多年的時間長度而已;事實上,這意味著我們每星期都擁有許多神祇的陪伴,還有廣闊的空間也與我們同在。整個太陽系就藏在每天的星期名字裡──這種時空連續一體的概念發源自古代地中海世界,並流傳到了北歐。在英文裡,一週之時間流轉就是一部簡明的天文史;生活於其間的我們仍然每日與我們祖先的諸神,與我們的征服者的神生活在一起,共處在一個古老但穩定的時間結構裡。
人們顯然很樂意以此方式給星期日子命名,令人驚訝的是,此種命名方式不僅可見,而且還可佩戴。在一條十九世紀的義大利彩色寶石手鍊上,我們看到太陽和月亮分別位於手鍊兩端,中間依序排列著各個行星,並以浮雕的技法刻著與各個行星相應的諸神神像,呈現典型的羅馬風格。這條手鍊雖然是在義大利製作的,其意義卻只有懂英文的人才能理解,因為英文的週末名字與歐洲南部的週末名字迥然不同。在義大利文(還有法文與其他羅曼語文)中,過了星期五(Friday),隨之而來的不是薩圖恩之日(Saturday);薩圖恩之日被取而代之,因為星期日子的命名系統轉換成另一個不同的宗教世界。換句話說,這位羅馬異教神祇讓位給猶太人唯一的神的安息日(Sabbath),即Sabato(義大利文的星期六)和Samedi(法文的星期六)。過了安息日之後,迎接人們的不是「太陽神之日」(Sunday),而是Domenica(義大利文的星期日)或Dimanche(法文的星期日),亦即天主(dominus)之日。拉丁文影響之下的歐洲,週末的命名方式不再與天體的運行有關,而與我們如何在地球上禮拜敬神有關。因此,星期中的日子給時間一個架構,把我們的例行日常生活放入一個模式裡,裡頭既有宇宙的和諧,也有社會的秩序。
七天構成一個星期──在現代這已經成為全球現象。但是世界各地的每一天,其命名方式各個不同。這種差異訴說的是當地的故事,至於故事如何,端看其習俗和語言如何而定。大部分受到羅馬天主教文化影響的歐洲國家保留了與羅馬行星神祇相應的星期名字,即使羅馬天主教在當地早已被其他宗教取代。羅曼語族的國家則添加了猶太聖日和基督教聖日。不過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希臘東正教拒絕接受那些錯置的異教神祇,還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星球名字;他們選擇遵循猶太人傳統的命名模式──這個極為不同的命名方式後來也被穆斯林接手採用。對這幾個地區的人們而言,星期日子有個明顯的中心:那位唯一的神,而這一天是專門用來崇拜禮敬那位神。對穆斯林而言,這個主要的中心日子是星期五,猶太人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至於這一天之外的其他日子,他們也不用異教徒的神祇來命名,而是以序列的方式來指認,即第二天、第三天等等。所以在希伯來文、俄文或阿拉伯文裡──就不多談其他語文了,星期日子的運轉訴說著一個相當不同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積極實踐信仰和一神論的故事,關於那位獨一無二的神,以及關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如何圍繞著那位唯一的神來安排的故事。毫無疑問的,這位神絕對不會願意與其他異教神祇分享時間(第二十二章)。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意味著宣佈──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你獨特的社群的宗教歷史。這就是為甚麼反宗教信仰的法國革命份子那麼急於設計一份類似公制系統,可供全球人們使用的日曆。要設計這樣的一份日曆,他們的結論就是廢除現有的星期記日法,改用十進位的計算法(第二十九章)。這想法很合乎邏輯,他們也相信這個計算法應該可以普世通行。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過了一百多年之後,那些舊日的神祇又回來了。
給星期中的每一天命名或許牽涉的層面很複雜,不過當人們思考該如何紀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更大,大家的態度也更尖銳。該從哪裡開始計算年?我們的時間──或者更為精確地說,我們的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對猶太人來說,那是指耶和華創造世界的那一刻;對羅馬人來說,那是指他們的建城之日。無論如何,這兩個例子都完美地展示了他們各自的觀點,顯示他們在世界歷史所佔據的位置。但是對世上其他人來說,年的開端意味著世界重新開始、萬物重新復生的那一刻。對基督徒來說,那是指耶穌出生的那一刻;對穆斯林來說,那是指先知從麥加(Mecca)遷移到麥地那(Medina)、信眾的社群開始成形的那一刻。封建中國的每個王朝都以一個新的年號開始。對法國革命份子而言,一七九二年是法國的第一年,因為這一年他們建立了共和制,成立了新政府。墨西哥阿茲特克人(Aztec)的年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他們是用一種複雜的、以五十二年為一循環的單位永無止盡地重複。簡而言之,我們在此找不到一個普世共有的故事。計年就像計日一樣,傳達的是每一個社會獨特的想法:關於他們的社群身分,還有關於他們在時間的長流裡所佔據的特別位置。
過去兩百年來,歐洲與美國持續發展的權力已經帶領(或強迫)大部分世人依照他們的方式來劃分歷史時間,亦即以耶穌基督的誕生年份來劃分成基督紀元前(BC/Before Christ)和基督紀元後(AD/Anno Domini)。許多民族雖然有各自的信仰,但是他們大致都同意使用這個紀年法;不過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人拒絕使用BC和AD這兩組字母,因為使用這兩組字母即表示支持(或者至少承認)獨屬基督教信仰的敘事。相反的,他們比較喜歡中立的觀念。因為這樣,自十九世紀以來,公元(Common Era)的紀年標準越來越受到歡迎,這個紀年法雖保留了基督教的歷史,記載了許多據傳是耶穌降生以來的事件,但是重新予以命名,改為CE(公元後)和BCE(公元前)。
公元紀年法這個概念十分巧妙,而且大致上也是個成功的做法,讓人們可以從中找出一個敘述框架,用以包含納入所有人類,不用考慮他們在語言、文化或宗教各方面的差異。但是這是一個很罕見的成功例子。這個案例之可能實現,也許是因為兩個(若或加上伊朗,則有三個)曆法可以愉快地共存,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予以選擇使用(第二十九章):這是一個泛基督教的、甚至是雙語的時間觀點。但是我們將會看到的是:大部分發生在地方敘述和全球敘述之間的衝突就不是那麼輕易可以化解的。
【預購】變幻◎今野敏(譯者:緋華璃)
平常價 $25.00【預購】缺席◎今野敏(譯者:緋華璃)
平常價 $21.00繼遭懲戒免職的公安警察蘇我消聲匿跡之後,刑事警察宇田川的另一名同期──特殊捜查班的女警大石陽子在執行交換人質的任務中遭嫌犯挾持逃亡,生死未卜。
宇田川邊掛念著大石安危,參與搜查的殺人棄屍案情愈滾愈大,偵辦進度卻一步都無法推進,漸漸察覺到原來是警察組織中最神祕不可觸的公安部暗暗出手阻撓,此時消失已久的蘇我又再度現身,不僅透露了大石的狀況,也暗示殺人棄屍案的關鍵所在,究竟公安打著什麼主意?刑警、公安、特殊搜查之間的角力,宇田川等三名同期又該如何應對?
公安X刑警X特殊搜查 各展所長 缺一不可!
書籍重點
1、今野敏為日本警察小說的旗手,為警察小說開拓新境界,站穩類型小說地位。
2、《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系列之後,最新力作。
今野敏
1955年出生於北海道,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是名日本空手道高手,還善於射箭、模型製作、潛水等。大學時期即開始寫作,曾任職知名唱片公司,之後全心投入於創作之中,擅寫多種領域的高質量娛樂小說,著作超過上百部。
2006年以《隱蔽搜查》獲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2008年以《果斷:隱蔽搜查2》獲山本周五郎獎及日本作家協會獎,成功開拓警察小說新境界,躍居一線作家。其他還有改編為日劇大受好評的「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系列」及「東京灣臨海署安積班系列」等作品。
譯者簡介
緋華璃
因為想聽懂日劇裡的對白,所以開始學日文;
因為不想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去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工作,
所以開始當起只能和自己對話的小小日文全職譯者一枚。
緋華璃の一期一会:www.facebook.com/tsukihikari0220
【預購】同期◎今野敏(譯者:林謹瓊)
平常價 $21.00警視廳搜查一課的宇田川與公安刑警蘇我是警察學校的同期,雖然宇田川暗自將蘇我的迅速升遷等同於自己的挫敗,但蘇我悠哉的個性實在令人無法討厭,兩人還是偶爾一起消磨時光、吃飯聊天的朋友。
一日,宇田川在參與搜索黑道辦公室的行動中遭逢歹徒開槍襲擊,突然蘇我奇蹟般地出現,捨身救了宇田川一命。然而,三天後,蘇我卻無預警地被懲處免職並消失無蹤,接著又被列為連續殺人犯,遭到警方全面通緝。為了解救同期兼救命恩人,宇田川追查起蘇我的下落,才發覺自己對蘇我一無所知,更隱約發現整個警察組織如高牆般阻止著他。於是宇田川逐漸明白要解救蘇我已不只是個人情義問題,更是一場賭上刑警榮譽、奮力一搏的戰鬥!
為友情衝撞體制,公安、刑警破天荒聯手辦案
日本警察小說旗手今野敏的最高峰!
今野敏
1955年出生於北海道,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是名日本空手道高手,還善於射箭、模型製作、潛水等。大學時期即開始寫作,曾任職知名唱片公司,之後全心投入於創作之中,擅寫多種領域的高質量娛樂小說,著作超過上百部。
2006年以《隱蔽搜查》獲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2008年以《果斷:隱蔽搜查2》獲山本周五郎獎及日本作家協會獎,成功開拓警察小說新境界,躍居一線作家。其他還有改編為日劇大受好評的「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系列」及「東京灣臨海署安積班系列」等作品。
譯者簡介
林謹瓊
每一本書都是一場旅行,在翻譯過程中找到未知的自己。 譯有《韓國料理超簡單!》、《以科學解讀咖啡的祕密》、《今日也在某處的餐桌上》、《改變的力量》等。
kore1201@gmail.com